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淺談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想應該從以下幾點做起:
一、重視情境創設的有效性
創設數學學習的良好情境,教育界已進行廣泛的討論,並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論認識與實踐經驗。新教材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許多知識的引入和問題的提出、解決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開的,因此,精心創設情境是提高數學有效性的一項重要教學策略。
實現情境創設的有效性,應注意以下幾點:
1、情境創設應目的明確
情境的創設,要有利於學生數學學習,有利於促進學生認知技能、數學思考、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如果是問題情境,教師提出的問題則要具體、明確,有新意和啟發性,不能籠統地提出諸如「你發現了什麼」等問題。
2、情境的內容和形式應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年齡特徵進行設計
教學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問題情境、故事情境、活動情境、實驗情境、競爭情境等。情境的創設要遵循不同年齡兒童的心理特徵和認知規律,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而設計。對低、中高年級的兒童,可以通過講故事、做游戲、直觀演示等形式創設情境,而對於高年級的學生,則要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問題情境,用數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
二、重視學習過程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的核心是調動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使學生自主地學習、和諧地發展。因此,數學課堂教學必須由始至終地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數學學習的全過程,做學習的主人。
1、激發興趣,產生參與動機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沒有任何興趣,被迫地進行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願。」尤其是低年級兒童,年齡小,有意注意時間短,持久性差,往往影響到課堂學習效果。如在教學《求未知數》時,我創設了「猜撲克牌」的游戲情境,第一次,我手拿兩張撲克牌,讓學生猜猜兩張牌分別是幾?學生興趣很高,紛紛舉手告訴老師他心中的答案。第二次,我告訴他們這兩張牌的和是9,這下,舉手的學生更多了,而且答案也更加的統一,出現了以下4種情況,A(代表1)與8,2與7,3與6,4與5。第三次,我告訴他們其中的一張牌為2,這時,幾乎是全班的小朋友都舉手了,而且喊出了答案7。這個情境的設計,不但了解了學生,把握了教學起點,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帶著興趣參與學習。
2、適時點撥,指導參與方法
如教學《筆算一位數乘兩位數》,當學生探究出豎式計算的「原始」演算法之後我沒有直接引出簡便演算法,而是讓學生利用探究出的方法去解決問題,接著再加以適時引導:「通過計算你發現什麼」,「你覺得這樣寫怎麼樣」,「要是能簡單一些就好了」,通過一個一個的設問、談話,一步步把學生的思維引向目標:原始演算法「煩」,需要「簡化」。這時再通過動畫演示「出繁到簡」,使學生對簡便寫法的印象深刻。教師有效的引導,能確保學生探究活動的質量,使學生的探究活動更有意義,更為有效。
三、重視學習方式的有效性
一直以來,學生學習數學主要以接受學習為主,這樣學習的結果是學生的計算能力、解題能力特別強,而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卻沒有得到培養。為此,《數學課程標准》提出了「動手實踐、自主探求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我們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實現有效學習。
1、不排斥接受學習
數學作為一門基礎性的科學,有其特有的結構性特點,有些知識是統一規定的,而不是學生通過探究活動能輕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說,這些知識的學習還應以接受學習為主,需要教師的講解或教師指導下的學習獲得,而無探究的必要。如:面積單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規定,四則運算順序的規定,等等。
2、重視探究學習
探究」作為新課程強調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因具有其激發學生自主學習、體驗、發現等優點,已逐漸為廣大教師所接受並在教學中運用,如「教學「量長量」時,主要是指導學生動手操作。為了巧妙地引出測量工具「直尺」,我先讓學生選擇身邊的工具量一量書桌有多長。有的用課本量,有的用鉛筆量,還的竟拔掉一根頭發量,就在這「熱熱鬧鬧」的測量操作中,學生得出結果也不一樣,對問題疑惑不解;同樣的桌子,為什麼測量後長度不一樣呢?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後,意識到操作時要統一測量工具。在重視探究學習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的是,數學學習不可能也不必要由學生處處去親自發現和獨立探索。讓學生運用探究學習方式進行學習,我們更多要考慮的是學習內容是否適合於探究學習,從而確保學習的有效性。
3、加強小組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有利於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有利於張揚學生的個性。我們要努力為學生創造條件,努力為學生提供合作學習的空間。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把握教師定位,發揮教師主導作用。②分工明確,讓學生成為小組學習的主人。③建立機制,促進合作習慣的養成。
四、重視學習情感的有效性
學生學習情感,直接制約著學習的有效性。課堂中營造教學的
❷ 課堂教學理論是哪些
「範例—理論—應用」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究與實踐高中地理「範例—理論—應用」課堂教學模式的流程圖三、高中地理「範例—理論—應用」課堂教學模式的特點 1.多向互動性.高中地理「範例—理論—應用」課堂教學模式從一開始的感知地理學習材料階段,到後來的探求問題階段,形成理論階段,多層次應用理論階段,一直貫穿著教師、學生、材料、環境之間的多向交流互動.通過學生間、師生間信息交流,交往活動,師生同學習材料、環境之間的多向交流活動,將「知識、能力、人格」真正內化給學生. 2.主動性.運用該地理教學模式進行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一直是地理知識的積極探求者,自我建構者,教學中最活躍、最主動的因子.該模式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體現了學生的學習主體的地位. 3.開放性.運用該地理教學模式進行教學過程中,內容上不局限於課本上的地理知識,要密切聯系實際生活;形式上可以與調查、參觀、訪問、辯論、辦報紙、開團會等活動相結合,師生間、生生間不斷處於交流、互動狀態,他們的思維是活躍的、開放的. 4.價值性.該地理教學模式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以促進學生知識和能力共同發展,特別是創造能力發展為教學目標.其結構簡練,教學過程明了,接近教學實際,可操作性強,經過反復教學實踐,效果好,對廣大教師、學生都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四、高中地理「範例—理論—應用」課堂教學模式的應用原則 1.傳授知識和發展能力相統一原則.高中地理「範例—理論—應用」課堂教學模式以促進學生知識和能力共同發展為教學目標.在使用該教學模式時,不能只關注學生是否掌握了地理理論知識,而且應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確實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對地理知識的探求過程中來.只有經過一次次學習過程中的感知、思考、討論、發言過程,才能確實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開拓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創造能力. 2.理論聯系實際原則.高中地理課講授人類自身生存的自然地理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一定要使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密切聯系社會生活,聯系他們熟悉的身邊事物,通過實例理解理論知識,在對理論知識理解的基礎上,用它來解釋自然、社會現象,使他們養成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習習慣,培養他們關注社會生活的態度. 3.主體性與主導性相結合的原則.高中地理「範例—理論—應用」課堂教學模式強調學生是知識的積極探求者、建構者,強調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但這並不妨礙教師主導性的發揮.教學過程中,教師既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評價者、引導者,又是討論過程參與者.沒有教師主導作用的充分發揮,就沒有學生主體作用的充分發揮. 4.點面結合原則.該地理教學模式的教學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學生的實際發展水平有差異,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兼顧「兩頭」.對於發展比較好的學生,要使他們成為學習探究過程中的領頭人,帶領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去,要有意安排他們作為討論小組組長、發言的帶頭人,以提高討論的質量,活躍學習氣氛.對於發展稍滯後的學生,要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要給予個別指導,以增加其學習的信心,而不至於越落越遠. 5.恰當性原則.該教學模式適用於地理理論知識的學習.在該教學模式的使用過程中,需要教師花較多的時間和精力策劃富有暗示性而又有相當探索餘地的地理學習材料,要對學生的地理學習水平、學習心理、學習差異有深入的了解,要有較強的組織實施教學的能力,所以,教師應根據自己的情況,教學內容的特點,與其他地理教學模式合理搭配,恰當使用.需要說明的是,高中地理「範例—理論—應用」課堂教學模式還有許多理論和實踐問題有待繼續深入探討研究,希望各位專家、學者給予指導. [1] 徐寶芳.地理教學論課講練結合式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內蒙古師大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2). [2] 袁書琪.地理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 陳琦.教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 張為民.談「討論式教學模式」[J].課程·教材·教法,2001,(2).[5] 毛新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材·教法,1999,(9)
❸ 如何進行有效課堂教學
「有效課堂教學」主要指在一定的教學投入內(時間、精力、努力),通過教師的教學,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和發展,帶來最好教學效果的教學,是卓有成效的教學。學生的進步和發展是衡量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唯一尺度。 課堂教學是一個雙邊活動過程,應營造一個寬松和諧、興趣盎然的學習氛圍。教與學必須有一個和諧課堂步驟,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步驟來實施素質教育,使學生學得積極主動,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達到有效教學,創設情境,形成問題,使學生願學。情境的創設關鍵在於情,以情激境,以最好的境、最濃的情導入新課,形成問題。提出的問題要擊中思維的燃點,這樣不但能對全體學生的認知系統迅速喚醒,從而提高單位時間里的學習效率。學生因情境的巧妙刺激,學習熱情激發起來,萌芽學習興趣,認知系統開始運轉。 我覺得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切實作到「有效」兩個字應該至少要做好以下兩個方面: (一)備課求「實」——預設、生成,相輔相成。 作為一名教師,在備課前要吃透教材,力求備課准確到位,做好課堂教學預設。因此,必須明確編者意圖,明確每節課所學的知識點、知識塊在整個單元、整冊教材、整個學段所處的地位、作用。每節課的重點、難點、關鍵點都做到心中有數。當然,教材是專家編的供學生學習的材料,內容單一,片面,所以教師不能完全依賴教材,照本宣科。可以將相關的課外材料引入課堂,使現有的課本與課外的材料相互補充,使我們的課堂更加有血有肉,更加形象生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同時,教材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有時為了更好地實施教學,我們需要科學重組教學內容,大膽的改造教材,讓教材「為我所用,為生所用」。 課堂教學需要預設,但也不是按部就班,連說開場白、過渡語、結束語都預設好,甚至將語氣、手勢、表情都事先設計好了,這不是教學而是演戲。同時,過度強調現場生成教學,可能是腳踩西瓜皮-----滑到哪裡就到哪裡。預設與生成應該是相輔相成,互為作用,通過預設去促進生成,通過生成去完成預設的目標。 有效的預設應促進課堂上的有效生成。有位老師在教學《長城》一課時,做了這樣一個預設:他出示課件,向學生饒有興趣地介紹長城的結構。後來評課時有人問他為什麼做這樣的預設,他支吾地答道是為了讓學生了解長城的構造。像這樣的預設就屬於無效預設或低效預設,不能完全激發學生的情感和思維,不能促進課堂的有效生成。如果我們讓學生在圖上找一找課文中涉及的長城的各部分,如:城牆外沿、垛子、
❹ 從課堂教學的「三大要素」談如何評議一節數學課
不同的教育價值觀就會有不同的課堂教學評價標准,從而作出不同的價值判斷。縱觀新課程改革以來,基礎教育的重心發生了轉移,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日漸上升為最重要的教育目標。然而,當前的課堂教學評價還普遍沿襲著以教師為中心、以知識為本位的陳規舊習;這種評價不僅已經喪失了對課堂教學改革的導向與激勵的功能.甚者還異化為改革的嚴重障礙與阻力。根據有三:一是教學價值觀滯後,與現代教學理論的發展脫節;二是評價重心的錯位,與學生主體發展的中心脫節;三是評價的目的異化,與教師改進教學的願望脫節。因此,重建發展性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已刻不容緩。 1.發展性課堂教學評價的涵義 所謂發展性課堂教學評價,是根據課堂教學的發展性目標,運用發展的評價技術和方法,通過觀察、測量獲得充分的信息與數據,對課堂教學的價值作出判斷,並對促進師生發展的增值途徑進行探索,對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和學生學的狀態和進程進行的價值判斷的過程,使教師、學生在評價活動中,不斷認識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其核心是促進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 它是人們在對應試教育的批判和擯棄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也是人們在對國內外教育評價發展趨向的研究中,根據辯證唯物主義發展觀、兒童發展的動力觀、素質教育發展論等有關理論,根據國家教育部《關於當前積極推進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中對素質教育評價要求,在反復的實踐和思考中提出的一種新的評價模式。它是一種著眼於明天、側重於發展、有利於改進的評價,而不是拘泥於昨天、糾纏於歷史和傾向於回顧的規定得太多的不準的權宜之計。這種評價充分體現了現代教育評價的目的導向和引導作用,即獲得指導學生發展的信息資料,促進教師的反省,維持與完善學校教學管理。有位學者指出:評價不是手電筒,不是棍子,而是路標,為評價者和被評價者去指明方向。發展性課堂教學評價就是這樣的路標,就是一種尋找課堂教學今後發展的方向和增值的途徑。 構建發展性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大體包括課堂的觀察向度與評價標准,課堂教學評價的方式與機制。 (1)課堂觀察的定性分析 課堂教學應觀察學習與發展的主體——學生的活動狀態與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或「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課程標准對教師的角色定位)的教師的行為方式。教師的教學行為通過改善與優化學生的學習活動狀態及方式,才能產生教學效果,實現教學目的。因此,課堂上學生學什麼、怎樣學,與之密切關聯的教師教什麼、怎樣教,是課堂觀察的基本內容。由此可以確立課堂觀察的三個基本向度.即學生學習的狀態、接受知識的形態與教師教學的行為。其中,學生的學習狀態應當成為課堂觀察的聚焦點,由此去反觀與審視其他兩方面的利弊與得失。在每一個基本向度上,還要把握若干對師生發展有價值的觀察維度及其標志,從而形成發展性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的一種參照系(見表1)。在教學中可通過表1搜集教師與學生兩方面行為活動的信息,進行定性分析評價。 ①學生學習狀態 *參與狀態。一是觀察學生是否全員參與學,二是看是否有些學生還參與教,把教與學的角色集於一身。沒有學生積極參與的課堂教學,是談不上學生潛能開發與個性發展的。 *交往狀態。一看課堂上是否有多邊、豐富、多樣的信息聯系與信息反饋,二看課堂上的人際交往是否有良好的合作氛圍。在人為地不適當地強化學業競爭的學校班級里,會滋生自私、冷漠與厭學,把學生變得不想合作也不願合作,而學生學習無助感的加深又使其學業的失敗現象雪上加霜。 *思維狀態。一看學生是否敢於提出問題、發表見解,二看問題與見解是否有挑戰性與獨創性。學生的主動創造是課堂教學中最令人激動的一道風景,而創造這樣的景觀絕非教師的一日之功。 *情緒狀態。一看學生是否有適度的緊張感和愉悅感,二看學生能否自我控制與調節學習情感。有時課堂會突然爆出笑聲又嘎然而止,會從激烈的爭論轉入專注的聆聽,就是一種自發並能自控的良好的情緒狀態。 *生成狀態。一看學生是否都各盡所能,並學有所得,感到踏實和滿足;二看學生是否對後繼的學習更有信心,感到輕松。教師的成功莫過於使他(她)的學生都喜歡學習,喜歡他(她)所教的學科,而不是討厭、懼怕與逃避。 任何課堂教學的效果都必須通過調控學生的學習狀態得以實現。學習狀態本身就富有體驗情感、態度、價值觀與發展能力的價值。 與情感、態度、價值觀和能力等培養目標相比,知識的重要性雖然已退居其後.但並非否定知識的價值。事實上,知識以及獲取知識的過程是實現上述目標的不可或缺的手段與載體,重要的是應該追求和獲取什麼樣的知識。課堂中的知識形態也是影響與制約學生學習狀態的重要因素。 ②教學內容優化狀態 *基本性。這是從知識結構本身的邏輯去觀察的。看是否揭示了以某一內容為基礎的規律性,是否為學生自主探索新知提供了必要的生長點。 *基礎性。這是從學生的認知與經驗的背景去觀察的。看所將獲得新知是否能與學生已有的觀念、經驗乃至整個精神世界相互作用,從而使學習變得有意義。 *過程性。這是從「學習是自主建構過程」的觀點出發去觀察的。看是否有學生的充分的觀察、操作與獨立思考的活動或機會,進而通過學生群體的討論與交流獲得理解與體驗。 *策略性。這是從廣義的知識觀(包括元認知的范疇)出發去觀察的。看學生是否獲得關於怎樣學習、怎樣記憶、怎樣思維的一般方法的經歷與感悟.從而增強自我意識與自我監控的能力。 *實踐性。這是從「學習的目的全在於應用」的觀點出發去觀察的。看所接受的知識是否具有應用價值,從而能夠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可持續性的學習能力。 在課堂上,無論是學習狀況,還是知識形態,都與教師的教學行為息息相關。而這樣或那樣的教學行為無不受到這樣或那樣的教育觀念的驅使與左右,甚至被超強的社會化的教育追求與評價所扭曲。 ③教師教學行為 *組織能力。它包括教材的組織能力、語言的組織能力、教學活動的組織能力,核心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能力。一個教師,如果不兼備一定的教育素養與專業素養名不可能駕馭課堂活動,勝任教師職業的。 *注意中心。霍姆林斯基十分強調教師在課堂的注意中心應從自己的思想或教案轉移到全班學生的思維上去。我們認為,教師應關注全班學生的學習狀態,尤其是學習情感與學習方式;還應關注學生的個別差異.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要。 *教學機智。開放的課堂更需要教師具備機智的品質。教師不但要有敏捷快速地捕捉教育過程中各種信息的能力,而且要能夠靈活果斷地採取恰當有效的策略與措施,推進教學發展的進程。學生對教師機智的體驗、冥證與默認,會潛移默化地生成智慧與見識。 *教學態度。心理學研究發現,雖然有的教師很有經驗.對學生很負責任,但學生的發展並不理想。這是因為教學態度有兩類:一類為非交往性態度,另一類為交往性態度。前者與教學效果的相關系數極低,後者才會產生積極的影響。我們強調與學生的交往,一是要有對學生的尊重與信任.對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負責;二是要有課堂上教師的熱情與寬容,鼓勵學生的好奇心、坦率與自發性,贊賞學生的獨特性與創造性。 *教學境界。教學水平有三個相互貫通的層面:接受知識、啟迪智慧、人格生成。要觀察教師對這三者整體發展的成全與自覺性,鼓勵教師向更高的教學水平努力進取。其二,把主動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給學生充分的自由支配的時間,作為一種教學境界去追求。 我們認為,課堂教學評價標准必須與課堂教學的改革目標統一起來.必須反映當代基礎教育的價值取向。只有這樣,它才可能與教師群體中的先覺者的教育理想與改革追求產生共鳴.才有益於教師職業價值的自我實現。外在的評價標准也才可能內化為教師改革與完善課堂教學過程的內在需要與行動指南。 (2)課堂教學時間的定量分析 時間是最重要的教學資源,應合理分配,有效利用課堂教學時間。課堂教學時間分為教師佔有的講授時間和學生自主活動的學習時間。教師講授時間又分為有效講授時間(有效信息傳遞)與無效講授時間,學生的學習時間有為學習時間(有效學習行為)與無為學習時間。其中,學生回答教師講授中的提問歸教師佔有的時間;教師回答和講解學生提出的問題,歸學生的學習時間。課堂教學中通過觀察並填寫《課堂時間的定量分析表》(見表2),可進行時間的定量分析,得出課堂教學時間利用與分配的合理性,為評價教師提高教與學的效率提供科學的依據。 2.課堂教學評價的操作程序 1.任課教師應事先了解本課堂教學評價體系的價值取向與量表的內涵與外延,使評價目標能夠成為教師改進教學過程的行動指南。 2.要以自我評價為主,他評之前應有盡有認真傾聽任課教師的陳述,深入了解他對課堂教學的觀點、態度與境界。 3.評價者每人只要負責填寫一種量表(定量或定性)的評價操作。因此,應事先作好分工每人根據量表的觀察或測量的項目,獨立進行評價操作,並填寫好量表。 4.參與評價的人員按兩種量表分為兩組,進行評議,寫出綜合性評價結果與意見,為教師改進教學提供參考。 5.他評時,應特別注意評價的診斷性與促進性的功能,與任課教師共同探索改進教學的途徑。應杜絕把課堂教學的評價當作教學管理的棍棒,須知課堂教學評價雖然很重要,但它的作用畢竟是有限的,既不能代替學生學,也不能代替教師教。 3.課堂教學評價的機制 發展性的課堂教學評價應該是診斷性、形成性與建設性的.不僅要對課堂教學的價值作出判斷,而且要為課堂教學的增值建言獻策。 對於以往的課堂教學評價,值得檢討與反思的是.為什麼樂此不疲的多為教學的管理者或教研員.而大多數教師態度冷漠,甚至無奈?這是因為過分強化了課堂教學評價的外在管理功能,甚至把它作為對教師進行鑒別分等的工具。沒有給予教師應有的安全感與自尊感的教學評價,是不可能實現改進教學過程、幫助教師提高的目的的。課堂教學評價一旦脫離了這一根本目的,而獲得其它功利性的社會價值,就會造成種種教學上形成主義的實現。 轉換課堂教學評價的機制. 首先要確立教師在課堂教學評價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要建立以自律、自尊(貞)、自得原則為基礎,以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為本位的自評制度。與課前必須認真備課一樣.課後反思也應成為教師的一種教學生活方式與行為習慣。這種實踐反思是開啟教師自我發展的內驅力的源泉,也是教師責任感與進取心的本質表現。有教育學者斷言:寫一輩子教案未必有成就感、但堅持寫三年教學後記就能成就一位老師。事實也是如此。所以,與其疲於檢查老師的教案.不如用心建立與健全重在實踐反思的自評制度.營造教學研究與交流的良好環境與氛圍,最大限度地滿足教師自我實現的慾望與要求。 其次,課堂教學評價要摒棄形式主義與盲目量化。課堂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只是提供了觀察這種發展的參照系,或者說只是說明了這種發展的豐富多樣的可能性和各種線索。對具體一堂課的評價不必刻意求全,重要的是把握課堂教學的魂.審視其成功與不足,追尋其原因.有針對性地提出改進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切實可行的辦法或建議。對課堂教學評價採取評分的方式,無論其客觀性還是科學性都值得商榷。因為所謂課堂教學評分標准本身首先就值得質疑:它賴以確定的權度是否有客觀的根據?它是否導致了課堂教學人文內涵的流失。其實,這種評分並非是課堂教學真正的定量評價.因為課堂教學中許多有價值的東西不是都能定量評價的。摒棄形式主義和盲目量化,才能走出課堂教學評價的誤區,賦於課堂教學評價新的活力。 第三,作為課堂教學的他評者必須轉變自身觀念,擺正心態。以往的課堂評價都以他評為主,教師對外在的評價也有許多期待。須知這種「他評」固然重要,但其作用畢竟是有限的,因為它不能代替教師教,也不能代替學生學。在教育價值的重心發生了重大轉移的今天.任何他評者都需要重新學習,更新教育觀念.才可能繼續成為教師的良師益友。否則,老以「正統」與「權威」自居.不去順應當今課堂教學發展的新趨勢、新要求,不去研究新情況、新問題,不僅不能成為課堂教學改革的促進者,反而會成為改革的絆腳石或阻力。實際上.課堂教學是否以學生發展為本,學生有最深切的感受和體驗。任何他評者都應當體察和關注學生發展的需要和體驗,才可能擺脫以教師為中心的經驗的制約和肅清,對課堂教學作出比較客觀、中肯的評價。這種評價應當是熱情、鮮明、坦誠、寬容而又無私的。當然.這種寬容不是縱容,不能以誤人子弟、犧牲學生的發展為代價。
❺ 怎樣優化課堂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一、樹立新課堂教學觀念和思想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前提 當前我國基礎教育正在努力貫徹實施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實現教育公平;大力推進素質教育,深化新課程改革,提高全體學生的全面素質,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是時代的要求、中華民族發展振興的要求、現實人民的要求。 實現這一要求的前提就是我們的教育,必須要以「批判繼承、廣采博收」的精神努力開創適於當今和未來國家發展培養人才的需要的課堂教學,因為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培養人才的主渠道、主戰場。現行新課堂教學的行動取決於我們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所以樹立課堂教學的新思想、新觀念就成了搞好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大前提。 從課題研究現實來看,舊的傳統教學思想、教學觀念的影響還遠遠沒有清除,新的教學理念更沒有廣泛深入地被人們接受,這是由於社會發展長期滯後所致。在國家經濟改革騰飛、教育改革日益深入的今天,新舊教育教學觀念交織出現勢在必然。所以,有志的教育工作者應該拭目以待、加強學習,努力凈化、主動更新我們頭腦中那些陳舊不適於當今需要的教育思想觀念。在課堂教學方面有哪些思想理念急需更新,有哪些做法可以借鑒呢? 1.明確課堂教學的性質和地位 課堂教學中的「課堂」是人們有計劃地開展教育活動的時空集合體。它既是一個有目的性的自主行為群體,又是一個人際交往高密度的社會體。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因而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課堂教學過去是、當今依然是我國中小學教育活動的基本構成部分,是實施學校教育的基本途徑。教學改革、課程改革要力爭取得突破性進展的關鍵就是要「聚焦課堂」、「決戰課堂」。 2.把握新課堂教學的本質 在新課程改革的形勢下,新的課堂教學要培養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減輕學生過重的學習負擔,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真正得到體現,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既重視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更重視學生的成功與發展。為此,要深化教學改革,積極促進教師專業化的發展,注意創設課堂教學民主與創新的氛圍,努力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益,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新理念下的課堂教學對於培育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和價值。 當前,課堂教學向學生的生活世界回歸,已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這就要求我們尊重教育規律,以人為本。使課堂教學從內容到形式,更強調學習者過程的體驗,使學生用輕松活潑、易於理解、樂於接受的主動學習的方式方法去學習。教師應重視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和創造性、開發性思維的培養,注意強調價值觀教育和道德教育,尊重學生成長規律,突出學生個性發展等新形勢下課堂教學的特點。 因此,在新課改形勢下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主體論」、「學生主體,教師客體」、「雙主體論」均需廢除。其影響在現實課堂教學中,還因地因人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這說明舊的教學思想理念還在作祟。很多人認為「教師必須有能力實現對學科教材的『居高臨下』,對知識體系的『融會貫通』,對教學方法的 『靈活應用』,對學生學情的『胸有成竹』的教學職責,即由原來傳統意義的『教學』改為更具有新意的『指導』,這是新課堂教學的要求,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關鍵。隨意貶低教師的作用或過分強調學生自主,都是不可取的。」 另外,還有人認為:「學生學習」是課堂教學的終極目的,教學可拆分為「教」與「學」兩個方面,前者為後者服務,如果沒有了「學」,「教」也就失去了意義。「教師再漂亮的表演,再賣力的講解,再迫切的感情,如果不能喚起學生有效的回應,如果不能落實到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學習效果,就沒有任何價值。」因此,有必要讓教師對課堂教學進行再認識。教學本質是教師對教學內容按學生的認知規律進行設計、整合、創新、傳授的過程;是學生對教師傳授、教科書呈現、教學媒體發送的教學信息的認識、理解、內化、建構的過程。 3.明確新課堂教學過程、目的及教學有效性的基本精神 (1)教學過程中師生的地位。在新課堂教學改革形勢下,教學過程中教師只能是學習的指導者、組織者。學生與教師在人格和學術上是平等的,這是保證課堂教學有效實施,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前提。也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的發展」,才符合學習的規律。在此,教師必須樹立「教學服務」的意識,為學生的成長服務,為學生的發展服務,為學生的有效學習服務,才能提高學生的能力。那些教學過程中「教師主導」、「教師主宰」、「教師領導」的觀念也必須廢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得到教師的指導和教師為學習創設的條件,從而發揮自主精神按認知的規律去感知、去實驗、去思考、去總結、去獲取、去提高自己、發展自己。因而,「傳統觀念中的教師單方面的「一言堂」、「滿堂灌」「單向傳授式」的教學活動必須廢除,取而代之的該是師生「交流與互動」,這也正是「新課程」要求的課堂教學過程的基本形式。 (2)提高學生素質是教學目的、教學有效性之根本。研究的結論是:「教學的根本目的是要交給學生如何『學』,教學設計的核心要圍繞學生的『學習」,要落實到學生的學習效果,落實到學生認知、方法的掌握與綜合能力的提高上。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發展中的人,是成長中的生命。教學要把學生當作鮮活的『生命體』對待。」 (3)課堂教學的目的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還要注意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的形成。有遠見且頭腦清醒的教育者應該明白:學校不是為解決教師就業而舉辦的,而是為學生受教育而建設的。教學的實效性的核心是「學生素質提高了多少」這是問題的關鍵。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主要指在課堂教學中,藉助教材,在教師的組織下,運用一定的教學手段,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學生獲得一定的知識能力和情感價值的培養及成長與發展,使其素質得到提升。 4.實現新課堂教學觀的認識和做法 (1)新課程改革對我們的課堂教學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念,因此我們應該在一個更高、更深、更全面的層次上對課堂教學模式和它具有的實效性的研究基礎上關注以下幾方面: ①倡導「知識和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三維教學目標,使課堂教學同時關注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等多個方面,才能真正地、全面地實現人的素質的提升。 ②倡導開放、生成新知識觀,即強調知識的內在性、動態性、開放性、生成性,視課堂為開放、動態、生成的知識系統。使課堂教學領域中發生的一系列生動事件,使師生基於教材文本相互交流,民主對話所產生的意義、價值,成為知識、情感、個性、素質持續不斷的創新生成。 ③倡導創生、建構的課堂教學觀。課堂教學的創生取向與新知識觀的內在精髓是相通的。在創生取向的課堂教學中,使知識的教學成為教師與學生圍繞知識資源進行雙向建構的活動。 ④倡導關注過程、尊重差異的課堂教學評價觀。關注過程的評價旨在倡導、鼓勵學生從事知識的探究活動,體驗知識的原創過程,感受知識生成的激動與歡欣,釋放知識過程性的教育功能,學會學習、學會探究、學會創造。課堂教學評價除了具有共同的內容、標准、要求,還應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對學生課堂學習差異的尊重,實質上是尊重知識的多樣性與人之存在的個體性。 (2) 「從教育學專業角度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指通過課堂教學學生所獲得的發展。」其做法是: ①著眼於人的發展的教學要根據各學科的特殊性和學生的原有基礎有所側重。就教學而言,一方面要注重挖掘教材中蘊含的靜態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內容,另一方面要注重開發課堂教學中生成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內容。 ②只有針對最近發展區的教學,才能促進學生的發展;停留在現有發展區的教學,只能阻礙學生的發展。真正的發展過程就是不斷把最近發展區轉化為現有發展區的過程。 ③新課程倡導內在發展,如在教學任務和目標的定位上,強調通過課程知識的學習培養學生的懷疑意識、批判意識和探究意識。 ④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有效性不僅僅要讓學生學到有利於自己發展的知識與技能,獲得影響今後發展的學習方法和價值觀念,而且要注意讓教師在課堂里擁有創造的主動權,能充分根據自己的個性、學生與社會發展的需求宋發展自己,這是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新目標。 二、加強德育工作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基石 我國歷來重視德育工作,在課堂教學中寓教於教學過程中早已成為人們的共識。在當前課堂教育改革日語深入的形勢下,除了通常說的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行為節操、人生價值觀等德育工作之外,在提高新課堂教學實效性上德育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也已經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從一些學校研究的成果和體會中可知:與課堂教學相關的德育工作可以圍繞「學習動力教育」、「學習態度、精神教育」、「學習群體、環境教育」、「學習心理健康教育」來做;通常的思想教育工作又可融合在課堂教學之中,有機的得以實現。 「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德育途徑:本著「以德治校,以人為本」的方針,就「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教學策略研究」從本校實際出發,確立了「建設特色班集體以保障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策略研究」、「開展學生自我教育對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意義的探究」、「構建德育網路與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關系的研究」和「提高中華傳統美德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教學策略研究」四個研究專題。具體的認識和做法是: 1.研究構建新型班集體管理模式,探究特色班集體管理目標、方法、評價的理論體系,為新型班集體管理模式促進課堂教學實效性提供理論依據。核心問題是如何在素質教育全面推進、教育主導價值追求發生變化的形勢下,變革傳統班集體強調管理的控制功能,忽視爭創激發學生自主發展動力的育人的功能模式,把構建「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列為新班集體建設和管理的主旋律。以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依託,圍繞上述理念進行試驗與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2.本著「身心靠自我磨礪,智力靠自我開發,人格靠自我塑造」的精神,提高學生對自我教育重要性的認識,明確自覺樹立自己人生目標和發展方向:同時引導學生注意個性中的共性發展,自覺調整好人與人之間、個人與集體之間的關系,在課堂教學中與教師和其他同學和諧相處,保證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為此,針對學生思想、心理特點,學校應為學生創設自我教育施展才華的舞台,開展學生心理自主教育,在學習中引導學生學會科學的自我評價,在全校開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自我教育活動。 3.在「學習社會化,社會學習化」的形勢下,課堂、學校、家庭、社會將構成學生成長的一體化環境,必將影響著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因此,教育者對學生的影響及其相互關系,對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有著不可忽視的意義。人的發展離不開所處的環境,課堂教學是學校進行教育的主陣地,學校加強與家庭、社會的聯系,依靠各方面的力量對學生施加好的影響才能保證課堂教學真正取得好的效果。做法是:建立家校互動平台,實現德育處、班主任、教師、學生家長網上交流;建立學校家長委員會,調動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管理積極性,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建立家長學校,幫助家長正確的人才觀、科學的教育觀,為學生的成長開辟和諧寬松的人際環境。 4.通過探索有利於增強學生德育中中華傳統美德教育有效性,總結探討提高教學有效性的實踐,構建德育教學最優化、多元智能的策略,實現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自主發展。 總之,如何實現德育為首,寓德育於教學之中,使德育為課堂教學實效性得以真正的實施,還有很多問題有待研究解決。 三、學生實現自主學習和會學習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關鍵 1.關於學習和學生自主學習 「學習」顧名思義可拆分為「學」和「習」,其本質是認知和練習,關鍵是「做」,是學習過程中的「行動」。沒有學生的親身的體驗和學習全過程的經歷學習是無意義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參與」和「行動」構成過程的要素,學生的學習要在』行動中進行,沒有具體行動的學習常常是低效能的學習,學習行動的設計是在傳統教學中最被忽視的重要環節。實現學生自主學習的教育的思路:即人都有自我發展的先天的素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社會屬性,人都有自主活動向上的內心動力,所以,我們的教育就該是以學生為根據、為資源,以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為宗旨的教育,也就是以學生為活動主體的教育。為了實現這種教育,首先要研究學生,把握學生的個性與心理,做到以學生為根據;創造條件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真人真事、真實情境中去接受教育,即實行體驗和感悟性教育;要把教學作為教育工作的核心,即要重視學生的態度、過程、價值觀的培養教育,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主動、認真、細密、正確的學習態度,使學生更好地體驗和感悟學習過程,從而獲取知識,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發展各種能力,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從教育內容到教育形式的確定,以致教育活動過程的組織等都要盡量依靠學生,學校教師為學生提供指導、服務,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教學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學,引導學生去讀,去想,去寫,去做,實現課堂教學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主,活動的主體是學生,教師僅是組織、指導、技法、幫助者。這些做到了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才能真正有所保證,也才真正達到了教育教學目的。學法的指導也是不可或缺的。學習是學生構建自己知識的過程,而不是簡單的教師傳遞;學生必須主動建構信息的意義,絕不是被動地信息的吸收者。每個學生都應以自己原有的經驗系統為基礎對新的信息進行編碼,構建自己的理解,而且,原有的知識又因為新知識的進入而發生調整和改變。所以學習不是簡單的知識的積累,它同時包括有新舊知識的沖突而引發的思想觀念轉變和知識結構的重組。可以說學習的基本原理就是發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指導學生有所發現,觸動學生思維敏感和活躍,激發學生的需求和新鮮感,從而產生「再學習」的動力。這即是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幫助學生樹立的應有的學習觀。在這種認識的前提下的種種方法也才有意義,但也要警惕課堂教學表面熱鬧,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流於形式,學習陷入誤區的傾向。「教無定式,學無定法」,在學習方式上,人們普遍將「發現學習」認定為是「最好」的學習方式。實際上,有意義的學習的發生並不是以某種學習方式為條件的,接受學習也不完全等於機械學習,發現學習也並不等同於絕對有意義的學習。兩種學習方式,都有各自適合運用的情況。而真正的自主學習還需要我們在課堂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探索總結。什麼是造成我們課堂學習方式轉變的主要阻力,怎樣在發揮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中融合新型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基礎學力和創新能力的提高?這里涉及到忽略實際情況,形式主義地實施各種課堂教學改革措施,與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相背離的問題,很值得我們很好地去思考去研究去解決。 2.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 (1).自主探究式的學習。基於學生是主體,教學應以學生為本、學生知識能力的獲取和提高是要依據一定的認知規律的理念,所以學生的學習必須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的探索精神。這正是新課程改革精神所要求的。這種學習方式體現在: ①學習上勇於發問:面對課上課外的知識、事物,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把喜歡和善於提問作為會學習的能力和平鴿來加以倡導、表彰。發問意味著思考,會提問說明會思考。 ②學習上主動探求:遇事要有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刨根問底、探求真知精神,養成自主鑽研的習慣。 ③學習上大膽創新:學生學習主要任務是接受新知、培養自身多方生存、工作、發展的能力。但是,不排除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培養。敢於發表己見,敢於鶴立雞群的應得到重視、提倡。對於「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應本著「重學習結果,更重學習過程」的原則給予熱情的肯定和鼓勵,因為這關繫到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的長期發展。 (2).群體合作式的學習。作為社會的人,獨立思考學習不可少,與他人、群體一起共同學習更不可少;因為我們的學生在學校更多的學習是在集體的場合里進行的,班級、小組方式的學習是一種不可少的方式。這種合作學習方式表現為: ①認真參與團隊學習:無論學習的群體大小,作為學習的個人是其中的一員,均應遵守團隊學習的原則,做到圍繞主題,以自主精神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做到主動切磋、自覺參與、踴躍發表自己見解體會和心得。 ②虛心向他人學習:本著「三人行必有吾師」的精神,在群體學習中,積極自覺向他人學習。從別人的學習感受、認識、體會中獲取知識,解除疑難;或者基此自覺引發思考,提出自己相反的感受、問題或見解與他人討論。 (3).網路自主學習。 在當今信息網路極為發達的形勢下,學生應該在教師指導下充分利用計算機互聯網手段進行學習。查詢資料,在更廣泛的信息中去思考去探索去吸取。 ①查詢資料它求思路:圍繞課堂學習中的問題,查詢解決問題的相關信息、資料。探求解決問題的思路。 ②擴大視野提高水準:圍繞課堂學習的問題,利用網路進行延伸學習,即擴大視野、提升學習的深度和廣度。 (4).實踐與實驗自主學習。 實際上就是把課本上學到的東西運用到解決實際生活問題中去,或者把課上學到的東西放到實踐中去檢驗和印證。這種學習就是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理論聯系實際。這是課程改革精神所要求的,對於提高課堂實效性,培養高素質人才意義重大。 ①驗證所學知識:學生要以主人翁態度,在學習書本知識的過程中,密切聯系實際,通過實驗印證所學的知識,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②實踐所學知識:學生要主動運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依據所學知識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及辨別真偽的能力。上海師大附中從「發展教育」理念出發,主張在學習方式上要給學生創設自主探究的時間與空間。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體驗知識建構的過程,體驗精神生活的意義,體驗發現與創造的快樂。幾年來,實踐了課堂教學「五活」,即「引入含活勢,形式要活潑,氣氛要活躍,探索有活力,結尾留活意」。在學習中讓學生樹立問題意識、懷疑意識、探究一是外部資源利用意識和合作意識。他們認為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是思想方法和思維方式的轉變。更進一步說就是人的改變,人的素質的改變。 學生的學習方法必須緊緊圍繞「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來設計。學生思維方式的轉變主要採取「聚合」與「發散」兩種方式。收斂性的思維是指人在解決問題時,以已有的知識、經驗為依據,遵循一定的邏輯規則去尋求唯一正確答案的思維方式。發散思維是指人在解決問題時,會同時想到若干個解決問題的途徑、方案、假設和結果,使問題的解決有較多的機會和較大的幾率。基礎教育階段,特別是高中階段,該以「聚合式」思維方式作為解決問題的主要方法。解決問題時必須先以基本概念、知識和經驗作初步判斷,在此基礎上再興發散思維,並開始質疑,最終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一味地追求「發散思維」或者「聚合思維」都是片面的。另外,課堂學習必須與實踐活動相結合。後者是前者的延伸與鞏固,學生正是在多種綜合實踐、小組活動中得到了感受和提升,學會了合作互助。 四、教師會教、教法得當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成功要素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會教,是關繫到教學成敗的重要因素。 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是學校普遍關注研究的問題,方法好比過河的橋和船,模式是從實踐中總結提升出來的模型框架,它對具體的表現形式產生指導性影響。作為教師長期工作在教學第一線,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在日常教學中都自覺不自覺地按照一定方法、一定的模式進行教學,但他們所沿用的方法、模式具有優劣之分。一些教師可能憑著慣性一直沿用一種不好的方法、模式,而自己也不曾發現,不以為然;一些教師可能一直沿用一種很好的方法、好的模式,但也「身在盧山中」不知其所言。我們認為在教學第一線進行教學方法、模式的研究,能引發教師對教學模式進行思考,學會從教學實踐中提煉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目標。有了好的方法才能保證好的教學效果的取得。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黨和國家一再倡導創新精神,要求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新一代,以適應自主創新發展的時代潮流,創新發展、合作互動、自主學習、啟發探究逐漸成為教育改革的主流。在各種各樣的教育改革中,不管是教育理念的革新,還是教學模式的改變,都在關注學生主體的全面發展、個體的差異需求,都在致力於改變學生對於學習的認識,包括對於學習本質、學習過程、學習方法、學習群體、情感體驗等的認識。改變學生的過程,教師的思想和行為也在發生著相應的變化。 新課程背景下課堂的建構,其指導思想歸納起來就是兩個減輕兩個提高:一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二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一提高教師教學效益,二提高學生學習效益。最終達到提高學校整體教育教學質量的目的。主要研討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才能實現課堂教與學的高效。同時從系統論觀點出發,全面研究影響課堂教學系統的各種因子,排除干擾因子,優化教學環境,實現課堂教學的優質高效。從而消除目前存在的「粗放型」的課堂教學。 有些學校提出「『探究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強調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格,注重教學中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尊重學生發展的需要。以培養學生探究性思維的方法為目標,以基本教材為內容,使學生通過再發現的步驟進行的學習。 五、運用好現代教學技術手段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助推器 當前,大力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已成趨勢,而且往往成為人們衡量課堂教學的成敗優劣的一個標准,可以說有效的運用現代教學技術手段是使課堂教學騰飛的助力器。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可以改變教學模式,擴大教學規模;改變學習環境,豐富信息資源;沖擊傳統的教學過程和教學形式,有利於因材施教;豐富傳統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提高教學的效果;促進教師不斷更新知識,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的理論和操作技能;改變了學生的地位,變被動為主動,實現了教與學的民主;變傳統的「學而優則仕」的教育價值觀為「人的自由、和諧、全面發展」的教育價值觀;成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具備了現代化的教育技術的物質條件不等於有了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課堂上簡單地運用了多媒體進行教學,也不等於課堂教學實效性已經提高。「實物現代化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還是人的現代化,即人的思想觀念、能力的現代化,也就是人的素質的現代化,這是教育教學現代化的核心。否則教學手段仍是之後的,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不可能得到整體的提高和長足的提升。 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需要有現代教與學觀念的教師和學生去掌握,去運用,否則只能是「好箭束之高閣,不能射應射之的」。教學手段要綜合運用,片面強調一方的作用都是不可行的。現實教學中擯棄一切傳統教學手段,處處都用現代化的教學技術,以致流於形式的觀念不可取的。正如有的學校所說「在課堂教學信息化的過程中,表現出課件使用失當,好像課堂教學不用多媒體就意味著落後沒有創新。教學媒體與技術的運用,本身並沒有過錯,問題出在人的思想上。只有當教學媒體自覺恰當地為教學藝術服務時,才能取得錦上添花的教學效果,也才能真正實現教學創新,體現出教學媒體的價值。如果忽略對教學本身內容的扎實鑽研,對教學藝術的追求,而片面強調課件的運用或者對教學技術手段過分依賴,只能導致教學技術化的危險傾向,即陷入到了教學上的形式主義道路。」其結果往往會影響教學實效性的提高。固守傳統,認為一塊黑板一支粉筆可以走遍課堂的思想也是要不得的。 六、提升教師的素質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根本 實施素質教育形勢下,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教師素質的提高是關鍵。現在形勢下,強調教師隊伍的建設更有著突出的現實意義和重大的時代意義。教師必須熱愛教育,為人師表,知識精博,態度嚴謹,教技高超,善於探索。」首先,我們認為是師德,即有從教的職業道德和做人育人的行為規范。其中責任感、愛心、為人典範不可或缺。第二、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必須造就一批研究型(或稱專家型)的教師。他們應該具有創新精神、研究能力,應有的特點和氣質是:能立足校本,立足課堂,從課改形勢出發,規范自己的課堂行為、課前行為和課後反思。 研究型的教師應該具有「五氣」:終身從教的志氣(他們的從教經歷和思想境界):銳意改革的勇氣(他們銳意改革和大膽創新的精神);博學多能的底氣(他們努力學習、提升自己的事跡);充滿智慧的靈氣(他們成功教學的典型案例);面向未來的大氣(他們遠離功利,著眼國家的利益和學生的未來發展的教學行為)。這種特質最終均應在課堂教學中體現出來。 當然,我們不能奢望每個教師都能成為教育專家,但是使每一位教師都能學習、感受和體驗研究型教師的特點和氣質並為之努力奮斗,從而促進他們的專業發展,為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提供最關鍵的師資保障是必要的。 課程改革實施的決定性環節是教師的專業發展,而最具有創新力的是青年教師。課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培養什麼樣未來人才和怎樣培養未來人才的問題;未來人才的能力和知識結構的形成離不開學習方式的變革;要想改進學生學的方式,必
❻ 課堂教學是怎樣形成逐漸增值 大學
理論上,大學同時具有教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三項重要職能。國內外許多知名大學也多在研究方面成績卓著,並以此譽滿全球。高校研究能力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大學集中了各類學科的一流人才,他們既是參與高等教學的教師,同時也是各自學科領域的專家,大學的獨特性質為高校教師提供了佔領學術制高點的客觀條件,大學也就有理由掌握一流的研究能力。但要注意的是高校的研究能力通常只體現在高校教師獨立或聯合負責的研究主體上,而大學生一般只能以類似「助手」的身份「半學習半實踐」性質的參與研究,「能力平平」的大學生更少有這樣的「殊榮」。能獨自開展有價值的理論或實踐研究的大學生鳳毛麟角。這樣的機會對於大學生來說已經是十分珍貴的經歷,非常有助於培養他們的嚴謹思考,獨立精神,學術氣質,實踐能力。本世紀,我國高等教育出現新的發展趨勢,高校大幅擴招,大學生平均能力與素質下降明顯,教育與研究資源相對不足,高校教師相應迅速擴編,教師平均能力亦較平平,高校大學生研究能力大幅退化。大學畢業生許多還依然像活在夢想里的孩子,要知道十六七歲到二十幾歲正是多數學生經歷大學生活的這幾年,是青年人形成人格品性的關鍵時期,二十至三十歲的階段是人最具活力有干勁,體質與智力狀態最佳的時間,也恰恰是畢業大學生立身創業的重要時期。那些有理想有抱負有能力的大學生能在畢業後正確高效的推進自己的人生部署。相反,未能注重嚴謹思考、獨立精神、學術氣質、實踐能力的大學畢業生一般需要花掉幾年甚至十幾年彷徨迷茫,可以說就源於大學四年中大學生在人格塑造方面的某種缺失。模仿、跟風、盲從、懈怠、擅變都是當今大學生的常見問題。研究能力是極重要的,應該在高校課堂教學中重視培養大學生的研究能力。一、在教學方針中強調。教學方針是諸多課堂安排的核心方向,有方針的導向,學生的研究能力培養將被視為評判教學成效的重要指標。二、教案及課程結構上重視。生動有效的培養工作還是要落實在課堂里,教師的授課方案和授課內容應切實、積極、系統、充分。三、正確引導學生價值觀、學習觀。多渠道多方式的優化學生內在認識,引導學生能主動地加強自身研究能力。學生獨立研究或者參與院系團隊研究應得到鼓勵,但應實事求是的看,研究需要時間、財力、資源等成本。大學生的研究成果是否有價值,是影響學生研究熱情的重要問題,高校應當建立一系列鼓勵大學生研究的機制。比如,整合和調動與高校關系良好的社會資源,為學生研究項目提供現實與施展的空間,真正產生社會價值。再如,舉高水平的學生研究成果大展或大賽,不止以獎金、稱號鼓勵,同時重視在媒體的信息傳播效應,重視學生研究成果的多維度價值推廣。在教學中培養大學生的研究能力,不僅僅是一項教學內容,其背後蘊藏著國家人才培養方針與戰略,他體現了大國高等教育的深謀遠慮,體現了高等教育對青年學子個體能力與發展的尊重,他的形式多種多樣,他的意義積極重大,他的實現任重道遠。
❼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實施教學過程
(一)轉變教育觀念,提高整體育人意識
對學校教育的整體改革實驗,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而言,教育者的教育思想是一個決定性的因素。因此,我們把轉變教育者的教育觀念放在首要位置,要使他們充分認識到情感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自覺地創造性地參與教育改革,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
首先,開展理論學習。教師有針對性地學習現代教育思想、發展心理學、素質教育理論。通過學習,每個教師都認識到改革的最終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健康心理素質和提高每個學生的創造能力並制定整體方案,切實樹立了整體育人的意識。
其次,組織教師認真鑽研和分析情感教育的具體措施,並積極進行探索。教師不僅積極主動地參與課題實驗研究,而且還在實驗實施的過程中創造性的探索出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陸續將研究成果發表,使課題研究向縱深方向發展。
第三,加強教師的形態激勵效果
這里的教師形態指教師的語態、神態、體態對學生的激勵作用。
1、語言激的勵性。教師的語言體現著一定的教育思想及教師自身的素質。教師的語言直接影響著教育的效果。這就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徵,研究語言的藝術。在教學過程中,針對不同的情況,使用不同的激勵性語言,對學生心目中的學習目標,使用信任、期望性的語言。激發學生的自信心去實現自己的目標,對學生經過努力獲得的成功,使用肯定性的、贊揚性的語言,使其內化為穩定的動力機制,對學生的某些過錯或錯誤,使用諒解、引導性的語言,促進學生養成反省的習慣,樹立再進取的信心。
2、形體動作的激勵性。教師的形體動作,能對學生產生較強的刺激和影響。激勵教育要求教師的形體動作對學生產生積極影響,每一次親切的撫摸,每一個贊美的手勢都表現出對學生的愛,使學生受到鼓勵,加強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
3、情感的激勵性。作為心理因素的情感,是師生關系的一個重要方面,教師的情感素質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對學生起很大作用,對教育效果產生重要影響。它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富有感情,通過贊許的點頭、期望的目光、會心的微笑,增強情感的感染力,使學生心境愉快健康,積極向上。
(二)利用環境,加強對學生的情感教育
這里的環境是指教育的物質環境和人際環境對學生的激勵作用。
1、物質環境。校園和教室的布置要富有教育性,使學生感到賞心悅目,並有美感體驗。校園要及時展示學生取得的各種成績和優秀作品,展示學生的才華,激勵學生不斷進取並取得新的成績。為此我們定期舉辦學生作品展、手工展、繪畫等。
2、人際環境。這里指和諧的師生關系和優良的校風班風。形成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和師生之間合作的氛圍,使學生的心境和情緒輕松愉快。良好的校風能激發學生奮發向上,具有強大的教育力量。在一個班集體中,同學團結友愛,互相幫助,互相促進,人人受到鼓舞,都能獲得主動的發展。
(三)善待學生,創設民主和諧的氛圍
學習氛圍,主要指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情緒情感狀態。我們以兩個層次的「三說」為切入點,強調教師要誠心誠意地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調動學生的智慧潛能,啟迪學生「我要學習」的需求,從而形成互相尊重與信任的良好氛圍。
「三說」的第一層為「敢說、大聲說、人人說」。提倡「敢說」,主要為性格內向或成績差的學生或暫時學習困難的學生打開「放膽」的通道,對學生尚未思考成熟的意見,不刻意追求完善,而鼓勵他們敢於表達。「大聲說」旨在培養學生直言不諱,樂於主動探索的精神;「人人說」體現面向全體學生,促進他們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的指導思想。第二個層次的「三說」為「正確地說,流利地說,愉快地說。」學生不但要樂於闡述自己的見解,並要趨於正確、完善,為此,我們主要採取了如下策略:
1、要關心和愛護每一個學生。蘇霍姆林斯基說:「熱愛孩子是教師生活中最主要的東西。」「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生是教師必須具備的美德,也是教師的天職。因而能夠得到教師的關愛,是每個學生最起碼的心理需求,師愛對學生來說是一種鞭策和激勵,對學生的成長和進步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因而教師要把愛心傾注到每一個學生身上,這是情感教育的基礎。一般來說,教師關愛優秀學生是比較容易做到的,而關愛那些學習困難、表現落伍的「問題學生」就比較困難了。這要求教師應具有強烈的事業心、高度的責任感、持久的耐心和真摯的愛心。實踐證明,教師用愛心播種理想,去培養文明,去啟迪智慧,塑造心理,轉化了相當的一批後進生和一些家庭有特殊情況的學生。
2、尊重和信任學生。自尊心是人的心靈中最敏感的角落,是學生對自己在集體中地位、作用的一種認識和評價。教師在教育活動中,如果發現學生做錯了事,或成績差,就恨鐵不成鋼,不去積極幫助分析找原因,而是一味地斥責、教訓、向家長告狀等,既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又容易產生逆反心理,乃至對抗的情緒,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自然會失敗。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灑向每一個學生,把關愛傾注於整個教育教學中,尤其在課堂上,我們對一些學習困難表現後進的「問題學生」多給一份愛心,多給於一點鼓勵,用教師那充滿期望的目光去驅散他們心中的孤獨與自卑,從而激勵他們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更好地掌握科學文化知識。
3、採取寬容態度,善於傾聽學生。對於學生提出的不合情理的問題和做出「怪異」的回答,採取寬容的態度, 一般不生硬地給予否定,僅提示他們「再聽聽別人的意見」,引得學生在研討中自悟,精心保護學生自尊心和自我發現的意識。
教師要善於傾聽學生的意見和呼聲,要和學生廣交朋友,多開展談心活動,與學生進行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教師要把自己的生活經歷及喜怒哀樂講給學生們聽,以引起師生在情感上的共鳴,這樣做可以取得較好的教育效果。比如,有一位剛畢業的青年教師,從事教學工作才一個學期,語文成績就很突出,我們在進行民意測驗時就發現,他所任教的兩個班的學生幾乎都這樣寫道:「他是我們最喜歡的老師。」這位老師為什麼能獲得如此高的評價?就是因為他能建立一種民主的課堂教風,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並視自己的學生為朋友、弟妹,在學生面前勇於承認自己在教學上的不足和工作中的錯誤,所以他贏得了學生的信賴和支持。
學生集中精力傾聽他人講話是尊重他人,向他人學習的表現,更是培養學生會說、正確地說的基礎。我們提倡在聽的過程中學會發現問題。如聽同學朗讀《小壁虎借尾巴》一課,朗讀聲剛剛停止,就有許多同學舉手,有的同學贊揚他「讀出了每種小動物說話的不同語氣」,有的幫他找出丟掉的字,然後說「我來重讀這句話」,久而久之,在傾聽中思考的習慣和能力以及尊重他人的情感能力會逐步形成。
(四)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
為給全體學生創設主動學習的機會,我們試行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根據學習內容、學生的水平、智能、性格特點、操作能力等,或混合編組或自願組合。合作學習時,將課桌拼成「凸」字形,5至8人一組,這樣,學生不再是面視老師,也可以面視同伴,為每一位同學創設了「無威脅」的課堂氣氛。小組合作學習的優點體現在:增強了信息的交流量;培養了互助合作的精神;鍛煉學生的組織管理能力,有效地推動了情感教育在課堂教學中的滲透。
(五)注重暗示教學法
暗示教學法的創始人是保加利亞的心理療法專家、哲學博士洛扎諾夫,他提出的「藝術手段不僅用來為課本基本材料的接受、理解創設愉快的氛圍,他們也必然會促進暗示的心理傾向——態度、動機和期待。」可見,藝術形式是一種很好的暗示調節與表達手段。學生在藝術美的熏陶下,使自己的情感得到自由的釋放和陶冶,不知不覺地排除急躁、輕浮、粗野的性情,使人的情趣、健康、心靈凈化,想像力和創造力得到豐富和發展,有利於學生良好的情感養成。在暗示教學中,要使學生養成勤於思考的習慣,兒童最具有好奇心,思維自由度大,無拘無束,不受限制。在實際操作中,我們善於保護這種好奇心,善於啟發他們思考,培養他們的愛好和興趣,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理智感。
(六)鼓勵學生學習創造精神
學生最終的學習目的是學會創造,在「情感教育」實驗中,我們體會到:每個學生的健康的情感,可以促進整體的情感形成和發展,增強現實的自豪感和凝聚力,而創新精神就產生於這種健康的情感中,我們有意識地從以下兩個方面引導學生敢於思考,勇於探索,善於創造。
1、鼓勵求異思維。當學生在學習過程處於民主和諧的氛圍中,並以主要的身份投入到學習中時,他們的求異思維會非常活躍。例如學習「比例的基本性質」一課時,學生通過閱讀,討論教學內容,認識到:80:2=240:6,兩個外項相乘80×6=480,兩個內項相乘2×240=480,通過計算證明了「在比例里,兩個外項積等於兩個內項積」,為發掘學生的潛在思維能力,教師要求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證明這一點,學生通過研討提出了用通分、化簡、比的基本性質等方法加以證明,學生求異思維得到發展。音樂課上,學生根據老師所教唱的歌曲或音樂,自編自演一些動作優美的舞蹈,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參與熱情。
2、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像。當學生饒有興趣地投入學習共同探討新知識時,他們的想像力會遠遠超出大人的意料,教師要適時地加以贊揚,並在教學中不斷啟發學生主動思維、發散思維,充分想像,還可以為孩子們創造能力的培養打下良好的基礎。
結論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窗前小兒女,人間第一情」,這些「人同比心,心同比理」的美好情感流淌在我們的血脈中,一個受到情感教育的人,一定會是一個溫暖、柔和、善於溝通並且能喚起人們對生活的熱愛與柔情的人,而不會是一個專橫霸道、粗野、暴戾的人。我們在情感教育中,讓學生有更多的活動,更多的參與,更多的平等交往與對話,更多的陶冶,更多的與自然界交融,更多的感受到被人欣賞、被人關愛的溫暖與幸福。因此,我們在該課題的實驗中總結出一下的情感教育規律:
1、以情育人,創設情感教育的良好情境;
2、以情動人,叩開情感教育的大門;
3、情知互促,提升情感教育的境界;
4、情意互促,鞏固情感教育的效果。
當然,情感教育的課題我們還要不斷向縱深方向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我們實踐的深入和經驗的積累,情感教育會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❽ 教學過程理論
(一、教學形式階段理論主要內容)
赫爾巴特的教學形式階段理論實質上就是課堂教內學的容完整過程,是包括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的課堂教學模式。
赫爾巴特將興趣分成四個階段:注意,期待,方法,行為,並根據兒童學習活動中的兩種思維方式:專心和審思,提出了教學形式階段理論.他指出,任何教育教學活動都是一個井然有序的,都經歷四個階段:
明了:興趣對直觀事物產生注意,教師進行提示,使學生獲得清晰的表象;
聯合:新舊知識發生結合,但是混亂;
系統:使聯合有序起來,獲得新概念;
方法:以作業為主,使知識鞏固、強化
❾ 導學·合作課堂教學模式如何讓學習增值
導學·合作課堂教學模式是我校在新課標背景下進行的課堂教學改革,雖只進行了一年時間,但已初步顯示了優勢。華師大崔允漷先生在《課堂轉型就是讓學生的學習增值》中說:「如果我們簡單地將學習分為想學、會學與學好(數量與質量),那麼課堂學習有如下四種值:一是動力值,即學生想學習的願望;二是方法值,即學生會學習的方法;三是數量值,即學生所學到的知識與技能;四是意義值,即學生學到的東西是有意義或受用的。」我認為讓學生的學習增值就是使學生的學習動力增強、學習方法優化、學習能力提升、知識價值轉化,而不是單指時間、空間以及課堂知識傳輸的容量大。
科學研究證明:合作學習能使學習增值。施萊文是研究合作學習最有影響的美國心理學家,他在1996年對52個合作學習的研究成果做了分析,結果是:33項成果表明能提高成績,16項表明與接受式學習沒有區別,3項表明比接受式學習差,由此我們可得出以下結論:合作學習和接受式學習相比,更能使學習增值!
我們進行了高一年級師生的問卷調查,同樣也證明了導學·合作課堂教學模式能使學習增值。大環境不變,教育仍有可為。有行動就會有變化。課改本身是新事物,是符合規律、具有生命力的,但對於實踐的教師而言,從領悟課改精神到摸索出成功的模式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改進的過程。我們的課改實踐僅一年,仍處於發展中的量變過程,但在老師們的努力下,成效已初步顯示。
一、學生的學習環境變了,想學的願望強烈了
1.課改初期高一年級每個班進行了班級文化建設,以塑造文化勵志的氛圍
在班主任的指導下,我們每個班進行了以下班級文化建設:班徽的設計及釋義、確立了班訓和班級目標、制定了班級評價制度、牆壁掛有班級勵志名言、後牆有學習專欄和小組評價欄等。在班級中塑造了文化勵志和小組合作競爭的學習氛圍,為導學·合作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創設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2.幫助學生創設更加安全、和諧、溫馨的學習環境
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於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將需求分為五種,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逐級遞升,分別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心理學家研究表明:人在確認心理安全和心理放鬆的狀態下,思維最敏銳、最活躍。
在課改的前期性教育活動中,我們教育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要相互尊重,同學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可以暢所欲言,每位同學都有發言權,不應該嘲笑任何同學的任何觀點。因為教育在前,所以學生們在開展合作學習時,情緒比較放鬆,心理比較開放,思維比較活躍,膽小的學生和學習「負積累」的學生,也開始敢表達自己的想法了。
3.從靜態的集體背景到動態的集體力量
在班主任和任課教師的共同努力下,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開展起來,學生們在小組合作學習時相互促進的氛圍濃厚,相互啟迪、相互促進;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產生的合作與競爭的氛圍使學生情緒高漲、思維活躍;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們分工負責,團結協作;學生們有了更多來自同伴的監督與約束。這些都印證了布魯納說的這句話:「同伴間的相互作用也是一種內部動機,在小組中,小組成員總是對其他成員產生著影響,能有效地促使其學習主動性的發揮。」
二、學生學習觀變了,學生更愛學習了
1.學生在教師引導和學習實踐中領悟著先學後教的意義
「先學後教,以學定教」是我們學校的教改宗旨。我們首先引導學生為什麼要「先學後教,以學定教」。
(1)讓學生明白了為什麼要先學
①學生獨立預學在先,自己能夠理解、掌握、整理的內容自學在先,讓學習發生結構性變化,為「課堂學習」建構一個前置性平台;
②學生在先學中產生疑惑並提出問題,產生認知沖突,帶著問題進課堂,有針對性地學習;
③通過教師引導討論、展示、檢測等方法暴露學生的問題在先,教師點撥、精講、評價在後;
④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表現在學習中的主體意識和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
(2)讓學生明白了為什麼要後教
①教師的教是針對學生預學中的疑惑有的放矢的教,教是建立在學生自主學習新知,自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基礎上,教師根據學生在自主預學中尚未解決的問題,作適時、適當的引導、點撥;
②教師的教是針對課堂上討論、展示、檢測等環節中學生暴露出的問題,精準地教;
③教是精準的幫助學生發展,以實現課堂時間有效運用、高效運用,從而避免教學的低效和無效。
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是「先學後教,以學定教」的理論依據。當學生能夠獨立解決某問題時,稱這問題處於該生之「現有發展水平(區)」;當其不能獨立解決某問題,卻能在教學的情境中,在教師的啟發、同伴的幫助下解決該問題,則稱此問題處於其「最近發展區」。
先學後教能讓學生自己解決現有發展區的問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學定教能使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在教師的點撥下解決最近發展區的問題,學生先學得越充分,現有發展區的問題解決得越好,教師引導下學生解決的最近發展區就越大,學生的潛能被激發得就越多。
2.體會到了合作探究的意義
為了能讓學生理解合作探究的意義,我們講了心理學的「頭腦風暴效應」的案例:有一家公司面臨這樣一個嚴重的問題:嚴冬季節,美國北方密密麻麻的電線上積滿了冰雪,以致壓斷線路,造成事故。依照事先定好的討論規則,有人提出設計電動清雪機,有的提出用電流或者震盪術掃雪,而有人卻提出可否用直升機帶上幾把大掃帚去掃雪,這一方案乍一聽令人失笑,但有一位工程師卻受到啟迪,想出了用直升機螺旋槳攪起的風掃雪的點子。
頭腦風暴法的意義在於它能集思廣益,它使每個參與者「思維共振」、「智力互補」,在思想的相互撞擊中產生新的思維火花,得出意想不到的、富有創造性的問題解決方案。我們引導學生在討論中每個人都自由、自信地參與,但是呈現出來的每個觀點屬於團體;鼓勵學生積極表達自己的觀點,即使自己的觀點是建立在其他人的觀點之上,只要進行了擴展和發揮,就值得肯定,與生成一系列觀點一樣有意義。在這樣的鼓勵引導下,學生的思維火花迸發得越來越多。
❿ 淺談教師該如何自我增值
邵思施 浙江省永嘉縣碧蓮鎮中心小學 325116 摘要:從教這么幾年,在教學工作中碰到的幾件案例,讓我明白了教師增值的迫切性。文章從時代賦予教師的重任、如何成為21世紀新型教師、繼續學習是提高自身內在發展的需要等四個方面論述了繼續學習的必要性。同時簡單闡述了教師繼續學習應該關注的四個方向:學習現代教育理論,更新教育觀念;構建多元化知識結構,做到一專多能;掌握現代信息技術,緊跟時代潮流;研究教學方法,當個會教書的老師。 關鍵詞:繼續學習 21世紀新型教師 自我增值 《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中指出,支持教師可以不再學習的理由可能有很多,但是支持教師應該繼續學習的理由似乎只有一條,那就是教師如果不學習就無法勝任現在的工作。筆者對此雖然不敢苟同,但是繼續學習確實是勝任現在的工作的重要理由。21世紀是知識爆炸的時代,在信息社會,一個人只有不斷學習,活到老學到老,才能與時俱進,不斷提高自身發展的水平。而教師作為人類文明的傳承者,繼續學習的意義尤為重要,不僅關繫到教育質量的提高,更是直接關繫到國家的昌盛繁榮。 一、學習現代教育理論,更新教育觀念 課程改革是以現代教育理論為指導思想的,如果教師不加強理論修養,就很難改變已有的陳舊觀念,而用這樣的觀念去看待課程改革,他們往往會表現出盲目、刻板的逆反心理及惰性心理。在很大程度上仍保持傳統的課程觀念不變,他們會把自己定位在課程開發的邊緣,甘當課程開發的局外人,對課程改革漠不關心,缺乏必要的參與意識,缺乏主動性、創造性。因此,沒有一定的理論素養,教師很難將自己真正融入到課程改革的浪潮中去。教師必須以先進的教育理論和方法武裝自己,為此,新的教育理論的學習應盡早進入教師的閱讀計劃。探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等書籍,也應成為教師案頭的必備書籍。教師還要通讀一下中外教育史,對人類教育的發展沿革、各個教育學派的基本主張以及當今世界教育改革的基本走向,有一個大概的了解;要系統地讀幾本經典教育論著,如國外蘇霍姆林斯基、布魯納、杜威的代表性教育論著,國內孔子、蔡元培、陶行知、葉聖陶等人的代表性教育論著,從中汲取一些基本的教育理論知識。 二、構建多元化的知識結構,做到一專多能 教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教師的任務就是傳遞給學生既有的知識,這在過去是條真理。教師將人類知識的精華部分、基礎部分嚼爛了給學生,學生牢固掌握了以後,就是作好了走向社會的全部准備。」可是,進入21世紀後,隨著科技的發展、電腦互聯網的普及,知識的更新更是日新月異。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如果我們教師還只是抱著一本教學參考書,去教給學生那些被咀嚼了不知道多少代的陳舊知識,又怎麼能滿足時代的需要,培養出符合時代要求的創新型人才?教育要面向社會、面向未來,這就要求教師的知識必須緊跟科學發展前沿,才能教給學生最新最實用的內容,而不是局限於自己的教科書。否則,當我們面對孩子們那些我們自己都不能回答的難題時,該如何自處?對著我訴苦的老教師,不正面對著這樣的尷尬局面嗎?現在的孩子越來越聰明了,他們的問題也是各種各樣的,天文地理、風土人情,或者是帶著時代元素的某些腦筋急轉彎,每一天從我們踏進校門的那一刻起,都不知道今天孩子們會出什麼樣的難題!因此,「教師要有一桶水」的年代過去了,當教師一次又一次被難題打倒時,教師的威信何在?因此,教師不得不重新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勤於學習,廣泛涉獵,廣泛積累,使自己不僅有豐富的學科知識,還要有廣闊的文化視野和文化底蘊。 三、掌握現代信息技術,緊跟時代潮流 在新課改的環境下,大力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已是勢在必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這種應用的立足點作了明確的闡述:「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及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這就要求廣大教師必須掌握現代信息技術,並能為其教育教學服務。很多老教師對著教室里的多媒體都有著手足無措的茫然,久而久之,就興起「不會教書了」的感慨,慢慢地就缺失了教學信心。他們不願意再去學習這種新興的技術,理由是年齡大了、記憶力衰退了、學不起來了……而事實上,是他們沒有認識到,信息技術對未來教育的影響之巨大,沒有意識到互聯網教育資源的豐富和快捷。教師不僅要學習現代信息技術,更要熟練掌握和運用這種技術,並應用到我們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最大限度地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作用。 四、研究教學方法,當個會教書的老師 有人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話雖然有失偏頗,但是也不能否認,學生學不好,很大一部分原因確實是教師教學方法不得當所造成的。教師要掌握教育學、心理學基本知識,並善於運用這些知識去深入了解學生、教育好學生。同時,教師還要去學習大量的教學案例,不斷汲取別人的經驗,並對一些特殊案例進行反思,從而改進教學方法,這也是教師提高自身素質的一個極為重要的途徑。提高教學方法的途徑很多,比如積極參加教科研活動,多讀一些教育名著,利用網路和廣泛的教師交流學習等等。 陶行知先生說「活到老,學到老,進步到老,追求真理到老」,只有不斷學習,才能緊跟時代的步伐,永葆年輕的心態。對於教師來說,能勝任現在的工作雖然不是我們繼續學習的唯一理由,但也是其中一條很重要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