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教師對學生教學過程中的教育功能
小時候,我一直不明白,為什麼老師要打孩子,無論是作業寫不好或遲到,或某件事沒有辦好,不和他意等等,諸如此類的原因。
長大才發現,其實暴力方式解決問題對待兒童是最快最有效的方式。苦口婆心地勸說抵不過暴力打罵的方式。用暴力方式解決問題可以讓孩子對老師產生一種懼怕心理,有效防止下一次孩子做出相同的不好行為。就連很多心地善良,溫和可親的老師的習慣性思維方式也是如此,所以表面上會裝作一副很厲害的樣子,讓孩子對他產生懼怕心理,更好的管教孩子。
我們升入中學後,就可以發現打學生的老師有所減少,升入高中,此類現象就更少了。這和孩子的心理狀態,成熟狀態是息息相關的。孩子長得越大,心理越成熟,反抗心理增強,就不會接受這種暴力解決方式了。
那初高中老師會用什麼手段呢?比打更讓人難以忍受的辱罵,諷刺,挖苦,還有一招更絕的,讓你在全班甚至全校同學面前出醜。
就評論中說到的無人品老師而言,我總結為以下幾點:1.不明是非,只看成績型,成績好人品好,成績差人品差。
2.人品惡劣,依仗權錢型,哪個學生家裡有錢,就聽哪個學生的話。對待有錢沒錢孩子的態度天上地下。
3.兩極分化型,對學習好的學生好,看不起學習差的學生。
老師對孩子的成長起到的作用是非同小可的。
其實當老師要背負學生的一些罵名是很平常的一件事,你既然選擇了當老師,就得承受學生的評價。
在多數情況下,學生對老師的評價都是一時逞口舌之快,但是如果有學生對你銘記在心,久久難以忘懷,那就應該是你的問題。
做好老師,真應該為人師表。
最重要的是心靈的高度與教育方式的選擇。
如果一個老師吊兒郎當的,沒有什麼真才實學,教不好學生,但是心靈正直,沒有出言不遜,以上欺下的行為,對孩子心靈的成長不會有什麼太大的影響;但是一個心術不正,只知賺錢,對學生惡語相向,甚至使用各種變態行為,讓學生唯命是從的老師,一旦孩子碰見這種老師,那麼那種影響也許是終生的,某些事,某些話都會給孩子留下一輩子無法湮滅的心理陰影。
沒有哪一個老師可以做到十全十美,性格完美無缺,學生需要的也不多。
只要你盡職盡責,不對工作敷衍了事,關心學生,可以明辨是非,就行。沒人要求你講課講的有多好,差不多就行了!
在弄清事實之後,你可以說任何你想說的話,隨便你怎麼罵,什麼早退,遲到,你隨便罵。我們也不是玻璃心,不也是被罵著長大的嗎,但是如果你沒有弄清楚就隨意誣陷,按著自己腦子里想的來,最終受傷害的不止一個人,結果也沒有你想像的那麼簡單。
可能一個普通老師心理世界很小,那麼我就來給你科普一下。
學生也分好多種,或者說,沒有特定類型的學生,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獨一無二的性格。其實沒有誰要求你們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異,當然沒有幾個人能真正做到。但是你總該細心一點,多觀察一下每個學生,對一些情況大致了解一下。
就如有些學生考試失利會自殺,有些則一笑而過一樣,每個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同,理應區別對待。你也不能一味地指責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孩子。我也只是好心提醒你一句,別到時候出了事,人家家裡人找到學校來,或者被哪個多事的同學拍照錄像上傳到微博,害你丟了工作就不好了。這事又不是沒發生過,多得很!
② 高中教學主要功能為什麼是生成性功能
以語言來形式獲得間接經驗源的教學方法,以直觀形式獲得接經驗的教學方法,以實際訓練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學方法等.這些教學方法之所以經常被採用,主要是因為它們都有極其重要的使用價值,對提高教學質量具有特定的功效.
③ 赫爾巴特的教育性教學的作用是什麼
赫爾巴特在瑞士當家庭教師時就決心不僅從理論上而且要從實踐上來證明「通過教學進專行教育」的屬可行性。他是通過美學和文學、數學和自然科學的教學來實現的。赫爾巴特向學生們傳授了完美的語言技能以及歷史、古典文學方面精湛的知識,還給學生提供深入地數學訓練,甚至還通過實驗向學生介紹新興的自然科學。不過,這些教學並不僅僅是為了傳授知識,事實上他所探求的是通過刻意安排的教學作為最重要的道德教育的手段來教育學生。文學教學的目的是激發學生對他人情感的切身關注。而數學教學不僅是因為數學有實用價值和技術上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應把數學當作訓練思想集中的一種手段,即數學教學是為了幫助學生培養性格。通過實驗赫爾巴特認為數學似乎永遠是在增強性格方面行之有效的唯一途徑。所以他在《美學表現》一書中表明:脫離了教學,教育一般不會取得成功。
④ 教學的教育性主要體現在教學過程()的規律之中。A.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結合B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
選D
這個試題我遇見好多次了 答案都是傳授知識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統一
⑤ 教學原則具有什麼,整體性功能
1 )教學整體性原則它包含著兩重含義:一是教學所承擔的任務具有整體性,教學任務的完成應是完整的,全 面的,不能有任何方面的偏廢;二是指教學活動的本身具有整體性,教學是由一系列教學要素構成的一個完整系統。
(2)啟發創造原則。這一教學原則是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激發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從而使學生在融會貫通地掌握知識的同時,充分發展自己的創造 性能力與創造性人格。
(3)理論聯系實際原則。這一教學原則是指教學活動必須堅持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和統一,用理論分析實際,用實際驗證理論,使學生從理論和實際的結合中理解、掌握知識,並在這個結合的過程中學會運用知識。
( 4)有序性原則。這一教學原則是指教學工作要結合學科的邏輯結構和學生的身心發展情況,有次序、有步驟地開展和進行,以期使學生能夠有效地掌握系統的科學知識,有效地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5)師生協同原則。這一教學原則主要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在充分發揮自身作用的同時,還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教學過程真正處於師生協同活動,相互促進的狀態之中。其實質就是要處理好教師與學生,教與學的關系。
(6)因材施教原則。因材施教原則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根據不同教學對象的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進行差異性的教育,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得到自己充分的,最好的發展。
(7)積累與熟練原則。這一教學原則是指教學活動應該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獲得廣博、深厚和牢固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進而使他們對知識、技能的掌握能夠達到熟練和運用自如的程度。
(8)反饋調節原則。這一教學原則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從教和學的活動中及時獲得反饋信息,以便及時了解教與學的情況,並能夠及時有效地調節和控制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達到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的目的。
(9)教學最優化原則。這一教學原則是指教學活動中,要對教學效果起制約作用的各種因素,進行綜合調控,實施最優的教學,取得最優的教學效果
⑥ 如何理解赫爾巴特教育性教學思想,當前的教育學中是否做到他的教育性
摘要:本文主要以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教育學講授綱要》為依據,試圖探討其「教育性教學」思想,包括這一思想的內涵及筆者自己的理解、該思想對今日教學改革的啟示和實現途徑三方面的內容,以期對我國的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發展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赫爾巴特教育性教學教學改革實現途徑
一、教育性教學的基本內涵及理解
「教育性教學」一詞首先由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提出。他認為,人的觀念、情感、善的意志是不可分割的。作為知識傳遞過程的教學和作為善的意志形成的道德教育是統一的;「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的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沒有教學,則是一種失去了手段的目的[1]。」
赫爾巴特把自己的教育目的建立在論理學的基礎上,認為培養人的德性是教育的全部目的。因而他認為把知識單純的作為知識,亦即冷冰冰的知識加以掌握,不可能強化意志與態度這一道德核心,要使知識轉化為意志與態度,教學必須要形成的德性的教育意義,即「教育性教學」。
通俗地說,教育性教學就是既教書,同時又育人。現在,我們可以把教學及其教育性理解為通過教學不僅使學生科學獲知,還要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地發展、品德的形成以及人格的完善,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學習、學會創造、學會審美、學會健體等,從而獲得全面和諧的發展。
同樣地,對教師而言,只靠教書也許能造就有工作能力的人,但不能形成積極地協助社會發展的善良的人。反之,只靠育人,也許能造就善良的人,但不能形成有實際工作能力的人。實現教書與育人的統一,要靠教學過程去實現。真正的好老師應該是在教書和育人上均能給學生以深刻影響的人。
舉例來說:最近,筆者在看了魏書生的「教書育人,明主管理」的報告會以後,受益匪淺,感觸頗深。筆者認為,每一位有思想的教育工作者,都應對影響人的發展因素和發展規律進行認識和研究,做教育的明白人。我國的教育方針是:「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學生在德、智、體、美諸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教育方針明確指出教育的任務是培養人,標準是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技能教育五個方面,德育排在首位。
教育是科學,科學需要求真。任何偉大的科學研究都是從大膽的假設開始的。魏書生剛步入教育陣地不久,在分析研究社會對人成長的要求及五育對學生成長的影響後認為: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各育發揮不同的作用,其作用的大小和方向是不一樣的。五育之間互相聯系,互相制約,互相促進。教師要當人師,不能當經師,既要教書又要育人,教書應是育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育人比教書更重要。應在教書中育人,在育人中教書,教育工作要堅持五育並舉、德育主導的方向。這樣,才能給學生以完整的、全面的教育,才能保證學生的素質發展不出現缺陷。教師必須有高尚的品德。教師職業的最大特點是培養、塑造新一代,自己的道德品質將直接影響下一代的成長。在教育活動過程中,教師既要把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傳授給學生,又要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影響學生、感化學生,使學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長發展。因而教師必須要有高尚的思想境界,純潔美好的心靈。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如像母親一樣,無微不至地關心學生,幫助學生,對差生不嫌棄,不歧視,給他們多一點愛,就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其在學習上有無窮的力量源泉。很多教師的成功經驗都證明了母愛力量的神奇作用。
魏書生特別強調身教,他認為身教應重於言教。他日常注意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培養學生的人格,他認為教師沒有人格力量,不能率先垂範,事實他就不能進行真正的身教。因此,他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學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他以人格統領著全班學生,並且放手讓學生去做,普通學生能做的,不讓組長做,組長能做的,不讓班委做,班委能做的,不讓班長做,班長能做的,班主任不做。讓班裡學生個個有事做,極大的加強了學生的積極性。鍛煉了學生的能力。
看了報告會,筆者強烈地認為現代教師應是一個聰明的思想者和科學的實幹家。做教師首先應弄清楚自己的工作任務是什麼?它們之間有什麼聯系?哪個是主要的?做到從宏觀上把握教育,從微觀上研究、經營教育。
學習魏書生主要應學習他良好的職業道德。學習魏書生「五育並舉、德育主導」的教書育人藝術中的方式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學習他從人民的利益、國家的利益、學生的切身利益出發,對學生、對教育事業高度負責、求真務實的精神;學習他注重根據學生心理特別和年齡特點實事求是地決定育人目標、育人內容和育人方法的科學態度;學習他就是研究他的精神、思想、態度、方法,並用以指導我們的實踐。在日常工作中,做到頭腦清醒,方向明確,積極行動,鍥而不舍,只有這樣才能創造出自己的特色,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教書育人的目的,秉承「教育性教學」的原則。
二、教育性教學對今日教學改革的啟示
目前,教學的教育性是理論界公認的教學基本規律和原則,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但受「升學第一」的教學理念的影響,專業教學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們無視教學教育性的存在,而將教育性讓位於專門的德育課程及活動,教學過程完全變成了純粹的知識傳授和技能培訓過程。所以,在二百年以後的今天,重提「教育性教學」仍有很大的現實意義,對我們今天的教學改革也有極大的啟示。
第一,教學在傳授知識技能的過程中,不僅要有意識地發展學生的智力,以得到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效果;還要有意識地滲透著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以得到教學的德育效果;
第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正確發揮自身的示範作用。「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對學生的嚴格要求能否見效,前提是教師對自己是否嚴格要求,對學生是否具有「三心——愛心、真心、耐心」,這也說明,教師不僅要以自己豐富的學識去教育學生,更重要的是要以自己的高尚品德和良好修養來影響學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而不行」,古已有之。教師經常和學生在一起學習,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對學生都有示範作用,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自己的學生,這種現象在兒童中間更加普遍,在他們心目中,教師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完人,並視教師為自己的榜樣,常常利用他們那超乎我們想像的模仿能力,模仿著自己心中喜歡的教師的一切;
第三,教學在傳授知識技能的過程中,還應注意學生的身心健康,使教學有利於而不是有害於學生的成長發育。健康的體魄、積極的心態不僅是學習、工作和生活的本錢,更是一個健全的人、真正的人所必備的,假設一個人有100000000萬,前面的1則代表健康,後面的0代表你的房子、車子、妻子、兒子、金子等,如果沒有前面的健康1,後面都將等於0。大量實踐證明:人的身心健康發展與他生活的家庭、集體、社會環境有很大的關系,不同程度地依賴於這些環境的良好熏陶與引導,更依賴於各級學校在德智體美勞教育方面採取的積極措施。
目前整個教育系統都在進行著全面的改革,重視把青少年從以往的應試教育轉向全面的素質教育,把課程從以往的注重知識教育轉向注重綜合素質教育,把國家課程與校本課程相結合,必修課與選修課相結合,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相結合等,多方面、全方位地發展學生,使教學充分地發揮其教育性的作用,這些都為人的思想品德的發展、情感意志的培養和個性結構的日趨完善創造了很好的條件,也為每個學生成為真正的人提供了空間。
學校教育工作的客觀實踐證明,教學應該具有教育性,反過來也可以說,教育性是教學永遠的靈魂,它應該是基於道德而又超越道德的價值導向性,教育性教學必須體現教學過程的自主性和價值影響的自覺性。用赫爾巴特自己的話說就是,永遠沒有「無教育的教學」,也沒有「無教學的教育」,二者是相輔相成的辯證關系,當然,並不是所有的教學都具有教育性,因此需要我們的教育系統以及教育者應從不同角度關心下一代的健康發展,為祖國的明天奉獻自己的所有。
總之,教學過程中是含有高度價值取向的,教育的結果不僅是知識的深度和廣度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品德的提升、個性的完善、身心的健康發展,也就是真正的人的形成。
三、教育性教學的實現途徑
依據赫爾巴特的思想,教學的教育性可以從兩個方面得以實現。
1、從教學內容本身的教育性著眼
赫爾巴特以「世界的美的表現」作為教育內容的核心。就是說以宗教、國語、歷史一類的學科中同道德行為有直接關系的教材為中心,賦予兒童現實了善與美的根源性的世界圖像,訓練兒童的倫理判斷,發展他們的道德情操與意志。
追隨並第一個探索赫爾巴特所開拓的教育性教學道路,即追求學科內容、教材的教育性的是戚勒。戚勒與赫爾巴特一樣認為教育的終極目的是形成道德品性。但在形成方式上與赫爾巴特不同,他認為德行的陶冶和宗教的陶冶是一回事,他把宗教的、道德的知識作為教育性教學的核心。當然,單純用宗教的道德的學科是不能形成宗教的道德的人格的,它只有拼接學科劃分為不同的領域,而且沿著這個終極目標,各自以不同方式起作用的思想圈的形成,才能達到。這樣,戚勒主張,以情操學科、意念教材——由直接涉及宗教與道德教學的宗教、歷史、文學組成——作為核心,在核心周圍,配以自然科學、數學、地理、體操、勞作等,把他們綜合起來。這就是所謂的中心統合法課程。
在古希臘曾因時代的發展而形成由體操和音樂組成的教育制度,當然與其軍事目的、國家目的相關,但同時也是與其道德倫理目的、審美目的相關的。這里的音樂不限於樂器和聲樂,還包括詩歌和文學。音樂教育把韻律與和諧注入人的靈魂,使人領略形體之美,樂於抑惡求善,最終造就身心完善且善的人性。體操和競技不用說旨在發展勻稱的體格增進健康和體力,體育尤其利於鼓舞勇氣培養耐性、堅定決斷的意志、發展性格、發展美的身姿與美的心靈。如果重體操而輕音樂,性格將變得粗野凶頑;反之,性格將會變得溫順柔軟,只有二者適度的平衡,才能培養圓滿的人格[2]P53。
可見,教材的內容是教學教育性的基本立足點,它是含有豐富教育性因素的載體。通過教學使學生學到各種科學知識,是實現教學教育性的重要基礎。教育性是教學的靈魂,教書的根本目的在於育人[3]P171。因為豐富的教育性因素往往是內含的,不是自然表露的,所以教師要深入專研教材內容,以正確的立場、觀點進行解說論證、闡述,才能發揮出教材的教育性作用,對學生產生實際效果。有人說,教育性是教師內心世界及其對教材理解、掌握的外化和表現,這話頗有道理[4]P322。
發掘教材內容的教育性因素,一是要從學科特點出發,結合學科的不同性質對學生進行相應的教育,這要教師明白並主動地發揮所教學科地特殊育人功能,做到寓教於智、自然天成、水乳交融。二是要從學生發展地實際狀況出發,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教育,這就要教師了解學生發展地狀況,把握學生的時代特徵,做到有的放矢,產生實際的教育性效果。
2、從教與學的活動本身著眼
赫爾巴特認為要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興趣,使他們自覺地、能動地探求並掌握知識,這種學習活動本身便是形成學生的意志與態度。其追隨者第多惠斯也認為,教學的教育力不限於特定的學科內容。認為教育性潛藏於全部學科之中,組織學生自覺的、能動的學習活動的教學活動本身就是教育活動。真正的教學活動總是直接影響學生的性格形成。
教學的組織形式如民主型、放任型和專制型對學生的發展產生的教育性影響是大家都熟悉的。
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要破除傳統的師生觀念,建立平等、民主、友愛互助、互相尊重的新型師生關系,也將對教學的育人效果產生顯著的影響。
學生旨在掌握教學對象的學習活動本身,也具有巨大的潛在教育力。就是說,學生在教學中採用什麼方式、方法進行學習將會極大的左右他們的套獨與性格[4]P203。例如,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教師賜予的東西,或是機械地模仿並死記硬背教師灌輸的東西,往往會養成學生盲從的、屈從的態度和性格。與此相反,喚起學生積極的探究精神,引導他們逐步依靠自己解決學習課題、發現知識、就會養成學生獨立地友善地實現目標態度和性格,形成契而不舍的頑強意志與人格。再如學生專心致志地學習或是心不在焉地學習,也將對他們人格的發展產生極大的影響。
教學一般是以班級為單位進行的。在班級中總會形成一定的人際關系,交織著友愛與竟爭的氣氛。在這種場合,如果學習是以個人之間竟爭的方式進行,彼此排他的,就會養成學生相互歧視、分離、對立的利己主義、個人主義的態度和性格。相反,相互幫助、分工合作的教學方法,將會促長學生的情誼,形成團結、友好、協作的良好的社會道德特性。
總之,教師教與學生學以及兩者相互作用的教與學的模式和方法、教與學的過程等無一不對育人的效果產生深刻的影響。
綜合上述,赫爾巴特的教育性教學思想對促進我社會主義教育事業有許多值得借鑒的地方。但由於歷史條件和社會制度的制約,他的思想亦的有一定的局限,因此,研究赫爾巴特教育性教學思想要具體分析,取精用弘,這對發展我國的社會主義教育事業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⑦ 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包括哪些內容
、教材處理 知識、能力、價值觀目標是否明確,教學目的是否符合《數學課程標專准》的要求和學生實際,知識技能、屬能力培養、思想教育的要求是否明確、恰當、可行。 是否體現教學目標,知識講解是否具有科學性、系統性,是否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教材的理解與處理是否具有科學性。 教學安排的循序漸進性、層次分明性、系統完整性、密切適中性如。 2、教學基本功 教學語言是否清晰、准確、簡練、通俗、生動、邏輯嚴謹,是否運用普通話教學。 板書設計是否具有科學性,是否工整、完美、簡明、扼要,條理清楚。 能否熟練運用現代化教學設備、儀器和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教學、演示、講解
⑧ 教學原則具有什麼,整體性功能
您好!教學原則,是反映人們對教學活動本質性特點和內在規律性的認識,是指專導教學工作有效進行的指屬導性原理和行為准則.教學原則貫穿於教學活動的整個過程,對教學中的各項活動起著指導和制約的作用.教學原則在教學活動中的正確和靈活運用,對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發揮著一種重要的保障性作用.二、教學原則與教學規律,教學原理教學規律是貫穿於教學活動中的客觀存在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是客觀存在著的.教學原理的本質特點在於它對教學規律的說明或闡述.教學研究工作者通過運用一系列的概念,命題來對教學規律作出表述和反映,教學原則對教學規律的反映不同於教學原理.這種反映不是對教學客觀規律的直接反映,這種反映取決於人們對教學客觀規律主觀認識的深刻程度,從而對教學原則的研究表現出了一種"眾說紛紜"的現象:第一,在同樣的教學規律面前,提出了不同的教學原則.第二,由於對同一客觀的教學規律認識不同,因而提出的教學原則也不相同.第三,教學原則與教學規律彼此之間不一定是單義的聯系.三,教學原則的意義教學原則對教學活動的順利有效進行有著指導性和調節性的意義.祝工作順利
⑨ 教育學 教育的基本職能是什麼
培養人是教育的最基本職能,也是教育的特質所在。教育學的基本職能就是要探討、揭示種種教育的規律,闡明各種教育問題,建立教育學理論體系。
教育也是一種教書育人的過程,可將一種最客觀的理解教予他人,而後在自己的生活經驗中得以自己所認為的價值觀。教育,是一種提高人的綜合素質的實踐活動。
人類的教育有社會性、目的性,這與動物的本能教育有本質區別。人類教育本質是有目的的培養人的社會活動。主要表現在教育是人類所特有的社會現象。教育是有意識、有目的、自覺地對受教育者進行培養。存在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響三種要素之間關系。
教育學就是在教育的過程中根據所總結的經驗來解釋和實施具體的教育,從而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拓展資料:
教育又是一種思維的傳授,而人因為其自身的意識形態,又有著另樣的思維走勢,所以,教育當以最客觀、最公正的意識思維教化於人,如此,人的思維才不至於過於偏差,並因思維的豐富而逐漸成熟、理性,並由此,走向最理性的自我和擁有最正確的思維認知,這就是教育的根本所在。
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是人類教育現象和問題,以及教育的一般規律。是教育、社會、人之間和教育內部各因素之間內在的本質的聯系和關系,具有客觀性、必然性、穩定性、重復性。
參考資料: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官網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⑩ 為什麼說教學必然具有教育性
教學的教育性既是對有意義教學本質屬性的一種規定,也是對國家教育目的和學校教育培養目標的詮釋及肯定。
相反,當教學不再具有教育屬性時,其價值和功能也將被嚴重地消解和限制,有可能會淪為純粹的知識傳授和技能習得的訓練活動,教學的崇高性和文化屬性會遭到極大的遮蔽。可見,教育性應貫穿「教」與「育」的實現過程。
高等教育更是如此,不論是出於高等教育培養目標的考慮,抑或大學教學的育人屬性,強調大學的教育性都是對其內在要求的一種實踐。
(10)教學的教育性功能擴展閱讀
教學具有教育性」是由德國著名教育家赫爾巴特首先明確提出並給予全面論證的。他在《普通教育學》中提出,「我『想不到有任何無教學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認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
在這里,赫爾巴特提出並闡述、論證了教學必然具有教育性的規律,認為教學與教育相輔相成,同時強調了道德教育即教育性在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及相互關系。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
可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道德發展和素養形成與教師教學的教育性在目的上一致,在內容上重合,可以有機統籌,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開創高校教育教學新局面,為新時代中國發展和社會進步輸送更多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復合型創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