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六尺巷的幕後花絮
黃梅劇電影《六尺巷》導演闡述在看完最後一稿《六尺巷》文學劇本,深感這是一部成熟的戲曲電影劇本。《六尺巷》劇本出於同名舞台劇,在多方修改下,已經達到拍攝要求,為我們運用蒙太奇手法敘述故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通過二度創作 一定能拍攝成為觀眾喜歡看的戲曲電影。導演組試圖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定位黃梅劇電影《六尺巷》的創作方向。一 全片總體構想《六尺巷》故事發生年代——清代(康熙年間)。包容謙讓、平等待人,作為一種美德,在我們古代就已經提倡了。
心胸寬廣、放眼遠處、恭謙禮讓的人,無論在何年代都是受人尊敬。特別是在物慾橫流、錢、權當頭的今天,提倡這種美德,似乎更為必要。這就是我們拍攝這部劇的意義所在。這部劇的主旨是:一個「和」字。劇情有兩段「和」字歌舞,就是本片「和諧」主題的具象展示。《六尺巷》的戲劇樣式——輕喜劇。既然是輕喜劇,要特別注意戲劇「節奏」 目前全國拍攝戲曲影視劇比較好的有:越劇、川劇、京劇等劇種。追其原因,主要是影片在敘述故事情節時,能適應觀眾的審美需求,審美情趣。特別注意調解劇情「節奏」。音樂、語言、形態適應現代觀眾,杜絕虛假,在真實的基礎上,強調寫意。將寫實與寫意、敘事與抒情協調起來,真正做到虛實結合,既要向生活實際靠攏,又保持戲曲特有的意境美。要用大量的鏡頭對人物進行深度的刻畫。在拍攝唱段時採用多畫面、多鏡頭、多角度,真正做到聲音與畫面完美的結合,讓觀眾近距離的領略戲曲電影的魅力。場景以實景為主,在實景的基礎上,突出寫意的部分,盡可能做到「實景舞美化、搭建景點具有實景質感」。如果能夠在本片創造幾處超現實的美,那就更好。美術要圍繞「中心唱段」發揮美術導演的潛能,為主題,為情節,為人物營造最佳的氣氛,音樂設計是整部戲曲電視劇成功的關鍵,在保持原有的黃梅劇風味的同時,要溶入一些現代音樂原素,進行深加工。這一點我們以往做的很好,也是黃梅影視劇成功的經驗之一。要注意每個唱段內在節奏變化。根據劇情,該快要快到極至,該慢要慢得下來,但不能太拖,這樣才能適應現代觀眾的欣賞需求。
《六尺巷》劇中的唱段是戲曲電影的魂。是戲劇電影中最重要的環節,是要把最好的外景,最好的拍攝時間留給這些唱段,把最好的拍攝手法也要留給唱段。在拍攝外景時多採用晨光、傍晚的光效,在內景拍攝唱段時,燈光師無須考慮光源而注意人物造型美,畫面的意境美。 二、風格要著重人物的內心世界,讓情感伴隨思考流淌,靜中求動,情節發展層層剝筍,漸入佳境。 特別要發揮戲曲舞蹈的作用,在劇情的各個階段都加以設置。 三、色彩兩種基調可供選擇:以油畫般的暖色調來營造一個發生在清朝的故事氛圍,防止浮漂;同時,又期待著全片外景帶有中國水墨畫的淡雅,以更准確地傳遞出徽州地域文化氣息。希望美術、攝影、 燈光、 化妝、服裝等造型部門在創作中,准確把握。 四、表演舞台上,演員程式化的表演是戲曲藝術的高峰,因為觀眾與舞台有一定的距離,演員就是要靠適度的誇張來表現人物。而電影拍攝的鏡頭把觀眾與演員拉近了,這樣的誇張表演不但不能塑造好人物形象反而破壞了人物的塑造,與現代人的審美要求有一定的距離,無法被當代青年人所接受,戲曲演員要熟悉電影拍攝方式,要適應在鏡頭前表演,在表現真實情感的同時展示戲曲表演的神韻。本片人物塑造要重內心、重變化、重整體,不以形奪人而以情感人。不要簡單的去表現丑與美、善良與愚昧、幸福與歡樂,在真實的環境中盡可能的去真實表演。在生活化的場景與情節展示中,不排斥適度的誇張,不迴避觀眾觀影時的「戲」感。在極具黃梅特點的音樂旋律統領下,對白用安慶腔的官話,達到既帶著戲味又能聽懂的臨界狀態。
在劇中表演戲曲舞蹈時,要把戲曲身段的美展示出來。 五、其它戲曲與電影相結合,不是簡單的電影記錄,而是戲曲元素和電影元素的綜合,產生一個新的藝術品種,這個品種有人把它稱作:電影里的「民族歌劇」。我們想如果黃梅劇電影《六尺巷》,仍用我們積累的經驗進行攝制,它一定會好看、好聽,從而達到美妙理想的境界。使黃梅劇在戲曲百花中艷麗綻放。我們很高興與老朋友們合作,謝謝大家!
❷ 六尺巷的故事簡介
講述了一個這樣的故事,清康熙年間,張英擔任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他老家桐城的官邸與吳家為鄰,兩家院落之間有條巷子,供雙方出入使用。後來吳家要建新房,想占這條路,張家人不同意。雙方爭執不下,將官司打到當地縣衙。縣官考慮到兩家人都是名門望族,不敢輕易了斷。
包容忍讓,平等待人,作為一種美德,從古至今,源遠流長。心胸開闊,恭謙禮讓的人為世人敬仰。在建立和諧社會的進程中,這種謙和禮讓的傳統就更需要發揚光大。「六尺巷」典故,在如今已遠遠超出其本意,成為彰顯中華民族和睦謙讓美德的見證。
❸ 關於六尺巷的小學生演講視頻
六尺巷
聽爸爸說,今天要帶我去桐城的六尺巷,我感到特別高興。因為我以前只在書上讀過這個故事,而沒有到過實地。來到六尺巷,眼前就是一個大牌坊,上面寫著「禮讓」二字。穿過牌坊有兩面牆,有一面寫著「六尺巷」三個字,兩面牆之間寬兩米,長百餘米。「六尺巷」說的就是張家和吳家發生的故事,他們倆家建房時都爭這塊地,張家人就寫信給張英宰相,張宰相回信說:「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家看了信就讓了三尺,吳家很感動,也讓了三尺。了解了這個故事,又到了六尺巷,我明白了鄰居之間要和睦相處。
❹ 中西舞蹈鑒賞六尺巷論文
寫過的了,這一份我給你吧。
摘要是文章主要內容的摘錄,要求短、精、完整。字數少可幾十字,多不超過三百字為宜[3]。
摘要的規范
摘要是對論文的內容不加註釋和評論的簡短陳述,要求扼要地說明研究工作的目的、研究方法和最終結論等,重點是結論,是一篇具有獨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可以引用、推廣。
關鍵詞
關鍵詞是從論文的題名、提要和正文中選取出來的,是對表述論文的中心內容有實質意義的詞彙。關鍵詞是用作計算機系統標引論文內容特徵的詞語,便於信息系統匯集,以供讀者檢索。每篇論文一般選取3-8個詞彙作為關鍵詞,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題詞是經過規范化的詞,在確定主題詞時,要對論文進行主題分析,依照標引和組配規則轉換成主題詞表中的規范詞語。(參見《漢語主題詞表》和《世界漢語主題詞表》)。
❺ 六尺巷的故事
「六尺巷」的典故之所以成為一段歷史佳話,源於張家與鄰里之間的土地糾紛。
清代康熙年間,桐城境內的一樁膾炙人口的民間故事。大學士張英的府第與吳姓相鄰。吳姓蓋房欲占張家隙地,雙方發生糾紛,告到縣衙。因兩家都是高官望族,縣官欲偏袒相府,但又難以定奪,連稱憑相爺作主。
相府家人遂馳書京都,張英閱罷,立即批詩寄回,詩曰:「一張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得詩,旋即拆讓三尺,吳姓深為感動,也連讓出三尺。於是,便形成了一條六尺寬的巷道。
(5)舞蹈六尺巷教學視頻擴展閱讀:
典故深意
在故事中,人們都在稱頌張英大學士的高尚品格,「懿德流芳」是給他的最高褒獎。後人們不管是出於紀念還是旅遊的目的,將這個古老的故事鐫刻在屏風上。包容忍讓,平等待人,作為一種美德,從古流傳。心胸開闊,恭謙禮讓的人為世人敬仰。
在建立和諧社會的進程中,這種謙和禮讓的傳統就更需要發揚光大。「六尺巷」典故,已遠遠超出其本意,成為彰顯中華民族和睦謙讓美德的見證。
「六尺巷」位於桐城市區西後街與五畝園之間。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六尺巷」舊址受到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1985年,桐城市政府將「六尺巷」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安徽省政府有關部門撥專款進行部分修復。
1999年,桐城市政府又撥專款在其遺址上進行復建與擴建。現今的「六尺巷」主體建築包括巷道、東邊的「禮讓」石牌坊和西邊的「懿德流芳」石牌坊、休閑廣場、詩畫照壁、假山石等。雖然這里已成為一個獨立的旅遊景點,但不收門票。
從「六尺巷」過往的遊人和行人絡繹不絕,小巷深處仍然顯現出少有的繁華。安徽桐城的「六尺巷」在中國傳統文化里也許是被「和」字哲學充盈得最寬闊的街巷之一了。它的「寬」不是寬在「六尺」上,而是「寬」在人們的心靈境界與和諧禮讓精神上。
保護意義
毛主席在建國後會見蘇聯駐華大使尤金時,曾經講到這個故事,說起這「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四句詩,用來表達兩國之間的事宜應該謙讓、平等。
2008年2月21日,國務院副總理來桐城視察,在與講解員談到即將視察的六尺巷時,副總理風趣地說:「我知道六尺巷的故事,那時的吳家做得不太好。」引得周圍人笑聲一片。
2006年11月21日,國務委員唐家璇在參觀六尺巷後,欣然題辭:「桐城六尺巷,和諧名城揚」。他說,六尺巷裡曾誕生過一個真實的歷史故事,它昭示中國人民追求和諧的傳統美德,閃耀著超越時空的思想光輝。
2014年11月15日,中紀委書記王岐山造訪安徽桐城「六尺巷」。
❻ 怎麼讓桐城六尺巷更具吸引力
心裡始終不同的大小不一樣,到時候尺寸就把你自己定的根據個人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