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二十四節氣對幼兒的教育意義
一、 二十四節氣活動在幼兒園開展的背景和現實意義
二十四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周而復始,既是歷代官府頒布的時間准繩,也是指導農業生產及日常生活的指南針。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孩子們對周圍的世界充滿了好奇,並且有天生的探索和學習的內在需求。二十四節氣活動的核心是激發孩子們的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激發孩子們學習的本能,同時也幫助他們與中國文化和歷史聯系起來。
《指南》中指出:在幼兒教育過程中,要不斷融入中華傳統文化內容,以培養幼兒愛國主義精神和情感。因此,我們挖掘「二十四節氣」教育價值並應用於幼兒園的傳統文化教育,豐富了幼兒的體驗經驗,提高了幼兒學習傳統文化的積極主動性,促進了幼兒學習的整體性發展。
二、 現階段二十四節氣在我園應用的實踐路徑
與幼兒生活相契合,將二十四節氣按照年齡梯度整合為三年全面的體系化課程,支持孩子們在主動互動中感受文化魅力,傳承文化精髓。
(一)層層分解,三維推進——探索二十四節氣教育目標及內容
圍繞「科學規范、健康成長、開啟快樂人生」的辦園理念,秉承「明德 啟智 崇禮 博愛」的園訓,以二十四節氣活動豐盈「啟智蒙學浸潤文化」課程體系,以培養「健康快樂、樂學好問、文明禮貌、知恩友愛的中國小樂童」為教育目標,具體活動目標體現「認知、能力、情感」三個維度。
根據二十四節氣的季節更替變化,結合幼兒教育的特點和實際,運用科學的兒童觀、教育觀對二十四節氣文化予以選擇,甄選適宜我園幼兒發展的二十四節氣教育內容,構建二十四節氣課程內容,分為「春之蟄動」「夏之蟬鳴」「秋之韻歌」「冬之暖陽」四個板塊進行主題教育活動,使內容、教育與主題有機整合,結合幼兒最近發展區,注重二十四節氣與五大領域的滲透,充分發揮綜合教育功能,讓二十四節氣走進幼兒生活的方方面面。
課程內容涵蓋面廣,從兒童視角,以「二十四節氣」為望遠鏡探索世界:植物和植物生命周期,天氣和季節,太陽、地球和月亮,身體和健康,細菌與衛生,溫度,生態與環境,水循環,農業與食品等。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將二十四節氣教育滲透於幼兒的一日生活之中,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
(二)處處可玩,時時可做——進行課程環境創設
營造節氣美感和氛圍,使幼兒在節氣環境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使幼兒在感受和體驗節氣的過程中收獲快樂,進而有益於幼兒更好地了解傳統文化的精髓和內涵。例如,利用在節氣活動中的美工作品進行班級和走廊環境布置,教師繪畫二十四節氣圖進行走廊裝飾,營造節氣文化氛圍。
(三)由淺到深,由近及遠——優化課程建設內涵
1.一日活動融入二十四節氣
根據幼兒學習特點和學習能力,在一天的教育中充分融入節氣元素,激發幼兒對節氣內容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如,利用晨間時間為幼兒開設「一一丫丫」小主播廣播站,預約一名幼兒在節氣當天,進行與之相關的「小播報」;在食譜中增加和二十四節氣相關的餐食,幼兒在進餐中便了解了二十四節氣的飲食習俗。
2.尊重幼兒年齡特點,引導幼兒體驗、感受、表達
根據年齡特點,分大、中、小班,開展與二十四節氣有關的教育活動,支持幼兒在直接參與、體驗、操作中內化對節氣的認識。小班幼兒以認知二十四節氣的氣候特徵、品嘗傳統美食活動和體驗傳統民俗游戲為主。例如,品嘗節氣時令水果,立夏時節開展「斗蛋」游戲。在體驗感受的基礎上,中班幼兒進行美工、美食製作及種植園體驗活動。例如,穀雨時節正是牡丹花開之時,是欣賞牡丹的好時節,帶領幼兒欣賞牡丹花,並進行美工活動;清明時節開展生活體驗室活動,製作青團。大班幼兒在調查走訪、探索研究之後進行創作、表演活動,並賞析有關節氣的古詩詞。例如,春分時節欣賞關於春分節氣的諺語或古詩,芒種時節開展社會實踐調查活動,幼兒在社區調查關於芒種的習俗和節氣特徵,以簡單的符號或繪畫記錄。三個年級段都會將孩子在體驗之後表達自己的身心感受作為目標內容。在日常教育和活動中滲透節氣文化,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節氣文化和節氣內涵的熏陶,進而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3.傳統節日中的節氣文化
挖掘傳統節日節氣文化,在幼兒園教育中滲透二十四節氣的教育內容,以二十四節氣為核心內容,以中華傳統節日為主要抓手,從各個方面對幼兒進行二十四節氣知識的滲透,提高幼兒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理解。
春季,「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孩子們既通過欣賞古詩《清明》,了解二十四節氣「清明」與「清明節」的關系,又通過體育活動「放風箏」「盪鞦韆」「蹴鞠賽」,科學活動「蠶花會」「美麗的梧桐樹」,健康活動「包青團」「清明冷食」,語言活動「清明一嘆」,親子活動「腳下的清明節」等探尋節氣內涵,感受節氣風俗。
夏季,以「芒種」節氣為切入點,「當端午遇上芒種」結合端午節這個傳統節日,開展多種多樣的社會活動和藝術活動。開展生活體驗室活動包粽子,進行體驗式節日活動插艾葉、編彩繩等,感受端午節的魅力;結合氣候特徵,和孩子們一起收割麥子,並使用秸稈開展創意美術活動,在活動過程中加深幼兒對我國傳統文化節日的理解,也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了傳統節氣文化。
(四)家園共育,三教聯動——拓寬節氣教育途徑
有效培養幼兒傳統文化核心素養,還需發揮家庭教育、社區教育的重要價值,形成三教聯動,提高家長對傳統文化教育的認識,並延伸到家庭教育中,實現幼兒園教育與家庭、社區的優勢互補。借力周圍環境中有利的教育資源,充實節氣教育內容,拓寬節氣教育途徑。如,邀請「農事達人」(爺爺奶奶)進課堂;穀雨、小滿、芒種時,邀請當地花卉種植人員和孩子們一起進行種植活動。挖掘利用家長資源,使幼兒學習的時間、空間、材料得以拓展。
(五)雙向選擇,尊重差異——探尋可觀測的評量手段
教師、幼兒以及家長都是課程評價的主體。評價主體間雙向選擇、溝通、協調,充分體現以人為本,尊重個體差異,促進每位幼兒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
1.評價的主體維度
多樣的評價形式能夠使評價更加科學合理。在師幼互動的評價形式以外,調動家長參與二十四節氣活動評價,同時在活動過程中及時收集幼兒之間的評價,使活動評價的形式更加多樣,對活動過程中幼兒受益情況和所達到的效果作出價值判斷。
2.評價的內容維度
我們根據每個節氣及每個年齡段的活動目標,制定了以幼兒興趣、感受力、探索能力、調查能力等為維度的評價方案,學期末組織骨幹教師對評價結果進行分析,達到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動態發展、指導活動方案設計改進的目的。
三、今後工作的設想
傳統文化核心素養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作為教育工作者,要不斷學習、反思,提升踐行傳統文化教育的能力與水平。堅持「兒童視角」,在實踐中將培育指標與園本課程相結合、教育手段與現代化教學方法相結合,開發有趣並吸引兒童的「STEM」課程,豐富傳統文化教育策略,優化課程體系的構建,讓弘揚傳統文化的種子在孩子的身上生根發芽。
❷ 如何開展二十四節氣主題閱讀教學
情境是一堂課的「小天地」,它是教師用生動形象、親切感人的語言,或描述意趣橫生的同教學內容緊密相關的人物、事件與景物,或演示形象逼真的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動作畫面,並藉助一定的媒介創造出來的,教師在教學中創造性地設計好一定的情境,讓學生戲劇般地進入角色,就能喚起他們的情感體驗,點燃其思維的火花,產生強烈的共鳴。這樣,也就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興趣,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❸ 教學策略與教學方法的區別
常用的幾種教學策略
教學策略規定了教學活動的總體風格和特徵。教學策略連續統一體的兩個端點分別是『發現策略』和『接受策略』,中間有不同的混合、過渡的情況。教學策略作為教學方案的總的抽象描述,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間的互動方案。
1.訓練與練習策略
這是一種比較機械的接受學習策略。由於學習的最終結果是記憶感知材料,因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無需進行復雜的思維活動。教學中教師只須示範做什麼並提供練習,而學生只需記憶學習內容,並不需要進行深入地分析和推理等思維活動,因此基本上是屬於機械記憶的策略。
訓練與練習策略的模式如下:提供示範→鞏固練習→反饋遷移
訓練與練習策略盡管不利於發展學生思維,容易導致死背硬記,但是作為一種在教學中比較常用的策略,對於陳述性知識的學習還是有一定效果的。
2.演繹策略
演繹策略也是基於接受學習而設計的策略,但這種接受學習是奧蘇伯爾所提倡的意義接受學習而非機械學習。由於演繹推理是從一般(某種形式的抽象觀念——概念或概括)到特殊(得出特定的結論),因此,運用演繹策略設計課堂教學,須考慮學生是否已掌握了成為推理過程起點的物理概念,及他們能否通過觀察將現象與概念聯系起來。
演繹策略的模式如下:提出物理概念(原理) →進行演繹推理→實驗(例)驗證→概括得出結論
演繹策略是一種教學效率較高的教學策略,由於省略了學生用來探究、發現的時間,因此在單位時間內可以容納較多的信息。但與此同時,正是由於這種策略設計的教學強調概念之間的關系,教學基本上是講解式的,因而學生的活動受到一定的限制。從這一點看,演繹策略對於發展學生的遠遷移能力不利,而有助於近遷移能力的發展。
3.歸納策略
歸納策略是由教師展示定律和定理的發現過程,因此,歸納策略既具有發現策略對過程學習的特點,又具有接受學習的講解特點,故也稱為「思考性講解」。較演繹策略而言,運用歸納策略學生能夠從教師那裡獲取概念或定理的發現過程——由於歸納推理是從特殊(個別的事物)到一般(概念和原理),因而教師必須向學生呈現形成概念和定理的過程——故有利於學生掌握科學方法及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歸納策略的模式如下:演示(或列舉)個別實例→進行歸納推理→實驗(例)驗證→概括得出結論
歸納策略是一種能夠達到多種教學目標的教學策略。首先,歸納策略是概念教學的有效手段,學生通過對物理事實的觀察和思考,對概念形成的來龍去脈有了較深入的了解,必然會從本質上理解和把握它;其次,歸納策略也是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一種有效方式,由於課堂上大多數教學活動是採用實物演示或實例說明,而多樣化的活動很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從而使教學活動更加生動活潑。同時,與演繹策略相比,歸納策略的課堂教學學生參與的程度更高。相對於演繹策略而言,歸納策略是比較費時的。
4.啟發式教學策略
孔子的啟發式是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始至終處於主動地位,讓學生主動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讓學生主動去發現、去探索,從中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只是從旁邊加以點撥,起指導和促進作用。孔子的啟發式有更深刻的認知心理學基礎,更能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首創精神,更有利於對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啟發式教學策略的基本思想是要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促進學生積極思維,提倡學生自己動腦、動口、動手獲取知識,是以辯證唯物論的方法論為理論基礎的,是唯物辯證法在教學上有具體應用。
啟發式教學模式是:准備→誘發→釋疑→轉化→應用
5.探究策略
探究策略是基於這樣一種理念,即在研究客觀世界的過程中,通過學生的主動參與,發展他們的探索能力,獲得理解客觀世界的基礎——科學概念,進而以此為武器,培養學生探究未知世界的積極態度。
在探究學習中,教師將以探究的方式將科學知識呈現給學生。學生通過探究活動掌握科學概念,獲得科學探究的能力和技巧;通過探究中的各種親身經歷,增進對科學探究的理解。
探究策略的模式如下:提出問題→形成假說→制訂方案→實施方案→分析論證→評價→交流與合作
運用探究策略設計的課堂教學,由於是學生參與式的學習活動,學生通過動手、動腦,通過自主的探究活動學習物理規律和概念,了解科學方法、獲取科學知識,並在這一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科學的樂趣,因此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勇於創新的意識。與此同時,初中物理課的大多數探究都是分組進行的,個人之間、組與組之間的交流合作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探究學習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而探究過程的評估環節則對學生養成善於對工作進行評估的良好習慣非常有益。
由於探究學習重視對過程的學習,因此費時較多,教師在選用該策略時,應注意對課題的選擇,提高探究活動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