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

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

發布時間:2021-03-03 17:58:15

㈠ 教育部發布《關於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徵求意見稿)》主要涉及哪些內容

教育部關於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
發布日期:2014-12-05
(徵求意見稿)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和《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要求,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服務發展為宗旨,以促進就業為導向,適應經濟新常態和技術技能人才成長成才需要,完善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機制,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構建教學標准體系,健全教學質量管理和保障制度,推進中高職人才培養銜接,以提升學生思想道德修養、人文素養和綜合職業能力為核心,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二)基本原則。
——堅持立德樹人、全面發展。遵循職業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關注學生職業生涯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堅持系統培養、多樣成才。以專業課程銜接為核心,以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為關鍵,全面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相銜接,拓寬技術技能人才成長通道,為學生多樣化選擇、多路徑成才搭建「立交橋」。
——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動教育教學改革與產業轉型升級銜接配套,加強行業指導、評價和服務,發揮企業重要辦學主體作用,推進行業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實現校企協同育人。
——堅持工學結合、知行合一。注重教育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校內與校外相結合,突出做中學、做中教,強化教育教學實踐性和職業性,促進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學用相長。
二、堅持以提高質量為核心,推進內涵式發展
(三)全面提高中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要把提高質量作為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切實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堅持穩定規模、優化結構、提高質量、強化保障,推進內涵式發展。要正確處理學生綜合素質提高和職業能力培養的關系、文化基礎教育和職業技能訓練的關系、學生就業需求和可持續發展需求的關系。要遵循職業教育規律和中職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推動教學內容和方式方法的變革,防止灌輸式教學,提倡互動式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習興趣,改善課堂教學效果。
(四)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創新。要結合區域和學校的實際情況以及不同的生源對象,在規范教學基本要求和保證人才培養規格的基礎上,深化專業內涵、課程體系、教學模式改革創新,持續釋放技術技能人才紅利,提升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要總結和推廣國家示範(骨幹)性高等職業院校成果和經驗,持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升技術創新服務能力,完善和鞏固自身辦學特色,培養高端技術技能人才。要擴大國際交流與合作,建設一批世界一流的高職院校和骨幹專業,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培養高地。
(五)提升系統化培養水平。要完善中高職人才培養銜接的制度體系,明確中高職各自辦學定位,形成適應發展需求、產教深度融合,中高職優勢互補、分工協作、協調發展、銜接貫通的人才培養體系。要適應行業產業特徵和人才需求,圍繞技術要求高、就業方向明確、就業崗位穩定的職業,科學確定適合中高職銜接培養的專業,重點設置技術技能培養要求年齡小、培養周期長、復合性教學內容多的專業。要研究確定開展中高職銜接培養的學校資質、專業標准和學生入學要求,當前開展中高職銜接培養試點的學校以國家級重點、國家示範(骨幹)中職、高職院校為主。
三、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六)堅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貫徹落實《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2014年修訂)》,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中國夢的基本內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充分發揮德育課堂的教學主渠道作用,堅持以價值觀教育引領知識教育,注重實踐教育、體驗教育、養成教育,建設一批學生真心喜愛和終身受益的德育課程。要以法治基礎知識和法治意識教育、職業紀律和崗位規范教育、校紀校規教育為主要內容,加強法治教育,增強學生的法治觀念,樹立法治意識。統籌推進活動育人、實踐育人、文化育人,廣泛開展「文明風采」競賽、「勞模進職校」活動等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和主題教育活動,完善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把德育與智育、體育、美育有機結合起來,寓教育於文化活動之中。
(七)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為核心,以家國情懷教育、社會關愛教育和人格修養教育為重點,著力完善學生的道德品質,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養。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系統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在相關課程中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比重。各地、各職業院校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資源,開設專題的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拓寬課程覆蓋面。有條件的職業院校要開設經典誦讀、中華禮儀、傳統技藝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修課。
(八)強化職業精神培養。要把提高學生職業技能和培養職業精神高度融合,重點培養敬業守信、精益求精、勤勉盡責等職業精神。要積極探索有效的教育載體,形成常態化、長效化的職業精神培育機制。要抓好實習實訓環節,利用學生與社會、崗位實踐密切接觸的機會,引導學生踐行交往禮儀、職業禮儀,增強學生安全意識、紀律意識。深入挖掘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先進人物的典型事跡,教育引導學生牢固樹立立足崗位、增強本領、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的職業理想,增強對職業理念、職業責任和職業使命的認識與理解,增強職業榮譽感,養成良好的職業態度和職業操守。
四、改善專業結構和布局,提高人才培養吻合度
(九)調整專業結構。要引導和支持職業院校結合自身優勢,科學准確定位,緊貼產業、緊貼企業、緊貼職業崗位設置專業,參照《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重點設置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鼓勵類產業相關專業,減少或取消設置限制類、淘汰類產業相關專業。要適應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發展實際,既要積極發展新興產業相關專業,又要避免盲目建設、重復建設。要注重傳統產業相關專業改革和建設,服務傳統產業向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發展。
(十)優化專業布局。要建立人才需求預測與專業設置動態調整機制。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要統籌管理本地區專業設置,圍繞區域產業布局和發展趨勢,宏觀調控區域內職業院校專業布局,努力形成與區域產業分布形態相一致的專業布局。要緊密對接各類經濟帶、產業帶和產業集群,建設適應需求、特色鮮明、效益顯著的專業群。要建立區域間協同發展機制,形成東、中、西部專業發展良性互動格局。支持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民族特色專業。
(十一)推進示範專業建設。各地、各職業院校要圍繞現代農業、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要,積極推進現代農業技術、裝備製造、生物技術、高速鐵路、旅遊、養老服務、健康服務、文化創意產業等相關專業建設。要深化相關專業課程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強化師資隊伍和實訓基地建設,突出專業特色,重點打造一批能夠發揮引領輻射作用的國家級、省級示範專業點,帶動職業教育專業建設水平整體提升。
五、健全課程銜接體系,系統培養技術技能人才
(十二)加強和改進公共基礎課教學。要在保障學生技術技能培養質量的基礎上,加強文化基礎教育。要按教育部頒布的教學大綱(課程標准)規定,開足、開齊、開好德育、語文、數學、英語、歷史、體育與健康、藝術、計算機應用基礎以及專業基礎理論等基礎課程。要加強文化課與專業課間的相互融通和配合,發揮人文學科的獨特育人優勢,注重學生文化素質、科學素養、綜合職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要針對職業院校學生認知特點,改革學科本位的傳統教學模式,創新公共基礎課教學,改善課堂教學效果。中等職業學校公共基礎課程學時一般占總學時的1/3,高等職業學校公共基礎課程學時不少於總學時的1/4。
(十三)推進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准對接。適應經濟發展、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需要,建立完善專業教學標准和職業標准聯動開發機制。要對接最新職業標准、行業標准和崗位規范,緊貼崗位實際工作過程,更新課程內容,調整課程結構,深化多種模式的課程改革。職業院校要加強與職業技能鑒定機構、行業企業的合作,積極推行「雙證書」制度。要把職業崗位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和職業素養融入相關專業教學中,將相關課程考試考核與職業技能鑒定合並進行,使學生在取得畢業證書的同時,直接獲取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
(十四)促進中職與高職課程相銜接。要統籌安排開展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的公共基礎課、專業技能課和頂崗實習。在明確各階段教育人才培養規格的基礎上,合理確定課程內容的難度、深度、廣度和能力要求,推進課程的綜合化、模塊化和項目化,形成對接緊密、特色鮮明、動態調整的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突出相同或相近專業在專業設置、培養目標、工學比例、課程內容、教學資源配置上的銜接貫通。統籌開發中高職銜接教材。
六、推進產教深度融合,增強人才培養針對性
(十五)強化校企協同育人。充分發揮企業重要辦學主體作用,通過「引企入校、引校入企」等,拓展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徑與方式,促進行業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推動校企共建校內外生產性實訓基地、技術工藝和產品開發中心、技能大師工作室等,切實增強職業院校技術創新能力和技術技能積累能力。發揮職業教育集團的辦學優勢,以產業或專業(群)為紐帶,推動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與產業崗位人才需求標准相銜接,人才培養鏈和產業鏈相融合。積極推動校企聯合招生、聯合培養、一體化育人的現代學徒制試點。
(十六)廣泛開展實踐性教學。要堅持工學結合、知行合一,增強教學、學習、實習實訓等教育教學活動的融合度,進一步加大實習實訓在教學中的比重。要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德育課、文化課中強化實踐性教學,各級職業院校實踐性教學環節的學時數原則上要達到總學時的60%。要促進知識與技能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統一,加強兼具生產、教學和研發功能的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積極推行校內實習、創崗實習、跟崗實習、頂崗實習等多種實習形式,並強化以育人為目標的實習實訓考核評價。推進職業院校學生實習責任保險制度建設。要嚴格執行《職業院校學生實習管理規定》,切實規范並加強實習管理和服務,保證學生頂崗實習的崗位與其所學專業面向的崗位群基本一致。頂崗實習累計時間原則上以半年為主,可根據實際需要,集中或分階段安排實習時間。
(十七)創新教學方式方法。要根據不同專業教學要求和課程特點,創設多元化教學方式,普及推廣項目教學、案例教學、情景教學、工作過程導向教學等。廣泛運用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等教學方法,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借鑒職業技能競賽成功經驗,促進職業學校技能競賽活動與日常教學工作緊密結合、良性互動。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作用,積極探索和構建信息化環境下的教育教學新模式。
七、強化教學治理能力,推進人才培養規范化
(十八)完善教學標准體系。要促進職業教育教學科學化、標准化、規范化,加快職業教育教學標准體系建設。教育部組織制定公共基礎課程必修課和部分選修課的教學大綱(課程標准)、部分專業核心課程標准、國家重點建設專業教學標准、頂崗實習標准、專業儀器設備裝備規范等。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根據國家頒布的相關標准,組織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專業教學指導方案和課程標准。積極開發與國際先進標准對接的專業教學標准和課程標准。鼓勵職業院校借鑒、引入企業崗位規范,開發人才培養方案。
(十九)加強教學常規管理。各地、各職業院校要嚴格執行國家制定頒布的教學文件,適應生源變化、學制變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等新情況,不斷完善教學管理機制。要加強教學組織建設,健全教學管理機構,建立行業企業深度參與的教學指導機構。職業院校的院校長是教學工作的第一責任人,要定期主持召開教學工作會議,及時研究解決學校教學工作中的重大問題。要堅持和完善巡課和聽課制度,嚴格教學紀律和課堂紀律管理。要加強教學管理信息化建設和教學管理人員的培養培訓,不斷提高管理和服務水平。
(二十)加強質量監測與評價。要建立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監測體系,完善職業教育質量評價制度。要定期開展職業院校教學工作和專業教學情況評價,把學生的職業道德、技術技能水平和就業質量作為考核學校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積極推行技能抽查、學業水平測試、綜合素質評價等。職業院校要建立和完善內部質量監測和分專業的評價制度,強化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及時向社會發布人才培養質量年度報告。積極支持各類行業協會、專業組織等第三方機構開展教學質量評價。
八、完善教學保障機制,優化人才培養環境
(二十一)加強教師培養培訓。要以建設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為重點,強化教師專業技能和實踐教學能力培訓工作,充分發揮教師教書育人的主導作用。要注重培養專業(學術)帶頭人、教學名師和骨幹教師,形成合理的教師梯隊。通過建立名師工作室、創建優秀教學團隊多種方式,充分發揮優秀老教師對青年教師的傳、幫、帶作用。要進一步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突出學高為師、德高為范。要加強公共課教師、實驗、實習實訓和職業指導教師的培訓工作。
(二十二)健全教材開發和質量監管制度。進一步健全職業教育教材建設管理體制,加快完善教材開發、遴選、更新和評價機制,加強職業教育教材編寫、審定和出版隊伍建設。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切實加強對本地區職業教育教材建設的指導和管理,健全區域特色教材開發和選用制度。要把教材選用納入重點專業建設、教學質量評估等考核指標體系。各地要完整轉發教育部公布的《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書目》,不得刪減或增加。各職業院校應嚴格在《書目》中選用公共基礎課教材,優先選用專業課教材。
(二十三)加強教科研及服務體系建設。省、市兩級要盡快建立健全獨立設置的職業教育教科研機構,國家示範(骨幹)職業院校要建立專門的教研機構,完善和發揮教科研對教學改革的指導與服務功能。要針對職業教育教學改革與人才培養的熱點、難點問題,設立一批專項教研教改課題,鼓勵支持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合作開展應用技術研究。要積極組織地方教學科研人員開展學術交流和專業培訓,組織開展職業院校教師教學競賽及研討活動。定期開展教研教改成果遴選表彰活動,建立完善職業教育教學成果獎推廣應用機制。
九、加強組織領導
(二十四)健全工作機制。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各職業院校要高度重視,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建立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導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機制,把教育資源配置和學校工作重點集中到教學工作和人才培養上來。各行業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要加強對教學工作的指導、評價和服務,選擇有特點有代表性的學校或專業點,建立聯系點機制,跟蹤專業教學改革情況。
(二十五)加強督查落實。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根據本意見要求,結合本地實際情況,抓緊制定具體實施方案,細化政策措施,確保各項任務落到實處。要對落實本意見和本地實施方案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和跟蹤分析,對典型做法和有效經驗,要及時總結,積極推廣。

㈡ 如何推進職業教育的教學改革

一、充分認識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我國正處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實現現代化建設戰略目標的關鍵時期,綜合國力的強弱越來越取決於勞動者的素質,取決於各類人才的質量和數量。21世
紀,我國既需要發展知識密集型產業,也仍然需要發展各種勞動密集型產業。我國的國情和所處的歷史階段決定了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求是多樣化的,不僅需要高層次創新人才,而且需要在各行各業進行技術傳播和技術應用、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高素質勞動者。中等職業教育擔負著培養高素質勞動者這一艱巨的歷史重任,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高國民素質,增強綜合國力的重要力量。各地、各行業必須認真學習,全面、准確地理解和貫徹全教會精神,充分認識中等職業教育的重要戰略地位和不可替代性,認真抓好中等職業教育的改革和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科技進步和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勞動力市場的變化,中等職業教
育的現狀不能適應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中初級專門人才的需要,也滿足不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職業教育需求。在教育教學領域,職業教育觀念和培養模式相對滯後,教學工作存在著片面強調學科體系和知識灌輸,與生產和生活實際聯系不緊密,對知識應用、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重視不夠,實踐和專業技能訓練比較薄弱等問題,難以使學生形成熟練的職業技能和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這些問題制約了中等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影響了高素質勞動者的培養。因此,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是中等職業教育面臨的緊迫任務。

二、進一步明確培養目標和學制

中等職業教育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轉變教育思想,樹立以全面素質為基礎、以能力為本位的新觀念,培養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德智體美等全面
發展,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在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第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中初級專門人才。他們應當具有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以及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行為規范;具有基本的科學文化素養,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和比較熟練的職業技能,具有繼續學習的能力和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立業創業能力;具有健康的身體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根據中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和進一步理順我國學制的要求,全日制中等職業學校學歷教育一般招收初中畢業生或具有同等學力者,基本學制為3至4年,以3年為主。

三、積極進行制度創新,實行靈活的教學制度

中等職業學校應樹立服務意識,積極進行制度創新,建立適應經濟建設、社會進步和個人發展需要的教學制度。積極創造條件,實行全日制教育與部分時間制教育相
結合,允許成年學員和有實際需要的學生工學交替、分階段完成學業。要進一步改革職業學校招生和學籍管理制度,有條件的地方和學校可以適當放寬招生年齡限制,多種形式招收應屆和往屆初中畢業生,並允許接受其他高中階段教育的學生轉入中等職業學校學習。要採取有效政策措施,可以實行按專業大類招生,學習一段時間後根據學生個人願望和條件以及就業需要再確定專業方向。

中等職業學校要開展學分制的試驗,改革教學組織和管理制度,使學生能夠根據社會需要和個人興趣、條件選擇課程和學習時間。要建立校際之間、相近專業之間學
分相互承認的機制,允許學生跨專業、跨學校選擇課程。對於從其他高中階段學校轉入的學生,承認其相應的學習經歷或學分。

四、優化專業設置,加強專業建設

科學合理地設置專業,是實現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和體現職業教育特色的基礎工作,也是職業學校主動適應社會需求的關鍵環節。國家將根據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產
業結構調整的需要,頒布新的中等職業學校專業目錄,並組織有關行業,制定重點專業的設置標准和評估標准。省地兩級教育行政部門要結合學校布局結構調整,加強對各類中等職業學校專業設置的指導和管理,在相關行業參與下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優化專業結構,提高專業教育資源的利用率和整體效益。國家、地方要通過專業評估,確定一批專業建設和教學質量示範學校,帶動整個中等職業學校專業建設工作。

中等職業學校要堅持為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適應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按照國家頒布的專業目錄和專業設置基本標准,結合自身辦學條件合理
設置專業。要堅持穩定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著力辦好相對穩定的骨幹專業,切實加強專業實驗實習基地、專業師資隊伍和相應的教學文件等基礎建設,形成優勢、辦出特色;要通過拓寬和調整現有專業業務范圍、開設新專業或專門化,滿足社會需求和職業分化、變化的需要。

五、加強課程改革和教材建設

課程改革是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要深化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積極開展現代課程模式,特別是適應於學分制的模塊式課程和綜合化課程的探索和實驗,把知
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緊密結合起來,增強課程的靈活性、適應性和實踐性,構建適應經濟建設、社會進步和個人發展需要的課程體系。建立健全課程開發和教材編寫機制,實行國家和省(部)兩級規劃、兩級審定製度。國家組織開發和編寫具有中等職業教育特點和要求的文化基礎課程標准和教材,開發和編寫體現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方法的具有職業教育特色的重點專業課程、教材及多媒體教學課件。地方、行業要根據區域經濟和行業發展的實際需要,組織開發和編寫具有地方和行業特色專業的課程和教材。中等職業學校要根據實際需要,及時更新教學內容,開發教學資源,編寫反映自身教學特色的補充教材和講義等。要注意吸納行業技術專家、教學研究人員和具有豐富經驗的教師參與課程開發和教材編寫工作,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要建立適合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和教材建設需要的經費籌措機制。地方、部門和學校要增加對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和教材建設的經費投入。

六、改進和加強德育課教學,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

中等職業學校都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擺在重要地位,任何時候都不能放鬆和削弱。思想政治素質是最重要的素質,德育課教學是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主渠道,必須
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德育課教學。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教學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按照德育總體目標和學生成長的規律,確定德育課教學內容和要求,增強針對性、實效性,突出職業教育特色。要根據職業學校的特點和學生實際,改革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的課程設置和內容。加強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自覺抵制封建迷信等愚昧、腐朽思想的侵蝕。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和紀律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團結協作精神、法治觀念和社會責任感,確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和信念。要進一步加強職業道德教育、艱苦創業思想的教育。職業道德教育應培養學生的敬業精神,並結合行業特點和行業職業道德規范,使教育內容具體化。職業學校要創造條件,積極開展職業指導和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形成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勞動就業和生活觀念。要加強美育工作,創造良好的文化氛圍,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活動,培養學生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進一步改進德育課教學的方法和手段,德育課教學要緊密聯系社會實際和學生生活實際,講究實際效果,克服形式主義。要充分利用現代化教育手段,使德育課教學
更加生動、活潑、形象,易於為學生所接受。加強德育課教材改革和建設。鼓勵和支持廣大德育課教師進行教學研究和在教學改革方面的探索實踐。

七、加強和改革文化基礎教育,提高學生科學文化素質

加強文化基礎教育、改革文化基礎課程教學是我國經濟社會和教育發展對中等職業教育提出的客觀要求。中等職業學校要按照教育部頒發的《關於制定中等職業學校
教學計劃的原則意見》(教職成〔2000〕2號)和有關規定開設高中階段職業教育必需的文化基礎課程,提高學生文化素質,適應專業教學和學生發展的需要。中等職業學校可以根據專業需要,開設綜合性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課程。地方教育行政部門要根據當地實際,採取有效措施,加強對中等職業學校文化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和教學質量的監督檢查。當前既要注意克服隨意降低教學要求,忽視文化基礎教育的傾向,又要防止盲目加大文化基礎教育比重、削弱職業技能訓練,片面追求對口升學的做法。中等職業學校的文化基礎教育要更加註重知識的應用能力、學習能力和實驗能力的培養,保證必要的實驗和社會實踐環節。

八、加強實踐教學,提高學生職業能力和創業能力

中等職業教育的特色在於使學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識和專業知識的同時,具有熟練的職業技能和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中等職業教育的教學內容應與職業資格標准
相適應,以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對於完成專業學習,且成績合格的學生頒發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地方、行業和學校要多渠道增加對實驗、實習設施和設備的經費投入,切實加強校內外實驗實習基地建設,努力達到國家規定的標准。要完善實踐教學的基本標准和規范建設,切實加強實驗、實習、職業技能訓練等實踐性課程和教學環節,認真安排,從嚴要求,嚴格考核檢查,確保學生達到專業培養目標規定的要求。職業學校要實行產教結合,密切與企業的聯系,鼓勵學生深入生產實際,開展技術推廣和技術革新等創新和實踐活動,把教學活動與技術開發、推廣、應用和社會服務緊密結合起來。要認真執行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方針,組織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拓寬他們的視野,增長他們的社會經驗。要創造條件開設培養學生創業與經營能力方面的課程,增強學生的就業能力。要表彰和獎勵具有創業精神和立業實績的優秀學生,鼓勵學生立業創業。

九、積極改進教學及考試考核方法和手段,推進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

中等職業學校應積極採用適應經濟社會、科學技術和生產發展需要的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實現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和教學媒體的有效組合,提高教學質
量和教學效果。要積極探索、總結和推行有利於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和綜合職業能力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激發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勇於實踐的能力。要改進考試考核方法,重視考核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建立有利於培養學生全面素質和綜合職業能力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中等職業學校要積極運用現代化教育技術和手段,開發和使用符合教學需要的現代化教學媒體。大力提高教育技術手段的現代化水平和信息化程度,加快中等職業教育的教育教學信息網路化建設,積極發展現代遠程職業教育。

十、建設高質量的職業教育師資隊伍

建設高質量的教師隊伍,是職業教育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基本保證。中等職業學校的教師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轉變教育思想,樹立以全面素質為基礎、以能力
為本位的觀念,增強實施素質教育的自覺性,更加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加強師德建設,教師不僅要教好書,還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為人師表。要全面提高教師推進素質教育的水平,加強專業技能、實踐教學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培訓。要嚴格執行教師資格制度,優化教師隊伍結構,培養骨幹教師,提高具有研究生學歷教師的比例,並注意吸收企業優秀工程技術和管理人員到中等職業學校任教,加快建設具有教師資格和專業技術能力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學校要建立有效的培訓機制,有計劃地安排教師到企事業單位進行頂崗工作或實習鍛煉,提高廣大教師特別是中青年教師的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各類職業學校要積極創造條件,建立激勵機制,對教學改革中取得突出成績的教師給予獎勵。要加強對校長培訓,提高校長管理現代職業教育教學工作的水平。

十一、加強對教學改革工作的領導,重視教學研究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是擺在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校長和廣大教師面前的一項重大任務。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必須加強領導,建立符合市場經
濟需要的工作推動機制,制定政策和採取有力措施,調動和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建立和完善教育教學制度,切實加強教學質量評估檢查,努力提高中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行業部門應當組織力量,在人才需求分析、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專業建設與評估標准、教學內容和專業師資培訓方面發揮作用。

縣級以上教育行政部門要建立和完善職業教育教學研究機構,配備一定數量的專職人員,保證教研經費。要充分發揮研究機構在教學研究、教學管理、教學指導、教
育評價、師資培訓和組織開展教學改革實驗等方面的作用,使教研機構真正成為職業教育教學研究和教學業務指導中心。教學研究要從我國實際出發,把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緊密結合起來,解決教學工作中存在的實際問題,積極推廣教學改革成果。

學校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主體。中等職業學校必須堅持以育人為中心,加強對教學過程的管理,積極開展教學改革實驗,重視教學基礎建設,
增加對教學工作的投入,為深化教學改革創造必要的條件。要充分調動和發揮教師參與教學改革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要積極聘請經濟界、產業界專家參與學校的管理和建設,建立和完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有利於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教學改革的機制。

㈢ 如何深化職業教育課程改革,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一、充分認識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我國正處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實現現代化建設戰略目標的關鍵時期,綜合國力的強弱越來越取決於勞動者的素質,取決於各類人才的質量和數量。21世
紀,我國既需要發展知識密集型產業,也仍然需要發展各種勞動密集型產業。我國的國情和所處的歷史階段決定了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求是多樣化的,不僅需要高層次創新人才,而且需要在各行各業進行技術傳播和技術應用、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高素質勞動者。中等職業教育擔負著培養高素質勞動者這一艱巨的歷史重任,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高國民素質,增強綜合國力的重要力量。各地、各行業必須認真學習,全面、准確地理解和貫徹全教會精神,充分認識中等職業教育的重要戰略地位和不可替代性,認真抓好中等職業教育的改革和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科技進步和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勞動力市場的變化,中等職業教
育的現狀不能適應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中初級專門人才的需要,也滿足不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職業教育需求。在教育教學領域,職業教育觀念和培養模式相對滯後,教學工作存在著片面強調學科體系和知識灌輸,與生產和生活實際聯系不緊密,對知識應用、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重視不夠,實踐和專業技能訓練比較薄弱等問題,難以使學生形成熟練的職業技能和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這些問題制約了中等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影響了高素質勞動者的培養。因此,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是中等職業教育面臨的緊迫任務。

二、進一步明確培養目標和學制

中等職業教育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轉變教育思想,樹立以全面素質為基礎、以能力為本位的新觀念,培養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德智體美等全面
發展,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在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第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中初級專門人才。他們應當具有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以及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行為規范;具有基本的科學文化素養,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和比較熟練的職業技能,具有繼續學習的能力和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立業創業能力;具有健康的身體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根據中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和進一步理順我國學制的要求,全日制中等職業學校學歷教育一般招收初中畢業生或具有同等學力者,基本學制為3至4年,以3年為主。

三、積極進行制度創新,實行靈活的教學制度

中等職業學校應樹立服務意識,積極進行制度創新,建立適應經濟建設、社會進步和個人發展需要的教學制度。積極創造條件,實行全日制教育與部分時間制教育相
結合,允許成年學員和有實際需要的學生工學交替、分階段完成學業。要進一步改革職業學校招生和學籍管理制度,有條件的地方和學校可以適當放寬招生年齡限制,多種形式招收應屆和往屆初中畢業生,並允許接受其他高中階段教育的學生轉入中等職業學校學習。要採取有效政策措施,可以實行按專業大類招生,學習一段時間後根據學生個人願望和條件以及就業需要再確定專業方向。

中等職業學校要開展學分制的試驗,改革教學組織和管理制度,使學生能夠根據社會需要和個人興趣、條件選擇課程和學習時間。要建立校際之間、相近專業之間學
分相互承認的機制,允許學生跨專業、跨學校選擇課程。對於從其他高中階段學校轉入的學生,承認其相應的學習經歷或學分。

四、優化專業設置,加強專業建設

科學合理地設置專業,是實現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和體現職業教育特色的基礎工作,也是職業學校主動適應社會需求的關鍵環節。國家將根據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產
業結構調整的需要,頒布新的中等職業學校專業目錄,並組織有關行業,制定重點專業的設置標准和評估標准。省地兩級教育行政部門要結合學校布局結構調整,加強對各類中等職業學校專業設置的指導和管理,在相關行業參與下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優化專業結構,提高專業教育資源的利用率和整體效益。國家、地方要通過專業評估,確定一批專業建設和教學質量示範學校,帶動整個中等職業學校專業建設工作。

中等職業學校要堅持為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適應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按照國家頒布的專業目錄和專業設置基本標准,結合自身辦學條件合理
設置專業。要堅持穩定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著力辦好相對穩定的骨幹專業,切實加強專業實驗實習基地、專業師資隊伍和相應的教學文件等基礎建設,形成優勢、辦出特色;要通過拓寬和調整現有專業業務范圍、開設新專業或專門化,滿足社會需求和職業分化、變化的需要。

五、加強課程改革和教材建設

課程改革是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要深化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積極開展現代課程模式,特別是適應於學分制的模塊式課程和綜合化課程的探索和實驗,把知
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緊密結合起來,增強課程的靈活性、適應性和實踐性,構建適應經濟建設、社會進步和個人發展需要的課程體系。建立健全課程開發和教材編寫機制,實行國家和省(部)兩級規劃、兩級審定製度。國家組織開發和編寫具有中等職業教育特點和要求的文化基礎課程標准和教材,開發和編寫體現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方法的具有職業教育特色的重點專業課程、教材及多媒體教學課件。地方、行業要根據區域經濟和行業發展的實際需要,組織開發和編寫具有地方和行業特色專業的課程和教材。中等職業學校要根據實際需要,及時更新教學內容,開發教學資源,編寫反映自身教學特色的補充教材和講義等。要注意吸納行業技術專家、教學研究人員和具有豐富經驗的教師參與課程開發和教材編寫工作,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要建立適合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和教材建設需要的經費籌措機制。地方、部門和學校要增加對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和教材建設的經費投入。

六、改進和加強德育課教學,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

中等職業學校都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擺在重要地位,任何時候都不能放鬆和削弱。思想政治素質是最重要的素質,德育課教學是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主渠道,必須
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德育課教學。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教學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按照德育總體目標和學生成長的規律,確定德育課教學內容和要求,增強針對性、實效性,突出職業教育特色。要根據職業學校的特點和學生實際,改革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的課程設置和內容。加強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自覺抵制封建迷信等愚昧、腐朽思想的侵蝕。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和紀律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團結協作精神、法治觀念和社會責任感,確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和信念。要進一步加強職業道德教育、艱苦創業思想的教育。職業道德教育應培養學生的敬業精神,並結合行業特點和行業職業道德規范,使教育內容具體化。職業學校要創造條件,積極開展職業指導和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形成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勞動就業和生活觀念。要加強美育工作,創造良好的文化氛圍,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活動,培養學生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進一步改進德育課教學的方法和手段,德育課教學要緊密聯系社會實際和學生生活實際,講究實際效果,克服形式主義。要充分利用現代化教育手段,使德育課教學
更加生動、活潑、形象,易於為學生所接受。加強德育課教材改革和建設。鼓勵和支持廣大德育課教師進行教學研究和在教學改革方面的探索實踐。

七、加強和改革文化基礎教育,提高學生科學文化素質

加強文化基礎教育、改革文化基礎課程教學是我國經濟社會和教育發展對中等職業教育提出的客觀要求。中等職業學校要按照教育部頒發的《關於制定中等職業學校
教學計劃的原則意見》(教職成〔2000〕2號)和有關規定開設高中階段職業教育必需的文化基礎課程,提高學生文化素質,適應專業教學和學生發展的需要。中等職業學校可以根據專業需要,開設綜合性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課程。地方教育行政部門要根據當地實際,採取有效措施,加強對中等職業學校文化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和教學質量的監督檢查。當前既要注意克服隨意降低教學要求,忽視文化基礎教育的傾向,又要防止盲目加大文化基礎教育比重、削弱職業技能訓練,片面追求對口升學的做法。中等職業學校的文化基礎教育要更加註重知識的應用能力、學習能力和實驗能力的培養,保證必要的實驗和社會實踐環節。

八、加強實踐教學,提高學生職業能力和創業能力

中等職業教育的特色在於使學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識和專業知識的同時,具有熟練的職業技能和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中等職業教育的教學內容應與職業資格標准
相適應,以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對於完成專業學習,且成績合格的學生頒發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地方、行業和學校要多渠道增加對實驗、實習設施和設備的經費投入,切實加強校內外實驗實習基地建設,努力達到國家規定的標准。要完善實踐教學的基本標准和規范建設,切實加強實驗、實習、職業技能訓練等實踐性課程和教學環節,認真安排,從嚴要求,嚴格考核檢查,確保學生達到專業培養目標規定的要求。職業學校要實行產教結合,密切與企業的聯系,鼓勵學生深入生產實際,開展技術推廣和技術革新等創新和實踐活動,把教學活動與技術開發、推廣、應用和社會服務緊密結合起來。要認真執行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方針,組織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拓寬他們的視野,增長他們的社會經驗。要創造條件開設培養學生創業與經營能力方面的課程,增強學生的就業能力。要表彰和獎勵具有創業精神和立業實績的優秀學生,鼓勵學生立業創業。

九、積極改進教學及考試考核方法和手段,推進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

中等職業學校應積極採用適應經濟社會、科學技術和生產發展需要的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實現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和教學媒體的有效組合,提高教學質
量和教學效果。要積極探索、總結和推行有利於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和綜合職業能力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激發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勇於實踐的能力。要改進考試考核方法,重視考核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建立有利於培養學生全面素質和綜合職業能力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中等職業學校要積極運用現代化教育技術和手段,開發和使用符合教學需要的現代化教學媒體。大力提高教育技術手段的現代化水平和信息化程度,加快中等職業教育的教育教學信息網路化建設,積極發展現代遠程職業教育。

十、建設高質量的職業教育師資隊伍

建設高質量的教師隊伍,是職業教育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基本保證。中等職業學校的教師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轉變教育思想,樹立以全面素質為基礎、以能力
為本位的觀念,增強實施素質教育的自覺性,更加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加強師德建設,教師不僅要教好書,還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為人師表。要全面提高教師推進素質教育的水平,加強專業技能、實踐教學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培訓。要嚴格執行教師資格制度,優化教師隊伍結構,培養骨幹教師,提高具有研究生學歷教師的比例,並注意吸收企業優秀工程技術和管理人員到中等職業學校任教,加快建設具有教師資格和專業技術能力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學校要建立有效的培訓機制,有計劃地安排教師到企事業單位進行頂崗工作或實習鍛煉,提高廣大教師特別是中青年教師的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各類職業學校要積極創造條件,建立激勵機制,對教學改革中取得突出成績的教師給予獎勵。要加強對校長培訓,提高校長管理現代職業教育教學工作的水平。

十一、加強對教學改革工作的領導,重視教學研究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是擺在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校長和廣大教師面前的一項重大任務。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必須加強領導,建立符合市場經
濟需要的工作推動機制,制定政策和採取有力措施,調動和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建立和完善教育教學制度,切實加強教學質量評估檢查,努力提高中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行業部門應當組織力量,在人才需求分析、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專業建設與評估標准、教學內容和專業師資培訓方面發揮作用。

縣級以上教育行政部門要建立和完善職業教育教學研究機構,配備一定數量的專職人員,保證教研經費。要充分發揮研究機構在教學研究、教學管理、教學指導、教
育評價、師資培訓和組織開展教學改革實驗等方面的作用,使教研機構真正成為職業教育教學研究和教學業務指導中心。教學研究要從我國實際出發,把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緊密結合起來,解決教學工作中存在的實際問題,積極推廣教學改革成果。

學校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主體。中等職業學校必須堅持以育人為中心,加強對教學過程的管理,積極開展教學改革實驗,重視教學基礎建設,
增加對教學工作的投入,為深化教學改革創造必要的條件。要充分調動和發揮教師參與教學改革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要積極聘請經濟界、產業界專家參與學校的管理和建設,建立和完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有利於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教學改革的機制。

望採納 謝謝

㈣ 國務院關於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的深化教育改革

三、深化教育教學改革,適應社會和企業需求
7.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要加強「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的職業道德教育,加強文化基礎教育、職業能力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專業技能、鑽研精神、務實精神、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培養一大批生產、服務第一線的高素質勞動者和實用人才。
8.職業學校和職業培訓機構要適應經濟結構調整、技術進步和勞動力市場變化,及時調整專業設置,積極發展面向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專業,增強專業適應性,努力辦出特色。要大力加強技術工人尤其是高級技術工人和技師的培養和培訓。積極推進課程和教材改革,開發和編寫反映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方法、具有職業教育特色的課程和教材。加強職業學校與企業、行業等用人單位的聯系,建立職業學校與勞動力市場密切聯系的機制。
9.加強實踐教學,提高受教育者的職業能力。職業學校要把教學活動與生產實踐、社會服務、技術推廣及技術開發緊密結合起來,把職業能力培養與職業道德培養緊密結合起來,保證實踐教學時間,嚴格要求,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專業技能、敬業精神和嚴謹求實作風。改善教學條件,加強校內外實驗實習基地建設。職業學校要加強與相關企事業單位的共建和合作,利用其設施、設備等條件開展實踐教學。職業學校相對集中的地區應建設一批可共享的實驗和訓練基地。加強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積極發展現代遠程職業教育,開發職業教育資源庫和多媒體教育軟體,為職業學校和學生提供優質教育資源。
10.加強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要積極開展以骨幹教師為重點的全員培訓,提高教師的職業道德、實踐能力和教學水平,培養一批高水平的骨幹教師和專業帶頭人。鼓勵職業學校教師在職攻讀相關專業學位、提高學歷層次。要有計劃地安排教師到企事業單位進行專業實踐和考察,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廣泛吸引和鼓勵企事業單位工程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員到職業學校擔任專、兼職教師,提高具有相關專業技術職務資格教師的比例。深化職業學校人事制度改革,在職業學校推行教師全員聘任制和管理人員公開選拔、競爭上崗和職務聘任制度,建立健全激勵和約束機制。職業學校教師職務資格評審要突出職業教育特點,改進評審辦法。重視職業學校校長培訓工作,逐步實行校長持證上崗的制度。加強職業教育師資培養培訓基地建設,逐步完善職業教育師資培養培訓網路。
11.堅持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並重,實行靈活的辦學模式和學習制度。職業學校要實行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相結合、全日制與部分時間制相結合、職前教育與職後教育相結合,努力辦成面向社會的、開放的、多功能的教育和培訓中心。要根據不同專業、不同教育培訓項目和學習者的實際需要,實行靈活的學制和學習方式,推行學分制等彈性學習制度,為學生半工半讀、工學交替、分階段完成學業等創造條件。
12.加強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的銜接與溝通,建立人才成長「立交橋」。擴大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進入高等學校尤其是進入高等職業學校繼續學習的比例,適當增加高等職業教育專科畢業生接受本科教育的比例。適度發展初中後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在高中階段開展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溝通的綜合課程教育試驗,建立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相銜接的課程體系;高等職業學校可單獨組織對口招生考試,優先招收中等職業學校優秀畢業生;注重專業知識、職業技能的考核,對取得相應中級職業資格證書的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可以免除技能考核。

㈤ 全面深化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研討會在京舉行嗎

「全面深化抄中等職業教襲育改革」專題研討會日前在北京大學舉行。論壇旨在探討中等職業教育體制機制改革以及中等職業教育發展中的「工匠精神」培育。

專家們認為,培育「工匠精神」是對歷史優良傳統的繼承,是面向時代的應有之義。「工匠精神」培養始於教育教學每個細節的關注,在實踐中生成,要實行「訓賽融通」實踐模式。

㈥ 學院在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辦學質量上應如何做

一、深化教學改革,提高辦學質量。

根據學生特點和職業教育教學規律,深化教學改革。開學初,學校制定課改方案,積極組織落實,通過集體備課、聽課、備課等教研活動,實行「先學後教,當堂訓練」 的教學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加強教學管理、創新評價機制、嚴格考核制度,狠抓畢業生。為了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學校創造條件,派專業課教師赴外地參加國家級骨幹教師培訓,轉變教學觀念、創新辦學模式、改進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水 平,增強學校吸引力。

二、加強德育工作力度,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

開學伊始,明確指出德育工作的重點是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學校結合實際,制定細則,組織實施,從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抓起,把學生養成教育作為考核班級管理工作的重要指標。同時,利用黑板報、牆報宣傳養成教育的內容和重要性,通過大課間操、文化藝術節、歌詠體操比賽等活動,豐富校園文化生活,營造良好育人環境。促進教風、學風的根本好轉。

三、加強綜治安全工作,建設平安校園。

學校由政教處牽頭,依據上級要求制定安全應急預案,組織學生進行重大自然災害、消防安全應急模擬演練。排查隱患、加強巡邏。同時組織班主任利用周會進行安全教育,提高師生的安全防範意識,確保了良好 的教學環境。

四、加大招生宣傳力度,增強中職教育的吸引力 。

在招生工作的基礎上,制定方案,完善制度,狠抓落實,深入到基層中學宣傳免費、助學、就業等職教政策。通過電視廣告、宣傳車、招生簡章等擴大宣傳。

五、推進聯合辦學,強化服務功能。

六、爭取資金投入,改善辦學環境 。

縣委、政府對縣級職教中心的建設十分重視,相關領導多次到學校視察工作,商議縣級職教中心的新建問題,並為學校爭取 巨額的修建資金。學校開源節流,積累資金,加大學校基礎設施建設力度,讓師生有一個安全、舒適的教學環境。

七、堅持民主治校,規范辦學行為。

學校一貫堅持民主治校,以人為本的辦學方針,對涉及學校的重大決策,必須經過集體討論、民主決定,促進學校辦學行為的日益規范。學校收費嚴格按照國家政策標准,在落實國家助學、 免費兩大政策上,嚴格執行,足額發放。通過民主治校,規范辦學行為,調動了教職工的工作積極性,提高了學校的辦學水平。

㈦ 如何深化改革,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堅持人才培養是教師的第一責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確保教師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學和人才培養,發揮教學環節和師生互動在促進學生全面成長中的主渠道作用。充分發揮教研系列教師在教學和人才培養中的骨幹作用,建設工作量飽滿、教學效果突出的教學系列教師隊伍,為全校性平台課程、覆蓋多個院系的專業平台課程等提供保證。設立實踐教師崗位,選聘具有豐富行業經驗和一定教學能力的專家從事教學工作。改革完善班主任制度,鼓勵學術水平高的教師擔任班主任。
全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傳承弘揚優良辦學傳統,深入探索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引導學生又紅又專、全面發展;堅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推動各種辦學優勢向人才培養積聚和轉化;堅持為學為人並重,弘揚「嚴謹、勤奮、求實、創新」學風;堅持改革創新,強化「厚基礎、重實踐、求創新」育人特色,努力造就高素質、高層次、多樣化、創造性人才。
落實以學生學習與發展成效為核心的教育質量觀,健全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尊重和激發學生的學術志趣,促進教育教學工作向以學為主轉變。根據人才培養目標,系統梳理和調整課程體系,以課程和培養環節的學習成效為基礎,健全以學生為本、以成效為核心的教育質量評價與監控體系,努力促進學生的長遠發展。、
建立以通識教育為基礎,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的本科教育體系。堅持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相結合,統籌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加強通識教育頂層設計,全面提高課程質量;發揚專業教育的特色,優化專業核心課程,增強課程挑戰度。提高培養方案的彈性、靈活性和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選擇性,切實推動學生價值觀塑造和升華,增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共識和對人類文明的理解,養成高尚而獨立的完整人格,培育科學的批判精神和創新精神,強化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培養。
構建與現代大學相適應的學生工作模式,推進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堅持「擁護黨、擁護社會主義,服務祖國、服務人民」的基本要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強學生工作隊伍和學生集體建設,改革學生評價、榮譽、資助和指導方式,引導學生把價值塑造變為內在需要和自覺行動。強化教師的教書育人責任,帶動管理育人、服務育人。超越傳統課堂限制,在教室、校園、國內以及網路和成長社區上綜合協調,統籌推進,全面育人。
探索構建鼓勵創新、管理規范、分工負責的治理模式。明確教師、學生、行政各自職責,學校和院系分級負責,健全教學責任和教學管理體系。建立教學委員會,負責審議教學計劃方案,評定教學成果、教學質量,檢查、指導教學管理和教學隊伍建設等重要事項,對教育
合理的教學資源分配機制,保障教學投入力度。實施教學經費分配方式改革,在院系教學經費分配方面,把主要按學生人數多少分配經費的做法,改為與院系開課數量、生時數和教學質量掛鉤。採取有效措施,支持教師跨院系開課、學生跨院系選課。多方籌集資源,推進教學基地、教學實驗室、創意創新創業實驗室等教學條件和平台建設。
調整優化職業教育培養方案和核心課程體系,促進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和自主發展有機結合。學校制定切實可行的通識教育目標,強
的數量和剛性,提高課程挑戰度,激發學生志趣,鼓勵創新。專業核心課程作為專業教育的基本要求,約占學分總量的1/3-2/5。
因此,在我校各個教職工團結一致的氛圍中,各司其職,心朝一處想,力朝一處使,定能把我們未來的技師學院辦的越來越好。學生能夠學有所得,教師能夠鍛煉教學水平,就讓我們努力把我的設定目標一一實現吧。

㈧ 如何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增強教育發展合力

(一)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必須堅持立德樹人基本導向
如果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那麼,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之魂。《決定》明確提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形成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活動的有效形式和長效機制,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字里行間深深寄託著對青少年一代的殷切期望。我們黨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的進程中,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極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的基礎上,賦予立德樹人以深刻理論內涵和全新時代特徵,意義非常深遠。今後教育領域中的所有改革,都必須堅持立德樹人基本導向,始終高度重視教育和幫助學生打牢共同思想基礎、端正政治立場和前進方向、砥礪品德陶冶情操、激發歷史責任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將個人成長成才與投身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踐緊密相連。
堅持立德樹人基本導向,本質要求是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盡力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才,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決定》要求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要求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實行公辦學校標准化建設和校長教師交流輪崗,不設重點學校重點班,破解擇校難題,標本兼治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就是要把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宏觀政策要求,細化為學校教育的具體安排,把中小學生尤其是小學生從過重課業負擔下解放出來,使其騰出更多時間探究思考、加強鍛煉、了解社會、參與實踐。
堅持立德樹人基本導向,還必須積極為多樣化、個性化、創新型人才成長提供良好環境和機制。《決定》強調要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創新高校人才培養機制,促進高校辦出特色爭創一流,以及推進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改革發展,清晰表明我們黨關於促進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學有所成、學有所用的政策基點。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必然要在更新教育觀念、理順結構體系、創新培養模式、加強能力建設、推動內涵發展上下功夫,全面形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的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科學發展的教育體制機制,盡快辦出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
(二)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必須有利於促進公平提高質量
《決定》要求最大限度集中全黨全社會智慧,最大限度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以更大決心沖破思想觀念的束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因此,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要以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為著力點,加大攻堅力度,力求取得突破性進展。
考試招生制度,就是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決定》明確了「探索招生和考試相對分離、學生考試多次選擇、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專業機構組織實施、政府宏觀管理、社會參與監督的運行機制」的改革方向,期望從根本上解決一考定終身的弊端,從堅持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制度起步,試行學區制和九年一貫對口招生,到推行初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再到加快推進職業院校分類招考或注冊入學,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於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機制,探索全國統考減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語等科目社會化考試一年多考,特別是在試行普通高校、高職院校、成人高校之間學分轉換方面邁出新步,拓寬終身學習通道。相信這一制度改革的頂層設計,再跟進系列配套政策,將是我國教育考試招生制度系統性綜合性最強的一次改革,將顯著扭轉應試教育傾向,更加有利於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科學選拔人才、維護社會公平,彰顯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終身學習、人人成才的理念,為億萬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學習選擇和成長途徑,搭建符合基本國情的人才成長「立交橋」。
促進教育公平,是堅持社會主義制度下教育公益性普惠性的必然要求,是我們黨執政為民所必須秉持的基本政策內涵。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條件下,我國城鄉、區域教育發展還不平衡,貧困地區、民族地區教育發展滯後狀況有待改變,對此,《決定》在部署深化教育領域改革時,強調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促進教育公平,要循序漸進和制度創新,既要把促進公民受教育機會公平擺在突出位置,又要善用政策手段促進公共教育資源配置公平,還要更加重視促進教育制度規則公平,這些都將是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著力點。
(三)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必須構建政府學校社會新型關系
按照黨的十八大精神,《決定》專門就加快轉變政府職能進行具體部署,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創新行政管理方式,進一步簡政放權,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微觀事務的管理,特別是加快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推動公辦事業單位與主管部門理順關系和去行政化,建立事業單位法人治理結構等等,都成為亮點,也為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創造了良好外部環境。《決定》提煉出教育管理和辦學體制改革要點,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大的方向是構建政府、學校、社會之間新型關系,落實和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建設依法辦學、自主管理、民主監督、社會參與的現代學校制度。
「深入推進管辦評分離,擴大省級政府教育統籌權和學校辦學自主權,完善學校內部治理結構。強化國家教育督導,委託社會組織開展教育評估監測。」《決定》提出的系列改革舉措,關鍵在於推進中央向地方放權、政府向學校放權,通過建立「管辦評分離」制度,明確各級政府責任,推進學校分類管理,規范學校辦學行為,發揮社會參與作用,形成政事分開、權責明確、統籌協調、規范有序的教育管理體制。政府將更多運用法規、規劃、標准、政策、公共財政、信息服務等手段引導和支持學校發展。
「健全政府補貼、政府購買服務、助學貸款、基金獎勵、捐資激勵等制度,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決定》提出的極具創新性的政策要求,就是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健全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辦學主體多元、辦學形式多樣、充滿生機活力的辦學體制,要求各級政府因地制宜採取多樣化政策措施,引導社會資金以多種方式進人教育領域,支持民辦教育事業發展,並積極鼓勵行業企業等社會力量參與公辦學校辦學,形成以政府辦學為主體、全社會積極參與、公辦教育和民辦教育共同發展的格局。
三、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保障措施和落實行動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是教育系統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繼續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規劃綱要的新階段,對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來說,也是難得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動迅速統一到中央關於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重大決策部署上來,抓住歷史性機遇,統籌安排改革保障措施,堅定不移實現中央改革決策部署。
(一)切實增強對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高度共識
我國改革開放35年經驗表明,任何成功的改革從來都是上下左右的通力合作和緊密配合,每次成功的改革,都是群眾廣泛參與、集體同心攻堅的結果。我們要把《決定》精神落到實處,必須科學分析、深刻認識當前教育體制機制積弊,盡快克服改革動力不足,缺乏有效措施手段,不敢或不願打破常規的想法和做法,在各級政府、教育系統和社會各界中,凝聚起改革的高度共識,形成深化教育改革的強大合力。
按照中央的要求,凡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教育領域綜合改革重大政策舉措,一定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堅持改革力度、發展速度、社會可承受程度的統一。除完善專家咨詢機制、注重配套政策措施到位等環節外,更重要的是從制度層面提高教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水平,在重大教育改革實施前,要進行合法性審查和風險評估,根據需要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在改革實施中,加強檢查監督和定期評估,對於出現的問題及時妥善處理及動態調整,避免產生大的偏差,加強黨內監督、民主監督、法律監督、輿論監督,確保人民群眾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行使順暢,為重大教育改革付諸實施創造更加有利的環境。
(二)不斷完善上下聯動、各方協同創新的改革推進機制
改革是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如何避免改革的碎片化,是包括教育系統在內的各地區各部門都要直面的問題。《決定》強調加強和改善黨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領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對各級領導班子和基層組織投身改革提出明確要求。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在不同部門之間會有一定的職能交叉和需要彼此協調的關系。圍繞《決定》所布置的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各項重點任務,要在國家層面制定指導性意見,注意增強部委之間的政策協調,逐項明確本屆政府任期內重大教育改革清單。地方要以增強本級教育統籌為重點,制定綜合改革方案,落實國家層面重大教育改革任務,體現省域教育改革特徵,重在解決本省的實際問題。國家建立鼓勵支持改革激勵機制,對改革成效顯著的地區和學校,在資源配置、權力下放等方面,給予更多傾斜支持。
(三)繼續注重系統設計、整體推進、重點突破、試點先行的改革路徑
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必須立足基本國情,全國一盤棋,但決不能一刀切。國家中長期教育規劃綱要啟動實施時,就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和部分高校選取425個單位先行試點,經過3年的探索,在頂層設計、政策協調、咨詢指導、監督檢查、宣傳推廣等方面,初步建立一套改革推進機制。根據《決定》總結的「加強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促進」的改革重要經驗,我們要繼續沿著系統設計、整體推進、重點突破、試點先行的改革路徑,按照《決定》提出的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任務以及2020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的時間表,對國家和各地的教育改革試點進行整體評估,形成新的改革方案,加強統籌,多措並舉,以點帶面,扎實推進。

㈨ 如何深化職業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和辦學體制改革

教育體制改革的重點內容包括:人才培養體制、考試招生制度、建設現代學校制度、辦學體制、管理體制和擴大教育開放等。
2010年7月,黨中央、發布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對教育體制改革進行了系統設計。開展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的基本原則主要有三條:一是堅持以人為本,著力解決重大現實問題。二是堅持統籌謀劃,確保改革協調有序推進。搞好總體設計,正確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三是堅持因地制宜,鼓勵各地各校大膽試驗。
教育改革必須緊緊圍繞教育規劃綱要提出的各項改革任務,著眼於破除制約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著眼於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重點難點問題和突出矛盾,力爭在4個方面取得新突破:
一是在人才培養體制改革上取得新突破,著力推進教育教學內容和方法、課程教材、考試招生和評價制度改革,探索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推進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二是在辦學體制改革上取得新突破,著力推進落實高等學校辦學自主權,改革職業教育辦學模式,改善民辦教育發展環境,提高中外合作辦學水平。
三是在管理體制改革上取得新突破,著力建立健全加快學前教育發展的體制機制,全面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多種途徑解決擇校問題,深化高等教育管理方式改革、建設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
四是在保障機制改革上取得新突破,著力健全教師管理制度、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完善教育投入機制、提高教育保障水平,推進教育信息化進程、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

閱讀全文

與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