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信息技術知識點在不同階段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方法的異同
一、在教學內容上要由零起點向多起點過渡
「零起點」造成的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浪費教學資源與人力。小學、初中、高中的「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內容都有信息技術基礎、操作系統簡介、文字處理、網路基礎、用計算機製作多媒體作品等相同或相似的模塊。高中階段課程的部分內容在初中重復的基礎上進行了再次重復,浪費了資源與人力。為此,必須加強信息技術課程與教材改革,加強信息技術教育整體研究,注重各級教育的有機銜接。可推行「多起點」策略:不同地區、不同年齡階段、不同學習基礎的學習者,採用不同內容、不同難度、不同要求的教材進行學習。對於難以避免的部分重疊內容,必須改變其教學難度、廣度、深度,並形成梯級層次。並要及時更新各學段課程內容,使課程改革與信息時代的發展同步。
另一方面,隨著「多起點」教學策略的實施,學生學習起點的衡量與學習終點的確定亟待有一個可供參考的標准,以便有效地組織教學。同時,隨著「多綱多本」課程標準的建立,將形成多元化的、參差不齊的信息技術教育格局。為了進行統一衡量與對比有必要以信息技術教育的最終成果——學生信息素質的水平提高為尺度。因此,建立學生信息素質水平分級標准將十分必要。
二、在教學目標的確定上
考慮到零起點問題在目前相當長時期內是不可解決的,故面對相同或相近內容的教材,針對不同學段,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知識結構,要在知識的層次、難易程度和教學目標的側重點上做好選擇。這樣做,不僅解決了當前由於知識重復和交叉給教師教學帶來的困擾,同時又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於優化學科教學、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三、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選擇上
目前,信息技術課程中還要注意的問題就是一—教學模式的選擇。小學根據學生認知能力,可考慮採用教師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不斷動手去發現。初中階段可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採用任務驅動,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及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在高中階段,要嘗試進行研究性學習,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任務、過程、目標全部由學生自主掌握,教師僅僅起到指導、監控的作用。以此達到不同學段側重培養學生各種不同的學習技能。
四、在教學評價方面
為規范不同學段信息技術教學內容,除在教材上做相應的調整外,也可考慮在不同學段採用不同等級的水平考核手段,盡快設計出中小學信息技術水平考試大綱。
B. 初中信息技術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應該怎樣復習
版本都不一樣,我們這里講的都是辦公自動化、PS,動畫製作等內容
C. 信息技術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論由教學方法指導思想、基本方法、具體方法、教學方式四個層面組成。教學方法包括教師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學生學的方法(學習方法)兩大方面,是教授方法與學習方法的統一。教授法必須依據學習法,否則便會因缺乏針對性和可行性而不能有效地達到預期的目的。但由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於主導地位,所以在教法與學法中,教法處於主導地位。
信息技術教學方法有哪些
(一)常規性教學方法1. 講授法講授法是各學科教學史上最古老的和教學實踐中最基本的教學方法。在信息技術教學中,講授法也是信息技術教師向學生系統地傳授信息技術知識的基本方法。講授法在信息技術教學中主要有講述、講解兩種形式。前者指教師用口頭語言向學生生動地描繪信息的產生、存儲、傳輸等過程及實驗方法與操作步驟;後者指教師向學生較嚴密地解釋、論證概念、原理、聯系等。講授法成功的基本要求是:(1)講授的內容要具有科學性和思想性;(2)內容安排要合乎信息技術知識內在邏輯與學生認識發展的順序;(3)語言要准確精練,生動形象,避免照本宣科。2. 交流式教學法交流式教學法採取案例研究、角色扮演、問題解決、分析調查、實驗操作、設計討論等多種方式教授新知識,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以達到使學生掌握知識,提高學習興趣,培養探究思維和合作態度,關心應用並參與問題解決的過程。交流式教學法的教學過程包括以下幾個基本步驟:(1)提出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要求;(2)閱讀、查找資料或通過實驗操作,自學新知識;(3)開展交流活動,促進能力培養;(4)解決問題,得出結論或掌握技能。3. 復習教學法及時進行一次復習鞏固,遺忘的數量就會明顯減少。在實際教學中,復習鞏固都是多次進行的。但復習的方法更為重要。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對記憶行之有效的條件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的,引起強烈的學習動機,強調理解的記憶,即信息的加工,要多途徑地輸入信息,強調思考。常規的復習方法主要有新課前的引入復習、邊講課邊練習、課後復習、小結性復習、應用理解性復習等。(二)基於信息技術學科特徵的教學方法1. 媒體演示講解法運用媒體演示講解法的基本要求:(1)要使全班學生都能看清楚或聽清楚演示的對象,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比較鮮明的表象;(2)在演示講解過程中,要培養學生善於觀察演示的對象與操作過程,注意它們相互之間的關系,抓住本質與內在聯系;(3)演示要盡可能讓學生用多種感官感知事物與過程,增強演示講解的效果;(4)通過演示與講解的有機配合,不使學生停留在事物與過程的表面,而是盡快使學生的認識上升到理性階段,形成概念,理解操作原理;(5)媒體的演示要適時、適當,媒體的選擇應該圍繞著教學知識進行。2. 實踐仿效教學法建立關鍵詞表達式,如何縮小查詢范圍等,教師在實踐中,已經為學生提供了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技能。實踐仿效教學法具有內在的教育價值,在一定條件下,它具有其他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所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3. 發現(探究)教學法發現(探究)教學法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實際上它是一種學習的方法,它鼓勵學生用自己的頭腦親自去獲得知識,重視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不把學生當做被動的接受者,而是讓學生參與到知識的獲取過程中。其基本過程是:4. 需求驅動教學法需求驅動教學法要求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分析學生的實際需求,找出這些需求與目標的關系,設計從需求出發以至到達教學目標的各項任務,使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的主動建構者,要求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學習的幫助者、促進者。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讓學生有多種機會在不同的情境下去應用他們所學的知識,形成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以「學以致用」為原則,根據不同層次信息處理的要求,以需求案例串接基本理論與基本技能,調整、充實、優化教學內容和結構,盡可能多地提供各種信息資源以支持需求驅動的學習與協作式探索。讓學生在應用學習中不僅知道「是什麼」,而且知道「為什麼」,拓寬繼續學習的知識面。
D. 信息技術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初級中學) 考試什麼
一、考試目標
1.信息技術學科知識運用能力。了解信息技術發展的歷史和現狀,把握國內外信息技術最新發展動態;掌握信息技術學科基本知識與技能,熟悉信息技術學科的特徵與應用領域;掌握信息技術學科教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並能在教學中靈活運用;理解《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規定的課程目標、教學內容和實施建議,結合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理念,開展教學和指導學生實訓實踐。
2.信息技術教學設計能力。能夠根據《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規定的課程目標,結合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理念,針對初中學生的認知特徵、知識水平及學習需要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制定具體的教學目標;能夠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學生個體差異,確定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根據不同課程模塊的特點,合理選擇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合理利用信息技術教學資源,設計多樣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
3.信息技術教學實施能力。認識學生建構信息技術知識和獲得技能的過程,並能依據信息技術教學需要,恰當選用相關的教學資源;創設教學情境,能夠有效地將學生引入學習活動;運用信息技術學科教學策略,組織有效教學活動;能夠根據學生的學習反饋優化教學環節;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與技能,獲得信息技術學習的方法,引導學生樹立健康的信息意識和價值觀,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
4.信息技術教學評價能力。掌握教學評價的基本知識與方法,並能將其恰當地運用於信息技術學科教學之中;積極倡導評價目標的多元化和評價方式的多樣化,發揮教學評價促進學生發展的功能;能夠通過教學反思改進教學。
二、考試內容模塊與要求
(一)學科知識
1.信息技術專業知識
(1)了解信息技術發展史及國內外的發展動態,掌握與初中信息技術相關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
(2)掌握與信息活動相關的法律法規、倫理道德。
(3)掌握信息技術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並能用於分析和解決相關問題。
2.信息技術課程知識
(1)理解信息技術課程的課程性質、基本理念、設計思路和課程目標。
(2)熟悉《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所規定的模塊結構、內容標准和要求。
(3)理解信息技術教學內容的特點及呈現形式,能夠根據學生學習的需要使用教材。
3.信息技術教育教學知識
(1)掌握信息技術教育理念、教學原則、教學策略等一般知識。
(2)理解信息技術教學的特點、規律及一般過程,掌握信息技術教學的基本技能及教學方法。
(3)了解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開展教學活動的基本知識。
(4)掌握信息技術教育研究的一般方法。
(二)教學設計
1.學生學習需求分析
(1)了解學生認知特徵,分析學生的學習需要,確定學生的學習起點。
(2)具有分析學生已有的信息技術學習經驗和個體差異的能力。
2.信息技術教材分析
(1)根據《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及教材編寫思路和特點,
了解信息技術教材內容和信息技術教學目標之間的關系,能結合學習需要對信息技術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選擇和組織。
(2)通過教材內容分析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與技能,確立教學重點與難點,並設計相應的教學解決方案。
3.確定信息技術教學目標
(1)領會「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教學目標的含義。
(2)能夠根據《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教材和學生的認知特徵,確定具體課程內容的教學目標並准確表述。
4.選擇教學策略和方法
(1)能夠根據信息技術學科的特點和學生認知特徵,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
(2)能夠根據學生的學習起點,明確教學內容與學生已有知識和技能之間的關系,確定教學內容的相互關系和呈現順序。
(3)了解信息技術資源的多樣性,能根據所選教學內容合理開發、選擇和利用教學資源。
5.信息技術教學設計的綜合應用
(1)理解信息技術學科教學內容組織的基本形式和策略,能夠設計合理的教學流程。
(2)通過研究典型的信息技術學科教學設計的案例,掌握教學設計的方法,評析教學案例。
(3)能夠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所選教學內容的教學設計。
(三)教學實施
1. 課堂學習指導
(1)了解信息技術教學情境的創設、學習興趣的激發與培養的方法,掌握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和策略,幫助學生有效學習。
(2)了解學生信息技術學習的基本特點,能夠根據信息技術學科特點和學生認知特徵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
2. 課堂組織調控
(1)掌握信息技術教學組織的形式和策略,具有初步解決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偶發事件的能力。
(2)了解對信息技術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教學活動因素進行調控的方法。
3. 信息技術教學實施的綜合應用
(1)能依據信息技術學科特點和學生的認知特徵,恰當地運用教學方法和手段,有效地進行信息技術課堂教學。
(2)掌握信息技術實踐教學的功能、特點和方法,強化科學探究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能恰當整合多種教學資源,提高信息技術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四) 教學評價
1. 信息技術學習評價
(1)了解信息技術教學評價的知識和方法,具有科學的評價觀,能夠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有效評價,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能夠結合學生自我評價、學生相互評價、教師評價,幫助學生了解自身信息技術學習的狀況,調整學習策略和方法。
2. 信息技術教學評價
(1)能夠依據《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倡導的評價理念,發揮教學評價診斷、反饋、激勵等功能。
(2)了解教學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能夠針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反思和評價,提出改進的思路。
三、試卷結構
模 塊 比 例 題 型
學科知識 43% 單項選擇題
簡 答 題
教學設計 23% 簡 答 題
教學設計題
教學實施 21% 簡 答 題
案例分析題
教學評價 13% 案例分析題
合 計 100% 單 項 選 擇 題 :約 30%
非 選 擇 題 :約70%
四、題型示例
1.單項選擇題
(1)有關消息與信息的關系描述中,正確的說法是
A. 消息就是信息 B. 信息中包含了消息
C. 消息中包含了信息 D. 二者沒有關系
(2)Internet所使用的網路協議組稱為
A. DNS B. LAN /WAN
C. Ethernet D. TCP/IP
2.簡答題
點陣圖與矢量圖是數字圖像的兩種表示方式,請簡要回答二者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3.案例分析題
閱讀下列材料:
剛從師范大學畢業的女大學生宋老師正在計算機教室為初中三年級講授PowerPoint課程,今天的內容是「幻燈片中插入影片和聲音」,由於是新內容,宋老師為了讓學生多練習一會兒,通過多媒體播放系統向全班同學演示完操作步驟後,說:「現在大家翻開書到第56頁,按照我剛才演示的步驟自己練習。」
大多數學生開始自己看書學習,可是有一些學生並沒有看書,而是開始玩自己的電腦。幾個學生在上網,還時不時和旁邊的同學說話,讓他們看自己的屏幕,估計是發現什麼好玩的了;還有一個學生在玩自己隨身帶的優盤里的游戲,旁邊的同學也不自覺地看他的屏幕。這一切宋老師根本沒有發現,她一直坐在教師機旁邊忙著。
請結合上面的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1)你覺得宋老師這節課採用的是信息技術教學中哪種教學方法?
(2)宋老師採用的這種教學方法適合於什麼樣的學生和教學內容?
(3)宋老師沒有發現玩電腦、玩游戲的同學,你認為原因是什麼?
(4)從教學策略的角度來分析,你覺得宋老師這節課教學的成功之處和失敗之處分別是什麼?
4.教學設計題
圍繞多媒體演示文稿製作中「聲音的插入」這一教學內容,完成下列任務:
(1)確定本教學內容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難點。
(2)請設計出恰當的教學策略解決教學重點、難點。
(3)請設計本節課的教學流程圖。
E. 怎樣利用信息技術突破學科教學重難點
隨著新課程地不斷深入,對教學手段也在不斷更新,信息技術也受到了人們的重視,越來越多的人把它應用於課堂。不可否認,信息技術手段給我們的課堂帶來了方便和實效,但是隨之而來的問題是,我們如何把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進行有效地整合,以提高教學效率。一、有效利用信息技術、提高課堂實效 ⒈利用多媒體強大的信息承載功能,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建構主義認為學生學習之前就已經擁有一定的生活經驗,所以我們的數學課堂應最大限度喚起學生的已有經驗。而新課標指出:數學學習的內容應當富有現實性、意義性、挑戰性,內容的呈現應當多樣化。傳統的教學方式比較單一,多媒體和網路教學模式就能很好地實現數學課堂的有效性。它能極大程度上增大課堂信息容量和教師控制信息的靈活性,另外它給學生的多重感官刺激,使學生在輕松的氣氛中積極投入到學習,以形思理,變難為易,提高實效。例如,教學《圖形的旋轉》時,如果只依靠課本,感性的材料數量還是不夠的,所以教師就搜集了許多精美的圖片,並演示其形成過程(順時針轉和逆時針轉)。這樣做把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去觀察發現這些圖片的共同特徵:都有一個基本的圖形組成,都有中心點,旋轉方向有順時針和逆時針兩種,為突破本課的教學難點打下了基礎。接著用課件演示大風車的旋轉過程,讓學生更形象直觀的看到旋轉過程,這是傳統教學所不能比擬的,有效節省了課堂教學時間,把時間更多的留給了學生。⒉利用多媒體呈現形式的活潑新穎,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慾望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了動作和思維之間的聯系,思維就得不到發展。新課標中也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以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動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發展的起點,在數學活動中,教師不但要重視直觀演示,更重要是要讓學生動手操作,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時可以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動腦、動眼、動口、動手的機會。數學老師經常會問學生:同學們想知道為什麼嗎?那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而多媒體教學的引入為我們的數學課堂帶來了更多的生機。例如教學《圓的認識》時,利用課件出示各式輪胎的自行車比賽,讓學生猜測哪種輪胎的自行車會贏得比賽?當學生還沉浸在「為什麼圓的要行得快」時,這時教師出示學習任務,抓住了學生樂於表現自己的天性,激起學生自主探究的慾望。 ⒊利用信息技術完備的網路資源,突破教學重難點 例如教學《圓的面積計算》時,在傳統的教學中是用教具通過把圓割補成近似於長方形的圖形推導出來的。但圓的面積計算不是近似的計算公式,這一點學生很難理解。學生難以想像出等分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越接近與長方形,難以理解「畫圓為方」的道理。這時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把一個圓2等分,用紅藍表示兩個半圓,再把兩個半圓各分成8個相等的小扇形,再將小扇形一個一個地從圓中「飛出」排成兩列,再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並閃爍顯示。再依次進行16、32、64等分的割補,讓學生直觀感知當等分的份數越來越多時,圓割補變換後的圖形越來越趨似於長方形。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想像無限等分割補後的情形,從而理解圓能轉換成一個等積的長方形。加強了教學的直觀性,提高了教學效率。 ⒋利用各種信息資源,引入時代活水,讓數學課更貼近生活 把教材內容與生活情景有機結合起來,使數學知識成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現實,可以促使學生不斷增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讓學生真正體會到生活中充滿了數學,感受到學習數學樂趣和價值。 例如教學《認識人民幣》時,根據學生經常去超市購物的生活經驗,用多媒體出示超市的畫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問:我們去超市買東西需要帶什麼?這時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錢。接著出示人民幣的圖片,很自然地把學生引入到虛擬的現實生活中去了。課堂教學實踐表明,將信息技術運用到數學教學中,對提高學生的學習素養、發揮學生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的失效性有著十分實在的作用。但是我們不能因此而走進多媒體教學的誤區,舍本求末。二、存在的誤區 ⒈教學手段≠教學思路使用信息技術是一種教學手段,只有在課堂上有效地使用它,它才具有生命。所以多媒體的使用應該取決於教學思想和設計的需要,要為它擇好「路」——什麼內容適合用?選擇怎樣的形式去用?用多長時間?…… 例如教學《常用的體積單位》一課時,如果僅靠多媒體演示各個體積單位之間的聯系,那麼學生是無法感受到每個體積單位的實際大小,在今後的應用中會與實際的相差很遠。也就不會出現一個粉筆盒的體積大約是1立方厘米的現象了。⒉多媒體的演示≠學生的親自操作多媒體教學的特點在於能清楚的演示知識的形成過程,但是演示的過程中調動的只是學生的視覺感官細胞,而我們的數學往往需要多種感官細胞參與操作。例如教學《圓柱的認識》時,無論課件做得多精美,都無法讓學生很好地感受其立體性,特別在教學側面積、橫截面積等時課件就更難體現其優越性了。⒊重形象思維≠不要抽象思維小學階段雖然主要是以學生的形象思維為主,但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是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所以每一次都把內容設計的很形象,學生會容易形成依賴性,不利於知識的建構和抽象思維的發展。例如教學立體圖形時,一開始可以利用多媒體進行演示,但不可能每一道練習題都把它做成課件,教師沒有那麼多精力也沒有必要。⒋使用多媒體教學≠不要其他的教學形式傳統的教學方式和多媒體教學各有優勢,我們不能一味地追求新潮而屏棄好的教學方式。我們有許多老師在各種展示課上大用特用多媒體,還時不時地弄點音樂出來,似乎這樣做能體現一個數學老師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能力,殊不知反而會弄巧成拙。
F. 何為教學方法,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常見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論由教學方法指導思想、基本方法、具體方法、教學方式四個層面組成。教學方法包括教師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學生學的方法(學習方法)兩大方面,是教授方法與學習方法的統一。教授法必須依據學習法,否則便會因缺乏針對性和可行性而不能有效地達到預期的目的。但由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於主導地位,所以在教法與學法中,教法處於主導地位。
信息技術教學方法有哪些
(一)常規性教學方法
1. 講授法
講授法是各學科教學史上最古老的和教學實踐中最基本的教學方法。在信息技術教學中,講授法也是信息技術教師向學生系統地傳授信息技術知識的基本方法。
講授法在信息技術教學中主要有講述、講解兩種形式。前者指教師用口頭語言向學生生動地描繪信息的產生、存儲、傳輸等過程及實驗方法與操作步驟;後者指教師向學生較嚴密地解釋、論證概念、原理、聯系等。
講授法成功的基本要求是:
(1)講授的內容要具有科學性和思想性;
(2)內容安排要合乎信息技術知識內在邏輯與學生認識發展的順序;
(3)語言要准確精練,生動形象,避免照本宣科。
2. 交流式教學法
交流式教學法採取案例研究、角色扮演、問題解決、分析調查、實驗操作、設計討論等多種方式教授新知識,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以達到使學生掌握知識,提高學習興趣,培養探究思維和合作態度,關心應用並參與問題解決的過程。
交流式教學法的教學過程包括以下幾個基本步驟:
(1)提出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要求;
(2)閱讀、查找資料或通過實驗操作,自學新知識;
(3)開展交流活動,促進能力培養;
(4)解決問題,得出結論或掌握技能。
3. 復習教學法
及時進行一次復習鞏固,遺忘的數量就會明顯減少。在實際教學中,復習鞏固都是多次進行的。但復習的方法更為重要。
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對記憶行之有效的條件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的,引起強烈的學習動機,強調理解的記憶,即信息的加工,要多途徑地輸入信息,強調思考。
常規的復習方法主要有新課前的引入復習、邊講課邊練習、課後復習、小結性復習、應用理解性復習等。
(二)基於信息技術學科特徵的教學方法
1. 媒體演示講解法
運用媒體演示講解法的基本要求:
(1)要使全班學生都能看清楚或聽清楚演示的對象,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比較鮮明的表象;
(2)在演示講解過程中,要培養學生善於觀察演示的對象與操作過程,注意它們相互之間的關系,抓住本質與內在聯系;
(3)演示要盡可能讓學生用多種感官感知事物與過程,增強演示講解的效果;
(4)通過演示與講解的有機配合,不使學生停留在事物與過程的表面,而是盡快使學生的認識上升到理性階段,形成概念,理解操作原理;
(5)媒體的演示要適時、適當,媒體的選擇應該圍繞著教學知識進行。
2. 實踐仿效教學法
建立關鍵詞表達式,如何縮小查詢范圍等,教師在實踐中,已經為學生提供了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技能。
實踐仿效教學法具有內在的教育價值,在一定條件下,它具有其他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所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
3. 發現(探究)教學法
發現(探究)教學法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實際上它是一種學習的方法,它鼓勵學生用自己的頭腦親自去獲得知識,重視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不把學生當做被動的接受者,而是讓學生參與到知識的獲取過程中。其基本過程是:
4. 需求驅動教學法
需求驅動教學法要求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分析學生的實際需求,找出這些需求與目標的關系,設計從需求出發以至到達教學目標的各項任務,使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的主動建構者,要求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學習的幫助者、促進者。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讓學生有多種機會在不同的情境下去應用他們所學的知識,形成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以「學以致用」為原則,根據不同層次信息處理的要求,以需求案例串接基本理論與基本技能,調整、充實、優化教學內容和結構,盡可能多地提供各種信息資源以支持需求驅動的學習與協作式探索。讓學生在應用學習中不僅知道「是什麼」,而且知道「為什麼」,拓寬繼續學習的知識面。
G. 信息技術教師應該了解關於信息技術教育的哪些知識
信息技術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涉及:信息技術學科知識運用能力、信息技術教學設計能力、信息技術教學實施能力、信息技術教學評價能力。
初中、高中具體考核內容及標准不同。比如,信息技術教學設計能力:
1)初中:根據《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規定的課程目標,結合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理念,針對初中學生的認知特徵、知識水 平及學習需要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制定具體的教學目標;能夠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學生個體差異,確定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2)高中:根據《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准(實驗)》(信息技術)規定的 課程目標,針對高中學生的認知特徵、知識水平及學習需要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制定具體的教學目標。
可詳見《中小學和幼兒園教師資格考試標准》和《考試大綱》了解有關考試內容和要求。
H. 信息技術教師應具備哪些教學技能
成功的教師應具備哪些技能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基本要素,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教學技能的發揮程度,將直接影響教學活動和人才培養的質量。因此,要想成為成功的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技能。
一、教師應具備課堂教學創新能力
1 、課堂教學目標設計應該重視發展學生的整體素質,尤其是關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2 、教師在課堂上要建立尊重、平等的師生關系,給學生營造民主、寬松、自由的學習空間,做到思維共振,情感共鳴,活動默契,具有構建師生互動、共同參與的課堂氛圍的能力。
3 、強調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教師應自覺主動地把教室作為活動室,把講堂作為學堂,時時注意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同時,在這個教學第一陣地,不斷的提高、錘煉自己,在教會學生學習的同時,促進教師自身的學習提升。
4 、要從根本上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包括口頭語言、書面語言和體態語言等。尤其是課堂語言要做到提問有方,表達有情,評價有度,學會抑楊頓挫,激情流淌。在教學實踐中,特別是語文教學活動,教師語言若富於激情,便會時刻撞擊學生的情感,師生間便於充分展開思想的碰撞,心靈的接納,情感的交融,從而創造出一種情感撞擊後心靈的開闊,讓學生學習激情始終都保持在興奮點上,課堂活躍而適度,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嚴,心靈成長的愉悅。這樣真正創造出一種師生互動,心靈傾聽的分享方式,實現「以參與求體驗,以創新求發展」的理念。
5 、要重視對學生與教師學習效果的研究。評價一節課,除了看教師投入了多少情感,融入了多少課外知識;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花了多少精力,產生了多少興趣等。
二、教師要具有課堂管理能力
研究證明,教師能否有效地駕馭課堂,對課堂教學的成敗至關重要。現代教學評價中,首先注意看「主體參與」情況,把學生當作學習與發展的主體。評價一節課,應看學生的參與程度和學習的積極性如何,這需要教師不斷改善教學技能。其次,看教師的「教學機智」。這要看教師能否把握教學情景的教學時機,善於「機智應變」,妥善處理各種突發事件和學生的不良行為;運用多種教學策略,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對學生進行有效管理和教學。一旦學生對教師上課產生「慾望」,這就證明課堂管理獲得成功,進而證明教師具有駕馭和管理課堂的能力。
三、教師要具有教學反思能力
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教師要努力成為反思型教師,通過觀察學生的行為,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自我評價,記錄自己的教學效果和行為。教師及時進行教學反思,能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教前反思,可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教中反思,能使教學順利進行;教後反思,則是有批判、有總結地進行教學反思,能修惡改良,使教學經驗上升為理論。反思有助於教師理解與學習教學、課改和評價的動態過程,提高教學效果,促進教師成長,最終成為優秀教師。 四、教師要具有課程開發能力
教師要積極參與到校本課程的開發當中。校本課程的開發,要求教師不僅會「教」書,還要會「編」書,為教師提供一個創造性發揮教育智慧的空間。
進行課程資源開發,師生資料來源廣,知識視野得到了極大的拓展。不僅如此,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學生還會學到不少在課堂上無法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如引導學生從網上下載並列印相關資料;根據自己的學習目的,去圖書館查閱、檢索資料;根據自身學習需要,到書店購買相關書籍等,這些都能表現為一種學習能力,它比純粹的學科知識更為重要。
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要做社會生活的有心人,隨時發現可供利用的課程資源,引導學生共同開發,讓資源的開發過程成為師生互動、共建的過程,增加師生學習實踐的機會,在實踐中鍛煉,在實踐中成長,能力便在成長中生成。
五、教師要具有人際交往與合作能力
在與學生產交往中,教師要學會主動與學生交朋友,放下教師的架子,更多地了解和接納學生,積極地關懷學生,恰當而開放地進行師生對話,在學生的心目中樹立親切、友善的良好形象。為學生創建一個理解、關懷的環境,養成學生自覺的學習行為,與教師一同參與到新課程改革的各項教與學的活動中。
六、教師要具有現代化信息技術能力
隨著信息技術與學科的不斷整合,加速了教育信息化的步伐,置身於這樣的一個高速發展的環境,廣大教師正經歷著現代教育環境下,人才培養觀念、模式、方法的變化、整合與創新。要把提高教師學科素養與信息技術應用結合起來。教師必須掌握必要的信息技術能力,並把它應用到課堂教學中,構建全新的教學模式。每一位教師必須從細微處入手,思考在信息化條件下如何教與學,樹立全新的教育觀念,掌握信息工具的使用,並學會在自己的教案設計中,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科學地安排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在課堂教學中實現教學過程的最優化。
七、教師要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
教師要注意把教學實踐與教育科研融為一體,使它成為促進教師專業持續發展與教研能力不斷提升的過程。教育教學研究要立足學校實際,立足教學課堂,教師對自己的教育教學要多反思,對教學進行經常性診斷與評價、研究與分析、研討與交流。經過反復的探索和實踐,把新的教育理念真正變為教師的教學行為,最終促進教師自我學習、自我反思,從而促進教師主動參與教育科研活動,學會教學研究。
《非常教師》一書中《優質教學的精髓》這一節對教師有這樣一個簡單的評價標准:平庸的教師傳達知識;水平一般的教師解釋知識;好的教師演示知識;偉大的教師激勵學生去學習知識。教師要樹立教學促進者的新形象。
廣大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不斷踐行教學理論、課程理論,運用專業知識和現代化教手段的技能,高效使用新教材,研究新情況,嘗試「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強化和培養自己的教學技能,達到教師職業技能的提高及學生的全面發展。
從新的視角看教師應具備的課堂教學技能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新課程對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教師應具備的教學技能的內涵也在發生著變化。在這一方面,許多老師已經進行了積極的探索,比如教師需要具備創設有價值的教學情境的技能,教師需要具備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技能,教師需要具備有效組織小組合作學習的技能,教師需要有課程資源開發的技能。在不斷地積極探索中,不少教師產生了新的困惑:清晰的講解、漂亮的板書,這么多年來形成的教學技能都變得不重要了嗎?新課程帶來了這么多新的技能,我們什麼時候才能具備?困惑引發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僅僅是簡單的增加嗎,新的教學技能究竟「新」在何處?
仔細分析,過去的教學技能主要是從教師教的立場出發,要求教師對教材的深刻把握、課堂上語言的流暢等。新的教學技能真正「新」的是視角,即從學生發展的立場出發重新系統建構「教學基本技能」。重新系統構建需要廣大數學教育工作者長期的理論和實踐研究,本文只是提出這一想法,並就這一視角下教師課堂教學技能提出一些可供思考的方面。
一、了解學生需要的技能
既然要從學生發展需要出發審視整個教學過程,那麼真正地了解學生發展需要自然成為課堂教學技能之基本。學生是帶著全部的豐富性進入課堂的,這不僅僅包括學生已有的知識,還包括學生的經驗、學生的困惑、學生的情感等。因此,課堂教學必須基於對學生情況的了解,這包括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學生的學習困難和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方式等。
值得強調的是,要想真正地了解學生不能僅僅依靠經驗,還需要一定的調研。調研方式包括小測試、訪談、課堂觀察、作業分析等,教師需要根據不同的目的合理選擇。已有知識基礎的調研可以通過設計幾個指向明確的小問題實現,對這方面的數據統計及分析是更為重要的,這種分析是教師設計和修正「教學目標」的重要依據。學生經驗、學生學習困難、學生學習興趣等的調研可以通過訪談實現,可以是抽樣,也可以是有針對性的。
教師要養成隨時了解學生的習慣。下面是一位教師在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之前對5位學生的訪談記錄:
師:判斷下面分數哪些可以直接相加減,為什麼?不能直接相加減的你准備如何計算?
學生的想法使這位老師「大吃一驚」,原來以為學生最困難的是分子與分母都不相同的情況,卻不知學生對此已經有了不少經驗,反而對分子相同、分母不同的情況顯得不知所措,5位學生或者不知怎麼辦,或者乾脆把「分母加起來」。與學生的訪談促使這位老師對教學設計進行了重新思考。
我想不少教師都有這樣的體會,精心設計的活動往往學生「不領情」,不是提不起興趣,就是難以開展探索。解決問題的一個重要切入點就是通過調研真正了解學生的需要。因此,合理的教學一定是基於學生的,科學了解學生應該成為教師最基本的教學技能。
二、激發學生思考的技能
好的數學教學活動應該能夠激發學生的積極思考,這一點教師們已經取得了共識,因此,教師必須具備有效激發學生思考的技能。為此,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第一,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數學學習的內驅力,所以教師必須愛護和引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教師應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展示所學數學內容與學生經驗的密切聯系,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在自己生活中的作用,吸引他們投入到數學學習活動中;教師需能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展現學習的必要性;教師應多方面展示數學的魅力,如數學發現和證明的全過程,既使學生體會到邏輯思維的力量,又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創造的火熱思考,又如數學內部的密切聯系,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是一個整體;教師應鼓勵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或者不同的思考方法,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思維的豐富多彩,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教師應多樣化地呈現學習材料,如現代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不同學科之間的滲透,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第二,營造思考的環境。
教師應為學生創設充分思考的空間,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或活動引起學生的思考。有效的問題是那些學生能夠積極回答因此而積極參與學習過程的問題,教師不能僅僅提出只需要學生簡單回憶信息就能回答的問題,還需要提出一些富有挑戰性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學生整合、分析已給的或記憶中的信息,需要學生創造性地進行思考,並產生獨特的想法或答案,需要學生作出判斷或評價。
教師還應注意所提問題類型的多樣性,下面介紹幾種教師常用的問題類型供參考:
聚集型問題:引導學生注意的方向。當使用提問引出一節課或一次討論時,使用一個聚集在即將討論的主題上的創造型或評價型問題是個不錯的選擇。 提示型問題:對於學生回答不上來的時候,一個好的辦法是進行提示性的提問。提示型問題給學生提供回答問題或是糾正先前錯誤的線索。 追問型問題:旨在糾正、提高或擴展學生的原始答案。它們迫使學生更徹底地思考最初的回答,也同時使更多的學生投入到思考中。追問型問題可以用來糾正最初的答案、澄清問題、形成批判意識或重新聚集於一個回答。 第三,利用學生的思想。
教師還應能有效利用學生的思想,包括認可、修改、應用、比較和總結學生的想法,從而鼓勵全體學生參加數學活動並積極思考。具體來說:
l 認可:通過重復學生的語言,來運用學生的思想。l 修改:用你自己的話,或者用其他學生的話來表達思想,以豐富教學。 l 應用:使用學生的思想進一步分析其他問題,以鼓勵更多的學生投入學習過程。l 比較:採用學生的思想,並將它和學生先前表達的或其他學生的想法尋找聯系。l 總結:用學生的共識,對所教內容進行概述和回顧。
三、指導學生合作的技能
善於與人進行合作與交流在當今世界變得越來越重要。實際上,思考和交流是交叉在一起的。無論是口頭的還是書面的交流,學生首先面臨向他人清晰而有信心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的挑戰,這就需要他們預先要組織自己的數學思維,這實際上是獲得對自己思考過程的深入理解的過程,同其他人的相互討論是使自己的策略和思想得到詳細的檢查、提煉和完善的基本方法之一;學生可以從其他同學的想法中學到東西,在討論各種各樣的想法中,學生將有機會看到別人的觀點和方法,評價這些觀點和方法的正確性和實用性,並加以使用,通過仔細地聽取和思考他人的觀點,學生將學習成為有著批判眼光的思考者;學生還要將自己的語言與數學語言聯系起來,這就為學習數學語言積累了經驗和奠定了基礎,有助於學生欣賞數學語言的精確性和力量。
因此,教師應提供多種機會促進學生的合作與交流,並對學生的合作進行有效地指導。比如,小組合作是目前課堂教學中常見的合作形式,為了有效地指導小組合作,教師應努力思考什麼樣的活動適合小組合作,通過何種方式能使學生感受到小組合作的必要性,發展合作的意識;教師應使學生明確合作的目標、合作的任務、合作的時間等;教師還應培養學生與人合作的技能,如如何合理分工、如何互相傾聽,如何記錄,如何對小組觀點進行整理;教師在學生小組合作中,應起到使學生集中對主題進行討論,在需要幫助時提供幫助或提供新的信息,調整學生的觀點以使討論深入等作用,並積極選擇有益的資源供全班交流;在小組匯報時,教師應指導小組盡可能清晰地總結觀點,並選擇代表進行匯報,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組織全班學生進行質疑研討。 四、促進學生反思的技能
據一項研究表明,學生在解決問題中的失敗常常不是由於數學知識的缺乏,而是由於對於他們所學習的知識的非有效的應用,學生的評價和反思意識和水平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起著很大的作用。
教師應通過清晰地講述、提供合理的練習等手段促進學生反思和應用所學內容,教師還可以經常問及下面的問題,幫助學生逐步形成評價和反思的習慣:「剛才我們一起進行了什麼活動?為什麼要做這個活動?」「在活動中你獲得了什麼?你有哪些困難?是如何克服的?」「在這個活動中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這些知識與以前內容有哪些聯系?」「我們是使用哪些方法獲得結論的?這些方法在什麼地方還能用到?」「通過學習又引發了你的哪些思考?你能提出哪些新的問題?」。 五、評估學生發展的技能
評估學生發展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反映學生數學學習的成就和進步,激勵學生的數學學習;診斷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困難,及時調整和改善教學過程;全面了解學生數學學習的歷程,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在解題策略、思維或習慣上的長處和不足;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預期,形成對數學積極的態度、情感和價值觀,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樹立信心。
教師還應鼓勵學生自我評估和相互評估,並適時組織對評估進行討論,下表可以作為小組成員之間對於合作技能進行互評的參考: 合作技能 小組成員名字 為促進小組進步,提供知識和信息 對整個組的開放和坦率
對需要幫助的成員提供個人幫助和支持 以價值中立、建設性的方式評估別人的貢獻
同小組分享物質資源——書、分發材料、書面信息 准確地領會或總結其他組員的話
當其他組員作出重要貢獻時,給予承認 接受和欣賞文化、種族及個體差異
從學生發展的立場出發重新系統建構「教學基本技能」是一個長期的任務,筆者只是提出一些自己的初步想法,旨在拋磚引玉。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認識到教學過程的復雜性、教學過程的不確定性、教學過程的個性,因此,除了具備必要的教學技能外,教師還應了解教學實際上是教師的一種選擇,這種選擇後面隱藏著每個人對數學、教育等的理解和看法。因此,努力提高自己的學科水平和對教育的理解,「修煉內功」也許是最根本和最重要的。
面對應試教育帶來的負面影響,我們國家及時提出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大措施。素質教育是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簡稱為提高受教育者素質為根本目的的教育。它是對廣大公民的一種教育。對於小學而言,素質教育的要義可以概括為「二全一活」,第一要義是面向全體學生,第二要義是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第三要義是讓學生主動、生動活潑地學習。素質教育的核心是思想教育,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素質教育是一種和諧的教育,它的最大特點則是著眼長遠,從學生終身發展出發考慮,它強調諸方面和諧、協調地全面發展,它關注個性的張場。素質教育對教師素質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對於習慣了應試教育的教師們來說,新的課題帶來了新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