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問題的設置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問題的設置

發布時間:2021-03-02 09:51:51

㈠ 小學語文課堂如何實施問題式教學法

《語文課程標准》體現了四個基本理念:一是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二是挖掘語文教育的人文內涵,三是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四是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本文力求從問題教學法中去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
一、理論依據
什麼是問題教學法?前蘇聯教學論專家馬赫穆托夫在《現代的課》一文中說道:「從內部結構的觀點來看,可以認為問題性的課是這樣的:在這種課上,教師有意地創設問題情境,組織學生的探索活動,讓學生提出學習問題和解決這些問題(這種作法的問題性水平較高),或由教師自己提出這些問題並解決它們,在此同時向學生說明在該探索情境下的思維邏輯(這種作法的問題性水平較低)。」可知問題教學法是這樣的一種教學方法,即把教材的知識點以問題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在尋求和探索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中,掌握知識、發展智力、培養技能,進而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中所設計的問題,問題性水平高,即是指問題所包含的學生智力操作的任務比較重,具有較高的訓練學生思維的價值。問題性水平低,即是指問題所包含的學生智力操作的任務比較輕,甚至極少包含學生智力操作的任務,具有較低的甚至根本不具有訓練學生思維的價值。
近代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了「五步教學法」:困難——問題——假設——驗證——結論」,從而把問題教學法程序化、模式化了。當代有的外國學者提出科學知識的增長永遠始於問題,終於問題——越來越多深化的問題,越來越能啟發新問題的問題。甚至認為,提出問題是「有效教學的核心」,是促進思考和學習的有效手段之一 。
問題教學法能夠培養學生的自我解決問題意識,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主動思考探討,有利於學生主體意識的覺醒,主體精神的培養,主體能力的形成。教師也可以透過問題,能更多地了解到學生在想什麼,關注什麼,思考落在哪個層面上。因此問題教學法備受青睞,很多老師也嘗試著用問題教學法來實施新課標的理念。
二、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實施問題教學法
(一)實施問題教學法首先要培養學生逐步具有問題意識。學生的問題意識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無疑而生疑,由有疑而思疑,由思疑而釋疑,由釋疑而心怡,從而逐漸養成思考問題的習慣和形成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種學——疑——思——釋——怡的過程,就是學生問題意識的形成和培養過程,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自主學習意識共同構成了學生學習過程的兩大重要要素。作為語文教學可以從以下角度設疑:這篇文章是屬於哪一類?和哪一篇文章性質相似或互異?這類文章有什麼特性和共通式樣?(文章體制)文章里有什麼好的部分?好在哪一點?有什麼壞的部分?壞在哪一點?(鑒賞與批評)這篇文章和別人所寫的同類東西有什麼不同?你讀了引起什麼感覺?(風格)從開端到結尾有什麼脈絡可尋?有否前後相關聯的部分?哪一部分是主幹?哪些部分是旁枝?(章法布局)也就是說要求學生解決「寫什麼,怎樣寫,為什麼寫」的問題。
(二)語文教師是否具備問題意識和提問技巧是實施語文問題教學法的關鍵。課堂上適時適度、而且富於藝術技巧的提問,能加快把知識轉化為語文素質能力訓練的進程,是發展學生思維,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為此,作為語文教師,精心設計好各種類型的課堂提問,形成有自己特色、適合學生口味的提問藝術風格,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首先,語文即生活,需要語文教師不斷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多關注生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掌握學生的心理,巧妙地設問 。其次,語文教師應該樹立「 時時引導提問,處處激勵解答」的觀念。多方設問,多層次解答。在創設問題情景上下功夫,在提問技巧上多用心。
(三)語文教師還應把握好提問的「度」。提問能夠做到「不憤不 啟,不悱不發」 ,不提可直接回答的問題 ;不到學生處於思考的狀態時不提問題 ;提問題時要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年齡特點 ,因人 而異,不提千人一面的問題。美國學者韋倫曾提出了以下發問技巧:
1、 設計標志功課結構和方向的關鍵問題 。一項任務至少一個問題,可根據 學生回答問題提出隨機性的問題。
2、清楚地、詳細而精確地表述問題。
3、 使問題適合學生的能力水平。
4、按照邏輯的和循序漸進的原則提出問題。
5、提出各種水平的問題。
6、 緊隨學生的回答繼續發問。
7、在學生回答之前提供思考的時間。
8、鼓勵學生發問, 鼓勵學生發表不同見解,以培養創新精神。
(四)明確語文教學中的問題類型。教學中可把問題分為如下幾種:
1、教師發問的重要目的:一是對所學內容的理解,一是對所學內容的應用。
2、復習式問題:通過師生問答形式以幫助學生復習、深化、系統化已學過的知識。
3、啟發式問題:通過提出學生未思考過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積極探求新知識。
4、診斷性問題:通過提出問題估計學生對某些學習內容已達怎樣的水平,了解教學效果。
5、激勵性問題:通過提問激勵學生參與學習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控制學生的行為。
(五)課前准備好問題及發問順序
在備課時,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水平, 准備好主要問題及提 問順序。 應擬出有嚴格邏輯順序的問題提綱,一般不可脫離教學內容隨意提問 。 對學生的回答問題要有預見性,充分估計可能出現的問題和困難,並據此准備好 解決措施。本人在上《故都的秋》的時候就提出了以下幾個問題:文章的題目是故都的秋,文中是否只寫了故都的秋呢?故都的秋和江南的秋的特點各是什麼?文中寫了故都的秋的哪些景物?是按照什麼順序來寫的(時間還是空間)?然後引出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然後落實到哪些是「形」哪些是「神」,作者為什麼不寫香山的紅葉,雄偉的故宮等景物卻寫「清」「靜」「悲涼」的景物呢?作者是熱愛故都的秋還是悲秋呢?請從時代背景、選材等角度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作比較,說說自己的看法。
(六) 要善問、善導
《學記》中提出"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 。即提問應從易到難, 由淺入深,難易適度。善問即提出的問題要具體明確,不可含糊其辭;要准確,不要誤導;要有趣味性、啟發性;要難度適宜。善導即當問題提出後, 要善於啟發學生利用他們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分析、思考,因勢利導,引導學生 一步一步地去獲取新知識。如一位教師在上《變色龍》一文,採用了分層設問的方式進行教學。教者先提出問題:奧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麼?這個問題學生較容易回答出來--"善變";然後再問: 他"善變"的特徵有哪些?這下學生的熱情高漲,紛紛答"變得快"、"反復無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礎上,教者繼續問:他雖變來變去,但有一點是沒變的,那是什麼?學生由於有了前面的問題作鋪設,可以不費勁地回答:"看風使舵"。最後,教者就順勢利導,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問題:是什麼原因使他一變又變?作者為什麼要塑造這個形象?請看,這樣一組從易到難,環環相扣的設問,在教者的引導下,學生對本文重點難點的學習肯定容易解決。
早在我國北宋時期的著名教育家張載論及學生的學習方法時,就提出了「學則需疑」的原則,指出「於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南宋時期著名教育家朱熹,進一步發展了張載的觀點,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節節是疑。過了這一番後,疑漸漸解,以至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張、朱兩人在這里提出的是學生學習過程的一條規律: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對知識的掌握是從生疑到解疑釋疑的必然過程。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的必然過程。這條學習規律的提出,對於教學尤其是對於語文教學確實是很有指導價值的。
問題教學法是一項設疑、激趣、引思的綜合性教學藝術。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啟發學生思維、傳授基本知識,控制教學過程,進行課堂反饋的一個重要手段。它既是教師素質的體現(諸如知識面、駕馭教材、洞察力、控制場面的能力等等),更是教師教學觀念的體現。它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始終,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成敗。可以說,沒有好的提問藝術就不會有成功的教法,也就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語文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從實際出發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促使學生於無疑處生疑,養成敢於提問的學習習慣,形成善於提問的能力,還需要廣大的語文教師不斷地探討和完善。

㈡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目標設定存在的問題有哪些

一、教學目標模糊、虛化,教學效率不高.
解決策略:
1、要把對《課標》的研讀作為校本教研教師業務學習長抓不懈的內容,並在教學實踐中落實,將理念轉化為教學行為.
2、綜觀課標學段目標,把握好學段教學重點,明確各學段的階段目標,才能把握好階段訓練重點,避免盲目教學.
3、統籌考慮教材編排體系,把握單元訓練重點.每一個單元都圍繞一個主題,要把語文基礎知識、基本能力情感方法、習慣態度等融為一體,進行整合訓練,以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研讀課文,了解學生,把握每課教學目標.根據課文特點和學段目標要求准確確定教學目標.目標既定,課堂教學所有的學習活動都要為實現達成教學目標服務,教學的重點要深究精練濃墨重彩,與目標關系不大的則可捎帶而過輕描淡寫.
在教學中把握住了學段重點、單元重點及每課教學重點就能做到教學目標明確、重點突出、思路清晰.對重點處不惜時間精力進行訓練,做到有的放矢,減少盲目性,教學效率就會大大提高.
二、備課設計教學時,教師對文本細讀感悟不深入不透徹,對文本蘊涵的情感體會膚淺冷漠,不能准確提煉設計語文基礎知識、語文能力訓練的內容,導致教學質量的低下.往往既沒有學生情感熏陶感染升華的心靈感動也沒有扎實的語文知識能力的形成與提高.
解決策略:
1、教師備課要克服照搬照抄現成教案設計,過分依賴教師教學用書的弊端,要樹立「細讀文本才是最好的備課」的思想,通過細讀體味文本情感,通過細讀品味語言.

2、閱讀教學中精讀感悟是最重要的環節,重點詞句的理解體會運用積累都在這一環節體現,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與訓練也是貫穿其中,而抓哪些詞句進行品析感
悟,品析感悟出什麼只有細讀才能明確;「讀什麼、怎樣讀、讀到什麼程度」等等,教師在細讀文本中都要明確這些讀的目標和定位,教學就有了明確的方向.
3、在細讀文本中把握教學重點,設計有價值的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核心問題引領學生展開有效閱讀.
三、課堂上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真正體現,導致學生的個性、學習能力得不到發展.主要體現在學生的讀書時間不充分,學生參與學習方式單一,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不高、學生參與學習的面不夠寬等.
解決策略:
1、進一步明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要致力於「學」服務於「學」.教學中要還文本於學生,還讀書權於學生,還讀書時間和空間於學生,在讀中思讀中悟,享受讀書快樂.多讀是促進小學生語文素養和人文素養的整體形成和諧提升的最有效途徑和手段.

2、學習方式的靈活變化影響著學生語文能力的訓練與提高.低年段適合於朗讀表演式、情境體驗式等,隨著年級的逐步升高,要培養學生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可
根據教材特點靈活運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如「探究」式閱讀、「推想」式閱讀、質疑式閱讀、辯論式閱讀、讀寫結合式等等.
3、教學中要創設民主、和諧、寬松的課堂教學氛圍,這是促進學生自覺學習的關鍵.要和學生平等對話,為學生提供充分展示的機會張揚自己的各性,讓學生無拘束地表達自己的感受.
4、要面向全體學生,為每個學生的終身發展負責.關注每一個孩子,讓所有孩子都有興趣參與學習中,都有表達展示的機會.
四、人文性與工具性相統一的關系處理不夠得當.
解決策略:
1、把握語文教學的根本和實質,語文課是學生學習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是培養學生感受語言、理解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能力的聽說讀寫的綜合實踐課,是引導學生提高語文綜合素養的課.
2、克服重人文輕工具的做法,既要關注對人文內涵和文本內容的理解感悟,更要抓關鍵詞句的理解體會等基礎知識的夯實,在借鑒文本語言,掌握組織語言的方法,在教學中引領學生學習文本表達方式寫法,提高學生運用語言能力.
五、教學預設和生成的關系處理不夠得當,教學反饋和評價能力不強.
1、教師在備課進行教學預設不但要深入研讀教材,更要關注學生的學情,用學生的眼光去思考,用嚴謹的預設和扎實豐富的知識積淀對生成的「意外」巧妙做出應變.
2、發揮評價的作用,評價要有示範作用、導向作用,有針對性、有啟發性.能激勵學生進一步學習的慾望和熱情,更要引領學生學習的正確方向.
六、教師的語文底蘊和積淀不夠豐厚,語文教學的基本功和教學技能不扎實.
解決策略:
1、教師要加強學習,加強讀書,和學生一起讀書,增強文化底蘊,提高語文素養,一個語文素養高的教師本身就是最鮮活的語文教材,是對學生最直接的學語文用語文的示範.
2、教師要積累背誦名篇佳句,首先熟讀教材,特別是要背誦教材中的好篇章、好片段,和學生一起積累,既對學生言傳身教,也加強自身對教材的熟悉掌握,教學中對學生的閱讀、習作等的指導就有了源頭活水.
3、加強語文基本功的訓練,特別是朗讀能力急需提高,要發揮教師示範朗讀的作用,提高教師習作指導的能力,教師要勤於動筆,堅持寫下水文.

㈢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哪些問題

小學語文教學存在哪些突出問題呢?
小學語文教學現狀,苦了老師,害了學生。這不是危言聳聽,也不是對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全盤否定,而是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現狀與課程標准之要求、與經濟發達地區小學語文改革之形勢存在突出矛盾之現狀的真實反映。那麼,小學語文教學存在哪些突出問題呢?
閱讀教學硬性灌輸。閱讀教學方法陳舊、呆板、滿堂灌、注入式,老師講,學生被動聽的情況在不少班級仍然普遍存在。沒有給學生留一定的時間朗讀、感悟、寫作訓練;課內閱讀背誦的機會少,文學教育不突出,語感訓練不到位。課文上完了,學生還不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甚至整整一節課也聽不到教師的范讀、看不到教師對重點語句、難讀語段的指導性朗讀與感悟。許多語文老師上閱讀課就是講內容,講思想感情,講語言知識;把好好的文章肢解得支離破碎,講解得味同嚼蠟;學生圍繞老師設置的問題,或舉手回答,或小組討論,或看著「語文課本詮釋」之類的輔導性材料回答得十分准確、完美。講課幾乎佔用了全部課內時間,課外時間又幾乎被大量的訓練題擠滿。課內學習不僅不能與課外閱讀 有機結合,反而硬性切斷與課外學習的聯系。學生原本具有的閱讀興趣與好奇,在這種冗長的閱讀教學中喪失殆盡。
作文教學脫離實際。教語文難、教作文課大為其難,這已經是小學語文教師的共識。究其原因,是作文的命題往往不能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又不能直接從課本的範文中得到借鑒。平時的指導既缺乏針對性和有效性,寫作時過細過嚴的要求又限制了學生的思路,束縛了學生的手腳。作文量練習不足,又沒有自改作文的能力,教師批改反饋不及時,這些都挫傷了學生學習寫作的積極性,導致了學生作文水平低下。課文中優美的詞彙、語句,不能與學生生活經驗和大自然相聯系,也很少在習作中出現。寫《媽媽的愛》就一定是「我病了,媽媽冒雨背到醫院,媽媽出了許多汗,媽媽暈倒了……」寫《我與同桌》,就一定是「先有矛盾,後又重歸與好……」同時,學生閱讀量遠遠達不到課程標准所提出的要求,學生的文學語言積累匱乏,對生活素材的理解、整理、加工、利用,缺乏有效的指導。學生學習習作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寫作之難、背誦作文、抄襲作文就不足為怪了。

㈣ 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哪些問題

(一)課堂成了舞台而不是平台
當前的小學語文課堂正在改變過去那種封閉、死板的狀況,日益走向開放,日益充滿活力。但也應當看到,許多語文課堂不再是書聲朗朗,課後學生對生字詞依然陌生,課文主題一知半解。課堂上,說學逗唱、琴棋書畫群英薈萃,就像是文藝匯演的舞台,並不再是師生學習交流的平台。
1、雙基倍受冷落。在新課程教學中,因為課標提出了對人文精神的培養,教材在課前的「預習提示」和課後的「研討與練習」均將知識性內容作了弱化處理,有些教師便在教學中便不大重視文本的解讀和基本知識的理解、掌握,不注重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對課文內容匆匆帶過,字詞難點都沒理解清楚,就跨過課文做了許多遷移和發揮,做些思想教育與精神培養的工作,好像教學中涉及「雙基」就不是在搞新課程,僅把目光聚焦於「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光環上,將「知識與能力」束之高閣。
2、課堂無限開放。一些教師沒有真正領會《語文課程標准》提出的「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這一理念,片面追求跨學科的學習,片面追求愉快教學,片面追求活躍的教學氣氛,從而導致初中語文教學中出現了非語文活動過多的現象。例如,有的教師在語文課堂上熱衷於游戲、表演,有的教師在語文課堂上熱衷於實驗、操作,有的教師熱衷於讓學生疊紙、繪畫、唱歌,等等。這些活動使小學語文教學表面上看起來熱熱鬧鬧,但由於有很多活動游離於理解和運用語文之外,加之耗時多,實際上使小學語文教學陷入了一種新的少、慢、差、費的境地,語文學科基本特點喪失,語文課程根本目標迷失,語文課成了大雜燴。
(二)教師成了主席而不是首席
根據新課程理念理解,教師應該是教學中的首席,但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由於部分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理解的偏差,踐行的機械,導致了一些課堂的師生關系、生生關系看似平等,實質上卻流淌著不和諧的音符。教師儼然以主席的身份出現在課堂。主要表現在以下兩點:
1、啟發無處不在。由於課堂中問題設計太多太碎,一個套一個,學生馬不停蹄跟隨;表面看,教師尊重學生,學生圍繞著教師的問題在不停地思考,但這種缺乏系統性和彈性的發問,極易將學生引向單向思維的死胡同,長期以往,學生學會的是迎合教師的意圖,而缺失自我富有個性的解讀。
2、學生不由自主。如今的課堂流行一些這樣的語言:「你喜歡讀哪一段就讀哪一段!」,「你喜歡怎樣讀就怎樣讀!」,「你想和誰交流就和誰交流!」……由於不得精髓,不分場合機械追「新」,加之引導功力不夠,不和諧的現象接踵而至:不少學生讀最簡單的一段,唱讀、亂讀,胡亂交流……此時,教師要不要收回成命,實施干預?退一步,學生奉命而動,但因能力所困,選擇沒有深度,游離於文本重點之外,又該怎麼辦?課堂上看到的更多的是——真主意,假商量!表面「自主」之後依然是「專制」,是「注入式」!
(三)學生成了上帝而不是主體
教師是「主席」是課堂的一個極端,而「學生是上帝」使得課堂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一堂課,教師按照自己的設計,讓學生做上帝,就若干問題去讀讀念念,說說講講,紛紛攘攘,暢所欲言;而教師則只作為點名者、贊賞者,於是,在「把學生失去的課堂交還給學生」的絕妙好辭中,把課堂於「一言堂」一下子變為「大放羊」。主要表現在:
1、個性至上。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小學生的生活閱歷比不上教師廣大,生活體驗比不上教師豐富,人生感悟比不上教師深刻……文本解讀的多元化,對學生來說是「言者無罪」。但不少教師曲解了「個性化」和「獨特感受」,對學生非理性的解讀,不置可否,不及時糾偏,更有甚者視之為創新!對脫離文本主旨,對游離文本語境天馬行空式的「獨特體驗」置之不理。
2、賞識「泛濫」。隨著新課程理念的學習和滲透,為了保護學生自尊心,喚發他們的心理自信,賞識評價在課堂上得到越來越多教師的認同。然而在「賞識」評價的幌子下,奉命式表揚不絕於耳,絕對化高帽隨便派發,賞識評價一統天下。教師否定了學生間的差異,漠視了學生表現的智慧成分,忽視了學生回答的個性化內涵,不同的答案貼上了相同的評價標簽。教師好像既怕得罪了這個神仙又怕得罪了那個菩薩,本應是引導者、組織者、首席的教師完全成了一位陪客。
(四)合作成了說法而不是做法
部分教師片面把「小組合作學習」視為 「金字招牌」,彷彿課堂上不用「小組合作學習」就不是新課堂了!不管什麼教學內容,不問哪個年級,都要安排小組合作討論。對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時機和過程缺乏應有的整體把握。有的學生還沒有進入合作狀態,就被要求交流成果。其結果只能是學習合而不作,各自為戰,用個人意見替代小組觀念。有的沒有明確的分工,各自為政,不知道如何合作,只能隨性亂說一氣。有的小權威一言九鼎,學困生只能依賴盲從。還有的爭執吵鬧不休,溝通合作無從談起……
(五)課件成了主角而不是配角
課件可以生動、形象的描述各種教學問題,增加課堂教學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寬學生的知識視野,但它畢竟只是教學的輔助手段。近年來,它卻因為部分教師的不當適用由配角的身份搖身變成了課堂中的主角,主要表現為:信息超量,學生只能在五彩繽紛的信息包圍之中「如痴如醉」;整個課件都是已有的問題和「標准答案」,學生只能在課件的框架內戴著鐐銬跳舞;大量的動畫和音響,學生「樂不思課」,沖淡了對學習重點、難點的關注。
(六)重知識的傳授忽視學生全面發展
學生的全面發展固然要以知識的掌握為基礎,但知識的掌握並不能代替對學生全面發展的關注。一些教師在學生掌握知識方面雖然取得了偶然的成功,而在學生的全面發展上取得的成效是很低的,主要原因是:
現在的課堂教學忽視了語文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兩重性,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教學中重工具而輕人文。如:著重講字的筆畫、結構和詞義,段意等,而忽視其運用。考試中出現了字的筆順,而且要學生不能寫錯順序,而且常考的字中有些筆順本身也有爭議。這主要表現在對分數的追求上,只要學生能取得高分,不管這種教法是否符合教學規律,是否符合學生身心發展,都是好教法,都是值得推廣的。比如單調刻板的條文背誦這一方法得到了多少人的推崇,有多少學生正在重點背誦「標准答案」,原因就是考試考條文,學生背是背會了,但卻不能真正掌握它,一考完,就差不多都「還給老師了」。
(七)教學方法落後僵化
一是教案為主宰教學:課堂教學是按計劃進行的,每節課無一例外地必須按照教案完成規定的教學進度(課時任務),本無可厚非,但如果決不能越教案一步,不管學生是否知道了、掌握了、提高了,趕著學生往指定的步驟走,把教案完成了,教學目的也就算達到,那就大錯特錯了。這一點在青年教師中表現得比較突出奇制勝。這實際上是一種封閉性的教學,使課堂教學變得機械,缺乏生氣和樂趣。
二是以統一為標準的一致性教學: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習慣於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學生,強調以中間狀態的學生作為授課的標准,這就導致超過一般水平的學生感到太簡單,缺乏挑戰性而出現心理抑制,分散注意力;而發展狀況低於一般水平的學生,因跟不上節奏而十分吃力,產生失敗和無助感。這種狀況的存在,難以實現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的目標。而在現在有不少課堂教學出現這樣的現象:教師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而主體作用發揮得好的學生恰恰是接受能力較快,學習成績較好的同學,他們往往能提出一些比較新鮮的見解和主張,教師卻誤以為自己引導得法,就跟著這些「主體作用」發揮得好的學生「走」,而中等生和相對比較差的學生則喪失了「發揮」的機會。這種現象在公開課中比較常見,違背了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的原則,從而限制了大多數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 針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就要在課堂教學中做到以下幾點:
(一)讓平等交往成為師生關系的主線
課堂是教學的主要場所,教學任務主要在課堂完成。在這個師生交往的平台上,學生不僅僅需要教師的微笑和賞識,需要教師有的放矢的評價,更需要教師營造一個相對平等的競爭氛圍,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精神層面深層次的平等。要做到這一點,就要處理好以下關系:
1、處理好學生自主與教師主導的關系。我們反對過去教師在教學中帶強迫性地要求學生接受結論的做法,也反對現在過分地突出學生的主體性,而弱化教師主導性的現象。教學中,教師是組織者和引導者,如果說教師在教學中按照設計的問題和步驟讓學生去完成,是履行了組織者角色的職責的話,那麼,教師在教學中憑借自己深厚的語文素養,對文本的獨特體驗、感悟、把握和可能高於學生的深刻見解而對學生正確導向,開啟思維,適時示範,精要點評,高效對話,就是履行了引導者角色的職責。試想,如果把課堂交給學生,課堂就任由學生決定一切,一盤散沙、放任自流也不用教師組織和引導的話,那還要教師干什麼?學校也許都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2、處理好張揚個性與價值引導的關系。追求「個性化」閱讀,讓學生有「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是對的。問題是語文教師要有靈心慧眼在獨特體驗和價值取向之間找到支點!必須清楚,新課標中要求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是建立在「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的基礎上的。否則,我們的教育將在失重與倒錯中製造隱患。語文教育的根砥就在於提契生命的韻味,陶熔人文情懷,蘊涵精神意韻……文與心一體,書與人俱化。
3、處理好賞識評價與是非分辨的關系。賞識評價的方向是對的,但教育不能沒有批評和懲罰。在課堂中我們要根據思維的層次,分層賞識,同時也要正視問題,藝術地實事求是地指出不足。給學生明確的「是非准則」,讓他們的思維都集中到課堂教學中來。因而,在課堂上科學的做法是,弄清學生的思維軌跡,當學生的觀點正確獨到時,就理直氣壯地給予表揚、肯定,放大「亮點」;當學生的見解不夠完整時,就應該不厭其煩地進行點擊,培植「生成點」;當學生的認識出現偏頗時,就該直言不諱地加以引導,糾正「錯誤點」,從而讓學生在平等課堂上有個性地發展。
(二)讓自主合作成為學習方式的主流
目前我們所遇到的問題並不是教師沒有給學生自主合作的機會與時間,而是教師在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時缺乏相應的方法指導,使得合作學習流於形式。因此,教學生合作學習的方法,成為當務之急。教師要倡導的是在自學、自悟基礎上的各種形式的合作學習,通過學生互相啟發、共同探究,不僅有所發現、學有所得,而且可以培養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只有在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才能使他們互相取長補短,變得知識更加豐富,能力更加全面。教師要精心組織學習活動。一是要組織好自學,核心是使每個學生都能獨立思考;二是要組織好合作學習,既做到在互動中把學習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強個別輔導;三是要組織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強引導、調控,以全面實現教學目標。總之,教師要通過有效的學習活動,通過師與生、生與生的交流,使學生不斷進行自我組織、自我建構,在這種組織、建構中,逐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讓文本解讀成為語文教學的主題
新課程標准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體驗品味。要做到這些,必須解決好以下問題:
1、解決好人文精神與落實雙基的問題。新課程語文教學注重人文性,但也不能忽視其工具性的一面,應當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水乳交融,而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從教學目的上看,如果一個學生連字音都要讀錯,又經常出現錯別字、病句連篇,那麼即使他文學感悟力再強,也是難以表達出來的。我們不能以犧牲學生的綜合語文能力為代價,來換取語文課堂的熱熱鬧鬧。要使學生在學習語文基礎知識、形成語文基本能力的過程中,學會學習,並獲得這門學科的正確的價值觀。
2、解決好拓展創新與解讀課文的問題。課程標准要求強化學生閱讀,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如果學生對文本沒有充分研讀,那麼拓展和創新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要倡導學生與文本、學生與教師、學生與不同文化的對話。尤其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要重視朗讀,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品味、揣摩語言,從而有所感悟,這是拓展和創新的基礎。要讓學生在充分研讀課文的基礎上理解和積累語言,逐步學會欣賞,防止把理解與欣賞變成支離破碎的作品分析和文學知識傳授,也要防止脫離文本的架空分析與拓展,提倡學生在讀書思考的基礎上,發表獨立見解,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學會思考,學會讀書。
3、解決好媒體運用與以課為本的問題。課件是課堂「要」件。但這個「要」並不是指的主要、必要,而是重要。我們不能否認課件在課堂的某些環節與知識點上的重要作用,但並不是所有的課堂都需要它,課堂的所有環節都離不開它。我們始終要明白課件是為教學服務的這一點,如果它起不到服務的作用,就是畫蛇添足,就是喧賓奪主,我們的運用就是失敗的。因此,課件製作者製作前要樹立現代化的教育思想,以課為本;製作時,要著眼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超越傳統媒體的局限,變抽象為形象,化繁為簡,更好地幫助學生突破重點難點,而不是將精力放在流光溢彩的圖片、活潑生動的動畫上。這樣製作後才沒有或少有遺憾,課件才能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繁華過盡見真淳。

㈤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情境創設存在的問題是

其實情景教學最重要的是你在實際的教學中你創設的情景是否真正的吸引住孩子的注意力,或者說你創設的情景是否能夠真正的把學生吸引到你的情景中去。進而很好的促進
你的教育教學。如果你創設的情景不能把孩子到到你的教學環節中去,那麼你創設的情景將沒有任何意思。

㈥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優化問題設計

新課程強調教育不只是讓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更應該使學生不斷生成智慧和回人格。而智慧和人格是在師答生、生生的互動中生成的。有效教學理論認為:教學的有效性=教學內容總量×學生接受內容的百分數。由此可知,有效性的教學取決於兩個方面:一是教學內容,二是教學對象。然而,實踐證明,有效性教學的決定因素,並非教學內容,而取決於教學對象——學生,即學生對課堂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專注性。因此,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應學會提高學生對課堂學習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其認知智慧增值

㈦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進行有效提問

我認為提問是一門科學,是一種藝術,是檢驗學生對文本解讀程度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方式之一。小學語文教學歸根到底是老師與文本的對話,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老師與學生的對話。古人曰:學起於思,思起於疑。教師有效的提問和理答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 首先要知道有效提問必須具備目的性、針對性和激勵性。 目的性即一節課都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每一個教學活動的設計都必須圍繞教學目標步步展開。老師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必須有明確的目的性。 針對性即課堂上老師提出的每一個問題,必須符合絕大多數學生的水平。假如問題過於簡單,學生就會驕傲自滿或不屑一顧;問題太難,又容易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任何過易或過難的問題都不可能達到預期的目的。當然,老師應因人而宜地設計問題。 激勵性即課堂教學中,學生是主體,老師應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也就是說有效的課堂提問必須具有以下三個基本要求:一、提問是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而展開;二、所提的問題必須精心設計,既要有梯度也要有角度更要有要深刻性;三、提問過程中必須有恰當的及時的評價。 那麼,在課堂教學中應如何進行有效的提問呢? 一、把握提問的「點」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一個好的問題會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激發學生創造的萌芽,達到培養學生好問善思的目的。老師要使自己提出的問題有價值、有思考性,就必須對文本進行細細地解讀,弄清文章的要旨。因此,課堂提問時要把握好提問的「點」。所謂提問的「點」,就是教師應該在什麼地方設計問題,在什麼時候提出問題。 二、把握提問的「度」 課堂提問是老師的一種教學行為,它包括發問(教師提問)、候答(學生思考問題和組織答案)、叫答(教師叫某個學生或學生小組回答問題)、理答(教師針對學生的回答作出反應)這幾個環節。課堂提問不是無病呻吟,也不是要故意問倒學生。老師提問時,要站在孩子的高度,根據學生知識能力心理特點,恰當把握提問的「度」,做到張弛有度,難易適度。 為此,老師必須認真鑽研教材,精心設計有效的、富於啟發性的提問,在合理的、關鍵的地方恰當地提問,注意問題的難易度,使學生在課堂中迸發出智慧的火花,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要做好教學評價,首先是要確定好評價的主體,評價的主體可以分為學生自評、生生互評和教師評價。為了讓學生的個性得到更好的發展,教學中,讓每一位學生在不斷變化、發展的環境中,充實自我,完善自己。他們雖然天真,但是對事物已經開始有了自己的看法、見解,也有表達自己觀點的慾望。當學生答完後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自己說一說對於這個問題回答的是否滿意,滿意在哪裡,不滿意又在哪裡?從而使他們全面、公正在進行自我評價。在自評的基礎上,應鼓勵學生相互評價。教學中可以開展同桌互評,小組互評,在全班范圍內對學生進行評價。如「你認為他答得怎樣?」「好在哪裡?」「還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的,怎麼改?」「如果是你,應該怎麼答?」從而鼓勵學生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在互評中求進步,促發展。教師評價時,首先要肯定學生回答得「對不對」通常教師都應復述一篇完整的答案,不能用學生回答代替教師應做的工作,其次要評「好不好」,通常教師都要做出標準的示範。最後無論是贊賞還是批評,都應「對事不對人」。在課堂提問中,教師要保護學生答問題的積極性,從而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應該做到:1、以表揚為主。2、鼓勵求異。3、幫助有困難的學生。4、鼓勵學生積極評價。總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正確運用課堂提問技巧有助於積極開展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使學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識和技能,養成勤於思考的習

㈧ 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進行有效提問

我認為提問是一門科學,是一種藝術,是檢驗學生對文本解讀程度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方式之一。小學語文教學歸根到底是老師與文本的對話,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老師與學生的對話。古人曰:學起於思,思起於疑。教師有效的提問和理答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 首先要知道有效提問必須具備目的性、針對性和激勵性。 目的性即一節課都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每一個教學活動的設計都必須圍繞教學目標步步展開。老師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必須有明確的目的性。 針對性即課堂上老師提出的每一個問題,必須符合絕大多數學生的水平。假如問題過於簡單,學生就會驕傲自滿或不屑一顧;問題太難,又容易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任何過易或過難的問題都不可能達到預期的目的。當然,老師應因人而宜地設計問題。 激勵性即課堂教學中,學生是主體,老師應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也就是說有效的課堂提問必須具有以下三個基本要求:一、提問是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而展開;二、所提的問題必須精心設計,既要有梯度也要有角度更要有要深刻性;三、提問過程中必須有恰當的及時的評價。 那麼,在課堂教學中應如何進行有效的提問呢? 一、把握提問的「點」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一個好的問題會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激發學生創造的萌芽,達到培養學生好問善思的目的。老師要使自己提出的問題有價值、有思考性,就必須對文本進行細細地解讀,弄清文章的要旨。因此,課堂提問時要把握好提問的「點」。所謂提問的「點」,就是教師應該在什麼地方設計問題,在什麼時候提出問題。 二、把握提問的「度」 課堂提問是老師的一種教學行為,它包括發問(教師提問)、候答(學生思考問題和組織答案)、叫答(教師叫某個學生或學生小組回答問題)、理答(教師針對學生的回答作出反應)這幾個環節。課堂提問不是無病呻吟,也不是要故意問倒學生。老師提問時,要站在孩子的高度,根據學生知識能力心理特點,恰當把握提問的「度」,做到張弛有度,難易適度。 為此,老師必須認真鑽研教材,精心設計有效的、富於啟發性的提問,在合理的、關鍵的地方恰當地提問,注意問題的難易度,使學生在課堂中迸發出智慧的火花,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要做好教學評價,首先是要確定好評價的主體,評價的主體可以分為學生自評、生生互評和教師評價。
為了讓學生的個性得到更好的發展,教學中,讓每一位學生在不斷變化、發展的環境中,充實自我,完善自己。他們雖然天真,但是對事物已經開始有了自己的看法、見解,也有表達自己觀點的慾望。當學生答完後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自己說一說對於這個問題回答的是否滿意,滿意在哪裡,不滿意又在哪裡?從而使他們全面、公正在進行自我評價。在自評的基礎上,應鼓勵學生相互評價。教學中可以開展同桌互評,小組互評,在全班范圍內對學生進行評價。如「你認為他答得怎樣?」「好在哪裡?」「還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的,怎麼改?」「如果是你,應該怎麼答?」從而鼓勵學生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在互評中求進步,促發展。
教師評價時,首先要肯定學生回答得「對不對」通常教師都應復述一篇完整的答案,不能用學生回答代替教師應做的工作,其次要評「好不好」,通常教師都要做出標準的示範。最後無論是贊賞還是批評,都應「對事不對人」。在課堂提問中,教師要保護學生答問題的積極性,從而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應該做到:1、以表揚為主。2、鼓勵求異。3、幫助有困難的學生。4、鼓勵學生積極評價。總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正確運用課堂提問技巧有助於積極開展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使學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識和技能,養成勤於思考的習

閱讀全文

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問題的設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