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情緒教育對教育教學中的影響

情緒教育對教育教學中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1-03-05 05:30:35

『壹』 情緒對學習效率有何影響

網路文庫




情緒對學生學習的影響及調節
2015-09-19 1296人 8頁
5.0分
用查看
情緒對學生學習的影響及調節
摘要:在人們的生活(包括人際關系)、學習、工作中,情緒經常伴隨著左右,因而影響著活動的質量和效率,消極情緒會造成諸多不利的影響,積極情緒則會產生良好的能動效應。正確認識和調節學生的情緒,使學生形成學習的最佳情緒狀態,是學生好學、樂學,提高學校教學質量,推行素質教育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人的情緒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的體驗,它具有喜、怒、悲、懼等獨特的主觀體驗的形式和外部表現以及低層下等部位的特定活動。在人們的生活(包括人際關系)、學習、工作中,情緒經常伴隨著左右,因而影響著活動的質量和效率,消極情緒會造成諸多不利的影響,積極情緒則會產生良好的能動效應。[1李劍. 淺談課堂教學管理中的情緒調控[J].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5)]因此,心理學家認為情緒是影響人類行為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國的教育實踐中,有忽視情緒、情感對教學的作用的傾向,甚至由於過度強調競爭,使一些學生出現過度學習焦慮、學習恐懼、以及厭學等消極情緒,從而影響學生的積極性,進而影響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發展。因此,正確認識和調節學生的情緒,使學生形成學習的最佳情緒狀態,是學生好學、樂學,提高學校教學質量,推行素質教育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一、情緒對學生學習的影響

『貳』 情緒對教師教學工作有什麼影響

首先,情抄緒影響教師的備課,襲積極的情緒能促進教師思考,調動備課的主動性,提高工作效率,消極情緒則相反; 其次,情緒直接或影響教師上課的質量,比如上課時學生端端正正的聽課和教室亂哄哄的環境往往會使教師產生兩種截然不同的情緒,前者有利於教師教學的正常發揮,而後者則使教師不得不暫停下來維護班裡的「社會秩序」。可見,情緒對教師工作的影響很大,不僅如此,它還會對教師本人的身心健康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建議為人師者,一定要調控好自己的情緒。

『叄』 如何克服教育教學中的急躁情緒

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每一位老師都希望自己的學生不犯錯誤。事實上,這樣的想法根本不切實際,也不能實現。"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成人,甚至教師自己都可能犯錯誤,何況思想尚未成熟、品格尚未定型的中小學生?教師嚴格要求學生,眼睛裡容不得半點沙子,希望自己的學生人人是三好學生,希望自己的班級成為先進班級固然是好事,但情緒急躁、不注意方式方法、急功近利、追求立竿見影卻容易使結果事與願違,欲速則不達。呢?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研究急躁情緒產生的原因 急躁情緒的產生,一般是由於教師不太注意教育教學方法,不太了解教育教學規律,恨鐵不成鋼造成的。這樣的老師,自尊心強,有高度的責任感和事業心,不甘落後、熱情拼搏、力爭上游,但工作方法有所欠缺,見學生不守紀律、思想落後,容易犯急性病。他們批評學生往往態度嚴厲、情緒激動、聲音高亢,只准自己說,不準學生辯解。甚至有時態度生硬、方法簡單,即不耐心、細致、深入,更不循循善誘、說服教育,結果學生不僅不接受批評,有的還引起反感、厭惡的態度,產生對立情緒,有時甚至發生老師和學生沖突、打架等現象,嚴重影響教育效果。 二、解決產生急躁情緒的辦法 帶著急躁情緒教育學生,恰如暴雨後的耕地,被沖刷得坑坑窪窪,莊稼狼藉遍地,對教育教學有害無益。耐心細致的工作,如蒙蒙細雨,潤物細無聲。教師要克服急躁情緒,學會寬容學生。因為學生是成長中的人,還未形成完全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尚不具備完善的人格和健全的心理。教師在工作中要有耐心、愛心、信心、恆心,對學生錯誤的行為、不正確的認識問題的態度、不正確的觀點加以引導和教育,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的錯誤,改正自己的錯誤。一些當時看起來很棘手的問題,冷處理一下,給學生留出一些時間去反思,也許他自己就會自省解決問題。他自己無論如何暫時也不能解決的,教師也不能不分青紅皂白地訓斥,要允許一段時間讓其逐步改正,結合各方面的力量令其改正。 三、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在師生關繫上,要樹立"我和學生一樣"的理念,改變高高在上的權威意識,尊重學生的人格、意願和需要,和學生交朋友,消除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陌生感,讓學生確信老師決不是抓住他們的過錯不放,而是關心、負責、誠心誠意幫助他們,使師生之間息息相通,學生的所思所想,老師了如指掌,教育他們時切中要害。這樣,有助於克服教育教學的急躁情緒,有助於幫助學生認識錯誤、改正錯誤。 總之,急躁情緒是教育中的大敵,是教學上的絆腳石。它不利於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溝通,不利於發展和諧的師生關系,不利於教育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每一位忠誠於人民教育事業的老師,都應該克服急躁情緒,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作者單位:553303 貴州省納雍縣陽長中學)《中外教學研究》2006年第6期文檔1

『肆』 父母的情緒對孩子家庭教育的影響

對於孩子而言,尤其是未成年的孩子,父母幾乎等同於孩子的全部,而父母的情緒也會始終牽動著孩子的心。父母不開心,就會把這種情緒帶給孩子,等父母開心了,自己會很快忘了剛才的不愉快,但對孩子而言卻可能是長期的陰影所在。

父母常將不良情緒帶回家,會對孩子的免疫系統造成一定的影響,在家長「垃圾情緒」的傾瀉下孩子更容易發燒、感冒。抵抗力變弱,雖然大病不常有,但往往小病不斷。還會出現食慾不振,睡眠不佳的情況。

還有研究表明,家長的壞情緒會讓孩子產生緊張焦慮感,從而影響到正常的生長激素分泌,給孩子的身高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影響。那些常年被家長負面情緒包圍的孩子,身高上普遍要比在家庭氛圍良好中長大的孩子落後。

2、 易造成孩子性格缺陷

父母要麼拿孩子做出氣筒,發泄自己在工作中的不滿,要麼對孩子嚴厲過度,總是大聲呵斥孩子的不好之處,在缺愛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會極度喪失安全感,甚至造成親子關系畸形發展。

這樣的孩子心靈被父母影響得太多,很容易形成各種性格缺陷。比如變得和父母一樣暴躁易怒,不懂得正常的情緒管理,總是將自己的負面情緒發泄在別人身上,遇到問題怨天尤人。時間長了,這部分慣性積累會成為孩子性格中的一部分沉澱下來,積習難改。

要麼就是在父母的壞情緒下變得異常乖巧,其實卻是壓抑了自己的內心真實感受,不敢大聲說話,不敢提反對意見,這樣的孩子長大後也容易缺乏主見和創新能力,變成小心翼翼的討好型人格。

『伍』 教師在課堂中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是自己的情緒對教學不要產生負面的影響

人容易產生過激的行為那是正常的。但往往會對周邊的人或事產生付面影響專。所以有時需要剋制,屬但是個過程,有時遇到你想發火或情緒失控的時候,首先深呼吸,默數5秒。自我在心裡冷靜一下,幾秒的時間很短但已足夠讓你在心裡認知好壞!慢慢來情緒會變得很容易控制!

『陸』 情緒對學習的影響

人的基本情緒復:喜,怒,哀制,懼
那麼情緒對人有什麼影響呢?(1).積極的情緒可以提高人體的機能,能夠促進人的活動,能夠形成一種動力,激勵人去努力,而且,在活動中能夠起到促進的作用。(2).消極情緒會使人感到難受,會抑制人的活動能力,活動起來動作緩慢、反應遲純、效率低下;消極的情緒會減弱人的體力與精力,活動中易感到勞累、精力不足、沒興趣;消極的情緒還會降低人
1、情緒對智力的影響 積極的情緒有助於智力的發展,消極的情緒會抑制智力水平的提高。科學研究表明,情緒積極、樂觀的兒童的智力水平要比情緒悲觀、憂郁的兒童的智力水平高。智力水平不只體現在智商(IQ)上,而且體現在記憶、思維、創造、想像等眾多方面。在學習中,應該保持一種積極的情緒,做到「樂學」,這樣會提高學習效果。因為,消極的情緒不僅對提高學習成績沒幫助,而且會影響學習的效果。積極良好的情緒有利於人的智力的發展,有助於人取得好成績。2、情緒對健康的影響 3、情緒對理智和正常水平的影響 情緒猶如雙刃劍。一

『柒』 中小學生情緒情感發展教育對教學的啟示,應該怎麼做

人的生理發展與心理發展是密切聯系的,在人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里,生理發展與心理發展的速度是相互協調的,因而使個體的身心能處於一種平衡、和諧的狀態。但初中階段(11、12歲--14、15歲,屬少年期)是人類個體生命全程中的一個極為特殊的階段,初中生的生理發育十分迅速,一方面身體外形發生了巨變,使他們產生了成人感;另一方面性生理達到了成熟水平,使他們產生了性驅力(俗成性沖動)。但其心理發展的速度則相對緩慢,理性發展未臻成熟水平,這樣,初中生的身心發展就失去了平衡,從而引起種種心理發展上的矛盾和沖突。初中生這些心理發展特點給我們教學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啟示。
一、初中生思維發展及其對教學的啟示
思維是藉助於語言、表象或動作實現的、對客觀事物概括的和間接的認識,是認識的高級形式。它可分為直觀動作思維、具體形象思維和抽象邏輯思維三種形式。
按照皮亞傑的觀點,人的思維發展可以分為四個階段:感知運動階段(0—2歲)、前運算思維階段(2—7歲)、具體運算思維階段(7—12歲)和形式運算思維階段(12—15歲)
初中生正處於形式運算思維階段。在這一階段,他們可以在頭腦中將形式和內容分開,可以離開具體事物,根據假設來進行邏輯推理,屬於典型的抽象邏輯思維。[1]
根據朱智賢、林崇德的觀點,初中生思維發展有兩個主要特點。這兩個特點啟示我們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同時要採用直觀教學和啟發式教學。
(一)抽象邏輯思維日益佔有主導地位,但是思維中的具體形象成分仍然起著重要作用。
這說明初中生能夠通過假設進行思維,從而使他們按照提出問題、明確問題、提出假設、檢驗假設的途徑,經過一系列的抽象思維過程以實現解決問題的目的。
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探究學習是與接受學習相對應的,是圍繞著問題展開的自主學習方式,它可分為接受式探究和發現式探究兩種形式。接受式探究就是學習者從現成觀點或結論中自主獲取信息的學習方式(如學生直接從現有資料或現有資源搜集或直接向有關人士詢問等);發現式探究就是學習者在觀察、實驗、調查、解讀或研討的基礎上,通過整理分析而自主獲得信息的學習方式。
探究學習的過程大概有這幾步:
第一步,提出問題
第二步,明確問題
第三步,提出假設
第四步,驗證假設
第五步,解決問題
對一些具體的問題,一般由第一、二步、第五步就可以解決了,而對於抽象的問題的解決則往往要經過這五步。
在認知心理學上,所謂問題是指個人在有目的的追求而尚未找到適當手段時所感到的心理苦境。而西蒙則通俗地指出,當一個人接受一項任務,但又不知道如何去完成它時,他所面臨的就是一個問題。一般來說,問題可分為:結構性問題(指按定程思維即可求得答案的問題)、非結構性問題(指情境不明因素不定不易找出解答線索的問題)和爭論問題(指帶有情緒色彩的問題)三大類。
能夠發現、提出問題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愛因斯坦說:「提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陶行知也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美國教學法專家斯特爾 G 卡爾漢認為:「提問是教師促進學生思維、評價教學效果以及推動學生實現預期目標的基本控制手段」。因此,肯尼思 呂 胡拂明確指出:「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正確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的能力,任何時候都應鼓勵學生提問」。
為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努力創造環境和條件,使學生願(提)問、知(提)問、好(提)問、樂(提)問,甚至可以採用問答法進行課堂教學。所謂回答法就是在老師引導下,學生通過回答的形式來獲取知識和技能、形成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學習方法。我們可以上成相對獨立的「自問自答課」、「自問他答課」、「他問自答課」、「他問他答課」等。
在課堂教學中,要是探究的問題完全是由學生自己提出來的,那當然很好,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一定要等到學生能夠自己提出好的探究問題之後才能組織探究式學習活動。相反地,在學科課堂教學中,切實可行而且效果良好的方法是教師設置問題情境,並通過引導優化和集中學生的問題,使得後續的探究有。明確的目標和內容,這樣的教學過程也可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如果這樣的程度也不容易達到,就完全可以由教師直接提出探究的問題,根據別人提出的問題,學生也完全可以進行有高度探究性的學習活動。而且只要學生真正深入到探究知識的過程,他們就會提出這樣那樣的問題。實際上,真正的學生探究活動整個地就是由問題引導的,學生提出問題能力的培養可以貫穿於學習活動的始終自然地進行,而不必刻意追求一開始問題就是由學生自己提出來的。
雖然初中生的抽象邏輯思維開始占優勢,但在很大程度上,還屬於經驗型,偏重於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過程,理論思維還不成熟,他們的抽象思維經常需要具體的、直觀的感性經驗的直接支持,不然就會出現理解、判斷、推理上的困難。
所以,我們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同時,還要注意進行直觀教學。所謂直觀教學是指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實物、模具、圖片、投影及教具進行直觀演示與組織學生運用學具動手操作等形象生動的教與學的活動。讓學生的多種感官直接參與學習,從而引導學生通過直觀觀察,動手操作等各種形式的感知,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使學生獲得具體鮮明的表象,從而比較全面、比較正確而深刻地理解教材掌握知識,並使能力得到較好發展。
直觀教學法的理論依據是建構主義理論。建構主義理論是課堂教學改革的指導依據,建構主義學習環境包含四大要素,即「情境」、「協商」、「會話」和「意義建構」。「情境」——建構主義理論強調創設真實情境,把創設情境看做是「意義建構」的必要前提,並作為教學設計的重要內容之一。而直觀教學,正是通過從實際生活或能直觀感知的圖片、文字、聲音、圖示等多種信息來創設學習情景,最終達到教學目標。
另外,針對初中生「歸納推理水平高於演繹推理水平」的特點,我們應更多的採用歸納法進行課堂教學。所謂歸納教學法就是通過對個別的、特殊的情況加以觀察、分析,從而導出一個一般性結論的教學方法。這是一種從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
(二)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有了顯著發展,但他們看問題容易片面化和表面化。[2]
初中生由於逐步掌握了系統知識,開始能理解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中的一些復雜的因果關系,同時由於自我意識的自覺性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常常不滿足於教師、父母或書本中關於事物現象的解釋,喜歡獨立地尋求或與人爭論各種事物、現象的原因和規律。這樣,獨立思考的能力就達到了一個新的、前所未有的水平。有人說,從少年期開始,孩子進入了一個喜歡懷疑、辯論的時期,不再輕信成人,如教師、家長及書本上的「權威」意見,而且經常要獨立地、批判地對待一切。
當然,初中生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還是很不成熟的,主要表現在他們看問題容易片面化和表面化。其思維片面性主要表現為思想偏激與極端,不能全面、辯證地分析回題、解決問題,而是抓住一點而不計其餘,往往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在日常學業活動中,表現在他們在顯示出很高的創造力的同時,又暴露出缺乏嚴謹的邏輯性及全面性,對問題的最後處理結果常常是雖很有新意,但並不準確;表面性主要表現為在分析問題時,經常被事物的個別特徵或外部特徵所困擾,難以深入到事物的本質中去。在日常學習活動中,表現在他們往往把已經掌握的規則或原理,不恰當地運用到新的條件中去,以致產生公式主義和死守教條的毛病。
針對初中生上述特點,我們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但同時要適時啟發、引導,以克服他們看問題容易片面性和表面化。具體說,就是在教學中要發揚教學民主,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發散性思維又稱擴散思維、求異思維、復射思維,屬於創造性思維,是一種尋求多種答案的思維,它指向於多種答案。其操作特徵是大膽假設,思路廣闊,靈活多樣。培養發散思維能力必須以發揚教學民主為前提,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他們營造「標新立異、用不同的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的氛圍;同時,允許他們保留自己的觀點。
二、初中生情感發展及其對教學的啟示
情緒和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及相應的行為反應。初中生的情緒情感有三大特點:
1、情緒活動兩極化
初中生階段,學生的情緒情感比較強烈,具有明顯的兩極性,主要表現在:強烈、狂暴性與溫和、細膩性共存:初中生的情緒表現有時是強烈而狂暴的,有人曾用'疾風暴雨'一詞來形容這時期個體情緒強烈的特點。同樣一個刺激,在他們那裡所引起的情緒反應強度相對大得多,甚至達到震撼人心的程度。但初中生的情緒有時也表現出溫和、細膩的特點。他們的情緒表達已不很開放和充分,並能適當控制某些消極情緒,或對某種情緒予以文飾,以相對緩和的形式表現。同時,情緒表現也變得越發豐富和細致。
情緒的可變性和固執性共存:初中生們盡管在表面上情緒表現的強度很大,但情緒的體驗不夠穩定,就是說他們的情緒反應來得快,平息得也快,維持的時間相對較短。同時,由於初中生在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上,還存在著偏執性的特點,因而帶來了情緒上的固執性。
內向性和表現性共存:初中生在情緒表現上已逐漸失去了那種毫無掩飾的單純和率真,在某些場合,可將喜、怒、哀、樂等各種情緒隱藏於心中不予表現。但有時為了從眾或其他一些想法,將某種原本的情緒加上一層表演的色彩,失去童年時那種自然性,帶有了造作痕跡。
2、反抗情緒強烈
在個體的發展過程中,大約存在兩個反抗期。第一反抗期出現於2歲到4歲之間,這時期兒童的反抗主要是指向身體方面的,即反對父母對他們身體活動的約束。第二反抗期則出現於初中階段,這時的反抗主要是針對某些心理方面的。
這種心理特徵主要表現為對一切外在力量予以排斥的意識和行為傾向。其反抗方式是多樣化的,有時表現得很強烈,有時則以內隱的方式相對抗。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三個,自我意識的突然高漲是導致初中生反抗情緒出現的第一個原因,隨著初中生自我意識的高漲,他們更傾向於維護良好的自我形象,追求獨立和自尊,但他們的某些想法及行為不能被現實所接受,屢遭挫折,於是就產生一種過於偏激的想法,認為其行動的障礙來自成人,便產生了反抗心理。
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過強是導致初中生反抗性出現的第二個原因。生理學的調查表明,在青春期剛剛起步時,個體有關性的中樞神經系統的活動性明顯增強,但性腺的機能尚未成熟,兩者尚不協調。其結果表現為,個體的中樞神經系統處於過分活躍狀態,使初中生對於周圍的各種刺激,包括別人對他們的態度等表現得過於敏感,反應過於強烈。
獨立意識是初中生產生反抗情緒的第三個原因。初中生迫切地要求享有獨立的權利,將父母曾給予的生活上的關照及情感上的愛撫視為獲得獨立的障礙,將教師及社會其他成員的指導和教誨也看成是對自身發展的束縛。為了獲得心理上獨立的感覺,他們對任何一種外在力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排斥傾向。
3.心態不平衡
由於初中生心理上的成人感與幼稚性並存,所以,表現出種種心理沖突和矛盾,具有明顯的不平衡性。
反抗性與依賴性:由於初中生產生了一種強烈的成人感,進而產生了強烈的獨立意識,他們對一切都不願順從,不願聽取父母、教師及其他成人的意見,在生活中,從穿衣戴帽到對人對事的看法,常處於一種與成人相抵觸的情緒狀態中。
但是,在初中生的內心中並沒有完全擺脫對父母的依賴,在生活中的許多方面,他們還是需要成人幫助的,尤其是在遭受挫折的時候。
閉鎖性與開放性:進入青春期的初中生,漸漸地將自己內心封閉起來,他們的心理生活豐富了,但表露於外的東西卻少了,加之對外界的不信任和不滿意,又增加了這種閉鎖性的程度。但與此同時,他們又感到非常孤獨和寂寞,希望能有人來關心和理解他們。他們不斷地尋找朋友,一旦找到,就會推心置腹,毫不保留。因此,初中生在閉鎖的同時,又表現出很明顯的開放性。
勇敢和怯懦:在某些情況下,初中生們似乎能表現出很強的勇敢精神,但這時的勇敢帶有莽撞和冒失的成分,具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特點。但在另外一些情況下,初中生們也常常表現得比較怯懦。例如,他們在公眾場合,常羞羞答答,不夠坦然和從容,未說話先臉紅的情況在少男少女中都是常見的。
高傲和自卑:由於初中生尚不能確切地評價和認識自己的智力潛能和性格特徵,很難對自己做出一個全面而恰當的估價,而是憑借一時的感覺對自己輕下結論。這樣就導致他們對自己的自信程度把握不當。幾次甚至一次偶然的成功,就可以使他們認為自己是一個非常優秀的人材而沾沾自喜;幾次偶然的失利,就會使他們認為自己無能透頂而極度自卑。這兩種情緒往往交替地出現於同一個初中生身上。
針對初中生的情緒情感特點,我們在實踐中要堅持以生為本、情感教學。
「以生為本」即「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就是在教學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客觀實際和主觀願望,做到以「學」定「教」,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著名人本主義思想家羅傑斯認為,教師在教學中是學生學習活動的「促進者」,其主要職責是①創造一種真誠、接受、理解的學習氛圍;②提供一些供學生隨意支配的學習資源;③鼓勵和誘導學生獨立思考,幫助澄清學生所考慮的問題和希望做的事情,以及幫助組織已被學生認可的經驗。[3]所以,「教師的基本任務是要允許學生學習,滿足他們自己的好奇心」(rogers,1983)。換言之,教師的任務不是教學生知識(這是行為主義所強調的),也不是教學生怎樣學(這是認知學派所關注的),而是要為學生提供學習的手段(提供各種學習資源;提供一種促進學習的氣氛;使學生知道如何學習),由學生自己決定如何學習。簡言之,羅傑斯主張,廢除教師中心,提倡學生中心。[4]
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的基本原理概要如下:①先決條件是樹立以人為中心的教學觀,置學生於教學主體的地位;②教師和學生共同分擔學習的責任;③教師提供學習的資料;④學生獨自或與他人合作制定自己的學習計劃;⑤教師創造促進學習的氣氛或情境;⑥把注意力放在促進連續的學習過程上,學習的內容屈居第二;⑦在學習紀律上,用學生自律代替他律;⑧採用學生自我評價的辦法,以代替外來評價;⑨在這種促進生長的教學中,使學生的經驗、個性、創造力不斷得到發展。[5]
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轉變觀念,變「教室」為「學室」,變「教案」為「學案」,努力培養學生確定學習目標的能力、靈活運用學習方法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策略的遷移能力,突出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需要說明的是,「以學生為中心」並不是不需要老師講授了,而是說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所講有所不講」,具體應做到「三講三不講」。「三講」即講重點、講難點、講易錯易混易漏點;「三不講」即學生已會的不講、學生自己能學會的不講、講了學生也會的不講,把大量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學習。
「以生為本」是情感教學前提和基礎,是根本,「所謂情感教學,從最根本的涵義上說,就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充分考慮認知因素的同時,充分發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以完善教學目標、增強教學效果的教學。這是作為教育者的人對受教育的人進行教育所應實施的真正的教學」。[6]為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堅持三條原則:一是樂情原則,就是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積極創造條件讓學生懷著快樂-興趣的情緒進行學習;二是冶情原則,就是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積極創造條件使學生的情感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陶冶;三是融情原則,就是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積極創造條件使師生人際情感在學教過程中積極交融。
三、初中生自我意識發展及其對教學的啟示
國外有人將兒童自我意識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自我中心期(出生八個月—3歲),第二個階段是客觀化時期(3歲—青春期),第三個階段是主觀化時期(青春期—成年)。顯然,初中生自我意識發展屬於客觀化時期,或者說客觀化向主觀化過渡時期。這一階段,初中生能比較客觀地對自己和別人作出評價,同時隨著個性的逐漸形成,開始能夠以他自己的傾向和價值觀、世界觀去對待社會,處理問題。
自我意識的基本心理成分有自我評價、自我體驗和自我控制三種。其中,自我評價水平是自我意識發展水平的主要標志,它直接影響著自我體驗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力度,帶有主導和先決的性質。
自我評價是指主體對自己思想、願望、行為和人格特點的判斷和評價。最初,兒童從成人對自己的評價中進行模仿,依從別人的評價,他們一般是先評價別人後評價自己,先對外部後對內部進行評價。到了初中階段,學生逐漸擺脫成人評價的影響,而產生獨立評價的傾向。上初中之前,學生的道德判斷中往往著眼於行為效果,到了初中則轉向注重內部動機的判斷。同時,隨著道德觀念和抽象邏輯思維的發展,初中生開始能夠較全面的評價自己的行為,能將自己的行為和行為動機聯系起來,比較深入地分析自己的個性品質並能初步分析這些個性品質優掠的基本原因。在良好的教育條件下,初中生還能做出效果和動機的辨證判斷。
另外,初中生評價能力發展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十分重視同齡人對自己的評價和看法,關於這一點在其他年級的學生中是少見的。他們開始時將同齡人的評價和成年人的評價同等對待,慢慢地就表現出更重視同齡人的意見而忽視成年人的意見。
針對初中生自我意識的發展情況,我們在教學中可採用自評互判、合作學習的方法進行教學。
所謂自評互判(簡稱評判法)就是在學習目標指引或老師引導下,學生通過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的途徑來獲取知識和技能、形成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學習行為。
羅傑斯認為,當學生以自我批判和自我評價為主要依據、把他人評價放在次要地位時,獨立性、創造性和就會得到促進。就是說,只有學習者自己決定評價的標准、學習的目的,以及達到目的的程度等負起責任時,他才是在真正地學習,才會對自己學習的方向真正地負責。[7]。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可以有意識的上成「自評課」,就是讓學生自學(閱讀)課文後談談或寫出自己收獲、感受等。這是一種自主學習。
同時,根據初中生「十分重視同齡人對自己的評價和看法」的特點,我們也可有意識的上成「互評課」,就是讓學生先讀書後互相考問。這既是一種自主學習,又是一種合作學習。
當然,我們也完全可以上成「自評互評課」,就是讓學生看書後自命試題,然後交換考評。這既是一種自主學習,又是一種合作學習,更是一種探究學習。
在這里,人本主義心理學所提倡的合作學習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們以主動合作學習的方式,代替教師主導的教學。它的理念仍然是以學生為中心以自由為基礎的。其目的不僅以此培養學生主動求知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發展學生合作過程中的人際溝通能力,從而養成其團體精神。
另外,根據「初中二年級是中學階段思維發展的關鍵期;是自我控制的動力由主要來自外部的力量變為以內部自立控制力量為主的轉折期;是中學生道德發展的關鍵期或轉折期」的特點,我們要特別重視初中二年級的教學和管理。

『捌』 教育學中為什麼強調情感與情緒

情感和情緒往往會影響教學的效果,所以很強調,這一點非常重要。

『玖』 如何克服不良情緒對幼兒教育的影響

有影響,非常之有影響。立馬制止。一個孩子0-6歲是對他一生有重點影響的階段,如果留下某些陰影將伴隨孩子一生,孩子也有可能會記恨您一生。 我們對孩子的態度與方式來源於幾方面: 1: 您小時候,我們的父母對我們的態度和方式。我們會在潛移默化間學習到這些方式與態度,並下意識的應用的自己的孩子身上。 2:家人對您的態度。如果您的家人、丈夫婆婆對您的態度很好,很友善也很關懷,那您會將這種關懷與友善傳遞到孩子身上。反之,如果態度不好,是一種挑剔與壓抑那您的孩子也可能會被傳遞到這些負面情緒。因為你無力反抗下,孩子成了唯一的發泄。 3:您對自己和孩子的態度。我看到您是自己帶孩子,肯定會很辛苦,肯定會有很多負性情緒。您是否注意到這些負性情緒去哪了,是不是有意無意間釋放到孩子身上。

『拾』 情緒管理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情緒管理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作為父母,我們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要讓自己的壞情緒,影響到孩子的心情,讓他們健康快樂的成長。

閱讀全文

與情緒教育對教育教學中的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