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淺議初中語文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教師重點思考的教學內容,也是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通過核心素養的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和與人交流的水平都會有長足的發展,從而將知識活學活用、學以致用,真正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本文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為著手點,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語文核心素養概述
語文核心素養主要分為六個層次,分別是必要的語文知識、豐富的語言積累、熟練的語言技能、良好的學習習慣、深厚的文化素養和高雅的言談舉止。這六個方面的核心素養囊括了初中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也是初中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第一,掌握必要的語文知識。通過初中語文的教學,學生掌握一定的語文知識,具有一定的閱讀能力。第二,具有豐富的語言積累。小學語文學習往往是初級階段,而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語言能力,這就需要一個更好的積累過程,通過閱讀高質量的課文和閱讀材料,讓學生積累足夠的語言知識,提高其語言能力。第三,培養熟練的語言技能。語文是一門學科,而語言則是一種素養,一項技能。通過初中語文教學,教師要培養學生優秀的語文素養和熟練的語言技能。第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教是為了不教。」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於語文教學來說是非常有意義的。第五,積淀深厚的文化素養。文化是我國長期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礎,優秀的歷史文化給我國帶來了很多益處,而初中語文教學正是根植於我國文化。所以,在語文的核心素養中,積淀文化,學習文化,體會文化是非常重要的。第六,形成高雅的言談舉止。學習語文,不僅僅是學習寫作方面的知識,更為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交流能力和水平。溝通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能力。培養學生形成高雅的言談舉止是初中語文教學核心素養中的一個重要部分。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另一方面,也是最為重要的,是讓學生明白語文既是一門學科,更是一項能力,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二、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有效措施
1.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學以致用
在我國教育教學體系中,語文以背誦和記憶的內容為主,但是,對於理解和應用也是十分關注的。去年,《中國詩詞大會》等節目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選手積累了大量的詩詞知識的同時,也能夠明白在什麼地方能夠運用什麼樣的詩詞,取得什麼樣的效果,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理論和實踐是培養語文核心素養的兩個重要方面,教師要著力將這兩個方面結合起來,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知識。只有將知識運用於日常生活中,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語言能力,更好地與他人交流,達到培養上述六種素養的目的。所以,學與用同樣重要,教師要理論與實踐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最終提高語文教學水平。
2.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快樂學習
語文的學習看似是一個枯燥的過程,但實際上,只要教師教學得當,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就能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到語文學習的快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採用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的美。教師要積極地開展引導工作,讓學生通過語文課堂,培養敢於表達的性格,從而慢慢地改善與人交流的能力,也就達到了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最終目的。
3.培養良好的語文學習態度
現在的學生在學習上普遍存在畏難心理。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核心素養教育,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首先要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和頑強的意志。教師應結合學科知識的發展,適當增添新內容,使語文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同時,「給學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師也應具有一定的語文素養,具有廣博的課外知識,能夠通過多種渠道發掘有用信息。教師應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學習困難,引導他們主動克服困難,養成熱愛學習、敢於克服困難的勇氣和學習信心。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是非常關鍵的,也是教育的最終目的。教師要採取有效的措施,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有效提高自己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為以後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B. 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論文
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一個人的語文素養至少包括他的語文能力、語言積累、語文知識、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認知能力、人文素養等。新課程性質與地位里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抓好學生的語文基本功——多思、多讀、多寫,又要進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養。因此如何通過語文課堂教學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質,是語文教育工作者必須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為實現語文素養培養目標,我們必須重視和加強語文教學環境的建設與優化工作,讓學生的語文素養能在各種環境和多種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得以真正的提高。 語文學習不能局限於教材。大語文教學的語文學習材料應是廣泛、多樣、大量的,現有的教材只是這些學習材料中的一部分。語文學習不能局限於課堂。知識來源於生活、社會、自然,如僅限於課堂學習,只是井底之蛙,所識有限。而大語文教學的學習不僅是課堂上的學習,還應該與學校、社會、家庭、自然這個大環境結合起來。如在教學寫景的文章時,就可由文章內容靈活地進行擴展:可以用畫面引發學生對旅遊的興趣,關注旅遊廣告語;可以自由發言,說說自己和父母游覽了哪些旅遊勝地;還可以以親近自然的形式,讓學生走進大自然,和大自然進行一次對話,把想對大自然說的話無拘無束地說出來,把收集到的一些有景點特色的廣告語進行交流。這樣,學生在語文的學習中自然而然地就和家庭、社會、自然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了。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是對語文課程性質的最新認識.語文教學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問題,是進入新課改以來老師們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毋庸諱言,以往的語文教學更多地注意體現語文的工具,更多地注意字詞句段篇的訓練,相對而言,語文自身的人文性特徵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
實行課程改革以來,這一傾向有了很大的改變。然而,審視當前語文教學的實際,又有走向另一個極端的趨勢:一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輕視語文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訓練,片面追求所謂人文性,使語文課沒有了「語文味」。如何做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結合,使二者有機統一起來,是當前語文教學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
有不少老師認為,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礎,淡化知識.課堂上特別重視對語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對字詞句等基礎知識,幾乎沒有提及,有的老師甚至認為搞這些教學就顯得落後、過時,平時教學不重視了.課堂教學熱熱鬧鬧,教學形式變化多樣,可就是聽不到朗朗的讀書聲,看不到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賞不到對優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獨到分析見解,沒有了必要的訓練,缺少了必要的積累.短短的課文學生讀起來結結巴巴.試想,如果一個學生連一些極常用的字詞也不會讀、不會寫,一寫作文就是錯別字、病句連篇,那麼,即使他文學感悟力很強,也是難以表達出來的.如有的老師在教《西湖的綠》時,教學重點不是引導學生通過讀書感悟、體驗課文描寫的意境、豐富語言儲備和語感經驗,而是讓學生討論西湖有哪些美景;接著交流西湖在哪裡,你們去過沒有,遊玩後有什麼感受;然後讓學生畫西湖的畫,唱關於西湖的歌等等。一節課可謂是高度地「綜合」了,但是,語文學習卻為著邊際。這在大型的公開課上更為突出,如一節課中既要有自主、探究性的學習,也要有合作性的學習;既要有理解性、吸收性的閱讀,也要有批判性、創造性的閱讀;既要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又要引導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等等。上述內容的學習,在適當的時候,適當的環節是可以適當安排的,但是如果刻意追求課堂的「面目一新」,就忽視了語文本體教學任務的落實,影響了學生語文基本素養的通過和發展。
我以為,語文素養與文學鑒賞相比,語文素養是主要的。語文這工具掌握得不好,人文性的理想目標難以實現,人文性對工具性又有導引作用,如果說工具性是雪中送炭,那麼,人文性就是錦上添花了.就培養讀寫聽說能力來說,學生生活在母語環境,學得口頭語言的機會很多,因此,語文教材和語文教學應當著重幫助他們學習書面語言、文學語言,增強語感,再學一點古代漢語。在一定的人文氛圍中,發揮語文以理服人、以情動人的長處,指導學生提高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那麼,人文精神就在其中了,它會自然而然地提升的。葉聖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根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游離於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如在學習《長城》時,學到那一句「單看那數不清的條石,一塊有兩三千斤重。那時候沒有火車、汽車,沒有起重機,就靠著無數的肩膀無數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這陡峭的山嶺。」老師感慨地說:「多麼感人的情景,多麼動人的畫面,多麼令人佩服的古代勞動人們啊!」於是,學生們都情不自禁地齊聲朗讀,聲音中充滿
C. 淺談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核心素養
語文,簡而言之,語言與文字。語言是人類進行進行交流與溝通的重要工具,我們每個人從出生咿呀學舌一直到老,每天幾乎都要與人交流,而文字的歷史演變更是久遠,它是人類在進行說明事理、表達思想感情的一種最為普遍的表現方式,由此可見,語文在人的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非同一般。核心素養是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的綜合表現;是每一個學生個人成長,走向社會和融入世界必不可缺的共同素養。我們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合格公民,就必然要使學生在學校、家庭、社會中形成他的語文能力、語言積累、語文知識、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認知能力、人文素養等,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重點抓好學生的語文基本功——多讀、多思、多寫,又要進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養,讓學生的語文素養能在各種環境和多種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得以真正的提高。初中學生正處在身體和思想發展的關鍵時期,他們有著強烈的求知慾,在課堂上學生的學習僅僅只是教材,有一定的局限性,教材是學生學習的一部分,而語文學習決不能只限於課堂內,語文學習的材料范圍比較廣,學校、家庭、社會、生活、自然、實踐等都是學習的對象,如運用對比手法進行寫作練習時,可以將人的渺小與自然界的偉大進行對比;可以將高山的景色與平原的景色一年四季的不同進行對比描寫;還可以將城市的繁華與鄉村的荒涼進行對比,這樣學生的寫作就靈活了,可任意擴展,學生的發散思維也就不再受課堂的限制了。
語文學習一定要做到把工具性和人文性結合起來。對於字和詞我們要讓學生把這些基礎知識掌握准確、牢固,知道字詞的讀音和意思;下一步才有可能認真的品味鑒賞課文優美的句段,才有可能感受理解文章的精髓和主旨,如果你連字詞都經常搞錯,錯別字滿篇,怎麼可能領略到文章的意境;我們不但要打好學習語文的基礎,還要走進自然,深入社會,親自實踐,認真思考,進而才有可能寫出自己獨到的認識和觀點,閉門造車、生搬硬套、依葫蘆畫瓢寫作文都是不可取的,又怎麼能可能寫出有真情實感的作品。
語文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這是語文教學的根基。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聽說讀寫,在課外也要學會積極主動的運用聽說讀寫,如戶外的廣告語、宣傳標語;機關的文化建設、發展內涵等,都涉及到語文,可以說語文的功能無處不在,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把學生當成堆積知識的容器,更不是為了學習而學習,而是讓學生形成一種獨立生活的能力,要讓學生用自己的思維去認識、判斷、適應這個世界,會正確的選擇自己獨特的人生道路,樹立起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語文教育應該在這個過程中發揮獨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