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語文教育畢業論文
如果是畢業論文,寫起來比較難,但是把握的好的話,也不怎麼難,不過,我還是建議你可以去找一個叫品學論文網的幫你,應該是沒有問題的。之前我的論文也是想自己寫,但是寫到第三章寫不下去了,我是採用建模的方法做的,連建模軟體都不會,要重新學至少得一個多月啊,哪有時間,還好找品學論文網的老師幫了忙,特別省心,呵呵,如果沒找他們,肯定又得拖一年了。建議自己不會的話,最好找品學論文的高手參謀下。
Ⅱ 關於語文教學的相關論文
我有,但一發網站就被網路屏蔽了,你留下QQ吧,或者在網路hi 里找我
Ⅲ 需要寫一篇有關語文教育方面的論文,麻煩誰給幾個論點越小越好,追加分!
課程方面的語文論文,即對課程設置、課程性質目的、課程間相互關系的研究。人們在基礎教育即小學、中學階段都要學語文課。解放前小學叫「國語」、中學叫「國文」,解放以後叫「語文」。語文究竟是一門什麼樣的課,為什麼要學語文、教語文,怎樣教、怎樣學才算達到這門課的目的,這些問題雖然專家們已經談論甚至爭論得很多,但並不是每一個教語文的人都瞭然於胸.呂叔湘先生說:「我認為每一個做教學工作的人必須首先認清他教的是什麼。」語文教師每天教的「語文」究竟是什麼?這門課究竟應該讓學生學些什麼,學會什麼?這樣的問題的確值得我們思考。很多有識之士都指出過,幾十年來我們國家的語文課教學是不成功的。呂叔湘曾說:「講到中小學語文教學問題,首先我們肯定它有問題……教學時間很多,效果並不理想……」呂先生這話是20年前講的,現在的情況也未必有多大好轉。只要看看目前社會公民的總體文化水平、語文水平的低下(商店、報刊、電視,到處寫錯字,讀錯字,到處是不通的句子,學校中很多老師說不了普通話,板書極糟……),就可以知道學校語文教學從總體來說是低效益的,甚至是失敗的。葉聖陶先生曾經指出語文教學三大弊病,其中之一是讀書作文不是為了增長知識、發表思想、抒發感情,而是為了應付考試。這一點不僅沒有改變,而且是愈演愈烈.從這個角度看,語文教學的成敗問題,自然也不僅僅是語文教學本身的問題,它還受到教育體制的影響和限制。不過,就語文教學自身而言,如何正確認識這門課的性質和功能,從而自覺自主地(而不是僅僅為完成上面規定的教學內容、教學計劃)去上好這門課程,這里仍然有很多問題值得研究。
拿葉聖陶先生的觀點來說,語文課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養成使用語文的良好習慣。因為語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縣.語文課和語文老師要做的事情,就是指導和培養學生學會使用這個工具.有的學生從小學讀到中學畢業,發電報不會擬電報稿,十個字八個字可以說清楚的用了二三十個字還說不清楚,這就是沒掌握好這個人生日用的工具.從教的這一面檢查,就是語文課或語文老師還沒有盡到職責。語文課既然是「幫助」培養學生使用語文的良好習慣,那麼如何「幫助」就大有文章可做。時代不同(比如改革開放以來同以前就不同)、地域不同(比如大城市和小地方不同,漢族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不同),學生的情況不同(總體素質,經濟文化環境等不同),教師「幫助」的方法就可以大有不同。處於教學第一線的教師在如何有效地「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習慣這個問題上比專家教授更有發言權,很可以通過教學實踐總結出一些東西來,充實甚至改寫我們目前的語文課程教學法理論。
教語方面的語文論文,即對教師教育教學用語的研究。教語是教師教育工作中的主要工具。一方面,它自身有它的規律值得研究;另一方面,它作為講授教材、體現教法的主要工具和載體,與教材教法有密切的關系。目前師范院校都開設有各科教學法課。除了講授一些教學理論、課程性質等問題之外,著重研究的是教材及相關的教法。所以,有的乾脆叫「教材教法」課。這門課本應是最具有針對性、最實用、最有可操作性的課,可惜它的現狀卻不能令人滿意。從師范院校畢業出來教書的老師,沒有幾個承認是從這門課學會教法的。造成這種情況,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便是過去這門課往往脫離實際。
這些年來,人們日益注重到對教學中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教學語言的研究。實踐證明,離開了對教學語言的研究,教學法的研究是難以深入的。現在國家教委已正式下達文件,把教師口語作為教師職業技能訓練的必修課列入師范院校的教學計劃。在語文教學研究中,過去對教材研究較多,對教法的研究要薄弱一些,而對「教語」,過去的研究很少涉及。在今後的語文教學研究中,必然會形成「教材.教法.教語」這樣的新格局。其中「教語」的研究基本上是剛開墾的生荒地,語文教師大可以把自己的眼光投向這片土地,搞出一些研究成果來。
教學語言的研究范圍是寬廣的。比如:教學語言作為一種語體,它有什麼特徵?它與一般口語有什麼不同?教師口語中課堂語言和課下語言有什麼不同?中學階段或小學階段教師口語分別有什麼共性特徵?對高年級和低年級學生使用的教師口語有什麼區別?這些區別與學生的語言認知能力和心理因素等有什麼關系?課堂教學中導入語、講授語、提問語、交談語等有什麼特點?等等.結合地區特點,我們還可以研究對落後山區、少數民族地區學生教學時使用教師口語的具體情況,在雙語教學情況下教師口語的使用情況,以及在落後地區如何提高教師自身口語水平等問題。當我們把目光投向這些方面的時候,就會發現在很多問題上都大有文章可做,我們的研究就可以不步人後塵,不人雲亦雲,甚至可以發前人所未發,開拓新領域,發現新問題,總結新規律,提供新經驗。
Ⅳ 語文教學方面的論文
一.情境教學的教學模式
所謂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依據教育和心理學的基本原理,根據學生年齡和認知特點的不同,通過建立師生間、認知客體與認知主體之間的情感氛圍,創設適宜的學習環境,使教學在積極的情感和優化的環境中開展,讓學習者的情感活動參與認知活動,以期激活學習者的情境思維,從而在情境思維中獲得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一種教學活動。由此,我們也能清楚看到,情境教學模式既不同於教育學,亦不同於教學論,它僅僅是依據教育學、認識論、心理學和教學論原則,在認知活動中充分開發非智力因素,從而實現愉快教學的基本教學模式。
1.引入情境,在探究的樂趣中誘發動機。
因為兒童的學習動機更多地被感情驅使,所以情境教學強調在連續動態的情境中不斷地維持、強化兒童的學習動機,促進學習動機與情境之間持之以良性的互動。
2.憑借情境,在審美的樂趣中豐富感受
情境教學提出了「強化感受、淡化分析」,即「通過優化情境,引導兒童從感受美的樂趣中感知教材」。美感教育是情境教學原則的一個重要方面,它可以分為以下四個環節:(1)帶入情境,感知美的表象;(2)分析情境,理解美的實質;(3)再現情境,表達美的感受;(4)駕馭情境,誘發審美動因。而這些環節都是離不開具體的審美感受的。
3.融入情境,在體驗的樂趣中陶冶情感
情境教學是一種創設典型場景,激起兒童熱烈的情緒,把情感活動與認知活動結合起來的一種教學模式。這里所說的情感活動體現在多個方面,如(1)教師與學生之間。情境教學主張教師對兒童傾注真情,以敏銳的洞察力去觸及兒童的情感領域,從而建立起親和的師生關系,渲染一種溫暖和諧的、可以信賴的、充滿自信的、無拘無束的情境。教師首先必須通過一種移情作用,設身處地地感覺體驗,回歸到兒童的情感狀態,用「兒童的眼睛看世界」,這樣才能產生「以情動情」的移情效應。(2)學生與教材之間。教材對學生的吸引力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在學生與教材之間建立起美妙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在語文情境教學中作出突出貢獻的李吉林曾總結出這樣的情感推進的發展模式:在初讀課文,激發動機中-入情;在感受課文描寫的形象中-動情;在領悟課文語言的神韻中-移情;在表情朗讀、語言訓練中-抒情。(3)學生與學生之間。由於情境的優化,學生與學生之間,友愛親密。他們在親、助、樂等人際情境中相互切磋、合作互助、取長補短,培養了團隊意識、合作精神、交往能力,這就為學習語文提供了良好的情感氛圍。
4.優化情境,在活動的樂趣中增長力量
在教學過程中讓兒童活動,並不是追求形式的生動,而是讓兒童通過自身的活動,充實教學內容,豐富教學形式,讓兒童在樂中學,趣中學,活中學,坐中學。既然如此,將活動貫穿於教學過程,就不能游離於教學內容之外,而要突出教材重點,針對教材特點,具有鮮明的學科特點,與能力訓練相結合,從而加強
基礎。語文教學中的訓練強調操作情境中的基礎訓練,它包括以詞句為主的基礎
訓練、加強應用為目的的整體訓練和結合感知為媒介的思維訓練。
5.營造情境,在創造的樂趣中展現個性
傳統的教學不恰當地造成大腦左半球接受過度教育,結果因教學抽象概念化,缺乏形象與情感而影響右腦的激活、興奮,造成壓抑,甚至損傷兒童的創造才能。這是教學領域長期以來注重認知,忽視情感而造成的帶有普遍性的問題。而情境教學通過情境的創設營造,能最大限度地開發和利用右腦,對兒童創造力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體表現為:(1)激發情感。激勵、喚醒、鼓舞學生,殷切地期待學生,堅信學生一定會成功,是真正引導兒童開啟智慧大門的閃光的金鑰匙。因為學生會從教師的愛中獲得信心,獲得力量。這種信念往往轉化為一種積極向著教學目標的驅動力。(2)訓練感覺。創造在某種意義上是形象思維的產物。形象越是鮮明豐富,感覺越是敏銳,右腦越是興奮,形象思維活動就越是活躍。實踐證明,感覺的訓練,使兒童對周圍世界日漸留心敏感,因而拓寬了他們進一步認識世界的通道,並成為他們的創造力發展的重要基礎。(3)培養直覺。右腦的激活十分有利於直覺的培養,而無意識的直覺可以說是一切發現的源泉。
6.拓寬情境,在認識周圍世界的樂趣中開闊視野
為了更好地發揮周圍世界在兒童發展中的源泉作用,情境教學提出以下原則:由近及遠,逐漸拓寬;漸次認識,螺旋上升;由表及裡,啟迪智慧;陶冶性情,涵育人文素質。
二.創設情境的方法
情境創設是一個提供各種形式的刺激信息,引起心理反應或活動的過程,它不是教學過程的自然伴隨物,而是教師主動設計的產物。它要求教師以實際行動關心全體學生成長,深入了解他們的生活習慣、興趣愛好和學習特點,建立深厚的師生感情,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在教學中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專治的精神、豐富的想像、生動的語言、高度的概括力,從各方面感染學生。使學生耳濡目染,激發起學好語文的情感。在此基礎上,依據教材的內容和所教學生的層次創設問題情境。常用方法有:
1.聯系生活展現情境
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一切文章都是彼時彼地的生活在作家頭腦里反映的產物。以文章為例子,要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須「披文入情」、「沿波討源」。也就是說,要引導學生認識、了解作者在文章中反映的生活,而後才能知道作家立意、選材、謀篇、運用語言的高明,才能領略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感情,進而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所謂聯系生活展現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寫的生活與學生的生活,通過創設情境溝通起來,打開學生的生活庫藏,強化他們的體驗,增進對文章的理解。古人讀書「虛心涵泳,切己體察」就是這個意思。
2.運用實物演示情境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這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一條規律。運用實物演示情境,正是從這一認識規律出發的。一般知識性課文中涉及的物體,對學生來說是陌生的,實物一出示,兒童便豁然領悟。實物演示既可以由老師展示,也可
以由學生自己展示。如在上《黃山奇石》一課後,讓學生把自己參觀風景名勝拍下的照片,帶進課堂,讓學生一邊展示自己的照片,一邊向大家介紹自己游覽過的景點。這樣,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生活體驗,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3.藉助圖畫再現情境
文與畫是相通的,因此,藉助圖畫再現課文情境,可以把課文呢具體化、形象化,收到「一圖窮千言」的效果。在圖畫面前,學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從畫的顏色、明暗中不僅能迅速立體地感知課文內容,易於接受和理解,涵養美感,同時也能體會到作者把圖畫變成語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繪圖的創造性。在運用圖畫再現情境時,教師要加以指點和啟發,以引導學生認識的方向性;同時還要由感情地講述,便於學生充分感受形象,進入情境。
4.播放音樂渲染情境
音樂是一種訴諸人的聽覺,啟動人的聯想和想像的一門藝術。音樂通過對樂音有組織的安排構成藝術形象,反映社會生活,表達人的思想感情。同時,音樂是作曲家心靈的傾訴,情感的流淌,所以音樂最能調動人的情感,撫慰人的心靈,渲染情境,創造氣氛。如果能把音樂語言與語言文字溝通起來,教學就能真正實現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等器官,在這種聯覺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5.扮演角色體會情境
為了使教學情境真切地再現在學生面前,教師可指導學生如同演戲那樣扮演課文中的角色,讓學生站在該角色的立場上深入課文講述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感。由於學生的心理位置換成了課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這樣,不僅能把教材內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時還能很快地進行理解。
扮演角色體會情境,有四種做法:(1)進入角色。讓學生帶著強烈地感情閱讀課文,體會課文中各種人物的思想感情。(2)分角色朗讀。這樣的閱讀,可以讓學生聽到教材中各種人物的不同聲音,雖未見其人,卻已聞其聲,增進對課文的理解。(3)直接表演。課文中選編的戲劇,可組織學生裝扮成劇中人,在分角色朗讀的基礎上進行表演,如《白毛女》(選場)、《屈原》(節選)等,讓學生在表演中體會人物的性格特徵。(4)改編課本劇。根據課文編寫劇本,然後讓學生進行表演,同樣不失為語文教學的一種方法。
6.錘煉語言描繪情境
前面所說的五種方法,無論哪一種都必須依靠教學語言來實施,如果離開了教學語言,就不能創設教學情境,即使有了某種情境,也不能發揮教學作用,實現情境的價值,所以說教學語言是創設教學情境的基礎。隨著年齡的增長,思維能力逐漸增強,如果只靠直觀性的教學情境,則容易使教學簡單化、表面化,不利於學生抽象思維的培養與訓練,也不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滿足學生對真善美更高層次的追求。從這一點來看,我們也必須重視教學語言的作用。教師的本領歸根結底就在教學語言上,教學藝術最後也體現教學語言中。運用教學語言,從內容方面看,要做到准確美、簡潔美、理趣美;從形式方面看,要做到修飾美、風格美、態勢美。
7.教學情境的優化
在創設教學情境中,我從不同角度介紹了六種創設方法,但在實際操作中,
要求最優化,提高教學效率,則不能各執一端,需要從實際出發,靈活地綜合地運用這些具體方法。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是能夠大大提高教學效率的愉快教學。教師應該熟悉情境教育的教學模式,熟練而恰當地運用各種情境創設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提高他們的智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