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新課程倡導什麼樣的教學觀
1、教學從「教育者為中心」轉向「學習者為中心」
(1)鼓勵學生參與教學。
(2)創設智力內操作活動。
(3)教給學生思維容的方法並加強訓練
2、教學從「教會學生知識」轉向「教會學生學習」
(1)知道學生掌握基本的學習過程
(2)知道學生了解學科特徵,掌握學科研究方法
(3)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3、教學從「重結論輕過程」轉向「重結論的同時更重過程」
(1)結論和過程的關系:教學相長。
(2)提倡重結論的同時更重過程的意義。
4、教學從「關注學科」轉向「關注人」
(1)以學科為本位的教學理念的局限:重認知輕情感,重教書輕育人。
(2)關注人的教學理念的表現:關注每一位學生,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
(1)新課堂教學關系擴展閱讀:
基本要求
1、課堂上教師、學生的活動交替安排,形成有機的整體。
2、課堂練習要當堂完成,須背記的內容要當堂熟練背記。
3、課外作業量要適度。
4、教師要指導學生自主學習,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推介不同的學習材料,引導學生探求並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5、教師要督促學生充分利用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並檢查學習效果。
『貳』 新課程需要什麼樣的課堂教學形式
一、關於課程與教學
我們要弄清的一個問題是:教學是課程傳遞和接受的過程,還是課程創生與開發的過程? 1、什麼是課程?
A .幾種典型的課程理論
· 理性主義的課程理論:以知識為核心,以學科為中心,以教師為主體。
· 經驗主義的課程理論:以經驗為基礎,以兒童為中心,以實踐活動為方式。
· 建構主義的課程理論:以「知識建構」為基本理念,以創設「學習環境」為主要任務,以主動學習為核心的教學策略。
以上三種課程理論,前兩種屬傳統的課程理論,後一種屬新課程的理論。
B .傳統的課程理論可概括為以下幾個特點:
· 課程被窄化為學科,課程成為一種指定、指令(專制),教材成為聖經;
· 教學是課程傳遞和接受的過程; · 教師與學生外在於課程。
在傳統的教學論概念系統中,「課程」被理解為規范性的教學內容,而這種規范性的教學內容是按學科編制的,故「課程」又被理解「學科」、「教材」、「教學計劃」、「教學大綱」(這是知識主義課程觀)。這就意味著,「課程」只是政府和學科專家關注的事,教師無權更動課程,也無須思考課程問題,課程和教學成為兩個彼此分離的領域。課程是「專制」的一方,而教學則成為被控制的一方,教學必須嚴格地執行「課程」的要求,兩者機械地、單向地、線性地發生關系。 C .新課程理論有什麼特點呢?
· 課程是民主的、開放的、科學的,課程不僅是預設的,而且是生成的;
· 教學不只是忠實地傳遞和接受課程的過程,更是課程創生與開發的過程;
· 教師與學生是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
新的課程觀把教學與課程這兩個概念統一起來,課程由「專制」走向民主,由封閉走向開放,由專家走向教師,由學科走向學生。課程不再只是「文本課程」(教學計劃、課程標准、教科書等文件),而更是「體驗課程」(被教師和學生實實在在地體驗到的課程)。即課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識的載體,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求新知的過程。教師和學生是課程的有機構成部分,是課程的主體,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課程的開發,共同創生課程。
上述三種課程理論可以用以下的一個例子形象地加以說明: 【案例】 某幼兒園在一次計算課上,教師設計了一個「分香蕉」的活動:讓3 個孩子為一組,每組分4 個香蕉。結果怎樣呢? 第1 組:1 人1 個,剩下的1 個每人三分之一。 第2 組:把香蕉都剝開,1 人咬一口,咬完為止。 第3 組:1 人l 個,剩下的一個扔掉。 第4 組:1 人1 個,剩下的一個給老師。
評析:如果把3 個孩子分4 個香蕉作為一個純數學問題納入課程,這種觀點符合知識主義課程觀;如果在把這一問題納入課程時又考慮孩子的經驗(如「一人一口輪流咬」) ,這就是經驗主義課程觀;而認為分香蕉的數學問題的解決,在教學實踐中要被孩子們「創造」得五花八門,這種觀念則符合建構主義課程觀的要求。
2、教材觀:教材是「聖經」,還是「跳板」?
有一位教育家曾經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這樣一句話,這句話給我們的啟示是,我們在教學教材中的「例子」時,不能死扣教材,可以創造性的使用教材,關鍵的是,要把那個「例子」里非常本質的東西挖掘出來,讓學生通過一個「例子」,領會比「例子」更為普遍、更為本質的東西。
【案例】曾經在報上看過這樣一個小故事,說是一位記者去一個部隊采訪一位解放軍部隊指揮員,記者問:「部隊里天天訓練,天天喊„一二一‟、„立正‟、„向前看‟,可是有沒有哪個戰士喊著„一二一‟的號子向敵人沖鋒陷陣的呢?」那意思好象是說,你們訓練也太機械了吧?
指揮員怎麼回答呢,他說:「一二一」的號子戰場上是不需要的,但通過「一二一」的號子訓練出來的一切行動聽指揮、一絲不苟的作風卻是戰場上所必需的。
……這個案例給我們的啟示是:教材是例子,教學的關鍵是要引導學生領會「例子」後面更為本質的東西。
按傳統教學觀的解釋,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是教學工作的「法律」,教材是「聖經」,教師要絕對執行,要「以綱為綱、以本為本」,教學、考試如果「超綱」,將被視為「大逆不道」。 【案例】 期末考試閱卷期間有一位初中數學老師打電話問:「試卷中有一道題在修訂的課本中刪除了,屬超綱題,怎麼評分?」我問:「學生根據本學期學習的知識要點,通過推理能解答出來嗎?」他回答:「能解答,比較難。」我事後和同事聊:這是典型的考什麼,教什麼,教多少,學多少的教學觀。把課本當「聖經」念去了。
新的課程計劃和課程標准為教學活動預留了充分的空間,視教材為案例,開放教材,鼓勵教師充實教材,超越教材,使教材成為教學活動的真正「跳版」、成為學生學習和創新的有力憑借。
【案例】一位教師教學「平均數」,有這樣一道題:某班18名男生平均身高為142厘米,22名女生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問全班學生的平均身高是多少?教師和學生對這個練習的討論片斷如下: 生1 :(142+140÷2=141(厘米)
生2 :不對。(l42+l41)÷2隻有在男女生人數相同時才可以這樣計算。
生3:(l42+140)÷(l8+22)=7.05(厘米) 師:想一想,人的身高可能是7.05 厘米嗎? 生4:應該這樣計算:(l42×18+140×22)÷(18+22)=l40.9(厘米)
師:現在對嗎,男生的總身高加上女生的總身高除以全班總的人數就是全班學生的平均身高。
生5 :我是這樣想的。22 > 18,女生人數多,男生人數少,平均身高應該偏向女生,142與140的中間數是141,所以全班的平均身高應該在140厘米和141 厘米之間。(這個學生對於數學問題的敏感度很好,出乎教師的預料之外。) 師:太好了!你真聰明!請你再說一遍。
……通過上面的教例,使我們不得不思考:平均數的教學難道僅僅就是讓學生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嗎?平均數教學的最重要的價值是什麼?我們的教學是否有可能使更多的學生通過學習建立起這樣的敏感度呢?
『叄』 如何正確認識新課堂教學主體的關系
課堂教學「主體」理論各種學說的簡要討論及「辯證主體」新理論名詞的提出 課堂教學主客體關內系理論容是教育學的基礎性理論,如何認識課堂教學過程中主客體關系理論就是大家討論的焦點之一,自古至今,都是教育學領域需要探討和改革的重中之重
『肆』 如何開展新型課堂教學
一、營造課堂氛圍
營造和諧愉悅的課堂教學氛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專是提高高屬中語文課堂效率的重要因素,也是高中語文實施成功教法的集中體現。不同課堂氛圍,有著不同韻味,使學生產生不同的學習心理,帶來的是不同的課堂效果。如注入式的滿堂灌,課堂節奏緩慢呆板、無起伏波瀾,課堂氣氛如死水一潭,教師滔滔不絕,學生昏昏欲睡;填鴨式的滿堂灌,課堂節奏呈無規律地急促跳躍,教師情急急,學生心慌慌。這樣的課堂教學節奏與新課改的課堂節奏是背道而馳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於運用科學的教學策略,注重運用親切的笑容、適度的幽默、鼓勵性語言、師生平等互動等方法營造良好氛圍,創設學生學習的良好情境。只有營造「民主、平等、尊重、理解、關注、賞識」的新型師生關系,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才能在和諧愉悅課堂氛圍實現高效率。
二、創設教學情境
語文課堂教學是一種集體行為,它強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多邊互動,變傳統的競爭和個人學習為合作學習,讓每一個學習者都受到課堂氣氛和群體情緒的影響。因而,創造教學的最佳情境,使學生興趣盎然,教師情緒高漲,就容易產生教學共鳴。
『伍』 如何處理好新課程教材與課堂教學之間關系
對教材進行必要的挖掘和拓寬。為適應高考對學生能力考查的日益增強,教師只把教材中表層知識傳授給學生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對教材深一層挖掘,進一步拓寬,以求把教材上的隱性知識挖掘出來,把教材的邊緣知識吸收過來,以求學生的知識面更富有深度和廣度。
『陸』 如何重新看待新課改下的教與學的關系
提供必要的辦學條件保障,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機融入課程教材中、高質量的選修課、各學科課程內容的有機銜接、培養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力度,不斷改進培訓模式、課程體系,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要加大對農村地區課程改革的經費投入,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鼓勵教師積極探索和實驗、科技進步和學生經驗的緊密聯系、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三是把教學改革作為深化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逐步把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和學業水平考試的結果作為高校招生錄取的重要依據、主動學習、技術,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籌規劃、音樂。六是進一步加強教材使用管理,保障學生有更多選擇課程的機會,開設豐富多彩。在達到國家規定的基礎教育基本質量要求的前提下,突出對學生社會責任感一是進一步完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完善綜合素質評價的科學方法和基本程序、教研,加強對校本課程教學材料開發與使用的指導,在課程設置方案中應給學生留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活動時間。七是把農村地區的課程改革作為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更加突出時代性,嚴格落實綜合實踐活動、體育等課程,有條件的地區和學校逐步提高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的設置比例,使新課程的理念和要求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的作用。修訂各學科課程標准和教材,強化課程教材與社會發展,加大教師教育院校在培養目標。二是要全面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方案、美術,大力推進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探索建立教材選用評估制度,保證農村學校開齊開足國家課程,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 四是健全和完善考試評價制度,達到國家規定的基本質量要求,建立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制度,增強適宜性。建立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周期修訂制度,形成不同的教學風格和特色,加大教師培訓力度,提升課程教材的現代化水平,制訂教材更換的管理辦法,引導學生選擇適合個人興趣愛好和未來發展需要的課程,保證教材使用的相對穩定性。創設有利於學生積極參與的教學環境、網上培訓。進一步加強中小學各學段,為農村學校提供更多的優質資源,指導學校結合實際制定普通高中選修課程建設規劃,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專業設置,保證學生全面完成國家規定的各學科課程,要以各學科課程標准為依據組織教學。五是全面提升教師隊伍實施新課程的能力,要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教學規律、專業咨詢等服務
『柒』 如何處理新課改與傳統教學的關系
摘要:我國傳統的語文教育是在歷代語文教育的演進中積淀並流傳下來的教育文化成果。新課程在此基礎上做出了許多富有積極意義的探索。教師要認清新課改與傳統教學的關系並積極處理好這種關系。
關鍵詞:傳統教育;新課改;閱讀教學;師生角色
作者簡介:袁媛,女,中學一級教師,就職於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瓜洲中學,多次執教高三畢業班。
最近,筆者從報紙上看到一則有關新課程教學的案例:一位教師在講《狐狸和烏鴉》一課時,問學生烏鴉的肉被狐狸騙去後,烏鴉會怎麼想。有一學生回答:「烏鴉說,從來沒有人稱贊過我的羽毛漂亮,今天終於聽了一回奉承話,感覺真好。不就是一塊肉嗎?孩子們,我再給你們找去!」教師對此大加贊賞,誇學生見解獨到。對此,筆者感覺心裡很不舒服,這個學生的答案,仔細推敲,其實是一種典型的採用自我解嘲的方法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和安慰的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它違背了基本的道德標准,違背了課文的價值取向,不利於學生良好個性品質的養成。教師的「見解獨到」的贊賞顯然是對新課程的嚴重曲解。難道為了標榜新課程就可以不要道德准則?
由於新課標的主要精神以及許多提法和傳統的教學理念有不同之處,甚至徹底否定了傳統教學中一些不科學的做法,使得許多教師錯誤地認為傳統教學一無是處,完全不能適應新課改的要求,於是,一部分教師在教學中便出現了矯枉過正的傾向。比如,在課堂教學中為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有些教師對該深入、重點講解的語文知識不敢講,使學生對語文學習始終停留在膚淺的知識表層,給以後繼續學習埋下了隱患;有許多教師該說的不敢說,甚至盲目地附和學生的一些說法,就如前面所講的。
有一位專家曾呼籲:道德的底線必須堅守,因為這底線也是最後的防線;一旦底線失守,那麼接下來的墮落就會如洪水決堤、雪山崩塌。道德貧血症成為「流行病」,青少年其實是最大的受害者。在世風日下的今天,我們語文教師可能是這條道德底線的最後守護者,如果僅僅是因為要實行新課程標准而對學生錯誤的思想不敢批評,對正義和真理不敢進行大膽的說教和弘揚,那麼,他就曲解了新課改的目的和價值取向。
美國著名社會學家E·希爾斯曾說:「傳統不應僅僅被當作障礙或不可避免的狀況。拋棄傳統應該看成是新事業的一種代價。保留傳統則應算作是新事業的一種收益……傳統應該被當作是有價值生活的必要構成部分。」任何改革都逃脫不了過去的掌心。任何一場改革又都是針對傳統而來,都是要革除傳統中不合時宜的東西,但改革又深深地植根於傳統,拋開傳統,改革就無從談起。我國語文教育傳統是在歷代語文教育的演進中積淀並流傳下來的教育文化成果。它散發著中華民族教育文化固有的迷人魅力,充分挖掘和弘揚我國優秀的語文教育傳統,對於認識我國光輝燦爛的教育文化遺產具有積極意義,也為新世紀語文教育改革奠定了豐富的文化底蘊。
在傳承我國語文教育的傳統方面,新課程作出了許多富有積極意義的探索:新課程繼承了語文課程工具說,但對工具說的內涵闡述得更為豐富與全面。它不僅繼承了語文是思維的工具的傳統提法,還著重強調了它作為社會交際的工具性的一面。「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新課程還充分揭示了語文課程人文性的特徵。「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傳統的語文教學中,對語文課程工具性的理解是片面的、不科學的,知識教學幾乎主宰了整個教學過程。教師津津樂道的是知識的灌輸,學生孜孜以求的是知識的接受和累積。而語文課程中固有的思想的熏陶、道德情操的陶冶、審美的愉悅和人性的張揚則被棄置一邊。新課程在捍衛語文課程工具性這個根本屬性的同時,突出了人文性。但是平心而論,傳統語文教育對語文學科人文性的特徵並非沒有充分的認識。我國古代語文教育就曾倡導詩文對人的感悟和教化作用,以培養溫柔敦厚的謙謙君子風度及高尚人格,教學過程中注重「引導」和「啟發」的方法,就是人文性的一種重要體現。只不過他們培養人才的標准與我們21世紀培養與世界接軌的新型人才的需要相去甚遠。新課程突出語文課程的人文性,旨在倡導通過獨具特色的價值理性和價值取向去引導語文教育,以充分挖掘課文中的各種人文資源,從而達到塑造全球化時代新型公民形象的目標。它不但對矯正應試教育背景下的語文教育存在的弊端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對抵制日趨墮落的世風也有積極的作用。它反映了新課程承前啟後、與時俱進的時代特點。
在新課程標准中,對閱讀教學內容的精心設計,體現了閱讀教學的整體性和階段性的統一。無論是閱讀教學的目標,還是對閱讀內涵的闡述都很具體且富有時代特徵。首先,閱讀不僅是一種包含誦讀等具體行為在內的學習活動,而且是對人生價值和美好個性的追尋。新課程提出的「嚮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嚮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就是基於這樣的考慮。其次,閱讀活動不是孤立的單項的學習行為,它是質疑、對話、討論、交流、欣賞辯證統一的綜合性活動。新課程尤其注重在對話與交流中討論與閱讀。新課程提出:「在交流和討論中,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
關於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作用的關系,傳統語文教育比較強調教師的啟發和循循善誘的作用。《學記》曰:「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在學習過程中,傳統語文教育十分強調師生良好關系的培養,當然,傳統的師生關系及其教學方式是封閉的傳統社會及舊的知識傳播方式的產物。隨著社會的日益開放和信息時代的到來,知識傳播方式及途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唯一的傳播者,一些社會性傳媒,諸如書籍、報刊、廣播、影視、網路等在學生語文學習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因而,學校的語文教學方式也必然隨之發生變化。新課程繼承了傳統語文教育注重教師的「導」和學生的「學」的優良傳統,同時,適應時代的要求,對語文教學中師生的角色和作用的關系以及教學方式提出了新的闡述。
新課程標准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應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新課程標准中,教師和學生被賦予了新的角色。教師的角色是「學習活動的組織和引導者」,而學生的角色是「學習的主人」。這一點,實際上仍然不出傳統的「導」和「學」的范疇。但是,和傳統觀念不同的是,對教師和學生提出的相應的要求,尤其是對教師提出的要求:「教師應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這是傳統語文教育從未涉及的內容。在學習方式上,新課程提出了「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自主」主要是就學習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主客體關系而言,即學生作為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合作」則強調學生的學習活動要在交往與對話中實現;而「探究式學習方式」則主要指學生的學習方式是否有研究性及創造性而言。而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所建構起來的這一目標,對於「學」的闡述,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
傳統是一個社會的文化遺產,是人類過去所創造的種種制度、信仰、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等構成的總和。它使人類歷史保持了某種連續性和同一性,給人類生存帶來了秩序。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符合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才。不同時期、不同社會所要求培養的人才的素質是不一樣的。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教育顯然應該按照整個教育目標的要求來培養相應素質的人才。新課程提出的語文素養的目標,首先是放在現代社會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框架內闡釋的,從而使語文素養成了現代社會素質的一部分。新課程指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其次,新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新課程標准對於語文素養的概念與內涵作了切合時代的闡述。新課程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過去,我們習慣於用語文教育目標這個社會性的目的來概述語文教育的任務。新課程則將以往被人為分割的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各方面素質整合在一起,並把它看作人的個性形成與發展的一部分。在新課程所提出的諸種語文素養中,很難找到像過去那樣比較明確的知識性素養,新課程標准就是要淡化知識教學,消除由於片面強調知識教學而帶來的種種危害。
總之,語文新課程標準是對傳統語文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中那些不能適應新形勢的要求以及不科學之處進行變革,但那種標榜在新課標中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而在教學實踐中放任自流、嘩眾取寵,甚至忽視了文本的價值取向的做法是不足取的。其實,新課標真正要我們教師做的是要讓學生更清醒地認識自己,實現自己的理想;改變學生學習的方法,並教導學生要重視學習。這樣,學生才能更理智地提出問題,更准確地思考問題,徹底清除應試教育留下的不良影響。新課程要求我們教師要不斷開啟學生的心智,影響學生的人生態度和行為,為他們播下終生學習的種子;幫助學生找到人生的方向、人生的意義和生活中的滿足感;教師尊重學生的意見,而且相信學生的能力。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瓜洲中學
『捌』 什麼叫新課堂背景下數學新授課教學模式
轉變受教者的學習方式,需要施教者於設計新授課的教學案的時候注重施教模式應當具備實效性,藉助科學的施教方案,切實提升教學成效水平。踐行新課改,應當在授課環節彰顯受教者的主體地位,不過是不是切實彰顯受教者的主體特徵,施教者掌控著主動權。
一、創設恰當施教情境,提出相關問題
1.創設情境的形式與內容
《數學課程標准》強調,受教者所汲取的數學內容需要具備現實及實踐價值,彰顯挑戰性;同時指出應當著眼於受教者的生活,令其能夠在實踐中提取現實元素,並將其幻化為數學模型,直至對這一模型予以闡釋及運用;通過上述活動令受教者感知數學原理並能夠提價值觀、情感態度及升思維能力等水平。所以,小學數學授課環節應當著眼於學情,將具備現實價值及挑戰性、生動的課堂情境創設出來,將受教者的興趣激發出來。所設計的情境包含著眼於受教者身旁的相關事件、人物等。
2.於情景中將數學問題提出
(1)感知情景價值。施教者根據小學生的特點,進行施教情境設計的時候,應當引領受教者思考所設計的授課情境,令其依據現存認知構成特徵及生活經驗,獨立對問題進行思索,解讀情景價值,匯總其中所包含的數學理念,之後將所得結論和同學進行探究。
(2)質疑數學情境。學生於授課情景之中,應當依據自身的知識儲備特徵及生活經驗,大膽質疑,所質疑內容可以和本學科存在聯系,也可以沒有相應關聯,一些質疑點哪怕顯得很怪異,施教者也應當對學生的這種質疑品質予以肯定,引領其正確質疑,繼而自相關聯的數學問題查找和教學情境相關的授課內容。
(3)妙用數學語言。施教者設計相關的授課情境,需要對小學生進行科學的引領,學生在闡釋心中觀點的初始階段,可以根據自身理解藉助自我語言闡釋觀點。誠然,這樣的語言也許欠缺規范性,這就需要施教者對其進行具體引導,在潛移默化中令受教者掌握數學語言特徵,並依其闡釋所要質疑的內容。
二、自主探究,協作交流
進行自主探究,注重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實則為整個授課環節的重心,也是對受教者學習習慣及能力予以培養的重要舉措,具體而言,實施自主性探究,注重協作交流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其一,自主探究,小組探討。小學數學施教環節將有效的問題情景創設出來,需要受教者實施自主性探究,構建專屬性質對問題予以解決的思索方案.因此,整個授課環節,施教者需要對受教者主動參加到授課情境的舉動予以引導,對其積極主動的參與授課情境的做法予以鼓勵。
其二,重視授課過程,激發受教者主動探究意識。課堂主體變為受教者,施教者應當根據學情,將便於提升授課效能的授課情境營造出來。所以,施教者應當引領受教者藉助存儲的知識探究新知。比方說,在講授運算組合圖形面積的時候,能夠引導受教者藉助學生利用圖形間關系藉助的眾多實際操作,進而積累學科知識。
其三,給予學生機會,對其思維予以引導。整個授課環節,施教者需要注重將便於受教者置身其中的情境創設出來,令其在參與環節把握解題策略。受教者學習環節實則為對問題的發現、探究及解決環節,這一環節受教者心中的困惑,可以藉助小組討論等方式,匯總受教者的才智,並將質疑環節所展現來出的個體亮點予以顯現。
其四,師生協作總結,令知識結構更為完備。章節授課結束之後,教師引領學生匯總所學內容,可以輔助受教者把零散的知識予以匯總,令受教者把學的知識不斷內化,夯實自身知識構成。施教者應當輔助受教者對學的知識予以整合,並將其轉換成自我知識,構建知識架構,為今後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鞏固訓練,強化能力
施教者依據授課活動將新問題設計出來,也可以對受教者予以引導,令其能夠積極質疑。其一,注重藉助質疑進而學得數學知識,將問題視作學習的出發點、動力並且存在學習整個發展歷程;其二,注重藉助學習勇於質疑,將學習歷程視作對問題的發現、提出、探究及解決歷程,實現不僅僅學得知識,並將能力提升的目的。當受教者掌握了學的知識之後,施教者應當藉助課堂練習,洞悉受教者所存儲的知識,匯總受教者知識儲備信息,有所針對性地予以指導。
作為一類理論形式的小學數學授課模式,這一模式應當對實踐有指導效用。施教者需要意識到,小學數學授課模式應當具有實踐指導意義,一部分知識盡管有著一致的性質,不過實踐操作應當具有差異性,施教者唯有藉助授課模式將細化施教策略,才可以將這一模式的效用更好地發揮出來,彰顯小學數學授課模式的實效性。
『玖』 如何理解新課堂的師生關系
和諧師生關系
古人雲:「親其師,信其道。」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在教學和育人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不僅如此,和諧的師生關系也是構建和諧課堂,構建和諧校園、和諧社會的需要。面對新時代師生關系的種種變化,我們不僅應當追問其背後的價值和行為模式結構,更應當探索建立和諧師生關系,構建和諧課堂的途徑。
什麼是和諧的師生關系呢?和諧的師生關系是一種融洽、真誠和關懷的心理氛圍,指教師與學生在人際交往中,能夠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師生共處於和諧的統一體中。它既能為學生的生命成長提供優越的環境,又能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使他們順利實現教書育人的重任和自身的專業發展。只有在這樣的課堂里,師生才能全身心投入;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師才能感受到主體生命的涌動和成長;也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才能獲得多方面的滿足和發展,教師的勞動才會閃爍出創造的光輝和人性的魅力。。如何營造積極、和諧的師生關系,構建和諧課堂呢?
1.營造和諧課堂氛圍是「形成積極和諧的師生關系,構建和諧課堂」的條件
積極和諧的師生關系,和諧的課堂氛圍,能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在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師生的大腦處於興奮狀態,情緒是高漲的,思維是活躍的。師生在和諧的課堂中,能獲得更好的發展。因此,形成積極和諧的師生關系,構建和諧的課堂首要的是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夯實和諧根基。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自己當成學生的朋友,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去感受學生的喜怒哀樂,融洽師生關系。教師要注重用各種方式與學生聯絡感情,課堂上,教師一張真誠的笑臉、一個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勵的話語、一次平等的交流……都會從心靈深處感染學生,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學習的興趣,使教與學互相交融,從而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改進課堂教學評價是「形成積極和諧的師生關系,構建和諧課堂」的關鍵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課堂教學評價語言使用得當,有利於融洽師生關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因評價而和諧,因和諧而煥發生機。因此,「形成積極和諧的師生關系,構建和諧課堂」需要教師改進課堂教學評價。
新課程要求用激勵性的評價觀評價學生。激勵性評價是促進學生成長發展的催化劑,能促進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的生成。評價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這就要求教師的評價語言必須真實、准確。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抓住點滴的閃光點,如學習的態度、思考問題的角度方式、或發言中的語言表達等方面,不斷採用多元的激勵評價方法及時點評,使學生有信心參與到整個教學的活動中,積極主動地進入學習的狀態,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形成、個性的張揚和發展、技能和方法的提高,從中激發學生的信心和勇氣。
教師還要優化評價的語言,優美的評價語言有時會像一首詩,像一縷溫暖的陽光,能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共鳴,引發美感享受。精心錘煉的評價語言能為課堂注入新鮮的氣息,顯示教師的教學睿智。
3.尊重學生人格是「形成積極和諧的師生關系,構建和諧課堂,」的根基
課堂上師生關系的融洽主要是藉助於語言,通過師生之間的對話實現的。對話意味著師生之間精神上平等的相遇,意味著師生心靈的自由,意味著平等的師生關系。尤其是思想政治課,要體現其德育性,要讓學生能正確地認識世界、認識社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如果僅靠教師的權威,靠自上而下的灌輸,是不能真正實現這些教學目標的,學生不會從心底信服教師所講的內容。教學語言是傳道授業的載體,是教師培養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融洽師生關系的工具,因此教師在教學語言上要講究藝術性。例如:教師要態度端莊、和藹,感情充沛、熱情。要使語言生動,就要注意語氣語調的運用,做到快慢得當、抑揚頓挫;要使語言形象,就要言之有物,論之有據。語言藝術也是表達藝術。表達藝術是通過面部表情和體態動作來實現的。要盡量用完美的藝術表達,使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具體化,以增強感染力。
4.優化教學設計是「形成積極和諧的師生關系,構建和諧課堂,」的橋梁
教學設計是教學過程實施的依據,是落實教學目標、體現教學理念的載體。思想政治課積極和諧的師生關系的形成,和諧課堂的構建,,旨在深化學生的思想認識、升華學生的情感覺悟。因此,把握好,積極和諧的師生關系,形成和諧課堂的構建的切入點尤為重要。教師要善於創設教與學的情境,信任學生的學習能力,通過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激活學生的思維活動,從而使和諧課堂的構建,積極和諧的師生關系的形成圍繞著教學內容有效地進行;教師應當深入把握教材的內涵,包括結構體系、知識脈絡、編排規律、內容特點以及教學的切入點,然後制訂出具有個性和特色的教學方案,充分發揮教材的潛能,實現教師與教材的一體化;教師更要善於了解學生的生活實際、思想實際、心理實際,在他們的困惑點上設置情真意切的師生互動,使思想政治課的教育更有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