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德育教育對教學水平的作用

德育教育對教學水平的作用

發布時間:2021-03-06 17:19:52

㈠ 如何看待德育在個人成長中的作用

德育對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響,把一定的社會思想和道德轉化為個體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教育。內容包括提高道德覺悟和認識,陶冶道德情感,鍛煉道德意志,樹立道德信念,培養道德品質,養成道德習慣。在社會主義中國其內涵包括:思想教育,即世界觀、人生觀、方法論的教育;政治教育,即對政治方向和態度的教育;道德教育,即處理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准則教育。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精彩的課堂感動心靈,課堂應該從「一切來源於孩子的生活,再回歸於孩子的生活」這一理念出發,珍視童心世界,各學科在課堂教學中根據其自身特點來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根據其真實體驗來引導,讓孩子們在這種看似尋常的「感動」中豐富情感、提升認識、超越自我,體驗著生命的增值和律動,全面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
小學的德育主要是習慣養成教育。養成教育,是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習慣的教育。習慣是養成教育的產物,它往往起源於看似不經意的小事,卻蘊含了足以改變人類命運的巨大能量。好習慣常常讓人受益終生,壞習慣往往使人深陷泥潭。要抓好養成教育,應當從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入手。即讓小學生從小養成懂得守紀律、關心他人、尊敬師長、愛護公物、勤儉節約、不怕困難、勇於向上等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這樣,學生才能進一步樹立熱愛祖國的思想,並願意祖國的建設努力學習,貢獻自己的一切。而這些良好品德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要潛移默化、日積月累。課堂教學既是學校傳授文化知識和技能的陣地,又是德育的重要陣地,應該在這個陣地上充分傳授知識和技能,積極滲透品德教育,充分發揮每一學科的德育功能。德育如細雨,潤物無聲;課堂教學是沙土,無時無處不滲透著細雨之水;學生似小草,吮吸著沙土裡的水分。因此,擺在每個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任務是如何搞好學校德育工作,以取得更為明顯的成效。
只有教師認真備好每一節課,把思想教育內容科學地、靈活生動地融會於教學過程中,就能把思想教育作為課堂教學中一個任務來完成。其次,教師要結合班級和學生的實際,結合課文的中心、段落或字詞句,深挖其思想精華,科學地滲透品德教育。當然,品德教育還必須結合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寓思想教育於有趣的教學活動和課外活動之中,使學生在這些活動過程中,受到教育,規范行為,形成良好習慣。教師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授課的內容,相應地開展主題班會、集體游戲,參觀旅行等一系列的課外活動,深化教學內容。課內課外有機結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任何學科的內容,無論是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還是其它諸學科教材中都蘊含著德育因素,只是有顯性的和隱性的,這要靠任課教師的挖掘和融會貫通,並把它有機地滲透到教學的全過程中,取得教學和教育的效果。

㈡ 如何提高小學德育教育水平的實效性

學生在小學階段如同一張白紙,教師怎樣對其進行描繪,最終就將形成怎樣的畫卷。雖然學生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在人生畫卷上塗滿絢麗的色彩,但模板已經確定,再絢麗的色彩也無法掩飾「底稿」的痕跡。因此,在小學教育階段,我們應將德育教育融入到每一個教育環節中,從而為學生的將來勾勒出優秀的「底稿」。
一 小學德育教育的現狀
1.觀念落後
雖然近年來進行了新課程改革的推行,但是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仍然沒有消除。依舊將分數作為衡量學生的唯一標准,造成了重智力培養、輕德育教育的形狀,對學生的未來成長十分不利。
2.模式單一
德育教育長期被輕視,當驟然走上教育前台,難以有一個很好的教學方法與其相適應。教學方法依然沿用傳統的方式,採用簡單的說教,以典型的事例作為說教內容,進行枯燥的德育教育,無法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德育教育。
3.缺乏評價體系
學校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以學生智力的培養為主,對於學生德育教育方面的投入幾乎為零。在這種嚴重缺乏投入的情況下,德育教育沒有一個完善的教學體系,在進行德育教育情況評定時,無法對學校開展德育教育的實際狀況作出准確判斷。
4.脫離生活實際
由於學校沒有建立完善、系統的德育教育體系,在德育教育的選材方面,取自一些典型的事例,雖然這樣很具有針對性和典型性,但是難以讓小學生接受。而且有些傳統的事例嚴重與現實社會相脫節,令學生的價值觀形成與現實社會現狀發生嚴重沖突。
二 如何提高小學德育教育的實效性
1.以學生為課堂教學主體
人的道德形成,是人與社會環境相互進行構建的一個過程。因此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時,我們必須要注重學生在道德形成中的主體作用,並有效地與環境進行結合,從而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理想塑造」,使德育教育工作的實效性得到充分發揮。
2.將德育教育融入課堂教學
在日常課堂教育中,存在一個誤區,認為思想政治課才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科目,然而事實上德育教育是滲透在整個教育活動中的,如語文課,可通過豐富的內容來培養學生的內涵修養;數學課,可培養學生認真細致的態度;美術課,可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能力等。在開展小學德育教育時,應當有效地將德育教育融入到整個課堂教育中,而不應僅僅依靠思想政治一門學科來進行學生的德育教育。
3.教師自身修養的全面提高
在小學階段,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尚處於形成階段,一切的行為習慣都來自於模仿。因此教師成為學生們進行學習的主要對象,教師的自身素質,將直接影響到學生未來的發展。要想做好小學生的德育教育,必須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修養,從而提高學校的整體德育教育水平。
4.德育教育與生活實際相結合
德育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令學生成為一個具有高尚品德修養的人。開展德育教育無法離開社會而獨自存在。德育教育不應局限在課堂上,而是將其釋放到更為寬廣的社會中。小學生的社會經驗不足,在有效的課外活動課中融入德育教育,不但能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還能極大地提高德育教育的時效性,從而實現小學生德育、智育的全面培養和提高。
三 結束語
作為教育事業的基礎,小學德育教育實效性的提高,直接關系著學生未來發展的途徑。將小學德育工作的有效開展列為重要研究課題,充分發揮學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主體作用,通過教師自身素質的全面提高,將德育教學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在教學與實際生活的有機結合下,從多方面入手,以有效的教學措施來提高小學德育教育的實效性。

㈢ 對教師德育教案的評價

德育課教學最大的特點就是貼近生活貼近實際,但作為德育教材,不要說一出版,就是在剛剛醞釀要形成文字時就已經滯後了。下面是學習啦帶來的德育教學心得,歡迎查看。
德育教學心得一: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信息傳播的方便快捷,人們的思想道德及對世界觀價值觀的認識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德育課堂陷入了「教師難教,學生不願學,教學效
益差」的困境.
現行中職學校德育教學對於引導中職學生的健康成長發揮了積極作用,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學生個人自我意識的不斷覺醒以及教材的局限
性,以往的德育課堂出現了一些弊端。

德育課教學最大的特點就是貼近生活貼近實際,但作為德育教材,不要說一出版,就是在剛剛醞釀要形成文字時就已經滯後了。事物是變化發展的,而教材的變
化遠不能適應新情況的變化,從而形成理論和實際脫節。不同的學校學生的特點也會有所差異,如果德育教師只是按照教材講解難免會出現教師講得口乾舌燥,學生
接受的東西卻很少。如何吸引學生,讓學生主動來學習德育,提高德育課教學的效率,這學期張主任帶領我們進行了德育教學課改活動,雖然任務艱巨,備課量難度
加大,通過一學期對十二個專題的講解,從學生那裡得到證明我們進行的課改是很有成效的,為此作為一名德育教師對於如何上好德育課有了更新更多的認識。

每個人對一節課的評價和衡量的標準是不一樣的,大家都有自己的尺度。一堂好課有它自己的基本要求,但是沒有絕對的標准。但我認為一堂德育課最起碼的應
該讓學生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得到一些感悟、引發一點思考。如果所教的學生能在德育課堂上有這三方面的變化,我們的德育課堂是成功的。

一、 讓學生懂得一些道理

這個道理包括做人的道理、處事的道理、科學道理、人生道理等等。德育課堂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在道德品質上有所提高,但是現在的學生由於從小倍受溺愛及社
會環境的影響,致使有的學生不知如何尊重他人及尊重他人的意義,進而不知尊重老師和課堂。針對這一問題我們每一堂課的前五分鍾開展了對學生的習禮活動,這
一活動包括讓學生提前一分鍾靜候老師的到來、遲到的同學要敲門向老師報告、准備好書本筆、上課下課時要起立問候老師、課堂上要認真聽講主動回答問題、上課
時不要接打手機等。通過這些規范,學生增加了對德育課堂和德育老師的重視進而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德育課的學習中,學生也會把在德育課堂上的好的行為習慣帶到
其他科目的課堂教學中,進而提高了全校的課堂教學效果。

除了讓學生學習禮儀之外,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我在每個專題的講解重都通過創設與學生貼近的情境,讓學生提升道德修養。如在講生命教
育這個專題時我給學生講了這樣的一個例子:在暴風雨後的一個早晨,一個人來到海邊散步。他注意到,在沙灘的淺水窪里,有許多被昨夜的暴風雨卷上岸來的小
魚。用不了多久,淺水窪里的水就會被沙粒吸干,被太陽蒸干,這些小魚都會被乾死。他忽然看見前面有一個小男孩,不停地揀起水窪里的小魚,用力把它們仍回大
海。這個男人忍不住走過去:「孩子,水窪里有幾百幾千條小魚,你救不過來的。」「我知道。」小男孩頭也不回地回答。「哦?那你為什麼還在仍?誰在乎呢?」
「這條小魚在乎!」男孩兒一邊回答,一邊拾起一條小魚,扔進大海。「這條在乎,這條也在乎!還有這一條,這一條、這一條……」

講完之後我讓學生假設他們是這個散步的人,看了小男孩的舉動並聽了小男孩的回答後你會怎樣做,很多同學都說他也會跟著小男孩一起把盡可能多的小魚扔回大海,並知道了一切生物都有其生命,活著就是幸福的,我們要珍愛生命、珍惜現在所擁有的。

二、 讓學生有所感悟

感悟包括對生活的感悟、對人生的感悟、對生命的感悟、愛的感悟、心靈的感悟。學生只有自己有所感悟了,才是接受了我們所傳授的知識,我們的課才是有意
義的課。我在講寬容這個專題時,直接把這個專題的題目命名為感悟寬容,那麼如何讓學生感悟寬容,我首先是讓學生理解寬容,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讓學生知道寬
容不僅要寬容你的親人、朋友,更重要的是要寬容你的敵人。其次,是讓學生懂得寬容的意義,我通過陶行知的「四塊糖」、諸葛亮的「七擒孟獲」及學生中的一些
典型事例,讓學生感悟到了寬容是一種智慧是一種博大的情懷的道理。最後讓學生學會寬容即學會容人之長,容人之短等等。通過以上的設計讓學生真正的感悟到了
寬容並在以後的生活重能做到寬容,

三、 讓學生引發一點思考

課堂內容本身能引發學生的思考,老師的故事、課上即興的事例,都能引發思考。包括自我的反省、對自己各種行為的思考等。無論是知識、道理、感悟和思
考,都不僅僅停留在課堂,是可以延伸到課外的,有的甚至會影響學生的一生。這就要求教師多和學生溝通,傾聽學生的心聲,創設一些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情境,
多提一些與學生相關的問題。如,講習慣這個專題時,讓學生知道好習慣的重要性之後,就應及時讓學生思考自己有那些好習慣以後應該注意培養哪些好習慣。

一堂課,一定要有一點、一個地方、一個細節在學生的心靈深處留下痕跡。學生每天要上的課很多,憑什麼我們的課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我們的課堂
上,就應該出現其他課堂、其他老師沒能給學生的、又能讓學生受益的東西。意味著能夠給予學生匠心獨具之感,能夠喚起學生的驚異感和想像力的東西,能夠使學
生茅塞頓開。這樣,學生就不會再煩我們的課堂。

俗話說:「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學的任務任重而道遠,我們應不斷更新教學觀念。在多年的教學和學習中獲得了一些經驗,但仍有很多未知的東西。我會繼續在教學崗位上探索和實踐,讓我的課堂更加精彩有意義。

德育教學心得二:

在德育內容方面,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常常把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作為主要甚至唯一的內容進行灌輸,在德育過程中未能充分重視學生生動活潑主
動地發展。教育要促進人的社會化,片面地把其理解為對社會的順應,而很少強調把人培養成改造社會的主體。在德育方法上,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性的發
展。學生受到來自多方面不應有的限制和束縛,獨立人格得不到應有的尊重,興趣愛好得不到充分發揮,個性差異亦得不到合理的承認。在德育過程中,往往把「禁
止」、「防堵」作為立足點,不注重積極疏導並調動學生的積極因素,將批評與懲罰作為常用的教育手段。其結果,我們所培養的人常常表現為處在被人支配的地
位,而不能根據自己的需要、願望和愛好自主地選擇適合自身的教育;常常表現出缺乏進取精神、害怕困難和迴避矛盾,缺少主動參與、大膽競爭等自我表現能力;
表現出盲目從眾,不善於獨立思考,追求循規蹈矩,缺乏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中小學教育是面向未來的大業。21世紀將要求人的主體性能進一步弘揚;要求學校培養的人更具有自尊自信、自我控制、獨立判斷、自立自理等獨立的人格,
有較高的成就動機、強烈的競爭意識、廣泛的愛好和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有創新意識、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因此,我們認為研究德育過程中如何發展
學生的主體性,是德育面臨的新課題。

主體性是人所具有的本質特性,它一方面表現為人對客觀世界規律自覺能動的掌握,另一方面表現為人的自覺能動的創造,集中體現為人的獨立性、主動性、創
造性。培養學生的主體性,使其既具有主體意識,又具有主體能力,才能真正實現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現將我個人的觀點陳述如下:

一、滿足學生合理的道德需要,發展學生健康的個性

多年來,我們常常把道德行為的好壞歸因於道德認識,忽視了道德需要。其實人的道德行為動機來源於道德需要,學生中表現出來的多種多樣的道德行為和道德
能力是由多種多樣的道德需要所引出的。因此,在德育過程中如何滿足學生合理的道德需要,成為我們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實踐證明,在德育過程中,盡可能支持
和滿足學生的合理需要,並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實踐,逐步形成道德需要與自我教育相結合的機制,學生的道德行為就有了堅實的基礎。

二、注重道德情感的培養,促進道德信念的形成

情感是人特有的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它對人正在進行著的認識過程起評價和監督作用。它對主體產生道德需要,形成觀念、信念起著中介作用。道德情感是
人們形成一定道德信念的前提和基礎,對學生主體性發展起著激發動因的作用。道德信念是個體認為自己一定要遵循的並決心要去實現的信條。它不單是某種心理成
分,而是深刻的道德認識、強烈的道德情感和頑強的道德意志的有機統一;它是道德動機的高級形式,是個人產生道德行為的真正內在動力,在人的道德心理結構中
處於中心環節。自然它應成為學校德育追求的最高的目標。引導學生選一條最有針對性的名言作為座右銘,經常帶在身上,堅持每日「三省吾身」,讓它激勵自己不
斷進步;選一位自己心目中最敬佩的革命領袖、英雄或專家名人作為學習的榜樣,用他們的事跡激勵自己前進;制訂一個實現自己一定理想信念的行動計劃,並公布
於眾,在大家指導、幫助和監督下落實。通過這些活動,培養和豐富了學生的道德情感,促進了學生道德信念的形成,發展了學生的主體性。

三、重視道德修養,培養良好的意志品格

道德修養是指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方面的自我鍛煉、自我教育、自我陶冶及由此而達到一定的道德境界和水平。把一定的社會道德轉化為個體的道德,關鍵是個
體自身的道德修養。它是個體對自己進行自我觀察、自我調控。核心問題是形成一定的自製力。「自製」,在我國傳統的道德教育中是道德修養的必由之路。

當今學校德育要培養學生的自製力,就要改進教師的教育態度和教育方法,對學生實施情感教育、民主教育和自主教育。在教育學生如何正確控制自己的情感
時,就教給他們一些心理發泄方法:①當自己受到表揚和獎勵時,要控制過分激動的情緒,一方面可以給同學、老師講自己的感受,讓大家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悅;另
一方面想想自己的不足及繼續前進的目標。②當個人受到批評後,可以通過適當的方式,如拖地、擦玻璃、整理學慣用具等積極行為方式來表示認錯、吸取教訓等。
③別人給自己提意見和建議時,要以虛心的態度表示:「謝謝您的提醒」,「我一定認真考慮您的意見」等。④當個人受到委屈時,不要用哭、吵、鬧等方式來發
泄;受一般委屈就用擺事實、講道理的辦法來求得心理平衡。四、尊重學生的人格,提高其自我教育能力

學生是一個活生生的獨立主體,獨立自主性是其基本的行為特徵。教育者必須注意維護和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提高其自我教育的能力。我們在德育過程中應始終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保證學生獨立自主地行使、支配自己的權利,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我們應堅持以下幾點:

一 是自願選擇。教師把選擇活動的權利交給學生,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活動內容,直到自己滿意為止。二
是獨立自主。教師把開展活動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誘導而不包辦。學生在活動中可以根據現有的條件確定自己的奮斗目標。在活動過程中,學習自己管理自己,自己
教育自己,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幹。三
是實踐鍛煉。教師要為學生實踐鍛煉積極創造條件,引導而不代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要有理想、有目標、有志氣、有追求,刻苦鍛煉自己的毅力,想方設法使自己
的愛好形成個性特長。四
是積極探索。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機會,使學生在活動中積極思考,主動發現問題,及時提出問題,自覺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進而使其創新意識得到增強,創造才幹
得以提高。

總之,在德育改革的實踐中我們進一步認識到;只有早放手才能早獨創,只有早當家才能早成熟,只有在當家做主的實踐中才能促使學生主體性發展,鍛煉未來的「當家人」。

德育教學心得三:

學生朱進,本來成績不錯,操行尚可。但自從迷上電腦以後,成績直線下降。在家中想方設法騙錢,同學中到處借錢。他雖然在班級中盡管只是極少數,卻有著
不可忽視的壞影響。矯正他的不良品德,不僅關繫到這學生自身的成長,而且關繫到對全體學生的思想教育,甚至影響著整個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

矯正行為不良學生,需要教師付出一定的心血,乃至長期、艱巨的努力工作。這種矯治工作具有相當的難度,但有難度並不是不能矯正,因為青少年學生的可塑
性很大,只要我們堅定信心,採取符合學生心理活動規律和特點的教育,學生的不良行為是完全可以矯正的。我總結了如下五種方法:

一、改變認知,轉化態度

認識是行為的基礎,一個人有了正確的認識和獨立的判斷能力,才能有正確的行為。否則,就不能正確地調節自己的行為。行為不良學生之所以會違反行為規
范,產生不良行為,正是由於他們的無知,是非觀念不清,缺乏正確的行為導向能力。所以,矯正行為不良學生,就要設法改變他們原有的認識,使他們的態度發生
轉化。這就要求教師向行為不良學生傳遞正確的信息,提高他們的認識水平。向學生傳遞信息有兩條途徑:

一是教師直接向學生傳遞信息,即通過與學生談心、對話等傳遞信息。在這一直接的途徑中,教師要關心、愛護學生,以贏得學生的信賴,這樣才能使學生樂於接受教師所傳遞的信息。

二是教師要採取各種形式的課內、課外活動,間接向行為不良學生傳遞信息。在這一途徑中,教師要精心組織、安排各種活動,有針對性地讓學生接受所傳遞的
信息。當行為不良學生接受的新信息與原有因素不一致時,心理上便會產生不穩定狀態,導致原來不良認識的改變與態度的轉化。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特別注意培
養和提高他們的評價能力,要經常進行評價的示範,使他們的知識不斷豐富和加深,評價能力逐漸由現象到本質、由別人到自己不斷得到提高。學生有了正確的自我
評價能力,就會對他人及自己的行為進行分析和判斷,揚善棄惡,在實踐中採取合理的行為。

二、創設情境,感化引導

行為不良學生存在著自卑心理,認為老師和同學都看不起自己,往往以懷疑或粗暴無禮的態度對待別人,但他們的自尊心並沒有泯滅,他們特別希望得到別人的
尊重。這種既自卑又自尊的矛盾心理狀態,導致他們情緒的多變。要使他們擺脫消極的態度定勢,就必須創設良好的情境,對他們進行有效的教育。教師應有"捧出
一顆心來"的精神,主動改善與不良學生之間的師生關系,關心、愛護、尊重他們,用一顆愛心去感化他們,使他們感受到積極而深厚的情緒體驗,從而把老師當做
可以信賴的知心人。這樣,他們才會克服消極的情感,增強積極的情感。教師還要教育學生集體正確對待和熱情幫助行為不良學生,使行為不良學生感受到集體的溫
暖,消除與同學、與集體的對立情緒,增強對他人的信任感。當他們在集體中享有一定位置時,就能體驗到自身的價值和尊嚴,就會以新的集體中的一員的姿態參加
集體活動。

三、鍛煉意志,培養習慣

矯正行為不良學生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學生改變舊的不良行為習慣,養成新的優良的行為和習慣。學生在由壞習慣向好習慣的轉化過程中,往往會出現"舊病
復發"的情況,這是由於他們本身意志薄弱,不能抵制外部不良誘因而引起的。因此,要使行為不良學生轉化為優良學生,就必須使他們能夠有效地抵制外部不良影
響,鍛煉與外界不良誘因決裂乃至斗爭的意志力,培養、鞏固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這就需要增強他們在各種不良環境下能不受影響、戰勝不良的個人慾望和需求而
堅持正確方向的能力。教師可以有意識地給予他們與誘因接近的機會,以鍛煉其與誘因決裂和斗爭的意志力,鞏固新的行為習慣。例如:讓曾犯過破壞公共財物錯誤
的學生去管理班級財物;讓曾違反過校規校紀的學生去維持班級秩序;讓犯有偷竊錯誤的學生經手班級經費收支等。這種考驗,可以使行為不良學生感受到別人對自
己的信任,產生一種尊嚴感,使新的高尚的動機戰勝舊的不良動機,達到鍛煉和增強其意志力的目的。在鍛煉他們的意志力的過程中,教師要進行必要的引導和強
化,以培養他們良好的習慣。如:教師交給行為不良學生某項任務,怎樣才能使之完成得好?這就需要引導。當他們完成了任務,做出了成績,教師就要及時給予他
們表揚、鼓勵。行為不良學生原來受到的批評、指責較多,一旦受到表揚,會產生更大的激勵作用,從而激發起他們迫切要求進步的心理渴望,使之增強與不良誘因
決裂和斗爭的意志力,他們的良好行為習慣便會在與不良誘因決裂、斗爭的過程中不斷得到強化,逐步形成。四、針對個性,因材施"矯"

矯正行為不良學生,要針對其個性特點進行。這是因為他們的不良行為表現不同、個性不同,如他們的興趣、能力、氣質和性格各異,所受的家庭教育及社會交
往都各有特點。因此,要做好矯正工作,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依據其個性心理特徵及不良行為表現,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對於有過錯時間較長的學生,要以疏
導思想為主,使其逐步在行為上改變;對於犯錯誤時間不長的學生,可以要求其迅速改變行為,伴之以思想教育;對於性格外向的學生,要直截了當地進行批評教
育,督促其行為的改變;而對於性格內向的學生,則要循循善誘,調動其改正過錯的內部動力;對於獨立性較強的學生,要從提高其認識水平入手,進而改變其原有
態度,再改變其不良行為;對於順從型的學生,可以運用教師的威嚴和集體的力量及規章制度的制約,迫使其改變不良行為,與此同時,對其進行正面教育,最後達
到學生認識上的徹底轉變。

矯正行為不良學生,是一個靈魂的再塑造過程。因此,教師僅有良好的願望和努力工作的精神是不夠的,還必須在工作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摸索、掌握矯正技巧,以便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一,要善於尋找突破口。在矯正品德不良學生的態度時,教師要善於發現他們內心深處的"閃光點",改變他們的心理狀態,發揮他們在某一方面的興趣、特長,重新喚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揚善棄惡,揚長避短,打開一條通向學生心靈的通路,使之產生改錯的內部動力。

其二,要善於抓住轉化的時機。當學生開始在行動上有改正錯誤的表現時,他們對教師的態度特別敏感,甚至對教師的一個眼神都特別注意。這就要求教師抓住這種時機,給予學生贊許的目光、信任的微笑,或給予表揚、鼓勵,進一步激發他們要求進步的熱情。

其三,要善於對待轉化過程中的反復。行為不良學生在轉化過程中一旦出現反復,自己心理上就會矛盾不安,思想上有壓力。教師絕不能在此時表現出厭煩情
緒,而必須及時消除他們的心理負擔,分析他們出現反復的原因,並在其反復中尋找積極因素,引導他們戰勝消極因素,使他們今後不再出現反復和動搖,堅定前進
的信心和步伐,逐漸鞏固良好的品德習慣,並在生活實踐中經受考驗,立志脫胎換骨。

隨著教育的深入,朱進同學有了很大的轉變。大家一致認為,與以前相比,簡直換了一個人。初三畢業後,順利進入高一級學校。

㈣ 德育教育的重要意義

  1. 德育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條件和保證

  2. 德育是學生健康生長的條件和保證

  3. 德育是實現我國德育目標的基礎和保障

  4. 德育是培養具有道德發展性的人的條件和保證

㈤ 道德教育的重要意義

對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響的活動。內容包括提高道德覺悟和認識,陶冶道德情感,鍛煉道德意志,樹立道德信念,培養道德品質,養成道德習慣。中國社會主義時期實施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道德教育。

社會主義社會的道德教育,主要是培養人民的共產主義道德品質,提高人民的歷史主動性,推動社會秩序和社會風氣的不斷改善。它既從現實經濟政治關系的實際需要和可能出發,又著眼於人民道德境界的不斷升華。

它不僅注重清除一切舊道德的消極殘余和影響,積極配合和保證政治、法律、知識、審美等方面的教育,而且更注重於培養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選擇能力。

(5)德育教育對教學水平的作用擴展閱讀:

從類型劃分的角度說,德育即培養學生在私人生活、國家與社會公共生活、職業生活中的道德意識,以及合乎私德、國民公德與社會公德、職業道德規范的行為習慣。

德育包括私德、公德和職業道德教育。私德教育即培養學生的私人生活的道德意識及行為習慣;公德教育即培養學生的國家與社會公共生活的道德意識及符合國民公德和社會公德的行為習慣;職業道德教育即培養學生職業生活的道德意識及合乎職業道德規范的行為習慣。

從層次劃分的角度說,德育即對學生進行道德理想、道德原則、道德規則的教育,激勵學生的高尚行為,指導學生的正確行為,約束學生的不良行為。

德育包含理想、原則、規則層次的道德教育。道德理想教育即運用道德倡議形式激勵學生的高尚行為;道德原則教育即運用道德指令或道德倡議形式指導學生的正確行為;道德規則教育即運用道德禁令或道德指令形式約束學生的不良行為。

從德育任務的角度說,德育包括發展學生的道德認識、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感、培養學生的道德行為習慣等三個相互聯系的方面。

當代學校德育重在培養學生的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敏感性。道德判斷力即運用一定的道德標准對一定的事件或行為進行對與錯、當與不當的判斷的能力;道德敏感性即敏銳地感知、理解和體察自己、他人及社群的情感、需要和利益的能力。

㈥ 在學校裡面學生應該如何學習德育教育,德育教育對我們有什麼重要性

學校的德育過程,就是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質教育,將一定社會的思想准則和道德規范,轉化為學生個體的思想品德的過程。 
學校的德育過程,就是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質教育,將一定社會的思想准則和道德規范,轉化為學生個體的思想品德的過程。如何能使學生在思想、心靈深處潛移默化的發生這一轉化,是教育者不斷探索、研究的重點。班主任是學校級別最小的「主任」,但要管的事可真不少。班主任要管學生的學習、生活、交際、思想等等,小到日常生活瑣事,如遲到、早退等,大到學生思想動態和變化等,因此,教師如何對學生進行管理和教育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個人思想的轉變,不能憑空發生,總是要受到外界事物的作用,改變內在的思想,但實踐中重復說教,空談大道理,甚至強迫遵守的教育方式,其教育的內容往往並沒有進入到學生的思想和心靈,教育效果並不理想。在傳統的教育觀中,教師或班主任是真理的化身,是至高無尚的;學生對教師應該言聽計從,毫無反抗。教師對學生的教育主要是說教與強制。在這樣的強制教育之下,學生看似聽話,對老師要求的事都能認真完成,但長久下去,有些學生形成了膽怯懦弱的性格,而另外一些學生在順從的外表之下充滿了反抗意識,陽奉陰違,一有機會就進行反抗,體現在不時地違反校規校紀,起鬨搗亂以引起其他人的注意等。所以在對學生的教育中過程應採取"以人為本"的人文化管理理念。在對學生的管理和教育中尊重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現在的中學生思想活躍,信息來源廣,接受的新鮮事物種類多而且接受速度快。所以對中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是一項難度很大的工作。隨著信息化時代的步伐加快,以計算機為信息平台的網路用戶急劇膨脹。我國的網路用戶在逐年增多。由於網路操作程序簡單易學,學生上網人數日益增多,開始形成一個較龐大的上網群體。「網路文化」應運而生,一方面網路文化的主流是積極的、健康的;另一方面網路文化中也夾雜著低俗的「網路垃圾」。「網路垃圾」沖擊著學校的德育工作,產生了不可低估的負面影響。廣大的德育工作者要善於應對「網路垃圾」的沖擊,細察時代的瞬息變化,切實做好學校的德育工作。   對學生的教育重點之一就是校紀校規的學習。我們每個人生活在社會這個大的環境之下,應該遵守全社會的共同規則;同樣,在學校這個集體中生活和學習,每個學生也應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這樣,學校的一切活動才能正常有序地進行。要求學生遵守校規校紀不能單純地、生硬地要求學生去做什麼或者不去做什麼,而是講明每個學生遵守學校各項規章制度的原因和必要性。這樣,學生才能主動積極地按章行事。我們還應該允許學生犯錯誤。例如,有的同學上課遲到,班主任不能一律批評,而應該問明遲到的原因,給同學改正的機會,如果有屢教不改者,應加倍嚴加批評。因為大多數學生上課遲到心中已是慚愧萬分,此時班主任採取"無為而治"會減少學生的心理壓力,從而激發他改正錯誤的決心。我認為,要使德育避免走入空洞說教的教育誤區,教育者需要找到德育的滲透點,為學生思想發生轉變提供恰到好處的外部刺激點,誘發、引導學生從思想到心靈再到行為的轉變,這樣德育才能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對學生的情感教育也很重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形成健康的為人處事態度對學生的一生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情感是學生普遍共有的。豐富而健康的情感可以使學生生活得充實,可以提高學生的活力。巨大的熱情和激情能驅動和激勵學生積極進取,取得豐富的學習效果。情感具有很強的感染力,這雖是在潛移默化中進行的,但形成的力量和結果卻是巨大的和有形的。冷漠者出現熱情,敵視者轉為友善,悲觀者勇氣倍增,後進者急起上進,失望者燃起信心,常常都是因多情感的轉變。因此,情感教育,對學生動之以情,是教師教育教

require.async(['wkcommon:widget/ui/lib/sio/sio.js'], function(sio) { var url = 'https://cpro.static.com/cpro/ui/c.js'; sio.callByBrowser( url, function () { BAIDU_CLB_fillSlotAsync('u2845605','cpro_u2845605'); } ); });

void function(e,t){for(var n=t.getElementsByTagName("img"),a=+new Date,i=[],o=function(){this.removeEventListener&&this.removeEventListener("load",o,!1),i.push({img:this,time:+new Date})},s=0;s< n.length;s++)!function(){var e=n[s];e.addEventListener?!e.complete&&e.addEventListener("load",o,!1):e.attachEvent&&e.attachEvent("onreadystatechange",function(){"complete"==e.readyState&&o.call(e,o)})}();alog("speed.set",{fsItems:i,fs:a})}(window,document);

學工作的重中之重。人們說,愛是動情的基礎,也是教育的基礎,沒有老師對學生的愛,情感教育就很難進行。教師要以溫馨的愛感動學生、感染學生、感化學生,以引發學生的積極情感。首先教育學生要尊敬師長。當今很多學生逆反心理很強,不願和家長交流、勾通,甚至頂撞家長。通過講述自己的成長過程和親身體驗告訴學生們父母的偉大,而我們應當孝敬父母,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還有很多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養成了自私、我行我素的習慣,不尊敬老師。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自己的人生態度,為人處事的方式來默默地教育學生,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感染並且進行學習。「動情教育」是教學工作中常用的方法。學生的情感是極為復雜多變的,而青少年的情感又極為敏感,所以進行情感教育,教師必須具有真摯而豐富的情感,必須真心實意地愛學生,僅僅為了「工作」而表現出來的情感,或是為了與學生建立良好關系所表現出的「情感」,都是不足取的,也不會為學生所接受。   總之,德育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德育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滲透德育的領域也是寬闊的,重要的是,教育者要用心去觀察,潛心去挖掘,精心去設計。對學生的德育教育要從點點滴滴做起,形式不一定要隆重,但一定要做到學生的心坎里,從教師自身的行為做起,做到"潤物細無聲"。

㈦ 如何有效發揮班主任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要提升班主任在德育管理中的主將作用,必須做到:
一、正確認識班主任在學校德育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班主任是班集體建設的直接領導者,是班集體建設中的管理者和組織者。在學校德育工作中班主任與學生接觸時間最多,直接參與學生活動和引導、干預學生最多,班主任和學生之間的相互了解程度最高。一個稱職的班主任他能熟悉班內每一位學生的情況:學生的個性特徵,學生的生活與學習能力,學生的思想與情感的發展狀況,…等等,使得其在引導和管理學生方****有獨特的優勢,這種優勢主要表現為情感優勢和權威優勢。從現代管理的角度來看這兩種優勢是學校德育管理的一大法寶。從實際工作來看,如何在學生中培養和樹立以及運用這兩種優勢是班主任在工作中應切實解決的問題。不少班主任只注意樹立權威而乎視了情感的培養,在工作中只重管教,或者只注意情感上的投入而乎視了權威形象的樹立,在工作中只重情理而少管教,造成實際工作效果都不理想。而能把這兩種都有機的結合起來的班主任總能在班級管理中取得成功。班主任由於工作關系所形成的德育影響效力在學校工作中是其他人員所很少能具有的。所以說,如果把學校教職工看成一支育人大軍,則班主任就是這支大軍中的主將。學校要在德育管理中真正取得實效,必須發班主任在德育管理中的主將作用。

㈧ 思想政治課的德育性質對教師教學有什麼意義

《中學德育大綱》指出:「思想政治課是向學生較系統地進行社會主義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一門課程,在諸途徑中居於特殊重要地位,它以課程教學為主要形式,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理論觀點和社會科學基礎知識武裝學生,逐步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和認識能力,培養他們的社會主義道德品質。」 新大綱明確規定:「思想政治課要幫助學生確立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為培養社會主義思想品德奠定基礎 。」可見,思想政治課是學校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雖然中學其他各科都有育人的責任,但是不像政治課那樣,整個教學都著力於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因此,思想政治課本質上應該是一門德育課程,應義不容辭地發揮其德育的主渠道作用。
一、政治課德育滲透的特點
(一)德育滲透的有目的性和無意識性
作為施教者,在德育滲透過程中,有著明顯的價值取向和教育目標,而作為受教育者,則多半處在無意識狀態(即不知不覺狀態,並非被動狀態),德育滲透是有目的性和無意識性的辯證統一。
例如在講授內外因的辯證關系時,為了讓學生理解逆境也能成才的道理,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述這樣一則心理學試驗:燒一鍋滾燙的開水,將一隻活青蛙突然投向鍋中,就在將要落入鍋里的一瞬間,青蛙奮力一躍,竟然死裡逃生。爾後,心理學家將鍋里換成溫水,將青蛙緩慢地放入鍋中,青蛙在鍋里悠閑地漫遊著,然而,隨著水溫的逐漸升高,這只青蛙再也沒有能夠跳出水面。老師可以趁機提問「這只青蛙的悲劇說明了什麼?」「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是否也上演過青蛙式的悲劇?」
不難看出,在德育滲透過程中,一方面,施教者有著十分明確的德育目標,但我們不能將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而要通過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通過誘導、啟發和關鍵點的點撥,使受教育者心甘情願地接受施教者的觀點;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者的觀點時,心理意識又處於無戒備狀態,消除了對抗情緒和逆反心理,但又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思緒活躍,情緒亢奮,在教育者的主導作用下,受教育者始終扮演著教學活動的主角。
(二)德育滲透的藝術性
它主要通過教育者的教育技巧和水平體現出來。從施教過程來看,滲透教育不同於一般教育的特質在於它不具有強制性,它在引導人們感悟人生、進行理性思維時,能心甘情願地接受科學世界觀、人生觀的教育,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崇高思想品德的熏陶,於潛移默化中培養出高尚的情操,這其實是一種「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育人藝術。從施教的手段和方式來說,滲透教育應力避枯燥單一的教學模式,要求教育者依據不同的教育目的、教育對象、教育情境採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教育者還要具備見景生情、隨機應變的教育機智。從施教氛圍來說,教育者應力戒生硬嚴肅的面孔,盡可能營造出和諧的育人情境,讓受教育者在輕松愉快中接受崇高思想品德的洗禮。
(三)德育滲透的載體和實施
德育滲透的載體,是指教育者實施德育滲透時的憑借物。在德育滲透中,良好的載體是教育者的依託,缺乏必要的載體,德育滲透就成了無本之木,「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德育滲透的載體具有多樣性、分散性的特點。它不是單一的,也不會固定地集中附著於某幾件物體上。具體說來包括以下幾方面:
1、教育者的德、才、學識、內在氣質、人格力量具有無形的滲透力
良好的道德品質對於政治教師顯得尤為重要。人們常說,言傳不如身教。美好的心靈對受教育者有著特殊的感召力。課堂既是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場所,也是教師展示自身神採的舞台。作為一名政治教師,應注意自身的課堂形象,干凈整潔的衣著,端莊典雅的舉止,乃教師應有的風度。課堂上教師的一個會意的眼神,一個表情達意的手勢,都是一種潛在的教育力量。
淵博的學識是德育滲透的重要載體,也是政治教師的必備素質。作為政治教師,除了專業基礎知識扎實以外,最好得是個「雜家」,文、史、經、哲、天文地理、古今中外,皆應涉獵。在課堂教學中,教育者若能做到唐詩宋詞隨手拈來,成語典故運用恰當自如,在知識的海洋里任意馳騁,學生一定會被你淵博的學識所折服,並由衷地對你產生敬佩之情。作為擁有知識的主體教師,其自身的人格力量就有著無形的感召力。
情感是德育滲透的特殊載體,是感化人的心靈的特殊力量。古人雲:「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現代教育學也認為,沒有情感的參與就沒真正意義的教育。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教師在向學生曉之以理的同時,動之以情,便能取得意想不到的育人效果。
2、靈活多樣的教育手段、教學模式,是思想政治課堂德育滲透的宏觀載體,也是實施德育滲透的主要途徑。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探求一系列靈活多變、科學合理的教學模式,乃當前政治課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所謂教學模式,它是指教育者為了實現一定的教育目的,依據一定的教學內容,選擇一定的教學手段,並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社會實際,所設計出的一種教學方式。
在課堂教學中,可採用閱讀→講授→巧練模式、設疑→點撥→總結模式、誘新巧問→閱讀點撥→總結精練模式、溫故知新→精講→多練模式、發問→閱讀→討論模式,此外還有邊講邊議,講議結合模式等。
如此實施教學,勢必會取得積極的效果:其一,課堂氛圍和諧,學生思維活躍,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的以充分體現;其二,教師沒有空洞的說教,而是通過誘導、啟發、點撥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生積極性,讓學生在自悟中明白深刻的道理,從而達到德育滲透的目的。
二、政治課教學德育滲透應遵循的原則
無痕化的課堂德育,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讓學生在心裡自然而然的接受,是一種符合學生實際的教育方法的優化,實踐中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情理法並用
情是學生思想教育的基礎。許多實例說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間的情感濃厚,教育者的要求就容易被受教育者接受。情感熏陶可以使學生減少心理障礙,防止逆反心理,增強接受教育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理是學生思想教育的根本。學生情感豐富,易於對客觀事物產生激情。但他們閱歷淺,經驗不足,對客觀事物的看法又容易偏激,故一定要以理服人,只有使學生掌握了科學理論,他們的人生信念才會樹立得堅定持久。法是思想教育必不可少的手段。思想教育切忌簡單化,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但沒有法,情有時變得沒有原則,理也就會顯得蒼白無力。只有法,才會使他們按照社會、學校的要求規范自己的行為。可見,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情是必要的,理是必須的,法是不可缺少的,只有三者並用,思想教育才會達到理想的效果。
(二)貼近學生
貼近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貼近學生的認識規律,貼近生活,從近入手,把和學生相關、密切的、能夠影響他們的因素抓住,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
(三)開放民主
堅持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地位。老師不居高臨下,而是充分啟發,引導學生的主動性;變單純灌輸知識為啟發學生運用知識,變傳統說教為形象教育。充分利用學校和社會兩個課堂,書本和實踐兩種教材。「精雕細刻,深入淺出;授人以漁,激勵思維;情真意切,育人導行」的政治課,學生享用終身。
三、思想政治課德育滲透模式
(一)灌輸教育模式
所謂灌輸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據國家的教育目的、性質和任務,由外界向受教育者系統地進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一種教育方式。今天正確的政治方向、社會主義的思想品德不可能在短期內由中學生自發形成,只能通過「灌輸」。有意識有目的地將先進的思想、理論、道德規范這股活水引向學生 的心田,為學生所掌握、內化,以使政治課具有導向和鑄造的功能。
新課程要求教師的教學方法必須有所變化,要注意採用有效的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熱情,擺脫學生被消極「灌輸」的狀態,讓學生參與實踐,對自己進行自我教育,從而達到發揮德育功能的作用。德育的高明之處在於「潤物細無聲」,通過課堂教學,悄無聲息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在講到「財政的作用」、「稅收」等內容時,順理成章地讓同學們理解國家富強對於每一個公民的重要意義,培養學生從經濟角度對國家盡義務等思想意識。
(二)辯論會模式
辯論會容易碰出思想的火花,也比較容易加深學生對德育的領悟。如在講授《樹立正確的消費觀》時,可把全班學生分為正反兩個辯論隊,就各種消費觀念進行辯論,學生在辯論過程中不知不覺就領悟到各種消費觀念各有各的優點和不足,都必須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而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三)寓教於活動
思想政治課教材涉及到不少當代的社會生活、政治經濟等領域。「寓教育於活動之中」,就是要讓學生參加更多的「活動」,在動態中接受教育,使學生覺得思想政治課是一種有意思的「活動」,這樣就能更好地發揮德育的主渠道作用。比如,我們可以根據思想政治課的內容,組織學生到社會上去調查、參觀、訪問。
綜上所述,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如果我們每個政治教師都能抓住德育滲透的特點,遵循德育滲透的原則,實施恰當的德育滲透模式,相信必定會取得良好的德育滲透效果。

㈨ 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對學生教育有什麼教育意義

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能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更能鍛煉學生堅強的意志,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要想學生的思想品德得到良好發展,真正做到言行一致,僅僅靠宣講規章制度、靠課堂教學顯然是不夠的。

因為思想品德是一個社會的問題,同時又是一個實踐性的問題,學生的道德觀念、道德行為和道德品質,只能在社會實際活動中才能表現出來,並且在實踐活動中受到檢驗。因此,課堂教學只有同社會實踐相結合,才能更好地發揮育人功能。

拓展資料:

廣義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計劃地對社會成員在政治、思想與道德等方面施加影響的活動,包括社會德育、社區德育、學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狹義的德育專指學校德育。學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或階級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對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響,並通過受教育者積極的認識、體驗與踐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會與階級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動,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養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動。

德育是各個社會共有的教育現象,具有社會性,與人類社會共始終。德育隨著社會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具有歷史性。德育在階級和民族存在的社會具有階級性和民族性。在德育歷史發展過程中,其原理、原則和內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繼承性。 德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質的教育。

思想教育是形成學生一定的世界觀、人生觀的教育;政治教育是形成學生一定的政治觀念、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道德教育即促進學生道德發展的教育。可以說,我國德育是一種涵蓋整個社會意識形態的「大德育」。然而,品德的發展,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政治覺悟的提高,各屬於不同層面的問題,其過程機制相差甚大,不能以一樣的手段、方法,通過一樣的途徑,遵循一樣的原則,來實施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

閱讀全文

與德育教育對教學水平的作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