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課堂教學的實例是什麼
教學案例是真實而又典型且含有問題的事件。簡單地說,一個教學案例就是一個版包含有疑難問題的實際情權境的描述,是一個教學實踐過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學過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
這可以從以下幾個層次來理解:
教學案例是事件:教學案例是對教學過程中的一個實際情境的描述。它講述的是一個故事,敘述的是這個教學故事的產生、發展的歷程,它是對教學現象的動態性的把握。
教學案例是含有問題的事件:事件只是案例的基本素材,並不是所有的教學事件都可以成為案例。能夠成為案例的事件,必須包含有問題或疑難情境在內,並且也可能包含有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內。正因為這一點,案例才成為一種獨特的研究成果的表現形式。
案例是真實而又典型的事件:案例必須是有典型意義的,它必須能給讀者帶來一定的啟示和體會。案例與故事之間的根本區別是:故事是可以杜撰的,而案例是不能杜撰和抄襲的,它所反映的是真實發生的事件,是教學事件的真實再現。是對「當前」課堂中真實發生的實踐情景的描述。它不能用「搖擺椅子上杜撰的事實來替代」,也不能從抽象的、概括化的理論中演繹的事實來替代。
『貳』 如何搞好一次函數教學
函數是研究現實世界變化規律的一個重要模型,而一次函數是學習函數的「入門篇」,也是初中數學教學的一個重點,同時也是一個難點。它研究的是一個變化的過程,是數與形的結合。學生以往所學的數學,都是相對固定不變的值,而一次函數則是一個變化的過程,從不「動」到「動」,數學思想上要有一個較大的轉折,也是學生對數學認識上的「更上一層樓」。而在一次函數的教學中,大多數學生的思想還停留在「不動」的數學觀上,要使學生的數學觀從「不動」到「動」,得到一個較大的飛越,切入點就是在一次函數的學習上,教師必須把握好這一知識點的教學,為今後的學習作好鋪墊。
一、加深學生對一次函數概念的理解。
數學最忌的是機械性記憶,在教學中,首先結合學生日常生活的實例,建立一次函數模型。如菜農賣菜,每千克2元,但要交納5元錢的衛生費,求總收入y(元)與所賣菜x(千克)之間的關系(y=2x-5)。讓學生互相探討,並多列舉一些這種類型的實例,教師引導歸納,形如y=kx+b(k≠0,b為常數)叫做一次函數。重點說明自變數x是一次的整式。通過學生自主舉例,互相討論,教師再歸納總結,使學生牢固掌握一次函數的概念,避免了機械記憶。
二、抓好數形結合,掌握一次函數的圖像及性質。
在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由數到形,再由形到數,做到數、形的有機結合,這樣才能更好地掌握一次函數的性質。為了讓學生較為直觀地掌握一次函數的性質,我把一次函數的圖像形象地看著書法當中的「撇」和「捺」,即當k﹥0時,直線呈「撇」的趨勢,此時如果b﹥0,則直線與y軸交於y軸上半軸,我們稱之為「上撇」,如果b﹤0,則為「下撇」。而當k﹤0時,直線呈「捺」的趨勢,此時如果b﹥0,則直線與y軸交於y軸上半軸,我們稱之為「上捺」,如果b﹤0,則為「下捺」。凡是「撇」,y隨x的增大而增大,凡是「捺」,y隨x的增大而減小。b﹥0直線交y軸與上方,b﹤0時則在下方。這樣學生就感到直觀易懂,較好地掌握一次函數的性質。已知解析式就可以畫出大致圖像,而看到圖像就能說出其性質。
三、用好待定系數法求解析式。
待定系數法,很多學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在教學中,應循序漸進的原則,先從復習二元一次方程組入手,學生對二元一次方程組是比較熟悉的,然後把題目稍改動一下,如:已知y=kx+b,並且當x=3時,y=5,當x=-1時y=2,求k與b的值。這樣學生覺得還是在解二元一次方程組,並沒有想像當中的那麼難,增強了他學習的自信心,再把上題改為,直線y=kx+b經過(3,5)、(-1,2)兩點,求直線的解析式,這時學生就能輕松地完成了。學生就感受到原來待定系數法求函數解析式,就是解二元一次方程組,只不過把點的橫坐標看作x的值,而縱坐標看作y的值罷了。
四、強化一次函數的實際應用。
在用一次函數的性質解決有關實際應用題的教學中,在學生已牢固掌握一次函數的圖像及性質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怎樣審題,弄清題意,建立一次函數模型,求出解析式,再根據解析式畫出圖像,弄清題目中要求的是什麼量。一般情況都是已知x求y,或者是已知y求x的問題。要注意的幾個點,直線與x軸的交點,與y軸的交點,或兩個一次函數圖像的交點。把一次函數幾種類型的應用題叫學生多做,之後作一個歸納總結,使學生再掌握這幾種典型題的基礎上再加以靈活變通。
總之,在一次函數的教學中,採用概念----解析式----性質----應用為主線,結合數形結合思想,逐一突破,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知識上的系統與連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