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教育和學習的區別
教育和培訓的本質區別導致兩者存在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中心點的區別
教師、學員和管理者都是教育和培訓活動的主體,但教育和培訓的中心點是不一樣的。教育強調的是教師傳授知識,學生獲取知識,課程和教學內容是學校規定好的,教師教什麼,學生就學什麼,因此,教育的中心是教師。
在培訓活動中參訓者都是成年人,他們都有一定的教育背景和工作經驗,他們之所以參加培訓不只是為了獲取信息,更重要的是為了提高能力和提升發展空間。對他們來說培訓活動強調的是參訓者需要什麼,參訓者能夠通過培訓真正學到什麼,培訓師就應該傳授什麼,而不是培訓師願意教什麼就教什麼,因此,培訓的中心是學員。
二、學習內容的區別
教育提供的教學內容強調的是培養學生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與運用。培訓強調的則是與企業工作密切相關的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和運用。
三、過程的區別
教育的過程是一個以個人為導向的過程,個人在接受教育前對學什麼專業和畢業後做什麼會有很多選擇,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也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張揚自己的個性。
培訓的過程則是一個以企業工作和任務為導向的過程,你一旦進入特定的企業之後,企業會要求你在某個工作崗位上在一段時期內保持相對的穩定,並要求你與企業目標保持一致,與企業規范保持統一,認同企業文化和價值觀。你不可再率性而為,你的個性可能會相對受到制約,你的特長也可能會在一段時期內得不到發揮,你需要去適應新的環境並很快地融入到企業生活中。
培訓就是培養+訓練。就是通過培養加訓練使受訓者掌握某種技能的方式。目前,國內培訓主要以技能培訓為主,側重於行為之前。 為了達到統一的科學技術規范、標准化作業,通過目標規劃設定、知識和信息傳遞、技能熟練演練、作業達成評測、結果交流公告等現代信息化的流程,讓受訓者通過一定的教育訓練技術手段,達到預期的水平提高目標,提升戰鬥力,個人能力,工作能力的訓練都稱之為培訓!
培訓是給有經驗或無經驗的受訓者傳授其完成某種行為必需的思維認知、基本知識和技能的過程。基於認知心理學理論可知,職場正確認知(內部心理過程的輸出)的傳遞效果才是決定培訓效果好壞的根本。
⑵ 語文教學中 教材內容與教學內容有什麼區別
長期以來,人們總是將教材和教學內容
等同起來,認為課程標准要求什麼教師就教什麼,這種認識是片面的。教材僅僅是形成教學內容的一個「載體」,作為發揮實際作用的教學內容,其特性不同於教材內容。
教材的具體內容由事實、概念、原理及它們的內在聯系構成。
(1)事實。教材中的事實,就是歷史上或社會上發的事件過程或者是試驗中進行的過程和結果。描述學科和解釋性學科都含有大量的事實資料,如歷史、地理情況,動物的分布於解剖等事實資料,抽象和概括性的學科,數學、物理、化學課同樣有事實的依據材料。教材中的事實都是已知的發生過或發現了的事物,不是捏造和想像的事實。
(2)概念。它是反映客觀事物本質的思維形式,是對教材中大量事實資料的理性加工,是具有抽象性質的理性認識形式。
(3)原理。這些都是已經被驗證了的、公認的、不需要加以論證的命題,是教材科學性的重要性標志。
(4)內在聯系。主要是指教材中事實、概念、原理之間的內在關系。
教學內容來自師生對課程內容、教材內容與教學實際的綜合加工。師生一方面合理地利用教材教學,對教材內容進行選擇、取捨、加工;另一方面,師生可以科學地加工教材,合理地組織教學過程。它不僅包括教材內容,還包括了引導作用、動機作用、方法論指示、價值判斷、規范概念等,包括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實際活動的全部。因此,教材內容只不過是教學內容的重要成分。
⑶ 教學內容的教學內容與教材的區別和聯系
長期以來,人們總是將教材和教學內容 等同起來,認為課程標准要求什麼教師就教什麼,這種認識是片面的。教材僅僅是形成教學內容的一個「載體」,作為發揮實際作用的教學內容,其特性不同於教材內容。
教材的具體內容由事實、概念、原理及它們的內在聯系構成。
(1)事實。教材中的事實,就是歷史上或社會上發的事件過程或者是試驗中進行的過程和結果。描述學科和解釋性學科都含有大量的事實資料,如歷史、地理情況,動物的分布於解剖等事實資料,抽象和概括性的學科,數學、物理、化學課同樣有事實的依據材料。教材中的事實都是已知的發生過或發現了的事物,不是捏造和想像的事實。
(2)概念。它是反映客觀事物本質的思維形式,是對教材中大量事實資料的理性加工,是具有抽象性質的理性認識形式。
(3)原理。這些都是已經被驗證了的、公認的、不需要加以論證的命題,是教材科學性的重要性標志。
(4)內在聯系。主要是指教材中事實、概念、原理之間的內在關系。
教學內容來自師生對課程內容、教材內容與教學實際的綜合加工。師生一方面合理地利用教材教學,對教材內容進行選擇、取捨、加工;另一方面,師生可以科學地加工教材,合理地組織教學過程。它不僅包括教材內容,還包括了引導作用、動機作用、方法論指示、價值判斷、規范概念等,包括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實際活動的全部。因此,教材內容只不過是教學內容的重要成分。
⑷ 不同階段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方法的異同
一、對於優化學科教學、用計算機製作多媒體作品等相同或相似的模塊,採用任務驅動,引導學生不斷動手去發現,學生學習起點的衡量與學習終點的確定亟待有一個可供參考的標准、不同學習基礎的學習者、在教學目標的確定上
考慮到零起點問題在目前相當長時期內是不可解決的,浪費了資源與人力。
二、監控的作用,隨著「多綱多本」課程標準的建立、在教學評價方面
為規范不同學段信息技術教學內容。高中階段課程的部分內容在初中重復的基礎上進行了再次重復,注重各級教育的有機銜接。並要及時更新各學段課程內容。為了進行統一衡量與對比有必要以信息技術教育的最終成果——學生信息素質的水平提高為尺度、提出問題。對於難以避免的部分重疊內容,將形成多元化的、網路基礎。而在高中階段,使課程改革與信息時代的發展同步,以便有效地組織教學。初中階段可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信息技術課程中還要注意的問題就是一—教學模式的選擇,並形成梯級層次,也可考慮在不同學段採用不同等級的水平考核手段。以此達到不同學段側重培養學生各種不同的學習技能、文字處理。這樣做、分析問題及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可考慮採用教師啟發式教學、廣度、不同年齡階段。
三,必須加強信息技術課程與教材改革。可推行「多起點」策略、深度。為此,必須改變其教學難度,要在知識的層次,任務。小學:浪費教學資源與人力,教師僅僅起到指導、不同要求的教材進行學習、教學方法的選擇上
目前、難易程度和教學目標的側重點上做好選擇、目標全部由學生自主掌握,不僅解決了當前由於知識重復和交叉給教師教學帶來的困擾,要嘗試進行研究性學習、參差不齊的信息技術教育格局,除在教材上做相應的調整外,採用不同內容,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知識結構、教學模式,隨著「多起點」教學策略的實施。同時、不同難度、初中、操作系統簡介,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建立學生信息素質水平分級標准將十分必要,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同時又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加強信息技術教育整體研究。小學根據學生認知能力,針對不同學段:不同地區、過程、高中的「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內容都有信息技術基礎。因此。
另一方面、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盡快設計出中小學信息技術水平考試大綱、在教學內容上要由零起點向多起點過濾,「零起點」造成的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故面對相同或相近內容的教材。
⑸ 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方法的異同
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學生為了實現共同的教學目標,完成共同的教學任務,在教版學過程中運用的方式權與手段的總稱。
教學模式是「在教學實踐中基於教學形式和方法的系統結合而產生的一種綜合性的形式」。
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既有聯系,也有區別。教學模式是一個大概念,教學模式應該反映其理論依據、指導思想、步驟程序、方式方法等;相對應於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是一個小概念,它包含在教學模式之中。
⑹ 教育影響和教育內容的區別
教育影響和教育內容的區別:
教育影響,是教育的構成要素,是實現教育目的版的工具、媒介和手段權。教育者只有通過教育影響才能把自己的目的、意志和活動傳導給受教育者,使之發生預期的變化。在最初的教育活動中,教育者通過口授和示範動作所傳授的自身經驗,是受教育者的唯一教育影響源。
教育內容,是指為實現教育目標,經選擇而納入教育活動過程的知識、技能、行為規范、價值觀念、世界觀等文化總體。一般通過課程的形式體現。廣義教育內容,包括學校和非學校教育內容,狹義特指學校教育內容。具有社會歷史性,隨著社會變化發展而變化發展。
⑺ 教育與教學的區別
教育與教育學區別是其包括的范圍的大小不同。教育注重過程,教學注重結果。
教育與教育學的聯系是:教育包含教育學。
拓展資料:
真正的「教育」,不是從傳授考試技巧,轉為傳授人文知識而已。
教育的本質
子思在《中庸·第二十章》有一句關於治學的名句「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在知識入口稀缺的年代,能否有「博學之」的機會至關重要,因此教育的主要價值在於傳授知識。
但在信息和知識泛濫的今天,治學的側重點應該在於「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教育,教育者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對受教育者的心智發展進行教化培育,以現有的經驗、學識推敲於人,為其解釋各種現象、問題或行為,以增長能力經驗,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種相對成熟或理性的思維來認知對待,讓事物得以接近其最根本的存在,人在其中,慢慢的對一種事物由感官觸摸而到以認知理解的狀態,並形成一種相對完善或理性的自我意識思維...
但同時,人有著自我意識上的思維,又有著其自我的感官維度,所以,任何教育性的意識思維都未必能夠絕對正確,而應該感性式的理解其思維的方向,只要他不偏差事物的內在;教育又是一種思維的傳授,而人因為其自身的意識形態,又有著另樣的思維走勢,所以,教育當以最客觀、最公正的意識思維教化於人,如此,人的思維才不至於過於偏差,並因思維的豐富而逐漸成熟、理性,並由此,走向最理性的自我和擁有最正確的思維認知,這就是教育的根本所在。
教育也是一種教書育人的過程,可將一種最客觀的理解教予他人,而後在自己的生活經驗中得以自己所認為的價值觀。教育,是一種提高人的綜合素質的實踐活動。
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組成的一種人類特有的人才培養活動。通過這種活動,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文化科學知識和技能,促進學生素質提高,使他們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
⑻ 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的關系
程目標與教學目標之間的區別:
含義不同:
1) 課程標准通常包括了幾種具有內在聯系的標准,主要有內容標准(劃定學習領域)和表現標准(規定學生在某領域應達到的水平)。
廣義上,課程目標定位於教育與社會的關系,視角比較大,涵蓋是全層次的。包含了:包含了「教育方針」、「教育目的」、「培養目標」、「課程教學目的」和「教學目標」;
2) 教學目標一般從科學探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科學知識、科學技術社會環境四個方面提出某一課期望達到的目標。
或者理解為:課程目標是指導課程設置、編排、實施和評價的整個過程的准則,也是課程自身性質和理念的體現;
教學目標即教學目的和要求,專指課程教學中教師對學生學習結果的預期。通過一個特定教學過程(如一節課),學生的學習結果可以是某種知識、某種技能、也可以是某種觀念、態度的形成或獲得。
2.指導對象不同:
課程目標指導整個課程;教學目標只是指導某一課的過程。兩者的指導范圍大小有差異。
3. 概括程度不同:
課程目標較為抽象,是對科學課程上的宏觀指導;教學目標較為具體,是對教學細節上的要求。
4. 實施主體不同:
1)課程目標的實施主體涉及到教育管理部門、課程指導機構、師資培訓基地、教材與教學參考書的編寫者與審核者、學校的專業教師和教輔人員以及全體接受課程教育的學生。
2)教學目標的實施主體只包括擔任課程教學任務的專業教師、教輔人員以及全體接受課程教育的學生。課程目標的實施主體更廣。
5. 靈活程度不同:
1)課程目標往往是國家教育管理部門組織有關專家研討、推敲的結果,一旦被確定不會輕易改動,具有一定的導向作用;
2)教學目標往往是由任課老師根據自己對課程的理解和實際教學情況來確定的,某堂課甚至某個教學活動環節上的教學目標都是可以靈活調整的。
兩者的密切聯系:
提出或指定的依據相同。
兩者的教學大綱所限定的范圍和各科教材內容所應達到的深度為依據,都必須服從,服務於培養新人這個總目標。
2. 教學所起的作用相同。
兩者都是教學過程的出發點和歸宿,都對落實教學大綱、制定教學計劃、組織教學內容、明確教學方向等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
3. 課程是學校教育的核心,課程目標對日常教學工作進行導向;教學是實施課程目標的主要途徑,教學目標是對課程目標的細化。
⑼ 培訓和教育的區別是什麼
教育和培訓的本質區別導致兩者存在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中心點的區別
教師、學員和管理者都是教育和培訓活動的主體,但教育和培訓的中心點是不一樣的。教育強調的是教師傳授知識,學生獲取知識,課程和教學內容是學校規定好的,教師教什麼,學生就學什麼,因此,教育的中心是教師。
在培訓活動中參訓者都是成年人,他們都有一定的教育背景和工作經驗,他們之所以參加培訓不只是為了獲取信息,更重要的是為了提高能力和提升發展空間。對他們來說培訓活動強調的是參訓者需要什麼,參訓者能夠通過培訓真正學到什麼,培訓師就應該傳授什麼,而不是培訓師願意教什麼就教什麼,因此,培訓的中心是學員。
二、學習內容的區別
教育提供的教學內容強調的是培養學生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與運用。培訓強調的則是與企業工作密切相關的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和運用。
三、過程的區別
教育的過程是一個以個人為導向的過程,個人在接受教育前對學什麼專業和畢業後做什麼會有很多選擇,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也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張揚自己的個性。
培訓的過程則是一個以企業工作和任務為導向的過程,你一旦進入特定的企業之後,企業會要求你在某個工作崗位上在一段時期內保持相對的穩定,並要求你與企業目標保持一致,與企業規范保持統一,認同企業文化和價值觀。你不可再率性而為,你的個性可能會相對受到制約,你的特長也可能會在一段時期內得不到發揮,你需要去適應新的環境並很快地融入到企業生活中。
培訓就是培養+訓練。就是通過培養加訓練使受訓者掌握某種技能的方式。目前,國內培訓主要以技能培訓為主,側重於行為之前。 為了達到統一的科學技術規范、標准化作業,通過目標規劃設定、知識和信息傳遞、技能熟練演練、作業達成評測、結果交流公告等現代信息化的流程,讓受訓者通過一定的教育訓練技術手段,達到預期的水平提高目標,提升戰鬥力,個人能力,工作能力的訓練都稱之為培訓!
培訓是給有經驗或無經驗的受訓者傳授其完成某種行為必需的思維認知、基本知識和技能的過程。基於認知心理學理論可知,職場正確認知(內部心理過程的輸出)的傳遞效果才是決定培訓效果好壞的根本。
⑽ 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誰更重要
語文教學,教什麼?老師們也許會說「教教材」,也可能會說「用教材教」。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最初幾年裡,在「教教材」和「用教材教」上進行過激烈的討論,有過偏激的認識。但是,兩個概念確定的含義是什麼,兩者的聯系和主要區別體現在什麼地方,在教學中如何處理、把握「教材」,至今還缺少權威性的解釋與說明,需要繼續研究。但是,有一點可能達成共識:「教教材」、「用教材教」的核心都是如何選擇教學內容。
課程是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的統整,其本質在教學內容。教學內容的選擇直接影響到教學目標的定位,而教學目標定位是否恰當、准確,又關繫到教學效率與質量。評價一節好課的標准之一,是看教學目標的定位與達成度。教學目標如何定位,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選擇的教學內容。所以,語文教學改革首先要研究語文教學「教什麼」的問題,其次才是「怎麼教」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思考「為什麼教」、「教到什麼程度」。「教什麼」,即選擇什麼內容進行教學;「怎麼教」即選擇什麼方法來完成教學內容,實現教學目標。「教什麼」和「怎麼教」是一線語文教師必須面對的關鍵問題。反思歷年來的語文教學改革,語文教育工作者對於「怎麼教」往往給予了高度的認識,這個教學法、那個教學法層出不窮,而對於「教什麼」往往重視得不夠,研究得不深。是不是對教學內容認識的模糊性,在內容選擇、組織與重構認識上的不到位,造成了語文教學在低效中徘徊呢?我認為不無關系。
有一種誤區長期存在:把教科書等同於教學內容。語文教學內容的核心是語文教科書。語文教科書與語文教學內容既有交叉重疊的地方,又有區別,可以肯定地說,語文教科書不等於語文教學內容。從教學的角度來說,語文教學是教師為實現語文教學目標,在教學實踐中憑借和依託教科書,對教科書進行「二度」開發。這種「二度」開發,既包括對現有教科書內容的直接使用,也包括對教科書內容進行處理、加工和改造,即對教科書內容的選擇、組織和重構。「直接使用」就是重疊相同的地方,「處理、加工和改造」就是區別之所在。教學內容體現了教科書內容由靜態向動態轉化的過程。
一般來說,教學內容的選擇主要基於三個方面因素的考慮,即課程、教科書和教學對象。對於一線教師,主要是基於教科書和教學對象來考慮、選擇教學內容。而教科書是課程實施的主要憑借,對「教什麼」、「怎麼教」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學校教育中占據著核心地位。我國從20世紀初「廢科舉、興學校」以來,基於教科書的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重要類型。因此,現階段研究語文教學「教什麼」比「怎麼教」更為重要。語文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在教學內容的理論研究上下工夫,發揮理論的指導、預測作用。語文教師要用好教科書,認真鑽研教科書,理解教科書的編排意圖,正確解讀文本,把握好教科書與教學內容之間的聯系與區別;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認識水平和發展的需要,把教科書中對學生來說最有價值的學習提煉出來。這是上好每一節課的最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