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康復教育的集體教學模式

康復教育的集體教學模式

發布時間:2021-03-07 00:33:44

Ⅰ 三種常用的教學模式是什麼

(一)傳遞──接受式
該教學模式源於赫爾巴特的四段教學法,後來由前蘇聯凱洛夫等人進行改造傳入我國。在我國廣為流行,很多教師在教學中自覺不自覺地都用這種方法教學。該模式以傳授系統知識、培養基本技能為目標。其著眼點在於充分挖掘人的記憶力、推理能力與間接經驗在掌握知識方面的作用,使學生比較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信息量。該模式強調教師的指導作用,認為知識是教師到學生的一種單向傳遞的作用,非常注重教師的權威性。 (二)自學──輔導式
自學輔導式的教學模式是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己獨立進行學習的模式。這種教學模式能夠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在教學實踐中也有很多教師在運用它。 (三)探究式教學
探究式教學以問題解決為中心的,注重學生的獨立活動,著眼於學生的思維能力的培養。 1.理論基礎 依據皮亞傑和布魯納的建構主義的理論,注重學生的前認知,注重體驗式教學,培養學生的探究和思維能力。 2.基本程序 教學的基本程序是:問題—假設—推理—驗證──總結提高。 首先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提出問題,然後組織學生對問題進行猜想和做假設性的解釋,再設計實驗進行驗證,最後總結規律。 3.教學原則 建立一個民主寬容的教學環境,充分發揮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要掌握學生的前認知特點實施一定的教學策略。 4.輔助系統 需要一定的供學生探究學習的設備和相關資料。 5.教學效果 優點:能夠培養學創新能力和思維能力,能夠培養學生的民主與合作的精神,能夠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缺點:一般只能在小班進行,需要較好的教學支持系統,教學需要 的時間比較長。 6.實施建議 在探究性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創設一個寬容民主平等的教學環境,教師要對那些打破常規的學生予以一定的鼓勵,不要輕易地對學生說對或錯,教師要以引導為主切不可輕易告知學生探究的結果。
(四)概念獲得模式
該模式的目標是使學習者通過體驗所學概念的形成過程來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該模式主要反映了認知心理學的觀點,強調學習是認知結構的組織與重組的觀點。 1.理論基礎 布魯納、古德諾和奧斯汀的思維研究理論。他們認為分類是把不同的事物當作相等看待,是將周圍的世界進行簡化和系統化的手段,從而建立一定的概念來理解紛繁復雜的世界。布魯納認為所謂的概念是根據觀察進行分類而形成的思想或抽象化。在概念形成的過程中非常注重事物之中的一些相似成分,而忽略那些不同的地方。在界定概念的時候需要五個要素:名稱、定義 、屬性、例子以及與其他概念的相互關系。 2.基本程序 概念獲得模式共包含這些步驟:教師選擇和界定一個概念—教師確定概念的屬性──教師准備選擇肯定和否定的例子—將學生導入概念化過程—呈現例子—學生概括並定義—提供更多的例子—進一步研討並形成正確概念—概念的運用與拓展。 3.教學原則 幫助學生有效地習得概念是學校教育的基本任務之一。概念獲得模式是採取「歸納—演繹」的思維形式。首先通過一些例子讓學生發現概念一些共同屬性,掌握概念區別於其他概念的本質特徵。學生在獲得概念後還需要進行概念的理解,即引導學生從概念的內涵、外延、屬、種、差別等方面去理解概念。為了強化學生對概念的理解,還應該把與概念相關的或相似的概念、邏輯相關概念、相對應的概念等等進行辨析。學習的目的在於運用,在運用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學生對概念的掌握程度,可以及時地採取補救措施。 4.輔助系統 需要大量正反例子,課前教師需要精心的准備。 5.教學效果 能夠培養學生的歸納和演繹能力,能夠形成比較清晰的概念,能夠培養學生嚴謹的邏輯推理能力。 6.實施建議 針對概念性很強的內容實施教學,課前教師要對概念的內涵與外延要做很好的梳理。
(五)巴特勒的自主學習模式
20世紀70年代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巴特勒提出教學的7要素,並提出「七段」教學論,在國際上影響很大。 1.理論基礎 它的主要理論依據是信息加工理論。 2.教學程序 基本教學程序是:設置情境──激發動機──組織教學──應用新知──檢測評價──鞏固練習──拓展與遷移。 他的教學七步驟中的情境是指學習的內外部的各種情況,內部情況是學生的認知特點,外部情況是指學習環境,它的組成要因素有:個別差異、元認知、環境因子。動機是學習新知識的各種誘因,它的主要構成要素有:情緒感受、注意、區分、意向。組織是將新知識與舊知識相互關聯起來,它的主要構成要素有:相互聯系、聯想、構思、建立模型。應用是對新知識的初步嘗試,它的構成要素有:參與、嘗試、體驗、結果。評價是對新知識初步嘗試使用之後的評定,它的組成要素有:告知、比較、賦予價值、選擇。重復是練習與鞏固的過程,它的主要組成要素有:強化、練習、形成習慣、常規、記憶、遺忘。拓展是把新知識遷移到其他情境中去,它的構成要素有延伸、遷移、轉換、系統、綜合。 3.教學原則 巴特勒從信息加工理論出發,非常注重元認知的調節,利用學習策略對學習任務進行加工,最後生成學習結果。教師在利用這種模式的時候,要時常提醒學生進行反思自己的學習行為。要考慮各種步驟的組成要素,根據不同情況有所側重。 4.輔助系統 一般的課堂環境,掌握學習策略的教師。 5.教學效果 這是一個比較普適性的教學模式,根據不同發教學內容它可以轉化為不同的教學法,只要教師靈活駕御就能達到他想要的教學效果。 6.實施建議 教師應該是一位研究型的教師,具有一定是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知識,掌握元認知策略,就可以靈活運用這種教學模式。
(六)拋錨式教學
這種教學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的基礎上。確定這類真實事件或問題被形象地比喻為「拋錨」,因為一旦這類事件或問題被確定了,整個教學內容和教學進程也就被確定了(就像輪船被錨固定一樣)。 1.理論基礎 它的理論基礎是建構主義。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要想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即達到對該知識所反映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該事物與其它事物之間聯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辦法是讓學習者到現實世界的真實環境中去感受、去體驗(即通過獲取直接經驗來學習),而不是僅僅聆聽別人(例如教師)關於這種經驗的介紹和講解。由於拋錨式教學要以真實事例或問題為基礎(作為「錨」),所以有時也被稱為「實例式教學」或「基於問題的教學」或「情境性教學」。 2.基本程序 拋錨式教學由這樣幾個環節組成: (1)創設情境--使學習能在和現實情況基本一致或相類似的情境中發生。 (2)確定問題--在上述情境下,選擇出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真實性事件或問題作為學習的中心內容。選出的事件或問題就是「錨」,這一環節的作用就是「拋錨」。 (3)自主學習--不是由教師直接告訴學生應當如何去解決面臨的問題,而是由教師向學生提供解決該問題的有關線索,並特別注意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4)協作學習--討論、交流,通過不同觀點的交鋒,補充、修正、加深每個學生對當前問題的理解。 (5)效果評價--由於拋錨式教學的學習過程就是解決問題的過程,由該過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對這種教學效果的評價不需要進行獨立於教學過程的專門測驗,只需在學習過程中隨時觀察並記錄學生的表現即可。 3.教學原則 情境設置與產生問題一致,問題難易適中要具有一定的真實性,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4.輔助系統 巧設情境,合作學習。 5.教學效果 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合作能力等。 6.實施建議 創設情境適時拋出問題,注意情境感染與熏陶作用。
(七)範例教學模式
範例教學模式比較適合原理、規律性的知識。是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最基礎的內容之一。他是德國教育實踐家M·瓦根舍因提出來的。 1.理論基礎 遵循人的認知規律:從個別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在教學中一般從一些範例分析入手感知原理與規律,並逐步提煉進行歸納總結,再進行遷移整合。 2.基本程序 範例教學的基本過程是:闡明「個」案→範例性闡明「類」案→範例性地掌握規律原理→掌握規律原理的方法論意義→規律原理運用訓練 「範例教學」主張選取蘊含本質因素、根本因素、基礎因素的典型案例,通過對範例的研究,使學生從個別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從認識到實踐理解、掌握帶有普遍性的規律、原理的模式。所謂範例性地闡明「個」案,指用典型事實和現象為例說明事物的本質特徵;所謂範例性闡明「類」案,是指用許多在本質上與「個」案一致的事實和現象來闡明事物的本質特徵;範例性掌握規律原理是指從大量的「類」案中總結出規律和原理,在總結歸納的過程中,要注意對規律或原理的表述要准確,對規律原理的名稱要清楚;掌握規律原理的目的和意義在於運用,因而教師要讓學生掌握規律、原理的方法論意義;為了了解學生對規律和原理的掌握程度,從而獲得反饋信息,規律原理的運用訓練是教學必不可少的環節。 3.教育原則 要遵循這個基本順序:從個別入手,歸納成類,再從類入手,提煉本質特徵,最後上升到規律與原理。 4.輔助系統 選取不同的帶有典型性的範例。 5.教學效果 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有助於學生理解規律和原理。 6.實施建議 比較適合社會科學中的一些原理和規律教學,範例一定有一定的代表性,最好能激發學生的興趣。
( 八)現象分析模式
1.理論基礎 它主要基於建構主義的認知理論,非常注意學生利用自己的先前經驗對問題進行解釋。 2.基本程序 現象分析模式的基本教學程序是:出示現象→解釋現象的形成原因→現象的結果分析→解決方法分析。在教學中,某種現象往往是以材料的形式出現的,學生要能通過現象揭示其背後的本質。 3.教育原則 現象能夠反映本質規律,創設民主環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他們進行解釋說明。 4.輔助系統 真實的現象感受,最好有音像輔助設備。 5.教學效果 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綜合能力。 6.實施建議 教師要調動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去發現現象背後的規律;選取的現象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能揭示背後的規律。
(九)加涅模式
1.理論基礎 依據信息加工理論,加涅認為學習的條件分為內部條件和外部條件,內部條件又進一步分為基本先決條件和支持性的先決條件。支持性的先決條件在學習過程中起輔助作用,但是沒有這些條件學習也可以發生,而如果缺少基本先決條件則是不行的。不同的學習類別需要不同的學習條件,並能產生五種類型的學習結果:言語信息、智力技能、認知策略、動作技能、態度。言語信息包括名稱、符號、事實和原則。為了使言語信息的學習得以發生,言語信息的內容對學習者必須是有意義的。考查言語信息是否掌握,必須對一些事實進行提問。 智慧技能,包括辨別、概念、規則、和高級規則。智慧技能的學習是通過呈現許多規則和例子以指導學習者找到正確的答案。可以通過要求學習者解決特定的問題來考查學習結果。認知策略,對這種技能的教學方法是演示或說明策略後,學習者練習,一旦學生熟悉了一個問題,新的問題要呈現,以幫助學生將策略遷移,或者評價學生對策略的掌握。動作技能,反復練習對這種技能的掌握是關鍵。可以通過完成任務的時間或者精確性來測試對動作技能的掌握。態度,強化相依原理在態度學習中起主要作用。 加涅的學習層級論主要適用於智慧技能的學習。學習層級論,也稱累積學習理論,其基本觀點是:學習任何新的智慧技能都需要某種先前的學習,學習是累積性的。按照復雜性程度的不同,由簡單到復雜,加涅將智慧技能分為八個層次:信號學習、刺激-反應學習、連鎖學習、言語聯想、辨別學習、概念學習、規則學習和高級規則學習。其中前四類學習是學習的基礎形式,總稱聯想學習。學校教育更關注的是後面四類的學習。 加涅把人的學習過程等同於電腦對信息的加工處理,在他的學習理論中要點是:注意、選擇性知覺、復誦、語義編碼、提取、反應組織、反饋。 2.基本程序 按照電腦加工信息的步驟(環境──接受器──登記 ──編碼──反應器執行監控──效應器──環境),他提出九步教學法: (1)引起注意 (2)告知目標 (3)刺激回憶先決條件 (4)呈現刺激材料 (5)提供學習指導 (6)引發業績 (7)提供業績正確程度反饋 (8)評價 (9)增強保持與遷移 加涅認為學習這九個階段和分為三個部分,即准備、操作和遷移三個部分。 准備包括接收、預期、提取到工作記憶中。對應的教學事件是引起注意、告知目標、刺激回憶先前的知識。操作包括選擇性知覺、語義編碼、反應、強化。對應的教學事件是呈現刺激、提供學習指導、引出行為、提供反饋。學習遷移包括提取和強化、提取並一般化。對應的教學事件是評價行為、促進保持與遷移。
(十)奧蘇貝爾模式
奧蘇貝爾是認知結構理論的具體化的實用者。他通俗地認為認知結構就是書本知識在學生頭腦中地再現形式,是有意義學習的結果和條件。他著重強調了概括性強、清晰、牢固、具有可辨別性和可利用性的認知結構在學習過程中的作用,並把建立學習者對教材的清晰、牢固、認知結構作為教學的主要任務。奧蘇貝爾的有意義學習理論著重強調了認知結構的地位,圍繞著認知結構提出的上位學習、下位學習、相關類屬學習、並列結合學習和創造學習等幾種學習類型,為新舊知識是如何組織的提供了一條較有說服力的解釋。自他之後,認知結構理論才真正引起人們的重視並為人們廣泛理解。 1.理論基礎──「有意義接受學習」理論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在對學習類型做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將「學習」按照其效果劃分為「有意義學習」與「機械學習」兩種類型。所謂有意義學習,其實質是指:「符號表示的觀念,以非任意的方式和在實質上(而不是字面上)同學習者已經知道的內容聯系在一起。所謂非任意的和實質上的聯系是指這些觀念和學習者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某一方面(如一個表象、一個已經有意義的符號、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有聯系。」換句話說,要想實現有意義的學習真正習得知識的意義,即希望通過學習獲得對知識所反映事物的性質規律及事物之間關聯的認識,關鍵是要在當前所學的新概念、新知識(即「符號表示的觀念」)與學習者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某個方面(表象、概念或命題)之間建立起非任意的實質性聯系。只要能建立起這種聯系就是有意義的學習,否則就必然是死記硬背的機械學習。奧蘇貝爾認為,能否建立起新舊知識之間的這種聯系,是影響學習的唯一的最重要因素,是教育心理學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一條原理。正如他的代表性論著「教育心理學一種認知觀點」一書的扉頁中用特大號字所表述的:「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結為一條原理的話,那麼,我將一言以蔽之曰: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麼。要探明這一點,並應據此進行教學。」 奧蘇貝爾指出,要想實現有意義學習可以有兩種不同的途徑或方式:接受學習和發現學習。接受學習的基本特點是:「所學知識的全部內容都是以確定的方式被(教師)傳遞給學習者。學習課題並不涉及學生方面的任何獨立的發現。學習者只需要把呈現出來的材料(無意義音節或配對形容詞;一首詩或幾何定理)加以內化或組織,以便在將來某個時候可以利用它或把它再現出來。」發現學習的基本特點則是:「要學的主要內容不是(由教師)傳遞的,而是在從意義上被納入學生的認知結構以前必須由學習者自己去發現出來。」奧蘇貝爾還強調指出,如果根據學習引起的能力變化來區分學習類型(能否實現有意義學習是引起能力發展變化的關鍵),即根據用何種方式來引起能力變化(也就是用何種方式來實現有意義學習),那麼,就只能區分出「接受學習」與「發現學習」兩種,而所有其他的學習類型皆可並入到這兩大類型之中。他認為目前學術界對學習類型的眾多分類(如「辨別學習」、「概念學習」、「嘗試錯誤學習」、「條件反應學習」、「配對聯想學習」……等等)實際上都是「沒有按照這些學習類型所引起的能力變化來區分學習」的結果。 2.「先行組織者」教學策略 奧蘇貝爾不僅正確地指出通過「發現學習」和「接受學習」均可實現有意義學習,而且還對如何在這兩種教學方式下具體實現有意義學習的教學策略進行了研究,特別是對「傳遞—接受」教學方式下的教學策略作了更為深入的探索,並取得了成為教學論領域一座豐碑的出色成果──「先行組織者」教學策略。這是在分析與操縱三種認知結構變數(即原有認知結構的可利用性、可分辨性和穩固性等三個變數)基礎上而實施的一種教學策略,由於它具有認知學習理論作基礎又有很強的可操作性,自奧蘇貝爾於1978年提出以來,其影響日益擴大,目前,它已成為實現「有意義接受學習」的最有代表性、最具影響力、也是最見實際效果的教學策略之一。 3.動機理論 奧蘇貝爾不僅在對學習過程的認知條件、認知因素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有意義接受學習」理論和「先行組織者」教學策略,而且他還注意到影響學習過程的另一重要因素即情感因素的作用,並在這方面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在當代眾多教育心理學家中,能重視情感因素的作用並對此進行認真研究的並不多見),這些見解可歸納如下: (1)他認為,情感因素對學習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動機在以下三個方面起作用: ① 動機可以影響有意義學習的發生由於動機並不參與建立新舊概念、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所以並不能直接影響有意義學習的發生,但是動機卻能通過使學習者在「集中注意」、「加強努力」、「學習持久性」和「挫折忍受力」等方面發揮出更大潛能而加強新舊知識的相互作用(起催化劑作用),從而有效地促進有意義的學習。 ② 動機可以影響習得意義的保持由於動機並不參與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和新舊知識的相互作用,所以也不能直接影響習得意義的保持,但是保持總是要通過復習環節來實現,而在復習過程中動機仍可通過使學習者在「集中注意」、「加強努力」、和「持久性」等方面發揮出更大潛能來提高新獲得意義的清晰性和鞏固性,從而有效地促進保持。 ③ 動機可以影響對知識的提取(回憶)動機過強,可能產生抑製作用,使本來可以提取的知識提取不了(回憶不起來),考試時由於心理緊張,動機過強,影響正常水平發揮就是一個例子;反之,有時動機過弱,不能調動起學習者神經系統的全部潛力,也會減弱對已有知識的提取。 (2)他認為,動機是由三種內驅力組成的 由於動機是驅使人們行動的內部力量,所以心理學家常把動機和內驅力視為同義詞。奧蘇貝爾認為通常所說的動機是由「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和「附屬內驅力」等三種成分組成的。 認知內驅力是指要求獲得知識、了解周圍世界、闡明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慾望與動機,與通常所說的好奇心、求知慾大致同義。這種內驅力是從求知活動本身得到滿足,所以是一種內在的學習動機。由於有意義學習的結果就是對學習者的一種激勵,所以奧蘇貝爾認為,這是「有意義學習中的一種最重要的動機」。例如,兒童生來就有好奇心,他們越是不斷探索周圍世界,了解周圍世界,就越是從中得到滿足。這種滿足感(作為一種「激勵」)又會進一步強化他們的求知慾,即增強他們學習的內驅力。 自我提高內驅力是指兒童希望通過獲得好成績來提高自己在家庭和學校中地位的學習動機。隨著年齡增長,兒童自我意識增強,他們希望在家庭和學校集體中受到尊重。這種願望也可以推動兒童努力學習,爭取好成績,以贏得與其成績相當的地位。自我提高內驅力強的學習者,所追求的不是知識本身,而是知識之外的地位滿足(受人敬重、有地位),所以這是一種外在的學習動機。 附屬內驅力是指通過順從、聽話從父母和老師那裡得到認可,從而獲得派生地位的一種動機。這種動機也不是追求知識本身,而是追求知識之外的自尊滿足(家長和老師認可),所以也是一種外在的學習動機。 上述三種不同成分的動機對每個人來說都可能具有,但三種成分所佔的不同比例,則依年齡、性別、文化、社會地位和人格特徵等因素而定。在童年時期,附屬內驅力是獲得良好學業成績的主要動機;童年晚期和少年期,附屬內驅力降低,而且從追求家長認可轉向同齡夥伴的認可;到了青年期和成人,自我提高內驅力則逐漸成為動機的主要成分。前面強調了內在動機(認知內驅力)的重要性,但決不應由此貶低外部動機(特別是自我提高內驅力)的作用。在個人的學術生涯和職業生涯中自我提高內驅力是一種可以長期起作用的強大動機。這是因為,與其他動機相比,這種動機包含更為強烈的情感因素既有對成功和隨之而來的聲譽鵲起的期盼、渴望與激動,又有對失敗和隨之而來的地位、自尊喪失的焦慮、不安與恐懼。 由上面關於「動機理論」(包括動機成分的組成與動機的作用等兩個方面)的介紹可以看出,奧蘇貝爾確實對情感因素在認知過程中的作用與影響作了較深入的研究。如果我們在教學設計或在課件腳本設計過程中能根據學習者的不同年齡特徵,有意識地幫助學習者逐步形成與不斷強化上述三種動機並在教學過程的不同階段(例如在有意義學習發生、習得意義保持及知識提取等階段)恰當地利用這些動機,那麼,由於學習過程中認知因素與情感因素能得到較好的配合,所以定將取得更為良好的教學效果。 4.基本程序 提出先行組織者──逐步分化──綜合貫通。
(十一)合作學習模式
它是一種通過小組形式組織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策略。小組取得的成績與個體的表現是緊密聯系的。約翰遜(D.W.Johnson,1989)認為合作式學習必須具備五大要素:①個體積極的相互依靠,②個體有直接的交流,③個體必須都掌握給小組的材料,④個體具備協作技巧,⑤群體策略。合作式學習有利於發展學生個體思維能力和動作技能,增強學生之間的溝通能力和包容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 課堂里的合作有四點不足之處:首先,如果學得慢的學生需要學得快的學生的幫助,那麼對於學得快的學生來說,在一定程度上就得放慢學習進度,影響自身發展。其次,能力強的學生有可能支配能力差或沉默寡言的學生,使後者更加退縮,前者反而更加不動腦筋。第三,合作容易忽視個別差異,影響對合作感到不自然的學生的學習進步。最後,小組的成就過多依靠個體的成就,一旦有個體因為能力不足或不感興趣,則會導致合作失敗。
(十二)發現式學習模式
發現式學習是培養學生探索知識、發現知識為主要目標的一種教學模式。這種模式最根本的地方在於讓學生像科學家的發現一樣來體驗知識產生的過程。布魯納(J.S.Bruner)認為發現式教學法有四個優點: 1.提高學生對知識的保持。 2.教學中提供了便於學生解決問題的信息,可增加學生的智慧潛能。 3.通過發現可以激勵學生的內在動機,引發其對知識的興趣。 4.學生獲得了解決問題的技能。 根據許多心理學家對這種教學模式的研究,它更適合於低年級的教學,而且在課堂上運用太費時間,又難以掌握。 另外還有研討教學模式、基於前概念的探究教學模式等,由於篇幅所限這里不再一一介紹。
教學模式是從教學的整體出發,根據教學的規律原則而歸納提煉出的包括教學形式和方法在內的具有典型性、穩定性、易學性的教學樣式。簡潔地說就是在一定教學理論指導下,以簡化形式表示的關於教學活動的基本程序或框架。 教學模式包含著一定的教學思想以及在此教學思想指導下的課程設計、教學原則、師生活動結構、方式、手段等。在一種教育模式中可以集中多種教學方法。 任何模式都不是僵死的教條,而是既穩定又有發展變化的程序框架。

Ⅱ 如何理解教育和康復並重這個理念

隨著我國學校教育中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以及國際基礎教育課程和體育課程的改革和發展,我國傳統的體育課程將受到巨大沖擊並發生較大變化。新體育課程無論是在課程性質、課程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還是課程內容、教學方式和評價方法等方面都將體現出新的教育教學思想。其中,確立課程的基本理念至關重要,因為它影響體育與健康課程的發展方向,對指導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實踐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根據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傳統體育課程存在的不足以及國際體育課程發展的趨勢和優秀經驗,《課程標准》提出了「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培養學生健康的意識和體魄」;「改革課程內容與教學方式,努力體現課程的時代性」;「強調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注重學生運動愛好和專長的形成,奠定學生終身體育的基礎」四個基本理念。出發點是為了學生從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學習中獲得更多的益處,得到更好的發展。
一.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培養學生健康的意識和體魄
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是為了通過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教學促進學生在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方面健康發展。運動技能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增進學生的健康,所以說,身體練習是手段,增進健康是目標,而手段是為目標服務的。因此,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將摒棄競技運動的教學觀念,淡化競技化的教學方法,無論是課程目標的確立、課程內容的選擇,還是教學方法和評價方法的採用,都應圍繞「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來進行。
體育——塑造健康體魄。「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和不虛弱,而是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方面都保持完美的狀態。近年來,由於受到《國家體育鍛煉標准》的影響,學校體育教學內容普遍存在著「測什麼,教什麼」的現象,體育課堂教學方法也深受競技體育的影響,重視運動技能訓練,忽視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此次體育課程改革認真總結了建國以來體育教學的經驗與問題,將體育與健康課程定位為: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體育與健康知識、技能和方法為主要學習內容,以增進高中學生健康為主要目的。由此,此次體育課程改革對原有體育課程進行了大膽改造,確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構建了新的目標體系,增加了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兩個全新的方面。很顯然,《課程標准》進一步向適應學生身心特點和個性需求方面發展,更加強調讓學生體驗運動的樂趣,在身體和心理健康方面協調發展,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的人格。如果按照這個《課程標准》施教,學生定會學有所獲,練有所成,身心和個性均得到健康發展。
二.改革課程內容與教學方式,努力體現課程的時代性
改革體育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並不是對傳統體育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的全盤否定,而是摒棄落後的體育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在繼承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大膽改革,銳意創新,使體育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學校和體育教師要盡可能提供多樣化的學習內容供學生選擇,以滿足學生的需求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要重視體育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生活實際相聯系。體育教師要改變灌輸-接受的單一教學模式,採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要改變過分強調示範、講解的教學方式,給學生更多自主學習和練習的空間,讓學生採用適合自己的方式學習和練習,提高學習效果。
在新知識、新方法和新成果不斷涌現的今天,掌握多少知識已不是最重要的,怎樣掌握知識才是最重要的。學會學習已成為當今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教育的任務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以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要改變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強調改變傳統的以灌輸-接受為主的教學方式,並不排斥教師的指導作用以及學生的模仿和接受學習,教師仍需要在體育教學中進行示範和講解,但不要花費過多的時間,不要滿堂灌,需要的是給予點撥和啟發,給學生盡可能多的活動時間和空間,使學生能有充分的時間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教師少講學生反可能多學。羅傑斯曾經指出:「要琢磨出如何去教學就在於弄清楚什麼應該閉上自己的嘴。。。。。。絕大部分時間。」教師不必完全給學生講明白,而是要啟發和引導學生想明白,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理解和學會運動知識和技能。
三.強調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幫助學生學會學習
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教學要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從課程設計到課程實施的各個環節都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情感和需求,讓學生有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的機會和權利,使學生在體育學習和鍛煉中產生愉快的體驗,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教學在注意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更好地學,不要將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割裂開來;體育與健康課程倡導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的新型學習方式,以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促進學生學會學習,不能理解成倡導新型的學習方式就是鼓勵「放羊式」教學。
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強調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意味著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學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感受,努力使學生將體育學習和活動作為自己的內部需要,並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和探究意識,從而提高體育學習和活動能力。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應更多地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如何進行有效的教學;重視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並不排斥教師在體育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和指導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仍需要示範和講解,仍需要指導學生糾正錯誤動作,但教師不要過分強調自己的作用,應該給學生留有盡可能多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體育活動中釋放情緒和體驗愉快,並獲得更多的認識和理解。
四.注重學生運動愛好和專長的形成,奠定學生終身體育的基礎
傳統的高中體育課程要求學生學習許多運動項目,導致部分學生樣樣都學,但樣樣都不精的狀況,使許多學生不喜歡,甚至厭惡體育課,失去學習體育的興趣和自信心;實行選項學習是高中體育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對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運動愛好和專長,增強學生的自我價值感,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和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和愛好不但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具有重要的意義,對課程最終目標的實現也具有積極的作用。只有激發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形成運動愛好和專長,才能使學生自覺、積極地進行體育鍛煉,才能使學生將體育活動作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形成終身體育的意識和能力。據調查,我國16歲以上居民中有66。74%的人不參加任何體育活動,其中相當多的人是因為對體育缺乏興趣,占各種不參加體育活動原因的第三位。2000年的一項調查也表明,學生在回答「不願意參加體育鍛煉的原因」時,怕累(54。5%)、沒有喜歡的項目(51。3%)和沒有習慣(50%)列在前三位。由此可見,學生在走向社會後不能主動積極、自覺自願地參與體育鍛煉的原因很多,但他們對體育活動興趣的淡漠和缺少愛好是一個主要的原因。這些情況說明強調學生學習興趣和愛好在體育課程改革中具有特別重要意義。

Ⅲ 幾種主要的集體教學方法

第一、認真選擇和培養班幹部,形成班的核心力量,具體指導班隊委組織活動.選擇那些品學表現良好,樂意為集體服務的學生擔任班隊幹部,對他們嚴格要求,熱情支持,大膽放手,重在培養,激發他們的集體光榮感和責任感.教育他們在工作中充分發揮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在學生群眾中起帶頭、骨乾和橋梁作用.這樣,依靠這批骨幹力量,形成個個關心集體,人人為集體出力的好風氣.第二、向同學們提出共同的奮斗目標,引導他們不斷前進.好的班集體最重要的特徵,在於它有一個共同奮斗目標,全體成員都為實現這個目標而真正團結在一起.因此,我從班實際出發,根據學校的要求,提出每個學期的奮斗目標.上學期提出「學雷鋒,關心集體,團結友愛,尊師守紀.」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目標實現了,下學期又提出:「學雷鋒的釘子精神,改進學習方法,努力提高學習成績.」這樣,一步一步地培養起團結戰斗的班集體.第三、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要樹立榜樣,激勵班集體不斷前進.我根據班上的具體情況,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通過組織學生閱讀、舉行班隊主題會等形式的學習,在同學心中樹立榜樣,特別是使每個同學都有自己的榜樣、學習的楷模.運用榜樣進行教育,不僅要運用英雄人物的事跡作為生動的教材,而且還要用學生中的先進事例來進行教育.這種先進事例是同學們看得見,摸得著的,他們感到親切,學起來也容易,而且最有說服力.第四、培養正確的集體輿論,迅速形成並鞏固班集體.具有正確的集體輿論,是良好的班集體的一個重要標志.它是對集體成員進行教育的一種有力的手段.在一個班上,如果沒有正確的集體輿論,就會是非混淆,美醜不分,正氣不能伸張,邪氣不能下降;如果有了正確的集體輿論,就會出現好人好事人人誇,不良傾向人人抓的局面.怎樣形成集體輿論呢?我是這樣做的.①小學生年齡小,知識和生活經驗都比較缺乏,難免會出現這樣或那樣問題,因此,我對同學們加強《小學生守則》教育,使他們的思想和行為有明確的標准.這樣,可以幫助同學們逐步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念.②根據本班的特點和學校工作要求,有計劃,有目的地通過晨會課,使同學們明白班上提倡什麼,反對什麼,注意什麼.③通過表揚和批評,樹立正氣,凡是學生的言行值得贊揚的,就及時加以肯定和表揚,激發學生自信心和上進心;對集體不良現象,要善於抓苗頭,及時教育.④充分利用輿論陣地,介紹先進事跡,批判不良現象,討論班中存在問題,由同學們自己來批判是非、好醜,達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⑤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開展生動活潑富有教育意義的活動.例如,上學期結合普法學習,在班內開展「遵紀守法月」活動,評出遵紀守法積極分子.第五、在抓好集體教育的同時,抓好個別教育.在進行個別教育時,要有耐心細致和實事求是的精神,要用發展觀點看問題,要一分為二,要以表揚為主.通過個別教育,使集體中先進的更先進,後進的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第六、培養優良的傳統和作風.優良傳統和作風,對鞏固集體和教育成員有著重要教育意義.它既能支配著集體成員的思想和行動,又能培養集體的自豪感、榮譽感以及集體參與意識.因此,我十分注意發現集體生活中出現的好人好事,加以提倡,使之逐步形成集體的優良傳統和作風.例如,在上學期的一堂自然課中,雷騰飛同學突然發病,嘔吐起來,桌、椅、地都弄臟了,有幾位同學立即動手打掃臟物,還給雷騰飛同學端水取葯,使他非常感動,此後,雷騰飛同學也能主動關心他人.我就抓住這個事例教育全班,以後在班中,凡是同學有困難,同學們都能相互幫助,互相支持.同學們都感到生活在這個集體中溫暖,熱愛這個集體.這樣的好人好事逐漸增多,蔚然成風,一個朝氣蓬勃,團結友愛的班集體也就逐步形成了

Ⅳ 社區健康教育模式有

關於社區健康教育的具體形式問題,我認為這可分兩種情況而答。
如果是日常的健回康教育工作,那麼答,社區健康教育的具體形式可以包括以下這些
1.語言教育形式 語言教育形式為實際應用中最簡便、最有效的常用方法之一。它一般分為個別教育和群體教育兩種。
(1)個別教育 個別談話、健康咨詢等等。
(2)群體教育 專題講座、授課、座談會等等。
2.文字教育形式 文字教育形式可為多種多樣,如標語、傳單、課本、小冊子、報刊、牆報、板報等。
3.形象教育形式 形象教育形式包括戲劇、電影、電視、錄像、展覽等。
4.電化教育形式 電化教育形式有廣播、收音、錄音等。
這是我們目前的社區健教工作常見的形式,但這是可以不斷創新和發展的。衛生保健工作,健康教育先行,我們圍繞取得更大實效,不斷探索新的形式,比如,我們2013年所試點的QQ群健康教育、小集團多中心暨個性化健康教育模式等等。

如果是在答題的時候,那就要看試題所參考的教材資料版本而定了。
希望能夠幫助到你。
祝健康幸福!

Ⅳ 簡述集體教育模式。

理論簡介

這里且與大家一起分享馬卡連柯提出的集體教育原則——在集體中,通過集體,為了集體。

「在集體中」意即說集體是教育的基礎,對學生的教育(包括對個別學生的教育),應該在集體中進行,如果離開集體很難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通過集體」意即集體是教育的手段,老師不是單槍匹馬地憑個人的力量去教育學生,而是憑借集體這一教育手段去教育影響學生。「為了集體」意即集體不僅僅是教育的手段,也是教育的目的和對象。為此教育個人時,也應當使整個集體受到教育。

「在集體中」意即說集體是教育的基礎,對學生的教育(包括對個別學生的教育),應該在集體中進行,如果離開集體很難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通過集體」意即集體是教育的手段,老師不是單槍匹馬地憑個人的力量去教育學生,而是憑借集體這一教育手段去教育影響學生。「為了集體」意即集體不僅僅是教育的手段,也是教育的目的和對象。為此教育個人時,也應當使整個集體受到教育。

為了准確地理解和正確地運用在集體中進行教育的原則,首先要弄清楚什麼是集體。馬卡連柯認為,集體「是具有一定目的個人集合體,參加這一集體的每個人是被組織起來的,同時也擁有集體的機構。」衡量一個群體是否是集體,看它是否具有如下特徵: (1)共同的奮斗目標;(2)健全的組織機構;(3)正確的集體輿論;(4)有一定的集體活動的准則。所以,集體不是單個人簡單相加的總和,也不是一群人的偶然聚集。

集體教育原則——平行影響

馬卡連柯有一個著名的教育方法就是「平行影響」。它的實質,在於要求教師通過集體來影響人,要求經常地從個人轉向集體或從集體轉向個人。這種方法有一個優點,就是教師在教育學生時,不要使學生總感覺自己是被教育的對象,而導致厭惡之感,甚至使師生之間的正常關系發生疏遠和破壞;而應讓學員體驗自己是教育的主體,以便提高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Ⅵ 目前教育機構的教學模式都有哪些

小班,大班,一對一。

Ⅶ 集體教學的方法和策略有什麼幫助

教學策略是實施教學過程的教學思想、方法模式、技術手段這三方版面動因的簡單集成,是教權學思維對其三方面動因的進行思維策略加工而形成的方法模式。教學策略是為實現某一教學目標而制定的、付諸於教學過程實施的整體方案,它包括合理組織教學過程,選擇具體的教學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師與學生所遵守的教學行為程序。

Ⅷ 顛覆課堂式教學模式和傳統的教學模式有何區別

一、師生來地位不同:

顛覆課堂源式教學模式課堂上老師與學生亦師亦友;傳統的教學模式課堂上師生地位分明。

二、積極性不同:

顛覆課堂式教學模式充分結合了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在學中做,做中學;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過程枯燥乏味,學生整體積極性不高。

三、過程不同:

顛覆課堂式教學模式老師與學生是相互的關系,互相促進去學習,而且為共同的學習;傳統的教學模式沒有這個過程。

(8)康復教育的集體教學模式擴展閱讀:

1、教學模式可以定義為在一定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作為結構框架,突出了教學模式從宏觀上把握教學活動整體及各要素之間內部的關系和功能;作為活動程序則突出了教學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2、每一種教學模式都有其特定的邏輯步驟和操作程序,它規定了在教學活動中師生先做什麼、後做什麼,各步驟應當完成的任務。

3、教學評價:指各種教學模式所特有的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的評價方法和標准等。由於不同教學模式所要完成的教學任務和達到的教學目的不同,使用的程序和條件不同,當然其評價的方法和標准也有所不同。


Ⅸ 特需兒童的集體課程教育和個別化康復,二者之間的關聯與區別

些幸福的腳印,當你再回頭的時候他已經消失了,原來幸福是在前方的.
自己付出了專,就不要後悔失去了那份感情,沒有一個屬人一生只談戀愛不做其他事情,也許就在你轉身的時候,他離開了你,這樣的事情是無法避免的,每天都在發生.不要相信那些愛情小說,因為我們是生活在現實中,而不是童話里,沒有誰會等誰一輩子.
-----------------------------------------------------------------------------
我對她的愛情
「她是一個很漂亮很朴實的女孩子,我很喜歡她,從第一次見面我就愛上她。

她很喜歡漂亮,無論是衣著打扮,還是別的什麼,我都很新(欣)賞她。她頭發豎下來,衣服和褲子打(搭)配的(得)很好,那張小圓臉比洋娃娃還要可愛。她比我高,年齡和我一樣,她很兇,每次見到有人拿她東西,她就一頓歐(毆)打。

她也很愛我,每次我要干什麼去,她都毫不猶豫地就跟著我走。有一天,她抱著我的腰,我傻了一下。我說:「你干嗎?」

閱讀全文

與康復教育的集體教學模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