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信息化課堂教學敘事

信息化課堂教學敘事

發布時間:2021-03-02 06:45:35

㈠ 信息化的課堂教學到底是什麼樣

信息化教學就是在信息化環境中,教育者與學習者藉助現代教育媒體、教育信息資源和教育技術方法進行的雙邊活動其特點是

㈡ 我們的信息化課堂作文

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世界裡。在教室里學習,聽廣播,看電視,讀書看報,上網瀏覽,與親戚,朋友通信,都是在獲取信息。現代社會信息量越來越多,傳遞信息的速度也越來越快,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也越來越廣。我家的信息工具有:收音機,電話,電視,電腦。現在爸爸媽媽都各自有一個手機,與朋友,家人聯絡也方便了很多。現代科技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不少變化。
我們家原來只能通過寫信和遠方的朋友聯系,實在不方便。現在我們家安裝上了電腦有了寬頻網,一切都邊的方便起來。有一次老師留了一項作業,讓我們找一些關於名人的事跡。如果是原來,還要翻報紙,查書,一查就是一兩個小時。而現在只要打開電腦,上了網,輸入你想要得查的資料,過幾秒鍾資料便會出現在屏幕上。大大提高了我做作也的效率。
現在,我家裝上了電腦,與遠在日本的哥哥聯系也方便了。只要坐在電腦前,輕點滑鼠,上了寬頻網,進入QQ視頻聊天室,我和哥哥便可以面對面交談了。記得有一次,哥哥把日本櫻花盛開的錄像傳送給我,我看到櫻花,就好像聞到它散發出的淡淡清香,就好像我也在那櫻花盛開的海洋里一樣。我雖然沒去過日本,但在我和哥哥的交談和傳送圖片中,使我了解了很多關於日本的事情,這就是網路帶給我的樂趣。
未來的社會是一個信息話的社會,我們坐在家裡也可以獲取來自世界各地的最新信息。那真可謂是「秀才不出門,盡知天下事」。

㈢ 怎樣理解信息化課堂教學

怎樣理解信息化課堂教學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信息技術應用於教育教學的核心,也是當前我國推進教育信息化進程中的重點和難點。教育部啟動的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也大力提倡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把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作為新課改中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為此,很多學校都已著手進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探索,開展信息化教學課堂,但在指導試驗學校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我們發現許多學校存在著對信息化教學的錯誤理解以及實踐中的機械、盲目地操作。這些現象的存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易使教育信息化偏離正確的方向。
一、在技術世界裡迷航
1.技術排斥觀
不少學校的領導認為:多媒體好是好,就是身價高,學校硬體不到位,師資又缺乏,暫時不搞也無妨,還是等水漲船高吧。這是一種思想認識上的偏差,當今科學技術迅猛發展,我們的社會已開始進入數字化時代,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從而更大程度地提高教學效率,已成為教改的必然趨向。所以一定要更新觀念,放遠目光,抓住機遇,搶先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取得現代教育改革的主動權。
2.唯技術主義
很多人武斷地認為,一堂課如果沒有用到網路,或者只用了幾分鍾的計算機,那肯定不是一堂好課,甚至形成「無多媒體課件不成公開課」的局面。而其所謂的多媒體課件,也只是簡單的文字加圖片,完全是印刷教材的電子化。事實上,技術只是一種輔助手段,而不是目的,推進信息技術的應用並不是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而是通過信息化達到更好的教學和學習效果。技術用的好壞是看其是否用得恰當,在於質而不在於量。
也有一些人對技術持一種亢奮狀態,認為技術越先進越好。原本可以面對面實現的討論,非得要用視頻會議系統來實現,結果非但沒有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反而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費,其成本效益極為低下。
還有一些人是對電教老師的依賴,認為電教老師理所當然要包辦與計算機相關的一切工作,上一堂公開課需要幾個電教老師陪同,機器出了故障由電教老師解決,甚至完全由電教老師操作電腦。這樣的教學是不可持續發展的,也是不現實的,學科老師還是應該具備基本的技術操作能力。
3.大而全的完整課件
很多中小學教師一聽到要製作課件就很害怕,在他們看來製作課件是一項浩大的工程,在追求精緻的基礎上還必須保證功能齊全,不僅要有教學內容,還要有在線測試、在線討論、用戶許可權管理、問卷調查、統計分析、答疑等交互模塊,這對於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科老師來說,是相當困難的。要解決這個問題,可以考慮以下三點:首先,課件要和網路教學平台良好的整合,把一些復雜的交互功能移交教學平台,由專門的技術人員來開發完成,而教師只要用FrontPage、PowerPoint、Flash等一些簡單的工具做一些網頁、動畫即可,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教學內容上,完全沒有必要學習AuthorWare、3DMax、Director、VB、Asp等復雜的開發工具;二是要給課件「減肥」,設計課件時把精力集中花在每堂課的重點、難點上,每一堂課突破一、二個難點,不要面面俱到,只要真正能把教師感到難以講清楚的問題用多媒體特有的優勢講清楚就可以了;三要採取「拿來主義」,目前國內面向課堂教學的課件逐漸多起來,學校可適當購買一些,這樣使用起來就會比較方便,當然現成的課件不一定適合教師的教學意圖,這時可利用抓圖、抓動畫等軟體截取其中所需部分,重新組織、加工。
4.課堂教學以課件為中心
很多教師認為要把信息技術整合到自己的學科教學中,首先就要有非常完美的課件。他們花大量的時間在課件製作上,把自己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以課件的形式固化起來,它幾乎包括教師所能想到的和所能表達的所有內容,就像一篇電子教案,以至在教學過程中形成了「教師-課件-學生」的教學方式,從而割裂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直接聯系。教師在課堂上,注意力全部局限在課件上,滑鼠、鍵盤不斷按動,眼睛瞪著屏幕,口中念著課件上的內容。而學生則盯著不斷變化的屏幕,把它當作獲取知識的唯一來源。這種誇大課件作用,降低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地位的教學方式,勢必將教師和學生淪為媒體的奴隸,制約信息化教學深層次地發展。教師應該擺脫以課件為中心的怪圈,關注教學過程的設計,使信息化教學課堂內容豐富、生動活潑。
5.過多的多媒體展示
有的教師認為多媒體是萬能的,在課上從頭至尾都用多媒體,對其它常規媒體不屑一顧。在某些公開課上,我們甚至看到一些教師純粹以多媒體替代小黑板與掛圖,其追求現代化的意識是好,但是任何事物都有長有短。總的來講,藉助多媒體能將抽象物體具體化,微觀物體宏觀化,對教師講授重點和難點是有一定幫助的,但過多的多媒體展示會造成負面的影響。例如,在語文教學中過分的意境表達,會剝奪學生的想像力與對優美文字的整體感悟能力;數理教學過分的形象化,會剝奪學生邏輯思維的培養。再者,教師成了多媒體的放映者,無法發揮其主導作用,也無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師生都被禁錮於多媒體中。
6.技術使用和課程容量的錯誤處理
很多教師在製作課件時無原則地增大教學密度,令學生應接不暇。雖然計算機多媒體在教學中可將聲音、圖像、動畫集成一體,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來獲取相關信息,並在設計者的優化組織設計下,增大信息傳播速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效益。但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堂課如果內容太多,進度太快,學生就很難集中注意力,呈現的信息切換過於頻繁,學生的注意力很難及時地轉移。忽視學生的認知規律,而一味加大教學密度,即使圖文聲情並茂,學生也經常會手忙腳亂,顧此失彼。所以教師一定要科學地處理技術使用與學生認知規律的關系,重視啟發性原則,給學生留出時間去思考,安排適量的活動去發現。
與此同時,由於課堂時間的限制,只能使一些教學環節流於形式、忽視實質。例如,40分鍾一堂課,學生既要上網查資料,又要小組討論,還要自己作報告。有的教師規定三分鍾上網查資料,三分鍾的討論。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只能做一些拷貝粘貼,根本無法對信息進行加工處理。我們認為,可以考慮以活動為單位進行課時安排。這樣才有可能將設計的各個教學環節落實下去,而不流於形式,學生也有時間從容地思考,把外界信息內化到自己的認知結構中。

㈣ 《xxx》課堂信息化教學設計 一、本課基本信息 二

教學案例、教學設計、教學實錄、教學敘事的區別:①教學案例與教案:教案(教學設計)版是事權先設想的教育教學思路,是對准備實施的教育措施的簡要說明,反映的是教學預期;而教學案例則是對已發生的教育教學過程的描述,反映的是教學結果。②教學案例與教學實錄:它們同樣是對教育教學情境的描述,但教學實錄是有聞必錄(事實判斷),而教學案例是根據目的和功能選擇內容,並且必須有作者的反思(價值判斷)。③教學案例與敘事研究的聯系與區別:從「情景故事」的意義上講,教育敘事研究報告也是一種「教育案例」,但「教學案例」特指有典型意義的、包含疑難問題的、多角度描述的經過研究並加上作者反思(或自我點評)的教學敘事;教學案例必須從教學任務分析的目標出發,有意識地選擇有關信息,必須事先進行實地作業,因此日常教育敘事日誌可以作為寫作教學案例的素材積累。

㈤ 如何科學的在課堂上運用信息化教學

如何科學的在課堂上運用信息化教學
隨著多媒體技術的發展,人們對多媒體輔助教學軟體的開發呈現出空前的熱情,許多教育主管部門、學校乃至教師都投入巨大的資金和精力,加入到這一隊伍中來。尤其是多媒體技術進入課堂教學以來,以它圖文並茂、聲像俱佳、動靜皆宜的表現形式,極大地優化了整個教學過程,實現了教育效果的最優化,使得多媒體教學在教育領域中的應用,成為當前教學改革的熱點。
多媒體教學是現代社會經濟、科學技術與教育發展的產物,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是實施教改和開展課題研究的需要,是提高教師自身業務素質的需要,是加強教師備課程度,優化課堂教學過程的需要。那麼,她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是怎樣體現她成功的一面呢?
一、 多媒體英語教學的優勢
1.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打破了「黑板+粉筆」的原有教學模式,化難為易,化煩為簡。多媒體教學為我們提供了克服傳統教學弊端的全新的教學方式,使抽象的、枯燥的學習內容轉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視的、可聽的動感內容,成為英語教學的發展趨勢。這樣既增強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刺激學生的思維,讓孩子們一節課有多個興奮點;還使教材和媒體之間優勢互補;多媒體教學新穎活潑的形式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學習過程,它集文字、聲音、圖像和動畫於一體,生動直觀,還能創設教材難以提供的情景,體現多媒體的綜合效果,能改善教學環境,優化教學結構。
2、多媒體電腦的交互性和智能化,成為醫治中國學生「啞巴英語」這一通病的良葯。利用多媒體電腦的強大功能,學生們不僅可以和多媒體電腦設置的虛擬人物對話,還能依據電腦的評判(包括語音、詞法、句法甚至習慣用語)修正自身的錯誤,這對於學生表達能力的提高無疑是十分有益的。課件中的跟讀、模仿、問答練習、角色扮演等互動式訓練,也有利於學生認知發展和思維訓練。
3、多媒體信息量大且速度快的優勢可幫助教師傳遞大量的信息,能提供多種形式的訓練方法,讓學生進行語言實踐的機會更多了,有利於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課堂容量的大大擴充,使課堂內容更加充實。英語教學要求突出口語交際功能,讓學生多學多練。但課堂時間有限,容易出現課堂教學容量不大的缺陷。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開展輔助教學則不同,教師在設計教學的過程中,從期望得到的教學目的和教學效果出發,將教學內容重新編排、認真篩選,事先編制好教學內容和程序,節約了大量的時間,使教學節奏明顯加快,教學密度增大,因此就能從有限的教學時間中壓縮出時間來進行大量的口語練習,使學生們有充分表現自己的時間。
現代教育技術的確讓我們的課堂得到了最優化,但縱觀目前多數學校媒體教學開展的實際情況,本人以為仍有幾個問題需引起人們的重視。
二、 多媒體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
1.要認識到推行教育技術是整個教育界乃至全社會的事情。實施教育技術的核心是教育的整體改革,只有實現了教育的整體改革,教育技術才有真正的用武之地,否則便會束縛教育技術的手腳,使它得不到健康的發展,發揮不出潛在的作用。實施教育技術的根本目的也在於促進教育的整體改革,所以,我們要從戰略高度考慮,只有形成高屋建瓴之勢,才能全面推廣。這就需要得到整個教育界,乃至全社會的共識與關注。我國的教育技術部門工作人員雖然已經形成了一支力量,但畢竟只佔教育界的小部分,長期以來只扮演教輔的角色,其中存在一定的歷史原因,勢單力薄是現實情況。將推行教育技術的責任完全落在教育技術部門的身上是不合情理的。
2.其次是觀念認識上的偏差,信息化條件下,不少教育工作者仍在用舊的觀念看待教育問題,不了解信息技術環境下教育技術觀念的具體內容。因此,不知道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推進教育的整體變革,不知道如何發揮信息的優勢來培養21世紀所需的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
3.部分教育工作者對計算機存在恐懼感,認為計算機太復雜了,學起來太麻煩,加之目前仍存在「高考」、「中考」的壓力,多數人忙於應付日常教學,突擊性工作等,或各類文化進修,對計算機這種「可有可無」的教學媒體置之不理,導致一些教師不努力探索,舉辦的計算機培訓班熱了一陣,參與人數逐期減少。
4.用於課堂教學的多媒體課件製作相對繁瑣,要耗費大量時間,現存的課件使用又不能得心應手。(出售課件的製作部門往往考慮市場商業因素,真正適合教學的課件數量不多),以至使一部分教師心存反感,故相當一部分教師拒絕使用這些先進的教育手段,並認為這些「新玩意兒」沒給他們的教學帶來多大的改進,也造成一批有豐富教學經驗的中老年教師較少涉足多媒體教學。這樣計算機多媒體輔助課堂教學不僅沒有解放教師,反而使教師感到是一種負擔,久而久之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對多媒體教學只能敬而遠之了。而對於多媒體教學已初步開展起來的學校,則往往存在這樣的現象:相當部分的教師僅僅是在公開課或評優課時, 為達到「使用先進教學設備」的要求,才使用或臨時請人幫助做上課時使用的教學軟體,匆匆學一點有關計算機的基本操作。有的本人對計算機輔助教學了解甚少,操作環境又不熟悉,課件設計、製作均由他人代其完成,上課出現些失誤,甚至造成干擾。多媒體技能的掌握滯後於多媒體的運用。使得教學效果大打折扣,有的將多媒體權當作單一媒體來使用,放一段錄像、一段音樂,出現一些文字內容,課堂整體效果可想而知。

5.也有的只為體現本節課「教學手段的先進與時尚」用多媒體取代教師的教學,忽略多媒體只是輔助教師教學的一種手段和工具。勿庸置疑,多媒體引入課堂教學後教師的一部分作用將由它的一些功能代替。但其作用仍只是媒介,無法代替教師成為主導。是否使用多媒體教學應是有目的的,它取決於教師的教學組織需要。反之,僅將它當作一種擺設和裝飾,也將毫無意義。所以這些問題未澄清,將制約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健康發展。
因此,作為新世紀的教育工作者,應清醒認識到教育要快速發展,必須把最先進的信息技術作為教育的工具,計算機應用於教育,使教育技術信息化,將是教育改革的重大突破口。陳至立部長提到:「我們要抓住機遇,不失時機地大力推進教育現代化進程,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怎樣使這些真正落到實處呢?
三、多媒體英語教學存在問題的應對策略
1.學習一些理論,課件製作應是理論指導下的實踐。
課件製作本身就是作者理論素養的一種體現,它顯現出製作者對教育、教學、教材改革方向的把握,對課堂教學的理解,對現代教學技術的領悟。可以肯定,沒有先進理論的指導,是不可能製作出真正成功的課件的。這就要求我們的課件製作者要樹立現代化的教育思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筆者從實踐出發,認為有幾種理論是課件製作者(設計者)所必須掌握的,如「信息傳播論」、「系統論」、「最優化理論」和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在一定「情境」中,通過「協作」與「會話」實現「意義建構」的「建構主義理論」等。教育信息化、關鍵在教師。計算機多媒體教學作為一門新的教學技術,不僅要求教師懂得計算機的使用,而且要求教師在理論指導下學會自己設計和製作教學軟體,這無疑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項工作除要求教師自學外,最好形式就是組織教師集中進行培訓,邊進行理論輔導邊上機操作,這樣即能節省時間,又能提高學習效果。
2.確定一個原則,課件製作最終是為課堂教學服務。
多媒體輔助教學作為一種「電教」方式,它姓「教」不姓「電」。課件製作時,我們要給計算機正確定位。計算機作為一種功能強大的媒體在教學中應發揮什麼作用呢?按照建構主義理論,學習是學生主動地、積極地認知思維過程,學習過程是通過學習者與外部環境之間的交互活動而展開的。因此,將計算機作為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積極學習、主動建構知識的認知工具才是正確的定位。基於此,課件設計者不應將精力放在流光溢彩的圖片、活潑生動的動畫上,而應著眼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超越傳統媒體的局限,變抽象為形象,化繁為簡,更好地幫助學生突破重點難點,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實現教學的最優化。我們不要「為多媒體而多媒體」。教學設施再高檔,也只有適用於具體的教學目的時才具有效力。不能把英語課上成一堂「圖片展示課」或「音樂欣賞課」,毫無交際性和交互性可言。這就需要教師充分挖掘教材內容,仔細體味編者意圖,廣泛搜集相關素材,精心策劃製作課件。教學需要多媒體,但用了多媒體未必就有利於提高教學效益。運用多媒體技術是為了搞好教學,但教學不是為了多媒體。
3.掌握一個趨向,課件製作應該向積件方向發展。
「教無定法」,固定化的多媒體課件不能鼓勵學生的思維多元化,也難以發揮教師的教學特色和教學個性。經過不斷實踐和反思,現在課件製作開始向積件方向發展。積件是根據教師和學生的需要組合開發的教學資源庫、教學策略庫和教學軟體平台。建立積件後,教師在組織教學時,可以隨心所欲地選擇需要的教學資源、選擇恰當的信息呈現方式和適宜的教學策略,還能利用國際互聯網的資源優勢,為學生創造最優化的學習環境,實現個性化教育。目前市場上出現了一些初具雛形的積件,它們雖然還不完善,但已受到普遍歡迎,這也是課件製作向積件製作發展的趨勢的有力證明。

4.做好一個定位,教師始終是課堂教學的主導。
多媒體與傳統的教學技術起著補充和輔助作用,能達到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化艱澀為通俗的效果。恰當合理地運用多媒體能給課堂教學帶來質的飛躍,但教學中教師主導作用不容忽視,這不僅是因為教什麼,學什麼,取決於教師,還因怎樣做、怎樣學取決於教師,即使有最先進的現代化教學工具,使用不當也不會收到好的效果。因此,如何用好多媒體關鍵在教師。任何時候都是為了教學而使用工具,而不是為了使用工具而教學。可見,在多媒體輔助教學中,教師仍起主導作用,學生仍起主體作用,媒體仍起中介作用。
但願每位教師能不斷超越自我,在運用多媒體教學中,完成觀念的轉變,使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真正達到最優化,使課堂教學改革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

㈥ 如何運用信息化技術提高課堂教學

如何運用信息化技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增加知識儲備,擴大課堂容量.
語文學科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幾乎涵蓋了所有的學科.正因為語文學科教學內容具有多樣性、多元性,教學方法具有獨特性、靈活性,所以,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教育的整合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藉助現代信息技術的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手段,創設優美情境,激發審美情趣,優化教學過程;可以藉助豐富的網上資源,把課本知識延伸到課外,增加語文知識的儲備,拓寬語文教學的空間,擴大語文課堂的容量.
二、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創設特定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蘇聯教育家羅廖夫說:「有趣味、有吸引力的東西使識記的可能性幾乎增加一倍半.」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人的一種帶有趨向性的心理特徵,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產生興趣,就會積極主動地探索.學生對所學內容深感興趣,就會樂於接受.此所謂「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藉助現代信息技術中的聲、光、影、畫、特技等手段,創設逼真的教學環境、動靜結合的教學圖像、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不僅能為學生提供情景交融、形聲並茂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學習中的疑難之處再現情境,啟發學生對表象進行分析、綜合、概括,使學生在一個新的平台中寬松、愉悅地學習,使其思維向深層發展,給課堂注入新的活力,給學習平添諸多趣味,可以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突破重點難點,訓練學生思維.
學習本身是一件艱苦的事情,僅靠興趣是不能長久的.學生要獲取豐富的知識,除了願學和善學外,還要樂學,而學習的樂趣來自學習過程中對於成功的體驗.學生能否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很大程度上則取決於教師對教材重點難點的把握和突破.在課堂教學中,教學目標就像是一個圓的中心,一切教學活動都應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進行.教師只有認真研究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選取最能體現該目標的教學媒體,實現媒體與目標的統一性、協調性、突出性,才能達到解決重點難點的目的;只有藉助信息技術,將抽象的文字直觀形象地作用於學生的感官,縮短學生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渡距離,才能達到「啟其所感,導其所難」的目的;只有利用信息技術,創設良好的育人環境,才能達到開發學生智能、培養學生能力、訓練學生思維、提高單位時間教學效率的目的.
四、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激發審美情趣,改善認知行為.
審美感知是人對於能夠引起愉悅的事物的完整形象的反映,感受美是審美過程的起點.學生對於艷麗的色彩、和諧的聲音有一種天然喜愛的傾向.根據這一點,教師把語文課文中美的形象、美的事物通過錄像、投影、計算機、多媒體互動式白板等展現出來,創設一定的意境,觸動學生審美感知,激發學生審美情趣,陶冶學生美好情操,直至使學生擁有鑒賞美的大腦和創造美的雙手.藉助信息技術,通過審美感知,語文教材中的許多篇目均可以引起學生心態的系列變化:或愛,或憎,或喜,或怒,或歡快,或沉悶……這些情感色彩的印記,在激發學生審美情趣和改善學生認知行為上具有微妙的功能.
五、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想像訓練,培養創造能力.
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科學的發展,是知識進步的源泉.想像是思維的體操,是拓展思維空間的內軀力,是人們對頭腦記憶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結合教材內容,恰當運用電教媒體,讓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翱翔於想像的王國,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有著重大的意義.教師如果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合理運用信息技術,經常進行想像訓練,就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遠性、深刻性和創造性.
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使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發生了根本的變革,體現了現代教學的強大優勢.教師要清楚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和不足以及學科教學的需求,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㈦ 如何真正讓教育信息化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

一、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觀念提出的背景
2012年3月,我國教育部發布了《關於印發〈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的通知》(《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以下簡稱為《規劃》),開頭直接引用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首次提出的重大命題——「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並以此作為《規劃》制定與實施的總綱。
在「總綱」之後,是關於「教育信息化的意義」和「實現教育信息化的途徑與方法」的闡述。
教育信息化的意義,是要「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破解制約我國教育發展的難題,促進教育的變革與創新」(過去的提法是「促進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所以是「實現我國教育現代化宏偉目標不可或缺的動力與支撐」。
實現教育信息化的途徑與方法,是指要充分利用和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優勢,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事實上,這也正是能夠讓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真正產生革命性影響的具體途徑與方法。信息技術應與教育「深度融合」,這是《規劃》中首次提出的全新觀念,曾先後出現十次以上,可見它具有異乎尋常的重要性。
為實現教育信息化的目標,即通過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以達到促進各級各類教育變革與創新的目標,國際上傳統的途徑與方法是:實施「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也稱「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現在,《規劃》放棄這一傳統說法,而提出信息技術應與教育「深度融合」的全新觀念,並認為這才是實現上述教育信息化目標的有效途徑與方法,其根據何在?這只有從「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內涵、實質去探尋,才有可能弄明白。
為此,我們需要先考察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觀念提出的背景、它同傳統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觀念有哪些不同。
眾所周知,人類社會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進入信息時代以來,以多媒體計算機與網路通信為標志的信息技術日益廣泛地應用於人們的工作、學習與生活的方方面面,並在經濟、軍事、醫療等領域產生了革命性影響。但令人遺憾的是,在信息技術取得這些重大成效的同時,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卻成效不顯,大多數仍只停留在手段、方法的應用上,對於教育生產力的提升(大批創新人才的培養),似乎可有可無,而非必不可少的因素,更談不上對教育發展產生革命性影響。原因在哪裡呢?
著名的喬布斯之問,提出的也是這樣的問題——「為什麼計算機改變了幾乎所有領域,卻唯獨對學校教育的影響小得令人吃驚!」[1]
長期以來,國際上曾有許多專家學者對此進行過研究與探討,最後多無功而返。只有2010年11月發布的《美國2010國家教育技術計劃》(National Ecational Technology Plan 2010,簡稱為NETP2010。從1996年以來,美國已先後四次發布教育技術計劃,2010年發布的是最新一輪)[2],通過認真回顧和總結近三十年來企業部門應用技術的經驗與教訓,並與教育領域應用技術的現狀進行對比,才發現問題的症結所在,從而引出一個全新命題:
「教育部門可以從企業部門學習的經驗是:如果想要看到教育生產力的顯著提高,就需要進行由技術支持的重大結構性變革(fundamentalstructural changes),而不是漸進式的修修補補(evolutionary tinkering)」(下面把這一命題簡稱為「教育系統結構性變革」命題)。
由於這一命題與信息技術能否對教育發展產生革命性影響密切相關,事實上,能否運用信息技術實現教育系統的重大結構性變革,正是信息技術能否對教育發展產生「革命性影響」的根本原因所在,所以應當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
這里想要說明的是:從歷次發布的美國國家教育技術計劃的內容看,NETP2010是涵蓋美國教育系統各個領域,並涉及教育系統中所有組成要素的最全面、最系統的教育發展計劃,其豐富內涵、重大意義與深遠影響,在我國只有《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能與之相比。
迄今為止,從國際范圍來看,以美國學者為代表的西方學者,對於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或「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歷來都是只從改變「教與學環境」或改變「教與學方式」的角度(頂多也只是從同時改變「教與學環境」和「教與學方式」的角度)去闡述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意義與作用,去定義「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內涵、實質,因而都未能抓住問題的本質與關鍵。
只有NETP2010,通過回顧和總結近三十年來企業部門應用信息技術的經驗與教訓,並與教育領域應用技術的現狀作對比,才最終認識到,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之所以成效不顯(或者說,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未能真正產生出革命性影響),其問題在於:教育系統沒有實現用信息技術支持的重大結構性變革,只是將信息技術應用於改進教學手段、方法這類「漸進式的修修補補」上,或者是只關注了如何運用技術去改善「教與學環境」或「教與學方式」。總之,沒有觸及教育系統的結構性變革。
這就是《規劃)》放棄傳統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而倡導與教育「深度融合」的全新觀念的特定背景——希望找到一種新的、能實現教育信息化目標的有效途徑與方法,以解決長期以來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成效不顯的問題。
了解這一特定背景以後,我們再來看看「深度融合」的觀念和傳統「整合」的提法有何差異。
既然用「深度融合」取代「整合」的目的是想要真正觸及教育系統結構性變革(而不是只用於改進教學手段、方法這類「漸進式修修補補」),那麼,「深度融合」與傳統「整合」的根本區別就在於:「深度融合」要求實現教育系統的結構性變革,而「整合」不要求、也不關注這種變革。
二、「教育系統結構性變革」的確切內涵
教育系統結構性變革又是指什麼呢?教育系統包含「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終身教育」等多個組成部分,但其最重要、最核心的是「學校教育」——廣大青少年的知識技能與思想品德主要靠學校培養。既然學校教育系統是整個教育系統的主體與核心,那麼,「教育系統結構性變革」的關鍵及主要內容,顯然應當是「學校教育系統的結構性變革」。
為了認識和理解「學校教育系統的結構性變革」的具體內涵,我們先來看看下面的簡單邏輯推理:
由於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也是除遠程教育以外,各級各類教育的主陣地),所以「課堂教學」應當是「學校教育」的核心內容;
既然「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最主要內容,那麼「課堂教學結構」自然就應當是「學校教育系統的主要結構」;

㈧ 怎樣寫一篇優秀的教育教學敘事案例

撰寫教育敘事研究應該說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應該是百花齊放,千姿百態,給人以啟迪和回味。以下幾點我認為要考慮的:
1、「教育敘事」必須基於真實的課堂教學實踐。對真實的課堂教學實踐可以做某種技術性調整或修補,但不能虛構。
2、每個「教育敘事」必須蘊涵一個或幾個教學事件,即教學過程中出現的某一個有意義的「教學問題」或發生的某一種意外的」教學沖突」。
3、由於它是對具體的教學事件的敘述,因此要有一定的情節性和可讀性。它不同於教學之前的「教學設計方案」(或「教案」),也不同於教學之後的「教學實錄」(或」課堂實錄」)。
4、每個「教育敘事」所敘述的教學事件必須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蘊含一定的教學理念、教學思想,具有一定的啟迪作用。
5、「教育敘事」可以反映以自己的方式化解教學事件之後獲得的某種教學效果,也可以反映教師忽視了教學事件之後導致的某種教學遺憾。
6、「教育敘事」的寫作方式以「敘述」為主。這種」敘述」可以是上課的教師本人在反思課堂教學的基礎上以第一人稱的語氣撰寫的」教學事件」。要盡可能地」描寫」教師自己在教學事件發生時的「心理」狀態,常常用」我想……」、「我當時想……」、」事後想起來……」、」我估計……」、」我猜想、……」、」以後如果遇到類似的事件,我會……」等等句子。此類心理描寫實際上是將教師的個人教育理念、個人教育思想滲透在某個具體的教育事件上,體現了教師在「反思」某個具體的教育事件時顯露出自己的教育理念以及個人教育思想。
7、一份完整的「教育敘事「必須有一個照亮整個文章的」主題」。這個「主題」常常是一個教學理論中已經在談起、討論的問題,這個」主題」是所敘述的教學事件中產生、蘊含著的,而不是將某個理論問題作為一個」帽子」,然後選擇幾個教學案例作為例證。
附教育優秀敘事一例:
教師要善於及時發現課堂中生成的問題
今天我聽了一節練習講評課,練習講評課到底該如何上這里暫且不說,我要說的是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善於發現問題實在是太重要了。
講的是閱讀初一下《未選擇的路》完成課文練習:
第二個問題是「請你說說關於路的一些名人名言?」
學生1: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魯迅
學生2: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路安在?-----李白
學生3: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應該說學生回答得都很不錯,初一的學生能作這樣的回答,可見課外是作了精心准備。
接著一個學生站起來說:追求真理的路,本是人類共同的(理想)……(沒聽清楚)。老師一聽,覺得很陌生,於是就問:「是誰說的?」這個學生一時答不上來,下面是一片鬨笑聲。
我感到非常遺憾!
遺憾之一:是這一位學生沒有說:「是我說的」。我們的學生進入幼兒園起就灌輸要當聽話的好孩子,強調的是整齊劃一。這使我想起《讀者》2004年第4期上有一篇文章叫《保護好你孩子的天賦》,文章通過對1979年中美小學教育的考察,做了以下比較,得出了一些簡單的結論:
美國:
1.每個學生無論成績好壞,能力優劣,都趾高氣揚,躊躇滿志……
2.小學二年紀的學生加減乘除還在掰手指頭,就整天鬧著要創造發明,想著把地球調個頭……
3.美國小學重視音體美,輕數學……
4.小學課堂幾乎處於失控狀態……
中國:
1.中國小學生課堂上把手放在胸前或背後,老師發問才舉起右手……
2.中國有一種作業叫「家庭作業」……
3.中國把考試分數最高的學生稱為最優秀的學生,並頒發證書,而其他人沒有……
4.中國小學生起得很早,7點鍾的時候,大街上最多的是學生……
文章最後的結論是:中國小孩是世界上最勤奮的學生,也是起得最早的,他們的分數是世界上任何學生都比不上的。但,20年過去了,美國培養了幾十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的科學文化遠遠走在中國的前面。
我們的學生就是不敢說「是我說的!」,缺的正是美國孩子那種自以為是的自信和躊躇滿志的敢說敢想;也許這位學生有這樣的想法,但就是不敢說出口。難怪上海師范大學現代教學技術系研究生導師黎加厚老師經常說一句話:我們中國孩子的想像力、創造力在幼兒園的時候就被消滅掉了!
遺憾之二:是這位老師沒有鼓勵他說出來,更沒有阻止學生的鬨笑,或者對學生的鬨笑加以引導和討論。
教師沒有這種意識,一種鼓勵學生敢於發表不同意見的意識,這位學生的回答顯然與眾不同,即使不敢肯定是自創的,但與眾不同是可以肯定的,教師就要鼓勵他說出來是誰說的,如果說「是我說的!」,那就更了不起,保不準我們班裡將來會出一個或者幾個名人?誰敢說我們這位同學將來一定不是名人呢?我們從小就應該有這種自信,應該為這種自信鼓掌!這是一個多麼有發揮價值的問題。
教師也沒有對學生的鬨笑加以引導和討論,學生的鬨笑是明顯地傷害了學生,打擊了學生的自信,我們學生之所以不積極參與活動,不敢發表獨立的見解,很重要的原因不盡是怕教師批評,而是怕講錯了被同學恥笑,講對了是英雄,講錯了就成了被恥笑的對象,因此寧肯不說。即使從保護學生的自信與發言的積極性出發,教師也應該設法阻止學生的鬨笑,或者加以引導討論,讓鬨笑者明白這位學生的可貴之處以及自已的不是。
可惜我們這位教師沒有這一種意識,由此看來,教師最可貴的是要善於及時發現課堂中生成的問題。記得一位偉人說過: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

閱讀全文

與信息化課堂教學敘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