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現階段職業教育教學改革主要內涵有哪些
基礎12年分成三段,升學有評價,有評價就有備考,就會增加學生負擔。有些地方甚至會花大量時間去做重復練習。從這個出發的確會浪費學生青春。」吳穎民說。廣州市南海中學校長謝虎成對此也表示贊同,「莫言所提倡縮短學制說得有一定的意義,按照目前的學制而言,學生為了應試往往拿一年甚至更長時間去復習。實質上是浪費了這些時間,某程度上壓制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吳穎民認為,盡管莫言出發點很好,但目前仍缺乏可行性。他表示,十年一貫制難以滿足教育多元發展需求。十年期間學生難以分流到職業教育系統中,而且還要考慮學生在16歲時能否准確判斷未來職業發展方向,以及目前高等教育資源的現狀。「更可行的是辦更多九年一貫制學校,取消6+3折騰。」吳穎民說。胡革新認為教學必需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目前「633」學制是最科學、整體而言對孩子是最有用的,學制改革需要考慮到學生出口、以及做好風險防控。
1951年學制改革――《關於改革學制的決定》</ol>建國以後,我國教育內一項緊迫的任務就是統一學制。1951年政務院頒發了《關於改革學制的決定》,實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新學制。新學制體系包括:幼兒教育(幼兒園)、初等教育(小學、初等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大學、專科學校、研究生部)以及各種政治學校、訓練班等。1951年學制奠定了我國新學制的基礎。但從性質上說它屬於一個過渡性質的學制。(教育原理-柳海民-中國人民大學,老師書櫃)2. 1985年的學制改革――《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發布了《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其中,有關學制的內容有:實行九年義務教育,規定適齡兒童和青少年都必須接受,國家、社會、家庭必須予以保證;調整中等教育結構,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改革高等教育招生與分配製度,擴大高等學校辦學自主權;規定基礎教育權屬於地方,學校逐步實行校長負責制等幾個方面。這是一個比較完善的學制系統。3. 1993年的學制改革――《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綱要》為了進一步完善教育制度,使教育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中共中央、於1993年2月頒發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其中關於教育制度的內容是:確定本世紀末教育發展的總目標(包括到本世紀末,我國基本實現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建設好一批重點學校和重點學科);確定了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四種類型的教育結構;逐步建立以辦學為主體、社會各界共同辦學的辦學體制;改革高校招生和畢業生就業制度以及改革和完善體制等幾方面。4. 1999年學制改革――《面向二十一世紀教育振興計劃》和《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1999年學制改革是在貫徹落實《教育法》和《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基礎上提出的,主要目標是2000年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清壯年文盲,完善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制度;改革高等教育。到2010年,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全國人口受教育年限達到發展中國家先進水平,高等教育規模有較大擴展,基本建立終身學習體系。為此,國家還制定了相應的政策制度來保障這些目標的實現。
⑵ 用什麼原理解釋現在的職業教育管理體制
教育科學是以來教育現象和教育規自律為共同研究對象的各門教育學科的總稱,是若干個教育類學科構成的學科總體。它包括屬於基礎學科的中國古代教育史、中國近現代教育史,屬於基本學科的教育原理、德育原理、教學原理、教育管理學原理,屬於分類學科的學前教育學、普通教育學、中等教育學、高等教育學、成人教育學、特殊教育學、比較教育學、職業教育學,屬於交叉學科的教育人類學、教育經濟學、教育政治學、教育社會學等,屬於應用學科的各科教學論等。
⑶ 如何認識職業教育規律和教學規律
教學原則,是反映人們對教學活動本質性特點和內在規律性的認識,是指導教學工作有效進行的指內導性原理和行為准容則.教學原則貫穿於教學活動的整個過程,對教學中的各項活動起著指導和制約的作用.教學原則在教學活動中的正確和靈活運用,
⑷ 職業教育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哪些
摘要:職業教育的發展存在固有的基本規律,突出表現在與社會發展及人的發展的相互影響和相互規約,同時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職業教育發展的基本規律也有其特殊的呈現方式。然而,人們對職業教育發展規律的認知卻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偏差,如:遮蔽了職業教育規律的特殊性,忽略了職業教育規律的時代性,漠視了職業教育規律發生的間接性。對職業教育發展規律的認知偏差直接影響著職業教育的有序發展。鑒於此,相關主體應共同參與,協同共建,轉變認知偏差,正確認識職業教育規律的實現機制,逐步完善與落實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關鍵詞:職業教育規律;教育的社會制約性;教育功能;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職業教育規律問題不只是哲學范疇的關注對象,也不僅僅是理論研究的焦點,它更是具有極強現實意義的實踐問題。對職業教育規律的認識、理解與應用,關涉職業教育的有序發展,關繫到每位受教育者能否接受良好的職業教育。職業教育規律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目前對職業教育規律的研究仍然較少,對職業教育規律的認識還存在一些誤區。正如有學者指出,解決職業教育問題的關鍵在於正確認識並遵循職業教育規律,然而我們對職業教育的基本規律知之不深,知之不全,因此要重視對職業教育基本規律的研究。[1]
一、職業教育基本規律的內涵解讀
教育與社會發展及人的發展的關系,是教育發展過程中的兩大基本關系,與之相聯系,教育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與社會發展及人的發展相互規約和相互影響的基本規律,職業教育發展亦如此。
(一)職業教育與社會發展相互規約
馬克思、恩格斯在探尋人類社會發展及實踐規律的過程中,對教育問題作了科學論述,全面闡釋了教育與社會發展的基本關系。教育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實踐活動,與經濟、政治、文化、人口乃至自然地理環境等都有密切的關系,正因此教育與社會關系原理又被稱之為教育學第一原理,職業教育的發展同樣如此。毫無疑問職業教育的產生,與伴隨歷史進程出現的社會分工及職業的誕生密切相關。[2]之後職業教育的發展總是與社會發展相隨相生,無論古代亦或是近代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總是表現出鮮明的社會性特徵。[3]縱觀職業教育發展史,人類社會發展的重大轉型或重要歷史事件,總會帶來職業教育的發展契機,同時職業教育的大力發展又推動了社會的進步。鴉片戰爭伊始,面對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國人清醒地認識到積貧積弱的民族無法將侵略者拒於國門之外。19世紀60-90年代,以奕、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和張之洞等為代表的仁人志士,掀起了救亡圖存的洋務運動,創辦新式學堂,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雖說洋務運動最終成為一場失敗的自救運動,但卻推動了中國的工業化進程,也由此促使了近代職業教育的產生。洋務運動為近代職業教育的興起提供了契機,創造了條件;而職業教育的興起又為洋務運動培養了人才,為近代工業大生產奠定了一定的基礎。[4]民國初年,社會動盪不安,中華民族面臨著嚴重的生存危機:政治方面,軍閥林立戰亂不斷;經濟方面,在三座大山的壓榨下經濟發展極為緩慢,尤其是農村經濟更是瀕於崩潰,加之天災不斷,可謂民不聊生;同時,外來文化的不斷侵入與我國傳統文化的碰撞導致了文化失調現象。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國人開始逐漸實現文化自覺。中國人的基礎是農民,農民生活的基礎在鄉村,於是也就被逼上了鄉村建設這條路。[5]鄉村建設需要開民智、化民風,於是鄉村職業教育伴隨鄉村建設運動而生。鄉村職業教育被看作鄉村建設的主要途徑或者說重要內容,其以鄉村建設為目標,培養了大量實用型人才。梁簌溟的鄒平模式、晏陽初的定縣模式等都是鄉村建設的典型,也是鄉村職業教育的早期探索。與鄉村職業教育相關的中華職業教育社,是為職業教育與社會發展相互規約的更為直觀、典型和更具說服力的史證。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新發展迫切需要大量實用型、專業型人才,但當時的教育狀況卻不能滿足這一需求。正所謂,實業界需才孔亟、求才若渴,但卻無才可用。[6]以黃炎培為代表的一批教育家、實業家正是看到這一巨大矛盾,於1917年5月發起成立了中華職業教育社,積極進行職業教育理論及實踐探索,諸如在江蘇徐公橋籌辦農村改進試驗區等。中華職業教育社是應時代和中國社會的迫切需求而生,是20世紀初中國政治經濟教育交互影響過程的必然結果。[7]回顧這段歷史不難發現,職業教育的產生、發展總是與社會發展相隨相生、不可分割,概言之職業教育與社會發展是相互規約、相互影響的。社會發展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大背景,為職業教育發展提供了契機,同時又規約著職業教育的辦學目標以及教學內容等。相反,職業教育的發展又為社會發展提供著智力支持與人才保障,推動著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
(二)職業教育與人的發展相互影響
教育的本質是一種有目的地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職業教育則關注更為具體的人的職業生活和職業發展。職業教育關涉人的職業生活,是因為職業生活是人生的主要行為,人若沒有職業,其他各種行為都必受影響,所以以職業生活為目標之一,是極有道理的。[8]正因此,職業教育也被稱作適應生產勞動或職業生活的需要,主要給予學生從事某種生產勞動或職業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同時給以職業道德和職業習慣的教育。[9]人的職業需求促使了職業教育的產生,並不斷賦予職業教育新的使命,推動職業教育逐漸向前發展。人類最早的教育正是源於人們對生產、生活的迫切需要,人們在生產、生活中接受的教育從未間斷,技術教育和職業教育正是從中演化而來。可見教育自從開始就帶有了很強的職業性,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有人將人類最早的教育稱之為職業教育。[10]從古至今,人類的生計問題直接為職業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如何讓人類獲得更好地生存和發展這個問題也一直在推動著職業教育的進步。工業革命帶來了人類社會的飛躍式發展,但當用歷史的眼光來審視,我們會發現工業革命也不可否認地帶來了當時的生存危機。新的生產力對工人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熟練的生產技能成為人們必備的謀生手段。而職業教育恰恰是解決這一生存危機的必須途徑,現代職業教育正是在這一形勢下應運而生。職業教育是改善個體生存狀態的重要途徑,也是促進個體全面發展的主要路徑。生計問題的解決,是職業教育一直關注的焦點。使無業者有業,有業者樂業,是不同時代賦予職業教育的相同使命。借用賢者的話則為「今吾中國至重要、至困難問題,厥惟生計,而從根本上解決生計問題,則在於職業教育為個人謀生之准備」[11]。此外,職業教育也是促進個體全面發展的主要路徑。馬克思從人的終極關懷的角度,提出了人的異化,腦體分工在推動人類文明進程的同時,也帶來了相應的後果。社會分工的不斷精細化導致了人的片面發展,使人成為了物的附庸,成為了物的犧牲品。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出用教勞結合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把生產勞動和智育體育結合起來,是每一個已達到一定年齡的兒童皆可享受,此不僅為增加社會生產的方法,且為生產健全人類的惟一方法」。[12]職業教育將教育與人的職業密切結合起來,是實現教勞結合的一種最佳的教育形式,或者說職業教育本身就在踐行著教勞結合。
二、職業教育基本規律的認知偏差
人們大多可以認識到職業教育發展的基本規律,但對於這一規律的認識很多僅浮於表面,甚至存在一定的認識偏差,突出表現在對其特殊性、時代性和間接性等特性的錯誤認知。
(一)無法認清職業教育規律的特殊性
所謂職業教育規律的特殊性,是相對於普通教育而言的,概言之,職業教育規律的特殊性主要體現在明確的職業指向性。教育與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之間相互影響相互規約,無論職業教育亦或普通教育都是如此,但是職業教育卻與普通教育有著較多的區別。職業指向性使職業教育在與社會的發展及人的發展的相互作用中呈現了不同的特點:職業教育與企業生產密切相關,直接服務經濟建設,為經濟建設培養實用型人才;職業教育直接關系個體的職業生活和職業發展,決定著個體的職業需求能否很好地實現。因此,必須凸顯職業教育規律的特殊性,明確職業教育與各社會要素是如何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對職業教育發展規律的認識,不能像對大教育規律認識那樣面面俱到,也無需面面俱到,只有必要的取捨,才能突出重點,體現特殊性。籠統地談教育的規律是無益的,沒有可信度,更不具有指導意義。然而,遺憾的是我們對職業教育規律的認識和把握,很多時候還停留在大教育的層面。到時無法認清職業教育規律的特殊性,不利於職業教育功能的發揮和職業教育的有序發展。
(二)忽略了職業教育規律的時代性
任何事物,只要是當下的存在,就包含著一種時代性,就其本質而言,時代性體現著事物的必然性、特定性和發展性。[13]職業教育也是如此,社會發展的歷史規約性和人類發展的時代性,決定了教育規律發生的時代性。職業教育規律的時代性簡單來說,即某一歷史時期的指向性。職業教育規律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會有不同的特點和呈現方式。如職業教育與社會發展相互規約的關系,在某一特定時期主要體現為職業教育與經濟發展的相互作用,而在另外一個階段又集中表現在職業教育與政治需求之間的相互關系。即便職業教育與經濟發展的相互作用,在手工勞作、機器化大生產和知識經濟等不同的生產方式下,均會有不同的具體呈現方式。不同地域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城鄉經濟發展差異等,亦會使職業教育的發展呈現不同特點。就當今中國而言,在現代化和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知識經濟飛速發展,社會公平問題日益凸顯,更是交織著復雜的文化融合。這些變化為職業教育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我們的認識很多時候依然固著在職業教育的一般規律,沒有認識到其具有的時代性,依然在籠統的談職業教育規律,沒有認識到其具體的時代特徵。當然職業教育規律的歷史指向性,並非將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機械地割裂為若干時間單元,其歷史指向性並非碎片化地存在,而是貫穿在人類社會更迭的始終,包括過去、現在和
⑸ 職業教育有什麼好的教學方法
職業教育教學方法初探
教學質量涉及「教育理念、教學目標、課程內容、師資力量、教學方法和學員管理」等諸多方面。教學方法是課程內容、教學目標實現的重要手段,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應與課程體系、教學模式、教學組織形式和諧、統一。職業教育也不例外。
一、職業教育教學方法的現狀
我國職業教育起步較晚,僅20多年的歷史。大多職業學校(院校)基本上從原有的中專、大專改名而成,仍沿用以往學歷教育體制,雖然一直在嘗試教育改革,但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遠未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畢業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更難獲得用人單位、學生、學生家長的滿意。
職業學校的教學方法基本上與傳統教學方法相同,存在以下突出的弊病:
1.未「以學生為主體」,忽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創造性和自主性。
2.未「以能力為重點」,「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方法較為普遍,強調灌輸忽視交流,雖然灌輸了一些知識,但學生能力增長幅度小、增長速度慢。顯然不能跟上「知識經濟時代,知識不是生產力,運用知識的能力才是生產力」的步伐。
3.未「以內因為驅動」,強調外因忽視內因,強調制約忽視創新,既違背了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的基本規律,也束縛了學生的創造性。
顯然,職業學校的教學方法的改革迫在眉睫!
二、職業教育的對象特點
職業教育的教育對象培養的目標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方向性,從教育對象的特點、職業的特點、專業的特點、學生參與程度等因素入手,從培養的目標出發,是選擇教學方法的基本標准。選擇的教學方法必須首先考慮教育對象,職業學校教育對象的構成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特別是相當一部分學生自律性差,學習習慣不好,但思維靈活,參與性強。通過教育培養,使其一般都能具備比較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職業素養,比較專業的職業工作能力和較強的操作能力,具有比較高的綜合素質,滿足市場對復合型人才的要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職業學校的教師需要有意識的經常的讓學生參與整個教學項目實施的全部過程,需要採取一些恰當、適合職業教育對象特點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參與意識,努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使職業教育學習的課堂更為生動、活躍,教學的效果更為顯著,從而實現職業教育的教學目的,達到使學生願學、會學、愛學、學好的效果。
三、推薦有效的教學方法
筆者總結長期高端IT職業培訓教育實踐經驗,並借鑒其它教育同行的文獻,推薦如下可有效運用於「技術技能、綜合素質、職場實力」培養的教學方法。既可供教育機構參考,也可作為學生在選擇學校時的參考。
1、3W1H教學法:教師在講解每個知識點時,詳細講解清楚:Why,為什麼要講解該知識點;What,該知識點是什麼;Where,該知識點用在何處;How,該知識點如何用。當學生明白了這4點後,可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將知識點運用於實踐中的興趣,並通過實踐中的運用,進一步加深對知識點的記憶、理解、運用,形成良性學習——實踐——學習循環。
2、示範指導教學法:利用現場直觀的模擬示範講解或通過CAI課件,為學生進行操作演示、教具演示,使學生通過直觀、具體、形象、生動的現場環境感受,首先在感性認知的基礎上理解知識概念、操作的原理和要點,使學生初步掌握操作程序、操作要領和方法。
3、模擬角色模擬表演法:教師圍繞某一具體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為學生創立直觀、真實的現場狀況的教學環境和條件,模擬企業的操作現場,模擬企業實際運行過程,通過實施周密的過程式控制制以達到教學目的。該教學方法特別適用於難以安排實習任務的實踐過程,利用模擬設施進行教學與操作訓練,且應特別注意引導學生由模仿到逐步創新的路子。教師應「以學生為本」,擔任好導演或場外指導的角色,而不總是當裁判員。
4、情景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將課程中所需要的講述內容安排在一個模擬的、特定的情景場合之中,在教師的嚴密組織指導下,通過鼓勵學生大膽的模擬演練,在愉悅寬松的場景訓練中達到教學目標。在實景模擬的狀態下,不但可以鍛煉學生的臨場應變、實際操作的工作技能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活躍了教學氣氛,提高了教學的感染力。
5、游戲活動法:在專業教學課堂中如果能恰當的結合教學目的,設定一些可以讓學生參與的游戲方案,如能運用得當,就能有效的調節課堂氣氛,吸引學生注意力,讓他們能夠主動的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使專業課教學課堂變的更加豐富、生動、有趣、活潑。可是,教師在編制設計游戲的內容時,一定要針對教學的目標具體要求,更要適合學生的興趣特點,教師可以在訓練學生的快速反應目標、聽說對話訓練目標、團結協調目標等教學目標方面著手設計游戲方案。
6、競賽法: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訓練目的,針對教學目的具體內容要點,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適當引入競爭機制,讓學生分別組合,進行情景訓練,充分利用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特點,教師進行現場點評評比,對優秀者予以表揚和鼓勵。
7、正誤評判法:這是對專業技能操作課程所採取的一種教學方法。在學生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技能後,從技能規范標準的要求入手,讓學生做自己的評判員,可以是分組進行的,也可以用集體評判或個人評判的方式,結合統一的評判競賽標准組織實施。通過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全面參與,掌握學生對所學習內容的掌握程度和應用能力,讓學生對照技能規范標准,發現各自的缺點和不足,明確努力的方向,同時也達到了使學生「學會」與「會學」的雙重目標。
8、探究法:課堂不是教師唱獨角戲的場所,而應該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參與、發現和討論,允許學生有闡述自己見解的空間。這樣,既激活教師的思想,又激活學生的思想,逐漸把學生培養成能夠獨立思考,學會主動獲取、主動發展,適應社會和市場需要的人才。
9、行為導向法:典型的教學方法是項目教學導向法,在教師指導下共同實施某個項目,教師向學生講明項目的目的和要求,由學生自由分組、自由合作,小組成員共同團結協作完成,它完全不同於傳統的書本知識內容教育,擺脫書本、課堂的制約,教師將知識內容慣穿於項目之中,師生關系發生根本的變化,教師通過對學生的指導、協調、激勵、促進、輔導、全面考察學生對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和掌握程度,使學生在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都是處於積極主動參與的狀態,學生必須設法完成項目活動安排的內容,而不僅僅是被動的接受教師的灌輸,可以做到讓學生清晰每個環節的知識點,使他們開口說的清、動手做的對,又給了學生有充足的表現、探索、實踐活動的機會。
10、現場教學法:在生產現場直接進行教學的教學方法,通過讓學生在工作現場的實習,學、練、做的有機結合,縮短了理論課堂教學與實際工作環境間的生產應用距離,使教學更具有突出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11、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是為了一定的教學目標,在教師的指導下,從典型案例的分析入手,引出教學內容和知識點,通過對典型案例有針對性的透徹分析、發散性的審理和討論,引導學生向正確方向的思考,做出正確的判斷,得出對典型案例的分析結論,並引伸到其它相關問題的處理上,使教學內容得到極大的豐富,從而達到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目的。
12、主題情景演練法:教師在課堂上根據主題要求設定一個明確的情景任務,要求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就這一主題情景任務各自獨立或分組進行方案設計,制定工作計劃或解決方案,讓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創造力和想像力,它不但對學生具有較強的挑戰性和趣味性,也是一種具有創意性的教學方法。
⑹ 職業教育有什麼好的教學方法
職業教育教學方法初探
教學質量涉及「教育理念、教學目標、課程內容、師資力量、教學方法和學員管理」等諸多方面。教學方法是課程內容、教學目標實現的重要手段,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應與課程體系、教學模式、教學組織形式和諧、統一。職業教育也不例外。
職業教育教學方法的現狀
我國職業教育起步較晚,僅20多年的歷史。大多職業學校(院校)基本上從原有的中專、大專改名而成,仍沿用以往學歷教育體制,雖然一直在嘗試教育改革,但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遠未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畢業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更難獲得用人單位、學生、學生家長的滿意。
職業學校的教學方法基本上與傳統教學方法相同,存在以下突出的弊病:
1.未「以學生為主體」,忽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創造性和自主性。
2.未「以能力為重點」,「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方法較為普遍,強調灌輸忽視交流,雖然灌輸了一些知識,但學生能力增長幅度小、增長速度慢。顯然不能跟上「知識經濟時代,知識不是生產力,運用知識的能力才是生產力」的步伐。
3.未「以內因為驅動」,強調外因忽視內因,強調制約忽視創新,既違背了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的基本規律,也束縛了學生的創造性。
顯然,職業學校的教學方法的改革迫在眉睫!
⑺ 職業教育的概念和原則
現代職業教育的理念
現代職業教育理念主要包括職業教育現代化、職業教育社會化、職業教育產業化、職業教育終身化等四個方面。
一、職業教育現代化
(一)現代化的含義
現代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現代化指的是工業革命以來現代生產力導致的社會生產方式的變革,引起世界經濟加速發展和社會與之相適應的過程;狹義的現代化則是現代工藝以及科技革命推動了整個人類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使工業化滲透到經濟、社會、文化、思想等各個領域並引起社會組織和行為的深刻變革。
(二)教育現代化的概念及其特徵
教育現代化實質是指以整個社會現代化的客觀需要為動力,用社會文化的全部最新成就武裝教育的各個方面,使教育具備適應和促進整個社會現代化的能動力量。一般地講,教育現代化包括三個層面:一是教育內容、教育技術手段的現代化。二是教育制度和教育管理的現代化。三是人的教育觀念以及教育行為現代化。這三個層面,是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
(三)職業教育現代化
所謂職業教育現代化,指的是要以轉變人們的職業教育觀念為基礎以完善職業教育體制為根本,以現代化的教育內容及教育手段為中介,建立為國民經濟發展培養大批合格的勞動者的社會主義現代職業教育體制。包括職業教育觀念的現代化、職業教育體制現代化、教育內容、教育手段的現代化。
二、職業教育社會化理念
(一)社會化
所謂社會化,指的是社通過各種方式,使自然人逐漸學習社會知識、技能與規范,從而形成自覺遵守與維護社會秩序、價值觀念與行為方式,稱為社會人的過程。
(二)教育社會化理論
教育社會化的基本內容就是系統地對個體進行有關生產與生活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傳授,授以行為規范,確立人生目標,培養人的社會角色。教育社會化就是要構件學習化社會。
(三)職業教育社會化
職業教育社會化有其特定的含義。它主要包括,(1)保證女童和婦女接受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的機會均等;(2)為失業者和各種處境不利人群提供各種正規與非正規TVET(技術和職業教育與培訓);(3)對社會所有成員進行職業指導和咨詢;(4)促進彈性入學,以實現終身學習與培訓。
三、職業教育產業化理念
(一)產業與教育產業的概念界定
產業是指能在國民生產總值形成過程中提供凈收入的行業。我們認為,教育產業的界定主要依據教育在一定歷史發展階段所具有的准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的屬性。
(二)職業教育產業化
職業教育是教育產業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職業教育產業化包括教育規律與經濟規律相同統一、教育的宏觀統一性和微觀多樣性相結合、合理分擔教育成本與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相結合三個基本原則。
總結起來,教育產業化有五種思路:(1)多主體辦學;(2)以市場為導向建立靈活的職業教育運行機制;(3)實行產業化經營;(4)辦好校辦產業;(5)法人應具有良好的管理、經營才能。
四、職業教育終身化理念
(一)終身教育概念的界定
終身教育是人的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種教育的總和。可以將終身教育的特點概括為:終身教育具有整體性特點,它面向全體社會成員,並且把一切具有教育功能的機構(組織)聯系起來。終身教育是持續的,它貫穿於人的一生的全過程。正規教育及非正規教育要呈現一體化。
(二)職業教育終身化
職業教育終身化是指每一個社會成員一生中都要接受職業教育。它包括四個原則:即職業教育「終身」原則、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結合原則、正規教育組織和非正規教育組織相結合原則、人人受教育與人人辦教育相結合原則。
當今,終身教育有回歸教育和生計教育兩種思潮。前者主張教育可以分幾次學成,使人在生活環節的各個階段都有受教育的機會;後者主張依據不同的發展階段,為了進入職業領域並不斷進步而實施有組織的綜合性教育。社區教育是職業教育的必由之路。
⑻ 中外職業教育的幾種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理念及教育理論邏輯的框架中,為完成某種教學任務而採取的相對穩定、具體的教學活動結構。
一、學科本位教學模式
1、理論基礎
①循序漸進的認識觀和學習順序觀。
②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學觀。
③知識結構的有序性和系統性與學科結構的邏輯性規律。
2、教學目標
向學生傳授系統的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專業基礎知識,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品質。
3、學科本位教學模式程序
①預備
提問與復習先前學過的知識,激發學生為學習新課作準備。
②導入新課
提示新課背景知識,明確學習目標與任務。
③講授新課
教師系統講授為主,亦可穿插討論、演示等方法
④鞏固
將所學知識系統化
⑤應用
將所學知識運用於實際
4、教學策略
運用該模式時,應:
①重視知識的科學性、連貫性與系統性;
②注意培養學生多方面興趣。增加課堂內容的起伏性與新穎性;
③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④注重新舊知識的聯系;
⑤注意課堂教學的管理,以保證上述教學程序順利進行。
二、能力本位教學模式--CBE教學模式
1、理論基礎
CBE(Competency Based Ecation)意為「以能力培養為中心的教育教學體系」。 該教學模式是美國休斯頓大學,以著名心理學家布魯姆的「掌握性學習」和「反饋教學原則」以及「目標分類理論」為依據,開發出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
主要流行於北美,加拿大、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運用較為廣泛,90年代初逐漸在各國推廣,現在已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學習和運用CBE教學模式。
布盧姆的掌握學習理論
掌握學習是基於這樣一種思想,即如果教學是敏感和系統的,如果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
難的時候能夠得到幫助,如果學生有充足的時間達到學習標准,如果確立了掌握的明確標准,那麼絕大多數學生都能夠在學習上達到很高的水平。
布盧姆的反饋教學理論
教育是一種有目的的活動,教學的任務就是要找到學生掌握所學學科的手段。布盧姆把教學和評價結合起來,創立了新型教育評價學,即反饋教學。
反饋教學就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發展學生能力,通過教學評價檢驗其成果。教師和
學生根據反饋信息,重新組織第二次學習,查漏補缺,使「大多數學生(也許90%以上)能夠掌握我們必須教授的事物」。
布盧姆承認在學習中學生成績是參差不齊的,這並不是某些學生沒有學習能力,而是能
力傾向不同。
「能力傾向是學習者達到掌握一項學習任務所需的時間量。」「只要有足夠的時間,可以相
信所有的學生都能掌握一項學習任務」。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就是師生忽視了教學反饋,未及時對學生某些不會的知識進行補救,給學生以後的學習造成了困難。
從一些研究資料和進行的實驗來看,適當運用 掌握學習法能使80%學生的成績達到A
級水平,而這級水平通常只有20%的學生能夠達到。由此可見,如果能夠減少教學失誤,在學生學習遇到困難時給予適當幫助,學生有充足的時間掌握學習內容,也就是說學生處於有利的學習條件時,絕大多數學生在學習能力、學習效率以及將來的學習機動方面差別不大。
布盧姆的掌握學習的思想是對學校傳統觀念的一種挑戰。許多人認為,學生學得不好是
自己的事情,學校又能怎樣;布盧姆卻堅持大多數學生都能學好的思想,學校在這方面應花更多的力氣。現在學校的課程設計和教學方法有許多不足之處,如果學校和教師能夠給學生提供有利的學習條件,那麼就可以克服學生實際學習機會的不平等,從而使絕大多數學生能取得較好的成績。掌握學習的思想不僅能增強教師教好學生的信心,而且也能提高學生學好的信心(尤其是那些「落後」的學生),這對學校,乃至社會都具有深刻意義。
2、教學目標
使學生達到從事某一職業所必須具備的知識、技能、行為意識等在內的綜合職業能力,其目標明確而具體,就業針對性較強,教師與學生對預期達到的目標與結果都非常清楚。
3、CBE教學模式分為五個階段:
①職業分析形成DACUM圖表 、
②確定能力標准、
③設計職業能力課程、
④教學策略、
⑤進行能力評估。
4、以能力為中心的職業資格證書體系範例
例一:
英國「國家職業資格」(NVQ)體系層次分明,由以下五個水平組成:
水平1——有能力從事日常工作活動;
水平2——有能力從事活動,包括一些非日常性的、並需負有個人責任的活動;
水平3——有能力在不同的條件下從事一系列復雜的、非日常性的、需要為自己和他人負有責任的活動;
水平4——有能力在較廣的范圍內、各種不同的條件下從事一系列復雜的、技術性的或專業性的工作活動;並能為自己、他人和資源的分配負有較大的責任;
水平5——有能力從事一份高級的職業或專業,包括能在廣泛范圍內、難以預測的條件下應用大量基本原理和技術,能為他人、資源、分析、診斷、設計、規劃和評價負有重大的責任。
職業課程的設計通常是由企業家和技術專家參加的以教育專家為主體的專門委員會來
完成,依據國家能力標准,遵循適應性、綜合性和層次性諸原則,運用教育領域內系統設計和模塊化設計等重要成果來進行。
一些國家,如澳大利亞對職業課程內容的確定通常分四步進行:
第一步必須考慮五大問題:
一是課程內容怎樣和能力標准相聯系;
二是課程的教學目標是什麼,
三是課程如何適應整個職業教育模式和教育過程;
四是學員的教育經驗、工作經歷和居住地區及其對課程設計的影響;
五是哪些部門應參加課程設置工作。
第二步是了解組織整理課程應包括的知識、技能和工作態度,必須考慮三方面的問題:
一是學員在不同學習環境里應掌握哪些知識、技能和工作態度去實現學習目標;
二是學員要掌握哪些必要的專業知識、技能和工作態度,以適應將來發展和變化的社會環境;
三是用哪些參數可確定專業知識的深度和范圍,使學員掌握履行工作職責中所需要的技能,包括工作技能、管理技能、處理意外情況技能和工作環境的技能。
第三步是確定課程結構,其關鍵是如何使學員迅速有效地達到能力標准,必須考慮的問題有:
如何在課程設置中組織和歸納知識、技能和工作態度;
怎樣確定課程中包含的模塊的名稱、數量、模塊之間的聯系及其在課程中的位置;
審核模塊的結構是否保持知識的完整是否強化學習,是否對實踐技能有足夠的訓練,是否使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知識和技能相結合、一般和特殊相結合。
第四步是寫出模塊說明,主要說明項目有:
模塊的整體目標是什麼,它與其他課程及能力標准怎樣聯系;
模塊的學習目標和評估標準是什麼,學員在其學習環境中掌握哪些知識,可表示他們達到了學習目標;
學員在什麼條件下學習和接受評估;評估各課程學習結果的最好方式是什麼,幾門課能否同時評估;
最有效的教學培訓實施模式是什麼;
模塊還包含哪些知識和技能等。
在教學的方式上,強調職業的需求和學員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使教學最大限度地個性化,最大限度地調動學員的積極性。學員可以按照自己的情況選擇學習方式;可以根據自己的水平選擇學習進度。一個學員一旦掌握了一種技能,馬上就可以進行下一個項目的學習。
三、(MES) 教學模式 --就業技能模塊培訓模式
MES(Molesof EmployableSkill)是指「適於就業技能的模塊組合」。又稱「模塊式職業技能培訓模式」。它借鑒了德國、瑞典等國的「階段式培訓課程模式」以及英國、美國、加拿大等國的「模塊培訓」經驗的基礎上,開發出的典型的職業培訓課程模式。
1、 理論基礎
①「按需施教、學用一致」的實用主義觀念
②以系統論、資訊理論、控制論「三論」為指導,模塊課程融知識和技能於一體,建立快速有效的反饋控制機制。
MES以為每一個具體職業或崗位建立崗位工作描述表的方式,確定出該職業或崗位應該
具備的全部職能(Function),
再把這些職能劃分成各個不同的工作任務 (Tasks),
以每項工作任務作為一個模塊(Molar Unit簡稱 MU)。
該職業或崗位應完成的全部工作就由若干模塊組合而成,根據每個模塊實際需要,確定
出完成該模塊工作所需的全部知識和技能,每個單項的知識和技能稱為一個學習單元 (Learning Element簡稱LE)。
由此得出該職業或崗位MES培訓的、用模塊和學習單元表示的培訓大綱和培訓內容。
每個學習單元表示某個單項的知識或技能。對職業分析確定出來的各模塊,MES把
每個模塊再進行實際操作步驟劃分,根據完成每個操作步驟的需要,從認知 (Cognitive)、動作(Psychomotor)及態度(affective)幾個方面確定出完成該步驟所需的全部知識和技能,然後對每個單項的知識或技能進行完善和規范,以每個單項的知識或技能編寫一個小冊子的方式,開發出 MES培訓的專用教材——學習單元。每個模塊的培訓,就由完成組成該模塊的若干個學習單元來實現。
2、 教學目標
使技工具有從事某一職業所必須的能力,培訓針對就業,以應會為最終目標。
3、 教學程序
①.職業分析;
②.編制學習單元;
③.培訓或教學;
④.及時反饋與控制;
⑤.評估、畢業、就業。
4、MES模式的特點:
(1)縮短了培訓與就業的距離。MES突破了傳統的以學科為系統的培訓模式,建立起了
以職業崗位需求為體系的培訓新模式。這就使培訓更加貼近生產、貼近實際。
(2)有助於提高學習效率。MES有利於學生在學習動機最強烈的時候,選修最感興趣和
最為需要的內容,學習興趣越濃,學習的效果就越好。
(3)有利於保持學習熱情。MES中的每個模塊都比較短小,又有明確的目標,所以,有
助於學生看到成功的希望,並在較短的時間內為獲得成功而滿懷熱情地奮斗。
(4)具有開放性和適應性。它可以通過增刪模塊或單元來摒棄陳舊的內容和增添新的內
容,從而保證了培訓內容總體上的時代性和先進性。
(5)具有評估反饋系統,對社會生產和經濟的發展有快速反應的能力。
(6) MES教學法由世界勞工組織開發主要應用在機械、電氣、汽修、建築等四個專業.
四,雙元制教學模式(德國使用,另外專題解釋)
五、以人格為本的教學模式
該教學模式特點:
第一,加強基礎。
第二,培養能力。
第三,必須夠用。
第四,終身學習。
六、其他教學模式---學習參觀教學模式
(一)理論基礎
參觀是指教師根據教學的目的要求,組織學生到校內外的某個場所,對實際事物進行觀察、研究,從而獲得新知識或鞏固驗證已學知識。如結合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到生產現場參觀工藝過程、操作方法、勞動組織等。該模式的理論基礎是理論聯系實際和直觀教學的思想。符合形象思維的學習特點.
(二)教學目標
參觀教學模式總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了解生產實際,熟悉職業活動環境,獲得生產現場的直接感受,提高職業意識。教學實踐中,參觀可分成四種:預備參觀、並行參觀、總結參觀和擴充知識參觀,每種參觀的教學目標也有區別。
(三)教學程序
教師活動:計劃——組織——介紹——指導
學生活動:准備——參觀——總結。
⑼ 職業教育的教學特點
適應性
職業教育的這種適應性表現在:一是職業教育制度的適應。國家發展職業教育,建立健全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進步需要的職業教育制度,它包括辦學方向、辦學層次、教學內容、職業培訓機構及對職業教育管理等都要始終處於主動適應的位置,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二是職業教育對象的適應。受教育者不應只是具有過於狹隘的職業性質或局限於一種技能的掌握,因為瞬息萬變是我們時代的特徵。所以,未來職教的主要目的必須使青年有很強的適應性。三是職業教育辦學模式的適應。為適應市場需要,職業教育要由傳統意義上的以學校教育為主的封閉的辦學模式轉向以企事業單位、公民個人及學校等多元化的混合模式。針對上述說法,有人提出質疑,認為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也有適應性。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這種適應性仍然是職業的啟蒙教育(基礎教育)、職業的准備教育(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也是職業教育范疇的適應性。
中介性
職業教育中介性就是指職業教育在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之間、教育和職業之間的特殊位置。就是說,職業教育促進人的個性發展和社會進步,不是「普通性」或者是「特殊對象性」的,而是直接對應於社會需要和個人生存的,是促進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結合,促進社會發展需要的個性素質的提高,是使人的個性更適應社會直接需要的發展、提高和更新的中介加工,是其間最基本的橋梁。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都擔負著將「自然人」培養成為「社會人」的中介職責,但社會人的一個重要標識就是職業化。
個體性
職業教育的立足點只能是現實中的「個體存在」,從事職業教育的主體、接受職業教育的主體都是現實生活中的人,他們的現實生活的需要和能力決定了職業教育的教育目的、內容、方法、形式、水平等。也只有立足於現實生活的人,才能客觀地分析職業教育的外在現象和內在規律。無論是理想的職業教育還是現實的職業教育,如果離開它的基本的邏輯起點,即現實生活中的人,都是不科學的。
歷史性
職業教育是歷史性與超越性的矛盾統一體。歷史性是職業教育的內在環節,職業教育總要受到一定歷史前提的牽引與制約,職業教育不可能在「真空」中存在和發展。職業教育從來就是受到限制的職業教育,承認職業教育的歷史性,就意味著職業教育的「有限性」與「非至上性」,但這決非說職業教育因此失去了超越性,恰恰相反,正是職業教育歷史性及其導致的有限性和非至上性,為人們發展職業教育提供了真正的自由和可能,可以說,職業教育的歷史性為它的無限開放性提供了真實的可能,職業教育就是不斷在有限性中超越有限性並不斷敞開自我超越的空間的過程中發展的。
這種有限性與無限性、非至上性與至上性、歷史性與超越性的否定性統一,正好構成了職業教育的辯證法。它表明:首先,職業教育的歷史性意味著職業教育不是絕對自由意志的產物,不能脫離於現實社會。如果否認職業教育的歷史性,就等於把職業教育提升到「上帝」、「救世主」的地位,結果只能是職業教育的遮蔽和抽象。
其次,社會發展的歷史性制約了職業教育的歷史性,社會的發展水平和階段制約著職業教育的發展速度、規模、程度。再次,職業教育的歷史性、有限性並不意味人的宿命與無為,相反,承認職業教育的這一現實規定性正是人不斷超越、創造新職業教育的前提和基礎。「超越性」同樣是職業教育的本質規定之一,這意味著,職業教育就是「要決定我們將會成為什麼,就是著眼於明天」。最後,正是職業教育的這種歷史性與超越性之間的否定性統一,才構成了職業教育的現實性與理想性。現實性指向現在,理想性則指向將來。現實性與理想性互為依存,互為目的,互為環節,互為遞進。現實以理想為動力和發展目標,若無理想,職業教育將是一潭死水;而理想須以現實為基礎和前提,理想的職業教育需要通過人立足現實的創造性活動,才能獲得真正的「現實性」品格。
實用性
職業教育是在理性指導下的實踐,其理性又可分為實用理性和詩意理性兩種。職業教育的實用理性注重教育方法、技術和經驗,注重職業教育的效益(包括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等),關注學生個體的現實存在,立足和回歸現實生活。職業教育的詩意理性則強調以「以人為本」、「終極關懷」等。具體來講,就是注重人的「潛能」是否得到充分發揮,人的個性是否得到充分張揚,人的主體人格是否得到自由發展等,可以說是職業教育的最終理念。職業教育的實用理性不是僅僅為了生存、牟利而不擇手段,人類的實用理性是千百年來人類生存博弈的結果,職業教育的實用理性是職業教育發展博弈的歷史選擇;職業教育的詩意理性也不是純粹的「海市蜃樓」,它是一種超功利的理想價值追求,而且對實用理性有著引領和制約作用。總之,職業教育的實用理性與詩意理性相異互補、相互影響、相互制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