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進行有效的美術課堂教學管理
【如何實現美術課堂的有效教學】
興趣是美術課的前提要求,積極的思維和良好的效率往往建立在濃厚的興趣之上。興趣是學習心理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因素,它能夠成為學習的直接動力。能否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打開學生心扉、提高教學質量的捷徑。但是處在心智發展特殊期的初中生對美術課缺乏興趣,一小部分學生甚至有厭煩情緒,致使教育的預期目的難以實現。面對初中階段美術教學的兩難境地,如何做到既適應當前素質教育新要求又符合受教育者的心智發展規律,發揮美育在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使學生在課堂上始終保持濃厚的興趣與高昂的情緒,切實提高美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教學中應注意幾個環節。
一、把握學生心智發展規律,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
首先教學內容、方法、形式要符合學生年齡特徵和認知習慣。學習興趣是個體力求探究事物並帶有強烈情緒色彩的認知傾向,是一個人對事物感覺喜愛的一種情緒。學生對學習內容有無興趣,直接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書本上的教學內容不一定是學生最感興趣的,所以教師要分析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教學需要選擇能更好完成教學任務的內容,適當增添校本教材內容。尋找新授知識在學生頭腦中「相合」的結合點,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在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的選用方面要靈活多變,遵循學生年齡特徵和認知習慣,滿足學生好奇、求新的心理,才容易引起學生的注意,使學生樂於接受。
其次培養學生學習美術的信心,給學生以希望。初中學生的情感豐富而且易外露,當他們看到自己繪制的作品被老師和同學們贊美時,情緒就會振奮,並能帶動其他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引發求知、探究、創作的慾望與信心。在教學安排上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使學生覺得只要稍加努力就會獲得成功,在不斷獲得成功的喜悅中變得更加努力。
再次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學美術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對全體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提高學生感受美、欣賞美、鑒別美的能力,而不是把所有學生培養成為藝術家。作為美術教師,要承認學生中存在的個體差異,允許學生個性的自由發展,允許學生興趣的不同發展方向,給學生以足夠的空間和時間來消化和掌握知識,營造一個愉快、寬松又充滿藝術情趣的學習環境,以培養學生參與美術教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採取多樣的教學組織形式與手段,聯系生活實際
中學美術課程標准要求:「以學習活動方式劃分美術學習領域,加強學習活動的綜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術課程與學生生活經驗緊密關聯,使學生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提高想像力和創造力,提高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增強對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熱愛及責任感,發展創造美好生活的願望與能力。」緊扣新課標,美術教師必須對以往的美術課堂常規經驗和教學組織形式重新審視,立足美術色彩沖擊力、渲染力和愉悅身心的獨特魅力,探索適應新課標的教學組織形式。藝術本身是充滿想像力的,創造力的。老師不應該以灌輸的方法讓學生學習,應該引導學生充分展開想像,發揮潛能。所以課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備,把可以調節學生興趣、氣氛的內容、手段溶入課程教育中。如多媒體教育、意境的創造、各種工具的使用。教學組織形式不能採取「填鴨式」的灌輸,眼光也不能只盯住課本,而應根據實際情況,讓學生走出課堂,在老師的指導下主動學習更多的知識。新學期伊始的第一節美術課對那些剛入初中的學生來說充滿著新鮮感,而課本中的第一課全是理論,很是枯燥。如何把這些理論同實際結合起來,讓學生獲得最真切的感受呢?在第一堂課上我沒有講授理論的知識,而是在畫室舉辦一個小型畫展, 作品都是歷屆學生的優秀習作, 包括教師作品,內容題材什麼都有.學生非常新鮮和好奇。教師在對這些作品一一講解的同時,把書中的知識點巧妙地穿插進去。對這一教學形式,學生的興致特別高,收到的效果也特別好,既增長了學生見識,又學到了知識,激發了他們學習美術的熱情,變被動為主動。讓學生更多地接觸實際事物和具體環境,增強對形象的感受能力和審美想像能力,不斷給學生以高尚的審美體驗。
藝術源於生活,藝術一旦脫離現實生活,也就失去了它生存的土壤與意義。這一點對中學美術教學尤為重要,這也要求在組織教學過程中盡量多地與生活聯系,引導學生主動探求生活中的美,積極投身於審美體驗。如在講圖案設計時,可把它與民族服飾上的圖案、家中的沙發靠墊圖案、床單上的圖案等有機地聯系起來講解,還可以穿插講一些關於顏色的搭配、服裝色彩與個人氣質等學生感興趣的內容。
三、加強學科之間的聯系,拓展美術教育視野
美術是一門相對獨立的學科,但不是孤立的學科,它與許多學科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在中學的各科教材中,有許多需要運用圖像來闡明科學內容、剖析理論的問題,甚至有些問題,僅用語言文字元號難以表達,而運用圖像符號則一目瞭然。美麗的圖像又能使學生產生美感,滲透著美的教育。因此,積極主動地加強與各科教學的聯系,拓展美術教育視野,是有效發揮學生想像力、提高學習興致的教學途徑。如有機結合初中語文課的景物描寫文章繪制插圖,教師通過文與畫密切配合,增強了講課的藝術效果,同時也增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如在平面構圖設計中有效利用電腦技術,有效地加強了兩個學科間的知識溝通。
綜上所述,促進課堂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作為一名美術教師,不僅要有精深的美術專業知識和技能,更為重要的是要具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貴任感。在現代美術的基礎教育中,教師應當以主人翁的姿態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自身的潛力,鑽研教材,備好課,教好課。在常規的美術課堂教學活動中,盡可能把握好學生身心發展特點,調動一切現代化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和諧的教學氣氛的形成,為學生創造一個主動審美的良好教學氣氛和藝術氛圍。從而使學生形成正確、健康的審美觀、審美理想和審美情趣。
Ⅱ 如何有效地進行美術課堂教學
興趣是美術課的前提要求,積極的思維和良好的效率往往建立在濃厚的興趣之上。興趣是學習心理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因素,它能夠成為學習的直接動力。能否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打開學生心扉、提高教學質量的捷徑。但是處在心智發展特殊期的初中生對美術課缺乏興趣,一小部分學生甚至有厭煩情緒,致使教育的預期目的難以實現。面對初中階段美術教學的兩難境地,如何做到既適應當前素質教育新要求又符合受教育者的心智發展規律,發揮美育在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使學生在課堂上始終保持濃厚的興趣與高昂的情緒,切實提高美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教學中應注意幾個環節。
一、把握學生心智發展規律,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
首先教學內容、方法、形式要符合學生年齡特徵和認知習慣。學習興趣是個體力求探究事物並帶有強烈情緒色彩的認知傾向,是一個人對事物感覺喜愛的一種情緒。學生對學習內容有無興趣,直接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書本上的教學內容不一定是學生最感興趣的,所以教師要分析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教學需要選擇能更好完成教學任務的內容,適當增添校本教材內容。尋找新授知識在學生頭腦中「相合」的結合點,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在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的選用方面要靈活多變,遵循學生年齡特徵和認知習慣,滿足學生好奇、求新的心理,才容易引起學生的注意,使學生樂於接受。
其次培養學生學習美術的信心,給學生以希望。初中學生的情感豐富而且易外露,當他們看到自己繪制的作品被老師和同學們贊美時,情緒就會振奮,並能帶動其他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引發求知、探究、創作的慾望與信心。在教學安排上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使學生覺得只要稍加努力就會獲得成功,在不斷獲得成功的喜悅中變得更加努力。
再次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學美術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對全體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提高學生感受美、欣賞美、鑒別美的能力,而不是把所有學生培養成為藝術家。作為美術教師,要承認學生中存在的個體差異,允許學生個性的自由發展,允許學生興趣的不同發展方向,給學生以足夠的空間和時間來消化和掌握知識,營造一個愉快、寬松又充滿藝術情趣的學習環境,以培養學生參與美術教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採取多樣的教學組織形式與手段,聯系生活實際
中學美術課程標准要求:「以學習活動方式劃分美術學習領域,加強學習活動的綜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術課程與學生生活經驗緊密關聯,使學生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提高想像力和創造力,提高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增強對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熱愛及責任感,發展創造美好生活的願望與能力。」緊扣新課標,美術教師必須對以往的美術課堂常規經驗和教學組織形式重新審視,立足美術色彩沖擊力、渲染力和愉悅身心的獨特魅力,探索適應新課標的教學組織形式。藝術本身是充滿想像力的,創造力的。老師不應該以灌輸的方法讓學生學習,應該引導學生充分展開想像,發揮潛能。所以課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備,把可以調節學生興趣、氣氛的內容、手段溶入課程教育中。如多媒體教育、意境的創造、各種工具的使用。教學組織形式不能採取「填鴨式」的灌輸,眼光也不能只盯住課本,而應根據實際情況,讓學生走出課堂,在老師的指導下主動學習更多的知識。新學期伊始的第一節美術課對那些剛入初中的學生來說充滿著新鮮感,而課本中的第一課全是理論,很是枯燥。如何把這些理論同實際結合起來,讓學生獲得最真切的感受呢?在第一堂課上我沒有講授理論的知識,而是在畫室舉辦一個小型畫展, 作品都是歷屆學生的優秀習作, 包括教師作品,內容題材什麼都有.學生非常新鮮和好奇。教師在對這些作品一一講解的同時,把書中的知識點巧妙地穿插進去。對這一教學形式,學生的興致特別高,收到的效果也特別好,既增長了學生見識,又學到了知識,激發了他們學習美術的熱情,變被動為主動。讓學生更多地接觸實際事物和具體環境,增強對形象的感受能力和審美想像能力,不斷給學生以高尚的審美體驗。
藝術源於生活,藝術一旦脫離現實生活,也就失去了它生存的土壤與意義。這一點對中學美術教學尤為重要,這也要求在組織教學過程中盡量多地與生活聯系,引導學生主動探求生活中的美,積極投身於審美體驗。如在講圖案設計時,可把它與民族服飾上的圖案、家中的沙發靠墊圖案、床單上的圖案等有機地聯系起來講解,還可以穿插講一些關於顏色的搭配、服裝色彩與個人氣質等學生感興趣的內容。
三、加強學科之間的聯系,拓展美術教育視野
美術是一門相對獨立的學科,但不是孤立的學科,它與許多學科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在中學的各科教材中,有許多需要運用圖像來闡明科學內容、剖析理論的問題,甚至有些問題,僅用語言文字元號難以表達,而運用圖像符號則一目瞭然。美麗的圖像又能使學生產生美感,滲透著美的教育。因此,積極主動地加強與各科教學的聯系,拓展美術教育視野,是有效發揮學生想像力、提高學習興致的教學途徑。如有機結合初中語文課的景物描寫文章繪制插圖
Ⅲ 如何真正圍繞課堂教學目標展開美術教學活動
從教材體系中把握訓練點,恰當定位「知識與技能」訓練目標。很多「知識與技能」訓練的點會在不同的年級不同的學期反復出現,所不同的是訓練的要求及掌握知識與技能的度是隨著學生年齡的增加而逐步加深和提高的。作為一線的美術教師,必須敏銳地捕捉到相關隱含在具體教材中的內在的「知識與技能」訓練的序的信息,並結合具體年級具體教材能恰當地進行教學要求的定位與把握。
Ⅳ 淺談如何提高美術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摘要:教學無痕,潤物細無聲。美術教學的實效性非常重要,它表現在美術教學的方方面面,只要我們注重美術課堂中的「音樂情境、詩歌情境、生活情境、游戲情境」,才能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從而達到美術課堂教學的實效性。關鍵詞:音樂情境 詩歌情境 生活情境 游戲情境 美術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新課程的美術教育強調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強調自主探究學習、合作學習,強調情感體驗、注重學習過程,通過美術活動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最終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終生受益。這種教育要求美術教師在教學中重新定位角色,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合作者、輔導者。教學中我從學生的學習實際出發,注重創設課堂教學情境,設計實用有效、生動有趣的美術活動,讓學生在情境教學中獲得審美、愉悅,從而提高美術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一、利用音樂情境,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音樂與美術同屬藝術范疇,記得哪位哲人說過:「一切藝術都趨向於音樂」。而音樂與美術之間有許多可以融合的地方。音樂中的音符高低起伏、快慢相間的組合產生旋律、節奏。美術也一樣,不同的色彩、線條,通過變化、交叉、疊加組合在一起,才會呈現出豐富多彩的畫面。音樂是時間的藝術,美術是空間的藝術。在美術教學中穿插詩意的音樂,可以營造輕松、愉快、活潑的氣氛,激發、促進學生想像力和創造力。欣賞王文彬的油畫《拾穗》時,讓學生傾聽《勞動最光榮》,一邊欣賞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一邊觀察人物的動態結構;如欣賞課中,我們一邊聽著古箏《高山流水》的彈奏,一邊欣賞著董源、范寬的筆墨丹青;在欣賞約翰·斯特勞斯的圓舞曲《藍色多瑙河》,一邊欣賞梵高動人心魄、絢爛奪目的色彩魅力,一邊為畫家潦倒、貧困孤寂的一生感嘆不已;上技能課時,我同樣嘗試用音樂的熏陶,比如:第九冊《色彩的世界》,我先讓學生欣賞幾段音樂,感受音樂當中的情感,然後再轉入美術的色彩情感,讓學生覺得形與象相通;而在嘗試用超現實主義的表現技法創造時,可以讓學生一邊欣賞米羅、達利的作品,一邊欣賞爵士音樂或黑人強勁的鼓號聲;如痴如醉的樂典無形地牽引著我們進入畫境,感染畫中的精神,畫中的韻律,不僅使學生在感情上產生共鳴,而且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二、利用詩歌情境,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古希臘詩人西摩尼得斯「把繪畫稱為無聲的詩,把詩稱為有聲的畫」。中國山水畫家強調「畫中有詩,詩中有畫」。可見詩歌與繪畫這二種藝術真稱得上水乳交融了。把詩歌引入美術課堂,依據學生的豐富想像;把詩歌與繪畫聯系起來,去領略詩情畫意,增強審美感受。如在上第五冊《四季歌》時,欣賞徐英槐的作品《月落烏啼霜滿天》時,根據圖意引入了張繼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整首詩寫出詩人張繼強烈的思鄉情,這種「靜與響、虛與實、遠與近」有機的結合將國家的安危和個人的鄉愁緊緊串聯起來,創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藝術境界。此畫就是根據詩意而來,徐英槐所表現的就是一種非常大膽、出色的藝術創造。又如,第五冊《飛流直下三千尺》,欣賞李可染的《千岩競秀,萬壑爭流》這一作品時,先提問:這副畫里描寫的主要是什麼景物?看了這副畫你想到了什麼?在討論的基礎上出示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在欣賞作品之餘,配上聲情並茂的詩朗誦,把學生融入到極其誘人,美妙的詩情畫意中,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為創新能力的形成打下堅實的基礎。圖文欣賞是感性與理性統一的復雜的心理活動,欣賞者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文化素養、審美觀等,在對審美客體有所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感知、想像、情感、思維等心理活動,對審美客體進行再創造,構成腦中的審美意象喚起美感。欣賞的目標不僅只是解讀一幅作品,而是通過對一幅作品的賞析,提升欣賞者的審美能力。通過聯想、創造,從而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創造能力。 聯想繪畫,領悟詩中用色的妙處,一幅優美的山水畫就會躍然紙上。詩畫結合,使學生達到更高的意境和審美享受。 三、利用生活情境,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我國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早就提出「大自然,大社會是我們的活教材」;「美就在生活中,美就在自然里」。好的校園生活應該是學生身心舒展、思想活躍的生活,充實而有成就感的生活,隨時可獲得各種關愛和幫助的生活。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藝術貴在完全可以「學以致用」,將生活中那些為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拿過來,用於教學,是完全可能的。開發學生身邊的課程資源,設計藝術生活化的教學活動。在美術教學中,我時時注意聯系生活實際創設一些生活情境,使學生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提高想像力和創造力,增強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學習美術,閉門造車是不行的,還得走出室外,到社會中去。一是體驗生活,深入觀察,掘取素材,捕捉創作靈感。二是與人交流,互相切磋,感悟美術的真諦,不斷提高。如第七冊《台燈設計》一課,當同學們做完各種造型台燈時,我們模擬了一個買賣台燈的現場,一部分同學叫賣,一部分同學當顧客買台燈。在買賣的過程中,用語言交流,使自評互評在游戲中有趣地進行,遠遠超過了只是老師批改作業的范圍,學生創作熱情大,把自己溶入現實生活,讓美術教學與社會生活緊密結合,讓評價在交流中展開,使學生感受到實用美術的真諦。另外要引導學生在大自然中吸取審美的營養。如第四冊《春天來了》一課,天氣晴朗,地點設在室外,讓學生融入大自然中,親自去聞一聞花香,摸摸花草樹木,這樣他們會很興奮。因為這里有著作者的寓意。課堂上看一看,聽一聽,聞一聞,摸一摸,嘗一嘗,讓學習生動,讓學生心動,心動而產生美感體驗,從而使學生樹立牢固的實踐觀,使學生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在實踐中獲得培養與校正。要讓學生創造美,要讓學生感受到美。美,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美,需要我們去發現;美,需要我們去鑒賞;美,需要我們去傳導;美,需要我們去創造。大師貝多芬說過:「自然是培養心胸的學校。」 對兒童來講,只有當美術學習是一個自然而快樂的過程時,他們才能永葆探索的興趣和熱情,把美術學習變成一種生活的需要。教師需要給他們充分的自由,提供多樣的表現機會,他們才能煥發出驚人的創造力和表現力,去探索世界,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四、利用游戲情境,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愛動是孩子的天性,游戲是孩子的最愛。游戲化的課堂教學能使學生學得更輕松,更開心,使他們的個性得到充分表現,還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有了興趣學生才會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成為學習的主人。所以,在教學中,運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游戲方式來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努力對未知領域進行探索。如第三冊中的《好大的向日葵》一課,可以將本課設計成四個環節,即學生要創的四關,每一關都有學生喜歡的卡通人物為他們助威。第一關:你會畫向日葵嗎?第二關:比一比誰畫的向日葵最美?第三關:比一比誰畫的最向日葵最大?(都說自己的向日葵大,沒辦法比)問題出來了,怎麼解決呢?第四關:你畫的向日葵究竟有多大?怎麼才能看出來?你能想辦法讓你的最向日葵大嗎?(學生討論)學生熱情高漲。這樣,學生在游戲中獲得了創作的快樂。 關注尊重每一個學生,為他們創設一個展示的舞台,讓他們在學習活動中發揮自身的創造潛能,在體驗中感受美、創造美。法國雕塑家羅丹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古人說:「學起於思,思源於疑」 。美術課堂教學對於開發學生的學習潛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都起到很大的作用。在今後的美術課堂教學中,我將與各位同行一起探索、研究、實踐,不斷提高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Ⅳ 在美術課堂教學中哪些教學方法是適合的
美術課主要是為了激發孩子們學習美術的興趣,通過老師引導,通過課堂體驗,讓孩子了解簡單的美術知識性,激發他們內心世界,給他們更大的想像空間,進而培養孩子們的藝術綜合能力。那麼下面由小編帶來美術常用的教學方法,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美術常用的教學方法
(一)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教學方法
1、講授法,教師通過語言的描述、說明,向學生傳授美術技能知識的方法,它是使用范圍較廣、頻率較高的教學方法。但是單純的講授並不能更多的引起學生的注意,而對教師的藝術表達語言、知識面等有著非常嚴格的要求。
2、談話法(問答法)是教師與學生以口頭語言相互交流進行教學的 一種方法。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開拓學生的思維。但是問答法中由於學生的思維能力不同,提出的問題也就會千奇百怪,就要求教師要在課前做好充分的准備,語言、問題難度也要相當的考究,否則容易引起課堂的混亂。
3、討論法,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以班或組為單位、圍繞某一個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各抒己見、相互啟發或辯論,獲得或鞏固美術知識的教學方法。
4、讀書指導法,教師指導學生通過獨立閱讀美術教科書和課外美術資料獲取知識;擴大美術視野的教學方法。
(二)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教學方法
1、演示法 2、參觀法 3比較法
直接感知的教學方法,能擴大學生的審美視野,但是在期間容易發生突發性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要有相當機靈的反應能力,能積極應對各種突發性的問題。
(三)以實踐為主的教學方法
實踐訓練為主的教學方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提高繪制實踐活動,形成、鞏固、完善相應技能知識的教學方
Ⅵ 怎樣讓美術課堂教學從有效到高效
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過程中,如何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實施不同的教學方法,有計劃、有目標、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使教學方式的設計高效、有效,通過不斷變化的方式、方法,千方百計讓學生在濃厚的學習興趣中掌握知識、提升能力,從而達到塑造審美意識、提高審美情操的最終目的,一直是我探索的課題。在具體的教學工作中,我摸索出了一些適合自己的方法,現總結如下:
一、簡化教學環節,優化教學設計是高效教學的前提。
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學思路是否清晰,教學設計是否優化。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這誘導即是教學思路,誘導的過程,即是教學思路在教學活動中的體現。而誘導過程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學設計是否優化,而設計的優化與否又以教學思路為基礎。一般地說,學生對教材的學習主要是循著教師的思路進行的,因此教學思路不只存在於教師的頭腦中、教案中,而必須轉化為課堂教學活動。教學思路清晰,美術課堂就會呈現清晰,學生的思維也會漸漸清晰,從而會獲得創造性思維的啟迪。教師的個人思維品質集中地體現在教學思路上,又以非常鮮明的個性化色彩,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
二、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探究是達到高效教學的關鍵。
提問是組織教學、啟發學生思維的手段,能幫助我們探索並優化學生的認知結構,教師應熟悉教材和學生,設計出有價值的問題進行提問。提問應有一定的導向性,如導向文化感,導向品格修養等,促進學生的思考。這樣的提問和由提問引出的討論就有利於學生思維素質和思想素質的養成。另外,教師應善於運用教學話題,提供一個討論中心,圍繞這一中心引出多個問題。這樣做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這樣的提問應叫開放式提問,它沒有標准答案,不能用簡單的「是」「否」之類的詞來回答。它對學生的能力提出挑戰,激勵學生必須對繪畫進一步探究。開放式提問含有很大的容量,但決不是大得不著邊際,應在教師的引導下,緊貼作品,讓學生有開掘的天地,對繪畫作品做深入的、探究性的討論。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多向交流的過程中,學生提出的問題可能與教學任務相去甚遠,教師應珍視學生的提問,保護學生的思考成果,真正的美術教學是應摒棄某種狹隘性的。
三、引導學生高效的主體性實踐
學生主體性實踐和認識活動階段,是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鞏固和深化。教學指導時一方面要讓每個學生的能力進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又要顧及層次不同學生的表現狀況,有針對性的輔導,使學生對自己能力的提高獲取自信心。特別強調進行合理的想像和誇張,使作品更具有童趣性。 培養學生既要善於動腦,又要善於動手。如何更好地向學生傳授美術知識和繪畫技能呢?要在課堂教改和技能訓練中來體現,培養學生用線條、色彩、圖象表現自己的意向和技能。
例如在教學《海底世界》一課時,我首先在黑板上出示一幅海底的背景圖畫,要求學生描繪形態各異的魚放在其中。隨即,學生運用平日所學的繪畫表現技能,開動腦筋各出新意。不到二十分鍾,學生的作業畫好剪下來,陸續展示在黑板上的「海底世界」中。有大魚,有小魚有的局部是一條光怪陸離的魚媽媽身後帶著一群漂亮的小魚;有的是一群三角形燕魚圍成圈像綻開的花朵;兩只大螃蟹揮動鐵鉗正在比武。通過添添畫畫、剪剪貼貼,一幅美妙、奇幻的海底縮影展現在孩子們面前。生動迷人的「魚游圖」伴隨著旋律優美的「海之詩」音樂吸引了全班學生,不時發出贊嘆聲。 本課不但完成了教材中要求的內容。而且學生情緒盎然,課堂教學形式活,質量高,效果好。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豐富想像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鞏固了繪畫技能的學習。
學習是需要體驗的,因為我們的目的不僅是要讓學生接受更多的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知識的學習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嚴格的說,能力並不是教會的,而是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通過接受、體驗、感悟、類化、遷移而逐步形成的。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智慧的鮮花是開放在手指尖上的。」這道出了動手體驗的重要性。所以在教學中,應該盡可能多的讓學生積極動手操作體驗,任其在自我探索的活動中發掘創造的靈感。
四、 對學生的積極評價。
學生自評和互評是學習評價的一個重要組成內容。把評價學生的權力由教師轉向學生,學生由被動評價者轉向主動參與者,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美術教學中,經常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評」的機會,讓學生樂於參與、善於交流,兒童的童心就會不自覺地流露出來,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提高。同時在評的過程中,教師要尊重他們的評定,給予他們充分的肯定,學生對自己才會充滿自信,對以後的美術興趣才會日益提高。教師要更多地採用即時的、多元的、極富個性和針對性的評價,用贊美的語言激勵學生,用委婉的語言批評學生,用具體的語言啟迪學生打開思路。對於學生繪畫不好的特別需要注意,重要的是對於繪畫不好的學生作出富於鼓勵的語言,從而保持引發活動的非評價性的特點。如「畫得不錯」,「你的答案部分是正確的」,「可以畫得更好」等鼓勵性話語。類似這樣的回復能夠使畫得不好的學生能夠有自信,而不因為學生畫得不好受到批評。學生行為之後緊跟著表揚和鼓勵而不是批評,更有可能促進學生的繪畫學習和遷移。在盡可能非評價性的氛圍中引發學生自由繪畫,這使學生能夠自由地發揮想像力,只要給以恰當的反饋和糾正,都能成為繪畫學習的起點。
我認為,上好美術課貴在得法,教學方法好比船和橋,是達到目的完成任務的一種手段。所以,高效課堂與教學方法密切相關,高效課堂要依賴得當的教學方法去完成。沒有簡化教學環節、優化教學設計,精心設計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處理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高效的主體性實踐及對學生的積極評價這些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就不能很好的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質量便是一句空話。所以根據教材不同的內容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要研究方法,要有創造性思維,思路活躍、方法新穎,學生感到有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能引起學生積極思維取得預定的效果。由此可見教學方法是完成高效課堂的紐帶。
Ⅶ 淺談怎樣有效提高美術課堂教學的魅力
作為教師,首先要有扎實的教學功底,還要有淵博的知識儲備。這是魅力教學的共性。美專術是一門藝術學屬科,需要專業的精神,塑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提高學生的興趣,展現美術的魅力,就能提高課堂教學的魅力。
Ⅷ 如何有效地開展小學美術教學活動
小學美術課堂是素質教育的重要陣地,也是美術教師展示個人風採的主要舞台。傳統的美術教育是一種「灌輸式」和「填鴨式」的教學活動,它早已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那麼,在以培養適應時代需要的健全合格人才為目的,大力倡行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的美術教育工作者該如何擺脫以技法傳授、技能訓練為主線的傳統美術教學模式,有效地開展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活動,提高小學美術課堂教學魅力,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呢?對新課程理念的學習和探討及多年的教育實踐給我提供了如下一些粗淺的觀點和看法:
一、寓教於樂,在游戲中學習
在倡行素質教育的今天,單一枯燥的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需要和學生的心理需求。小學生具有好動、貪玩、好奇心強等心理特徵,「游戲」是他們喜歡的活動,恰巧能滿足他們貪玩好動的心理需求。「游戲」教學順應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促進其個性與能力的發展。譬如在教《化裝舞會》這一課時,我先在幕後給幾個同學戴上做好的面具,並在服飾、發型、道具等方面都進行了相應的搭配,然後請他們「登台表演」,將一台「化裝舞會」的盛宴呈現在他們面前,表演結束,同學們個個興奮不已。我再問他們:是否想自己動手,舉行一場化裝舞會?大家齊聲回答:想。參與意識和參與熱情空前高漲。爾後,我再指導他們自己動手,人人參與,舉行了一場趣味盎然的「化裝舞會」。所以,我認為,在游戲中學習,能充分調動小學生的積極性,擴散學生思維,豐富學生想像力,且寓教於樂,最大程度地愉悅師生的身心,促進學生的發展。
二、比較分析,在發現中提高
對比觀察——比較異同——導出發現是美術教學中觀察及欣賞和表現時常用的手段,通過多角度的比較分析,能提高學生的
認識和理解能力,欣賞和概括能力,思維與表現能力,有利於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與積極性,也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使其產生對事物的深刻印象。譬如在石膏幾何體的教學中,我們必須要引導學生多觀察、多比較,多分析,將物體本身的各部分的大小、比例等,及不同物體的形狀、大小、高矮、前後位置等,反復觀察,比較分析,然後努力去表現其最本質的特徵。再如,在教《大人國與小人國》一課時,我也是通過引導學生欣賞,通過「大」與「小」的比較與分析:和摩天大樓比肩的「衣夾」;搭著梯子才能爬上去吃的冰激淋;能馱著幾個孩子爬行的蟲子;可以在裡面游泳的水杯??通過比較,讓孩子們分析事物的「大」與「小」,了解其本質,提高其參與意識。所以,我認為,美術教學中運用比較分析的方法,有利於釋疑解難,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分析思維與審美能力。
三、討論交流,在思考中成長
《美術課程標准》按學生美術學習活動方式劃分了四個學習領域: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強調綜合性學習與探究性學習,這就要求我們的課堂教學必須變換模式,要將討論式教學融入課堂。討論式教學以啟發式教學為基礎,以學生為中心,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通過討論交流,讓孩子積極參與,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課程理念,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常常會用到討
論式教學方法。譬如我在教《會響的玩具》一課時,提出下列問題供學生討論:你知道哪些會響的玩具?它們為什麼會響?請你思考一下如何製作會響的玩具?通過孩子們的討論交流,分析思考,教師稍作總結點評,一堂課的問題便解決了一半,剩下時間交由他們探究製作便可以了。所以,我認為,討論交流能讓學生學會思考,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幫助學生學會判斷與表達,讓學生在思考中成長。
四、多元評價,在評價中體驗
新一輪課程改革重視發展,淡化甄別與選拔,重視評價的激勵與改進功能;關注個體差異,實現了評價指標的多樣化;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實現了評價方法的多樣化;參與與互動、自評與他評相結合,實現了評價主體的多元化;綜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相結合,實現了評價重心的轉移。新的評價方法有利於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及健康的身心品質等多方面的綜合發展,利於學生真正意義上的成長。我認為,作為教師,我們應以真誠和善良的心態善待每一位學生,尊重學生個性,關注學生差異,了解學生生活,走進學生心靈,評價時不要以某一個高度為標准,尊重每個學生的感知和表達方式的不同,尊重其生命成長的歷程,發現其閃光點,真正實現多元評價。在平時的教學中,我也很注意多元評價的使用。譬如在一堂課的最後,往往會有一個作品評價的環節,我通常採用的是「師評、自評、他
評」相結合的方式,在平等、民主的互動中關注被評價者發展的需要,在溝通與協商中增進了解,在多元評價中反思與體驗,有效促進學生真正意義上的發展。
總之,教無定法,藝無止境,以上觀點和看法也只是我個人在教學實踐中一些粗淺的思考而已。現今社會,新事物層出不窮,美術課堂呼喚具有創新性的有效教學活動,這就迫切需要我們廣大小學美術教育工作者要不斷學習,勤於實踐,善於反思,並在學習、實踐與反思中不斷提升自己,掌握美術教學藝術的真諦,從而更有效地開展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活動。
Ⅸ 淺談如何有效地開展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活動
小學美術課堂是素質教育的重要陣地,也是美術教師展示個人風採的主要舞台。傳統的美術教育是一種「灌輸式」和「填鴨式」的教學活動,它早已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那麼,在以培養適應時代需要的健全合格人才為目的,大力倡行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的美術教育工作者該如何擺脫以技法傳授、技能訓練為主線的傳統美術教學模式,有效地開展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活動,提高小學美術課堂教學魅力,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呢?對新課程理念的學習和探討及多年的教育實踐給我提供了如下一些粗淺的觀點和看法:
一、寓教於樂,在游戲中學習
在倡行素質教育的今天,單一枯燥的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需要和學生的心理需求。小學生具有好動、貪玩、好奇心強等心理特徵,「游戲」是他們喜歡的活動,恰巧能滿足他們貪玩好動的心理需求。「游戲」教學順應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促進其個性與能力的發展。譬如在教《化裝舞會》這一課時,我先在幕後給幾個同學戴上做好的面具,並在服飾、發型、道具等方面都進行了相應的搭配,然後請他們「登台表演」,將一台「化裝舞會」的盛宴呈現在他們面前,表演結束,同學們個個興奮不已。我再問他們:是否想自己動手,舉行一場化裝舞會?大家齊聲回答:想。參與意識和參與熱情空前高漲。爾後,我再指導他們自己動手,人人參與,舉行了一場趣味盎然的「化裝舞會」。所以,我認為,在游戲中學習,能充分調動小學生的積極性,擴散學生思維,豐富學生想像力,且寓教於樂,最大程度地愉悅師生的身心,促進學生的發展。
二、比較分析,在發現中提高
對比觀察——比較異同——導出發現是美術教學中觀察及欣賞和表現時常用的手段,通過多角度的比較分析,能提高學生的
認識和理解能力,欣賞和概括能力,思維與表現能力,有利於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與積極性,也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使其產生對事物的深刻印象。譬如在石膏幾何體的教學中,我們必須要引導學生多觀察、多比較,多分析,將物體本身的各部分的大小、比例等,及不同物體的形狀、大小、高矮、前後位置等,反復觀察,比較分析,然後努力去表現其最本質的特徵。再如,在教《大人國與小人國》一課時,我也是通過引導學生欣賞,通過「大」與「小」的比較與分析:和摩天大樓比肩的「衣夾」;搭著梯子才能爬上去吃的冰激淋;能馱著幾個孩子爬行的蟲子;可以在裡面游泳的水杯??通過比較,讓孩子們分析事物的「大」與「小」,了解其本質,提高其參與意識。所以,我認為,美術教學中運用比較分析的方法,有利於釋疑解難,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分析思維與審美能力。
三、討論交流,在思考中成長
《美術課程標准》按學生美術學習活動方式劃分了四個學習領域: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強調綜合性學習與探究性學習,這就要求我們的課堂教學必須變換模式,要將討論式教學融入課堂。討論式教學以啟發式教學為基礎,以學生為中心,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通過討論交流,讓孩子積極參與,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課程理念,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常常會用到討
論式教學方法。譬如我在教《會響的玩具》一課時,提出下列問題供學生討論:你知道哪些會響的玩具?它們為什麼會響?請你思考一下如何製作會響的玩具?通過孩子們的討論交流,分析思考,教師稍作總結點評,一堂課的問題便解決了一半,剩下時間交由他們探究製作便可以了。所以,我認為,討論交流能讓學生學會思考,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幫助學生學會判斷與表達,讓學生在思考中成長。
四、多元評價,在評價中體驗
新一輪課程改革重視發展,淡化甄別與選拔,重視評價的激勵與改進功能;關注個體差異,實現了評價指標的多樣化;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實現了評價方法的多樣化;參與與互動、自評與他評相結合,實現了評價主體的多元化;綜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相結合,實現了評價重心的轉移。新的評價方法有利於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及健康的身心品質等多方面的綜合發展,利於學生真正意義上的成長。我認為,作為教師,我們應以真誠和善良的心態善待每一位學生,尊重學生個性,關注學生差異,了解學生生活,走進學生心靈,評價時不要以某一個高度為標准,尊重每個學生的感知和表達方式的不同,尊重其生命成長的歷程,發現其閃光點,真正實現多元評價。在平時的教學中,我也很注意多元評價的使用。譬如在一堂課的最後,往往會有一個作品評價的環節,我通常採用的是「師評、自評、他
評」相結合的方式,在平等、民主的互動中關注被評價者發展的需要,在溝通與協商中增進了解,在多元評價中反思與體驗,有效促進學生真正意義上的發展。
總之,教無定法,藝無止境,以上觀點和看法也只是我個人在教學實踐中一些粗淺的思考而已。現今社會,新事物層出不窮,美術課堂呼喚具有創新性的有效教學活動,這就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