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教學
《語文課程標准》提出要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即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活動,它是一種學習的理論、策略、方法,在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動精神、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個性化、特性化的發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國傳統的教學觀念就是重知識、重傳授、重結果,而研究性學習則重過程、重應用、重體驗,它能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新精神。而語文學科本身具有綜合性和工具性特點,它涉及到學生的書本內外、學校內外、家庭內外的多方面內容,涉及到學生的道德水準、思想認識、審美教養、語言文字表達等不一而足,所以研究性學習在語文教學中尤為重要。
那麼,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呢?筆者在高二時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取得了較好成效,多個學習小組的研究成果製作成電腦作品,獲縣一等獎。筆者認為在嘗試研究性學習時特別要注意以下幾點。
把課堂研究作為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的主旋律。
所謂課堂研究,就是內容在課本,研究在課堂。既可以是教師有計劃、有步驟地指導研究,也可以是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准課題,進行深入的研究。它不是簡單的問答,也不是一般的討論,而是有課題、有研究、有總結、有報告的研究學習的過程。
課文研究。 直接有效的方法是將課文中的重難點問題或課後練習轉換成研究課題。這樣,學生對課文比較熟悉,便於開展討論研究,又可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如莫泊桑《項鏈》一文中,可以讓學生研究主人公瑪蒂爾德的性格特徵,瑪蒂爾德的丈夫路瓦栽的性格特點,以及如果瑪蒂爾德的項鏈沒有丟失又會怎麼樣等。學生通過討論,認為過去一直簡單地把瑪蒂爾德當作愛慕虛榮的小資產階級婦女形象來批判、否定是不太公正客觀的。認為她具有誠實、善良、質朴、堅韌、吃苦耐勞的優秀品質:(1)她做衣服時能通情達理,善解從意;(2)盡管想入非非,但無非分之想,沒有自甘墮落;(3)能按時歸還項鏈,頗守信用;(4)沒有為了佔有項鏈而耍賴的不良想法,恪守道義等。這樣,學生就能打破權威,給瑪蒂爾德以全新的評價,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實屬難能可貴。158班李斌同學負責的學習小組研究分析《失街亭》中的諸葛亮形象,通過上圖書館、上網等方式查閱了大量資料,寫出的總結報告觀點新穎獨到,分析深刻透徹。他們認為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外交家,其品德高尚、智謀過人,是中國歷史上傑出人物的代表,但也有自負和臨機不決的一面。甚至大權獨攬,獨斷專行,自恃清高,聽不進逆耳忠言,錯殺魏延等。160班姜政偉同學負責的學習小組研究魯迅生平,更是成績突出,製作成20多頁的幻燈片,還列印了30多頁文稿,分別從「魯迅生平簡介」「魯迅雜文評價」「魯迅 小說評價」「空白與繁瑣——魯迅語言藝術評析二題」「結語」等方面加以陳述,很有深度,博得了同學的稱贊。這些研究性學習,既源於課堂,又不拘泥於課堂,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極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拓寬了學生的視野——這是一般的語文課堂教學難以做到的。
文學評論。 指導學生寫文學評論,是基礎研究的最佳方法。因為它給讀和寫找到了一個最佳的結合點,同樣也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再認識、再創造的機會。例如,執教《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一課安排五課時:學生閱讀課文1課時,確定課題;課外查閱資料2課時;交流評價2課時。在五個課時中寫出文學評論在課堂上交流,既加深了課文的理解,又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可謂一舉兩得。
比較賞析是進行文學評論的重要手段。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它可以幫助學生打通思路,開闊視野。同是愛情詩,裴多菲的《我願意是急流》與舒婷的《致橡樹》就不同。教師可指導學生通過不同的途徑查閱資料,充分醞釀,寫出文章。
課外內容研究是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的最佳體現。
筆者認為:課外研究是高於課本、高於課堂的研究,是「課堂研究」的延伸。過去,老師和學生在課本上特別是試卷上糾纏太多。學生視野不闊,思路不寬,知識不活,「高分低能」。因此,筆者認為語文教師應該樹立大語文觀(指語文的內容不僅涉及到各門學科的方方面面,而且還涉及到各種社會現象,人們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走出課本,走出課堂,學生才能真正學好學活語文。而每周一個課時的語文研究性學習為實現這個目標提供了廣闊的舞台。在這個舞台上,老師可以自由揮灑才華,縱情享受教學的樂趣;學生可以在知識的海洋自由遨遊。
讓學生研究課外知識,主要是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對大語文的學習興趣,教師對此進行適當的引導,並適時加以鼓勵。158班樊琳、李競超、鍾精明等三個學習小組分別組織了《研究UFO現象》、《研究曾國蕃》、《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專題,160班郭幸敏、郭雪姝等學習小組則分別組織了《研究南宋愛國詩人陸游》、《建安詩人曹植》專題,都花了不少精力,效果也很不錯。幾個學習小組的研究成果還獲得縣一等獎。
此外,學生還可以在老師的指導下,去采訪地方領導、環保調查、到農村體驗生活,寫出內容詳實的調查報告。
總之,研究性學習是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它更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如果在技術層面上注意策略,那麼必將提高學生的語文研究能力,開創語文教學的新天地。
『貳』 如何開展有效的語言文字訓練
語文是由語言文字組成的充滿生命活力的課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實質是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所以,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落實對學生的語言訓練,是值得探究的。本文結合語言文字訓練的歷史和現狀,重點闡述語言文字訓練在現今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性及探討如何能有效地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一、語言文字訓練的歷史及現狀。
語言文字訓練是語文教學中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曾經是語文教學家族中重要成員的語言訓練,歷經滄桑幾十載,似乎已經失去了往日的輝煌,時至今日,竟跌至了破敗落魄的邊沿。自《新課程標准 》 實施以來 ,語文教學在繁榮的背後出現了不少值得憂思的現象 ,其中一個較嚴重的問題就是語言文字訓練的削弱。隨著新課程的實施 ,很多教師重視了「自主、探究、開放 」 等閱讀形式 ,語言訓練的內容越來越少。老師帶領學生扎扎實實地學詞寫字 ,切出大塊時間進行默讀、 復述、 背誦等語言訓練的現象越來越少。即使有這樣的訓練 ,也因為過分強調了自主而使得訓練不到位;缺乏表達的規范性;說寫的交流只重視內容的反饋 ,忽略了語言的形式 ,且經常得不到時間的保證;教學中基礎知識的落實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逐漸淡化。
二、語言文字訓練——小學語文教學的基石。
語文學習是一個日積月累、熏陶漸染的過程,宜於採取不斷反復,螺旋式上升的訓練方式,企圖一蹴而就,是不切合小學生學習語文、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葉聖陶指出:「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以訓練之。最終目的為: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老師之訓練必做到此兩點,乃為教學之成功。」葉老這段論述是語文教學的終極目的,其核心就在「自能」二字上。如果教師在平時的語文教學活動中能真正以學生為主體,遵循學習語言的規律,讓學生對每篇課文中的語言文字眼看、口讀、心想,用盡可能多的時間讓他們參與語言文字的訓練,長此以往,學生定能達到自能讀書,自能作文。
小學語文課標明確指出:小學語文教學就是要「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學生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由此可見,語言文字訓練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它就是語文教學的主幹。那麼,如何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呢?
三、有效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方法。
(一)正確理解語言文字訓練的定義。
有些教師為應付考試而搞題海戰術,讓學生機械地抄抄寫寫,死記硬背,這樣的做法被很多人誤認為就是語言訓練。要有效進行語文文字訓練,必先正確理解其定義。就語文教學來說,訓練是為了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而進行的語言實踐活動,這里所說的訓練,主要著眼於語言的積累,在於思維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也包含著對語言知識的領悟和語言規律的發現。語言文字訓練不同於工匠式的簡單重復,而是在教師指導下的由簡單到復雜,由粗放到精確的遞進式活動。
(二)抓好閱讀教學中的三個環節。
備課時要找准訓練點,做好預設;課堂上不放過訓練時機,做好生成;根據學段目標做好常規訓練,這是抓好語言文字訓練的三個環節。三個環節的成功操作取決於教師對教材的熟練掌握,也考驗教師的語言文字功底。
1、 找准訓練點,關注針對性。
備課時選好訓練點並據以設計出訓練程序是做好訓練的基礎。有時,一個的訓練點一旦選定能讓學生深刻地理解課文內容,進行有效的思維訓練。如在《月光曲》里寫貝多芬走近茅屋時琴聲突然停了,屋裡傳來了兄妹倆的對話。這段對話的最後一句是妹妹說的話:「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教師問:「隨便說說」是什麼意思?學生回答後,教師讓學生找出「隨便說說」指的是剛才說的哪句話。學生指出是「這首曲子多難彈啊!我只聽別人彈過幾遍,總是記不住該怎樣彈,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那有多好啊。」接著再問:盲姑娘是真的這樣隨便說說嗎?學生回答說:因為曲子非常難彈,她非常渴望能親耳聽到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教師接著問:既然不是隨便說說的,尋她為什麼又說「隨便說說罷了」呢?這說明了什麼?這一問,學生眼睛亮了,紛紛舉手發言,說得很深刻,很全面。這樣,聯繫上下文,找准訓練點,步步深入,使學生感知了詞句的豐富內涵,體會了人物的復雜心情,同時也進行了思維訓練。
2、抓准訓練時機,關注課堂生成。
課堂上學生提出了有價值的問題,出現了精彩的發言或發言中露出語言缺陷,這些都是訓練的好時機,也是寶貴的課程資源。例如,在《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的教學中學生問:「山上的積雪融化了」為什麼不用「溶化」?教師利用這個提問進行一系列扎實的語言文字訓練,首先讓學生查字典,查出三個讀音相同的詞語:「溶化」、「融化」、「熔化」,然後,教師引導學生弄明白三個詞的不同點和共同點。都有「化開」的意思,但化開條件不同,每個詞語表達的意思有所不同,寫法也有所不同。類似的詞語訓練,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語匯積累,而且潛移默化地滲透了語素、詞義和漢字知識的教學。
3、重視常規訓練,把握適度有效。
教學中我們必須非常重視常規訓練,常規訓練主要是指傳統語文教學經常採用的、基礎性的語言文字訓練,如學習生字生詞、領會重點詞句、復述大意、劃分段落、概括段意、歸納中心思想、加標點符號、語速測試、讀寫結合,應當根據學段目標,教材特點和課後練習經常進行這樣的訓練,現在的問題是,這些行之有效的、傳統的訓練方式沒有得到教師足夠的重視。其實《語文課程標准》對這些常規訓練有明確規定。
(三)注重閱讀教學中的讀、復述和比較訓練。
加強讀的訓練,要加強語言文字訓練,就要讓學生優充分接觸語言文字,多讀課文。讀:有默讀、朗讀、背誦。默讀,是理解詞語,熟悉句子、感知內容的好方法。朗讀,既是吸收語言文字的有效手段,也是積累語言文字、培育感情的有效方法。背誦,是大量積累語言文字材料的最有效方法,以便提高學習效率。
重視復述訓練,經常進行復述聯系,是促進學生消極語匯轉化為積累語匯的有效手段。
抓好語言的比較訓練,也可從文字的比較,詞的比較,句式的轉換等方面加以訓練。語言文字訓練,相當的一部分要學生學習詞語的運用,語文中有大量的詞彙。能否正確、流利、優美地使用語言,關鍵是看學生能否理解大量的詞彙,詞語的教學始終貫穿在整個小學語文教學之中,語文教學中詞語的教學是相當重要的。
葉聖陶先生曾說:「語文方面許多項目都要經過不斷練習,鍥而不舍,養成習慣,才能變成自己的東西。」另外,語言跟生活有著天然的聯系,我們只有將語文教學延伸到校外,給學生提供大量的讀寫實踐機會,才能促成所學語言的全面內化,達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目的。
『叄』 淺談教師在教學中如何加強語言文字規范化
劉生梅(平安縣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青海海東810600)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紐帶,文字是語言的載體,是書寫交流的重要工具。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人類文明程度越來越高,對語言文字規范化、標准化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人也意識到貫徹實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的重要性。我們必須更新語言觀、規范觀,讓語言文字規范化、標准化以適應信息化時代的要求,跟上信息時代的步伐。
中國漢字歷史悠久,字體既美觀又簡單,還具有藝術性。作為一個中國人,為之感到驕傲。但是隨著電腦的普及,網路的快速發展,人們之間的交流往往很少用手書寫,而是通過網路交流,這樣既簡單又迅速,但是由於人們書面交流時不再像過去那樣手寫,慢慢地對漢字陌生了,常常用筆寫字時就記不清那個字的具體筆畫,僅有一個大體的印象,許多人懶得查字典,單憑印象寫,這樣就出現了許多錯別字,如「精萃(粹)」;還有些人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有意使用錯別字,例如洗浴中心招牌「隨心所浴(欲)」,服裝店有「衣衣(依依)不舍」。人們平時的說話,也有許多發音不準的字詞。如「涮(shu伽n)羊肉」錯讀(shu佟)、「著(zhu佼)想」錯讀(zh佗o)、「暫(z伽n)時」錯讀(zh伽n),等等。二針對這些情況,我認為語言文字規范化的任務迫在眉捷。而最應重視的人群是孩子。為此,學校成了規范語言文字的主陣地。要加強語言文字規范化,必須教育好學生。那麼,這個擔子又落到了教師身上,教師應該是語言文字規范化的榜樣。
1.要讀准字音
例如,有的教師常把「處理」的「處」念成第四聲,應該讀第三聲;有的教師普通話不夠標准,如「n」「l」不分,把「鋁」讀成「女」。這樣讀音就會影響教學效果。
2.掌握正確字形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不注意漢字書寫的規范,出現了好多錯別字。
1.要提高認識
語文教師應該認真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語言文字法》,認識語言文字規范化對於我國的經濟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民族團結、國家統一、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的重要意義,認識語言文字規范化對教育、教學,對培養下一代的重要意義。
2.要嚴格責己
教師首先要在教育教學方面為人師表。在朗讀、講話時注意做到發音準確,特別是注意口語和書面語的讀音。如「差」,既可讀「chà,也可讀「chā」,只是聲調不同,怎麼區分?前者一般用於口語,而後者一般用於書面語。板書時要注意書寫規范。例如「安裝」不能錯寫成「按裝」;「鬆弛」不能寫成「松馳」。中國語言文字博大精深,語言始終在發展,總有學不完的知識,因此我們不能滿足現狀,要不斷學習,終身學習。
3.要為人師表
教師不僅要通過教學教會學生使用規範字,還應該通過傳授知識培養學生從小養成書寫規範字的良好習慣。美觀規范的字體還能滿足學生的欣賞慾望,學生在耳濡目染中也能自覺養成寫規範字的良好習慣,因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為此,學校還要求教師堅持練習粉筆字、鋼筆字、毛筆字的規范書寫,開展「三筆一話」比賽,提高教師書寫規範字、使用普通話的水平,為學生作出榜樣。
總之,學校是語言文字規范化的主陣地,教師是關鍵。只要每一位教師以身作則,說標准普通話,應用規範字,並認真傳授給每一位學生。那麼,全民族語言文字規范化整體素質的提高便指日可待。
『肆』 如何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
如何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
充分認識在我國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重要意義。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行力度、提高普及程度和應用規范水平,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社會意義,不僅能夠方便各地域間人們的溝通、各民族間的交流交往交融,也事關整個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傳承,將對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產生重要作用。
強國必先強語,強語助力強國.高度重視基本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重要作用。中西部地區還有很多青壯年農民、牧民無法用普通話進行基本的溝通交流,這已經成為阻礙個人脫貧致富、影響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制約國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甚至影響民族團結和諧的重要因素。扶貧首要扶智,扶智應先通語。
准確把握普及攻堅工程的重點目標和主要任務。要結合國家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結合新型城鎮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農村地區和民族地區為重點,以勞動力人口為主要對象,摸清攻堅人群基本情況和需求,制定普通話普及攻堅具體實施方案,大力提高普通話的普及率,為經濟發展提供新動力,為文化建設提供強助力,為打贏全面小康攻堅戰奠定良好基礎。
『伍』 如何開展語文學科教學研究
探究式學習是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和研究的過程,也即學生以類似研究的認知方式和心理過程進行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發現問題、調查研究、動手操作、表達交流等實踐活動,獲得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它的特點就是問題性和實踐性,能充分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主動的獲取知識,全面提高語文能力。
語文教學中開展以探究式學習為主的實踐活動,就是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以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為前提,以現行教材為基本研究內容,以學生周圍世界和生活實際為參照對象,為學生提供充分自由表達、質疑、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解疑釋難嘗試活動,將自己所學知識運用於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方式。探究式學習非常注重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特別重視開發學生的智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力圖通過自我探究,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和掌握科學方法。我們強調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旨在提倡以科學的態度去思考、分析、解決問題,讓學生獲取知識的精髓而不是皮毛,由此形成一種問題意識和科學精神,養成善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認知習慣。探究式學習方式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教學方式,但本人在自己的語文教學實踐中也深刻感受到,在語文教學中開展探究式學習還存在一些問題,其中感受最深的兩點是:
問題一:缺少探究興趣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更加尊重學生,更加註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教學實踐中,許多教師採用探究式學習的教學方法,但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也不可避免的會存在一些問題:教師設計的探究性問題或過於簡單,缺乏思維含量,或問題跨度過大,超越學生的認知水平,無法激發學生的思維,學生自然普遍興趣不高,很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實際上,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有時還是喜歡採用接受式的教學方式,雖然「滿堂灌」、「一言堂」已經不常見了,學生討論已成為最普遍的課堂活動,學生動手動口的機會越來越多,但這是否意味著探究式活動越來越多呢?在很多課堂教學中,大部分學生往往不明白為什麼要探究,探究什麼,怎樣探究。因此學生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就顯得不願探究,還是教師叫做什麼就做什麼,缺少主動探究的興趣。
問題二:問題意識不強
語文教學中開展探究式學習,就是要把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生轉變為主動學習的探究者,使學生充分發揮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發揮學生探究的主動性,讓學生在探究中創新,滿足學生自主發展的需要。從探究式學習方式的概念中就可看出學生的主動性尤其重要,它非常強調學生自己發現問題,體現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就要求學生怎樣主動地提出問題。一個人的思維,總是從發現問題開始,不善於思考,就不能發現問題,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我在自己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深刻感受到,問題意識這點在探究學習中最強調的、最關鍵的,恰是學生身上最缺失的、存在問題最嚴重的,探究式學習往往因為這一點而無法順利進行。有時教師過多過細的預設只能使探究活動徒有其表,這樣的探究式學習在骨子裡還是傳統的教學模式在運行。那麼,教師應如何指導學生開展探究式學習呢?
一、做好知識積累,拓展教學視野
教學過程不只是忠實的執行教材教案的過程,而是師生共同開發的一種動態的、發展的、富有個性化的創新過程。許多教師已經習慣了根據自己的設計思路進行教學,總是千方百計的將學生雖不大規范、但卻有創造性的見解,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因此,深入學習新的教育理念,切實轉變教師的角色是指導學生開展探究式學習的關鍵一環,因為,教師觀念的偏差,必然帶來教學行為角色的錯位。
教師要認真學習關於「探究式學習」的教育教學方法理論,轉變觀念。探究式學習強調以人為本,最大限度地保護學生想像力和創造力,鼓勵學生有創造性的回答,有獨特的觀點。初中學生正處於好奇心極強的時期,思維活躍。在語文教學中開展探究式學習,讓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親近自然、融入社會、認識自我,關注自己生活周圍的人和事,滿足他們學習語文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為學生構建開放的語文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的條件,為學生的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
跨學科學習,為開展探究式學習做好知識儲備。學科教學的整體化是教學發展的趨勢,語文教師不能只精通單一的語文知識,而要構建多元的知識結構。語文學科具有基礎性和綜合性,與各科之間的聯系尤為密切。作為一名網路時代的教師,由於科技發展迅速,不進則退,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走在時代的前列,才能促進教學工作。因此,教師還應該在教學中重視加強對多學科的研究和開發。但教師需明確,語文課永遠姓「語」,其它學科知識只是作為語文探究學習的輔助資料,不能忽略語文的本質。總之,作為語文教師要勤於學習,為學生開展探究式學習做好准備。
二、營造探究氛圍,培養創新意識
就目前語文課堂而言,學生主動提問的現象並不多見,有的學生怕出醜,不好意思問;有的學生膽小,不敢大膽問;有的迷信書本,迷信老師,在學習中不善於提出自己的意見和見解,這種沉悶的教學氣氛不僅嚴重影響著學生思維的發展,而且影響著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為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必須營造和諧、寬松的課堂氣氛,以師生間的平等、學生間的友好,給學生「安全感」、「自由感」,使他們敢問、願問、愛問。教師要在平時的一舉一動中注意幫學生樹立自信,使學生怎麼想就怎麼說,怎麼疑就怎麼問,從而使學生敢問,而且還要引導學生多問,要求學生在課堂上乃至整個學習過程中,要求全體參與,凡事都問個為什麼,全方位地問,這樣,整個學習過程就成為學生質疑問難、探究創造的過程。讓學生在寬松、和諧、自由的氛圍中學習,學生思路會更開闊,思維會更敏捷。因此,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或開放的問題情境,不僅有利於調動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而且能保證教學目標順利完成。比如尊重和贊賞學生與老師一次不同觀點的「頂撞」,語文課上一次大膽的發言,一個新穎的造句,一個與眾不同的見解,一次進步的作業,一次學習新方法的嘗試,一個精妙詞語的使用,作文中一次精巧的構思等,以此激發學生的探究願望,使學生樂於探索。
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自主學習
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探究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濃厚的興趣能培養學生的求知慾,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是學生主動參與、達到「自主探究」學習的關鍵。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語文水平的真正提高離不開興趣的培養,創造能力的提高更離不開濃厚的興趣,興趣作為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對維持學生學習動機,促進教學效果,達到教學目的具有重要的意義。因而教師首先必須具有崇高的師德、淵博的學識、高超的教藝、精粹的語言和幽默的談吐,同時更要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幫助學生,使自己產生親和力、信賴感,只有這樣,才會產生「親其師,信其道」的效應,學生才會喜歡上你的課。其次,教師必須熟練的掌握激發情感的方法和手段,如飽含情感的朗讀、巧妙的語言點化、相機誘導、適時點撥等等。再者,根據文章特點精心設計、巧妙引導,通過懸念、設問、質疑等方式,創設問題情境去點燃學生的探究熱情,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使他們產生愉快學習的情感,形成一種願學、想學的心境,從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使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得以落實。在教學中,教師要特別注重指導學生如何去發現問題,比如說如何質疑、如何提問、如何進行分析等,以及發現了問題後,如何去尋求解決的方法。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教師只應是適時適當提供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資源以及信息資源,引導學生主動的學習,形成「自主探究」的學習思維,獨立探究,勇於嘗試,自主閱讀思考、討論、發現問題,並鼓勵他們運用已有知識查找資料,嘗試解答自己提出的問題,獲取成果。
四、發揮主導作用,調控探究進程
探究式學習是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學習活動,它強調參與者的自主探究,強調探究過程中的獨立思考、獨立分析、獨立判斷和解決問題,但為了保證學習的有效性,教師的調控很重要,尤其要把握好幾個「度」:重視深度,把握難度,掌握時間度,提高效益度,關注參與度。既不要越俎代庖,事無巨細,也不能形同放羊,不聞不問。應以學生為主體,因材施教,適時誘導學生主動去探究,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由局部到整體,由感性到理性,全面深刻的理解課文內容;引導學生展開合理的聯想與想像,溝通腦海中固有的知識,形成新舊知識重組,達到由語言文字到思想內容「披文入理」的感悟和認識。教師可從幾個方面發揮主導作用:
(1)起始階段,搞好教學設計,確定教學目標,使目標問題化,並提供與閱讀有關的輔助材料,為學生順利開展探究式閱讀指明方向。如教《變色龍》一課時,首先確定目標:①理解社會環境描寫;②掌握語言描寫和對比手法對刻畫人物性格的作用。問題化後的目標是:①找出社會環境描寫的句子並分析其特點和作用。②奧楚蔑洛夫在「審」過程中作了幾次判定,幾次變色,每次判定的依據是什麼?③比較每次判定的內容,從中了解奧楚蔑洛夫的性格特點。④想像續寫課文,要求結局在情理之中,但在意料之外。提供的閱讀材料有:契訶夫的生平、本課的寫作背景、小說的一般常識、人物描寫的方法及對比的寫作手法等有關資料。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明確目標,讓學生圍繞問題開始搜集材料,鼓勵學生自主的去探究學習。
(2)實施階段,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是心理疏導、方法指導和價值引導。心理疏導主要指鼓勵學生大膽探索,敢於質疑。對於學生的質疑,教師小心加以呵護,以極大的耐心和誠心來保護其質疑的積極性,因為質疑,學生容易產生一種新的認知需求,形成問題意識;方法指導主要指為學生提供基本的研究方法和策略;價值引導主要指培養研究興趣和良好的探究習慣等。在探究的過程中注重教師的適時誘導和學生間的相互討論。
(3)總結階段,主要是進行評價,評價要重視激勵評價。評價直接影響到學生探究學習的熱情。由於探究式學習重視成果,更重視過程體驗,所以教師要給每個學生盡可能多的鼓勵,
要賞識每一個學生,用信任的目光去關注,用激勵的話語去贊美,要充分發現和肯定學生在探究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閃光點,挖掘學生身上所蘊藏的潛能,讓他們從中體驗到探究學習的樂趣和成功,激勵和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陸』 如何加強小學語言文字教學
如今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加強語言文字積累訓練變得越來越重要。這一方面反映了著力改進語文課堂教學,提高小學生語文學習質量的實踐要求,另一方面也說明通過幾十年的反復討論,大家對小學語文教學性質和任務的認識逐漸趨向一致,這就是:小學語文學科是進行社會交際的工具學科,其核心任務是培養學生運用連貫的語言文字的能力,同時要恰當地完成思想品德教育、發展認識能力
提高審美能力和培養健康個性的任務。
那麼如何在完成教學內容而又無須增加學生的作業負擔的情況下加強這方面的工作呢?教師面臨的任務就是:加強語言文字的積累訓練,提高課堂效益,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語言文字,背誦銘記後化為己有,需要時能靈活運用。
在這里,我想就小學語文教學中語言文字積累訓練方法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語言文字積累訓練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現狀。
通過這幾年的觀察我發現:小學語文教學中語言文字積累訓練,沒有引起多數老師的重視。因為多數老師認為,在低年級進行語言文字積累,實際上是徒勞無功,是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低年級的重頭戲,還應該是識字寫字,而不應把太多的時間花在積累上,積累應在中高年級中進行。因此,很多的低年級語文課堂,還是把大量的時間放在識字寫字上,語言文字積累十分欠缺。還有一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對課文內容繁瑣的分析,而忽視了對語言文字的訓練:只
注重「理解語言」訓練,而忽視了「積累、表達、運用」的訓練。如此狀況會使我們的學生只會學語文,而不會用語文。
二、簡要闡明小學語文教學中語言文字積累訓練積累的意義。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語文新課程標准》強調積累,規定了課外閱讀總量和背誦篇數,列出了背誦推薦的篇目,對低、中、高年級的閱讀,也有了明確的要求,如低年級要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課外閱讀積累總量不少於5萬字。隨著新課程標準的誕生,輿論的導向已將積累放在凸顯的位置來看待。針對新課程標准要求,我認為只有讀得多,記得多,應用
起來才能得心應手,達到運用自如的境界。
三、激發小學語文教學中語言文字積累訓練的興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如果我們教師不顧學生的興趣願望,以我們的好惡代替學生的自主選擇,把語言文字積累訓練變成硬性灌輸的過程,這樣「硬按牛頭喝水」的教學肯定會事倍功半。為什麼要讀要背?為什麼背這些而不是背那些?只籠統地說對語文學習有好處是不夠的。我們要巧妙地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為語言文字積累的對象所吸引,產生讀、背的需要和慾望,積累才會有內驅力。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把選擇的機會還給學生。「好之」「樂之」,當然就「愛之」,愛讀是多讀的必要前提,多讀則是愛讀的必然結果。重要的不是要讓孩子讀多少書,重要的是讓孩子喜歡上書,跟書交朋友,培養學生讀書的興趣。最直接的方法是教師根據學生大都愛聽故事,表現欲強的特點,可以借著給學生講故事的機會,向學生推薦好書,並引導他們自己講故事。再在每天早讀前的五分鍾進行匯報,以贈送「營養早餐」的形式,來交流看故事的情
況。最後,語言文字興趣積累要逐漸升華為審美積累。審美積累才是一種恆久的有強大內驅力的語言文字積累。
四、提高小學語文教學中語言文字積累訓練的有效策略。
十餘年來的語文教學實踐,我以為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有效地積累語言,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嘗試:
1、通過激情誦讀,促進語言文字的積累訓練
有感情地朗讀是理解課文語言文字的有效方法,葉老曾譽之為「美讀」。語文教材中文質兼美的課文應該引導學生認真讀,反復讀,以此來感受語言,積累語言。如《桂林山水》一文,作者以如詩的筆觸,為我們展示一副桂林山水的秀麗畫卷,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山河、陶醉大自然之情。教學中我們可讓學生聽配樂朗讀,接著引領學生觀看桂林山水的圖片、錄像,也可讓有幸游覽過桂林山水的學生談談真實感受,激發學生對桂林山水的熱愛嚮往之情。在此基礎上配樂讀,
表演讀,甚至流利誦讀,學生心通其意,
身臨其境之感,水到渠成地將自己與優美文字聯系起來,就在感情朗讀中順理成章地積累了語言。
2、在朗讀中理解詞語,促進語言文字的積累訓練。
在聲情並茂的朗讀中學生可以理解詞語的內涵,領悟作者寫作的情感和目的。比如《我們愛你啊,中國》,內容是學生所熟悉的,但是所有的內容以現代詩的形式出現,要引導學生弄清整首詩的主題、內涵就要反復朗讀,在讀中了解祖國的可愛之處?哪一個詞語最能概括祖國的幅員遼闊,哪一個詞語最能體現祖國的精神?對一些詞語如:「巧奪天工、巍峨、濃妝淡抹」,要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理解,傣家竹樓、布達拉宮、吐魯番、戈壁灘是祖國有代表性的風物。松樹的偉岸、梅花的高潔,博大的胸懷、恢弘的氣魄。反映了中華民族剛強不屈、純潔高尚、胸襟博大、氣魄恢弘的精神 ,當讀到這些詞語、句子時,每個表現出的是自豪、是驕傲。在悟情的基礎上自然地理解祖國的可愛之處,然後讓學生舉例暢談祖國的大好河山,特別是班級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要讓他們說說家鄉各種風俗、美景、特產等,讓本地的學生說說家鄉這幾年的巨大變化。最後以幅員遼闊、
山河壯麗、物產豐富、文化燦爛、民族偉大、奮發開拓等詞來提綱挈領地串連全詩,復述詩句,達到以讀悟情、以讀解詞、以詞概文的目的。
3、通過熟練背誦,促進語言文字的積累訓練。
小學階段是人的一生中記憶力最好的黃金時代。趁著小學生的記憶好,在他們的小腦袋裡裝點詩文佳作,並為其轉化為自己的語言文字做好一定的鋪墊,尤其是對於學生「不會表達」的缺憾是一種很好的補償。低年級的語文教師盡量做到精講多練,擠出時間指導學生背誦。要求學生會背的課文,作為教師,必須做到先會背,與生同背,與之同樂。同時還可以利用課外時間進行下列活動:1、每日背一句。低段學生可由老師選擇一句簡單優美的課內外語句、詩句。每天早上利用5分鍾時間帶領學生背誦。2、每周背一詩。教師每周選擇一首適合學生的古詩,要求學生不僅會背誦而且能理解其意,感悟其情。背誦不受任何條件的限制,而且形式多樣,可檢查性地抽背,鞏固性地小組背、齊背,可游戲性地同桌
或兩組對背,也可在課間背、課前背、放學背、路上背等。
4、通過閱讀遷移,促進語言文字的積累訓練。
「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善於憑借教材這個例子舉一反三,選擇合適的補充材料擴展閱讀,指導學生有效積累語言。補充閱讀的可以是一句話、一段話或一篇文章,或開闊視野,或加深理解,或升華課文的思想內涵,或拋磚引玉,引發學生豐富而大膽的想像,或引導學生自讀自悟,體會文章語言之美、用詞之妙、結構之新、描寫之實。這樣,便自然地形成了以課文的詞、句、段、篇為中心輻射點的課文與課外材料有機融合的大閱讀格局。如:學了《鳥的天堂》一課後,可引導學生觀察文中插圖,學習課文中寫鳥聲、鳥影和榕樹的句段,抓住那隻機靈可愛的,但課文中並沒有細細描寫的小畫眉寫一段話,注意寫出小鳥兒自由自在地在樂園中飛翔、嬉戲的情形。這是練習對課文句段的遷移來積累語言。再如,教學《秦兵馬俑》一文後,要求學生靈活剪輯文中語言,加上自己平時的積累,做做小導游,用富有激情、流暢的語言介紹西安兵馬俑這一「世
界第八大奇跡」、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這是幫助學生遷移積累篇章語言。
5、通過課外閱讀促進語言文字的積累訓練。
博聞強識,能給大腦皮層多側面的語言刺激,而在閱讀過程中,能再次強化大腦皮層已有的語言信息,使大腦中業已形成的聯系系統更為完整、嚴密,進而形成系統化。引導學生廣泛閱讀,擴大閱讀量,其實也是在積累語言文字,充實語言倉庫。呂淑湘先生說:「問語文學得好的人,無一不得益於課外閱讀。」葉聖陶先生也強調指出:「為養成閱讀習慣,為充滿自己的生活, 都非多讀不可。」因
此,我們除了上好閱讀課外還注意指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讓學生從大量的課外閱讀中汲取養料。
我們可根據學生實際和教學的需要,向學生推薦適合他們的書目。比如,從學生年齡出發,向低年級學生推薦童話、寓言、卡通等生動有趣的讀物,向中年級學生推薦情節動人、曲折的故事,如歷史故事,民間故事,科幻小說,向高年級學生推薦文質兼美,富有情趣的名篇佳作。也可以從教學需要出發,引導學生閱讀與課文相關的文章。如在教學《將相和》時,教師根據學生愛聽故事的特點,繪聲繪色地講幾段將相和之前的或之後的故事片斷,當學生聽得津津有味時,教師嘎然而止,然後告訴學生,要知道故事發展如何,課外書里都有,只要自己去看書,就會知道更有趣味的故事。接著趁熱打鐵,向他們推薦《史記》等。又如學了《蝙蝠和雷達》,推薦學生讀一讀兒童科普讀物……這樣不僅能激發課外閱讀的興趣,也有利於語言的積累。
6、通過生活積累,促進語言文字的積累訓練。
學生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這種多彩的語言文字積累資源,就要靠老師去慧眼識得。作為老師,應該想方設法將其各種生活體驗充實到他們的腦海中,視線里,引導、啟發他們的積累。如:小朋友們都愛看動畫片,老師不防允許他們在晚上完成作業的基礎上,看10分鍾的動畫片,讓他們在動畫片里找人物的名字。另外學生還可以把動畫片里的故事記在腦子里,和小夥伴們分享,真是其樂融融,語言文字積累的興趣馬上激發起來了。電視廣播媒介有很多豐富多彩的語言文字,而積累這些語言文字,對學生來說是沒有負擔的。最值得一提的是小朋友們都愛吃東西,玩玩具,很多商家都通過做廣告的形式,對自己的商品進行推銷,很多好的廣告詞,其實都是詩詞般精練簡潔含義深刻、琅琅上口、的優美語句。
平時讓小朋友們多關注這些語句的話,真的是一筆不小的財富。
7、通過勤思勤記,促進語言文字的積累訓練。
教師要盡量鼓勵學生堅持寫日記。寫日記,既能積累語言文字寫作素材,又能鍛煉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本領,可以是自己一天中的所見,所聞,所感,也可以是看過的有意義的畫片、糖果紙、門票、小照片等剪貼而成的剪貼式日記,在日記本上,根據自己貼、畫的內容用上自己的語言文字寫幾句或一段話。
通過以上這樣語言文字的積累訓練,學生的思路會逐步清晰,閱讀能力會隨之提高。多知才能多智,厚積才能薄發。在積累了大量語言文字後及時練說練寫再加以創造性想像,將來就能揮灑自如地應對考試、寫作和辯論。在語文教學中,如果我們始終堅持以語言積累為軸心,讓學生在理解、感悟的基礎上,多讀、巧記、樂說、善寫,讓記憶與感悟融合,積累與運用並重,儲存與整合統一,趣味性與生活性兼顧,多管齊下,持之以恆,堅持不懈,對於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
祖國語言文字、培養語感、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
『柒』 如何在教學中落實語言文字運用階段性研究成果
「語言文抄字運用」主要指口頭語襲言表達和書面語言表達。「運用」應有兩層意思:一是能正確、規范地運用語言文字;二是能有方法、有創意地運用語言文字。小學階段,能不能讓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規范化,就是一個艱巨的教學任務,要讓學生說的話寫的文字,別的地方的人能夠聽得懂看得懂,能夠完全去掉口語化的傾向,就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明確,聽說讀寫都是運用的實踐,運用就必須在識字寫字、口語交際、閱讀寫作中得到全面地落實。(一)在寫字教學中必須要落實:1.低年級課上教師一定要有對寫字教學的指導。2.中年級摘抄句子、段落。3. 高年級指導練筆的書寫。(二)在閱讀教學方面,要採用各種形式的的來讓學生理解文本。注重從讀學寫,讀寫結合。練筆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重要體現,能有效促進學生表達能力的提高(三)在口語交際和寫作方面,首先要保護學生的性的興趣,要求學生說實話、真話、心裡話。總之我們要努力把握課程目標,著眼語言運用,逐步實現由「教課文」向「用課文學語文」的美麗轉身。
『捌』 如何使用語言文字進行課堂教學
何謂「語文」?語言和文字。詳細說來,語,即口頭語言;文,指書面語言。
何謂「素養」?平日里的修養。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它的終極目標就是把經典的東西爛熟於心,熟練掌握必備的技巧方法,隨時懂得提取出來,在口頭上、書面上自如地表達運用。
朱自清說過「與其讓學生讀十、二十部詩集,不如讓學生背一百首詩歌。背下來的東西才是自己的,沒有背下來的都是人家的。背下來的東西才能像吃到你肚子里的糧食,化為營養;沒有背下來的東西,永遠不會成為你的營養。」學語文,就是要積累。魯迅說,學好語文沒有什麼技巧,四個字:多讀多寫。學語文,必須要實踐。葉聖陶先生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語文教材里的每一篇文章僅僅是提供學習語言的例子。那麼,語文閱讀教學的核心價值取向是什麼呢?是學生憑借這一個個生動的例子,學習、理解、運用與積累祖國語言文字。因此,賈志敏老師說:語文課,指的是在課堂上,老師借課文為例子,教學生說話,教學生寫話。
一、語言文字訓練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在我們現在的許多課堂上,普遍存在著這樣「三多三少」的現象:(1)教師說的多,學生說的少;(2)學生理解的多,表達的少;(3)課外延伸的多,課內訓練的少。課堂上老師的強勢引導感悟,導致了學生感悟的是「教師的感悟」,老師的的強勢指導朗讀,導致了教學目標的單一性,偏離了教材編排的意圖。從辯證的觀點上來說,教師的強勢,往往造成學生的弱勢。我們在課堂上不難發現,許多學生在教師說前半句時,能不約而同地接後半句,似乎都懂,一旦要求學生自己闡述時,能清楚表達、完整述說的孩子卻是鳳毛麟角了。在感悟文本的時候,老師們往往追溯寫作背景、介紹作者、比較原文、拓展同類作品、動作演示、運用多媒體再現場景、……方法眾多,異彩紛呈,也收獲多元化的感動。
但是,是什麼原因造成個體「說不清、寫不順、字不規范」的現象常在?毫無疑問,是忽略了在課堂上必須要進行有效的語言文字訓練。造成這種對語文課程認識上的偏頗,其主要原因在於:
1、過多的感悟形式佔用了很多時間,老師們普遍感覺課堂上沒有時間擠進語言訓練。
2、語用意識弱,並未把語言文字的訓練作為閱讀教學的重點。
3、對教材的解讀有偏差,沒有找准語言訓練的點。
4、教師的語感不足,閱讀敏感度不夠強。
歸根結底,在於大家對語文課程的認識天平傾向了人文價值,其實它與工具性是教學這個矛盾運動過程的對立統一的整體,要和諧共舞,水乳交融。
二、解決策略
(一)語文意識的回歸——繁華落盡見真淳
1、生本課堂,返璞歸真
我們的課堂是為學生而上,我們的教學對象只是年幼的孩子,他們所需要的是什麼?不是深奧的哲理,不是深刻的感受,而是從文本中汲取適合他們年齡特徵的知識,並學會運用,終生可用。所以,我們的課堂上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能讓兒童樂於學習,輕松學會,掌握技巧。
2、抓住根本,認清方向
(注釋①)張志公先生說:「語言是個工具。掌握工具要靠練。練才能熟,熟能生巧。」(1962年《說「練」》)。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教學生說話,教學生寫話,這是習得言語。這樣的本事是「練」出來的,絕不是光靠老師「講」出來的。要掌握它,必須通過多次、反復的訓練,讓學生聽得清楚,說得明白,讀得正確,寫得流暢。那麼一些課堂上重感悟輕訓練現象的產生,就是沒有抓住語文閱讀教學的根本。一個有語文意識的老師,他不會只盯著文本的內容,他會抓住「語文核心價值」,重點挖掘課文隱含的語文學習價值,重點訓練學生對語言的感受能力和表達能力,重點完成語文課應該完成的教學目標,把「語文課」上成真正的「語文課」。 因此,語文的獨當之任是語言文字,語文課上要講「字、詞、句、段、篇」,要練「聽、說、讀、寫」。
(二)教學目標的確立——一枝一葉總關情
1、整體把握,系統訓練
《語文課程標准》對每一個學段的教學目標都做了細致的要求,是我們教學的綱領;教材的是教與學的憑借;單元導讀則為我們的教學提點出了訓練點。我們在備課時,要先對以上三項做到心中有數,才能正確把握文本的語言訓練主線。
2、慧眼識點,把握重點
(注釋②)語文教材既是語文知識的載體,又是語言文字訓練的憑借,教材中精當的用詞、多變的句式、生動的描述、嚴密的說理、巧妙的構思……這些語文因素都是足以構成訓練的素材。語文教師應當有一雙獨具的慧眼,善於從教材文本中發現語文因素,並具有憑借語文因素進行訓練的意識。
⑴熟知學段目標。新課標給每個學段都作了詳細的要求,只要我們每個學段的老師都能扎實自掃門前雪,那麼就能較好地形成一個系統的訓練。比如低年級的語文課堂上出現了許多類似高年級的分析課文,這不僅是拔苗助長,更是學段目標的解讀誤區。低年級以識字教學為重點,課文讀通讀懂就可以了,生字新詞會寫會用就可以了。
⑵關注課後習題。課後的思考題往往蘊含了本課語言訓練的一個重點,但我們在備課的時候把它當作了一個「盲區」,沒有引起足夠的注意。比如有的老師在教學《四季》的時候,把教學的重點放在了讀兒童詩,仿編兒童詩上。這是一年級拼音教學剛結束之後識字教學的第二課,課後題一的「讀讀背背」,只是要求孩子們感受這種詩化的文字,感知四季的特點就可以了。題二的「我會寫」則明確地提示我們,這課的教學重點應該是識字寫字,尤其是認知筆畫「橫折彎鉤」的寫法和「豎彎鉤」的三種不同寫法和,並學會觀察方法,能在田字格內正確書寫。題三的「說說畫畫」,整合了美術學科,進一步引導學生感知四季的分明。
⑶讀懂文本內容。每篇課文中語言文字訓練點需要教師憑借自己的「語文功底」來准確捕捉。比如《秋天的雨》一文,很多教師在解讀第二自然段時都是這樣教學的:
<< span="">課文>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繽紛的顏料。你看,它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它把紅色給了楓樹,紅紅的楓葉像一枚枚郵票,飄哇飄哇,郵來了秋天的涼爽。金黃色是給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紅色是給果樹的,橘子、柿子你擠我碰,爭著要人們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的顏色就更多了,紫紅的、淡黃的、雪白的……美麗的菊花在秋雨里頻頻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