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

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

發布時間:2021-03-05 19:51:41

『壹』 如何把信息技術應用到教育教學中去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恰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融入學科教學,以形象具體的「圖、文、聲、像」來創造教學的人文情景,使抽象的教學內容具體化、清晰化,使學生的思維活躍地參與教學活動,使其重視實踐操作,科學地記憶知識,並且有助於學生發揮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思考,主動探究,使教師以教為主變成學生以學為主,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優化教學過程,增強教學效果。就此問題,淺談一下本人在實際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一、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是艱苦的腦力勞動,學生一旦有了興趣,對事物有了美感,也就變「苦學」為「樂學」了。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那麼怎樣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直是我們數學教師探索的主題,改變教學態度、改變教學方法等等。現在信息技術在教學的出現,給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帶來了一個全新的局面。
第一、信息技術手段進入課堂,給數學課堂教學注入了一股活力,給學生帶來了新鮮感。通過屏幕出現的那一副副生動的畫面,吸引了全體學生的注意,那高質量的音響效果喚起了學生學習的慾望和勁頭,那變化有序的文字不再使學生感到數學知識的單調和枯燥乏味。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能起到強烈地吸引著學生,激發了學生求知慾,形成了一股學習的動力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 時,我使用了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先在屏幕上用動畫顯示了一個長方體的展開和合並不斷出現的畫面作為主題畫面,通過一隻小兔騎著摩托車在長方體的棱上繞圈,並加上美妙的音樂,一下吸引了同學的注意力,使同學們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同學們對於老師要上的數學課充滿了渴望,學習熱情高漲。
第二、信息技術進入課堂,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實踐證明:當學生對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產生了興趣以後,他們就會有很高的學習熱情。這時,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和策劃者(教師)就應該為他們創設各種條件,使他們主動參與進來,成為學習的主人。例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分數的意義》時,我先讓用動畫引出現豬八戒和孫悟空分西瓜的故事。故事裡由於孫悟空沒有把西瓜平均分成四分,師兄弟產生意見,為了搞好團結,共同保護唐僧西天取經,現在需要同學們幫忙解決問題。這時候學生的積極性就被調了起來,迫切地想知道下面的內容。他們就會深入地、興致勃勃地學習這方面的知識,並且廣泛地涉及與之有關的知識,遇到困難時表現出頑強的鑽研精神。從而活躍了課堂氣氛,達到了教學目的。
二、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教學優化數學課堂教學效果。
在數學課堂上運用信息技術進入課堂,不僅可使一些使本教師難教、學生難懂的概念、法則、公式在學習上教學簡單化、形象化,也可以方便數學教師更好地突破知識的重點、難點,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地展現給學生,化抽象為簡單。在學生學習的角度看並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優化和練習,並且不斷鞏固新知識。
(1)在概念、法則、公式教學中,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變抽象為具體,讓學生感性地掌握知識。老師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進行適當的思考、討論、操作、答問、質疑、總結。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獲得知識,發展思維、提高了能力。例如在教學面積的含義時,我把它分為兩部分教學,先教學物體表面的面積,然後教學圍成的平面圖形的面積,最後讓學生得出面積的含義。在教學中,通過信息技術演示引導學生得出物體表面的面積、桌面的面積、操場的面積,從而得出物體表面的面積,由什麼是正方形的面積、長方形的面積得出圍成的平面圖形的面積,再概括出面積的含義。
(2)信息技術進入課堂,有助於教師解決重點、難點。如在「體積和體積單位的認識」一課中,教學重點是理解體積的含義,認識體積單位;教學難點是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正確表象。這些內容都比較抽象,我利用信息技術的作用在教學邊講解邊演示,電腦出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物體有多大,並與學生操作相結合,變抽象為具體,誘導啟發學生,創造良好的思考問題的環境,促進他們動腦筋,使所有學生都去思考問題,除了應用信息技術手段以外,我還利用三把米尺組合成一個1立方米的正方體,讓一個組的學生走進去,從而感知到1立方米的正方體可以藏12個人。通過生動的演示和實驗使學生有所領悟,有所發現,有所創新,突破了本課的重點難點。
(3)利用信息技術的優點在教學中優化練習設計,鞏固新知識。新授課中的鞏固練習,就是運用知識解決問題。這時不是簡單地重復書上學到的東西,這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教學過程,不斷優化練習。信息技術在教學在這方面具有很大的優越性。在「練習」的設計方面更富有彈性,體現練習的階梯發展趨勢,有易到難,體現差異教育:學生開始從模仿型的基本練習——變為提高辨析能力而設置的判斷練習——再變為糅合知識而設置的綜合練習等等。另外,老師在練習課上從基本問題出發,循序漸進地設計練習內容和增加難度,設計一定的嘗試練習題和發展性練習題,使學生知道知識的內在聯系及規律,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不依常規去尋求變異,使學生既長知識,長智慧。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在這方面同樣有很大的優越性,不僅數學題型變化多樣,而且一題多變,可以讓學生通過多層次,多角度的練習,提高了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生活中的數學,從而提高學生數學的能力。
三、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大教學密度和提高信息接受量。
自從新教材實施以來,很多老師都有同感,就是我們所使用的教材課容量比老教材多了不少,而課時安排卻沒有增多,特別是一、二年級的數學,一個星期只有3節課,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中提高教學效率。如果使用過去的手段,增加每一節課的信息含量,存在一定的難度。教材內容是有限的,而課堂教學採用信息技術手段後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把與有關的內容引入課堂,從而拓寬學生的視野,加大課堂的容量。例如在講授「第十冊《統計圖》的教學」一節時,我利用電腦的Excel功能,設計了簡單折線統計圖和復合折線統計圖,教會學生如何運用Excel功能。本來兩節課才能完成的教學任務,我一節課就完成了。學生通過在電腦室上課,動手操作,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優勢對於重點、難點知識部分進行特殊區分顯示,比較歸納,得出結論。以往需要兩節課時完成的任務,在運用了信息技術教學之後,壓縮成了一節課時來完成。運用信息技術進行科學,可以將教材按要求重新組合,增加課堂信息傳輸量,加大密度,同時又充分調動學生運用多種感覺器官,投入積極的思考,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這樣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信息技術為中介的整個課堂得到了優化,提高了教學的效果,還能減輕學生盲目地死記硬背的負擔。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有利於促進學生學習興趣,激活學生思維,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由於課件設計的形象生動,使學生右腦的直覺形象思維得到較充分的訓練和提高,可以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又由於問題的設計和啟發易於多樣化和綜合化,易於知識之間的滲透和條理化,把左腦的抽象邏輯性與右腦的具體形象性相結合。通過這樣,教師就更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想像力、思維力,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創新教育的實施和創新型人材培養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四、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讓生活走進課堂。
數學本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為了讓學生學有用的數學。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瞄準與學生生活經驗的最佳聯結點,並架起橋梁,使數學知識因貼近生活而變得生動有趣,讓學生感受生活化的數學,用數學眼光看待周圍的生活,增強學生的數學意識,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和素養,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設計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貼近他們實際的生活素材。例如,我教學五年級 「數學活動課」一節時,錄像播放師游「廣州東方樂園」的情景。參加這次活動的學生有980人,教師38人。門票價格為成人票每張10元,學生票每張5元,30人以上可以購買團體票,團體票每張6元。問:請你設計一種最為省錢的購票方案。同學們展開熱烈的討論,各自提出自己的設計方案。
創設生活情景,突出主體地位。把教材內容與生活情景有機結合起來,使數學知識成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現實,讓數學貼近生活,使學生真正體會到生活中充滿了數學。例如,我在教學「幾和第幾」時,讓學生模擬人們排隊買票的情景,把靜止的畫面變成生動的場景,在生動有趣的生活中學生加深了對基數與序數的認識,學會了處理生活中的問題。 將信息技術融合到小學數學科教學中來,充分運用各種信息資源,讓生活走進數學課堂。
總之,把現代信息技術融入到小學數學教學中去,發揮其主導作用,創設生動形象的生活的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讓學生從繁瑣的學習中解脫出來,形成合作交流、主動探索的學習氛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素質教育實施,達到優化課堂教學,增強教學效果。從而有效地培養更多的跨世紀的創造性人才.

『貳』 現代教育信息技術在教學上的應用,對教學過程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現代教育技術是以現代教育理論為基礎,運用現代科技成果和系統科學提高教學效益、優化教育教學過程的理論和實踐的技術,它通過研究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來解決教育教學問題.教育技術的研究對象是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強調從學習者的角度,利用系統方法組織教學過程,優化協調教學資源.現代教育技術可分為教育媒體技術和教育設計技術,前者是有形的物化狀態的技術,主要涉及教育中的硬體和軟體技術,包括教育信息的傳播與傳輸技術、教育信息的存儲與檢索技術、教育信息的加工與處理技術和教育信息的顯示與拷貝技術;後者是無形的智能形態的技術,主要涉及如何選用教材和用具,安排教學活動的計劃、分組,教學過程的控制、評價、管理、策略等問題,包括教育系統技術、教育心理技術和教育計劃技術.現代教學過程由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媒體四個基本要素構成,教師通過教學媒體傳輸信息(教學內容),學生通過教學媒體接受信息(學習內容),四個要素之間有著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關系.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運用,對教學過程中的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媒體四個要素都產生的深刻的影響.
一、轉變了教師的角色,使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
在傳統教學中,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扮演的是家長式的講解者,相對於學生是知識的擁有者和傳道者,是權威的象徵,以教師為中心,忽視了學生學習主體作用的發揮,使學生成為消極地被動地接受知識者.現代教育技術進入課堂教學後,教師的角色從其特徵、職能等方面發生了變化,教師不再是學生獲得知識的唯一信息源,教師的權威意識逐漸失落.教師的角色從單純的講授知識轉變教學的設計者、學生活動的導演者、學生獲得知識的引導者.學生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一定的情景里,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知識、學會學習,主動地探索知識.當然,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授者、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和管理者,以及言傳身教作為學生的榜樣的角色得到了更好地發揮.同時,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應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使學生由消極的知識接受者逐漸轉變為積極的知識探索者和能力的進取者.教師應根據課程計劃和學生的需求設計製作供學生學慣用的教學軟體(課件).此外,教師必須研究在現代教育技術影響下學生學習的特點和規律,構建新型的教學模式.
二、轉變了學生的地位,促進了學生主體性的發揮
在傳統教學中,學生依靠教師組織、安排和要求進行學習,學生消極被動地聽取教師的知識傳授,始終處於接受灌輸的被動地位,學生只有依靠教師的講解才能掌握知識,依靠教師的考核才能知道自己的進步.現代教育技術進入課堂教學後,改變了學生對教師的依附,錄音帶、錄像帶、計算機軟體、光碟、多媒體技術(如虛擬現實、超媒體技術)、網路等現代教學媒體以各自特有的優勢,為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的外部刺激和豐富的學習資源,也為學生提供了多種參與機會,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有機會主動地參與、發現、探究知識.知識來源渠道多了,學習的時間、內容、進度可以自行掌握,使學生從被動的學習轉變為自主的學習,提高了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多方面能力,提高了學習的效果.當然,學生的自我學習和自我教育,必須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現代教育技術進入課堂教學,教學系統由傳統教學的「人一人」系統變為「人一機」或「人一機一人」系統,這種系統是師生雙向參與、雙向溝通、平等互助、共同受益的教學相長關系,但教師對學生在人格精神方面的影響減少了,對學生的個性、情感、合作等品質的發展不利,因此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必須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文素質的教育.
三、轉變了教學媒體的作用,使教學媒體成為學生認知的工具
在傳統教學中,教學媒體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傳授知識的工具,現代教育技術進入課堂教學後,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通信技術、網路技術給課堂教學提供了新的手段,注入了新的活力,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多媒體課件、電子作業系統、虛擬現實、電子出版物、超媒體技術、遠距離教學、網上學校等現代教學媒體,能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學生認知水平情況的需要,直接介入教學活動過程,以豐富多彩的表現手段,具體形象再現各種事物、現象、情景、過程,不受時間、空間、運動狀態的限制,幫助學生充分感知知識,理解知識.同時,學生可以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的高度交互性進行自主學習,挑選名教師和專家的指導.但必須指出,任何一種教學媒體都有其優勢和局限性,在不同的場合下各有自己存在的價值,在教學中各種媒體應該是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的.
四、轉變教學內容的結構,重視培養學生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
教學內容的更新和發展總是隨著社會進步和科技的發展而進行的,當前計算機網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發展很快,以驚人的速度改變著人們的學習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信息技術已成為現代人必備的第四個工具性學科(前三個為語文、數學、外語),它是培養學生獲取和加工信息能力、保證學生主動學習和促進學生終生發展的工具性課程.閱讀、寫字、計算一直是基礎教育的重要教學內容,現代信息技術在這些領域發生了質的變化,閱讀從線型文本式走向多媒體電子讀物,由抽象的文字擴展為圖文並茂、聲形並茂的閱讀形式;書寫從一筆一劃地練習走向鍵盤輸入、滑鼠輸入、掃描輸入、語言輸入等;高速計算是計算機的最原始功能,掌握計算機技術將能取代計算的技巧與方法.因此,現代教育技術進入課堂教學,將帶來教學內容的變革,必須用現代科學技術的新知識充實和更新教學內容,注重培養學生應用計算機和通信的基本能力、信息搜索分析和篩選能力、網路環境下合作共事的能力、解決半結構問題能力等.不僅傳授課本知識,還要重視能力的訓練和情操的培養,尤其重視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的培養.總之,現代教育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不能簡單地看成是一種教學手段或教學方法運用的問題,而是一場教育領域的深刻變革,它將導致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變革,最終將導致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學理論、教育體制的根本變革.
正如,陳至立部長在《制高急――現代教育技術》一文中所強調的「要深刻認識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應用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充分認識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是現代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對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並號召「各級各類學校的教師要緊跟科學技術發展的步伐,努力掌握和應用現代教育技術,以提高自身素質,適應現代教育的要求」.

『叄』 教育信息化在課堂中的具體應用

你話在課堂上的具體應用遠遠日的信息,在教學中要有十分廣泛,比如說白板教學,或者是那計算機教學課件

『肆』 為什麼在教育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

一、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是艱苦的腦力勞動,學生一旦有了興趣,對事物有了美感,也就變「苦學」為「樂學」了。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那麼怎樣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直是我們數學教師探索的主題,改變教學態度、改變教學方法等等。現在信息技術在教學的出現,給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帶來了一個全新的局面。
第一、信息技術手段進入課堂,給數學課堂教學注入了一股活力,給學生帶來了新鮮感。通過屏幕出現的那一副副生動的畫面,吸引了全體學生的注意,那高質量的音響效果喚起了學生學習的慾望和勁頭,那變化有序的文字不再使學生感到數學知識的單調和枯燥乏味。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能起到強烈地吸引著學生,激發了學生求知慾,形成了一股學習的動力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 時,我使用了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先在屏幕上用動畫顯示了一個長方體的展開和合並不斷出現的畫面作為主題畫面,通過一隻小兔騎著摩托車在長方體的棱上繞圈,並加上美妙的音樂,一下吸引了同學的注意力,使同學們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同學們對於老師要上的數學課充滿了渴望,學習熱情高漲。
第二、信息技術進入課堂,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實踐證明:當學生對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產生了興趣以後,他們就會有很高的學習熱情。這時,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和策劃者(教師)就應該為他們創設各種條件,使他們主動參與進來,成為學習的主人。例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分數的意義》時,我先讓用動畫引出現豬八戒和孫悟空分西瓜的故事。故事裡由於孫悟空沒有把西瓜平均分成四分,師兄弟產生意見,為了搞好團結,共同保護唐僧西天取經,現在需要同學們幫忙解決問題。這時候學生的積極性就被調了起來,迫切地想知道下面的內容。他們就會深入地、興致勃勃地學習這方面的知識,並且廣泛地涉及與之有關的知識,遇到困難時表現出頑強的鑽研精神。從而活躍了課堂氣氛,達到了教學目的。
二、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教學優化數學課堂教學效果。
在數學課堂上運用信息技術進入課堂,不僅可使一些使本教師難教、學生難懂的概念、法則、公式在學習上教學簡單化、形象化,也可以方便數學教師更好地突破知識的重點、難點,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地展現給學生,化抽象為簡單。在學生學習的角度看並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優化和練習,並且不斷鞏固新知識。
(1)在概念、法則、公式教學中,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變抽象為具體,讓學生感性地掌握知識。老師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進行適當的思考、討論、操作、答問、質疑、總結。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獲得知識,發展思維、提高了能力。例如在教學面積的含義時,我把它分為兩部分教學,先教學物體表面的面積,然後教學圍成的平面圖形的面積,最後讓學生得出面積的含義。在教學中,通過信息技術演示引導學生得出物體表面的面積、桌面的面積、操場的面積,從而得出物體表面的面積,由什麼是正方形的面積、長方形的面積得出圍成的平面圖形的面積,再概括出面積的含義。
(2)信息技術進入課堂,有助於教師解決重點、難點。如在「體積和體積單位的認識」一課中,教學重點是理解體積的含義,認識體積單位;教學難點是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正確表象。這些內容都比較抽象,我利用信息技術的作用在教學邊講解邊演示,電腦出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物體有多大,並與學生操作相結合,變抽象為具體,誘導啟發學生,創造良好的思考問題的環境,促進他們動腦筋,使所有學生都去思考問題,除了應用信息技術手段以外,我還利用三把米尺組合成一個1立方米的正方體,讓一個組的學生走進去,從而感知到1立方米的正方體可以藏12個人。通過生動的演示和實驗使學生有所領悟,有所發現,有所創新,突破了本課的重點難點。
(3)利用信息技術的優點在教學中優化練習設計,鞏固新知識。新授課中的鞏固練習,就是運用知識解決問題。這時不是簡單地重復書上學到的東西,這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教學過程,不斷優化練習。信息技術在教學在這方面具有很大的優越性。在「練習」的設計方面更富有彈性,體現練習的階梯發展趨勢,有易到難,體現差異教育:學生開始從模仿型的基本練習——變為提高辨析能力而設置的判斷練習——再變為糅合知識而設置的綜合練習等等。另外,老師在練習課上從基本問題出發,循序漸進地設計練習內容和增加難度,設計一定的嘗試練習題和發展性練習題,使學生知道知識的內在聯系及規律,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不依常規去尋求變異,使學生既長知識,長智慧。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在這方面同樣有很大的優越性,不僅數學題型變化多樣,而且一題多變,可以讓學生通過多層次,多角度的練習,提高了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生活中的數學,從而提高學生數學的能力。
三、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大教學密度和提高信息接受量。
自從新教材實施以來,很多老師都有同感,就是我們所使用的教材課容量比老教材多了不少,而課時安排卻沒有增多,特別是一、二年級的數學,一個星期只有3節課,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中提高教學效率。如果使用過去的手段,增加每一節課的信息含量,存在一定的難度。教材內容是有限的,而課堂教學採用信息技術手段後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把與有關的內容引入課堂,從而拓寬學生的視野,加大課堂的容量。例如在講授「第十冊《統計圖》的教學」一節時,我利用電腦的Excel功能,設計了簡單折線統計圖和復合折線統計圖,教會學生如何運用Excel功能。本來兩節課才能完成的教學任務,我一節課就完成了。學生通過在電腦室上課,動手操作,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優勢對於重點、難點知識部分進行特殊區分顯示,比較歸納,得出結論。以往需要兩節課時完成的任務,在運用了信息技術教學之後,壓縮成了一節課時來完成。運用信息技術進行科學,可以將教材按要求重新組合,增加課堂信息傳輸量,加大密度,同時又充分調動學生運用多種感覺器官,投入積極的思考,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這樣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信息技術為中介的整個課堂得到了優化,提高了教學的效果,還能減輕學生盲目地死記硬背的負擔。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有利於促進學生學習興趣,激活學生思維,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由於課件設計的形象生動,使學生右腦的直覺形象思維得到較充分的訓練和提高,可以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又由於問題的設計和啟發易於多樣化和綜合化,易於知識之間的滲透和條理化,把左腦的抽象邏輯性與右腦的具體形象性相結合。通過這樣,教師就更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想像力、思維力,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創新教育的實施和創新型人材培養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四、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讓生活走進課堂。
數學本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為了讓學生學有用的數學。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瞄準與學生生活經驗的最佳聯結點,並架起橋梁,使數學知識因貼近生活而變得生動有趣,讓學生感受生活化的數學,用數學眼光看待周圍的生活,增強學生的數學意識,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和素養,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設計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貼近他們實際的生活素材。例如,我教學五年級 「數學活動課」一節時,錄像播放師游「廣州東方樂園」的情景。參加這次活動的學生有980人,教師38人。門票價格為成人票每張10元,學生票每張5元,30人以上可以購買團體票,團體票每張6元。問:請你設計一種最為省錢的購票方案。同學們展開熱烈的討論,各自提出自己的設計方案。
創設生活情景,突出主體地位。把教材內容與生活情景有機結合起來,使數學知識成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現實,讓數學貼近生活,使學生真正體會到生活中充滿了數學。例如,我在教學「幾和第幾」時,讓學生模擬人們排隊買票的情景,把靜止的畫面變成生動的場景,在生動有趣的生活中學生加深了對基數與序數的認識,學會了處理生活中的問題。 將信息技術融合到小學數學科教學中來,充分運用各種信息資源,讓生活走進數學課堂。
總之,把現代信息技術融入到小學數學教學中去,發揮其主導作用,創設生動形象的生活的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讓學生從繁瑣的學習中解脫出來,形成合作交流、主動探索的學習氛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素質教育實施,達到優化課堂教學,增強教學效果。從而有效地培養更多的跨世紀的創造性人才.

『伍』 如何在教育教學中更好的應用信息技術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信息技術在課堂 教學中的應用已越來越普遍。它具有一定的發展水平,它能突破時間和空間以及邏輯思維的限制,以直觀或間接形象的圖案、真實的人物、真實的色彩,逼真的聲音適宜的光照直接或間接的展現客觀事物,給學生提供完美的視覺美、形象美,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觀察、思維、想像、創造等各種能力的培養,以及動機、興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都能參與學習活動並使之相互結合,形成心理最佳狀態。同時,豐富多彩的熒屏,不斷變化的事物,以及言簡意賅的解說,優美動聽的音樂增添了課堂 教學的氣氛。那麼,如何運用信息技術來改進優化課堂 效果。
一、利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能使學生萌發強烈的求知慾望,直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在課堂 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材的要求,運用信息技術展示一些與教材相關的內容,創造豐富的教學情境,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思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以此來引發學生學習興趣。如《秋天的圖畫》一文描寫秋天景色的勃勃生機,體會「秋天的圖畫」色彩的美麗,想像秋天的圖畫,來表達的喜愛與贊美的情感。因此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製作聲像並茂的電腦課件,向學生來展示,在學生興致盎然之時,設問:此情此景該用什麼語言來表達呢?這樣就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利用信息技術,培養質疑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思維都是從問題開始的,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只有大腦在積極思維,才能解決問題。所以說從某種意義上講,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運動信息技術就能更好的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如教學《挑山工》一課時,可以運用信息技術製作一幅圖:「矮個子,臉兒黑生生的,眉毛很濃,大約四十來歲,敞開的白土布褂子中間露出鮮紅的背心」;「扁擔一頭拴著幾張木凳子,另一頭捆著五六個青皮西瓜」。教師先指導學生仔細觀察這幅圖,再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中描寫這一部分情節,邊讀邊想。讀後學生紛紛舉手提出疑問:為什麼挑山工身擔重物、走的路程比遊人多一倍,但速度並不比遊人慢呢?挑山工「不聲不響」、「悄悄」走到前頭,他當時是怎麼想的?請同學們再讀課文後結合當時的情境進行這樣的設想:遊人是來游覽的,哪裡好玩就在哪裡停,目標散亂;挑山工有任務,要按時把貨物送到山頂,目標專一,所以得一個勁兒往前走通過這樣的質疑學生揭示了一個意味深長的哲理:無論做什麼事,只要堅持不懈地朝著一個目標,腳踏實地地做下去,就一定能達到目的。
三、利用信息技術,突破教學難點
在課堂 教學中,許多學生因缺乏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感興趣的材料而難以開展抽象的思維活動,從而影響了對課堂 教學難點更深入的理解和准確的掌握。利用信息技術能為學生展示多方位、多角度、多層次的觀察空間,創造真實的情境,讓學生憑著真切的形象去感受、體驗比較抽象的事物,從而突破教學難點,這樣才能有效的提高教學質量、教學效果。如教學《海上日出》一課,文章中有時太陽走進了雲堆中,它的光線卻從雲里射下來,直射到水面上。這時候要分辨出哪裡是水,哪裡是天,倒也不容易,因為我就只看見一片燦爛的亮光。這一段也是教學難點。如何才能夠突破和解決教學的難點呢?我們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觀看一些動感連續的畫面了解海上日出的過程和景色,體會日出時的偉大奇觀。學生看著這一幅幅生動直觀的畫面,聽著教師動情的朗讀,深刻領悟了教學內容,突破了教學難點。
四、利用信息技術,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要想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人體,真正學會學習,教師應努力把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學習願望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感到只有自己主動、積極的參與學習才能很好的完成學習任務。如教學《長征》時,我們先指導學生通過,網路收集有關的圖片和資料,1934年10月,中國共產黨的中央蘇區在國民黨第五次「圍剿」中陷落,紅軍第一方面軍(中央紅軍)主力被迫開始長征。10月上旬,各軍團分別集結陸續出發,中共中央和紅一方面軍8萬多人離開江西瑞金踏上征程。我們還通過網路上的音、視屏觀看那真切的紅軍在長征路途中爬雪山,過草地,那是用語言所無法形容的,通過在戰爭時期對長征的了解與我們現在美好生活的對照,激發了學生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和對侵略者強盜行徑的仇恨。同時,學生能夠在收集、製作過程中積極參與,由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推到了主動獲取知識的沿線上,學生能真正感受到了積極參與的樂趣與獲得成功的喜悅,有效地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總之,利用信息技術,師生共同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取代了課堂 上教師繁瑣的課堂 分析,減少了一問一筆式的教學模式,能使學生處於一種動手嘗試、探求發現的境界之中,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情景之中,主體作用得到充分、有效的發揮,課堂 教學得到最優化。

『陸』 現代教育信息技術在教學上的應用,對教學過程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現代教育技術是以現代教育理論為基礎,運用現代科技成果和系統科學提高教學效益、優化教育教學過程的理論和實踐的技術,它通過研究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來解決教育教學問題。教育技術的研究對象是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強調從學習者的角度,利用系統方法組織教學過程,優化協調教學資源。現代教育技術可分為教育媒體技術和教育設計技術,前者是有形的物化狀態的技術,主要涉及教育中的硬體和軟體技術,包括教育信息的傳播與傳輸技術、教育信息的存儲與檢索技術、教育信息的加工與處理技術和教育信息的顯示與拷貝技術;後者是無形的智能形態的技術,主要涉及如何選用教材和用具,安排教學活動的計劃、分組,教學過程的控制、評價、管理、策略等問題,包括教育系統技術、教育心理技術和教育計劃技術。現代教學過程由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媒體四個基本要素構成,教師通過教學媒體傳輸信息(教學內容),學生通過教學媒體接受信息(學習內容),四個要素之間有著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關系。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運用,對教學過程中的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媒體四個要素都產生的深刻的影響。
一、轉變了教師的角色,使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
在傳統教學中,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扮演的是家長式的講解者,相對於學生是知識的擁有者和傳道者,是權威的象徵,以教師為中心,忽視了學生學習主體作用的發揮,使學生成為消極地被動地接受知識者。現代教育技術進入課堂教學後,教師的角色從其特徵、職能等方面發生了變化,教師不再是學生獲得知識的唯一信息源,教師的權威意識逐漸失落。教師的角色從單純的講授知識轉變教學的設計者、學生活動的導演者、學生獲得知識的引導者。學生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一定的情景里,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知識、學會學習,主動地探索知識。當然,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授者、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和管理者,以及言傳身教作為學生的榜樣的角色得到了更好地發揮。同時,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應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使學生由消極的知識接受者逐漸轉變為積極的知識探索者和能力的進取者。教師應根據課程計劃和學生的需求設計製作供學生學慣用的教學軟體(課件)。此外,教師必須研究在現代教育技術影響下學生學習的特點和規律,構建新型的教學模式。
二、轉變了學生的地位,促進了學生主體性的發揮
在傳統教學中,學生依靠教師組織、安排和要求進行學習,學生消極被動地聽取教師的知識傳授,始終處於接受灌輸的被動地位,學生只有依靠教師的講解才能掌握知識,依靠教師的考核才能知道自己的進步。現代教育技術進入課堂教學後,改變了學生對教師的依附,錄音帶、錄像帶、計算機軟體、光碟、多媒體技術(如虛擬現實、超媒體技術)、網路等現代教學媒體以各自特有的優勢,為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的外部刺激和豐富的學習資源,也為學生提供了多種參與機會,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有機會主動地參與、發現、探究知識。知識來源渠道多了,學習的時間、內容、進度可以自行掌握,使學生從被動的學習轉變為自主的學習,提高了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多方面能力,提高了學習的效果。當然,學生的自我學習和自我教育,必須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現代教育技術進入課堂教學,教學系統由傳統教學的「人一人」系統變為「人一機」或「人一機一人」系統,這種系統是師生雙向參與、雙向溝通、平等互助、共同受益的教學相長關系,但教師對學生在人格精神方面的影響減少了,對學生的個性、情感、合作等品質的發展不利,因此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必須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文素質的教育。
三、轉變了教學媒體的作用,使教學媒體成為學生認知的工具
在傳統教學中,教學媒體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傳授知識的工具,現代教育技術進入課堂教學後,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通信技術、網路技術給課堂教學提供了新的手段,注入了新的活力,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多媒體課件、電子作業系統、虛擬現實、電子出版物、超媒體技術、遠距離教學、網上學校等現代教學媒體,能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學生認知水平情況的需要,直接介入教學活動過程,以豐富多彩的表現手段,具體形象再現各種事物、現象、情景、過程,不受時間、空間、運動狀態的限制,幫助學生充分感知知識,理解知識。同時,學生可以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的高度交互性進行自主學習,挑選名教師和專家的指導。但必須指出,任何一種教學媒體都有其優勢和局限性,在不同的場合下各有自己存在的價值,在教學中各種媒體應該是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的。
四、轉變教學內容的結構,重視培養學生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
教學內容的更新和發展總是隨著社會進步和科技的發展而進行的,當前計算機網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發展很快,以驚人的速度改變著人們的學習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信息技術已成為現代人必備的第四個工具性學科(前三個為語文、數學、外語),它是培養學生獲取和加工信息能力、保證學生主動學習和促進學生終生發展的工具性課程。閱讀、寫字、計算一直是基礎教育的重要教學內容,現代信息技術在這些領域發生了質的變化,閱讀從線型文本式走向多媒體電子讀物,由抽象的文字擴展為圖文並茂、聲形並茂的閱讀形式;書寫從一筆一劃地練習走向鍵盤輸入、滑鼠輸入、掃描輸入、語言輸入等;高速計算是計算機的最原始功能,掌握計算機技術將能取代計算的技巧與方法。因此,現代教育技術進入課堂教學,將帶來教學內容的變革,必須用現代科學技術的新知識充實和更新教學內容,注重培養學生應用計算機和通信的基本能力、信息搜索分析和篩選能力、網路環境下合作共事的能力、解決半結構問題能力等。不僅傳授課本知識,還要重視能力的訓練和情操的培養,尤其重視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的培養。總之,現代教育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不能簡單地看成是一種教學手段或教學方法運用的問題,而是一場教育領域的深刻變革,它將導致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變革,最終將導致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學理論、教育體制的根本變革。
正如,陳至立部長在《制高急――現代教育技術》一文中所強調的「要深刻認識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應用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充分認識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是現代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對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並號召「各級各類學校的教師要緊跟科學技術發展的步伐,努力掌握和應用現代教育技術,以提高自身素質,適應現代教育的要求」。

『柒』 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思路有哪些

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主要指多媒體計算機、教室網路、校園網和網際網路(Internet)等。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網路規模在中國的不斷高速擴大,信息技術對現代人生活、工作的深刻改變,多媒體教學手段引入中學課堂教學已從理論走向實踐,走向發展,對信息技術、多媒體手段的運用不僅成為教育主管部門的要求,成為對學校、老師的評價標准,到今天也成為許多有條件學校的教學常態。

在這種形勢下,許多教育工作者改變了觀念,積極投入到對信息技術的學習、掌握、運用中來。廣大教師也掀起了自製教學課件的熱潮,在網路中能查詢到的有關教學的各種影音素材、備課資料、教學課件已數不勝數。這些都深刻地改變了我們的教學思想、教學模式、教學行為和教學常規。

運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優化中小學課堂教學,是教育心理學基本原理在教學實踐中的具體應用。教育心理學知識告訴我們:人們獲取知識,單靠聽覺只能記憶約1/6,單靠視覺,只能記憶約1/4,而同時使用視聽兩種感覺,則能記憶大約是2/3。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能創設逼真的教學環境,動靜結合的教學圖像,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運用圖,文,聲,像並茂的特點,能把教學時說不清道不明,只靠掛圖或黑板作圖又難講解清楚的知識,通過形象生動的畫面、聲像同步的情境、言簡意賅的解說、悅耳動聽的音樂、及時有效的反饋,將知識一目瞭然的展現在學生面前。

1。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應用的現狀分析

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高投」與「低效」的問題,引起中小學教師和校長的高度關注。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的主渠道,課堂教學追求效益、效率和效果的最大化。信息技術作為新型的教學媒體,當它們與各學科的課程加以整合,即應用於課堂教學時,他們就體現出對於教育、教學過程來說是極其寶貴的特性,從而為新型教學結構的創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學環境,進而解決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的「低投」與「高效」的問題。低「投」不僅包括硬體設施、設備的低資產投入,而且還包括師生精力和時間的低消耗;高「效」包括教學過程的快速度和教學水平的高質量。下面,我們以多媒體教學為例來分析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應用的現狀。

1.1 實踐中驗證多媒體教學的優勢

課堂多媒體教學改變了傳統教學「粉筆+黑板」的方式,在多媒體教室配置一定的多媒體教學設備(視頻展示台、計算機、數字投影儀、VCD或DVD、功率放大器、音箱、話筒、無線接受器、大屏幕等),教學中採用多媒體方式,集文本、圖形、圖像、聲音、動畫、視頻於一體,實現圖文並茂、聲畫並舉,甚至模擬虛擬現實創設課堂教學情景。課堂多媒體教學的最大優勢在於能夠將傳統教學中單一的文字或簡單掛圖呈現教學信息的形勢轉變為多媒體形式,從而克服了傳統教學中文字呈現信息過於抽象的問題,而以生動具體、形象逼真的虛擬情景,把抽象的信息內容轉變為具體的形式再現給學生,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實現輕松愉快的學習。對於多媒體教學的優勢相關文章論述很多,不同學科,其多媒體教學優勢發揮的程度也不一樣。大致歸納如下幾點:

①直觀形象,克服抽象。(符合人類認知規律: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

②圖文聲像並茂,多感官刺激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多元認知,多感官接收)

③動態模擬過程,有效呈現重點、難點。(動態呈現)

④及時交互,及時反饋,易於學生參與,師生互動。(便於交互)

⑤虛擬現實,突破視覺局限,再現事物本原。(虛擬再現)

⑥無限重復,加強記憶,克服遺忘。(符合人類重復記憶原理)

⑦針對性強,照顧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

⑧海量信息,節約空間和時間,提高教學效率。

1.2 應用中發現多媒體教學使用的問題

誤區一:多媒體教學應用中的「崇拜」現象。目前,在多媒體教學的實踐中,無論是大學、中學、還是小學、甚至幼兒園,學校積極籌措資金建設多媒體教室,老師更是積極採用多媒體教學實驗。學校和老師的這種積極態度我們應該肯定,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並不排除「趕時髦」和「盲目崇拜」的傾向。據分析,發現多媒體教學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老師和學生的崇拜物,所以,有的專業幾乎所有的課程、每一節課都排在多媒體教室,學生一天下來少者要聽六節課的多媒體教學,多者要聽十節課的多媒體教學。這樣一來,學生每天眼睛盯著屏幕的時間就是270分鍾到450分鍾。多媒體教室窗戶要遮光,不易透風,再加上屏幕亮度很高,對學生的眼睛刺激很強烈,特別是長時間看著銀幕,悶在黑乎乎的教室里,容易引起視覺疲勞、頭腦發昏,學習效率可想而知,對於學生的身心健康也帶來一定的不利。所以,多分崇拜和依賴多媒體教學及全盤化的多媒體教學,不但發揮不出多媒體教學的優勢,還有可能適得其反。

誤區二:多媒體教學中的「霸權」現象。現代教學中,比較一致的觀點就是要強調學生的主體性,發揮教師的主導性。可是在教學實踐中,多媒體更多主導了整個教學過程,教師和學生幾乎都「退居二線」,成了被動的教和學。所以,使用多媒體教學時不能忽視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更不能忽視學生的主體性。

誤區三:多媒體教學應用中的「包辦」現象。現代教學中,傳統媒體有粉筆、黑板、標本、模型、掛圖等;電子媒體有幻燈、投影、電影、電視、計算機等。但在實踐教學中,多媒體教學不但代替了粉筆黑板,還替代了其它媒體的地位,「包辦」了所有的教學工作。多媒體替代了一切,成了現代課堂教學的全權代表。這種全盤「包辦」必然帶來問題,如:投影屏幕不能完全代替教師板書。現實中不少老師利用多媒體教學時已經脫離開了粉筆和黑板,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作為傳統課堂教學象徵的黑板仍有一些地方是現代教學媒體無法替代的,首先是黑板即時重現力強,隨寫隨看,內容還可以方便的增刪,教師在使用多媒體教學的過程中,有時會有突然而至的靈感,這些靈感往往是教學藝術的動人之處,激發出教師課堂教學中的閃光點,卻往往無法加到板書中去而產生許多遺憾,如果藉助黑板這種「靈感」就會得到充分展示。另外,好的手工板書有提綱挈領的作用,有體現教師風格的作用,有無形感化的作用,學生抬頭一看,便對本節課的重點一目瞭然。運用多媒體是為了輔助教學,其出發點和落腳點還是為了提高教學效果,教學中不能為了多媒體而去使用多媒體,應針對教學內容有選擇性的採取與之對應的教學方法、方式(因為有的教學內容根本就不適合多媒體表現,多媒體不是萬能媒體),合理地綜合利用各種教學媒體,發揮各種媒體的各自特長,包括傳統媒體,優缺互補,交互使用。這樣才能發揮各種教學媒體的綜合功能,取得最佳效果。

誤區四:多媒體教學應用中的「實驗」現象。實驗教學最大的特點在其實踐性。利用多媒體模擬不能實踐的實驗和沒有條件做的實驗是可以的。但絕對不能將所有的試驗都企圖用多媒體來代替,即有條件完成的實驗也採用多媒體模擬,而不讓學生親自動手做實驗。這樣用多媒體來代勞實際的實驗對老師來說確實輕鬆了不少,但對學生的試驗學習就會打折扣。

誤區五:多媒體教學應用中的「花樣」現象。實施多媒體教學不能華而不實,嘩眾取寵。使用多媒體為教學注入了許多活力,使長期困擾教師的某些過於抽象、死板單調的知識點和教學難點迎刃而解,教師在感到驚喜之餘,往往對各種各樣的多媒體效果,比如動畫、聲音、特效等愛不釋手,將它們統統都用到教學中去,使自己的電子教案或多媒體課件每次點擊滑鼠都會發出聲音,產生動畫,有的動畫和聲音跟自己的教學內容沒有絲毫的關系,學生看的眼花繚亂,聽得心裡厭煩,這樣不但沒有起到呈現知識點的作用,反而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無關的聲音和動畫上去。

2 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應用的原則

實踐證明了信息技術教學的優勢,但同時也反映了我們眾多教師應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時存在的多個誤區,通過總結,我們意識到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應遵循如下原則:

2.1 輔助性願則

信息技術只能起到輔助教學的作用,不管計算機發展到什麼水平,它始終不能取代教師的作用,只能輔助教師的教,輔助學生的學。用機器取代教師,對學生實施目中無人的教學,這種設計思想,既違背了教學規律,又違背了國情。對信息技術教學,不能過分誇大它的作用,更不能讓它替代教師的應有的創造性工作,我們不能拋棄傳統教學法中的合理有效的東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地位是信息技術所無法取代的。

以製作多媒體課件為例,有的教師設計製作課件,其目的就是在課堂上播放這些課件,覺得課件設計的長度越長越好,其實,課件的設計是不能代替教師上課的,課件只起輔導教學的功能,而不能代替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根據課堂上學生的反映所作的點撥、引導、方法指導、分析講解等都是課件無法預先設計的。

例如這次非典時期,北京市的中小學停課,清華附中充分運用網路進行教學,使學生停課不停學,教師的教學錄像在網路中播放,並運用校園網平台實時答疑解惑,發收作業,組織活動,有的班還在網上開了班會,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地發揮,但返校時,同學們都反映了學習效果不如在校學習好,因為這樣的教學,學生缺少了最真實的交流和溝通,缺少了很多在課堂之中我們常見的相互啟迪,相互感染,少了真實的情感,少了讀讀、背背、想想的環節。而這些才是真正的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內容。

2.2 適宜原則

適宜就是合適和相宜。所謂合適,就是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要找到落腳點;所謂相宜,就是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要找到切入點。

有的教師完全依賴於多媒體手段的應用,一整堂課都在擺弄設備,好像是很熱鬧,卻忽視了學生的練習和參與;有的教師全不以為然,一整堂課都不用,手捧傳統不放。這都是不正確的態度,是片面的。那麼我們什麼時候該用,什麼時候不用呢?這都要根據教學的實際,教師的實際、學生的實際來加以考慮。例如需要提高同學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時我們可以考慮使用,尤其是對低年齡階段的學生,運用多媒體手段,給學生更形象、更直觀的感官刺激,有助於幫助學生理解和提高興趣,而對於高年級的學生,再以直觀形象代替形象思維就是不適宜的;在想辦法彌補教師自身素質缺陷時也可以考慮使用。教師的朗誦,因普通話不過關,比不上專業人員時,我們可以用錄音;教師的板書因書法不夠美觀,我們可以用幻燈片;當形象思維發生偏差時,我們可以用影像來糾正;當教師和學生因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不能用常規教學手段解決教學問題時,我們也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當學生因生活閱歷的限制,無法想像課文中所述的實景、實物時,我們也可以用多媒體手段來加以彌補。總之,是因需而用。

2.2.1 三維課程目標是信息技術應用的落腳點

三維課程目標包括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學科教師在教學設計時,首先要把握學科性質和思想,用它來統領整個教學過程,然後通過具體的方法來落實學科的知識技能目標;而學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始終要明白「知識技能」教學的重要性,把它放在重要位置上,對其教學目標也要瞭然於胸,並盡量明確的告知學生。「過程與方法」潛移默化的融入在教學過程中,他是教師教學的科學性與藝術性高度結合的體現。相同的知識技能採取不同的「過程與方法」時,學生形成的能力是不同的,形成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師應依據教學目標選擇適宜的應用類型,有效地發揮各類信息技術的教學功能。

『捌』 如何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

信息技術的介紹

信息技術藉助計算機進行信息的交流與傳播,他又被人們認為是現代教育信息技術。信息技術主要是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它由計算機、投影儀,互聯網等現代設備組合而成,能夠將課本上的知識用形象、生動的多媒體技術展示出來,增添課堂學習的活躍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學習時可以將知識簡化,從中找出相應的重點進行知識的綜合與分析。課堂教學生動性的增加,讓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互動性增強,所以當信息化教育在實際教學中的運用得到了廣大學生和教師的支持,受到學生們的歡迎。在教學中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為我國的教育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持,促進我國教育現代化的發展。

如何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

1 應該讓信息技術為教學變革提供條件保障

信息技術是現今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武器和動力源泉,是人的發展、生產力發展以及社會發展的強大推動力。然而,社會的發展對教育領域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人類信息技術的跳躍式發展,社會逐步已經開始進入信息化時代,人們對信息技術的學習和掌握,已成為提高生活質量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同時,信息技術的產生也使課堂教學的工具和手段發生質的改變,如何最大化地實現教育資源的共享,這對現代教育提出一個嶄新的重要問題。如果教師能夠把這一信息時代的工具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學研究中,把它作為教育教學研究的平台,這必將為每一個教師的發展打開一個嶄新的世界,帶來全新的震撼和體驗以及教育教學質量的飛速發展。

2 應該努力讓教學課程與信息技術有機地進行整合

現代的教學過程中信息技術已經逐步成為教學中強有力的認知工具,對教學產生深遠影響。同時,信息技術不僅僅是強大的作圖、運算的工具,而且還是構建「多元聯系」教學環境的有力工具,是推動教學實踐活動順利實施的強有力手段,極大地促進學生的思維的發展。教師在課堂上通過利用信息技術,進行適當的操作、探究、實驗、交流、歸納、概括等活動,在教材中展示學科的「再創造、再展現」過程,使自主探索、實踐操作、交流互動等學習方式得到具體體現,在強化學生理解學科本質、掌握基礎、拓展知識思維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發現」和「創造」,發展應用意識,使學生的創造性能力被極大地激發出來。

『玖』 如何利用教育信息化來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一、 加強學習,更新觀念,提高認識水平。
1、具有現代化教學觀念的教師,應從傳統意義上的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習的組織者和協調者,即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指導、計劃、組織和協調,注重培養學生自我學習及獲取信息和知識的能力。過去培養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強調利用好兩個工具,即字典和圖書館。今後要增加一個工具,更應該強調通過互聯網學習。教師要注重自身素質的提高,注重利用新技術開發課程課件,一本教案用多年的教師肯定要被信息社會淘汰。
信息技術為教師和學生創造一個現代化的生存環境,從生命的高度、用動態生存的觀點看待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把課堂的教與學看作是教師和學生一段重要的生命歷程,充分尊重教師和學生每一個個體的生命活動,讓師生在互動、交融、接納、創造中提高各自生命存在的質量;並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創新教與學的方式和評價方式,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提高教育質量。
信息技術在我校一直強調「應用為主」。在網路設備的運用上,我們從「應用為王」的提出,到信息技術從盲目應用走向科學應用,再到務實推進教育信息化,體現了對務實推進教育信息化的探索。目前教育信息化在我校正處於新的重要發展階段,需要我們不斷適應新形勢、站在新起點、實現新跨越、再攀新高峰。建校以來,在推廣信息技術工作中我們認真學習、深刻領會科學發展觀,轉變觀念,大力弘揚生命環境觀,加強教師觀念的更新,並積極賦予行動。
2、就學生而言,教育信息化肯定不能等同於簡單的互聯網的概念,學生應在教師的指導下,將信息網路及技術,變成自覺學習、自我發現、自主探索的工具。這里就有一個觀念問題,不能僅認為只有進入課堂才是學習,只有教師講的才是知識,要全面、正確地理解教育信息化。
具有現代化學習觀念的學生,應從傳統的被動地接受知識、理解知識、掌握知識轉變為主動地獲取知識、處理知識、運用知識,要有能力利用信息網路進行對知識的探索,具備較強的自我學習能力。學生應有一個從學習互聯網知識到通過互聯網學習的過程。此外,對獲取和使用信息的習慣和意識也要轉變,在互聯網上,一個人面對的是海量信息,每月付10元錢都覺得虧,而使用電話一對一的信息交流,每月花上百元都不覺得貴,主要是習慣和意識問題。
二、加強課程的整合力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在推進教育信息化的過程中,創建信息化學習平台,把信息技術作為工具,是重要的環節。我們提倡在實踐中學習,在交流中共享,在合作中發展,而做到這些,要突破時空限制,惟有藉助網路優勢。對此,可以充分利用「三網合一」設施,以課程與教育技術整合課題作為教研內容進行實踐探索;通過學校的網路平台,促使新理念、新教學和新技術的有機結合,鼓勵教學能手、教學骨乾和信息技術愛好者的互助合作;每個學期定期開展青年教師賽講,藉助虛實相諧,提升信息技術的使用層次和專業水準。加強課程與信息技術的整合,促進學生利用信息技術改進學習、發展思維、開展研究,在信息化環境中提升分析、綜合、比較、鑒別、創新和實踐能力。讓學生隨時能在信息化學習平台上獲得資源、工具、方法和指導,建構認知、發展個性,促進形成學生自主探究、生動活潑的教與學的氛圍。在語文課上,積極引導與幫助學生充分運用網路這一最大的動態資源庫,突破時間、空間限制,將信息資源與學習課題相結合,在自主的、有選擇的學習中形成有創意的、個性化的學習成果。在數學與科學方面,充分應用網路資源及數字化互動軟體,充分展示科學原理的發生、發展過程,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科學;通過運用各類可視化、互動式的教學軟體以及藉助信息技術在數據統計、分析、再現等方面的強大支持,突出量化分析的研究效能,使信息技術成為學生探究科學世界的有力工具。
三、加強教師的培訓力度,提高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教育信息化首先要以計算機的普及教育和計算機輔助教學為重點,著力於培養教師和學生應用計算機等信息技術的能力,提高教育的質量和效益。在實施信息化的過程中,要把師資培訓作為重點,放在重要位置。同時要注意糾正重硬體、輕軟體和輕人才培養的傾向。
師資隊伍培訓是實施教育信息化工程的重中之重,是否擁有大批掌握並能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教師是推動教育信息化的關鍵。在課堂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目前教師使用PPT的比例最高,而且大多以替代板書為目的,不能真正發揮多媒體教學的有效性,真正運用網路資源進行在線教學和使用BBS討論的則甚之又少,其原因是大多數教師多媒體課件製作及網路教學設備使用不熟練,甚至有的根本不會用。因此,我校首先對學校教師、技術與管理及行政人員的不同層次的全員培訓,注重提高教師使用計算機的實際操作水平,培養教師使用陽泉教育網資源及山西基礎教育網等網路資源,及自己設計製作課件的能力及網上操作能力。在校園網建設中形成一支能使校園網充分發揮使用效益的隊伍,保證校園網建成後,就能投入使用。
四、加強教育信息化的創新與發展,提高信息技術的質量和層次。
隨著課程教材改革的深入,信息技術在新課程中所發揮的作用將越來越大,學校對信息技術的要求也將越來越高。我們配合新課程的實施,加強對多媒體和網路技術介入教學過程後,教與學效果測評的研究,信息化環境中學生合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等測評的研究,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綜合測評的研究。充分發揮網路和計算機在數據採集存取、數據智能化分析和處理等方面的優勢,開發各種有效工具,逐步形成基於信息化環境的、新穎與科學的教學測量和評價體系。我們還通過青年教師《信息技術在課程教學中的應用》賽講,從中查找不足,研究對策,同時製作了一批容量大、質量高、有特色的視頻課例及課件,構建學校資源庫,供各學校各網點實時共享。加強了學生信息技術的常規訓練,抓好信息素養的培養,把電腦作品製作作為提高學生信息技術能力的重要途徑,落實具體的時間、場所和輔導人員,切實提高學生電腦作品設計與製作的質量和層次。
總之,經過我們對教育信息化的推進和有關學習、探索,我校教師對多媒體教學與創新能力培養及信息化環境下基於任務的協作學習有了深刻的認識,並且在課堂教學中得以體現,使課堂的教學效果不斷提高。無論教師、學生均呈現了可喜的變化。今後我們堅定不移的將教育信息化進行下去,以取得更大的成績。

閱讀全文

與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