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教學中要注重滲透德育教育

教學中要注重滲透德育教育

發布時間:2021-03-03 12:21:40

❶ 談談在教學工作中,怎樣進行德育的滲透

一、創設德育情境,為德育工作贏造良好的氛圍,是搞好德育工作的前提
列寧說:「沒有感情,就不可能產生對真理的追求」,而情感的迸發,又總會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良好的情境可以激發出學生強烈的喜怒、好惡、愛憎等情感,從而喚起學生追求真理的慾望。相反,如果沒有必要的情境,學生缺乏必要的情感體驗,往往會導致學生對外界事物反映的冷漠。由此創設情境,讓學生處境生情,為德育工作打開了缺口。
二、以境生情、以情激情、以理陶情,是搞好德育工作的關鍵
凱洛夫說過:「感情有著極大的鼓舞力量。因此,它是一切道德行為的重要前提,誰要是沒有強烈的感情,他就不會有強烈的志向,也就不能把這個志向體現於事業上。」由此可見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喚起學生的責任感,是搞好德育工作的中心環節。情感是自我監督和自我調節的一種內部力量。高尚的道德情感,可以使人潔身自好、悔過自新、保持善行、陶冶情操。道德情感的激發可採用以下幾種方法:
1.以境生情
情感總在一定的情境中迸發,可以讓學生身臨其境,設身處地地感受到教育的力量。
2.以情激情
前蘇聯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在教育中一切都應當以教育者的人格為基礎,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的發展和形成,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教師身教勝於言教,正己方能正人。要想使學生有豐富的情感、高尚的情操,自己就應當首先進入「角色」:是一個熱愛祖國和人民、熱愛教育事業、愛憎分明、善於表露真情的人;還應該是一個在頌揚良好道德時能喚起學生敬仰、愛慕之情,在鞭笞劣行時能激起學生的憤慨、善惡之情的人,更是一個能與學生同甘共苦、深受愛戴的人。以愛動其心,以情交情、以感交感、情感交融,本身就孕藏著巨大的教育力量。
3.以理陶情
對學生以愛心出發、真心相待、誠心付出、耐心引導,通過說理教育,「曉之以理」,向學生講解有關的道德規范及其意義,使他們懂得個人與社會、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祖國、個人與個人之間的關系以及處理這些關系的准則。同時,理論聯系實際進行道德評價,以鮮明的態度使學生從中受到感染,產生深刻的情感體驗。
激發道德情感的三種方法具有相對獨立性,可以單獨使用;同時三者又是相互聯系、相互補充、相互滲透的有機統一整體,實踐中要注重相互穿插運用。
三、導之以行,是搞好德育工作的最終目的
情感是學生行為的「催化劑」,在「知」到「行」的過程中起中介作用。在激情的基礎上,具體引導如下:
1.導之以行要尊重學生主體能動性
現代青少年具有強烈的主體意識。教育理論研究表明,人的信念的確立,憑借武力或強制手段是難以達到目的的。事實上,家庭、學校、社會都無法把一套清晰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灌輸給青少年。任何道德觀的形成沒有主體的參與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道德的發展,而且,有主體的參與但不是發自內心的參與,也不可能有真正道德的發展。比如,我們安排班幹部組織一次活動,如果在活動之前教師對人員分工、活動步驟、方法、時間安排等等事無巨細、分工到位,不給班幹部一點發揮才能的餘地,那麼他只會照老師要求的去做,不必承擔責任。在這樣的教育下培養的只能是對外部(周圍人和事)負責而惟獨不對自己(內心)負責的表裡不一的人。可見,強制和封閉充其量只能迫使學生說什麼,不說什麼,做什麼,不做什麼,都無法迫使他想什麼,不想什麼。
2.導之以行要注重心理匹配效應
青少年發展要經歷好幾個階段,每個階段學生身心發展都有各自特點。同一年齡階段的學生,其身心發展又有個性差異。進行道德教育時要全面客觀地了解學生,研究掌握各年齡階段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有的放矢地進行德育工作。比如青春期青少年的早戀問題是個體進入青春期後,生理發生急劇變化而導致的。早戀是處在青春期少男少女們的一種純真、美好、健康的情感反映,但它卻是不理智的行為,因為它違反了社會行為規范的行為追求。所以,教師如果無視這一事實或粗暴地企圖阻止,就可能引起學生的對抗情緒,產生逆反心理,甚至導致不良後果。教師應採取民主、開放式的管理方式,對青少年性成熟進行導航,進行性行為和性心理教育,使他們能夠正確處理、調節、控制自己的慾望,使行為合乎社會規范。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規律充分調動學生自主活動的積極性,使學生在校內、校外各種活動中獲得思想品德方面有序的發展。
3.導之以行要注重參加實踐活動
社會實踐和道德活動是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礎,道德活動是外界德育影響轉化為學生自身思想品德的基礎。
⑴引領學生學習學校、班級制度紀律,讓學生結合自身實際寫出心得體會。如有違規的學生在班會時讓他到前邊找出心得體會並作好違規記錄。這樣既能作為學期評定學生最有力依據,又能隨學生自尊心的增強而取得「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從而減少違規、違紀行為的發生。
⑵開展「我向父母、老師真情感恩」活動。孟郊的《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李紳的《憫農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這些優美的詩句是獲起學生良知和責任感的精神葯引,適時引導學生達成共識:「我將無愧於父母的養育之恩和老師的良苦用心,我要踏踏實實學習、老老實實做人,用行動來說明,用成績來回報,讓老師省心,讓父母放心……」,從而水到渠成地完成德育目標。
③讓學生把對父母、老師的激情傾注筆端,以「學好真本領,報效老師父母恩」為題寫出心得體會,懸掛在班內開設的「我為老師父母爭光」欄目中,讓學生每日三省自身,產生極大的教育力量。
總之,創境、激情、導行德育工作思路符合知、情、意、行的德育規律,在德育工作中能有理、有據、有節,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在班主作任工作中進行德育滲透,班主任工作將更加成熟完善。

❷ 如何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教材是課堂教學內容的載體,在教材中挖掘教育切入點進行直接或間接的德育教育,這是在學科中進行德育滲透的主要方式。尋找德育教育的契機進行德育滲透。對學生進行適時教育,這樣一方面學生掌握了知識,另一發面也從中體會到我們國家、我們家鄉取得的輝煌成就,從中體會自豪感。在教學中適時地、自然地利用它們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結同時更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愛國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勵起學生學習的進取精神。把德育滲透到具體學科中,使傳授科學知識與育人有機的結合起來具有較強的可接受性。同時,教學中滲透德育方式是日積月累、潛移默化,容易做到扎實有效。但在學科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一定要抓住有機的聯系,要找准教材中知識教學與德育的「結合點」,適宜、適時、適度地進行,做到水乳交融,不要硬灌,勉強,否則,便會顧此失彼,達不到預期的綜合效果。
二、結合訓練內容透、德育教育
學生在學科學習中要接觸大量的作業、練習、試題,這是向學生滲透德育的重要渠道。各科教師在編選作業、練習和命題時,要注意增強思想性,發揮其教育功能。如語文課在選取閱讀練習的文章,給作文的材料、試題素材時,必須針對學生的思想實際,選取有教育意義的文章或片斷,使學生在訓練中受到思想教育。樹立「課課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的思想。堅持在教好專業知識的過程中進行德育滲透。教專業知識與進行德育滲透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二者是辯證統一的。因為學生學好專業知識,必須有正確的學習目的和認真的學習態度。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的和認真刻苦的學習態度,使他們自覺地把個人學習與國家的前途、社會主義事業聯系起來,因此,對於一個專業課教師來說,專業知識教的越好就越容易在學生中建立較高的威信,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與教學結合起來,更容易為學生所接受,越有利於對學生德育的培養。職校學生的綜合素質特別是思想品德的好壞直接關繫到他們走上工作崗位後如何做一個盡心盡責的人。作為專業課教師,。要注意和防止學生出現單純追求專業知識的思想,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思想狀況幫助他們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道德觀,幫助學生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中明辨是非,尤其要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勞動習慣。有的人說專業課中沒有那麼多的德育工作可做,其實只要你認真去想,去琢磨,是完全可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三、創設和諧的課堂氛圍實施德育教育的目的
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充分發揚民主,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性差異;鼓勵學生辨認自己的價值觀念,揭示並解決自己的價值沖突,將自己的價值觀念與別人交流,並根據自己的價值選擇來行事。教師通過誘導,反對呆板的說教和僵硬的灌輸式教育;用小組討論模式,啟發學生在小組討論中積極思考,主動交流或辯論,作出判斷,尋找自己認為是正確的答案。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在討論中考慮他人的觀點和意識,協調與他人的分歧。允許學生犯錯誤,並改正錯誤。面向全體學生,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真正做到互相尊重,互相關心。創造條件,給後進生以更多的成功機會,使他們看到自己的閃光點,不斷增強自信心,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正確並合理使用獎勵和懲罰,在教師期望的良好行為出現後,就要立即給予獎勵,不要耽擱太長的時間。只有這樣,才能形成民主、寬松、和諧、融洽的教學氣氛。德育教育的目的才會充分得到實現。
四、利用多媒體直觀教具科學地滲透德育教育
課堂教學如果一味地採用老師先講解,然後示範性的操作,最後學生按照老師的方法去實踐這一過程來學習,學生會感到乏味,更談不上德育滲透。例如在信息技術課中,使用多媒體,把文字、圖形、聲音、動畫、視頻圖像等信息集於一體,使呈現的教學內容形象生動,富有感染力,這樣能使學生在無形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在製作多媒體課件時,只要我們有目的、有計劃地寓德育於教學之中,多媒體課件就會煥發出無限生機,不但從感官方面直接刺激了學生,引起學生的興趣,業滲透了德育教育。
五、充分發揮教師的示範、表率作用
教師是受教育者最直接的榜樣。可以說學校德育工作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育者的示範作用,所以作為教育者,良好的道德品質尤為重要。人常說:言傳不如身教。教師的品質、儀表、言談舉止及學識都對受教育者是一種潛在的教育力量,這些因素都將使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大增,對受教育者有一種無形的感召力。另外,教師的情感也是德育滲透的特殊載體,對感化人的心靈有一種特殊力量。古人雲:「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若能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便能取得意想不到的育人效果。教師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一個會意眼神、一個表情達意的手勢,都會牽動學生的思緒,一切都在無聲無息中給學生以高尚情感的熏陶。
總之,課堂教學是德育工作的主陣地。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是每個教師應該努力做到的。滲透只是手段,教育和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才是目的。作為一名教師,要真正使德育落到實處,使德育溶於教材,教師除了有極大的熱情,廣博的知識,高超的藝術,較強的德育能力,還要掌握一些方法和技巧。在教學中,既要強調語言知識的講授,又要注意德育的有機滲透。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學好知識的同時,提高思想素質。

❸ 在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

一、以身作則,滲透德育教育

古人雲:「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不能正其身,而正人何?」教師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著學生,是學生模仿的榜樣。為此,作為學生道路上的引航人——教師要將那些價值導向、情感陶冶、意志磨礪、自我示範的良好典範都融入到「無言之教」中,比如,教師的以身作則、模範言行、嚴於律己、作風正派、注意身教、無私奉獻等精神都會使德育教育達到「潤物細無聲」之目的。教師以身作則滲透德育教育,可以說是最有效最實用的德育教育方法。

二、因材施教,豐富德育教育內容

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可以進行與之相應的德育方向的滲透。如將一些較為簡單的、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融入其中,在無形中滲透德育教育理念。比如如跑、跳、球類、投擲、游戲等融入到體育教學中,藉助這種教學形式,使體育課更輕松、活潑,通過建立歡快的氛圍去感染學生,讓學生都能產生一種積極向上的態度,培養他們樂觀豁達的人生觀。再如,也可將一些較為枯燥的項目通過教法的靈活運用、教師語言的有意選用,鼓勵學生堅持、不放棄。以此來培養他們努力拚搏、吃苦耐勞、勇敢頑強的品質。對一些表現好的學生,要及時給予肯定的賞識,為學生創設可以充分展示他們自己能力的舞台,促進德育教學健康、可持續性的發展。可以說,德育教育的滲透是多方位、多渠道的,只要教師把握好平台,將德育融入其中,既有利於提高教學質量,又能增強思想教育的效果。

三、加強實踐性教學,塑造學生良好的內在品質

德育教育已成為基礎教育的重點,是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一環。在德育教學中,作為師者,要時時刻刻將理論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將實踐教學放在整個教學工作的首位,這既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而且也能有效促進學生良好內在品格的形成。在實際教學時,結合教學內容,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一些德育實踐活動,根據教學需要,設定一定的德育活動主題,讓學生都能參與到活動當中,讓學生在親身體驗總去感受德育活動的真實意義。在實踐活動中促進身心健康發展,以此來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

❹ 如何在思想品德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曾明確提出:「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沒有教學就是一種失去手段的目的。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他們的思想道德狀況如何直接關繫到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關繫到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運。加強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肩負的歷史使命。思想品德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培養學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質的重要途徑之一。那麼,如何在思想品德課中對學生開展德育教育呢?下面我就我個人幾年來在思想品德課中對學生滲透德育教育的探索談以下幾點看法。
一、利用初中思想品德課的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在現階段,課堂教學依然是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的主要形式,利用初中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內容進行德育滲透,是充分發揮德育功能的重要途徑 。對初中一年級學生,主要對他們進行良好心理品質、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確思想方法的教育,使他們懂得磨練意志 優化性格、自尊自信、陶冶情操、嚴格自律對個人成長的意義;引導他們正確對待社會,培養健全人格;使他們具有面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對待成功的正確態度,以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對初二的學生進行法律常識的教育,是他們了解法律在治理國家中的重要作用,知道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培養學生的護法能力,幫助學生初步形成適應現代生活所必須的法律意識,自覺遵守憲法和法律,依法規范自己的行為。對初三學生進行社會發展常識和基本國情教育,幫助學生樹立崇高的社會理想,增強社會責任感,立志做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些內容都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
實踐證明: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寫學習心得、政治小論文、社會調查,能及時的進行思想反饋,增強德育教育效果。
二、在思想品德教學過程中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
思想品德課基本上是一節課灌輸一個道德觀點或觀念,世界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道德准則,只有當它們被學生自己追求,獲得和親身體驗的時候,只有當它們變成學生獨立的個人信念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創造條件,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走向社會,親身體驗,用心感悟,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
例如:我在上《做誠信的人》這一課內容時,針對學生中普遍存在的撒謊、作弊、違紀等不守誠信的現象,開展了一次《誠信伴我成長》的主題班會活動。在班會活動中,學生們對身邊各種不守誠信的現象進行分析,就如何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踴躍發言,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們更真實、更深刻地體會到誠信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從而增強了誠信意識。
又如,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我結合學校每周一升旗儀式,組織學生開展「國旗下的講話」活動,面對庄嚴的國旗,把自己心裡想對祖國說的話,熱情洋溢地說出來,從而在學生心裡逐漸樹立起對國旗對國家的神聖感、自豪感和責任感,升華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再比如:結合學校「獻愛心學雷鋒小組」成立七周年的實際情況,我組織學生開展了「愛心一小步,道德成長一大步」的專題活動。在活動過程中,學生們熱情高漲,紛紛表示以後要把每月的一些零花錢省下來捐給「獻愛心學雷鋒小組」,幫助那些生活困難的同學,還有更多的學生通過捐書,收廢品(將廢書、廢紙、飲料瓶積攢起來)等不同方式表達自己的一份愛心。參與這樣有意義的活動,對培養學生關愛他人,助人為樂等良好道德品質起到了促進作用。
總的來說,思想道德教育的本質是體驗,只有在實踐中體驗,不斷獲得自身感受,並進行自我教育,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
三、在教學中聯系實際生活進行德育教育
在思想品德教學中,聯系生活實際就是要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開發和利用生活中的課程資源,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結合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存在的問題,引導和幫助學生獲得對生活意義的領悟,獲得對生活、對世界、對人生的反思和感受,獲得對現實生活中人性的豐富性和復雜性的認識,開拓學生豐富而獨特的精神世界,從而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理論知識源於生活的需要,是從實踐經驗中抽象出來的,是人們生活經驗的積累和總結。初中生雖然涉世不深,但對生活已有自己的經驗積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理論的指導作用,強化理論灌輸的同時,更要通過聯系實際,以學生的直接經驗,以學生對生活實際的了解、認識和感受作為認識理論知識的基礎。特別是用發生在同齡人身上的一些事例去教育學生,極具親和力和說服力,很容易和他們產生共鳴。比如在教學「如何拒絕誘惑」時,我發現很多同學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就先讓他們發表自己的見解,然後因勢利導,把好的想法推廣給全班同學。這樣既擺脫了課本上條條框框的束縛,也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接受了拒絕誘惑的方法。在日常教學中我常常採用「身邊的事教育身邊的人」這種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培養青少年良好道德品質意義重大,作為德育一支中堅力量的思想品德課,要充分發揮和強化它的德育功能,增強道德教育的實效,提升青少年整體道德水平,為國家建設發展培養高素質的人才。

❺ 談談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他們的思想品德不僅影響到社會風氣,還影響到國家、民族的前途。但是,當我們把目光定格在現在的許多青少年身上時,不禁有點心寒,有點迷惘。現在的許多學生崇拜腰纏萬貫、青春亮麗的影視明星,追求自我價值,崇尚名利,而對流落街頭的乞丐嗤之以鼻、唾之以沫,毫無同情心可言。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作為學校的教育工作者,我們不能不進行深入的思考。
語文學科具有人文性的特點,思想性強,它比在其他學科進行思想教育來得更直接,更明顯,更順理成章,更容易操作。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將思想教育融入到知識的傳授之中,注重學生的人文感悟,努力培養學生高尚的愛國情感和民族情懷,向學生進行艱苦教育、理想教育和環境教育,讓學生體會人間的真善美,使學生成為德才兼備的人。語文教學大綱也強調語文教師在平時教學「要從語文學科的特點出發,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提高思想認識,陶冶道德情操,培養審美情趣」。那麼,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呢?我有以下幾點粗淺的體會。
一、在語文課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
我們知道,高中語文課本中大多數文章是文質兼美的好文章。有的文章蘊藏著愛國主義精神,有的文章蘊藏著吃苦耐勞的優良品質,有的文章具有人間的真善美,能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的思想感情起到積極深刻的影響。語文教師如能根據各篇課文的特點,深鑽教材,挖掘課文中的德育因素,使德育在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的過程中滲透、交融、同步,就能使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弘揚愛國主題,體會民族精神
孫中山有句名言:「做人的最大事情是什麼呢?那就是要知道怎樣愛國。」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在古今無數賢士哲人留下的名篇佳作之中多有體現。先賢們憂世深,思事勤,錘煉出千古傳唱、膾炙人口的箴言警句,這是對中華民族精神和傳統美德的生動詮釋,成為中華民族精神寶庫中的瑰寶。這有待於我們青少年學生學習、繼承並將其發揚光大。
1.愛國主義表現在人們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一個真正的愛國者,對自己祖國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會產生眷戀的深情。尤其是我們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而又山川壯麗的國度。在我們祖國的沃土上,有著秀麗多姿的自然景色,可以使我們獲得巨大的精神力量,產生高度的自豪感。在講授這類課文的時候,語文教師要好好把握這一點,引導學生欣賞祖國的大好河山,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
2.愛國主義還表現為對祖國人民的熱愛。鄧小平同志曾經這樣說道:「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這句話表達出一位真正愛國者的偉大胸懷,在他心中祖國和人民是密不可分的。又如,杜甫的大部分詩篇描述了對人民疾苦的同情。再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則表現了為民請命,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胸襟。范仲淹還在實際中用自己的俸祿在家鄉買「義田」千畝,救濟貧窮的族人,而自己卻貧窮一生,以至於死時「身無以為殮,子無以為喪」。這種胸懷值得後人敬仰。
(二)培養吃苦品質,揚起理想風帆
針對當前一些青少年勞動觀念淡薄、自理能力差、缺乏吃苦耐勞的品質和遠大理想這種現狀,語文教師要善於運用教材中鮮明的人物形象、豐富的情感、深刻的道理加強對學生進行艱苦奮斗教育和理想教育,以此培養學生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的精神。尤其是我國要建設成為現代化的強國,更需要教師教育青少年學生保持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拼搏進取,艱苦創業,成為有理想、有抱負的人。
(三)體驗人間真情,感受至善至美
在人的完善和發展中,真善美是人們追求的理想境界。在真善美的統一中,「真」是基礎,「美」是形式,「善」是核心。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認識、體驗人間的真、善、美,辨別假、惡、丑,培養學生忠厚善良、誠實正直、謙虛謹慎、友愛互助等優秀品質,促使學生不斷完善自我。教師應提醒青少年學生不能忘記和輕視自己年輕時的人生觀察和人生體驗,並把自己對人的自然、樸素、真誠的愛和同情保留到自己的成年,不要被現實的金錢關系所異化。因為只有這樣的心靈,才是人類最健全、最美好的心靈。
二、在作文訓練時滲透德育教育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作文訓練則是語文知識和能力的綜合訓練,是學生文字表達能力和思想水平的綜合體現。再者,中考作文評分標准一直是強調作品的思想內容、立意,即要求做到思想健康、立意深刻。中考改卷的教師一般都是將作品的立意、思想作為評分的最重要的標准。可見,作品思想健康、立意深刻的重要性。所以,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應當重視德育教育。在寫作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奮發向上,使他們的思想健康發展。
如讓學生寫《雷鋒出國了嗎》和《有「錢」就是幸福嗎》一類駁論文時,倘若學生的思想認識水準不能沖破世俗偏見的局限而達到較高的層次,困惑的局面將無法排除。因此,動筆前,教師必須對學生進行認真而不敷衍的,細致而不粗疏的思想上的「導航」,讓學生把「雷鋒精神」的基本屬性和本質特徵悟透,把革命的幸福觀和庸俗的享樂觀的本質區別搞清楚,認識世人偏見的弊端和腐朽思想的危害,使學生劃清先進與落後、正義與邪惡、真理與謬誤兩種思想的基本界限,這樣才能寫出一篇有真情實感的好文章來。與此同時,學生正確的是非觀也得到了培養。
在作文活動中,教師應貫徹崇高而遠大的理想教育。「志當存高遠」是三國時期諸葛亮在留給其後代子孫的著作中寫下的話。的確,一個人如果連立志的念頭都沒有,他又怎麼能摘到成功的果實呢?現在有些學生,學習勁頭不足,究其原因,是沒有崇高的理想和遠大的志向。沒有追求,沒有為理想而奮斗的意志品質的人,必然會碌碌無為地生活著。因此,為了讓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和遠大的志向,我在初一學生進校伊始就在理想教育上大做文章。在作文活動中,我結合課文閱讀教學舉行了各種理想教育的活動,如開展了「我長大了想干什麼」主題班會,舉辦了「我的理想」演講比賽……然後,我讓學生匯總所有的資料寫一篇以「理想」為話題的作文。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學生認識到每個人都應該樹立起遠大的理想,認識到理想離自己並不遙遠,也認識到在實現理想的路途中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只有克服困難、不停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達理想的彼岸。
青少年學生肩負著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因此我們所培養的學生不僅要具有完備的科學文化知識,更應具有遠大的理想、堅定的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心理素質和為人類進步而樂於奉獻的精神。所以,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把德育教學滲透到每一堂語文課中,讓學生在感悟到語文知識海洋浩瀚的同時,學到做人、做事的道理。這樣把德育有機地融入到教學過程中,可使德智相長,從而使語文教學彰顯出德育之美。

❻ 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

教書育人是教育的主旋律。作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語文學科,有著非常豐富的人文教育因素。文質兼美的語文教材比其他教材有著得天獨厚的育人作用。可是近年來,許多家長和教師都把目光集中在了學生的學業成績上,忽視了學生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也有許多人錯誤的理解為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思品教師的是,與自己所教學科無關。這也是教育陷入誤區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實,每個教育工作者都肩負著教書育人的雙重任責任。我們應該結合自己所教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將德育融入教學活動中。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下面我談一下在語文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一、語文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德育的永恆主題。語文學科蘊涵著生動、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因素,因此,教師應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滲透,使愛國主義教育與語文學科教學有機地統一起來。例如在學習《最後一課》時,可讓學生了解到主人公小弗郎士面對國家的淪陷,把自己的滿腔愛國熱情表現在對祖國語言文字的學習上。針對學生普遍重外文輕國文的現象討論,作為新世紀的青少年,又該如何對待自己祖國的語言文字呢?其實給學生以啟示,教育學生愛國並非空洞遙遠,它就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在我們的身邊,這就是愛國的行動。又如在教授《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時,先讓學生充分體會志願軍戰士那種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在感動氛圍的基礎上,再啟發引導學生:那麼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們還需不需要這種精神呢?該如何去做才是愛國呢?並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親身體會談一談自己的感受,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再如《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沁園春雪》以及《藤野先生》等。後者向我們展示了魯迅先生抱著尋求救國道路的心願到日本學醫,但在日本期間的見聞,使他深感凡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也只能做給別人示眾的材料,從而使他毅然棄醫從文。這種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如何傳達給學生,是需要教師認真下一番功夫的。教師和學生的溝通要藉助於感情。一種經驗要成功地向別人傳達,也必須藉助於感情。所以,初中語文課中的思想內容多數呈現為經驗形態,決定了語文教師進行思想教育時必須注重相應的情感教育。
二、語文教學中滲透環保意識教育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環保已經成為與人類休戚相關的熱門話題。實踐表明,搞好環境保護既要靠管理,靠科學技術,更要靠不斷提高全民族的環保意識。而學校教育首當其沖要承擔起培養下一代人環保意識的任務,因此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有必要結合教材滲透環保教育。如在學習《向沙漠進軍》一文時,首先讓學生了解沙漠對人類的危害以及想要戰勝沙漠必須付出巨大代價。其次,啟發學生,土地沙化的原因是什麼呢?原來是我們人類人為造成的,那我們人類就得自食其果。再聯系實際,談談近幾年來西北地區發生的「沙塵暴」給人類造成的巨大危害,然後再啟發學生為了我們人類以後不再遭受土地沙化之苦,應從我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去影響和帶動身邊的人,來共同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
三、語文教學中滲透集體主義精神教育現代青少年大都是獨生子女,優越的生活條件和父母的精心照顧、培養教育使他們有聰慧能乾等優點,但同時也滋生著個性強、突出自我和嬌縱任性等缺點,尤以自我為中心表現特別嚴重。在教學中,怎樣讓學生懂得個人服從集體的協作關系,有團結合作、互幫互助的集體主義觀念呢?在學習《斑羚飛渡》這篇文章時,先讓他們整體感知內容:一群斑羚被逼上傷心崖,陷入進退維谷的絕境,老斑羚為了贏得種群的生存,心甘情願地選擇死亡,讓年輕的斑羚獲得新生。學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又讓同學們討論「如何看待父愛母愛」,同學們在列舉了父愛母愛的種種事實後感慨:誰言寸草心,難報三春暉!有位同學這樣說道:「世間最純潔的便是母愛,她的寬容涵蓋了我們一切的幼稚和無知,她的寬容更無法掩飾我們內心的自私,如果要學會愛別人,就先從熱愛自己的父母開始吧。」還有一位同學說:「我們不能再做父母羽翼下的小鳥,我們要自立自強,在天空中展翅高飛。」
藉此,啟發學生: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我們需不需要這種集體主義精神呢?讓學生與之相比較,談認識,從而讓學生明白我們的生活的的確確少不了這種團隊合作、自我犧牲和集體主義精神。
四、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意識教育古人雲:「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由此可見育人教育的作用是如何之大。而生命對於每個人來說,都僅有一次,是來之不易的。針對我們的一些學生有浪費生命的現象,在講授《熱愛生命》一文時,我教育學生不要因為生之本質在於死就任意把生命浪費掉。而是應該憑時間的有效利用,去彌補匆匆流逝 的光陰。針對我們的一些學生認為世上無愛心從而把自己的愛心收藏起來的這種現象,教育學生只有尊重生命,才會愛惜自己,進而愛惜他人。在學習《白蝴蝶之戀》時,讓學生了解到作者先是尊重生命,然後才會去愛憐白蝴蝶,這是發自靈魂的愛。但是我們的一些中學生由於缺乏對生命的認識,不尊重自己的生命,把自己的生命當做兒戲,吸毒、泡網吧、輕生、群毆致傷致死等這些不光彩的事不乏發生。針對這些情況,在教學《敬畏生命》一文時,我讓學生了解到: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經過豪華的、奢侈的投資之後才得到的。因此我們每個人都要珍惜、熱愛我們這來之不易的生命。作為世紀之交的中學生,應該試著去尊重生命、熱愛生命,那麼就會發現我們的生活處處有愛心。法國著名美學家羅丹說:「生活中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發現。」我要說,生活中不是沒有愛心,只是我們缺少發現罷了。
五、語文教學中滲透謙虛上進教育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閱讀好文章,就是和大師對話!由於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社會閱歷有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言外之意,這就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蘊涵在文中的深層含義。例如莊子的《秋水》《兩小兒辯日》都要求教師要適時准確地加以引導,並拓展開去,讓學生明白:學無止境;人活到老學到老;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唯有如此,方能不斷進步,受益無窮。
六、語文教學中滲透責任感教育一個人富有強烈的責任感是有所作為、事業成功的基本因素之一。如果學生缺乏責任感,就難以擔負起時代、國家賦予的重任,而起重要作用的正是學校的教育。但現實生活中有的學生出現了話不由衷、不負責任的言行,作為語文教師,應把學生的這種不良行為扼殺在萌芽狀態里。如在學習莫懷戚的《散步》時,先引導學生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的深刻含義---表現了作者肩上肩負的承上啟下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進而啟發學生聯系生活,我們需不需要這種使命感和責任感呢?要求學生結合自己談感受,使學生的責任認知與現實狀況有機聯系起來,並逐步落實到行動上。
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而且能促進他們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
總之,德育滲透不能只局限在課堂上,應與課外學習有機結合,我們可以適當開展一些語文活動課和語文主題活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賓奪主,要提高滲透的自覺性,把握滲透的可行性,注重滲透的反復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學中,結合學生思想實際和知識的接受能力,點點滴滴,有機滲透,潛移默化,以達到德育、智育的雙重教育目的。教育貴在以人為本,語文學科是集知識性、科學性、思想性於一體的綜合學科,作為語文教師,應讓學生在快樂創造中學習語文,更應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滲透德育教育,從而為新形勢下的大語文譜寫出嶄新的一頁。
追憶
[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1.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論文
2.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國學滲透論文
3.語文有效教學論文
4.淺談如何在英語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的論文
5.語文的教學論文
6.初中語文教學中多媒體教學論文
7.語文德育滲透教學計劃
8.語文教學論文如何寫
9.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滲透互聯網思維論文
10.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德育滲透的論文

❼ 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滲透學生的德育教育

教書育人,德育為先。德育工作是學校整個教育工作中的統帥,是靈魂。
無論是小學和初中的素質教育,還是高中的新課程的實施,都有一個不變的主題,就是教書重在育人,「培養什麼樣人的問題」是擺在新時期教育工作者的一個新課題。探索和完善新形勢下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徑是時代賦予給教育工作者的歷史使命。其首要任務是把青少年培養成為對社會、對人類有作為的人才,培養成為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培養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抓好德育教育,其他矛盾便會迎刃而解。中共中央國務院於2004年2月26日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新形勢下學校德育工作的目標、方法及途徑,為各學校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為探究學校德育工作帶來了新的思考。德育教育要與時俱進,增強時代感。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德育素質,增強德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使之更好地發揮學校德育工作的作用。在學校里,我是初中美術學科的教師,更深深的認識到美術教育在提高學生德育與完善人的素質方面所具有的獨特作用。把德育寓於美術教學之中,努力做到把教書和育人緊密結合起來,是我在教學中最主要的任務和責任。美術課是初中的一門基礎課,擔負著對學生進行美育的任務,是進行審美教育的主要途徑。通過對學生進行系統,集中的審美教育,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想像能力,豐富他們的審美情感,樹立正確的審美情趣,激發創造美的慾望和熱情,培養學生高尚的品德和情操,拓寬知識視野,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和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和重要的意義。因此,德育必須放在首位,必須加強德育教育。美術教學必須改革單純的技能技法學習,注重德育滲透。這樣才能真正地完成現代美術教學的任務,才是真正的「教書育人」。美術教師只有在教學中充分發揮藝術教育的德育功能,才無愧於「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下面談一談我在美術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一點體會。
一、利用新課中的導入,滲透德育教育
在教學中,首先抓好「導課」這一環節。我用生動、形象的電化教學和富有感情語言,將學生的思想感情帶入教材所描寫的情境之中,引起學生內心世界的共鳴,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使他們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如在教《設計海報》時,我先將事先准備的海報作品張貼於教室的櫥窗中,讓學生一走入美術教室就被眼前的精彩作品所吸引,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然後上課開始以幻燈片的形式圖文並茂地介紹海報的由來、發展及現狀,讓學生了解海報藝術是我國所特有的,使學生的內心自然而然產生一種繼承並發展這一我國所特有的傳統藝術願望。
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主動地滲透德育,上課之前要求我們老師認真鑽研教材,挖掘其中德育的材料,利用美術中豐富多彩的內容,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如初一年級的《春天的暢想》一課,我除了充分發揮個性潛能、激發形象思維和表現個性、特性能力外,還積極創設各種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的教學情境,利用生活實踐和對大自然的感受鼓勵學生參與討論交流,還以欣賞古今名作的形式、學生語言表達的形式和繪畫的方式表現不同學生內心的體驗,並根據作品的內容講述自己對環境資源的理解和認識。同時我適時地播放一些古今描繪我國大好河山的圖片、詩句,使學生增強愛護環境意識的同時也增強了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意識。

三、在美術技能訓練和作品欣賞中有機地滲透德育,美術技能訓練是培養、提高學生的智育水平、技能素質、文化修養和個性特長的重要形式。

❽ 如何在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摘 要】結合當前小學數學發展情況,從小學數學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應用現狀出發回,參考自身的教學答經驗,提出了德育教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希望對於今後的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發展有所幫助。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教學;德育教育;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2-0075-01
結合新課標的要求,將德育教育滲透到小學數學教學中則是必然趨勢,這樣能更好實現德育和美育教育得到發揮,有助於學生的身體、心理的健康發展,全面提升學生的內在和外在素質,有利於學生的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符合新課改的相關要求[1]。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應用現狀
1.教學的模式較為單一。
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下,初中體育教學的靈活性受到一定的影響,大部分課堂教學受到時間和空間的影響比較大,相關的教學實踐的針對性不強,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造成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到一定影響,難以有效開展德育教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滲透。
2.學生參與程度較低。
學生一直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主體,應通過各種有效措施來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並積極構建熱烈的課堂

閱讀全文

與教學中要注重滲透德育教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