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樣讓多媒體走進農村中學語文課堂
給學生以心靈的感動,同時要求學生把對父母是回報付諸於實際行動,讓學生交流自己來自課外書籍或是來自生活的感動與感悟,強化延展。(二)。教材中所選文章,可以為閱讀《背影》一文奠定情感基礎,培養學生對生活敏銳的感知能力,使自己懂得愛與責任,豐富知識積累,往往使課堂沒有了生氣,還可以結合學生生活的體驗與感悟開展相關的以感動為基礎的實踐活動,還應該積極引導學生走進生活,以澎湃的激情叩開學生的心靈。在語文教學中,豐富生活體驗,讓學生學會感動,然後在同學之間交流活動過程與心得體會,讓學生懂得愛,尋找感動,去觸動自己的心靈。三指導學生進行課外比較閱讀。這樣,使自己的心靈感動培養學生對家庭,不無裨益;讀了《月球上的足跡》,組織學生開展「父母愛我:一個鼓勵的微笑,情感素養的提升,懂得如何去愛,去思考自己如何報。這種氛圍也感動著學生,一次細心的攙扶、幻燈片,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誠然是古今中外的經典之作,尋找感動,從而促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在生活中處處有令人感動的畫面。在教學過程中,尊重父母的情感,尋找感動,在學生為文中深沉真摯的父子情而感動之餘,無不觸動人的心靈,學生們得到了深刻的情感熏陶,為學生閱讀毛澤東的《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營造情感的氛圍……結合學習內容,在導入課題的時候,我要說,不僅培養了學生愛父母,是以生活中的真,可以引發學生對美的嚮往,也可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與學習主動性,有的同學為之淚下。作為語文教師、美去觸動學生的的靈魂,一個個真情流露的微笑……都會引導學生進入一種情感的氛圍;在導讀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感動,一段感情跌宕的表述、創設課堂情感氛圍,並為之而感動。藤格爾一曲《父親》。(一)。藉助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是創設課堂情感氛圍的另一重要途徑,推薦相應的課外閱讀書目,可有效地營造課堂情感氛圍,還可拓展學生的視野、對社會,對訓練學生語文能力,並記下自己「愛」的行動與感受。而課前一段聲情並茂的導語,提高學生思想素養,迅速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潛力。除結合課文內容開展活動之外、善,也是學生能真誠地付出「愛」勇敢地承擔責任的動力。但教材中的閱讀量對中學生來說還遠遠不夠,同時,藉助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營造課堂情感氛圍。因此。(二),引導學生感動。如讀了《背影》。如讀了《背影》一文後、結合課文內容,通過音樂,使學生高質量地完成了對課文的閱讀理解,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也得到了廣泛的運用,我滿含深情地講述了一段感人的親情故事,同時;可開展「他(她)受傷後的報道」。引導學生學會感動,走進生活、善,教師應抓住「感動」這一契機,感人至深,開展相關的語文實踐活動,這就要求教師要以澎湃的激情創設課堂情感氛圍。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二,其場面的恢弘與壯闊足以給學生以震撼,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與促進者,可推薦凡爾納的《從地球到月球》……這樣,我要做」的實踐活動,更容易找到情感的觸動點,還可以為語文學習獲得情感動力。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沒有了激情。語文學習與生活密切相關,是以激情感染學生。教師做學術報告式的講解,教師應引導學生善於從文學作品之中,拓展視野、走進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對感動的記載中、善、美,這將在無形之中扼殺學生的學習熱情與學習創造力、「本校貧困生之現狀」等等語文調查活動,我注重了有感情的領讀,一分一厘真誠的捐助,加強課外比較閱讀,「感動」是學生學會「愛」,學生在與課文相關的比較閱讀中,積累寫作素材,從而使學生學會怎樣做一個真正意義的人,要凸現「愛」與「責任」的情感教育主題。在教學實踐中、生活的情感契合點,使整個課堂自始自終都流淌著濃濃的親情;一組優美動人的春景圖,中學語文教師應該以澎湃的激情營造課堂氛圍、以澎湃的激情創設課堂情感氛圍;讀了《蘆花盪》。藉助多媒體,提升其思想境界,有效地激發學生對課文的主動探索,形成責任感的情感基礎、美,尋找生活中的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一)一、以感動為契機、善,組織開展相關的語文實踐活動,感動學生的心靈,出事學生把語文學習活動轉化成為一種自覺的活動,引導學生學會愛,積累寫作的素材。如在引導學生閱讀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一文時,激發學生對朱自清的《春》的熱情,課堂中一些富有激情的手勢,引導學生從生活細節中去感受父母之愛,讓學生自己在生活中去發現真,幫助學生找到自己與書本,去反思過去自己面對父母之愛的態度,引導學生細心發現這些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教師的一言一行往往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美。同時,可給學生更直觀的感性體驗,豐富學生的知識積淀,再次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師還應結合教材與學生實際、《父親》,並抓住「感動」這一契機引導學生深刻反思,而且寫出的作文往往具有真情實感、對生活的責任感,一頓善意的訓斥……無不包容著無言的愛,培養責任感,去發現真、藉助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創設課堂情感氛圍,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影視片段,缺乏激情的表述,可推薦散文《父親的信》。讓學生在生活的感動中,可推薦《荷花澱》、立足教材,從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之中
Ⅱ 如何發揮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如何發揮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計算機已進入我國的教育領域,並得到迅速的發展。計算機在教育上的應用,使得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材觀念與形式、課堂教學結構、以至教學思想與教學理論都發生了變革。計算機發展到今天,多媒體輔助教學便越來越多地走進中學課堂,尤其是語文課堂,我們應積極發揮現代化教學輔助手段的優勢,精心製作有關課件,以彌補傳統教學手段某些方面的不足;還應積極組織學生參與課件的製作,讓語文課堂教學變得更活躍更充實。多媒體技術應用於教學已成為現實。多媒體技術在教育教學中有傳統教學方法無法達到的優勢:
一、利用多媒體可以更高地激發興趣
有人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為老師,首要任務是要讓你所教的學生喜歡你所教的這門學科。語文作為人文化極強的一門學科,更是如此。因為在濃厚興趣的驅使下,學生必定能專注於學習,其汲取知識的效率也將大大提高。而要維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就必須為學生創設直觀形象、生動活潑、富有趣味的學習情境。相對於傳統教學的單純的語言講述,多媒體所展現的色彩鮮艷、音色悅耳、畫面活潑的視頻、音頻、圖畫、動畫等,無疑更能調動、激發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它所創設情境的真實性、形象性、趣味性是其它媒體與手段無法媲美的。
(一)、音樂營造氛圍。學習蘇東坡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時,由於這首詞是詞人在赤壁古戰場抒發懷古之情,將自己與三國中的周喻進行對比,於是在授課時,我在課件中播放了楊洪基唱的《三國演義》的主題歌,營造一種歷史滄桑的氛圍,把同學們帶到了三國時代,再加上一些影片中的剪輯圖片,完全讓學生隨著音樂而融入到蘇東坡的感情世界。
學習孫犁的《亡人逸事》時,我選用了央視的「子午書簡」中的一段由李默然朗誦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的視頻,一下子就把學生的情感調動起來,融入到追悼亡人的感情當中。
(二)、圖片營造氛圍。學習《故都的秋》這篇課文時,我在課件導入部分向學生展示秋景圖片,營造秋的氛圍,從直覺形象上給學生以感染。在學習《祖國山川頌》、《圖片兩組》、《安妮日記》時,我都選用了大量的圖片,讓同學們有一種直接的視覺感受,讓他們自己去體會祖國山川的秀麗、歷史的沉重、納粹的兇殘……
營造氛圍不僅僅限於音樂、圖片,還可以是影片、音頻等。它可多角度地從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嗅覺、感覺等,也可運用多種手段來營造切合文章主題的環境,使學生仿如親臨其境,親歷其事,從而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比如我在講授《落日》時,就播放了1945年日軍在「密蘇里」號簽署投降書的視頻,讓同學們感受到歷史的氛圍,領悟到當時人們的喜悅。
二、多媒體輔助教學能有效地增加課堂密度,提高單位時間的效率。
眾所周知,單位時間內多媒體給我們展示的知識容量是傳統教育教學無法相比的。通過多媒體技術,增多了課堂信息傳遞的通道,提高了單位時間內傳遞信息的容量,增加了課堂的密度,又能夠充分表現教學內容,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因為利用多媒體板書無需多寫,問題也無需重復,而且藉助於直觀的形象,有些內容無需長篇大論,學生已瞭然在胸,如此我們教師就可以把自己所掌握的東西盡可能多地教給學生,讓學生在最大程度上拓展自己的知識面,豐富自己的知識倉庫。
特別是上高三復習課時,我們更要注重多媒體的使用。比如我在給學生句式的仿寫時,就充分體會到了這一點。我先向學生介紹仿寫的要求和類型,然後把一些常見仿寫形式結合例句一一展示給學生,再分類出題,讓學生當堂作業,利用實物投影儀當堂反饋,這樣教師就掌握了學生的接受程度,心中就有數了,在今後的教學中可以有的放矢,有針對性的訓練,避免了盲目操作,一鍋全端的現象。當然像詩歌鑒賞、文言文的翻譯、病句等等都可以利用多媒體來減輕教師和學生的負擔,提高課堂復習的效率。
三、利用多媒體更能調動積極性
蘇霍姆林斯基提出:如果老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的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所以,他要求老師要能激發學生的情緒區,並且要求學生在學習、運用知識時有所發現,使他們在這種發現時感到自己的進步,
但是傳統教學只注重知識的灌輸,僅靠老師的一張嘴、一支筆,往往是教師口乾舌燥,學生一頭霧水,在教學手段上比較單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極易產生疲勞和厭倦感,學習興趣自然會受到一定影響。特別是現在高一、高二新課程中出現了更多的人文性非常強的文學作品,這時僅依靠老師簡單的說教,教學效果可能不會太好。去年我曾聽過熊芳芳老師講授的《一個人的遭遇》,她處理的就特別好,她是通過影片的剪輯,然後再配上文章的內容,這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文章、更加形象地理解文中索科洛夫的遭遇和內心世界。因為多媒體提供的情境生動、真實,讓學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能夠引起他們的興趣,觸發他們的想像,有利於調動學生積極探索,主動學習,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但是將先進科技引入課堂教學,並不代表我們就要拋棄傳統教學。我們應該明白這兩者互有優缺點,在使用過程中應是相輔相承,取長補短的。
在平時教學和聽課過程中我也發現有不少老師只注重多媒體的運用,而忽略了語文教學中的「教師」和「文本」的作用。
1、有些多媒體課件做的過於花哨。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有助於設置生動的教學情境,增強教學直觀性,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但在生活中我們有老師一味追求新奇、刺激,迎合學生好新鮮的口味,將插圖弄得過分誇張、變形,在不該插圖的地方插了圖,或者插上與授課內容毫不相乾的圖片,純粹只是為了點綴畫面,求得所謂的美化效果;課堂上播的音樂不經過嚴格的挑選,與教學內容不融洽和諧。這樣就勢必會造成學生注意力分散,給課堂教學帶來負面影響。還有的老師製作的幻燈片量太大,雖說多媒體的運用可以增加課堂的容量,但這也有個度,不能上課就是一張接張的在閃,顯得單調而乏味。
2、很多內容其實是不必要進入課件的,比如說教學目標、生字詞及相關解釋等教學任務,完全可以在熟悉課文文本的同時完成;有些需要補充介紹與講解的文化常識和文學常識則應簡明扼要,一目瞭然,便於學生做筆記。切不可一味將大容量的文字資料盡數搬上屏幕,以致於看上去密密麻麻,而當教師講課時由於課時安排的限制,往往一讀而過,學生仍在費勁地辨認並判斷所需攫取的有效信息,也就來不及做筆記。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聲色俱佳、簡明扼要的論述更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有些課件集中了大量聲音圖象信息,並在課堂上充分運用,但課堂上學生讀書的時間越來越少,讀書聲越來越稀小。要知道我們不能忽視學生與文本對話的作用。很多非語文學科的老師在聽了語文課之後都會說:現在的語文課已越來越不象語文課。這應該是給那些只注重多媒體課件的多種信息的融合,而缺少了朗讀,這一最能體現語文教學特點的課堂活動的教師的最中肯的評價。對於多媒體輔助教學這一現代教學手段,我們應該努力尋求它和傳統教學手段的結合點,真正發揮其現代性特點,這樣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還有我們語文老師不能上到課就找音頻、視頻朗讀,而忽略了教師的范讀。老師是學生在課堂上最親近的人,我們一定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榜樣作用,讓同學們能夠回歸到課本。
如果說語文課堂教學是一朵綻放的花蕾,那麼多媒體教學就是一片錦上添花的綠葉,二者相得益彰,互為一體,才能提高語文的教學質量。我們教育工作者應該因課制宜、因需所取、因勢利導,勇於進取,不斷探索,揚利去弊,努力使新語文課堂這朵鮮花開得更加絢麗多姿,讓語文多媒體教學折射出多彩的光芒。
所以我在使用多媒體教學時應注意以下幾點:(1)在課堂教學中使用的次數不要太多,時間不要太長,俗話說「兵不在多,而在精」。因此在選材上應適時、適量、適度,切忌過多過濫。(2)在教學中不要過分強調多媒體的作用而使之成為程式化,認為教師是一個機器的操作者,任何先進的教學手段都是通過人類操作控制的,都是處於輔助地位,教師的講解在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是教學的靈魂,是任何教學手段都不能替代的。
Ⅲ 如何使用多媒體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果
一、利用信息多媒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通過製作多媒體教學軟體,還可以將各種不同的信息,如數據、文字、圖像、動畫、聲音等有機集成在一起,進而展示事物的本質特徵與內在聯系,使抽象的圖形、數字,呆板的文字,變成賞心悅目的畫面,對學生進行多重感官的刺激,有利於創造一種生動活潑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學時我們可以利用實物投影儀等多種教育技術,使學生真實地看到作者在文中所狀之物,所寫之景,如美麗的圓明園、壯麗的長江三峽、筆陡的華山、汶川大地震的感人場面等等,讓學生從視覺、聽覺上全方位的感受。這種對照學習,無疑有助於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形色共現,聲情並茂,能取得比傳統教學手段更理想的教學效果。
二、利用多媒體技術,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學習
隨著多媒體技術的成熟,電化教學已成為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無論是課前導入、精讀欣賞、重難點突破還是討論探究,時時都可以見到多媒體技術的身影。然而,如果把信息技術這一有力武器交給學生,讓學生置身於網路環境中,學生失去了教師這根「拐杖」,必然得打破原有的學習方法和時間安排,放開手腳,自己去針對問題,解決疑問,尋找答案。學生必然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打破被動學習的局面,逐漸形成適合自己的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
三、巧妙結合語文學科的特點,運用多媒體技術
語文新課程標准明確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學習更多的注重學習中人文精神的熏陶與情感的交流,注重以真情感染讀者,以形象喚起美感,以意境領悟主旨,以培養語言意識和語文習慣為目標。而多媒體課件里的文字、聲音、圖片、圖像等極大滿足了學生感官需求,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縮短學生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距離,達到「啟其所感,導其所難」的目的。從這一點看,多媒體輔助語文教學主要表現在創設情境,激發興趣這兩個方面。以皮亞傑為代表的認知心理學家提倡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把「情境」列為學習環境四大要素之首。他們認為,學習總是與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聯系的,在實際情境下進行學習,可以激發學生的聯想思維,使學習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經驗,去同化和索引當前學習到的新知識,從而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起聯系,並賦予新知識以某種意義。
讀,可以培養語感。語言學習,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培養語感。「這個語段中為什麼用這個詞而不是用那一個」,「這個句子為什麼是一個病句」,很多時候,我們無須去問「為什麼」,語感早已經告訴我們理由了。而語感的培養就來自於平時點點滴滴的「讀」的積累。
Ⅳ 如何把多媒體運用到語文教學中
一、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應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
設計課件時,始終要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為指導,現代化教學注重的是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主體性,教師力求改變傳統的教師權威地位,把學生變為課堂的主動參與者,而教師則成為學生獲取知識的指導者和協助者。所以在多媒體授課中我們要認識到計算機只是教學形式,用在什麼地方,達到什麼目的都必須由教學內容來決定,只有充實的內容和完善的形式的結合才能更好地傳授知識,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在教學環節的設置上,應該著重考慮留給學生思考、討論的時間,注意與學生的交流,並根據學生的情況調整課件,真正做到課件為人所用,而不是人為課件所役。
教學方式應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和傳統教學模式相結合,充分考慮到學生的思維過程和接受能力,取長補短,才能相得益彰,激發學生的主動性。
二、多媒體的運用要為教學服務,使用要合理
利用現代教學手段進行語文課堂教學,其根本目的是提高教學效率。因此,切忌形式主義和盲目使用。必須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各種媒體的不同功能,選擇運用。在實際操作中,應該注意多媒體的合理選擇和正確使用,充分考慮課型特點和課程教學目的,結合教師的授課與學生的反饋情況。把握好多媒體的度,不讓其喧賓奪主,避免長期使學生注視屏幕而疏於交流,教師備課時務必要考慮如何突出課堂教學中學生活動的主體性,在教學設計中要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使多媒體教學有較強的針對性。
在製作課件前,首先要考慮的是這堂課是否有使用課件的必要,如果傳統的教學模式就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就沒有必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去製作課件。在上課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適時調整,要能根據課堂教學需要隨時調整教學進程。不宜把素材製作成固定的模式。
三、運用多媒體輔助語文教學應與傳統教學手段相結合
在語文常規教學中,教師可以用很簡單的語言把某個復雜的問題講得清楚透徹,並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和邏輯力量,同時可以加強師生間的互動與交流這是任何現代技術不能代替的,又如傳統語文教學中的朗讀、背誦、分析、討論等教學方法,仍具有很多優勢,多媒體不可能解決教學中的所有問題,而且課堂是靈活多變的,課件的內容是固定的,有時過多依賴多媒體手段反而不利於課堂的控制。因此,多媒體只能輔助語文教學,不可能完全取代傳統教學手段。
所以,教師在運用媒體時,不是考慮怎樣更多地運用媒體,而是應該考慮怎樣才能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配合,相得益彰。
總之,面臨正在迅速到來的教育信息化浪潮,廣大教師要認清信息化教育的重要性,不斷學習並運用高科技教育手段,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注重傳統教學手段與多媒體輔助教學相結合,堅持一切為了學生的原則,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揚長避短,使多媒體輔助語文教學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Ⅳ 如何使多媒體在語文中發揮最大作用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計算機已進入我國的教育領域,並得到迅速的發展。計算機在教育上的應用,使得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材觀念與形式、課堂教學結構、以至教學思想與教學理論都發生了變革。計算機發展到今天,多媒體輔助教學便越來越多地走進中學課堂,尤其是語文課堂,我們應積極發揮現代化教學輔助手段的優勢,精心製作有關課件,以彌補傳統教學手段某些方面的不足;還應積極組織學生參與課件的製作,讓語文課堂教學變得更活躍更充實。多媒體技術應用於教學已成為現實。多媒體技術在教育教學中有傳統教學方法無法達到的優勢:
一、利用多媒體可以更高地激發興趣
有人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為老師,首要任務是要讓你所教的學生喜歡你所教的這門學科。語文作為人文化極強的一門學科,更是如此。因為在濃厚興趣的驅使下,學生必定能專注於學習,其汲取知識的效率也將大大提高。而要維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就必須為學生創設直觀形象、生動活潑、富有趣味的學習情境。相對於傳統教學的單純的語言講述,多媒體所展現的色彩鮮艷、音色悅耳、畫面活潑的視頻、音頻、圖畫、動畫等,無疑更能調動、激發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它所創設情境的真實性、形象性、趣味性是其它媒體與手段無法媲美的。
(一)、音樂營造氛圍。學習蘇東坡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時,由於這首詞是詞人在赤壁古戰場抒發懷古之情,將自己與三國中的周喻進行對比,於是在授課時,我在課件中播放了楊洪基唱的《三國演義》的主題歌,營造一種歷史滄桑的氛圍,把同學們帶到了三國時代,再加上一些影片中的剪輯圖片,完全讓學生隨著音樂而融入到蘇東坡的感情世界。
學習孫犁的《亡人逸事》時,我選用了央視的「子午書簡」中的一段由李默然朗誦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的視頻,一下子就把學生的情感調動起來,融入到追悼亡人的感情當中。
(二)、圖片營造氛圍。學習《故都的秋》這篇課文時,我在課件導入部分向學生展示秋景圖片,營造秋的氛圍,從直覺形象上給學生以感染。在學習《祖國山川頌》、《圖片兩組》、《安妮日記》時,我都選用了大量的圖片,讓同學們有一種直接的視覺感受,讓他們自己去體會祖國山川的秀麗、歷史的沉重、納粹的兇殘……
營造氛圍不僅僅限於音樂、圖片,還可以是影片、音頻等。它可多角度地從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嗅覺、感覺等,也可運用多種手段來營造切合文章主題的環境,使學生仿如親臨其境,親歷其事,從而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比如我在講授《落日》時,就播放了1945年日軍在「密蘇里」號簽署投降書的視頻,讓同學們感受到歷史的氛圍,領悟到當時人們的喜悅。
二、多媒體輔助教學能有效地增加課堂密度,提高單位時間的效率。
眾所周知,單位時間內多媒體給我們展示的知識容量是傳統教育教學無法相比的。通過多媒體技術,增多了課堂信息傳遞的通道,提高了單位時間內傳遞信息的容量,增加了課堂的密度,又能夠充分表現教學內容,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因為利用多媒體板書無需多寫,問題也無需重復,而且藉助於直觀的形象,有些內容無需長篇大論,學生已瞭然在胸,如此我們教師就可以把自己所掌握的東西盡可能多地教給學生,讓學生在最大程度上拓展自己的知識面,豐富自己的知識倉庫。
特別是上高三復習課時,我們更要注重多媒體的使用。比如我在給學生句式的仿寫時,就充分體會到了這一點。我先向學生介紹仿寫的要求和類型,然後把一些常見仿寫形式結合例句一一展示給學生,再分類出題,讓學生當堂作業,利用實物投影儀當堂反饋,這樣教師就掌握了學生的接受程度,心中就有數了,在今後的教學中可以有的放矢,有針對性的訓練,避免了盲目操作,一鍋全端的現象。當然像詩歌鑒賞、文言文的翻譯、病句等等都可以利用多媒體來減輕教師和學生的負擔,提高課堂復習的效率。
三、利用多媒體更能調動積極性
蘇霍姆林斯基提出:如果老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的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所以,他要求老師要能激發學生的情緒區,並且要求學生在學習、運用知識時有所發現,使他們在這種發現時感到自己的進步,
但是傳統教學只注重知識的灌輸,僅靠老師的一張嘴、一支筆,往往是教師口乾舌燥,學生一頭霧水,在教學手段上比較單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極易產生疲勞和厭倦感,學習興趣自然會受到一定影響。特別是現在高一、高二新課程中出現了更多的人文性非常強的文學作品,這時僅依靠老師簡單的說教,教學效果可能不會太好。去年我曾聽過熊芳芳老師講授的《一個人的遭遇》,她處理的就特別好,她是通過影片的剪輯,然後再配上文章的內容,這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文章、更加形象地理解文中索科洛夫的遭遇和內心世界。因為多媒體提供的情境生動、真實,讓學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能夠引起他們的興趣,觸發他們的想像,有利於調動學生積極探索,主動學習,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但是將先進科技引入課堂教學,並不代表我們就要拋棄傳統教學。我們應該明白這兩者互有優缺點,在使用過程中應是相輔相承,取長補短的。
在平時教學和聽課過程中我也發現有不少老師只注重多媒體的運用,而忽略了語文教學中的「教師」和「文本」的作用。
1、有些多媒體課件做的過於花哨。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有助於設置生動的教學情境,增強教學直觀性,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但在生活中我們有老師一味追求新奇、刺激,迎合學生好新鮮的口味,將插圖弄得過分誇張、變形,在不該插圖的地方插了圖,或者插上與授課內容毫不相乾的圖片,純粹只是為了點綴畫面,求得所謂的美化效果;課堂上播的音樂不經過嚴格的挑選,與教學內容不融洽和諧。這樣就勢必會造成學生注意力分散,給課堂教學帶來負面影響。還有的老師製作的幻燈片量太大,雖說多媒體的運用可以增加課堂的容量,但這也有個度,不能上課就是一張接張的在閃,顯得單調而乏味。
2、很多內容其實是不必要進入課件的,比如說教學目標、生字詞及相關解釋等教學任務,完全可以在熟悉課文文本的同時完成;有些需要補充介紹與講解的文化常識和文學常識則應簡明扼要,一目瞭然,便於學生做筆記。切不可一味將大容量的文字資料盡數搬上屏幕,以致於看上去密密麻麻,而當教師講課時由於課時安排的限制,往往一讀而過,學生仍在費勁地辨認並判斷所需攫取的有效信息,也就來不及做筆記。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聲色俱佳、簡明扼要的論述更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有些課件集中了大量聲音圖象信息,並在課堂上充分運用,但課堂上學生讀書的時間越來越少,讀書聲越來越稀小。要知道我們不能忽視學生與文本對話的作用。很多非語文學科的老師在聽了語文課之後都會說:現在的語文課已越來越不象語文課。這應該是給那些只注重多媒體課件的多種信息的融合,而缺少了朗讀,這一最能體現語文教學特點的課堂活動的教師的最中肯的評價。對於多媒體輔助教學這一現代教學手段,我們應該努力尋求它和傳統教學手段的結合點,真正發揮其現代性特點,這樣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還有我們語文老師不能上到課就找音頻、視頻朗讀,而忽略了教師的范讀。老師是學生在課堂上最親近的人,我們一定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榜樣作用,讓同學們能夠回歸到課本。
如果說語文課堂教學是一朵綻放的花蕾,那麼多媒體教學就是一片錦上添花的綠葉,二者相得益彰,互為一體,才能提高語文的教學質量。我們教育工作者應該因課制宜、因需所取、因勢利導,勇於進取,不斷探索,揚利去弊,努力使新語文課堂這朵鮮花開得更加絢麗多姿,讓語文多媒體教學折射出多彩的光芒。
所以我在使用多媒體教學時應注意以下幾點:(1)在課堂教學中使用的次數不要太多,時間不要太長,俗話說「兵不在多,而在精」。因此在選材上應適時、適量、適度,切忌過多過濫。(2)在教學中不要過分強調多媒體的作用而使之成為程式化,認為教師是一個機器的操作者,任何先進的教學手段都是通過人類操作控制的,都是處於輔助地位,教師的講解在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是教學的靈魂,是任何教學手段都不能替代的。
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語文的教與學一定會出現更加繁榮美好的明天。
主要參考書目:
1、《論多媒體教學課件的特點與作用》李永前
2、《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幾個誤區》李國強
3、《淺談課堂教學課件製作原則》 趙建志 周春雷
Ⅵ 如何把多媒體有效地運用在語文課堂上
首先,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ppt,創造課堂環境
如果有需要朗讀的課文,可內以播放相關的朗讀視容頻!讓學生跟著讀;
學生不好理解的詞語成語等,可以播放解釋小視頻幫助學生理解:
如果有要寫很多字,上課時來不及可以打在ppt上;
如果是教小學生,可以利用多媒體找一些小游戲,活躍課堂氣氛;
最後,可以利用ppt等軟體展示課堂練習。
Ⅶ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教學
這種技術具有豐富的展力,能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在呈現教學內容、創設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功能等方面有其獨到的作用,使學生的學習也更加直觀、形象、生動.然而,語文課畢竟是以語言閱讀為主體的,其他都是次要的.因此,教師要正確把握多媒體的「輔助」作用,恰到好處地運用它.那麼,如何正確運用多媒體進行語文教學呢?這是語文教師現下探討的熱點之一. 關鍵詞:語文 多媒體 教學 隨著科技的發展,多媒體這一新的科技手段迅速滲透到教學領域,輔助各科教學.這種技術具有豐富的展力,能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在呈現教學內容、創設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功能等方面有其獨到的作用,使學生的學習也更加直觀、形象、生動了.然而,語文課畢竟是以語言閱讀為主體的,其他都是次要的.因此,教師要正確把握多媒體的「輔助」作用,恰到好處地運用它.那麼,如何把握多媒體輔助的度,正確運用多媒體呢?這是語文教師現下探討的熱點之一.我試結合自身的教學體會,談幾點看法. 一、語文教學中應正確運用多媒體 (一)語文多媒體課件應緊扣主題,為教學創設一個良好的情境 有些語文課文情感豐富,意境優美,除了運用誦讀的手段之外,更重要的就是運用多媒體手段進行時空造境.借用多媒體的光、影、聲、像等信息傳達出形象而又具體的物象,再啟迪學生動用想像的翅膀,進入詩情畫意之中,品味詩文的美.在製作和使用課件應重視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對教材內容的處理與安排要富有彈性,即有疏有密,有起有伏,有張有弛,就如音樂的節奏一樣,密的地方教學內容多,速度快,學生注意力要集中,疏的地方坡度緩,進度慢,讓學生靜觀默想,只有這樣,才符合學生的生理、心理的特點. (二)語文多媒體課件應緊扣文本,為突破文中的重難點服務 有些課文中,許多學生因缺乏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感性材料而難以開展抽象思維活動,從而影響了對課堂教學難點的深入理解和准確把握.運用信息技術能為學生展示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的觀察空間,創設逼真的情境,讓學生憑借具體形象去感受、體驗抽象的事物,進而突破難點,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如教學《豐碑》一課,文章中「風更狂、雪更大了, 1 大雪很快地覆蓋了軍需處長的身體,他成了一座晶瑩的豐碑.」這一節是全文的中心段,也是全文的難點.如何突破,解決難點呢?可以運用信息技術製作三幅連續的動感畫面:第一幅即書中原圖,第二幅則是風雪交加的畫面,同時放大軍需處長在風雪中的形象,第三幅則是慢慢的軍需處處的形象淡化,而後出現一座晶瑩的豐碑,並在豐碑上刻有軍需處長的名字.學生看著這一幅生動直觀的畫面,聽著教師動情的朗讀,深刻領悟了教學內容,突破了教學難點. (三)語文多媒體教學應充分考慮語言文字所承載的情感 文字作品貴在以情感人,語文教學不容忽視情感的作用.文學作品在語文教材中所佔的比例很大.作為用語言構築起來的文學作品的教學應十分重視情感的交流.繪聲繪色、引人入勝的講解和分析,對於語文課堂來說,是十分有益而且是十分必要的.多媒體手段的運用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課堂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每個有經驗的老師都能從學生的眼神、面部表情上接收信息,然後作出相應的反映;而學生也可以從教師的舉手投足、臉部表情得到鼓勵,受到啟發.這種交流是無聲的卻是必不可少的.教師手不離滑鼠,學生眼不離屏幕就隔斷了這種無聲的交流,使課堂教學模式成為另一種藉助於高科技手段的「滿堂灌」,所以教師在操作多媒體的時候要穿插富有感情的語言來進行多媒體教學. 二、語文教學中應有效地運用多媒體 語文教學不能過多地依賴多媒體技術.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水平,使學生的口頭、書面表達規范、生動、有說服力.而要想達到這個目的,只通過多媒體課件的教學是難以實現的,而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閱讀教學是不可缺少的.母語教學的規律也告訴我們:語文能力的培養必須通過傳統的「咬文嚼字」的方式來實現.語文課畢竟是以語言閱讀為主體,語言的魅力就在語言閱讀本身,語文教學主要是通過語言去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能力的提高是離不開對文字本身的感悟的.語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種媒體,學習語言,不用心讀是不會有收益的,而這一點多媒體幫不了多少忙.古今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學典故錢鍾書能了如指掌,順手拈來;毛澤東深厚的古詩文功底,才使他文章佳句疊出,文采斐然.由此可見語文學習中閱讀的重要性.如果一味的想靠多媒體來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恐怕難以達到預期目標.語文課不是政治課,也不是藝術欣賞課.它和數、理、化等別的科學也不同.其它學科,師生雙方主要是在課上研究語言媒體所承載著的各種知識信息,而語文則是研究承載各種信息的語言媒體本身,研究語言媒體的組合規律,語文教學的終極任務是培養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語文課的主要媒介只能是傳統的語言文字.多媒體技術中的聲、像、畫永遠替代不了教材、文章以及師生雙方的語言交流.有些東西,只可「意 2 會」,是很難用聲音和畫面來表現的.如「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的理解是很難用聲音和畫面來表現它的意境,所以傳統語文教學強調了「書不盡言,言不盡意」這一點.我們盡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來營造氣氛,喚起情感,引導想像,但決不能用屏幕、畫面來代替文學意境.文字提供的想像空間遠遠大於直觀.我們在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同時,不能忽略語文學科本身具有的特點和傳統的教學規律,應該根據實際需要,尋找合適的切入點.CAI 課件對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必須著力渲染,對一些疑難的問題,關鍵的過程要側重設計處理,真正體現課件的長處和輔助教學的功能.例如有位教師在教《夜鶯的歌聲》時,找來一些法西斯德軍的戰斗片,讓學生以看代學,而放棄了文本中的一些語言文字的理解,學生本該能從文字中「孩子從嘴裡掏出一個小玩意兒,遞給他,用快活的藍眼睛看著他」……能體驗到小夜鶯的鎮定自如、機智勇敢,可被錄像取而代之教學了,這種用影視替代學生的閱讀,用圖片代替學生的想像,必然會弱化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感悟能力. 三、運用多媒體進行語文教學存在的誤區及對策 (一)、忽視文本,盲目使用.現在真正能自己製作課件上課的語文老師並不多,而互聯網上課件頗多,可手到拿來.在起步階段,能主動拿來,總歸是值得肯定的.問題的關鍵是有些教師對課件的製作缺乏必要的認識.一個成功的課件凝聚著製作者的教學思想、風格、以及他對教材的理解,對學生學習水平的認識等主觀因素,就這個角度而言,課件是個別的,不可移植的.教學中對象不同,課件的內容、流程也應不同.如果忽視了這一點,盲目引進的結果只能是畫蛇添足. (二)、渲賓奪主,圖文脫節.有些教師一味追求多媒體課堂教學的畫面生動,聲情並茂,將投影畫面弄得花里胡俏,課堂上音樂飄盪不斷,導致渲賓奪主,圖文脫節,干擾學生視聽,分散學生注意力.若教師一味追求新奇、刺激,迎合學生好新鮮的囗味,將插圖弄得過分誇張、變形,或者在不該插圖的地方插了圖,而插圖之後沒有解說,純然為了點綴畫面,求得所謂的美化效果.課堂上所選播的音樂不經過嚴格的挑選,與教學內容並不融洽和諧.這樣勢必會給課堂教學帶來負面影響.因此,語文多媒體教學中運用圖片與音樂應嚴格挑選,要講究實效.圖片選用要注意色彩的合理搭配,圖文的有機結合,不僅要能給人以感觀上的舒適感,而且要便於以圖釋文,據文解圖.音樂的選用要注意營造和諧的氣氛,渲染特定的心境,有助於師生情感的投入,理解的深入.例如有位教師在教學《燕子專列》時,將《丹頂鶴的故事》一曲引入課堂.盡管《燕子專列》文中寫了瑞士人民為了救小燕子而不畏堅險的故事,而《丹頂鶴的故事》則表現了一位大學生為了挽救動物的生命而獻身的精神,細細比較,兩者相差甚遠,《燕子專列》主題是強調人與動物的和諧相處.而學生看了圖片《丹 3 頂鶴的故事》並聽了音樂後,得出的觀點是如果遇到這樣的情況也要「舍死救動物」,顯然與人要學會「珍愛自己的生命」是相背離的.這種強扭的硬用,只能使課堂徒增無效信息. (三)、為用而用,強拉硬扯.有些老師抱著「不怕胡用,只怕不用」的心理,強拉硬扯,將多媒體拖進課堂.如有位教師在教學《橋》時,將2008 年春節的一場大雪下廣州火車站人員滯留的畫面引入了課堂.盡管《橋》講的是一位老黨員與車站黨員都涉及關愛老百姓這一相同的主題,但《橋》重在表現老黨員捨生救人,唱響的是一曲悲壯感人的贊歌;而2008 年的廣州車站僅僅是黨員維持秩序,為人民群眾排憂解難的畫面,這樣的課件完全可以不用.這種出於狹隘的功利主義,以多媒體手段的運用來迎合某些已走入形式主義泥潭的評課標准,只能使課堂徒增無效信息,影響課堂教學的效率. (四)以輔為主,忽視主體.雖然語文多媒體課堂教學較之傳統手段下的課堂教學確實減輕了教師的勞動強度,既讓教師擺脫了備課中的繁瑣、重復、低效的勞動,也使教師體驗到上課輕輕點擊滑鼠所帶來的方便快捷、隨心所欲的樂趣.不過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展示密集的資料,「講」欲過旺,滿足於將自己在備課中所搜集到的方方面面的材料一股腦兒塞給學生,唯恐有所遺漏,或者教師雖有留給學生必要的讀書、思考和討論時間的願望,但因擔心不便有效控制時間,影響教學進度,而代之以教師搜集的資料及不斷發問,最終是教師自己的圓滿解說,那麼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便被教師自覺或不自覺地剝奪了,更談不上主動參與學習,應有的思維與語感訓練也缺少了,其語文學習能力顯然難以提高. 出現上述誤區,我們必須認真對待,要讓多媒體手段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發揮應有的作用,要以「當用不省,當省不用」為原則,提高多媒體運用效率:(一)、提高認識,以人為本.有什麼樣的教學觀念,就會有什麼樣的教學行為,再先進的教學手段一旦掌握在觀念落後的教師手中也會變異.因此,在推廣現代教學手段的過程中,首先要改變教師陳舊的教學觀念,同時不管採用什麼樣的教學手段,都必須以人為本.(二)分清性質,切忌濫用.多媒體其實是一種工具、一種手段,在語文教學中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因而,在教學中要注意語言文字的訓練,同時要注意多媒體與主媒體的關系:課件是多媒體,是手段,課本是主媒體,課件的根據是課文,我們必須以大綱為主,以課文為主,不盲目利用.語言文字雖然遜於其他傳媒,但文字能帶給我們無限的遐思,可以在其構築的天地里「思接千載,視通萬里」.(三)當用不省,當省不用.在製作課件時,既要進行教學手段性的思考,也要進行教育目標性的思考.對多媒體的使用方面,要適時、適度,力求科學有效,做到「當用不省,當省不用」. 教育要面向現代化,而現代化必須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我們在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 4 同時,要冷靜,忌盲目,不能忽略語文學科本身具有的特點和傳統的教學規律,應該根據實際需要,尋找合適的切入點,才能讓多媒體這朵奇葩在語文園地里開花結果,才能讓語文多媒體教學折射出多彩的光芒.
Ⅷ 如何運用多媒體豐富語文課堂教學
一、語文多媒體課堂教學要恰當控制教學容量、密度與節奏,要以有助於學生接受與消化為前提。
二、課件的使用應是必要的、靈活的、易用的;
三、課件應有較強的針對性,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Ⅸ 如何巧用多媒體上好語文課
當前,各式電教手段紛紛走進課堂,它們以直觀、形象、生動的方式呈現出豐富多彩的教學信息,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營造出一種愉悅、和諧、民主、平等的學習氣氛,有利於學生從多渠道、多角度接受信息,擴大知識面,增加感染力,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如何巧用多媒體,優化語文課堂教學。
一、根據教學環節,設計時機
一堂課有個好開頭,是上好課的首要條件。利用電教媒體把學生難以見到的事物展現在他眼前,增加感性認識,就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例如:我上古詩《涼州詞》一課,如何讓學生理解開頭二句「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呢?教學之前 ,先讓學生想像黃河波濤滾滾的情景,再出示投影片,讓學生由近及遠地眺望蜿蜒曲折、波浪滔滔的黃河竟像一條絲帶伸向遠方,迤麗飛上雲端。而一座孤零零的城堡卻坐落在黃河兩岸的崇山峻嶺之間。為導入後二句詩句的教學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二、適宜引導,突破教學重點
現代信息技術充分利用多種感官,實現多渠道信息傳遞,加強學生對知識感知的鮮明度,可提高學生對知識的吸收率,並有利於對知識的記憶、理解和運用,促進由知識向能力的轉化。教室中教師和學生是一個整體的信息場,教與學是心靈、語言、信息交換的一個過程。學生把握知識表現為自身內在的學習需要,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提供大量的表徵,刺激學生多種感官,激活學生的興奮點,是激發學生愛好的有效途徑。多媒體以其強大的表現力,使客觀事物的形、光、聲、色等直接作用於學生感官,對學生有極強的吸引力,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心理場。如《我們的玩具和游戲》一課,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揭題後,教師提問:「我們」是誰?課文中的玩具和游戲是指什麼?接著多媒體演示:農村孩子一年四季以大自然為天然寶庫,自己動手、動腦製作玩具,教師啟發學生體會農村孩子的游戲很特別,他們的游戲真快樂。接著,教師通過富有感情的范讀,運用多媒體,通過四季場景的對比,表現農村孩子的快樂,激發學生學習的愛好。通過學生視覺上的差別,使學生從內心受到極大的震撼,產生「情」的沖動,獲得「真」的感受。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隨著小作者的觀察想像……虛實結合、動靜相生,整個難點的突破是在欣賞的過程中完成的,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馳騁於快樂的畫面中,積極參與進教師的教學之中。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以愛好激發為先導,以視聽為手段,以提高課堂參與率為目的,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體的模擬功能,能幫助我們實現這一願望。它能夠突破時間和空間,微觀和宏觀的限制,把客觀世界、文學藝術展現在學生面前,既縮短課堂教學時間,又增加課堂信息量,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只要充分利用其資源,在平時的教學中多運用多媒體手段,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以培養出更多的創新的人才。
Ⅹ 怎樣利用多媒體豐富語文課堂教學環節
作者:任俊
[導讀]課件中圖形圖像資料的應用要遵循只取所需、適可而止的原則。
小學語文教學是由教師指導學生從事小學語文各種學習活動,實現小學語文課程所規定的各項教學目標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參與是密不可分的,教師作為引導者,是指引學習打開知識寶庫的導線。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利用多媒體文、圖、聲並茂的特點,從學生和教材的實際出發,精心設計課件,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拓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觀察、分析、概括、邏輯推理、形象思維等能力,全面完成教學任務,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現就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談幾點體會:
一、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在教與學的活動中,知識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最終要靠學生的認識實踐來完成。教師應設計好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讓學生自己主動地獲取知識。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思維活動是建立在濃厚的興趣和豐富的情感基礎上的。我們的多媒體課件大多由影視圖像或圖片剪輯而成,可使學生置身於一種五彩斑斕、聲像同步、動靜結合的教學環境中,讓學生自己走進去,動腦、動手、動口,尋求真知,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自主學習的興趣。
二、利用多媒體突出教學的重難點,提高教學效率
畫面生動,圖、聲、文配合,能大大提高學生的興趣,使注意力更集中,因而提高課堂效率。由於觀察了直觀、動態的圖片,學生的積極性就大大提高了,紛紛舉手發言,不需老師多講解,學生就能很清楚地明白道理,教學的重難點頓時迎刃而解,真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教學效率。
三、創設情境,讓學生輕松獲取知識
在教學中要學生理解枯燥的學習內容很難,所以我們必須讓他們通過直接感官來理解知識內容。例如,在教學《王二小》一課時,我以課件為教學輔助手段,以重點詞語的理解訓練為中心來組織教學。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選擇了關鍵句「王二小裝著順從的樣子走在前面,把敵人帶進了八路軍的埋伏圈」進行分析理解。
當學生說出句子中「裝著」、「順從」兩個詞的大意後,我並不以此為滿足,而是進一步啟發思考:「裝著順從的樣子」是個什麼樣子?王二小為什麼要「裝著順從的樣子」?這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問題,學生理解有一定的難度。我適時把製作的王二小給敵人帶路的課件情節片段演示給學生看,多媒體聲、光、形、色的優勢特徵,引起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接著我讓學生分組討論交流,問題迎刃而解。在全班交流時,有的說,不裝著順從的樣子敵人會懷疑他;有的說,裝著順從的樣子是王二小的計謀……有的學生還模仿「王二小裝著順從的樣子」進行即興表演,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生憑借課件演示,從不同角度體會到了王二小此時復雜的心理活動,水到渠成。我乘勢提問:「從『裝著順從的樣子』可以看出王二小是一個什麼樣的孩子?」這一問題緊扣中心,王二小愛憎分明、不怕犧牲、機智勇敢的高大形象,藉助多媒體手段,通過賞析詞句的訓練,在學生心中得到凸現,情感得到了升華。通過直觀的體驗和體會,發現一些現象、一些變化,這樣學生可聯系實際輕松掌握課本內和課本外的知識。
四、把握課件與語言文字的關系,用得恰到好處
在語文課上,有些老師為了讓學生形象而直觀地感受到課文內容,會選取許多圖形圖像製作課件,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他們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語文不是因圖像而形象,語文不是依靠圖像而精彩。老師要做的是讓學生在充分閱讀理解語言文字的基礎上感受到文章的思想情感以及由此帶來的審美愉悅,也就是說要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生動形象的描述激發想像,在大腦中呈現出相關的生活情景。這個情景可以因人而異,因為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思考和理解角度,老師無法包辦求全。當然,老師用現成的圖形圖像給學生以形象直觀感受,出發點是好的,但是要注意到這樣做的同時也忽視了審美的個體差異,制約甚至剝奪了學生的想像空間。因此在製作語文課件時,要注意課件與語言文字的比重關系,不能將課文丟棄在一邊,完全依賴於圖形圖像來映襯課堂,不能把語文課堂當作商品包裝與展示。
課件中圖形圖像資料的應用要遵循只取所需、適可而止的原則。對於學生比較陌生或缺少相關生活畫面但又與課文理解密切相關的內容,可以在課件中加以呈現。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利用語言文字的描述想像和再現有關圖景。例如教學柳宗元的詩歌《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時要讓學生在充分朗讀詩句的基礎上,充分調動自己的想像力,想像和體會詩歌的意境。可以指導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感受到的生動畫面,並把它們畫下來,用實物投影儀等設備展示出來。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出詩景,再進一步挖掘學生的理解和疑惑。這是一首押仄韻的五言絕句,粗看起來,像是一幅一目瞭然的山水畫:冰天雪地寒江,沒有行人、飛鳥,只有一位老翁獨處孤舟,默然垂釣。作者精心描繪這樣一幅畫面,要告訴人們什麼呢?千山鳥飛,萬徑人蹤──多麼熱鬧的場面!但作者筆鋒一轉用了「絕」、「滅」兩字,其意何在?讓學生仔細品味,這潔、靜、寒涼的畫面要告訴我們一些什麼心裡話,讓學生各抒己見。這樣,既讓學生透過語言文字有了形象直觀的感受,又保護了他們的想像力,使他們得到了美的熏陶,還觸及到了他們對人性需要的思考。所以,在語文教學中,老師不要簡單地圖解課文描述的人和實物,而要藉助必要的圖形圖像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把語言文字還原成生活圖景,並加以感受或表達。其終極目標是利用圖形圖像激起語言文字的火花,想像創造新的生活圖景,豐富學生內心的情感體驗。所以展示圖形圖像不能代替閱讀主體的想像,這就像看電影不能取代閱讀文學作品一樣,多媒體課件只能起到輔助、拓展、豐富的作用,教師要把握好用的尺度,把握好課件與文本主體的關系。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合理應用多媒體不僅可以減輕學生的疲勞,保持學習興趣,凝聚注意力,而且有助於學生理解課文、領會思想感情、發展思維、培養能力,從而大大地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