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課堂教學策略的有效性應該體現在哪些方面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教學發展的有效性
教學的根本任務是為了有效地促進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影響學生個體發展的因素很多,其中活動與交往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關鍵性因素。要使課堂教學活動有效地促進學生個體的發展,提高活動的發展效應取決於下面四個條件:(一)活動對個體所提出的要求與個體現有發展水平的相差度,因而教學要求掌握在「最近發展區」為宜;(二)活動本身的組織結構水平與重復程度,如贊可夫主張「以高速度進行教學」的原則,其基本精神正是立足於充分展開學生的精神力量,以有效地促進學生的「一般發展」;(三)主體對活動的自主程度;(四)活動是否取得成效以及活動主體對成效的感受。
二、教學知識的有效性
在教學過程中知識的有效性是保證課堂教學有效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條件。對學生而言,教學知識的有效是指新觀點、新材料,他們不知不懂的,學後奏效的內容。我認為教學效果不取決於教學內容是否正確、是否豐富和教學時間的長短,而取決於有效的知識量。教學首要的、根本的任務是給學生以基本的方法、系統的知識,教學中學生知識的增長是教學成敗的關鍵。學生的智慧發展、思想提高以及教學的心理效應都取決於有效知識量,「教學中有所得、有所獲、有所感,通過對知識的獲取產生愉悅的心理效應,才能成為活動的原動力和催化劑。
三、教學調控的有效性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教學速度、難度的調控,直接影響到教學效率的高低。主要表現為:其一是課堂教學的速度。它是指單位時間內所完成教學任務的一定量,教學速度的快慢意味著在恆定的單位時間里接受信息量的多少。判定教學速度是否適當的標準是極難確定的,一般以學生的接受水平為依據。其二是課堂教學的密度。它是指單位時間內完成一定質教學任務的程度。課堂教學傳授新知識越多,其教學密度就越大。如果一堂課鬆鬆垮垮,沒有足夠的思維密度,長此以往就會造成學生思維膚淺,不善於動腦分析和解決問題,學生的智能得不到應有的發展。提高思維密度即設法讓學生在一堂課上有較長的有意注意時間,積極主動充分地開展思維活動。課堂教學中採用學生實驗、問題討論、表揚激勵等方法,讓學生通過動腦動手,動筆動口進行學習,使各種感官受到刺激,能夠改變大腦的興奮點,促使大腦對各種感官的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形成概念,這樣的課堂教學的思維密度是比較高的。其三是課堂教學的難度。它是指教授和學習者在教學時感到表達、理解、運用等的難易程度,這里主要是指學生學習時的難易程度。過難,學生不理解,是浪費;過易,既降低了教學要求,又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更是浪費。其四是課堂教學的時間。有的教師對一堂課的時間缺乏精打細算,使課堂教學效率下降。為了減少時間的損耗,建議在教學中應做到:課前做好准備;准時上課;提煉和濃縮教學語言;精簡板書;提高提問技巧;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等等。
四、教學方法的有效性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常常強調啟發式教學,這也可以說是提高教學效率的一種途徑。但啟發式教學不是盲目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而是通過揭示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中的矛盾因素,促使學生主動地去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運用啟發式教學的關鍵在於教師的善於引導。人們往往誤認為啟發式就是「問答式」,其實在實際教學中啟發式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如:目的啟發、問題啟發、形象啟發、比較啟發等。最終是為了達到最優的啟發效果。在教學中怎樣在學生一定的有限的知識基礎上,用大量典型的實例,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這正是啟發式的用武之地。另外,在教學方法的實施中教學策略的選定和設計又是教學過程的中心環節,它是為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所採取的方法、步驟、媒體和組織形式等教學措施構成的綜合性方案。有針對性加以選擇和組合相關的教學方法、手段、形式和內容,可以構成有特色的教學方案。
五、教學信息傳輸的有效性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一定的教學方法和藝術手段對學生輸出教學信息。教學過程也就是由書本等知識媒體或教師頭腦中的知識(貯存狀態的知識信息)通過傳輸(傳輸狀態的知識信息),成為學生頭腦中的知識(貯存狀態的知識信息)的過程。在這一傳輸過程中為了保證教學的有效性至少應注意三個環節:
(一)解決好信息的變換問題。教師備課過程中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即准備將貯存狀態的知識重新組合,以便變換成傳輸狀態的信息而輸出,其基本要求是簡化信號、合理編碼。
(二)解決好信息的傳輸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主要是通過視、聽、觸覺來接受教師所傳來的信息,而一般認為以視覺最為有效。
(三)掌握好對教學過程的調控。對教學過程的調控是教師主導作用的重要表現。雖然沒有輸出就沒有輸入,但教學效果如何卻不能用教師輸出多少來加以判別,它取決於學生的有效輸入。
六、教學交往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是師生雙邊活動的過程,其相互影響和交織構成了教學活動的復合主體。教學活動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一復合主體中雙邊的關系。如融洽的程度、了解的程度等。作為當代教師應該運用心理規律去組織課堂教學,獲取課堂教學的高效率。運用心理規律組織課堂教學應做好以下幾點。
(一)應提高學生的注意力程度。
1 、無意注意 ---- 不需要任何努力的注意。主要與刺激物的強度、刺激物的新異性、刺激物的對比關系和刺激物的運動變化有關。
2 、有意注意 ---- 即是自覺的、有目的性的注意,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人類所特有的心理現象,有意注意的引起和保持與以下因素有關:對學習目的和完成學習任務的理解程度有關、對學習的間接興趣有關、對講解重點和難點去強化注意有關、對克服困難排除干擾程度有關。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的轉化。
兩種性質不同的注意不能截然分開,二者可相互轉化,有意注意需要緊張的意志努力、消耗能量多,持續時間過長會使人產生疲勞;無意注意無需主觀努力,不易疲勞,但易受新異刺激干擾。所以,課堂教學全靠有意注意來維持高度緊張的學習是有困難的,應該有意和無意交替進行,把學生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教學內容上。「一個教師創造性的勞動和教學的基本功就在於傳授抽象的知識時而讓學生感到不抽象。」
(二)應充分考慮社會心理在課堂教學中的效用。「課堂社會」的復雜性是每一位教師不可能沒有體驗或不可能不覺察到的。有幾點影響應值得注意:
1 、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教師的第一印象,是通過一個中介環節起作用的,這就是班集體的群體氣氛、交往的形式、輿論等活動的過程。
2 、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合作與競爭心理,這里的相互學習包括爭論問題、學習榜樣的影響、學習方法上的啟示。不同教師、書本學習之處在於「別的同學都學得好,我也應學得好」的比賽與競爭。這是一種交互作用的社會活動過程。
3 、學習風氣的影響。從眾與類化心理,其主要包括班集體共同的價值觀、在集體學習活動中相互之間的凝聚力、集體輿論、學習態度的一致性。上述的這些社會心理現象都需要加以認真研究。
Ⅱ 這句話的程度是表示 決定學生在課堂上的效率的因素中 教師的言語素養是影響最大的嗎
從這句話的主謂賓來看,是的,教師的言語素養是學生腦力活動里效率高低的最大影響。內事實上也是容如此,我們知道師生課堂關系中,老師是占據絕對主動的,良好的課堂互動依靠的也是老師優質的言語素養,出色的技巧才能推動,學生是沒有這個能力也沒有這個勇氣的
Ⅲ 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素質教育需要我們培養和造就無數有惠心、有靈氣、會學習、能創新的人才,長期來我們津津樂道於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卻沒有教會學生學會科學的思維方法和學習方法。我常常思考為什麼魏書生一年上不了多少課,而學生的語文水平依舊喜人,我們45分鍾喋喋不休,卻依然收獲不大?經過長期反思與實踐,大家一致認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當前「減負」是社會普遍關注的教育熱點問題,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固然有其復雜的社會原因,但從教育內部來看,課堂效率不高,也是造成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一個主要原因。因此,認真分析課堂教學效率不高的原因,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或措施,是當前貫徹「減負」的重要舉措。
教師方面
一、教師要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學觀念,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結合學科特點,有機滲透德育、美育,提高學生素質。課堂教學是教學活動的組織形式。課堂教學效率就是在課堂上單位時間內教師通過適當的方式引導學生在主動的心理狀態下的學習所獲,可以稱之為教學效率。要提高課堂效率,必須從學生實際出發,調整教學步驟,把知識當載體,目的是教會學生學習。現代教育觀念的核心是人的現代化,不能只管知識不管人,只見能力不見人,逐步改進我們習慣的教法,向45分鍾要質量,不斷提高我們的教學效率。
二、要認真備好每堂課,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要掌握先進的教學理論。教無定法,但仍有一定的規律可循,教師首先要學習並掌握先進的教學理論,才能形成鮮明的指導思想,實現正確決策。即使教書多年,有了一些經驗的教師,也可藉此指導創新教學,提升教學水平。教學方法要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積極參與教學活動,讓學生動口提問,動腦回答,動手演練,教法具有組織性、啟發性、指導性、多樣性、教育性。注意學法指導,學法具有主動性、靈活性、實踐性。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有機結合,能及時對課堂進行調整。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要拓寬知識面,提高教學藝術水平。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講過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一位歷史教師上了一堂極為成功的公開課,他的每一句話都有著極大的感染力。當聽課的鄰校教師問他備這節課花了多長時間時,他答復說:「這節課我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准備,或者說現場准備,只用了大約15分鍾。」這個故事說明了只有厚積才能薄發的道理。教師只有努力拓寬知識面,認真琢磨教學藝術,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要從宏觀上著眼,是指教師要站在統攬全局的高度,來審視教材、確定教法,這需要教師對教材有相當強的駕馭能力。作為新時期的教師要認真研究學習新課程標准,認真鑽研大綱教材,了解大綱和新課程教材的知識體系,明確每堂課的內容在整體教材或章節中占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前後的聯系,確定每堂課的重點和難點,並結合學生的實際,研究出採用的教法和指導學生學習的學法,設計和寫出本堂課的教學案。教學參考書只能作為教師備課的參考,不能照抄、照搬,更不能按教材「照本宣科」。教學案是教師集體智慧的結晶,要在認真研究的基礎上,充分進行個性加工,體現出自己的個性特色。制定的教學目標要符合新課程標准要求、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教學目標明確、具體。教學內容適度,容量恰當,符合思想性和科學性。重點突出,難點突破,層次分明,並注意知識的前後聯系,使學生技能得到發展,體現學生興趣、情緒、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學生方面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思維是人類特有的一種腦力活動,怎樣開啟學生心扉,挖掘學生自身的潛能,提高學習效率,是我們每一位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要激發的學習興趣意識,最大限度的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喜歡上課,他才能整節課保持旺盛的精力,讓思維始終處於活躍狀態,使課堂每分鍾都變成有效學習時間。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認知與能力基礎,以及每節課內容特點,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制定出每節課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教法和學法。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要培養學生的效率意識。珍惜時間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明確單位時間內學習目標和要求,使學生心中有數。每節課確立明確的學習目標,能較好的解決這個問題。教學不僅要有教學目標還要有學習目標,為學生設計學習目標,力求自我思考和消化一部分內容,要給學生足夠的閱讀時間,讓他們把握學習的主要內容。學生要形成自己的能力,必須通過學生的主體活動,才能培養學生積極思考的能力。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要培養學生的主人意識,教育領域,一個主要原則是:人們學喜歡學的東西會學得最好,用所有的感官學會學得最快。課堂上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是教學中的主體,只有把他們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教學效率才能大幅度提高。為此,一要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二要運用鼓勵、表揚等手段,幫助學生克服自卑感,樹立自信心;三是傳授學習方法,指導學生創造性地學習,提高對知識的吸收率,從而保證教學的效果。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要培養學生問題探究意識,讓學生的思維始終處於活躍狀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要引入競爭機制,鼓勵學生質疑,培養。新的課程標准要使學生思維活躍,好勝心強,富有積極向上的競爭精神,教師可以在課堂結合學習內容和學生實際,組織對抗性、趣味性強的綜合競賽,在緊張熱烈的競爭氣氛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效率。競賽要把握嚴要求,善引導,多鼓勵。及時評價、強化的原則,使每個學生都體驗到競賽的樂趣,從而對所學知識產生極大的興趣。此外在課堂教學中還可以設置一些新奇,疑難的問題,抓住大多數學生的好學心理,使他們主動融入到問題中,敢於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點燃他們的智慧火花。教師要善「問」,要善於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指導學生解決問題。陶行知先生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一切創造活動的基礎。問題是科學研究的出發點,是開啟任何一門科學的鑰匙。沒有問題就不會有解釋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和知識。沒有問題也就難以誘發和激起求知慾,沒有問題,感覺不到問題的存在,學生也就不會深入思考,那麼學習也就只能是表層和形式的。實踐證明,問題探究意識會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願望,從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問題探究意識還可以激發學生勇於探索、創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沒有強烈的問題探究意識,就不可能激發產生認識的沖動和思維的活躍性,更不可能激發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造思維。可以想像,沒有了問題探究意識,課堂將會是一潭死水,永遠激不起美麗的漣漪。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讓學生從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大膽質疑,多提問題開始到學生回答質疑、解決問題為終結。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事實證明:學生發現了問題,就有了探索的目標,他就有可能意識到自己的知識不夠用,促進他們主動探求新知,想方設法解決問題。創設問題情境,讓課堂充滿問題,一方面可以促進師生共同研究,共同討論,既創設一個師生互動的問題場景,又使課堂環境寬松和諧。另一方面又可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創造氛圍,使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得以充分發揮。
當然在真正施行時,有些教師可能會有兩個擔心,一怕課堂秩序大亂,二怕學生提出的問題有可能偏離課題、教師一時回答不出而引起尷尬。第一個問題好解決,做好學生的工作,教學生們學會傾聽,不打斷別人的發言,同時對同學們的課堂發言和提問情況進行記錄,作為平時的成績。第二個問題就是我們教師的觀念要轉變。以前,在課堂上我們經常會看到這一幕:老師講完課後,聽懂了嗎?聽懂了。有問題嗎?沒問題了。放在以前,我可能也會說:學生沒有問題了,這節課很完美了。我們往往把學生沒問題了看作是一堂成功的數學課的標志。其實,這樣對我們培養創新人才是不利的,是不正常的。我們要教給學生思考的方法,大力培養、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提出問題,然後自己用所學理論知識去解決問題,這才是教學的首要目的。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要培養學生合作的意識,幫助學生提高聽課質量。學會與人共處,學會合作,學會交流,是生活在信息社會的人應具備的基本素質,了解自己,尊重他人,既有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合作技巧,又善於表達和交流,是當代社會中求得生存和發展的一種能力,也是新世紀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標志。新一輪課程改革要求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合作的意識和習慣,並要求自主探索,主動獲取,進行合作學習,體現團隊精神以及民主決策等。合作學習如何在課堂上落實呢?必須加大小組合作學習的探討,使學生合作進行討論交流較普遍地在教學活動中應用。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一道題,放在小組中,大家經過討論進行有選擇性的商議,讓每個學生承擔著不同的角色:課堂上,學生分成四人小組,有的當組長,負責整理每個人的發言,並准備在全班交流時能談出自己小組的見解,為了使這種學習方式不流於形式,老師參與其中,對各小組的學習情況給予必要的提示與點撥,教師從細微處著眼,進行指導。這時,思維活躍的同學可以闡述自己的意見,而對於不愛發言的學生,在小范圍內也留給了他表現的空間,給自己的同桌講講,在大家的充分參與下,對研究的數學結果進行初步的統一,然後把研究的結果展示給全班同學,這時學生對知識的思考過程進行再現,互教互學,共同提高。還要防止學生的合作流於形式,強調在個人獨立思考基礎上的合作,以及通過合作與交流來開拓思路。教學過程即是學習的過程,同時又是學生交流的過程,學生的合作意識得到了很好的培養。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要培養學生的方法意識。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學法指導,使學生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教學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學生是主體,教師的教是通過學生的學來起作用的。指導學生學生選擇較好的學習方法,是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對於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非常重要的。教師首先要指導學生學會預習,然後指導學生聽課,要求學生必須跟上老師的思路,將動耳、動腦、動手協調互動,前面的哪個小問題沒有搞懂,不要停留應該繼續聽下面的內容,課後再問。學生動耳要聽清知識的來龍去脈,動腦加以分析、歸納、將知識加以整理以便加強理解,動手將重點內容做筆記以備復習。最後還要知道復習。根據遺忘曲線,遺忘是先快後慢,這就要指導學生及時復習,學生一旦掌握了較有效的學習方法,課堂教學效率必將大大提高,學生也將受益終身。
總之,新課程的教學改革,要求我們,教學過程要以學生為主體,以興趣為中心,重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轉變為問題情境的創設者,課堂學習的合作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
課堂組織方面
一堂課時間雖短,但也是一個相對獨立完整的系統,是一個復雜的微觀教學過程。就提高一堂課的教學效率而言,我覺得下列幾點尤需注意。
要講練結合,具有突破意識。一般說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往往通過練習來達到目的,在新授時,教師如何抓住重點,突破難點呢?設計練習時就要圍繞「突破」二字下功夫,一般地,可以有:
基礎性練習:新授前的這種練習有明確的目的及極強的針對性,是為新授作鋪墊的。
針對性練習:新授後具有針對性強的單項訓練,圍繞如何突破難點作文章。
操作性練習:通過畫、剪、拼等操作手段,寓教育於實踐中,既培養了動手能力,又發展了形象思維。
口述性訓練:通過學生用語言表達來說清算理,培養初步邏輯推理能力。
要鞏固知識,具有強化意識。到了知識鞏固階段,學生對所學知識建立了初步的表象,如何深化這一表象,以達到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及應用,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升化,一般的有:
鞏固性練習:對知識加深理解並轉化為技能技巧。
比較性練習:通過尋同辨異,加深理解。可以通過尋找知識的共同點及不同點,在對比中加深理解,達到對知識的鞏固。
變式練習:擺脫學生裝一味機械地模仿,克服思維定勢,一題多變,拓寬思維,加強對基本概念公式定理的理解與運用。
拓展練習:通過練習,發展思維,培養能力,把新知、舊知有機結合起來,融會貫通。
要課堂小結,具有反饋意識: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及時捕捉教學中的反饋信息,因材施教。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按照大部分學生的實際水平來授課,但每個學生在學習上又各有差異,因此,要通過信息反饋,及時掌握情況,採取補救措施,及時調節,或評講,或回授,或糾錯,以保證課堂教學效率的整體提高。
要優化教學環節,具有優化意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要求老師統觀全局,高屋建瓴,優化教學環節,力求每個環節都圍繞教學總目標進行。遵循"看我走,扶你走,放你走」(胡明道)的三步走的規律,在教學運用「於無疑處設疑,於無趣中引趣,於點撥中探勝,於比較中鑒賞,於揣摩中獲知,於辨析中識誤,於發散中思維,」的課堂教學設計和靈活的教學方法。教材是溝通師生雙方的一座橋梁,又是一條聯系新舊知識的紐帶,要針對不同的知識決定不同的教法。課堂教學必須實現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優化組合,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在教材的取捨上下功夫,對所講內容的詳略、先後順序、講練結合等必須做出精當的安排。教學方法即可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狀況來確定並予以精心安排。教師要把握好教學節奏,處理好量、質、度三者的關系。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學內容必須有一定的廣度、深度和密度,這就要求教師把握好節奏。慢條斯理的講解不可取,但節奏過快也不行,那種連珠炮式的講解,更使學生無暇思考,也來不及消化。因此,確定教學密度應以學生的接受能力為前提。教師在精講必要的知識後,應組織學生進行適量的練習,所花時間應不少於三分之二課時,參加練習的學生最好達100%,最少不得低於80%。這種面廣、量多、質高的練習無疑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要合理地使用電教手段,具有效率意識。
在教學中,教師要通過直觀教具,刺激學生的大腦,使學生能夠興奮起來,對所學內容在大腦中刻下強烈的印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合理的應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是提高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現代化教學手段,其顯著的特點,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課的課容量,不僅能把知識更多.更快地傳授給學生,還節約了時間,增加了容量,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二是直觀性強,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化抽象為具體,容易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三是有利於對整堂課所學內容進行回顧和小結。使課堂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
要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具有評價意識。課堂評價對課堂教學起著導向和質量監控的作用。它直接影響著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和教學行為,並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方式。由於教學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因此,課堂評價應從教與學兩方面進行。
關注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即關注學生是怎麼學的。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關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它包括學生在課堂中師生互動、自主學習、同伴合作中的行為表現、參與熱情、情感體驗和探究、思考的過程等。通過評價學生在課堂上如何討論、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獲得結論及其過程等等,足使學生真心學習時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不以課堂容量論效率高低。一堂課效率的高低不以教師上了多少內容,講評幾張試卷,講了幾道例題。而是要關注學生學了多少,哪些能力、技能等到了提高,學生是否獲得多方面的滿足和發展。之,我們要樹立正確的觀念,講究科學方法,建立確實可行的評價機制才能提高課堂效率。
以上的只是個人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一些體會,或認識,僅供參考,而各學科教學還要根據本學科的特點加以研究、調整,才能達到提高課教學效率的目的。
Ⅳ 課堂表現有哪幾個方面
一、教學發展的有效性
教學的根本任務是為了有效地促進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影響學生個體發展的因素很多,其中活動與交往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關鍵性因素。要使課堂教學活動有效地促進學生個體的發展,提高活動的發展效應取決於下面四個條件:(一)活動對個體所提出的要求與個體現有發展水平的相差度,因而教學要求掌握在「最近發展區」為宜;(二)活動本身的組織結構水平與重復程度,如贊可夫主張「以高速度進行教學」的原則,其基本精神正是立足於充分展開學生的精神力量,以有效地促進學生的「一般發展」;(三)主體對活動的自主程度;(四)活動是否取得成效以及活動主體對成效的感受。
二、教學知識的有效性
在教學過程中知識的有效性是保證課堂教學有效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條件。對學生而言,教學知識的有效是指新觀點、新材料,他們不知不懂的,學後奏效的內容。我認為教學效果不取決於教學內容是否正確、是否豐富和教學時間的長短,而取決於有效的知識量。教學首要的、根本的任務是給學生以基本的方法、系統的知識,教學中學生知識的增長是教學成敗的關鍵。學生的智慧發展、思想提高以及教學的心理效應都取決於有效知識量,「教學中有所得、有所獲、有所感,通過對知識的獲取產生愉悅的心理效應,才能成為活動的原動力和催化劑。
三、教學調控的有效性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教學速度、難度的調控,直接影響到教學效率的高低。主要表現為:其一是課堂教學的速度。它是指單位時間內所完成教學任務的一定量,教學速度的快慢意味著在恆定的單位時間里接受信息量的多少。判定教學速度是否適當的標準是極難確定的,一般以學生的接受水平為依據。其二是課堂教學的密度。它是指單位時間內完成一定質教學任務的程度。課堂教學傳授新知識越多,其教學密度就越大。如果一堂課鬆鬆垮垮,沒有足夠的思維密度,長此以往就會造成學生思維膚淺,不善於動腦分析和解決問題,學生的智能得不到應有的發展。提高思維密度即設法讓學生在一堂課上有較長的有意注意時間,積極主動充分地開展思維活動。課堂教學中採用學生實驗、問題討論、表揚激勵等方法,讓學生通過動腦動手,動筆動口進行學習,使各種感官受到刺激,能夠改變大腦的興奮點,促使大腦對各種感官的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形成概念,這樣的課堂教學的思維密度是比較高的。其三是課堂教學的難度。它是指教授和學習者在教學時感到表達、理解、運用等的難易程度,這里主要是指學生學習時的難易程度。過難,學生不理解,是浪費;過易,既降低了教學要求,又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更是浪費。其四是課堂教學的時間。有的教師對一堂課的時間缺乏精打細算,使課堂教學效率下降。為了減少時間的損耗,建議在教學中應做到:課前做好准備;准時上課;提煉和濃縮教學語言;精簡板書;提高提問技巧;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等等。
四、教學方法的有效性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常常強調啟發式教學,這也可以說是提高教學效率的一種途徑。但啟發式教學不是盲目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而是通過揭示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中的矛盾因素,促使學生主動地去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運用啟發式教學的關鍵在於教師的善於引導。人們往往誤認為啟發式就是「問答式」,其實在實際教學中啟發式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如:目的啟發、問題啟發、形象啟發、比較啟發等。最終是為了達到最優的啟發效果。在教學中怎樣在學生一定的有限的知識基礎上,用大量典型的實例,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這正是啟發式的用武之地。另外,在教學方法的實施中教學策略的選定和設計又是教學過程的中心環節,它是為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所採取的方法、步驟、媒體和組織形式等教學措施構成的綜合性方案。有針對性加以選擇和組合相關的教學方法、手段、形式和內容,可以構成有特色的教學方案。
五、教學信息傳輸的有效性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一定的教學方法和藝術手段對學生輸出教學信息。教學過程也就是由書本等知識媒體或教師頭腦中的知識(貯存狀態的知識信息)通過傳輸(傳輸狀態的知識信息),成為學生頭腦中的知識(貯存狀態的知識信息)的過程。在這一傳輸過程中為了保證教學的有效性至少應注意三個環節:
(一)解決好信息的變換問題。教師備課過程中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即准備將貯存狀態的知識重新組合,以便變換成傳輸狀態的信息而輸出,其基本要求是簡化信號、合理編碼。
(二)解決好信息的傳輸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主要是通過視、聽、觸覺來接受教師所傳來的信息,而一般認為以視覺最為有效。
(三)掌握好對教學過程的調控。對教學過程的調控是教師主導作用的重要表現。雖然沒有輸出就沒有輸入,但教學效果如何卻不能用教師輸出多少來加以判別,它取決於學生的有效輸入。
Ⅳ 如何提高課堂效率,提高教學質量
教育為本,質量為魂,教育質量是學校工作的生命線,基礎教育內涵發展的關鍵是學校的教學質量.學校教學質量由課程、教學與管理三大因素決定.課程反映學校生活的豐富性,即學生能從學校里得到什麼;教學是形成質量的具體過程,主要表現在備課、上課、批改、輔導、考試、研究等主要環節的質量和相互銜接上;管理是指學校教學工作的規范和有序程度.課堂教學蘊含著巨大的生命力,只有師生們的生命活力在課堂上得以有效發揮,才能真正有助於學生們的培養和教師成長,課堂教學才能真正的生活.從教學時間上看——課堂教學占據學生的時間最長.據統計,一個學生受完普通義務教育要上完一萬多節課;一名小學生90%的在校時間是在課堂上度過的.從教學形式上看——課堂教學是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從教學功能上看——不同課堂教學水平帶來不同教學效果.從教學效率上看——不同的課堂效率會帶來不同的學習效果.我們知道,「備課、上課、批改、輔導、考試、研究」是教學過程的主要環節,要提高教學質量,關鍵是聚焦課堂,在新理念下科學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落實知識點,體現三維目標,融入品德教育,上好規范課,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而要減輕學生過重學業負擔,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要做到更新理念、解放思想,強化備課、面向全體,優化上課、突出核心,淡化補課、寬容落後,提高教育教學的執教力.一、更新理念,解放思想上好課,不僅要研究課標、教材、教法、學法,更要研究教育思想.新課程核心追求是:轉變人才培養模式;重視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為民族振興和創新型國家建設作出貢獻.深水無聲,大愛無言.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要充分展示人格魅力,處處體現教育不留痕跡的真諦.多尊重,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多激勵,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多期待,激發學生的上進心.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啟迪、開發學生想像力、創造力和發展潛力,不同課程只是實現這一目的的具體渠道.端正教學思想,教育教學面向全體學生.教師要以課改理念為先導,以優秀教師教學經驗為依託,以現代教育技術為支撐,提升教師基本素質,提高教師專業水平,更好的為教育教學服務.以學生為本,關注學生發展,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促進全體學生發展,而不是少數學生的發展;促進學生全面素質(德智體諸方面)的協調發展,而不是片面發展;促進學生主動、生動活潑、全面基礎上的特色發展,而不是被動、完全均一的發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學習,既學習掌握知識,又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開發,能力的培養,同時又可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教學過程既是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又是一個身心發展、潛能開發的過程.二、 強化備課 ,面向全體備課時應做到「十二備」:備課標、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備學法、備引入、備設問、備訓練、備小結、備板書、備教具、備作業.備課要充分利用現成課件,注重學習他人的教學經驗.備課在遵循課標把握教材、處理教材上下功夫.注重新舊知識之間的有機聯系,以舊引新,講新帶舊,做到溫故而知新;分解難點,降低坡度,將教學過程科學合理地分解若干個環節、層次,分階段、有層次地達到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的實際,適時調整教學目標、教學進度、教學內容,精選例題、習題和作業.教學目標的預設、教學內容的選擇要結合學生實際.針對課標、教材、學生實際做「三不講」分析,既學生已經會的教師不講;學生能自己學會的教師不講;教師講了學生也不會的教師不講,也就是學生隨便怎麼跳都摘不到.學生會的反復講,學生掌握不了的還要講,危害也更大,其顯性後果是浪費課堂教學時間,隱性後果是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下降,並導致學生學習成績兩極分化的加劇.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學習方式. 一個人今天在校的學習方式,必然會與他明天的社會生存方式保持某種內在的一致性,而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學習正是這種一致性的重要切入點.自主、合作和探究首先是一種精神.自主就是一種主動承擔學習責任的態度,是一種積極鑽研、主動求教的精神,而不是教師不講,學生自己學習就是自主學習;合作就是發現他人的優點,學會欣賞他人,學會用開放的心態接納他人,同時學會尊重,謙讓,這就是合作的靈魂,而不是幾個人在一起討論就是合作;探究也是一種精神、一種氣質、一種好奇心,什麼東西都去琢磨,刨根問底,而不是簡單地第一步提問題,第二步提出設想,第三步解決問題,第四步驗證.三、優化上課,突出核心教學全過程要堅持「問題由學生提出,規律由學生尋找,結論由學生歸納」新型教學理念.講課安排要實施低起點、小步子,處理好各層次、環節之間的銜接和過渡,做到分解難點、降低坡度;教學過程要多活動、快反饋,活動的主要形式是猜一猜、想一想、試一試、議一議、做一做等,保證學生動手、思考練習的時間和質量;練習中發現問題,及時反饋,及時矯正;教學方法要以啟發式與探究式教學為主,注重多種教學方法的整合應用,減少模仿,增加嘗試;教學手段要不斷改進,通過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具、學具、儀器設備,增加教學容量,加快教學節奏,突出核心知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課堂教學教師要有激情,學生才能有熱情,教師要能做到在學生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時及時點撥,經常有頓悟,使學生感到新課不新、舊課不舊.對新教師來說能依照課標,按照教材和教學參考書提供的教案,准確完成教學任務,沒有知識性、方法性、和過程性錯誤.這就需要新教師有扎實的學科知識,而且要善於表達,能把想要講的東西講清楚講明白,學生能聽懂、接受.對中級教師來說能遵循課標,要在把握教材、教參的基礎上能對其中的部分內容進行二次開發,使之更加符合學生的實際需要.這需要教師有一定經驗積累和教學原創能力.相對於教材與教參中原有的內容來說加一點、改一點,使之更加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對高級教師來說要求熟悉課標,在課上能兼顧「三位一體」或學生全面發展的多種目標,不僅有知識與技能要求,還要關注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前在實施新課改新教材中這是一個令教師不好把握的問題.「三位一體」是新課程的培養目標,但不簡單等同於每門學科或每節課的具體教學目標.對教師來說大多數課的教學目標還是以「知識技能」為主,這些是短周期目標,在教學結束時應該可以檢查其達到的成度;「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長周期目標,需由量的積累才能實現質的變化的,所以要在課堂里伴隨教學內容體現與關注,但實現一定是一段時間體驗、積累的結果.對優秀教師課標應用自如不拘泥於教案,能根據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活用教案,激情的課堂上經常有智慧的火花閃光.預設與生成是課堂教學面臨的一對矛盾,教師上課不能沒有預設,沒有準備.但預設與實際之間肯定會有不一致,需要教師在課堂里隨時作出調整.這就是課堂教學的生成性.好的課堂教學應該是:教師的教貼近學生的學,因學定教——創作教案,因學施教——創作教學.根據學生學的過程設計教的過程;根據實際教學情況,活用教案,體現出教學活動的生成性. 為每個學生提供盡量多的課堂表現的機會,讓學生感受「成功體驗」.所謂「成功體驗」,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每個學生創造盡量多的獲得成功體驗的機會,藉助成功體驗的積極效應,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讓每個學生都成為成功的學習者.讓大多數學生在每一門學科中都有少量的高峰學習體驗.四、淡化補課,寬容落後學生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而這種差異不僅僅是智力水平高低,優劣上的區別,而是有各具特色和風格上的差異.正是由於人的心理的差異性,每個人才成為真正的「主體」,才能作為一個真正的個體而存在.也正是由於人的心理的差異,才形成了個人心理生活獨特性和多樣性.也正是由於這差異越來越大,學生學習的分化現象是不可避免的.現在我們承認這種差異,正是為了因材施教,培養學生特長,發展學生的個性.所以,教育要求「下要保底,上不封頂」,「鼓勵冒尖,允許落後」.課堂上除了教師上課的水平,教學環節之間的脫節也是當前影響教學質量的突出問題之一.尤其表現在教學過程中的及時反饋與鞏固,上課與作業、作業與輔導、評價與教學之間的脫節.對一課一練、階段考試的依賴已經使許多教師放棄了從課堂提問、課堂練習、課堂小測驗、作業等有效反饋教學的通道,有些教師甚至完全不顧學生情況,自說自話地教.一旦發現成績不好,就集體補課,無的放矢,異化了補課的原有價值.補救教學要有針對性.針對第一次教學中沒有解決的問題或沒有學好的學生開展的一種特殊教學.不能把補救教學當補葯隨便用,濫用的結果不僅加重學生課業負擔,效果也是很差的.更可怕的是長期補課加重學生過重負擔,損害學生身心健康,導致學生大批厭學、輟學.目前有少部分中小學生學習態度冷漠,我們知道學生厭學情緒遠比成績不好可怕的多. 關注教學質量還要關注教師第一次教學的有效性.第一次教學是學生興趣和注意力最容易集中的時候.第一次教學不抓緊,期望通過第二、第三次補救教學解決,結果往往事倍功半.要在教師中提倡少補課,上好第一次教學的風氣,狠抓第一次教學質量,爭取一次就讓學生學會. 要改變教學結果監測辦法,變數尺子為照鏡子,分數管理為達標度管理.分數管理是尺度評價,只能比較進步與否,對鼓干勁有作用.達標度管理屬鏡面評價,可以發現問題所在,為補救教學提供信息,讓教師知道哪些學生應該補,補什麼,怎樣補.假如我們都能克服教學的盲目性,減少無用功,把力氣用在刀口上,提高每節課的教學有效性,增加補課的針對性.那不僅可以提高教學質量,而且可以減輕學生過重負擔.真正做到教師智慧的教,學生聰明的學.讓學生感受到童年的快樂.五、搞好教研,提高質量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進一步加強教研組的建設,以校本教研為切入點,讓教師「開展自己的教研,發表自己的看法,解決自己的問題,改進自己的教學」.三種基本的校本教研方式:教學型教研以教為著眼點,研究直接服務於教學的需要;研究型教研以研為著眼點,這種研究一般以「課題」為載體,圍繞一個科學問題展開;學習型教研以學為著眼點,旨在通過學習來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專業素質,為提高教學質量提供保證,為教師專業發展奠定基礎.首先,教研可以不斷激發教師開展教研的動力.教研是教師幸福之源, 「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一些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致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一些研究的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蘇霍姆林斯基).教研可以提供對教育規律性認識,使教師增添工作的勝任感;教研可以提高對改革的適應性,使教師獲得工作的成就感;教研可以提升職業德行,使教師成為更具人格魅力的人.其次,教研可以明確教師教研的價值取向.教師的教育研究要回歸本原,到教師參與教育研究的最初的意義上來;關注教育實際問題的解決;教師研究的價值需要重新定位.中小學教師參加教育研究的目的不外乎三個方面:發現規律,獲得教育科學研究的成果;認識教育、改進工作,獲得教育質量提高的成果;提高自我,獲得學校、教師發展的成果.第三,教研可以使教師走向研究、學習、工作的融合.教師的研究是融研究、學習與工作為一體的探索性實踐.教師生涯中有三種主要的活動形式:教育教學工作、學習活動和研究活動,研究、學習和工作的融合構成教師生涯的完整意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學研究的重要的、永恆的課題. 研究「教什麼」與「學什麼」,需要教師通讀、精讀和解讀《課程標准》與教材.對《課程標准》和教材的內容解讀;對《課程標准》和教材的教學解讀;對《課程標准》和教材的測量學解讀,是教學研究的基礎性工程.教學既是一種科學,又是一種藝術.作為科學,在教學上要有一些有規定性的、有一定形式的東西,也就是說,要有一些基本的教學方式,研究「怎麼教」與「怎麼學」,這既是教學科學化的要求,也是廣大教師的實際需要.學校領導要做好學校的教學常規管理工作,通過制訂各種有效的教學常規管理辦法.包括:合理安排作息制度,規范有效實施課程計劃,規范教師的教學工作質量和流程,控製作業總量、改進作業設計,開展科學的教學質量監控,等等.只有這樣課堂教學質量才能得到保障和提高.
Ⅵ 判斷課堂教學有效與否的標准
要提高教學質量,關鍵在於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如何判斷一堂課是有效教學還是無效教學呢?這需要一個判斷標准。因此,很有必要探討有效教學的評價標准問題。
對於有效教學的評價,或者是側重於對教師的評價;或者是側重於對課堂教學行為的評價;或者是側重於對教學結果的評價而沒有形成一套對於有效教學的評價標准,這種側重於某方面的評價對於有效教學的評價難免有所偏頗。對於有效教學要有個較完整的認識,就要把有效教學所涉及的各種因素都考慮進去,從而形成一套對有效教學的評價標准。按照美國學者Dunkin&Biddle 的觀點,預定變數、環境變數、過程變數和結果變數是影響有效教學的四個因素。[1]
因此,對於預定變數的評價、環境變數的評價、過程變數的評價和結果變數的評價是衡量有效教學的四個標准。
一、預定變數是評價有效教學的前提
預定變數是指影響有效課堂教學的預定因素,這種預定因素主要是指教師的素質。教師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因此,預定變數是有效教學的前提。一堂課的教學有效與否,首先要對預定變數—
——教師的素質進行評價。對於預定變數的評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一)教師的品質特徵。教師的品質特徵包括個人的衣著、開放的性格、熱情的態度、幽默的話語、善良的品行、親
切的形象、對教學和學生的責任心等。(二)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師的教學觀念有先進與落後之分,因此,教師的教學觀念對於有效教學有直接的影響作用。教師的教學觀念包括教師對於教育目的認識,即教育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教育是以學生為本,還是以知識為本;對於教學方法的認識,即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的認識;對於學生本身的認識,即對於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認識。(三)教師的教學知識。教師的教學知識包括三部分:一是教師的文化知識。作為教師來說,應該具有廣博的文化知識,文科教師不僅要了解文科方面的有關知識,還要了解理科方面的有關知識,同樣,理科教師對於理科和文科方面的知識都要有所了解。二是教師的學科知識。教師對於自己所教學科的知識的結構、廣度和深度都要有較詳細的了解和把握,對於學科知識的儲備要跟得上本學科的發展。三是有關教育學和心理學方面的知識。有關教育學和心理學方面的知識是教師的條件性知識,是教師從事教學工作所必須具備的知識。(四)教師的教學效能感。教學效能感是
「教師對自己能夠完成教學任務的信心,是對其能有效地做好工作和實施教學目標的信念,是對其能影響學生學習行為和學習成績的能力的知覺」
。[2]
教師的教學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教師的有效教學,教師的教學效能感高,有可能導致有效教學;教師的教學效能感低,則有可能導致無效
5
3
教學。
二、環境變數是評價有效教學的條件
對於有效教學的評價,我們往往忽略環境變數因素的存在。其實,有效教學的順利進行離不開教學環境的支持。學校的教學環境是影響有效教學的條件。教學環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硬體環境。硬體環境包括教學設備、教學儀器、教學媒體、教學資料、教室的設計與布置等方面。這些硬體環境為有效教學的順利開展提供了應有的條件。二是軟體環境。軟體環境包括整個學校的校風,一個學校具有積極向上、努力進取、不斷創新、勤奮踏實的校風,這為教師的有效教學營造了一個大環境;軟體環境還包括班級的班風和學風,班上的同學能夠相互團結、友好相處、勤奮好學、人人在學習上你追我趕,肯於提問題,積極思考和鑽研,在課堂教學中與教師積極配合,這些良好的班風和學風為有效教學創造了一個直接的環境。因此,對於有效教學的評價,我們要充分考慮到環境變數這些因素的影響作用。
三、過程變數是評價有效教學的關鍵
只有通過過程變數才能把預定變數和環境變數這些潛在的因素轉變為可能的因素,從而形成有效教學,所以說,過程變數是決定有效教學的關鍵因素。過程變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的教學行為,雖然教師的教不能決定學生的學,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有目的地、主動地優化教學要素,運用正確的教學策略,引起、維持並促進學生成功學習,從而達到有效的教學效果。具體而言,過程變數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一)教師的教學能力。教師的教學能力這個過程變數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的教學能力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教學認知能力,即教師對於教學內容適度把握和深刻理解的能力;教師對於教學目標適度掌握的能力;教師對於學生心理准確把握的能力。二是教學操作能力。即教師把教學目標分成可操作的小目標的能力;把教學內容,特別是重點內容和難點內容分解成學生易於接受和理解的能力。三是教學監控能力。教學監控能力包括教師組織教學,營造一個有序的學習環境的能力;教師控制教學節奏,使教學節奏與學生的學習相合拍的能力;教師調控教學進度,使課堂上不出現前松後緊或前緊後松的能力;教師調控學生的注意力,使開小差的學生能專注於所教內容的能力。(二)教師的教學機智。教學機智是教師面臨復雜教學情況時所表現的一種敏感、迅速、准確的判斷能力,是教師根據教學情景的變化創造性地進行教學的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面對一些突發性事件,如果教師不能迅速、果斷、准確地判斷和恰當地處理這些突發性事件,將會影響到教學的有效性。因此,教師的教學機智是影響有效教學的過程變數。(三)師生之間的互動。評價一堂課的教學是否有效,不能光看教師的教學行為,還要看教師的教學行為有沒有轉化為學生的主動學習行為,即師生之間的互動情況。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促進者,其職責在於提高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參與度;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參與機會和參與慾望;增加學生的參與廣度和參與深度;使學生在與教師的互動中不斷進步。
四、結果變數是評價有效教學的指標
鑒定一堂課的教學是否有效,主要是看教學的結果,即學生在上完一堂課之後的變化情況,因此,有必要對結果變數進行評價。一般來說,對於結果變數的評價包括對學生在知識、技能、情感、行為這四個方面的評價。對於知識掌握的評價包括對學生的事實性知識、概念性知識、過程性知識、原理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的評價;對於學生在技能方面的評價,主要是對學生在知識的表象化、理解、記憶、運用和發現等方面的能力的評價。因此,對於結果變數的評價,我們可以借用美國學者霍恩斯坦(A.Dean-Hauenstein)的理論,把結果變數分成四個領域,並對每個領域所要達到的要求作出相應的評價。認知領域包括:概念化(認出、定義、概括),理解(翻譯、解釋、推斷),應用(澄清、解答),綜合(假設、解決);情感領域包括:接受(覺察、願意、注意),反應(默認、遵從、估價),價值評價(認可、更喜愛、確認),信奉(相信、信奉),舉止(顯示、改變);動作技能領域包括:知覺(感覺、辨認、觀察、意向);模仿(激活、模仿、協調),整合(統整、標准化),創作(保持、調適),熟練(創始、完善化);行為領域包括:獲取(接受、知覺、概念化),同化(反應、理解、模仿),適應(價值評價、應用、整合),施行(信奉、評價、創作),達成(舉止、綜合、熟練)。
Ⅶ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表現在哪些方面
一、教學發展的有效性
教學的根本任務是為了有效地促進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影響學生個體發展的因素很多,其中活動與交往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關鍵性因素。要使課堂教學活動有效地促進學生個體的發展,提高活動的發展效應取決於下面四個條件:(一)活動對個體所提出的要求與個體現有發展水平的相差度,因而教學要求掌握在「最近發展區」為宜;(二)活動本身的組織結構水平與重復程度,如贊可夫主張「以高速度進行教學」的原則,其基本精神正是立足於充分展開學生的精神力量,以有效地促進學生的「一般發展」;(三)主體對活動的自主程度;(四)活動是否取得成效以及活動主體對成效的感受。
二、教學知識的有效性
在教學過程中知識的有效性是保證課堂教學有效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條件。對學生而言,教學知識的有效是指新觀點、新材料,他們不知不懂的,學後奏效的內容。我認為教學效果不取決於教學內容是否正確、是否豐富和教學時間的長短,而取決於有效的知識量。教學首要的、根本的任務是給學生以基本的方法、系統的知識,教學中學生知識的增長是教學成敗的關鍵。學生的智慧發展、思想提高以及教學的心理效應都取決於有效知識量,「教學中有所得、有所獲、有所感,通過對知識的獲取產生愉悅的心理效應,才能成為活動的原動力和催化劑。
三、教學調控的有效性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教學速度、難度的調控,直接影響到教學效率的高低。主要表現為:其一是課堂教學的速度。它是指單位時間內所完成教學任務的一定量,教學速度的快慢意味著在恆定的單位時間里接受信息量的多少。判定教學速度是否適當的標準是極難確定的,一般以學生的接受水平為依據。其二是課堂教學的密度。它是指單位時間內完成一定質教學任務的程度。課堂教學傳授新知識越多,其教學密度就越大。如果一堂課鬆鬆垮垮,沒有足夠的思維密度,長此以往就會造成學生思維膚淺,不善於動腦分析和解決問題,學生的智能得不到應有的發展。提高思維密度即設法讓學生在一堂課上有較長的有意注意時間,積極主動充分地開展思維活動。課堂教學中採用學生實驗、問題討論、表揚激勵等方法,讓學生通過動腦動手,動筆動口進行學習,使各種感官受到刺激,能夠改變大腦的興奮點,促使大腦對各種感官的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形成概念,這樣的課堂教學的思維密度是比較高的。其三是課堂教學的難度。它是指教授和學習者在教學時感到表達、理解、運用等的難易程度,這里主要是指學生學習時的難易程度。過難,學生不理解,是浪費;過易,既降低了教學要求,又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更是浪費。其四是課堂教學的時間。有的教師對一堂課的時間缺乏精打細算,使課堂教學效率下降。為了減少時間的損耗,建議在教學中應做到:課前做好准備;准時上課;提煉和濃縮教學語言;精簡板書;提高提問技巧;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等等。
四、教學方法的有效性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常常強調啟發式教學,這也可以說是提高教學效率的一種途徑。但啟發式教學不是盲目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而是通過揭示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中的矛盾因素,促使學生主動地去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運用啟發式教學的關鍵在於教師的善於引導。人們往往誤認為啟發式就是「問答式」,其實在實際教學中啟發式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如:目的啟發、問題啟發、形象啟發、比較啟發等。最終是為了達到最優的啟發效果。在教學中怎樣在學生一定的有限的知識基礎上,用大量典型的實例,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這正是啟發式的用武之地。另外,在教學方法的實施中教學策略的選定和設計又是教學過程的中心環節,它是為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所採取的方法、步驟、媒體和組織形式等教學措施構成的綜合性方案。有針對性加以選擇和組合相關的教學方法、手段、形式和內容,可以構成有特色的教學方案。
五、教學信息傳輸的有效性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一定的教學方法和藝術手段對學生輸出教學信息。教學過程也就是由書本等知識媒體或教師頭腦中的知識(貯存狀態的知識信息)通過傳輸(傳輸狀態的知識信息),成為學生頭腦中的知識(貯存狀態的知識信息)的過程。在這一傳輸過程中為了保證教學的有效性至少應注意三個環節:
(一)解決好信息的變換問題。教師備課過程中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即准備將貯存狀態的知識重新組合,以便變換成傳輸狀態的信息而輸出,其基本要求是簡化信號、合理編碼。
(二)解決好信息的傳輸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主要是通過視、聽、觸覺來接受教師所傳來的信息,而一般認為以視覺最為有效。
(三)掌握好對教學過程的調控。對教學過程的調控是教師主導作用的重要表現。雖然沒有輸出就沒有輸入,但教學效果如何卻不能用教師輸出多少來加以判別,它取決於學生的有效輸入。
六、教學交往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是師生雙邊活動的過程,其相互影響和交織構成了教學活動的復合主體。教學活動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一復合主體中雙邊的關系。如融洽的程度、了解的程度等。作為當代教師應該運用心理規律去組織課堂教學,獲取課堂教學的高效率。運用心理規律組織課堂教學應做好以下幾點。
(一)應提高學生的注意力程度。
1 、無意注意 ---- 不需要任何努力的注意。主要與刺激物的強度、刺激物的新異性、刺激物的對比關系和刺激物的運動變化有關。
2 、有意注意 ---- 即是自覺的、有目的性的注意,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人類所特有的心理現象,有意注意的引起和保持與以下因素有關:對學習目的和完成學習任務的理解程度有關、對學習的間接興趣有關、對講解重點和難點去強化注意有關、對克服困難排除干擾程度有關。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的轉化。
兩種性質不同的注意不能截然分開,二者可相互轉化,有意注意需要緊張的意志努力、消耗能量多,持續時間過長會使人產生疲勞;無意注意無需主觀努力,不易疲勞,但易受新異刺激干擾。所以,課堂教學全靠有意注意來維持高度緊張的學習是有困難的,應該有意和無意交替進行,把學生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教學內容上。「一個教師創造性的勞動和教學的基本功就在於傳授抽象的知識時而讓學生感到不抽象。」
(二)應充分考慮社會心理在課堂教學中的效用。「課堂社會」的復雜性是每一位教師不可能沒有體驗或不可能不覺察到的。有幾點影響應值得注意:
1 、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教師的第一印象,是通過一個中介環節起作用的,這就是班集體的群體氣氛、交往的形式、輿論等活動的過程。
2 、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合作與競爭心理,這里的相互學習包括爭論問題、學習榜樣的影響、學習方法上的啟示。不同教師、書本學習之處在於「別的同學都學得好,我也應學得好」的比賽與競爭。這是一種交互作用的社會活動過程。
3 、學習風氣的影響。從眾與類化心理,其主要包括班集體共同的價值觀、在集體學習活動中相互之間的凝聚力、集體輿論、學習態度的一致性。上述的這些社會心理現象都需要加以認真研究。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基本形式,是學生獲取信息、鍛煉提高多種能力和養成一定思想觀念的主渠道,因此課堂教學的效果直接關繫到教學的質量和人才培養的實際價值。
Ⅷ 淺論如何評價課堂教學有效性 詳細
淺論如何評價課堂教學有效性 課堂教學有效性就是「通過課堂教學,學生獲得的發展」 [1] ,這就決定了課堂教學有效性評價就是對課堂教學中學生發展的評價,具體表現為對教學目標有效性的評價、學生學習過程有效性的評價以及教師教學過程有效性的評價。 一、教學目標有效性的評價 新課程規定了三大課程目標領域,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就意味著學生知識的掌握不再是判斷教學有效性的唯一標准。「有效教學必須促使學生在這三大領域上得到全面的充分的發展,有效教學要求教師將學科的價值定位在完整的人的發展上」。 [2] 因此,學生發展就其內涵而言,指的是知識、技能,過程、方法與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整合。 教學目標是學生發展的航標。對教學目標有效性的評價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評價教師對教學目標的表述,二是評價教學目標對教學活動所起的作用。 1、如何進行教師對教學目標表述的評價 教學目標表述一般包含四個要素:行為主體、行為條件、表現程度和行為動詞。因此,在對教學目標表述的評價上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1)行為主體。看教學目標是不是針對學生而制定的。 (2)行為條件。看以教學目標行為條件的表述中是否有信息提供或提示。 (3)表現程度。看教學目標中是否有用以評價和測量學生學習表現的內容。 (4)行為動詞。看教學目標的行為動詞中是否有用以描繪學生所形成的可觀察、可測量的具體行為。如,寫出、比較、辨別、繪制、背誦等。 2、對教學目標在教學活動所起作用的評價 教學目標對教學活動所起的作用主要有指向作用、激勵作用以及生成作用。 教學目標的指向作用就是從目標出發及時恰當地調控教學。 教學目標的激勵作用體現在教學活動是真正處於學生「最近發展區」的活動。維果茨基(Vygotsky)認為,最近發展區尚處於形成狀態,兒童還不能獨立地解決任務,但在成人的幫助下,在集體活動中通過摹仿,卻能夠解決這些任務。處於學生「最近發展區」水平的活動,對學生來講,是最具挑戰性、激勵性、探究價值的活動,最能激發學生復雜的思維和高水平的認知。任何只追求課堂教學表 面的熱鬧和形式,都將使教學流於形式而難以真正促進學生的發展。所以,課堂教學促進學生發展,就是要把最近發展區轉化為現有的發展區。 教學目標的生成作用就是使學生獲得生成性的發展。所謂生成性的發展意味著學生的發展具有豐富的可能性,發展的生成性就是把學生潛在的可能性轉化為現實。表現在學習的過程中,對於學生而言,應該常常有「茅塞頓開」、「豁然開朗」、「怦然心動」、「妙不可言」等感覺。 二、學習過程有效性的評價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應體現學生的主動性,重視學生的主動參與,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使每個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的快樂,獲得心智的發展;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應鼓勵獨創性、多樣性,啟發學生自己去思考、去得出結論,尊重學生不同的意見和觀點,允許學生進行討論和爭鳴;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應重視學生價值觀和人生觀的養成,不僅體現在讓學生獲得一份知識,還要讓學生擁有一種精神、一種立場、一種態度、一種不懈的追求。因此,課堂教學不僅僅是教學生學會什麼,而且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會學,讓學生樂學。為此,評價學生學習過程是否有效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學生的參與度、學生的思維度、學生的交往度、學生的愉悅度等等。 1、參與度 沒有學生的課堂參與,就沒有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能引領學生積極參與。對學生參與度的評價,既要評價學生的參與時間,又要評價學生參與的廣度。就時間而言,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時間要不少於三分之二;就廣度而言,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參與率要達85%以上。 2、思維度 對學生思維度的評價要看學生對教師提出的問題是否積極思考以及思考的深度、廣度如何;要看學生是否具有問題意識,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敢於質疑問難,發表不同的見解;要看學生提出的問題是否有價值,探究問題的積極性、獨創性如何;要看學生回答問題是否條理清楚,邏輯有序。總之,要看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得到了有效培養、有了明顯提高,能模仿教學所展示的思維方式進行思維。 3、交往度 人要實現自我總是要與物、與人、與整個人類社會、與人類歷史、與自然打交道。所謂打交道,就是個體在與人、與社會、與自然的關系中,不斷生成自己。可以這么說,沒有師生之間的交往或互動,就沒有教學。評價交往度一是看師生之間能否平等對話、溝通;二是看學生在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基礎上的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確實解決了問題或產生了新的認識;三是看師生、生生之間的語言交流、情感的融合以及成果的共享。 4、愉悅度 愉悅度與思維度是辯證的統一體,兩者的最佳組合,將極大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既需要知識的獲得,更要有真摯的情感與探索體驗。對愉悅度的評價除了學生富有濃厚的學習興趣和高漲的學習熱情;善於傾聽、思考他人的發言,並能及時抓住要點外,還要對愉悅保持的時間進行評價,因為對於學生來說,能持久地保持良好的學習心境,就一定會有理想的學習效果。 三、教學過程有效性的評價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不僅是讓學生在課堂中學到知識、技能,獲得學會學習所需的興趣、方法、態度、意識和品質,還是學生進步的基石。 杜威說,「一個有效的反應就是能完成一個可以看到的結果的反應」。可見,有效的教學一定能使學生有所收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是讓每個學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發展。因此,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要求教師承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具有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理念。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首先就面而言,對全班學生中的多少學生有效率,其中包括了好的、中的、有困難的具有不同的效率;其次。是效率的高低,如果沒有效率,或者只對少數學生有效率,這都算不上一堂好課」。 [3] 總之,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知識上,表現為學會;在能力上,表現為會學;在情感上,表現為學得有趣。在評價時,不僅評價認知識的掌握,技能的形成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增加,還要評價學生學習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