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說說課堂教學的基本技能有哪些
解決方案1:一、吃透教材、巧設情境,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關鍵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組成的共同活動,教師的教對於學生來說,又居於主導地位。因此,我認為要想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教師首先要把教材吃透,要掌握教材各部分知識的來龍去脈,以及教材里每一道例題和練習題的編者意圖,對這些,教者只有仔細琢磨,深入鑽研,做到胸中有書,才能解決教什麼的問題。同時,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還要研究教材內容與現時生活的最佳落腳點,巧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引入新知。只有這樣,才能引導學生去合作探究,掌握新知識,也只有這樣,才能解決怎樣教學的問題。1、掌握知識的系統性,才能統觀全局數學是一門系統性非常強的學科,知識之間聯系非常緊密,任何新知識都是在已學過的舊知識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所以,教師只有掌握教材的系統性,教學時才能做到瞻前顧後,將前面的知識為後面的新知識做好鋪墊、搭橋;學後面的知識又能有計劃地復習和運用前面的知識。如果教師沒有掌握教材的系統性,教學中就可能把完整的內容零敲碎打,分成許多部分獨立地去教學。這樣不僅教起來費勁,費時間,學生學起來也不好懂,難以記憶,而且更重要的是不利於發展學生的智力。因此,能不能系統地掌握教材,有沒有統觀全局的思想,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率。那麼怎樣鑽研才能系統掌握教材,又能統觀全局呢?我的建議是:第一,要注意抓住反映事物本質的概念進行教學。如:單位「1」這個概念,不僅對分數的理解是一個重要的基礎,而且在以後全部分數應用題、百分數應用題的教學中,它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因此,在學習分數乘法時,必須把這個關鍵的問題讓學生徹底理解,這樣,在教學工程問題應用題、百分數應用題時,學生就不會感覺理解困難,很明顯,單位「1」是貫穿分數、百分數這部分教材始終的一個最重要的概念,因此,在分數部分教學一開始就要緊緊地抓住它,通過種種形式讓學生透徹地理解單位「1」的意義。第二,研究各單元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分數再認識》這部分知識,是在三年級分數初步知識基礎之上進行教學的,所以教師在教學時,必須對三年級分數初步認識的教學進行分析,從而,才能對五年級的《分數再認識》進行升華、拓展,展示教材的編寫意圖,從而達到教學目標。第三,找出新知識與舊知識的聯系。如:工程問題的應用題解答方法跟相遇問題的解答方法基本是一致的,教學工程問題應用題時,就可以引導學生與相遇問題進行比較、發現,這樣對學生理解工程問題是有幫助的。第四,要了解知識引申變化的情況,掌握教材的深度。為了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能夠透徹地理解,靈活地運用,要在立足教材和超越教材上研究引申的練習題,但不要超越編者的意圖,掌握教材規定的知識范圍和所學的知識難度,加深鑽研,細心琢磨教學目標,就不能偏離教材的要求,盲目地加大題目的難度,甚至搞題海戰術,這樣做既浪費時間,也影響教學效果,還會增加學生不必要的作業負擔。2、只有教師理解得深,才能深入淺出教師在課堂上的作用是授業和解惑,是學生的合作者和引導者,教學效果的好壞,對疑難問題是否清楚,主要是看教師對知識是否能正確、深刻地理解了。因此教師在教學之前,對所教學的內容一定要做一番認真的研究、分析,以達到透徹理解,熟練地掌握,才能在課堂教學時做到深入淺出,如:在四年級教學《小數點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一節時,為了讓學生透徹理解小數點的移動引起小數變化的道理,可先提出四個為什麼,引導學生根據這些問題自己進行探究,學會弄懂,找出每個問題的答案,搞清它們的來龍去脈。(1)為什麼一個小數中的小數點位置一變,小數的值就變了呢?(2)為什麼小數點向右移動小數就變大了呢?(3)為什麼小數點向左移動小數就變小了呢?(4)一個小數的小數點每移動一位,小數大小的變化,為什麼是十倍的關系呢?這些問題如果課前教師對這部分教材做了研究,理解得比較透徹,在課堂上才能引導學生深入淺出,點撥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只有領會了編者的意圖,才能重點突出在教學中,教師在備課時,對教材的准備題和例題進行分析、研究,努力理解編者這樣安排的意圖,分清例題的主次再確定教學重點;同時,還要把教學內容與生活實例最佳結合點如何在開篇的教學情境中體現出來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教師通過對教材的研究、分析,領會意圖,如何運用最佳情境進行教學,做到心中有數,如:在教學三年級《搭配中的學問》一節內容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把生活中的「石頭、剪子、布」的游戲作為教學的開篇,提出的問題是,有幾種不同的搭配方法?有幾種你能贏?這樣,學生把生活中有趣的游戲與本節的搭配問題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經歷觀察、猜測、實驗、驗證等活動,找出簡單事件的組合數,從而完成教學目標。幾年來,教學研訓工作的實踐,使我深深地體會到:教師只有系統地掌握教材的內容,認真地研究教材中的每一個問題,透徹地理解編教材編者的意圖,那麼他們在教學時,就能從教材的全局出發,重點突出,深入淺出,教學效果一定會好的。二、改進教法、注重生成,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教師通過對教材的深入研究,摸准教材的重點、難點後,還要進一步考慮運用什麼樣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樂學、好學。小學生年齡小知識少,接受能力有限,生活經驗不足,數學知識在生活中落腳點難以找到,這樣更需要教師在教學時講究教法、研究學法。教學方法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年級學生可以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選擇教學方法要從各校學生的實際出發,不要強求一律,不要照搬他人的經驗及做法,但也有幾條大家可以共同遵循的規律,以下幾條僅供借鑒:1、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入新知識數學是一門嚴謹而系統性強的學科,各部分知識聯系密切,新知識往往是舊知識的深化和發展;數學又來源於生活,根據這一特點,教學時,要抓住新舊知識的交接點,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落腳點,通過課前的搜集、整理,課上提問、發現,把難點化成幾個小問題,順利過度到新知。如:在教學《認識百分數》一節時,課前可讓學生搜集百分數在生活中的應用例子,在具體的實例中,找出百分數的話題,教學時,可讓學生先匯報提出有關百分數內容的問題,教師適時引出問題,巧設懸念,探究新知,學生感到新知不新,理解到位,突破了教學難點。2、運用直觀操作,分散教學難點學生獲得知識的過程是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在教學中,注意從實際出發,充分運用直觀教具和學具,使學生認識建立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礎上,獲得較牢固的理解了的知識,並逐步發展抽象思維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學六年級《圓的周長》一節時,教師充分創造時間、空間,讓學生小組合作,動手實踐,探索圓周長和直徑之間比值的規律,展示小組合作成果,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充分的直觀操作、研究交流,揭示圓周率的意義,使學生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的經驗。3、注意引導學生體驗知識的生成過程教學實踐使我們清醒地認識到,我們今天的教是為了明天不需要教,學生今天的學習是為了將來離開學校在實踐中能夠自學。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傳授知識固然是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能力,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體驗知識的生成過程,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啟發打開思路,想問題,自覺主動地去獲取知識。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可能性》一節時,教師在引導學生感知發現的基礎上,重點與學生探究、驗證,首先引導學生做實驗前的准備,教師介紹實驗材料並說明實驗要求,小組商量活動方案,小組匯報活動方案,然後合作實驗初步推測,學生在小組實驗交流匯報的基礎上,教師將各組的意見展示出來,最後師生共同推理、驗證、歸納:打開盒子,看到盒子里的球,聯系剛才的實驗結果,你明白了什麼?可能性的大小到底和什麼有關?如果給你一枚一元錢的硬幣,將它擲出,結果會怎樣……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營造主動參與的氛圍,讓學生體驗學習數學知識的快樂,使學生在課堂上始終保持旺盛的求知慾。三、超越教材、培養能力,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必要措施教學實踐使我們認識到,師生共同努力解決了學生學懂的問題,剛剛完成教學任務的三分之一。因為「懂」,只是學生把教材的新知識弄明白了,這並不等於學生真正掌握了新知識,他們往往離運用新知識去解決問題還有一段距離,還沒有形成技能技巧。因此,立足教材、超越教材的當堂訓練,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為了提高訓練的效果,我們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1、要明確訓練的目的性訓練時要防止盲目地多練,否則多而雜,抓不往關鍵,結果加重了學生的負擔,效果並不好,訓練的內容防止脫離實際,追求偏、難、怪的現象,從每節課來看,應該緊緊圍繞本節的教學目標進行訓練,反對那種脫離教學內容,急於追求拔高的訓練,教師只有對學生掌握知識的現狀和教材的重點、難點有機地整合,做到心中有數,適當地調整教學預案,訓練的針對性才強。2、訓練要注意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一般來說,一節新課,課堂最好有十至十五分鍾的訓練,特別要注意訓練題的數目不要過大,應用題的語言敘述和題目結構要清楚簡單,不要在數字語言上干擾學生對本節課主要知識的理解,在可能的情況下,可以讓學生口述或口算一些問題,以檢查學生理解的情況,但要注意訓練題的形式,避免學生死套書上的語言來回答問題,教師要結合本節課的知識點,自編一些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生活閱歷的習題,以便能看出學生對知識是否理解了,真正讓學生體會到生活處處有數學,從而也培養了學生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如果學生掌握得非常順利,耐用效果非常良好,這時,教師可立足教材,超越教材,引出運用本節課知識解決生活中問題的例子,引導學生合作探究,也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本節課的知識點,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實際例子或問題,大家合作交流解決,真正使本節課內容升華。3、不同水平的學生訓練時應有不同的要求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自覺性和學習的效率是不相同的。考慮到這個實際,在教學中特別注意因材施教,在訓練中也應經常安排兩套作業,這樣做,教師花費的時間和氣力都比較大,但是滿足了不同學生的不同要求,調動了每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效果上來看,還是比較好的。在教學實踐中,我深深地感到:復習鞏固所學的知識,提高技能技巧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們除了要搞好每節的基本訓練外,還要注意上好復習課。復習課不是簡單的知識重復,更不是讓學生單純地做題就能奏效,在復習課中,除了要有針對性地做一些彌補知識缺陷的工作以外,師生應當把主要時間和精力放在對所學知識做一番總結歸納整理的工作上,使知識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一個系統的整體。這樣做,可以將知識化繁為簡,不僅使學生記憶掌握,而且對舊知識進行了一次深化,這對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起到了極好的促進作用。總之,在教學和研訓的實踐中,我深深地感到:要想提高教學質量,又不加重學生的負擔,最重要地一環是改進課堂教學。但改進課堂教學的關鍵又與能否吃透教材有著密切的聯系。只有教師對教材的系統性掌握得好,又善於體會理解編者的意圖,再有符合兒童心理特點和認識規律的教學方法,那課堂教學一定會生動活潑。我相信,只有我們教師肯於動腦,能花力氣,不斷學習,勇於實踐,一定會掌握課堂教學規律和教學藝術。
❷ 教學能力包括哪些方面
通常來說,教學能力應包括專業知識、個人魅力、口才、板書、應變能力以及對傳媒工具的使用能力等
❸ 作業: 課堂教學技能有哪些
課堂教學技能就是教師為了提高教學效率而採取實施的各類教學手段,主要有以下這些。靈活熟練運用現代化多媒體,根據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充分運用肢體語言輔助教學,增強師生互動,活躍課堂氣氛。
❹ 課堂教學技能有哪些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不僅要求教師樹立新的課程理念,轉換角色,改變舊的教學方式,而且對
教師的教學基本技能也提出了新的挑戰。我們要把新的課程理念轉化為教學行為,首先以教師的教學基本
技能呈現出來;我們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構建新課程的課堂文化,要靠教師的教學基本技能去實現和支撐
。因此,重新構建教師的技能結構,形成和掌握新課程的教學基本技能,不僅是課程改革的需要,而且是
教師專業發展的需要。
第一、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統一,是教師實施新課程的教學基本技能
。
改變課程的功能,新課程突出強調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因此,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依據基礎教育的性質和時代的特點,重新界定新時代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概念
,教會學生掌握終身發展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式,注重學習過程,改
變學習方式,讓學生學會學習;要在學習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健康情感、積極態度和正確的價
值觀。並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現在課堂教學目標中,貫穿在課堂教學過程中
,落實在課堂教學行為中,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
第二、統整學生的生活世界和科學世界,是教師實施新課程的教學基本技能。
課程的本質是生活、是經驗。新課程加強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
習興趣和經驗,使課堂教學回歸生活世界,打破了科學世界與生活世界之間的界限,統整學生的生活世界
與科學世界。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一方面要使課程生活化,堅持「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學習
生活中的語文、數學、科學、藝術……,使知識不再是枯燥無味的符號、概念、定律、公式,讓知識注入
生命的活力;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有效參與
教學,在生活中學習、建構知識,體驗生活,體驗人生,讓學習成為學生生活的內在需要,提升學生的生
活價值。
第三、有效地與學生交往互動,是教師實施新課程的教學基本技能。
教學的本質是交往。新課程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互動的過程,是師生共創人生體驗、共同發展
的過程,是師生互教互學的學習共同體。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營造安全、自由、寬容、理解的教學氛圍,改變課堂上教師一味關注自我表現的狀況,要進行傾聽與對
話、溝通與交流、合作與共享,把課堂變成師生活動主體之間交往互動的空間,讓知識在傾聽與對話中生
成,在溝通與交流中重組,在合作與共享中增值,實現「教學相長」,共同發展。
第四、轉變角色,做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是教師實施新課程的教學基本技能。
新課程要求教師轉變角色。教師不再是單一的知識傳授者,而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
。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營造課堂教學的積極的心理氛圍,創設豐富的教學
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帶領學生走向知識;要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
習目標,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引導學生改變學習方式,指導學生建構知識;要以教師的教學
行為方式參與學生的學習過程,在觀察、傾聽、對話、交流、合作中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與學生一起
分享認識與情感,尊重學生的差異、人格和選擇,與學生一起探究真理,並勇敢地承認自己的過失和錯誤
。
第五、按照學生學習規律進行教學,指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促進學生改變學習方式,是教
師實施新課程的教學基本技能。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促進學生改變學習方式,讓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因此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按照學生學習規律進行教學,引導學生參與確定學習目標
,制定學習進度,選擇學習策略,調控學習過程,反饋學習結果,促進自主發展;要在合理分組的基礎上
,指導學生積極承擔小組共同完成任務中個人的責任,規范操作,討論研究,相互配合,積極有效地互動
,共同加工完善小組的成果,積極參與交流,分享成果;要創設探索學習的情境,培養和激發學生的探究
慾望,提供探究學習的時空,引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信息搜集與處理、分析與解決
、表達與交流等探究活動,獲得體驗、建構知識、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第六、堅持「立足過程,促進發展」,有效地進行學生課堂學習評價,指導學生建立成長記錄袋,是
教師實施新課程的教學基本技能。
新的課程評價堅持「立足過程,促進發展」,強化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建立學生成長記錄袋,及時
幫助學生找出在學習中存在的缺陷,提出改進的建議,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
師要全面評價學生課堂學習的表現,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知識與技能的習得情況,更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
❺ 對課堂教師教學能力的評價有哪些方面的內容
1、教材處理
知識、能力、價值觀目標是否明確,教學目的是否符合《數學課程標准》的要求和學生實際,知識技能、能力培養、思想教育的要求是否明確、恰當、可行。
是否體現教學目標,知識講解是否具有科學性、系統性,是否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教材的理解與處理是否具有科學性。
教學安排的循序漸進性、層次分明性、系統完整性、密切適中性如。
2、教學基本功
教學語言是否清晰、准確、簡練、通俗、生動、邏輯嚴謹,是否運用普通話教學。
板書設計是否具有科學性,是否工整、完美、簡明、扼要,條理清楚。
能否熟練運用現代化教學設備、儀器和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教學、演示、講解,演示和講解能否有機結合,
3、教學方法
方法選擇是否靈活多樣,是否與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相適應,是否與學生的年齡特徵相適應,課堂教學機智如何。
是否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的課堂主體性體現的如何,教學原則的選擇是否科學合理,符合學生的實際。
教師的課上各環節講、練、演示、板書及主次內容的時間分配是否合理,能否做到精講多練,加強能力培養。
是否有意識、恰當的運用生動的實例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4、教學效果
課堂上教師能否及時掌握學生的反饋信息,並採取相應的調控措施進行教學。
學生是否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大膽發言,學習積極性是否被充分調動起來。
基礎好、中、差學生是否各盡其智,各有所獲,均衡提高。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技能掌握的程度如何,能力發展程度如何。
❻ 教學基本功應包含哪些方面
1、書寫基本功
書寫基本功包括寫字基本功和寫作基本功。寫字基本功講究不寫錯別字,不寫草書,書寫規范,大小適度,字跡美觀,章法合理。另外教師應當掌握基本的寫作技能,這不僅是自我發展的需要,也是教學工作的需要。
語文老師必須掌握各種文體的寫作技能和技巧,這不僅是書寫基本功的問題,而是涉及到是否掌握了所教學科的知識和能力問題。其它學科老師也需要完成教學計劃,教學總結,論文論著等寫作工作,同樣需要寫作基本功。好的寫作功底也是一個人修養的重要體現。
2、課堂語言基本功
教學語言是教學信息的載體,是教師引導學生完成教學任務的主要工具,也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重要媒介。在課堂上,教師的教學語言應當做到聲音洪亮,吐字清晰,語言流暢,快慢結合,准確使用學科語言。並努力達到親切自然,情感豐富,具有感染力和啟發性。
3、分析學生基本功
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學會。要想讓學生學會知識,掌握能力,提升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必須充分了解學生。了解學生需要時間更需要方法,所以分析學生必須成為教師教學基本功之一。這一點往往被人們所忽略,成了當前教學基本功訓練的一個誤區。
首先,應當充分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家庭住址(了解地理環境),家庭成員,生活狀況,社會關系。然後初步掌握每一位學生的道德紀律、學習態度、學習成績、性格特徵,興趣愛好,並用發展的觀點去分析和指導。
另外,必須探索了解班級整體情況的途徑和辦法,這才是完整的分析學生基本功。
4、解讀教材基本功
熟練掌握現行教材的全部內容。能弄清教材的結構特點,板塊意圖,章節內容,重點、難點,以及例題習題的地位和作用。能深刻解讀學科的主幹知識,能力要求、思想方法,考試重點及其擴展空間等。能清晰畫出各個單元的知識結構圖,並能把它們串聯起來進行解讀。
5、引導啟發基本功
在新課程背景下,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是非常突出的教學基本功。教師務必研修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技能和技巧。比如,問題引導、語言引導,實物引導,圖片引導、多媒體引導等。通過引導啟發做到讓學生動心、動腦、動手、動口,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和體驗。
6、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基本功
掌握多媒體教學用具的基本操作技能和使用技能。做到現代教育技術與課程整合,使現代教育技術成為教育教學的有利武器。
在課堂上,能使多媒體教學用具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改變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和趣味性,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7、課堂教學設計基本功
課堂教學設計是教學基本功訓練的一個重點。課堂教學中的教學目標不明確,時間分配不合理,教學程序不流暢,甚至出現一言堂現象都是教學設計不過關造成的。
在充分了解學生,熟練掌握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准確選擇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合理安排教學程序和教學時間。其中主要凸顯師生雙邊活動的安排,設計好預設程序並充分思考生成問題及解決方案。
8、組織教學基本功
組織課堂教學是貫穿整個課堂的教學行為。從創設課堂教學情境到教學過程調控直到最後的課堂結束都隱含著組織教學的因素。因為課堂教學行為是正在發生的事件,所以組織好課堂教學需要老師的敏銳的觀察力,睿智的應變能力和高超的調控能力。
又要創建輕松和諧的學習環境又讓學生集中精力去學習,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需要老師們在實踐中多探索和總結,需要基本功。
9、教學評價基本功
評價即價值判斷。對教學而言,學生增長知識,掌握本領,受到教育,健康成長就是教學的價值所在。在教學評價中,評價觀念的轉變非常重要。應當用發展的觀點去評價學生,評價課堂,評價自己和評價他人。評價一套掌握課堂教學的辦法是掌握評價基本功的要點。
10、教育科學研究基本功
教師即研究者。這里所說的「研究」是指教育科學研究。教師要想透徹理解復雜的教育現象,或者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必須掌握教育科學研究的步驟和方法,這也是現代教師的必備。
(6)課堂教學操作能力包括哪些方面擴展閱讀:
老師基本功的培養:
教學技能一般分為兩方面:基本功和授課技能。
對基本功的培養,主要包括三方面:控場能力、賞識教育和幽默笑話。
1、控場能力
老師上課的台風和他的自信,是家長第一眼就能看到的。所有的老師來之後,都要練習一下語音、語調、教姿、教態、動作、表情等。這個可以通過看一些演講的視頻(例如TED演講)、研究這些演講者是怎麼去講,闡述個人的觀點來練習。
2、賞識教育
很多老師誇孩子一直都是一句話,你很好,你很棒,你很厲害。這種誇獎就沒有誇在點。
要告訴他,他哪裡做的好,今天哪些地方有了很大的一個進步。這樣我們的學生才知道,老師確實是看到我的進步了,而不是敷衍。
3、幽默笑話
很多人都喜歡聽郭德綱、岳雲鵬的相聲,看羅永浩的發布會。幽默風趣、動作表情豐富占很大部分原因。
所以,在培訓的過程中,就要讓老師多儲備一些幽默笑話,在教學中,可以通過很多幽默笑話或者動作去吸引孩子的一些注意力。
4、寫「逐字稿」
「逐字稿」一定要去寫,而且要花很長的時間去寫,特別是第一次課,從最開始的自我介紹,怎麼去介紹自己,包括中間什麼時候進行一個更好地開場白,中間的段子,再到課程,最後到作業的一個布置,都要讓自己非常細地寫出來或者打出來。
通過寫內容,可以讓老師慢下來,靜靜地去思考,有了稿子之後也可以反復地修改優化,完善課程。
5、練課錄音或錄像
有的學校老師比較多,學科帶頭人或者組長沒有更多的時間每天陪著新老師去練課。這時候可以把新老師練的課錄成錄像,讓學科帶頭人有時間去看。
新教師自己也可以通過回看,找到自己的不足和缺點,尤其是新老師會有一些不經意的小動作,這樣也就避免了和新老師談自己的講課問題的時候,因溝通不足,老師有不滿情緒。
6、新老師聽老教師的課
新老師在聽課的時候,要注意帶著問題去聽,考慮一下如果個人去講,會怎麼講,等聽課的過程中再做對比。聽課一定要帶著筆記去聽課,這樣效果才是真正落地的。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夯實教學基本功 老話還需重提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黃啟龍:「准教師」要練好「寫字」基本功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江蘇考「准老師」基本功 有人8分鍾寫不完48個字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讓教學這個「良心活」可量可考
❼ 教師的授課能力包括哪些方面
教師的授課能力包括以下五方面:
(一)鑽研和組織教材的能力
教師要上好課,必須事先要備好課。所謂備好課,首先要深入鑽研教材,把教材的知識弄懂,並融會貫通,使之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其次,要研究教學大綱、教材內容和學生,明確教學目的、重點及要求,使之轉化為教師教學的指導思想;再次,要進一步研究教學目的要求、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之間的內在聯系,找到使教學內容適應學生接受能力、促進學生智力發展、實現教育目的的途徑,要實現上述三個方面的轉化,教師就必須有一定的鑽研和組織教材的能力。這種能力越強,備課的效果就越好,十分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二)了解和研究學生的能力
深入了解研究學生,這是教師進行教育教學工作的出發點,也是教師的一項基本功。教師要善於根據學生的外部表現了解他們的個性和心理狀態,如思想狀況、道德水平、知識基礎、智力水平以及興趣、愛好、性格等。只有了解學生的實際,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長善救失,因材施教。
(三)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能力
為了保證教育教學工作順利而又生動活潑地進行,教師應具備較強的組織能力。例如,開展教育活動,教師必須善於制定計劃、動員發動、培養和使用骨幹、組織指揮、總結評比等;組織教學活動,教師必須善於啟發誘導,能激發學生興趣,集中學生注意力,善於機智地處理偶發事件等。教師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能力,包含一定的創造性,既需要知識經驗,又需要滿腔熱情,更需要在實踐中堅持不懈地研究、總結、磨煉。
(四)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
語言是表達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教師語言表達能力如何,直接影響教育教學工作的效果。在教育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要發音準確,使用普通話教學;要簡練明確,內容具體,生動活潑;要合乎邏輯,語法正確,流暢通達;要富於感情,有感染力。這也是教師的基本功。
(五)進行教育科學研究的能力
教師在工作中,要善於及時總結自己的經驗,並使之不斷升華,達到理論的高度;要能夠自覺地運用、驗證教育理論,從大量的現象中研究探索出規律性的東西。教師只有具備一定的教育科學研究的能力,才能以先進理論為指導,不斷改進工作,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幹,有所突破,有所創新,為教育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❽ 教學技能包括哪些內容
1、制訂課程授課計劃的技能
①、清楚本專業課程設置的種類和相互關系;
②、對自己所授課程在本專業總體的教學計劃中的地位作用有正確認識;
③、能夠根據教學計劃制訂詳細的課程授課計劃和教學進度計劃。
2、撰寫教案的技能
①、掌握撰寫教案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②、掌握教材的知識結構和體系,正確把握教材的內容和重點、難點;
③、能夠根據課程標准和學生的接受能力對教材進行恰當的處理;
④、能夠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制定恰當的教學策略,優化教學方法;
3、使用教學媒體的技能
①、掌握常規教學媒體及其教學特徵;
②、掌握現代教學媒體及其教學特徵;
③、掌握教學軟體、課件的編制及其使用方法。
4、了解學生的技能
①、掌握了解學生的一般方法;
②、熟悉教學對象的總體思想狀況和知識基礎;
③、了解教學對象的個別差異(包括智力水平、心理特徵和個性傾向)。
(8)課堂教學操作能力包括哪些方面擴展閱讀
1、教學技能的綜合性
教學技能是教與學技能的綜合體現,具有鮮明的綜合性。從結構上看,教的技能是教師表達、判斷、組織、管理等方面能力的綜合;學的技能則是閱讀=分析、理記憶等多方面能力的綜合。
在教學實踐中,教學技能的形成依賴於兩個方面:
一是教師的教與學的學。教師善教能引導學生善學,使他們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學生善學則「師逸而功倍」,為教師省出更多的時間去鑽研教法,有利於更好的開展教學工作。
二是教師自身的教與學。善教源於善學,不善學就不可能貯存豐富的知識信息,因而教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善教也無從談起。因此,善學促進善教,善學又必然要求善學。
2、教學技能的內隱性
教學技能是動作技能、智慧技能和認知策略的整合、並且多以一定的外顯形式,通過肢體和肌肉運動來實現。然而,在復雜的教學活動中,大多數教學技能的運用時通過智慧技能和自我調控來實現的,如教學設計技能、教材處理技能、教學組織技能和教學煩死技能等。
它們往往表現在對知識、信息的加工和改造上,對它們的認識主要是通過教學活動的變化來推測和判斷,因此,教學技能具有內隱性。教學技能是在內隱的心理活動調控下,通過外顯的行為動作來體現,並藉助一些列教學活動的變化來實施的。
3、教學技能的智能型與精神性
教學技能不同於一般的手工技能,通過簡單地重復、模仿就可掌握。教學技能包含對教學信息的吸收、消化和反輸出的發雜過程,需要教師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對他人的言傳身教細加揣摩,依據教學實踐靈活使用、改進、乃至創新。
另外,教師掌握教學技能的目的是教書育人,這一目的決定了教學技能的運用必然是靈活多樣的。教學過程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在教學中,不僅教師的愛憎、好惡能強烈地感染學生,課堂上學生的情緒好壞也同樣會對教師產生明顯的影響。
教學技能的作用還在於以情動情、以智激情和傳情啟智。實踐證明,沒有高漲的激情就不會迸發出智慧的閃光。優秀的教師,正是充分運用了情緒的互動作用,才將無數學生引向成功的彼岸。
4、教學技能的多樣性與簡約性
教學技能既表現為個體的經驗,又是群體經驗的結晶。它雖植根於個體經驗,但又不是個體經驗的簡單描述,而是在千百萬教師經驗的基礎上,經過反復帥選和實踐檢驗而形成的高度概括化、系統化的理論系統。
正如誇美紐斯(J.A.Comenius)指出的那樣,教學技能不是從膚淺的經驗中拾來的「互不聯系」的「技巧」,而是一種有前提性假設、有演繹、有歸納的理論體系。
這種在豐富多彩經驗基礎上形成,又以簡約化的形態呈現的教學技能體系,既源於教學經驗,又高於教學經驗,是個體經驗與群體經驗、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反映了多樣性與簡約性的統一。
5、教學技能形成中練習的不可替代性和知識的不可或缺性
聯系在技能的形成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性,這是技能與知識的重要區別。教學技能不等同於教學理論知識和規則,它不是通過講授的方式習得的,而是通過多種條件、不同方式的練習逐步形成和熟練掌握的。
練習時技能訓練中不可缺少的環節,知識在教學技能的形成過程中也同樣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忽視知識對技能形成的作用,不僅會導致技能訓練的盲目性和機械模仿,也難以從知識與技能的聯系中揭示教學技能的實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