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袁瑢如何貫徹語文教學和人文教育相結合原則
教育視點:學習袁瑢老師的教學風格
1986年在深圳召開的小學語文教學研討會上,我認識了袁瑢師。她給我的第一印象:謙虛謹慎,和藹可親。在後來的幾次會上,我們一起聽課、評課,她對青年教師的指導,對教學問題深入探討的認真勁兒,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1987年,袁老師送給我一本《袁瑢語文教學三十年》。我如獲至寶,認真地閱讀了一遍,對袁老師所說的「走自己的路,建立自己的教學風格」這句話感觸頗深。後來,我總想寫一點學習袁瑢的心得,由於當時我沒有直接聽過袁老師的課,也沒有看過她的錄像課,缺乏感性知識,因此總不敢動筆。最近,我看了幾位青年教師的錄像課,感到有些粗、浮、淺。這使我想到袁老師的教學是那麼細致、扎實、靈活、嚴謹、深入淺出。於是,我再讀袁老師的文章,對比之下,我有了新的體會。
袁瑢老師從1950年登上小學課堂的講台,經歷了五十多年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與研究,走出了一條「袁瑢語文教學的道路」,這就是依據漢字、漢語的特點,依據兒童心理和教育、教學原理,在繼承我國語文教學傳統的基礎上,所創建的具有獨特教學風格的小學語文教學體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建立了「相對集中,集中和分散相結合」的識字教學體系
過去談識字教學,集中識字是以遼寧黑山實驗學校和北京景山學校為代表,分散識字是以斯霞老師為代表。其實,袁老師的識字教學也是自成體系的。
袁老師很重視識字教學,她認為「識字是閱讀和表達的基礎」。早在1961年她就開始進行識字教學改革實驗。當時,全國正在學習黑山和景山學校集中識字的教改經驗,袁老師並沒有照搬集中識字的經驗,而是在學習的基礎上,依據漢字的規律以及兒童識字的認知特點,採用了「相對集中,集中和分散相結合」的方法。實驗一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當時的全日制六年制學校《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規定一年級識700個漢字,而袁老師的教學班「一年級學生卻識了1262個漢字,學生還讀了35首詩歌,37篇短文,20~30本課外讀物。全班語文成績平均94.34分,認讀和默寫正確率達98%。」實驗說明:低年級的識字量可以提高,識字量增多,可以提前閱讀。袁老師採用的識字方法是科學的,有效的。
袁老師認為:「識字教學既要重視漢字的特點,又要重視學生的接受能力,兩者要正確地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提高識字教學質量。從漢字的特點和學生的接受能力出發,一年級的識字應該適當集中,方法多樣,使學生掌握規律反復練習。一年級語文教學既要把握識字這項重要任務,還要注意到閱讀、表達能力的培養和進行思想教育,也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對字詞理解得更清楚,掌握得更牢固。」這是她早在1961年的論述。這段話對於低年級的語文教學做了全面的概括。
1979年,袁老師發表了《提高小學一年級識字教學質量的體會》一文,將識字教學的經驗概括為三句話:「第一句話是,教給學生識字工具和識字方法,逐步培養和提高識字能力;第二句話是,識字教學與寫字、閱讀、說話教學相結合,既可提高識字質量,同時又培養了閱讀、說話能力;第三句話是,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學得主動,學得有興趣。」這三句話進一步明確了一年級語文教學的要點。
第一句話中教給學生的識字工具有兩套:第一套是字音工具——漢語拼音,能幫助學生讀准字音,並能運用它進行自學,盡快地開始閱讀;第二套工具是字形工具——漢字的筆畫名稱、筆順規則、一批獨體字和偏旁部首。學生人學後,先教學漢語拼音,使學生先學會基本的拼音方法。當學生基本掌握了漢語拼音工具之後,就可以獨立自學漢字的字音。關於字形教學,先教學20種筆畫,再教學150個左右的獨體字,然後再教學從獨體字引出的51個偏旁部首,利用偏旁部首教學合體字。與此同時,還使學生掌握一批常用字,即袁老師從歷年的低年級語文課本和低幼讀物中選了490個常用字,按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原則排列,採用多種形式,每天教學15個左右,教了100~150個字以後,讓學生讀幾篇短文來鞏固識字。到一定的時候,根據音同、形近、同偏旁等特點分別歸類,進行分析比較,復習鞏固,效果很好。這種識字方法,袁老師概括為「音形義結合識字法」和「歸類分析比較法」。
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學生已認識了六百多個常用字,識字能力大大提高,這樣就具備了大量閱讀的條件。學生隨課文分散識字,擴大了識字量,加深了對詞義的理解。
第二句話,識字教學與寫字、閱讀、說話教學相結合。袁老師說:「識了字就寫,這不僅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而且也有利於記憶。同時寫字也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今天的識字教學,強調識多寫少,這是否符合識字教學規律,還值得進一步研究。
特別是第三句話,突出強調了要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要引起學生的識字興趣。袁老師非常重視校內外的識字資源的利用,如
② 怎樣使語文教學與生活相融合
一、將語文與生活相結合的目的和意義 1將語文與生活相結合是新課程實施的方向
課程標准中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
2將語文與生活相結合改變初中學生語文學習的現狀
以往的語文教學只注重知識的傳授,缺乏技能的訓練,是在叫語文課本,很少站在學生生活的角度來審視教學活動,致使語文教學成了學生生活的一種負擔。語文的用處很廣泛,生活中時時離不開聽說讀寫,語文素養的高低在日常生活中尤為重要,而現在學生的語文能力每況愈下,學生不會處理實際問題,不會與人溝通交流,應用文體不會寫,學生家長也覺得漢語是母語,不用努力學習也不會太差 致
使語文學科不被重視 語文成績也是最難提高的學科 我們語文教師是最挨累不討好的,語文課堂氣氛沉悶這是一直困擾語文教師的難題 。
3、將語文與生活相結合活化語文課堂,提高學生的能力 將語文和社會生活緊密掛鉤,實現開放式「大語文觀」,努力構建課內外聯系,課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體系意義深遠。讓生活走進語文課堂,生活是語文學習的沃土,是語文能力的根源,打破課堂中心,教材中心,把繽紛多彩的生活之水引入語文學習,無疑會給語文學習注入生機和活力。
讓語文走進生活,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利於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也有利於學生通過親身體驗積累和豐富直接經驗,提高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③ 如何將書法藝術與語文學科相融合
中國傳統的書法藝術源遠流長,無論是在歷史上還是在科技高度發展的今天;不僅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產生著深遠和重大的影響。在這里,我謹就在語文教學中書法藝術教學的作用和策略問題,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淺見,以求得各路聖賢賜教。
一、書寫好中國漢字是《語文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
《語文教學大綱》明確規定:「不寫錯別字,正確使用標點符號,格式正確,書寫規范、端正、整潔。」語文教師在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頭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的同時,對「文字」這一重要的語言載體切不可忽視。以審美的眼光來看待文字,這就是書法。
書法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甲骨文到篆、隸、楷、行、草,書法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華民族性格的沉雄博大、方正深髓、粗獷剛正、瀟灑自如,都能從書法中得到充分的體現。因此,歷代的教育家,對書法教育都極為重視,把書法水平高低作為衡量一個人文化功底深淺的重要標准之一。
二、書法教學對語文教學及學生語文學習的作用
一個人如果養成了練習書法的習慣,將終身受益。這種益處不僅表現在一筆好字能讓人產生強烈的精神愉悅,更重要的是在於能促進一個人良好的學習品質的形成和對性格的巨大影響。
首先,堅持不懈的書法練習,有利於培養學生毅力、恆心、意志、韌性。
其次,鑒賞歷代名家手跡、墨寶,可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幾千年傳統文化的親切感,同時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思想感情,從而激發他們的求知的慾望。
再次,是在進行各種書法的練習中,會有不同程度的收獲和體驗。如練習楷書使人持重、端莊;練習草書使人熱情奔放;練習隸書使人敦厚沉穩……凡有所練,都可以塑造一個人的個性以及對人的良好個性的形成,對一個人今後的事業成功與否將產生深遠影響。更重要的一點是對書法的練習和欣賞,對學好語文有直接幫助。實踐證明:經常練習寫字,可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發散性思維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想像能力。用嫻熟的書法抄一句名言、一副對聯、一首唐詩、一篇古文,這不正是學習語文的好方法嗎?遠的古代的不說,僅就現當代而言,許多文化大師他們同時也是書法高手。他們每個人都不但才華橫溢,而且書藝超群,二者相得益彰,令人敬佩不已。
三、開展書法教學的幾點策略
1、發揮語文老師的骨幹帶頭作用, 推進教師書寫水平的提高
有的老師說某某學生的字像語文老師的字,
某某同學像書法老師的字, 這其實不難理解。學生的模仿能力極強, 課堂上老師的板書往往就是學生模仿的重點對象。在教學中我們首先要提高自己,
使自己成為書法教學的骨幹力量。二是帶動周圍的教師共同學習, 共同提高。骨幹教師必須做到三帶頭: 即帶頭學習: 學習書法教育的相關理論,
學習歷代的各種碑帖。學習是發展的原動力, 學無止境, 一是向書本學習; 向他人學習。帶頭研究: 研究書法教育發展大趨勢, 研究教育教學方法,
研究教育教學問題。帶頭實踐: 切實轉變教育教學思想, 改變教育教學方法, 引領校本教研, 在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實踐中起示範帶頭作用。
2、嚴格要求學生寫字習慣
多年的書法教學,
我觀察我們的學生主要有這樣的毛病: 一是學生的握筆姿勢不正確, 握筆姿勢直接影響字的美觀。二是坐姿 不 正 確 , 很 大 一 部 分 學 生
的頭、身體不端正, 一方面影響學生的視力, 另一方面也直接影響書法的質量。三是學生沒有養成自覺書寫的習慣, 自覺程度低。「寫字先做人」,
小小的一個動作往往就體現了一個人的思想道德素質,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就從道德教育開始。
3、語文教師應結合學生的語文學習,對學生進行書法教學。從低層次的角度來說,書法就是寫字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是說某某人的字好,而不是說某某人的書法好。書法教育應該從小學起就要重視,書法教學還應該從基礎知識開始,逐步提高。教學中要向學生講清楚漢字的基本結構和基本筆劃、書寫的注意事項、執筆方法、漢字書寫筆順以及書寫正確姿勢等。在書寫作業和作文時,以及在考試答卷的過程中,要做到字跡清楚,筆劃不多不少,格式正確,標點鮮明。字跡要力求美觀,做到橫平豎直,疏密勻稱,比例適當,偏旁部首,變幻參錯、重心平衡。書面力求書面整潔美觀,給人以美的享受。對於寫得好的同學,應當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適當的鼓勵表揚;對於寫得差的或態度不端正的,要予以耐心教育,適當引導,必要時施加一點壓力,讓他們養成嚴謹良好正確的書寫習慣。
4、開展一些書法教學學習活動
教師要自己帶頭示範,搞一些創作,使學生佩服。可以布置一些練貼、描紅、臨摹的作業,教師親自批改,並加以指點。還可以組織學生認真抄寫書本上的古詩古文,在班級進行交流、評比。這樣不僅有利於學生學習語文,同時還可以結合這項活動,加強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組織紀律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另外,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老師與學生在一起交流思想,暢談感受,也融洽了師生關系,加深了師生情感,從而有利於教學的管理和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
5、營造一個有利於書法學習的校園文化環境
語文教師要配合學校抓好校園文化建設。學校應該在教室、過道、走廊、宣傳欄、門柱、會議室、風景點等地懸掛一些書法作品,寫一些有利於指導學生學習的格言、警句或者有利於提高審美能力的詩詞、文章。我校為了激發師生學習傳統的熱情和興趣也是這樣做的,請看所附我校師生書法作品的照片。可是目前,許多學校校園文化建設還不盡如人意,只是流如形式。這樣對傳統書法的教學與促進沒有多大作用。
我堅信:只要舉國上下總動員,整個中華民族一條心,祖國傳統的書法藝術這枝奇芭將更充滿生機,永吐芬芳。她將對於我國語文的教學,對於學生語文的學習都有著深遠的意義。
④ 如何在語文教學及德育教育融合
【熱點導讀】:用師德慰藉學生的心靈 讓愛溫暖後進生的心靈 讓學生在老師的愛中健康茁壯成長 文章來源自 3 e 教育網 德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受教育者施加系統的影響,把一定的社會政治思想和道德規范轉化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過程。其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養成具有良好道德品質、正確的政治態度和科學世界觀的人。
一、中專語文教學中德育實施的必要性
作為社會的最基本元素的人,每個階段的外在環境都對其進行著德育教育。從家庭對其進行的對與錯的教育與影響到小學、初中階段的學校思想品德課程的開設,從升入大學、參加工作到成家立業,單位、社會對其思想道德的諸多要求,我們不難看出道德教育是貫穿每個人一生的。一個人如果沒有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如果沒有合乎社會基本道德規范的基本素質,那他將會寸步難行。中專生是個比較特殊的學生群體,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還處於可塑性很強的狀態,很多同學還沒有完全形成自己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在美與丑、對與錯方面與社會的要求格格不入,有很大一部分同學的人生觀、世界觀甚至是錯誤的,是違背社會基本道德規范的,是法律所不能容忍的。鑒於此,中專生的道德教育問題就不可避免地擺在學校管理者與教學實施者的面前了。
從語文教學方面來說,中專生既不同於一般的中學生,也不同於大學生。現在的初中、高中學生,他們對語文的認識,除了興趣之外,還有一種外在的壓力———升學。因此,不管怎樣,他們對語文知識及其思想內容都要無選擇地加以接受。大學生年齡較大,所受的教育時間也相對較長,具備了一定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而處在這兩者之間的中專生,尤其是理工科學校的中專生,他們許多是從初中直接進入中專學校的,既不擔心升學的問題,也缺乏較強的分析、理解能力,他們認為語文是基礎課,可學可不學,尤其認為語文中的思想因素意義不大,這樣,要使他們接受語文基礎知識,尤其是接受語文中的德育因素,教師的作用也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各個學科中都蘊涵著德育材料,尤其是語文學科,德育材料更是豐富而生動。因此,在具體的語文教學活動中,要充分發揮語文教材優勢,進行德育滲透,讓德育與智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促使青少年學生在學習中不斷提高自身素質。
(一)堅持文道結合原則,讓學生更具體形象地獲得思想品德教育
各個學科的知識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們的思想觀點,思想性成了學科知識的內在屬性,它們互相融合,互相滲透。脫離了教材,就品德說品德是空洞的說教;反之,沒有德育的教學,智育也是蒼白的。因此,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為了更好地實施教學,落實教學目標,文道結合是必要的,對於具有豐富而生動德育材料的語文學科而言,這一點更是關鍵。我們可以通過介紹寫作背景,指導朗誦,引導學生賞析範文,歸納總結等方式,讓學生在理解的同時,能更具體形象地獲得思想品德教育,更深刻地體會語文學科內容的思想性,從而保證取得較好的教育、教學的實際效果。例如學習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要使學生在充滿詩情畫意的篇章里體會作者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激起學生的感情共鳴,再通過中國歷代文人筆下的荷花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激發學生追求高潔人格的情感。學習魯迅的《拿來主義》,通過講解四大發明,使同學們了解中國在歷史上的偉大之所在,激發愛國主義情感,促使其努力學習外國先進的東西,從而使偉大的祖國更加強盛。
(二)注意對學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人格在社會上指人品,在心理學上指人的個性。人格和能力是人的心理特徵的兩個基本屬性,我們不能在語文教學中只重視語文的工具性,忽視其人文性和綜合性。語文既是人們進行思維和實際交際的工具,也是人的思想的體現者,因此語文教學既體現其工具性,又體現其超越工具的人文性,只有這樣才會在語文教學中幫助學生掌握語文知識,提高審美能力,從而引導他們學習教材內容,陶冶情操,分清美醜,明辨是非,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和為正義事業而獻身的精神,進而培養優良的品格,塑造健康人格。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既要注意學生智能的開發,又要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興趣、性格、自信心和意志進行培養,把思想品德、科學文化素質教育寓於語言教學之中,鼓勵學生敢於思考、分析、評論、挑剔,有較高的自信心和自製力,這些都屬於學生的人格品質。教師可充分利用教材的內容,從理解語言文字、結構中體驗語文內在的美,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還可以透過語言材料的學習將知識性、工具性和文化性相統一,挖掘其中的真善美,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
(三)形式自然,方法靈活
語文課的德育和智育應當是水乳交融、相輔相成的。正所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重點是在「潛」字和「潤」字。在利用語文教學進行德育滲透時要注意德育具有很大的隨機性,只要一有可能就立刻實施教育,形式上也不拘一格,如討論、寫讀後感,或用講授式、提問式、啟發式等教學法都可行。但有一條可參考的經驗,那就是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以情動情,如講解朱自清的散文《綠》時,其寫作意圖是借寫梅雨潭的「綠」來抒發作者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之情。此文德育的滲透點是使學生體會梅雨潭的美麗,同時體會祖國大好河山之美,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熱愛社會主義中國。所以在講解這一課時,一開始就用飽含激情的語調朗讀全篇文章,能使學生體會到梅雨潭的綠真是太美了,這樣的好處是教師先為學生創設了美麗的心理環境,然後學生帶著這種心理狀態進入學習境界,祖國河山之美就全深深地銘刻在學生心中,從而激勵學生熱愛祖國河山,將來更好地報效祖國。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如果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因此,可以這么說,凡是能使學生在感情上產生共鳴,達到教育目的,任何方法都是可行的。
三.應該注意的問題
目前,學術界普遍認為利用語文進行德育滲透的時候,還存在兩種錯誤做法。
一是只片面強調教會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面對文章的意———即思想內容卻視而不見,或只是蜻蜓點水般一帶而過,錯誤地認為德育工作是班主任或政治教師的任務,這實際上是丟掉了語文課的靈魂,失去了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大好機會。
二是任意發揮,其結果是枯燥乏味的大道理取代了優美作品的品味,取代了作品深層意蘊的挖掘,使聽者昏昏然如墜雲霧之中,其結果必然導致教育的失敗及語文課的缺乏活力。鑒於以上兩種走極端的錯誤做法,語文教學的實施者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和專業素質,在教學過程中恰如其分地把德育與智育有機結合起來,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提高他們的語文水平和思想境界。文章來源自 3 e 教育網
⑤ 小學美術教學以及語文教學的融合有哪些好處
下列關於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目標中,說法不正確的是現在是知識和信息爆炸的年代,學習成為人類生存發展的第一需要。在全球范圍內,基礎教育開始轉向全民教育,隨著知識的多元化,也要求我們的語文教育適應時代變革的需要,要用電腦技術來改進我們的語文的傳統教學模式。另外,教育部在《關於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通知》中也指出:努力推進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鼓勵在其他學科教學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手段並把信息技術教育融合到其他學科中。近年來,我區開始全面實施國家新的課程標准,教科書也實行了自主選擇,我們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語文課本。新教材體現了「課程標准」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主導思想,而且教師參考書還配套了教學素材光碟。作為一所硬體設施較好的「農村示範」中學,如何將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進行整合來促進教學已成為我們思考、探究的一個新課題。在現代教學手段運用方面,一方面,學校投巨資建設校園網、多媒體室,甚至於每個班都購置了多媒體系統;另一方面,老師還是停留在課堂上基本用一支粉筆教天下的階段。較先進的教師也不過是製作幾張投影膠片,放幾篇課文朗讀磁帶,至於製作課件在多媒體室上課則成了老師和學生的奢侈品。但是,作為一名勤於思考的教師,不難發現在新的一輪課程改革的大形勢下,教學手段和教學理念再不作更新語文教學就難以有實質性的突破,培養學生終身受用的學習能力更無從說起。無疑,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已成為大勢所趨,不由我們不去思考、探索、實踐。我想,我們的信息技術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運用不妨圍繞著新的課程標准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學習模式,以培養學生「終身受用的能力」這方面來展開。所以作為現在一名語文教師,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我們語文教師應該利用現代技術的意識和現代教育的觀念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而大大推動語文教育的教育改革。 2、語文教師應該注意整合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之間的關系,使語文教學更加豐富多彩。 3、語文教師應緝敞光緞叱等癸勸含滑該通過信息技術教育,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的自主學習能力,4、4、語文教師應該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特點,作為教師的教學輔助工具和學生的認識工具、構築數字化學習資源,學生實現從主動的角度和探究的方法來學習,,探索如何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中學語文的有機整合,通過有效的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優化語文學科,積極開發並合理利用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更好的促進語文教學。優化語文課堂教學,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改善學習,變革傳統的教學與學習觀,改善學習者的學習方式,改善學習環境,構築面向信息化社會的學習文化。促進教師的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課程開發和整合的能力、將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有機結合的能力。加強教師對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從而改變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
⑥ 如何將多媒體教學與初中語文教學相融合
如何將多媒體教學與初中語文教學相融合
21世紀是高度信息化的時代,是人才競爭的時代,是追求高效率的優化效果的時代,它對教育領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急需教育領域能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和出好人才。而傳統的教育觀點、教育模式、教育內容、技術和方法已不能適應,以現代技術教育為手段的教學給教育領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展示了一個嶄新的天地。因此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會給語文教學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巧用多媒體,調動學生情緒,使其以飽滿的精神狀態走進課堂。
每次上課前,利用課間休息的時間,提前幾分鍾打開多媒體,播放從網上精心挑 選的學生喜愛的歌曲(最好是絕大多數學生能唱的歌曲),學生邊欣賞邊唱,學生的情緒很快便會被調動起來,為上課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備。特別是在學生已上了一二節課後或是上下午的課時,身心已略感疲憊,此時音 樂與畫面的刺激會很快讓其放鬆下來,調整好自己的狀態,情緒激昂地投入到將要開始的課堂上來。
二、點歌互動,溝通心靈
師生間的互動交流有很多方式,有了多媒體後,交流的方式便更靈活性了。課前播放歌曲不僅可以調動學生情緒,而且有時還可採用點歌的形式,加強師生間的互動與溝通。每個學生都有自己比較喜歡的歌曲,有的學生往往在下課時問我明天能不能放某一首歌。課後我便按他的要求搜索所要的歌曲,第二天播放的時候,他的感覺自然不同一般,老師滿足了他的願望,他對老師多了一份親近,師生間以這種獨特的方式溝通了心靈。這樣,再上起課來,自然會非常輕松,效果也會非常好。況且每個學生都有點歌的機會,有時又是大家集體點一首歌,每次不同的歌曲播放,對於激活課堂的氣氛是一種非常有力的手段。雖然每次從網上搜索所要的歌曲,篩選合適的flash畫面會花去不少時間,但一首歌曲卻融洽了師生關系,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教學效果,教師多花點時間和精力,又算得了什麼呢?
三、拓展課堂空間,加大課堂容量
以上兩點還只是為上課營造良好的氣氛作準備,這不是多媒體的主要功能。其主要功能應是成為課堂教學的有力手段。利用多媒體,可以適時地補充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各中資料,聲音、圖象可以隨時隨地插入,隨時展示,避免了平時只靠口說手寫的容量小的弊端。這樣學生雖是坐在教室里,但其視野卻可以隨著多媒體的展示擴展到世界的各個角落,而且其對文字的感受又可以隨著畫面、聲音不斷的延伸,這樣就大大拓展了課堂教學的空間,加大了課堂教學的容量,40分鍾的上課時間便被充分利用起來,發揮了它的最大價值。如 在教《故鄉》一課時,在啟發學生思考回答:中年閏土與少年閏土在外貌、神情、言行、性格、對「我」和對生活態度等方面有何變化以及變化原因的基礎上,教師投影顯示出完整的板書設計。這樣做,比教師在黑板上板書快了好幾倍,再利用節省了的時間,讓學生進行寫作訓練:運用對比手法描寫一個熟悉的人的外貌,寫出其變化。寫完後,指名學生讀一讀、評一評。使學生能多方面進行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增加了學生學習、思考的機會和訓練密度,既減輕了老師的負擔,又提高了課堂效率,還能使學生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
四、 巧用多媒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現代心理學告訴我們:「新奇、多變的事物能增強大腦皮層的刺激強度。採用了新穎的方法,能使學生集中注意力,提高興趣。」而多媒體手段應用最明顯的特點就是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是推動學生探求知識、獲取能力的一種動力。學生有了興趣,才有學習的毅力和意志,才能深切感知、思考、意會,並進而創造。而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手段特別是多媒體直觀性、形象性的特點,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巧設情境,讓學生聽聽聲情並茂的錄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畫面,欣賞品味形象化的詞句,通過聲像並茂、動靜結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學生猶如身臨其境,產生激動人心的情境效果,從而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慾,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如教《春》一文時,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我精心設計了一個課前導入和朗讀環節:在講授新課前,先投影春、夏、秋、冬四幅風景圖,讓學生觀察指出哪幅是春景圖,口頭簡要描述畫面,並背出表現春天的詩句,然後在聲畫背景下播放全文的朗讀錄像。那美不勝收的佳景和配音員絲絲入扣的朗讀,讓學生在有如親臨其境之中感受到大地回春,萬物復甦,生機勃發,花草樹木競相爭榮的景象和作者熱愛春天、憧憬、巧用多媒體手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多媒體軟體集圖、文、聲、像、動畫等手段於一體,能夠讓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自由地飛翔
六、 巧用多媒體,豐富作文素材,優化作文教學
利用現代教學手段可以給學生提供大量的視覺、聽覺形象,能使學生簡便、快捷地直觀現象,感覺真切、自然,甚至可以身臨其境,進入由形象、色彩、聲音等混合構成的氛圍,使教學過程情境化、趣味化、形象化,誘發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這為豐富學生的表象,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提供了物質基礎。 這樣在作文教學時,可突破時空的限制,將人、事、物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既豐富了他們的生活,又為他們提供了作文的素材,開辟了多向立體的思維通道,促進學生觀察分析能力的形成、聯想想像力的增強、審美能力的提高。如作文課上,投影漫畫《媽媽水開了》,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分析漫畫內容,然後根據此漫畫,分別用描寫、說明和議論的表達方式各寫一段話。學生寫完後,教師投影預先寫好的三段例文,引導學生分析比較三段文字的不同之處,然後讓學生對照自己的習作,找出存在問題並作修改,再投影學生修改前後的習作,大家評評、議議。最後再讓學生結合漫畫內容,聯系自己實際,談感受,談體會。通過這樣的訓練,使學生很快掌握了描寫、說明、議論等表達方式的區別,同時提高了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寫作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在教讀《皇帝的新裝》等故事性較強的課文時,學生觀看了課本劇錄像片後,教師引導他們張開想像的翅膀,創作出更加精彩的「課本劇」。
七、巧用多媒體有利於學生的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多種感官並用,學習效率最高,這是已被科學實驗和教學實踐證明了的規律。利用現代教學手段中的圖片、文字、聲音、色彩、動畫等,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豐富學生的感知,使學生披文入境,視聽並舉,身心投入,左右腦並用,感覺得以引發、強化,對學生的思維的訓練更趨靈活、全面、立體。特別是生動多變的畫面,開心啟智的音樂創設了教學的情境,增強了教學內容的形象性和動態感,使學生耳、目、口、心各種感官得以激發,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 如教《春》一課,每學習一幅「繪春圖」前後,都播放一遍配音樂配畫面的朗讀錄像,讓學生小聲跟讀,移情入景仔細品味,達到了當堂理解成誦的目的。
總之,多媒體具有「全面性、創造性、超前性」的獨特功能,老師要充分利用其資源,在平時的教學中多運用多媒體手段,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以培養出更多的創新的人才。,從而達到了創設情境,激發興趣的目的,使後面的教學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⑦ 如何實現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巧妙融合
怎樣實現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有機結合在科技發展日益迅猛的今天,作為教師,教會學生求知是義 不容辭的,而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使教師從知識的佔有者和傳授 者轉型為學習的合作者和引導者;一位教師是否優秀,已經不是 看他掌握了多少知識, 而是看他能否讓學生主動學習, 學會學習。 那麼,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今天就必須會使用現代信 息技術,下面我就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實現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有機 結合進行闡述。 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是「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 中的一個部分。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包含兩層意思:①利 用現代信息技術去整合學科課程;②現代信息技術既是整合的手 段,也是「整合」好課程的有機要素。整合在它的初始階段,可 能與「計算機輔助教學」沒有多大區別,但實質上二者很不相同。 二者不是誰輔助誰的關系,而是要逐漸融為一體。一方面,現代 信息技術要廣泛進入語文學科;另一方面,語文教學要廣泛採用 現代信息技術。這種信息技術不是強加的、附帶的、可有可無的, 它是與語文教學緊密融合在一起的,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不可或 缺的有機要素。也就是說, 「整合」是二者雙向互動的過程。 要實現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有機整合,首先必須明確 二者整合的目的。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的目的是實現語文教 學目標。我們不能為整合而整合。整合是手段,實現語文教學目 -1- 標才是我們的目的。整合,一是要與我們的語文教學融為一體, 不要生硬的使用網路技術,使其簡單的混合在一起;二是要達到 好的目的,而不僅僅是換一種展示的方式,要真正提高教育教學 效果。既然是手段,應有助於教師形成和發展自己的教學特色和 風格,而不是搞成千篇一律的東西,因此在開展課程整合研究與 實驗的時候,決不能忽視教師的作用、教師的特色和風格、教師 的創造力,只有這樣,我們的語文教學才有生命力。 那麼怎樣實現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有機整合呢? 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首先應是教師的教學理念要與 現代教育理論融合。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的自主、探究、協作學 習搭建了廣闊的學習平台,為此教師必須從傳統的教學理念中走 出來,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引導和幫助學生在「平台」 上施展才華,動手、動腦,學會思維,學會學習。現代教育理念 要求信息化時代的語文教師要把信息技術完美地融合到課程之 中---就像「黑板」和「粉筆」二者完全融入到傳統的教學中一 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在適當的時候為了教學的需要完美的 使用信息技術,這就要求教師熟練掌握常用信息技術的操作。很 難想像不能熟練使用黑板和粉筆的語文教師能勝任傳統的語文 教學,同樣,很難想像不能熟練操作常用信息技術的語文教師能 夠開展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整合教學。 信息化時代的語文教師應積極學習有關教育教學理論,努力 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無法想像一個自身的信息素養不過關的教 -2- 師能夠將信息技術和語文課程進行有效的整合。此外,教師在美 術、音樂等方面也應有不俗的修養。 利用網路教學,需要比相 對簡單的多媒體教學有更高的技術支持。教師要熟練掌握現代信 息技術,還需要掌握必要的網路知識,構建利於學生瀏覽的資料 庫。為了增加教學的互動性,方便學生交流,可以創建網上論壇。 因此,為了適應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教師必須不斷 地學習現代信息技術,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操作能力,把自己 首先融進現代信息技術中去。 但是,在語文教學中如果沒有正確的態度和明確的教學目的 而濫用信息技術, 忽視了教師個體形象, 忽視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不僅無益於語文教學, 反而有害於語文教學。 語文教學中一個詞、 一個句子、一個段落、一個篇章怎麼寫,怎麼讀,怎麼領會,都 要傾注教師的心血和智慧, 要靠教師的引導。 現在的一些優質課、 觀摩課、示範課,教師甚至從頭到尾不寫一個字,不讀一句書, 全部讓計算機代替。這樣的課是不太適合語言文學知識的傳播 的,它過分強調了視覺和聽覺的沖擊力,忽視了師生教學活動中 的情感交流,這樣的課難以體現語文教學的個性化特徵。要使信 息技術與語文文本內容相融合,正如《新課程標准》中所說,語 文教學必須遵循「語文學習的規律」 。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 合,自然也不應例外。任何游離於語文學習規律之外的信息技術 表演,都是不可取的。這就需要教師對文本內容有深刻的理解, 融會貫通,根據語文學習的規律,找准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融合 -3- 的切入點,將兩者融為一體,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其次,要從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和能力的基礎出發,使之 能夠跟上信息技術教學的要求,才能實現二者融合。因為信息技 術與語文課程的整合,唱主角的是學生,學生對計算機的操作能 力,對網路知識的了解,決定著教學活動能否順利進展。在目前 的語文課堂教學中,雖已開始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提 倡學生查找資料,但課內外知識有機結合起來的時間還不長。因 此在實際的教學中,很多教師往往忽視培養獲取、解讀信息的策 略和方法方面的能力,忽視培養綜合運用信息解決問題的創新能 力,導致有些學生無從下手,即使一些學生查到資料後,也不知 道哪些對自己有用,哪些對自己沒有用;課堂回答問題時,常見 學生拿出自己查到的資料照本宣科地機械回答,卻沒針對資料談 自己的理解……這些都在提醒我們:系統全面地培養學生的信息 素養迫在眉睫。在語文教學中怎樣來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呢?我 認為要抓住以下幾點:激發興趣,培養學生信息意識;注重訓練, 培養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 引導積累, 培養學生分析信息的能力; 適當示範,培養學生加工和運用信息的能力;及時評價,不斷提 高學生的信息素養。 總之,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要有效地藉助日益發達的信 息技術,革新傳統的教學與學習觀,改善學習資源和學習環境, 改善學習者的學習方式,要切實做到信息技術與教師教學的整 合、與學生學習的整合、與語文課程內容的整合、與教學管理的 -4- 整合。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最後要使 教師一備課,就自然想到信息技術這樣一個層次,才能真正達到 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的終極目標,實現教育信息化。
⑧ 小學美術與語文整合教學的幾點思考
課程綜合化已經成為一個受到廣泛關注的問題,而美術與語文兩個學科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將二者融合好,對於提高美術教學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本文以整合的思想觀念為依據對美術教學進行調整,探索可行的途徑,以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美術教學效果。
一、美術與語文相整合,豐富美術教學內容
傳統美術教學內容單一,模式枯燥,學生的視野被局限在身邊的花花草草和家鄉的風土人情,這會抑制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阻礙素質教育改革的進程,因此在《美術課程標准》的指導思想下,我們要堅持「以人為主」的教學理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科間相聯系,從學生經驗出發,利用語文學科優勢,豐富教學內容,整合教學資源,開發全新課程資源,擴展美術學習的區域,讓學生走出局限,開闊學生視野。小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特別是對未知的事物有著強烈的求知慾望,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利用語文學科的便捷性和豐富性,為學生展示文字性的內容和知識,豐富學生情感體驗,啟發靈感,培養學生創作能力。根據實際情況,有條件的可以為學生配置多媒體教學課堂,利用多媒體教學的獨創性為學生創設逼真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彷彿身臨其境,近距離的感受不同風格作家的筆韻畫風,開闊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讓學生脫離狹窄的空間,在美術遼闊的天空中翱翔。
二、美術與語文相整合,啟發學生創新品質
通過美術學科與語文學科的相互整合,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樂趣,促使學生在快樂、愉悅的氛圍中學習美術知識,使「樂學」真正落到實處。美術作品所反映的一般都是生活之美、藝術之美、自然之美,在具體教學中,我們應注重學習的趣味性與靈活性,將漢語文字的筆畫結構與自然實物特徵有機結合在一起,啟發學生的想像能力和創新能力,並鼓勵學生自主設計創作「圖畫文字」,如:美術字、藝術字等。例如,在教學《版面設計》時,美術教師可以找來甲骨文、象形文、篆書等各種字體的相關資料,讓學生看一看並猜一猜,這些文字都是什麼字體?並探究這些文字產生的歷史背景,從而激發學生對美術字的興趣,鼓勵他們從漢字的形、義、結構等方面出發,對漢字筆畫與結構進行合理變體,最終書寫出既美觀又形象的藝術字。具體教學中,教師應突出美術學習的趣味性,引導學生將創作過程當作一種娛樂活動,將藝術字的書寫當作一幅畫來創作。實踐證明,在學生的想像與創新下,他們不但掌握了美術字的設計方法,設計出了美妙絕倫的藝術字體,而且有效培養了學生的想像能力和創新能力,使他們更懂得觀察生活與體會生活。
三、加深藝術作品理解,提高形象塑造能力
每種藝術作品都有自己的特點,它們之間相互聯系、互相影響。例如:詩和畫相互融合,可以使作品充滿詩情畫意,更好地抒發作者情感,並給人以豐富的想像。繪畫是一種視覺藝術,它以造型為主要特徵,而詩是一種語言藝術,以抒情為主要特徵,兩者之間的統一促使情境交融,達到增強作品感染力的效果,其中詩歌的文學情節可以使作品更具故事性和情節感;而繪畫作品的藝術形象更具有具象性和感染力,當兩者融為一體時,就能更好地發揮美術教學與語文教學的雙重功效。因此在「古詩配畫」教學中,教師應要求學生在理解文字內容的基礎上,將文學情節用繪畫表示出來,「古詩配畫」教學首先要求學生對古詩反復誦讀,然後在深刻理解的基礎上,將文字語言與視覺形象展示出來。反復誦讀的目的是讓學生弄清楚詩的內容和意境,再通過分析、思考、構思和畫圖。例如,在繪畫杜牧的《山行》這首古詩時,應先讓學生誦讀古詩,使他們明白本詩主要描寫了秋天的霜葉,然後讓學生繪制出詩意的情境,用自己手中的筆來描繪霜葉,充分展現秋葉的美麗。學生們在繪制過程中,為了使畫中景色更有生氣,不但在天空中畫上了縷縷白雲,而且加上了小橋流水,突出和襯託了秋天的美景。
總之,我們作為老師在今後的教學中,充分認識學科之間整合的優勢,並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和學生的情況,靈活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策略,提高二者的融合效率,最終實現美術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⑨ 如何把美術教育與語文教學結合起來
幼兒教師:在各級各類學前教育機構,如幼兒園、托兒所、親子園等單位任版幼兒教學工作,並能擔權任幼兒英語、舞蹈、美術、鋼琴等技能的培訓和指導;研究人員:在學前教育研究機構及衛生保健部門等從事幼兒教育研究;其他:從事與學前教育相關的咨詢服務、產品開發、圖書出版等工作。
幼師也是比較稀少的,同時很多幼兒園需要男性來教學,所以男幼師可能會容易找到工作。
就業前景
人的幼年期間是人腦發展最快速的期間,也是可塑性最強的期間,是兒童身心健康成長的關鍵期。良好的前期教育能使幼兒智商不一樣程度地得到提高,使其智力充沛發展,為之後終身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學前教育受到大家的關注,成了世界教育發展的新趨勢,也為學前教育的發展營造了有利條件。 中國當前的高等教育現已歷史性地進入了世界公認的大眾化的教育階段,在大學生就業市場風雲變幻的今日,幼師畢業生卻非常「搶手」,就業市場非常寬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