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談古詩詞教學中審美教育

談古詩詞教學中審美教育

發布時間:2021-03-01 02:04:03

Ⅰ 如何在古詩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操

古詩結合圖,尤其是古代的山水畫

Ⅱ 如何在古詩文教學中實施美育

語文古詩文教學內容是一個多層次、多要素、多結構的美學系統。中學語文教材集中了不少名篇佳作,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反映了不同時代中不同個體生命的審美情趣、審美要求和審美理念。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強化審美教育,對於促進語文教學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一、在朗讀中充分感受美
1增強美的感受。教師范讀不但可以再現課文的情趣,而且能使學生更深刻體會課文的情感。教師因勢利導,就會讓學生,從作品中汲取營養,產生愛心,生發美感。如課文《岳陽樓記》,通過教師聲情並茂的朗讀,能使學生在聆聽中感受江南洞庭湖的雄渾闊大、岳陽樓的氣勢非凡、作者范仲淹的豪邁情懷以及整個作品催人奮進的力量。教師出色的朗讀在一定程度上為學生的學習奠定了基礎,也為語文教學中美育的滲透開辟了通暢的渠道。
2在吟誦涵泳中引起美的想像。課文的美好意境能引發豐富美好的想像。如,孟浩然的《過故人庄》:「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綠水青山的美麗,雞犬相聞的安祥,敦厚熱情之人情的溫暖,構成了一個完美的意境。學生在朗讀中無不贊賞那恬靜秀美的農村風光,無不嚮往那淳樸誠摯的美好情誼。美好的意境使學生想像在不知不覺中蔚然成蔭;日已西斜,詩人要告辭了,朋友卻苦留不住,只好悵然送客;在門口熱情的主人千叮嚀萬囑咐:等到重陽節再來村中,菊花開遍籬邊的時候,一定要來田舍共賞菊花,再醉流霞。詩人欣然接受了主人真誠的邀請,爾後帶著微微的醉意。更帶著故人的友誼,戀戀不舍地離開了朋友的家。
二、品味文章的語言美,提高學生對美的形象的感知能力
教師通過對文章的語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的挖掘和分析,既喚醒了學生的情感,又提高了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
1品味美的語言、感受美的形象。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因此,讀課文首先要抓住作品的優美語言,領略語言的美,從中獲得美的享受。古詩文在中小學語文教材中佔有一定的比例,每一篇作品都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動的語言總是依靠優美的句式來表現。有的句式對稱,講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參差,講究錯落美。如執教酈道元《三峽》一文時,教師應當就語言之美和內涵之豐富進行重點處理。例如,「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雪白的激流,碧綠的潭水,迴旋的清波,美麗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贊嘆「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則「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那凄異的叫聲持續不斷,在空曠的山谷里「哀轉久絕」。三峽的奇異景象,被描繪得淋漓盡致。寫春冬之景,著「素」「綠」「清」「影」數字;寫秋季的景色,著「寒」「肅」 「凄」 「哀」數字,便將景物的神韻生動地表現了出來。文章中,作者不但用詞十分傳神,而且句式也非常講究,在寫出「山、水」這兩段中。恰到好處地運用了工整的對偶,琅琅上口的語感,把水「靜、清、綠」和山「奇、秀、險」的特點描繪得淋漓盡致。在教這類句子時,我們要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分析各分句之間的結構聯系,使學生充分回味其優美韻味,使學生在欣賞中得到美的熏陶,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壯麗山河強烈情感。
2品味美的意境。分析意境美,就是要把作者難寫之景呈現在學生面前,把言外之意恰當地表現出來,讓學生體會到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意境。如,教學《使至塞上》時,要重點賞析「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兩句。它用直來寫孤煙,寫出了大漠遼闊孤煙直上的景象,用圓來寫落日,使夕陽也顯得格外鮮明,整個景象奇麗壯闊,意境蒼茫雄偉。蘇軾評論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_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又如《天凈沙·秋思》中用九個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修飾語「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再現九種景物,使整個畫面頗像一幅水墨畫,十分耐人尋味,然後用夕陽西下一句為背景,把前三句聯結起來,強化了遊子的愁情。最後一句點題,畫龍點睛,突出了主人公難以言喻的沉重心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創造出一個深遠的意境來,讀來令人回味無窮。
三、深挖作品的人情美,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純美的品質
教師若能引導學生深入挖掘,則能發現人類精神的閃光,起到感染學生,凈化學生心靈的作用,讓學生主動塑造美好的人格。如《孔雀東南飛》中的劉蘭芝,通過寫她能織布,與小姑的友愛,離開焦家時的裝束等,表現了她聰明、善良、愛勞動、重感情等優美品德。中學語文課本中體現人情美的人物是很多的,像屈原、張衡、周瑜、黃淑英、劉和珍、吳吉昌等等都可能給學生以美的榜樣,美的感染。
美育對人格的培養並非一蹴而就,只有通過潛移默化,長期熏陶,方能築起「人格長城」。如果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以自己所處的地位去有意識,有目的地對學生施以長久的、健康的、高尚的美育,那麼,就一定能使教學成為一門藝術,成為一種享受,並實現馬克思所說的「社會的人即人性的完全復歸」。
總之,利用教材進行美育是語文課的功能,有著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在平時教學中引導學生善於捕捉美的因素,積極接受美的教育,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審美能力,使之自覺地創造出更多的生活的美。

Ⅲ 論如何發揮古詩詞教學的美育功能

用古典詩詞的優勢滲透審美教育,是水到渠成的事。為達到目的,在古詩詞教學中,應抓好以下幾方面。
一、抓好朗讀,感受音韻美
詩歌的語言優美而精練,注重押韻、對仗,讀來琅琅上口,具有音韻美。教師在教學古詩時應注意朗讀指導,使學生能夠在朗讀中感受到美的韻律。
音韻美是詩歌區別於其他文學體裁的特質。朱光潛先生一直把詩歌的音樂性或形式感稱為詩歌之靈魂。古人常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讀是一種再創造過程,它將無聲的文字化為有聲有色的情境。通過誦讀是培養語感、提高鑒賞能力的一個有效辦法。學生在吟誦中把握聲調的輕重緩急、語流的疾徐曲折,把握詩的用韻、節奏、停頓,把握詩歌的音韻美,從而達到「美讀」的境界。教師范讀能引領學生感受詩歌語言的音韻美。教師范讀能極大地感染學生。學生聽老師聲情並茂地朗讀,自然能引起審美情感,使學生忘卻自我,融入作品的意境之中。
二、發揮想像,領悟畫面美
詩歌是語言的藝術,也是形象的藝術。它用具體鮮明的形象來感染人、教育人。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感受古代文人筆下所描寫的自然景物的美,調動學生去想像,去置身於作者所描繪的一幅幅美麗的畫面之中。
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筆下,自然界中的一切彷彿都有了生命,是那樣的鮮活,那樣的可愛。春天有「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的清新 ;夏天有「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壯麗;秋日有「霜葉紅於二月花」的絢爛;冬日有「雪上空留馬行處」的渺遠。哪一個情景不是一幅迷人的圖畫?還有那奔騰不息的大江,煙波浩渺的大海,那絢麗的湖光山色,潺潺的小溪。無一不向人們展示出一幕幕美景。在教學中,我努力創設情境。通過圖片、視頻、音樂等直觀教具,創設出一個美妙的自然環境,盡可能的使學生想像自己置身於這樣一個優美的環境之中,去細心體會大自然帶給人的美感,並且讓這此美感逐漸在學生的心靈中沉澱下來。
我國很多古詩詞可以說是「詩中有畫」,一首詩就是一幅色彩鮮明、動靜相宜的圖畫。因此,在進行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進一步感知、想像和聯想,體會古典詩詞的畫面美,從而自然而然地受到美的陶冶。
三、細心感悟,體會意境美
詩歌與其它文學體裁不同,它從現實生活中截取幾個最典型的鏡頭,用精練的語言,創設出一種畫外有畫、言外有意、令人回味無窮的意境,來表達審美體驗、反映生活本質的。進入到詩的優美意境中,是讀古詩的根本。在古詩學習中,教師應啟發學生展開豐富的想像,去領悟古詩中的意境美。
我國古代許多優秀的詩詞,都是意味深長的畫幅,如「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無一不是詩畫合一的佳句。
比如《過故人庄》描繪了一幅農村恬靜優美的田園圖。我們應引導學生在初步感知詩歌詩情畫意的美感享受中,體會農庄環境的幽美,農人勞動的樂趣,農家生活的安逸。
四、深入品析,挖掘思想美
作品所蘊涵的思想美常常能使讀者強烈地感受作家崇高的人格美,作品的思想美總是離不開情感的。以愛國、情誼、山水、社會、懷古為題材的作品,其「志」與「情」是相通的
「詩緣情」,「詩言志」,喜怒哀樂,詩之情也。在進行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提高思想認識、道德修養、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深入理解詩歌,挖掘古典詩詞的思想美。
教學《山行》、《望廬山瀑布》、《飲湖上初晴後雨》等詩篇,除了深入理解詩歌,讓學生感悟風景美,更要挖掘其思想美。讓如詩如畫的祖國壯麗山川,在學生的胸中激盪,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深沉感情。

Ⅳ 談語文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審美素質

一、字斟句酌,捕捉審美信息
《語文課程標准》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審美教育有助於促進人的知、情、意全面發展……語文具有重要的審美教育功能,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的能力。」
文本是意識的,也是審美的。作為審美客體的載體――語言,是第一要素。「語言是作品中無所不在、處處充溢的成分,能夠形成基調性的深厚的縝密的語言情緒,增加文體中的審美信息量。」我們的語文課本涉及到古今中外,包含了人,物、事、景等諸多方面,有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優美生動的語句、感人至深的抒情色彩和純潔高尚的審美理想。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充分挖掘文本語言美的信息,去激發學生的情感,讓他們在提高語文能力的同時,獲得美感的陶冶。
在教學老舍的《草原》一文時,文中描寫濃郁的草原情景:那一碧千里千里的草原風光,那馬上迎客、把酒聯歡、依依話別的動人情景,那純朴、熱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無不體現出草原的美麗,表達了作者對草原風光的喜愛和贊美之情。閱讀這些文字,作者彷彿把我們帶到了內蒙古大草原,與他共同感受大自然的美麗,也彷彿把一幅美妙的草原風光圖帶到了我們眼前,令人流連忘返。這些形象的比喻、生動精緻的語言描繪,都能讓我們捕捉到審美信息,給人以美的享受。
二、感情朗讀,品享審美意境
課本內容承載著作者的真情實感,字里行間真情流露,字字句句發自心底,《尚書・堯典》:「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語言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凝結,反復朗讀,指導學生學會朗讀,體會聲音的抑揚頓挫所表達的不同情感,想作者所想,喜作者所喜,悲作者所悲,與作者一起垂淚,與作者一起愉悅,這樣的教學境界自然是對學生情感最好的塑造。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百遍」的過程,就是一個深入思考,反復品悟的過程。但在現實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沒有多少閑暇的時間去反復地進行大量的閱讀。如何立足課堂這個主陣地利用好文本進行閱讀訓練顯得尤為重要。而誦讀應該作為一種重要的訓練手段,以讀激情,以讀促思。讓生在誦讀中感受語言的音韻美、建築美、繪畫美以及洋溢其中的詩情畫意,從而提高學生感知語言美的能力。但朗讀是一種語言藝術。在教學實踐中,我除了注意誦讀的常規指導,如:斷句、重讀、快慢、高低等,還採取不同的誦讀形式,有先聽後讀、先讀後聽讀、跟讀,仿讀,角色讀,齊讀,師生交叉讀,配樂讀等外,更注意學生主體化的閱讀。
《語文課程新標准》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教師在朗讀教學中只有注意創新指導,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才能讓學生想讀,敢讀,會讀,讀出個性,使閱讀教學有聲有色,才能使學生在讀中求知、陶情、啟智,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發展學生感知語言美的能力。通過感情朗讀,達到品享審美意境的目的。
三、展開想像,領悟審美內涵
想像是以知識和經驗為跳板,想出不在眼前的事物的具體的形象或特徵。在知覺材料的基礎上,經過新的組合而創造出新形象的能力便是想像力。素質教育不是讓學生停留在對知識的記憶上,而是要培養學生的想像力,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和個性。郭沫若說過:「不要讓想像為詩人所獨占。」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地方給學生留下許多想像空間,教師可結合閱讀教學,啟發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進行想像訓練。這樣既有利於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能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更主要的是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同時,想像力的培養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成功的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體現。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有效地滲透訓練,培養學生的想像力,讓學生在閱讀教學中展開想像的翅膀,獲得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美。
《語文課程標准》在總目標中明確提出:「在發展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愛因斯坦也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有限而想像力卻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格地說,想像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這話精闢地概括了想像力的作用。可以說沒有想像就沒有「萬有引力」的發現;沒有想像就沒有哈姆雷特、孫悟空那不衰的藝術形象;沒有想像,就沒有一切的發明創造;沒有想像,人類文明社會的腳步將放慢乃至停止。
在教學古詩詞的時候,如:孟浩然的《春曉》,省略了詩人夜間失眠的描寫,教學中引導學生想像詩人聽著風雨之聲,在床上輾轉反側不能入眠神遊窗外、心系物上的情況,也就能想像他一早便翻身而起去看看「花落知多少」的情景了。通過想像使學生對詩中所敘述的內容有了立體的感受,對詩人的思想才能有更加豐富的理解。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徵、心理特徵和認知規律,精心挖掘教材中的美,引導學生品味和欣賞,讓學生感受美的熏陶,增強美的享受,提高他們的審美觀點,進一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Ⅳ 中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如何滲透審美教育

中國是詩歌的王國,眾多偉大的詩人光照千古,他們的美詩佳詞就像天空中的明星,璀璨奪目。詩中的音樂美、畫面美、思想美、意境美與藝術妙筆融為一體,有著特殊的審美功能。語文新課程改革中十分重視審美教育,審美教育能夠促進智育和德育的發展,保證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十分有必要在古典詩詞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那麼,我們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利用古典詩詞這種文學樣式的優勢滲透審美教育呢? 一、反復誦讀,感受音樂美。 詩歌的語言凝練,在學習時不僅要感悟其中的人物形象美、意境美,更應品味其中的音樂美。古詩詞都比較注重押韻、對仗,讀來琅琅上口,具有音樂美。教師在教學古詩時應注意朗讀指導,使學生能夠在朗讀中感受到美。 如我在教學《琵琶行(節選)》這首詩時,首先教讀——體味詩的音樂美,即讀出詩的節奏來。教師示範後,全班同學輕讀課文,感受節奏停頓。其次,詩是抒情味最濃的一種文學體裁,必須讀的抑揚頓挫。為了表達思想感情,有些詞語的「音」要讀的重些,就是要把重音讀出來。教師先范讀後,學生自由朗讀全文。最後還要把詩的韻腳讀好。詩是講究押韻的,本詩換韻頻繁,請同學們齊讀詩歌第一層,感受詩的韻腳。通過這一步,學生既感受到詩歌的音樂美,又初步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初步感知,體會畫面美 我國很多古詩詞可以說是「詩中有畫」,一首詩就是一幅色彩鮮明、動靜相宜的圖畫。因此,在進行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初步感知,體會古典詩詞的畫面美。 如《過故人庄》描繪了一幅農村恬靜優美的田園圖。我們應引導學生在初步感知詩歌詩情畫意的美感享受中,體會故人庄環境的恬靜美麗,農人勞動的樂趣,田家生活的安逸。《江雪》作者以極其洗練的文筆,勾畫出一幅漁翁漢江垂釣圖。我們應引導學生體味作者把「江」「雪」與「漁翁」有機聯系在一起,動靜相襯,虛實結合,使整個畫面渾然一體的美感。《敕勒歌》以雄渾的氣勢,勾畫了一幅陰山腳下美麗富饒、廣闊無垠的草原風貌圖。我們應引導學生體味作者抓住景物特點、宏觀勾勒、動靜結合描繪出的北國草原壯麗富饒風光的獨特美感。 三、深入理解,挖掘思想美 「詩緣情」,「詩言志」,喜怒哀樂,詩之情也。在進行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提高思想認識、道德修養、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深入理解詩歌,挖掘古典詩詞的思想美。 學習《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漁歌子》、《錢塘湖春行》、《江南春》、《惠崇〈春江晚景〉》、《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等詩篇,就該深入理解詩歌,挖掘古典詩詞的思想美。讓如詩如畫的祖國壯麗山川,在學生的胸中激盪。讓學生對祖國的山山水水充滿激情,使學生對祖國廣袤、秀麗的山河加深認識,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深沉感情,學習詩人積極進取蓬勃向上的精神。同樣,讀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就必須讓學生理解作者渴望殺敵建功,報效國家的豪壯膽氣、雄偉氣魄,體味作者雖壯志未酬,仍心繫祖國命運的拳拳之心;讀文天祥的《過零丁洋》,就應讓學生學習詩人不屈的精神和豪邁的氣概;讀陶淵明的《歸園田居》《飲酒》就該讓學生了解作者高潔的品質和高尚的氣節……學習《送元二使安西》、《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剪梅》(李清照)等,就應引導學生如何珍重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學習《過華清宮》、《石壕吏》、《涉江》等,就該激起學生對真善美的嚮往對假惡丑的憎惡之情。 四、發揮想像,領悟意境美 發揮想像,領悟古詩的意境美意境,是創作者的審美體驗、情感與經過提煉、加工後的生活圖景融為一體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詩不同於小說,它不可能像小說那樣,按照生活矛盾發展的過程,鋪敘開去。詩人是從這一過程中截取幾個最感人的鏡頭,用跳躍含蓄的語言,創設出一種畫外有畫、言外有意、令人回味無窮的意境來表達審美體驗,反映生活本質的。入境,是讀古詩的根本。在古詩學習中,教師應啟發學生展開豐富的想像,去領悟古詩中的意境美。 如《尋隱者不遇》一詩語言相當精煉,初讀此詩,似覺平易,細加欣賞,則易中有難。尋隱者來去過程,一字未提;與童子會晤時的寒暄和問話,也一概從略;童子答問也當不少,但詩人僅摘三句,答問不多,但寓意深刻。在教學中我首先指導學生弄清詩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導學生展開想像:「詩人在松樹下問些什麼,詩中有沒有寫?你能根據童子的回答展開聯想補充出來嗎?」「假如你是書童,你會怎麼回答?」然後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對這些問話一一作答,並讓學生分角色當堂進行對話表演。在表演中學生思維活躍,想像豐富,對答如流,還伴有生動、有趣的動作表演,把《尋隱者不遇》中的尋訪場面生動地再現出來了,初步領悟到詩的意境。 再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詩,描繪的是一幅風雪夜歸圖。頭兩句「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寫旅途的艱苦;後兩句「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寫偶得投宿處的喜悅。詩中末句的「歸」,意境深遠,既寫出了詩人從風雪迷漫的困境中忽然找到投宿處的狂喜心情,又表現了山民熱情、好客、純朴的良好品性。為了讓學生領悟詩的意境,我引導學生展開想像,補充情景,提出下面幾個問題:(1)詩人經過艱難跋涉,來到人煙稀少的山中,天色已晚,面對風雪,遠望蒼山,路途遙遠,這時,他會想些什麼?(2)夜更黑了,風更緊了,雪也更大了,天氣冷得叫人難受,正在這十分為難的時刻,忽然發現山間有一間窮人住的茅屋,詩人的心情怎樣呢?(3)聽到犬吠,茅屋裡的主人會怎麼做?這時主人與詩人會有一段什麼樣的對話?(4)詩人受到主人的熱情接待,會有什麼樣的感受?通過想像,學生自然而然進入了角色,置身於古詩描寫的意境之中,然後讓學生分角色,對詩人來到柴門邊,並受到主人熱情接待這一情景進行表演。學生通過想像和表演,領悟到了「歸」字所蘊含的意境美。 總之,中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古典詩詞的教育審美教育功能,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滲透審美教育,讓學生的心靈在對音樂美、畫面美、思想美、意境美的領悟中受到美的熏陶。

Ⅵ 古詩詞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大多數語文抄教師在教學生古典詩詞的時候,只注重工具性,即以知識和技能為主,通常將詩文完整、通順地給學生翻譯一遍了事,並要求學生在課下死記硬背,到考試時能夠順利默寫名言名句,能夠中規中矩地翻譯出某些課文中的段落和句子。但是這和倡導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理念相違背,也使古典詩詞的文化底蘊失去了美感。因此,繼承民族優秀文化遺產,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健全的人格就成了語文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一、教師的人格美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首要條件作為教書育人主體的教師,首先應該具備完善的人格。教學藝術也是情感的藝術,身教勝於言傳。在平時的教學中將明是非、重操守、知廉恥等傳統人格中的積極因子灌輸給學生,優美和諧的教師語言,恰當的表情和動作,教師良好的態度觀念和正確的價值取向都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激起學生的審美熱情,培養他們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人格修養。二、創設適宜的氛圍,讓學生沉浸到詩歌的意境中,體味美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啟發誘導,創設情境,挖掘文本中的社會美、自然美、道德美和人性美等美育因素,在教學中讓學生充分發揮想像和聯想的作用,播放一些古典音樂或者優秀的朗讀磁帶,讓學生在美育的氛圍中

Ⅶ 如何在古詩詞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

新《語文課程標准》規定: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美的語言可以給學生以美感,古詩詞教學中的美育內容極其豐富,需要老師結合教材進行點撥、講解、引導學生品味揣摩,激起其對傳統文化的喜愛,達到陶冶情操的目的。那麼,我們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利用古典詩詞這種文學樣式的優勢滲透審美教育呢?
一、創設美育氛圍
1.反復誦讀,感受音樂美
詩歌的語言凝練,在學習時不僅要感悟其中的人物形象美、意境美,更應品味其中的音樂美。古詩詞都比較注重押韻、對仗,讀來朗朗上口,具有音樂美。教師在教學古詩時應注意朗讀指導,使學生能夠在朗讀中感受到美。如我在教學《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唐 杜甫)這首詩時,首先教讀——體味詩的音樂美,即讀出詩的節奏來。其次,詩是抒情味最濃的一種文學體裁,必須讀得抑揚頓挫。為了表達思想感情,有些詞語的「音」要讀得重些,就是要把重音讀出來。最後還要把詩的韻腳讀好。
2.播放音樂,烘托情感
音樂是一種訴諸人的聽覺、啟動人的聯想和想像的一門藝術。音樂的語言是微妙的也是強烈的,它通過樂音的運動,給人豐富的美感,並以特有的旋律、節奏,把聽者帶入特有的意境中,間接地反映出現實生活和作曲家的意圖。教學中,如果能使學生通過音樂的渲染感受這種感情變化,也就能在他們心中引起共鳴,使他們感受到美的形象,理解體會到美的意境。如我在教授「桃花源記」一文時,先播放了一首舒緩優雅的古箏曲《漁舟唱晚》,讓學生隨著樂曲細細品味文本,在美妙的音樂渲染出的情境中想像文字表現的美好畫面,學生情緒被調動起來了,紛紛露出了陶醉的神情。接著,在課文講解中,我讓音樂始終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在若隱若現的背景音樂的烘托、感染下,學生很快便被帶入了作品所表現的意境,感受到了桃花源田園景色的環境美,和諧友好的人情美,對於作者傾注於作品中的情感的把握也輕松自然了許多。

Ⅷ 有關審美教育的古詩

一、只有不迴避痛苦和迷茫的人,才有資格去談樂觀與堅定。命運不會厚待誰,悲喜也專不會單為屬你准備。

二、對人民來說,第一是麵包,第二是教育。——格林西安

三、人生縹緲,學會照顧自己,學會改變自己,時間是最好的綵排,能改變自己的未來,也能轉變自己的全世界,給自己機會,也是給別人一份溫暖。

四、那些沒說出口的思念,都熬成了黑眼圈。

五、孩子的心靈猶如水晶純潔而美麗的,孩子的心靈猶如玻璃脆弱而易碎的。我們要欣賞她們水晶般的心靈,要保護他們玻璃一樣易碎的自尊。

六、用毆打來教育孩子,不過和類人猿教養它的後代相類似。——馬卡連柯

七、心系孩子,言傳身教,家庭教育。情灑家庭,溝通重要。舒(書)香盡染,文明禮貌。暢想未來,不唱高調。

八、沒有自我教育就沒有真正的教育。這樣一個信念在我們的教師集體的創造性勞動中起著重大的作用。——蘇霍姆林斯基

九、事在人為,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隨遇而安,是一種樂觀的處世妙方,順其自然,是一種豁達的生存之道,水到渠成,是一種高超的入世智慧。不保留的,才叫青春。不解釋的,才叫從容。不放手的,才叫真愛。不完美的,才叫人生。

Ⅸ 如何在高中語文古典詩歌教學中開展審美教育

古典詩歌鑒賞一直以來就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詩歌鑒賞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都有很大作用。新課改特別強調審美教育,而詩歌鑒賞是語文審美教育實施的必要的途徑和重要內容。系統、深入地研究詩歌鑒賞教學的規律,尋覓古典詩歌鑒賞教學的有效策略已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在多年的教學實踐過程中,筆者總結出以下幾點心得,希望對古典詩歌鑒賞教學有一定的益處。
1,把握背景,導入情境
古詩詞鑒賞課之前,應該首先鼓勵學生去搜集詩詞的創作背景資料,只有在了解相關背景後,才能豐富學生對於詩詞作者、社會現象、歷史背景等的認識,使學生真正體會詩詞的內涵,積累詩歌知識,為學生自己賞讀詩歌奠定良好的基礎。葉聖陶說過:「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教師要研究的是如何引導學生進入詩歌的情境,達到「神與物游,心與理合」的境界。應該說每篇詩歌,如果仔細研究,都能找到調動學生興趣的突破口。如有些詩歌可以利用背景知識及詩人的魅力來調動學生的學詩興趣。在學習柳永的詞時我這樣介紹柳永:有一位詞人不僅是個風流才子,還是個屢試不中的補習生,常喝常醉的酒鬼,出沒秦樓楚館的浪子,仕途坎坷的小官,「奉旨填詞」的中國第一位專業詞人,浪跡江湖的遊客,自命不凡的「白衣卿相"、「歌樓妓女」的鐵哥,放盪不羈的花花公子,市井街頭的自由撰稿人,惹怒皇帝的笨蛋,敢恨敢愛的漢子,無室無妻的光棍,創新發展宋詞的巨匠。這些生動的介紹使學生情緒立刻高漲起來,有時可以利用和詩作有關的感人的故事創設情境,當然也可適當地利用直觀、形象的視聽手段,來激發學生對於詩歌的興趣。當學生鑒賞的熱情被點燃後,教師還需要引導他們深入感悟作品,這樣在實際的教學中才能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朗讀感受,深化理解
朗讀是學生走進詩歌殿堂的一把鑰匙,也是一個深入體會詩歌內涵的過程。在琅琅讀書聲中,學生可以親身體味到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沉鬱、蘇軾的曠達、辛棄疾的雄渾、李清照的婉約。詩歌是感情高度凝結的文體,必須以讀者細膩的體味來感受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因此教師需要給學生以足夠的時間去咀嚼、品味詩歌,而朗讀恰恰是捕捉詩歌所表現的微妙情感變化的一種良好方法。「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詩歌具有鮮明的節奏、和諧的音韻,只有在朗讀中,才能充分感受詩歌的韻味;只有在朗讀中,才能使學生有效賞析和理解詩歌。教師可以在詩歌教學之前,讓同學們把聆聽名家配音朗誦作為新課的切人點,然後讓學生自己模仿朗讀,在朗讀中激發學生賞析詩歌的興趣。通過朗讀,學生可體會詩歌所蘊涵的超越時空的喜、怒、哀、樂,在感情上與詩人產生共鳴。如杜甫的「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表達的就是喜悅。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辟天下寒士俱歡顏」就是憂思;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透露的是激憤。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是豪放之情言於溢表。只有通過朗讀,而且是大聲朗讀,才能體味出詩歌中無限的意味。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通過對經典詩歌的點評,針對詩歌的特點設計一些問題,引導學生作更深入的思考,指導學生汲取更多的優秀詩歌的養份。並不斷地鼓勵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反復朗讀,這樣既有助於學生強化語感,又可以幫助學生記憶,讓學生終身受用。
3,感悟意境,領會意象
感悟意境是指將詩歌整體作為對象來深入體味獨特的意境,體驗詩歌的思想感情,進而對詩歌作品的藝術特色、作品意義等方面給予正確的評價和欣賞。詩歌的美是通過意境的渲染和營造來得以展現的,那麼高中古典詩詞鑒賞教學中教師就要十分重視引導學生體味意境帶來的情景交融的境界。如以杜甫的《登高》為例,詩篇前四句描寫登高聞見之凄清的秋景。首聯借風、天、猿、渚、沙、鳥六種景物,並以急、高、哀、清、白、飛等詞修飾,指明了節序和環境,渲染了秋風蕭瑟,敗葉紛揚,長江滾滾的濃郁的秋意。詩篇後四句抒發登高所生的羈旅之愁和孤獨之感。詩前半部分寫景,後半部分抒情,情與景高度融合渲染了深遠悲涼的意境。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就必須要使學生根據不同的詩歌作品去體味各自的意境。
對於詩歌意象的把握,教師可從詩歌的意境著手,引導學生深入分析,仔細體味,通過聯想、想像來領會詩詞營造的意象,理解詩歌所蘊含的「人情」。如李清照的《聲聲慢》,抓住黃花、秋風、過雁、梧桐和細雨等一系列景和物,來傾吐詞人受盡磨難、內心煎熬以及處境凄慘,訴說著詞人悲憤、哀愁、凄苦、孤寂的內心世界。如果教師在授課時抓住這些意象,引導學生深入挖掘,就可以對這首詞做深刻而准確的理解。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也要積極鼓勵學生搜集和掌握常用意象具有的象徵意義。例如明月、殘月、新月大多表達離愁別苦,渲染悲寂氛圍;斜陽,大多表現昏黃暮色中愁思萬千;憑欄,大多為思戀他人或發泄心中憂悶之意。這樣學生就會建立一個宏闊的詩歌鑒賞觀,從而為更好的讀懂詩歌打下堅實的基礎。
4,依託載體,優化教學
古典詩歌所特有的含蓄、意境和美感,是一種主觀感受的過程。這一特點給詩歌鑒賞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如何有效引導學生體味詩歌的優美意蘊,讓書面文字的感知轉化為有效的消化和吸收,真正讓學生在情感上靠近詩人、在感知上體會詩意,這是詩歌教學的一個難點。適時、恰當地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充分地將文本、圖像、動畫、聲音等有機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可以全方位、多層次地獲取詩歌的意境,有效地彌補常規教學的不足,調動學生所有的感覺器官,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詩歌特定的氛圍中,實現以聲傳情,以形傳意,寓教於樂的教學效果。因此,合理地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優化詩歌教學過程。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的音畫之美進行新課導入或播放范讀,從而將課堂學詩氛圍營造得更濃,有利於學生把握詩歌感情基調,全面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像,使詩歌教學充滿樂趣。

閱讀全文

與談古詩詞教學中審美教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