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述學時經常出現中斷情況怎麼辦
如何科學地進行課堂教學管理,提高課堂效率課堂教學效率是指在規定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學生掌握知識、培養能力、陶冶情操等教育教學活動的量與質之和所達到的綜合效果。在單位課堂教學時間內,課堂效果越好教學效率就越高。課堂如果管理不好,就會影響教師的講課,影響學生的聽課,影響教學效率的發揮。因此,課堂管理是任課教師的基本功,教師在學生學習活動中不僅是引導者、促進者,更是組織者、管理者。良好的課堂管理有利於提高教學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的課堂管理是課堂教學得以順利進行,實施有效課堂教學的重要條件。如何進行有效的課堂管理,已成為新課程改革中教師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一.引言每一位教師都期待每天的教學活動是快樂的,但「每天我神采奕奕地來到學校,卻精疲力竭地回到家裡」,「我天天告訴自己我要心平氣和地度過這一天。我要盡量不讓自己被激怒、發脾氣。但最後我都不能剋制自己」,相信這是很多教師曾有過的經驗。古時有人稱教育活動為「春風化雨」,曾幾何時卻演變得如此「劍影刀光」。這讓我們不得不思考這個問題:什麼樣的課堂管理才是有效的呢?本文就此提出有效課堂管理的幾種策略,僅僅是拋磚引玉和給大家帶來思考而已,我堅信我們的老師在今後的工作和學習中會結合本校學生和自己的教育教學實際,創造出更有效的課堂教學管理方法或策略。二.問題的提出:課堂管理亟須研究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不只是課程目標的轉變、課程結構的革新、課程內容的調整,同時還要求實現課程實施方式的徹底變革,真正從以知識為本、以教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轉變為以學生發展為目標、以學生自主學習與探究為主體的新型教學模式。唯有使教學真正成為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合作交流的主體活動過程,才能實現理想的課程目標,發揮理想的課程功能,促使學生的全面和創造性發展。課堂管理是課堂教學的一個基本要素,構建以生為本的主體型教學模式,倡導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必然要求對課堂管理進行深入的反思和革新,必然要求以體現新課程理念的課堂管理來支持教學的革新。毋庸諱言,無論在教育研究還是教學實踐中,我們對課堂管理還研究得很不夠,一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明確的課堂管理的理念和目標,只有嚴肅課堂紀律、維持課堂秩序的一般行為。從新課程的價值取向和目標追求來審視,當前的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著許多影響教學效益、影響學生發展的課堂管理問題。課堂教學活動主要在教室進行,但教室不等於課堂。簡言之,課堂是教師組織和引領學生開展學習活動的、教與學互動的一種組織形式,一個活動過程。這個活動過程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傳遞信息、對話交流、發展認識的生命活動。因此,課堂管理,不是簡單地以課堂紀律規范學生的行為,而應該是對課堂教學活動過程,對教與學的行為進行有效的組織、協調和控制。通過科學的、機智的課堂管理,通過對課堂上各種行為和關系的合理調控,才能營造平等、和諧、嚴肅、活潑的學習氛圍,才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和潛能,真正實現有效教學、高效教學,從而引領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在學習中學會學習。研究表明,有效的課堂教學管理策略與學生的成績呈正比。然而傳統課堂管理主要是強調紀律,以及針對學生違反課堂紀律所採取的具體措施。許多新教師將時間和精力主要集中在課堂管理上,而無法注重教與學的過程。庫寧20世紀70年代的研究將注意力從應對性的懲戒策略轉向前瞻性、預防性的課堂管理。他認為,有效的預防性的課堂管理包括制定清晰的規則和可預見的日常程序、監督學生行為、預測可能出現的問題並及時應對。顯而易見,最有效的課堂管理者是那些能預防問題產生的教師。威森斯對500所紀律形象良好的學校進行了調查,研究這些學校防止暴力和沖突的方法。他發現,這些學校在控制課堂紀律方面的共同特點是,將教育重點放在如何預防不良行為的發生上,而不是強調如何實施懲罰;強調問題的解決而不是只注重表面現象。前瞻性的課堂管理本質應該不僅是一種結果(實現教學目標),而是一種過程(運用各種策略),通過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哲學觀形成師生間和諧有效的課堂管理方式。三.「有效課堂教學」的理論(一)對有效課堂教學的理解什麼是有效課堂?在設定的時間范圍內,運用一定的教學策略完成預定的教學目標,並獲得預期效益的最優化,使學習者與傳授者雙方獲得最大的進步與發展。這就是有效課堂。正如教育家布魯姆說:「有效的教學,始於期望達到的目標。學生開始時就知道教師期望他們做什麼,那麼,他們便能更好地組織學習。」1.有效課堂教學關注學生的進步或發展:首先,要求教師有「對象」意識。教學不是唱獨腳戲,離開"學",就無所謂"教",也就是說,教師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師有"全人"的概念。學生的發展是全人的發展,而不是某一方面(如智育)或某一學科(如英語、數學等)的發展。教師千萬不能過高地估計自己學科的價值,而且也不能僅把學科價值定位在本學科上,而應定位在對一個完整的人的發展上。2.有效課堂教學關注教學效益,要求教師有時間與效益的觀念:教師在教學時既不能跟著感覺走,又不能簡單地把"效益"理解為"花最少的時間教最多的內容"。教學效益不同於生產效益,它不是取決於教師教多少內容,而是取決於對單位時間內學生的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綜合考慮的結果。3.有效課堂教學也要關注可測性或量化:如教學目標盡可能明確與具體,以便於檢驗教師的工作效益。4.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要求每一個教師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為,持續地追問「什麼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學有效嗎?」、「有沒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學?(二)有效課堂教學的幾個誤區:1.老師越「認真」越有效2.「灌」得越多越有效3.「磨」得越多越有效不難看出以上三點都是從教師方面如何「教」出發。有效的教學是不能把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割裂開來的。對於學生來說,教師不僅是教的權威,也是決定他們如何學的權威。教師必須在課內外注意觀察學生的學,了解學生的學,研究如何科學地指導學生學會學習。其實,課堂教學有沒有效益,並不是指教師是否「認真地教完」內容,而是指學生是否「學到」、「學好」了。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得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再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同樣,有人認為只要給學生多「灌」一點,自感課堂教學的效益就高。而知識非同貨物,哪能從老師的腦袋完整無損地被搬進學生的腦袋?簡單地把「效益」理解為「花最少的時間教最多的內容」。教學效益不同於生產效益,它不是取決於教師教多少內容,而是取決於對單位時間內學生的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綜合考慮的結果。教師的一番苦心,往往換來的卻是適得其反的學習效果,更糟糕的是向學生灌得越多,養成學生越不願意動腦,造成惡性循環。另外,加班加點去「磨」學生,是部分中小學教師提高教學成績的「法寶」。實踐證明,苦教、苦學、苦考確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但是考試分數並不全等於教學質量,因為教學質量不僅包括學生的分數,更包括使學生終身受益的自學能力、學習方法、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和健全的人格等。苦磨出來的學生,即使一時可以獲得比較高的分數,但是往往無後勁,日後也難有作為。(我個人認為我們藍天中學目前的生源質量較差,有時需要採用這種「磨」方法才能提高教學質量。)由此可見,唯一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是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若失去他們的大力配合,一切都是低效的,有的甚至是無效的。教師若能注重研討如何科學指導學生學會學習,則學生在學習中就會少了許多盲目蠻乾的成分,學生必然注重講究學習方法並在學習的過程改進學習,從而有效提高學習成績,提高綜合素質。(三)課堂管理:決定教學的成敗一般情況下,教師往往特別注重對學科教學內容的研究,卻忽視研究如何才能有效地實現教學信息的傳遞。在推進新課程教學改革中,一些教師雖然轉變了教育觀念,卻忽視了以新課程教學理念為指導研究課堂管理策略。許多教師對「課堂管理」這一概念並不陌生,但是存在著認識上的誤區,認為課堂管理主要就是要求學生遵守課堂紀律,具體來說就是要求學生在課堂上不能講話,不能做小動作,不能亂跑亂動等等,這樣的課堂管理不僅是淺層次的,而且堅持的是以教師為中心,不能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在教學管理中,我們不難發現,同一學科的教師,在大家都不善於進行科學的課堂管理情況下,可能是鑽研教學內容比較深刻又全面的教師的教學成績更好,但是在教師理解研究學科知識大體相當的情況下,則是善於進行科學課堂管理的教師的教學成績更好。教師所掌握的知識對他所從事的教學工作來說當然是基礎,是至關重要的,但是,如果教師不善於管理課堂,那麼他的知識便很難有效地傳遞給學生。在課堂教學改革中,我發現有的教師在聽課時,只注意聽講授的內容,忠實地在聽課筆記上記錄著板書提綱、解題過程,卻不注意認真觀察課堂上教師是如何與學生溝通、對課堂活動的各個方面是如何發動、如何控制的,不注意思考課堂教學比較成功的教師為什麼能成功地實現師生之間教學信息的傳遞與交換,因而在這樣的聽課中,教師並沒有真正學到提高教學水平的本領。課堂上教師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有效地激發學生,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礎上與學生進行有效的教學信息交流,在建立良好師生關系和同學關系的基礎上師生共築健康的課堂紀律和其他課堂行為標准,才能實現教學效益最大化。因此,在深入推進課堂教學改革中,在促進教師確立新課程教學理念的基礎上,必須積極引導教師研究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管理策略,從而在真正意義上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四.實施有效的課堂管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探討美國學者布羅菲給課堂管理下了一個精緻而周到的定義:出色的課堂管理不僅意味著,教師已經使不良行為降到最低程度,促進了學生之間的合作,並能在不良行為發生時採取有效的干預措施;而且意味著課堂總是持續著有意義的學習活動,整個課堂管理制度(包括但不限於教師維持紀律的措施),都是為了使學生參加有意義的學習活動達到最高程度,而不只是為了將不良行為降到最低程度。「三分教學,七分管理」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在一線教學活動中,有效的課堂管理是實施有效教學的關鍵。在教學中,經驗豐富的教師首先關注的是如何更有效的進行教學管理,從而實現事半功倍的效果。怎樣才能有效實施課堂管理呢?(一)精心設計教學內容,使課堂教學井然有序。用好課吸引學生,讓有趣、有用、有價值的課堂教學活動佔領學生在教室里的時間。首先,精彩的課堂教學的導入,是整個教學過程的序幕。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個好的課堂導入,應該是自然的,能迅速讓學生進入學習狀態的。如語文課上可以有「問題導入」「課題導入」「故事導入」等等。同時,開課引導語設計的好壞也直接關繫到能否在開始上課時建立一個良好的授課氛圍,從而影響到一節課的教學效果,因此我們一定注意導入的科學性、時間性,一定要簡明、實用,不要嘩眾取寵,更不能喧賓奪主,要緊扣教學目標,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導入的作用。其次,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有利於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教學效果出發,結合教學目標,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將最新的教學理念融入到每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都要做到心中有數,要有充分的准備,要有時間的分配和控制,切不可前緊後松。如果還沒到下課,學生就沒事幹了,那學生只能說話。相反,在課堂教學中的拖堂也是不可取的。因為學生最討厭老師拖堂。其實,只要下課鈴聲一響,學生的心就早已飛到教室外面去了,這時的講課只能是徒勞,還會引起學生的反感。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關鍵取決於教師,在課堂上教師要在如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上下大力氣,充分利用學生的無意注意組織教學。如果一個老師在課堂上,缺乏教學組織能力,講課聲音低沉,語速緩慢,平鋪直敘,面無表情,教學方法死板,那麼,這對學生來說簡直就是催眠曲。毋庸質疑,這樣的課堂,老師本身就給學生造成了了課堂上注意力分散的機會,學生就有可能置功課於腦後而搗亂起來,就連平時注意力集中的學生也會變得愛說話。這樣的課堂,教學效率就大打折扣了。最後,實施分層教學是有效課堂的有力保證。「十個指頭有長有短」,這是幾乎每個教師都要面對的事實。但在實際教學中,很多老師卻忽視這個道理,有意無意迴避這一事實,自覺不自覺地把不同層次的學生放在同一起跑線上,用統一的尺子來度量學生的優劣:統一的教學目標、內容、手段、評價等,以至有些學生經常「吃不飽」,「屢戰屢敗」的學生則「吃不了」。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我們必須正視、承認、尊重、善待和利用差異,在教學中採取切實而有效的手段和措施,去挖掘每個學生的潛能,使每一個學生都有選擇適合自己學習和發展的機會。布盧姆認為,要使每個學生對所學學科都能達到掌握水平,必須拋棄傳統教學中存在的那種適用於所有學生的標准課堂教學情景和假設。這就是要求我們當老師的要面向全體,因材施教,分層教學。(1)學生分層學期一開始,我們可以通過測試或按期末考(入學試)成績,把全班學生為三個層次:A、基礎層;B、提高層;C、發展層。分層目的是要達到優生不受掣肘,輕裝上陣;而慢的組的學生也不再是「陪讀」,不再是被動跟進實事求是,踏踏實實打好基礎,由於老師對慢組有的放矢地進行幫助,這些學生的學習反而扎實了,進步也快,形成慢組不慢的格局。「學一課得一課,做一題會一題」。(2)教學分層分層授課是實施分層次教學的中心環節。分層教學使各類學生的學習與發展「各得其所」。例如在處理課文時,一般要求C層學生根據對話內容概括中心大意,編對話並進行表演,講故事,做口頭作文,或者自己組織語言復述課文;要求B層學生能背誦對話或課文部分段落;要求A層學生熟讀和理解對話或課文內容,並做到語音語調正確。在課堂操練時,教師的方式方法不是一成不變的。小組活動形式要靈活多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參與的機率。使用並實現優勢互補的方式:①示範性回答:C組學生做示範,B組、A組學生緊跟上,使各層次發揮出他們自己的最佳水平;②補充性回答:採用A組開頭炮,B組擴大戰果、C組勝利收場,在這種層層補充、層層遞進中,使問題得到完滿的解決的活動方式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有成就感。③「優差搭配,合作達標」的操練方法,如:A組、C組臨時組合到一起,在C組優生的指導下,讓A組同學展示成果。使得雙方都獲得成就感,同時,也彌補大班授課時教師精力的不足,從而提高達標效率。讓所有的學生根據自己的水平動起來,主動參與,主動探究,這才是有效課堂的根本。(3)作業分層作業是學生鞏固知識,培養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途徑。但我們教師經常為學生作業的質量頭痛不已。如:學生對待作業的態度不好,質量不高;完成作業的方式不當(比如抄襲),有的甚至不交作業;各科搶著布置作業擠占學生的時間,降低學生學習的質量,難以有效促進學生鞏固知識並形成能力。其實,我們換位思考一下,如果視聽課為聽「天書」,怎麼可能獨立完成作業呢?更何況是與優秀生一樣多、一樣難的作業?面對「天書」般的「題海」,這些基礎差、意志力差的學生唯一的出路就是抄,抄作業就是千方百計地想減少老師們「找茬」的機會。這樣看來,我們「苦心」的教師卻是學生抄作業的「教唆犯」了。因此,我們要以平靜心情,實事求是地為他們著想,就會明白減少後進生的作業量,降低難度就能避免他們抄襲,提高作業效率。這樣的方法總比「逼」他們抄來的好,總比不做的強!(二)對學生嚴格要求,有良好的課堂紀律對學生嚴格要求,是對學生的最大尊重。課堂教學中只有對學生嚴格要求,才能保證良好的課堂紀律。如果沒有良好的課堂紀律,就不可能有良好的課堂秩序。教師在提出課堂行為規范,進行外部控制時,要注意培養學生遵守紀律的自覺性,幫助學生自覺遵守課堂紀律。研究發現,一個學生的不良課堂行為不只是影響他自己的學習,同時也可以破壞課堂上其他學生的學習。在一般情況下,一個學生的問題行為可能簡單地誘發另一個學生不聽課,也可能把問題蔓延開來,誘發許多學生產生類似的問題行為,從而破壞課堂秩序,影響教學活動的正常進行。這種問題行為是許多教師常常遇到的,也是最怕發生的。因此,對課堂問題行為及時加以控制和防範,也是課堂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同時在課堂上如果教師對學生的問題行為反應過激,濫用懲罰手段,也會影響課堂秩序。例如,有些教師對學生的個別不良行為經常作出過激反應,動輒中斷教學大加訓斥,有的甚至不惜花費整堂課時間進行冗長的訓斥,這種管理方法往往會激化矛盾,使個別學生的問題行為擴散開來。研究發現,濫用懲罰手段特別是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不僅不能很好地維持課堂秩序,還會大大降低教師的威信,甚至引起學生對教師的怨恨情緒,誘發學生攻擊性的課堂問題行為。教師在課堂上可以採取以下方法加強課堂紀律:1.將一般要求變為課堂程序和常規。有效的課堂管理,實際上是在建立有序的課堂規則的過程中實現的。教師每天面對的是幾十個性格各異、活潑好動的孩子,如果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課堂程序和常規,就不可能將這些孩子有序地組織在教學活動中。實踐表明,教師適時將一些一般性要求固定下來,形成學生的課堂行為規范並嚴格監督執行,不僅可以提高課堂管理效率,避免秩序混亂,而且一旦學生適應這些規則後會形成心理上的穩定感,增強對課堂教學的認同感。例如,上課鈴聲響了,你走進教室,面對還沒有完全靜下來的學生,這時你最好的命令是你環顧學生的眼神,等學生都靜下來後,再開始上課。如果你在開課前經常這樣環顧學生,學生一見到你就會自然然靜下來。2.及時恰當地處理課堂問題行為。在課堂上只發現問題還是不夠的,教師還必須採取一定措施處理問題行為,教師採取什麼措施取決於問題的性質和場合。例如,有些學生靜坐在座位上但不聽課,看連環畫或伏在桌子上睡覺,這類問題行為屬於內向性的,它不明顯干擾課堂教學,因此教師不宜在課堂里停止教學而公開指責他們,可以採取給予信號、鄰近控制、向其發問和課後談話等措施加以處理。有些學生大聲喧嘩、戲弄同學、頂撞教師,這類行為是外向性的,它們對課堂有較大幹擾,教師必須通過警告、批評等措施迅速制止。(三)課堂上要培養孩子傾聽的習慣傾聽是一項技巧,是一種修養,是一門藝術,是提高課堂有效性的主要保證。現在的課堂熱鬧大於寧靜,言說多於傾聽,學生有較強的表現欲,卻不會認真傾聽,不會對同學的回答作出科學的評價。提高課堂有效性,關注傾聽的細節顯得十分重要,教師一方面要跟學生講明課堂傾聽的重要性,培養學生悉心、靜心聽講的習慣,學會認真傾聽、交流評價。在課堂上當別人發言時不要隨意打斷別人的發言,不要隨便插嘴,要耐心地聽別人把話說完,再發表自己的意見。學生只有認真傾聽了,才能提高聽課的效率。另一方面教師自己要學會傾聽。當學生在發言時,老師的目光要注視著學生,讓學生明白老師在傾聽他的發言,老師的目光中要流露一種親切、關愛、期待乃至鼓勵、欣賞,千萬別在學生發言時你去寫板書,讓學生時刻都意識到老師在看著我的眼睛。我們不僅要善於傾聽並接納學生正確觀點,也要善於傾聽並鼓勵來自學生的不同「聲音」。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只有學會傾聽、善於傾聽,以平等的身份和學生共同參與教育教學活動,理解和信任他們舉動,尊重與接納他們的觀點,關心和幫助他們的成長,才能讓他們在主動、自由的狀態下充分表現出他們聰明才智。(四)課堂上要關注每位學生,走到學生中去,切不可高高在上在平時的課堂上,教師更要關注每位學生,要走到學生中去,看學生是否在聽課?是否在按教師的要求去做?切不可高高在上,一味地只顧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從學生的眼神中了解真實的東西。教師要善於從學生的表情變化中看出自己的教學效果,辨析學生聽講的狀況。如課堂上學生不時地東張西望,或目光呆滯,表明他們心猿意馬。他們低語暗議,竊竊私語,則表明他們發現破綻或老師講錯了。他們眼裡迸發出激動,表明他們豁然開朗。課堂上如何看學生的眼神行事呢?我認為教師在講課時應不時地用眼睛環視課堂,使學生感到你在對他講課,同時還可以通過目光暗示來提醒個別聽課不認真的學生。另外,局部專注又可以啟發、鼓勵學生大膽發言,打破課堂提問的冷場現象,更重要的是制止部分或個別學生的走神。(五)注重課堂教學方法從課堂教學方法入手,是贏得學生心靈的最大秘訣。課堂是屬於教師主導的課堂,不要一味埋怨學生不認真聽講,應首先自己反省一下:自己所用的教學方法學生歡迎嗎?教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為適應課堂教學改革需要,為培養和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就必須靈活運用多種方法。教學方法有豐富的內容和多樣的形式,方法得當,自然就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六)注重課堂教學反饋教學活動是一種師生共同參與的雙邊活動。及時適度的反饋,將更有助於學生積極投入到課堂實踐活動,從而提高課堂40分鍾的教學效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不斷輸出信息、吸收信息,其間不停地進行反饋。教師從反饋信息中了解學生學習情況,調整教學程序;學生從反饋信息中了解自己的知識和能力的發展情況發現並改正錯誤。如果教師能在這個過程中及時抓住有利時機,迅速有效地處理來自學生方面的反饋信息,實施最切合實際的教學方案,就會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同樣,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及時抓住有利時機敏捷地回授來自教師,包括自己的同學指導學習的反饋信息,或者克服思維定式,或者增強自信心,那麼對學生自己積累學習經驗更具有積極意義。毫無疑問,充分重視課堂教學反饋,正確處理來自學生反饋信息,是提高教學效率,優化課堂教學的重要一環。其中,最常見的反饋手段就是表揚與批評。在課堂教學中,學生違反紀律的現象經常出現,除了批評教育,更要把批評和表揚結合起來,如果只是批評,沒有表揚,學生會對自己失去信心,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結果會變得越來越壞。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即使是後進生,也要看到他們的長處,通過表揚他們的長處,來讓他們改掉自己的短處。表揚與批評相結合,有利於促進課堂管理,提高效率。(七)有效地鞏固和應用知識我們整堂課是圍繞所定的教學目標進行的,老師的教學是否有效,學生是否真正學會、會學,我們最好在每節課進行十分鍾左右的目標測試。當堂目標測試的目的是努力化知識為能力。讓學生通過緊張的口頭或書面練習來鞏固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向形成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決問題的能力方面深化。為此,要精心選擇供訓練用的作業,可設計為一點多題以強化鞏固,或一題多點以系統鞏固,或一題詞多解以引導學生標新立異。當堂訓練的內容應具有針對性、層次性和典型性。就以上三個特點,我們出的題一般可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其中必做面向所有學生,而選做題則要求基礎好的學生做,這樣讓優秀生「吃得飽」,中等生「吃得好」和後進生「吃得了」,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市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所出的題還要體現典型性這一要求,使學生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不搞死記硬背。當堂訓練應做到獨立和按時,教師不指導。這樣做,有助於學生養成在課上全神貫注、緊張積極的學習習慣和善於獨立思考、快速高效地學習的能力,有助於准確反饋學生學習情況,有助於減輕學生的課後作業負擔,還有助於為學生開展課外活動、預習新課創造條件。在學生當堂作業時,老師要勤於巡視督查,敏銳地觀察和了解學生所出現的共性錯誤,並及時提醒糾正,同時要通過現場批改分作業,及時獲得關於這一節課教學情況進一步反饋,便於課後及時而准確地輔導解難。(八)注重為人師表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教師正確的語音、語調、親切自然的教態、准確生動的表達、靈活敏捷的反應,均對學生的學習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作為一名教師應該為人師表,為人師表必須要言傳身教。「言傳」固然重要,但是「身教」更重要,它是通過自己的儀表風度來影響、感染和教育學生,包括衣著、發式、舉止、姿態以及由此體現出來的敬業態度、人格魅力、精神風貌等內容,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起著「言傳」所不能代替的重要作用。所以,在課堂上,教師衣著打扮整潔干凈,美觀大方;行為舉止文雅禮貌,穩重端莊;待人接物熱情和藹可親;教態自然典雅,從容瀟灑等,這些儀表儀態實際上和教學效率是息息相關的。
㈡ 公開課講得好的老師,教學成績一定高嗎
公開課講得好與教學質量之間並不是絕對的正比關系。
01 公開課講得好,說明老師課堂教學水平是不錯的。尤其是獲得過省級或國家級賽課獎的老師因為一節獲獎賽課往往是全組老師集體研討反復打磨的。從目標定位、內容詳略、難點突破、訓練設計、節奏把握、學生調動、情緒渲染等各個環節進行挖掘,要保證基本無瑕疵,還要考慮創新亮點,與眾不同,更要力爭學生目標達成。
在這一個強化訓練過程中,對賽課老師的促進是非常大的。老師會把教材內容翻來復去琢磨透,深入思考知識的前後關聯以及深度、原理的演繹。還要把這些轉化為問題設計與練習,通知模擬學生的知識結構來引導學生的思維。有了這么一輪的訓練,老師會對知識處理和課堂教學組織上有更高更深的認識。
盡管最後獲獎的那一節課幾乎是表演。但台上十分鍾,台下半年功。為了這次表演,老師付出的心血以及訓練過程中的收獲是巨大的。經過這個訓練的老師,教學水平不會很低了。
那麼,教學水平不低,教學效果是不是一定就好呢?並不一定。
綜上所述,教學水平高與教學成績好並不是直接正相關的。教學水平高的老師如果管理不嚴,學生成績也不一定好。
㈢ 怎樣才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哪三件事很重要)
能夠較復好的使用電子課件,做好授制課的PPT是能提高授課效率的很重要的一點。
PPT課件能夠將授課內容以大綱的形式呈現出來,這樣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節省教師書寫板書的時間,以便有更多時間進行講解、與學生交流,教師可以很容易地使用和支配更多的信息資源,增大了教師對教學資源的控制范圍,並且為教師控制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幫助。 一方面,能呈現形象的視、聽覺刺激,以起到突出重點、集中學生注意力的作用。生動活潑的畫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學習內容的印象和理解:另一方面,多媒體課件還能使教學內容一目瞭然,使學生很自然地抓住重點、難點。自從運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以來,課堂氣氛活躍了許多,而且豐富的畫面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聽課效率提高了許多。
101教育PPT是一款備授課一體的軟體,裡面有海量優質的免費PPT課件、教案、電子教材資源,還有圖片、視頻、動畫等素材,不管是自己做課件還是調用現成課件都很方便快捷。除此之外,還有學科工具和互動工具用於課堂授課,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強化知識點,推薦老師們試試。
㈣ 小學課堂教學評價怎麼寫
一、教育教學質量評價的目的和意義
教育教學質量評價的目的:通過監控與評價的實施,系統、科學、有效地評價各個學段的教育教學質量,充分發揮評價促進發展的功能,為學校全面貫徹教育方針,推進素質教育,落實新課程標准,改進課堂教學,促進教學質量穩步提升而服務;為教育行政部門作出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的決策提供依據,實現我校整體提升教學質量的目標。
教學質量評價的意義:通過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引導學生全面、主動、和諧發展;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增強學校自我發展的動力,促進教學研究工作的開拓創新。
二、教學質量評價的原則
(一)發展性原則
樹立「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以學生各學段綜合素質發展和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為主要評價目標,組織實施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
(二)導向性原則
著眼於人才的培養,著眼於教師的專業發展,著眼於學校的可持續發展,以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和相關文件為指導,以新課程標准為依據,深化教學改革;優化教學思想、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通過評價指導實踐,實踐完善評價,促進我校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和教育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
(三)實效性原則
以促進教育教學質量不斷發展和提高的實際效果,作為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一切行為的准則,客觀准確地對教學質量現狀做出科學評價,制定科學合理、切實有效的監控與評價方案。通過有效的反饋監控機制,促進教學質量不斷發展和提高。
(四)激勵性原則
通過對學校教育教學質量進行監控與評價,縮小學校之間的差距,獎勵先進,激勵薄弱學校,促進全區小學整體提升教學質量。
(五)綜合性原則
教學質量評價要堅持「全面評價、全程監控、全員參與」的綜合性原則。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還要注重學生、教師綜合素質的發展狀況,關注影響教學質量的各個相關因素和環節。通過多因素、多方位、多指標的綜合評價,促進學生、教師和學校全面、和諧、可持續發展。
要關注教學質量結果的評價,更要注重過程的監控,要抓源頭、抓過程、抓動態監測、抓及時調控,把教學中的問題矯正於始發時期,堅持橫向與縱向相結合,動態與靜態相結合,使評價更加客觀、公正、全面、有效。
要充分開發學生和教師主體作用和潛在能力,使每個人、每個學科組,都承擔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積極促進學生、教師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
三、教學質量評價的內容
以學校、教師、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為立足點,以發展性評價為主線,關注變化和發展的過程,關注發展的成果。
評價分類、權重
評價重點
評價方法
評價方式
發展性
評 價
(30%)
學校自主發展的主動性、創造性。
依據學校的建設,學校的影響力評定。
自 評
他 評
教師專業化水平發展的積極性、成果性。
依據教師的培養,從校本教研、培訓的效果、教學視導、個人的專業發展情況評定。
學生全面發展的自主性、個性特長的凸顯性。
依據開設的不同學科的學生學業評價評定。
以非紙筆性為主
水平性
評 價
(40%)
依據學校建立的教學質量機制,注重過程性的管理水平為主。
以學校參與區域性教學活動的實效和教學視導工作為標准。
他評
以教師專業素質測試及學生區域性學科質量抽測、專項測試為主。
教師每學年由學校或中心校組織一次專業素質測試;學生每學年第二學期結合期末考試、小學畢業考試、量監測進行評定。
紙筆和非紙筆結合
選拔性
評 價
(30%)
以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的師生學科競賽。
以每學年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的各類師生競賽成績。
按照一定比例評定
四、教學質量評價的方式方法
(一)主要方式
1.教學信息監控——通過日常的教學檢查,教學過程的常態監測,期初、期中和期末的定期檢查,教師教學信息反饋和學生學習信息反饋等渠道,及時了解和掌握教學中的動態問題,並及時進行反饋、矯正和調控。
2.教學督導評價——對所有教學活動、各個教學環節、各種教學管理制度、教學改革方案等進行隨機性的督導評價。
3.專項監控評價——對課堂教學、校本課程開發、校本教研開展、教學常規管理、德育工作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校內文體活動、教學質量評價、綜合素質評定等方面的工作進行專項目標評價。
(二)具體方法
1.實地觀察
通過實地考查,對教學過程進行監控與評價,並就影響教學質量的原因進行深入地分析。以聽課、參觀、情境測試、常態下隨機測試等手段,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的思想和學業發展水平,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和專業成長狀況,以及教育教學管理水平進行評價。
2.訪談
訪問者根據設計好的訪談問題或提綱,通過與受訪者的交流互動、專題研討,集體座談、個別談活等方法,有目的、有計劃地了解學生的思想和學業發展水平,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和專業成長狀況,以及教育教學管理工作中非文字表述性的內容。
3.問卷調查
通過書面的形式,有目的、有計劃地了解學的生思想和學業發展水平,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和專業成長狀況,以及教育教學管理工作的相關內容。
4.文獻分析
文獻分析是通過系統收集、分析學校以及教師中與教學質量相關的各種文件、論文、研究成果、學校教學管理、學生學業成績記錄、教學數據統計報表、質量分析報告、專著、經驗材料等,全面、客觀地評價學校的教學管理水平、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並將其作為分析研究教學質量的輔助材料,以求更准確地把握教學質量的發展趨勢。
5.學生學業成績測評
每學年對幾個年級的學生,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分學科進行測試。這種測試以紙筆測驗為主,適當採用其他方式,如情景測試、實際操作等。
6.個案研究
針對學生的教育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及其影響因素,採取目的性取樣的方式,在群體測驗與調查中找到最有代表性的樣本,結合校本教研,對某個專題進行深入研究。
五、教學質量評價的組織體系和制度保障
(一) 組織體系
建立學校、學科組二級評價體系,把影響教學質量的諸多因素,分解和細化為評價目標,學校、學科組二級監控評價組織,根據管理職能,在不同層面上實施分層監控、分項監控。對各相關因素作出及時的監測、准確的診斷、科學客觀的評價和有效的反饋矯正。
1.校級評價組織主要負責學校的教學質量的評價,要根據實際情況設置相關的評價領導機構,制定相關的實施方案和操作辦法,對評價工作進行組織協調。負責教學質量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反饋等具體工作。
2.學校是教學質量評價的實體,是實施教學質量動態監控、常態監控的最有效、最關鍵的環節。根據中心校的評價標準的要求,在學校各層面上實施教學質量評價,形成一個完善、科學的教學質量評價網路。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實施細則、操作辦法,明確不同部門和人員的工作職責,並將其落實到每一個學科、每一位教師、每一位學生。對各學科、各年級、各教學環節進展情況實施動態監控、常態監控,及時發現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關鍵因素,及時地分析反饋,並提出改進意見,盡量把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解決在始發時期。
(二)制度保障
1.教學質量專項督導制度——建立學校(中心校)教學質量二級評價專項督導制度。根據管理的職能和實際情況,有計劃地在不同層面上,針對不同內容,採用不同方式對小學教學質量以及評價體系的運行進行督導。
2.教學質量反饋調控制度——學校要建立教學質量反饋調控制度,對日常監控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及時反饋、及時調控。
3.學生綜合素質評定製度——按照縣、中心校學生綜合素質評定的實施意見的要求,建立對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定的制度。
4.學生學業成績評價制度——按照縣、中心校學生學業成績評價辦法的要求,建立對小學生進行學業水平抽樣測評的制度。
5.教學質量分析評價報告制度——建立起自下而上的以推進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為宗旨,以年度分析評價報告為成果呈現形式的教學質量分析評價報告制度。學校每學期召開教學質量分析會,對教學質量作出全面、客觀、科學地分析,總結經驗、找准問題、提出今後改進教學工作的思路和措施。
6、教學質量綜合評價和獎勵制度——建立起自下而上的教學質量綜合評價和獎勵制度,根據綜合評價的結果進行獎勵。
六、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運行實施
教學質量的評價,是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環節,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一項具有創新意義的研究課題。作為一項系統工程,要經過較長時間的研究和探索以及分階段分步驟實施,才能得以不斷的完善。根據實施的情況、學科課程標準的變化和每學年工作特點不斷修改和完善。在日常的教學中要注重積累有關資料,對照本方案認真實施。每學年採取撰寫自評總結,自評打分,由教導處組織進行評定。
七、獎勵辦法
1.按照學校原有基礎和辦學條件分組評價,實行質量等級獎勵制。
2.在中心校制訂《考核細則》基礎上完善。
㈤ 教育教學主要成績該如何寫啊
教育教學主要成績的寫法應包括以下內容:
1.教書育人
2.師德修養
3.教學研究
4.改革課堂教學模式
5.在學科教育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6.教育教學效果
7.獲得榮譽
參考範文附後:
本人認真貫徹教書育人的思想,積極實踐「XXX精神」,做「XXX」教師。本人思想積極,愛崗敬業,無私奉獻。任教以來,一直以愛國心、事業心、責任心「三心」為動力,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學工作。
在教學工作中,本人把課前精備、課上精講、課後精練作為減輕學生負擔,提高教學質量的教學三環節。另外,本人還大膽改革語文課的教學模式,將「我聽你講」的「滿堂灌」變成授課、實踐、和競賽等雙向交流的多種方式並存,活躍了課堂氣氛。我還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並指導學生撰寫實踐報告、小論文,在提高應用能力方面作出了很好的探索。
學習是手段,創造才是目的。在教育學生時我以培養能力,發展智力,造就新型人才為目的。以思維能力及創造力的培養為突破口,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以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為兩翼,全面滲透創造力培養的教學原理、原則、與策略,在探索中學習創造性思維規律。
通過努力,本人輔導的學生門勝男同學的徵文,在XXXX年XXX首屆中少快樂XXXX「陽光伴我行」徵文大賽活動中,榮獲XXX獎。本人被評為優秀輔導教師。XXXX年,本人撰寫的論文《XXXXXXX》在市舉辦的「XXXXX」徵文大賽中榮獲XXX等獎。XXX年,本人撰寫的論文《XXXXX》在市「XXXXX」論文評選中,被評為XXXX等獎。本人還年年被評為校優秀班主任,XXXX年,又被評為XXXX級優秀班主任。
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將更嚴格要求自己,忠誠於黨的教育事業,努力工作,發揚優點,改正缺點,開拓前進,團結協作,為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一生。
㈥ 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
(西山區德亨學校 李艷林)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評價的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學習和改進教師教學。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課堂教學是教師組織和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學習的過程,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共同實現具體發展目標的過程。傳統的課堂評價是以教師的教來評價學生的學,既「以教定學」,關注的是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行為表現,而忽視了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缺乏關注學生的情感與態度等。這些已不再適應新課程的評價要求。在全面實施新課程的今天,我們要用新課程理念下的「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把評價作為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貫穿在數學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改進教師的教學。一、對學生參與程度的評價教學的成敗,歸根到底要看學生自身的參與,所有教學效果都是以學生是否參與、怎樣參與、參與多少來決定的。 1.學生參與的全面性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面向全體,注意自己的評價語言,為所有的學生鋪設一條通往成功的道路。要以各種手段方法,使他們不斷品嘗成功的喜悅,多鼓勵,尤其是對中下學生,以促成其良性循環。 2.學生參與思維活動的深入性。學生不僅能夠參與活動,更能對問題進行多層面、多角度的思考;不僅能夠解決一般的問題,更能夠引發一些深層次的問題,並主動探求解決問題的多種途徑;不僅能夠運用一般的解決問題辦法,更能夠發現和掌握新的解決問題的策略,各種思維形式並用,以達到提高和創新的新境界。要敢對書本挑戰,敢對教師講的內容質疑,敢講真心話。3.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學生的主動參與,不是光看學生嘴巴動了多少,主要看腦子動了沒有、思維是否處於高度活躍狀態;讓學生主動參與,是指在教師的組織、指導下,學生積極主動地涉獵知識,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思維處於一種活躍的狀態,做到邊學邊思考。二、對學生合作交流意識的評價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學過程應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它不僅是一個認識過程,而且也是一個交流與合作的過程。學生的學習方式,不全是聽教師的講授,更重要的是須自己去思考、體驗和構建,同時還有同學間的相互交流與影響。評價一個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我認為要考慮到以下5個方面的因素:1.學生不僅要對自己的學習負責,還要對所在小組中其它同學負責;2.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一起討論交流,學習者群體智慧和思維可以為群體共享。3.增進合作交流技巧是學生學會合作的標志,學生要具有良好的分工意識。4.學生能夠相互解釋所學東西、能夠相互幫助理解和完成作業;5.學生間能建立並維護小組成員間的相互信任、進行有效的溝通。 顯然,具有良好交流合作學習意識的同學,能很好的進行交流與調節,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三、對學生情感與態度的評價通常學生在數學課上的情感感受,綜合學生的具體反映大概可以分為:樂趣感、成功感、焦慮感、厭倦感。進一步還會發現以下特點:情感體驗為"有趣"的那些學生中,在學習中顯示出一種興奮,喜歡思考和表達自己的觀點;對數學學習"厭倦"的學生中大多數是數學成績不太好,從而產生對數學的恐懼;雖然對同一個學生來說,學生對數學學習的體驗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特別是隨著學習內容的變化而改變,但在一定時期,學生在數學課堂學習中,學習基本的情感體現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對數學學習而言,學生上述的情感體驗並不是只有一種情感體驗。如覺得數學有趣的同學在一定程度上也會產生焦慮的感覺;在一定的時間內,學生雖然可能有不同的情感體驗,但是總是有一種主要的情感體驗。情感與態度是學生在平時的數學學習過程中不自覺地流露,結合學生這一階段的心理特點,教師要善於捕捉學生的點滴進步,從正面激勵、評價學生,對學生表現出的優點或階段性的成功給予肯定。四、對學生數學思維過程的評價數學教學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思維活動的強弱,決定一個人的思維品質和邏輯推理的能力。對學生思維過程的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是否能積極主動地獨立思考,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的數學思維策略、水平和思維品質。具有思維獨立性品質的同學,不但要善於獨立地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而且能夠恰當的評價和自覺檢驗自己的思維活動,修正錯誤,不斷改進和提高思維活動的質量;同時還要善於評價別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這樣才能做到對於結論性的東西,不盲從、不輕信,有獨立見解。另外,數學表達能力是學生能夠准確、合理地運用數學語言表達(無論是口頭的描述、藉助紙筆或是通過演示)自己思維、對數學的認識的能力。這是評價學生數學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標。因為學生通過解釋自己的思維結果、思維過程、解題策略以及思維受阻的原因和克服方法,能提高自己對這一數學問題的認識;其他同學通過聆聽、提問、思考和補充,受到了啟發,開闊了思路,也培養了批判性思維能力。五、具體的評價方法1.特定一節課進行課堂觀察在課堂觀察時,教師不僅關注學生知識、技能掌握和情況,而且應關注學生的其它方面。如,學生怎樣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怎樣進行推理,怎樣解決問題,如何與他人合作學習,如何與他人交流自己的成果,教師通過對課堂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客觀分析,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態,記錄學生的學習能力並加以判斷,給學生以正確的評價;在每節課後都安排學生對本節課的自評和同學評的環節。通過課堂觀察,教師便能及時了解學生的情況,從而作出積極反饋,正確的給予鼓勵和強化,錯誤的給予指導與矯正。在進行課堂觀察時要注意兩點:第一,教師應該有計劃地進行。在一節課或一個活動中,教師不可能對所有的學生進行全程觀察,應該有重點地觀察幾個學生或所有學生的一個項目。第二,教師對觀察對象要作具體的分析,特別要注意激勵性評價,應該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作出評價。對智力發展較好的學生不要輕易給予表揚,當他們經過自己的獨立思考解決了比較難的問題或是有創新的時候給予適時表揚和鼓勵,對於這些學生來說會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使他們產生後續學習的動力。而對於智力發展較慢的學生,只要他答出簡單問題或只要敢回答問題就應給予充分肯定。2.數學課堂記錄針對本課題,應該著眼在課堂上,在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上。學生在課堂上獲取知識的過程,就是他們進行數學活動的過程,在這過程中,有老師的講解、學生參與學習的態度、師生的互相傾聽、與同伴交流的語言、自己的發現、自己的所學、所思、所得與心理體驗。包括:(1)課堂筆記:(2)重點、難點與疑點的標識:(3) 具有啟發性或感興趣的熱點問題:(4)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精彩對話與爭論的焦點問題:(5)課後需要繼續討論與鑽研的問題。(6)與課堂學習相關的其他問題,等等。3.作業評價作業作為教學的常規,是教學評價中不可缺少的一種手段,以往的作業布置雖然存在很多弊端,單調、重復、機械等現象,但不可否認作業對學生成長、發展過程的作用,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重要價值。隨著新課程的改革,新理念的注入,為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我們對數學作業進行了大幅度改革,把作業分為課內作業與課外作業兩大部分,課內作業以書面作業為主;課外作業,我們遵循了趣味性、審美性、多樣性的原則,將作業融於活動,融於生活。作業形式靈活多樣,口頭作業有說算理、說演算法、說過程等形式;書面作業由基礎性練習。對學生書面作業的評價又應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是從對作業的態度、書寫及格式的規范程度進行評價;二是從對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進行評價,而且要給學生及時訂正錯誤、再次學習的機會。比如某個學生的作業從態度上看非常認真,書寫清楚規范,但存在一小部分錯誤,教師可以在做錯的地方打上問號或劃上橫線,那麼對他本次作業的評價是:「整潔:甲,成績:良」。學生通過再次學習、及時訂正後,教師應對他的作業進行「二次評價」。此時,對該生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的評價是「成績:優」,而且作為本次作業的最後評價結果;對於解題方法獨特或進步很快的學生,除得「甲」、「優」外,另加激勵性語言,並定期進行作業展覽或向家長發表揚信息。通過作業設置和評價的改革,使學生能夠更深入地參與到知識的產生、發展、形成、應用的全過程。作業已經成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載體,這種通過日常的學習過程評價能激勵學生奮發向上,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引導學生自覺認真地學會學習,讓每個學生都及時地趕上學習進度,不讓學生過遠地在學習上掉隊。使我們的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使我們的學生能及時地了解自己的作業情況,使我們的學生「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除了以上的方法外,低年級還採取「小貼畫、表揚紅五星 」等,中高年級還採取「 設立表揚角」等多種方法進行評價。六、問題與思考 1、評價的內容、評價指標如果固定化,會產生評價的片面性。如何處理,仍是我們下一步需要解決的問題。2、如何處理學生互評中出現的問題,如:很在意對方給自己的打分或等級。造成同學間的不服氣等現象。 3、隨著學生認識自我的能力和願望的不斷提高,他們對表面化、形式化的激勵感到無味,教師轉換成物質上的獎勵,如何看待? 4、教師的評價語言貧乏。這需要教師除了有深厚的知識功底及業務理論,更要深入地接觸學生,細心觀察學生。5、教師的評價要做到因人施評,重在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自尊心上。
㈦ 課堂中如何做到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最優化
高效的課堂,特別做好:導入、設問、板書、結語等教學設計。
我們都知道什麼是高效課堂,它無非就是教師與學生,也就是教與學,是主導和主體的關系。教師是學教學、搞教學的。課堂教學中,所有學生認識水平不同,所以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會照顧到,一次成功,這就是效率。教學要出效率,出效益,不但要指導學生學習接受知識的方法,而且引導學生學會思維。有了正確的思維方法,理解得快,接受得快,記憶的也牢固。尤為重要,二者有機結合才能出高效課堂。下面我就這兩方面來發表一下我的見解:
一、教師方面
1、充分的課前准備
我們知道,沒有預設的課堂是放任的,也是雜亂無章的,必然也是低效的。要用這四十分鍾要效率,充分的課前准備就顯得非常重要了。我在備課時長採用向有經驗的教師學習,比如:我在講認識鍾表之前,就用了我們組張麗麗地方法,用肢體語言來表示整時整點。在課堂上的確很有效果。我還採用了鑽教材鑽教參,書中自有黃金屋,別以為一年級有什麼不會的,都不用看書和參考書,那你就錯了,你鑽進去的同時,就會發現你想要的東西,課上就游刃有餘,還真的能看出點什麼。所以一定不要放過書本。另外,設置習題時,要保證課堂。對於優等生我們可以在課外延伸一些略帶挑戰性的練習;而對於那些後進生,我們也可以為他們制定一些淺層次的要求,讓他們循序漸進。
此外還要明確每節課教學的重點與難點,而不在面面俱到,不要鬍子眉毛一把抓;體會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困難之處,重點加以突破;合理地講練,每節課都要有比較深入的信息反饋與調整,確保每節課中目標的達成度。
2、活躍的課堂狀態
只要能讓學生的思維總處於活躍狀態,我認為,這就是一節高效的課,成功的課。
教師要靈活運用各種教育方法,,在組織課堂教學的各環節中,教師要明確自己的位置,別剝奪孩子的權力,要徹底改變注入式,滿堂灌,教師講,學生聽,把知識強行塞入學生大腦的傳統教學模式和觀念。比如在教數一數中,從左邊數是第幾個從右邊數是第幾個教學中,學生真的很多不會的,所以在教學中我讓幾名學生到黑板前面來,讓其他的學生來數。積極發了學習興趣又掌握了知識。比高矮也可以怎麼做,讓孩子站在地上比一比,再讓學生一個地上,一個凳子上再比一比,這樣孩子就明白怎麼比才能比的正確。隨著課的不同方法也不同,教師要靈活掌握,做到讓孩子會的目的。總之不管有什麼法只要能做到讓孩子不拍不會,而是就怕不參與參與不上而著急,證明孩子是真的會了。再有適當的激勵機制也很重要,。
我們不僅要鼓勵學生成績的進步,更要鼓勵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對學生能積極地發言、認真地練習,及時完成作業等都要及時地鼓勵。我們適當的激勵,正是為實現全體學生高效學習,實現課堂更大面積高效作準備。
二、學生方面
1.課前預習習慣
預習不止是把書本看看,還要思考一些基本的問題:是什麼?為什麼?這樣行嗎?跟以前的知識有什麼聯系?等等。這樣,聽課就有的放矢,會抓重點,攻難點,課堂自然就有效了。預習分為課內和課外,課內勁量參透書本,向低年級這種方法不太有效,不過也能培養孩子的能力。課外預習,老師就要下一番苦功夫了,我採用方法很多,編謎語,便數學故事,出腦筋急轉彎。但和明天的課應掛上鉤。時間長了孩子也會膩,那就用別的方法。
2、課堂學習習慣:
3、課後鞏固習慣:
我採用能在課上解決得不留課下,上學能解決的不回家增加家長的負擔。時間長了家長會理解你那樣會主動配合你的。我班的農村孩子比較多,農村孩子底子薄,但不是不行,農村孩子都不錯,有韌性,所以我把課後復習採用了我剛才說的方法。家長理解了,課後復習就起了作用。
一個班級的師生就像一個家,教師就是一個大家長。每一節課就向一頓午餐。沒有做好孩子就不願易吃,身體就不會好。同時,沒有足夠的作料,也不會出現以後的後起之秀。光教師一頭熱是很難產生高效課堂的。
㈧ 《論課堂教學對小學生英語學習成績的影響》應該怎麼寫
從兩個方面思考:1、教師方面:教學設計是否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重點部分的訓練方法,難點怎樣突破,練習的設計。2、學生方面:課上是否專心聽講,認真完成作業,記憶的速度和持久性。
㈨ 課堂教學怎樣落實過程與方法目標
一、轉變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發展
所謂學習方式,是指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過程中基本的行為和認知取向。學生的學習方式有接受和發現兩種,兩種學習方式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而傳統學習方式強調接受,建立在人的客體性、受動性、依賴性的一面上,從而導致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的不斷銷蝕,窒息了人的思維和智力,消磨了人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阻礙了學生的發展。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轉變這種被動性的學習態度,把學習轉變成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提升的過程,使學生學習的學習過程成為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發展,關鍵是讓課堂教學真正成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天地。自主、合作、探究三者相輔相成,水乳交融,有機結合。學生採取這樣的學習方式,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情感的投入,能獲得有效的情感體驗,有利於學生良好的價值觀的形成。同時也發展了學生的能力,使知識、文化得到積累。如學習《將相和》一課,讓學生自由組合三人小組合作表演課本內容,此時,學生便自由組成了一個整體,他們為表演好課本內容,獻計獻策,互相幫助。這樣,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大家的積極性得到了充分調動,學生的潛能得到了開發,主體地位得以真正體現,促進了學生的共同發展。
二、轉變教師角色,促進師生交往
傳統的教學觀把教學理解成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向學生傳授知識技能、發展智力、培養能力、陶冶品德的過程。顯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是教學過程的控制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學內容的制定者和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判者,具有絕對的權威,師生之間是一種不平等的關系。現代教學論指出,教師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那些只有教學的形式表現而無實質性交往的「教學」是假教學。如課堂上,一位學生對某個問題做出了正確解答,老師仍然追問:「他回答的對不對啊?」學生則齊答:「對。」由此可見,只有交往的形式,而無實質性的內容,教師必須轉變教師角色,促進師生之間的真正交往。
教學的過程是師生共創共生的過程,是師生平等參與教學的過程,教師要打破「教師中心」「課堂主角」的舊思想,在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中引導學生自由表達,自主探索。同時教師作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應積極創設自主探究合作的餓空間,建立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促進師生之間的真正交往互動。
三、注重課堂評價
美國教育家斯蒂芬表示,課堂評價是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目的是為了刺激學生的學習動機而不僅僅是對學生的一種測評。他認為,對學生的課堂評價是有效、成功的教學的一部分。可見,課堂評價是一種教育手段,用它來改進學生的學習,提高學生成績。如一位教師在教學《草船借箭》時,問:「諸葛亮向魯肅『借箭』能不能說明諸葛亮『神機妙算』?」大多數學生認為:諸葛亮能准確地把握魯肅的真誠,並大膽地向魯肅借船,沒有聰明的才智是做不到這一點的,所以借船能說明諸葛亮神機妙算。但也有個別學生認為:預見大霧,預知曹操不敢出戰,這確實高明,但借船不算,因為大家都知道魯肅誠實,不打小報告,向他借船這不算什麼神機妙算。學生還因此激烈地爭論起來,一時難分高下,最終把焦點落在了教師的評價上。這位教師沒有將學生引入到事先設定的框框中,而是巧妙地做出這樣的評價:「『借船』能不能說明諸葛亮神機妙算,同學們各有各的理解,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是正常。因此,大家講的都有道理,特別是後面學生的發言能與眾不同,表達自己獨特的見解,真了不起!」這位老師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自尊、自信的個性品質,使學生愛思考、敢思考、會思考,還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在課堂上,教師總會有許多鼓勵性的評價。如:「相信自己,你們會讀好的。」「你真行!」「再努力一下就成功了。」「我怎麼沒想到?你體會得太精彩了。」「多好的問題,會讀,會思考,進步真大!」……可見,在課堂評價中有效地落實了三維目標,尊重學生生命發展的獨特性,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教學中得到發展,體驗到生命成長的快樂。
四、注重課堂教學的生活化
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美國著名教育家華特做出「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論斷。」因此,在《語文課程標准》根據語文教學的實際狀況強調語文課程的生活化,要求進一步密切語文學習與生活的聯系,要求教師指導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把語文學習的背景擴大到學生整個的生活世界。如學習肖復興寫的《荔枝》、史鐵生寫的《秋天的懷念》、馬克·漢林寫的《地震中的父與子》等歌頌父母的課文時,則可以讓學生想一想、說一說、寫一寫父母關愛自己的事。學習《魯本的秘密》等孩子關愛父母的課文時,則可以讓學生設身處地想一想自己如何愛父母的。這樣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教學還能對學生的心靈產生強烈的震撼,很好地實現語文教學的情感目標。再如有的教師在學習了《只有一個地球》、《黃河是怎樣變化的》、《大瀑布的葬禮》等課文後,布置學生開展當地的生態和環境狀況進行調查研究的活動。類似這樣的活動,把語文課堂學習和社會生活直接聯系在一起,擴大了語文學習和實際運用的范圍,新課標所要求的對學生實施的語文綜合素養的教育才能落到實處。
總而言之,新課程將改變學生的學習生活,新課程也將改變教師的教學生活。只有廣大教師都能深刻認識三維目標的含義,並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反思,課程改革才能沿著正確方向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