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教學與教育,智育,上課的聯系與區別
1、教學與教育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教育包括教學,教學只是學校進行教育的專一個基本途徑屬。除教學外,學校還通過課外活動、生產勞動、社會活動等途徑對學生進行教育。實際上,在中文中,教學與教育沒有太大區別,而在西方,教學主要針對知識、技能的傳授和掌握,教育主要針對個體人格的培養和性格的訓練。教育注重過程,教學注重結果。
2、教學與智育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智育主要是發展學生的智力,向學生傳授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它主要是通過教學來完成。但教學不等於智育,教學也是進行德育、美育、體育、勞動技術教育的途徑。同時,智育也需要通過課外活動等才能全面實現。
3、教學與上課。教學與上課之間的關系是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系。教學包括上課,上課只是教學的一個環節;除上課外,教學還包括備課、課後輔導等。但上課是教學中的一個基本環節,教學的任務主要是通過上課來完成的。
② 教學與學習的關系 葉瀾《教育學原理》
這些教師認為沒有理抄論同樣可襲以實踐,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因為沒有實踐依據的理論是空洞的理論,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因此教育者應該依據理論進行實踐,防止實踐的盲目性!
理論對於每一個教育者來說意義重大。首先,從理論的功能來說,掌握了理論能夠解釋教育實踐,知道教育實踐,推動教育改革。 其次,從實踐的功能來說,掌握了教育理論,能過樹立科學的教育觀,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而且也可以作為學習其他相關學科的理論根基。孔子作為優秀的教育者,「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溫故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等等 都是他通過教學實踐總結上升為理論的,這些理論又反過來指導實踐,因此,真正重視實踐的教育工作者是不應該不重視理論的作用的!
③ 教育與教學有什麼關系
在赫爾巴特之前,有一些教育家如誇美紐斯、裴斯泰洛齊從人的和諧發展的思想出發,提出了教學應該具有教育性的觀點,但大多數人都是將教育與教學有關的問題分開來研究的。赫爾巴特明確地提出了「教育性教學」的原則。他認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養德性,而教育的基本手段是教學。所以,教學必須具有教育作用。他聲稱:「我想不到任何無教學的教育,……我不承認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沒有教學,只是一種失去手段的目的。」赫爾巴特將「教學」概念置於從屬於「教育」概念的地位。在他看來,教育與教學是目的與手段的關系,手段應該服從目的,所以他提出的原則是「教育性教學」。
2.教育性教學的作用
赫爾巴特通過自己的思想、親身的經驗以及實驗,使他深信教育性教學具有驚人的效果,通過教學獲得「全面發展」的個人,將來會很容易勝任任何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決心」去做的一切事情。他能時刻想到明確的道德理想,能滿懷欣喜地去學習更多的東西,並能依靠「自身性格的力量」不斷進步,實現理想。
赫爾巴特在瑞士當家庭教師時就決心不僅從理論上而且要從實踐上來證明「通過教學進行教育」的可行性。他是通過美學和文學、數學和自然科學的教學來實現的。赫爾巴特向學生們傳授了完美的語言技能以及歷史、古典文學方面精湛的知識,還給學生提供深入地數學訓練,甚至還通過實驗向學生介紹新興的自然科學。不過,這些教學並不僅僅是為了傳授知識,事實上他所探求的是通過刻意安排的教學作為最重要的道德教育的手段來教育學生。文學教學的目的是激發學生對他人情感的切身關注。而數學教學不僅是因為數學有實用價值和技術上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應把數學當作訓練思想集中的一種手段,即數學教學是為了幫助學生培養性格。通過實驗赫爾巴特認為數學似乎永遠是在增強性格方面行之有效的唯一途徑。所以他在《美學表現》一書中表明:脫離了教學,教育一般不會取得成功。那麼教學怎樣才能更有助於美德的培養?其關鍵是教學方法,大量有用的知識、技能的傳授方式必須適宜,避免傷害學生的個性,這些傳授才能有助於美德的培養。赫爾巴特又是以其「興趣」的心理學理論來解決教學方法的。興趣對於教育性教學有重要的意義,首先它是教育性教學的中間目標,只有多方面的興趣才能夠給予意志以必要的內在自由,學生才可以用正確的觀點去支配自己的行動。其次興趣還是教育性教學的重要手段,只有持續的興趣才能使人不斷地、輕松地開闊思維,接觸世界並能真誠地與自己的同胞共命運。興趣是教育性教學得以順利進行的關鍵。這樣,赫爾巴特就將教育性教學相應地建立在心理學的理論基礎之上,使之具有一定的科學價值。
赫爾巴特的教育性教學思想反映了知識與道德、智育與德育之間的內在聯系,他強調通過教學進行德育的思想不僅在當時,就是至今也是正確的,有著積極的意義。但是,他沒有認識到德育與智育之間的相對獨立性,教學並不是實施德育的惟一途徑。在這一方面,他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論兒童的管理
赫爾巴特把教育分成三部分:管理、教學、訓育(即德育)。他將管理放在最前面,體現其管理先行的思想。他指出:管理要放在整個教育過程的最前面,是一項獨立的任務,它不等於教育過程本身,而是順利進行教學和道德教育的首要的不可缺少的條件。在他看來,只有通過管理建立外部條件,維持外在的秩序、執行紀律,才能使教育性教學工作順利進行。他說:「如果不堅強而溫和地去抓住管理的韁繩,任何功課的教學都是不可能的。」
為什麼在教學前先進行管理?他認為兒童生來就有一種「盲目沖動的種子」,「處處驅使他的不馴服的烈性」,管理是制止兒童盲目沖動和烈性發展的強有力的手段。這種手段是強制性的,它並不要求在兒童的心靈上產生什麼目的,只是用強制性措施去約束兒童,如果對這種「烈性」、「沖動」不從小加以約束,不僅學業難成,而且有可能在將來發展成「反社會方向」。
④ 課程與教育的關系是什麼
由於人們認識角度的不同,所以對「課程」的內涵也有不同的理解。但是一般認為版課程可權分為狹義和廣義兩個方面:狹義的課程是指教學內容,主要體現在教科書、課程計劃(舊稱教學計劃)和課程標准(舊稱教學大綱)中;廣義的課程是指學生在學校中獲得的經驗,它包括學科設置、教學活動、教學進程、課外活動及學校的環境氣氛等,也就是說,廣義的課程不僅包括課程表所規定的顯性學習內容,也包括學生的課外活動及學校中潛在的各種文化教育因素;它不僅指書本知識,也包括學生個人所獲得的感性知識,個人經過系統的整理由實踐反復檢驗的科學知識,以及個人的經歷產生的情感體驗,可以說,廣義課程的內容是更廣泛的,更有助於我們認識課程的內容。
課程與教育的關系:
課程是設計圖紙,教學是具體施工;
課程是一場球賽場的比賽方案,教學是球賽進行的過程;
課程是一個樂譜,教學則是作品的演奏。
⑤ 教育與教學的關系
一、現代教育技術對教學關系的正效應 現代教育技術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學習理論和傳播理論為指導,將教學媒體作為與學習者相互作用的基本手段和形式,運用系統方法,對教與學過程進行系統設計,從而獲得有效的教學效果。現代教育媒體不僅能傳送語言、文字和圖片,而且能傳送活動圖像,增強了信息的表達能力和教學直觀性,將教學內容具體、形象、生動地傳達給學生,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現代教育媒體再現事物,可以源於「事物」又高於「事物」,並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引導人們在教與學的內容上向更廣、更深處發展。現代教育媒體中的設備功能齊全,能滿足教學上的各種需要,尤其是幻燈機、錄音機、視盤機、多媒體計算機技術等日益微型化、自動化、遙控化、綜合化、現代化,給教學帶來方便。現代教育媒體中的聲像教材,採用片、帶、盤、課件等多種存儲形式,把形、聲、色、光,動、情、意融為一體,表達教育教學內容,具有新鮮感,使學生喜聞樂見。現代教育媒體傳輸教育信息效率高,引入課堂教學中,可以加速學生的感知過程,促進認識的深化,加深理解,增強記憶和提高應用能力。總之,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能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二、現代教育技術對教學關系的負效應 現代教育技術在提供形聲性、再現性、先進性、高效性、普遍適應性的同時,潛伏著導致教師依賴現代教學媒體而忽視教學過程設計、師生關系疏遠的弊端。伴隨著現代教育技術進入教育領域,教學方式發生了變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的情感、心靈交流減少,削弱了對學生的因材施教,導致了只重視「媒體教」而忽視「學生學」的傾向,出現了以「現代教育媒體為中心」的誤區。教育技術帶來的高信息量、多媒體化、網路化的教學手段,使學生通過計算機很容易學到自己想學的內容;教師可以不直接接觸學生而在計算機終端獲得學生的有關學習情況,以此作為評價學生成績和指導教學的依據。這較傳統教育通過課堂講授、傾聽、觀察、朗讀、練習實地與學生進行言語與形體的交流相差甚遠,教與學之間的直接交往減少了,變為通過計算機的「間接」關系所取代,不利於教學雙方情感交流,也不利於教師進行個別施教。例如,教師不面對面答疑,讓學生求教多媒體計算機,而計算機答疑千篇一律,缺乏針對性。用先進的技術代替了教學思維,削弱了實驗技能的訓練和教學經驗的積累,這樣做不利於教師業務水平的提高,更不利於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 科技進入教育領域帶來的正效應和負效應,二者同時並存,我們應從現代教育技術與社會其他諸因素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進行全面的綜合分析,把現代教育技術同現代教育技術的社會應用及其社會後果區別開來。第一,凡屬於現代教育技術本身尚不成熟、不完善所帶來的消極後果,要靠深入科研,大力發展現代教育技術來克服;第二,凡屬於現代教育技術應用中其他社會原因引起的消極後果,可通過社會變革、科學管理、宣傳教育等使現代教育技術與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協調發展,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弱、限制或避免。 三、現代教育技術應用對教師提出的要求 (一)遵循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規律 現代教育技術的使用,需要與之相適應的具有高素質的人才,這不僅要求教師具有良好的素質,還必須具備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愛崗敬業、獻身教育事業的精神。 現代教育技術和學生二者之間,人是決定因素。現代教育技術要靠人來掌握,要通過教師施教於學生。面對不同年齡、不同心理特點、不同個性特徵,具有不同基礎知識、不同基本技能的學生,教師應根據教學目的、教學大綱和教材以及教學對象設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教學過程。在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同時,做到因材施教,以言語、表情、手勢、態度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就不宜使教育的基本要素即教師、學生、教學措施三者之間的關系得以協調,實現課堂教學過程的整體優化,取得最好的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 (二)業務上精益求精原則 現代教育技術應用於教學中,使專業教學的內容與范圍不斷擴大,單靠傳統教育的思維方式、技術水平遠遠跟不上教育發展的步伐。 教師要有強烈的求知慾、堅定的意志,不斷進取,有所發明創造,以適應教育工作現代化的需求。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教師的知識更新和掌握現代教育媒體技術會有一定的困難。對此要有堅定的意志,勇於進取,戰勝困難,培養知難而進、奮發向上的意志品格,努力成為擁有復合知識的新型教師,以適應現代教育技術發展的需要。 (三)堅持最佳選擇原則 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必須堅持最佳選擇原則,其內容包括:內容最佳、手段最佳、效果最佳、效率最佳及資源浪費最小。 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首先要考慮教學內容的選擇,教材要適當,要適合於用多媒體計算機來表現,體現出多媒體計算機的特長。教師不僅是教育信息的發出者、傳播者,更應是教育信息傳播過程中的「把關人」。教師應該根據教學的需要、學習特性等,有針對性地選擇傳播的信息,對學生獲取的信息加以監控,並根據學生的反饋,作必要的選擇和調整。教學實踐中應該遵循由低到高的順序,凡是用傳統教學方法或傳統教學媒體能達到效果的就無需選擇計算機多媒體教學手段。在學校條件不具備和學生計算機基礎知識缺乏時,就不宜使用現代教育技術。 任何現代教育技術都具有正負雙重作用,教師切不可把現代教育技術理想化、絕對化,不應片面誇大現代教育技術的積極作用,盲目施教,在傳授知識時不能過分依賴現代教育技術,忽視傳統教育和教育心理因素的作用。與此同時,教師也不應片面貶低現代教育技術,過分強調負作用方面,抱著陳舊的教育技術不放,拒絕用現代教育技術施教。
⑥ 教育與教學是什麼關系
教育與教學的關系
第一、課外、校外教育有利於學生開闊眼界,獲得知識。
正在成長和發展的青少年,他們求知慾強、興趣廣泛。在課外、校外活動中,由於不受學科課程標准和教材的 研製,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 興趣、愛好廣發閱讀各種課外讀物,參加各種科技、文藝、體育活動,廣泛接觸社會和自然界的 各種事物,吸收來自各方面的信息。這樣,不僅能加深已學知識的深度,而且還能擴大視野,增長新知識。
第二、課外、校外教育是對少年兒童因材施教,發展個性特長的廣闊天地。 課堂教學是比較局限的,是教育教學中普遍使用的一種手段,它是教師給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全過程,它主要包括教師講解,學生問答,教學活動以及教學過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
也稱「班級上課制」。與「個別教學」相對。把年齡和知識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學生,編成固定人數的班級集體;按各門學科教學大綱規定的內容,組織教材和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並根據固定的時間表,向全班學生進行授課的教學組織形式。
班級教學的形式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在此以前,學校採用的是個別教學的形式,在一個屋子裡聚集著年齡懸殊,程度不一的學生,教師對每個學生個別施教,教學內容和進度各不相同,教學時間沒有統一安排,教學效果一般都很低。歐洲中世紀的學校和中國封建時代私塾的教學就屬於這種組織課外、校外教育的活動內容豐富多樣,能滿足學生的 不同需求,學生可以自願參加各種活動,在活動中學生自主學習,可以獲得更多的親身體驗。這種活動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愛好和提高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也有利於教師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因材施教。
第三、課外校外教育有利於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 課外、校外教育活動多數是以學生的親身實踐活動為主。整個活動過程是學生動手動腳,運用知識並發揮聰明才智和創造性的 過程。他不僅使學生在活動中經受各種鍛煉,而且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自學能力以及各種實際工作能力,對發展學生的智力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第四、課外、校外教育是進行德育的重要途徑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更多的是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來提供啊學生的 道德認識。但是,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只有通過行為時間才能轉化為自覺的行動。另外,學生在課外、校外教育活動中能接觸實際的 人和事,能得到較深刻的 感性認識和情感上的感染,往往能收到比單純的 說理教育更有效的教育效果。
這就是兩種教學的區別。
⑦ 教學與教育的關系
教學是教給學生知識,教育不僅教給學生知識,還要教育學生如何做人!
⑧ 簡述教學與教育,智育,上課的關系
盡管各個學科課程都來有各自的自特點,教學形式和手段也不盡相同,但在培養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適應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教育宗旨上是一致的,對教案的要求也是有共性的。這些共性原則上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1. 取材內容合理,切合課程宗旨,符合培養目標定位的要求,適應現實需要,講述內容觀點正確,有實際應用價值。2.能夠理論聯系實際,通過典型事例研究分析,揭示學科相關基本理論、基本方法的實質和價值及明確的應用方向。3.邏輯思路清晰,符合認識規律。在教知識的過程中滲透教認識問題的方法,通過互動式教學安排和過程,能夠使學生舉一反三,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和能力。
⑨ 辨析教學與教育的關系
教學歷來都是學校教育的核心,是實現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徑。什麼是教學?一般而言,教學就是教師通過教學內容作用於學生並引導學生從中獲得一定知識和經驗,養成一定能力,形成一定技能、技巧,並培養學生思想品德的育人活動。
教學是教育目的規范下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一種教育活動。教學活動總是包括施教者、學習者和教學內容,缺一就不能構成完整的教學活動。教學是學校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基本途徑。在我國,教學是以知識的授受為基礎的,通過教學,學生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積極引導下,主動地掌握系統的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智力、體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發展的個性。
教學是學校進行素質教育的基本途徑,是教師教、學生學的統一活動。它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教學是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根本目的,是通過系統知識技能的傳授和掌握,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教學的結果主要表現為系統知識的學習與掌握、技能訓練與提升、行為方式的養成、道德和審美價值觀念的獲得、心理和生理的健康發展等。教學具有明確的發展指向和發展價值。
其次,教學由教和學兩方面活動組成。教學是師生雙方的共同活動,是教師和學生以課堂為主渠道的交往過程。教師與學生雙方在活動中相互作用,失去任何一方,教學活動便不存在。
最後,教學具有多種形態,是共性與多樣性的統一。教學作為學校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一個基本途徑,具有課內、課外、班級、小組、個別化等多種形態。教師和學生共同進行的課前准備、上課、作業練習、輔導評定等都屬於教學活動。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教學既可以通過師生間、學生間的各種直接交往活動進行,也可以通過印刷物、通信、廣播、電視、網路、錄音、錄像等遠距離教學手段開展。教學作為一種活動,一個過程,是共件與多樣件的統一。
對教學及其相關概念加以辨析,有助於准確把握教學的含義。
(1)教學與教育。教學與教育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教育包括教學,教學只是學校進行教育的一個基本途徑。除此之外,學校教育還包括課外活動、社會實踐等途徑。教學工作是學校教育工作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是學校教育的中心工作。(2)教學與智育。教學與智育是兩個相互關聯又有區別的概念。智育主要是向學生傳授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發展學生的智力,主要是通過教學來完成的,但教學並不是智育的唯一途徑;智育是教學的任務之一,但也並非教學全部任務,教學同時承擔著德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的任務。我們決不能把兩者等同。一方面,教學是德育、美育、體育、勞動技術教育的途徑;另一方面,智育也需要通過課外活動等才能全面實現。把教學等同於智育將阻礙全面發揮教學的作用。(3)教學與上課。教學與上課之間的關系亦是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系。教學包括課前准備、上課、作業的布置與批改、輔導、學業評定等基本環節,上課只是教學工作的主要環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