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如何優化政治課堂教學設計課題

如何優化政治課堂教學設計課題

發布時間:2021-03-03 12:21:43

A. 淺析如何優化初中政治教學設計

思想政治新課程理念要求我們必須改革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方法,怎樣改變?按照新課程理念: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需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我認為,改變課堂教學的方式方法,必須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從學生的意見出發, 採取相應的對策,就是在理論聯系實際上下功夫,堅持情理互動,加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科學性、思想性。
一、加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使學生愛學。在新課程理念下,趣味性應當是思想政治課 課堂教學的基本要求。那麼,怎樣加強趣味性呢?
1、內容生活化、現實化。在上課時候,每當提起生活中的 事件時,學生都特別認真,並且記憶深刻,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思想政治課必須盡量地圍繞學生的熱門話題展開教學。比如:學 生們特別關注校園中發生的事情,馬家爵殺人案、廣州某大學發生的跳樓事件等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在講「生命健康權」時適時的運用這些案例。 通過列舉這些實例,既教育了學生要珍愛生命,又教育了學生要尊重法律,而且還讓 學生切身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法律。既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又達 到了多維教育的目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生活中,多關注社會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熱點問題,了解學生的興趣所在,從學生的 優勢發展需要出發,從現實生活的實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觀點材料化,說理形象化。中學生的思維特點是比較直 觀的,再加上缺少生活閱歷,這就決定了中學生對抽象知識的接 受能力有限。因此,我們在說理時應當形象。例如:初二思想政治下冊第一框《人民是國家的主人》,這節課的內容涉及到我國的政體。如果單純的跟學生解釋人民代表大會制的概念,以初中學生的思維特點而言,要想完全理解是有相當難度的,所以教學中不宜採用為理論而談理論的方法。教師可列舉人大代表走訪群眾、聽取群眾意見的例子,例子的選取應該是跟學生的切身利益 相關的,比如個人電子郵箱的規范使用問題、教育問題等,然後 根據例子設問:「人大代表是誰選出來的?代表反映的是誰的意 見?如果這位代表不稱職群眾可以怎麼做?」學生通過從材料當 中提取信息來回答問題,就能夠比較直觀的理解什麼是人民代表 大會制了。為此,教師在教學中,首先要做到觀點與材料的結合,即觀點從材料中來,回到材料中去,寓理論於材料之中;其次,要注意多用切近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生身邊的事例形象地說明道理;再次,要注意敘述材料的語言的生動性、形象性。
3、上課形式多樣化,部分環節活動化。中學生的注意力集 中時間比較短,多樣的形式和方法容易引起學生的新鮮感,有利於調節和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同時,當代中學生喜歡參與,喜歡形體語言,喜歡活動體驗,喜歡音樂、小品、故事和競賽,根據教學需要和所教學生的興趣,在課堂中穿插一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例如,在初一思想政治第五課《自我新期待》中,在講授「認識自我的途徑」這個知識點時,設計一個活動環節,讓每一位同學給他的同桌或熟悉的同班同學寫一句評語,然後進行評語 的抽簽,在全班同學面前展示評語,讓大家來感受別人的建議以及評價對認識自己的作用。通過活動,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讓學生認識了自我,同時也讓學生深刻體驗到了通過他人了解自己的重要性。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感悟,激起了學生對思想品德課的學習熱情,這要比填鴨式教學的效果要好得多。
二、寓思想性、教育性於民主教學中。長期以來,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模式主要是教師講授,學生接受,這種教學模式的效率是非常低的,這也是為什麼學生會對這一門課產生叛逆情緒或反感情緒的原因。新時期,要想更有效地發揮思想政治課的教育性及思想性的功能,就必須得轉變課堂教學模式,實施民主教學。
1、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允許出現不同於教材的觀點。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應當鼓勵學生積極思考、踴躍發言,允許出現不同的聲音。當出現不同於教材的觀點甚至是與教材相違背的觀點時,教師不應該採取批評的態度,不應該強迫學生接受教材中的觀點,而要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引導,創設適當的情景,讓他們在比較中、在批判中得出正確的結論。學生認為男女同學間不存在正常的交往關系,男女同學的交往會影響 學習甚至會導致早戀,所以,應該嚴格控制和阻止男女同學間的 交往、交流。這一觀點是與教材中「男女同學正常交往對個人成長有著積極意義」相違背的,也是學生最敏感、最具爭議性的話題,學生在課堂上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並出現正反兩方對陣的局面,這時,教師最好不要與學生產生直接的交鋒,可採用設問等比較委婉的方式,引導學生通過思考、討論,在深刻的思想斗爭中得出正確的結論。學生從中既學到了科學,又進行了一次思想的教育,心悅誠服。這種富有人文關懷的課堂氣氛,有利於培養學生 的比較鑒別與批判借鑒能力,更好地體驗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人文精神,比單純的「說教」教育效果要好得多。
2、營造課堂教學的情境氛圍,堅持情理互動、以情感人。俗話說:「親其師,信其道。」思想政治課的教學,不只是學生在學,學生在感悟生活中的道理,老師也必須參與到課堂教學的情境中去。新課程理念注重教學互動,注重在師生互動中體驗思想政治課的思想性與科學性,但是,師生間如果沒有情感的交流,只有的冷冰冰的「對話」,只要求學生「一廂情願」,那真正意義上的互動就無從談起,思想政治課也就無法真正發揮它的育人功能。所以,在課堂上,與學生的情感交流是非常必要的。
在新的教育形勢下,深入研究中學思想品德課教學模式,優化課堂教學,著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對每一位思想政治教師來說,都將是任重而道遠的。

B. 如何優化課堂教學設計

課堂教學是整個教學體系的主體部分,是確定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我們在長期的教學中一直摸索著如何提高我們的教學質量,那課堂教學模式、方法和手段就必須要根據實際教學情況要有所變化.沒有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就算怎麼更換教師隊伍都是徒勞,所以做好前提工作,保證教學效率,提高課堂教學的豐富度,堅持教學過程的科學化.
教學過程的科學化是指以最少時間和精力,求得課堂教學的最佳效果.達到這一點,要求教師依據教學目標精心搞好以下四個設計.
一是課堂教學結構設計.一般認為,按時間序列把化學課劃分為課的開始、課的中心和課的結尾,這樣固定的三個部分較為合適,這種劃分適合於任何一種課型.課的開始,重要的是應該向學生明確一節課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要求,使他們做好知識和心理上的准備.課的中心部分是一節課的核心,課的教學目標的完成,教學質量的高低關鍵在這部分,所以課的開始和課的結尾都要緊密圍繞課的中心來進行.在課的結尾部分,要使學生對所學到知識得以歸納、概括,重點強化,加深理解和記憶,便於使本節課和下節課更好地銜接起來.
二是問題設計.一個有意義的問題將對教學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創設多種問題情境,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課堂教學高潮疊起.如在《鹽類的水解》這節課中,首先設疑:「鹽溶液是顯中性還是顯鹼性或顯酸性?為什麼?」接著通過實驗演示說明現象,最後師生共同分析得出結論.再如,學習「氮氣」一節,講氮氣的化學性質時,首先分析分子的鍵能,提出:氮氣在通常情況下化學性質如何?當在高溫等條件下,氮氣分子獲得足夠能量後,從氮元素的主要化合價來看,氮氣可能發生哪些化學反應?由於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必然對所學內容產生一股強大的吸引力,效果不言而喻.
三是課堂練習和作業設計.《全日制中學化學教學大綱》明確指出:「在教學中,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布置適當數量的考查學生最基本最主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各種類型的習題,以便打好基礎.還要注意布置綜合性和有一定靈活性的習題,並加強解題指導,嚴格要求學生獨立完成.不要布置學習解答過深、過難和過量的習題,以減輕學生負擔.」認真實施這一要求,加強化學課堂練習和作業的設計是極為必要的.對於課堂練習的設計,主要是著重考察學生剛學過的化學知識的掌握情況,起到及時反饋,鞏固所學知識的作用.所以要緊密配合上課內容,適時地穿插安排,多選用難度不大,全班學生絕大多數都可以答對的習題;對於課外作業的設計,要配合學生已學過的知識,達到加深理解,綜合運用,並逐步形成化學知識結構的作用.因此,課外作業題的綜合性、題型的多樣性、例題的靈活性及答案的隱蔽性等都要比課堂練習高一些.這樣經過相當時間的培養、訓練,學生的解題能力就會伴隨教學進程的發展得到提高.
四是板書設計.課堂教學的板書,是教師教學思維的文字表達形式,它既可以彌補語言難以表達的不足,如化學用語,又可達到形象直觀的效果.一份好的化學教學板書,應有科學性、直觀性和藝術性.板書設計要體現以下原則:①體現教學目標性,能揭示一堂課的重點、難點和關鍵,是一堂課的精髓;②體現教授的系統性,能形成完整的知識鏈;③體現教學的全過程,成為上課的注意中心.
特別要注意的是,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在化學課堂教學設計中充分運用化學實驗這一重要的教學方法,認真開展實驗設計,讓學生動手實驗,在實驗中發現問題、研究問題,這樣往往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原電池」一節可設計以下實驗來突破:①觀察鋅板和稀硫酸的反應;②在鋅板和稀硫酸的反應中用銅板接觸鋅板,有何現象?③讓鋅板和銅板在稀硫酸中不接觸,用導線在外電路通過電流計連結,觀察現象;④將稀硫酸換成蒸餾水重復上述實驗,發現什麼問題?上述實驗問題是按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設計的,學生在完成一系列實驗的進程中,經老師點撥,不但掌握了知識,而且更重要的是學生的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分析能力都得到了訓練和提高.
由上可知,化學課堂教學設計是一項復雜的工作,其中每一個環節都值得去探討,教師在這方面下的功夫越多,教學效果就越好.

C. 如何優化思想品德的課堂教學教學設計

如何優化思想品德的課堂教學教學設計

一、凸現德育功能注重情感熏陶

近年來,課改試驗區的試題注重突出德育課程的學科特點,不斷豐富學生的思想感情,真正內化所學品德知識,體現試題的教育性和思想性(學科性質和功能)。這些試題,一方面以弘揚主旋律、振奮民族精神為出發點,側重於正面引導,宣傳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政策,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立場、觀點;另一方面,也兼顧糾正學生的錯誤行為,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鼓勵學生談真情、講真話、辦真事,做一個誠實的學生,要讓學生在答題的過程中,得到一次品德能力的考查和品德素養的提升。

例如:重慶市中考政治試題

材料:「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是一個被追問了千年的話題。一個兒子在2004年用身體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他把生命的一部分──腎,回饋給病危的母親,母親的生命也許依然脆弱,但是孝子的真誠已經堅如磐石。2004年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田世國,讓天下所有的母親收獲慰籍。

閱讀上述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1)請你評析上述材料中主人翁的行為。

(2)請你用最簡潔的語言為這則材料配上話外音,以表達你的態度。

(3)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是母親節,在這一天,你准備為你的母親做些什麼?

分析:本題目的在於考查學生在日常學習中的道德積累和運用品德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沒有豐富的生活積累、良好的道德素質和深刻的人生感悟,是很難做出全面、正確的分析。成年子女贍養扶助父母,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法律規定的應盡義務。但在現實生活中,卻有極少數成年子女,無視父母對自己含辛茹苦的撫養和教育,嫌棄老人、拒絕贍養,令父母寒心,遭社會譴責。該題聯繫上述知識和現象,以2004年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田世國的事跡為材料,對考生加以正面的引導和教育,使學生深刻的體會到:孝敬父母是公認的社會美德,孝敬父母的人會受到他人的尊重和贊揚。

教學策略: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學生踐行,是思想品德課的本質要求。那麼,在課堂教學中應如何使學生逐漸形成好公民所應有的態度、能力、價值觀和行為,也就是說如何落實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呢?

落實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基礎在於擴大學生的生活積累,提高學生觀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沒有豐富的生活積累、良好的道德素質和深刻的人生感悟,是很難做出全面、正確的分析。我們這套教材就是以學生不斷擴展的生活為背景,處處滲透著對學生學會做人的教育。如堅強的意志,戰勝挫折的能力、與朋友的交往、寬容他人、悅納自己,換位思考、與人為善;做負責任的公民、關愛他人的生命與健康等等!可以說,是學生和老師共同學做人的教材。為此,我們認為老師應該引導學生作好如下幾項工作。

(1)交流親身經歷,生生互動,互相啟發──感悟生活

(2)搜集典型資料,感受生活,提升愛國、愛鄉情感──激發情感

(3)搜集典型案例,觸動學生心靈,增強守法意識──樹立正確的態度和價值觀

(4)親自參加實踐,增強責任意識──體驗生活

(5)聚焦榜樣人物,展示榜樣風采──感染學生

(6)關注社會熱點,貼近學生生活──讓德育回歸生活

(7)創設生活情景,讓學生從生活中知道自己應當怎樣做和不應當怎樣做──明確態度

作為思想品德課教師,應該十分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情感生活、道德生活,使課堂不僅是知識傳授的殿堂、更是人格養成的殿堂。與學生共同接受道德的洗禮,相信我們都會成為做人的典範。

二、注重能力考察,強調過程方法

近幾年來,探究與實踐題成為各地中考的題型,體現了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探究性試題一般通過給出鮮活的背景材料,設置一定的情景,提供一定的條件,提起某種話題,要求學生「進入角色」進行再創造。試題的著力點是活動與探究,旨在考查學生學以致用、自主探究的能力以及運用所學知識自主創新的能力。

例如,山西省課改試驗區中考試題

材料:2005年7月14日,國務院六部委聯合下發了《關於聯合舉辦中國誠信建設成果展系列活動的通知》,引起各地區、各行業的普遍重視和廣泛關注。大家普遍認為,這是誠信建設工作中的一件大事,誠信建設是我國當前一項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工作,對於推動地區經濟發展及社會進步,對於全國「共鑄誠信」活動的深入開展將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某校為了配合這一活動,決定舉行「共鑄誠信」辯論會。班主任正在物色正方、反方辯手和主持人。

正方:誠信是社會發展的主流,是總的趨勢,不可阻擋。

反方:不誠信是社會的普遍現象,誠信在現實生活中根本做不到。

(1)請你為反方提供一些典型現象(或實例)來證明其觀點。

在官場上:在商場上:在考場上:

(2)假如你是正方辯手,想一想初中思想品德課中哪些知識能成為正方觀點有力的理論依據。

(3)假如你是這場辯論會的主持人,請你圍繞辯論會主題做最後的總結發言。

(4)請你帶頭在「共鑄誠信」承諾書上做出鄭重承諾。

分析:此題以與青少年密切相關的誠信問題為背景材料,通過實踐探究活動的形式巧妙地把學習和生活銜接起來,考查了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設問1中學生要為反方提供論據,就必須結合生活實際,依靠平時對生活的觀察和積累,把看到的、聽到的社會上不誠信的現象用簡潔、准確的語言表述出來。設問2則需要學生迅速轉換角色,依照正方的觀點,從所學知識中尋找答案。此處應注意的是,要找准知識點,使找到的知識真正成為有力的理論依據,如人與人交往要坦誠相見、誠實信用是法律規范經濟活動的原則之一、明理誠信是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等等。設問3考查的是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要注意從總體上把握,圍繞辯題分別從正反兩個方面對誠信問題加以概括,總的結論具有一定的開放性。設問4答案比較靈活,學生注意從自己力所能及的行為談起。

教學策略:「著重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認識和分析社會生活的能力」,是教育部關於初中畢業、升學考試改革的指導意見中對思想政治課考試命題的一項改革要求。由「知識立意」轉到「能力立意」是這一改革要求的最好體現。搞好思想政治教學積累在課外,而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關鍵則在課堂。教師要優化教學過程和方法,向45分鍾要效率,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品德能力和健全人格的培養基地;要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重視發展和提高他們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自主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自主創新的能力。為此,我們應做好如下工作。

1.確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擺正教師的位置,實現師生平等。教師應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積極探究的學生學習活動的對話者、商談者、促進者、合作者。成功的課堂教學,關鍵是給學生最多的思考。把思維的時空交給學生,教師的作用就是要創設學生獨立探究的情境,讓學生在自主體驗和實踐活動中去發現知識、掌握知識,然後再運用知識去自主解決問題,使學生所獲得的知識不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具體生動的、豐富的,使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創造思維能力都得到培養與發展,最終實現知識與能力的統一。

2.確立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理念。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的熱情和學習的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思考,具體情境的內容必須做到三貼近,既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從而形成理性的認識,使教學過程成為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過程。當然,情境的創設,可以採用不同的呈現方式,如通過材料分析、小品表演、學生搜集資料、漫畫、視頻資料等方式呈現出來。

3.確立文本意識,用實用活教材。首先,要重視文中的小欄目,借導引性的欄目,引發學生閱讀文本的興趣;指導學生靈活運用設置具體的材料、情境,回答一些知識性較強的問題;對與生活密切聯系的問題,要求學生學會將課本知識應用到生活當中去,從而達到學以致用。其次,要拓展文本空間,藉助學生的生活經歷,在生生互動中,擴展和挖掘家庭、學校、社會生活中與學生相關的學習資源,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驗,在反思中感悟,在感悟中導行;教師平時要善於積累資料,不斷的擴大教材的資源空間,要成為教學資源的開發者。「腹有詩書氣自華」,教師只要有豐富的生活積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自然會上出好課。

三、評價體現綜合性,注重夯實基礎知識

知識是能力的基礎,能力是知識的升華。離開知識談能力,只能是空中樓閣,無源之水。對學生綜合性學習的考查,已成為目前教學評價的一項重要內容。試題的綜合性,可引導學生關注對所學知識進行適當的重組與整合;在考查對所學知識的組織、存儲、提取、理解運用、分析綜合等能力的基礎上,強調學生對知識結構體系的整體把握能力。

例如:江西贛州的中考試題

材料:一天,××中學大門口的一則尋人啟事引起了同學們的關注。

(1)假如你知道李清同學的下落,你將用哪些知識說服他回家?

(2)怎樣才能避免此類悲劇的重演?

分析:本題依託青少年迷戀暴力游戲、常泡網吧這一不良社會現象擬題,很具針對性和生活色彩。題中的「尋人啟事」,既包含深深的親情呼喚,又滲透對喪失良知的「網吧老闆」的憎恨。在一聲聲呼告中,父母那飽含熱淚的雙眼彷彿就在我們面前,體會著他們焦急的心情。此題設置的目的在於考查學生是否具備從多角度去思考悲劇發生的原因的能力,同時考查學生是否樹立起遠離暴力游戲,文明健康上網的思想意識。

人可以放棄一些個人的愛好,但絕不能丟棄高尚的追求;人可以沒有太多的財富,但絕不能沒有豐富的思想。這類融知識性、生活性、情感性、教育性於一體的綜合性試題,在近幾年的中考試題中大量出現。它們依託生活,融入真情,巧妙設題,引領學生深入回味所學知識,不斷凈化心靈世界。

教學策略:面對評價的綜合性,學生只有把握教材的知識結構,熟練掌握每課的基礎知識,對所學知識進行適當的重組與整合,方能應對。作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注重落實知識目標。

(1)更新觀念。沒有知識和技能作基礎的教學過程必然是空洞的,沒有知識和技能作基礎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也必然是不穩固的。課程改革走到今天,對於本學科來說,強調知識的系統傳授顯得尤其重要。如果學生抱著閉卷考試的心理應對開卷考試,學生的成績肯定會提高一個檔次。

(2)梳理知識結構,整體感知。首先要從整體上把握教材內容,使學生在大腦中形成一個大概的網路結構,明確每課安排了哪幾個框題,每個框題闡述了哪些內容,這些內容之間有哪些聯系等。我們可以通過畫知識結構圖的方法,來理清教材知識之間的聯系,形成知識網路,這樣就可以做到「一表在我手,全課心中有」,從宏觀上把握教材內容。

(3)明確目標,把握聯系,重在落實。這套《思想品德》教材的正文行文活潑,不像以往的教材語言層次分明,還會在段首或段尾用黑體字標出要點。這就需要我在「輕松閱讀」的同時,不忘概括大意、提煉要點,認真弄清每段正文說了些什麼。否則一課書看下來,就很有可能「一頭霧水」,掌握不了應掌握的知識。概括是思維的基礎,老師要學會概括,還要讓學生學會概括。有的老師依據一些參考資料,將教材每一課的知識目標細化成表格的形式,把有限的時間用在研究通過什麼樣的教學過程和方法落實知識和德育目標上,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思想品德教材正在向貼近學生生活、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方向上轉變;思想品德課評價也由過去側重考查品德知識向考查對基礎知識的理解運用和是否形成好公民應有的態度、能力、價值觀等品德行為的方向上轉變。思想品德教學應該重視智力、能力、情感、態度等育人目標,注重對人的生命存在及其發展的整體關懷。優化教學目標,有機地整合三維目標應該成為每一位思想品德教師每一節課教學追求。

D. 如何優化高中政治課堂教學

中學教育的主渠道是課堂教學,人才素質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課堂教學水平和質量。政治課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在課堂上獲得政治理論知識,更要的是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現能力、思維能力、自學能力以及運用政治、經濟和哲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圍繞上述政治課教學目標,我們廣大政治教師都在努力為學生創設一些引人入勝、輕松和諧的具有探索性、啟發性、創造性的思想政治課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問題,了解問題的實質,啟發學生從多方面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其中利用cai創設多媒體教學情境是一種不錯的方式。
一、教學情境創設的必要性
政治課教學必須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原則。現實問題是具體多樣的,但政治知識大多是純理論的知識,往往深奧、抽象,形成了政治知識的抽象性與實際問題的具體性的矛盾。但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常常進行灌輸式的教學,從理論到理論,學生則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缺乏應有的主動性、創造性。嚴重影響了政治教學的效果和教學目標的實現,也挫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如何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情境,提高教育效果一直是我們政治教師感到困惑的問題。
實踐證明,多媒體教學手段,它可以有效地模擬現實情境,將文字、音響、動畫、圖像等信息組合在一起,傳送送給學生,還可以自由拆卸,自由的放大、縮小,且不受時空限制,從而為學生營造了一個接觸實際、探究知識的氛圍,有效地解決了政治知識的抽象性和實際問題的具體性之間的矛盾。一個模擬實際的典型的教學情境,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眼、耳、口、腦等多種感官,促使學生主動記憶、認真思考、努力探索、積極地參與。這比學生直接接觸現實,獲得知識有時更能提高學習效率。下面就本人在《矛盾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教學中,具體是如何運用多媒體技術來創設教學情境,整合優化政治課教學,提出自己的一些做法和看法。
二、教學情境的創設1、巧設話題,導入課題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引人入勝的新課導入,它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教學目標的完成奠定堅實的基礎。雅典奧運會是學生熱衷於討論的問題,提起我國體育健兒為祖國贏得了多少枚金牌,學生幾乎都能答上來。
讓學生分組討論並個別發言。但學生往往會形成不同的觀點和派別,可以說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誰說誰有理,但究竟誰更有理呢?當這個時候,可以說水到渠成,教師點明課題:這堂課我們就來探討與這個話題有關的哲學問題:事物發展的原因。
這樣,直觀、形象、生動的導入,激發了學生的思維,避免了單憑教師獨白的平淡開頭,同時為學生探究打下了伏筆。2、層層深入
同學通過思考和討論,一般就能回答出:要孵化出小雞必須要有種蛋和適宜的溫度等。
教師在此基礎上,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如果只有種蛋或者只有適宜的溫度能不能孵化出小雞,學生一定會知道不能。從而可以得出結論:在事物的發展中,內因和外因是同時存在的,缺一不可,事物的發展是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
在學生知道了事物的發展變化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後,教師就可以點明這里所講的內因和外因的因就是指矛盾。
學生通過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教師小結,並出示《小結》:綜上所述,事物的變化發展是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兩者缺一不可,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外因要通過內因而起作用。事物的內部原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事物的外部原因則是事物變化發展的第二位的原因。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
總之,素質教育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怎樣才能讓學生自己走進教學,而不是教師去趕或拉他們進來?我認為,重要的是為他們創造一個合適的學習情境,當他真正融入其中的時候,一切就會變得主動。

E. 如何使教學設計更加優化

如何改進教學設計提高教學實效

教學如同三套馬車:教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反思。教學設計即備課,是一項復雜的教學技術。成功的教學在於教師出色的教學設計能力。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是影響教師教育教學效果的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因素。提高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是優化學校教育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是改善教師教學行為的積極策略,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必要條件。教學設計能力是眾多技能的組合,如何通過改進教學設計來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合理確定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一堂課的指導思想,是上課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教學的靈魂,它決定著教學的成功與失敗。因此制定明確、合理的教學目標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前提。就語文教學而言,教師在確定課堂教學目標時,應首先考慮學生的認知基礎,從激發認知興趣、提高閱讀分析技能、加強情感互動等方面去思考,提高教學的方向性、針對性與實效性,既重視必需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傳授,也重視學生自我發展的能力的培養,做到教學形式與學習內容的統一。有了這樣的教學目標,才能在設計教案時有個總體的思考方向。

二、整體把握教學框架

由於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的一個動態過程,出乎意料的情況時有發生,或者每個環節的進度並不完全在教師的掌控之中,這便對教師提出了要求,不僅要認真研讀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編寫意圖,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教學活動的基本線索,分析教材所滲透的思想、方法,體會新教材中蘊含的教學理念,能夠整體把握教學框架,對課堂的教學進程有個清楚的定位,而且要考慮所授班級學生基本情況、學習基礎情況,從而為實現整體的教學目標隨時進行調整。

三、精心設計教學情境

學習情境是否有效,並不是為有情境而創設情境,是指情境具有科學性、合理性、實效性。即:情境安排科學、合理,有其實在的意義。有效的教學情境應當使學生身心愉悅且為之入迷,在課堂中表現得精神煥發,充滿樂趣。構建生動的問題情境,可以真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於學生發現那些對他們個人來說是真實的挑戰,從而促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活動;有助於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自己的思維方式,參與到解決問題的活動中來,從而有利於問題的解決。在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要有現代氣息,要將現實生活中發生的與學習有關的素材及時引入課堂,要讓學生與課本人物、課本知識產生共鳴,以增強教學的時代性。因此,構建有現實性、趣味性、科學性、時代性的情境,才是符合學生內在發展需要的「真」情境。

就小學《品德》課程來說,如何改進教學設計來提高教學實效呢?我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改進教學設計:

一、走近生活,貼近社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要把教育從鳥籠里解放出來……鳥的世界是樹林,教育的世界是整個社會生活。"小學《品德》課程面向兒童的整個生活世界,道德寓於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教學時,我們應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組織、安排教學內容,讓學生走近生活,貼近社會,從而引導學生去熱愛生活、學習做人,形成良好的品德。

學生知識的獲得單靠教師的灌輸和學習書本上的東西是不夠的,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中,應盡量把學生的目光引到課本以外的、無邊無際的知識世界中去,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學習做人,並把道德寓於兒童的實踐生活中,使兒童在生活過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習慣。例如教學《文明從我做起》這一活動時,我課前設計許多紙條,紙條上寫有任務,首先讓學生以抽簽的形式接受任務,然後告知學生怎樣完成任務,把學生引到課本以外的實踐生活中去,觀察生活,親自體驗生活,讓學生了解文明不僅體現在課堂、教室、校園,而且體現在社會的各行各業。上課時把完成任務的經過、感想告訴大家。最後,通過學生自己的觀察尋找、體驗感受到的文明的重要性,發展學生的想像力、創造力,引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玩。在玩中,學生真正感受到文明帶給他們的快樂,感受到文明就是一種美,因此,內心深處就有了一種我要講文明、文明從我做起的意識。

二、創造性使用教材

在使用教材時,把學生引到課本以外的生活世界中一定要改變以往「教材為中心」的教材觀,以課程標准為依據,對教材進行細致的研究和計劃,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和兒童的發展需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按部就班地照本宣科。在保證實現基本目標的前提下,教師可對教育內容進行必要的調整,使兒童在有針對性的、高質量的教育活動中各個方面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
在用好教科書的基礎上,教師要創造性地開發適宜當地的課程內容(地方課程),本課程的資源是多種多樣的,兒童生活周圍的人和物、家庭、學校、街道、自然、環境設施、人文景觀、旅遊以及兒童生活中的體驗、經驗、發現等等,各種節目、文化活動、重大事件、民俗活動等等均可視為重要的課程資源,也就是說

F. 如何提高思想政治課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一、創設與生成並重,注重備課的雙向性、靈活性一份好教案,對於上好一堂課來說,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要提高政治課教學的實效性,教學設計要堅持創設與生成並重。首先,要求熟悉課本知識,清楚把握思路,創設問題情境,反映學生的認知、思想情感的疑問、困惑和要求,思想政治課的教學過程,應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有效的教學設計,應能充分體現學生學習方式的主動性、獨立性、體驗性和探究性。常聽到學生反映:「書本上我看懂了的老師講,而且不厭其煩地講,不懂的老師一帶而過,結果還是不懂。」這種講課就是只備教材不備學生,沒有為學生著想。若教學過程沒有從學生的角度去想、去設計,其效果可想而知。其次,教無定法,教學要靈活機動,教學設計更是如此,問題情境的創設只是一個方面,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質疑、教師的點撥、知識的引申都可能會生成新的知識,特別當前新課改的理念要求學生在體驗、感悟中獲得知識,教師要收集大量的相關資料,為課堂中生成的問題做好准備,要多學習、多積累,盡量滿足學生求知的慾望,提高其積極性。二、啟發與討論結合,增強課堂的民主性、培養學生的自主性教學方法要靈活機動。問題情境設置出來後,可以靈活地採用各種生動活潑的形式。如「小組討論」、「演講」、「辯論賽」、「當回小老師」等等,讓學生在各種形式的活動中真正「活」起來,「動」起來。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使學生在自主、合作的空間中學習一定會如魚得水,推動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思想政治課能夠採取的最好的教學方法就是自在的討論和歸納。啟發、討論式對話教學,這種方法可依據教材中「想一想」、「議一議」中的問題,由學生先進行討論思考,歸納概括,教師再運用啟發性的語言因勢利導。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應充分肯定其正確的觀點,對片面的認識再引導其仔細看書分析,自己糾正錯誤,這就使學生有種成就感。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才能讓他們暢所欲言,才可以看見學生們豐富多彩的思想在整個課堂洋溢。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和舒暢合作的教學氛圍,對於提高課堂效率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這意味著承認學生的主體作用和關注學生的發展,意味著教師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的改變。老師不再做學生的「說教者」,而是做學生的「商談者」,做學生成長的參謀、夥伴,做學生學習教材的組織者、引導者。中學政治課教學大綱指出:「學生學習思想政治課的積極性是學好政治課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師要注意從學習思想政治課中引起學習的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也是學習重要的動力,對於學生一開始就讓他們對學習產生興趣,教師在教學中,應採取多種手段引導啟迪學生。如應用錄音、錄像、多媒體等多種方法將那些引人入勝的寓言、詩歌、歇後語、音樂、謎語、漫畫及備受關注的熱點新聞等融入到教學中,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三、課堂與生活滲透,提高課堂的趣味性思想政治課,特別是高中思想政治課,因為理論比較抽象、深奧,加之教師講解空洞、枯燥,甚至乾脆讀書劃書而缺乏生命活力,學生學習提不起興趣,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營造富有活力的課堂,使廣大政治教師亟待解決的難題。盡管課本上的知識與現實的生活相比有很大的差別。但是,它們與現實生活又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的。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如果不及時滲透與社會生活、時代發展密切相關的課外知識,就無法活化書本上的知識,就談不上學生對知識的實踐和應用,也就更談不上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培養。我認為破解這一難題,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努力:一要關注學生的生活。陶行知先生說過:「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並真正成為教育」,所以政治教師要善於回歸生活,立足學生的實際,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生活,在解決問題中學習政治道理。二要關注國內國際形勢。每天都在發生的國際國內時事,因為其新穎性而受到學生關注,更因為它蘊涵著豐富的政治道理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三要關注地方鄉土材料。鄉土材料與學生生活聯系緊密,而且能引起學生共鳴,提高其積極性。四、改進教學評價,發掘學生的創造性「關注差異,人人成材」的評價觀注重運用多元、多維、全面的評價方式,使學生有更多展示自己的機會、能得到他人更多的肯定。這就要求教師充分重視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積極地看、聽,真實地感受學生的所思所想,隨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情況。如果教師抓住了師生交流的最佳契機,適時運用語言、表情等手段激勵、喚醒、鼓舞學生,就能使師生互動收到良好的效果。我國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說:「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為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心理學家的研究和教育實踐表明,如果教師熱愛學生,對學生抱有良好的期望,那麼他會在不自覺的狀態中給予學生肯定、贊揚和鼓勵,學生在得到鼓勵後,會激起對老師的更真誠的信賴和尊敬,產生上進的信心和決心。為此,不僅要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經常予以肯定,而且還應鼓勵各類學生都大膽地發表自己對知識的見解,肯定每個觀點中好的一面。這樣他們身上那種潛在的動力就會被挖掘出來,自尊心和自信心也會得到樹立和提高,長此以往,教師的這種期待會或明或暗地傳遞給學生,必定會影響學生的成績。此外,教師還應當培養和保持一顆「年青的心」,和學生經常交流,讓學生更親近你,是謂「親其師,信其道」也。此外,把多媒體技術引入學校政治教學課堂,可以極大地豐富教學內容,提供足夠的材料,給政治課堂教學帶來高效、逼真的學習環境。使枯燥抽象的政治學習內容變得富於趣味和吸引力,使政治課堂形式多元化,以此激發學生政治學習的強烈願望和自主性,使學生要學政治、愛學政治,最終學好政治。高中政治課教學應如何應對新課程下高考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在注重基礎知識和主幹知識考查的同時,將課本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結合起來,使試題呈現出靈活性、多樣性的特點。面對新課程理念下的高考,高中政治課教學應如何應對新課程下的第一屆高考?下面,我結合自己平時教學,淺談觀點如下:一、學習教改理論,轉變教學觀念在課程目標上,強調讓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的發展;在課程實施中,強調學生探究學習方式的養成,關注學生思維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促使教師探索新的教學方式以及改善自己知識結構。這就要求教師認真學習研究與新課程相關的教育教學理論,迅速更新教學理念,全面落實新課程的「三維」教學目標,努力促進「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 、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有機融合。課堂教學的著眼點應該是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引導學生通過提出問題,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讓他們在選擇中學會選擇,在學習中學會主動發展。如過去講「社會保障制度」時,我們只是引導學生系統歸納出相關的知識要點,使學生被動接受。新課改後,同樣講這個問題,我創設了一個情境:某國企在市場經濟中,由於各種原因陷入困境,為了生存,實行轉制,把富餘人員分離出去,部分下崗職工怨聲載道。要求學生思考討論:為什麼會產生上述現象?這些現象說明了什麼?應如何正確面對?這樣的情境創設增強了學生興趣,激活了學生的思維,課堂教學氣氛活躍了,很自然地達成了對相關知識建構。二、夯實基礎知識,強化基本技能新的高考改革雖注重考查能力,但縱觀近幾年高考試題,盡管背景千變萬化,設問的角度層次多樣,但通過答案的分析不難看出,這些題目大多是命題專家對相關基礎知識的重新排列組合。因而這種能力考查仍是建立在對基礎知識更高要求基礎之上的,要想取得理想成績,必須注重基礎,強化基本技能。1、夯實基礎,構建知識框架夯實基礎,應重在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因而,在復習過程中,構建知識框架工作十分重要。首先要「宏觀在胸」,構建網路要胸懷全局,構建全新的知識框架;其次要「中觀成線」,在復習中要掌握一系列基本理論,以充實對學科基本思路的理解;再次要「微機在握」,學生做到准確、清楚、透徹地理解基本概念、原理,做到運用自如。如講「價值規律」涉及到價值規律內容、表現形式及作用。我設計了兩個問題:①如何理解價值規律內容,表現形式及作用之間關系?(引導學生在理解基本知識基礎上,系統把握知識)②在理解價值規律的基礎後,對我們今後從事經濟活動有何啟示?(使學生准確透徹理解基本內容,做到運用自如)2、培養提取和分析有效信息的能力新課程實施中,要求關注學生思維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提高;考綱能力要求上也明確要求學生提高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述事物,論證和探討問題能力。針對文綜試題設置的情景取材廣泛,設問的角度靈活多變,因而一定要培養學生對有效信息的提取和分析能力。教學中,對於習題處理,我首先引導學生分析設問的角度、層次、要素、抓住問題的關鍵詞,然後根據對設問的分析結果把試題所提供的背景材料進行分析。其次要求學生能迅速准確地確定材料與知識的結合點,整理思路深入分析解決問題。三、倡導研究性學習,構建和諧探究課堂德國教育家洪堡曾說過:「教育必須培養人的自我決定能力,不是培養人去適應傳統世界,不是首先要去傳播知識和技能,而是去「喚醒」學生的力量,培養他們自我學習的主動性、抽象的歸納力和理解力,以便使他們在目前無法預料的種種未來局勢中自我作出有意義的選擇。」因而,這次新課程理念提出「以人為本」就是要求在教學設計中善於從學生實際出發,營造教學情境,設計教學問題並引發學生發現、探究、解決問題。新課改要求大力倡導有利於掌握科學方法,孕育創新精神的研究性學習方式。結合相關教學內容,鼓勵學生學會選擇,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為學生提供足夠的選擇空間和交流機會,富有個性地發展自己見解,以利於培養求真務實的態度和勇於創新的精神。教學中,我認識到研究性學習大致有創設問題,處理信息,得出結論三環節,它讓學生的思維經歷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三種狀態。例如:講「樹立正確消費觀」時,我結合學生實際認識水平,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探究:當前黨和政府提出的要建立節約型社會,與如今努力擴大消費要求的宏觀經濟政策是不是矛盾?提倡艱苦奮斗是不是就認定學生穿用名牌屬於奢侈的消費?然後引導學生就這一問題結合課本知識逐層探究,讓學生提出具體看法,進行交流驗證,把自己結論與別人進行交流,以求達成對這一問題全面認識和有效解決。這樣,通過構建平等、和諧、互動、合作的新型師生關系,通過交流溝通,合作互動,自主探究等方式,激發了學生思維,活躍了課堂氣氛,推動探究活動取得良好效果。四、突出「一點兩練」,提高分析探究能力1、「一點」即問題情境創設尋找高考考點與學生生活實際和時事熱點的結合點。高考試題緊扣時代脈搏,突顯時代特徵。新課程也強調「政治課教學把理念觀點的闡述寓於社會生活的主題之中,構建學科知識與生活現象,理論邏輯與生活邏輯結合」,因此,在學生訓練題目情景的設置選擇中,教師要在深刻把握高考考點的基礎上,精心選擇符合學生生活實際和針對性強的國內外重大時政熱點作為背景材料,這樣既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又能提升學生分析探究問題的能力。2、「兩練」即課堂利用近幾年高考試題進行針對性的練習,自習精選最新模擬題進行限時訓練。為避免大題量,長時間訓練給學生帶來的練習疲勞感,在課堂練習中我針對本節考點的重難點,精選近幾年高考試題進行針對性練習。一方面,練習後讓學生結合答案進行分析,特別關注答案中的關鍵詞句,通過比較和反思自己解答過程中的知識盲點,來達到掌握知識,提高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通過一些試題的條件,設問方式、答題范圍轉換,實現一題多解,老題新做。如在講析2007年高考文綜全國卷(Ⅰ)39題時,我依託材料設計了兩個問題:①針對材料一二中所看出的問題,從政治常識角度說明政府的舉措。②運用哲學常識觀點分析材料三。這樣既提高了學生對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又訓練了多角度思考分析能力。自習時間,結合當天教學內容,精選最新模擬試題,進行限時訓練,由於題量不多,使學生能快樂訓練,同時教師也能及時批閱試卷,了解學情。總之,新課程理念下的政治高考命題將會繼續突破傳統的考查學生知識點記憶情況的做法,堅持以知識為載體,以學生的健康成長為落腳點,通過考試來影響與引導教學,推進課程改革。

G. 如何優化教學設計及課堂行為

石大偉 河北省邯鄲縣第十七中學 摘要:理學家對學習過程分析過,把學習過程分成了八大階段,即引起動機、了解、獲得、保持、回憶、概括、作業和反饋,這是在學習過程中的心理活動。作為審美為主線的美術教學,不僅有一般學習的共性,又有它的獨特之處,美的欣賞的想像延伸,非畫面表象所包攬,而美的創造又擴展了作業類內涵,變鞏固為創造,變規律為多樣化。如果說學是教的基礎,那麼,教就是學的主導方向,優化課堂設計,就可以更好地激活美術教學。 關鍵詞:初中美術、教學、課堂設計、優化 在初中美術教學過程中,如何優化課堂設計、更新教學理念,發揮教師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是教學中重要的一環。美術教學應當致力於培養學生的審美感受能力、藝術思維能力、創造的表現能力以及藝術評價能力。這就必須靠教師的課堂教學去完成,需要教師去優化課堂設計,它必須是科學的、新穎的,同時也是有實效的。筆者認為,注重研究課標、研究學生,按照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的規律全面考慮,才能找到適合每一節課的最佳教學方案,激活美術教學。 一、 課堂設計要注意過程的順序性 美術教學,前者為「美」後者為「術」,兩者互為作用,怎可截然分開。如七年級第十四冊《手繪線條圖像——物象空間的表達》一課,如果按先概念再因素後法則的順序講解,必定違反學生的認知心理和學習規律,效果不會好。如果教師先展示圖片讓學生分析這些立體圖像採用的是什麼樣的表達方法,分析出構圖因素,歸納出概念,學生便得到了了解、獲得。再充分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使立體物象的結構形態和體積量感等要素以直接的動態的方式和最清晰的剖析表達出來,以此來認識構圖的可變性,引出構圖法則,了解重心、均衡、和諧的道理。同時其他的同學根據自己的意願畫出構圖形式簡圖,由於課堂形式新穎,圖片的感召力強,容易引起參與興趣,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急切的表現心情益於言表,得到了獲得。然後以學生生活體驗作為教學的重要輔助內容,用多元化的藝術手法代替美術語言的表達,以手繪線圖像的基本方法為軸心,輻射生活中涉及造型和空間藝術的方方面面,讓學生區分不同形式的構圖,深化所學的知識,啟發認識構圖的作用,得到了回憶、概括。這一課融入啟美、益智於其中,順於學生的認知心理,符合感性到理性、具象到抽象和先易後難、循序漸進的學習規律,把握住了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因而課堂效果很好。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如七年級第十四冊《多姿多彩的袋和包》一課中,筆者教學設計的大框架是通過直觀的欣賞,分析手袋、背包的種類樣式與人的審美心理趣味的關系,激發學生議論、暢談感受等積極思維的主體活動,使學生對這類產品的不同造型特點與不同的人文文化背景有所認知,並引導學生充分發揮想像力,設計出造型結構獨特、屬於自己的作品,同時培養了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二、 課堂設計要重視興趣引發和氣氛培養 教師善於誘發學生深厚的興趣,是形成活躍課堂氣氛的重要一環。課堂教學本身應該是一種注重人的興趣、情感、精神、活力得以提升和釋放的整體行為過程。興趣的提高是課堂教學得以成功的重要環節,要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點與認知的規律,努力為學生創造一個輕松、愉快、有趣味的學習環境和氣氛,消除學生心中的學習壓力,使學生感到學習沒有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娛樂。學生的興趣,一部分是由自身審美素質激發的,主要靠教師優化教與學的氣氛而誘導引發,這是教學設計中不可忽視的方面。如七年級《民間藝術的色彩搭配》一課,先讓學生收集一件民間工藝品,分析它的色彩搭配特點,強調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和探究性;再利用多媒體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以優美的音樂、多彩的畫面鏡頭,把同學帶入一個美麗的色彩世界,讓同學從欣賞初中會審美,在技能表現上躍躍欲試。這種多媒體進入課堂,學生有一種新鮮感,學生的興趣大大提高了,課堂的氣氛活了,活躍中有智性開發,動的過程中有美的創造,把教與學的活動變成了學生的心理需要,變成了享受創造美的快樂,其收效是很大的。美術教學離不開隨堂欣賞,美的欣賞能給想像插上翅膀。作業的本身形象不是意境,它只不過是想像的媒體、想像的「引發劑」,欣賞者由看到想像就是一個創造,這個想像過程就是審美過程。藍天會使人想到大海,想到晴朗的天空;五星紅旗,會使人想到祖國、黃河、長江,無數的先烈為此犧牲了自己,無數的華夏兒女多麼希望它在各地飄揚……這種想像需要教師的引導,藝術的眼光、創造的想像是培養出來的、訓練出來的,因此教學設計必須把學生的情趣、審美素質和豐富想像力結合起來。 三、 課堂設計要注意巧用多媒體的輔助作用 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擅於將圖、文、聲、像融為一體,突破時空限制,調動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積極主動愉快地參與教學活動。實踐證明,在美術課教學中, 適當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創設情境、再現情境、演繹情境,創造生動、活潑、愉悅、高效的課堂學習氛圍, 優化教學過程, 提高教育、教學效果和質量,促進教學改革向著更科學、更先進的方向發展,使學生積極、主動探求新知。當這些大自然與人文的景觀動畫和精美的作品展現在學生面前時,學生的思維頓時豁然開朗,他們沉浸在秋天美好的意境中,學習情感處於極佳狀態,再加上教師娓娓動聽的話語引導,學生們的思維產生了豐富的聯想,腦海中同時再現了秋天的自然美景和生活趣事,並與繪畫作品所表達的秋日色彩結合起來,感受到了繪畫色彩的藝術魅力,從而突出了教學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使學生在得到美的熏陶和情愫的滋潤的同時,自然、有效地掌握了新知,提高了他們的認識能力和審美能力。 總之,美術作品總是運用無聲卻機智閃光的藝術語言,去打開欣賞者的眼光,用它的生動形象來表達思想內涵,用情感哲理來品味作品的思想蘊含,觸及感情世界,以情動人,以此征服人的心理。

H. 如何運用信息技術優化初中政治課堂教學

現代教育技術伴隨課程改革的腳步聲,悄然走進了課堂。以其擁有的強大表現力、交互性、較好的受控性和直觀性贏得廣大思想品德(下稱思品)教師的青睞。在思想品德課程改革中,倡導新理念、教學新思路,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沖破傳統的教學框架,改變了思品課上始終演澤著語言說教的教學模式,把道德行為與兒童的生活、情感體驗,化成一幅聲形並茂生動畫面展現在課堂中,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情感、興趣、思維。促進學生確定道德自我發展目標,產生內化,形成良好的品質起著積極的作用。
一、 創設了生動情景,激發了學生興趣
思想品德課是對學生進行道德品質和日常行為規范養成教育的課程,如果採用一般的教學手段,往往會變成空洞的說教,枯燥無味,達不到應有的效果。運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使教材聲文並茂、生動、形象、逼真,還能把人們在文字教材中見不到的場面、情景展現在學生的面前,生動活潑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慾望。如:教學七年級上冊《亮出你自己》一課時,課的伊始我請同學們看了一段2004年中國奧運健兒勇奪金牌的錄像,在這段錄像中集納了各種體育項目。本來就喜歡體育的他們一下子被牢牢吸引住了。看的過程中我允許他們叫出自己認識的運動員的名字,孩子們的積極性被調動了起來,他們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動物身上,給予動物更多的關注,從而興趣盎然的進入本課的學習。又如在教學《法律是種特殊的行為規范》一課時,在講「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這一特點時,我利用課件進行情境教學,渲染人物形象:播放胡長清受賄案的視頻,重點播放胡長清被法院審判這一重點情節,最後展示胡長清被法院宣判為死刑並立即執行這一決定。這一段課件的播放,讓學生強烈地感受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他們對法律的這一重要特徵牢記在心。
可見,運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能化靜態為動態、化抽象為具體,有效地創設教學所需的情境,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培養學生興趣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特別是思品課教學,激發興趣可得事半功倍之效,是提高學生學習質量的關鍵。在思品課教學中應該運用什麼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1、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結合學生的實際,故事開端激趣。上課一開始以趣引入,會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慾望。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課題的引入,課堂教學要貼近學生生活,使之成為一種向知識奧秘探索的活動,甚至是神秘的興趣活動。一開課就要把學生的興趣勾起來。如《誠實守信》一課的開始,教師播放故事,讓學生邊欣賞《狼來了》的畫面,邊聽配樂錄音,聽後請學生討論:天真的牧童在山坡上焦急地呼喊「狼來了」,為什麼山坡下的人聽到後不去求助?從這個故事中你懂得什麼?繼而提示課題。以「趣」引路,學生的學習慾望就空前高漲。在學生熱烈交流中明白了道理:做人要誠實守信。
2、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討論明理激趣。《品德與生活》課程追求的品德教育不是追求德目或道德規范知識的嚴密體系,而是從學生的生活出發,以兒童的經驗為起點,在進行生活教育的同時自然地進行品德教育。教師就要聯系學生的實際出現畫面去引導學生討論、辨析。如教學《自覺遵守公共秩序》一課時,將畫面分解成兩個問題,引導學生展開討論:(1)當你到火車站買票,有人不排隊在你前面插隊時;(2)當你被嘰嘰喳喳的議論聲擾得無法看演出時;此時你看到、聽到的情景,對這種行為有什麼看法?通過討論,使學生明白我們每個人都要自覺遵守公共秩序的道理。
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教學,不僅使傳遞的信息充分表達出來,而且更有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對信息的接受、理解,增強了明理和導行的效果。
二、 激發道德情感,灌輸為感悟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感情可以在某種特定場合中被激發出來,這就是「觸景生情」。現代信息技術就可以創設出和諧的、動態的情境,讓學生通過對形象具體的事例、情景等的感知,激發學生的動情點,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並進入角色,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如教學《勿以惡小而為之》一課時,我先播放影像片段,展示些觸目驚心的事例,啟發學生思考:難道這些人生來就是這樣糊塗嗎?那麼他們是怎樣走到這一步的呢?引起學生思考。這樣,理中有情、情中有理,所明之理融入了學生的真情實感,更具有感召力和說服力。當學生的情感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時,引導他們抒發心中的情感,能起到傳播情感強化全體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的作用。如教學《師生之間》一課時,我先回憶自己童年時代得到老師關懷和培養的事例,表露出自己對老師教誨的真誠感激之情,並以一聲「謝謝您,老師!」引起全班學生的情緒共鳴。接著,播放錄像《燭光里的微笑》,再出示一幅平時老師關心學生的畫面,讓學生從錄像中趙老師為人民的教育事業嘔心瀝血的事跡聯想到老師對自己的關懷,體會認識到每一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老師。最後,在課件MTV《每當我走過老師窗前》的音樂聲中,讓學生說說想對老師說什麼,想為老師做什麼。此時,學生已經很想表達自己對老師的感情了。可謂情到深處,一觸繼發。
恰當應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教學手段,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能力的有效方法,在 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為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採用現代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想像力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可以拓展課堂教學的時間和空間,有利於激活學生的思維和想像力,老師必須給學生創設最大的自由思維空間和表現機會,把教學內容轉變為學生自主探究,把原來的教學行為轉變為優化學習行為和交流、探討思辨問題的過程。老師在指導學生發現問題的基礎上,要及時組織學生圍繞所提出的問題,進行分組討論、思辨,讓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
三、豐富教學內容——增強課堂教學的生機與活力
思想品德課是一門時代性、針對性很強的學科。脫離時代、脫離實際的品德課就像一潭死水,沒有生機。因此,就要求教師要准確把握時代脈搏,聯系社會生活實際,使思想品德課永遠充滿濃郁的時代氣息。教學中可選用當今有代表性的社會事例,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使書本中抽象的理論知識與生動形象的感人事例相結合,讓課堂教學充滿生機與活力。這樣,不僅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而且對他們用知識指導行動也是非常有幫助的。例如:我在教學《做一個有尊嚴的人》一課時,發現教學目標中強調「培養學生自尊自信,尊重他人的生活態度,與參與社會公共生活能力,懂得自尊與自恥」,而課文中有關這方面的內容相對不足,於是我找來《2004年奧運冠軍錄》這套光碟,節選下「劉翔勇奪奧運冠軍」這一精彩片段 。 雖然僅有短短的三分鍾,但美麗的畫面、親切的講解,使學生清楚明白地了解了中國人的自信,豐富了教材的內容。
再如我在講《團結就是力量》一課時,在學生匯報完自己的調查資料後,我適時播放2003年上半年,社會各界以各種方式支援抗擊「非典」的斗爭的影片片斷。這眾志成城的偉大民族精神深深撥動了學生的心弦,他們的內心充滿了自豪的情感。
多年的教學實踐告訴我:思想品德教師應做一名有心人。現實生活、報刊雜志、電視節目中蘊含了豐富的、具有鮮明時代感的教育資源,我們應隨時注意收集。把它們融入到思品課中去,教材的說服力和時代感就能明顯增強。
四、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一)思想品德課教學的關鍵,在於教師主導作用的影響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使兩者關系達到和諧統一。而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為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創設了平台,提供了更多選擇的機會。網路教學更讓教師的教學內容變得直觀、生動有趣,課堂教學聲形並茂,色彩逼真,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使教育效果達到最優化。如在學習"維護祖國的安全、榮譽、利益"一課時,我把岳飛、文天祥等民族英雄人物的生平事跡製成專題學習課件,讓學生自由瀏覽、閱讀,解決老師提出的問題。在自學的過程中,使學生深刻體會維護祖國的安全、榮譽、利益的愛國精神,以達到教學目的和要求。我還鼓勵學生採取合作學習的方式,四人一組,進行廣泛討論,對問題進行深入探究,使自己的感知更深刻、更准確,與其他同學產生共鳴。這樣的教學設計,既培養了學生自主、合作的學習習慣,又能增強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體現了思想品德課教學的主體精神是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培養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二)共享資源,互動式發展
在現階段,主要是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上網查找資料、登陸論壇發表自己的看法、通過PowerPoint課件做練習題鞏固所學知識,達到共享資源,互動發展。現代信息技術運用於教學,為思想品德課適應現代化教學環境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在思想品德課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充分發揮視聽結合、手眼並用以及模擬、反饋、個別指導和協作的新型教學方式,必定會極大調動初中學生學習思想品德課的興趣和積極性,取得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綜上所述,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直觀形象、具體生動的特點,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因素,讓他們在愉悅的心態下,在令人信服的實事中,接受教育,明白道理,對提高思品教學實效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
但我認為更為重要的是:隨著對信息技術與思品課堂整合研究的不斷深入,我們的教育觀念、教學方式、師生關系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例如,以往的思品課往往是一隻粉筆、一言堂的灌輸式,而信息時代的到來,面對豐富多彩的網路世界我們反而不如孩子們反應快,在很多方面他們遠勝於我們,我們沒有理由在站在講台上發表長篇演講,而應該更多的讓孩子們發表見解。既然網路是五彩的、社會是多元的,我們也應該拋棄答案唯一,在堅持是非標準的大前提下,允許他們發表不同見解,尊重孩子們的想法,真正做到以人為本,以人的發展為本。傳統的先分析典型事例再導行的固有模式正在發生著變化。例如,我在教學《理解誠信》一課時,首先通過看圖、聽故事、討論的方式,使同學們明確了誠信的重要性及誠信內化為美德,外化為行動的實質。學生們當即展開了大討論,各抒己見,課堂氣氛相當活躍。這樣的明理過程遠比分析課文中的單純事例更有意義,更貼近孩子們的生活實際。所以,在思品教學中,學生能做的事自己做:能發現的事自己發現;能思考的問題自己獨立完成……解放他們的雙手和思想,達到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學做合一」的境界。在課堂上,我們要給學生充足的自學時間,組織小組討論、合作學習;增強角色體驗,拓展渠道,注重前伸後延;利用現實生活中豐富的思品教育資源,讓樂於自主學習的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思考、主動實踐、主動探索、主動創新,從而充分展現其「主角」形象。在其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中形成促其內化導行的內驅力。如教學《公共生活中的禮儀、禮貌》一課時,課前我讓學生搜集當前社會上的一些文明禮貌用語,在課堂上進行5分鍾新聞發布會,學生一方面展示了自己的實踐成果,另一方面感受到掌握文明交往的技巧,收獲很多,從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而這不正是在培養學生收集信息,把握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嗎?
總之,信息技術的到來,正吻合了思品教學改革的需要。它增強了教材的感染力,擴大了閱讀的信息量,拓展了學生的感性和思維空間,極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時空界限,學習自由度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濃了,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實效。同時也密切了師生關系,教師成了學生學習的合作夥伴、知心朋友。有人曾說過,課堂教學是師生生命里程中最輝煌的一段。那麼,現代教育技術進入課堂將為「輝煌的歷程」增添更為神奇絢麗的一筆。潛心鑽研現代信息技術與思品教學整合,必然給增強實效性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我將不斷求索。

I. 如何實現高中政治課的高效教學設計

如何實現高中政治課的高效教學設計
所謂的「高效課堂」就是一切以學生為中心、以快樂為根本,用盡可能少的時間獲取最大教學效益的教學活動,我們現在提倡的「高效課堂」研討,其目的就是做到兩個減輕,兩個提高。即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益,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益。最終到達提高學校整體教育質量的目的。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課堂的高效是一門藝術,充滿挑戰,呼喚智慧。如何實施高效的課堂教學策略,設計自己個性化的教學,創造獨特的教學風格是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應該努力追求的!(一)更新思想,高效教學的理念指導,是高效教學的前提。 對政治老師而言,固有的、傳統的教學行為習慣依然存在,「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模式仍然很有市場,這與素質教育的要求以及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是背道而馳的。要打造政治「高效課堂」,必須摒棄這些制約因素。因為學生已經預習了,教師要有針對性的講解,做到少講、精講。教學方式要靈活多變,提倡學生討論,多採用互動式教學,甚至可以讓學生去講課,真正做到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另外,還要分層次教學,教師不能光顧著一些學習程度好學生,更應該傾斜那些學習暫時落後的學生。(二)精心備課是高中思想政治高效教學的基礎。高效教學的理念,最終要落實到課堂上,課堂上的高效才是最終的有效,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摒棄他們對政治課或隱或顯的情感及精神上的漠然,使教學活動成為師生互動的過程。 1、按課程標准,備好教材,研究教材。 教材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更是學生學習的一種重要的資源,也是師生溝通的橋梁。充分的利用教材,開展創造性的教學,是新課程的基本主張。教師是課程的開發者,也是教材的研究者,教材的價值在於生成性。研究教材要從知識性和人文性兩個方面來考慮。知識性包括原理、觀點內含的知識和課外延伸的知識。人文性是從培養學生信息素養來講的,備教材應領會新課程的主要思想;研究政治教學的新課標,從整體上了解教材的特點、把握書本的體系結構,分析新課標,通過鑽研新課程標准,掌握教材基本內容和教學要求,統觀全局,抓住主線。研究教材還必須確定教學目標,知道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2、按課程標准,備好時政熱點。 新教材的特點之一是「具有基礎性、生活性、豐富性和開放性」,即教學內容是基礎而豐富的,呈現形式卻是開放的。因此,在備課時要廣泛閱讀有關新聞、報刊雜志、時政熱點,找出哪些是需要增加的知識點和教學中需要的新素材、新資源。 3、按課程標准,備好學生。 「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這是新課程改革的宗旨。高中生正處在青春期,課堂上躍躍欲勢,逆反心強,課堂上要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的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課堂上要真正能做到「以學生發展為本」,使新課程的理念真正落實到每一天的課堂上來,備課要做到了解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習基礎、學習興趣和學習態度等情況。我們可以根據他們在以往學生知識水平、能力來分析哪些知識點是學生容易掌握的,這樣的知識點就只需要點到為止,否則需要詳細的介紹和指導練習。通過分析學生的差異來進行分組,在分組中要特意安排接受能力比較好的同學,增強每個學生的合作意識。 (三)活躍的課堂狀態是政治課高效教學的關鍵教師要時刻牢記學生才是課堂教學的中心,要精心設計能調動學生課堂學習主動性的方法。課堂教學的效果,最終要體現在學生身上。只有通過學生的親身實踐和領悟去獲得知識,才是最佳學習途徑。因此,教學過程中,要徹底改變「注入式,滿堂灌,教師講,學生聽」,把知識強行「塞入」學生大腦的傳統教學模式和觀念。教師要由「演講者」轉變為「編劇」和「導演」,要像導演給演員說戲那樣,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重視學生的課堂需求,促其自覺、積極地學習知識和思考問題。當然,我們不僅僅要關注學生雙基的掌握,更要在課堂中以幽默風趣、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及事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他們學習的信心,促進三維目標的全面達成。 (四)、優化課堂結構是有效課堂教學的保證。1、探索有效的教法,精講精練。首先,要堅持三講三不講:講重點,講難點,講方法、規律;已經教會的不講,學生自己學會的不講,學生怎麼學也學不會的不講。講的時候要注意語言力求做到精確、精煉、精彩。其次,要堅持五個讓的施教習慣:能讓學生觀察的要讓學生觀察;能讓學生思考的要讓學生思考;能讓學生表述的要讓學生表述;能讓學生自己動手的要讓學生動手;能讓學生推導的結論要讓學生自己推導。再次,課後作業的布置要精、准。所謂精是指在教師充分關注學情之後,有針對性的設置作業,量要適中。所謂準是指作業題目要准確的反應教學重點,同時為突破鞏固難點服務,堅決避免重復性作業。 2、要注重教學環節的有序性和波動性。教學應像河流一樣,有序性和波動性相結合,既百折不撓奔向大海,體現有序;又迂迴曲折,體現波動性。有序使教學結構段落明確,但一種活動如果缺乏起落,給予學生的刺激便會減少。教學應避免平鋪直敘,在教學過程中有矛盾沖突,有思維碰撞,有智慧啟迪。教師講述有行有止,有續有斷,高低起伏,悠揚頓挫,富有感染力;學生學習有聽有講,有學有練,有張有弛,有商有量。整個教學過程猶如一台好戲,師生共同配合,有序與波動相結合,教師與學生共成長。 (五)靈活的課堂問題設計是政治課高效教學的支撐。所謂靈活是指課堂問題的設計形式的多樣化。既可以把課堂教學的問題與熱點問題相結合,理論聯系實際進行設問;也可以循循善誘,步步設疑;還可以設計新穎別致,貼近生活,具有趣味性的問題。例如,講哲學中「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這一抽象難懂的哲學觀點時,如果教師只空洞地講述理論,學生難以理解,又會覺得枯燥。有人在講這一問題時,引用了一個故事:有一天,天空下起了鵝毛大雪,秀才、官員、財主便望雪興嘆對起詩來。秀才:大雪紛紛落地。官員:此乃皇家瑞氣。財主:下它三年何妨。旁邊破廟里睡的一個乞丐:放屁。身份不同的人作出了截然不同的詩句。之後,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①為什麼他們對下雪的認識不一樣?②他們的不同身份,各自表達了什麼樣的思想感情?③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誰決定誰?由於設問的問題故事性強,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通過思考、回答很快明白了物質和意識的關系。教師又窮追不舍,緊接著問:「你能不能就中國古代和現實生活各舉一個事例來說明」。這一問是讓學生明白哲學無處不在,我們歷史長河的發展過程中有哲學,我們的身邊有哲學,我們自己本身也在應用哲學。這些哲學原理實實在在存在,並不是虛無飄渺。總之,「問題」是課堂教學的核心,是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的和諧統一。只有充分重視問題的設計並不斷優化,才能真正使學生學得輕松、高效,課堂效率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綜上所述,當今的政治課堂已經不再是簡單的知識學習的過程,它是促進學生發展的課堂,是學生生命成長的天堂。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以學生為主體,細心呵護,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努力營造輕松、民主、和諧、高效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使課堂真正成為師生互動、生機盎然的舞台,進而構建和諧高效的政治課堂。

閱讀全文

與如何優化政治課堂教學設計課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