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做好信息化建設和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
頂崗實習階段。依託數字化職業平台,將企業、學校、家庭、社會和學生版融為一體,創新學生權成長發展的職業化評價內容。通過學生以網路實習日誌的形式開展實習反思、教師網上指導、遠程跟蹤管理等,探索校內校外協同指導實踐的新模式。在網路平台中建立教學資源庫,為學生提供實習崗位工作中需要的拓展知識與技能,使學生能夠在實踐中,邊工作邊學習,實習指導教師通過網路答疑解惑。
Ⅱ 教育信息化的建設意義是什麼
教育信息化其建設意義在於:
1、教育信息化可以大大提高教育各環節的效率並改進教育各環節的效果
眾所周知,信息化之於社會各領域最大的重要意義就在於其超快的反應速度,同時還有著極低的差錯發生率,可以大大提高社會各領域的工作效率同時改進工作效果,在教育領域也不例外。
從截至目前的教育信息化發展情況來看,確實如此。在教育的末端環節也就是考查環節,信息化技術的大量引入可以極大的提高教師的批閱速度,甚至很多教育中現在已經全面實現了答案紙以標准填塗卡的形式最終由系統進行閱卷,有些教育領域甚至已經廣泛推行了無紙化考試,全部在系統上完成,考試交卷即可立即獲得自己成績,這相比以前的傳統教育模式下手工閱卷大大提高了效率,同時大大降低了閱卷的出錯率,還做到了環保,可謂一舉三得。
2、教育信息化可以促進教育資源的均衡化
教育資源均衡化是一個由來已久的問題,教育作為重要的社會公共服務,理應最大限度的實現均衡化分布,可是長期以來,我國的教育資源均衡化進程很慢,在有些地區甚至還出現了越來越不均衡的分布趨勢。
我國目前的教育資源不均衡化主要集中體現在城市優質教育資源分布過於集中以及山區教育發展嚴重滯後兩個方面。政府和社會各界不是沒有意識到教育資源的分布不均衡將會導致多麼嚴重的社會後果。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甚至可以圍繞教育信息化進行深層次的開發利用,在課件以及教案統一化的基礎上,通過現代影像技術以及互聯網技術,將各個學校各個教室的每一節課都實現同步化上傳至大數據雲端,然後各個地區的學生可以自由選擇視頻直播或者回看任何一個教師的教學全過程,甚至未來我們還可以引入VR技術等前言信息化技術,實現跨地區的虛擬現實參與式聽課,相信這樣的信息化發展方向對於徹底消滅教育資源不均衡化將會有著非常現實的意義。
Ⅲ 教育信息化建設教學資源包括哪些
教育信息資源是用於教育和教學過程的各種信息資源。它的開發和版利用是教育信息化的核權心,也是關繫到教育信息化建設成敗的關鍵。教育信息資源可分為以教育信息載體為核心的教育軟體資源和以管理信息系統的基礎數據為核心的教育管理信息資源兩大類。其中教育軟體資源主要包括以多媒體素材、各類CAI課件、網路課程等為主的多媒體教育信息資源,以文獻資料查閱和檢索服務為主的圖書情報信息資源,以教育信息資源的生成、分析、處理、傳遞和利用為主的各種工具類資源以及浩如煙海的Internet資源等;教育管理信息資源主要是指為實施現代教育管理而建立的以教育者、教育內容、教育對象、教育資源及其支持服務體系為主要內容的各類資料庫資源等。
Ⅳ 大學怎樣進行教育信息化建設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是2012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連城。
基本信息
書名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
作者
張連城
ISBN
9787513012164
頁數
240
定價
46.00元
出版時間
2012-4
目錄
1內容簡介
2目錄
折疊編輯本段內容簡介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在作者長期從事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設領導和實踐工作的基礎上,給出了下一步高校教育信息化統籌規劃的創新、整合和發展的頂層思考和規劃,並在教育信息化中的資源建設研究、數字化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機制研究、教育信息化基礎建設中虛擬化環境下數據備份探討、網路機房監控系統在高校信息化建設中的應用、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設的人文化走向、信息網路環境下教學方式研究、IT教學改革的深層思考、軟體項目管理中的需求管理、數字化校園建設中信息化應用一卡通的會議考勤系統設計與研發、信息化教育裝備的發展趨向與對策研究等方面進行了應用研究和論述。
折疊編輯本段目錄
理論分析篇
創新、整合與發展--高校信息化統籌規劃的思考
高校數字化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機制研究
人文環境對教育信息化使用效益的影響研究
高校信息化建設之文化力價值體現
城域校園網的整網安全研究
淺談放大團隊效應對提升教育信息化服務質量的積極作用
有效的IT運維管理提升高校信息化項目使用效益
高校信息化使用效益體系框架的研究
基於網站群的校園信息發布平台的使用效益分析
學習型社會的發展動力與構建研究
雲計算與虛擬化技術的探討
以人為本與社會發展--試論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設的人文化走向
行政服務雲平台的研究
基於簡訊交互的網管平台初探
基於平衡計分卡的高校教育信息化使用效益評價研究
審批電子資料標准化體系研究
信息化教育裝備的發展趨向與對策研究
應用技術篇
數字校園"升級"學校發展"提速"--北京聯合大學推進信息化建設實踐
利用過渡技術實現IPv6在校園網的部署
多校區下的網路教學實踐
基於校園一卡通的會議考勤系統設計與研發
CMS在內外網一體化網站管理平台的應用
多校區辦學模式下校園一卡通系統的規劃與建設
基於頂層設計方法的新生數據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區域網構建技術剖析
學生運維團隊--高校信息化建設中的生力軍
虛擬化環境下數據備份探討
機房綜合環境監控系統在高校的應用
Web2.O環境下教學方式研究
家庭WLAN搭建及安全策略的研究
關於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的深層思考
軟體項目管理中的需求管理
淺談基於WebCTRL的《建築環境智能控制技術》實訓課
網路課堂教學對學生素質培養的探索
在美國,網路大學正在興起
基於微博的高校信息發布平台的設計與實現
基於iPad的電子教材的製作
常見工具軟體實現濾波器設計及模擬分析的比較
校園網網路安全探析
Ⅳ 信息化教學可以從哪三個層面理解
1、一個學校的信息化水平受制於學生掌握信息技術的程度。應確保每位學生都能掌握基本的計算機操作技能,並逐步轉變觀念,樹立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觀念。使信息技術為學生學習服務,為學生發展服務。重點做好以下幾項具體工作:
① 度重視信息技術教育、教學,確保學生信息技術考試及格率、優秀率在達到規定要求的同時能有較大幅度的提高;
② 加強信息技術競賽的輔導工作,不斷積累輔導經驗,及早發現苗子,爭取在近年內能在省級競賽中取得一定的成績;
③ 開展學生電腦小製作活動,每學年開展班級網頁製作比賽、電腦設計比賽,爭取在各級比賽中取得較突出的成績。
④ 組織成立「電腦愛好者協會」,做到有輔導老師,有活動安排,有協會主頁,並以此為輻射點,提高全校學生參與信息技術學習的熱情。
2、努力建設一支信息化的教職工隊伍。一支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的師資隊伍是一個學校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標志,努力建設一支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的師資隊伍是學校信息化建設的重心。應深入調查與研究,探索更為有效的培訓方式,重點應立足「以用促學」的方針,分層次、有步驟地開展信息技術培訓工作。為此應努力開展以下幾項工作:
①以NIT考試為切入點,長期堅持對教職工進行信息技術全員培訓。但應逐步改變培訓的方式,提高校園網在培訓方面的作用,為教師提供更多的自主學習機會;同時逐步更新培訓內容,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礎上,面向全體教師開展網路安全和病毒防護、學校管理系統應用的培訓。目標:三年內,規定年齡內的教師全部通過NIT考試。
②組織部分基礎好的教師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培訓與學習。強調以用促學、自主學習,加強過程的監督,加強交流與研討;除了過程的監督還應重點考核學習的效果,要求參與學習的成員每學年都應開一次有關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研討課,每人每學年應撰寫一篇有關的教學設計或論文。
3、加大力度建設學校的資源庫及其平台。建設「數字化校園」的基礎工程是教育資源的數字化。為此,建設一個資源充足、種類齊全、使用方便的校本資源庫是重中之重。經過多年的努力,學校的資源庫建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規模,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資源種類與學校教學實際不相適應,資源內容沒有校本化、管理無序,可利用性較小,使用效率較低,不能真正實現資源庫本應發揮的效用。為此,應著重做好以下工作:①加強管理,注重調查研究,徵求廣大一線教師的意見,特別是應著重研究校本資源的目錄結構,構建具有校本特色的資源庫系統。目前應加大工作力度,爭取在半年內完成原有的資源庫的結構調整。
②應逐步開展案例、課例庫建設,應著重理清現有的各類文本資源、課件資源、音像資源的管理目錄,在此基礎上新增案例、課例庫。目前,我校的校本視頻資源非常缺乏,應著力開展此項工作,為建設「國光網校」做好前期的准備。
③著重資源庫與教師的介面、平台建設,以實用、易用為原則,做到每一類資源都有相應的用戶界面。著重加強校內資源「點對點傳輸」研究與建設,爭取在兩年內完成此項工作。
④應進一步加強資源庫使用的培訓,做到人人會用資源庫,天天使用資源庫,真正發揮資源庫的效用。
⑤ 入開展調查、研究,精心設計,逐步建設學生學習資源庫、學生自主學習網上討論區、學生網上社區。
Ⅵ 信息化教學手段有哪些如何加強信息化教學手段的改革
信息化教學手段主要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基礎,將多媒體技術、網路技術、虛擬現實技術、人工智慧技術等應用於教學過程,學雙方在信息環境下的合作互動,促進學員綜合素質全面發展。這種教學手段打破了以教員為中心、學員為主體、語介的基本內容傳授過程,將內容傳授的人性化放在了核心位置,突破了傳統教學手段的時空局限。
方式方法:
(1)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學水平
觀念是行動的先導,只有樹立了正確的理念,才會付諸正確的行動。傳統的教育理念強調以教員為中心,教員是一切教學活織者與領導者,而學員作為認知的主體,一直處於被動的地位。這種模式充分發揮了教員的主導作用,便於組織和管同時也壓抑了學員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不利於對學員各方面素質與能力的培養。隨著思想認識的不斷提高和理念研究深入,人才觀、價值觀、質量觀都發生了重大變化。素質教育、創新教育、超前教育、開放教育、終身教育等現代教進入教學實踐,引發了教學領域的深刻變革,為教學改革奠定了堅定的思想基礎。教員要主動從知識的灌輸者和學員者,轉變為教學活動的指導者、素質發展的促進者、學習創新的推動者,應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大力開發和廣泛使信息化的教學手段,啟發誘導,指引學員的思維方向,拓寬思維空間,培養思維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水平和整體教學
(2)加強教學信息人才隊伍建設
教學信息化人才根據其分工和任務的不同可以分為開發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和實干型人才。開發型人才是以研發為主的人才息化教育的開始,他們在編程和軟體開發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是人才短缺最嚴重的一環。管理型人才主要負責息資源的規劃、調配和分配,管理型人才決定了信息化教學手段發展的方向。使用型人才隊伍的建設具有普遍意義,目標是比較容易實現的。目前,在教學信息化人才隊伍建設中,迫切需要發展的是研發型人才隊伍的建設。
(3)加強信息化教學實踐,深入普及教學應用
在研究信息化教學理論基礎的同時,應該積極地進行必要的教學實踐,在實踐中檢驗修正信息教學手段。教學實踐的目的是息化教學手段的應用形式,檢驗使用效果。實踐方法可以採取先試點後推廣的做法,即在一兩個教學單位進行,通過集信息,查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試驗點可以定期總結,定期集體討論,並提出合理意見,從中不斷總結經驗。最後聽取相關專家意見,形成改進完善建議,最後推廣普及。
(4)正確認識信息化教學手段,加強與傳統教學手段的融合
信息化教學手段主要是以多媒體技術、網路技術為依託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手段,具有傳播方式多,信息流量大、交互性能強,恰當運用信息教學手段對於優化課堂教學確實大有裨益。但對於總的學習目標和全體學員來說,不存在一種普遍優手段的教學手段。信息化教學手段的相對優越性,決不能作為否定傳統教學手段的借口。各種教學手段都具有各自的功能,在實際教學中,不同教學手段是相互補充,取長補短的關系,信息化教學手段只是教員授課的手段之一。只有化教學手段與其他教學手段結合起來,才能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因而,在對待傳統教學手段這一問題上,該繼承的該摒棄的摒棄,要做到信息化教學手段與傳統教學手段的辯證統一,優勢互補。
Ⅶ 教師在信息化教學有哪些思考和規劃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擁有2.6億的學生,1600萬的教師隊伍和52萬所的學校,為促進教育信息化建設,讓每個孩子都能獲得享受優質教育的機會,很早之前我國就已經開始了教育信息化的建設。信息化作為強國之本,不止應用在軍事上,更在教育行業里。國家也頒布了相應了教育信息化政策及文件,其中《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是作為教育信息化的綱領性文件的。
《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指出通過高質量的規劃與落實,使廣大師生感受到教育信息化的成效,使人民群眾對教育的關切得到切實回應。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雲計算+ 教育」教育雲模式為核心;推動「寬頻網路校校通」,完成數據中心建設與服務;推動「優質資源班班通」,加快教育資源內容建設與共享。推動「網路學習空間人人通」,促進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的變革。建設教育資源和管理兩大「公共服務平台」,為教育信息化提供堅實支撐。
不可否認,我國教育信息化目前還處在初級階段,也就是說很多的建設還不完全。2012年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黨組成員劉延東發表了重要的講話,明確指出新世紀以來,中央把信息化上升為國家戰略,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通過教育信息化從分散建設向整體規劃、統籌推進轉型,促進教育改革發展。
教育信息化的建設要依據「著眼生本、發展師本、立足校本」的建設思路;通過「教育雲」模式實現教育信息化「三通兩平台」重點工程的落地;打造整體架構下應用、資源、數據的協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型建設模式。
由此可見,教育信息化的新方法1、要建立教育雲這種建設模式;2、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教育信息化建設。3、要立足教育行業,做精做透,要實現以學生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建設模式,為教育局、學校、教師、學生、家長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4、要實現教育資源的均衡,保證教育公平。
此外新的方法工具也要有與之相匹配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信息化應該理念先行。教育教學模式如211、微型學習、翻轉課堂等等都是很好的有助於教育行業發展的教育教學模式。但是這個要根據具體的地區、學校進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主要還是看用戶。教育理念則更多的是從相關的領導及使用者去出發的,比如局長、校長,好的教育理念可以更好的幫助指導工作,使用者如教師在好的教育理念的指導下也能提升自身的信息化素質,更好的完成工作。
教育信息化是一個長期的工作,它絕不僅僅只是買幾套硬體設備,連上網路這么簡單,它更多的教育局、學校、教師、學生共同協作,在先進教育理念的指導下,運用高科技技術,收集優質的教育資源,並將這些資源更好的使用;為教師提供方便,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平台,為管理者提供便捷、科學的管理工具,真正的促進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建設學校品牌,進而真正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
Ⅷ 怎樣推進教育信息化
飛速發展的信息技術深刻地改變著現實生活。掌握信息技術是適應時代的基本要求,可以說21世紀不掌握信息技術,在某種意義上說,就等於文盲。信息技術給人類傳播帶來了巨大的變革。它不僅給我們提供了更多、更新的傳播媒體,而且給我們創造了更多、更豐富的傳播方式和途徑。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人類傳播是緊密相連的,人類傳播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而日益豐富多彩。掌握和應用基本的信息技術,提高人際傳播和交往的技能,是信息社會中的每個人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也將成為我們每個人社會生活的必需。
關於教育信息化,我們不能僅僅把它理解為「多媒體化和計算機網路化」,盡管多媒體與網路理所當然是教育信息化的技術先鋒,但學校教育的多媒體化和網路化決不能等同於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的內涵遠比這大,一般理解的教育信息化,即指在教育與教學中,開發並應用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建立信息社會需要的教育環境。從資訊理論的觀點來看,教育信息化就是要利用現代教育教學理論和現代信息技術建設一個能使教育者和學習者方便地獲得信息和交換信息的環境,特別應指出的是,教育信息化中的學校教育教學環境是指圍繞學校教學活動周圍的一切事物,是教學活動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全部內外條件的總和。
由於各地教育行政領導對教育信息化的認識程度不同,各地經濟發展水平高低不等,城鄉差別及教育工作者的水平層次等原因,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存在著明顯的不平衡現象,從馬鞍山地區來看,就存在著諸多誤區。
誤區之一:重網路建設,輕信息應用。我市近幾年在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中,各校都組建了校園網或上網教室,這是一項投資大、技術含量高的工作。校園網建成了,上網教學也開展起來了。但通過一階段的工作,問題就顯現出來了:學校大都以上網教學為起點,對學生進行普及上網教學,瀏覽WWW、收發E—mail,兩、三節課就可以教完,學生掌握得也很快,接著就放手讓他們上網,可學生們不是上游戲站點玩游戲就是上網聊天,教師沒能為學生提供更多的信息,也無法有效地進行控制管理。一方面上網沒有實效,另一方面對網路的要求卻越來越高。如此大的投入,效果卻不明顯,學校開始迷惘:難道這就是教育信息化工程嗎?
誤區之二:重教育信息化工程,輕CAI教學。在積極推進教育信息化工程的學校中有許多也是CAI教學搞得很好的學校。校園網的建成和上網教學開展起來後,原來做課件的教師又要管理校園網,還要組織上網教學,工作量大大增加,教師的精力有限,且其他能得心應手地製作課件的教師也不多,故課件製作也停步不前,學校又陷入了迷惘:難道搞了教育信息化,CAI就不搞了嗎?
誤區之三:網路教學與輔助教學、上網教學混為一談。有不少學校在上網教室的基礎上進行了網路教學,開展了課題研究,但在具體工作中還是使用傳統教學思想和模式。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搞了網路語文教學、作文教學、多學科整合教學等,但收效平平,有的甚至還不如傳統教學的效果好,課前要做大量的准備工作,為了給學生提供更多的信息資源,針對一堂課要做一個幾十個頁面的網站讓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們開始對網路教學缺乏信心,積極性也降了下來,課題研究工作困難重重。
鑒於教育信息化目前發展的現狀,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 提高認識,樹立教育信息化新觀念
全球信息化的迅猛發展,沖擊著政治和經濟等諸多領域,教育也不例外。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是教育生存和發展的基本環境,而教育的進步又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產生了巨大的推動力,發展信息化,不僅要建設信息基礎設施,更重要的是,通過信息教育使多數人能夠掌握和運用信息技術,充分發揮基礎設施的作用。因而信息化社會對全民族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一些發達國家,從幼兒園開始就讓孩子接觸計算機。法國教育部最近宣布了一項為期三年的發展計劃,到2000年,每個學生都要介入多媒體學習活動。幼兒園孩子學電腦繪畫,小學學生低年級學電子郵件,高年級學用WEB伺服器,初中生上Internet網,大學生人人有個人網址。用好現代教育技術,開展網路建設,是教育信息化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樹立新觀念。因而我們必須解放思想,在中學教育領域中提出信息教育的觀念,目的在於使人們能全面認識信息教育的目標、內容和要求,能意識到信息教育不單純是開設計算機課,學用現代教育技術為其他學科教學服務。強化信息教育,為的是能更好地培養新時代所需要的有科學精神、有創新能力,有很強信息觀念和信息能力的全面發展的新人;為的是促進教育觀念的更新,探索信息時代教育教學的新規律,推進教學模式的變革。
(二) 重視對學生「信息素質」的培養
一個現代人,不僅需要有讀寫算的能力,還要具有計算機的常識,並且具有使用計算機的意識與能力。因此,「信息素質」可以理解為由信息時代帶來的對「素質」內涵的新的補充,即除了平常所指的「素質」之外,一個現代人必須具有信息意識、信息常識、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的相關素質,及具有道德、技術和人文三大素質。信息教育的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即要求受教育者具有一種使用計算機與其他信息技術來解決自己工作、生活中問題的意識。這是想不想得到和敢不敢用信息技術的問題。其次,教育者必須注意培養學生正確的信息倫理道德修養,使他們能夠遵循信息應用人員的倫理道德規范,不作非法活動,也知道如何防止計算機病毒和其他計算機犯罪活動入侵。這是信息倫理修養問題。再次,還應該使學生具有一定的信息科學技術常識,讓他們基本上能夠閱讀有關的一般通俗科普信息文章和參加有關的討論,談論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應用。這是知不知道信息技術的問題。另外,我們要引導學生,讓他們具有基本的信息能力、信息系統(計算機系統)的操作能力和簡單的文字處理能力等;具有信息採集能力、信息通信的能力、信息的組織與表達能力、信息的加工處理能力、信息系統的分析與查錯能力、對於信息進行評價的能力、信息結果的分析與報告能力等。這是能否應用信息技術的問題。
(三) 切實重視學校實踐基地的建設
要重視教學實踐的作用,要與社會各部門橫向聯合建立實踐基地環境,讓學生置身於各種實踐活動中,獲得實踐信息,發展自我能力。
實踐與參觀,調查與訪問,包括參加社會實踐和參與各種實驗活動、參觀自然界和調查社會生活的各種現象,永遠是學生教育信息最基礎的來源。皮亞傑在兒童早期認識理論研究中發現,結合日常生活情景進行教學對兒童具有實戰感、形象性、感染力,創設日常生活情景與實踐環境,引導學生從中接受教學信息,積極探索並與同學老師協作交流,主動進行意義建構,這樣的教學對兒童認知與情感的發展特別有利。應當鼓勵學生研究一些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課題,組織學生編成小組到社會中對課題相關的內容進行走訪、調查、測量、統計,同時在課題研究中充分利用電腦和網路搜索相關信息、整理信息並在整理中培養創造實踐能力和研究能力,另外要多嘗試具有挑戰性的實踐與研究,這樣可以增強中小學生的學習動力和社會責任感,強化他們對學習必要性的認識。
(四) 重視教學手段和教學過程的信息化
中小學教師要在現代教育理論的指導下探索信息技術的運用,要把信息技術與信息資源作為學生的認知內容,而不是演示播放工具,要通過教學設計,運用教育信息化的成果改革具體學科的教學過程。教育信息化的一個特別重要的環節就是教學過程信息化,要切實重視運用信息化的教育環境與成果並結合現代教育教學理論來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構建培養學生素質與能力的新型教學模式與教學過程。首先應進一步加強教學網路環境建設,進一步加大各學校現代教育投入裝備的配置,力爭在教室中安裝多媒體計算機、閉路電視和校園區域網,並與Internet網連接,使教師和學生能充分享用國內外的各種信息資源。其次是要抓好軟體建設,充分發揮網路、光碟、自製軟體在教學中的作用,並充分利用原有的投影、幻燈、錄像等開展教學。第三,要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和學科的特色探索教學信息化的模式。例如組織以項目活動為中心的課堂教學,在項目活動的教學中將信息技術的學習融入綜合知識的學習之中;組織以學生的信息能力發展為中心的課堂教學,以培養學生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創新信息為目的,採取對策、選擇內容等。第四是要盡快在各學校開設不同層次的信息教育課程。
(五) 充分重視網路時代的德育新課題研究
網路的迅速發展,沖擊了傳統的學校德育內容和方式,網路傳播所具有的跨形態的、多元化的文化特性會沖擊學生未成熟的人生觀、價值觀,伴隨信息傳播的各種信息垃圾會弱化學生並不堅強的道德意識,在教育實現信息化的過程中,若不構築好德育堤壩,就可能會嚴重削弱我們多年來的德育成果,學生的思想教育可能會失控。因此,一定要重視網路德育的研究,重視對學生實施網路倫理教育,探索行之有效的網路德育新方法、新模式。
(六)培養一支適應教育信息發展需要的教師隊伍
加大培訓的力度,明確教師必須掌握的信息知識與技能,在大面積地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同時,也要有重點地加強學科教師專業水平的訓練,利用各種教師培訓中心和區域內的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的技術優勢,盡快地提高教師隊伍素質。
總之,未來社會要求我們必須加快教改步伐,利用信息技術,改革教育內容、方法、體系,探索新的教學模式,重視培養學生正確的信息倫理道德修養,重視教學手段和教學過程的信息化,重視網路時代學校德育工作新課題研究,把信息技術作為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動力,促進教育現代化的早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