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學案導學模式教師應重點注意什麼
各種課堂教學模式如何實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
一、外地課堂教學改革經驗介紹
(一)洋思中學(校長蔡林森,現任校長秦培元)
江蘇省泰興市洋思中學本是一所地處偏僻的村聯辦初級中學。1980年,當時泰興縣天星鎮六個村的農民,為了解決子女就近上初中的問題,集資了兩萬元錢,買了七畝地,建了26間平房,辦起了 洋思中學,當時只有5個班,13名教職工(只有1名公辦教師,4名民辦教師,8名代課教師),220名學生。教學設備幾乎全無,課桌全是借的。然而就是在這樣「三流辦學條件、三流師資隊伍、三流生源質量」的情況下,歷經多年的實驗研究,洋思中學成功的創立了全新的教學模式,創出了一流的教學業績,走出了一條以自主學習為根本的教學改革與發展道路,成為一所全國聞名的學校,成為基礎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幟。如今的洋思中學已今非昔比,他們從偏僻的農村走進了泰興市區。學校佔地120畝,現有65個初中班,在校學生3200多人。
洋思中學成功經驗可以總結為48個字,即:尊重主體、面向全體(洋思的辦學思想);講求實效、持之以恆(洋思的德育教育);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洋思的課堂教學模式);深化改革、發展產業(洋思的辦學體制改革);從嚴治校、科學管理(洋思的學校管理);艱苦奮斗、無私奉獻(洋思的教師隊伍)。
辦學理念:「沒有教不好的學生」、「讓每一位家長滿意」。洋思把「教好每一個學生」、「辦人民滿意的學校」作為天職,作為教育信念。
教學模式:「先學後教、當堂訓練」。
「先學」:教師簡明扼要地出示學習目標;提出自學要求,進行學前指導;提出思考題,規定自學內容;確定自學時間;完成自測題目。
「後教」:在自學的基礎上,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式的學習。教師對學生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進行通俗有效的解釋。
「當堂訓練」:在「先學後教」之後,讓學生通過一定時間和一定量的訓練,應用所學過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加深理解課堂所學的重、難點。
課堂的主要活動形式:學生自學——學生獨立思考——學生之間討論——學生交流經驗。
洋思中學的「三清」運動,即:「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就是要求學生向每節課要質量,向每天要質量,向每周要質量。「堂堂清」:要求學生課堂上必須盡力完成相關的學習任務。
「日日清」:對課堂上完成的練習,教師在課後及時批閱後,對出現的問題及時找相關的學生個別輔導。 「周周清」:每個星期的周末,對部分學生的一周學習情況進行檢查。「三清」清的內容:學生必須掌握的最基本內容。比如:課堂練習的必做題、英語單詞、基本背誦內容、基本公式、規律等。
「三清」清的對象:學困生。關鍵是,教師要把這個工作做扎實,並堅持不懈。
(二)杜郎口中學(校長崔其升)
杜郎口中學,偏居山東省茌平縣的一個普通農村中學,坐落在離杜郎口鎮約一公里的曠野中,距縣城23公里。偏僻閉塞,地處徹底的農村,周圍都是大片的田地;設備簡陋,連像樣的用來上公開交流課的音箱都沒有;師資力量薄弱,學校老師正規師範本科畢業的很少,專科畢業的較多,甚至中師畢業的也佔有相當可觀的比例。當時的情景可概括為:班子不思進取,教師人心渙散,學生厭學嚴重,家長怨聲載道。許多學生紛紛離鄉轉學,甚至本校教職工的子女都要到別的學校就讀。有關領導幾次下決心要撤並這所瀕臨絕境的學校。這個曾連續10年考核全縣倒數的學校,自2002年始,每年綜合考評都在全縣前3名,教學成績直線上升。05年報考一中268人,考上了267人。 杜郎口中學的課堂教學改革,一言以蔽之,就是解放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室都是方陣式排位,四桌8人一組。教室里沒有講台,除了一面牆是玻璃窗外,其餘三面全是黑板;老師在課堂上只准講十分鍾,講多一分鍾都要挨罰。教育界專家稱杜郎口中學的創新課堂是「農村教育的一場革命」。
杜郎口中學把旨在體現「教為主導、學為主體、師生互動、共同發展」的教改套路概括為「三、三、六」自主學習模式。即:
課堂自主學習三個特點:立體式、大容量、快節奏。
立體式——目標任務三維立體式,任務落實到人、組,學生主體作用充分發揮,集體智慧充分展示。
大容量——以教材為基礎,拓展、演繹、提升,課堂活動多元,全體參與體驗。
快節奏——單位時間內,緊扣目標任務,周密安排,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達到預期效果。
自主學習三大模塊:預習——展示——反饋。
預習——明確學習目標,生成本節課的重難點並初步達成目標。
展示——展示、交流預習模塊的學習成果,進行知識的遷移運用和對感悟進行提煉提升。
反饋——反思和總結,對預設的學習目標進行回歸性的檢測,突出「弱勢群體」,讓他們說、談、演、寫。「兵教兵」「兵練兵」「兵強兵」。
課堂展示六個環節:預習交流、明確目標、分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鞏固、達標測評。
預習交流、明確目標環節——通過學生交流預習情況,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分組合作——教師口述將任務平均分配到小組,一般每組完成一項即可。
展示提升——各小組根據組內討論情況,對本組的學習任務進行講解、分析。
穿插鞏固——各小組結合別組展示情況,對本組未能展現的學習任務進行鞏固練習。 達標測評——教師以試卷、紙條的形式檢查學生對學習任務的掌握情況。
(三)東廬中學(校長陳康金)
東廬中學是江蘇省南京市溧水縣永陽鎮一所農村初中,座落在秦淮河源頭的東廬山下,原是一所基礎薄弱的農村初中,曾長期處於師資水平差、生源質量差、硬體設施差和教育觀念落後、教學手段落後、教育質量落後的「三差三後」狀況,並因教育布局調整一度成為撤並對象。為擺脫困境,謀求出路,陳康金校長和他的同仁們自強不息,大膽探索,在廣泛借鑒各地先進經驗的基礎上,於1999年開始嘗試「教學合一」的教學改革,通過幾年的實踐,學校的改革取得了預期的效果。中考成績已連續三年名列南京市前茅。最近幾年,學校中考的平均成績穩定在省重點高中錄取線以上。
東廬中學的「教學合一」教學改革主要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改革備課模式,實行以「講學稿」為載體的分工合作、取長補短的備課改革;第二部分是改革課堂教學模式,實行以「講學稿」為施工藍圖的小組合作、師生互動的課堂教學改革;第三部分是改革課後輔導模式,實行以「講學稿」為根據的查漏補缺、教學相長的課外輔導改革。他們做到教學目標達成「周周清」。他們從課前備課,到課堂教學,到課後輔導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
「講學稿」是集教案、學案、筆記、作業、測試和復習資料於一體的師生共用的教學文本,是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充分整合後的校本課程,是「教學合一」的載體。講學稿的編寫有一定的流程,其編寫模式可概括為「提前備課、輪流主備、集體研討、優化學案、師生共用」。
用「講學稿」教學要做到「四精四必」(精選、精講、精練、精批;有發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評、有評必補)。
「講學稿」應用的三個環節:
課前准備:
老師經歷:下「題海」→集體編寫講學稿→個人課前備課→檢查批改上交的講學稿→個人課前最後一次調整教學方案。
學生經歷:讀課本→結合講學稿嘗試課本習題→完成講學稿上學前准備,並嘗試完成部分新知→上交講學稿→課前短時間的同學交流。
課內交流:
學生活動(交流感悟):質疑釋疑,交流討論,積極思維,尋求結論,力求突破。
教師活動(啟發點撥):辨疑解難,啟導發現,啟迪思維,引導遷移,鼓勵創新。
課後反思:
教師:課後反思主要落實在備課組所有老師討論本節課的心得體會,討論成功與不完善的地方,以及學生中還可能存在的問題;撰寫錯題集、課後記。
學生:課後要把講學稿留白部分完成,格式不正確的糾正過來,錯誤的訂正正確,還要在「講學稿」相關欄目或空白處填寫學習心得等。要求學生每隔一段時間,將各科講學稿進行歸類整理,裝訂成復習資料。
(四)學案導學
「學案導學」是以「學案」為載體、「導學」為方法,教師的指導為主導,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體,生生、師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教學模式。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教學效益,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
學案導學的一般過程
1、教師編「學案」 教師對學案的設計,應從教材的編排原則和知識系統出發,對課程標准(大綱)、教材和教參資料以及自己所教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認識水平等進行認真的分析研究,合理處理教材,盡量做到學案的設計重點突出,難點分散,達到啟發和開拓學生思維,增強學生學習能力的目的。
2、學生自學教材
完成學案中的有關問題是學案導學的核心部分。它要求教師將預先編寫好的學案,在課前發給學生,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帶著問題對課文進行預習。同時,教師在學生自學過程中應進行適當輔導。
3、討論交流
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教師應組織學生討論學案中的有關問題,對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問題應引導學生展開討論交流,形成共識。而學生在討論中不能解決或存在的共性問題,教師應及時匯總,以便在精講釋疑時幫助學生解決。
4、精講釋疑
精講釋疑就是在學生自學、討論交流的基礎上,教師根據教學重點、難點及學生在自學交流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重點講解。
5、練習鞏固
練習的設計應緊扣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能力培養目標及學生的認知水平。練習題要求學生當堂完成,讓學生通過練習既能消化、鞏固知識,又能為教師提供直接的反饋。教師對練習中出現的問題應及時發現,給予指正,做出正確的評價。
「學案」可分為:學習目標、診斷補償、學習導航、知識小結、當堂達標測試五個環節。
學習目標:目標的制定要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新理念,針對本節的課程標准,制定出符合學生實際的學習目標。目標的制定要明確,具有可檢測性,並與本節當堂達標題相對應。
診斷補償:首先設置的題目重在診斷和新知有聯系的舊知學生掌握的情況,目的是發現問題後進行補償教學,為新知的學習掃清障礙;其次有利於導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學習導航:學案設計思路:①樹立「先學後教」理念,學案要以「學」為中心去預設。主要解決學什麼、怎樣學的問題。②教師在設計本部分內容時,要用學生的眼光看教材,用學生的認識經驗去感知教材,用學生的思維去研究教材,充分考慮學生自學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思維問題。③給學生充分的學習時間,每個知識點學完後,要配以適當的題目進行訓練,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
知識總結;當堂形成知識網路,及時復習,力避遺忘。最好是學生自我總結。
達標測試:緊扣本節課的學習目標,選擇能覆蓋本節課所學內容的題目;對學生進行達標測試,以查看本節課學生的學習效果,並針對學生反饋情況及時進行補償教學;難度不可太大,以考查知識的掌握及運用為主。
(五)山東省濰坊五中
濰坊五中深入研究了學生的學習規律,圍繞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的構建,以「小組有效合作學習」研究為突破口,進行了堅持不懈地探索與實踐,總結出了「三課型五環節教學」模式,改變了課堂結構,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課堂效益明顯提升。
自主、互助、學習型教學模式
自主,是指問題由學生自己去發現解決,規律有學生自己去探索應用,概念由學生自己去概括提煉,文本由學生自己去解讀感悟,實驗由學生自己去設計操作,作業由學生自己去布置選擇。
互助,是基於小組內外互動的學生問學生、學生教學生、學生幫學生、學生檢查學生、學生影響學生、學生引領學生。
學習型,即由教為主變為學為主,由個體學習為主變為合作學習為主,課堂不再是教師講授表演的舞台,而是學生自主學習、研究、交流的場所,教師的講堂真正變成了學生的學堂。
小組有效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的根本目的是讓學生走向自主管理、自我約束、主動學習、自我完善、自我發展。通過合作學習,把每個人都變成了學習者、探究者、管理者,又是學習、管理、研究的受益者。
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它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教學形式上的改變,它更是一種教育理念的轉變。
學習小組的建設
首先是合理分組。小組人數以4人為宜,採用異質分組,即把全班同學按學情均衡的進行分組,做到組間同質,組內異質。
其次是小組成員的角色分工。小組內設有記錄員、資料員、紀律監督員、聲音控制員、時間控制員、家校聯絡員等。
再次是要不斷創設小組內的文化建設,不斷增強小組凝聚力,激發內驅力,實現更高層次的合作。
小組長的培養
小組長是小組建設中至關重要的人物,小組長的好壞直接關系著小組建設的成敗,因為這一部分學生是班級的主力。
大家往往只注重是的小組長現有的能力,而忽略了對人的潛能的開發與培養。
我們往往是把選組長這一簡單問題復雜化了,而又把培養組長這一復雜的問題簡單化了。
定期開展小組長培訓,組織優秀小組長經驗交流,把主要精力也放在了對組長的培養上。
對於組長的培養,班主任要有耐心和愛心,這是一份相當細致而又堅巨的任務。①做好小組長的思想工作;②明確小組長應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質:誠實、剛正、以身作則;③明確小組長的職責;④在實踐中培養組長的組織能力和協調能力。
三課型五步教學法
五步教學即:學(預習自學)──研(合作探究)──展(交流匯報)──教(精講提升)──達(當堂達成)。
新授課的教學模式是:情境導入、明確目標──學案導學、導引誘思──展示交流、點撥提升──當堂鞏固、課堂總結──達標檢測、布置作業。
復習課的基本模式是:概括導入、確認目標──梳理知識、落實雙基──典題引導、點撥深化──達標練習、提升能力──反思歸納、課堂小結五個環節。
講評課的基本模式是:錯題統計、找准錯因──自主糾正、反思內化──展示思路、暴露問題──重點點撥、方法指導──變式訓練、二次達標。
(六)山東省濰坊十中
濰坊十中是一所各方面都很一般的學校,一般的師資,一般的生源,一般的教學設施,佔地不足1萬平米的校園。學校選擇了走內涵發展的道路,提升了學校的辦學水平。特別是2005年以來,在開齊課程、開足課時,不增加學生在校學習時間,不增加學生作業負擔前提下,通過調整教學關系,構建「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 走出了一條輕負擔、高質量的教學改革之路。
構建教學模式,打造課堂流程
明確一個中心:讓學習成為學生喜歡的事情。
把握兩大主題:「自主」與「互助」。
改造教學內容:把過去兩堂課、三堂課或一個單元的教學內容作為一個整體安排教學程序,進行「模塊」推進,留給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時間和空間,以便於學生從整體上思考和把握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增強教學的整體性,提高學習效率。
打造常規課堂的教學流程
(七)江蘇省溧陽市後六中學
後六中學是一所面臨被撤並的學校,兩排小小的教學樓,陳舊的實驗室和食堂,操場更是小得可憐,三個年級不能同時出操。
2003年,後六中學的中考排名是全溧陽市第21名。而2004學年第一學期結束,期未全市統考,後六中學的初一、初二位居全市第四,初三居第三; 2006年初三模擬考和中考成績,後六中學均位居全市第一。
除了教育質量出眾之外,更讓人驚奇的是,它嚴格按照國家規定的課程標准開課,且非中考科目開齊開足,沒有延長教學時間,沒有額外補課,沒有疲憊不堪的師生,沒有做不完的作業。
堅持十六字的管理宗旨:規范科學,求真務實,低耗高效,追求卓越。
實施「常規+細節+過程=奇跡」的管理模式。
抓好常規、抓嚴細節、抓實過程
抓好常規,就是指常規管理要講究規范性和科學性。只有管理行為科學而規范,管理工作才能扎實而有效。
抓嚴細節,就是指採取具體的措施和方法,不僅要有認真嚴謹的工作態度、一絲不苟的工作作風,更要講究精細化的操作。
抓實過程,就是在學校管理的過程之中,持之以恆地抓嚴、抓好各項管理措施,始終如一地落到實處,以達到管理工作實效性和長效性的有機統一。
常規管理只有真正落到實處,才能成為學校發展的現實生產力。
❷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啟發式教學
「啟發式」教學,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任務和學習的客觀規律,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採用多種方式,以啟發學生的思維為核心,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促使他們生動活潑地學習的一種教學指導思想。
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啟發式教學應做到: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引導學生主動
興趣往往對要學習研究的目標產生很大的激勵作用。怎樣讓學生產生興趣是一個關鍵問題。比如,可以借用諸如類似講英文故事,唱英文歌等效果,調動學生的情緒,讓學生產生求知的慾望,教師適時展開主題,與學生建立起互動的信息反饋渠
(二)互動參與,啟發思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問題被教師或學生提出並思考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通過諸如提問、鼓勵學生討論等多種教學方式來提示啟發、導引學生思維方向不偏離正確軌道。要意識到,在課堂上,教學的主體是學生而非教師,在採用何種教學方式的問題上,要慎重選擇。但不論是講授法、問題法、發現法還是觀察法、演示法等,目的只有一個,即啟發、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自主能力。啟發是著眼點,是啟發學生如何探究未知領域,如何通過自己的學習活動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形成個性。
(三)以人為本,給學生平等與尊重
長期以來的語文教學以知識的傳授為主,過分強調教師的主體地位,學生處於被動接受和服從的地位,自主意識被嚴重束縛,要想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就要努力營造一種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教師應該蹲下身子,讓下架子,關愛學生,成為學生最信任的親人、最知心的朋友。
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所需要的是更多的素質型人才,需要能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善於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人才,需要勇於創新、善於創新且不斷自我提高的人才。我們的教育是為社會服務的,培養社會需要的素質型人才的。所以,實施素質教育是社會客觀的需求,也是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啟發式教學,是經過實踐檢驗並且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和發展的一種科學的教學思想。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運用科學藝術的課堂教學方法,不但能使學生牢固掌握科學知識,而且同時著重培養了學生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成長與自我發展的能力,避免了離開課堂就無法提高自己的消極現象。
❸ 什麼是問題教學法
問題教學法,就是以問題為載體貫穿教學過程,使學生在設問和釋問的過程中萌生自主學習的動機和慾望,進而逐漸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並在實踐中不斷優化自主學習的方法,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問題教學法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什麼是問題教學法?問題教學法就是教材的知識點以問題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在尋求,探索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中,掌握知識、發展智力、培養技能,進而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這種課上,教師有意地創設問題情境,組織學生的探索活動,讓學生提出學習問題和解決這些問題(這種作法的問題性水平較高),或由教師自己提出這些問題並解決它們,在此同時向學生說明在該探索情境下的思維邏輯(這種作法的問題性水平較低)。「問題教學」為學生提供了一個交流、合作、探索、發展的平台,使學生在問題解決中感受語文的價值和魅力,在教學活動中以「問題」為線索,基於問題情境發現探索知識,掌握技能,學會思考、學會學習、學會創造,促進學生創造思維的發展。
問題式教學法,就是以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線索,並把這一線索始終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即教師首先提出問題,學生帶著問題自學教材,理解問題、討論問題,最後教師根據討論的情況,有針對性地講解,准確地引導學生解決問題。
問題教學法,就是以問題為載體貫穿教學過程,使學生在設問和釋問的過程中萌生自主學習的動機和慾望,進而逐漸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並在實踐中不斷優化自主學習的方法,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問題教學法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問題教學法是通過提出一系列問題來處理教材組織教學的一種閱讀教學方法。其特點是打破按課文順序逐段講讀的限制,抓住與理解課文密切相關的幾個關鍵問題,引導學生深入閱讀和思考。由於學生提出的問題往往面廣量大,教師應予以歸納整理,有針對性地選擇與課文重點、難點有關的問題提交學生討論。
問題教學法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為中心,進行創造性教學的方法。這里所說「以問題為中心」,就是以創造的開始——問題為紐帶來組織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把問題貫穿於教學過程的始終,這樣就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把學習知識的過程,變成了學生自主探究的「再發現」、「再創造」的過程,進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科學精神,構建創新素質 。
一是創設問題情境,激活學生思維。實踐證明,疑問、矛盾、問題是思維的"啟發劑",它能使學生求知慾由潛伏狀態轉入活躍狀態,有力地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開啟學生思維器官的鑰匙。有經驗的教師都很注意通過質疑問難,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這些問題面前自求自得,探索思悟。他們或用提問法,直接將問題擺到學生面前;或用激情法,間接激發學生探求問題的熱情;或用演示法,使學生因驚嘆結果的微妙而去推論其原因所在;或用故錯法,讓學生在笑過之後再反思其中的乖謬等等。
二是講究"布白"藝術,追求啟發思維的實效。布白"藝術,即指在教學中要留有餘地,讓學生在利用想像填補空白的過程中,追求啟發思維的藝術效果。因此,這種"布白"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提高學生探究並解決問題的興趣。一般說來,教學中過於"實",往往只能使學生記住條條框框,囫圇吞棗地生搬硬套。惟有化實為虛,使教學中有問題可供學生思考、探索,才能形成無窮的意味、幽遠的意境。
新興的「問題教學法」是以培養學生自主意識和主動性行為為特徵的,這是完全符合馬克思主義觀點的。馬克思說過:人是主體,自然是客體,主觀性便是從客觀世界的角度揭示人由受動變為主動、能動的特徵。新興的「問題教學」注重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培養學生學會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培養學生主動提問題的能力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新興「問題教學」是以學生提出問題為前提的。問題式教學法改變了教師"以講為主,以講居先"的格局,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注重了學生自學能力和積極探索精神的培養和鍛煉,提高了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和水平。
問題教學法的教學步驟一般是:(1)提出疑問,啟發思考。(2)邊讀邊議,討論交流。(3)解決疑難。(4)練習鞏固。問題教學法的教學重點比較明確,教學內容比較集中,並通過問題討論的方式組織教學,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培養他們的閱讀分析能力。
「問題教學法」的基本結構與實施我們可概括為「三環」、「六步」。
「三環」為: 第一環節:創造問題情境,發現、提出問題,並使問題定向,為「生成」問題。第二環節:對生成的定向問題,進行自主探究(個體與集體合作學習),分析、解決問題,為「探索」問題。第三環節:對探索的問題及時反饋,在驗證中得以解決,並進一步拓展問題,為「發展」問題。
「六步」為: 第一步是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發現並提出問題。第二步引導學生對提出的問題,結合教學目的,明確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即問題定向。第三步學生自主探究,分析問題,提出假設、猜想,設計解決問題方案。第四步對假設方案、推論、嘗試解決問題。要允許學生犯錯誤,這往往是正確的先導。第五步是對解決的問題及時反饋;進行科學檢驗,使問題解決,並掌握科學方法。第六步是對解決的問題再質疑,使問題得以拓展與延伸,使學習的知識系統化,又為探求新知奠定基礎。
以上「三環」、「六步」是「問題教學法」的基本結構與操作程序,在實踐中應結合學科特點與教學實際加以靈活運用。
1、適時原則。實踐證明,教師准確地把握好教學時機,有利於在思維的最佳突破口點撥學生,啟迪學生智慧的火花。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即是要求教師當學生心憤求通、口悱難達,急需教師啟示開導的時候,適時而教,便如"時雨化之",可收到良好效果。同時,教師啟發思維的問題的深度的難易要適中,速度的快慢要得宜,廣度的大小要恰當,量度的多少要相應,恰到好處地引發學生積極思維,"跳一跳,摘桃子",使學生的思維提高到"最近發展區"的水平。這就要求教師在啟發思維時,要掌握好精到的教學藝術辯證法。
2、因人循序 。教師啟發思維應注意每個學生的個別差異性,啟發思維的重點難點、方式方法等必須因人而異。教師啟發思維的這種個別追求,正是使課堂教學與因材施教緊密結合,增強其針對性的關鍵措施。另外,教師啟發思維還應注意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循序漸進。學生的思維發展總是從具體到抽象、從個別到一般、從簡單到復雜的,教師循其"序"而導引,可以使學生課堂思維活動富有節奏感和邏輯性。不過,有時故意打破順序,使學生超越知識空白而跳躍前進,大膽設想猜疑,然後小心實驗求證,也是發展學生直覺思維與創造性思維的必需。
3、反饋強化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調動各種途徑和手段啟發學生的思維時,也應注意"聽其言,觀其行",接收從學生身上發出的反饋信息,並及時做出相應的控制調節。這就要求每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有較好的注意分配能力,才能及時地捕獲准確的反饋信息。同時,對於學生所作出的反饋信息,教師還應做出及時而准確的評價,強化學生的思維操作,調動學生課堂思維的積極性。教師恰到好處的表揚或贊許,會使學生的思維活動得到積極強化;相反地,教師恰如其分的批評或否定,會使學生及時改正思維的錯誤。
新興「問題教學法」是以學生提出問題為前提的,但是學生敢不敢提出問題?能不能提出問題?會提出怎樣的問題?問題是否有價值?怎麼讓學生提出問題?這一系列問題越來越為人們關注,對此筆者採取以下策略。
1、鼓勵質疑,養成良好習慣一個人在小時候有問不完的問題,可為什麼從小學到高中問題卻越來越少了呢?是不是我們的學生什麼都懂了,不需要問了呢?當然不是!查究原因,除了學生生理、心理上的變化原因外,主要原因還在教師身上,在教師為自己、為書本樹立的「權威」上。我們有些教師常常扮演把原本活生生的生命變成僵屍的角色。為了改變這種壓制學生的局面,煥發學生的生命力,我們教師要積極認真做好質疑引導工作。首先,要創設氛圍,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如可先做幾個性格開朗的同學的思想工作,讓他們主動發言,進而帶動更多的人提出問題;同時必須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環境,使學生質疑的積極性大大提高。其次,要不斷訓練,形成習慣。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的促使學生質疑,如可採取激勵機制。幾十年以前,茅以升在教結構力學課程的時候,採用學生提問、教師回答的方式,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的難易程度評分。難度最高、最有創造性,且能難倒老師的就得高分。這樣,學生提問題的積極性極大提高了,各種疑難問題、有創造價值的問題、意義深遠的問題接踵而來。在教學的開始階段,也可採取強制手段,如作為作業,要求學生針對一篇文章、一段文字提出一定量的問題。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質疑的習慣就會逐步養成。
2、教給方法,提高提問質量質疑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往往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但一些摳字眼、鑽牛角尖之類的問題不是教師所期待的。這關鍵在於教師要先教給學生方法。比如,語文課如何選定思考點,可以對不同體裁的文章確定不同的設疑出發點:對散文著重分析立意和靈活的表現手法;對說明文著重在說明順序及方法的掌握上下功夫;對議論文則緊扣觀點與材料的統一及論證方法進行教學;對小說則通過人物形象來把握作品主題等,不必糾纏文章的細枝末節。我們除了教會學生如何選思考點外,還應教會他們遵循思維規律來提問,採用搭橋式、遞進式、比較式、因果式、轉換式、逆向式等方式來提問和質疑。經過一段時間訓練後,學生大多能提出較有質量的問題。
3、優選教法,凸現主體地位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筆者曾經作過這樣幾個步驟的嘗試:
①自我感悟,發現問題這一步是讓學生在深入領會文章內容的基礎上自主提出問題。當學生質疑問難提不到點子上時,教師應以鼓勵為主,消除他們的畏懼心理。如果遇到學生沒有問題或提不出有價值的問題,教師可以有意識的與學生互換角色,提出重點問題,同時發揮小組協作精神,讓學生自由討論,嘗試解答;也可以採取半扶半放的方式,使學生思維既不跑偏又能體現自主性。當學生有了問題之後,我們要在致力於訓練學生思維廣度的同時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和靈活性,加強求異求佳策略的研究,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注意點:凡學生問的教師不問,見疑則喜,堅持無錯原則。
②梳理問題,突出重點。在這一步,教師教會學生對問題進行分類、梳理。一般分三個過程:小組交流,歸納;大組交流,劃去重復;再讀課文,梳理出先後解決的問題。這一步驟進行得好,能防止問題問得支離破碎及教師跟著學生走。注意點:在保護學生積極性的同時,幫助學生進行分類,看看哪些問題通過認真思考、查閱資料或請教他人就能解決,哪些問題涉及到課文的重點難點,有必要在課堂上重點解決,從而引導學生由淺入深逐漸學會提問,提高提問的水平。要讓學生養成非「疑」不質、是「難」才問的習慣。問題設計可以採取先大後小,先同後異的方法。
③師生互動,嘗試解答這一階段要盡量給學生討論交流的時間,要讓學生嘗試解答,凡學生能解答的教師不答,教師在必要時給予點撥,教師的點撥常常有撥雲見日的效果,但一定要用在學生山窮水盡之時。要引導學生解決問題,不能直接把答案拋給學生。
④及時總結,引發深思通過師生互動,有的問題得到了解決,這時,教師應幫助學生順藤摸瓜,及時整理思維路線,總結學習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保證可持續發展。同時,在初步解決已有問題的基礎上引發出更多、更廣泛的新問題,從而把學生引上創造之路,進而成為創造者。傳統問題教學和新興問題教學各有特點,一個側重教師提問,引導學生「學答」;另一個側重學生提問,引導學生「學問」。無疑,新興問題教學有利於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學習積極性的提高,但傳統問題教學運用得當,也可取得與新興問題教學一樣的功效。
1、創造從問題開始。而問題的產生,要注意事物的「特點」與「關系」。因此,教師在教學中的設問與情境的創設要精心設計,既不能過於暴露、直接,又不能過於隱蔽,使學生難於發現問題,要做到「暗示」。在「問題意識」培養中,對問題產生的相關因素要加以注意:如知識的積累、心智技術發展、動機與情緒狀態和個性思維習慣等。為使學生把發現的問題大膽提出來,教師要注意學生的心理傾向,克服膽怯和從眾等表現,營造一個民主、和諧、寬松的學習氛圍。
2、問題教學在理念上,不要為問題而問題,要從創造性教學培養問題意識、科學精神和構建創新素質的宗旨出發,注意問題的層次性;不能只限於「呈現型」問題,要注重「發現型」問題與「創造性」問題。要提倡學生在學習中的「智力探險」。教學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問題的發現、分析和解決的過程上。對於問題答案只要有合理性,就要肯定,不搞惟一的標准答案。為此,教師要在教學中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平等首席」,而不是問題解決的「裁判」和知識的「權威」。
3、問題教學為達到培養學生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習慣,無疑要大力進行發散性思維,多角度思考問題,但同時也要注意歸納、綜合,進行集中性思維,使二者結合。只有這樣,才能在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造性思維習慣的同時,做好知識的建構與積累。學生思維的培養是離不開問題的。因此,問題教學從根本上講是「問題源」的開發,即左右腦的潛能的開發與和諧發展。科學研究表明,其中右腦的開發與利用,極有利於創新精神的培養。在一定意義上講這正是問題教學的本質所在。
4、注重教學過程中的「雙主體」關系與作用。問題教學,要以學生主體主動參與學習為前提,但是學生主體性能否在參與中極大地發揮出來,還有賴於教師的正確的指導作用。也就是要把教師教學的主導落在學生的主體的活化與能動性的發揮上。為此,問題教學對教師的主導作用要求不是削弱而是更高了。為使學生成為「理解」和「發現」客觀世界的促進者和引導者,教師要努力在教學中「喚醒」學生的在參與學習中的「問題意識」,具有探究心;「創設」豐富的問題情境,使學生能更好的發現問題;「啟發」認知沖突,大力發掘創造潛能;「點拔」問題的關鍵處,使學生提出深層次的問題;「鼓勵」學生積極發現新問題,大膽提出問題;「引導」問題定向,在自主探究中分析、解決問題和拓展問題,更深刻地理解問題。總之,要使問題充滿教學過程,不止於學生的頭腦之中。
❹ 問題教學法的基本原則
1、適時原則。實踐證明,教師准確地把握好教學時機,有利於在思維的最佳突破口點撥學生,啟迪學生智慧的火花。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即是要求教師當學生心憤求通、口悱難達,急需教師啟示開導的時候,適時而教,便如時雨化之,可收到良好效果。同時,教師啟發思維的問題的深度的難易要適中,速度的快慢要得宜,廣度的大小要恰當,量度的多少要相應,恰到好處地引發學生積極思維,跳一跳,摘桃子,使學生的思維提高到最近發展區的水平。這就要求教師在啟發思維時,要掌握好精到的教學藝術辯證法。
2、因人循序 。教師啟發思維應注意每個學生的個別差異性,啟發思維的重點難點、方式方法等必須因人而異。教師啟發思維的這種個別追求,正是使課堂教學與因材施教緊密結合,增強其針對性的關鍵措施。另外,教師啟發思維還應注意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循序漸進。學生的思維發展總是從具體到抽象、從個別到一般、從簡單到復雜的,教師循其序而導引,可以使學生課堂思維活動富有節奏感和邏輯性。不過,有時故意打破順序,使學生超越知識空白而跳躍前進,大膽設想猜疑,然後小心實驗求證,也是發展學生直覺思維與創造性思維的必需。
3、反饋強化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調動各種途徑和手段啟發學生的思維時,也應注意聽其言,觀其行,接收從學生身上發出的反饋信息,並及時做出相應的控制調節。這就要求每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有較好的注意分配能力,才能及時地捕獲准確的反饋信息。同時,對於學生所作出的反饋信息,教師還應做出及時而准確的評價,強化學生的思維操作,調動學生課堂思維的積極性。教師恰到好處的表揚或贊許,會使學生的思維活動得到積極強化;相反地,教師恰如其分的批評或否定,會使學生及時改正思維的錯誤。
❺ 中學語文說明文,議論文,文言文說課模式,最好可以直接套用,急求!
文言文:
《岳陽樓記》說課材料
長期以來,文言文教學囿於「精華」二字,強調知識接受,只注重把語法、文法講深講透,卻忽略了學習的主體,教學過程中缺少師生獨特情感的體驗,形成文言文教學模式的單一、固定化。無疑這樣的教學不能適應新課改的需要,更不能培養學生對古典文化精髓的感悟力。因此,文言文教學必須從更高的層面和更廣闊的視角來把握,應該讓學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有一個領會的過程,有一個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和情感體驗,對文章對作者發表真知灼見的過程。充分利用信息資料去了解作品的本身,讓課堂教學成為師生交流經驗的反思過程、資料整合的合作過程。在探究中學習、在合作中提高、在感悟中升華,才能真正使文言文的教學個性化、多樣化,從而達到新課標對中學階段文言文提出的更高教學要求和教學評價:「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的品位和審美情趣。」
一、教學理念
1、倡導自主學習。自主學習是建立在自我意識發展基礎上的「能學」;建立在學生具有內在學習動機基礎上的「想學」;建立在掌握一定的學習策略上的「會學」;建立在努力基礎上的「堅持學」。選擇古文《岳陽樓記》的擴展課,正是充分考慮到初三學生古文賞析的能力、評價作品的能力和認知事物的能力已達到一定的深度和廣度,會感興趣於作品的文質兼美、立意高遠,從而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這樣,在老師的精心的指導下,學生在「能學」、「想學」的前提下,掌握學習古文鑒賞的策略,達到「會學」,為今後探究古文並「堅持學」奠定基礎。提高學生人文素養,豐厚文化底蘊,實現自主交流、自主探究,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2、構建開放課堂。新課程強調將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教者力爭將課堂創設成為探究、交流、合作的陣地。師生雙方在相互交流中溝通,在相互啟發下補充,共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表述自我的情感與體驗。這種自主、活潑的課堂會在豐富教學內容的同時,求得新的發現,實現教學相長和師生的共同發展。對於千古詠唱的岳陽樓其資料極其豐富,不是教師所能全部掌握和了解的,充分利用學生智慧資源,鼓勵和引導學生藉助網路、現代媒體參與教師備課,在廣度、深度上創建開闊的課堂思維空間。
3、尊重個性體驗。教師用贊許的目光和適當的鼓勵,創造一個和諧寬松的學習環境。給學生以思想的自由、欣賞的自由和發表見解的自由。讓學生把眼光集於作品的美感美質,關注作者審美意識的投射。引導學生由課本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倡導學生從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懷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抱負生發開去,引發學生對歷史、當代社會周圍事的評議,體現自己審美創造的個性。
二、教材分析
《岳陽樓記》是人教版第五冊第六單元的一篇古文,是千古傳頌的名篇。不僅文采斐然,而且立意高遠。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胸襟和遠大抱負,體現其人格的魅力,彷彿一盞燈,至今仍給人以明示。它既是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和古典人文教育的較好載體,也是適應新課改創建古文教學多樣化的典範課例。
三、學生分析:
初三年級,學生心理發展趨於成熟,在形象思維豐富的同時,抽象思維有了較深層次的發展。對於文學的欣賞不僅僅停留於感性體驗而且具有了理性的分析與較高層次的審美。正是基於培養學生古文自主學習能力、開拓學生思維空間、提高文化品位、倡導個性分析的考慮,我選擇了《岳陽樓記》這篇結構美、語言美、立意美的文章並設計了本節拓展性教學。
四、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文章寓情於景、卒章顯志的寫法,把握作者獨辟蹊徑、精心設計的巧妙;正確理解名言警句的深刻內涵。
2、過程與方法:在學生充分搜集、篩選信息資料的基礎上,自主交流、積極探究,在合作學習中讓學生體驗探究的樂趣。通過師生交流、相互提高,達成審美意識的共識。
3、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作者胸襟、抱負的同時,體會作者的政治理想,引導學生對人生的思考,對歷史和傳統文化思想的借鑒。
(二)、教學重點:體會作者設意的獨特,領會文章寓情於景、卒章顯志的寫法。
(三)、教學難點:領會名言警句的深刻內涵以及作者的志趣。
(四)、教學方法:學生自主交流、師生合作探究,輔之以創設情景法。
(五)教學流程:
1、情境導入:展示中國古代被譽為「四大名樓」的圖片,配以古典音樂。以王勃《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崔顥《黃鶴樓》「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的美文妙句,引出文人騷客對岳陽樓的吟誦。
2、合作交流::
嘗試以網路資料豐富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探究慾望。課堂上通過小組成員自主交流,實現資源共享,培養學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識。
3、自主探究:問題一:在「前人之述備矣」的情況下,范仲淹選擇從那一角度為岳陽樓作記?問題二:文中哪些獨到之處使《岳陽樓記》成為千古傳頌的名篇?通過學生的討論、交流,形成思維的交鋒,師生交流,達成共識。使學生能從審美的角度把握課文本身,理解作者寫景意圖所在。
4、思維拓展:在對作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深入理解,對作者為情設景、緣情抒情的感悟之上,領悟古代仁人志士的志向,更准確把握范仲淹的「憂樂觀」,進而聯及近現代的「今仁人」。評論之時充分給予學生言論的自由,讓其從感性的體驗上升的理性的分析,開拓課堂自由創造的空間。
5、創新訓練:在蓄積情勢的狀態下,以洞庭湖、岳陽樓煙波浩渺、雄偉壯觀的實景展示,激發學生寫作熱情,借景抒情寫出自己獨到的感悟。
本節課設計的意圖是:力圖改變古文教學過於沉悶的課堂氣氛,過於固定的教學模式,體現新課改下對古文教學的要求,以適應新形勢的需要。真正達到古文教學與現代化教育整合,珍視傳統文化基因與創新審美相結合。這只是嘗試,是一次不成熟的探索,但會促使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更新和完善。
----------------------------
《桃花源記》說課稿
各位評委: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陶淵名的《桃花淵記》,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五方面對本課的設計進行說明。
第一、 分析教材。
1. 課文的地位及作用。
《桃》是蘇教版語文初二下冊第一單元的一篇文言文。這篇課文可以是文言知識的再積累、再鞏固。為今後的文言學習都大有裨益;況且,本文線索分明,語言樸素優美,意蘊深廣,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寓知識性、思想性於一體的課文。
2. 教學目標。
課程標准提出: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共同發展的三維教學理念,結合文言文的體裁特徵,本文教學目標設定為:
(1) 理解重要實虛詞的含義
(2) 理清本文的線索。
(3) 體會世外桃源虛實相生,寄託的社會理想。
3. 教學重點。
本文的教學目標就是本課的學習重點。
4. 教學難點。
本文的難點就是目標的(3)
第二、 分析教法。
(1) 這節課主要採用問題導引法、啟發式、講解法。對於文言文,學生底子薄,有些文言詞語需要老師直接點撥;有些可以結合以前所學知識及整體感受啟發喚起學生的認知;對於課文內容的理解,教師可以設疑激趣問題導引,使學生在問題中閱讀,目標明確,提高效率。
(2) 採用多媒體等電教手段。這種方式的運用,可以增加作品的魅力,產生好的視聽效果,吸引學生注意力;擴大教學容量。
第三、 分析學法。
這節課主要採用朗讀法、討論法。文言的時代距離要求學生讀准音,讀透意,體味文言的音律美,意韻美,熟讀成誦。課堂討論可以節約時間,擴大容量,是達到學生自主性學習的重要途徑。
第四、 教學過程。
(1) 教師檢查學生預習情況,補充相關知識。教師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課外查閱資料的習慣。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展示預習成果,互相補充,使之對作者、背景有較充分的認識,有利於對課文中心的理解。教師可以簡要補充,並對學生進行肯定表揚,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信心。檢查學生讀准音,讀順句,對句讀加以點撥,為學生課堂正確理解課文奠定基礎。利用多媒體,配音、配畫引導學生讀准音,讀出韻味,增加課堂吸引力。
(2) 教師引導學生梳理字、詞、句的含義。為減低難度,可以分段進行。學生課堂討論,合作探究詞句的含義。這是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充分利用小組集體的智慧,相互學習,集中疑點當堂提出,其餘小組可以代答,教師只在有代表性的問題上啟發或解答,始終使學生充當課堂的主人。這有利於培養學生大膽、細心的作風,獨立發表見解的膽識。教師對於課堂活動積極的學生要加以肯定,培養他們的信心。
(3) 教師利用多媒體,出示基礎知識,檢查學生掌握情況,作到及時反饋。題目應該眉目清楚,按實詞、虛詞、特殊用法、句子,分門別類,利於學生掌握。
(4) 教師採用問題引導法,引導學生理解本文的線索、層次;理解本文虛實相生、作者寄託的社會理想。問題設置要由表及裡,環環相扣,力爭知識性、趣味性於一體。學生討論,主要利用多媒體出示這幾個問題:
桃花源是誰發現的?他在那裡見到什麼?後來他回來成功了嗎?由此,可以知道本文的線索的什麼?
你喜歡桃花源嗎?請用畫筆描繪出這幅美麗的風光,並用詞語概括它的特點。可以推選擅長美術的同學在多媒體上展示,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作者筆下桃花源是這么美麗,那當時的實際社會環境如何呢?結尾「不復得路」給你什麼啟發?這其中寄託了作者什麼樣的理想?
(5) 教師再次用多媒體展示配樂、配圖朗誦,學生自由聽讀,跟讀,在重新認識課文的基礎上再次品味文言文的語言美、思想美。
(6) 作業布置:教育學要求作業要少而精 ,有啟發性。因此本課作業定為——
練習三的字詞含義
用自己的語言描繪一幅桃源的圖畫
第五、 板書:力爭新、實、精
桃花源記
線索:
桃花源:
寄託的理想:
-----------------------------
議論文
《紀念白求恩》說課材料
今天我交流的是議論文題材的文章,題目是《紀念白求恩》。我計劃用兩課時完成。
《初中語文課程標准》要求 :7~9年級的學生能閱讀簡單的議論文,區分觀點與材料,發現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系,並通過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斷,能寫簡單的議論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據。
《紀念白求恩》是語文版教材八年級上第三單元第一課,是學生接觸的第一篇議論文。本文是毛澤東在1939年12月21日 所作的。此時,距白求恩大夫逝世已經有一年多的時間了。本文是一篇結構清晰、論證明了的議論文。毛澤東在文中深刻地分析了白求恩的精神品質,他把對白求恩精神的評價提高到共產主義精神的高度,並把他的共產主義精神分析為國際主義、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和對技術精益求精三個方面,號召全黨每一個共產黨員都要學習白求恩的精神。本文的中心論點是:每一個中國共產黨員都要學習白求恩的共產主義精神,三個分論點依次是:學習白求恩的國際主義精神、學習白求恩的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學習白求恩的對技術精益求精的精神。今年適逢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白求恩身上所具備的共產主義精神及其各種表現對學生來說是一次很好的受教育的機會。
因此,我將本次學習的目標確立如下:
知識與能力目標:初步掌握議論文的三要素,
過程和方法目標:誦讀、自主、合作和探究;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共產主義精神,引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在以前的學習中,學生們知道「議論」這種表達方式是用來表達思想觀點的,但缺乏對「議論」的邏輯認識和議論文的整體感知。於是,本文學習的重 點確立為議論文三要素的學習,包括:找出中心論點和分論點 ;了解論據的種類;初步學習論證的方法,尤其是對比論證的方法。本文設計的政治術語較多,使學生理解課文的一大障礙,於是本文學習的難點確立為:找出中心論點和分論點。
鑒於是初學議論文,為避免空洞地學習文體知識,在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反復誦讀,在對全文有了較深刻完整的感知之後理清思路,提煉觀點,進而分析討論,使學生對知識有生動而系統地把握。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
具體教學設計如下:
情景導入
先配樂,設置情境,讓學生自由誦讀朱子奇的詩歌《白求恩紀念歌》,初步感知人物。
學生討論,讀詩時有什麼感悟?
教師導語:一名醫生,一個加拿大的共產黨員,本著實現共產主義的最高理想,遠涉重洋,幫助與他毫無關系的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並為之犧牲。他的這種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贊揚和學習么?毛澤東的這篇《紀念白求恩》會告訴我們一個明確的答案。
接這一導語,引發學生的思考和興趣,也為以後解決學習難點,理解政治術語作鋪墊。
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分幾個層次閱讀,使學生逐層地感知文章。
第一步,聽讀,大屏幕出示聽讀要求:感受文中感情,解決字詞。之後,教師通過大屏幕檢測強調本文的重點字詞,主要是四字語。這一部分體現雙基教學。
第二步,自讀,出示自讀要求,大聲朗讀,勾畫出重要的語句。同時,教師提示問題: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僅僅是為了紀念么?找到文中標明作者目的或觀點的語句。
第三步,速讀,概述文章的主要內容並提煉出文中的幾個觀點。讓學生整理思路,回答問題。
問題探究。
問題1、全文的主要的表達方式是什麼?
由議論的表達方式引出議論文的概念及三要素:
議論文就是分析事理,闡明作者觀點和主張,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的一種文體,它必須具備三個要素:論點、論據和論證。
問題2、什麼是論點、論據、論證呢?
用幾何證明題的形式形象地解釋這三者的關系。
問題3、本文的論點是什麼?
鏈接論點知識,出示,結合學生找出的重要觀點的語句,讓學生判斷本文的中心論點和分論點。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介紹共產主義精神是一名共產黨員的最高理想,它的所有行為都是為了實現共產主義而作的。為此,白求恩可以拋棄國家之家的界限,來幫助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運動。解決學生理解上的困難。
問題4、作者為什麼會得出這樣的論點?從文中找到依據。 連接論據知識。先看中心論點,找到作為依據的兩段文字。大屏幕演示兩段文字,要求學生判斷兩段文字各自的表達方式。通過討論的方式理解兩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引導學生學習論據,並區分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在明確了論據的知識點以後,學生實踐,找出文中三個分論點的論據。
問題5、使用論據是要講求一定方法的,只知道論據是不夠的。此時,學生明確了論點,理解了論點與論據的關系 ,因勢利導,介紹用論據證明論點的方法,也就是論證方法。大屏幕上演示四種論證方法:道理論證、事實論證、對比論證和比喻論證。 方法內容教師口頭作介紹,讓學生去判斷文中採用對比論證的文字,並完成大屏幕中的表格,說說對比論證有什麼好處?
品味語言:
要求學生找到文中最欣賞的句子,並說出其精彩之處。
在學生分析的基礎上,由教師提煉出重點句子在全班賞析:
先是知道誦讀,讀出排比句的氣勢,並解釋理由,該句套用「就是一個……的人」的排比句式,從人格、品質、修養、志趣和人生意義五個角度再次肯定了白求恩的精神,突出了「紀念」的重要意義,句式由短而長,語意豐滿,氣勢磅礴,如同贊美詩一般,給人以巨大的鼓舞。
大屏幕演示練習題,強調背誦。
體驗反思:
學生小結本文學習過程中的收獲,再次回顧白求恩身上的這種共產主義精神的具體體現:毫無自私自利之心,對工作的極端負責任,對技術的精益求精,對同志的極端熱忱。我們剛剛經歷第74個國恥日「九•一八」,而今年又恰巧是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的紀念,引導學生聯系現實討論:我們能從白求恩身上學到哪些?
探究性作業:
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說過這樣的一句名言:「空袋子難以直立」。
(1)這句名言不僅說明了一種生活現象,更蘊藏了一個深刻的道理,請說出這個道理:
(2)請說出一個能證明這個道理的事實論據。
設計這個作業的原因是因為提煉觀點和舉出相關事例對我們的學生來說較容易,學過幾篇議論文以後再要求學生寫一篇較短小的議論文,要求論點鮮明,論據充分真實,論證力求得當。
設計反思。
教學中,既注重教師的引導,有機遇了學生充分的自主性,通過上述的學習我們的學生會隊以論文有初步的了解。選作本課的初衷之一是為了讓學生受教育,引導學生反思在日常生活中言行,我想在體驗反思之後是能夠實現這一目標的。
本文是議論文,文風嚴謹,如何突破嚴謹和較強的邏輯性,讓學生較為輕松有趣的學習議論文是設計課件和教學中考慮最多的地方。
----------------------------
說明文
《中國石拱橋》說課稿
一、說教材
《中國石拱橋》選自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這篇文章介紹了中國石拱橋歷史悠久,形式優美,結構堅固的特點,說明了我國橋梁事業的飛躍發展,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勇敢和卓越才智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把握石拱橋的特徵,掌握抓住特徵說明事物的方法;2、品味說明文語言的准確性和嚴密性
教學難點:以趙州橋、盧溝橋為重點說明中國石拱橋,理解作者的說明順
序,探究作者說明的技巧。
二、說教育教學思想
根據新課程標准,語文教學的指導思想是,致力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培養學生的語感,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創新精神,養成學生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為每一個學生的終身學習、生活和發展奠定語文基礎。
所以,這節課我遵循的教學思想是:
1、有效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2、利於學生生動活潑地主動學習;
3、注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4、師生互動促進教學。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識目標:①積累「雄偉、殘損、古樸、推崇、惟妙惟肖、巧妙絕倫」等 詞語,掌握讀音和詞義。②了解中國橋梁建設的偉大成就,把握石拱橋的特徵。
2、能力目標:①了解說明對象,把握對象特徵,整體感知文章,培養初步閱讀說明文的能力。②把握說明順序,探究作者說明的技巧,理解作者對事物的思考方式,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③揣摩語言,把握說明文語言准確、周密的特點。
3、德育目標:了解我國橋梁建設所取得的光輝成就,激發學生對祖國文化的自豪感和對聰明辛勤的勞動人民的熱愛之情。
四、說教學方法
首先利用多媒體,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整合。在教學中發揮多媒體優勢,調動最適宜的教學資源,能增大教學容量,創設教學情景,啟發學生思維能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樂學、愛學。
學生自讀和教師點撥相結合。讓學生自讀自思,輔以教師的點撥引導,化枯燥為生動,變死寂為靈動,提高說明文的課堂教學效率。引導學生自學,讓學生進入主動探求知識的過程,培養自學能力,在學會學習的過程中達到自能會學。本節課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前提下,強調動口動腦能力。在教師的引導下,培養創新能力和發展智能,提高整體素質
討論法:討論法是民主思想在課堂教學中的反映,有利於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有利於培養學生評論與爭辯能力。通過討論,使學生在學習中相互合作,敢於質疑,不斷提高思維能力,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智力。
五、說教學步驟
導入。課前,讓學生討論見過哪些橋,視頻演示趙州橋片段。
作者介紹。首先向學生適當介紹作者是必要的,但是內容要精當,有所側重,有利於增加學生文學常識。
比較閱讀。接著,教師分發資料,《荷情萬種》、《荷花》,學生閱讀後,並感知它們的區別,學生談閱讀感受,只要能談到一兩點就行。兩文同樣寫荷花。但《荷情萬種》這是一篇 記敘文,兼有抒情、議論。記敘自己賞荷的經過,對荷的描寫和體驗極有層次,先寫荷風,又寫荷花。《荷花》這篇文章介紹了荷花的觀賞價值、食用價值、葯用價值等。突出強調鮮藕、蓮子,略寫荷梗、荷花、蓮蕊、蓮須。全文語言平實,知識性強,是一篇說明文。教師簡介說明文的文體特徵。說明文是客觀地說明事物的一種文體,目的在於給人以知識:或說明事物的狀態、性質、功能,或闡明事理。說明事物特點和闡明事理是說明文的兩種類型。
朗讀。朗讀是學習語文必不可少的過程,它能幫學生初步把握文意。教師用多媒體顯示視頻配樂朗讀,再用多媒體顯示需要積累的詞語,然後讓學生填寫,既檢查預習情況,又便於學生了解文意。
了解說明對象。培養學生了解說明對象,把握對象特徵是本文的能力目標。用多媒體展示本節課的問題。學生接受問題後,會急切的投入思考。這個環節,讓各小組分組討論,思考出答案,並搶答。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啟發思考,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去進行思考,通過互相探討解決問題,組織學生自我學習、自主解決問題,這是中學生學習知識、形成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在學生回答結束以後,給出標准答案,並給予圖片提示,幫助學生理解。
❻ 如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設計"對話"活動,以此突破難點,突出重點
對話教學是指師生在民主、平等、尊重、寬容和愛的氛圍中,以言語、理解、體驗、反思等互動方式在經驗共享中產生知識和教學意義,以及人生價值和意義的教學形態。這是一種尊重主體性、體現創造性、追求人性化的教學。「面向生活世界,讓教學與生活融為一體;舒展學生個性,讓想像與創造成為課堂的主旋律;學會溝通和分享,讓互動與合作充盈著教學肌體」是對話教學的基本思想,是課堂設計的基本理念。在基本理念的引領下,對話教學的課堂設計應堅持以下幾項主要原則,即問題導引、尊重差異、貼近生活、關注生成。下面筆者就四項原則的運用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1.問題導引,引領教學
問題,就其本質來說,是一種情景,一種「個體想做某件事,但不能即刻知道這種事所需要採取的一系列的行動,既定狀態與目標狀態之間存在著差距與轉換的障礙」。正是這種差距的存在和既定狀態與目標狀態之間成功轉換的召喚,吸引著對話教學的師生之間、人與文本之間的持續不斷的互動行為。換言之,問題是對話的焦點。也就是說,對話教學的核心是問題,沒有問題就沒有對話。因此,加強問題導引是對話教學課堂設計的關鍵一環。
認知學習理論告訴我們,新的知識一定要結合學習者的認知水平,當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不一致時,就要調整原有的認知結構,以順應新的學習需要,並建立新的認知結構,作為進一步學習的基礎。例如學生對函數概念學習感到困難,這是因為過去所學習的代數式恆等變形,方程和不等式的解,都是通過運算來求得結果,著眼點是「運算」,而函數概念則是用變化觀點來考察數量之間的關系,其著眼點是「關系」,表達方式是解析式、表格、圖像。原有認知結構不能和新的知識相適應,學習就會產生困難,這就需要教師改進教學方法,加強問題導引,幫助學生調整改組認知結構。如對於以40千米/小時行駛汽車,試分析行駛時間與路程關系,可採取如下問題鏈:
❼ 故事教學提問的方式主要有哪些
課堂教學能否以學生為中心,關鍵是教師作為導演怎樣導。其中教師的角色決定了課堂教學的成敗,最終也決定了學生學習的成敗。
更進一步說,課堂教學能否開動學生的腦子,啟發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想像,鍛煉學生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也決定了學生的智力和能力的發展。
課堂教學提問的技巧體現了教師的教學觀念,透露了教師對新課程的理解,對教材的把握,對學情的了解,也反映了教師是不是把培養學生能力作為出發點,是不是為學生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常見的課堂教學提問有以下幾種方式:
一、選擇式提問
選擇性提問的基本句式常常是一個陳述句,然後附上一句:「是不是?」「對不對?」「Yes or No」。
比如:「從上面的故事可以看出曹操是一個奸雄,對不對?」「三角形的內角都是60度,是不是?」「That is a policeman, Yes or No?」
如果在堂課教學中頻繁使用選擇式提問,教學的起點就顯得很低。選擇式提問不但讓人覺得問題很幼稚,而且課堂用語的蒼白使人懷疑教師的專業水平。因為除了「Yes or No?」之外,教師應該還可以問「Do you understand?」「Have you got it? 」「Is that right? 」「Have I made me understood?」「Have I got it across?」甚至說「I don』t think it is right, is it?」這種豐富的語言表達不僅使學生得到了語言訓練,學到了不同的語言表達,也使學生保持適度的緊張狀態,努力動腦筋理解教師的句子意思。
另外,由於在用選擇式提問的時候,一般是教師先做一個正確的判斷,然後再問是不是,因此很多同學在很快摸出教師的提問規律後,會不假思索地說「是」「對」「Yes」。這種常用於公開課做秀式的「偽問題」,不僅不能開發學生的智力,甚至可能使學生的智商下降。因為學生幾乎不用動腦筋,就習慣性地接受教師「是不是」前面的陳述句所傳達的知識。甚至有些學生根本沒有聽懂或聽清教師在講什麼,或者根本就沒有聽,也在一起「搗糨糊」說「對」。
更為嚴重的是由於這種提問不能使教師獲得課堂教學的正確反饋,教師不知道學生是否已經掌握所學的知識,甚至陶醉在教學成功的假象中。甚至有些學生因為跟不上教學節奏,聽不懂課堂內容,卻慶幸能夠游離在課堂教學的邊緣,逍遙在教師的視線之外,偷偷地在「Yes」聲中矇混過關,卻沒有真正理解知識,或者享受學習成功的喜悅。
但是對於難度比較大,容易混淆的知識點,或者難以掌握的內容用選擇式提問比較容易讓學生參與教師的教學活動。選擇式提問也常常用於引出學生不太了解的知識或話題。
另外,選擇式提問的問題選項不僅僅是「是與非」「對和錯」的選擇,還可以是容易混淆知識點的選擇。比如:將兩盞電燈從並聯改成串聯,電路中什麼發生了變化?電流還是電壓呢?還是兩者都發生了變化。
二、填空式提問
填空式提問是教師給出一部分提示,在需要考查的知識要點、重點的地方留空的提問方式。
填空式提問給學生留下了思考的空間,學生可以根據已知條件和所提供的部分信息將知識點完整。例如:「船從河中駛入大海,船會……?」「既然兩條線的內錯角相等,那麼這兩條線……?」
如果選擇性提問好像媽媽抱著學步的孩子讓他在空中學漫步——孩子很難學會真正的走路,那麼至少填空式提問就好像媽媽在學步的孩子腰間綁了一根帶子——雖然沒有帶子孩子還無法踏步前行,但畢竟他的腳著地了,而且能夠在帶子的牽引下踉蹌前行。
填空式提問也有同樣的效果:雖然教師總是給出大部分已知條件,或者足夠的導引,但是學生不開動腦子是回答不出問題的。在填空式提問中,教師對知識闡述得已經比較明朗,學生只需順著教師的思路,簡單地回憶一下知識點、公式、原理,基本上都能夠回答教師所提出的問題。
填空式提問的難度可大可小。其難度由空白處所留的信息與已提供的信息跨度所決定的。這個信息跨度也稱為信息溝(information gap)。填空式提問的難度可以小到接近選擇性提問的難度,因為教師所提供的信息已經基本完整。
比如:「中秋的月亮長使人想起遠方的……?(親人、愛人、朋友)」「這首詩歌表現了作者對國家命運的……?(擔憂)」。填空式提問所提供的信息非常不完整,那麼這些問題的難度會非常大,大到學生不知所以。比如「北回歸線……?」如果沒有具體的場景,學生很可能不知道要回答北回歸線的定義,還是北回歸線的度數,還是它的地理特徵,抑或是北回歸線的穿越的國家。
因此在設計填空式提問的時候,教師應該根據學生學習水平高低,並隨著知識講解的深度逐步變化提問的難度。並且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回答不同難度的提問:可以讓學習水平低的學生回答信息完整度高,比較容易的問題,以便增加回答問題的正確率,增強他們的學習信心;也可以讓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回答信息提供很不完整的填空式問題——用難度大的問題來打消優秀學生的嬌氣是經驗豐富的教師的教學法寶之一。填空式提問因為難度變化大,因此提問的范圍也比較廣,應該在課堂提問中占較大比例。
三、探究式提問
探究式提問是開放的,從更高層次啟迪學生思維,吸引學生興趣的,能讓學生絞盡腦汁的提問。
探究式提問通常要求學生根據所看到的現象,或者已經證實的結論從新的角度,或逆向的思路提出問題。
比如:「假如賈寶玉娶了林黛玉,會有什麼樣的故事?」「龜兔賽跑後兔子不服,提出再來一次。那麼烏龜怎樣保證贏得比賽?」「蠶是不是只能吃桑葉?」「母雞什麼時候會生小雞,而不是蛋?」。這種延伸式、逆向式的問題有點像哈佛等知名大學的面試題。這些另類思維問題可以鍛煉學生的反應能力、思辨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探究式提問對學生學會觀察,學會提問,學會思考都有好處。它能夠充分挖掘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利用舊知識的遷移幫助學生掌握新課程內容。其實,探究式提問與現實生活中碰到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創造發明的過程是一致的。
例如在教英語課阿斯旺大壩的時候,教師可以用英語問「為什麼要建造阿斯旺大壩?」「建大壩有哪些好處?哪些壞處?」「瀾滄江上能不能建造大壩?」這時候,喜歡地理的同學會提出大壩的建設對地理環境的改變,喜歡政治的同學會談到移民問題,關心歷史的同學會想到考古與歷史遺跡的保護,愛好軍事的同學甚至會提出軍事安全隱患等問題。這種可以發揮學生多元智能的問題可以發揮學生特長,開拓學生思維。
四、連珠式提問
「你知道化肥嗎?」「你知道哪幾種化肥?」「植物生長為什麼要用化肥呢?」「從名稱上看,化肥含有哪些成分?」「是不是含有化學成分的物質都可以成為化肥呢?」「如果一種植物生得細長,即將倒伏,我們可以用哪些東西作化肥以防止倒伏?」這些從簡單到難,從選擇性問題到探究式問題像連珠炮一樣提出來,使學生的思維從緩沖到加速,從思維的直道到思維的彎路得到不同訓練。這種提問方式就叫做連珠式提問,英語是「Brainstorming」,也叫做「腦風暴式提問」。
連珠式提問通常由一組問題組成,而且問題的難易層次分明,問題的角度和思路清晰,能夠讓不同的學生在不同的問題上得到思維訓練。這些問題的答案也有助於學生將知識系統化,幫助學生全面掌握所學的知識。
綜上所述,課堂教學的問題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恰當使用。課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雙邊交流的互動過程,而師生的問答是維系課堂教學活動的主要紐帶。重視課堂提問,掌握課堂提問技巧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合理的、有效的提問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還能使教師及時得到教學反饋信息,並以此為基礎調控教學程序,檢驗教學效果,實現教學目標。
從課堂教學環節看:選擇性提問更加適合導入新課,或者講解較難的知識點;填空式提問多用於新課知識的傳授和知識點的鞏固復習;而探究式提問更多地適用於學科知識的提高和拓展。
而在教學對象上,教師一般要以表層分析的較容易問題問基礎不太好的學生,以初步綜合理解的中等難度的問題問中等的學生,以較難的、需要拓展引伸的能力問題問一些語言功底較扎實的學生。
通常在堂課教學中應該綜合使用以上各種提問方式,掌握合理的提問技巧,才能使課堂節奏此起彼伏,抑揚頓挫,也只有綜合利用以上提問方式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