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職怎樣把信息化教學體現在課堂上
很多教師認為要把信息技術整合到自己的學科教學中,首先就要有非常版完美的課件。他們權花大量的時間在課件製作上,把自己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以課件的形式固化起來,它幾乎包括教師所能想到的和所能表達的所有內容,就像一篇電子教案,以至在教學過程中形成了「教師-課件-學生」的教學方式,從而割裂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直接聯系。
2. 請各位幫我寫一篇淺談信息化教學與傳統教學的2500字論文,要原創,事成之後發20元紅包
淺談信息化與教育變革的融合之路
摘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類社會也由此步入了一個信息化時代,其勢必會對我國教育產生影響,繼而引發教育領域前所未有的大變革。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促進教育的創新與變革,教育信息化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優勢,信息技術與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在提高教育質量,推動教育理念的變革和培養創新人才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未來十年,教育信息化要從應用整合走向融合創新,需要教育的全面革新:觀念變革是先導、組織創新是載體、教育實施是途徑、制度革新是保障。探索信息化下教育變革的道路,必將為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綜合國力的顯著增強帶來無限生機。
關鍵詞:信息化;教育變革;應對措施;融合之路
一、信息化教育的提出與必要性
自上世紀90年代起,信息技術日益深入應用到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人類社會進入嶄新的信息時代。教育信息化,就是在教育的改革與發展進程中廣泛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是構建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形成學習型社會的內在要求,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是推動教育思想、觀念、模式、內容和方法全面創新和深刻變革的重要條件。信息技術科學的不斷發展對教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促使教育面向信息化,校園網路的建立,和教育信息化硬體化境已經初具規模。信息化教育在目前的小學教育體系中戰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信息化教育是教育現代化的必要需求,其主要是認識、了解信息化技術知識,學習利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信息素質道德,是促進信息社會化的必要手段。
近年來,隨著信息化時代的來臨,學校課堂愈來愈廣泛地運用信息技術。應當說,信息技術的運用為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和可能。然而,這僅僅是一種條件和可能,而要使這種「條件和可能」成為現實,則有一個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恰當運用信息技術的問題,其中實現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整合是當前值得重視和探討的一個重要課題。
信息技術不僅從深度上促進了教育的發展,讓學生增廣見識,提高學習興趣,改善了學生的心理和性格問題,方便了教師提高自己的教學技術水平,而且拓寬了教育的發展范圍,學校教育的主體地位有所轉移,學生自學教育占據了一定的地位,對於學生而言,學習方式變得靈活多樣,有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未來社會是一個學習化的社會教師為適應不斷發展的科學技術喲具備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不斷的提高自我素質和接受新知識新技術的能力再教育觀念上跟上時代的潮流,使新的教學技術融入到平時的教學當中來真正地做到,挖掘,培養,肩負起培養新時代人才的重任。
教育信息化必須通過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努力才能實現,這就要求教育信息化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廣泛發動」的方針。以人為本就必須廣泛發動群眾,調動一切積極因素。要使教育者和學習者強化信息意識,樹立信息化觀念,重視信息化工作,投身信息化事業,用人的信息功能推動教育信息化。廣大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是教育信息化的主力軍,擔負著提高自身信息素養和實現教育信息化的雙重責任。
二、信息化對教育變革的促進影響
當信息技術,特別是網路技術、多媒體技術和信息高速公路迎面襲來時,我國社會、經濟、科學、文化、教育、衛生等等方面也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為適應及有效利用高速發展的信息技術,我國教育必將迎來深刻的變革,而這決不簡單表現為教學中使用計算機網路這么簡單。因此,我們既要適應信息化時代的教育變革,又要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迎接這一挑戰。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於計算機網路技術的迅猛發展,多媒體技術的廣泛運用,推動了面向社會的信息改革,使信息化在新世紀異軍突起,對現代社會、科學、經濟、文化、教育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信息化的到來對教育的影響也十分深刻,而且意義重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改變了教師的教育理念和學生的思想觀念。
從老師的角度來看,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獲取信息,是教師提升專業技能的重要途徑。現代信息化社會要求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信息源,教師會經常教育學生善於利用信息達到學習的目的,而不只是傳統的直接「灌輸法」。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在他們眼裡普通的信息化設備已經不再屬於「高科技」,如果是他們感興趣的內容,他們接收的信息和從網上學到的知識遠遠超過他們的老師,遠遠超過過去大人們所掌握的知識。信息技術在短時間內迅速改變了一代人的行為習慣,進而改變了他們的思維模式。
(二)推動了教育的普遍性和終身化。
隨著信息資源網路化的發展,社會的許多就業者,通過各種獲取信息的渠道實現了他們所需要接受的教育,而不一定非得走進學校才能獲取知識,如網路教育、網校培訓和各類學習網站等。另外,我們可以通過信息資源網路化的平台實現終身教育。
(三)打破傳統教學的局限,豐富了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
傳統的教學系統是由教師、學生和教材這三個要素構成的,傳統課堂教學往往總是單一、枯燥、乏味、靜止的。但是在現代化教學環境下,教學系統增加了多媒體,將信息技術運用到課堂教學,利用其音像效果、網路信息覆蓋面廣和計算機技術的快速、高效等優勢來克服了傳統教學的弊端,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從而有利於教師創造性地「教」。在教學方法上, 如將講授的特點和媒體播放的特點結合起來的講授演播法;強調學生積極主動學習過程的探索發現法;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問題教學法等等。
三、教育信息化支撐教育改革
新一輪課程改革是在教育信息化發展過程中提出來的。無論是過去、現在或將來,持弱化甚至否定信息技術在推進課程改革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或缺作用的觀點是極其錯誤的。實踐證明,從這一視角重新審視信息技術在教育改革特別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發展中的作用,科學地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更符合信息社會對於教育發展和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新要求。在信息時代,不注重發揮信息技術巨大作用的課程改革必定是低效和失敗的。信息技術對改革創新教學方式、學生學習方式、師生交互方式、課程評價方式發揮著巨大的支撐作用。
(一) 教育信息化為學生創新實踐能力提供支撐。
信息時代學校要生存和發展就必須實施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為素質教育、創新教育教學提供環境、條件和保障。學生通過檢索、收集、分析、處理和創造信息,實現主動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改進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學習能力,以適應社會對創新人才的要求。
教育信息化有助於學生吸收和更新知識,有助於培養學生利用網路和多媒體技術的能力,構建信息豐富、反思性的學習環境和工具;有助於學生批判性、創造性思維的形成和發展,提供自由探索和創造的前提條件;有助於加強課堂教育環境與現實社會的聯系,打破時空限制,通過計算機模擬模擬,使學生獲得與現實社會較為接近的體驗,利用計算機網路使學校與校外社會連為一體。培養每一名學生的信息素養,是信息時代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二)教育信息化有助於教學方式、學習方式和教材形式的變革。
在傳統的教育中,教師是教學的主體,教師設計教學環節,組織教學過程,學生只能被動接受。而在信息化教學環境中,師生通過開展多種活動建構知識、探究真理、發展能力、加強溝通、陶冶情操的地方,教學活動採取"學生學,教師導"的方法,從而摒棄以往"先生講,學生聽"的方法,突破時空限制,賦予現代教學過程的開放性和廣域性特徵,教師從知識的傳遞者轉變為學習的組織者和協調者。
在傳統的教育中,課本是知識的主要載體,學生學習方式則以聽取教師講授為主。在信息時代,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變革。現代教學強調的是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能在學習中學會使用各種信息手段,形成對信息的判斷力、選擇力,以及搜集能力和處理能力,學會在學習過程中培養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教育信息化條件下,教材的概念已不再局限於教科書和教學參考書。傳統的教材僅作為引導學生認知發展、生活學習及人格建構的範例與中介,可被信息化的課程資源所代替。
(三)教育信息化有助於建立新課程評價體系。
課程評價要求依據一定的評價標准,通過系統地收集有關信息,採用各種定性、定量的方法,對課程的計劃、實施、結果、問題等方面作出價值判斷並尋求改進。建立科學的評價制度是確保基礎教育健康發展的關鍵。採用信息技術,改變過去課程評價偏重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綜合考量學生情緒、注意、參與、交往、思維、生成等狀態因素,建立發展性的、非等級性的教學評價機制。
(四)教育信息化有助於改善教學管理和信息資源環境。
教育信息化將信息技術引入到教學與管理實踐中,各種與之相適應的信息資源環境應運而生,如遠程教育信息網路系統、學校的校園網、多媒體教室、電子閱覽室以及用於教學管理和教育設施管理的各種信息系統,從而加快了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學方法的變革。
(五)教育信息化有助於教育與信息產業融合。
實踐證明,教育信息化大大促進了教育理論創新,促進了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中不斷應用,有力地促進著教育理論的發展,也為信息產業和教育理論融合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和發展機遇。
四、採取相應措施適應信息化的教育變革—融合之路
(一)觀念變革——走向融合的先導
教育信息化首先是教育理念的深刻變革。這么多年了,無論什麼場合,也不論是領導、專家還是教師,都在講觀念變革。無疑,大家都意識到了觀念變革的重要性。但是,到底需要變革哪些觀念,變革到哪兒才算到位,大多數人並不清楚,也不求甚解。轉變觀念似乎成了一句口號。而在實際應用中,多數的校長和教師還是自覺不自覺地拿信息技術用來為「應試教育」服務。觀念和行動的落差,實際上反映了觀念轉變並未到位。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教育理念的深刻變革自然是走向融合的先導。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本質上是「教育」意義上的,教育的對象是學生。因此,要明確,信息技術無論發展多塊,多麼先進,都是為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服務的,也就是說信息技術的教育教學應用要「以人為本」。同時,應當看到,信息技術的發展遠遠超乎人們的想像,它不僅變革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工作方式,更變革著我們的思維方式。為了學生的未來,教育工作者除了適應、學習別無選擇,如果一味排斥,那麼我們極有可能會被未來的教育淘汰。
在信息時代,教師的角色已經轉變,他們是學習的管理者、組織者、指導者;課堂的形態已延伸到課外,家庭、社會都參與其中;學生不僅是知識、信息的接受者,而且也積極參與教學;課程形態也發生了轉變,資源型教學使得各學科知識互相融合,學生的獲取知識和鍛煉能力有了更多的渠道和方式;學習評價和人才評價觀念由「高分數」轉向「高素質」。教育工作者須順應時代的要求和教育變革的呼喚,跟蹤學習最新技術,與時俱進地樹立現代教育理念,為信息技術與教育的全面融合奠定思想基礎。
(二)組織創新——走向融合的載體
與觀念變革同步的是教育組織各環節的變革與創新。走向全面融合,需要創新教育模式和學習方式,將信息技術有效地融合於各學科課程的教學過程,努力營造一種新型的教學環境,通過情境設學科交叉、信息獲取、開放交互、民主討論、協作互助、作品生成等方式,實現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徵的教與學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活動。
要實現這樣的融合,首先要對教學組織形態進行創新。舉例來說,課堂不能僅僅限於40分鍾或45分鍾,要根據活動要求,交由教師與學生自主安排。如果人為限定課堂時間,必然打斷師生的教學活動,影響教學效果!教學活動隨時可能發生,無論在學校、家庭、社區甚或行進的路上,而信息技術也支持這樣的變革,移動終端設備的大量應用,使實時教學成為可能。
其次,需要創新教學組織形式。以往傳統教學的單一組織形式往往把學生當做「規格」和「型號」完全相同的「材料」進行批量加工。信息技術的應用完全可以突破單一的班級授課制,無論對於組織或個體來說數字化的環境都能使其「重新定義自己的角色」。目前,可以採取的教學組織形式包括基於能力差異的分組教學、基於合作的分組教學、基於個別指導的開放教學、基於學校互動的協同教學、網路化教學、基於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實踐教學,等等。當然最好是把各種教學組織形式結合起來應用,才會起到「因材施教」的作用。
(三)教育實施——走向融合的途徑
老師與家長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家庭與學校的快捷,是實時溝通的教育網路平台。通過手機簡訊或互聯網,教師可以將學生在校的動態信息發送給學生家長,促進了家長與教師的互動交流,使家長和學校零距離溝通。
目前,對於農村的留守兒童來說,手機和互聯網是兒童與父母的交流平台,也是父母對孩子的遠距離教育的一種直接方式方法。
對學生而言,手機或互聯網是學生成長時期的完整筆記,是給學生以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及正確指導的有效橋梁。對家長而言,手機或互聯網是家長獲取子女在校信息的實時手段,是獲得家庭教育和課堂培訓的有效渠道。幫助教師和家長及時解決學生出現的問題讓學生少走彎路,健康成長。對學校而言,手機或互聯網是實現家校聯系工作和教育教學工作量化管理的有效手段。
(四)制度革新——走向融合的保障
調查發現,教學改革方案確定後,只有16%的教師能自覺進行教學改革。觀念是內隱的,行為是外在的,而制度則對教學活動進行規范和調控,為教學改革提供決策和支撐。三個層面應該整體聯動,促進整個教學體系發生根本性變革。信息技術與教育的全面融合,不會自然發生,必須有強制力的約束和規范,因而必須進行教育體制機制的變革,從制度上引導或規范教師進行教學的創新。
走向融合,離不開人力、物理、精力、信息等資源。換一種角度看,制度實際上是對各種教學資源的規范、組合與調控。沒有制度作保證,理念再先進也不會落實,資源再豐富也會閑置,技術再先進,也會淪為一種時髦的包裝。制度同時也是一套分類與激勵機制,它對教學中的組織和個人予以分類,賦予一定的角色、地位、責任和權利,形成層級和差別。通過一定的激勵措施促使組織和個人不斷向上流動,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組織與個人的潛能,促進有效教學的發生。
制度的革新要以前述的先進理念為指導,以教學組織形式的變革為框架,重點改變傳統的教學結構,建立新型的適應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的管理制度,對教學活動進行規劃、組織、督查和調控。新型的教學制度應減少行政指令和行政干預,確立學校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地位;建立第三方教學評估機制、督使學校自我檢查與評估,開展校本培訓;籌建專門的信息技術與教學改革中心,為信息技術與教育的融合提供咨詢;建立與新型教學一致的評價與激勵制度,引導教師進行教學變革。制度的創新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頂層設計、整體規劃,因為它涉及到教育管理體制、人事制度、升學考試制度等等的變革。
任何變革都不會輕松,走向信息技術與教育的全面融合是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的深刻變革,需要切實的行動。行動需要觀念變革的引領,需要制度變革的規范,更需要教育工作者的決心和勇氣。
五、結束語
教育信息化與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緊密關聯。教育信息化賦予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時代特色----即信息技術作用於課程改革各個方面、環節。教育信息化已經進入一個飛速發展的重要階段。面對機遇和困難,要把握時代脈搏,不斷研究新形勢,總結新經驗,探索新規律,制定新舉措,積極主動做好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各項工作,只有這樣,才能開創一個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教育信息化發展新局面。沒有教育信息化,新一輪教育改革的目標任務形同虛設,無法實現。課程改革為教育信息化指明了發展目標,明確了創新任務。同時,課程改革還將為教育信息化提供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只有教育信息化與課程改革在融合的基礎上再融合,如此反復,教育信息化和課程改革才能在發展過程中優化耦合,共振創新,相得益彰。
3. 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怎樣應用信息化手段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信息技術的推廣與普及滲透到了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因此為適應當下人們對高職教育的新需求,在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下,進行了課程教育改革,實現「學生本位」的教學目標。在高職院校中,與傳統教學手段相比,信息化的教育模式依託技術手段,實現了教育資源共享,捅破了傳統師生間「講解-接受」的教學關系,極大地提高了高職課堂的有效性,進而提升了人才培養質量。在推進信息化的教育教學中,師資隊伍的建設是新一輪職業教育改革的重點內容,那麼如何提升高職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構建良好的教育教學體系,受到了當下政府機構以及教育界的廣泛關注於討論。
1 高職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重要性
信息化教學實質上就是在當下電子信息網路時代的背景下,高職院系教育者藉助多媒體媒介等進行組織和實施教育教學的一種新的教學手段,包含了可見的應用、網路課堂的開發以及移動端的使用等多種手段。信息化教育較之傳統教育方式,更具生動性、快捷性、靈活性,同時還具有以下重要作用:
1.1 高職教育信息化的發展適應當下國家政治層面的發展規劃 當前,國家下發的《教育部關於加快推進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意見中》明確提出——信息化技術的創新應用是當下高職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基礎和關鍵戰略支撐,因此教育部門應該建立一套完整的信息化工作機制,從而明確教學資源與數字校園的要求。
1.2 高職教育信息化的發展緊跟「互聯網+」時代的步伐 博洛尼亞大學的創建標志著現代化教育的創建,從此相關課堂教材、考試等都有了系統的要求與標准化的劃分,即通過流水線的方式培養學習型人才。隨著素質教育的提出以及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工業革命的發展對教育產生了重大的沖擊作用,使其突破了傳統教育的時間與空間限制,為學生的發展提供了個性化、實時化、公平化的教學資源。
2 當前高職課堂教學效果現狀與應用信息化手段的教學現狀
2.1 當前高職課堂教學效果現狀 當前,我國的高職課堂教學效果不甚理想,主要表現在如下兩個方面:
其一,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高,教師們難以實現教學任務。在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們還是採用傳統的教育教學手段,造成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難以參與到學習中去,其主觀能動性與創造性不高。還有一部分原因是教師們將自身的精力過多的放在灌輸學生知識與課堂紀律的管理上,嚴重影響了教學時間,為完成教育任務,教師們加快了知識講解節奏,影響了學生們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消化,導致教學任務難以按時完成。其二,教學活動中學生的參與度低,難以掌握應習得知識。在目前的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過程中,課堂氛圍沉悶,影響了學生積極思考與參與的熱情,通常學生們用「不知道」來回答教師所提問題,影響了教育效果,同時在相關實踐活動的開展過程中,學生們的參與熱情不高,組織紀律鬆散、沖突不斷,因此導致學生難以掌握與理解所學知識。
2.2 應用信息化手段的教學現狀 隨著電子網路技術的不斷發展,信息化技術手段在高職學校的教學中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應用並不十分廣泛,大多數課程仍停留在多媒體課件教學的形式上,但是在網路課堂以及移動課堂方面還有待提升,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多媒體課件應用較為普遍。信息化教學的基礎手段也是重要前提就是多媒體課件,即教師們通過之多多媒體課件,將教育教學中的重點與難點生動形象地展示出來,增強了課堂效果,是現下高職課程教學中的普遍教學手段。其二,網路課堂有待開發。與多媒體課件相比,網路在線課堂的應用相對較少,與傳統教學課堂相比,它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實現了優秀教師教育資源共享,彌補了當下高職院校師資力量不足的現狀,能有效地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了學習難度,極大提高了教學質量,因此在後續實踐中,應該加強網路在線課堂的普及。其三,移動課堂鮮有涉及。智能手機的出現標志了移動互聯網終端的飛躍發展,各種學習APP的開發方便了學生們的學習,但從目前來看,該種方式僅僅停留在「概念」時代,在高職院校的教學中未有涉獵。
3 高職教師強化信息手段運用的措施
針對目前信息化教學現狀,為加強教師在教學中信息技術的運用,提升教學層次,增強教學效果,應採取如下措施:
3.1 提高教師對信息技術的重視,創建良好的師資隊伍 信息化是當前教育教學中的一項重要手段,但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由於教師們對信息技術的認識不足,忽視其重要性,造成了信息技術教育手段形式單一,不能很好地提高課堂效果,影響課堂效率。除此之外,教師們對信息化技術教學具有偏見人事,對其應用具有抵觸情緒,認為其技術駁雜,不適應與教育教學。因此,為加強信息化技術在高職院校教育中的應用,首先要做的就是教育部門應該幫助教師們樹立爭取的信息教育理念,加強他們對信息技術的全面性認知,從而通過網路技術相關培訓,增強教師們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提升他們的文化素養。
3.2 高職教師應做好信息化教學規劃工作 當前,在高職院校的信息化教育教學中,教師們應該在提升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同時,進行職業發展規劃,努力提升專業技能。新教師在制定發展規劃是,必須從教育信息化這一高度來認知「教師」這一職業,從而將重點落在信息化教學的層面,其高職教師的信息化知識結構圖如圖1所示,信息化教學模型圖如圖2所示。
3.3 教育機構應對高職教師開展信息化教學培訓工作 當前,各高校高職教師對其教學發展具有不同的需求,教育機構應該實時關注高職教師的需求變化,開展與其相關的信息化教學能力系統培訓工作,從而不斷的提升教師們的職業技能與綜合素養。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培訓應圍繞「信息技術能力」,統籌相關教學資源與教學設施,實現信息化教學模式創新等內容的層次劃分。
3.4 高職教師應該提高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網路資源 通過對教師的短期培訓無法保障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長遠發展,因此在後期的實踐中,各高校應該為高職教師們創建一個不斷學習、深化的培訓網路資源平台,從而培養高職教師自我學習與自我提高的能力,提升高職教師自我的信息化教學水平。
除此之外,高職教師還應該構建信息化教學能力立體化評估體系,強化多媒體課堂效果,建設網路課堂,加強移動課堂的開發與普及,傳統教學模式與信息化教學模式比較分析圖詳見圖3。
4 信息化手段在運用中應注意問題以及取得的效果
將信息化手段運用到教學課堂中,能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培養符合社會發展的全面型人才,但信息化教育教學在課程教學中並非唯一的重要因素,在實際的信息化教學運用中,還需要注意以下問題:
第一,信息化手段與專業課程內容的結合問題。對於高職專業課程來說,相對其它課程,它具有很強的實用性與抽象性,因此在信息化教學中,一方面教師們應該突出強調課程的實用性,即通過某些具體實例,加深學生們的理解,另一方面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將抽象概念通過網路以及多媒體技術具象化,從而提高教學效果。第二,不能對信息化盲目崇拜。信息化教學只是對當前的教育教學進行補充說明,其目的主要是為了提高教學水平,即服務教學。因此倘若教師們過度的重視信息化手段,非但不能提升教育教學效果,還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阻礙,因此教師們信息化教學中一定要避免信息技術的盲目運用。
5 結語
綜上所述,信息化是當前高職院校教育中的重要手段,能有效地提升教學效果,但在實際運用過程中,仍存在多媒體課件的盲目運用、網路在線課堂、移動端課堂的缺失等不足,制約其重要作用。因此,政府機構與教育部門應該不斷改進和完善信息教學,強化網路在現代課堂的相關建設,教師應該注重多媒體課件與實際教學內容的結合,進一步加強網路在線課堂和移動端課堂的建設,將信息化手段和課堂內容充分結合,一方面提高了教師在信息化教學中的業務水平,另一方面實現了培養滿足社會發展需求的創新型人才目標。
4.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如何營造高效課堂的思考
一般的學校體育課一周只有一節,這已經充分體現上到國家,下到人民對體育的充分不重視。甚至到了高二高三後,這唯一的一節也被閹了。都說德智體全面發展,可在中國體育是精英的運動。中國無法做到全民體育。換為思考:舉個例子,這堂課教排球,先把大家拉在一起,問問他們想做什麼,好了,有的說,想了解排球的歷史,有的說想了解排球歷史上的健將,等等,然後找一個大板子,把學生的想法都寫在板子上,總結歸類,上課的時候就按照這些問題講解,涉及到實戰部分,也是想講解在訓練,這樣效果更好!鄙人薄見,僅供參考!
5. 職業教育改革論文有哪些
1、淺談職業院校專業課程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建設與共享--基於數字化職業教育的實踐與思考內
2、中國職業教育信息化創容新特色研究
3、職業教育智慧學習環境的設計及應用情景研究
4、職業教育的機遇和挑戰: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
5、職業教育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策略與效果研究
6、構建網路環境下教師遠程培訓平台的關鍵技術研究--以職業教育教師培訓網路平台開發為例
7、基於職業教育的多重視角探討「慕課」的價值
8、職業教育教師專業化問題研究
9、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研究與實踐
10、加大政府中等職業教育投資的經濟學分析
11、職業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12、城鄉統籌背景下職業教育信息資源共享研究
13、高等職業教育院校教師信息技術能力現狀研究
6. 如何搞好高職院校信息化教學工作
高職院校教學信息化是以網路、計算機、通信等先進的信息技術為依託,建立一個網路技專術、數字技術與智能技屬術結合在一起的教學環境,使信息化技術和資源被廣泛用到教學管理工作中。對教育信息化來說,工作主要是教學管理方面的信息化。教學管理要實現信息化的目標,關鍵問題是怎麼樣把那些先進的信息技術和高職院校的實際教學情況結合起來,使信息技術和教學資源共同發揮優勢,開發、整理及共享高質量的教學信息資源,使信息技術能夠用到課堂和教材上實現教學管理信息化的目標,提升管理工作的質量與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