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教育信息化會引起教育方式發生什麼變革
1、教學模式:新技術的發展必將打破傳統教學中過分強調教師主導作用的知識傳授方式,提出培養學生的主體作用和發展多種能力。
2、教育目標和內容:以培養全面、具有創新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手段獲取知識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為新的教育目標,對教學內容進行改革,著力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教育組織形式:不再局限於傳統的"班級授課"的單一的教學組織形式,而是多種教學形式相結合,使學習者具有極大的自由選擇餘地和發展空間,使教 育更加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體現信息時代的特徵。信息技術的發展也為人類的學習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條件,越來越多的學習者開始進行網路學習,使自己成為學習 的主宰,自由的、有目的、主動的學習。只有通過網路學習,學習者才可以與時代同步,保證自己的知識、技能不斷更新,才能使終身學習成為可能。
4、教學方法: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和網路信息技術廣泛應用於教學之中,不僅引起了教學方式的改變,而且引起了教學媒體和學習媒體的創新。在教學方式上, 形成了基於視聽媒體技術(如幻燈、投影、廣播、錄音、電視、錄像、CAI、語音實驗室等視聽設備)的多媒體教學形式;基於衛星通信技術的遠距離教學形式; 基於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多媒體教學形式;基於Internet及其它網路技術的網路教學形式;基於計算機模擬技術的"虛擬現實"教學形式;初步實現了從 "粉筆加黑板"教學方式向多媒體投影教學方式和互動式網路教學方式的轉變。在教學媒體方面,形成了由視聽結合媒體發展到多媒體綜合運用,由單項傳遞發展到 交互作用,並結合計算機向高智能、大容量、快速度、多功能等方向發展。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多媒體技術網路通信技術在教育中應用,教育技術正步 入信息技術發展階段。多媒體技術、計算技術、通信技術(包括衛星通信技術、網路通信技術)這三大信息處理技術融為一體,使得教育技術由此進入了一個多媒體 化、網路化、信息化的時代。
B. 信息化促進教育變革的原理有哪些
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著教育的改革。從以往來看,教育的方式比較枯燥單一,就是教師授課、學生聽講,而授課也只是使用黑板,但從現在看來,教育的方式多種多樣,使用計算機教學已經成為必要的手段,近年來網上教學的模式更是流行起來,學生可以通過上網進行自主學習,使被動接受變成主動學習,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程度。
科技較發達的地區明顯受教育程度也比較高,是因為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豐富了學習者的知識,學習者基本上可以做到足不出門也盡知天下事。
雖然沒有信息技術我們也可以進行教育改革,但信息技術為實現教育的整體改革提供了廣闊的用武之地,促進了教育改革的步伐。
1、 信息技術初步構建成的信息化環境,縮短了城鄉之間的差距,改變了 教學環境,為教育改革奠定了一定的物質基礎;
2、信息技術資源平台的建立,為廣大師生提供了強有力的資源平台;
3、信息技術培養出了 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4、信息技術提高了學生的素養。
C. 信息化促進了哪些教學變革與創新
目前我國教學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對於傳統的教學方式來說,其在改革創新的過程中只是對於其自身教學的方式以及相關的方法等等進行了一定的轉變,在其轉變的過程中利用了相對比較多的人力資源以及物力資源,這就在某些程度上促進了教學創新的速度,信息化教學的改革和創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D. 信息技術促進教師教學方式變革的研究
全國教育信息技術研究「十二五」重點課題
《教育信息化創新課程實施策略研究》子課題
信息技術促進教師教學方式變革策略研究
實 施 方 案
永川區朱沱鎮漲谷初中課題組
一、課題背景
1、時代要求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計算機的普及,現代信息技術在學校教育領域的應用日漸頻繁,使原有的教學模式、教學環境、教學方式方法發生了一系列的變革。教師作為教育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因素之一,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只有具備較高專業素養,敢於創新的教師隊伍,才能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有效地促進教師發展。因此,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促進教師教學方式實現變革,刻不容緩。
2、學校實際
我們學校即將配備班班通、電腦、展示平台、電視等,部分老師已經在現有的多媒體信息設備基礎上嘗試著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如:利用PPT課件來上課,利用展示平台來幫助學生形象理解等等。但這只是老師們原發的個體行為,學校還沒有系統地對這方面進行研究、指導。因此,在信息技術背景下,促進教師教學方式如何科學有效變革,迫在眉睫。
3、研究現狀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多媒體計算機和網路通信為核心的信息技術越來越深刻地影響著教育教學,許多教學研究人員和教師針對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結合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如:東北師大齊媛博士在2009年5月1日發表的《信息技術環境中小學教師教學設計能力研究》,任國強在《教育教學研究》2012年06期上發表的《淺談運用現代信息教育信息促進專業發展》,徐敏娜在《浙江現代教育》2008年09期上發表的《利用信息技術促進農村骨幹教師專業發展研究》,丁鋼在《現代遠距離教育》2013年02期上發表的《新技術與教學方式的轉變——學校變革的核心》,張文聰在《新課程(上)》2012年11期上發表的《談信息技術課的教學方式轉變》,韓文珠、李寶慶在《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年02期上發表的《農村初中教師教學方式轉變的阻力與化解對策》,史殿斌在《內蒙古教育》2012年11期上發表的《利用信息技術轉變教學方式》等,都闡述了自己的實踐做法和思考,但都是零碎的和不完整的,並沒有將信息技術促進教學方式變革進行系統的研究,我們學校的這一研究,將進一步彌補這一研究領域的空白。
二、選題意義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使教師轉變傳統意義的上學習、進修等教育成長行為,提高教師網路應用的能力和意識,為促進教師的可持續性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平台。讓各種網路平台和各級各類的網路資源和與教師的學科知識、教育教學能力、研修能力等方面進行有效結合,一是促進個人專業能力的發展,提升專業素養;二是轉變教學方式,從而提高教學實效性。
三、概念界定
1、信息技術
計算機、網路、多媒體教室、班班通設備等構成的信息技術的「硬體」。教師利用多媒體、網路、班班通設備等進行教學設計的能力;各種教育教學資源;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構成信息技術的「軟體」。「硬體」與「軟體」的有機組合,我們稱為信息技術。
2、教學方式變革
利用現代教育信息資源,改變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的封閉、單一、獨白式的灌輸式教學,轉向以學生發展為本,構建民主開放、平等尊重、互動生成的啟發式教學。
3、教學技能
(1)設計技能①制訂課程授課計劃的技能,②撰寫教案的技能,③了解學生的技能。
(2)課堂技能,①組織教學和導入新課的技能,②運用教學語言的技能,③設疑和提問技能,④、板書技能,⑤講授的技能,⑥總結結束課程的技能。
4、策略
方式方法,即研究信息技術與傳統教與學方式如何有機結合的方式方法。
四、指導思想
1、教育信息化理論
教育信息化為素質教育、創新教育提供了環境、條件和保障。學生利用教育信息化的環境,通過檢索信息,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實現發現學習、問題學習,使其經歷知識的探索與發現過程,這對創新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
2、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學習是獲取知識的過程,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學習夥伴和技術途徑等)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資源,通過意義建構而獲得。
3、認知主義學習理論
人的認識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給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認知主體內部心理過程相互作用的結果。根據這種觀點,學習過程被解釋為每個人根據自己的態度、需要和興趣並利用過去的知識與經驗對當前工作的外界刺激(例如教學內容)作出主動的、有選擇的信息加工過程。教師的任務不是簡單地向學生灌輸知識,而是首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然後再將當前的教學內容與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過去的知識和經驗)有機地聯系起來,學生不再是外界刺激的被動接受器,而是主動地對外界刺激提供的信息進行選擇性加工的主體。
五、課題研究設計
(一)研究目標
1、通過對教師信息技術培訓,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有機整合,提高教師應用信息技術組織教學的能力。
2、通過教學實踐活動,探索在信息技術背景下更有效的教學方式,提高農村初中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3、通過信息技術下的教學資源庫的建立和使用,實現教育教學資源共建共用共享,減少不必要的重復工作,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學研究上,進而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4、通過教師組織教學方式變革,帶動學生學習方式變革,提升我校教育教學質量,打破我校多年來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的瓶頸。
(二)研究內容
1、培訓策略。
(1)、教育理念培訓①專家引領。②派出學習。③相互學習。
(2)、信息教育技能培訓。
①算機與日常外設的日常維護與簡單故障維修;(計算機的保養常識、常見故障分析與解決)
②ord2003的基本操作;(文本編輯、排版與頁面設計、表格與圖形處理)
③xcel2003的基本操作;(各種數據與表達式的輸入、表格的格式化、數據的管理與分析、圖表的使用)
④owerPoint2003的基本操作;(幻燈片的設計與版式、各種媒體文件的插入與編輯、幻燈片的放映、幻燈片的打包)
⑤rontpage2003的基本操作;
⑥lash8的基本操作與播放;
⑦機網路基本操作(瀏覽器的使用、電子郵件的收發);
⑧展台/投影機與台式機/電腦的連接以及顯示輸出切換;
⑨展台//投影機的日常維護與注意事項;
⑩頻展台放映實物投影、實驗演示;
(3)、教師教學技能培訓。
2、資源庫策略。
(1)電子備課室建設策略研究。
(2)試題資源庫建設策略研究。
3、備課策略。
(1)信息技術條件下備課方式研究。
(2)信息技術條件下備課要求研究。
4、課堂教學策略。
(1)信息技術條件下導課方式研究。
(2)信息技術條件下講授方法研究。
(3)信息技術條件下課堂練習方法研究。
(4)信息技術條件下課堂小結方法研究。
(5)信息技術條件下拓展知識方法研究。
(6)信息技術條件下教學有效性評價機制研究。
4、反思策略
(1)教後反思。(2)經驗總結。(3)案例反思。
(三)研究方法
1、調查研究法
採用問卷調查、教師和專業信息技術員座談會等方式,了解學生現在的學習狀況,教師對信息技術使用的現狀,使得課題研究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2、個案研究法
課題組成員選取七名學科骨幹教師作為研究對象,對其利用信息技術提高課堂效益和自身專業成長進行跟蹤調查與研究。
3、比較研究法
組織同課異構,開展信息技術下課堂與傳統課堂效益的比較。
4、經驗總結研究法
採用經驗總結研究法,及時進行個案總結、階段總結,及時發現問題,以便進進行下一步的研究工作。
(四)研究原則
1、系統性與綜合性統一的原則。
教學模式是對教學活動各個方面進行綜合、系統化的結果,是對教學活動過程的完整反映,任何教學模式都有一套系統化、結構化的方法和策略體系。因此,教學模式的構建應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指導思想、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教學評價等教學活動的各個方面進行全面設計,使其中的各要素相互配合,形成一個優化組合的完整教學活動系統。
2、理論性與可操作性統一的原則。
任何教學模式都是教師依據一定的教學理論構建的,教學理論滲透到教學系統的各個要素之中,制約和規范著教學操作程序和方法。但是教學模式不是教學理論,教學模式和教學理論的不同之處在於它的可操作性,任何一個成熟的教學模式必然有其特定的邏輯步驟和操作程序,以及使模式發揮效力的一系列操作策略,沒有這些可操作性的要素就不稱其為教學模式了,所以教學模式必須做到理論性和可操作性的統一。
3、科學性與有效性統一的原則。
教學模式必須建立在科學的教育理論基礎之上,模式的內容、程序和評價體系等也應完備,但是除了強調教學模式要有這些科學完整的內容、形式之外,還必須強調教學模式應該具有有效性。也就是說,教學模式不僅要可用、能用,而且要有效,能為具體的教與學提供實際可行的操作性幫助,切實提高教學效率。
4、借鑒與創新相統一的原則。
借鑒傳統教學模式的合理內核是構建新型課堂教學模式所必需的,但是借鑒不等於照搬,任何一個新的教學模式和舊的模式相比都有一定的先進性,在改造的過程中把現代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技術融於課堂教學,注重借鑒和創新的有機結合,以利於課堂教學模式的內容更完整,結構更新穎,功能更有效。
五、研究策略
1、建立教學信息技術培訓和教學技能培訓機制。信息技術培訓由羅皓老師負責,教學技能(如:課標培訓、教材培訓等)培訓由羅平老師負責,期望達到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有效整合。
2、研究的重點是教師課前准備方式和上課各個環節方式轉變的策略研究。
教師利用網路資源、平台進行自主、合作、遠程培訓等方式的學習,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觀看優質課堂實錄,研究優質教學設計與教學案例,不斷學習、實踐、反思,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式,不斷地超越自我。
海量的網路資源是補充教材資源不足的寶庫,教師通過下載、改編、創新等方法豐富學科課程資源,為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提供資源保證,逐步使教師形成資源意識。
傳統的教學設計是手寫,教師自己修改或與同行共享做起來比較困難,而且學生通過看教師的設計進行自主學習的可能性極小,現在利用信息技術採取電子備課,使教學設計網路呈現,方便師生學習和交流。
信息技術使得教師的功夫下在課前,效果在課堂上體現。教師將學習筆記、課程資源、案例、教學設計、課堂實踐錄像等以電子檔案袋的方式集中存儲共享,相互借鑒,減輕備課負擔。
教學過程中各個環節方式轉變,一是從導入環節開始,教師要為學生創設真實、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並貫穿課堂始終。真實生動的情境使學生感覺自己是情境中的人物,激發了學生興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二是教師可以把要學習的知識、內容布置成一個個需要學生完成的任務,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體驗自主探究、完成任務的樂趣。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整個探究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掌握研究方法和學習策略,指導學生圍繞專題收集、加工和處理相關信息,與學生一起開發校內外學習資源,共同回答和解決問題。最終實現課堂效能的提升。
3、課題總負責人進行相關制度建設,如:教師信息技術培訓和考核制度,學生評價教師制度等,用制度保障課題研究順利進行。
六、實驗步驟
1、准備階段:(2013年1月-2013年3月)
建立課題小組,進行職責分工,明確各自的職責任務。課題組成員對課題研究實施的可行性問題進行論證,擬定研究計劃,初步形成實施方案。
2、實施階段:(2013年4月-2016年5月)
根據課題實施方案,開展課題研究工作,認真實踐,認真記錄積累資料,在實驗研究過程中不斷修正方案,整理過程資料,提煉階段成果。
3、總結階段:(2016年6月-2016年7月)
匯集資料,全面總結,請上級主管部門會同專家對本課題的實驗進行驗收和結題,完成結題報告。
七、預期成果
1、論文集
2、信息技術培訓校本教材
3、教育信息資源庫的建立和使用
4、課堂實錄(光碟)
5、評價機制建立
6、能熟練使用信息技術的學科骨幹培養機制
7、信息技術下有效課堂教學模式
8、結題報告
八、研究機構
1、課題研究專家指導小組
廖榮德(永川區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
何中華(永川區教育信息技術與裝備中心副主任)
2、課題研究小組
總負責人:羅永先
主研人員:胡芳德 羅 平 余永海 羅 皓
參研人員:聶 強 皮儒琴 鄧 鋼 潘小義 秦 琴
劉祥海 張雪良 劉思群 馮忠超 曾永紅 田 波
3、具體分工
羅永先:課題負責人,全面主持課題的研究,組織管理,經費保障。相關制度的制定,負責信息技術下「學生評價教師制度」的策略研究。
胡芳德:具體組織課題的實施,協調。聘請專家到校指導工作,組織外出學習培訓,對外交流和聯系。負責「課前准備方式轉變策略研究」。
羅 平:撰寫課題實驗實施方案,階段性計劃和總結,負責「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促進課上各環節教學方式的轉變策略研究」。論文收集,課堂實錄。
余永海:資源庫建設工作,負責「教師信息技術的培訓,培訓後的考核策略研究」。
羅 皓:對教師進行教育信息技術培訓。
九、經費預算
資料費、培訓費、交通費10000元,網路資源建設20000元。
二○一三年三月
主要參考文獻:
1.《利用信息技術促進農村骨幹教師專業發展研究》
徐敏娜 《浙江現代教育》 2008年09期
2.《淺談運用現代信息教育信息促進專業發展》 任國強2012年06期 《教育教學研究》
3.《新技術與教學方式的轉變——學校變革的核心》 丁鋼 《現代遠距離教育》2013年02期
4.《農村初中教師教學方式轉變的阻力與化解對策》
韓文珠、李寶慶 《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年02期
5.《利用信息技術轉變教學方式》史殿斌《內蒙古教育》
2012年11期
E. 信息化教學手段有哪些如何加強信息化教學手段的改革
信息化教學手段主要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基礎,將多媒體技術、網路技術、虛擬現實技術、人工智慧技術等應用於教學過程,學雙方在信息環境下的合作互動,促進學員綜合素質全面發展。這種教學手段打破了以教員為中心、學員為主體、語介的基本內容傳授過程,將內容傳授的人性化放在了核心位置,突破了傳統教學手段的時空局限。
方式方法:
(1)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學水平
觀念是行動的先導,只有樹立了正確的理念,才會付諸正確的行動。傳統的教育理念強調以教員為中心,教員是一切教學活織者與領導者,而學員作為認知的主體,一直處於被動的地位。這種模式充分發揮了教員的主導作用,便於組織和管同時也壓抑了學員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不利於對學員各方面素質與能力的培養。隨著思想認識的不斷提高和理念研究深入,人才觀、價值觀、質量觀都發生了重大變化。素質教育、創新教育、超前教育、開放教育、終身教育等現代教進入教學實踐,引發了教學領域的深刻變革,為教學改革奠定了堅定的思想基礎。教員要主動從知識的灌輸者和學員者,轉變為教學活動的指導者、素質發展的促進者、學習創新的推動者,應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大力開發和廣泛使信息化的教學手段,啟發誘導,指引學員的思維方向,拓寬思維空間,培養思維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水平和整體教學
(2)加強教學信息人才隊伍建設
教學信息化人才根據其分工和任務的不同可以分為開發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和實干型人才。開發型人才是以研發為主的人才息化教育的開始,他們在編程和軟體開發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是人才短缺最嚴重的一環。管理型人才主要負責息資源的規劃、調配和分配,管理型人才決定了信息化教學手段發展的方向。使用型人才隊伍的建設具有普遍意義,目標是比較容易實現的。目前,在教學信息化人才隊伍建設中,迫切需要發展的是研發型人才隊伍的建設。
(3)加強信息化教學實踐,深入普及教學應用
在研究信息化教學理論基礎的同時,應該積極地進行必要的教學實踐,在實踐中檢驗修正信息教學手段。教學實踐的目的是息化教學手段的應用形式,檢驗使用效果。實踐方法可以採取先試點後推廣的做法,即在一兩個教學單位進行,通過集信息,查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試驗點可以定期總結,定期集體討論,並提出合理意見,從中不斷總結經驗。最後聽取相關專家意見,形成改進完善建議,最後推廣普及。
(4)正確認識信息化教學手段,加強與傳統教學手段的融合
信息化教學手段主要是以多媒體技術、網路技術為依託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手段,具有傳播方式多,信息流量大、交互性能強,恰當運用信息教學手段對於優化課堂教學確實大有裨益。但對於總的學習目標和全體學員來說,不存在一種普遍優手段的教學手段。信息化教學手段的相對優越性,決不能作為否定傳統教學手段的借口。各種教學手段都具有各自的功能,在實際教學中,不同教學手段是相互補充,取長補短的關系,信息化教學手段只是教員授課的手段之一。只有化教學手段與其他教學手段結合起來,才能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因而,在對待傳統教學手段這一問題上,該繼承的該摒棄的摒棄,要做到信息化教學手段與傳統教學手段的辯證統一,優勢互補。
F. 信息化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式和教師角色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教學信息化,是指在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手段,使教學的所有環節數字化,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以現代教學理念為指導,以信息技術為支持,應用現代教學方法的教學。在信息化教學中,要求觀念、組織、內容、模式、技術、評價、環境等一系列因素信息化。
信息技術融入到語文課堂教學中,使教師的角色發生了多角度的轉換。隨著網路技術的發展,知識更新速度加快,學習者通過網路就可便捷快速地獲得所需要的各方面的知識,個體的發展水平將越來越取決於不斷利用信息、培養自我學習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信息化時代學生從被動地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地獲得知識,教師不再是文化知識傳播的中介,而是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者。通過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他們獲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充分利用信息資源快速高效地解決問題的能力。傳統教學中,國家統一編寫教材規范教師對學生的知識傳授。網路時代教師是課程開發和教學研究的主體,運用現代化手段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開拓多媒體教學空間;編制教學軟體,促進課程向地方化、校本化、個性化、綜合化方面發展,實現課程教學綜合化和知識的融會貫通;主動投身課程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提高網路時代課程教學理論的研究水平。
因此教師就由教材執行者轉變為課程教學的研究者。
另外,網路時代學生的學習活動成為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網路化學習豐富了學生品德發展的內涵,開闊了品德培養的視野。教師要成為學生未來生活的設計者,建構具有前瞻性的道德價值觀體系。通過網路滲透現代道德理念,積極引導學生的內在道德價值取向,培植學生道德理想和信念,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道德行為能力。與此同時,信息技術也打破了人與人之間的時空界限,拓寬了人際溝通的渠道,有利於師生之間平等民主關系的建立,師生交往趨於多樣化、平等性。教師作為人際關系藝術家,應更多地理解、信任、同情學生,愛護學生的自尊心;教師應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質修養和情感素養,形成寬容、尊重的良好個性和人格魅力,開展平等對話,提高師生間的協作水平,創建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
G. 在信息化促進教學方式變革有何作用
目前,人類社會已經進入到一個高度信息化的時代,知識的增長和更新速度越來越快。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網路技術、多媒體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已經極大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方式。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教育也必不可少地走上了信息化之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深入發展,信息技術已經在教育管理、教育教學活動等諸多方面都積極的得用。教育教學正在經歷著一場由信息技術帶來的從教學形式、教學內容到教育觀念上的重大變革,尤為明顯的是教學手段、教學方式與方法的重大變革,這些藉助與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模式,已經極大地改變著傳統的教學模式的轉變,在這種環境下,廣大教師要想在這場變革中立於不敗之地,不僅要掌握現代的信息技術手段,豐富自身的信息素養,還必須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和理論,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應用於教育教學,它極為有效地彌補了傳統教育教學模式的諸多不足和缺陷,改變了以前傳統的知識存儲、傳播和獲取方式,從而也就必然引發教育教育手段新的變革。目前學校數字化校園的建設;智能化的教育教學管理方式;網路化和多媒體化的藉助於信息技術來實現的現代教學手段使的知識的傳遞和呈現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給教育教學活動帶來了生機和活力。網路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的現代教學環境、現代教學平台已經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架起,藉助於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在教學中的應用與傳統的教育模式相比,有著更為強大的優勢和積極的作用。
我們知道,教學過程的實質是由信息的產生到「選擇──存儲──處理──傳遞──轉換──分配」的過程,而信息技術所包含的電子技術、多媒體技術、計算機網路技術等等,使得知識內容可以通過圖、文、聲、像、等豐富直觀的形式來表現,從而使得知識內容豐富多彩,呈現的形式多種多樣,能夠刺激學習者的多種感官,有利於學生記憶,使得學生的知識掌握更加牢固。而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教育媒體不僅僅作為教師演示和講解用的輔助工具,而且也成為指導學生學習和交流的認知工具和情感激勵工具。為教師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引導學生、幫助學生主動探索知識提供了便利。我們知道,當今時代下的教學媒體已不在是「黑板──粉筆──教科書」了,而是更為豐富的媒體對象和表現形式,而要實現由傳統教學模式向現代教學模式的轉變必須藉助於信息技術來實現。也就是說,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為教學模式的轉變提供了前提和技術、物質保障。除了應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輔助性教學之外,將傳統教育媒體通過信息技術有效地加以整合利用,通過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教學中更多地利用現代教育媒體改善教育教學的整個過程,可以更為高效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豐富教育教學內容並且使得教學內容的表現更加直觀、豐富,形式更為靈活多樣是,是的微觀和宏觀世界的表現形式都成為可能,讓某些在傳統教學模式下無法表現的內容也能夠得以直觀表現。
現代教育技術環境下,教學方式和手段更為靈活多樣,網路為廣大教師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教學素材,網路也擴展了教師和學生的信息源,使得廣大師生能夠獲得直接相關的素材和資料。信息技術環境下多媒體教學和網路教學生動、直觀、交互的教學模式,能夠充分激發學習者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為學生自主學習、探索學習創造了條件,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再者信息技術所提供虛擬化的虛擬教室、虛擬實驗室、虛擬圖書館等教學環境,使得教學活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脫離空間和時間的限制。
總之,教師在教學中積極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對教學活動進行創造性設計,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強大優勢和信息技術和多媒體網路技術教學的特殊功能,改進教學手段和方法,把信息技術和各學科的特點結合起來,科學而有效地應用現代信息技術來實施課堂教學,通過合理的教學設計,對現代信息技術進行合理選擇和優化組合使用,可以使教學的表現形式更加直觀、形象、多樣化、靈活、生動。能夠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現代教育媒體的橋梁紐帶作用,極大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合作技能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更大程度上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H. 為什麼說信息化教學能推動教學方式一系列變革
教學環境可以通過不同的設備配備、內容呈現和軟體工具,提供支持不同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式的組合。例如:教學資源可以人機交互、人人交互;交互的主動權有的在教師手中,有的可以交給學生;教學的信息化終端設備可以是個人計算機、移動電腦、手機以及其它移動的小型設備。這些設備可以用秧田式、組群式、魚骨式、隔離或半隔離式等形式部署在教室中。
這三個方面的多種形式組合,構成的將是多種多樣的教學形式。從理論上講,新式的信息化教學形式是敞開的、無法窮舉的。舉例來說,差異化教育形式是在具有人手一機的終端設備以及計算機渠道的辦理功用,組班教育的條件下,完成對不一樣學生挑選不一樣的學習內容、提出不一樣的學習進展需求,以不一樣學習途徑,達到不一樣學習方針。學生可依據自個的特色進行個性化的學習;而協作探求教育形式則是在人手一機的網路環境下,學生依據教員輔導,選定研討主題(可所以研討主題、項目、使命、疑問等),小組分工合作進行材料檢索、文獻剖析,實驗設計、調查和記載,溝通評論、表達和出現探求效果,建構常識及常識系統,構成多方面的才能。教員能夠安排學生與本班、本校同學協作,乃至跨校、跨地區的協作探求。
隨著綱要關於教育信息化的各項目標的貫徹落實,預期在未來5――10年將有一個跨越式的發展,中小學教學信息化將全面實現數字化資源教學常態化,個別先進地區和部分學校可實現全方位數字化環境下無處不在的學習。
促進非正式學習活動的繁榮與發展
「非正式學習」指在非正式學習時間和場所發生的,通過非教學性質的社會交往來傳遞和滲透知識,由學習者自我發起、自我調控、自我負責的學習。如今它已經被廣泛的認同:75%~80%的學習是發生在非正式的組織活動中的。具備「非正式學習」能力與國家對新時期人才培養的能力要求是一致的,這是達到終身學習目標的必由之路。
在網路支持下,各種新技術軟體的開發與應用為人們探索新的教與學方式提供了實驗平台和工具,在正規的教育體制外,引發了各種民間性自發自創的學習活動,刺激了新型網路社群的興起。
對教師來說,學校中被動的教研活動正演變成隨時隨地的自主行為。越來越多的中小學教師加入到博客的隊伍之中。很多教師也把博客、微博等引入課堂,輔助學生進行討論和探究學習。
I. 信息化促進教育變革的基本原理
信息化促進教育變革的基本原理是:
1、 通過改變了人類活動的時空結構,改變了人們的學習方式;
2、 通過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表徵/表現形式,改變了學習者的認知方式;
3、通過改變學習資源的分布形態與對其的擁有關系,改變了參與者之間的教育關系;
4、通過提供了行為主體的智能代理功能,改變了學習的系統生態。
信息化是指培養、發展以計算機為主的智能化工具為代表的新生產力,並使之造福於社會的歷史過程。(智能化工具又稱信息化的生產工具。它一般必須具備信息獲取、信息傳遞、信息處理、信息再生、信息利用的功能。)與智能化工具相適應的生產力,稱為信息化生產力。智能化生產工具與過去生產力中的生產工具不一樣的是,它不是一件孤立分散的東西,而是一個具有龐大規模的、自上而下的、有組織的信息網路體系。這種網路性生產工具將改變人們的生產方式、工作方式、學習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等,將使人類社會發生極其深刻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