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夜晚,是那麼寧靜,那麼美麗 不管天氣怎麼樣,他總是按時到校
⑵ 求一款教全科目的講課視頻學習APP,類似格靈課堂這種的。最好是mianfei
狀元共享課堂app是一款非常好用的學習軟體,作業不會...新雲手機站提供格靈動漫課堂下載,格靈課堂內容覆蓋小學...生物、化學、政治、歷史、地理九個科目高品質的輔導..。
⑶ 六年級16課草原課堂作業的課後鞏固第二題怎麼寫急急急!!!!!!!!
19 月亮上的足跡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人類早就有登上月球的願望,並因此產生了很多美麗的神話傳說。年7月,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終於把人類的這一夢想變成了現實。本文真實地記錄了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登月的全過程。這是一篇饒有興趣的科普小品,閱讀它,可以激發學生科學探索的興趣。
本文側重於記敘,將登月的全過程敘述得清楚明白、生動形象。可以說,吸引人是本文的突出特點。
首先是登月本身這件事吸引人,特別是對青少年學生就更具吸引力。月球上有什麼?人如何才能登上月球?飛船是如何製造的?萬一出現意外飛不回來怎麼辦?在高達每秒10.5公里的飛行速度中,宇航員會有什麼樣的感覺?宇航員在飛行中怎樣吃飯?大小便如何處理?如此等等,一系列的問題能喚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教師的教學設計要注意去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通過學習本文,學生能夠向教師提出許許多多的問題(即便這些問題教師回答不了也不要緊),這正是我們所希望看到的。所以,「激趣」是教師教學本文的重點。教師完全可以讓學生去設計一種更新的登月計劃,每人都說出自己的想法,哪怕不合邏輯也是非常可貴的。
要讓學生認真朗讀課文,從朗讀的情況就能看出學生的興趣濃度。對某些句子教師可作朗讀指導。比如對阿姆斯特朗的那句名言:「這一小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教師要啟發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選擇適當的讀法。
怎樣把一件事情敘述得完整生動呢?本文提供了很好的範例。首先是渲染。文章的1、2段進行了渲染,目的是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其次是有明晰的時間線索。從第3段的「這一年的7月16日」開始,作者把登月的全過程按照時間順序作了詳細交代,甚至連幾分幾秒都寫得清清楚楚。這就使讀者比較詳細地了解登月的具體時間,也增強了事件的生動性。可以說,按時間順序展開敘述是本文寫作的又一突出特點。
生動的語言是本文第三個突出特點。語言的生動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恰當的描述。在寫到火箭發射前的景象時,作者寫道:「火箭像巨人一樣昂首挺立著,尖端直指藍天,高達一百多米。」這表現了火箭高大雄偉的姿態。寫火箭在太空飛翔時,作者寫道:「飛船像一葉孤舟在太空緩緩地行駛。它飛過了……又飛過了……從飛船上可以看到美麗的月球已經遙遙在望。它發著美麗的銀光,靜靜地懸在飛船的上方。」這樣描述很能激發讀者的想像。2.用數字說話。作者比較詳細地列舉了一系列的數字,它可以幫助讀者增加知識,因為這些數字都是富有吸引力的。比如三級火箭的速度分別是6.8、7.67、10.5,就可以令學生遐想不已。3.敘述中有議論。在記敘文中恰當穿插一些議論的句子,可以起到深化理解、畫龍點睛的作用。比如在第4段中作者寫道:「一個偉大時代就要來到了……這將是人類進行的距離最為遙遠的一次旅行。」再比如第11段中:「這是一個偉大的時刻。這是人類偉大的一步。……這是人類探索太空的里程碑。」這種記敘中加議論的寫法是中學生應該掌握的寫作要點。
二、問題研究
傳統的語文教學喜歡把課文劃分若干段落層次。這種做法固然有其合理之處,但往往陷入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有些課文沒有必要劃分段落層次。像本文,由於時間線索很明晰,學生完全看得出事件發展的階段,因此教師不必花費精力去分段。即便分出來了,也沒有什麼實際意義。教學本文,教師應該在如何激發學生興趣上下功夫。另外,人類登月已不止一次,教師可適當向學生介紹其他的有關情況,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找有關材料。還有,有人寫文章說,阿波羅登月計劃是一場大騙局。也有人說,登月的照片有些是假的。對於這些觀點,教師了解一點即可,不必在課堂上給學生講。一旦學生問到,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己去想辦法證實一下,因為證實的過程就是鍛煉的過程。
練習說明
一 快速默讀課文,試把登月的全過程畫一張示意圖,並作簡要的解說。
此題激發學生想像。只要能按照時間順序畫出示意圖就可以。解說性的文字要簡練。
二 閱讀下面幾段文字,與同學討論:為什麼說人類第一次登月「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是人類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1.這一小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阿姆斯特朗)
2.踏上月球的第一步,也是踏上太陽系各行星和最終走向太空其他星球的一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這句話闡述的是事實,而「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則是對未來的希望。(奧爾德林)
3.21~22世紀,人類將移民月球,建立月球村。月球村將利用太陽能取暖,利用月球上發現的水生產蔬菜、糧食,建立各種生活設施。月球村的重要任務是開采氦3並運回地球,並利用這一熱能源發電,供應全地球所需電能。人類還將開發地球人拜訪月球村的旅遊業。(何祚庥)
此題旨在考查學生對登月活動重大意義的理解。在此之前,人類曾幻想過登月,並產生了很多神話傳說、科幻作品,但從來沒有真正到過地球以外的星球。「阿波羅」登月計劃的成功使人類的夢想變成了現實,人類開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說明現代科學技術已經達到了向外層空間發展的水平,人類不會局限於地球,人類的未來是美好的。可以讓學生盡情回答,此題沒有「標准答案」。
三 根據下面的情境,展開想像,寫一段一二百字的文字。
你駕駛著一艘宇宙飛船,在茫茫的太空中尋找外星生命。你離開地球已經好幾天了。這時,透過舷窗,你看到一個美麗的藍色星球……
此題主要激發學生的想像力,教師對學生的想像不要加任何限制,文字要盡量生動。
教學建議
一、有條件的學校,可准備一些教學課件,使課堂教學更加生動直觀,引起學生學習興趣。
二、通過本課學習要培養學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教學時可與本單元綜合性學習「探索月球奧秘」綜合起來考慮。
三、教給學生一點快速閱讀的方法,在規定時間內讀完全文,概括課文內容,看誰概括得全面而正確。
四、開展一個口述活動。請一位或幾位學生對登月全過程作跟蹤報道,報道的內容可以本文為主,參照其他有關資料。
有關資料
一、從「水星」計劃到「阿波羅」登月計劃
美國為謀求和保持「空間領先」地位,在「空間競賽」中戰勝蘇聯,自1958年成立航宇局以來實施了一系列載人航天計劃。
「水星」計劃是美國1958年開始實施的第一個載人航天計劃。鑒於當時與蘇聯競爭的緊迫形勢,該計劃的基本指導思想是盡可能利用已經掌握的技術和成果,以最快的速度和簡單可靠的方式搶先把人送上天。但事實上,當蘇聯於1961年4月12日把航天員加加林送上天成功地完成軌道飛行時,「水星」飛船尚處於無人試驗階段,直到1962年才進行首次載人軌道飛行。「水星」計劃於1963年結束,共完成25次飛行試驗,其中包括4次動物飛行,2次載人彈道飛行,4次載人軌道飛行,耗資約4億美元。
美國通過「水星」計劃證明人能夠在空間環境中生存和有效地駕駛飛船,也取得了載人飛船設計的初步經驗。但是在這一回合的載人航天競爭中輸給了蘇聯,突出表現為載人上天的時間落後於蘇聯,航天運載能力也處於劣勢。為改變這種局面,經美國宇航局和馮·布勞恩等火箭專家論證,提出美國在60年代經過努力能夠達到而又剛好超出前蘇聯能力的目標是載人登月。於是,美國總統肯尼迪於1961年5月25日宣布了「阿波羅」載人登月計劃。
作為從「水星」到「阿波羅」計劃之間的過渡,美國於1961年11月至1966年11月實施了「雙子星座」計劃。其主要任務是研究、發展載人登月的技術和訓練航天員長時間飛行及艙外活動的能力。該計劃歷時5年,完成了10次環地軌道載人飛行,每次2人,共花費12.8億美元。此外,美國為實施「阿波羅」計劃還研製了「徘徊者」「勘測者」「月球軌道環行器」、無人月球探測器、土星族重型運載火箭,以及由逃逸系統、指令艙、服務艙和登月艙組成的「阿波羅」飛船,這些工作為1969年把人送上月球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阿波羅」計劃從1961年開始實施至1972年結束,共花費240億美元,先後完成6次登月飛行,把12人送上月球並安全返回地面。它不僅實現了美國趕超蘇聯的政治目的,同時也帶動了美國科學技術特別是推進、制導、結構材料、電子學和管理科學的發展。但是,「阿波羅」計劃耗資太大,幾乎佔用了宇航局60年代全部經費的3/5,嚴重影響了美國空間科學和空間應用領域的發展,迫使美國重新考慮下一步的航天目標。
二、「阿波羅」登月計劃:人類航天史上的驚人之作
前蘇聯於1957年搶先發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之後,又於1961年把人類第一名航天使者送上地球軌道。從表面上看,前蘇聯在航天領域屢拿金牌,遙遙領先。這大大刺激了技術力量雄厚的美國人,連美國總統肯尼迪也驚呼:「我們落後了!」
為了打破前蘇聯的航天優勢,1961年5月25日美國總統肯尼迪批准了航空航天局的登月計劃,並在國會上大膽地提出了在1970年以前先於前蘇聯把人送上月球的任務。肯尼迪以一種歷屆美國總統都沒有的坦率態度警告美國人民,除非他們具有跑完全程的毅力,否則就不要接受這項任務。這項任務就是後來以希臘神話中太陽神的名字命名的著名的「阿波羅」載人登月探險計劃。
為研製大型運載火箭,著名的火箭專家布勞恩及其4人小組劃歸國家航空航天局。政府同時為「土星5號」火箭的研製經費撥款1.4億美元。在以後的日子裡,盡管失敗、事故和來自某些方面的苛刻批評接連不斷,但美國人民和他們的政府在支持「阿波羅」的計劃中從來沒有動搖過。他們下定決心,一定要「把蘇聯人摔倒在月球上」,以雪屢屢敗北之恥。
肯尼迪的繼任者約翰遜也堅定不移地關心和支持「阿波羅」計劃,甚至連這一計劃的政治利益都被懷疑時,也不動搖。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美國還沒有一項國家政策受到過這樣持久的、堅定的支持。
「阿波羅」計劃早在1957年便開始設想。1960年左右曾認為登月的途徑無外乎兩種:一種是「直接登上月球」,一種是從地球軌道發射站上發射。後來蘭利實驗室的一個名叫霍博爾特的工程師提出了一條全然不同的月球軌道會合方案,就是用一艘比較小的航天飛船從月球軌道上下降到月球上,完成探險任務之後再在月球軌道上與母船會合對接,返回地球。經過一場激烈的內部大爭論之後,霍博爾特的設想被採納了。據較保守的估計,這一技術途徑使「阿波羅」的登月著陸至少提前了兩年。
在最初的登月艙設計中,在每位航天員座椅前方的艙壁上各安排了兩個窗口。較大的一個舷窗口與航天員的眼睛齊平。因航天員是坐著的,窗口距航天員的眼睛的距離為60 cm。較小的一個舷窗口靠近航天員的膝蓋。兩名航天員前的4個舷窗口的總面積達11平方米。這樣的設計很不理想。首先,由於舷窗的總面積過大,暴露的陽光太多,而縮小面積又會影響航天員的視野;其次,由於窗口離航天員的眼睛較遠,視野非常有限,給月球著陸過程中航天員對著陸地點情況的觀察造成了極大的困難。此外,因為窗口大,重量也大,侵佔了其他設備的重量。
為了找到一個使窗口縮小、重量減輕、視野又好的合理的設計方案,設計師們絞盡了腦汁,並經常為此爭論不休。一天,航天局的一名叫喬治·富蘭克林的工程師發牢騷說,登月艙從與服務艙、指揮艙分離到在月面上著陸總共只有1小時,甚至更短,為什麼非得讓航天員坐著,站著難道不行嗎?!「站著?」是的,站著!一句牢騷話為設計師們打開了思路。一個新的合理的新方案由此產生了。航天員站著,可以使眼睛靠近窗口向外觀察,視野大大地擴展了。在這種條件下窗口可以設計得很小,從而也減輕了重量。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阿波羅」計劃是一項宏偉龐大的任務。沒有哪一個單位、部門或公司能夠單獨完成它。在實施該計劃的過程中,大約有40萬人和2萬多家公司參加,耗資總計239.15億美元。
(摘自2001年2月15日《新浪科技》)
三、阿姆斯特朗
假如有人問你:「你知道什麼動物飛得最高嗎?」很多人肯定會回答:「鷹飛得最高。」假如有人告訴你鷹能飛上月亮,你肯定會認為這個人腦子出了毛病。
1969年7月20日,一個名叫阿姆斯特朗的美國人向全人類報告了一條消息:鷹已經飛上了月球。當時所有聽到這條消息的人,都知道他的腦子的確沒出毛病,而且他報告的消息的確是事實。
阿姆斯特朗所說的當然不是一隻普通的老鷹,而是美國的「阿波羅11號」登月飛船。地球上的十幾億人通過電視實況轉播,親眼目睹了阿姆斯特朗緩緩地走下飛船,小心翼翼地把腳踏上了月球表面。「這一小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但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一步!」阿姆斯特朗的這句名言成了人類征服月球的偉大宣言。
作為第一隻飛上月球的太空雄鷹,阿姆斯特朗當之無愧地成了整個人類的英雄。
尼爾·阿姆斯特朗,1930年8月5日出生在美國俄亥俄州的一個小城。小尼爾從小就對飛行非常著迷,15歲開始學習飛行課程,學費靠他自己打工掙得。由於學習成績優異,16歲他就獲得了實習飛行員的駕駛執照。當時,他甚至還沒有取得汽車駕駛執照呢。用一句中國話來說,小尼爾還沒學會走,就已經學會跑了。
1947年,阿姆斯特朗高中畢業後,獲得美國海軍提供的獎學金,進入著名的普度大學學習。1949年小尼爾應征入伍,正式成為美國海軍的飛行員。這以後的十幾年中,阿姆斯特朗駕駛過200多架各式飛機,包括滑翔機、直升機、噴氣機等等,最著名的機型要算速度達到6 500千米/小時的X15型超高速火箭飛機。這期間,阿姆斯特朗還在工作之餘順利完成了南加州大學的研究生課程,獲得了航空工程碩士學位。
1962年,阿姆斯特朗被美國宇航局選中,成為美國第二批宇航員。1966年3月16日,阿姆斯特朗作為飛船指令長,和斯科特一起駕駛「雙子星」8號飛船與太空中的一顆衛星對接。在成功實現對接後,飛船突然開始旋轉。阿姆斯特朗操縱飛船脫離了衛星,但飛船仍在太空中翻著筋斗。阿姆斯特朗啟動了16台噴氣推進器中的一台,飛船仍在旋轉。他們又啟動了第二台推進器,30分鍾後,飛船終於穩定下來。根據地面中心的指示,他們終止了這次飛行任務,成功地飛回地面,降落在西太平洋的指定水域。
1969年7月16日,阿姆斯特朗、奧爾德林和科林斯駕駛「阿波羅11號」飛船開始了人類首次征服月球的壯舉。7月21日,他們到達了月球「靜海」的預定著陸點,正要准備著陸,突然發現飛船下方是一個足球場大小的隕石坑,裡面布滿了大大小小的石頭,如強行著陸,他們的登月艙很可能會被這些石頭撞得粉碎,而繼續往前飛的話所剩燃料又不多了。阿姆斯特朗應付緊急情況的才能再一次得到了發揮,他馬上採取緊急措施,把飛船改為手動駕駛,繼續飛行了約20秒後,在6公里以外的地方找到了一塊較為平坦的地方。由於高度緊張,此時他的心跳已由每分鍾77次上升到了156次。
登月艙終於安全地在月球表面著陸了。阿姆斯特朗立即向地球報告:「休斯頓,我們在月球『靜海』報告,鷹已著陸!」
經過幾小時的准備工作後,阿姆斯特朗第一個走出登月艙,用他腳上特製的大號膠鞋在月球表面留下了人類的第一個足跡。
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開始了緊張的工作,在月球表面安放了一些科學儀器,包括宇宙射線計數器、測震儀、激光反射器等。他們拍攝了大量的照片,並採集了一些月球土壤和岩石標本。在月球表面停留了三個多小時後,他們返回了登月艙。
7月25日,他們三人成功地返回地球,完成了人類第一次征服其他星球的壯舉。
1971年,阿姆斯特朗從美國宇航局退休,到辛辛那提大學任航空工程教授。1981年,他從辛辛那提大學退休,到航空計算機技術公司任總裁。1993年,這位太空雄鷹被有關部門選中,進入了美國宇航員名人殿堂。
⑷ 預習六年級上冊第十六課《草原》
16草原
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裡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麼清鮮,天空是那麼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裡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綉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慾流,輕輕流入雲際。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願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道奇麗的小詩。在這境界里,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
我們訪問的是陳巴爾虎旗。汽車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達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還是草原。草原上行車十分灑脫,只要方向不錯,怎麼走都可以。初入草原,聽不見一點聲音,也看不見什麼東西,除了些忽飛忽落的小鳥。走了許久,遠遠地望見了一條迂迴明如玻璃的帶子——!牛羊多起來,也看到了馬群,隱隱有鞭子的輕響。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陣風吹來的,遠處的小丘上出現了一群馬,馬上的男女老少穿著各色的衣裳,群馬疾馳,襟飄帶舞,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為。這是主人來到幾十里外歡迎遠客。見到我們,主人們立刻撥轉馬頭,歡呼著,飛馳著,在汽車左右與前面引路。靜寂的草原熱鬧起來:歡呼聲,車聲,馬蹄聲,響成一片。車跟著馬飛過小丘,看見了幾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許多匹馬,許多輛車。人很多,都是從幾十里外乘馬或坐車來看我們的。主人們下了馬,我們下了車。也不知道是誰的手,總是熱乎乎地握著,握住不散。大家的語言不同,心可是一樣。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說你的,我說我的,總的總思是民族團結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進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擺上了。主客都盤腿坐下,誰都有禮貌,誰都又那麼親熱,一點兒不拘束。不大會兒,好客的主人端進來大盤的手抓羊肉。幹部向我們敬酒,七十歲的老翁向我們敬酒。我們回敬,主要再舉杯,我們再回敬。這時候鄂溫克姑娘戴著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點兒羞澀,來給客人們唱民歌。我們同行的歌手也趕緊唱起來,歌聲似乎比什麼語言都更響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麼,聽者總會露出會心的微笑。
飯後,小夥子們表演套馬、摔跤,姑娘們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們也舞的舞,唱的唱,並且要騎一騎蒙古馬。太陽已經偏西。誰也不肯走。是呀!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http://wenku..com/view/23e8814733687e21af45a9ad.html
⑸ 16草原課後習題
天色漸晚,夕陽西下,一切卻顯得格外沉悶。花兒低頭喪氣,連太陽內公公都是有氣無力,無精容打採的......
(互相告別,贈禮)汽車走遠了,再看看,就成了一個小點。在這個過程中,汽車發出了「咯咯」的響聲,它好像也在偷偷哭泣......
......
太趕了,時間緊,對不起呀,沒寫全。
⑹ 六年級上冊蘇教版16課《草原》的課後第4題
太陽已偏西,金色的陽光灑滿了內蒙古草原,遠處的蒙古包外,漢族人民正在和內蒙古人民告別。祝福的話語說了一遍又一遍,卻始終不肯離去。最後內蒙古人民目送漢族人民小時在夕陽之下。
⑺ 16課草原練習冊答案
《練習與測試》?
1.抄寫句子(略)
2.①.一碧千里,廣袤無垠
②.熱情好客、禮貌
3.課文內容填空專
①、②、③略④屬一碧千里 靜寂
4.閱讀課文片段
①.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草原)比作綠毯,(小丘)比作中國畫
②.草原茫茫一片都是草,草綠的都好像要流出來似的,流入了雲層
發展練習
1.住的是(蒙古包)
吃的是(牛羊肉、奶豆腐)
喝的是(牛奶、奶茶)
穿的是(牛羊皮)
最喜歡的運動是(套馬、騎馬、摔跤)
2.短文(1.劃去不適當的詞語,正確的依次是:深沉、抵擋、閃光、兇猛、遙望)
②這首歌詞表現了我對草原的(贊美與無限熱愛)
老師講過咯
⑻ 六年級上冊蘇教版16課《草原》的課後第3題 tttt
(1)回味:吃過某種東西口腔里留下的餘味.
(2)回味:回憶,從新體會草原的美景.
⑼ 求視頻:老舍的草原課堂教學視頻,謝啦
dgdgdg
⑽ 求!!~~ 16課{草原}的學案答案
草原》是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寫的一篇散文。也可以說是一篇訪問記,是老舍先生以他親身的經歷和感受記敘了他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時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通過對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斷認識這條明線,以及自己情感發展的暗線,表達了蒙古族人民對漢族人民的深情厚誼,充分體現出祖國是各族人民團結友愛的大家庭。
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主要有以下幾點:1、從文章的思想內容出發考慮,讓學生感受草原景美麗、人熱情。作者筆下的草原風情圖如詩如畫令人陶醉,是感情朗讀的極好素材。通過感情朗讀的訓練可以深化對文章表達情感的體會。2、品讀課文,感受草原的自然風光和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反復地、有感情的朗讀,也是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3、感受草原的自然風光和民族風情,體會兄弟民族之間的深情厚誼,受到民族團結友愛情感的熏陶。通過突出重點藉以突破教學難點,理解「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深刻含義。
二、說教學思路
《草原》是老舍先生的散文名篇。景美、人美、文美,所以我在教學設計時抓住一個「美」字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在配樂范讀課文後,先讓學生說說草原的「美」體現在哪(景美麗、人熱情);然後讓學生找出描寫景美麗與人熱情的段落,並讓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進行品讀感悟,走入文本,感受草原的美。
如在教學第一自然段時,我抓住關鍵詞「一碧千里」「翠色慾流」等詞以及句子:「那裡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麼清鮮,天空是那麼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慾流,輕輕流入雲際。」等等讓學生品讀感悟,從而體會草原風光的美。在教學人熱情這部分時,在《草原迎賓曲》的相伴下,我先給學生展示一組草原民族風情圖片,然後讓學生抓住課文語言進行品讀感悟,體會草原的人熱情。同時在教學設計時我還在「讀」字上下功夫,讓學生讀有興趣,讀有層次,讀有指導,從而在讀中感受草原的美。
三、說教法與學法
為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我讓學生先邊聽歌邊看有關草原的風景圖片,通過直觀的畫面再現場景,喚起了學生對美的嚮往和求知的渴望,這樣既縮短了學生的生活距離,又為認識草原的遼闊、秀美,為學生提供了直觀的視聽感受,使他們能夠更好地拓展思維,更深層次地體會美的意境,美的人情,最終「水到渠成」,輕松地突破了難點,理解「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深刻含義,將「蒙漢情」升華為「民族情」,進行民族大團結的思想教育,實現整個教學目標。
本課教學中,我大膽放手,嘗試讓學生自讀自悟,教師適當引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讀為本、以質疑研討為主線,以自主發展為靈魂的教學思想,營造一個民主、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使全體學生在積極的參與和協作中主動讀書、自覺感悟、主動發展。這樣,學生所理解掌握的內容能得到及時反饋,使學生在談話中運用自己的知識儲備分析、解決課文中的問題,從而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審美能力。這樣活躍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認知興趣,充分發揮了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如學習第二部分這部分,我先給學生展示了一組草原民族風情的資料圖片,引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研讀,去暢想。這樣,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學習,並不影響他們對整篇課文的把握。相反,在老師的整體調控下,學生深入地研讀合作學習,在討論交流中升華認識;同時在傾聽他人的見解時,對非自己所研讀的內容也有所了解,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這樣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性,給學生思維自由馳騁的空間,所有這些,從關注生命的高度,用變化的、動態的、生成的而非靜止的、僵化的觀點來組織教學,這正所謂的「才以用而日生,思以引而不竭」。
四、總結遷移、形成積淀
在夕陽的余暉灑在一碧千里的草原的課件展示中,在《美麗的草原我的家》的音樂聲中,在學生深情的吟頌中,理解「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深刻含義,順勢引導學生將「蒙漢情」升華為「民族情」,進行民族大團結的教育,實現整個教學目標。在「愛我中華」的動人旋律下,結束本節課的學習。
五、自己選擇作業,加強課內外聯系
在布置作業時,我力求體現課內外結合。必做作業是根據教材要求制定的,主要涉及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方面;選做作業是根據教材的題材、體裁等方面向課外延伸,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選做,使他們 「得法於課內,收益於課外」!
六、教後反思
《草原》這節課孩子們聲情並茂的朗讀和精美的課件給聽課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也留下了一些遺憾。因為我的設計不周,學生對草原景色的認識還有些浮於表面,對人物情感的理解談的還不夠深刻。但是,我堅信,在五泉小學的這方沃土上,我一定能夠更精彩。
以上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不妥之處,敬請指正。
【本說課稿是五泉中心小學聯片教研活動中的現場示範課後交流材料。從內容上看突出了一個「實」字,是一篇真實的就課說課的稿件,真實凝練地反映了課堂教學的整體設計思路、突出的亮點、主要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手段,不貪大求全,而是在真實平實中更顯豐實。從結構上看簡約務實,不拘泥於常規的說課稿程序(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學程序),省略了「教學程序」這部分,添加了教後反思環節。這樣的說課稿形式適用於現場示範課教後的說課。當然,如果能將「教後反思」這一環節的內容再具體些效果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