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指導托班幼兒開展區域活動方案
《綱要》中指出,幼兒是積極的活動者和主動的學習者。直接經驗感知、操作和游戲活動是幼兒學習的主要方式。區域活動正好符合了幼兒的這一特點。它向幼兒展現了一個豐富多樣、多功能、多層次、選擇活動的環境,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接觸符合自己學習特點和願望的活動。活動區正是以幼兒已有經驗為導向,通過各種開放性材料的投放,為幼兒提供自我表現與表達的機會。在這類活動區中,幼兒會綜合運用已有知識,來表達意願、展示能力,在充分體現自己天性和潛力的過程中進行各種創造性活動。由他們根據自己的能力,已有經驗去探索,去發現,使他們真正成為活動的主人。那麼,作為教師的我們,如何才能更加有效的開展區域活動呢? 我認為主要應從區域環境的創設、區域活動材料的投放、區域活動中教師應從這幾方面來思考: 1.區域環境的創設 《綱要》中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幼兒的發展是在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實現的,良好的教育環境對幼兒的身心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而幼兒是一個的個體,既然是個體,他的個性品質就會各不相同,發現問題、問題、對待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各不相同,區域活動的創設就是要滿足各層次孩子的心理需求,讓他們在區域活動中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學習和發展。根據《綱要》要求,我們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所以在創設各區域時要注意: (1)首先根據幼兒的認知特點、年齡特點、興趣、季節及教學活動的開展,通過與幼兒探討來設置區角。創設的區角,能夠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引發幼兒主動思考,與幼兒產生互動的區域活動環境,要能夠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使活動區域成為促進幼兒自主性學習的一片沃土。 環境的創設應以幼兒的生活經驗能力水平為基本條件,尊重幼兒的經驗創設與他經驗相符合的游戲環境,激發幼兒的游戲興趣。比如對於小班的環境創設,由於孩子最典型,最熟悉的生活經驗是就家,接觸最多的是家人,我們就為小班孩子創設了溫馨的,色彩鮮艷的家的環境。 (2)要善於利用班級環境現有的活動空間,採用固定和靈活設置相結合,創設中既要考慮到幼兒之間能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又要注意彼此之間互不幹擾。盡可能地使活動動靜分區:將較為安靜的區域安排在教室裡面的位置:如語言區、計算區;相對會發出較大聲音的活動安排在靠近門口:如表演區、科學區等。並根據游戲情況靈活調整。 (3)要讓環境說話,讓幼兒與環境互動起來。小班幼兒正處於游戲、平行游戲的階段,因此各區域的建立應該要相對而不封閉。 2.區域活動材料的投放 活動區的教育價值主要是附著在區內的操作材料,幼兒通過直接參與各種活動而獲得多種直接、自然的經驗。故操作材料是區域活動的靈魂,影響著幼兒活動的內容和進程。投放的材料要要能夠使幼兒增長知識、獲得有益經驗、鍛煉技能、激感。 (1)教師要為幼兒提供時間、空間、及工具等方面的物質材料。投放的材料要具安全性、科學性、多樣性,這樣才能充分挖掘其教育價值,才能發展和調動幼兒內部驅動力的,只有在這樣的空間,孩子的心理需求才可以得到滿足的,幼兒才可以自主選擇,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去操作,去探索。 (2)根據班級的教育目標,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興趣來投放材料,材料要具有探索性、層次性、遞進性,適宜性、和教育性,材料要能為幼兒提供更多的按照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進行活動的機會,滿足幼兒的個別化需要,讓他們在沒有壓力的環境中玩玩做做,生動活潑、主動愉快地操作學習。並且根據幼兒的興趣和發展的需要及時進行更新和調整。特別要注意利用廢舊物品和自然材料。 比如小班孩子,根據其年齡特點,就要選擇顏色鮮艷、形象生動或者是生活化的材料。在小班時,我們用廢舊的大紙箱、大紙盒、牛奶盒、各種瓶子等了形象逼真的床、灶台、飲水機、冰箱、衣櫃等傢具及廚用具,投放了各種絨毛動物玩具及一些小服裝,給孩子們創設了一個逼真的娃娃家。孩子們一進入到這里,很自然的就模仿起爸爸媽媽,來照顧這些小動物們。當它們的爸爸媽媽,給小動物們穿衣服,餵食物,帶它們出去玩,生病了帶著去看病等等。 3.區域活動中教師對幼兒的指導 比如有一次,娃娃家裡新投入了扣紐扣的操作材料,我向孩子們做了說明,介紹了新增材料應該如何操作。有幾個孩子擺弄了一會兒就走了。只剩下桐桐小朋友還在繼續扣,可是也沒有把紐扣扣上。於是我主動參與到活動中,和桐桐一起玩。並手把手的教她扣好了幾顆紐扣。這時桐桐說:「我自己來扣一下好嗎?」漫漫地,桐桐扣上了一顆,兩顆…… 從以上實例中我覺得自己在指導策略上還存在一些問題。當桐桐扣不上紐扣時,雖然通過我的指導,孩子及時學會了扣紐扣,但是由於我介入過早,沒有尋找她扣不上紐扣的原因。當發現林林亂畫時,沒有去了解孩子為什麼這樣做就盲目指導,針對性不強。而且使用手把手教的方法和示範法太直接,致使孩子失去自己領會摸索正確方法的機會,還會造成幼兒對老師形成依賴。如果在指導幼兒時,先尋找該幼兒在操作中存在的問題,了解孩子的用意,這樣對孩子的指導就會更有針對性,而且給孩子留下了思考領悟的時間,自己解決問題的空間。 隨著教學活動的開展,幼兒的興趣,我能根據需要在活動區里投入相應的操作材料。在活動時,注意觀察幼兒的活動情況,當孩子們在活動中遇到困難或不良操作行為時,及時發現並給予幫助與指導,使孩子在活動中遇到的問題迎刃而解,不良行為得到及時糾正。 但是對幼兒的指導策略是值得我深思的。我認為教師在幼兒區域活動中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教師要以觀察者的身份隨時關注幼兒。要更好地指導幼兒區域活動,首先要時刻關注幼兒的活動,准確了解幼兒在活動中的需要和表現,關注、了解幼兒已有的經驗是什麼,了解幼兒喜歡玩的是什麼,然後根據觀察的情況,在幼兒探索問題難以深入時,發生糾紛、缺少材料、有破壞性行為等情況下,教師才能及時給予指導。在以上案例中就有體現,通過觀察我發現桐桐遇到困難時,主動給予幫助、指導,看到林林亂畫的現象給予了糾正。讓孩子及時學會扣紐扣、走迷宮的竅門,使孩子在活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迎刃而解。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從而更喜歡這個活動。 (2)教師要以適當的身份適時的參與幼兒的活動。在區域活動中,孩子們對活動區里出現新的材料很敏感,也樂意嘗試,但由於不會玩,孩子的好奇心就由此會打折,甚至轉移目標,離開游戲。所以在區域活動中不但要求教師要善於發現和調動幼兒活動的興趣,還需要教師在及時了解和掌握幼兒活動情況的基礎上參與活動,根據活動需要以不同角色帶動幼兒的游戲並巧妙地把教師的意願自然而然地轉化為幼兒自身的意願。如以上案例中出現的情況,我只注重了參與幼兒的活動,當幼兒出現操作困難及不良操作行為時,只是單一的示範、教授。而忽略了應該在及時了解和掌握幼兒活動情況的基礎上參與幼兒活動,根據活動需要以不同角色帶動幼兒的活動,給予的指導應是間接指導而不是直接代勞。 (3)教師應把握時機,適時介入指導。孩子們對區域活動里出現新的新材料很敏感,也樂意嘗試,但由於不會玩,孩子的好奇心就由此會打折,甚至轉移目標,離開游戲。以上第一個實例中就有體現,雖然教師介入到幼兒的活動中,但是時機把握的還不夠好。由於沒有及時引導,幾名幼兒就對新事物失去探索和嘗試的慾望。如果當這幾個孩子擺弄紐扣沒有扣上時,教師及時介入,教幼兒學會扣紐扣,感受到自己的成功,這幾個幼兒就不會無趣的離開游戲。所以教師在用心地觀察、適時地參與幼兒活動的基礎上,應作為指導者,在幼兒活動過程中,當孩子遇到困難玩不下來時,當孩子出現糾紛與行為問題時,當游戲無法深入時,當孩子操作發生困難時及時介入,給予指導。 總之,區域活動作為幼兒園的一種教育載體,更符合《綱要》精神。它多為幼兒的自選活動。幼兒是活動區的主人,活動區要為幼兒提供更多的交往和自我表現的機會。教師如何創造一個適合幼兒發展的活動環境,教師如何設法引起幼兒的活動動機,調動幼兒活動的主動性,使每位幼兒的潛力得到充分發揮,讓我們的區域活動更好地為幼兒服務,仍是我們教師不斷研究的課題。作為教師的我們要不斷實踐,探索,積累經驗,從孩子的興趣出發,尊重孩子,充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使區域活動更具科學性、時效性,充分利用區域活動這台,讓活動區切實的成為孩子們的又一位導師。
2. 為什麼要進行區域教育信息化整體資訊服務設計方案
一、整合教學與課程
教學與課程的關系是這場教學改革首先必須擺正和處理好的一對關系。在這對關系中,課程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課程觀是主導因素。課程觀決定教學觀,並因此決定教學改革的深度、廣度。在傳統的教學論概念系統中,「課程」被理解為規范性的教學內容,而這種規范性的教學內容是按學科編制的,故「課程」又被界定為學科或各門學科的總和。這就意味著只是政府和學科專家關注的事,教師無權更動課程,也無須思考課程問題,教師的任務是教學。課程和教學成為彼此分享的領域,課程是學校教育的實體或內容,它規定學校「教什麼」,教學是學校教育的過程或手段,它規定學校「怎麼教」;課程是教學的方向或目標,是在教學過程之前和教學情境之外預先規定的,教學的過程就是忠實而有效地傳遞課程的過程,而不應當對課程作出任何變革。課程是「專制」的一方,而教學則成為被控制的一方。兩者機械地、單向地、線性地發生關系。這樣,課程不斷走向孤立,走向封閉,走向萎縮,走向繁、難、偏、舊,而教學也不斷地變得死板、機械、沉悶。這種背景下的所謂教學改革只能是打外圍戰,「戴著鐐銬跳舞」,師生的生命力、主體性不可能得到充分發揮。這種改革最多隻能造就教學法專家。
當課程由「專制」走向民主,由封閉走向開放,由專家走向教師,由學科走向學生的時候,課程就不只是「文本課程」(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科書等文件),而更是「體驗課程」(被教師與學生實實在在地體驗到的課程)。即課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識的載體,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求新知的過程,教師和學生是課程的有機構成部分並作為相互作用的主體,教師即課程,教師不再是孤立於課程之外的,而是課程的有機構成部分、課程的創造者、課程的主體;學生同樣是課程的有機構成,同樣是課程的創造者和主體。學生與教師共同參與課程的開發,這樣教學就不只是忠實地實施課程計劃(方案),而更是課程的創生與開發。教學過程成為課程內容持續生成和轉化、課程意義不斷建構與提升的過程。這樣,教學與課程相互轉化、相互促進、彼此有機地融為一體。課程也由此變成了一種動態的、生長性的「生態系統」和完整文化,這意味著課程觀的重大變革。在這種背景下,教學改革才能真正進入教育的內核,成為課程改革與發展的能動力量,成為教師與學生追尋主體性、獲得解放與自由的過程。這正是新一輪課程改革所呼喚的教學改革!這種改革是需要教育家也是能夠造就教育家的改革。
3. 探討大中小學前兒童社會科學教育活動方案的設計差異
孩子在幼兒園是一個快速成長的階段,不同年齡兒童的心理認知能力,行為能力,專語言表達能力有很大的屬不同,得針對性的設計。
主題設計的基本方法ج掌握學前兒童社會教育區域活動與教學活動的設計方法.• 教學重點與難點ث重點是
大小班學前兒童社區教育的畫設計還是有很多的差異化還有很多自己需要考慮的東西大中小班學前兒童這是未來的趨勢。
4. 如何提升區域教育教學競爭力之我見
第一點建議要突出教育的品質。
隨著人口質量的不斷優化,現在的家庭大多以獨生子女居多。獨生子女現象,導致學校教育已經成為社會的聚焦點。現在就一個子女,全家都把希望寄託在他身上,誰都不認為自己的孩子比別人差,肯定想盡辦法、不惜力量,使自己的子女接受好的教育。因此,提升區域教育教學競爭力,要重視品質、重視均衡、重視公平。要突出教育的品質,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方面要提高教育質量,實現我區教育質量的提升。質量是教育的生命線。我們要牢固確立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向管理要質量,向質量要人才,向人才要教育的未來。要以推進新課程實驗為契機,聚焦課堂教學,改正靠加班加點、題海戰術、加重學生課業負擔提高學生學業成績的錯誤做法。堅持從平時抓起,抓好每個環節,建立健全各項教學常規管理制度,開展教學常規檢查、家長開放日活動、教學成果檢測等,引導和督促教師精心備好每一節課、精心上好每一堂課、精心改好每一次作業,堅決杜絕上「白課」、上課馬虎、作業不批改等不良現象。爭取全區中高考上線率、平均分等再提高,使我區中高考水平跨入佛山前列。
第二方面要努力建設校園文化。學校作為教育的前沿陣地,除教學外,還要以文化引領人,文化熏陶人。現在,我們很多教師都有這種感覺,現在的學生人情味淡了,道德價值觀淡薄了,個別學生變得孤僻、冷漠、自私,甚至發生校園暴力案件和學生自殺事件。這些問題出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學校在強化德育教育的同時,必須要努力營造校園文化。創造美好的校園,讓我們的學校成為享受生活,享受學習,享受自由和快樂的場所,讓學校真正成為文明和文化的凈土和樂土。我們必須改造學校的整體環境,重建一種自由、博愛、科學、創造於一體的學校文化。傾力打造書香校園,讓青少年學生獲得道德內化。逐步推行人文教育,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創造性地開展集體活動,培育學生友愛精神。要堅持「健康第一」不動搖,全面推行陽光體育活動。通過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揚正氣,樹新風,促和諧,引領學生健康成長。讓學生在優美的環境,良好的氛圍中探求知識,培養自己。
第三方面要積極打造品牌,創建特色學校,提升學校綜合競爭力。創辦特色學校,是當前我國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同時也是學校自我發展、提升三水教育綜合競爭力的需要。創品牌,建特色關鍵是校長的辦學思想要有特色。陶行知認為,真正的校長應「敢探未發明的新理,敢入未開化的邊疆」。一所學校的辦學特色,實際上是校長辦學思想個性化的表現。我認為我們要在規范辦學基礎上,借鑒別人的成功經驗,特別是向本市的特色學校學習,根據學校實際、特點辦出學校特色。另外要從學校實際出發,找准優勢和突破口,確立特色目標,辦出特色,促進學校內涵的提升和整體優化。特色學校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循序漸進、不斷發展的過程。要建立創建特色學校的管理機制,結合創建特色學校的目標,在教學管理、教育科研、師資培訓、班級管理、學生管理及教師考核評價等方面進行相應的改革和調整,使管理機制與學校的特色目標和辦學思路相匹配。
第二點建議要著眼於打造一支優良的師資隊伍。
三水近年來加大投入打造「三名工程」,以提高師資水平實現教育質的飛躍,正是打造優良師資隊伍的有效做法。建立一支名校長、名教師、名班主任的隊伍,以點帶面,力促師資隊伍優化。
提高學校管理水平,辦好學校,發展教育,校長是關鍵,也是擔子最重的人。每位校長都要對自我和學校管理進行深刻反思,對自己的校長角色進行設計和定位。我認為,現代學校校長的專業發展是學校管理的基礎,校長應首先成為教育專家,放棄權術追求學術,從事務轉向業務,引領學校的專業化發展;校長應成為學習型、研究型、創新型的領導,使學校始終充滿生機和活力;強化道德、精神和文化的引領,培育教師大教育理念。
有好的校長,才能帶領出好的教師。師資水平的提高,關鍵在於如何提高教師教學的主導性,發揮導向的作用,讓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有機結合。沒有老師的主導性,就沒有學生真正主體性的發揮。新課程改革的核心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也就是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這就要改變老師。教師的改造和提升也有他本身發展的追求,但是總的來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它的目的是改變學生。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是提高教育質量、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的前提和關鍵。那麼在教師的專業發展方面,我認為從以下方面入手:一是要讓讀書成為教師的習慣。大量的事件證明讀書的教師成長得快。很多成了名師的老師,讀的書有幾百萬字。我覺得教師的培養確實要有很多辦法。但如果抓住「讓讀書成為老師的習慣」這一條,到後來即使你不去管他,他自己就成長起來了。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一個教師要有兩三百本書的積累。二是學會寫教學反思。大家可能都在做,這確實是一個教師隊伍成長和教師個人成長的行之有效的辦法。我借華東師大葉瀾老師的一句話,如果你寫十年教案可能成不了一個名師,但是你寫三年教育反思,你就可能成為名師。因為他教學反思和教案是質的不同,他教學反思首先是思想上的整理梳理,開始的時候可能很困難,不成樣子,但是堅持下來以後會慢慢地會變得深刻,更何況它還有一個副產品----能帶來教師文字能力的提高。三是要關心教師的精神成長。我們現在要加強教師的師德建設,我覺得這是很對的,但這只是道德層面的關懷,我覺得還要進一步關懷到教師的精神層面,就是他的信仰、價值觀。管理學上最新的理念,不是具體的規章制度,而是管理他的人生。他的人生問題解決了的話,他就會自覺地遵守各種必要的規章制度。如果他的人生問題沒有解決的話,他對人生的看法、信仰沒有解決的話,那些規章制度對他來說是一種束縛,並不成為他自覺自願遵守的東西。
第三點建議是政府要重視引智,要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努力提高教師的地位和福利待遇。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造福千秋萬代的事情。各級政府必須從培養人才的角度著眼,加大教育投入,優化教學環境。各級政府要本著對國家,對人民負責的態度,樂於教育,精心發展教育,為國家培養更多更好,更精的建設人才。同時,政府各職能部門要重視引智,借用外面智力。現在三水的區域優勢越來越明顯,但和禪城、南海、順德比起來就有差距。要克服這劣勢,應多請些各方面的專家。專家來得多了,就會帶來很多新的信息、新的思路,這對辦教育的「氣」也會有一個提升。
十一五期間,是我區教育發展的轉型期,也是我區教育的機遇期。我們應以奮發有為的精神,開拓進取,進一步強化質量意識,為辦好人民滿意教育和三水教育的優質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