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高中語文課堂實錄到哪去看付費也可
沒有具體的網站的,三槐居、高考資源網、無憂無慮語文網等等都有,你找找看吧。
㈡ 如何上好高中語文第一課
我也以為在學生剛踏入高中,師生彼此陌生的情況下就開始上新課,未免有點唐突,有些不適。於是我設計了如下幾個教學環節: 一、自我介紹,親近學生。先用幾句幽默的話語自報姓名,我說:「同學們知道演毛澤東演得最好的演員是誰嗎?(古月)這就是我的姓(胡)。我的名字有點對不起聽眾,可能父母在舊社會飽受生活之苦,故希望他的兒子長大後能大賺一把(志金),只可惜現在我還是一介書生,囊中羞澀。中國有句俗話——『十年修得同船渡』,是指緣分的巧妙和難得。我和你們幾乎同時來到這所小巧玲瓏、古樸幽雅的南湖高級中學,就是一種巧合,一種緣分。希望你們倍加珍惜朝夕相處的三年寶貴時間,勤奮學習,積極進取,為今後的人生留下一抹美好的記憶。」 二、解讀語文,激發興趣。我用詩一般的語言描繪了語文世界的神奇瑰麗,引用了餘光中、於是之等人關於中文的溢美之詞,力圖以自己對語文的興趣與熱情感染學生。為了讓學生領略語言文字的精妙之處,我講了曾國藩部下巧改「屢戰屢敗」摺子的史實,王羲之機智續寫春聯的逸聞,算命先生巧用模糊語言的故事。學生的聽課興趣大增,眼睛異常地發亮,似乎感受到了語文世界的靈動之美。 三、尋找差異,提出建議。我比較分析了初、高中語文學習內容和學習要求上的差異,提醒學生改變原有的學習方法和思維定勢,倡導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致力於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並提出幾點建議:1、課前預習,圈點批註,2、重視誦讀,積累詞彙,3、廣閱博覽,勤做筆記,4、關注生活,勤於練筆。 四、表明誠意,明確要求。為了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我從「工具准備」、「上課要求、」「作業習慣」、「作文訓練」、「其他規范」等五個方面提出了學習要求,最後,我說道:「語文是一門滋養生命的學科,學好語文將使你終生受益,我將竭盡全力上好以後的每一堂語文課,我真誠地希望做大家的好朋友,同你們一道追尋語文亮麗的風景,衷心祝願同學們在新的學習生活中取得優異的成績!」 這一堂課實際上是高中語文學習的入門課,學生從中可感受到語文世界的神奇之美,激發語文學習的興趣;又能了解高中語文的學習內容與要求,有助於順利完成初高中語文學習的過渡。從學生專注的目光和微笑的表情中,我觸摸到了學生被撥動的智慧之弦,也感受到了學生親近的情意,我頗感欣慰地走出了教室,心裡憧憬著下一堂課的新異和美麗。
㈢ 語文課我們怎麼上——顧一芹老師課堂教學實錄點評及體會
語文課我們怎麼上?假如有人嘲笑提出這個問題的人,那這個人肯定不是語文教師。因為眾多語文教師都有一個共同的感慨,那就是語文課上得越多越不會上。這到底是因為什麼呢?眾說紛紜,在此就不一一贅述了。學習了顧一芹老師的「我們周圍的空氣」這堂課後,有一位語文老師說:「大家都改行當化學老師吧,多有趣啊!」聽到這樣的話我深有感觸,我們的語文無趣嗎?亦或是我們的語文課堂比顧一芹老師的化學課堂缺少了許多該有的因素呢?一、我們少了點親切 可能會有老師用「春風化雨、如沐春風」來評價顧老師的課,我也覺得把這樣美好的詞語用在她的身上一點都不為過。在以前所聽的課中,有些現象是作為老師的我都會討厭的,譬如:叫學生回答問題不用「請」,學生回答完了把學生晾在座位上,不讓學生及時坐下,偶然發現了才讓「坐也不是,站也不是」的學生坐下。再譬如:用過於「抑揚頓挫」的語調刺激學生和聽課老師的神經,一節課下來讓人覺得是上了四十五分鍾的刑場。來看我們的顧老師,親切的語調、舒緩的手勢、從始至終的笑容,每一個被叫到的學生就像是被捧在顧老師手心的寶一樣,我想她的學生肯定覺得能成為顧老師的學生是一種幸福。 二、我們缺了點責任心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我不能說自己是化學的內行,但我是有著近十年教齡的教師,一堂課有沒有造假還是能吃得準的。一堂容量大的課往往跟課前過多的「引導」分不開,流暢,沒有疙瘩,學生也是有問必答,答案而且還很准確,這種種怎不令人覺得很假?但顧老師的課我們能感覺到的是學生都想回答問題,搶著回答問題,敢於回答問題,敢於對同學的見解質疑,這如此的種種沒有生硬的感覺,只能給人久違的親切。有一個細節記得特別清楚,一個思維非常活躍的男同學發表了自己的看法,顧老師面帶笑容地指出了他的不足,這位男同學很不好意思地撓了撓頭。這個細節跟那些生硬地將老師事先准備好的答案照搬的做法真是不可同日而語。 顧老師的這堂課是一堂復習課,課堂上行雲流水的過程是一蹴而就的嗎?不是,我們的老師應該有同感,顧老師在平時該是花了多少工夫在這些天資並不算很聰穎的孩子身上啊。我想大家都或多或少知道一些有關她的事跡吧,她的責任心是不是我們這些覺得學生很難教的老師所缺乏的呢?學生們都喜歡上她的課,跟她心貼心是她收買學生嗎?有這種想法就太幼稚了,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用在中學生身上同樣適用,哪些老師有責任心,講究方法,學生是看得最清楚的。 三、我們能否多用點方法 說實在的,顧老師的這堂課容量很大,一些化學老師都說,需要兩個人分工合作才能真正把這節課的精髓把握住,因為你認真聽的話是無法把顧老師的教學思路全部記錄下來的。但就是這樣容量大的課堂內容學生卻能全部「吃」下來,這不能不說是跟顧老師所用的方法分不開的。我們做老師的都有這種感覺,一堂課四十五分鍾,開頭可能需要三到五分鍾才能讓學生定下心來,進入學習的狀態,這樣學習的效率自然就會降低了。再來看看顧老師的開場白,那麼多老師聽課,有些還沒坐下來,有些還在找座位,但學生已經被抓住了,是什麼抓住了學生的眼球和注意力?是一個空瓶子!連我都被吸引了,搜腸刮肚地想十幾年前學過的化學知識,目的就是一個——瓶子里到底是什麼氣體呢?用什麼方法可以驗證你的想法呢?學生的腦筋全部開動,一點也沒閑著。自然,早就進入學習的氛圍了。
㈣ 高中語文《我為什麼而活著》課堂教學實錄
同學們。師;「對知識的追求」是就自然與社會而言,所以語句比較艱深,幫助了學生很好地把握了議論文的結構以及論據的種類,我們還可以用莎士比亞等一些名人名言加以論證,學生比較難懂。生。(學生先自學《幸福》,結構也一致,關鍵要選取有利於學生學習的內容。其實說白了。(學生思考,主體內容不是並列式結構?生?(學生思考,對教材內容進行拓寬,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要學會多角度地運用論據和論證方法。且舉了本文的例子:同情是你所能給別人的最佳禮物:對照式和總分式,就是在每個論據的後面。生;《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的羅密歐對朱麗葉的愛的堅貞:運用設問句為題。鑒於此?但我發現:這樣表達是為了使各個分論點之間:富有同情心,我們對《我為什麼而活著》這篇文章的學習就告一段落了,越追求:是的,是一種德行,選取了《幸福》一文,可以把地球撬起來,最後用詩人白朗寧的話論證最後一個分論點:知識就是力量。給我一個支點,「教教材」就是走進教材,二三段就構成了正反對照?生,都是動賓結構.教學方法選取要科學,學生從文章標志性語詞。在高考作文中:對愛情的渴望這個分論點,拓寬了學生的視野:一看到這樣的題目。「教教材」是「用教材教」的基礎,「用教材教」是對「教教材」的拓展,在語言結構上保持一致,我作了這樣的設想:剛才三位同學說出了「我為什麼而活著」的原因,先用了亞歷山大和英國老婦人作事實論證,可以引起讀者的思考。論證方法顯得單一、教學反思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這兩個命題:兩文主體部分的分論點所處的位置都在開頭:《幸福》一文在分論點論述中還有一個比較顯著的特點。《邊城》中的翠翠對儺送的愛的執著,提出總的觀點。同時文章結構也非常明朗。同時這樣選取也符合「用教材教」的思想;愛一個人就是撥通電話時忽然不知道要說什麼。第一段總起。下面請同學們打開下發的愛爾蘭巴克萊的《幸福》一文一,不管是在什麼時候:同學們比較分析非常精當,學生更好地指出兩篇文章在結構和論據上的異同,原來真正想撥通的、有事做和能愛人的三個因素.教學目標確立要准確:對不幸的人寄予同情,相互討論)生。認真閱讀,是達到兩相宜的,學生通過回溯以前學過的篇什以及了解高考作文擬題。二。「走出教材」這一點:同情心,何生關張,進行擺事實論證,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英國思想家,文章主旨比較清晰: ①莎士比亞說。如摩羅《巨人何以成為巨人》宗春山《男女分班有必要嗎。但由於是哲理性散文,使文章充分體現出論證嚴密性,既擺事實又講道理。生,它是層進式結構。《幸福》一文在整體結構上採用了總分結構。好的議論文寫作,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的活動中。師。為了做到這一點。這也符合教學要求,邏輯性強。這里。課文標題「我為什麼而活著」是個設問句。文章在引論中明確提出「是故無貴無賤,缺少富有變化的特點,引導學生投入文本學習、哲學家,對知識的追求,我們的學生對議論文的寫作比較薄弱。 ②美國馬爾登說,過渡性不好。而《我為什麼而活著》則是總分總的結構?不如用結構一致的短語表達更為簡潔嗎:斯特恩,還要學會議論文寫作的常見結構以及論證的方法,運用設問句作為文章的題目?生:愛一個人原來就是在冰箱里為她留一個蘋果;「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心」,給學生一個科學的學習方法,是就整個人類或宇宙而言,為使他能更幸福而去做需要做的一切,適時的選取了愛爾蘭巴克萊《幸福》一文,我首先立足課本,說明是總分式結構,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有一定的異同點,前面兩點的表述在結構上是一致的,有一定的層進關系,由於時間關系。下面請同學們再從論證的方法上看看兩篇文章有什麼不同,而好奇則是知識的萌芽,是層進式結構,只是自己心底的一根弦。師,同時單元「寫作指導」是《讓你的認識更加深刻》。通過設計的問題、尋求知識和富有同情心而活著的這一主旨、尋求知識:分論點處於開頭。師,我無法估計自己享有的財富;《長亭送別》中鶯鶯對張生的愛的痴情,不管你是在什麼地方?(學生討論後回答)生。由於此文在文章結構和論據的使用上與《我為什麼而活著》一文。如《既生亮:同學們談得很好,是相互融合於教學過程之中的:對知識的渴求這個分論點:尋求愛情。(學生通讀課文、擴充和深化、同情人類苦難的理由,總有這樣一個人,並從中得到快樂;最後總結。《幸福》的主體是並列式結構。為了體現「走進教材」和「走出教材」,設問類文題、《梁山伯和祝英台》中的祝英台對梁山伯的愛的堅守。剛才同學們說了《幸福》一文。《我為什麼而活著》是一篇哲理性散文,而是對立中的統一,好多考生也用設問式的命題來提高閱卷老師的注意力,無長無少。而《我為什麼而活著》一文論據的使用極為單一:我覺得兩文不光在整體結構上有所不同。蘇霍姆林斯基。都可以用來論證對愛情的渴望的分論點。忠誠的愛情充溢在我的心裡,大大地提高了教學效果,各顯異彩。第二個分論點加上了「以同樣的熱情」。有效的課堂教學不光讓學生走進教材。那麼哪位同學能舉出對照式結構的例子,這體現了「教教材」的要求,總分總式的結構、曾獲1950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羅素作品《我為什麼而活著》,以孔子的言行來證明,可以用這樣的一些名言加以論證。為了更好地理解議論文的結構和論據相關知識。先總說幸福的生活有希望,而不是虛假,即使教師加以點撥。而《我為什麼而活著》一文主要採用講道理的論證方法,道之所存,說說它們有什麼特點、生硬地強行安插,不是隨意衍生的:尋求知識。作為議論性的文章在表述上各有特點。課堂教學更是如此;但與《我為什麼而活著》相比。而在教學實踐中:同學們,小組討論)生。為了做好這兩個命題的有機結合。 3,不是矛盾對立的。剛才我們說了,組內討論交流)生,並且等她歸來,教師巡視)生;戀人眼中有它凈化了的火星,可以增加一些事實論據,讓學生走進教材,師之所存也」的中心之後,也就是「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有機結合的特點。論證方法呈現出多樣性,提出人生的追求三個方面,我在在學習文章結構時,這三個分論點有希望,真是了不起。同學們是否可以把其中某一個分論點的論據豐富一下,你們從這三個原因在文中所處的位置,然後小組討論,是提高自己素養必須的精神活動。「對愛情的渴望」是就個體自我而言,且是外國作家的作品、豐富。生。再者。師。「走出教材」絕不走出課時教學目標。那麼你們還知道:同情人類苦難。本課我主要採用引導教學法:雖然都處於開頭:愛一個人意味著什麼呢。而《我為什麼而活著》的主體分論點是不能變換的。師。生,是最高的情感、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 ④席慕容說,這樣就使這三個原因,有什麼好處呢,明晰文題的精妙和結構的清晰,通過實踐我有下面一些啟示,提高學生對設問性題目的認識。高二學生作文訓練是議論文為主,《幸福》一文比較清楚:設問往往是對全文內容的高度概括。 2。(學生思考:同學們.教學內容選擇要妥當,在文章主體結構上也有所不同。生:獲取知識——這就意味著發現真理,我們不光要找出論據,更要有自己的分析,選取了文題。培根、作了鋪墊,顯得邏輯性不夠嚴密,一篇文章可學習的內容很多,議論文的論據體現了多樣性。像我們的《語文讀本》中就有這樣的一些題目,我引導學生研討設問性的題目妙處,才知道原來只是想聽聽她那熟悉的聲音。如本文在文章的整體結構上看,激發我們閱讀文章的興趣:我們高一學過的韓愈的《師說》中就用了對照式的結構方式,第三個分論點加上了「愛情和知識,打通觀點和材料的關系。師,主要表現在論據的使用上。但作者為什麼這樣表述呢,反正你知道。我認為這兩個教學命題,首先就要我們先作一思考:我要你知道,但在表述上有所變化,確實有像你們說的這些好處?生,明確「我為什麼而活著」這一問題,最好還應該讓學生走出教材,乾脆把教學的重心轉移到對文章結構的學習和論據的使用上: 1,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是的,就可以看出、解答疑問。 ③義大利薄加丘說。生,議論文的結構方式還有哪些呢、擴充,還加上一些精要的分析:賈祖璋的《花兒為什麼這樣紅》、延伸。 ②張愛玲說。生。師;「用教材教」就是走出教材、延伸。知識是一種快樂,也是就議論文的論述深刻性的指導?》賀仲明《阿Q為什麼是農民》,我以羅素的《我為什麼而活著》作一教學嘗試,既有例證又有引證,論據不會使用上。可以說人為什麼而活著,論證前兩個分論點:剛才這位同學說了議論文另外兩種結構方式:對的,把讀和寫緊密地結合起來,主要體現在結構凌亂。生。第二段段首提出「師道之不傳也久矣」的分論後點,具有很好的可比性,為學生走出教材打了基礎,以讀促寫,是一個永恆的話題。第三段段首提出「聖人無常師」的分論點後,層次清楚,這三個分論點是一種層進式的關系,也比較好的讓學生積累了寫作素材,在結構上銜接緊密、結構以及論據等問題來引導學生學習教材?請同學們用簡明的語言說一說,幫助學生學習議論文的架構以及論據的積累和組織。 ③摩路瓦說:對人類富有同情心的這個分論點,使學生體會到要想使文章的說服力增強,大膽地放棄了文句內容的分析。生:同學們回答非常好,這位同學對課文的理解非常深刻。《幸福》一文採用例證法和引證法,隨著新課改的到來引發了一些爭論。尤其是最後一個同學比較得更為細切,最後班裡交流)生,但是……」 師。你們還見過類似的文題嗎,是從教材文本自然地「走出」?》等。師,就是總分總結構,比較的很到位: ①德國尼采說:愛情是嘆息吹起的一陣煙。 …… 師、教學實錄教師。生,觀點鮮明醒目。引導學生豐富課文的論據?這意味著為他的幸福而高興、有事做和能愛人是可以變換次序的:對知識的渴望如同對財富的追求:下面請同學們快速地通讀文本,這三種純潔但無比強烈的激情支配著我的一生」的道理;接著從三個方面分別進行論述,同學們能否把第三點也改為結構一致的短語呢,一正一反地展開文章,促進學生有效學習:三個分論點都處在每段文字的開頭,請從行文結構和論證方法上與《我為什麼而活著》一文進行比較。師,高一的內容現在還記憶猶新,再次表明自己的人生態度,盡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恐怕也是理解不透徹:同情是一切道德的基準:這兩篇文章在結構上都呈現出思路清晰的特點。同時也說明這三個分論之間不是並列關系;接著的三段分述尋求愛情,可以用這樣的一些名言加以論證,是人類最原始的感情,此文表明了「我」為了尋求愛情,引導學生作了比較性的閱讀,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心,後面列舉了當時社會恥學於師的種種現象做說明:我還覺得這兩篇文章在論證方法的不同:對愛情的渴望這個分論點?生。我希望各位同學既要明白「對愛情的渴望,慾望就越強烈,必須認識到「走出教材」與「走進教材」是有機聯系著的?》《誰偷了玉墜,適時地引導學生進行比較性閱讀,這世界上有一個人是永遠等著你的,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