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
一、研究和組織教材的能力。教師要上好課,必須事先要備好課。所謂備好課,首先要深入鑽研教材,把教材的知識弄懂,並融會貫通,使之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其次,要研究課程標准、教材內容和學生,明確教學目的、重點及要求,使之轉化為教師教學的指導思想;再次,要進一步研究教學目的要求、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之間的內在聯系,找到使教
學內容適應學生接受能力、促進學生智力發展、實現教育目的的途徑,要實現上述三個方面的轉化,教師就必須有一定的鑽研和組織教材的能力。這種能力越強,備課的效果就越
好,十分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備課要優化備課程序,可以這樣做:不看文本以外任何資料備課—看了資料後反思—反思以後再備課—教學以後再反思。反思什麼?首先反思我想的和別人想的一樣嗎?別人想不到的我想到了嗎?再反思備課和上課會相符嗎?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相符嗎?最後反思我的課堂還可以優化嗎?怎樣優化?這樣做你的認知、能力一定會有新突破。
二、研究學生的能力。學情是教師進行教育教學工作的出發點,教師要善於根據學生的外部表現了解他們的個性和心理狀態,如思想狀況、道德水平、知識基礎、智力水平以及興趣、愛好、性格等。要分析學生在學習新知原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要分析學生的認知特點,不同年齡的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特點。只有了解學生的實際,才能做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三、組織教學活動的能力。教學流程安排兼顧了知識邏輯和學生認知規律。活動要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啟發學生思維。要根據教學目標內容,合理使用多種互動、小組合作、多媒體等教學形式要靈活運用語言、板書、強化、反饋等基本教學技能,提高教學效果。要學會對資源進行分析,如:資源在突破教學重點、難點的作用;資源與教學環節的匹配等。能夠開發和利用多種資源,如文本、社會、環境、多種媒體等組織教學活動。
『貳』 教師教育觀念落後的表現
1、教師要轉變課堂教學目標
教學的目標就是要「全面落實黨的教育方針」,「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學校教育的本質內含是塑造人,以人為本。「教育就是把人變成人」的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到「既教書又育人」。從一定的層面上來說,教師的育人比教書更為重要。教師課堂教學內容要從以「知識為中心」向以「學生的發展,能力培養為中心」轉變。
2、教師要轉變課堂教學的方式、方法
我們有些老師在課堂上只關注自己教了多少,上得如何,這種「滿堂灌」的方法是最落後、最省力但也是最不負責的教法。
課堂教學的根本途徑是「千方百計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我們要注意是「實現」而不是「體現」。老師永遠代替不了學生。老師懂並不代表學生就會。現代教學認為:並非講了學生就會了,而是學生學了、學生感悟了、才能發展。教師講得再好也是自己在表演,有時還出現「教師講得天花亂墜,學生聽得昏昏欲睡,教師講得頭頭是道,學生聽得莫名其妙。」的怪現象。大家都知道教師的「教」是為了「不復需教」。葉聖陶講「教師教各種學科,其最終目的在達到不復需教, 而學生能自行探索,自求解決。故教師之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於練習,領悟之源廣開,能熟之功彌深,乃為善教者。」教師「教」的最高層次不是教會,教懂,而是會學,教會學生終身做人的道理和受益的學習方法。請大家想一想,為什麼叫「學校」,不叫「教校」,是「學堂」,而不是「教堂」?據聯合國科教文《學生生存》中指出:「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
3、教師要轉變課堂上角色
教師在講台上的一句話、一個動作、可能對學生終身產生影響。正如「一支粉筆繪華廈,三尺講台有雷聲」。小小講台,能展示古今中外,能講出五州風雨,能講出千軍萬馬。能改變人一生的命運。然而教師在發揮自己的才能的同時,不要忘了學生。教師應是導演,應組織學生演好「戲」,排好「節目」。教師應是教練,要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指導他們如何跑、如何打、如何賽!不僅戰術,思想上也負責。有了驕氣要批評,缺乏鬥志要鼓勵。
『叄』 對前途感到擔憂,我是一名老師,性格較內向,教學能力不是很強也不是很差,工作上表現平平,又不會與領導
樓主,給你參考資料。
以科學發展觀構建貧困生成才的保障體系
科學發展觀是對以的黨一系列重要思想和理論觀點的高度概括;科學發展觀是精神的靈魂,是關於發展的本質、目的、內涵和要求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有什麼樣的發展觀,就會有什麼樣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和發展戰略,就會對發展的實踐產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響;科學發展觀吸收和借鑒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科學系統地揭示了發展的客觀規律。
科學發展觀所蘊涵的基本思想和發展規律,體現了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要求,進而促進了新形勢下工作不斷深入發展的必然結果。 要深刻學習理解和全面、完整、准確的把握認識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實質和科學內涵,這就是用科學發展觀來指導工作。因此,必須加強對科學發展觀全面深入的學習,尤其是幹部的學習,以利建立科學工作理念,形成廣泛工作共識,確定正確工作方法。對科學發展觀的學習須特別倡導學以致用的學風,真正落實於實踐、貫徹於實踐、指導於實踐。通過學習科學發展觀,加深了對科學發展觀的理解和認識,明確了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和途徑。
高校貧困學生的資助工作,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做好助學幫困工作,完善助學幫困工作機制,幫助經濟困難的學生順利完成學業,是高校實踐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堅持以生為本,促進高校學生全面發展的有力舉措。
貧困生作為大學生中的特殊體,來自學習、經濟、就業和家庭的壓力都大於一般學生。他們大都來自經濟欠發達地區,文化觀念相對較落後,在人際交往方面容易產生自卑情緒,在家長托負心理和自己報恩心理的驅使下,往往把學習成績看成是提高自尊的途徑,一旦學習上受挫、成績不盡人意,他們的自信心就極易受到傷害,導致出現逃避交往、焦慮、抑鬱自卑、悲觀失望等不良心理,如果不及時給予就會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因此,加強對貧困生的經濟資助和教育,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學業,關繫到社會和學校的穩定,關繫到一代人的健康成長,意義重大。
一、影響貧困生心理健康的原因
1、學業壓力大。貧困生大多來自經濟欠發達地區,他們在中小學階段學習成績優異,盡管生活貧困,但能夠得到老師同學的鼓勵、贊賞和尊重,有強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進入高校以後,教師的教學模式和學生的學習方法發生了顯著變化,學習變成了個人自己管理的「主動型」方式。由於對教學模式和學習方法的不適應,他們在學習上的優勢地位盪然無存。大多數貧困生具有頑強拼搏、自強不息和積極向上的精神和品質。他們為了證明自己往往刻苦堅持單調乏味的學習生活,,對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是敬而遠之。單一的生活方式,緊張的學習壓力,加上復雜的人際關系和不甘示弱的心理壓力,導致他們心理上的煩躁、抑鬱、失落和焦慮。
2、經濟壓力重。貧困生的經濟條件差,生活壓力大,所面臨的環境壓力和誘惑與一般學生相同,但卻不具備充足的經濟條件。因此,他們心理上感到自己與真正的大學生活格格不入,會對現實自我感到不滿意,總想嘗試改變自己使自己能夠適應大學生活,但這種努力往往需要較長的時間,而且不一定成功。一旦嘗試改變自己的努力遭遇挫折,或因勤工助學而影響了自己的學業成績那麼他們的自尊心就會遭遇重創。面對現實,他們會感到自己一無是處,愧對父母,心理上產生內疚感無助感和失落感。這種消極情緒如果得不到緩解和釋放,就會給他們的身心健康帶來不利影響,甚至影響他們對人生、社會的看法。
3、就業壓力大。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的改革,對貧困大學生心理造成的影響是雙重的,一方面是擇業問題上有了自,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來選擇恰當的理想職業;另一方面是人才場競爭日趨激烈,但人才場的游戲規則極不完善,拉關系、走後門的壞風氣正盛。貧困生經濟上沒有優勢,父母不能依賴,加上許多貧困生在校期間,因忙於掙錢,參加活動不多,學校的許多獎勵與他們無緣。用人單位對「優秀」的詮釋及其高傲的態度和苛刻的錄用條件,無形中會使貧困大學生產生焦慮心理, 一部分自我調節能力不足的貧困生,感情用事,怨天尤人,抱怨社會,甚至把家庭地位低下,自身條件不足看成是社會不公造成的,錯誤地認為素質高不如關系硬,沒後台學習再好素質再高也枉然。這種消極的擇業心理導致他們在擇業時缺乏自信,甚至看不到自身的優勢和希望。
4、人際交往復雜。實踐表明,大多數貧困生都不能很好地處理自己的人際關系,甚至出現嚴重的人際交往障礙,他們對同學和集體缺乏認同感,沒有歸屬感,經常感到孤獨。主要表現在:①性格內向,不善與人溝通和交流②自卑心理重,缺乏自信,不敢主動與人交流③經濟拮據限制了貧困生的交際圈④逆反心理重,不能善待自己,包容別人。
二、貧困生心理問題具體表現
1、自卑、自輕、自賤。貧困生多數來自貧窮地區,這些地區往往偏僻封閉,經濟落後,信息不暢。這些貧困學生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以及思維差異,與豐富多彩的都文化相差太遠,使得他們在心理上感到極度不適。極易導致貧困生產生自卑、自輕、自賤等自我意識偏離。
2、敏感、逃避、封鎖。部分貧困生不願意多接觸周圍的同學,不願意參加集體活動,害怕別人洞穿自己心理的不安和難堪,以逃避的方式避免自己自尊心受挫,經常鬱郁寡歡,自閉一隅。他們往往將同學、學校或社會對他們的資助看作是對自己的施捨和憐憫,心理上敏感而多疑。
3、焦慮、不安、抑鬱。貧困生思想和經濟上的負擔都較重,經常處於一種焦慮的心態:一方面他們憂慮自己在學校的消費會加重家庭的經濟負擔, ,焦慮自己的學費和生活費的來源無著,另一方面大多數貧困生焦慮自己的前途,他們對自己能否找到工作或找到好工作而憂心忡忡。
4、排斥、嫉妒、仇恨。部分貧困生容易產生心理拋錨,失衡不滿情緒,他們認為是社會的不公平造成自己的困苦境遇,因此對社會的消極面極力誇大,深惡痛絕;對老師、同學的熱心幫助更是冷漠排斥;對父母產生怨恨,認為自己生不逢時,是他們無能力給自己創造良好的生活條件。這樣偏激的心理,往往衍生歇斯底里的發泄,輕則使貧困生曠課、出走、偷竊,重則導致不應有的悲劇發生。
三、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解決方法
1、經濟上給予資助。貧困大學生面臨的經濟困難是他們心理上的最大壓力,要使他們放下心理的包袱,就要從物質上滿足他們基本的生活需要。學校要為貧困生開通「綠色通道」,不斷完善「獎、貸、助、補、減」等助學制度和措施。開辟勤工助學的渠道,讓貧困生能夠通過自己的勞動減輕經濟上的負擔,鍛煉自己的能力,增強自信心和自尊心,實現自我人生價值。比如學校可以開展「一對一」助困活動,發動學校教職工和社會各界對貧困生的「一對一」解困幫助。高校要充分利用當前重視和推進國家助學貸款的新機制,完善以國家助學貸款為主,以社會資助和校內獎助學金相配套的貧困生資助體系,幫助貧困生走出經濟困境。
2、心理上進行疏導。要從根本上使貧困學生樹立起健康的心理機制,需要對他們進行心理的教育和疏導。首先要從培養健全人格,強化自尊、自信、自主、自強的自我意識,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抓起。學校可以充分利用黑板報、校報、校刊、廣播、電視和校園網路等媒體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宣傳。使他們培養健康的心理意識和健全的人格,預防心理疾病。另外發揮團委、學生會和學生社團的作用,組織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宣傳,開展演講、知識講座等多種形式的教育活動。通過宣傳教育,不僅是貧困生,廣大同學也能獲益其中,形成健康、融洽、和諧的校園環境。另外學校應聘請專業的心理專家,組織培訓專門的心理老師,並建立心理機構。心理是引導貧困學生樹立健康心理機制的主要途徑,它能幫助學生緩解心理壓力,釋放壓抑情緒,使之往健康方向發展。心理機構應廣泛調研,結合貧困生的實際,通過專業心理健康教師,設計相應方案,以個別和團體的形式,對有嚴重心理問題的貧困生及時給予經濟資助和心理支持,在情感、心理等方面給予更多的人文關懷和情感支持。
3、構建和諧校園文化環境。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心理健康有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幫助學生尤其是貧困生改善社會心理環境。學校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課餘生活,鼓勵貧困學生參加,使他們在活動中揮他們的特長,結識更多的同學,打破人際交往的心理屏障。積極發揮學生黨、團委,社團,班級,宿舍作用,開展各種愛心活動,為學生營造一個團結友愛、相互關心人為樂、和諧融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學校應對學生的消費觀進行科學引導,加強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的勤儉節約和艱苦奮斗精神,杜絕一切向錢看的不良社會風氣。學校要努力營造對貧困大學生理解、尊重、信任、關懷的和諧校園環境,這將對學生的成長和今後發展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
『肆』 如何評價教師課堂教學的好與差
評價教師課堂教學的好與差:教學思想、教學態度、學法指導、能力培養、教師教學
1、教學思想:教學思想是教學行為的靈魂,支配教學活動,它是教學價值觀的體現。教學思想,不僅決定著教學行為的方向,還影響教學效果的好壞。我們反對填鴨式、灌輸式教學,反對重知識、輕能力、忽視德育的教學。老師在評課時應當聯系現代教育的價值取向和相關的教學理論,結合教學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實際問題,有理有據地進行評析。
2、教學態度:教學態度是否嚴謹認真,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來看: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對教材、課標及學情是否研究透徹、把握准確。如果教學目標不夠明確、具體,過高或過低,重、難點把握不準,教學內容的內在邏輯結構不清楚,出現知識性錯誤等,那麼首先就是一個教學態度間題,是教師課外的工夫下得不夠造成的。
3、學法指導:要看能否努力創設寬松、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要看能否充分確立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要看學法指導的目的要求是否明確。幫助學生認識學習規律,端正學習動機,激發學習興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逐步提高學習能力,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還看學法指導的內容是否熟悉並付諸實施。
4、能力培養:評價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學生能力培養情況,可以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否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強化問題意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是否注意挖掘學生內在的因素,並加以引導、鼓勵;是否培養學生敢於獨立思考、敢於探索、敢於質疑的習慣;是否培養學生善於觀察的習慣和心理品質。
5、教師教學:基本功我們評課還要看教師的教學基本功。通常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板書:好的板書,設計科學合理,言簡意賅,條理性強,字跡工整美觀,板畫嫻熟。語言:教師的語言,有時關繫到一節課的成敗。教師的課堂語言,要准確清楚,說普通話,精當簡練,生動形象,有啟發性。教學語言的語調要高低適宜,快慢適度,抑揚頓挫,富於變化。
『伍』 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包括哪些內容
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包括哪些內容?
(一)鑽研和組織教材的能力
教師要上好課,必須事先要備好課。所謂備好課,首先要深入鑽研教材,把教材的知識弄懂,並融會貫通,使之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其次,要研究教學大綱、教材內容和學生,明確教學目的、重點及要求,使之轉化為教師教學的指導思想;再次,要進一步研究教學目的要求、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之間的內在聯系,找到使教學內容適應學生接受能力、促進學生智力發展、實現教育目的的途徑,要實現上述三個方面的轉化,教師就必須有一定的鑽研和組織教材的能力。這種能力越強,備課的效果就越好,十分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二)了解和研究學生的能力
深入了解研究學生,這是教師進行教育教學工作的出發點,也是教師的一項基本功。教師要善於根據學生的外部表現了解他們的個性和心理狀態,如思想狀況、道德水平、知識基礎、智力水平以及興趣、愛好、性格等。只有了解學生的實際,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長善救失,因材施教。
(三)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能力
為了保證教育教學工作順利而又生動活潑地進行,教師應具備較強的組織能力。例如,開展教育活動,教師必須善於制定計劃、動員發動、培養和使用骨幹、組織指揮、總結評比等;組織教學活動,教師必須善於啟發誘導,能激發學生興趣,集中學生注意力,善於機智地處理偶發事件等。教師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能力,包含一定的創造性,既需要知識經驗,又需要滿腔熱情,更需要在實踐中堅持不懈地研究、總結、磨煉。
(四)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
語言是表達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教師語言表達能力如何,直接影響教育教學工作的效果。在教育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要發音準確,使用普通話教學;要簡練明確,內容具體,生動活潑;要合乎邏輯,語法正確,流暢通達;要富於感情,有感染力。這也是教師的基本功。
(五)進行教育科學研究的能力
教師在工作中,要善於及時總結自己的經驗,並使之不斷升華,達到理論的高度;要能夠自覺地運用、驗證教育理論,從大量的現象中研究探索出規律性的東西。教師只有具備一定的教育科學研究的能力,才能以先進理論為指導,不斷改進工作,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幹,有所突破,有所創新,為教育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包括哪些內容,以上已為大家解答,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陸』 教師專業知識低下的表現
一)只問產出,不問投入
當前,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究其根源,是因為許多語文教師在思想上產生了偏誤。他們只有一個目標,即提高考試成績。為了這個目標,他們常常隨意延長上課時間,增加課時和作業,甚至違規創辦作文輔導班、閱讀訓練班等。他們常常不去反思怎樣通過合理運用教學手段、改進教學設計、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和幫助學生改進學習方法與途徑來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而是一味強調增加學習時間和刻苦用功的重要性,從而使許多學生的課堂學習長期處於投入大、負擔重、效率低、質量差的被動境地。
事實上,教學既可以發揮傳授知識、促進發展的積極功能,也可能出現浪費時間、壓抑發展的消極功能。45分鍾的時間可能很有效,也可能被白白浪費掉。就目前語文課堂教學而言,便存在著時間消耗不合理,不注重區別對待學生心理興奮時段和疲勞時段的現象:教師只是一味地增加課堂教學的容量,學生跟讀跟練,死記硬背,表面上,學生語文學習的時間很多,實際上,學生真正主動學習的時間很少,或幾乎沒有。這樣既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也嚴重挫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
(二)語文培養模式單一
中小學的語文教學,偏離了語言教學的正確方向,使學生陷入了純知識的記憶。學生在學了許多年語文後,聽說讀寫的能力得不到明顯的提高。
在語文班級教學中,因材施教受到了嚴重挑戰,教學與發展的關系問題始終沒有得到較好的解決。當前,雖然很多教師力圖通過復雜多樣的教學活動來豐富課堂,但由於只重視語文知識教學,輕視甚至無視學生的語文能力和個性發展,因此培養出來的學生只懂得應試,語言運用能力差,口語表達能力低,寫作能力欠缺。這種單一性的語文培養模式是語文教育生命力和活力的桎梏,否定了差別,抹殺了學生的個性,只能導致人才培養的僵化,從而造成了語文教學效能低下,學生高分低能的現象。
(三)課堂活動空洞熱鬧
在新課程實施中,有些教師片面理解新課改關於發揮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的教學理念,片面地追求課堂教學的表面熱鬧和活躍。於是,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出現了一片「生機勃勃」、「熱鬧繁榮」的景象:演講、小品、表演、辯論會……層出不窮的授課方式,讓語文課有了盎然生機,但學生們在熱鬧的課堂中卻收效甚微。
這是一種為追求課堂氣氛,用「牧羊式」取代「填鴨式」的課堂活動。傳統的教學活動是師生雙方都被固定在一個狹小的教室內,教師的任務只是把教材的內容以「填鴨式」的方法傳授給學生,課堂上師生雙邊活動是被動的、消極的、靜態的。[3]「填鴨式」明顯束縛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思維,忽視了學生主體經驗和個體感悟。為了改變「填鴨式」教學,許多語文教師便採用了「活動式」的教學形式。但由於有些語文教師不能正確認識和把握「活動式」教學的理念、操作規程,且在平常課堂教學中缺少必要的理論支持,再加上經驗積累不夠。[4]於是,課堂上教師一味追求讓學生或分組討論,或交流情感,或表演角色,而把自己僅僅作為一名「旁觀者」或其中的「一員」,導致討論交流的泛化、膚淺化,有的活動甚至變成了「活鬧劇」。事實上,這種「牧羊式」教學片面誇大了學生的自主性和自控力,語文教學處於放任自流狀態,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缺乏有效的課堂交往,學生不僅不能有效地接受信息、掌握知識、創新思維,活動能力也難以得到糾正和發展。
『柒』 教學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學校的不同教師承擔相同或不同的課程,甚至同一教師在不同班級教同樣課程,也可以說在教學的小環境有所不同,學生對教學質量的評價的確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但這不能成為否定學生對所授課程及其任課教師的教學質量進行評價的科學性的借口。其實,任課教師在同一所學校對學生實施教學工作,可以說其教學的大環境基木相同,對於那此教學質量過低而得不到所教學生的認可或接受的原因,主要應該歸因於任課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的不良表現所致,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有的教師教育觀念滯後。有的教師受傳統教育觀念影響極深,教育觀念陳舊落後,思想認識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和要求,對新時期職業教育的特點和規律缺乏足夠了解,平時忽視學習,未能及時更新觀念。比如有的教師抱怨現在的學生不懂尊重老師,甚至向學校要求選好的學生和班級授課他們往往把教學質量問題歸咎於他人,要麼認為學校的教學管理不善或招生政策失誤;沒能像以前那樣招來「聽話」的基礎素質較高的學生,認為當今的學生很「另類」,唯我獨尊,個性太強,自由散漫,素質不齊,只好在哀嘆聲或埋怨聲中被動地進行教學活動,把向學生授課當成一種巨大的心理負擔,用一張刻板的面孔或乾巴巴的語言「例行公事」,容易引起學生的反感,師生關系緊張,影響教學效果。
(二)有的教師教學責任心不強。有的教師沒有真正把職業教育教學工作當作一項事業來苦心經營,而是把教學工作當作臨時謀生的手段。這些教師對教學工作的精力投人很少,教學態度不端正,還時而鑽學校管理的漏洞,對教學工作敷衍了事,對學生學習情況不關心,人在課堂,心想別處.沒有盡到責任,教學質量差,引起學生的不滿。
(三)有的教師教學方法不當。有的教師教學方法不恰當,既對傳統教學方法不掌握,更談不上對現代職業教學方法的創新。教師沒有根據職校生的素質基礎、接受能力和學習需求等實際情況實施教學活動,在上課時照本宜科,從書本到書本,從理論到理論,加上自身職業技能不過硬,過分強調理論教學,忽略對職校生職業技能的培養,使職校生既學不好基本理論知識,也學不到職業技能感到上課沒勁,學習積極性低落。這樣一來,教師的教學質量自然低下,從而引起學生的不滿。
(四)有的教師教學能力不強。有的教師教學實施能力薄弱,雖然陰差陽錯地拿到了相應的教師資格證書但並沒有真正具備相當的教學能力。比如課程相關知識匾乏、語言表達能力很差和教學組織能力太弱等,無法有效承擔課程教學任務。這些教師在給學生授課的過程中,往往感到力不從心,教學效果差,也激發學生的不滿情緒。
(五)有的教師教學經驗不多。教師教學經驗缺乏,教學設計不合理,教學內容不豐富,教學目的不明確,教學管理不規范,師生關系不融洽,教學效果不能得到保證。盡管如此,還要承擔繁重的教學工作,並兼任班主任工作。因此,他們往往陷人「什麼都抓,什麼都抓不到」的困境,天天忙於應付教學質量低下,得不到學生的認可或接受,同樣引發學生的不滿
二、對策與措施
針對上述存在問題,學校應著眼大局穩定,進行科學管理,遵循教師專業發展規律,形成學校督導與教師自育的合力,幫助後進教師查找自身存在的問題,指明整改方向,制定『趕超』,計劃,採取有效措施,盡快提升自身的教學質量。
(一)教學觀念要更漸。由於職業教育教學有其特點和規律,教師須加強學習與思考,不斷更新教學觀念,主動適應社會、經濟、職業教育發展的要求,真正樹立以學生為本的人才觀、以德育為先的育人觀、以技能為重點的素質觀,才能在教學工作中體現時代性、突出職業性、把握規律性、增強實效性。
(二)師德水平要提高。當前我們處在國際人才大競爭、世界經濟大開放、高新技術大發展、知識經濟大崛起以及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擴大開放的的大背景下,職業教育對教師素質和師德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於一些任課教師對教學工作不負責任。教學態度較差,以及歧視貶低職校生等不道德言行,學校必須通過多渠道、多層次地開展師德宣傳與教育,加強制度建設與考核管理,以提高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水平為重點,弘揚高尚師德,力行師德規范,促進教師師德水平的提高。
(三)學生情況摸清。當今職校生的情況更趨向復雜化和多樣化,他們對教育教學服務的方方面面都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學校必須要求教師熱愛學生,積極主動了解學生的學習、生活、思想和身心健康等各方面狀況,並且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傾聽學生的呼聲,注重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主動性和積極性,盡可能滿足他們的合理要求,為他們的健康成長與就業成才提供優質的教學服務。
(四)教學方法要得當。學校必須對新課程任課教師採取「跟班學習——試崗合格——正式任教」的管理模式,實行「先培訓,後上崗,再提高」制度,鼓勵教師努力學習,積極主動參加聽課評課和集體備課等教研活動,提高教學能力,改進教學方法積累教學經驗。在實施教學活動過程中把與時俱進與因材施教有機結合起來,努力做到備課不忘備「學生」,課程設計要合理,教學內容要適度,教學方法符合實際,使教學之間和師生之間形成良性互動,讓學生在上課過程中真正「動」起來,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五)師生關系要密切。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師實施有效教學活動的重要前提條件。當前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要求教師採取主動。要想得到學生的尊重,教師必須處處尊重學生,包括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對教師教學質量的評議權。在尊重與理解學生的基礎上,隨著教學活動的開展,師生之間就會增進了解,累積友誼,進而建立互尊、互諒、互助、互信的師生關系。在良好的師生關系中,學生就可以在輕松愉快的教學環境中學習知識與技能,同時教師也可以在實施教學工作中得到學生的積極配合,使得教學活動得心應手,達成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捌』 教師的教育能力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1、認識能力。這主要表現為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像力和良好的記憶力,尤其是邏輯思維能力等認識能力。
2、設計能力。這主要表現為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與此相關 的有下述幾點:明確教學目標;悉心鑽研教材;搞活教學活動;講究教學策略;實施教學評價。
3、傳播能力。這主要包括:語言表達能力;非語言表達能力;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
4、組織能力。這主要包括:組織教學能力;組織學生各種課外活動的能力;組織,培養優秀學生參與集體的能力;思想教育能力;協調內外部各方面教育力的能力;組織管理自己學習,工作與生活的能力。
5、交往能力。這主要指在教育教學中的師生交往能力。
(8)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差的表現擴展閱讀:
教師的教育能力被教師從事教育活動(教育教學工作)所需要。一般認為,教師應具備的教育能力包括:全面掌握和善於運用教材的能力,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
善於了解學生個性心理特徵和學習情況的能力;敏感,迅速而准確的判斷能力;組織領導課內外活動的能力;獨立思考和創造性地解決教育問題的能力;因材施教的能力;教育機智等。
國內外的研究者都對教師應具有的能力進行過很多探討。例如,國內學者(李紹依等)指出,教師為了順利完成教育任務,不但在道德品質方面要做學生的榜樣,而且在業務方面也必須具備一些特殊的教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