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嘗試教學法的課堂教學結構有哪幾個環節
(一) 傳統結構存在的問題
目前一些教師上新授課的結構,大都採用蘇聯五十年代凱洛夫《教育學》的五個環節:1.組織教學;2.檢查復習;3.新授;4.鞏固練習;5.布置家庭作業。這個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生學習知識的一般規律,但已不適應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要求,課堂教學效率不高。
這種傳統結構,是為傳統教學方法而設計的。
如果採用以學生為主體的,以"先練後講"為特徵的嘗試教學法,這種結構就不適應了。
(二) 新結構的設計與實踐
在嘗試教學法的試驗過程中發現,先進的教學方法同陳舊的課堂結構產生了矛盾,影響了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實施嘗試教學法也發生困難。在試驗嘗試教學法的同時,對課堂結構進行了改革。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六段式"課堂結構。一堂數學新授課大體包括六個階段,以下把每個階段的作用、要求和時間,逐一加以分析。
1.基本訓練(5分鍾左右)
包括口算基本訓練、應用題基本訓練、公式進率基本訓練等。小學數學基本能力的培養要靠天天練,這樣做,把基本能力的訓練落實到每一堂課之中。同時,上課一開始就進行基本訓練,使學生立即投入緊張的練習中,能安定學生情緒,起到組織教學的作用。基本訓練題的設計要注意為新課服務。
2.導入新課(2分鍾左右)
從舊知識引出新知識,揭示新課題。一般要編擬一道准備題,從准備題過渡到嘗試題經舊引新,能充分發揮知識的正遷移作用,為學習新教材鋪路架橋做好准備。同時,使學生一開始就明確這堂課學的是什麼,要求是什麼。這一步時間不長,但很重要。只要花一、二分鍾,開門見山,立即轉入新課。
3.進行新課(15分鍾左右)
這是新授課的主要部分,可以運用各種教學方法來進行新課,如教師講解、學生自學、演示實驗等。由於時間只有15分鍾左右,必須突出重點,集中全力解決關鍵問題,切不可東拉西扯,拖泥帶水。另外,一堂課的教學內容不能太多,寧可少些,但要學得好些。
4.試探練習(第二次嘗試練習,6分鍾左右)
一般採用幾個學生板演,全班學生同時練的方式進行,檢查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情況,特別要了解差生的情況。這一步是一次集中反饋,通過板演評講,教師可以重點補充講解,解決中差生學習新知識存在的問題。這一步可以說是"進行新課"的延續,又為下一步學生課堂獨立作業掃除障礙。
5.課堂作業(10分鍾左右)
為了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鞏固新知識,提高練習效率,應該使學生有充裕的時間,安靜地在課堂里完成作業,這是一堂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布置作業不要一刀切,要面向中差生,可為優秀生另外准備"超產題"。學生練習時,教師要注意巡迴輔導,特別對差生,要及時幫助他們解決困難,這種"課內補課"的效果特好。
6.課堂小結(2分鍾左右)
學生做完課堂作業並不是課的結束,因為學生通過親自練習,發現了困難,需要得到解決。同時還有一個迫切的心情,自己做的作業,到底哪幾題對了,哪幾題錯了。所以,應該安排這一步,做好一堂課的結束工作,這樣一堂課的安排就善始善終了。
這段時間里,首先根據學生的作業情況,把這堂課所學的知識,教師再重點歸納小結。由於學生經過了十分鍾左右時間集中練習,再聽教師歸納小結,體會就更深了,這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然後可以當堂公布正確的答案,使學生當堂就知道,哪幾題對了,哪幾題錯了,便於課後立即訂正錯誤。如有必要,再布置適量的家庭作業,也可以預告明天學習的內容。
從以上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嘗試教學法的五步基本教學程序,並不是一堂課的全過程。而是"進行新課"這一階段中的五個步驟,一堂完整的課,"進行新課"的前後還有其他階段。
經過試驗證明,實行這種課堂結構教學效果較好。主要表現在:
(1)突出新課教學的重點。新授課主要是進行新課教學,新的結構六個階段全部圍繞新課教學展開,能夠保證較好地完成新教材的教學任務。
(2)增加練習時間。新的結構幾乎安排一堂課的二分之一的時間進行練習,從基本練習到鞏固練習,再到課堂練習,要求逐步提高,層次清楚。這樣能保證學生當堂練習,當堂消化鞏固,當堂解決問題,不留尾巴到下一堂課去。
(3)改變了"滿堂灌"、"注入式"的舊教學方法。新的結構,增加了練習時間,"進行新課"時間只能控制在15分鍾左右,促使教師改變"滿堂灌"、"注入式"的做法。
(三)新結構的理論依據
1.系統理論的應用
課堂教學可以看作一個教學系統,課堂結構中的每一部分,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聯系、互相滲透。在課堂教學設計中,必須認真考慮,各個部分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滲透,才能有效地發揮這個教學系統的整體效果。
嘗試教學法的五步基本程序和六段式課堂結構,組成了新授?quot;五步六段式"為特徵的課堂教學系統,在這個教學系統里以"解決嘗試題"為核心。
2.反饋理論的應用
新的結構充分應用了反饋的原理,安排了兩次集中反饋:
第一次集中反饋--第二次嘗試練習。
進行新課結束,通過嘗試練習,使學生及時傳出對新知識理解程度的信息,如發現問題,教師能及時進行補充講解,起到調節作用。
第二次集中反饋--課堂作業。
通過課堂練習,一堂課的教學效果能夠及時反映出來,如果再發現缺陷,當堂就能補救。
3.最佳時間理論的應用
一堂課40分鍾,哪一段時間學生的注意力最集中,學習效果較好,就是一堂課的最佳時間。
一般來說,上課後的第6分鍾到20分鍾之間,這段15分鍾左右的時間是一堂課的最佳時間。因為開始幾分鍾,學生剛從課間活動轉入課堂學習,情緒還沒有安定下來;第6分鍾開始,學生情緒已經穩定。又經過課間休息,這時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第20分鍾以後,學生開始疲勞了,注意力也容易分散.
當然,一堂課的主要教學任務如果安排在最佳時間,教學效果就好。傳統結構把"檢查復習"放在最佳時間里,是搞昨天的舊知識,可是轉入"新授"時,學生已經疲勞了,新課的教學效果就差。新的結構把"進行新課"放在最佳時間里,學生精力充沛,注意力也集中,就能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B. 15.凱洛夫提出的教學過程的幾個基本環節是: — ; — ;
(1)誘導學習動機;(2)感知和理解新教材;(3)鞏固知識;(4)運用知識;(5)檢查。
「一內、授予學生容並使他們知覺具體的東西(物體、現象、過程的展示與觀察,敘述事實,引證實例等)。要在這個基礎上造成學生的表象。在這里,知識的源泉乃是:具體的事實本身,物體、現象、過程、事件等的描繪、印刷品(首先是教科書)以及教師的語言等。二、認清(理解)所學習的客體中的相同點與相異點,本質的、主要的和次要的地方,認清原因與結果、相互作用關系及其他各種聯系。三、造成學生的概念。使他們認識定律、定理、規則、主導思想、規范及其他概括。四、使學生牢固地掌握事實與概括的工作(記憶、背誦和一般的鞏固知識的工作)。五、技能、熟練技巧的養成和加強。六、用實踐來檢驗知識。把知識應用於包括創造性作業在內的各種課業中。」
C. 凱洛夫的"五步教學法"不是以學生為中心,它缺乏哪一系統
學生。
凱洛夫師承「教育科學之父」赫爾巴特,他強調知識的系統學習、教師的主導作用,強調三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和「以教材為中心」。也因此,凱洛夫的「五步教學法」缺陷和弊端顯而易見:其過分注重和強調教師的「教」,忽視了學生的「學」。學生作為學習知識的主體,在這種模式里幾乎是看不到的。
以語文教學為例,在「五步教學法」的指導下,語文課無非是作者生平、背景介紹、記憶生字詞、段落分析與歸納段意、中心思想、寫作特色。「再好的文章,讓語文老師一講,馬上就被肢解成一堆的知識,哪裡有語文之美!」現實是,這樣的課堂在中國不在少數。
(3)凱洛夫的課堂教學過程模式擴展閱讀
凱洛夫的五步教學法。這種教學模式,學生處於被動接受的地位,老師講,學生聽;老師提問,學生答,當學生的答案不是教案中預想的,教師就會不厭其煩地提問其它學生,直到滿意為止。這種「劇本式」的教學,學生不可能成為學習的主人,就培養不出有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現代社會所需要的人才。
當前,我國的教育改革已步入深水區,課改也是如此。進行課改需要大智大勇,更需要信念和良知。大勇來自信念,大智來自良知。其實課改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難,關鍵是有沒有對教育和自身使命的深刻理解和領悟,內心有沒有對教育的信念和良知。一場真正有意義的改革來自人們內心。
D. 凱洛夫的教育思想
凱洛夫的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
①關於教育的本質和作用。他根據關於人類起源於勞動和勞動創造人的理論,明確提出教育也是起源於勞動,教育是從人類社會的實際需要中產生,是客觀的必然。同時,他指出教育存在於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各個歷史時期,是一個永恆的范疇。而在階級社會中,教育的歷史性和階級性彼此相聯,教育同該社會中政治經濟及社會關系也緊密相聯。
②關於共產主義教育的目的和任務。強調蘇維埃學校應該進行共產主義人生觀的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蘇維埃國家的積極建設者和勇敢的保衛者。
③關於教學理論。肯定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和人類在其歷史發展中認識世界的過程具有共同之點,因此教學過程應在科學的認識論的指導下進行。強調上課是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充分肯定教師在教育和教學中的主導作用,並強調教科書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之一。
凱洛夫在改革蘇聯的國民教育和發展教育理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提出了發展教育科學的計劃,建議開展教育科學研究,充實和擴大教育研究機構,並為普通學校和高等學校主持編寫了多種教科書和教學參考書,發表了許多論文和報告。他主編的教科書《教育學》是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體系的第一部比較系統的著作,50年代在中國教育界廣為流傳,並產生過較大的影響。
拓展資料:
凱洛夫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主張,集中體現在《教育學》一書中。對教育的幾個基本理論的論述
1.關於教育的起源和教育的階級性、歷史性問題。
凱洛夫根據恩格斯關於人類起源於勞動、勞動創造了人本身以及勞動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的科學論斷,指出「在勞動過程中,教育也發展了」。
明確提出教育起源於勞動。這種觀點與資產階級教育學中把教育起源歸結為無意識的本能模仿,從理論上劃清了唯物與唯心的界限。他根據教育存在於整個人類社會歷史時期的史實,說明「教育是一個永恆的范疇」。
作為永恆范疇的教育,它在內容、方法及其組織形式上,又隨著時代與生活的變化而變化,說明「教育又是一種歷史的現象」。
在階級社會中,教育的歷史性與階級性緊密相連,「統治階級為了自己的目的,利用教育來鞏固它的階級統治」。
這一屬於教育本質規律的問題,資產階級教育是不敢公開承認的。
2.關於教育的作用問題
凱洛夫從教育對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兩方面對教育的作用作了精闢的論述。
首先,他指出:「教育永遠是社會生活的重要機能。」
在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教育既「成為反對剝削者斗爭的有力武器」,又「成為建設共產主義新社會的武器」。
教育對社會的作用「是前所未有的」。
其次,凱洛夫更為廣泛地論述了教育對人的發展所起的作用。他承認遺傳素質是一個人發展的前提,但決定一個發展的是一定的社會環境和教育。他辯證地分析了遺傳、環境和教育三者之間的關系,批判了「遺傳決定論」,「環境決定論」,並對那種高估計教育作用的「教育萬能論」也進行了批判。他說:「教育給予的東西固然很多,但是不能給予的一切」。
他的結論是:教育在人的發展中起主導作用。
3.關於教育目的的任務問題
凱洛夫認為,蘇維埃學校應該進行共產主義教育,教育的目的是「培養面成發展的人,培養共產主義社會的積極建設者。」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他把教育的基本任務規定為:體育、智育、綜合技術教育、德育、勞動教育和美育。這六個方面的任務都要得到實現。
凱洛夫把教育的任務歸納為「六育」,中間有一個發展過程。《教育學》前一個版本提出的是「五育」,缺少「勞動教育」。當時他認為「智育即教養,應占第一位。
這種提法欠妥當,後一個版本作了修改。不過他一貫重視智育,狠抓學校的教學質量,促使教育水平不斷提高,進而推動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五十年代原蘇聯最早把地球衛星送上天,震驚世界,這與凱洛夫長期倡導的狠抓智育是密不可分的。再一個就是他堅持學校工作必須以教學為主的觀點,反映了學校教育教學的一般規律。
E. 蘇聯教育學家凱洛夫課堂教學「五個環節」
蘇聯教育學家凱洛夫的「五環節課堂教學法」,即組織教學、復習舊課、講版解新課、小結權、布置作業。
他的教學模式是: 復習舊課—導入新課—講授新課—鞏固—作業。
解析: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蘇聯教育家凱洛夫在繼承發展赫爾巴特教學理論的基礎上,並以列寧的《認識論》和烏申斯基的教學理論為指導,寫了他的《教育學》,在這部著作的教學論中提出了新的教學模式。即「組織教學」、「檢查復習」、「講授新課」、「鞏固練習」及「布置家庭作業」五個環節的「五環教學」模式。
(5)凱洛夫的課堂教學過程模式擴展閱讀:
蘇聯教育學家凱洛夫的相關評價:
凱洛夫基本上是在蘇維埃社會成長起來的教育家,對待教育方面的許多問題,力圖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論證、並大量吸收了人類教育史上的豐富遺產,實事求是地總結了二、三十年代原蘇聯教育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
在此基礎上出版的《教育學》,是人類教育史上第一次試圖用馬列主義觀點,闡述社會主義教育學理論的專著。該書出版後,被指定為原蘇聯高等師范院校的教科書,具有很高的權威性,對中國、朝鮮等社會主義國家的教育事業,也產生了非凡影響。
F. 教學模式的類型
該教學模式源於赫爾巴特的四段教學法,以後原蘇聯凱洛夫等人對該模式進行了重新改造。傳入我國後,我國又在此基礎上作了適當的調整與修改,融入了我國的一些傳統的教育思想與方法,成為我國中小學教學實踐中長期以來普遍採用的、廣為人知的一種教學模式。
(一)理論導向
該模式以傳授系統知識、培養基本技能為目標。其著眼點在於充分挖掘人的理性認識與間接經驗在掌握知識技能方面的潛能,以使學生比較迅速有效地在單位時間內掌握較多的信息,體現了教學作為一種簡約化的認識過程的特點;同時注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地位與作用,對教師的知識儲備及對教學內容的加工均有較高的要求。近幾十年來,由於我國的教育工在使用該模式時,注意了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和改善其他教學條件,使得該模式不斷被注入新的合理內核,因而成為我國課堂教學中佔主導地位的教學模式。
(二)教學基本程序
該教學模式的基本程序是:激發學習動機—復習舊課—講授新課—鞏固運用—檢查評價。激發學習動機
使用這種模式進行教學,學生處於接受教師所提供的信息的被動地位,因此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對於運用該模式進行教學來說就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根據教學經驗的概括,一般來說激發學習動機有以下四種主要途徑:一是闡明將要學習的內容對於生活的重要意義;二是介紹這節課所講內容在整個知識體系中的重要位置;三是根據課程內容設置懸念,促使學生產生迫切的學習慾望;四是創造性地利用學習內容對於生活的輻射,活躍教學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復習舊課
該教學模式重在通過人的理性認識學習系統的間接經驗。通過有機的重復逐步加深理解、強化記憶,加強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是這種教學模式的必然要求。根據教學需要,既可以復習前一節課學習的內容,也可以復習前幾節課學習的內容。講授新課
這一程序是該模式的核心。教師將一門學科系統地按課時進行單元分配,並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進行教學法的加工,通過自己的講授,引導學生了解學科新知識的基本結構體系,使學生掌握學科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通過教師對新課的講授,能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迅速有效地掌握較多的信息。鞏固運用
即指導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針對性的閱讀、思考、練習或實際操作,進一步理解、消化,以達到鞏固和運用的目的。檢查評價
通過學生作業、測試或組織學生進行自檢、互檢等方法來印證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程度。
(三)教學原則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認識水平對教學內容進行教學法的加工,力求使所傳授的內容同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建立實質性的聯系。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從自己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提取有聯系的舊知識來作為掌握新知識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學科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掌握知識與培養能力的結合。在教師主導作用發揮的同時,要特別注意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
(四)輔助系統
傳遞接受式教學的輔助系統包括師生完成教學活動所採用的常規用具,如場所、課本、黑板、粉筆、板擦、圖表、模具以及這些常規用具的換代產品,如語言實驗室、投影儀、實物反射幻燈機等。
(五)教學效果
該種模式的教學,旨在使學生在短時間內掌握系統的科學知識,同時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組織紀律性,同時對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方式和提高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也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六)掌握運用本模式的建議由於在運用該模式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學習者處於接受教師所提供信息的地位,因此不利於學生主動性的充分發揮。如果教師只是機械地套用該教學模式的程序,容易形成「注入式」、「滿堂灌」。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特別注意教學原則的貫徹。該模式是在我國中小學教學中普遍運用的一種教學模式,也是教師最熟悉的一種教學模式。選用這一模式時,要注意本模式的特點,根據教學需要,參照其他教學模式的可行環節對該模式進行適度的加工和改造
G. 凱洛夫提出以什麼理論編寫教育學
凱洛夫的教育思想他是第一個應用馬克思主義思想編著教育學的教育家,凱洛夫的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①關於教育的本質和作用.他根據關於人類起源於勞動和勞動創造人的理論,明確提出教育也是起源於勞動,教育是從人類社會的實際需要中產生,是客觀的必然.同時,他指出教育存在於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各個歷史時期,是一個永恆的范疇.而在階級社會中,教育的歷史性和階級性彼此相聯,教育同該社會中政治經濟及社會關系也緊密相聯.②關於共產主義教育的目的和任務.強調蘇維埃學校應該進行共產主義人生觀的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蘇維埃國家的積極建設者和勇敢的保衛者.③關於教學理論.肯定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和人類在其歷史發展中認識世界的過程具有共同之點,因此教學過程應在科學的認識論的指導下進行.強調上課是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充分肯定教師在教育和教學中的主導作用,並強調教科書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之一.凱洛夫在改革蘇聯的國民教育和發展教育理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提出了發展教育科學的計劃,建議開展教育科學研究,充實和擴大教育研究機構,並為普通學校和高等學校主持編寫了多種教科書和教學參考書,發表了許多論文和報告.他主編的教科書《教育學》是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體系的第一部比較系統的著作,50年代在中國教育界廣為流傳,並產生過較大的影響.
然而,凱洛夫也對中國教育產生了巨大影響.他的理論使中國教育界意識到,自我的教學內容是不夠的.在解放前,國語甚至科舉考試往往將重點放在文章(寫作)中,受凱洛夫影響,又加入了基礎知識的內容,成今日規模.
21世紀現在世界范圍內教育學的理論的來源,研究實踐的領域依然是把西方自然科學研究成果應用於經濟發展為核心的以學校教育為主要手段的發展模式上,這種模式對發展經濟中國家特別是中國所起的巨大作用和貢獻是不言而知的,現在的問題是素質教育也就是人格魅力問題.
社會解決經濟問題後如何實現健康發展問題,這應該是未來教育學應該考慮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健康是生理、心理和適應力的結合體,不健康的人群不僅僅傷害自己和別人,也在破壞和浪費人類地球上的資源和財富,所有不健康的現象和行為給人們帶來的損失和負面消極影響絕對不亞於物質財富.人的思想意識的教育問題,西方經濟和社會學家們現在是不能也沒有徹底解決的.這就是教育發展的方向.
人的知識,能力,技能和思想境界及幸福和諧的家庭,加上良好的社會環境是個人偉大成就的根本,現在以學校和社會主流,以應試和經濟為表象的教育是不太適應時代發展潮流的.研究素質教育的理論及具體實踐方式是教育的重心.
完成教育中心的轉移問題是面臨當代教育工作者的主要問題.這是個本世紀必須要解決的共識問題.
凱洛夫一生著述甚多,其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是他主編的《教育學》一書(有俄文1948年和1956年兩個版本).
凱洛夫《教育學》的理論體系是在20世紀30年代後期開始形成的.關於《教育學》的思想淵源,作者曾在書中指出,包括以下三個部分:「(1)作為科學一般方法論基礎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以及馬克思、恩格斯、斯大林關於文化和教育的學說;(2)經過批判地改造過了的教育學的歷史遺產,學校及其他教育機關的工作與發展的歷史經驗,特別是蘇聯進步的教育學對於科學的貢獻;(3)蘇聯學校及其他教育機關的現代工作經驗以及家庭教育的經驗.」①凱洛夫著重從三個方面進行了認真的領會、研究和吸收工作.這三個方面是30年代聯共中央為調整和整頓普通教育作出的各項決議的精神,以實施這些決議為主要內容的蘇聯教育經驗和經加工整理的教育歷史遺產特別是在資本主義上長時期形成的教育理論遺產.這三者是凱洛夫教育思想的主要來源和依據.正是這些重要的來源和依據,構成了凱洛夫《教育學》的基本體系和具體內容.這三個方面的地位是有所不同的:聯共中央決議精神是凱洛夫《教育學》的核心部分;蘇聯教育經驗則是用以驗證中央決議的必要性和正確性的;至於教育歷史遺產特別是西方傳統的教育理論主要是作為充實和豐富〈教育學〉的具體內容而選用的。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更多資訊請關註明尚官微msexam~
H. 跪求!!!凱洛夫教學模式的內涵是什麼
影響中國語文教育的西方教育理論之三:凱洛夫五環節教學和「紅領巾」教學法4.... 它基本上屬於凱模式的變式,就教學模式論來說,基本上屬於以認知論為基礎
I. 凱洛夫把教育學歸納成哪六個個環節
凱洛夫把教育學歸納成「組織教學——復習舊課——導入新課——內講授新課——鞏固新課容——布置作業」六個環節。
1、組織教學。即「因材施教」,包括了解班上每一個學生的性格、愛好、學習情況等。組織教學是一門藝術,是一個教師必備的才能,是開展教學活動的基礎環節。
2、復習舊課。教師在提出要講授的新課題之前,首先對上一節所講的內容,概括的小結一下,扼要地復述出舊知識,起到鞏固舊知識的作用。
3、導入新課
。教師在講新課前,提示學生回想前課所講的幾個問題,學生經過回憶思索,在頭腦中再現教師提問的內容,教師即可講授新課,使新舊知識聯系起來。
4、講授新課。這個環節是教師傳授知識、學生接受知識的主要步驟。通過講授新課,可以進一步加深和擴大學生的科學知識的范圍,並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
5、鞏固新課。主要是通過總結要點或者反復練習,達到鞏固新課的目的。
6、布置作業。通過這個環節,進一步來鞏固新知識。
凱洛夫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