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教育藝術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教育藝術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發布時間:2021-03-09 05:00:34

Ⅰ 如何運用課堂教學的語言藝術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語言大致有導語、提問語、闡釋語、應變語和結語等。教師必須根據各類語言的作用、特點,把握好運用的藝術。
1.導語的藝術——導語引人入勝
導語是一堂課的開場白。其作用是把學生的興趣和學習慾望引入預定的教學軌道,使學生對新的學習內容產生好奇心。教學導語的最基本要求是引人入勝,最大忌

諱是千篇一律,平淡無奇。教師要善於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找准兩者之間的契合點來設計教學導語。導語的設計方法很多,但要使導語引人入勝,最重要做到以「趣」入境,以「情」入境,以「奇」入境。首先,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獲得知識、拓展視野、充實心理生活的極其重要的動力。只要能培養並啟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就可以促使他聚精會神地去獲取知識,創造性地去完成學習任務。激發興趣要教師通過設計或提一些有趣的設問等方法來實現。上課一開始,教師便根據課文內容設置懸念,正如小說寫得精彩處卻嘎然而止,來一個「且聽下回分解」,讓讀者更想知道下文。這樣便可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論語》中有這樣的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所謂「樂」,實質上就是強調情感在學習中的作用。所以,只有引發情趣,使學生進入課堂情境,置身其中,才能獲得親切的體驗,愉悅身心,從而接受真、善,美的熏陶。這在文藝類作品的教學中尤為重要。激發情感關鍵是要將學生引入一定情境,讓學生和教師一起與課文產生情感共鳴。每個教師都應以自我激情的觸動,作為感染學生情緒的起點。教師通過自己富有真情實感的語言,以達到師生情感相通、心理相融、共同探索的效果。
生理基礎決定了人的大腦皮層不僅能對外界刺激產生反應,而且能對外界刺激進行綜合分析即思維活動的過程。大腦的這種反應效率與所接受刺激的強弱有關,刺激的多邊性、新奇性是引起大腦皮層快速反應的強刺激特質。所以教師的導課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具體的環境條件,具體的學生素質等靈活多變地進行。
常見的教學導語有談話式、激發式、故事懸念式,對小學低年級學生還可以採取猜謎式。這些類型都有助於引發學生對新的教學內容的興趣,不知不覺地進入教學軌道。常言: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有人主張:開講五秒鍾,就要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因此,精心設計抓住學生的注意力的教學導語,是提高教學語言藝術的一個重要環節。
有位老師在教《益蟲和害蟲》一課時,教師先打了個謎語:「是半球體,背背幾顆星,蚜蟲見了它,休想再有命。」讓兒童猜一動物。兒童很高興的猜出是七星瓢蟲,這時教師抓住時機追問道:「蚜蟲見了七星瓢蟲為什麼就會沒命?」兒童更加活躍起來,就這樣自然地導出了「益蟲和害蟲」這一課題。
教師用簡短的謎語開頭,既可以調動兒童學習的積極性,又可以使兒童通過謎語的分析綜合,培養其思維能力。
2.提問語的藝術——提問語難易適度
提問語是以發問的形式來啟發學生思維與回答問題所使用的教學語言。提問,是觸發學生思維的引信,是激發學生覺悟的契機,是教學檢測的手段。提問的巧妙或笨拙,體現著教學語言藝術水平的高低,抵制著教學過程能否推進,決定著教學效果的好壞。所以怎樣提問是大有學問的,要想運用好提問,應注意這幾點。
2.1提問要有計劃性;一堂課要提問幾個問題,所提問的切入角度都要經過精心的構思,切忌「滿堂問」。應當重視提問的濃度、節奏及其他教學方式的配合。教師要緊扣教學目的和教材重點、難點,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力求提問設計少而精,直入重點。這可借鑒系統工程辦法,對問題進行合並、簡化、刪除,達到精簡數量、加大容量和提高質量的目的。
2.2提問設計要有啟發性,能引導學生到思維的「王國」中去遨遊探索,使他們受到有力的思維訓練,切忌提一些「是不是」、「對不對」之類的簡單的問題。美國的一項研究表明,具有50%成功性的學習任務,可以提供最大限度的快樂。對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學生才會依據個人的能力、主觀的努力選擇好的方法來解決,獲得成功,這樣可以使學生產生自豪感,促進能力的提高,增強決心,產生快樂,並增強意志力。
2.3提問要有順序性;先問什麼,後問什麼教師都要胸有成竹、精心策劃。提問要由表及裡,由淺入深,步步深入,有條理的進行。
2.4提問要難易適度;這點是關鍵,提問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提出相應難易適度的問題,要調整提問過程的局面,教師可以把大的難的問題分解成一個個具體的小問題,以減少每次提問的難度,減少提問間的坡度學生回答了一個個具體的小問題,則一步步解決了難以解決的大問題。「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隨著教師提問的步步深入,學生一步步地思維、回答,接受知識,教學活動漸漸推進。
2.5提問的方法要靈活;有些問題,從正面直接提問可能難度較大;倘若教師能從側面間接去問,可能學生會答出。這就是教學中的曲問。
一位教師在一年級自然課教學中是這樣採用提問組成的問答來教學生形成「動物」這個概念:
師:為什麼說雞、鴨、豬都是動物?
生:因為它們都會叫喚。
師:對嗎?蚯蚓不會叫喚,可是它也是動物啊!
生:蚯蚓會爬。會爬、會走的都叫動物。
師:魚不會爬、不會走,只會在水裡游動。鳥會飛,不是動物嗎?
生:它們是動物,因為它們會活動,能活動的生物叫動物。
師:能活動的生物叫動物,可是,飛機會飛是不是動物?
生:飛機自己不會飛,是人開的,它沒有生命,不是動物。
師:對了,能自己活動的生物叫做動物。
教師用幾個問題,讓學生思考後,通過比較的方法解釋概念,使學生「思而後得」,啟迪了學生的思維,准確地講清了問題的實質。
3.闡釋語的藝術——闡釋語通俗易懂
闡釋語是教師向學生傳播知識和技能時進行敘述並解釋的語言。它是使用頻率最高,運用最廣泛的教學語言。要將一個全新的知識和學生不明白的問題傳授給學生,講好闡釋語是重要的。教師既要把概念原理等知識性的東西解釋清楚,又要把怎樣做的方法、要領傳授好。所以,闡釋語要規范、明了、准確、流暢,又要通俗、易懂、生動,富有趣味性和啟發性,使學生在愉快中接受。其中做主要的是做到通俗易懂。所謂通俗,是指教學語言能夠與人民群眾的常用語言接近或溝通,能為廣大人民群眾的常用詞彙所譯解或消化。這樣的教學語言才能為廣大教學對象普遍理解和接受。通俗是易懂的前提和手段,易懂,除了要求教學語言的表達形式既所用詞彙和句法易於被人理解之外,教學語言的表達內容,也要想法讓廣大教學對象所理解和接受,這樣就要求教師善於調控教學語言的表達內容及其表達形式。
怎樣把教材語言轉化為學生易於接受的闡釋語,使聽講成為學生的享受呢?這不僅需要老師對教材知識體系有深刻的理解的把握,而且需要老師有很高的教學語言的表達技能、技巧。事實上,這種把深奧變通俗的過程,有如把深奧的科學道理變為科學普及讀物一樣,是需要有深厚的科學功底和高超的語言表達技能、技巧的。
一位教師在解釋「美」的含義時,用一篇寓言開頭,作了如下闡釋:「虹看到弧形的石橋,向它說道:我的大地上的姐妹,是你的生命比我長久。石橋回答:你那麼美,你在人們的記憶中必然是久恆的。」在引導同學們討論後,教師歸結道:「我認為虹和橋都是美的。虹美在壯烈燦爛,美在短暫;橋美在默默奉獻,美在長久。美的內涵是豐富的,她的外延又十分廣大。她豐富多彩,無所不在。我們不能因為有虹在,便鄙夷腳下的石橋;也不能因為踏上了石橋,便不願抬頭看天上的彩虹。美,決非一個簡單的判斷句所能包容。我們要積極地發現身邊的美,包括美的事物、美的人格、美的生活、美的理想。既不能因喜歡藍色的遼闊,便排斥綠色的生機勃勃;也不能羨慕轟轟烈烈,而忽視了默默無聞。應在自己生活的時時刻刻中,自覺地追求美的語言、美的行為、美的心靈,用美的標准要求自己……。
這段闡釋語從具體實例中引導學生辨證地看問題,不僅將屬於較高層次的思辯性問題透析,而且開闊了學生的思路,達到發展智力的作用,使學生學到嘗試用辨證的方法去分析問題睥本領。同時,在老師生動優美的語言的闡釋下,形、情、理交織在一起。學生因情感的升華而深悟其理。語言藝術對學生的認知活動起到了指向作用和強化作用。
4.應變語的藝術——應變語因勢利導
應變是一種教育機智的表現。應變是教師用以應付教學形勢的變化的教學語言。教學是雙邊活動,教學雙方處於錯綜復雜的關系之中,教學形勢常常由於意外情況而出現新的變化。如何應付千變萬化的教學形勢,根據出現的新情況和學生的接受能力,靈活地調整教學語言,駕馭課堂教學,這需要教師具有應變能力,教學機智和語言藝術。靈活而恰當地運用教學應變語,要求教師有敏銳的發現能力與敏捷的思路。善於順著學生考慮問題的軌跡,找出結症所在,因勢利導,運用恰當的教學語言點醒「夢中人」,三言兩語使學生恍然大悟,從而使教學活動健康發展。這要求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對症下葯,冷靜機智,耐心和藹,善於點撥調控,妙語驚人;切不可因教學陷入困境而手足無措,指責學生。
一位小學語文教師正在上課,同學們聽得津津有味,一隻蟬突然闖了進來傾刻間同學們的眼光全集中在蟬的身上。先是一陣騷動,繼而有人起鬨,有聲音說要「捉住它」。這時老師有力地插入一句:「同學們,我們現在講關於蟬的問題。」學生聽到老師要講蟬的問題,不免有些意外,倒是想知道老師要講點什麼。老師趁勢說:「首先得考一考大家看誰能說出一些帶有蟬字的詞語。」立即有學生舉手。有人說「金蟬脫殼。」有人說「蟬聯……」這樣學生的注意力不知不覺地又被引了過來。
小學生的性格是好動的,課堂上出現外來干擾事件時,免不了要起鬨,常使教師措手不及。如果處理不當,必然擾亂課堂秩序,影響教學進度。這位老師隨機應變,借「蟬」發揮,馬上轉移了學生的注意力,同時也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真是一舉兩得。
5.結語的藝術——結語簡明扼要
結語是對一堂課或一個問題進行總結的教學語言。其作用是使學生鞏固強化所學知識,理清思路掌握方法,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這種教學結語要簡明扼要,提綱挈領,並且要耐人尋味,意味綿長,如橄欖在口,如音繞梁;切忌簡單機械重復所講,語言枯燥乏味,毫無新意。創造簡明扼要而意味綿長的教學結語,這需要教師切實把握教學對象特點和知識體系,有高度概括能力和高超的語言表達技巧。這方面,很多特級教師的教例為我們提供了榜樣。成功的「結尾語言藝術」可通過對一節課上教學內容梳理、概括、規律揭示、畫龍點睛、提煉升華及引導探索等形式,把一個完整的知識交給學生,使它在學生頭腦里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其中,運用最多的是緊扣全文、突出中心的總結語。
比如有一位教師教《綠色的辦公室》一課,是這樣結束的:現在我們回過頭來審題,本課題目為什麼叫「綠色的辦公室」?又什麼在題目上加一個雙引號?(學生回答——略)同學們說對了,實際上沒有什麼辦公室,「綠色的辦公室」指的是「湖邊的森林」。這是用一種專有事物的名稱指代列寧當時艱苦的革命斗爭環境。所以,在題目上用雙引號。下課。
這樣結束講課,緊扣全文,畫龍點睛,簡潔明快,具體新鮮,中心突出,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對培養學生的回憶,聯想和思維能力,大有好處。
結尾的歸納總結,教師既可以根據教學的重點進行歸納,也可以引導學生歸納,還可以師生共同歸納。教師歸納綱要,學生復述內容。這種結語藝術主要表現在能用扼要的語言,較短的時間,讓學生在輕松的氣氛中明確重點,掌握主線和關鍵內容,產生提綱契領的效果。
總之,教師只有不斷地在實踐中提高教學語言的運用藝術,才能使課堂教學佳處紛呈,使學生在美的體驗中掌握知識和技能。

Ⅱ 怎樣在課堂教學中運用「留白」藝術

如今的課堂教學,特別是語文課堂,往往追求大容量、快節奏、高密度。有的教師、甚至一些地區還以此作為評價語文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標准。筆者對此所持的觀點是:未必見佳。課堂的教學內容是否大、教學節奏是否快、訓練密度是否強,關鍵應當看學習主體對教學內容的接受程度,視其達成效果,而不應當追求表面的形式。就語文課堂教學而言,筆者認為:一味地追求大容量、快節奏與密度高的特點,反而與語文教育追求熏陶感染的特點相悖,不利於學生在反復涵詠之中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針對目前這樣浮躁的教學現狀,筆者認為:語文課堂,呼喚藝術留白。
一、留白的藝術體現及其依據
「留白」原是中國畫的一個重要創作(構圖)方法和理念,它的意思是計白當黑,可以收到虛實相映、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能夠創造出無畫處皆成妙境的藝術境界。留白,是建立在藝術想像基礎上的一種創造性表達形式。它講究虛實相生,無中生有,講究空白與實體,空白與空白之間的變化、呼應。這種呼應通過趨勢、動作、神態等來表現,從而形成整體的映襯和諧關系,並突破了紙張的二維空間,而獲得極富層次感的立體效果。人們甚至以空白來替代流水、天地等實體,比如創造出獨特的「空水法」這一表現方式,流水的韻味趣旨,不著點墨而盡得風流,其對留白的運用堪稱登峰造極。如南宋著名山水畫家馬遠名作《寒江獨釣圖》,只畫了一葉扁舟漂浮在水面,一漁翁坐在船上垂釣,四周除寥寥幾筆微波外,幾乎全是空白,雖如此,卻給欣賞者提供了一個深遠的意境。齊白石畫蝦,往往是幾只活潑靈動、玲瓏剔透的小蝦躍然紙上。齊先生的畫處處留白處處有意,空靈虛幽,虛實相映,方寸之間彰顯天地之寬,「恰是未曾著墨處,煙波浩渺滿目前」。畫面中有了空白,如同照片中那些高遠的天空或者空曠的背景,留得好比堆積在眼前要舒服的多。
非獨中國畫如此,其他的一些藝術中也講究留白技術的運用。書法藝術以線條表意,然而書法作品講究章法布局的疏密相間,此外作品中枯筆,這實際上就是留白。中國的印章藝術,講究「疏處可行馬,密處不透風」,其「疏處」也就是留白藝術的體現。著名的書法家歐陽中石,在治其印時,覺得自己的姓名中四個字排列,怎麼也不達到美的效果,便請教其師齊白石先生,齊老建議他將「中石」二字壓縮一個字的大小,置於印的左上角,將左下角空出。歐陽中石先生日後的書法作品,均用此印,表明他對此印的欣賞。這是印章藝術中留白的成功範例。音樂以節奏、旋律作為表現語言,可也講究留白的藝術性。「此時無聲勝有聲」(白居易《琵琶行》)就是音樂的留白,琵琶女的這一留白,給江州司馬以無窮的想像; 「餘音繞梁,三日不絕」 (《列子·湯問》),這也是音樂留白的藝術效果。
談留白,不得不追溯到老子。《道德經》有雲:「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四十一章),這「希聲」「無形」不能不說是「留白」的一種哲學基礎,對後世影響極大,並逐步形成中國藝術強調空白和未定性的藝術精神。另外一端,佛教傳入後,正是與中國本土的道教之間產生了密切聯系而演化得中國式佛教——禪宗。虛空也是其基本要旨之一。禪宗中參悟佛法講究慧根,這是參考的物質基礎,但更講究「悟」,這是參佛過程的精神保障。佛教的「悟」有「漸悟」與「頓悟」之分。五祖弘忍的弟子「上座神秀主張漸悟」,而「慧能主張頓悟」(《六祖壇經》)。禪宗六祖慧能禪師以一偈得佛,得到弘忍禪師的贊賞。少年慧能,在寺中司舂米之業,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偈勝出上座神秀,得到弘忍衣缽,不能不說是「頓悟」的典範。這里的「漸悟」與「頓悟」,實際上都是思維的留白。
歷代的文人墨客從「虛」與「實」的辯證關系中獲取藝術的方法,於是發現留白的妙處。諸如「言外之意」、「韻外之致」、「味外之旨」等等,都是對留白這一藝術法則的明確註解。
呂叔湘先生曾說過:「語文教學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轉引自《於漪與語文教學》,第84頁),在這兩者之中,藝術化可謂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於漪老師自己也曾言「語文教學應當追求大象無形的藝術境界」,洪宗禮先生也說「教師應當在有限的空間與時間里,運用自己的教學藝術,去發展學生無限的思考力,把學生引進積極的思考王國」(同上)。再者,語文學習的實質就是學習主體——學生的思維活動過程。因此無論是從教學的藝術追求而言,還是從學習的思維過程而言,語文教學都應當注重「留白」設計。
二、語文課堂,呼喚藝術留白
(一)「藝術留白」是作品本身的特徵
大文豪海明威說過,文學創作講究冰山原則,作家在文本中只露冰山一角,讀者需通過水面之上的八分之一,去想見水下的八分之七。這話就形象地揭示了文學作品的留白規律。許多文學作品本身,作者對作品中的人、事、景,不加一字評價,而是留有大片空白,讓讀者見仁見智。如《項鏈》,作者並未對主人公瑪蒂爾德的行為作一語評價,收錄於教材後有人不斷探討其主旨內涵。李商隱的《錦瑟》一詩的主題,至今仍眾說紛紜。這這固然是一些較極端的例子,一些作品的內涵、主旨較為明確的作品,留有空白,在中學課本中也可謂俯拾皆是。孔乙己活在那樣一個時代那樣一個社會,肯定必死無疑,但魯迅先生偏偏不直接點破,而是以一句「大約的確死了」讓人猜測;張抗抗《地下森林斷想》中的「地下森林」,有過那個時代生活經歷的人或者說對「文革」那個時代較熟悉的讀者(如今的中學生恐怕不在其列),可以一目瞭然,但文章始終未點明「地下森林」的象徵之義。詩歌留白就不勝枚舉:「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靈澈上人留給我們的是一個充滿智慧的背影;「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畫面上似乎什麼都淡出了我們(包括詩人)的視野,但我們又分明感受到那份情感溢滿畫面。
一句話,留白是文學作品與身俱來的特質,閱讀教學就必須如庖丁解牛一般順其自然,依據文本內在的規律辦事,就需要呼喚課堂教學的「藝術留白」。
(二)藝術留白,是語文教學追求藝術化境界的需要
教學如作畫,在學生的心靈與思維空間作畫,那教師就是畫師。高明的語文教師,應當追求大家的境界,而不應當成為一個匠,不應當只是在課堂這塊畫布上畫上詞語、句子、語段等景物就以為萬事大吉,而應當考慮每一種「景物」呈現的位置與時機,要做到有所教,有所不教,體現「景物」空間搭配上的留白,有所說有所不說,體現思維過程中的時間留白,以留給學生「悟」的內容與「悟」的時間。
1.讀的留白
《語文課程標准》注重學生的自我朗讀體驗,倡導「四步讀書法」,即要求讀准、讀暢、讀情、讀境。要想如此步步深入地讀,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由淺入深地把握課文,重視學生的個體參與,強調學生的情感體驗,就必須留給學生一片朗讀的空間,留給學生一片暢想的天空,實現學生自我與作者心靈交流,這樣讀出來的聲音才不會空洞無物,矯揉造作。學生在有感情的朗讀中可以盡情發揮想像,用「內在的眼」去看作者描繪的世界,用「內在的耳」去傾聽作者的心聲……只有在真切感受基礎上的朗讀,才能或如小溪流水,丁丁冬冬;或如激流奔瀉,洶涌澎湃;或如置身桃源,鳥語花香……
教學中無論是示範朗讀,個別朗讀,抑或集體誦讀,教師都要對朗讀中處理聲調的抑揚、語速的徐疾、停頓的連貫與頓挫,追問一個為什麼。這樣就將聲音符號形式與文本內容、學生理解思維聯系成一個整體。對追問的思考、作答的過程,就是讀的留白。
2.問的留白
問的留白,可以從教師與學生兩個角度來談。
提問,是教師組織課堂教學的常用手段之一,也是課堂上最常見的教學形式之一。盡管如此,從課堂留白藝術的角度來說,充斥在我們語文課堂中的「問」,仍然由許多值得商榷的地方,這表現在:一所問問題沒有思維價值,如在課堂中經常聽到問「本文的作者是誰」等等,或者在文言文中像「孀妻」是什麼含義(從注釋中可以找到);二是問題本身極價值,但問題提得過到直白,雖然能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與表達能力,但缺少藝術性,如「某某語句(段落)在文章中有什麼作用」等等。著名特級教師錢夢龍先生針對「孀妻」一詞的提問是這樣設計的:「請問同學們,鄰人之子只有七八歲(當時學生已經理解了『始齔』一詞的含義)就『跳往助之』,自己願意,難道他爸爸不擔心嗎?」這樣的問是經過精心設計的,看上去很突然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思考。此問題一出,所有聽課老師相視一笑,為錢老的提問藝術所折服。問的留白藝術,一言以蔽之,就是錢夢龍先生所提出的「問宜曲」(錢夢龍《導讀的藝術》第87頁)。多一點「曲問」,讓思考者的思路轉一轉彎,不僅提高的思維的質量,也增加了思維的空間,就體現了問的留白藝術。
從學生的角度來說,問的留白藝術,表現在兩個層面。第一層面是鼓勵學生質疑,有利於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心理學研究認為,當學生把學習上遇到的矛盾由內部語言轉化為外部語言時,原來並不十分清楚的問題便明朗化了,思維過程也隨著清楚起來,這一「悟 」過程,就是思維留白的過程。處理好感悟和質疑的關系,首先就是在教學中,騰出一塊比較大的時間讓學生充分地質疑問難。質疑問難不僅安排在學生初讀課文時,更應該鼓勵學生在深入學習過程中產生新疑問,隨時質疑。第二層面是對學生所提出的疑問,教師應當作出判斷與篩選,視問題採取相應的措施,不宜直接作答,否則就可能遷就了學生,使其形成思維上的惰性。正確的做法讓提問者再作深入的思考,有質量與有難度的疑問,可以組織學生作一些討論,甚至有些問題可留給學生課後去思考,以培養他們的探究精神與能力。筆者在教《詠雪》時,學生在感知文章內容後,就有學生提出:「撒鹽空中差可擬」與「未若柳絮因風起」哪一句更好。這雖然是文後的一道思考題,但很有思考價值。當時筆者就決定不從文學欣賞的角度來談,而是引導學生再讀課文,從文章內容來找出優劣的理由。學生經過一番研讀後找到了「紛紛」一詞闡釋當時的雪之大,應當是狀若柳絮而不似鹽粒,又找出對「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補充性語言暗示「未若柳絮因風起」妙於前一句。引導學生再讀課文的過程,就是讀的留白過程,也是啟發思維的過程。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啟發不等於直接給出答案,而激其趣而啟其思。
3.品的留白
品讀就是從不同角度,或抓住一詞一句進行揣摩,或就文章選材立意謀篇布進行宏觀欣賞。品讀過程,就是一個咀嚼過程,一如牛之反芻。品讀時,教師宜指出方法,明示目標,但不能句包辦過程,而宜引導學生反復咀嚼。著名特級教師餘映潮先生在處理引導學生品讀《賣油翁》一文的寫作手法時,用「課文中有兩個……」句式讓學生回答問題,引導學生品讀出十幾種相比較的信息,可謂品讀留白的典範。
課堂教學中,無論是哪一種教形式的留白,其實質就是要留給學生一個「悟」的過程,無論是「頓悟」還是「漸悟」,都需要留時空之白,顯然,大密度快節奏的訓練是有悖於此道的。許多教師看重的是課堂教學中學生的「頓悟」,這自然不錯,但更多時候,還需要等待學生(絕大多數學生)的「漸悟」,徐志偉先生曾說過「有些問題,可以讓學生花幾天、數月甚至一生去思考,而不應當要求學及時作答,更不能限時作答」。前人所說的「參禪悟道」,從教學的角度來說,實質就是思維留白的過程,許多禪機,不是每個人都能迅速參透。
(三)語文課堂教學追求留白藝術的原則與措施
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因此追求有效的課堂留白,關鍵在於教師。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根除教師的言語霸權,鏟除教師的包辦意識,還閱讀於學生,讓學生擁有「悟」的權利,是實現有效的課堂留白的原則。
在課堂教學中,追求藝術留白,就必段因教學文本而異,留給學生感悟文本內容、情感的空間;因學生不同的思維狀態不同,留給學生完善思考嚴密思維的過程;因教學環節與形式不同,採取激疑、墊疑、釋疑的方法,採取聯系、補充、拓展的手段,都是課堂教學中必要且行之有效的措施。
誠如是,行不言之教,讓學生熏陶感染中頓悟與漸悟,則語文素養的形成亦非難事。

Ⅲ 如何在美術課堂教學中增添藝術性

美術是一門造型藝術又是一門視覺藝術,在美術教學中有大量的教學內容需要通過視覺直觀的來獲取信息,而以往的教學模式常常會使我們的美術教學限於枯燥乏味,學生不喜歡聽,老師講起來也很枯燥,通過將信息技術的教學模式引入課堂當中, 就可以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來參與感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就有助於實施愉快教學,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習興趣,這樣就有助於實施愉快教學,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一、在備課環節中運用信息技術 我們老師知道,要想上一節生動的美術課,光靠課本上的一些有限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需要通過信息技術來查閱大量的課外知識和有關的圖片, 讓學生了解到更多他們不知道的知識,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學起來才有情趣,才有激情.不光如此,我們老師也通過信息技術學到了很多知識. 1 、課前搜集資料及素材 美術是一門特殊學科,這就要我們在課前搜集材料做准備,美術教學的備課應該以圖片、聲音、視頻、動畫和文字為內容,它要求教師在備課時根據教材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尋找大量的圖片,然後配上聲音、視頻、動畫和文字資料進行製作、整理.當然這就需要我們老師平時對美術教學資料的積累, 自己在課余時間通過信息技術查閱與美術教學相關的材料,存到自己的資料里, 作為備用. 2 、製作美術課件,優化課堂環境 我們可以製作多種多樣的美術課件,把教學內容通過圖片、聲音、動畫、文字銜接起來,讓課件優化教學內容,把我們平時不可能在課堂上展示更多的實物,通過照片掃描製作成圖片,可以根據課堂需要給圖片加以修飾,讓課堂變得多姿多彩. 二、在美術教學中,信息技術的運用 1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吸引學生注意. 多媒體教學是輔助美術教學的,它必須正確的表達教學內容.通過投影、錄像、音樂、圖片、動畫等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熱情.面對中學的美術課本中,有些內容非常豐富,但缺少過程,缺少激發對學生的靈感,那麼這一堂課就是失敗的,如果教師運用多媒體技術來表達內容, 使學生學習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充分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獲取,激發學生的靈感,從而創設一個氣氛活躍而內容以豐富的課堂.例如, 在中學美術課中有美術字教學,學生對書寫美術字且沒有多大興趣.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有效的解決這一問題.可先讓學生看一段錄像,讓學生感受到美術字使用的廣泛性,從學校里的環境布置、出黑板報、班級小報等,到報刊雜志, 書籍、展覽會、商品包裝、廣告宣傳等方面的美化工作中,都發揮著積極作用. 接著運用計算機多種多樣的字體和顏色配置,將學生引導豐富多彩的美術字世界中,激發學生學寫美術字的興趣. 2 、生動直觀的示範,展現演示過程和方法 多媒體教學軟體是由文本、圖形、動畫、聲音、視頻等多種媒體信息集成在一起,經過加工和處理所形成的教學系統.因為多媒體教學軟體具有多種媒體的集成性,圖文聲像並茂,具有較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所以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繪畫和製作的步驟、過程、技能、技巧等,可供學生模仿和練習.例如《浮雕藝術》、《舊衣新款》的教學中通過圖像和視頻來直觀的展示浮雕的製作過程,以及舊衣怎樣通過裁剪變成新的物品的過程. 3 、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媒體能提供抽象原理、典型事物與現象的演示,解釋其特點和規律.如上《生活中的色彩搭配》、《民間藝術的色彩搭配》等系列色彩搭配課時,多媒體引入十二色環、互補色、類似色、以及色彩的對比和諧等,讓學生來理解色彩的變化規律.由於光的色彩原理在生活中難以講解清楚,而運用多媒體來演示取色、調色的,學生就可以直觀看到色彩的變化原理.教師略加以引導、歸納, 便突破了這一知識難點. 4 、及時的作出評價及反饋 多媒體教學具有評價和反饋的功能,在多媒體教學中,老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學會思考與反思,對於學生提出和回答的問題,老師給予相應的反饋 ,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更加深刻. 三、信息技術可以豐富學習資源,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 在多媒體教學軟體系統中,通常可以設置一些問題,向學生提問並要求學生作出反應.通過問題的提出與回答,可以使學生進行思考與操作練習,也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並作出相應的評價,使學生獲得的知識得到鞏固.在美術教學中,我們要培養學生一定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歸納總結的能力, 老師不僅要傳授知識,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具備各種各樣的能力.我認為美術教學重點不在於學生獲得結論,而是在獲得結論的過程中使學生的能力和素質得到相應的提高.因此,教師應該恰當的運用信息教育技術,積極引導學生去探知,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分析,總結,概括,最終得出正確的結論,在得到知識的同時,也掌握了研究分析的方法,能力也得到了相應的提高.例如,在《勞動》一課中需要大家欣賞不同時代的作品,在傳授知識之前,先搜集大量的相關材料,利用多媒體把全部材料經過編輯、修改、製作成畫面優美的短片,再配以和諧的音樂,讓學生身在輕松的情境中引導學生去聯想、去想像,然後激發學生去分析,歸納作品的中心意思.這時候的學生沒有任何思想壓抑,可以看著圖片聽著悠揚的音樂,一下子帶到情境中去了,然後任意去發揮自己的情感. ,學生情不自主的就走到畫裡面,積極的去思考問題. 四、用信息技術可以拓寬思維空間,誘發想像能力. 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依賴於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為此教師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發展.若針對中學生的認知特點,可以合理的運用與思維訓練內容相適應的電教媒體,是感官接受知識,教師在此基礎上創造完美的外部環境,對學生思維進行思維訓練無疑是最理想的教學模式.例如,在教學中「我為校園添色彩」一課:校服的設計, 起先學生腦中並不能很快歸納出設計校服要注意的幾點要求,我們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給學生放映一段影片,展現出社會各階層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環境的服裝,讓學生找到適合自己身份的位置,通過觀賞影片讓學生歸納出設計校服的幾點要求,這樣可以拓寬他們的想像力和思維能力.從而達到一個氣氛活躍而又豐富的課堂. 五、發揮教學網路化優勢,營造平等和諧的教學環境. 激發學生創新意識,調動其創新的根本是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和想像力.這種尊重表現在學生的人格和個性上.傳統的教學模式中,由於認知水平、接受能力、心理因素等方面的差異,學生或「吃不飽」或「吃不了」學生學習中的新發現或遇到新問題,常常由於各方面的顧慮而想說不敢說創造精神被自我發現扼殺.如今網路化教學受到越來越多的師生青睞,其強大的交互功能是教師與學生的單獨對話成為可能,教師可以隨時與學生個別溝通,在平等、和諧的氛圍中,學生各扦己見,即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又調動了其積極性. 在美術教學中,多媒體課件的製作應具有科學性、技術性和藝術性.科學性是檢驗教學效果標準的基礎,技術性是保證教學活動順利進行的重要條件, 藝術形式為科學性和技術性服務的.三者有機結合能夠使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體現出無窮的魅力. 作為新世紀的美術教師要適應時代發展,更新觀念,解放思想,學習並掌握現代化的教育技術,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調動作為學習主題的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用現代化教育技術為學生創設一個自主學習的空間,使他們愉快地思考、主動去探究,成為四化建設的棟梁之才

Ⅳ 運用課堂教學語言的藝術要求有哪些

課堂教學語言藝術的基本要求

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使用的語言。它是一種專門的行業交際語言,對教學效果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教學實際上是教師把自己內在的知識和意向外化為語言、動作、表情等活動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理解和掌握,教學實踐表明,學生的知識學習同教師的教學語言有著顯著的相關。我國著名美學家朱光潛指出:「話說得好就會如實地達意,使聽者感到舒適,產生美感,這樣的說話,就成了藝術。」課堂教學語言藝術是指教師創造性地運用語言進行教學的藝術實踐活動,是教學藝術最基本、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教師最主要的教學手段,綜合地反映著教師的全部教學素養,因此培養教師課堂教學語言的藝術十分必要。本文僅從各學科共性角度出發,探討各科教學語言應遵循的基本要求。
一、口頭教學語言的基本要求
教學口語是教師在課堂這一特定場合,運用有限時間,面對學生這一特定對象,完成教學這一特定任務所採用的口語體式。
(一)寓意深刻 准確明晰
1、深刻的教育性
教師的全部教學活動都貫穿著明確的教育目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將教學與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滲透「育人」的因素,使學生不但學到專業知識,而且受到啟發和教育,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其《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十分誠懇的要求教師「要使青少年心目中產生這樣一種想法:凡是真理都是革命的。」同時,「在物理、化學、生物、數學課的講堂上講授教材時,不要只是毫無感情的說明真理,而是要使青少年沿著科學艱險道路做一次富有探索精神的、充滿為真理而斗爭的崇高動機的旅行。」①其目的顯然是強調教書與育人要同步進行,課堂教學語言必須體現出教育性,具體地講,我認為課堂教學語言的教育性主要表現在這幾個方面:
(1)思想性
社會主義課堂的教學語言,必須體現無產階級的政治方向,反映共產主義的先進思想和高尚情操,要以積極的、健康的語言去啟迪學生的心靈,陶冶學生的情操,使他們樹立起遠大的理想,刻苦學習,積極向上,成為具有時代精神的新人。
(2)道德性
課堂教學用語要文明禮貌,尊重學生人格,要堅持以理服人、民主治學,要在語言的運用方面成為學生的表率。絕對不能講粗話、臟話,不能用諷刺的語言或者是奚落的口氣對學生講話,不能講庸俗的笑話以及用不雅的口頭語。
(3)激勵性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激勵性語言的使用絕不能吝嗇,要不時地給予學生積極的表揚;「你真棒!」「你真聰明!」「真了不起!」「你真是一個心靈手巧的孩子!」「你的想法很有創意!」「老師真為你驕傲!」「全班同學都願意為你鼓掌!」教師在教學中如能恰到好處地運用這些激勵性語言,會讓學生對自己充滿信心。
(4)暗示性
這種語言把深刻的教育性蘊含在科學、幽默之中,令其深思、領悟。例如,有的教師在講柳宗元《捕蛇者說》中「賦斂之毒,有甚是毒者」時,告訴學生:永州的老百姓不怕毒蛇,甘冒生命的危險,在所不辭,為的是逃避賦斂之毒。這樣的表達就有力地揭露了統治階級的殘暴,學生聽了深受教育。②又如教學生「罵」字,就要講「不罵人的罵」,不要講「罵人的罵」。雖然僅一字之差,卻關繫到對學生是否堅持正面教育的問題。
2、准確的科學性
教師所教的各門學科,不論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都是科學知識。科學知識,必須藉助於科學的語言來表達。實際上,課堂上學生是按照教師所用的語言形式來學習領會知識和思想的,是沿著教師的語言開拓思路,進行思維和想像的。教師的有聲語言作為物質形式的刺激物,它表達的意義只有被學生接受才構成真正的教學活動,才能夠使學生掌握科學知識,因此,教師的教學語言要做到准確的知識性、嚴格的規范性、思維的邏輯性、有序的系統性。
(1)知識性
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知識的傳授是第一要求,而且知識的傳播要准確,否則會謬種流傳、誤人子弟。教學語言要有準確的知識性,教師應當對知識掌握准確、精煉,特別是對那些重要的概念、難點、定理、定律和原理等的表述、解釋,來不得半點失真和含糊。要反復掂量所用詞彙、句式的意義、內涵,甚至感情色彩,保證傳情達意恰如其分,恰到好處,真正准確精當。
(2)規范性
教師職業口語的規范性,是由教師工作的性質決定的,青少年學生對教師有崇敬感和信任感,喜歡摹仿教師的一言一行,教師的言傳身教時刻都在影響感染著學生,如果說教師的行為是無聲的語言,有形的榜樣,那麼教師的語言就是有聲的行動、無形的楷模。教學口語的示範楷模作用,決定了教學口語必須力求規范。
① 教師的教學語言基本功首先要求教師要使用國家規定的「全國通用的普通話」進行教學。
② 簡潔性。恩格斯曾經說過:「言簡意賅的句子,一經了解救能牢牢的記住,變成口號,而這是冗長的論述絕對做不到的。」因此,教學語言表達要體現簡潔性,即要言簡意賅,干凈利落。有些教師在平時教學中,經常「哼」、「啊」、「那麼」、「這么」地頻繁使用口頭語,會直接影響教學效果。
③ 准確明晰。要求選字用詞科學確切,不含混、不糊塗、不模稜兩可。教學語言只有做到含義准確、措詞精當、不生歧義,才能揭示事物的內在矛盾及相互聯系,抓住事物的本質,給學生以清晰明確的正確認識,從而做到言之有物,論之有據,思之有味,使學生理解、信服、受啟發。反之,語言模糊不清或模稜兩可,只能使學生信疑不定,不感興趣,甚至引起判斷上的失誤,把錯誤視為真理,視真理為謬誤,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二十年前,我去聽一位教師的課,觀察孩子們怎樣感知新教材的理解。我發現,孩子們聽後很疲勞,下課簡直是精疲力竭了。我開始仔細聽教師的語言,使我大為吃驚,教師的語言是那麼混亂,沒有邏輯順序,他講的教材的意思是那麼模糊不清,以至於第一次感知這個或那個的兒童,不得不用全部力氣,才能聽懂一點點東西。孩子們感到疲勞的原因正在於此。」於是,蘇霍姆林斯基得出的結論是:「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③可見,語言含糊不清,很容易引起學生概念模糊,思維混亂、疲勞過度,降低教學效果。所以,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必須做到科學准確、清除明晰。
(3)邏輯性
科學知識是正確反映客觀事物的內在聯系的,它本身有嚴密的邏輯性。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任何科學都是應用邏輯的。」這就要求,傳授科學知識的教學語言必須具有嚴密的邏輯性,做到層次分明,句句扣題,簡潔明快,不東拉西扯,也不猛然跳躍,使學生聽起來脈絡清楚,涇渭分明,能啟發思維活動,此外要求教師要遵循邏輯要求,不能違背邏輯上的種種規律,如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充足理由律等,論證要周密,不要偷換概念,不要以偏概全,要立論有據而無懈可擊,嚴密的邏輯性會產生一種吸引力,吸引學生。
(4)系統性
所謂系統性,就是按事物發展的順序,講課有條理,頭緒清楚,層次分明,不紊亂,把一堂課的講授記錄下來是一篇完整的文章,這就要求教師的語言表達必須層次清楚,條理分明、重點突出、取捨有制,富有系統性。
(二)生動含蓄 活潑形象
1、方式的啟發性
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進程中,更加註重對學生思維的開發。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應該是教師引導的過程,而不是「給」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語言要具有啟發性,也就是說,教師的語言要含蓄雋永、發人深思、耐人尋味,同時還要掌握好啟發的時機,要「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教學語言的啟發性在於把握「引而教」和「求而學」的原則,教師要達到「講是為了不講」「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教學語言方式的啟發性要通過:巧提問,巧點拔,巧停頓,巧暗示,巧舉例來實現。特級教師於漪在講傳統課文《孔乙己》時,開頭生動活潑,別具一格,連設三問:「……魯迅先生在他創作的短篇小說中最喜歡《孔乙己》,為什麼他最喜歡《孔乙己》呢?孔乙己究竟是一個怎樣的藝術形象?魯迅先生怎樣運用鬼斧神工之筆精心塑造這個形象的?過去有人說,希臘的悲劇是社會的悲劇,莎士比亞的悲劇是性格的悲劇,而易卜生地悲劇是社會的悲劇。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有道理的。《孔乙己》這篇小說寫的是悲劇性的人物。悲劇往往令人淚下,而《孔乙己》讀後,眼淚不是往外流,而是感到內心的刺痛。它究竟是怎樣的悲劇呢?文章情深、意深、含蓄、深沉,細細品味,深入領會,就可獲得解答。」這種生動的講法,令人耳目一新,啟動了學生思維的機器,創造了學生「憤」、「悱」的情境。
2、直觀性
教師在課堂上運用形象活潑的語言進行講解,能夠給學生以感性知識,起到直觀的作用。教學語言的形象化和生動活潑在課堂上有很重要的作用。教學語言的形象感愈強,愈能使學生容易理解所學的內容。同時,通過學生的重新組織、加工,還能在大腦里創造出新的形象來。
(1)通俗性
就是以淺顯明白的語言形式表達深刻和專門化的學科內容。不通俗,學生就不懂,不懂學生就不能產生對知識的興趣,沒有興趣就沒有對知識的渴求。
(2)形象性
誇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說:「一個能動聽地、明晰地教學的教師,他的聲音便像油一樣侵入學生的心裡,把知識一道帶進去。」反之,如果教師的語言平淡無味,聽起來如同嚼蠟,不僅教學效率不高,還會給學生帶來精神上的痛苦。比如學「極光」時,一位地理教師向學生這樣描述:極光像是一條橫卧高空的變色龍,最初像是彩虹,一會兒變成紫紅色,一會兒又變成淡藍色,變成淺綠色。極光的形態很誘人,有的似帷幕下垂,有的像火焰跳動,有的似彩練騰空,有的如輕紗淡抹……千姿百態,變幻莫測。學生在這種生動優美的語言描述中,似乎能「看到」或「感覺到」極光的美妙與神秘,從而得到豐富的想像與美感,並真正理解極光。生動有趣的教學語言,激發起學生對地理學科的學習興趣,既活躍了學生的思維,也活躍了課堂的氣氛。
(3)趣味性
課堂教學語言的趣味性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使用風趣機敏、情趣幽默的語言,能像磁石一樣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① 風趣。風趣是教學語言的調料。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靈活地在教學內容中穿插一些可逗樂的語言或材料,說些意味深長的話,講些軼聞趣事,介紹一些最新的研究材料,使教和學都輕松活潑,真正做到寓教於樂。
② 幽默。在保證課堂莊重嚴肅、科學規范,富有教育性的前提下,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進行生動的敘述,形象的描繪,適時插入一些頗具情趣的短小故事、幽默逗人的比喻、發人深思的典故、成語和箴言等,使講授富於趣味性。特別是在講一些抽象的概念、深奧的內容時,可以運用打比方或講故事的方式。魯迅在女師大講到《紅樓夢》中人物時竟問同學:「喜歡不喜歡林妹妹?」在充滿師生和諧情誼的課間,學生反問:「周先生喜歡黛玉否?」魯迅說:「我不喜歡黛玉,因為她總是哭哭啼啼過日子。」此話充滿趣味,卻又耐人尋味,發人深醒。
但是,風趣、幽默絕不是信口開河,甚至低級趣味。風趣、幽默的語言應是思想、學識、智慧和靈感的結晶。運用它的目的,是為了引起學生興趣,加深印象,鞏固記憶,減少疲勞,從而正確的掌握知識和發展學生智力。
(4)情感性
教師的教學語言要富有激情,以自身激昂的情緒感染學生,使自己的教學語言能煽起學生的思維熱情,起到「扇子」作用。例如一位歷史教師講圓明園被焚毀時,採用了控訴性的語言和悲憤的語調:「侵略者焚毀圓明園的大火,延續了三天。黑色的雲團長達50多公里,籠罩在整個北京上空,長久不散。大大小小的灰星,落滿了大街小巷。到處是一片天昏地暗,就像發生了日食一樣。中國人民感到無比悲痛和氣憤,而強盜們卻在歇斯底里地狂呼:『此景奇偉!』圓明園,這座被譽為『萬園之園』的藝術傑作,這座中國歷史上最宏偉、最精美的皇家園林,就這樣被英法侵略者焚毀了。」教師通過這種帶有感情色彩的語言來感染學生,激起他們對帝國主義殘暴行徑的無比憎恨。很好地達到了教學目的。
(5)節奏性
課堂教學語言要講究節奏感,做到快慢得當,輕重有度、疏密相間、張弛適宜,教學語言不同於生活語言,就在於它的節奏不同,一般來說,教學語言比生活語言要慢,要有層次、有停頓,發音要洪亮,咬字要准確,發音要規范,說話速度快慢適宜,語調要自然有序。這樣,才使學生聽起來從容不迫,能思,能記,有板有眼,點點入地。因此,教學語言的運用要掌握好節奏,做到抑揚頓挫、起伏跌宕。
(三)因人制宜 靈活運用
1、針對性
所謂教師課堂教學語言的針對性,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採用使學生能夠接受的語言進行教學。
(1)注意學科語言層次。
根據不同學科所在層次,使自己的教學語言充分體現出本學科的風格和特點。如文科教師的語言強調准確鮮明、生動形象,而理科教師的語言則應言簡意賅、富有邏輯。
(2)注意學生年齡層次。
對於小學生,教師要多運用形象、直觀的情景語言進行教學,而中學生和大學生,教師則應用生動活潑的說理性與邏輯性強的語言進行教學。
(3)注意學生個體差異。
教師要因材施教,對於優等生,教師的語言要嚴肅、莊重;而對於學困生,教師的語言要平和、體貼,多表揚而少批評。
(4)注意學生性別差異。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男生宜採用較直率的語言交談,而對女生宜採用比較委婉的語言交談。
2、靈活性
教學語言既不能像閑聊天那樣「散」,也不能像作報告那樣「板」,更不能像說書或相聲那樣「虛」或「俗」,而應該像和煦的春風,淅瀝的春雨,滾燙的火焰,能吹開學生求知的門檻,能融進學生的心田,能點燃學生的學習火把。在實際教學中,要靈活運用語言,不能千篇一律,千課同調,把課講活,喚起學生視覺、聽覺和心理美感,讓學生在課堂上「如坐春風」。
二、體態語言藝術的基本要求
體態語言,又稱教態,包括教師的手勢、表情、眼神、體態、儀表等若干方面。它彌補了教師口頭傳授、文字板書等方面的不足,融知識性、趣味性、實用性和直觀性為一體,將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將未見過的事物直觀化,將平面圖的內容立體化,將死板的圖形動感化,從而渲染課堂氣氛,使課堂教學富有生機和活力。教師在教學時要將體態語言恰當配合,要與體態語言靈活運用,構成精妙入微的教態藝術,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一)姿態儀表語
作為教師,必須為人師表。表現在姿態儀表上,要做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同時也要重視自己的穿衣打扮,衣著要干凈利索、美觀大方,具有教師的職業特點。
1、掌握距離 注意時機
人體語言學研究表明,人際距離是人際關系密切程度的一個尺碼,人們之間的關系與人在空間位置上所保持的距離有著某種聯系。因此,教師要經常接近學生,尤其是在課間和課余,經常置身於學生中間,這樣,師生之間就會鋼刀親密無間,進行輕松愉快的交流。
2、姿勢優雅 風度得體
教師講課的姿勢和風度,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的興趣。好的姿勢、得體的風度,能給學生以美感,集中學生的注意,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使身體的造型、頭部的運用、眼睛、手勢的運用都文雅、得體、貼切,做到自然大方,帶出感情,協調一致,如教師站立的姿勢應給人以挺拔、穩健、激越、活躍之感,手的運用應靈活、自然。
(二)面部表情語
美國的一位心理學家通過做實驗,得出了一個公式:信息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調+55%的面部表情,該公式是否准確還有待證實,但至少我們可以得出面部表情在信息傳遞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我們提倡教師:
1、心神合一 情緒飽滿
要想使自己的體態真正起到傳情達意的效果,教師必須做到心到神到,情緒飽滿,精神振奮,氣勢雄厚,態度端莊且和藹,感情充沛又熱忱。如提出問題後,輕輕皺眉,以示思索;當學生答非所問時,緩緩搖頭,以表示有疑問;當回答令人滿意時,輕輕點頭,表示贊同;當學生一時不能回答,將手輕輕下壓以示意學生坐下,表示尊重和愛護。恰當的體態語必須建立在心神合一、情緒飽滿的基礎之上。因此,教師必須有樂觀振奮的精神,飽滿高漲的情緒,健康良好的思想,才能使體態語充滿感情,富於變化,以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2、臉部表情 和藹親切
人們常說:「出門觀天色,進門看臉色。」教師的面孔是放大了的晴雨表,是情緒變化的表徵。教師要善於用臉孔說話和表演,做到端莊中見微笑,嚴肅中有柔和,切忌板起面孔、拉長臉。這樣才會給學生一種自然、明朗、民主的感覺。從而造成學生積極的情緒和愉快的心境,以利於知識的掌握。
3、運眼傳神 富於變化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是人們交流信息、傳遞感情的主要工具。心理學認為,眼睛可以表達無聲的語言,眼神里有豐富的詞彙,往往比有聲語言更具有感染力。眼睛在教學中的神奇功能表現在:它是溝通師生心靈的窗戶,是課堂上建立和維持師生關系的紐帶,是課堂管理的重要手段,是課堂教學反饋調節的主要工具。眼神在教學中可以用來表揚、贊同、默許,也可以用來批評、限制、否定,還可以用來啟迪、提示。師生之間各種思想與感情,都可以通過不同的眼神來傳遞。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用眼傳神,特別是在文科教學中,要把喜怒哀樂、褒貶揚抑和愛憎親疏的不同感情色彩融進眼睛之中,以眼神表現出來。
(三)手勢動作語
以手勢助說話,把學生帶入「角色」,對組織教學和增強教學效果十分重要。
1、點頭用手 恰到好處
教師在教學中善於運用頭的擺動表達意圖,能給人一種親切、含蓄、深沉、暗示之感。例如,當學生回答問題正確時,教師可輕輕地點點頭,否則搖搖頭。點頭可起強調作用、暗示作用和鼓勵作用。即使不說話,學生也會領悟到其中的信息。因此,教師要善於控制和使用頭部動作,盡力使頭部的動作輕松沉著,頭部動作的輕松沉著標志著一個人心情的輕松愉快。即使遇到什麼意外或不幸之事,也要盡量克制,不要出現頭部痙攣運動。
教師應該充分發揮手勢的作用,做到自然、舒展、大方,動要准,仿要像。要節制手勢活動的頻率,注意擺動的幅度,切不可不停的比劃,頻繁的畫圈,或插入衣袋,或攏於袖內。手勢的范圍,上限一般不超過頭,下限不低於胸,范圍太大容易流於滑稽。一般來說,「手勢在上區(肩部以上)活動,多表示理想的、宏大的、張揚的感情,在中區(肩部至腹部)活動,多表示記敘事物、說明道理;在下區(腹部以下)活動,多表示不悅、鄙夷、厭惡、憎恨的情感。」④教師要充分理解手勢在不同活動區域所表示的意義,以正確、靈活、恰到好處地使用手勢。
2、掌握技巧 綜合運用
每個教師都可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創造獨特的使用方法和技巧,但上述的一些規律性東西是應該遵循或作參考的。例如,對學生表揚時,頭會輕輕地點,臉會綻出笑,手會形象地比劃,目光會明亮而柔和,距離會盡量靠得近。除了重視體態語言的整體功能外,還要把課堂上的體態語言同口頭語言看作一個整體,它的作用只有同口頭語言結合起來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三、板書語言藝術的基本要求
板書作為一種文字語言,是教師授課的重要輔助手段之一,有所謂「微型教案」之稱。但要充分發揮板書的作用。做到恰當的選擇和運用板書,應該按照下述三項要求去做。
(一)條理美
1、精心設計 充分准備
板書設計是教師備課的一項重要內容,因此,要認真設計板書,作到周密計劃,巧妙安排。
2、區分主副 合理布局
板書一般分為主板書和副板書兩個部分。主板書一般設置在黑板的左側或中間偏左。以講授的內容要點、論點論據、邏輯層次、分析要點、概括結論為內容。要求書寫清楚,結構嚴謹,層次清晰,以供學生抄錄記憶。而副板書主要是配合主板書書寫一時難以理解的字、詞、術語、符號,它可根據需要隨擦隨寫。
合理布局是指計劃使用黑板,根據內容的多少和黑板的大小,適當地劃分部位,精心設計。
3、提綱挈領 重點突出
提綱挈領,要求板書能概括講課的主要內容,使其真正成為見解的提要和綱領;要規范化、條理化、系統化,有一個統一的格式,「一、二、三、」「1、2、3」務要排列有序;要字斟字酌,前後一致,使用陳述句和疑問句務要統一,此外要讓副板書突出重點,對教學中的重點內容,要以工整、稍大的字體突出來,有時可用彩色粉筆以示區別,或劃上注意線段,以引起學生的注意。
4、准確科學 系統完整
板書一定要講求科學性和准確性,從字的筆順、詞的搭配、線段的勾畫、圖示的精當、板畫的形象到內容的提煉、濃縮,結語的歸納總結,都必須具有科學性,做到准確無誤。如《東郭先生和狼》一課時的板書設計:

東郭先生 教育 老農 打死 狼

(二)簡潔美
1、簡明扼要 畫龍點睛
板書應以言簡意明、准確精煉為原則。內容不能過多、過雜、過繁,而在於「少而精」、「精而活」,追求以少勝多,簡處求豐。畫龍點睛,主要是通過「精語妙字」,點出重點。點破難點,點到實質,點通關鍵,富於啟發,促進思考。如《漁夫和金魚的故事》板書
貪 貪 貪 貪 貪 (一無所得)
2、書之適時 擦之有序
板書出來的時間也是需要注意的一個問題。一般來說,板書應做到書之適時,擦之有序,根據教學對象的接受能力和教學的客觀需要來決定。例如,具有啟發性的板書,可寫在推導過程之前;具有結論性的板書,應待瓜熟蒂落,寫在推導過程之後,主板書應通堂保留,副板書可根據需要隨寫隨擦;對低年級可先寫後講,對高年級可邊講邊寫。
3、有的放矢 生動活潑
板書一定要有鮮明的目的性,不能盲目揮灑,信手板書。應力求做到:當書則書,當略則略,精當取捨,有的放矢,還要杜絕機械、呆板,力求靜中有動,動靜結合,富有生氣,生動活潑。
(三)規范美
1、書寫美觀 字跡工整
板書本身具有示範作用,工楷整齊、端莊秀麗的字,對學生是一種藝術熏陶,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師對板書的書寫必須注意美觀、大方、工整、秀麗。應力求做到板書的字要有正確的筆順,整齊的間架結構,勻稱的字據行距。字要寫得清晰,大小適中。
2、設計精當 講求美學
板書還要追求整體設計的美。因此,教師在板書時必須做到:文字美、結構美、線條美、色彩美、圖示美。
3、形式多樣 因人制宜
板書設計總是受到教學對象、教學內容、教師的能力和愛好等因素的制約,因此,它的設計應形式多樣,不拘一格,因人制宜,靈活掌握。
上述關於課堂教學語言藝術的基本要求只是一種原則性的設想,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應有機融合,靈活掌握。只要我們熱愛自己的事業,做教學語言優化的有心人,就能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語言藝術,使自己的語言具有強大的表現力、吸引力、穿透力和感染力,藉助語言的魅力最有效地向學生傳達知識、思想、感情等信息,從而在課堂教學中揮灑自如,左右逢源,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Ⅳ 如何運用結課藝術來達到課堂教學的完美結束

「結課」要做到完整性。在新課導入的過程中,教師往往要設置疑問,使學生自主探索學習,解決疑問,接著進行課堂教學。事實上,一節課的結尾也要緊緊圍繞課堂內容,讓其成為一節課中的有機組成部分,盡量跟導課相互呼應,切忌游離教學過遠。倘若導課細心設疑布陣,但講課與結課又缺乏下文,那麼,在結構和邏輯上將會使學生感到缺憾與不完整。

Ⅵ 如何在藝術課教學中應用多元智能理論

多元智能理論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當代著名心理學家和教育家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Cardner)於1983年提出的。它系統地論述了一種全新的人類智能結構理論──多元智能理論。他認為人類的智力是多元的,我們的孩子每個人都具有九種智能,即: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視覺—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內省智能、自然觀察者智能和生命存在智能。多元智能理論讓我們能夠更全面地看待學生,更深入地挖掘每個孩子的潛能。近幾年來,「多元智能理論」在國內流行甚廣,一些教育專家稱之為「素質教育的理論基礎」,有的課程改革專家當成指導我國新課程改革的「新理論」。它為開發學生的潛能和創造性,為教師的個性化教學創造了條件。美術正是一門集多元智能開發和進行多元智能教學的有效途徑的學科。正如《美術課程標准》強調趣味性,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感興趣的事物,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新課標確立了新的美術教育的理念與教學方式,即以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美、鑒賞美、表達美、創造美能力的審美教育,其重點是培養審美的人,通過審美幫助兒童認識客觀世界,認識人的創造能力。多元智能理論的提出,為研究美術教學,發掘每一位孩子的藝術天賦提供了另一個寬廣的新思路。在美術教學實踐中如何應用這些智能,使得孩子的藝術天賦得以更充分的展現,從而優化學習,使每一位學生都可以獲得最大的成功呢?加德納認為每一種智能代表著一種不同於其他智能的獨特思考模式,然而它們卻非獨立運作,而是同時並存、相互補充、統一運作的。這些智能之間通常以復雜的方式共同起作用。這樣我們在美術教學中應有意識地應用、培養這些智能,例如,在講授《畫像石──質朴古拙的石刻繪畫》一課時,通過欣賞古代畫像石圖片,進行討論來總結畫像石的表現特點和藝術手法,來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視覺—空間智能和語言智能。布置學生在課余時間了解公共場所、社區、公園等地方有沒有借鑒畫像石表現手法的石刻畫,以培養學生的人際智能、視覺—空間智能、自然觀察者智能和內省智能。在對畫像石的表現手法有了較直觀的認識後來進行研究與創作。在課前准備好的石膏板上,進行圖形設計並以此來選擇刻鑿的表現方法,創作一件仿畫像石作品。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數學智能和身體—運動智能。最後讓學生將製作好的小型仿畫像石作品,根據作品的內容風格,選配或自製不同風格的畫框加以裝飾,也可以將作品拓印在紙上再加框裝飾。舉辦一次防畫像石作品展。較大的作品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然後用來裝飾牆壁或走廊。這樣可以同時培養學生的視覺—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人際智能、內省智能、自然觀察者智能和生命存在智能。在美術教學中應用多元智能理論,還要樹立靈活多樣的多元評價觀。評價的導向作用或者說「指揮棒」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學生學完《畫像石──質朴古拙的石刻繪畫》一課後,傳統的評價方式往往是看學生對畫像石的表現手法和風格特點了解和掌握的程度,評價結果的最終體現就是學生作品的好壞。其結果是評價的方式被過度窄化,評價的目的被扭曲,評價的結果被簡單化。根據多元智能理論,我們應樹立多元化的評價觀,重新定位評價。我們的教育評價應該通過多渠道、採用多種形式,在多種不同的學習情景下進行。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意識、合作精神、審美情趣、學習態度、創新能力等,使每個學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進步和閃光點,從而樹立起學習信心,並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提高。總之,在美術教學實踐中充分運用多元智能理論的先進理念,對於因材施教,開發學生的潛能,以優勢智能的發展帶動全面素質的完善,實現教育的人性化,把每一個學生都培養成智能發達、人格健全的人,才是具有現實意義的。

Ⅶ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啟發式教學

「啟發式」教學,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任務和學習的客觀規律,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採用多種方式,以啟發學生的思維為核心,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促使他們生動活潑地學習的一種教學指導思想。
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啟發式教學應做到: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引導學生主動
興趣往往對要學習研究的目標產生很大的激勵作用。怎樣讓學生產生興趣是一個關鍵問題。比如,可以借用諸如類似講英文故事,唱英文歌等效果,調動學生的情緒,讓學生產生求知的慾望,教師適時展開主題,與學生建立起互動的信息反饋渠
(二)互動參與,啟發思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問題被教師或學生提出並思考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通過諸如提問、鼓勵學生討論等多種教學方式來提示啟發、導引學生思維方向不偏離正確軌道。要意識到,在課堂上,教學的主體是學生而非教師,在採用何種教學方式的問題上,要慎重選擇。但不論是講授法、問題法、發現法還是觀察法、演示法等,目的只有一個,即啟發、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自主能力。啟發是著眼點,是啟發學生如何探究未知領域,如何通過自己的學習活動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形成個性。
(三)以人為本,給學生平等與尊重
長期以來的語文教學以知識的傳授為主,過分強調教師的主體地位,學生處於被動接受和服從的地位,自主意識被嚴重束縛,要想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就要努力營造一種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教師應該蹲下身子,讓下架子,關愛學生,成為學生最信任的親人、最知心的朋友。
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所需要的是更多的素質型人才,需要能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善於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人才,需要勇於創新、善於創新且不斷自我提高的人才。我們的教育是為社會服務的,培養社會需要的素質型人才的。所以,實施素質教育是社會客觀的需求,也是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啟發式教學,是經過實踐檢驗並且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和發展的一種科學的教學思想。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運用科學藝術的課堂教學方法,不但能使學生牢固掌握科學知識,而且同時著重培養了學生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成長與自我發展的能力,避免了離開課堂就無法提高自己的消極現象。

Ⅷ 如何發揮教師在美術課堂教學中的指導作用

發展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想像力。想方設法創設情境,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美術的強烈興趣是學生發展思維的巨大推動力。學生對於自己有興趣的東西不僅會全神貫注,積極思考,甚至還會達到十分興奮、欲罷不能的地步。因此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設置一定的情境,讓學生的思維盡快興奮起來,使學生在了解美術課程的學習內容的基礎上,教師應當是創設情境的主導者、調節者和控制者。適當的情境可以讓學生由情入境,迅速地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例如:我在上剪紙課《對折剪——螃蟹》時,我採用結合螃蟹走路的樣子(橫行)與當前日本明顯地想霸佔我們釣魚島來創設情境。教學一開始我先講日本的各類暴行然後再講螃蟹走路的特點(寓意橫行霸道),孩子們當時就表示一定要「吃螃蟹」。我相機又把「吃螃蟹」另外一種意思告訴孩子們。大家都樂了。所以那一節課開展的特別順利。不少孩子還把日本國旗剪在螃蟹身上加上紙的紅色寓意被煮熟了。作品完成後學生們也體會到了勝利之感。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美術課不用激發,學生的興趣就很高昂,原因是因為學生並非真正都很喜歡美術這一學科,學生對美術課表現出的興趣,有很大一部分來源於沒有像主課一樣學習的壓力和負擔,能夠隨心所欲的放鬆心情。對於學生,只是喜歡美術課上相對寬松的環境和空間,這也是上美術課學生都喊喜歡,有時優秀作業並不多的原因。作為美術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真正讓學生從心裡喜歡美術課,就應該從提高學習美術的效果上多下功夫。在美術課中採用競賽、游戲等多種教學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不錯的選擇。學生榮譽感強,愛表現自己。在課堂上,採用競賽、游戲等形式,有助於激發學生的興趣,加深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我在上剪紙課《喜羊羊》時,准備的是喜羊羊的造型。但是有的孩子剪的也像動畫片羊的造型,但是並非喜羊羊。看了有點胖或瘦。於是在製作時,就採用了分組競賽的形式進行,要求在規定時間內由各組的同學設計製作,最後分別展示評獎。這樣一來,大家情緒高昂,都想爭第一,於是在激烈的競爭中,學生興趣越來越濃。通過競賽,學生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我的鼓勵下學生剪出自己喜歡的各種羊的樣子。作品一多組合在一起,就成了剪紙作品《羊村》。這時課堂一下活躍起來。很快,學生就摸出了是卡通人物五官的造型特點和剪紙中的連接方法。這樣一來,學生對此產生濃厚的興趣,同時也解決了這一節課中把握人物面部特徵的剪紙教學內容,為學生今後創作人物剪紙打下了基礎。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快樂,延續學習興趣。也是美術老師不斷努力地方向。實踐性強是美術教學的重要特點,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是學生創作的源泉。因此,課外興趣活動第二課堂能起到課堂教學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如滎陽六小組織學生進行學生美術作品展、各班級版報評比、個人手抄報比賽等各種活動,都能使學生在活動中增長才智,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想像力。學生們從美術創作中真正體會到成功的樂趣和他們自身的價值,從而延續了學習的興趣。引入正確的評價機制,有助於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評價是對教學效果的檢查評定,美術教師要有正確的認識。有人認為美術作品評分應絕對公正、正確,一定要評出學生的實際水平。實際上,在藝術上是沒有絕對的標准,在美術課方面,只要學生有自己的想法,有創新意識,能表達出自己的內心感受,他的作品就是優秀的。六一班有個學生叫樊子鳴,我個人認為這個學生的紀律性差,上課愛跑動,不好管理。在我校第二課堂興趣班招學生時我婉言拒絕他的要求。誰知他大哭,並托金靜教師向我保證一定遵守紀律認真學習。如今個性雖沒有多大變化,但他的美術作品獨特性、創造性和率真性的一面卻發揮的很好。如:別的同學剪的喜羊羊造型手中是空的。他會剪出手拿禮盒、棒棒糖、大刀、火箭,人物有時會身穿蝙蝠裝。讓我感受到了他可愛的一面。所以學生應多元的去評價他們。美術教師就不能以好不好看,畫得像不像作為打分的唯一標准,這種做法對學生是很不利的,更挫傷了學生學習繪畫的積極性。教師應非常尊重每一位學生的美術創作,用欣賞的眼光來對待學生作品,引導學生在自我評查的基礎上互相欣賞,然後教師再歸納評價。正確的評價和適當的表揚與鼓勵,可激發、保持學生的學習態度,促進學生知識水平提高,能增強學生自信心。美術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業務素質,多發揮啟發作用。要想學生在美術課中興致勃勃、主動的學習,教師的素質是相當重要的。教師應更新教學觀念,教師的角色應轉變,即由知識的傳播者轉為學習的參與者。要實現教師角色的轉變,建立一種融洽的師生關系,應與學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關系,要給學生足夠的理解、尊重與關注。教師應不斷充實自身的修養,要積累廣博的知識,不斷探求新的教學方法,創造出富有個性的、獨特的、新穎的教學方式。美術教師還必須堅持進行美術創作實踐,只有不斷地拿出自己的美術作品才能讓孩子們眼見為實。因為美術課涉及的畫種很多,凡是要求學生完成的作業,教師要盡可能先多去實踐,試圖從多方面,多種途徑去考慮,對隨時涌現的想法,只要有價值就要付諸實踐,這樣既可鍛煉自己的創造思維能力,也可以對可能出現的教學效果有所預見。本學期我在剪紙教學中的人物頭像和版畫創作有所突破,讓我覺得是件快樂的事情。讓我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更有信心,我講繼續堅持以合作探究學習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參與意識,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由地表現發揮,激發他們的創新精神,並通過適當地評價學習成果,逐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育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美術教師應該主動的學習、探索、實踐,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千方百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勵、喚醒每一個學生潛在的能力。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會散發出燦爛的光芒!

Ⅸ 多媒體教學在美術課堂教學中的意義,優勢有哪些

多媒體教學在美術課堂教學中的意義、優勢有:
一、簡化教師教學教具的製作環節,提高教師教學效率。
傳統的美術教學需要美術教師花費很多時間來精心准備花畫、教具。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教師用在畫和製作過程的時間花費相對減少,從而使教師更好地研究教材、教法,更好地做好教學准備工作。美術課堂引進多媒體教學,教師可以把每個示範技巧過程製成光碟,在課堂上播放,再加上隨堂講解,這樣不僅減少了一些不必要的時間浪費,也能讓每位學生清晰掌握要領,從而取得較好的課堂效果。
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實驗心理學家赤瑞特通過大量實驗證明,人類獲取的信息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3.5%來自嗅覺,1.5%來自觸覺,1%來自味覺。這說明視覺和聽覺在學習中所起的作用最大。所以要充分刺激學生視覺和聽覺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多媒體教學的運用最能在這方面發揮優勢。多媒體能創設理想的視覺條件,引起學生美的懷疑和反映。隨著多媒體輔助教學的運用,將聽覺藝術(音樂)融入到美術課中來,使美術與音樂、影像、文字、語言等完美地相結合,創設一種情景交融藝術氛圍,讓學生的視覺、聽覺在欣賞過程中達到共鳴,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得到美的享受,達到最佳效果。
三、促進教學活動更富交流性、研究性、聯想性和創見性,提供互動、活潑課堂氛圍。
多媒體輔助教學在美術課堂上,可以運用強大的交互功能和多種圖像處理軟體,讓教師和學生在互動的教學環境下進行交流,拉近了學生和教師之間的距離,使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更為融洽,為教學提供活潑、輕松的課堂氣氛。
四、打破時間、空間和地域限制,提供大量的開放性的信息資源。
隨著課堂改革的推廣和深入,美術課程資源不再局限於美術學科本身,必將拓展到自然、文化、社會、經濟等領域。因而在課堂教學中需要大量的美術課程資源,並保證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達到信手拈來的效果,滿足教師教學和學生探究式學習的需要。要達到這種要求,傳統手段就顯示出它的落後,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運用,就能在課堂中打破時間、空間和地域限制,馳騁於古今中外,快速獲取美術教學資源,讓教師和學生在美的知識長河中倘徉。
由此可見,多媒體輔助教學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它能促進教師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育教學方法和手段,推動美術教育向高層次、多元化、信息化發展,有利於推進素質教育。它對培養探究型、創造型人才提供了優良的環境,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施展的平台。

Ⅹ 談談自己在數學教學中怎樣運用課堂教學藝術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1、首先,要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有的放矢,做到因材施教。學生的知識水平及接受專能力的屬差異是我們必須接受的一個現實,如何認識及處理這個問題,也是我們成功的課堂的關鍵所在。
2、其次,要把握提問藝術,給學生成功的愉悅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如果有一種成功的情感體驗反復多次,就會產生學習的愉悅感。

閱讀全文

與教育藝術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