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質量
如何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質量
在信息技術新課標、新課程改革理念指導下,特別是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更新時期,倡導自主探究性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成為課堂教學的新標准。任務驅動教學已成為課堂教學新模式,它改變了過去以教定學,以教師為中心的被動式教學模式,有助於學生的自主創新。這是一大進步,然而,新的教學模式必然帶來新的問題,那就是:在當前以任務驅動為主要教學模式的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當中,我們該如何來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它已不僅僅要求學生對當堂課知識的理解、技能的掌握,它還包括學生對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表達能力的培養,解決學習和生活中實際問題能力的提高,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其它學科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及學生自主探究、團結協作、發展創新等能力的培養。而要達到這些目標,我們需從任務的設計、教學方法手段選擇、評價方式、課堂教學管理等諸方面來進一步努力和探索。
一、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概念界定
教育部課程改革專家組核心成員余文森教授認為: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知識、技能,過程、方法與情感、態度、價值觀三者的協調發展。使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
因此,我們認為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是指教師遵循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在課堂教學規定的時間內,能夠合理運用教材,採取恰當的教學方式方法,營造健康和諧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促進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獲取信息技術知識,同時培養學生創新性地使用信息技術的精神和實踐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從而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的教學。
二、目前信息技術教學中表現出的影響教學有效性的幾個問題
在實踐與探索的過程中,本人根據教學研究及通過跟同行的交流,發現當前信息技術課堂中存在如下一些問題:
學生的學習基礎不同,任務的完成差異性很大,好的學生感覺完成任務後「吃不飽」,差的學生卻無法完成任務;
學生提供幫助和接受幫助上缺乏主動性;
在自主探究性教學中,有些學生容易偏離主題,有些學生對下一步設計心中茫然,教師需要如何把握「引導」的恰當程度問題。
當課堂教學依賴於學生的進程,部分學生因前面技能的沒有掌握影響到後面內容的學習時,教師該如何解決這個「舊技術」對「新技術」造成的瓶頸問題?
如何更有效地評價學生信息技術知識、技能的學習?
部分學生喜歡玩游戲,玩Q Q ,卻不熱忠於信息技術知識和技能的學習。
信息技術是「副課」,學不學不會影響升學問題觀念影響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提高,等等。
以上所述問題處理得好,對課堂教學效果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若處理得不好,將影響整個教學進度和教學效率。
三、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若干策略
(一)熟悉學情,確定合理教學目標,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
要提高信息技術課堂的有效性,需要我們充分了解學生原有的認知基礎,准確把握好教學目標,確定好教學的重點難點。俗話說: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教學也是一樣,我們只有了解了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從而制定出合理的教學目標,讓全體學生在層次性的任務中「因材施教」,從而完成有意義的學習。
1、確定分層次教學目標,實施「因材施教」。
因為信息技術學科的特殊性,一個班集里學生的起點各不相同,「一視同仁」將導致水平高的學生無事可做,水平低的學生做不出來,於是出現了「會的學生玩游戲,不會的學生也玩游戲」的局面。我們在設計任務時要有難易不同程度或同一任務對各層次同學設不同要求。比如學習EXCEL排序及建圖表這一節課知識點的教學目標應該是力爭讓學生在原有的excel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礎上能從另一個高度學會根據問題解決的需要恰當得對數據進行加工處理,從而挖掘出新的信息,給我們解決問題提供借鑒;重點是如何根據需要將表格數據轉化為相應的圖表信息;難點是如何將EXCEL數據轉換成圖表。這時我們就會碰到學生會排序,但是排序後創建圖表總是不正確。所以,我們設計任務的時候,應該就考慮到這一點。基礎差的就讓他完成排序,基礎好的讓他完成創建圖表。這樣所有的學生如果都完成任務,都會有成就感。從而達到因材施教之目的,低層次學生面對自己的作品感覺很有成就感,而高層次的學生面對自己在班集里脫穎而出的成果,充滿自豪,激發了他進一步探索的激情和信心。
2、了解學生和教材實際情況是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基礎。
首先,要了解學生學習信息技術情況。教師要了解全班學生對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接受能力、學習態度、知識基礎,還要掌握個別學生的興趣、愛好、注意、記憶、理解能力、知識水平等,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在課堂教學中目中有人,心中有數。
其次,要熟悉教材。教師對教材的教學要求、教材的編排意圖、舊知識的遷移程度、新內容的重點、難點、疑點都要了如指掌,吃透知識在各單元、章節乃至整冊教材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這樣教學開展起來教師就胸有成竹,能夠融會貫通教授相關知識技能。
(二)合理創設教學情境,提高教學有效性。
教學情境的創設要以激發學生興趣為基點,合理選擇情境素材;要以激活知識、技能為支點,精心設計情境過程;要以積淀學生信息素養為重點作為創設情境之目標。例如:在文字處理教學時,老師首先可以在大屏幕上展示事先已經設計了好的「電子報」,由於版面設計非常獨特,文字、插圖、背景非常漂亮,學生觀看後贊不絕口,個個躍躍欲試。於是我們就可以抓住學生們這種求知慾的心情,讓學生自己練習製作賀卡、專題報刊等。這樣同學們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繪畫、審美、文才等才能,製作出了非常精美的作品。這就是老師通過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老師創設環境的導引下,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進行信息技術知識的綜合運用,同時培養了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和使用創作能力,最終教師的教學目標完成的很好,教學有效性就得到充分體現。
(三)採用適當教學方法、教學方式和教學平台,提高教學有效性。
1、適時單獨或綜合採用任務驅動、演示、講授等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有效性。
「任務驅動」就是將所要學習的新知識隱含在一個或幾個任務之中,學生通過對所提出的任務進行分析、討論,明確它大體涉及哪些知識,並指出哪些是舊知識,在教師的指導、幫助下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後通過任務的完成來實現對所學新知識的掌握。在以任務驅動為教學模式的信息技術課教學中,變教師向學生硬性灌輸為學生主動探求知識、主動向教師請教;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當然教無定法,學法更加不是單一的,平時我們熟悉的講授法、演示法都可以與任務驅動教學法結合起來使用,這樣課堂教學有效性將會更加明顯。
2、合理採用組內協作、組間競爭教學方式,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
由於學生的起點參差不齊,通過教師的統一演示或個別輔導,有時效果並非很顯著,這里一個比較好的方法是進行分組協作學習。分組形式可以採用「異質分組和自由分組相結合」,也就是根據學生個性差異、能力強弱、興趣愛好進行異質和自由分組。但是在實際教學當中,會出現小組內部分同學完成所有任務的情況,這就要求組內小組長需建立明確的責任制,保證每位同學都有任務,只有小組內成員都達到了預定目標,小組才能算獲得成功。這種共同的目標促進了學生自願性的互幫互助,培養了學生的協作意識和能力。
3、建立合理的教學平台,加強學生自主學習,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
建立一個功能強大集教學指導、作品發布、教學交流等功能為一體的網路學習平台,更有助於信息技術的課堂教學實效。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實際設置創設自己的網路教學平台,欄目可以設置為:錦囊妙計、星級任務、教學指導、作品發表、資源素材、學習體會等。例如:「製作PPT」這一學習內容,我們可以在各個欄目放置相應的內容,如教學要求、學法指導、教學演示,以及學生的作品與體會等。網路學習平台可用於平時的課堂教學,也可用於學生隨時隨地的自學。使用網路平台,學生能自如的下載學習資源、開展網上交流、接受在線指導、發表學生作品……總之,教學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學生學習更加方便,學習興致高漲。教學平台的建立把學生的學習活動在時間上延伸到了課堂以外,在空間上延伸到了家庭,學習內容增加了一些課本上沒有的內容;在學習方式上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也增進了交流。總之,網路教學平台的創設可以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四)優化學生認知結構,合理採用教學策略,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1、半成品加工策略
「半成品加工」是為師生提供一些「待完成的教學模具作品」,旨在提供一種真實的問題解決環境。半成品也可以理解為是對信息技術教學成果的一種技術「留白」,補充這些留白就是進行「再加工」,在形成「成品」中開展教與學。利用「半成品加工」教學策略,無論是講授還是練習,既不破壞整體作品的真實性、豐富性,又簡化了整體策劃、從頭製作的過程,對學生創作作品的進度差異問題和軟體技術的系統性問題都進行了較好的迴避。更重要的是,能讓學生在短時間內體會到信息技術操作要點,提高了課堂講授、概念理解和實踐練習的效率。舉例來說,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科學之謎,要求學生在幻燈片中靈活運用自定義動畫,設置背景,建立按鈕,教師可以在課前事先製作好數張幻燈片,在其中插入文字、圖片、自選圖形等基本媒體元素,然後由學生插入視頻、聲音,設置圖片的動畫效果,播放順序,幻燈片的背景及幻燈片間的超鏈接關系。這樣針對作品的部分進行講解與實踐,對作品進行深加工,可以提高問題解決的效率。
2、優化學生認知結構,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
教學知識掌握過程實質上是學生認知結構的建構過程。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理論都認為,教學效果直接取決於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知識和如何有效運用這些知識加工所面臨的學習材料。因此,優化學生認知結構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重要途徑。為此,教師應充分了解和利用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以漸進分化和綜合貫通的方式把握教材知識結構的層次性和整體性;設計優化的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結構和模式,改進教學組織形式,把個體學習、結對學習、小組學習和集體學習有機結合起來,使教學更適於各類不同學生完成信息技術學習任務,促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整體優化的知識結構。
(五)合理評價,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
一節課結束,給予學生所完成任務及時的評價,能增強學生的成就感,也有助於學生對自己的信息技能掌握情況、信息素養、各方面能力有個清醒的認識,並做及時的反思、總結,同時,也在相互的交流與評價中鍛煉了能力,彌補了不足。在當前新課標下,課堂教學評價己不僅是放在學會知識上,而且更加註重學會學習、掌握方法和培養能力上,所以在對學生信息技術知識進行評價時,我們更注重對學生信息素養和綜合能力的評價。
那麼,如何做到有效地評價呢?我們覺得可以先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考慮:
1、基礎知識技能的評價——看學生是否掌握了所學的知識技能,在當前任務或作品中是否達到了相應的標准和要求。
2、自主創新能力的評價——看學生作品的創意構思,包括是否新穎、美觀,是否創造性地組合、利用了所學知識技能。這里提倡學生作品要有不同的風格和方法,鼓勵學生創作出飽含自己創意的作品。
3、協作能力的評價——看一個組內任務的總體完成情況,彼此的相互協作是否可以促進組內成員的共同提高。
通過對學生知識技能、自主創新能力、協作能力進行綜合評價,我們的信息技術教學就更完整、效果就更加有意義了。
(六)加強課堂管理,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
1、加強課堂教學時間有效性管理
提高教學效率的實質是在單位時間內獲得最大的教學成效。信息技術課堂本身教學時間就不是很多,一星期為一至二節課,所以必須在最小的單位時間內優化課堂教學時間管理,充分發揮教學時間的綜合效用,以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努力爭取在課堂內達成大部分教學目標,盡量不要把一些隨堂作業留到課後去完成。
2、加強課堂教學紀律管理
良好的課堂紀律能使老師有效地教,學生有效地學,是順利進行課堂教學活動的保證。而在信息技術課堂上,一部分學生卻只喜歡玩游戲、玩Q Q ,而不熱忠於學習。這種現象的產生多是因為這部分學生對學習失去信心或沒有了興趣,或者是學生的思想認識不夠。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可以試著採取以下一些措施,有時會有良好的效果:(1)學生機安裝還原卡並採用自動還原的方式;(2)通過反面典型教育學生,讓他們深刻認識到沉迷於游戲會造成的嚴重後果;通過談心疏導學生,淡化他們的游戲情結;(3)通過屏蔽、監控等技術手段加強對學生的管理,減少學生下載、安裝、運行游戲的機會;(4)分配給學生一定時間玩游戲,但前提是先完成學習任務,等等。
總而言之,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作為發展性教育,是推進教育現代化進程的主陣地,我們應根據自己的教學風格,運用一定的教學藝術和方法,加強教學研究,探索各種合理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堅持面向全體學生,堅持素質教育,以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為依據,堅持課程改革和創新精神,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效率一定會更高。實施素質教育,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效率的方式多種多樣,如何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是一個長遠常新話題,等待我們不斷尋覓,上下求索。
Ⅱ 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提高教學質量
1、設疑——利用多媒體創新教學情境,引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設疑」是指在知內識鋪容墊過程中創設問題情景。即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利用聲、色、圖、文等多種媒體創設情境,讓學生從上課開始就進入一個具有魅力、引人入勝的數學境界,變學生「要我學」為「我要學」,引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2、析疑——利用多媒體進行新知內化,誘發學生創新思維教師精心設計好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學習過程,讓學生直觀感知、動手操作,使新知化難為易、變抽象為具體。教師把握時機恰當提問、適時點撥,變學生「學會知識」為「會學知識」,誘發學生的創新思維。這樣及時地溝通了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啟迪了學生的思維,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Ⅲ 如何運用信息技術來提高教學質量
多媒體輔助教抄學的應用,能提供大量信襲息,節約空間和時間,提高教學效率
學生對新知識掌握的如何,要通過練習檢測才知道,鞏固練習是學生理解知識,掌握知識,形成智能的基本途徑;又是動用知識智能的重要手段,是任何一節課中必不可少的環節。運用多媒體授課,可以節約空間和時間,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節約出來的時間多講一些練習。而且一般在後半節課的時候,學生經過大半節課的積極探索,緊張學習,都比較疲勞。這時如果利用信息技術出示有趣味性、層次性、針對性的練習,配上輕松的音樂和畫面。就可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鞏固、總結新知識。
Ⅳ 淺談怎樣提高小學信息技術的教學質量
1、改變教育觀念,明確職責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目標是「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所以,我在平時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應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切實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為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有效整合打下扎實的基礎。
2、加強集體備課,提高質量
不打無准備的仗,上課也是如此。在上每一節課前,我們要精心備課,而集體備課則可以更好地發揮集體的智慧與力量,因此,我們備課組認真組織每兩周一次的集體備課,認真作好課前的准備工作,只有在作好充分准備的情況下我們走進課堂才是有效的。
3、注重課堂藝術,加強修養
教學是一門藝術,這是我從教以來,至今才明白的一個道理,這門藝術不同於其它藝術,她需要我們教師不斷地去努力,加強修養,方能在這門藝術中有所作為,方能引領孩子們進入神聖的殿堂。
4、改進學生評價,促進發展
以往的評價過於功利,評價方式單一,不利於學生的發展。我對於考察內容進行改變,一是加強信息技術操作的評價,可以用競賽、上台當小老師等方式對學生進行評價,對於學生在競賽中獲獎或拿到證書的學生可免於學期測試;二是根據學生平時完成的作品進行評價,不在乎作品完成的時間與過程,只在是自己親自動手做的,讓學生體驗過程,感受成功。三是信息素養的評價,如:學生對電腦房的使用規定的遵守程度,對電腦操作的負責程度,及信息技術學習過程的態度情況。
5、提高自身素質,優化課堂
信息技術教師應具備以下最基本的素質:首先是信息技術教師應當熟練掌握信息技術, 要有較廣的知識面,多懂幾行語言。其次是能夠掌握新的教學、學習與研究方法, 把握信息技術發展和不斷更新的社會需求。最後,信息技術教師要具備學習、創新、創業與服務的精神與能力。因此,加強信息技術教師業務進修,至關重要,自身素質不提高,是跟不上信息技術發展的速度。本學期我將積極利用業務學習的時間,學習專業技術(懂一門語言),學習先進理論(看一本計算機理論書),並將之用於實踐,使自己的專業水平與時代接軌。
6、加強自我反思,增強責任感
一個有敬業精神、有責任感的老師必定是一位經常反思教育教學的老師,因此,我們備課組的老師們必須學會反思自己,正視問題,解決問題。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促進自我反思:一是讀書,在讀書中警醒自我;二是觀察,在觀察自己的教學實踐中檢查自我;三是觀摩,在觀摩學習及與同事交往中提高自我;四是評價,在教育教學評價中發展自我。
Ⅳ 怎樣才能提高信息技術的教學質量
教學中,信息技術老師普遍會陷入一種尷尬場面。學生對每周兩節的信息技術課充滿期待,滿懷興奮的心情去上課。因為他們覺得信息技術課可以上網、打游戲、聊天等,非常好玩。但隨著信息技術教學內容的深入學習,學生會發現信息技術課理論性非常強且枯燥無味,學生的學習興趣很快降下來。針對這一現象,教師要善於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信息技術學科的特點設計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一、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實踐告訴我們,學生對科任老師的喜愛程度影響著學生對該科的學習興趣。曾有學生跟我說過:「我不服的老師,他說什麼教什麼,我都不會聽;但只要我服的老師,你罵我,我都樂於接受。」可見,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至關重要的。因此,課堂教學或課余時間,教師要與學生進行思想和情感關流。課堂上,教師充分考慮不同程度學生的接受水平,給予適當的關懷和指導,贏得學生對你的信任。
二、制訂學習目標,提高學習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給不同水平的學生制訂不同的學習目標,提高學習動力,並運用激勵機制,提升學習成就感
課堂上我喜歡進行一些有競賽性質的小測試。例如,針對我校學生普通話水平普遍太差導致打字速度太慢的現象,我開展了五筆打字法教學。但學生對記字根、練字根沒耐性,容易中途放棄,堅持不下去。我把全班分成「五筆學習組」和「拼音學習組」,並開展為期一個月到一學期不等的比賽,看哪組的進步大。比賽結果,必然是「五筆學習組」進步要大。以後,學習五筆的同學會不斷增多。其實你會發現,無論學不學五筆,通過競賽全班同學的打字速度都會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1.創設情境,吸引學生。從實際生活出發,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境,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習熱情。首先,通過媒體使用、組織活動、物質刺激等創設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然後,有意識地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新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達到提高課堂質量的目的。例如學習《編制計算機程序解決問題》時,讓學生利用密碼程序,測試我銀行卡的密碼,吸引學生的注意。然後,讓學生改寫程序中的密碼,進而引導學生編寫自己的個性密碼程序。整個過程由淺入深,學生容易掌握。
2.分組協作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協作學習是通過小組或團隊的形式組織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策略。每組設立一個組長,負責課堂學習的組織、協調、監督、反饋。課堂的學習模式有比賽、辨論、合作等。讓所有學生參與到學習中,共同提出問題,共同解決問題,並總結歸納自己的學習成果。這是一種開放、輕松、協作式的學習環境,也是一種高效率的信息技術課堂。它帶給學生的是一種相互幫助、相互協作的愉快的學習環境。例如,在Powerpoint的學習中,我們可以把作品的製作過程分派到各個組員。從主題的確立、信息的搜索、信息的加工表達到作品的集成,都讓學生有步驟、有計劃地進行,充分地考驗學生的協作能力。
3.任務驅動法的研究性學習方法。「任務驅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建構主義教學設計原則強調:學生的學習活動必須與大的任務或問題相結合,以探索問題來引動和維持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創建真實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學習。「任務驅動」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出來的,讓學生帶著任務去學習,通過完成任務達到學習的目的。學生在「任務」的驅動下展開學習,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完成一系列「任務」,從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識的脈絡,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用計算機處理信息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不斷地獲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望,逐步形成一個感知心智活動的良性循環,從而培養出獨立探索、勇於開拓進取的自學能力。這種教學方法讓學生通過完成任務來學習知識、獲得技能、形成能力。但這個「任務」一定要科學、適度、適當,任務要大小適當、要求應具體,各任務之間還要相互聯系,形成循序漸進的梯度,組成一個任務鏈。例如,必修課第二章《信息的獲取》開課前,我們可以先讓學生總結我們平時獲取信息的方法,比較這些方法哪些較好並製成表格。然後介紹通過網路獲取信息的策略與技巧。最後讓不同的學生採用不同的方法獲取同一個主題的相關內容,比較這些方法的利與弊,從而使學生在研究過程中既鞏固了知識,也能在適當時候使用適當的方法處理問題。
4.需求教學法。新課標指出,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總目標是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學生的信息素養表現在:對信息的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的能力;對信息與信息活動的過程、方法、結果進行評價的能力。我們平時可以偶爾為學生提供開放性的網路學習環境,讓學生上網沖浪,發現更多新鮮的事物,讓學生探索得到某個信息或解決某個問題的方法。這種學習方法能夠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獲得更多的課外知識,蘊藏著一種巨大的創新能量。
5.實踐活動法。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如學校學生電腦板布的徵集和評選、個人網頁製作比賽等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整個過程,學生自主選擇和自我設計,實現學生個性化發展。學生在這種「做中學,學中做」活動中,既鞏固了舊知識,又獲得了新知識,同時提高了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6.交流式的教學方法。平時,不同小組、不同班級甚至是各校之間可以開展一些關於學習方法或作品等的交流會,使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可以學會表達自我,正視自我,更可以吸收別人的知識以提高自身的水平,增長自身的信息素養。
Ⅵ 小學信息技術教學小組合作學習國內外研究現狀
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是指促進學生在異質小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學習任務,並以小組總體表現為獎勵依據的教學理論與策略體系。
合作學習起源於60年代社會心理學家對學生集體動力作用的研究。在70年代中期,合作學習興起,80年代中期逐步發展為一種課堂教學的策略。這一策略目前已廣泛的用於50多個國家的中小學課堂。各個國家的合作學習的理論與實踐有較大的差異,有的側重相對結構化的方案,著眼於技能、概念、信息的掌握,有的注重非結構性的討論或小組設計,著眼於社會化、高水平的思維或問題解決的技能。
合作學習在形式上是學生座位排列由過去的秧田式變成合圍而坐,但其實質是學生間建立起積極的相互依存關系,每一個組員不僅自己要主動學習,還有責任幫助其他同學學習,以全組沒一個同學都學好為目標。教師根據小組的總體表現進行小組獎勵,學生是同自己過去比較而獲獎勵。合作學習不僅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能滿足學生心理需要,提高學生自尊,促進學生情感發展與同學間互愛及學生社交能力的提高。通過這種形式的教學,學生可以較好地適應將來在校外可能遇到的各種能力差異,使個別差異在集體教學中發揮積極作用。
Ⅶ 如何提高信息技術教學質量
尬場面。學生對每周兩節的信息技術課充滿期待,滿懷興奮的心情去上課。因為他們覺得信息技術課可以上網、打游戲、聊天等,非常好玩。但隨著信息技術教學內容的深入學習,學生會發現信息技術課理論性非常強且枯燥無味,學生的學習興趣很快降下來。針對這一現象,教師要善於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信息技術學科的特點設計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一、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實踐告訴我們,學生對科任老師的喜愛程度影響著學生對該科的學習興趣。曾有學生跟我說過:「我不服的老師,他說什麼教什麼,我都不會聽;但只要我服的老師,你罵我,我都樂於接受。」可見,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至關重要的。因此,課堂教學或課余時間,教師要與學生進行思想和情感關流。課堂上,教師充分考慮不同程度學生的接受水平,給予適當的關懷和指導,贏得學生對你的信任。
二、制訂學習目標,提高學習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給不同水平的學生制訂不同的學習目標,提高學習動力,並運用激勵機制,提升學習成就感
課堂上我喜歡進行一些有競賽性質的小測試。例如,針對我校學生普通話水平普遍太差導致打字速度太慢的現象,我開展了五筆打字法教學。但學生對記字根、練字根沒耐性,容易中途放棄,堅持不下去。我把全班分成「五筆學習組」和「拼音學習組」,並開展為期一個月到一學期不等的比賽,看哪組的進步大。比賽結果,必然是「五筆學習組」進步要大。以後,學習五筆的同學會不斷增多。其實你會發現,無論學不學五筆,通過競賽全班同學的打字速度都會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1.創設情境,吸引學生。從實際生活出發,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境,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習熱情。首先,通過媒體使用、組織活動、物質刺激等創設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然後,有意識地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新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達到提高課堂質量的目的。例如學習《編制計算機程序解決問題》時,讓學生利用密碼程序,測試我銀行卡的密碼,吸引學生的注意。然後,讓學生改寫程序中的密碼,進而引導學生編寫自己的個性密碼程序。整個過程由淺入深,學生容易掌握。
2.分組協作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協作學習是通過小組或團隊的形式組織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策略。每組設立一個組長,負責課堂學習的組織、協調、監督、反饋。課堂的學習模式有比賽、辨論、合作等。讓所有學生參與到學習中,共同提出問題,共同解決問題,並總結歸納自己的學習成果。這是一種開放、輕松、協作式的學習環境,也是一種高效率的信息技術課堂。它帶給學生的是一種相互幫助、相互協作的愉快的學習環境。例如,在Powerpoint的學習中,我們可以把作品的製作過程分派到各個組員。從主題的確立、信息的搜索、信息的加工表達到作品的集成,都讓學生有步驟、有計劃地進行,充分地考驗學生的協作能力。
3.任務驅動法的研究性學習方法。「任務驅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建構主義教學設計原則強調:學生的學習活動必須與大的任務或問題相結合,以探索問題來引動和維持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創建真實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學習。「任務驅動」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出來的,讓學生帶著任務去學習,通過完成任務達到學習的目的。學生在「任務」的驅動下展開學習,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完成一系列「任務」,從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識的脈絡,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用計算機處理信息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不斷地獲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望,逐步形成一個感知心智活動的良性循環,從而培養出獨立探索、勇於開拓進取的自學能力。這種教學方法讓學生通過完成任務來學習知識、獲得技能、形成能力。但這個「任務」一定要科學、適度、適當,任務要大小適當、要求應具體,各任務之間還要相互聯系,形成循序漸進的梯度,組成一個任務鏈。例如,必修課第二章《信息的獲取》開課前,我們可以先讓學生總結我們平時獲取信息的方法,比較這些方法哪些較好並製成表格。然後介紹通過網路獲取信息的策略與技巧。最後讓不同的學生採用不同的方法獲取同一個主題的相關內容,比較這些方法的利與弊,從而使學生在研究過程中既鞏固了知識,也能在適當時候使用適當的方法處理問題。
4.需求教學法。新課標指出,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總目標是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學生的信息素養表現在:對信息的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的能力;對信息與信息活動的過程、方法、結果進行評價的能力。我們平時可以偶爾為學生提供開放性的網路學習環境,讓學生上網沖浪,發現更多新鮮的事物,讓學生探索得到某個信息或解決某個問題的方法。這種學習方法能夠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獲得更多的課外知識,蘊藏著一種巨大的創新能量。
5.實踐活動法。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如學校學生電腦板布的徵集和評選、個人網頁製作比賽等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整個過程,學生自主選擇和自我設計,實現學生個性化發展。學生在這種「做中學,學中做」活動中,既鞏固了舊知識,又獲得了新知識,同時提高了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6.交流式的教學方法。平時,不同小組、不同班級甚至是各校之間可以開展一些關於學習方法或作品等的交流會,使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可以學會表達自我,正視自我,更可以吸收別人的知識以提高自身的水平,增長自身的信息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