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摩梭人的音樂舞蹈
摩梭人能歌善舞,較為流行的是「甲蹉舞」(俗稱打跳),「甲」為美好之意,「蹉內」便是跳舞的容意思,意即為美好的時辰而舞蹈、美麗的舞蹈。摩梭人的民間音樂和舞蹈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摩梭人的音樂,除了喪葬詞,一般來說,都是比較高亢豪放的,固定的音樂曲調有《阿哈巴拉》、《瑪答打》、《打麥調》、《績麻調》、《喪葬調》、《搖籃曲》、《贊美格姆女神歌》、《甲搓括》即《打跳曲》等,摩梭人吸收了藏、漢音樂,尤其是受藏傳佛教音樂的影響,將本民族的一些音樂曲調有所改變,而有些古老的曲調現已失傳。
摩梭人的樂器有笛子、葫蘆笙、鎖吶、鼓、鈸、撥郎鼓、手搖銅鈴、口弦等。在上述樂器中,較為普遍會使用的樂器,主要是笛子,男子都會吹,七八歲的牧童也會吹,笛子還是永寧趕馬人旅途中消解孤獨寂寞的不離夥伴。葫蘆笙是打跳時少數人會使用的樂器。其它樂器主要有祭師達巴、喇嘛在舉行祭祀儀式中使用的樂器。
摩梭舞蹈,多姿多彩,內容豐富,具有鮮明的摩梭舞蹈色彩和濃郁的民族特色。有句俗話說,是摩梭人就會跳七十二種舞,說明摩梭人的舞蹈種類是豐富的。
② 找一部小說 內容是一個作家和一個摩梭族舞蹈演員的事
是不是愛在麗江的日子
不好意思了,找了下沒找到,我也沒看過不好說
③ 摩梭結婚打跳舞曲
希望對你有幫助
摩梭人-母系社會
人類社會發展到21世紀的今天,瀘沽湖畔仍保留著母權制家庭形式,被人們稱之為「神秘的女兒國」,這是引起中外學者和遊人最感神秘最感興趣的摩梭文化現象之一。
母系家庭中母親主宰一切,女性在家庭中有著崇高的地位。家庭里的成員都是一個母親或祖母的後代。家庭中無男子娶妻,無女子出嫁,女子終生生活在母親身邊。男子夜晚去女阿夏家,清早回自己母親家生產生活,這叫摩梭人的「走婚」。而女子在家,夜晚等男阿夏來走訪,家庭成員都是母性血緣的親人,沒有父親血緣的成員。財產按母性繼承,家庭成員的血統完全以母系計算,家裡沒有翁婿、婆媳、妯娌、姑嫂、叔侄等關系。家庭里姐妹的孩子都是自己最親的孩子,不分彼此母親的姐妹也稱作媽媽,對自己的生父則稱為「舅舅」。母系家庭的特點之二是「舅掌禮儀母掌財」,這是母系家庭權力分工的形式。家庭的喜慶祭典,較大的交換或買賣,除婚姻愛情以外的社會交往,都由舅舅或其他有本事的男性成員作主,家庭財產的保管使用、生產生活安排、一般家務及接待賓客則由母親或家庭中聰明能幹有威望的婦女作主。摩梭人有句格言:「天上飛的鷹最大,地上走的舅舅最大」。從格言可看出舅舅的社會地位。摩梭母系大家庭的男女成員是平等的,而且體現了家庭成員的合理分工。他們認為,整個社會的合理分工必然會使社會安定發展,一個家庭的合理分工必然促進這個家庭的經濟發展和文明程度。母系大家庭的第三個特點是,摩梭人認為,由於家庭全部成員都是同一母系血緣。加之摩梭人顯著的道德意識,即崇母觀念的流傳弘揚,全部家庭成員親切和睦,尊老愛幼、禮讓為先,寬懷謙恭。摩梭人地方的社會風尚未,從縱橫關系來看,都講文明禮貌,養成了摩梭人從小就溫柔熱情,舉止端莊規矩,男子豪爽而重義,女子多情而內向,社會團結、和睦。[3]其第四個特點是:母系家庭一般不分家或很少分家,母系家庭一般來說人口較多,少則十幾人,多則幾十人。人多了有利於家庭勞動的分工,可以從事各方面的工作,家庭容易富裕。在摩梭人的傳統觀念中,分家意味著對祖輩老人的不恭,意味著爭財產,這是十分恥辱的事,會受到世人訓斥。所以,即使是幾十人的母系大家庭,也充滿了歡樂祥和的氣氛。孩子們有著歡樂的童年,得到眾多母親的愛,老人們安度晚年,無愧地享受天倫之樂。進入21世紀的文明時代,無論外國和中國,不少家庭「舌戰」不斷,暴力不斷,充滿家庭「戰爭」,以至老幼受虐待,生活沒有保障。然而,瀘沽湖畔的摩梭人卻仍保留著古老的美好母系大家庭,這里仍然家庭和睦,社會和諧,更無情殺和母系家庭中的暴力,一片和諧祥和的氣氛,不愧贊嘆是「東方母系文化家園的最後一朵紅玫瑰」。
④ 摩梭夜歌舞蹈怎麼樣
來小落水參加吧、
⑤ 摩梭族是怎麼相親的
我國一共有56個記錄在案的民族,這是我們從小就知道的事情,“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這首《愛我中華》陪伴著我們長大。但是我在旅遊的過程中,認識到一些較為奇特的事情,讓我對中國民族有了新的了解。今天就帶大家一起來看看,被國人稱為是中國最奇特的民族,當地人不用結婚也可以繁衍後代,所用的方法讓人感到意外!
但是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習俗和生活方式,我們在旅遊的過程中要尊重他人的文化和生活,做一個文明有素質的遊客。對於摩梭族,驢友們有什麼不一樣的看法?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說說自己的見解!
⑥ 摩梭夜歌舞蹈 人物情感 音樂背景分析
摩梭夜歌,中央民族歌舞團歌唱家楊倩琳演唱歌曲,收錄於楊倩琳的《哈尼女兒的心版曲》專輯中。權
阿哈巴拉馬達咪
阿喂
阿哈巴拉馬達咪
月光照在木楞房
窗外阿柱把情歌唱
阿妹點燃那酥油燈
依著窗把口弦輕輕彈
口弦低聲傳真情
月琴細語述衷腸
阿柱情歌摩梭夜
月光下愛在女兒鄉
馬達咪
馬達咪
阿哈巴拉馬達咪
阿哈巴拉馬達咪
阿柱情歌摩梭夜
月光下愛在女兒鄉
阿喂阿喂
阿哈巴拉馬達咪
阿哈巴拉馬達咪
阿柱情歌摩梭夜
月光下愛在女兒鄉
馬達咪馬達咪
阿哈巴拉馬達咪
⑦ 在雲南麗江,他們跳的哪個集體舞,是叫什麼舞蹈曲目分別用的是那些
一般外人稱為打跳,我們本地的稱甲搓舞。曲目有——納西三部曲,姑娘小伙來打跳,好玩好回耍來答打跳,花樓戀歌,敬酒歌,打跳歡歌等等。
其實你網路搜索視頻就能找到。
舞蹈是麗江納西人創造的比較多,歌曲和伴奏則是摩梭人的原生態創作。
⑧ 摩梭人資料
摩梭人屬納西族,主要居住在金沙江東部的雲南省寧蒗縣以及四川鹽源、木里等縣,人口約四萬餘人。寧蒗境內摩梭人口15000多人,主要聚居在瀘沽湖畔的永寧壩子。摩梭人的語言、服飾、婚姻習俗跟金沙江西部的納西族有差異。
寧蒗縣摩梭人的家庭組織在與其他民族雜居的翠玉、新營盤、大興、紅旗、紅橋等地,以父系家庭為多,而瀘沽湖畔的永寧聚居區,還保留著母系家庭對偶婚的殘余,子女從母居,血統世系按母系計算,男不娶,女不嫁,只締結「阿夏」(情侶)關系。
摩梭習慣依山傍水而居,房屋全用木材壘蓋而成,當地俗稱「木楞房」。傳統風味食品有豬膘肉、腌酸魚、蘇理瑪酒等。摩梭人傳統節日有春節、端午節、朝山節、祭祖節、祭牧神節、祭土地節等,其中以春節和朝山節最為隆重。每年農歷7月25日,永寧的摩梭人要身著盛裝步行或騎馬,去朝拜瀘沽湖畔的格姆女神山,這叫「轉女山」。其間還要舉行賽馬、摔跤、對歌等活動,並在山上野餐,摩梭青年男婦趁機結交阿夏。
摩梭人的原始宗教稱為「達巴教」,與麗江納西族的東巴教有密切聯系,不過達巴教的發展比東巴教緩慢,其形態亦比東巴教原始,基本上保持著原始部落宗教的特徵。達巴教因巫師達巴而得名,它沒有系統的教義和經書,也無宗教組織和寺廟,只有幾十部(回)口誦經,另有一種占卜經(俗稱算日子書),是用32個不同形體的原始圖畫文字書寫的。
摩梭人能歌善舞,較為流行的是「甲蹉舞」(俗稱打跳),「甲」為美好之意,「蹉」便是跳舞的意思,意即為美好的時辰而舞蹈。
⑨ 摩梭民族餐的做法
摩梭人以大米、玉米為主食,兼食青稞、大麥、洋芋等。夏秋季節,版以青菜、蘿卜等新權鮮蔬菜作佐食,冬春兩季以酸脆菜、干蘿卜絲、腌魚、臘肉等作佐食。肉食中,議豬朦(稱琵琶肉)為貴、還有灌豬腳、香腸、米灌腸等風味食品。
正餐前,喜歡喝酥油茶,以精把為佐食。男女老少喜喝蘇理瑪酒。摩梭人的家庭多屬母系大家庭,一般都在一二十人左右,在家庭的飲食上不論男女老幼都是平等的。就餐時分菜共飯,主婦要按每個人的食量以及所承擔的勞動,合理分配菜餚,特別是對肉食或難以吃得上的稀有菜餚,要平均分配,即使外出不在家的也要留上一份。
分菜時,先敬長輩,後給晚輩,以示禮貌。平均分食的規矩,只有過春節吃年夜飯時才可例外,主婦在火塘周圍擺上豐富的飯菜,大家團團而坐,各取所需,不再分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