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政府在增加教育投入上採取了哪些措施
一是中央出台了「1個百分點」政策(即:自1998年起至2002年的年中,中央本級財政支出中教育經費所佔比例每年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這一政策,是近幾年來在解決教育經費問題上的一個重大突破。中央財政「1個百分點」的政策出台後,全國大部分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也相繼比照中央的做法,增加了本級財政的教育經費支出。
二是各級財政努力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增加了教職工工資支出。中央財政為支持中西部貧困地區建立農村中小學教職工工資保障機制,2001年起,每年安排農村教職工工資轉移支付資金50億元,用於補助這些地區發放教職工工資。
三是實施「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1995—2000年,國家實施了第一期「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中央財政投入專款39億元,地方配套資金87億元,共計126億元。「十五」期間,在一期工程的基礎上,中央財政再安排50億元,加上地方配套資金,實施第二期「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兩期「義教工程」,中央和地方財政總投入近200億元,是我國有史以來財政資金投入最多的教育扶貧工程。
四是實施「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國務院決定2001年至2002年中央投入30億元資金,加上地方多渠道籌措的資金,由教育部、原國家計委、財政部和地方各級政府共同實施了「全國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
❷ 為何說師范教育經費投入機制應逐步完善
據報道,日前有教育部門負責人表示,盡管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為此做了很大努力,但師范教育投入保障仍然是一個短板,應加強師范教育需完善經費投入機制。
希望經過若干年持續努力,師資薄弱的狀況一定能夠從根本上得到扭轉,實現中央提出的目標,建設一支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的教師隊伍,為建設教育強國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❸ 如何解決教育經費投入不足
1 教育部撥復款、省撥款===》政府對教育制的投入至少達到GDP的4%,但這個口號十多年來一直未實現。
2 高校校辦產業、高校產學研結合,===》高校與市場的關系,自主獲取,這是高校未來發展的關鍵。
3 學費等===》高校與學生
4 校友、社會捐贈
5 調換觀念,中國教育投資最多的是高等教育,最少的是基礎教育。系統論認為,結構決定功能,因此可以適當對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經費投入進行合理分配。
目前,高校發展的最大障礙在於經費!!!政府撥款是按照學生的數量進行投入的,因此很多大學為了爭取更多投入,擴大招生計劃,求來更多學生,結果造成師生比懸殊,導致學習質量下降,人滿為患造成校內基本設施緊張,然後新建校區,負債累累.......
❹ 教育經費投入指標有哪些
主要有公共事業費、基本建設費、生均標准經費、人員工資等
❺ 該如果為女兒將來的教育經費儲備做計劃
基金定期定額投資,是指投資者在有關銷售機構約定每期的扣款時間、扣款金額及扣款方式,由銷售機構在約定的扣款日從投資者指定銀行賬戶內自動完成扣款和基金的申購。由於這種方法每次投入的金額一般較小,投資者可以通過一次約定,就能讓錢長期自動地工作,因此又被稱為「懶人投資法」。
比如,投資者決定對某隻基金投資1萬元,按照定期定額計劃,投資者可以每月投資1000元,連續投資10個月;也可以每月投資200元,連續投資50個月。
與單筆投資不同,定期定額投資基金的投資起點低,不加重經濟負擔;每月自動扣款,具有強迫儲蓄的功效,為投資人積累了資金;長期堅持,還可以獲取復利收益。
定期定額投資可以有效地分散投資風險。當基金凈值上漲時,買到的基金份額較少;當凈值下跌時,買到的份額則較多。這樣一來,「上漲買少、下跌買多」,長期下來就可以有效攤低投資成本,投資者也不必為選擇合適的投資時機而勞神費力。
如何投資理財一直是困擾市民的難題。市民普遍缺少專業的投資知識和經驗,也缺少炒股或者外匯買賣的時間和精力,於是"基金定投"業務應運而生。
與儲戶所習慣的"零存整取"方式相似的是,基金定投也像"零存整取"一樣方便,但顯然收益更高,也更具靈活性。利用基金定投,投資者可以規劃自己以及家庭成員的教育、養老、住房等財務目標。以工行目前推出的基金定投為例,如果投資者每月用1000元進行零存整取,按銀行現行利率計算,5年後本利共為64392元,而在同樣的時間內,用同樣的錢定投一隻年收益率為10%的基金可得77171元,多了1萬多元。可見,只要一定的時間積累,基金定投就能將復利效果發揮到極致,可使投資者獲得可觀的回報。在目前股市調整的時段,基金定投是個不錯的選擇。而目前工行第四期基金定投的最低投資額度仍為200元,門檻非常低。
堅持基金定投,所得收益可以作為將來購房買車的首付款,也可作為結婚的儲備金。長期來說,投資者甚至可以藉此為子女的教育金和自己的退休金做准備。
定期定額投資基金有什麼優點呢?
第一,定期投資,積少成多。根據自己的收入水平和理財計劃,每次定期定額投資的資金多則上千元,少則幾百元,但長期下來通過定期定額投資計劃購買基金進行投資增值可以「聚沙成塔」,在不知不覺中積攢一筆不小的財富。
第二,自動扣款,手續簡便。只需去基金代銷機構,如銀行,辦理一次性的手續,今後每期的扣款申購均自動進行。
第三,平均成本,分散風險。定期定額投資由於每月投資金額固定,當基金凈值上漲時,買入的基金份額少一些;當基金凈值下跌時,買入的基金份額就會多一些,這樣就很自然地形成了「逢高減籌,逢低加碼」的投資策略,獲得平均的成本,也免去選擇投資時機的麻煩,分散投資風險。
通過定期定額投資基金還要注意以下兩點:
第一,需要長期堅持。尤其是在市場波動,甚至下跌的情況下,這正提供給你一個逢低吸入更多籌碼的時候。
第二,需要量力而行。每月用來定期定額投資的錢一定不要影響到您的正常生活,不要設定不能承受的投資金額為日常生活造成負累。
❻ 教育經費的經費問題
(一)教育經費投入總量呈現快速增長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政府十分重視教育投入,大幅度地增加了教育經費投入。1980年全社會教育投資總量僅為114.15億元,到2000年則增加到了3849億元。「九五」期間,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累計達到14941億元,比「八五」時期全國教育經費總額增長了1.48倍,平均每年增長15.4%;全國教育總經費和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保持了連續5年增長的態勢,全國教育總經費佔GDP比例從1995年的3.22%提高到2000年的4.30%,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佔GDP的比例從1995年2.41%提高到2000年的2.87%;人均教育經費增長高於人均GDP增幅50個百分點。
(二)教育經費投入方式逐步多元化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明確提出了與國情和教育事業改革發展基本適應的教育指標,即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4%的目標,從而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教育經費投入的國家財政投入的主渠道。與此同時,為了進一步緩解中國教育經費僅由國家財政投入所帶來的不足問題,中國逐步實現了由過去單純的政府投資,向由國家、社會、外商、學校、集體與個人多元投資方向的轉變,從而使得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教育經費總支出中的比例逐年下降,而非財政性教育經費占教育經費總投入的比例有了明顯提高。
(三)教育經費的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
為了充分了解各級教育經費的供需狀況、監督各級政府對教育的投入、規范並加強學校收費管理、合理使用有限的學校資源並提高教育經費的使用效益。我國政府及其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先後制訂了一系列管理辦法及法規。並積極探索高等學校撥款機制,加強教育專項經費項目管理和學校的財務管理,均收到了積極的效果。 (一)教育經費投資總量不足
盡管中國加大了對教育經費投入的力度,教育經費總規模呈現出了較大幅度的增長,但從相對數和平均數來看,中國教育投入卻呈現逐年下降趨勢。
1、從相對數來看。按照衡量教育投資規模的國際指標———教育投資佔GNP的比重和教育投資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來看教育投資規模:我國教育投入佔GNP的比重由「六五」期間的2.77%下降至「八五」期間的1.95%,而與此相對照,這一比例的世界平均水平為5.2%、低收入國家為3.6%、中低收入國家為4.6%、中等收入國家為5.2%、高收入國家為5.5%。2、從平均數來看。近些年來,雖然國家大幅度增加了教育經費的支出,但由於各類在校學生和教職員工卻以更大幅度的比例增加,從而導致生均預算內教育經費占人均GNP的比重僅為11.28%,遠低於發展中國家1992年的平均水平,更不用說發達國家超過20%的平均水平,由此可見,我國生均教育經費投入不足問題的嚴重性。
(二)教育經費支出結構失衡世界多數國家教育經費支出一般呈現出寶塔型結構,即在分配教育經費時,優先滿足初、中等教育發展的資金需求,在此基礎上增加對高等教育的投資。但中國目前在初、中等教育尚未普及的情況下,將本來有限的教育經費大量投資在高等教育領域,使得中國高教投資比重偏高,不僅高於發展中國家,而且高於發達國家,造成教育經費錯置、基礎教育薄弱,從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國民素質的全面提升;同時這種失衡的教育經費支出結構也與各類教育事業發展規模和目標極不適應,嚴重阻礙了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
(三)教育經費使用效益偏低我國不僅教育經費總量不足,而且存在著十分嚴重的浪費現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校辦社會現象普遍,擠佔了學校本已十分有限的教育經費開支。中國各級各類學校都普遍存在著學校辦社會現象,尤其是高等學校,一般都擁有自己的附屬醫院、幼兒園、小學、初中甚至高中,這種學校辦社會現象,造成中國學校後勤職工占教職工的比例過大,後勤支出佔了國家教育經費的很大一部分,使原本就不寬裕的教育經費更加捉襟見肘。據統計,1998年中國高校後勤職工占教職工的比例為60%左右;而日本的這一比例僅為22%。
2、教育設施大量閑置,利用率低。前幾年,在國家大力發展基礎教育的號召下,各級地方政府掀起了一陣改建、擴建中小學校舍的高潮,但隨著適齡入學兒童數量的減少,許多剛建好的新校舍就成了擺設,結果是浪費了本已十分有限的農村教育經費資源;高等學校也同樣存在著的浪費問題,如各高校除了擁有學校圖書館外,各院系都設有自己的資料室,這種分系分層次設館,造成大量圖書重復購置,使用率很低。
(四)籌措教育經費的政策法規難以落實
雖然國家頒布了一系列的關於增加教育投入的法律法規,但在實際操作中卻困難重重。如《教育法》中明確規定了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到二十世紀末達到4%的目標,但時至今日的2003年,實際教育投入與4%的目標還相距甚遠,只有不到3%。又如《教育法》提出的教育經費「三個增長」要求,可是有的省份由於經濟因素、主觀因素和管理因素等方面的原因,出現了連續好幾年都達不到要求。這種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嚴重影響了中國教育經費的籌集和使用。 (一)多管齊下增加教育經費總量在不斷提高國家財政投入的前提下,採取各種措施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對教育經費的投入,從而提高教育經費投入總量。
國家財政應按照《教育法》的要求逐步提高教育經費投入比例。當今世界各國都把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各國的公共教育經費的增長速度都高於GNP的增長速度,佔GNP的比例逐步提高。1993年與1990年相比,世界公共教育經費佔GNP的比例由4.9%上升到5.1%。中國中央財政應建立以財政撥款為主,其它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為輔的體制,逐步增加對教育的投入,保證國家辦的學校教育經費的穩定來源。確保《教育法》中規定的「三個增長」,即「各級人民政府教育財政撥款的增長應當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並使按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教育費用逐步增長,保證教師工資和學生人均公用經費逐步增長」。
(二)積極拓展其它籌資渠道
積極拓展其它籌資渠道。在現今中國財力相對有限的條件下,要想大幅度增加對教育投入,僅僅依靠國家的財力顯然是不夠的,還必須積極開拓其它籌資渠道,包括個人、集體企業單位對各級各類教育機構予以資金或實物的捐贈與贈予等。
(1)鼓勵學校創收。應鼓勵學校在完成國家指令性教育、科研任務的前提下,可以充分利用學校現有辦學優勢,大力開辦各類自主收費的成人教育和職業培訓,增加學校教育收入。
(2)廣泛吸收社會資金,走校企聯合辦學的道路。國家可以採取一系列優惠政策,如對辦學投資所得收益免徵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措施,來鼓勵和支持企業事業單位、科研機構以及個人與高等院校聯合辦學,創辦私立大學和民辦高校、職校,從而一定程度上解決中國教育經費相對短缺的問題。
(3)強化對城鄉教育費附加稅的徵收。城鄉教育費附加是發展基礎教育、擴大地方教育經費的一種稅收。為了確保城鄉教育費附加足額到位,其徵收必須實行直收直繳,嚴格實行收支兩條線,征、管、用一條龍,避免漏征、漏交和挪作他用現象,對不按期完成徵收任務的應從財政中扣除,直接劃入預算外資金專戶。
(4)發行教育彩票。考慮到當前國家教育投入財力不足而財政壓力又很大的背景,再加上彩票市場在中國所具備的巨大潛力。中國可以借鑒國外發達國家通過教育彩票籌集教育經費的經驗,發行專門的教育彩票來籌集建立專項教育投資基金。
3、調整教育負擔結構,合理分擔公共教育經費。中國各地經濟發展不平衡,經濟不發達地區,尤其是老、少、邊、貧地區義務教育的發展受到當地經濟和財政水平的嚴重製約,造成教育經費不足,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國家應加大實施對經濟落後地區為主要對象的教育經費轉移支付的力度,平衡地方教育財政開支,縮小各級教育投入水平的明顯差距,保證義務教育制度的真正落實。
(三)科學合理地調整教育經費分配結構
1、優先發展初、中等教育。基礎教育是教育的基礎,根據國外發展教育的歷史經驗,加強基礎教育對於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一般來說,教育經費的分配是與該國經濟、教育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經濟、教育發展水平較低的國家,應以發展義務教育(一般指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初中階段)為中心,隨著經濟發展,逐步轉向發展中等和高等教育。現今,由於我國經濟發展處於起步階段,對教育的投入必將十分有限,國家應該將這有限的教育經費重點向義務教育傾斜,提高義務教育在總教育經費中的比例和生均教育經費水平,從而達到普及基礎教育和義務教育的目的,鞏固義務教育成果,進而為發展後期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提供前提。
2、合理安排高等教育中各學科的結構比例。學科結構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勞動力分工、產業結構等,集中地體現了社會對人才的種類、規格、知識、能力、素質等各個方面的要求。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的加快,對高校的學科專業建設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各高等院校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將有限的教育經費投入優先發展的學科和專業,使培養的學生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提高辦學效益。
(四)提高有限教育經費的使用效率
1、盡快推進學校後勤社會化的改革。由於在推進學校後勤社會化時,必然考慮到社會承受力。所以為了順利推進這項工作,國家可以通過先撥付一定數量的扶持基金專門用於啟動高校後勤產業化工作,等條件成熟的時候通過採取一系列諸如減免所得稅、部分營業稅等稅收優惠措施,推進高校後勤逐步走向社會化,最終實現高校後勤的徹底分離。
2、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減少本已十分有限教育資源的浪費。一是合理規劃和布局各級各類教育學校的結構和規模,減少因結構和規模不當而造成的教學資源浪費;二是對學校內部教學設施進行統一規劃,統籌配置,改變現今按院系、按層次重復設置和購買的狀況,提高使用效率;三是合理安排教師工作,適當提高教師的周課時量,減少富餘人員,降低師生比。
❼ 企業教育經費的投入有幾項
《 關於企業職工教育經費提取與使用管理的意見》
財建〔2006〕217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財政廳(局)、總工會、勞動和社會保障廳(局)、教育廳(委)、發展改革委、科技廳(局)、人事廳(局)、國防科工委(辦)、國資委(經貿委)、國家稅務局、地方稅務局、工商聯: 為深入貫徹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落實《國務院關於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05〕35號)和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見〉的通知》(中辦發〔2006〕15號),推動「創建學習型組織,爭做知識型職工」活動深入開展,培養和造就一支高素質的職工隊伍,更好地為實施「十一五」規劃綱要、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提供人才保證,有關部門共同制定了《關於企業職工教育培訓經費提取與使用管理的意見》,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工作實際,認真組織落實。 附件:財政部 全國總工會 國家發改委 教育部 科技部 國防科工委 人事部 勞動保障部 國務院國資委 國家稅務總局 全國工商聯關於企業職工教育經費提取與使用管理的意見 附件:
-
財政部 全國總工會 國家發改委 教育部 科技部國防科工委 人事部 勞動保障部 國務院國資委國家稅務總局 全國工商聯關於企業職工教育經費提取與使用管理的意見 為認真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國務院關於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05〕35號,以下簡稱《決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見〉的通知》(中辦發〔2006〕15號,以下簡稱《意見》)和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精神,推動「創建學習型組織,爭做知識型職工」活動深入持久開展,加速職工隊伍的知識化進程,現就企業職工教育培訓經費的提取與使用管理,提出以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企業職工教育培訓的重要性 (一)全面提高職工隊伍素質,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較高的職工隊伍,是實現「十一五」規劃的關鍵。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強調加快推進人才強國戰略,加強人力資源能力建設,實施人才培養工程。企業職工教育培訓是開發人力資源,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競爭力的基礎工作,是提高職工職業技能和崗位能力,適應經濟發展、技術進步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各類企業要充分認識加強職工教育培訓的重要性,承擔本企業職工教育培訓的組織、實施和管理工作。 (二)企業職工教育培訓是我國教育和人才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和加強人力資源能力建設的重要途徑。加強職工教育培訓工作,加快培養創新型人才和專業化高技能人才,帶動企業職工整體素質的提高,是企業的重要職責;企業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工作是企業職工教育培訓的重要內容,對於提高企業專業技術人員整體素質和創新能力,提高企業的科研技術水平、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發揮著關鍵作用。《決定》明確指出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加快人力資源開發,是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推進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解決「三農」問題、促進就業再就業的重大舉措;是全面提高國民素質,把我國巨大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提升我國綜合國力、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各類企業都必須高度重視職工教育培訓工作,履行職工教育培訓的職責。 (三)提高職工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是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切實維護職工的學習權、發展權的迫切需要。企業要進一步完善各項措施,提供職工參加學習和培訓的必要保障,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質的職工隊伍,加速工人階級知識化進程,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 二、進一步明確企業職工教育培訓的內容和要求 (一)企業職工教育培訓的主要內容有:政治理論、職業道德教育;崗位專業技術和職業技能培訓以及適應性培訓;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企業富餘職工轉崗轉業培訓;根據需要對職工進行的各類文化教育和技術技能培訓。 (二)企業要強化職工教育和培訓,突出創新能力和技能培養,加大高技能人才培養力度,鼓勵職工崗位自學成才,切實提高職工技能素質,提升職業競爭力。 三、切實保證企業職工教育培訓經費足額提取及合理使用 (一)切實執行《國務院關於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國發〔2002〕16號)中關於「一般企業按照職工工資總額的1.5%足額提取教育培訓經費,從業人員技術要求高、培訓任務重、經濟效益較好的企業,可按2.5%提取,列入成本開支」的規定,足額提取職工教育培訓經費。要保證經費專項用於職工特別是一線職工的教育和培訓,嚴禁挪作他用。 (二)按照國家統計局《關於工資總額組成的規定》(國家統計局1990年第1號令),工資總額由計時工資、計件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加班加點工資、特殊情況下支付的工資等六個部分組成。企業應按規定提取職工教育培訓經費,並按照計稅工資總額和稅法規定提取比例的標准在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當年結余可結轉到下一年度繼續使用。 (三)企業的職工教育培訓經費提取、列支與使用必須嚴格遵守國家有關財務會計和稅收制度的規定。 (四)職工教育培訓經費必須專款專用,面向全體職工開展教育培訓,特別是要加強各類高技能人才的培養。 (五)企業職工教育培訓經費列支范圍包括: 1.上崗和轉崗培訓; 2.各類崗位適應性培訓; 3.崗位培訓、職業技術等級培訓、高技能人才培訓; 4.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 5.特種作業人員培訓; 6.企業組織的職工外送培訓的經費支出; 7.職工參加的職業技能鑒定、職業資格認證等經費支出; 8.購置教學設備與設施; 9.職工崗位自學成才獎勵費用; 10.職工教育培訓管理費用; 11.有關職工教育的其他開支。 (六)經單位批准或按國家和省、市規定必須到本單位之外接受培訓的職工,與培訓有關的費用由職工所在單位按規定承擔。 (七)經單位批准參加繼續教育以及政府有關部門集中舉辦的專業技術、崗位培訓、職業技術等級培訓、高技能人才培訓所需經費,可從職工所在企業職工教育培訓經費中列支。 (八)為保障企業職工的學習權利和提高他們的基本技能,職工教育培訓經費的60%以上應用於企業一線職工的教育和培訓。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要將職工教育培訓經費的重點投向技能型人才特別是高技能人才的培養以及在崗人員的技術培訓和繼續學習。 (九)企業職工參加社會上的學歷教育以及個人為取得學位而參加的在職教育,所需費用應由個人承擔,不能擠占企業的職工教育培訓經費。 (十)對於企業高層管理人員的境外培訓和考察,其一次性單項支出較高的費用應從其他管理費用中支出,避免擠占日常的職工教育培訓經費開支。 (十一)礦山和建築企業等聘用外來農民工較多的企業,以及在城市化進程中接受農村轉移勞動力較多的企業,對農民工和農村轉移勞動力培訓所需的費用,可從職工教育培訓經費中支出。 四、企業職工教育培訓經費的補充 (一)企業新建項目,應充分考慮崗位技術技能要求、設備操作難度等因素,按照國家規定的相關標准,在項目投資中列支技術技能培訓費用。 (二)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和項目引進、研究開發新技術、試制新產品,應按相關規定從項目投入中提取職工技術技能培訓經費,重點保證專業技術骨幹、高技能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培養的需要。 (三)企業工會年度內按規定留成的工會經費中,應有一定部分用於職工教育與培訓,列入工會預算掌握使用。 五、加強職工教育培訓經費的管理 (一)建立健全企業職工教育培訓經費提取和使用的規章制度,嚴格按照規定范圍和控制額度開支。企業的經營者應確保本企業職工教育經費的提取與使用。 (二)企業職工教育培訓主管部門要根據職工教育與培訓計劃合理安排職工教育培訓經費使用,大型企業集團提取的職工教育培訓經費可與二級單位(或二級法人單位)劃分一定的比例分別管理與使用。 (三)鼓勵各企業建立職工個人學習與培訓賬戶制度,採取單位、個人、工會共同向賬戶注資方法,支持職工個人學習與培訓,並建立學習檔案,完整記錄職工學習與培訓的情況。 (四)對自身沒有能力開展職工培訓,以及未開展高技能人才培訓的企業,應按照《意見》要求,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對其職工教育培訓經費實行統籌,由勞動保障等部門統一組織培訓服務。 六、完善經費提取與使用的監督 (一)企業工會應當積極組織開展「創建學習型組織,爭做知識型職工」活動,切實維護職工的學習權利,督促企業履行對職工的培訓義務,並依據已簽訂的集體合同中有關職工教育培訓的條款參與監督企業職工教育培訓經費的提取與使用。 (二)企業職工代表大會或職工大會、企業審計等有關部門要分別履行監督企業提取與使用職工教育培訓經費的職責。 (三)企業應將職工教育培訓經費的提取與使用情況列為廠務公開的內容,向職工代表大會或職工大會報告,定期或不定期進行公開,接受職工代表的質詢和全體職工的監督。 (四)各級勞動保障、審計部門要加強對企業職工教育培訓經費提取與使用情況的監督,引導企業落實職工培訓特別是高技能人才培訓任務。 (五)充分發揮公眾輿論依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實施監督的作用,促進企業按要求承擔職工教育與培訓義務
❽ 教育經費投入的重點應放在哪裡
他認為,這是關繫到中華民族的問題,而不是清華、北大的問題。 早在上世紀90年代,我國就計劃將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提高到4%,遺憾的是這個目標至今沒能實現。教育經費投入不足,直接影響了教育事業的發展,這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則是,這有限的教育經費該如何使用,其投入的重點應放在哪裡?在實際操作中,有限的教育經費實際上更多地投入到了高等教育,並重點投入到了北大、清華等名牌院校。其目的,正如張保慶副部長所言,是為了支持少數高校躋身世界一流大學行列。 偌大中國,沒有一所世界一流大學,這似乎讓許多國人感到汗顏。於是,創建世界一流大學成了無數國人的一個夢想、一個「情結」,成了我國教育奮發圖強的目標所指。可是我們似乎忘了,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目的是什麼,其基礎和條件是什麼。縱觀世界上的一流大學,幾乎無不出自教育發達國家,換句話說,只有教育整體發達,高等教育整體水平較高,才可能「支撐」起一流大學,沒有發達的教育整體作支撐,創建世界一流大學便失去了堅實的「地基」,便猶如在空中建樓閣,在沙丘上壘寶塔,最終不過是脫離實際、違反教育規律的空想。 從這個角度看,要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必須依賴於我國高等教育整體水平的提高,而高等教育整體水平的提高,又必須依賴於基礎教育整體水平的提高。個中道理其實是一樣的:基礎教育是教育發展的「基礎」,沒有發達的基礎教育作支撐,高等教育便不可能發達,基礎教育整體薄弱,高等教育便不可能「高」到哪裡去,離開了發達的基礎教育,所謂高等教育發達將同樣是空中樓閣。 而從目前我國基礎教育的現狀看,廣大農村地區的基礎教育薄弱、發展滯後,是影響整個基礎教育水平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國家有限的教育經費投入,其重點應該是基礎教育;而對基礎教育的經費投入,其重點應該是農村的基礎教育,特別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農村基礎教育。而不應該反其道而行之,將有限的教育經費重點投入到高等院校,投入到少數幾所名牌院校。 創建世界一流大學,也許很重要,但是提高我國教育的整體水平,應該比創建一流大學更為重要。在目前整體教育水平不高的情況下,要求少數幾所高校去創建世界一流大學,未免顯得不切實際,好高騖遠,甚至有「拔苗助長」之嫌。我們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目的,不是為了了卻一個「情結」,更不是為了贏得一份不切實際的榮耀,而是要著眼於整體教育水平的提高。只有整體教育水平提高了,世界一流大學的行列里才會自然而然有中國高校的一席之地。
❾ 某縣2019年投入教育經費2500萬元,並計劃2020,2021年兩年
設該縣投入教育經費的年平均增長率為x,根據題意得:
2500(1+x) 2 =3500.
故答案是:2500(1+x) 2 =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