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教學的有機整合
江西省尋烏中學 謝小玲 信息技術不僅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彌補他們生活閱歷的不足,增加有關客觀世界具體事物的表象積累,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充分調動學生認識與實踐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擺脫由信息的主要提供者與學習的主導者而成為學生個別化學習探索活動的輔導者與支持者。學生可以自主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和方法,通過計算機、網路、圖書、媒體介質等多種途徑自主查找資料,充分利用其具有的開放性、交互性、多媒體化等特點,開展多學科的探索性、研究性課題研究,培養其自主學習的習慣、探索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精神。 在日常課堂教學中,我們常見到這樣的多媒體課堂:有的課成了一張張幻燈片的播放與講解,一放到底;有的課堂儼然成了「網吧」,學生各自為陣,樂與機器對話,疏與同伴交流、教師互動;明明可以讓學生動手操作,親自實驗完成,卻被課件的模擬演示所代替;明明需要學生通過文本描述來實現自我想像、聯想、體驗與感悟,卻被教師精心製作的多媒體畫面同化到統一的認知與體驗上。 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大大改變了傳統意義下的學科教學,但也出現了為刻意追求多媒體運用,而帶來的課件泛濫、盲目、過度使用,多媒體運用淺表化、低幼化等。這些問題都說明我們在認識上存在一定的差距,應找出相應的對策加以解決。一、個體化學習和協作學習如何達到和諧統一 信息技術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開放性的實踐平台,利用它實現相同的目標,我們可以採用多種不同的方法。同時,語文學科整合強調「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教學目標固定後,可以整合不同的任務來實現,每一位學生也可以採用不同的方法、工具來完成同一個任務。這種個別化教學策略對於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進行因人而異的學習是很有幫助的。但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要求人們具有協同工作的精神。同樣,在現代學習中,尤其是一些高級認知場合(例如復雜問題的解決、作品評價等)要求多個學生能對同一問題發表不同的觀點,並在綜合評價的基礎上,協作完成任務。而網路環境(尤其互聯網)正為這種協作學習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二、要認清信息技術的作用 現代信息技術應用於語文教學,確實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信息工具,但在本質上它只是一種輔助的認知手段和工具,必須為我所用,不能成為課堂主宰。那種完全用課件的演示取代教師的講解和學生的活動,用事先設計好的課件演示流程取代學生思維的發展軌跡的做法非常不妥。學生在課堂上的真實生成狀態自始至終是我們的關注點和著眼點,教學的進程、課件內容的呈現始終應圍繞他們的需求進行及時調控,而不能被信息技術所牽制,被預設的某種「電子教案」所羈絆。 信息技術作為一門專門的學科開設,主要學習信息技術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然而,信息技術並不僅僅是簡單地為了學習信息技術本身,還要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因此,按照學科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工具,整合到實際任務中進行學習。這些任務可以是其他學科的知識,也可以是社會性的問題。三、應明白信息技術究竟能取代什麼 學習者的學習是通過對學習對象的主動操作、探索、加工、體驗、變革等多種活動,經過不斷的分析、綜合等高水平的思維活動,從而建構起對知識深刻的、豐富的理解。這樣一個過程是多種活動展開的課程,不能簡單由模擬演示實驗所代替;同時,學習者的學習還發生在主體之間的社會性建構中。學習共同體內的經驗分享、情感共鳴、問題追問、思維碰撞、認知挑戰等,可以更好地使主體擺脫自我中心化,實現教育價值的提升。因此,在課堂這個教育環境中,教師和學生的交流、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研討應該是課堂不可殘缺的重要組成,人機交流不能簡單取代人際間的多向互動。 四、語文學科中的信息技術究竟怎樣用 語文學科最根本的任務,就是讓學生在閱讀文本的基礎上通過揣摩、品味、聯想實現多姿多彩的再造想像和個性化的情感解讀,如果一味以標准化的圖像直覺取代語言感知,勢必會談化語言訓練,弱化學生對語言的感知能力,同時可能無情地侵佔了學生想像的空間,粗暴地踐踏了學生獨特而豐富的主體體驗,從而背離語文教學的目標。 在語文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滲透審美教育,讓學生徜徉在語言形象的園林之中,閑步漫遊,曲徑探幽,得陶醉之情趣,盡求索之愉悅,踏上一條充滿輕松愉快的學習之路,感受美的魅力,自然會達到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五、挖掘信息技術資源,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我們要緊緊圍繞「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利用網上的豐富資源實現師生自主學習,利用信息技術創設現實的情景,營造輕松愉快的氣氛,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促進語文課堂教學質量全面提升。 教育信息化,是對傳統教育的一次革命,我們要充分挖掘信息技術資源,注重資源的引進、利用和開發,注重校本文化資源的收集與建設,可開展校級各種評比和交流獲得的各類資源,製成精品資源,作為校園網語文教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是信息化社會發展對學校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是教育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新世紀教育面臨著有史以來的最為深刻的變化,這一變化不僅僅是教育形態和學習方式的變化,更將對教育思想、觀念、模式、內容和方法產生深刻的影響。面對劇烈變化的教育發展環境,只有實現教育現代化,才能使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占據主動地位。而通過大力推動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普通及實現教育信息化是一條必經之路。
㈡ 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
論文摘要: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是當前教學改革中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如何實現計算機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呢?
1.將信息技術融合到語文教學的每一個環節,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2.創設情境,展開豐富的猜想和聯想。
3.生動、具體的再現時代背景
4.設置動態教學,讓學生主動的探索突破難點
5.利用網路,創設開放的學習環境
主題詞:現代技術的發展,給我們的語文教學帶來了一股新的活力,我們很多老師利用現代化技術,上出許多精彩的課。
正文:
以計算機和網路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正在越來越深刻地改變著我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學習方式,正在對教育產生著影響。語文教師應當從自己學科的角度來研究如何使用計算機幫助自己的教學,把計算機技術融入到語文學科教學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筆、紙和筆一樣自然、流暢,這里是一個「揉合」的含義,這就是「課程整合」的核心。「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是我國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視點,它的研究與實施為學生主體性、創造性的發揮創設了良好的基礎,使學校教育朝著自主的、有特色的課程教學方向發展。
所謂課程整合,就是要把各種信息技術手段完美、恰當地融合到課程中——就像在教學中使用黑板和粉筆一樣自然、流暢。要達到「課程整合」的目標,教師不僅要熟練掌握信息技術手段,准確理解信息技術內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質,了解本學科教學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學中的難點重點所在,了解傳統教學的優點和局限性,有意識、有目的地實現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教學的整合,最終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更好地進行教學活動。那麼,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呢?
一、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形式的整合
即將信息技術無縫的融合到語文教學的每一個環節。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它在教育教學中的全面應用已成為現實,為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方法、手段提供了機會,給教育教學領域改革帶來了新的機遇。現代教育模式與傳統教育模式的根本區別,就是一個是以"教師教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另一個是"學生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傳統教育是以教師傳授知識為指導思想,採取以"教師教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一個教師面對著全班不同智力、不同水平、不同要求的學生,按照同一進度、同一方法進行教學,即使教師希望對每一個學生進行適應其能力的個別教育,他也是很困難實現的,由於處在不利的學習環境中,不可能有效地提高學習效果。
現代教育是以學生主動建構為指導思想,採取以"學生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教師通過適當的教學設計,使學習者可以按照自己的認知水平任意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式以及各種工具。學習是學生主動參與完成的真正實現個別化的教學。如果學習中遇到了問題,可以通過協作學習,通過學生與教師或學生與學生,甚至與認知工具之間的交互得到解決。
當計算機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時,教育領域同樣面臨挑戰。信息技術對語文教育已不僅僅是單純的輔助教學的問題,教學方法和手段都將產生深刻的變化。《基礎教育改革綱要指出》加快推進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首先要實現觀念的轉變,一是把信息技術從學習對象轉變為學習工具,要把信息化作為提高教育質量的一個重要載體,信息技術的應用要和日常的教育教學結合起來,真正把信息技術運用到學習之中。二是要把信息技術作為輔助教學的手段轉變為學習的方式,發揮信息技術在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優勢。由於信息技術可以實現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媒體的展示功能,在教學方面,完全可以提供一個便於學生學習的理想教學環境,它必然會對教育、教學過程產生深刻的影響,而網路通信技術的日益成熟,教師可以有效地組織教學資源,學生能夠隨時利用網路環境進行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共享非常廣泛豐富的各種資源,而且能夠彼此協作、進行適應個別化的學習,同時進行網上交流。通過電子郵件或視頻、音頻、文字的會議系統,教師可快捷地與學生通信、交流。所以現代媒體對於教師解決各種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
二、信息技術與語文模式的整合
即將信息技術融入教學設計之中,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可在更高的層次上發揮自己的創造性,讓學生自主探索,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
在備課時,就要考慮怎樣將信息技術融入到整個教學計劃中,考慮怎樣指導學生參與學習,還要考慮怎樣把豐富的教學經驗、最佳的教學策略和信息技術結合起來,啟發學生在原有的語文知識的基礎上自己去探索。語文教學同其他學科相比,在利用多媒體技術方面,更具特殊意義。音頻、動畫、錄像和音樂等豐富多彩的媒體使原本單調變得更為生動有趣。過去的歷史在小小屏幕中再現,突破了課堂狹小天地,大大加深、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對鍵盤、滑鼠的觸擊更使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參與歷史的感受。視、聽、觸多感官相結合對學生觀察、想像、分析、推理能力的培養能產生極大的促進作用,因此,多媒體技術是中學語文教學最佳的教學手段。例如:《邊城》一課中,學生對湘西是怎樣的風情,邊城所展現的那種湘西小城的美究竟是怎樣的模樣,他們是不清楚的。教學中適時地播放根據《邊城》改編的片段,通過這樣一種情境的再現,他們彷彿置身於湘西小城風光當中,自然對小說描繪的情境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學生不僅記住了課文內容,理解了文字的作用。他們對於湘西小城的樣子,對於翠翠和儺送是怎樣的樣貌,他們都展開了豐富的想像,應該說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對提高學生創造性思維方面,多媒體技術也可以應用上去。如:《天凈沙 秋思》一課中,在音樂聲中讓學生閉上眼睛盡情想像,把腦海中聽到音樂想到夕陽西下的畫面畫出來,並且請學生自由發言聽到這個音樂,你腦海中浮現的是個什麼畫面。這對激發學生的想像,給了他們一個很大的空間。讓他們盡情地去發揮他們認為的夕陽西下的場面是什麼樣的。經過這樣的激發,學生腦海中夕陽西下就不是課文上面僅僅有的那個圖畫,可以有很多的場景。這樣的話,對他的視覺、聽覺等多方面的感覺都得到了訓練。學生的想像力和聯想力是無窮無盡的,學生的思維已經在多媒體的過程中得到了突出體現。因此,視、聽、觸多感覺結合的多媒體技術勢必成為中學語文教學的最佳手段。
三、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方法的整合
即通過計算機的強大功能讓學生的學習具有開放性、全球化;學習過程具有交互性;內容形式呈現多媒體化。
1.生動、具體的再現時代背景
在我們教學過程中,學生面臨的大多是文字。作為一種抽象的存在,對於我們初中生來說,肯定有一個接受程度上的難度。多媒體最大的作用就是將這些情境再現,能夠創設更好的情境,便於學生去理解和把握文字內容。
比如我們學習一些小說,尤其是年代久遠的小說,對它的時代背景卻不太清楚。《葯》那個年代是怎樣的學生可能不太清楚,如果這個時候能放一段影片,把他們那個時代的情景再現,學生可能對當時的歷史背景、當時的人物一下就領悟了。
2.設置動態教學,讓學生主動的探索突破難點
初中學生思維仍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但一些問題由於客觀的局限性只能言傳卻不能直觀。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會碰到一些難點的問題。這些問題我們往往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讓他們更深入、更快捷地去掌握它。如:《林黛玉進賈府》一課中,林黛玉進賈府的過程及路線,對於我們理解課文有著重要的作用。因為學生對於這個故事情節、絡線圖並不熟悉,而計算機的出現卻能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可以利用計算機設計動畫將靜態的想像變為動態的形象、直觀,我們可以利用動畫製作軟體FLASH、GIFANIMATOR、AUTHORWARE、3DMAX等設計出林黛玉的行走路線,將人們想像的東西變為實際的、模擬操作的東西,即將靜態的想像變為動態的觀察。在走的過程中,把人物關系基本上理清楚了,林黛玉的心態基本上理清楚了,難點也就突破了。從而變抽象為直觀,起到輔助教學的作用。加深了對知識的印象和理解,鞏固了知識,取得動感、美感、直觀、易學的效果。這是一般的教學媒體效果和計算機的效果無法相比的。
另外,信息技術的引入也讓教師在互動教學中向學生學習。教學深化改革和創新人才培養就是數字化學習的目標,教師通過改革又有了新的認識:師生之間不是老師倒學生裝的關系,而是老師的「大桶」與50個「小桶」連在一起形成的連通器。老師通過教學設計把知識之水送過去,激發學生去思、去想;學生又通過主動的探索與教師的知識交融。所以信息技術帶給這個平台一種互動開放的形式:給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盡情發揮了自己的特長;給老師創設了無限研究的空間。
3.利用網路,創設開放的學習環境
網路環境下的教育,可以成為課堂教學的得力助手,校園網路的推廣,使得基於網路環境的課堂教學模式有了發展的前景,而且基於網路的課堂教學模式也有它很大的優勢。基於網路環境的教學設計,應了解基於網路環境下,教學資源具有信息資源開放性、跨越時空限制、傳遞系統是多媒體的、傳播媒介可多向交流等特點,就決定了網路環境下的學習過程的開放性、交流性,學習者對學習內容選擇的自主性和個性化,內容形式的多媒體化等,這些都要在教學中進行選擇和運用。比如:我們在校園網或教師的個人主頁上,延續課堂教學的內容要求學生「在生活中尋找答案」。許多學生興致勃勃地參加,圍繞選題,或個人或結合成學習小組,通過網路資源,查找有關資料。然後在老師的指導下,整理自己的成果,寫成小論文在網上發布。這樣學生的學變得更為主動。他們在交流研討中,不僅學習他人的研究成果,而且對自己所研究的成果有喜悅感,成就感,同時感受到與他人討論、探究的樂趣。所以,網路環境下開放的教學設計,學生學習環境的設計較靈活,能夠支持和幫助學習者達到他們的學習目標。
總之,教師和計算機在解決語文教學中的問題時都顯示了他們的實力,兩者既不能互相完全代替,也不能互相排斥,而是應用一種新的方法把他們結合起來,減少各自的不足,使兩者的優勢變得更加有效。
㈢ 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
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
在科技發展日益迅猛的今天,作為教師,教會學生求知是義不容辭的,而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使教師從知識的佔有者和傳授者轉型為學習的合作者和引導者;一位教師是否優秀,已經不是看他掌握了多少知識,而是看他能否讓學生主動學習,學會學習。那麼,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今天就必須會使用現代信息技術,下面我就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實現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有機整合進行闡述。
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是「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中的一個部分。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包含兩層意思:①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去整合學科課程;②現代信息技術既是整合的手段,也是「整合」好課程的有機要素。整合在它的初始階段,可能與「計算機輔助教學」沒有多大區別,但實質上二者很不相同。二者不是誰輔助誰的關系,而是要逐漸融為一體。一方面,現代信息技術要廣泛進入語文學科;另一方面,語文教學要廣泛採用現代信息技術。這種信息技術不是強加的、附帶的、可有可無的,它是與語文教學緊密融合在一起的,是提高語
文教學質量不可或缺的有機要素。也就是說,「整合」是二者雙向互動的過程。
要實現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有機整合,首先必須明確二者整合的目的。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的目的是實現語文教學目標。我們不能為整合而整合。整合是手段,實現語文教學目標才是我們的目的。整合,一是要與我們的語文教學融為一體,不要生硬的使用網路技術,使其簡單的混合在一起;二是要達到好的目的,而不僅僅是換一種展示的方式,要真正提高教育教學效果。既然是手段,應有助於教師形成和發展自己的教學特色和風格,而不是搞成千篇一律的東西,因此在開展課程整合研究與實驗的時候,決不能忽視教師的作用、教師的特色和風格、教師的創造力,只有這樣,我們的語文教學才有生命力。
那麼怎樣實現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有機整合呢?
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首先應是教師的教學理念要與現代教育理論融合。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的自主、探究、協作學習搭建了廣闊的學習平台,為此教師必須從傳統的教學理念中走出來,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引導和幫助學生在「平台」上施展才華,動手、動腦,學會思維,學會學習。現代教育理念要求信息化時代的語文教師要把信息技術完美地融合到課程之中---就像「黑板」和「粉筆」二者完全融入到傳統的教學中一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在適當的時候為了教學的需要完美的使用信息技術,這就要求教師熟練掌握常用信息技術的操作。很難想像不能熟練使用黑板和粉筆的語文教師能勝任傳統的語文教學,同樣,很難想像不能熟練操作常用信息技術的語文教師能夠開展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整合教學。
信息化時代的語文教師應積極學習有關教育教學理論,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無法想像一個自身的信息素養不過關的教師能夠將信息技術和語文課程進行有效的整合。此外,教師在美術、音樂等方面也應有不俗的修養。 利用網路教學,需要比相對簡單的多媒體教學有更高的技術支持。教師要熟練掌握現代信息技術,還需要掌握必要的網路知識,構建利於學生瀏覽的資料庫。為了增加教學的互動性,方便學生交流,可以創建網上論壇。因此,為了適應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教師必須不斷地學習現代信息技術,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操作能力,把自己首先融進現代信息技術中去。
但是,在語文教學中如果沒有正確的態度和明確的教學目的而濫用信息技術,忽視了教師個體形象,忽視了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僅無益於語文教學,反而有害於語文教學。語文教學中一個詞、一個句子、一個段落、一個篇章怎麼寫,怎麼讀,怎麼領會,都要傾注教師的心血和智慧,要靠教師的引導。現在的一些優質課、觀摩課、示範課,教師甚至從頭到尾不寫一個字,不讀一句書,全部讓計算機代替。這樣的課是不太適合語言文學知識的傳播的,它過分強調了視覺和聽覺的沖擊力,忽視了師生教學活動中的情感交流,這樣的課難以體現語文教學的個性化特徵。要使信息技術與語文文本內容相融合,正如《新課程標准》中所說,語文教學必須遵循「語文學習的規律」。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自然也不應例外。任何游離於語文學習規律之外的信息技術表演,都是不可取的。這就需要教師對文本內容有深刻的理解,融會貫通,根據語文學習的規律,找准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融合的切入點,將兩者融為一體,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其次,要從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和能力的基礎出發,使之能夠跟上信息技術教學的要求,才能實現二者融合。因為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整合,唱主角的是學生,學生對計算機的操作能力,對網路知識的了解,決定著教學活動能否順利進展。在目前的語文課堂教學中,雖已開始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提倡學生查找資料,但課內外知識有機結合起來的時間還不長。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很多教師往往忽視培養獲取、解讀信息的策略和方法方面的能力,忽視培養綜合運用信息解決問題的創新能力,導致有些學生無從下手,即使一些學生查到資料後,也不知道哪些對自己有用,哪些對自己沒有用;課堂回答問題時,常見學生拿出自己查到的資料照本宣科地機械回答,卻沒針對資料談自己的理解……這些都在提醒我們:系統全面地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迫在眉睫。在語文教學中怎樣來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呢?我認為要抓住以下幾點:激發興趣,培養學生信息意識;注重訓練,培養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引導積累,培養學生分析信息的能力;適當示範,培養學生加工和運用信息的能力;及時評價,不斷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
總之,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要有效地藉助日益發達的信息技術,革新傳統的教學與學習觀,改善學習資源和學習環境,改善學習者的學習方式,要切實做到信息技術與教師教學的整合、與學生學習的整合、與語文課程內容的整合、與教學管理的整合。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最後要使教師一備課,就自然想到信息技術這樣一個層次,才能真正達到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的終極目標,實現教育信息化。
㈣ 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學科的整合
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學科的整合
以計算機和網路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正在越來越深刻地改變著我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學習方式,正在對教育產生著影響。語文教師應當從自己學科的角度來研究如何使用計算機幫助自己的教學,把計算機技術融入到語文學科教學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筆、紙和筆一樣自然、流暢,這里是一個「揉合」的含義,這就是「課程整合」的核心。「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是我國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視點,它的研究與實施為學生主體性、創造性的發揮創設了良好的基礎,使學校教育朝著自主的、有特色的課程教學方向發展。
所謂課程整合,就是要把各種信息技術手段完美、恰當地融合到課程中——就像在教學中使用黑板和粉筆一樣自然、流暢。要達到「課程整合」的目標,教師不僅要熟練掌握信息技術手段,准確理解信息技術內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質,了解本學科教學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學中的難點重點所在,了解傳統教學的優點和局限性,有意識、有目的地實現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教學的整合,最終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更好地進行教學活動。那麼,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呢?
一、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形式的整合
即將信息技術無縫的融合到語文教學的每一個環節。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它在教育教學中的全面應用已成為現實,為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方法、手段提供了機會,給教育教學領域改革帶來了新的機遇。現代教育模式與傳統教育模式的根本區別,就是一個是以"教師教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另一個是"學生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傳統教育是以教師傳授知識為指導思想,採取以"教師教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一個教師面對著全班不同智力、不同水平、不同要求的學生,按照同一進度、同一方法進行教學,即使教師希望對每一個學生進行適應其能力的個別教育,他也是很困難實現的,由於處在不利的學習環境中,不可能有效地提高學習效果。
現代教育是以學生主動建構為指導思想,採取以"學生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教師通過適當的教學設計,使學習者可以按照自己的認知水平任意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式以及各種工具。學習是學生主動參與完成的真正實現個別化的教學。如果學習中遇到了問題,可以通過協作學習,通過學生與教師或學生與學生,甚至與認知工具之間的交互得到解決。
當計算機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時,教育領域同樣面臨挑戰。信息技術對語文教育已不僅僅是單純的輔助教學的問題,教學方法和手段都將產生深刻的變化。《基礎教育改革綱要指出》加快推進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首先要實現觀念的轉變,一是把信息技術從學習對象轉變為學習工具,要把信息化作為提高教育質量的一個重要載體,信息技術的應用要和日常的教育教學結合起來,真正把信息技術運用到學習之中。二是要把信息技術作為輔助教學的手段轉變為學習的方式,發揮信息技術在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優勢。由於信息技術可以實現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媒體的展示功能,在教學方面,完全可以提供一個便於學生學習的理想教學環境,它必然會對教育、教學過程產生深刻的影響,而網路通信技術的日益成熟,教師可以有效地組織教學資源,學生能夠隨時利用網路環境進行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共享非常廣泛豐富的各種資源,而且能夠彼此協作、進行適應個別化的學習,同時進行網上交流。通過電子郵件或視頻、音頻、文字的會議系統,教師可快捷地與學生通信、交流。所以現代媒體對於教師解決各種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
二、信息技術與語文模式的整合
即將信息技術融入教學設計之中,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可在更高的層次上發揮自己的創造性,讓學生自主探索,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
在備課時,就要考慮怎樣將信息技術融入到整個教學計劃中,考慮怎樣指導學生參與學習,還要考慮怎樣把豐富的教學經驗、最佳的教學策略和信息技術結合起來,啟發學生在原有的語文知識的基礎上自己去探索。語文教學同其他學科相比,在利用多媒體技術方面,更具特殊意義。音頻、動畫、錄像和音樂等豐富多彩的媒體使原本單調變得更為生動有趣。過去的歷史在小小屏幕中再現,突破了課堂狹小天地,大大加深、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對鍵盤、滑鼠的觸擊更使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參與歷史的感受。視、聽、觸多感官相結合對學生觀察、想像、分析、推理能力的培養能產生極大的促進作用,因此,多媒體技術是中學語文教學最佳的教學手段。例如:《邊城》一課中,學生對湘西是怎樣的風情,邊城所展現的那種湘西小城的美究竟是怎樣的模樣,他們是不清楚的。教學中適時地播放根據《邊城》改編的片段,通過這樣一種情境的再現,他們彷彿置身於湘西小城風光當中,自然對小說描繪的情境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學生不僅記住了課文內容,理解了文字的作用。他們對於湘西小城的樣子,對於翠翠和儺送是怎樣的樣貌,他們都展開了豐富的想像,應該說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對提高學生創造性思維方面,多媒體技術也可以應用上去。如:《天凈沙 秋思》一課中,在音樂聲中讓學生閉上眼睛盡情想像,把腦海中聽到音樂想到夕陽西下的畫面畫出來,並且請學生自由發言聽到這個音樂,你腦海中浮現的是個什麼畫面。這對激發學生的想像,給了他們一個很大的空間。讓他們盡情地去發揮他們認為的夕陽西下的場面是什麼樣的。經過這樣的激發,學生腦海中夕陽西下就不是課文上面僅僅有的那個圖畫,可以有很多的場景。這樣的話,對他的視覺、聽覺等多方面的感覺都得到了訓練。學生的想像力和聯想力是無窮無盡的,學生的思維已經在多媒體的過程中得到了突出體現。因此,視、聽、觸多感覺結合的多媒體技術勢必成為中學語文教學的最佳手段。
三、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方法的整合
即通過計算機的強大功能讓學生的學習具有開放性、全球化;學習過程具有交互性;內容形式呈現多媒體化。
1.生動、具體的再現時代背景
在我們教學過程中,學生面臨的大多是文字。作為一種抽象的存在,對於我們初中生來說,肯定有一個接受程度上的難度。多媒體最大的作用就是將這些情境再現,能夠創設更好的情境,便於學生去理解和把握文字內容。
比如我們學習一些小說,尤其是年代久遠的小說,對它的時代背景卻不太清楚。《葯》那個年代是怎樣的學生可能不太清楚,如果這個時候能放一段影片,把他們那個時代的情景再現,學生可能對當時的歷史背景、當時的人物一下就領悟了。
2.設置動態教學,讓學生主動的探索突破難點
初中學生思維仍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但一些問題由於客觀的局限性只能言傳卻不能直觀。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會碰到一些難點的問題。這些問題我們往往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讓他們更深入、更快捷地去掌握它。如:《林黛玉進賈府》一課中,林黛玉進賈府的過程及路線,對於我們理解課文有著重要的作用。因為學生對於這個故事情節、絡線圖並不熟悉,而計算機的出現卻能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可以利用計算機設計動畫將靜態的想像變為動態的形象、直觀,我們可以利用動畫製作軟體FLASH、GIFANIMATOR、AUTHORWARE、3DMAX等設計出林黛玉的行走路線,將人們想像的東西變為實際的、模擬操作的東西,即將靜態的想像變為動態的觀察。在走的過程中,把人物關系基本上理清楚了,林黛玉的心態基本上理清楚了,難點也就突破了。從而變抽象為直觀,起到輔助教學的作用。加深了對知識的印象和理解,鞏固了知識,取得動感、美感、直觀、易學的效果。這是一般的教學媒體效果和計算機的效果無法相比的。
另外,信息技術的引入也讓教師在互動教學中向學生學習。教學深化改革和創新人才培養就是數字化學習的目標,教師通過改革又有了新的認識:師生之間不是老師倒學生裝的關系,而是老師的「大桶」與50個「小桶」連在一起形成的連通器。老師通過教學設計把知識之水送過去,激發學生去思、去想;學生又通過主動的探索與教師的知識交融。所以信息技術帶給這個平台一種互動開放的形式:給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盡情發揮了自己的特長;給老師創設了無限研究的空間。
3.利用網路,創設開放的學習環境
網路環境下的教育,可以成為課堂教學的得力助手,校園網路的推廣,使得基於網路環境的課堂教學模式有了發展的前景,而且基於網路的課堂教學模式也有它很大的優勢。基於網路環境的教學設計,應了解基於網路環境下,教學資源具有信息資源開放性、跨越時空限制、傳遞系統是多媒體的、傳播媒介可多向交流等特點,就決定了網路環境下的學習過程的開放性、交流性,學習者對學習內容選擇的自主性和個性化,內容形式的多媒體化等,這些都要在教學中進行選擇和運用。比如:我們在校園網或教師的個人主頁上,延續課堂教學的內容要求學生「在生活中尋找答案」。許多學生興致勃勃地參加,圍繞選題,或個人或結合成學習小組,通過網路資源,查找有關資料。然後在老師的指導下,整理自己的成果,寫成小論文在網上發布。這樣學生的學變得更為主動。他們在交流研討中,不僅學習他人的研究成果,而且對自己所研究的成果有喜悅感,成就感,同時感受到與他人討論、探究的樂趣。所以,網路環境下開放的教學設計,學生學習環境的設計較靈活,能夠支持和幫助學習者達到他們的學習目標。
總之,教師和計算機在解決語文教學中的問題時都顯示了他們的實力,兩者既不能互相完全代替,也不能互相排斥,而是應用一種新的方法把他們結合起來,減少各自的不足,使兩者的優勢變得更加有效。
㈤ 如何用現代化教學設備進行語文教學
語文學科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幾乎涵蓋了所有的學科.正因為語文學回科教學內容具有答多樣性、多元性,教學方法具有獨特性、靈活性,所以,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教育的整合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藉助現代信息技術的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手段,創設優美情境,激發審美情趣,優化教學過程;可以藉助豐富的網上資源,把課本知識延伸到課外,增加語文知識的儲備,拓寬語文教學的空間,擴大語文課堂的容量.
㈥ 如何把小學語文教學與信息化教學相結合
傳統語文教學局限性較強,課堂教學以「教」為主。實施素質教育回,則要求我們要答變教師的「教為主」為學生的「學為主」,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充分地動腦、動口、動手,主動快樂地學習。將信息技術引入語文課堂教學後,學生通過電腦手段,觀其境、聞其聲、觸景生情,充分調動了積極性、主動性,輕松愉快地投入到語文學習活動中,無形之中促進了這一目標的實現。
㈦ 如何將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
現代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廣泛應用,有效地提高了語文教學的效果,但是,在開放性的語文教學中,研究如何與信息技術進行有效整合並加以應用,對於每一個教育工作者來說都顯得極其重要。筆者主要從四個方面探討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有效整合的應用,即以先進的教學手段優化教學情境;以多樣的教學模式突破教學瓶頸;利用豐富的教學資源激活學習思維;利用創新的教學結構激勵自主學習。關鍵詞:信息技術語文教學整合應用語文是基礎工具學科,它是交際的工具,是表情達意的工具。語文教學要把學習語言、培養語文能力和人文熏陶統一起來,它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新課標對語文學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備包括閱讀理解和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培養信息素養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形勢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現代信息技術已在語文教學中被廣泛運用,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核心領域中的應用也已成為衡量教育現代化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為此,我們要認真研究、實踐信息技術和語文教學的有效整合,充分運用現有的信息技術條件進行各種語文教學的有益嘗試、探索,為學生創造一個和諧、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努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發展學生的個性和創新精神,把學生培養成信息時代的社會主義「四有」新人。近年來,隨著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的迅速普及和提高,語文教學已進入了一個全面開放的嶄新時代,教師運用多媒體對文字、圖像、聲音以及動畫影視等的綜合處理,達到了聲、圖、文並茂的情景教學效果,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效果,更為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有效整合提供了寬廣途徑。1,、以先進的教學手段優化教學情境。大量的現代化教學媒體創造了先進的教學手段,為取代傳統的「黑板+粉筆」模式提供了條件,尤其是多媒體計算機和網路系統進入教學領域,語文教學再不是填鴨式滿堂灌,語文課堂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創設不同的教學情境,充分利用投影、錄像、音樂、計算機動畫等為不同年齡、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置不同的教學情境,從而極大地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愛好和熱情,甚至還可以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實行個別化教學,在一種創造性的情境中進行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我在教學七年級上冊《春》一課時,首先利用聲、情、圖、文並茂的錄音教學手段,充分發揮課文錄音的示範作用,先讓學生初讀課文,然後放錄音,學生聆聽欣賞課文錄音並伴錄音輕聲讀,跟錄音試著讀,以錄音教學創造有效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聆聽欣賞中走入春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既提高了學生的朗讀鑒賞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閱讀情趣,更為深入分析課文內容打下了堅實基礎。接著我又利用投影、計算機動畫並配上音樂效果等製作展示一幅幅春天的圖畫,讓學生在一種有效的情境中走入朱自清筆下的「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中,讓學生在一種極具形象的感官中獲得對春的體驗,這樣不僅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發展了學生的思維,以較好的教學情境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2、以多樣的教學模式突破教學瓶頸。傳統語文教學有它良好有效的一面,但是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應用,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要求迫切需要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介入到語文教學中來。而現代信息技術的介入也改變了語文教學一人講、學生被動聽的單一教學模式。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已經使以投影、多媒體課件、電子教案的演示為主體的多媒體演示教學模式成為常態,使教學內容更為直觀、形象、新穎,易於師生感情交流,及時反饋、引導,從而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和效果,教師、學生的地位發生了較大變化,語文的課堂真正變成了簡簡單單教語文、完完全全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教師成了課堂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學生成了知識的獲得者、建構者,特別是基於Internet的遠程教學模式的蓬勃發展,教師作為信息的提供者,利用多種計算機語言組織文字、圖像、聲音、動畫、動態三維模型,利用它們之間的關聯編寫教學課件,創設學習情境,學生可以通過瀏覽器以主動探索的方式學習,從而在與外界交互的活動中獲得與建構新的知識,真正突破傳統教學的瓶頸。例如我在教學《看雲識天氣》一課時,利用幻燈片、動畫、動態三維模型演示雲層的變化過程及天氣變化狀況,就讓學生對如何看雲識天氣有了直觀而形象的理解,我再配以通俗的講解,課文的重點、難點便迎圖而解了。在平時語文教學中,我一貫要求學生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搜集文本資料,補充文本資料,發揮學生的主動探索精神,從而讓學生自如運用各種聲像信息,有效突破教學內容及重難點,從而使學生在輕松、愉快中啟發思維、接受知識,有效提高了學生語文素養,真正實現了教學模式的突破。3、利用豐富的教學資源激活學習思維。現代通訊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的發展讓教學的資源更豐富、教學的形式樣,教學的內容更寬廣、教學的效果更顯著,學生的語文能力也得以更大空間的提升。今天的「教材」已經成了「學材」,語文教學要求給學生的東西了,但是很多以前要在課堂講授的東西已經可以讓學生在課堂內外的自主合作探究中獲得,課堂則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感悟能力為主。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徹底改變了傳統語文教學模式,為語文課堂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極大地活躍了學生思維,也讓學生的綜合素養有了質的提升。例如我在教學《故宮博物院》一課時,課前讓學生自己動手上網搜索、下載與文本內容有關聯的文字、圖片、聲像等資源,讓學生對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故宮建築有了直觀而形象的理解,這些也極大地幫助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同時也活躍了學生思維,激發了學習興趣,讓現代語文教學課堂變得生動而活潑。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我也特別注重運用多種多媒體資源豐富學生想像力,增強學生記憶力,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提高學生注意力,從而向課堂45分鍾要效果,達到語文教學效果最大化。4、利用創新的教學結構激勵自主學習。何克航教授曾指出:當前中小學教學改革的主要之一,是要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結構,建構「主導——主體」教學結構。信息技術進入語文教學,我們可以充分發揮多媒體多種教學功能,創新教學結構,結合傳統的教學方法演繹出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如「方法、滲透、領悟、小結、運用」方法指導模式,「一讀為主、情境體驗」賞讀模式,以體驗、探究為核心的「綜合性學習」的模式等,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自我學習的意識、習慣和能力。在我教學《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一詩時,設計分三個環節:誦讀——研讀——鑒賞閱讀。首先第一個環節:誦讀,欣賞《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課件中的朗讀,課件運用大量聲像資源創設了一個極為生動的情境,激發了學習動機,然後在教師誦讀方法的指導下,學生自主誦讀,既可以根據文本字詞解釋、思路、藝術特色分析等材料進行自主學習,也可通過課件欣賞誦讀,隨後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誦讀競賽,取得了良好效果;第二個環節:研讀,首先對所學內容進行檢測,教師掌握學生學習狀態並加以個別指導,然後有針對性提出問題,鼓勵學生以小組協作方式探究學習,並且充分利用自己收集到的教學資源解決問題。第三個環節:鑒賞閱讀,教師指導學生按照剛才鑒賞分析課文的方法去鑒賞閱讀課件中舒婷的《思念》一詩,分析器其詩歌內容和寫作手法、語言特色等,同時完成相關訓練題。通過這樣一些教學結構的創新,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漸漸有了質的飛升。因此,靈活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綜合運用多媒體輔助手段,可以與傳統語文教學進行有效整合,能夠優化語文課堂,優化教學資源,優化學習環境,優化教學結構,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學習氣氛,利於開拓學生思維空間和培養各種能力。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們應該積極探索,努力尋求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有效整合,以促進教學過程的最優化,從而更有效地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整體效益。參考文獻:【1】《信息技術與教育技術》(下冊)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出版。【2】《多媒體教學軟體設計與製作培訓教材》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出版。【3】朱京、李建耀,必然抉擇: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J】,中國電話教育,2001,(9)。現在是知識和信息爆炸的年代,學習成為人類生存發展的第一需要。在全球范圍內,基礎教育開始轉向全民教育,隨著知識的多元化,也要求我們的語文教育適應時代變革的需要,要用電腦技術來改進我們的語文的傳統教學模式。另外,教育部在《關於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通知》中也指出:努力推進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鼓勵在其他學科教學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手段並把信息技術教育融合到其他學科中。近年來,我區開始全面實施國家新的課程標准,教科書也實行了自主選擇,我們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語文課本。新教材體現了「課程標准」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主導思想,而且教師參考書還配套了教學素材光碟。作為一所硬體設施較好的「農村示範」中學,如何將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進行整合來促進教學已成為我們思考、探究的一個新課題。在現代教學手段運用方面,一方面,學校投巨資建設校園網、多媒體室,甚至於每個班都購置了多媒體系統;另一方面,老師還是停留在課堂上基本用一支粉筆教天下的階段。較先進的教師也不過是製作幾張投影膠片,放幾篇課文朗讀磁帶,至於製作課件在多媒體室上課則成了老師和學生的奢侈品。但是,作為一名勤於思考的教師,不難發現在新的一輪課程改革的大形勢下,教學手段和教學理念再不作更新語文教學就難以有實質性的突破,培養學生終身受用的學習能力更無從說起。無疑,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已成為大勢所趨,不由我們不去思考、探索、實踐。我想,我們的信息技術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運用不妨圍繞著新的課程標准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學習模式,以培養學生「終身受用的能力」這方面來。所以作為現在一名語文教師,應該做到以下幾點:1、我們語文教師應該利用現代技術的意識和現代教育的觀念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而大大推動語文教育的教育改革。2、語文教師應該注意整合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之間的關系,使語文教學更加豐富多彩。3、語文教師應該通過信息技術教育,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的自主學習能力,4、4、語文教師應該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特點,作為教師的教學輔助工具和學生的認識工具、構築數字化學習資源,學生實現從主動的角度和探究的方法來學習,,探索如何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中學語文的有機整合,通過有效的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優化語文學科,積極開發並合理利用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更好的促進語文教學。優化語文課堂教學,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改善學習,變革傳統的教學與學習觀,改善學習者的學習方式,改善學習環境,構築面向信息化社會的學習文化。促進教師的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課程開發和整合的能力、將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有機結合的能力。加強教師對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從而改變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
㈧ 如何把信息技術有效的融入到語文學科教學中
一、明確目的,變輔為寶
我們必須明確,我們把信息技術引入語文課堂教學的目的為了更好的服從語文課堂教學,要結合語文學科的特徵,讓信息技術的使用能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但許多老師並沒有明白到這一點,以為要上好一節課,課件製作越多越好,課堂的容量越大越有用,製作得越精美越能得到大家的認同,還有些教師因為本地教學條件的限制、資源的不足,再加上的教學任務繁重,或沒有足夠的時間或沒有能力自己製作課件,於是就實行「拿來主義」,上網下載或直接使用其他老師的資源,導致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的整合在畸形中發展,所謂的「整合」只是以前用人教,現在用機器教,「穿新鞋走老路」,沒有真正地做到讓信息技術成為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的輔助手段,違背了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整合的初衷。更有甚者有些教師為了完成多媒體教學的任務,一堂課里,課堂幾乎被課件控制了,網路多媒體不斷地演示教學內容,課堂教學呈流水線式的程序化模式,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課件的動畫和音響上,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被冷冰冰的機器隔斷,學生沒有了思維的空間 。
我們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但不能一味的讓信息技術主宰我們的課堂。我們要明確資源的取用不能代替文本,更不能代替學生的個性。 我們應該明白信息技術的使用是教學手段的改革,是新課程下進行地課堂教學手段的改革,而不是為了採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而進行課堂教學。一堂課究竟是否使用信息技術和怎樣合理有效的使用信息技術取決取我們教師的教學組織的需要,我們應使信息技術成為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而不是一種教學擺設或者成為一種形而上學的教學形式。 由於各個地方的環境不同,各人的教學方式的差異,學生的學習能力、認知程度等都不盡相同,應要把信息技術正真有效地引入課堂,應該因地制宜,因人而異,變輔為寶。
二、利用興趣,正確引導
大教育家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也就是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在語文教學中,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一種最佳的學習環境,學生才能樂於接受,從而自主地參與到學習中來。教學中恰當的將抽象的文字,符號,轉化為形象、生動的畫面,不僅能有效的調動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助於學生加深對課文、生字的理解。而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把多媒體的視聽功能全部展現出來,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興趣,興趣是獲取知識的動力和源泉,有了學習興趣,就有探求未知的慾望,有了慾望就能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學生認知的興趣對他們學習知識具有積極的作用,教師在教學中只要充分利用這種興趣培養學生的積極性,當學生有了強烈的求知慾後就會產生強大的學習動力,從而提高師生互動質量,創造愉悅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感到愛學、樂學、易學。
例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相對來說識字教學是比較枯燥單調的,要達到提高識字教學效果的目的,必須要優化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沒有任何興趣和僅靠強迫維持的學習會扼殺學生的學習熱情,這種學習是不會維持長久的。」識字教學更是如此。只有學生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了,學習效果就好。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識字教學教學中,讓學生來觀看一個個充滿神秘色彩的文字。如:先出一組象形字,這組字採用由實物圖到象形字,再到現代漢字簡化字,逐漸演變的動畫形式出現,富有動感的,生動有趣的畫面一定會使學生產生神秘感,同時也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識字教學。實踐證明,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識字教學,簡化了思維過程,減輕了記憶的強度,促進了思維的正遷移,有利於培養良好的認知策略,激起學生去探索這蘊含無窮奧秘和樂趣的漢字世界的慾望。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學生積極地參與識字教學,處處從學生主體的實際出發,鼓勵學生想像,實踐,學生就能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使枯燥的識字教學成為培養學生發現興趣和熱情探索的熱土。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掌握和鞏固知識,在學習中體會樂趣,從而達到「我要學」、「我愛學」的境界,而教師也教得輕松、自在。
另外,小學生的感知水平本身就不高,有些教材內容又很難感知,我們可以應用現代媒體來縮短學生的認識與客觀事物之間的距離。小學生由於受到年齡的限制和知識的局限,思維能力還處於起始階段,對一些抽象的東西難以理解,而運用電化教學來播放一些形象生動的畫面讓學生來感知,這時可以使抽象的語言變得具體、形象,從而大大的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讓他們樂於探索裡面的奧妙。使學生由被動不情願的學習變為主動的學習,這樣有助於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掌握,彌補了傳統教學的直觀性、動態性和反饋性的不足。同時引起了學生的注意力,喚起他們潛在的思維能力,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心態和思維品質。
例如教學人教版的小學語文第九冊中《圓明園的毀滅》這一課,圓明園的輝煌已成為歷史的記載,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學生很難理解課文中的內容。很難讓學生在腦海中再現圓明園昔日的景觀,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把學生帶入創設的情境中。先利用圖片與課件把今昔圓明園進行對比,讓學生領悟到圓明園的毀滅是祖國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再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圓明園「眾星拱月」的布局,在學生形象地理解了文字難詞之後,再讓他們回到課文中,理解體會圓明園風格各異的景觀。此時,在學生對語言材料理解的基礎上,再放映出這些風格各異的建築圖片,配上教師極富感染力的解說,使課文內容具體化、生動化。形象化,讓學生充分體會到「皇家園林」的輝煌。此時此刻的學生已完全置於人間仙景般的世外桃源之中,這時讓學生把自己最感興趣的景觀通過想像具體表達出來,這既培養了學生的想像力,又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這樣的一座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是怎樣在侵略者肆意的掠奪、毀壞、燒毀之下,變成了一片殘垣斷壁的?在學生了解了特定的時代背景後,通過放映影片《火燒圓明園》片斷,讓學生突越時空的隧道,親眼目睹圓明園是如何變成一片廢墟的真切畫面,從而激發起他們對侵略者的野蠻行徑、對清政府無能的無限憎恨之情。
三、巧設疑難,自主創新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要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能力。在網路環境下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以參與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我們有意識地讓學生自己去查閱資料或進行社會調查,將語文知識從空間和時間上向課外延伸,不僅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了課余知識,並且可培養學生求得知識的能力,還可提高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布魯諾說過:「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被動接受者,而應是知識獲得過程的主動參與者。」只要恰當地使用信息技術電化教學,就能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探求知識,發現答案的積極性,讓學生願意去探究所學知識里的奧妙。因為現代信息技術將豐富的影視等素材引入語文課堂,將許多抽象的知識形象化,自然激發了學生學習積極性,並使之課內外知識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全面提高了學生素質。尤其多媒體的加入,通過聲音、圖像、文字,顏色、光彩、視聽並舉,向學生頭腦中輸入鮮明生動的立體表象,由此傳遞情思信息、語文信息,形象具體,學生能耳聞其聲,目睹其形,大腦皮層形成並保持廣泛的興奮點,使之身不由己地被吸引並投入到語文學習中去。另外,大容量、高密度、強化性、多渠道的信息顯示,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學效果,使學生在一堂課中收益非淺,久久難忘。
例如在進行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二冊《和田的維吾爾》一課的教學時,由於課文條理清楚內容簡單易懂,主要是生動而又形象地從維吾爾人樂觀、豪氣,熱愛土地,愛美愛花,以及維吾爾人能歌善舞等幾方面描繪了和田維吾爾族奇特的民風, 所以本課的學習就需要運用信息技術,通過不同途徑搜集、整理、篩選各類資料,讓學生視野開闊,了解更多。因此我巧設疑難,以尋求學生的幫助為由,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頭通過圖書、音像、電腦網路或其它途徑查找相關的新疆少數民族資料,資料可以是文章、圖片、照片、手工藝品、服飾、食品、錄象、音樂、樂器、日常用語等。有餘力的小組還可以通過小組間的強強合作,在製作演示文稿的基礎上,再製作有關新疆少數民族風情的課件,並把活動的成果進行全班共享,宣傳我們新疆優秀的傳統民族文化。生動形象的畫面,維吾爾族民族風俗的圖片,拉近了學生和文章的距離,而且通過展示自己自製和搜集的資料活動的成果,引導了學生積極主動思考的能力,實現了學生思維的碰撞,激發了孩子們對新疆少數民族特有民風民俗的喜愛之情。
可見,電教媒體本身不僅是外顯的內容,而且其表現手法也豐富多彩,具有巨大的表現力,既能具體形象地再現各種事物、現象、情景、過程,又不受時間、空間、宏觀、微觀的限制。它可以集聲、形、色、動於一體,不僅可以再現事物的形狀,把靜止的事物動起來,而且它可以揭示事物的內部特徵。與此同時,學生的手、腦、眼、耳、口等多種器官可以同時接受刺激,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學生的參與意識,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帶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的實效。
四、利用優勢,提高效率
由於多媒體具有直觀性、形象性和生動性的特點,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可以利用多媒體將課文中抽象的內容、教學的重難點化難為易,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識,。學生在學習某種知識結構時會出現思維的堵塞,在他們的腦海中就會疑雲繚繞,這時就希望能夠找到合理的引導,以求得茅舍頓開。此時可以運用電教手段設疑引導,為釋疑解難創設巧妙的突破口,引導學生的思路,就能夠起到架設思維的橋梁作用,起到雪中送炭、水到渠成的作用。從而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學得興趣盎然,同時,課文的難點也在不知不覺中巧妙地化解了。
再則,運用多媒體可使課文的語言材料變成可感的聲音,讓課文中的語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滲透到學生心裡去,從而使學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如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的《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時,我先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創設一種特定的教學情境,學生一邊聽著悲傷的音樂,一邊觀看賣火柴的小女孩悲慘的生活境況,在富有磁性聲音的引導下,學生的情感得以誘發,學生被帶進了作者筆下的情感世界,達到了「課伊始趣已生」的效果,從而萌發了「我要讀」的強烈慾望。
而且,學生正處於生長發育階段,他們比較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如果我們只是單一的在課堂上講啊、記啊、練啊,這樣學生會感到很乏味,甚至產生厭學的惡劣情緒。我們利用多媒體,結合學生自身的特點,將語文認知教學溶於多媒體教學之中,就會提高學生學習的注意力及學習狀態,學生的精神就集中了,那學習效果也可想而知。這樣既節省了教學時間,又有利於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同時提高了教學效果。
五、恰當處理,把握有「度」
信息技術和語文課堂教學的整合,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信息技術和語文課堂教學的整合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作用和信息技術的輔助作用不能改變。信息技術給課堂帶來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如果能把這些教學資源「合理整合」為學生所用,那麼這就是一種比較理想的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條件下的學習方式。 但實際情況是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利用這些學習資源的條件並不能達到,所以對於一些相關的語文課外知識,一般都是由老師來搜集這些資源並提供給學生。這樣的教學模式會導致教師過分依賴信息技術,課堂從以學生為中心,變成以「多媒體」為中心,忽視老師主導作用,剝奪學生的個性思維。
另一方面,我們不能因為運用信息技術的教學,就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求新知,自主學習。我們更不能一味依賴機器來操作課堂,把語文課堂教學的內容當作展示自己運用信息技術水平的工具,用機器代替自己必要的組織、啟發和引導,忽視不同層次的學生對文本的思考、理解和反饋。甚至師生的交流也依靠機器來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也依靠信息技術手段來體現。事實上這種做法是本末倒置,影響教學效果,導致學生的自主學習走入「盲區」, 造成學生興趣遷移,分散注意力,甚至會對多媒體產生審美疲勞,產生厭煩,降低了教學效果 ,多媒體的優點就會變成了缺點。因此,教師在課件的運用上一定要慎重。只有恰當處理好學生、老師、信息技術運用三者關系,把握好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度」,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才能實現有效的整合。
六、找准契點,與教同步
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的整合,要有效整合教學內容呈現方式;有效整合為學生搭建起理解、感悟、交流的平台;有效整合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等,就必須找准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的契合點,使運用信息技術的各種現代化教學手段始終為語文教學服務,做到現代化教學手段所呈現的文字、圖像、聲音等內容與文本的內容,所表達的思想等同步;與語文教學目的同步;與文本審美價值和審美教育同步,避免使用過多的信息資源,造成「喧賓奪主」, 華而不實,無法實現兩者的有效整合。
例如對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六冊《荷花》一文的教學,一朵朵未開、待開、盛開的荷花動靜結合的美麗畫面就是信息技術與文本的契合點。我在教學時通過課件描繪出一幅幅高潔美麗的荷花畫面,並配極優美的樂曲的同時又展現重點段的內容,學生看畫面聽音樂大聲朗讀文本,學生入情入境體驗,情緒受到感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在聽一位老師教學此文時,她用多媒體呈現的是作者許多資料以及課文荷花的文本內容,造成課件代替內容的現象,學生沒有品讀,就感悟不到語言文字的魅力。只有找准契合點,重建新型教學模式,使現代教育技術為教學內容更好地展現,教與學兩者才能相得益彰,創造出一流的教學效果。
【結語】綜上所述,我們要明白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運用新技術、新媒體在教學領域好處頗多,在各科教學中也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學過程中運用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是課堂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整合是語文課堂改革的需要,要做到能夠合理、機動地運用信息技術,有機地結合語文文本特點和語文課堂教學的特徵,處理好信息技術運用和老師講解的關系,處理好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信息技術的輔助手段這三者的關系,把信息技術有機地融入到語文課堂教學中,深入到學生學習的點點滴滴中,優化教學,才能圓滿地完成語文教學任務,以實現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整合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