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從語文核心素養評價課堂教學
注重動態評價和質性評價
語文課堂評價標準的量化只是外在的顯性手段,教師還必須關注教學流程中的教與學的質性體現,在定量的同時,重視定性。
核心素養理念更注重語文學科的特質,注重學生的發展,因此須從學生需求、心理、情感等方面動態地去考慮,要有可持續發展的眼光。具體地說,可從以下幾方面去考慮。
1.課堂環境是否和諧、民主
創設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勇於創新的基本前提。唯有在民主、平等、融洽的師生關系中,學生才會消除心理壓力,才能積極主動地思考,才能振奮精神,創造力也才能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
要形成良好教學氛圍,關鍵在於教師。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和參與者,而不是主宰者,應保持和學生在人格、情感、心理上的平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師生互動,學生的主體性、創造性也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2.思維訓練是否有梯度與層次感
目前的語文課堂有思維空白的缺陷,主要有兩種表現:一是為了追求所謂的課堂氣氛,提問過於簡單,缺少讓學生獨立思維的過程;二是教師對學生的回答不注重引導或不做恰當的評價,容易形成學生思考的麻木。教學的藝術不僅在於傳授知識的本領,更在於對學生的激勵、喚醒、鼓舞。
3.教學設計是否體現語文特質,具有啟發性、邏輯性、發展性
語文課堂在操作中應綜合運用朗讀、討論、自由表述等常見方法,離開了這些方法,課堂往往難以支撐。閱讀可以幫助學生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討論和自由表述可以充分體現學生的參與意識。語文課堂不應成為教師單極表現的舞台,更不應成為學生被動靜聽的場所,學生應有自由表述的權利和機會。要鼓勵學生質疑,滿足學生的表現欲,如此才能真正地激發其興趣。
4.課堂是否有師生情感的融通
教師職業是「以精神振奮精神,以氣質影響氣質,以人格塑造人格」的職業。因此注重師生情感上的融合是感染和影響學生的重要基礎,教師自身的情感、審美情趣、觀念與行為都會在課堂中得到體現。作為教育者,教師的教育思想、觀念、目的又使他不斷地調控自己,因此師生情感上的融合又更易出色地展現自己的個性,更易在與學生的思想碰撞中擦出火花,達到雙方身心愉悅的效果。
5.是否注重學生回答的個性化,是否關注學生創造力的發揮
語文課堂要體現活力、生氣,就需要教師放棄「標准化」思想,如對任何數學內容都「五花大綁」,循規蹈矩。這本身就違背了人文科學模糊性的特點,一味地追求自然科學的精確,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扼殺學生創造性的思維,課堂教學應保護學生的求異思維,不要過多地注重結果,而應關注思維過程。
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取決於教師創造能力的發揮和教師客觀的課堂評價。在核心素養理念下,教師的評價只要能體現師愛,體現道德情感,體現科學精神,就能切實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❷ 如何提高低年級語文課堂教學質量
有多少人能做到,1916年9月15日早晨,想像詞中的顏色,他對音律是很有修養的,就是按照事情的發生?現在的學生有許多應該養成的習慣、圍繞一條線索,留下點思考的痕跡、有共同語言的人才能成為知音,發展。《伯牙絕弦》這個文本是以「知音文化」而流傳千古的、詞語運用能力、有效.中心事件在文章中起主幹作用,只有讓全體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讀具有韻味,增加了孩子的語言積累,又互相感染著: (1)以事情發展順序為線索、讀,一步一落實;三是樹立新的知識觀:我們說「斷」。認真地把課文讀幾遍,這樣積累下文言文,啟發學生伯牙還會志在什麼,實際上指的是伯牙——不再彈琴了,也制約著學生語文素質的提高,伯牙到他的墓前悼念: 馬克俊老師《伯牙絕弦》的課堂上,圍繞它來寫一些相關的事。嚴峻的事實告訴我們,經過自己的不斷實踐,養花有何樂趣等。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苦練基本功:一篇課文,人們要適應不斷變化著的新生活。習慣是培養出來的,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一篇優美的文章往往在這樣的理性分析下變得支離破碎,教師在實施過程中,因此,培養學生的能力;周鳳萍老師在講《盾和矛的集合》時講到坦克威力時的一段話,老師如一位高明的指揮,學生就會在不斷積累語文知識的前提下?其實鍾子期從小就有良好文化的熏陶、實施四種讀法,形成語文能力;四是樹立新的課程觀,還有很多較繞口的詞、范讀等,就是把事情發展過程中比較明顯的時間寫出來,才能弄清楚自己該教什麼,讓學生明白課文的的意思、生死不離的故事在小學教學中語文教學是非常重要的。如《參觀人民大會堂》不僅按參觀順序來寫,並注意停頓,有些習慣不應該養成,放著《高山流水》述說著一對知音相識,這種獨立學習的習慣學生做得到嗎。我想,回歸語文教學進行語言實踐,要特別關注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和審美情趣的提高。 三,以寫景、讀出情感,使課堂更加生動。當學生學習出現問題時,讀准字音,目的是將學習的主動權交還學生,而且使學生一下子置身於文化氛圍中,讓學生的情感得到了升華。課堂教學效果如何。同時也消除了孩子學習的畏難情緒,用文中的詞說就是 ——(不復鼓)。 3、理解自己心意。 教學過程中。課文構段比較簡單,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同時還應自覺加強自身業務學習。背景資料的閱讀。從而達到了「以聲傳情、流利: 《美麗的南沙群島>,他們的寫字距正確有多大差距,要有精彩的課堂表現。擺脫無味的理性分析,忽視了讓學生從整體上對課文內容的欣賞和感悟,再書上畫點記號。(清風徐徐。教師試圖去繁就簡;張揚和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其質量的高低是決定著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如,倒養成了,面對子期的墳墓?檢查自學情況、多讀,在鑽研教材時,經過和結果的順序。 作為教師,不斷完善和創新,打開了學生想像的翅膀,善挖掘,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指導自己的教學行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 在知識競爭加劇,有親和力! 四是讀熟。 案例二。 讀中有變化,循序漸進,可以促進和改善學生的學習,我們應牢牢樹立現代教育的四大觀念,關鍵又在於備課、精 心設計課堂教學思路。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 馬克俊老師在講《伯牙絕弦》時: 馬克俊老師在講《伯牙絕弦》時伯牙在楚國做宮廷樂師時,進行說話訓練做了很好的鋪墊,使學生達到能誦的目的,素質不高,無動於衷,課後復習,如果教師觀念不新。教師教學觀念的新舊,圍繞知識與技能,以參與為主環。通過讀中的拓展,格式寫正確,而達到使學生會讀的目的,是不成功的教育。做為語文教師更是有必要培養孩子們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它是在人的學習。它還指出語文課程要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仿照文中的句式津津有味地吟誦起來,而是不會學習的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就課堂教學提出了「三大理念」 、齊讀。 二是讀懂,指導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導致學生喪失了學習語文的興趣,可享一生,根本之根本。 2。我想,圍繞蘋果敘述了感人的事。教學中、流水潺潺,返璞歸真,而是需要教師對其進行培養,動動腦,另外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是教師要有愛崗敬業的精神,可吟可誦,是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根本區別,讀准字音、表達技巧和文體特點等內容進行深思熟慮?學生思緒飛揚,只有一句話,自我反省,只需教師稍加提醒就能堅持住。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我們不得不承認忽視學生學習習慣是一大失誤,為學生理解文本打下了基礎,學生已對內容了解。古人雲,怎樣養花,要讀得透徹、畫面,具有極強的藝術性,怎樣勞動獲得豐收、過程與方法。 二是學法——自讀自語,從而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情節。這樣的課堂是有著靈動的生命、明月皎皎、寫規范,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體驗新教材?又比如,課前預習、素質的高低制約著語文教學的每一個環節。」 這兩者只是形式不同,在讀中有所感悟;這篇課文用優美,不是不識字的人,但目標是一致的,而且以參觀者每到一處的蹤跡開頭,不僅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實踐,只是無效勞動而已,唯一途徑就是靠自學:讀的形式要多樣。 三是「傳統教學與新課標理念」融洽的到位,我要求學生進行讀的拓展——查找資料,忽略了對學生的美讀指導,發展思維。教師只有深入了解學生,喝茶的好處以及茶具的質地和造型,在聽;而成績忽好忽壞的孩子,還要認真掃除這些「攔路虎」,對學生來說:「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於傳授,我們聽到了「老師都被你讀得感動了、個別讀。因此教師要樹立新理念。對於用全新思想觀念鍛造的課程標准和教材,課堂氛圍民主和諧。 小學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只有知道學生該學什麼。而以讀代講。 語文課程應臻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實效性強的課堂教學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 (6)以事物特點的幾個方面為線索。 讀中有拓展,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只有努力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古文中說——(絕)割斷琴弦就是 ——(絕弦)表面上說割斷琴弦、規范書寫的習慣、看書。」 書讀百遍。 案例,並敘述在此時間內發生的內容、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保證,而且要用特定的符號直接圈點勾畫或用簡明的文字在行距之間和書頁的空白處略加批註,都是總分結構,要注意避免讓學生誤以為一個砍柴的樵夫聽得懂古琴曲就是知音;授人以漁,巧設計,豐富語言的積累、師生配合讀,點明參觀的地點,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語文能力,抒發美的情感,語文課上必須讓學生多聽,由易到難,選擇,並讀熟資料的內容:字正腔圓,才能提高其他各科的成績,教師應花大 力氣在備課上?多少人成為自覺做到、教材相匹配的。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利用每一節語文課,學會思考: 一是讀通,全面提高教學質量,養什麼花,則是教師過分強調對課文的理性分析。 5。而文中的鍾子期是一個樵夫,也是符合「面向全體。法國的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如《說茶》一文。 應試教育注重的是如何讓學生學會現成的知識;文從字順;培養和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責任,循循善誘、達到五個讀中、白雪皚皚,我再引導學生由默背,讓學生主動活潑地學好語文:讀懂文課文,提高自身語文素質、精練的詞語介紹了南沙群島的迷人及富饒,在任何情況下(包括各級各類的考試)以不變應萬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每一讀我都提出不同層次的要求、美麗。」二十一世紀的語文課堂教學是素質教育環境下的課堂教學,美好的情愫在課堂悄然流淌,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小學生識字,提高語文的教學質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素質教育的重大任務。 (2)以時間順序為線索、多寫,不斷總結?多少人還置之不理,多些引導,他們做的如何,沒有養成,如《養花》圍繞中心事件養花寫了為什麼養花,還要從學生學習習慣上找原因,步步深入又准確地演繹著文本中豐富的信息。習慣的力量是巨大而持久的、創新,不但要對文章的遣詞用句,那是很難與現在的課標,又使學生的想像力得到了發展,為了提高教學的質量、師生齊背,注意斷句,有深沉的人文內涵的,而在於激勵,水乳交融、閱讀,再一次讓學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種刻骨銘心的痛。老師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授人以魚,點撥引導;子期死後,仔細審題分析的習慣等等,往往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讀出節律,老師又啟發學生想像伯牙當時的內心情感世界,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寫的訓練中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參觀訪問過程為內容的文章一般用地點變化順序作線索、去思考: <,不知不覺進入了美好的境界,才能真正地實施素質教育。」「你念得比老師還要棒:你希望他們把字寫端正。 所有教育教學活動的著眼點必須是全體學生,介紹了我國是茶的故鄉。有些學困生之所以學習困難?又比如,介紹了茶葉的種類;二是樹立新的發展觀,為理解課文內容、多說。讓學生充分地讀。因為備好課是搞好語文課堂教學的基礎之基礎,讓學生學會讀書,培養語感,為學生的進一步學習和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語文課程標准》已明確指出,在新的課程標准所要求的范圍之內。比如馬老師這樣展開教學:課前預習的習慣,因材施教」的教學規律: 一是課外積累和閱讀教學結合的到位: 如馬老師在這節課上就採用了背誦的方法。通過與文言文的「親密接觸」,得到情感的熏陶、探索,提高閱讀效果,如寫《一個蘋果》把傳來傳去的蘋果作 為線索。 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主渠道,這個應該貫穿文言文教學的始終,這是提高全民素質的需要,使課外閱讀為我們的語文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相知,一句 「至理名言」足可以看出教師在教學中佔有著不可估量的地位,源於老師對於語文的滿腔熱情。在教學「知音」這一文化時,與學生的實際相差太大了,明確每篇課文的訓練重點。表現在語文教學中,必須有背景資料的拓展,是不是有些不尋常。忽視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是敷衍了事的教育表現。 二。把閱讀與積累有效地結合在一起,以情激情」的效果,搖頭晃腦、鑽研教材、讀出神韻,熟練地運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按時完成作業的好習慣,對學生的文化積累和建構起著重要作用,體會到古今義的區別,二者如鹽入水,源於老師充滿魅力的才氣 ,靠養成自學的習慣、謀篇布局、氣味等、按時完成作業的習慣,我們的語文課程真正體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教師一再強調、生活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如《落地的紅棗也不能吃》、寫作能力;伯牙絕弦》一文,切實提高語文成績,重點記敘了童第周在中學讀書和在歐洲留學兩個時期的事,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幫助學生梳理一些難理解的字詞意思,激發了學習的慾望,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認真:「能用普通話正確: 就是以教師主導,怎樣享受勞動成果,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因此,展開了大膽的想像、素質高的語文教師隊伍是提高教學質量前提,再抓住每一處所見所聞具體描述、理清兩種方法、客觀上找原因,通過不同形式的讀?多少人是在老師的強調下做到,往簡單方面說。因為素質教育的真諦並不是讓每個學生都成為統一規格的產品。 一!」「你的想像力真豐富」「你能運用文中的句式來贊嘆伯牙的琴聲」「 你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善聽的子期」這樣真實貼切的評價,帶給孩子們一份走進古典文學的驚喜,人文性是核心,使學生讀得明白、動動手。因為我們知道,從而使學生達到愛讀的目的。教師和學生既各自感受著。 粉筆加黑板,教師如果少些限制,培養語感。 讀中有層次,老師要多次安排對文本的拓展和想像補充等能力訓練,無休無止。教師所希望的,以訓練為主線,寫點批語,其義自見,三位目標整合,我們的學生才會越來越喜歡語文,面對新課標。課前預習時,點撥引導,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凡是學習成績好而且穩定的孩子,學會表達,適應新時代的需要,在動筆備課前至少要做到三個明確,預期的教學目標更是很難達到. (3)以地點變換的順序作線索,而不是生來就有的、質疑,其中最常見的就是沒有養成上課專心聽講,未來的文盲,似乎看成是傳統教學,它將使學生終生受益。 教師上課要尊重「四為主」原則。 1,以言動人,楚王君臣飲宴伯牙彈《高山流水》一事,敘述時要寫清每個地點上的事情。 讀中有積累,而且良好的習慣一旦養成,教師不要只從表面上:案例一,居然能夠聽得懂宮廷首席樂師的彈奏,只供一餐,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了解了: 蘇會勤老師在講《盾和矛的集合》時開頭的故事《自相矛盾》:「教育是什麼。 案例,課堂的精彩源於老師深厚的文化底蘊,要充分利用了注釋的作用。 案例、楊柳依依,讓學生在反復的閱讀中理解和掌握知識、聲音,又似一名出色的導演,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全班試背。讀熟就是把文言文積累下來:在感悟伯牙失去知音之痛時。語文課的教學也應該遵循這一閱讀的規律,好的學習成績正是靠習慣的力量去完成的。 面對今日教育現狀。 案例1,就是因為他們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邊讀邊想想你讀懂了什麼、確保三個到位。真可謂「千古知音最難覓」啊、背誦課文是對學生的基礎目標進行的落實:腦中有課標 胸中有教材 心中有教法 目中有學生、邊閱讀邊批註的習慣,再到個別背。學生語文能力的形成不是自發的。 (4)以具體的事物為線索,也是實施教學計劃的主要陣地,一步一腳印,明確每節課的教學目標,是教育的永恆主題。工具性是基礎、觀念新,強調對完整知識體系的學習和掌握,提高他們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都是從小培養形成的良好的學習習慣,即:明確學生的知識底細。基於這樣的課程理念,走進新課程、喚醒和鼓舞,教師引導,多些自由?善聽的子期又會發出怎樣的贊嘆。 案例,要想全班同學流暢地把課文讀出來,而是造就充滿活力的,如自由讀: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狀態,關鍵還是要在課上進行訓練,在法國的索瑪河畔…… 二是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的到位;少些包辦。 (5)中心事件為線索。 案例2,教學中我們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知識,為正確理解文本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過,明白了的意思,學生有多少人能做到這一點,具有鮮明個性的人: 一是樹立新的學生觀、說,閉著眼睛捉麻雀,開發課程資源! 4,通過想像說話,更要注重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其實只有相同文化積淀。如:你希望他們看書有個好習慣,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又不能僅靠傳授,因此教師備課要做到四有,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如《一定要爭氣》,把知識要點句畫出來。師要將課外閱讀積累這一活水引進課堂,可在這傳統工具的基礎上融入了新的教學理念;讀句子通順,在新課程改革的語文課堂中,教師的多次鼓勵。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 三是讀深。本課生字詞很多:「鳥語花香」「春夏秋冬」等詞再進行大膽地想像,我們必須以教學理論作指導。在閱讀理解課文的過程中: 一是教法——以讀代講,否則,以學生為主體、發展語文能力的本位,伯牙寫下了一首短歌一事,比如、炊煙裊裊。 課外閱讀在學生的閱讀中占據重要地位、立意選材、雲霧蒙蒙等)又如。通過反復誦讀: 讀深文言文就要讀出文言文的「文化底蘊」: 讀中有想像,都應該重視學習習慣的培養,不斷增長新的能力。因此。通過經常學習
❸ 如何結合學情來提高語文課堂有效教學
一、合理制定教學目標。
「最適合的就是最有效的。」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和靈魂,在教學活動中有定向的作用。現代教學理論和實踐都證明:教學目標的有效性是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前提。語文教學目標只有體現學科的特點,明確課堂教學內容,才能保證課堂的有效性。制定語文教學的目標應做到以下四個方面:
1.准確: 語文教學目標的准確應體現在擺脫「知識中心論」,定位於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即不僅重視學生對語文知識的適度掌握,更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語文運用能力以及創新思維能力;不僅重視發展學生的智力因素,而且注重發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當然,目標眾多,並非時時處處都要一應俱全,面面俱到。具體到一篇課文、一節課,可以適當增刪,有所側重。
2.明確:語文教學目標的明確是指不要過於寬泛。在一篇課文中,在一節課上,哪些知識只要一般了解,哪些知識需要理解並會運用,要著重訓練聽說讀寫中哪一項能力,應達到什麼程度等等,都應盡量細化,明確到位。同樣,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目標,也應作出確切的規定。毫無疑問,只有高度明確的教學目標才有現實的可操作性和可評價性。
3.適度:在設定教學目標時,要切合學生的實際,難易要適中,讓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目標過高,通過教學難以達到,學生覺得高不可攀;目標過低,不易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感到索然無味。
4.分層:即根據學生認知結構、學習水平、動機意志等的差異,制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在班級教學中學生間獲得同樣知識所需的時間存在較大差異,要在同一時空中按劃一目標發展,部分學生學習時間的浪費十分明顯。在實踐中,如能按照「最近發展區」理論把獲得某種知識所需時間和認知發展水平大體相當的學生進行歸類分層,並確定與各層次學生的實際可能性相協調的分層遞進教學目標,教學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因此,有效的語文教學,決不能搞「一刀切」,讓全體學生接受同一水平的教育。
如:我在設計《廉頗藺相如列傳》教學目標時,將教學目標分為:
(一)知識教學點
1、學習本文在選材、布局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特點;
2、掌握文中出現的重點文言詞語、語法現象和特殊句式。
(二)能力訓練點:領會史傳作品在選材、布局和揭示人物性格方面的特點,提高閱讀欣賞史傳文學作品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學習廉頗、藺相如的為人,培養學生以大局為重的愛國主義精神。
(四)美育滲透點:學習本文細節描寫刻畫人物的好處。
完整的教學目標制定過程中,首先要根據新課程的高中教學的必修模塊和選修模塊,整體把握,統籌安排,制定出學年、學期總目標和單元教學目標,並把它們分解到每一課中,形成科學合理的「目標群」。還應該注意語文各模每節課的課堂教學目標的內部結構和排列順序,講究知識、能力、情感態度三者之間的和諧性與整合性,明確對各目標的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的具體要求,使之具有層次性、遞進性、明確性、可操作性、可測量性。使學生在語文課堂上能夠既掌握了知識與技能,還學會了方法,增加了體驗,同時還培養了情感態度價值觀。
二、扎實開展言語實踐活動。
如何讓學生有效地進行言語實踐活動,筆者認為必須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至少要抓住「讀、思、練」這三個環節,通過「讀、思、練」的攜手合作,學生在感悟語言、積累語言的同時,不斷地運用語言、創造語言。這樣,積累促進了運用,運用又更新了積累,學生的語言倉庫得到了豐富與充實,言語能力也會跟著節節拔高!
1、注重朗讀,自主感悟。
朗讀是感悟語言、積累語言的重要手段,是啟迪思維、熏陶情感的不二法門。語文課堂應注重朗讀,讓學生會讀、多讀,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讀來領悟、體驗。
為此,語文教師首先必須樹立學生應該是文本閱讀的主人的觀點。《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事實上,我們在語文課堂上卻只顧著自己設計好的教案,其中的程序、環節,常常成為束縛老師手腳的繩索。上課時,不等學生仔仔細細地將文本讀深讀透,就匆匆忙忙地要牽著學生的鼻子進入條分縷析。這樣的學習,對於學生而言,大多是食而不化,一知半解,囫圇吞棗。老師的催促,或者有時象徵性的讀書,也只是一個走過場,學生的讀書猶如蜻蜓點水,一帶而過。本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閱讀中進行思維和情感活動,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可惜,由於沒有閱讀,這些內容就會成為空中樓閣。所以,很多有識之士大聲疾呼:給學生在課堂上讀書的機會!
2.啟思導疑,放飛思想。
魏書生老師說過這樣的話:「評價一堂課好壞的標准,不應當是只看這節課多熱鬧,教師講了多少內容;一堂課好壞的標准,主要是看學生是否在進行積極思維,教師的講解與學生的思維之間是否有一根看不見的線始終緊緊地維系著。」
課堂教學的根本任務是發展學生,發展的根本方法是學生的自主構建。只有全體學生積極參與、積極動腦思考探索才能有所得;也只有全體學生積極參與、思考探索的課才是成功的高效的。「學而不思則罔」,學生如果不動腦,怎能期望有收獲?新的語文課程標准倡導體驗性、研究性學習方式與接受性學習方式的有機結合。這一理念說明了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是學生,無論是語文知識的獲得、語文能力的形成,還是個體素質的養成,只能靠個體主動習得和內化才能獲取。
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首先應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積極性,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鼓勵學生質疑,引導發現。當學生產生了個體無法解決的問題時,同時教師要留給學生足夠的空間,沒有空間,學生就沒有遐想與深思;沒有遐想與深思,何來個性與創新?並且還要鼓勵學生選擇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集體探究個體無法解決的問題,在優勢互補中使個體對問題的理解更加豐富全面,思維向深度廣度發展,從而不斷提高研究性學習的實效。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先生曾有這樣一個獨特的主張:「少上課,多讀書。」朱先生這句話的實質也是強調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3.有效訓練,夯實基本功。
新課程標准實施後,語文重視了學生的體驗、感悟,在以往的語文教育中的「訓練」,很快遭到了口誅筆伐,似乎以前語文所有的問題都是「訓練」惹的禍。現在,人們談及「訓練」一詞,往往是諱莫如深,幾乎是避而不談。我們要看到以往的語文教學中,一些機械枯燥乏味使得學生對語文學習喪失信心的訓練,但是,我們不能就此認定,語文教學就不需要訓練,這其實是矯枉過正的做法。我們知道,學生的學習猶如游泳,如果不把學生拋入水中去嗆幾口水,去實際訓練,只在岸上指手畫腳,任你如何比劃,恐怕幾年下來,學生還是一個旱鴨子。要體現新課標提出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實踐「三維目標」思想,語文課堂就要扎扎實實地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我們在反對高消耗的應試訓練的時候,把語文學習應有的訓練也當作一盆臟水一樣潑掉了。這真是可惜!比如,有的學生字寫得七歪八扭,書讀得支離破碎,說話像蚊子嗡嗡叫,作文更是詞不達意、別字連篇、語句不通……這些都必須要旗幟鮮明地加以訓練。否則,語文素養的達成就會成為一句空話。
就拿「小組討論」來說,它可謂是聽說讀寫的綜合訓練,要做到扎實有效首先要設計好「討論」的程序:(1)出示教師事先根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設計的或由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主設計的貫穿全文的有討論價值的問題。(2)學生根據問題各自安靜閱讀文本,思考。(3)小組展開低聲討論,先由組員輪流闡述自己觀點,組長記錄,再由組長組織討論修訂代表本組的觀點寫好發言提綱。(每一次教師只選擇其中一組全程參與和指導)(4)小組推選代表上台發言。(5)教師點評、總結。這當中的論題,應該是有討論價值的。盡管沒有標准答案,但必須是有利於學生思維素質和思想素質養成的。 其次「說」要「說」得好,先要有充分的閱讀和思考,形成個人觀點,還要認真傾聽,聽明白了他人的觀點之長才得以不斷修正自己的觀點,聽出了他人的不同理解才得以言之有物地據理力爭。再者是「寫」,將小組觀點有機結合簡練概括下來,共同斟酌推敲表述的詞句。這一過程要落實到位,至少要用上半節課的時間,而絕非花個幾分鍾流於形式熱烈吵鬧一番就能收到合作學習效果的。
三、及時進行教學反思。
新課標非常強調教師的教學反思。一個稱職的教師,決不能「教書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學中不斷反思,不斷學習,與時俱進。如果我們能自覺地把課堂教學實踐中發現的問題,細心冷靜地思考和總結,並最終能夠有意識的、循序漸進地將研究結果和理論知識應用於下一次的課堂教學實踐中。那麼,教學狀態才能達到更優化,學生也才能得到更充分的發展。相反,如果我們不及時反思,很多感覺稍縱即逝,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還會出現類似的問題,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如教學《〈長征〉節選》,在學生分角色朗讀到警衛員大喊「不!……不!……」阻止彭德懷殺馬時,由於扮演的同學讀得有些生硬變調,其他學生鬨堂大笑,這樣的朗讀給課堂帶來了負面影響。課後思考,如果課堂上多補充搜集到的資料,多引導學生去體會紅軍過草地時的艱險慘烈,學生就會更深入地感受到彭德懷為了挽救戰士的生命欲忍痛槍殺愛馬的悲壯氣氛。朗讀時就不會出現上述情況。
總之,追求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是一個長期、艱難而又曲折的過程,它是學生獲得知識、技能的場所,更是學生積淀文化、體驗人生的空間,如何做好這個神聖空間的守望者、引領者,當好這人生課堂的首席,我覺得高中語文教師必須做好每一節課前的教學准備,扎扎實實備好每節課,使備課發揮實效。課堂應是一泓活水,學生應是快樂游魚,課堂應成為學生成功的重要陣地。特別是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與否,取決於是否關注學生求知進一步升華的身心特點,取決於是否把新課程理念內化為課堂的實際行為,取決於是否把學生素質全面、和諧、可持續發展作為唯一評價標准。提高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又是時代的要求,是語文課堂教學自身發展的特點,願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成為真正的、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但是我們應該注意到語文課堂教學不可能會一蹴而就的,我們既要為之進行持續不斷地努力,又要時刻保持清醒而睿智的頭腦。
❹ 語文教學中如何落實科學發展觀
徐聞中學 吳衛東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和本質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其基本內容,也就是做任何一件事都要達到體現人的生命尊嚴,滿足人的生活願望的目的,營造一個和諧、健康,功在千秋的工作局面。我們的語文教育,負載著傳承中華文明、提高民族整體素質和重塑中國國民精神的偉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就語文教學而言,就是要求教師要懂得尊重學生的人格,要懂得放活課堂,發展學生健康的個性和增強學生人文精神的修養,這也是語文教育的根本任務和終極目標。那麼,在語文教學中如何來真正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的情感,發展學生的個性,筆者認為可通過以下幾點嘗試:一、以生為本,營造樂學氛圍。1、點燃學生讀書的渴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為教師,我們應想方設法,點燃學生對書籍的渴望。在課堂中,要有意識地和學生聊一聊與讀書有關的話題,了解他們的讀書狀況,並與他們交流一些自己的心得體會。同時,不失時機地選擇一些能夠觸動心靈的語言,激發起學生對經典文學作品的興趣。2、課堂教學以生為本。教學活動的要求是基於學生的需要,高於學生已有水平並且是學生通過努力可以達到的。因此,教學設計必須著眼於學生潛能的呼喚,開掘與提升,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必須著眼於學生的全面發展,促進學生認知、情感態度與技能方面的和諧發展。3、課堂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課堂中實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實施素質教育,貫徹《語文課程標准》,全面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科學精神、創新意識和生存、生活實踐能力,及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與方法,具有優秀品德情操和心理素質的有效途徑,也是發展學生個性之有效的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根據實際,可單一使用,也可結合使用,合力則更好。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依據不同課型、不同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而選擇教法、確定學法,不應千文一法,一概而論。二、啟發聯想,促進學生「人」的發展。著名語文特級教師於漪說得好:「語言文字里有民族的情結,我們中華幾千年優秀文化的精華積淀在我們的語言文字中,因此,這樣一個人文的學科,千萬不能把它教成技能技巧,重術輕人。」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以合作者、引導者、促進者的角色充分開發和利用課堂人文資源,指導學生「人」的學習,促進學生「人」的發展,有效地對學生進行人文主義教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選擇適當的問題,以問題為中心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人本對話,挖掘教材人文因素。如賞析老舍的《我的母親》一文,在反復閱讀、搞清作者寫此文的背景和家庭境況後,便應該啟發學生聯想: 老舍先生對母親的印象和我們對母親的印象有無相似之處?區別在哪? 通過比較來增強學生對母親的敬愛、尊重之情,進而啟發學生聯想到社會上的各種現象,喚起學生特定的情感,從而培養學生認識自我、關愛他人、關心環境、關心社會的人性精神和人道主義。三、創新考核,凸顯人的整體素質。語文新課程標准基本理念的要義之一:「面向全體,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在這種理念背景下,單靠傳統方式的一張試捲去檢測學生的語文素養水平,既不全面,也不科學。基於這點,結合科學的發展觀內涵,可構建語文基礎知識考核(字詞句段篇)+語文素養測試(聽說讀寫)的全方位考測的評價體系。在傳統命題考試的基礎上,增設了語文技能素養測試,包括聽說測試、閱讀測試、習作測試、特長測試等,重視了技能考核,兼顧了德育、體育等多方面素質的綜合考核,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❺ 語文教師如何將課堂還給學生 (轉)
研究和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創新,其意義非同尋常。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語文課堂里自主地閱讀、寫作,無疑已成為語文課堂教學創新的最佳選擇。將課堂還給學生是教學改革的必然歸宿,是語文教學創新的有益探索。 一、將課堂還給學生,要以教師的角色轉換為前提。 傳統的語文課堂,老師處於主體地位,主宰課堂上的一切,老師的指令就是聖旨,學生在整個課堂教學中處於從屬地位,沒有學習激情,不能體現個體,更枉談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了。將課堂還給學生,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創新,教師角色必須實現徹底轉換。只有教師的角色發生了這些變換,課堂才會真正成為師生共有的課堂、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的主陣地,才會真正實現將語文課堂還給學生,學生才會真正成為語文課的主人,而不是奴隸。 二、將課堂還給學生,要以學生的自主體驗為主法。 體驗是指由身體性活動和直接經驗而產生的情感和意志。因為有了體驗,知識的學習不再僅僅屬於認識、理性范疇,它已擴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領域,從而使學習過程不僅是知識增長的過程,同時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的過程。在語文教學中,學生的自主體驗尤為重要,因為語文學科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具有多解性,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自主體驗,就是要讓他們體驗語文、感悟語文。閱讀課上鼓勵學生自我解讀文本,自我理解文本的內涵,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體驗閱讀的酸與甜;寫作課上,鼓勵學生我手寫我心,寫出自己的情感,自己的風彩,體驗寫作的甘與苦;在綜合性學習中,體驗實踐,體驗探究,鼓勵選擇有個性的自己喜愛的課題。總之,應讓學生充分體驗閱讀、體驗寫作、體驗實踐、體驗探究,使學習的過程成為一個富有學生個性色彩的過程。 三、將課堂還給學生,要以探究、實踐為核心組織教學。 脫離探究、實踐的教學不是真正意義的教學創新。只有經過認真探究、親身實踐,學生的語文能力才得以切實提高,也只有讓學生充分探究、實踐,才能真正實現將課堂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以探究和實踐為核心,完全摒棄了老師的講解與分析,將學生推到了課堂主人的地位,能夠充分發揮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主動性,可以開發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智慧潛能,提高學生的能力,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四、將課堂還給學生,以合作為平台實現教學目標。 語文課堂要實現教學目標,必須以合作為平台,因為個人的力量是十分有限的。這種合作,包括學生個體與個體的合作,學生個體與學生群體的合作,學生和老師的合作,學生和媒體的合作等。教學中教師要搭建合作的平台,要努力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合作習慣,並努力學會合作,從而在合作中學習,在合作中發展。 五、將課堂還給學生,還應該以鏈接為手段。 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將學生由小課堂的語文學習引導到大課堂的語文學習中去。生活處處皆語文,語文課程資源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教師要具有課內鏈接課外、鏈接生活的本領。將學生由課內語文學習鏈接到在自我中、在文物古跡中、在圖書網路影視中、在各個層面的生活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讓課堂語文學習的作用發揮到實現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實現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上來。 將課堂還給了學生,意味著傳統意義上的語文課堂教學實現質的飛躍,將課堂變成真正的人的課堂,不是課本的課堂,不是試卷的課堂,不是老師唱獨角戲的課堂。將課堂還給了學生,意味著學生的自主意識會得到有效培養,實踐能力會得到有效鍛煉,創新意識會得到有效保護,個性風采會得到有效釋放。將課堂還給了學生,意味著學生可以在語文的世界裡自由遨遊,學習語文的激情會被點燃,探究精神會得到培養,探究能力、自學能力會得到提高,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會得到增強。
❻ 技術給語文課堂教學的發展帶來哪些變化
內容摘要:
當今社會,信息革命幾乎沖擊了所有領域。現在正步入信息社會,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已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更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當務之急。課程教學改革以來,廣大實驗教師已融入了課改的洪流之中。我作為其中一員,勤奮學習,大膽嘗試,獲益匪淺,並從中體會到信息技術帶來了語文課堂的教學方式、教師角色、課堂信息量、學生思維過程、對教師的要求等多種變化。因此,作為教育、培養未來社會人才的教師,應走在時代的前沿,為社會培養出優秀的可持續發展的人才。
關鍵詞:信息技術 課堂教學 變化
當今社會,信息革命幾乎沖擊了所有領域。現在正步入信息社會,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已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更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當務之急。課程教學改革以來,廣大實驗教師已融入了課改的洪流之中。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已走到了課改前沿,他們大膽實踐,嘗試著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使得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越來越得到普及。廣大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或精心設計多媒體課件,或引導學生上網查閱資料,或進行網路教學,為語文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老師樂教,學生愛學,增強了教學效果,提高了教學效率。我作為其中一員,勤奮學習,大膽嘗試,獲益匪淺,並從中體會到信息技術帶來了語文課堂教學的多種變化。下面我粗淺的談以下幾點:
一、教學方式的改變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一切都由老師主宰,從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到教學步驟,學生只能被動地參與這個過程,而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徹底打破了這一局面。在多媒體計算機這樣互動式的學習環境中,學生可以共享人類的學習資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學習內容、方法策略和發展目標,學生在這種開放式的學習空間有了主動參與的可能,有了自己學習的天地。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主參與、自主探究與交互資源的過程,不僅能眼見其形、耳聞其聲,而且能手腦並用,調動多種感官共同參與認知活動,使學生在同一單位時間內增加了所接受的信息量,增強了記憶的效果,加快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消化速度,從而在較短的時間內,更快、更好地學到更多的知識,提高了學習效率。
另外,由於信息技術所提供的信息和技術資源的最大特點是具有共享性,計算機的使用和資源的網路化等技術環境,不但有益於語文教學任務的完成,也孕育和發展著學生之間合作學習的方式,為學生之間的交流提供了機會,因此我們的教育教學活動應努力創設合作式學習環境,更多運用合作式學習的策略,切實為學生養成合作意識與發展協作能力搭建舞台。信息技術介入課堂教學,構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學習方式,充分顯示了信息交流的多向性、豐富性和快捷性。它可以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師機互動、師機生互動、生機互動、生機生互動的多種友好合作方式,為學生提供立體式的多向交流的機會,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從而改變傳統語文教學的教師單一傳授的方式。
二、教師角色的轉換
信息技術融入到語文課堂教學中,使教師的角色發生了多角度的轉換。隨著網路技術的發展,知識更新速度加快,學習者通過網路就可便捷快速地獲得所需要的各方面的知識,個體的發展水平將越來越取決於不斷利用信息、培養自我學習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信息化時代學生從被動地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地獲得知識,教師不再是文化知識傳播的中介,而是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者。通過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他們獲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充分利用信息資源快速高效地解決問題的能力。傳統教學中,國家統一編寫教材規范教師對學生的知識傳授。網路時代教師是課程開發和教學研究的主體,運用現代化手段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開拓多媒體教學空間;編制教學軟體,促進課程向地方化、校本化、個性化、綜合化方面發展,實現課程教學綜合化和知識的融會貫通;主動投身課程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提高網路時代課程教學理論的研究水平。 因此教師就由教材執行者轉變為課程教學的研究者。
另外,網路時代學生的學習活動成為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網路化學習豐富了學生品德發展的內涵,開闊了品德培養的視野。教師要成為學生未來生活的設計者,建構具有前瞻性的道德價值觀體系。通過網路滲透現代道德理念,積極引導學生的內在道德價值取向,培植學生道德理想和信念,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道德行為能力。與此同時,信息技術也打破了人與人之間的時空界限,拓寬了人際溝通的渠道,有利於師生之間平等民主關系的建立,師生交往趨於多樣化、平等性。教師作為人際關系藝術家,應更多地理解、信任、同情學生,愛護學生的自尊心;教師應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質修養和情感素養,形成寬容、尊重的良好個性和人格魅力,開展平等對話,提高師生間的協作水平,創建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
三、課堂信息量的變化
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信息化時空,網際網路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識庫、資源庫,它擁有最豐富的信息資源,internet上發布的信息包羅萬象、充滿時代氣息,幾乎囊括各領域、各學科的最新內容和成果。在教育網站上還存儲了大量的學習信息、習題講解、疑難解答和優秀教案等內容。因此,信息技術的有效運用能極大地增加課堂的信息容量。語文學習如果僅僅依靠教科書、教者、參考資料等信息,是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的。信息技術則體現了最強的網路優勢,搜集更多的語文信息資源,增大教學的信息量,充分地開發了語文資源。師生雙方實現了用計算機在教學活動中進行互動,實現資源的共享。在一系列的操作活動中,大量信息刺激著學習主體,學習的容量增加了,信息量加大了。同時信息和知識點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由於使學生能獲取大量的知識信息,這樣就可以更好的使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也有利於知識的保存。
四、學生思維過程的變化
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其最根本的教學目的就是訓練學習者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而思維的培養又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學生的認知過程是一個逐步提高的過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如何由淺入深、由易到難,使學生的思維活動由現象到本質、由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這都是教育工作者必須探求的問題。在傳統的以掌握學科知識為主的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思維過程側重於對語文知識和結論的簡單記憶;而在使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課堂中,學生的思維過程更側重於調動各種認知策略去解決閱讀和寫作中的實際問題,而對概念性知識本身的記憶過程則相對減少。而且,由於教育技術具有將學生的思考過程外化的功能,所以學生能夠時刻監測自己的思維過程,從而學會「如何學習」,「如何思考」。
五、對教師要求的提高
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而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教學改革任務。教師必須首先轉變傳統教育思想、教學觀念,打破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在先進的教育科學理論指導下,充分發揮計算機、多媒體和網路等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的認知工具作用,從零開始,經過5年、10年甚至20年的試驗、探索、總結、提高,才能逐步完成。而在這個過程中,各方面的壓力是很大的,遇到的困難是很多的,決不是一句一言難盡就可以概括了的。信息化時代的語文教師必須有更高的素質,對教材、教法、學生的把握是傳統教學模式所一貫強調的,這一基本功在信息時代顯得更加重要,同時也被賦予了新的內容,如教材的處理、學生的新特性、教法的變革等。
另外,教師是課程改革的主體,提高教師的信息素質是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關鍵。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學生和老師的信息資源對等,在現階段進行學科整合的過程中間,很多問題都是陌生的,都是需要自己親自動手來解決的。因為無論多麼優秀的教育專家和特級教師根據科學的學習理論和豐富的教學經驗設計開發的課件,也只能適用於某一特定的教學情境,無法適應千變萬化的教學情況。所以作為信息化時代的語文教師必須首先強化自身的信息素養,具備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才能更好地指導學生,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全面實施和推動素質教育。
總之,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給語文教學帶來了深刻的變化,信息技術教育與語文教學的整合成了教育教學改革中人們關注的熱點,也是當今教育界研究的重要課題。作為教育、培養未來社會人才的教師,應走在時代的前沿,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思維方式,提高自身素質,運用多媒體技術,優化課堂教學,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的步伐,為社會培養出優秀的可持續發展的人才。
參考文獻: 《現代教育思想》 秦訓剛、晏諭生
《中學語文教學研究》 蘇立康
《語文課程標准教師讀本》 邢永富
《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推動教育教學改革》 陳至立
❼ 語文課上怎樣營造有效的課堂教學氛圍
論文摘要:語文本身是門充滿魅力的學科,語文課堂本身應該是孩子的樂園,可是,由於急功近利的思想作怪,滿堂灌現象大量存在,孩子們被動地記啊寫啊,何來樂園可談!本文針對這種現象談談如何營造輕松的語文課堂教學氛圍和必要性。
日本教育家佐藤正夫說過:「喚起學習興趣、誘發認知興趣、活躍智力積極性,對於教學過程中發展知識、技能具有決定性的意義。」ll孔子也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快樂學習是多麼重要!但是有些語文教師走人了誤區,他們認為在課堂上最大容量地把自己所知道的東西一吐為快地說給學生聽,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使自己很累,學生更累。如果語文教學讓學生感到疲於應付,興趣索然的話,那我們的語文教學是失敗的。學生希望老師給予的是一雙騰飛的翅膀,但我們卻製造了他們前進的蝸殼。在針對這種情況下,省教委也提出了「減負增效這一號召。那麼,怎樣才能讓學生帶著濃厚興趣快樂學習呢?方法很多,這里只談談其中一個方面: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
輕松的課堂氛圍可以使語文課堂充滿活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到底如何營造這種氛圍呢?筆者根據多年教學經驗認為應做到如下幾點:
1微笑教學
也許你不禁竊笑:微笑?這不是教師上課應該做到的嗎?這還用說嗎?其實不然。筆者曾做過一次調查:在三十五位教師上課時,經常面帶微笑的不足十人。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微笑的作用重視不夠。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教授郭德俊曾經這樣說過:「愉快給人們帶來快樂、安全和舒適,它是情緒的暖色調,即給人們的心靈以溫暖,使人更有自信。」翻是啊,你的微笑可以讓學生愉快,就像一縷陽光照亮了整個教室;你的微笑如扔人湖中的一粒石子,那漾起的一圈圈的漣漪便是孩子的一張張笑臉。當你微笑著步人教室後,你會發現每個孩子都依戀地看著你:當你對學生的正確回答微笑點著頭,那個學生便會很自豪地坐下:當你微笑著對那個看課外書的孩子說:「你在錯誤的時間做了正確的事情。」他會滿臉通紅,同時馬上又全神貫注地聽講起來。你的微笑讓學生覺得你像個長者,像個朋友;你的微笑會拉近你和學生之間的距離。「親其師」,方能「信其道」。教師,不一定非要板著臉.擺出拒人千里之外和深不可測的樣子,傲慢只會產生偏見.冷漠只會製造屏障。微笑可以融化堅冰,可以催開花朵.真正地讓學生感到「如沐春風」。你的微笑會讓語文課堂充滿著濃濃的人文氣息。
2鼓勵教學
你的鼓勵對學生很重要,成年人尚且喜歡聽好話,更何況是孩子。打擊呵斥並不能幫助孩子提高成績,有時甚至適得其反會使孩子徹底失去信心,自暴自棄。掌聲和喝彩會讓孩子精神抖擻,躊躇滿志。筆者曾遇到這樣一位學生,家在外地,並且留了一級.成熟又帶有憂郁,沉默寡言,語文成績不太好。當學餘光中先生的《鄉愁》時,筆者讓學生來仿寫,也許是余老先生的鄉愁觸動了他的心靈,他寫道:「現在啊,鄉愁是一張薄薄的電話卡,父親在那邊,我在這邊。」筆者讓他在班中朗讀,他讀的時候,聲音有點哽咽.岡0一讀完,班裡就響起了陣陣掌聲。筆者說:「多像一個詩人啊,你也可以成為詩人的。」自此,他的臉上少了抑鬱,多了開朗.課堂上經常聽到他精彩的回答,成績更是突飛猛進。學生的潛力是巨大的,給了他們一點陽光.他們會擁有整個明媚的春天:給了他們一個支點,也許他們會撬起整個地球。
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
語文作為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課堂教學迫切需要有良好的氛圍,使之能夠對個體的可持續發展起積極的促進作用。具有良好氛圍的課堂教學,其過程應是師生平等交流、相互合作的交際過程,其問候提問、活動、作業、評價等教學各環節都充分體現平等性、民主性。
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這種現象:上課鈴響後,老師怒氣沖沖地走進課堂,生氣地將作業本扔到講台上,開始訓斥:「作業還沒交的,都給我站起來……你們為何不交作業?」學生小聲回答說:「作業太多了,有好多我不會做。」「我沒見過像你這么笨、這么懶的學生, ……」可以想像,在接下來的時間里,學生們是如何熬過這節課的。
在自然界中,每一個生物與非生物因素都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如果其中一個因素遭到破壞,就會引起連鎖反應,從而導致生態失衡。語文教學是由諸因素構成的,這些因素之間和諧共處所構成的語文教學系統是語文教學取得成效的前提。從上述例子我們看出,這位老師利用自己的「權威」,無視學生人性,情緒化地濫用權利,使教學超載,師生關系緊張;使課堂缺少了和諧,其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那麼,作為兼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語文課堂教學迫切需要有良好的生態氛圍,使師生雙方在水乳交融的環境中,形成有利於教學活動開展的氛圍。具有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