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受過外國教育和中國教育的有什麼思想上的區別
中國和外國的教育區別:
一、教育理念不同
中國的教育理念與美國的教育理念截然不同,最大的區別是:中國偏重於灌輸式教育。中國學生的根基非常扎實,這是優點,但也有缺點,中國的學生面對新事物總有畏縮心理,與美國學生比起來,創新意識較差,無論是各門課程的課程學習報告、設計報告還是期末考試,中國大學更為重視學生的答案是否符合「標准」;而美國大學更看重實踐以及實踐過程中的創造性思維。這也是國內教育與西方教育的重要區別。
國內的學生往往有驚人的記憶能力和良好的數學基礎,這也是中國學生能在應試教育中取得佳績的原因,但是美國的高等教育更多地要求學生去參與、實踐、創造,許多課程都安排有案例學習與討論的時間以及學生進行案例分析與陳述等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活動。老師對學生的面授時間很短,大約為學生所用學習時間的30%左右。其餘時間要靠學生自學、到圖書館查閱資料、同學之間相互討論,才能學懂有關的知識。在參與和實踐的過程中,學生自學和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提高。由於他們變被動的學習為主動的學習,態度不同,學習的效果就有天壤之別。
美國的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生可以隨時打斷老師的講課並提問。雖然有些問題看起來非常簡單,但老師都會認真解答。而有的問題則非常尖銳,學生甚至可對老師的觀點進行反駁。課程作業一般要求學生對現行政策或評估方法進行批判性的論述。美國高校老師對學生的課程報告或者課程設計的評閱多以鼓勵為主:對思維獨特、見解不一般的學生大加褒揚;即使一些學生的報告剛剛過關,老師也可以從報告中找到文章的亮點予以鼓勵。這些鼓勵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並可明白自己報告中存在的問題。
美國的教育體制更看重學生的全面發展,看重學生與人溝通、交流等社交活動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而國內學生更看重的是考試成績和自我發展、提高方面,團隊意識不強。
美國高等教育重視信息素養能力標准,要求每一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主動學習,通過各種渠道來搜索信息,確定實際而全面的計劃,有條不紊地自我吸納知識。美國高校專業的信息素養教育重在培養學生有高度的責任感、社會感、自我管理能力,具有一定的道德素養,成為一個有信息素養的人。
由於教育體制不同,中國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較差,高校大學生的外語、計算機、基本的信息檢索技能不如美國學生,不知道如何學習,形成自己的新觀點,制定學習目標,選擇好的學習方法。
另外,感觸頗深的是明尼蘇達大學以人為本,重視人的尊嚴、人的價值,尊重和維護人的生存和發展的權利,非常強調每個人對集體的歸屬感。開學伊始,學校就對新生發放大量的歡迎冊、宣傳品和小禮品,突出學校的特色來贏取學生的認同。各種印著明大標志的資料、文具、服裝等隨處可見,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學期中大量組織社團活動,交流和培養不同國籍學生間的友誼和感情。這些做法有很多地方都值得我國高校學習和借鑒,以建設有自身特色的校園文化及增強學校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二、中美高校科研模式不同
從教師的科研成果看,隨著社會整體研究實力的增強,人們對高校的期望值越來越高,大學面臨的研究課題和目標也越來越多。目前,中國高校對教師的科研工作都有硬性的要求,並建立了相應的激勵與考核機制,其初衷是為了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使其有更多的科研成果。但機制本身有一定的不足之處,教師為了完成聘期內的論文數量,隨便抓個熱點問題,通過互聯網搜索,兩三天就能湊出一篇質量不高的論文,導致目前高校教師的科研質量不高,「學術腐敗」現象隨處可見。美國對學術腐敗普遍的提法是「不正當科學行為」。根據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等權威部門的定義,不正當科學行為指的是「在提議、開展和評議科研項目或報道科研成果的過程中,出現的捏造、篡改或剽竊」。美國對於學術腐敗採取的方針是揭露、調查等工作,主要由了解內情的科學界承擔,但對於在調查過程可能出現的法律問題,包括如何獲取物證、傳喚人證等,該辦公室則准備了一整套非常細致的對策。從筆者對明大的了解看,美國高校教師的科研壓力也很大,但教師能認真專一地在自己的聘期內,就某一個或兩個課題進行深入的研究,為了取得一項成果往往要耗費幾年的時間,堪稱「十年磨一劍」,學術腐敗、論文抄襲的現象基本見不到
三、學生管理體制不同
我國高校的學生管理一般由學生工作辦公室負責,主要是以班(年)級為單位進行管理按班級管理,各班由班導師或輔導員具體管理。班導師或輔導員接受黨委學生工作部(處)的領導,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服務。我國輔導員工作的重心在於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要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進行黨和國家時事政策教育等;在管理方面則包括穩定工作、獎學金管理、學生隊伍建設、日常班務等;服務方面則包括助學金服務、學生貸款、心理和職業方面的輔導等。同時要接受院系的領導,協助院系做好教學方面的服務性工作。這種管理體制的優點在於校方對學生的學習、生活、思想動態均能及時地掌握,如果發現問題,可以與班導師、任課教師等進行多方聯系與溝通,及時解決問題,避免不良事件的發生。但是,我國學生管理中心理輔導、職業輔導等非常專業化的服務方面還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這主要是因為我們起步比較晚,工作人員和輔導內容方面都還沒有專業化。
美國的學生管理不存在班級的概念,學生入學後,只要在規定時間取得規定的學分,就可以取得學位,學生選課五花八門,同專業的學生不一定同時上同一門課,不存在班導師一說。而美國學生輔導員的工作職責有三個主要的組成部分:心理輔導、職業輔導和社會化輔導。輔導員主要通過輔導項目對學生進行個人或者團體的輔導,從而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成長,培養學生的求職技巧,教會學生如何社交、如何做人。美國輔導員工作內容重在服務,因此在心理輔導、職業輔導、學習輔導、生活輔導等方面,能夠應用心理學、醫學、管理學、組織行為學、公共關系學等學科的前沿理論和實踐為輔導、服務於學生。美國輔導員工作的重心則在於教學外圍的咨詢服務。在各高校,輔導員是通過預約制度來進行管理的。需要輔導員的時候,學生可以向輔導中心(learning centre)提出預約。輔導中心會根據具體的情況安排具體的輔導員進行個體輔導或團體輔導。盡管美國的輔導員制度對於學生的求職技巧、社交技巧等服務比較到位,但由於其工作性質的被動性,對於學生的心理狀況把握不及時,而且,由於沒有班導師,將學生的個人生活視為隱私,不加干涉,導致了由於美國校方對學生生活不了解而頻頻發生的校園槍擊案。
通過以上比較,並不說明美國的高等教育體制和中國的教育體制哪個更好,不同的教育體制適合於不同的社會環境。但值得思考的是,如果在符合中國國情的前提下,引進美國高校的科研管理體制先進的思想理念,可以從很大程度上避免目前在中國猖獗的學術腐敗現象。另外,中國的教育體制在看重學生的考試成績和自我發展提高方面之外,如果能更加註重學生的全面發展,看重學生與人溝通、交流等社交方面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將會使中國高校培養出來的學生兼有較強的個人能力和強烈的團隊意識,中國高等教育也將會名列世界前茅。
Ⅱ 高等教育的教學理念
結構多元
高等教育朝著多樣化方向發展,從單一結構向多種結構演化,這是當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態勢之一。現代經濟發展對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各國對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不僅需要高級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而且需要大批中級技術人才。這就要求高等教育必須建立適應現代經濟發展需要的合理的人才結構,改革傳統高等教育象牙塔式的結構,實現教育結構類型的多樣化。這具體表現為多種形式辦學,除擴充原有的大學外,大力發展學制不同的短期大學和初級學院,使各類高等學校並存,培養目標互異和教學方法靈活多樣。
從世界上很多國家高等教育的結構層次來看,研究生、本科、專科這三個層次呈金字塔形,其中的短期大學和初級學院近幾年來尤為受到重視,並獲得了很大發如美國的初級學院或社區學院已發展到1500多所,學生注冊人數達650萬,約佔全美大學學生總數的50%以上,是當今美國高等教育中發展最快的學校。德國的初級技術大學發展也很快,已經成為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據統計,德國共有850所初級技術大學,占其高等學校總數的一半左右。日本的短期大學從1980年的270所、在校生30萬人,增加到1994年的625所、在校生190萬人。由於各國短期大學和初級學院都以培養目標明確、學制短、收費低、區域性強、就業容易而見長,因而頗受各企業生產部門和人才勞務市場的歡迎,促進了其自身的規模和數量的迅速發展。
Ⅲ 中國式的教育理念與西方的教育理念有哪些區別
我覺得中國式的教育理念就是自己強加給孩子的一些東西,讓孩子一味地汲取外界的事情專,而不是自屬主的學習,學習一些自己感興趣,反之西方教育卻是這樣,他主張學生自己學習,他會選擇一些比較喜歡的特長,然後位置發展,這樣都是揚長避短的一種作用。
Ⅳ 中外高等教育對比:國外的教育真的更加公平嗎
頂級問題。
兩國不能比較,前提不同。中國的教育只有一個方向:越來越中專國!要想越來越外國,屬請問那屆領導同意?這個不能胡說八道的,要尊重歷史事實。外國的教育,越來越外國,也不可能越來越中國,不是一回事。公平與否是針對本國公民而言的。
Ⅳ 中外教學理念的差別
中外教育的差別
"英國的老師從來不對學生說You are wrong(你錯了)。"
"英國的老師特別擅長問why(為什麼)或者how(怎樣、怎麼),而中國老師愛問what(什麼)。"
"英國教育,最值得我們學習的是,它評價一個學校不是看最後的升學成績,而是主要看學生在這個學校提高的幅度。"
最近,首批32名"中小學優秀外語教師出國留學獎學金項目"的外派教師,結束了在英國諾丁漢大學為期6個月的學習,回到北京。他們對於英國的教育,感受頗深。
回國時,每個人都因行李超重交了罰款
回程途中,在機場,32位教師每個人都因為行李超重交了20英鎊的罰款,這還是從輕發落的結果,要真按規定執行,有的老師恐怕要被罰幾百英鎊。
行李超重是因為他們書籍和各種資料帶得太多了。
"英國有用有趣的書籍和資料太多了,整理行李時,我們都說即使把自己的東西都扔掉,也要把這些資料帶給學生。"湖北武漢楚才實驗中學的苗淑艷老師感嘆:"國內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料太少了,書店裡充斥著都是指導考試的資料"。
東北師范大學附中的趙傑老師完整地復印了3本大書。她和苗淑艷看法一致:"我們的很多書店裡,習題集、輔導書占據了大部分書架,但關於學習方法、信息含量擴展的書很少。教師如果沒有完善的教學資料,只有復習資料,很難做到更新教法。"
貴陽一中的王妤老師到英國後,看了很多教育學方面的書籍,感覺耳目一新,可一看出版日期,居然是20世紀70年代的。她說:"國內指導中小學教育的現代理論書籍,實在太少了。"
"以後,在課堂上,我一定要寬容學生,充分肯定學生"
來自新疆克拉瑪依一中的任長明老師,此行最深的感受是:"以後,在課堂上,我一定要善待學生,寬容學生,充分肯定學生。"
任老師的感受來自於自己在英國當學生的經歷:"我們上課時,無論發表什麼樣的意見,教授的評價總是'maybe'或者'perhaps'(可能、也許),這種模糊的評價,可以給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而我們國內的課堂教學,則常常是一言堂,老師說A,學生就不能說B。"
王妤老師也有同樣的感受:"在英國,不論是大學里教授,還是中小學老師,從來不對學生說'You are wrong'(你錯了)。有時候,即使教授不同意我們的意見,他也會說OK,只是用其它方式暗示學生,你的想法還需要補充和完善。老師對學生永遠是鼓勵的。"
這32位老師中,有初中老師,也有高中老師,大家在一起交流時,都感到中國學生在小學時都很活躍,初中時也勇於發言,可上了高中以後,大多數學生就變得沉默,高中的課堂最為呆板。
王妤認為,出現這種現象,主要原因在於中國學生從小到大,都處在不斷被糾正錯誤的過程中。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自尊心越來越強,如果經常在課堂上被老師當眾否定,就會覺得丟面子,因為怕出錯就越來越羞澀、越來越沉默。
任長明還提出,中國基礎教育的目標定得過高,相當一部分學生達到這個目標很困難,時間一長,學生容易產生挫折感,慢慢對自己喪失信心。
他談到在英國參觀一所中學時,看到一個叫設計室的地方,以為上的是很高深的課程,進去一看,發現學生做的不過是簡單的針線活。"課程不應該過難,可以給學生一種成就感,使他處於被肯定的狀態,有利於增強自信。"
一位老師說,原以為國外的考試很少,去了英國才發現,那裡也是考試國家,每年幾次大考,而且每個學校學生的分數都公開,平均分多少,比去年提高了多少,都要張榜。如果1個學校連續幾年成績下降,很可能就會被取消辦學資格,所以學校之間的競爭也很激烈。
不過,何慶友老師說,英國的考試題目非常靈活,比如它的文學課每次都考莎士比亞,但不是讓學生談中心思想、主題意義,而是談自己的認識。所以,何老師的結論是:"考試不一定只起負面作用,關鍵看考什麼、怎麼考。"
王妤介紹,前段時間我們搞"減負",不讓老師給學生留家庭作業。而在英國,明文規定了各個年級的家庭作業量,1年級每天留半小時家庭作業,逐年增加,高中階段的作業量和我們也差不多。"其實,"她說:"關鍵是作業內容,我們很多作業是死記硬背,像有的老師留的作業就是讓學生抄課文,這樣的作業就毫無意義。"
英國的教育重視過程,中國的教育重視結果
在英國一所中學,王妤聽了一次關於莎士比亞名著《麥克白》的文學課。這個專題講了兩星期,老師把所有的任務都交給學生,學生自己去讀原著、查背景,在課堂上老師讓學生分析人物性格,最後還要問一句"Why do you think so(你為什麼這樣想)?"
王妤發現,英國的老師特別擅長問"why"(為什麼)或者"how"(怎樣、怎麼),而中國老師愛?quot;what"(什麼)。
何慶友說,這就是中英教育的最大差別,英國教育重視過程,中國教育重視結果。
過程和結果的區別,在對老師和學校的評價上體現得非常突出。王妤說,我們評價老師,考試成績還是最重要的指標,而在英國,對老師的評價體系是多個指標構成的,除了學生的表現外,還有學生的意見、家長的意見、同事的意見和校長自己的評價。
何慶友說,英國教育最值得我們學習的是,它評價一個學校不是看最後的升學成績,而是主要看學生在這個學校提高的幅度。每個學生入學時,都會建立一個關於總體能力傾向評價的資料庫,學校每年有跟蹤記錄,觀察這個學生提高的程度。不像國內,重點學校和普通學校在生源質量、師資力量和教學條件上都差別很大,最後的考試結果,自然也相距甚遠。
Ⅵ 中國與外國的高等教育有何差別
我覺得西方的教育比較「填鴨式」教育,就拿數學理工科課程來說吧,外國教師不斷進行知識點(通信原理、數字電路等)的灌輸,讓我們認真聽講,還不讓我們私下議論,強調期末考試,但是老師的計算能力又讓人十分著急(三角函數的倍角公式計算了10分鍾)。而我國的教育偏重「啟發式教育」,比如讓我們明白這個函數在隨機信號分析里的作用,或者是使用生動的有趣的比喻,而不死磕於反復灌輸,因此產生了不少想要研究的ideas。在做題方面,外國教育(比如美國,英國等)是要求課後題幾十道全部做完的,而我國的教師會選擇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題目讓我們作為作業去做,讓我們對這個性質有一個深入的了解,達到目的即可,不讓我們盲目刷題。但不知為什麼,我國的教育容易讓我們陷入技巧的死磕,而不是想法上的建樹,而優秀的學術成果並不需要特別擅長數字的計算。或許,這就是外國學術成果多的原因吧。不過,最重要的一點是,教學風格,教學效果因人而異,千萬不要留下刻板印象,覺得外國重視想像力重視啟發,而我國都是應試教育。暑假進行了短期交流,感覺外國的教學比較輕松,但是讓我們做很多幼稚而無用的事情,不利於思想上的培養。相較而言,國內的大學課業比較繁重,還有各種deadline,但是能給我們思想,學習方法上的啟發。
Ⅶ 從中美大學教育理念差異看人才培養的差異。。類似於分析題。。謝謝啊。
南財工商的來頂一下~嘻嘻
Ⅷ 中國高等教育與美國高等教育的不同之處
1 教育理念不同
2 中美高校科研模式不同
3 學生管理體制不同
中國偏重於灌輸式教育,更為重視學生的答案是否符合「標准」;
美國的高等教育更多地要求學生去參與、實踐、創造。
中國學生的根基非常扎實,這是優點,但也有缺點,中國的學生面對新事物總有畏縮心理,與美國學生比起來,創新意識較差無論是各門課程的課程學習報告、設計報告還是期末考試,中國更為重視學生的答案是否符合「標准」;
而美國大學更看重實踐以及實踐過程中的創造性思維。這也是國內教育與西方教育的重要區別。
國內的學生往往有驚人的記憶能力和良好的數學基礎,這也是中國學生能在應試教育中取得佳績的原因, 但是美國的高等教育更多地要求學生去參與、實踐、創造,許多課程都安排有案例學習與討論的時間以及學生進行案例分析與陳述等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活動。
老師對學生的面授時間很短,大約為學生所用學習時間的30%左右。其餘時間要靠學生自學、到圖書館查閱資料、同學之間相互討論,才能學懂有關的知識。在參與和實踐的過程中,學生自學和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美國的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生可以隨時打斷老師的講課並提問,雖然有些問題看起來非常簡單,但老師都會認真解答,而有的問題則非常尖銳,學生甚至可對老師的觀點進行反駁。
課程作業一般要求學生對現行政策或評估方法進行批判性的論述。美國高校老師對學生的課程報告或者課程設計的評閱多以鼓勵為主:對思維獨特、見解不一般的學生大加褒揚;
即使一些學生的報告剛剛過關,老師也可以從報告中找到文章的亮點予以鼓勵。這些鼓勵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並可明白自己報告中存在的問題。
美國的教育體制更看重學生的全面發展,看重學生與人溝通、交流等社交活動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而國內學生更看重的是考試成績和自我發展、提高方面,團隊意識不強。
美國高等教育重視信息素養能力標准,要求每一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主動學習,通過各種渠道來搜索信息,確定實際而全面的計劃,有條不紊地自我吸納知識,美國高校專業的信息素養教育重在培養學生有高度的責任感、社會感、自我管理能力,具有一定的道德素養,成為一個有信息素養的人。
而國內學生更看重的是考試成績和自我發展、提高方面,團隊意識不強,國內的家長都是採用的應試教育和灌輸式教育,孩子都是在被迫式的學習,這樣反而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只會讓孩子成為學習機器。
由於教育體制不同,中國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較差,高校大學生的外語、計算機、基本的信息檢索技能不如美國學生,不知道如何學習,形成自己的新觀點,制定學習目標,選擇好的學習方法。
另外,感觸頗深的是明尼蘇達大學以人為本,重視人的尊嚴、人的價值,尊重和維護人的生存和發展的權利,非常強調每個人對集體的歸屬感。
開學伊始,學校就對新生發放大量的歡迎冊、宣傳品和小禮品,突出學校的特色來贏取學生的認同。各種印著明大標志的資料、文具、服裝等隨處可見,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
Ⅸ 中美大學教育都有哪些本質上的區別
現在越來越多的中國高中生選擇去美國就讀大學本科,而一提到中國和美國的大學教育,很多人也馬上會想到應試教育、素質教育、創造性等詞眼。但長久以來,普通民眾了解到關於美國教育的情況往往是支離破碎的、模糊的,而得出的結論也往往是模稜兩可甚至是前後不一致的。
例如,我們知道,美國中學生的課程很簡單,大學入學測試的難度和水平更是只及中國的初中水平。但另一方面,我們卻看到美國高中生寫出了足以抗衡微軟IE的 瀏覽器Firefox。我們只知道美國的教育非常重視創造性教育,卻不知道他們的教育更重視培養基本的學術思考能力。同時我們也很困惑,為什麼美國的大學 教育如此自由輕松,卻培養了眾多各行各業的天才級大師,如比爾蓋茨、沃倫巴菲特等。要解釋這些問題,必須要徹底了解美國大學教育理念以及實踐。
美國的教育大學本科教育在美國被稱作為liberal arts ecation。字面意思為自由教育,但其涵義卻非常豐富。liberal ecation最初指在古希臘時期,給自由男人的教育。這里的自由男人指的是相對於奴隸、工匠等那些聽從他人命令進行工作的人。而自由的男人則往 往有權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道路。到了近現代,liberal arts ecation逐漸成為大學教育的代名詞,相對於具體的職業教育,liberal ecation強調對人的教育,而不是對技藝的教育,它關注的是如何把一個人教育成一個能夠獨立思考、具有價值觀念和道德操守、了解文化差異 的健康個體。Liberal ecation是美國高等教育的特色,它通過對學生的全面教育,培養學生表達能力和分析問題能力。一般來說,在liberal arts ecation系統下,學生需要學習藝術、歷史、哲學、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領域內的課程。在接受了足夠廣泛的學習後,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選擇 一個專業方向,進行進一步的深入學習。因此,雖然當今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新學科、新問題層出不窮,但美國的大學教育依然是緊抱傳統。
與中國的大學教育一樣,美國的大學本科教育一般需要四年時間,也要求學生選擇某一特定的專業。但除此之外,中美大學教育存在著本質上的區別。
雙方對大學教育功能的定位不一樣。就如其名字liberal ecation所表達的一樣,美國人認為大學本科教育是一個自由人最基本的教育,它幫助一個體成長為一個具有理性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的健全人。而中國 的大學教育,由於歷史和經濟發展水平等諸多原因,還被定位成培養某方面專業人才的專才教育。雙方最大的區別在於,前者之目標是為了培養健全的個體,使其成 為一個稱職的文明社會公民;而後者之目標在於培養工具式的人才。由於兩者在目標上存在著本質的區別,因此中美大學教育在其他諸多方面也存在著根本性的差 別。他們又可以集中地體現在專業選擇和課程設置上。
中國的大學生在入學前,就已經確定了某一專業。並且,從進入大學的第一學期,就開始學習專業課程。並且,中國的大學課程中,專業課程(包括核心課程和相關 課程)至少佔到總課程數的60%以上。而美國的大學生在進入大學時並無專業之分,而是按照一定的要求學習一些公共科目。這些科目一般要涵蓋一些幾個大系: 文學、藝術、歷史、哲學、人文、社會、數學、科學等幾大領域。學生在經過比較廣泛的教育後,能夠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了解社會以及了解各個學科的內涵。
因此只有到了大學三年級,學生才有機會選擇自己所感興趣的專業,並且一般會有一個學術顧問給學生指導。在確定了專業後,學生開始學習專業課程。但專業課程 的比例一般不超過所有課程的1/3。因此,可以想像,美國的大學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在知識寬度、平衡性方面有著顯著的優勢。基本的歷史、人文和哲學教育能夠保證畢業生至少具備基本的現代公民素質。而對不同領域的廣泛而不深入的涉略,能夠讓畢業生保持對科學的興趣,從而為研究生階段進一步深入研究打下基礎。 這些,都是我們中國的教育需要好好學習的。
Ⅹ 中英教學理念有什麼不同
標准化、專業化與因材施教的差異
眾所周知,中國的小學教育是有教學大綱和固定教材的,考試也被要求「不能超出教學大綱和教材的內容範圍」。另外,中國的小學老師是分科的,專業化很強,教數學就是教數學,教語文就是教語文,尤其在師資充裕的城市小學,很少出現「數學是體育老師教」的情況。
也就是說英國的小學並不強調標准化教學,也不認為各門主課需要很強的專業性;與此相對的,他們更注重「因材施教」。不同於中國,英國的小學生們雖然有固定的教室,但是沒有固定的座位,很多時候是以小組的形式上課,老師會根據學生在該門課的水平分組。
通過這個對比可以發現,英國「因材施教」的優勢是中國所缺少的;但是與此同時,這種沒有教學大綱和教材,又採用「全科老師」的方式對於老師的要求非常高。可以想像,在中國的體系下,小學老師的專業化水平更高,再加上更標准化的教學系統,中國孩子對於基本知識的掌握會更牢固,由於老師水平高低所造成的教學質量的差別也會降低。
個體/集體教學與小組合作的差異
在中國的教室里,所有課桌都對著講台,老師一個人在上面講,下面的學生只可以在老師的要求下跟老師互動(比如舉手回答問題),學生之間是不允許有互動的。所以我們採取的是個體/集體式的教學。在BBC的紀錄片里,我們可以看到,中國老師在英國授課採取的也是這種典型的「灌輸」方式。
這一點在英國有很大不同。在BBC的紀錄片里我們也看到,幾個學生去找他們原來的數學老師輔導的時候,他們是幾個人圍著一張大桌子坐的。這就是英國學校的主要授課方式——小組合作。在課堂上,老師不是永遠的主角,他們會留出來很多時間給學生討論和吸收。跟中國的授課方式相對的,英國這種授課方式更具有「啟發」性。
從效率的角度來看,中國的個體/集體授課方式可以在短時間內將大量知識「灌輸」給學生,就知識量而言,肯定比英國有優勢;但是英國的優勢在於,通過這種「啟發」式的討論,不僅使學生掌握知識,更使他們鍛煉思維,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隨著年級的提升,中國的學生在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上可能要優於英國學生,但是英國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思考能力會更強。
在教學結果之外,這兩種授課方式還導致了合作精神的差異,我其實覺得這一點是更需要重視的。在中國的課堂上不允許學生之間的互動,更談不上合作;而英國的授課方式顯然強調小組的討論和合作。因此從結果來看,會導致中國孩子更缺乏合作精神。
對學生心理關懷的差異
英國學校對學生的心理非常關注,這方面滲透到整個教育體系的點滴。中國傳統的教育是不強調對學生心理和學生之間關系的關注的,而英國的關注又似乎有點太過了。英國有媒體批評對於孩子心理的過度保護,會讓這些孩子無法承受走出校園的殘酷社會;而中國學校出來的孩子,要麼心理足夠堅強,要麼壓抑了更嚴重的心理問題一直沒有得到緩解,這樣的孩子進入社會,無論對自己還是對社會都是很大的潛在風險。
對「尊重」和「規則」的理解差異
在BBC紀錄片里有一個沖突:教科學的中國老師認為英國的學生非常不遵守課堂紀律,這是對老師極大的不尊重!在某一堂課上,這位老師忍無可忍地對學生說:「你們之所以成績不如中國學生,就是因為你們不遵守紀律……」這句話當時就把一個女生激怒了:「當著我們的面說我們不如中國學生?你太無禮(rude)了吧!太不尊重別人了!」
其實從這個沖突片段中,反映出的是中西方文化對於「尊重」的不同理解。在中國,「尊重」是跟客體聯系在一起的,它取決於尊重對象的「權威性」,或者可以稱為「權威尊重」——你是老師我尊重你,你是校長我更尊重你,但是你是清潔工、服務員我就不需要尊重你,你是學生我也不需要尊重你。但是英國理解的「尊重」是對主體的基本要求,跟客體無關,或者可以稱為「底線尊重」——每個人都應該尊重別人,而任何人也都應該得到起碼的尊重,這是對所有社會成員的要求,跟「權威」程度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