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教育技術與學科教學有什麼關系

教育技術與學科教學有什麼關系

發布時間:2021-03-09 15:58:58

1. 教育學與教育技術學有什麼區別

教育科學中研究教育規律、原理和方法的基礎學科。教育學可分為學前教育學、普通教育學、高等教育學、業余教育學和特殊兒童教育學等。通常所說的教育學,是指普通教育學。普通教育學的內容,包括教育基本理論、教學論、德育論、體育、美育、學校管理等幾個部分。教育學具有綜合性、理論性和實用性的特點。需要運用哲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生理學、心理學、病理學、衛生學等方面的知識,對教育進行綜合性的研究,以揭示教育規律,論證教育原理,說明教育方法,指導教育實踐。

教育技術是恰當地運用相關的手段和方法提高教育績效的研究領域,它和下屬的三個不同層面的概念組成完整的教育技術定義體系。教育技術學是研究在教育中運用相關的技術來提高績效的理論、規律和方法的一門學科,它是教育學門類中技術學層次的、具有方法論性質的綜合應用學科,是教育科學與教育、教學實踐之間的連接橋梁。教育技術學科應該是教育學門類中與教育學並列的一級學科。由於其邏輯起點的雙重性,教育技術學科自身也同時具有雙重屬性,因而作為培養教育技術專業人才的教育技術學專業應該「雙重定位、多元發展」。

2. 教育技術和教學設計的關系是什麼

教學技術是關於學習資源和學習過程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和實踐專。

教學設計是為了屬實現一定的教學目標,依據課程內容主題、學生特徵和環境條件,運用教與學的原理,為學生策劃學習資源和學習活動的過程,即教學設計是在現代教育理論指導下,為了促進學生學習和發展而設計的解決教與學問題的一套系統化程序。

由定義可知教育技術包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

3. 淺析教育技術學與教育學的關系

教育抄技術學科與教育學論襲以及教育心理學之間有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它們之間到底有什麼樣的關系?它們的研究內容是否有重疊、有交叉?

教學論與教育心理學能否取代教學設計,乃至取代整個教育技術?

以上爭議的焦點在於——教育技術學科到底有無自身的、獨特的理論體系和相應的課程體系,如果有,應當如何來建構?

4. 教育技術與教學改革的關系

一、現代教育技術的特點
現代教育技術以先進的教育思想為指導, 以現代教育理論為理論
基礎, 以系統科學方法論為方法論基礎; 以現代信息技術為依託和手
段, 以優化教與學的過程和資源為目標, 以對教與學過程和資源的設
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為研究和工作內容。現代教育技術以其多
媒體展示的集成性、超文本鏈接的選取性、大容量存儲的豐富性、高速
傳輸的便捷性、人機交互的操作性和超時空交流的共享性等鮮明的特
點, 在高校教育教學中形成了強大的技術優勢。為深化高等教育教學
改革, 達到高等教育的預期目的提供功能強大的技術支撐。現代教育
技術在高校教育教學改革中的作用日益顯著, 已成為高校教育教學改
革和高等教育發展的推動力量。
二、現代教育技術為高等教育注入新的理念
現代教育的思想、理論、觀點, 都是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 適應社
會對人才需要的變化, 在教育改革上提出的更高要求。在人類逐漸步
入「信息密集、節奏快變」的信息時代的今天, 一個人即使窮畢生精力
也難以讀完或記住他將從事的工作所必須掌握的知識。一般書架型、
工匠型的人才已經不適應知識快速更新的信息社會的發展需要, 而素
質全面, 接受繼續教育能力強, 智能型, 有創新精神的人才, 則更適應
信息時代的激烈競爭。所以, 促使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 以課堂為中
心, 以書本為中心的教育方式轉變為以學生學習為中心, 以強化個體
實踐為中心, 以信息交流為中心, 變被動教育為主動教育, 變應試教育
為素質教育、變知識教育為智能教育。
這一類的觀點在傳統教育技術條件下很難在教學中得以實現, 而
現代教育技術則可以促進先進教育思想理念的實現。由此可見, 先進
的教育技術是為先進的教育思想服務的, 新的教育理念, 是進行現代
教育技術應用研究的基本思路、主要途徑和重點, 也是進行教學改革
的著力點和突破口。廣泛應用現代教育技術開展教育教學活動, 是時
代發展的必然, 也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客觀要求, 勢必為高等教育注入
新的教育思想理念, 直接帶來高等教育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過
程、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巨大變革。
三、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將知識型教育轉向了智能型教育
現代教育技術可以實現信息資料方便、快捷的查詢與整理, 使教
學內容的豐富、調整和更新速度大大加快, 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師備課
的效率和質量; 現代教育技術改變了教學內容的形態, 為抽象的概念、
范疇賦予了生動而具體的形象, 使靜態的理解變為動態的分析, 使感
性認識由外部形態深入到事物的內部結構, 有助於把握事物的內在規
律和本質特徵, 更有利於啟迪學生的創造思維; 真正把教師從備課、講
課中解放出來, 使教師把精力轉移到教學設計和解決問題上來, 課堂
上師生雙向互動, 人機交互, 為教學注入了生機和活力。現代教育技術
教學信息組織的非線性化, 優化了教育信息的採集、選擇、存儲、轉換、
傳輸過程, 可以給教學和學習帶來信息交流、思維方式的革命性變化;
能根據不同情況提供有效的信息呈現方式, 使學生自由地選擇最適合
自己的方式, 學生主動參與的知識結構的重組和建構, 成為信息處理
的決策者。促進了教與學的交流, 學與學的交流與合作, 調動聯想思
維, 形成了多樣化的教學方式( 啟發式、發現式教學等) 和學習方式( 自
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等) , 有利於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技能、發展智能的同
時, 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現代教育技術使教學過程從邏輯分析、講授
過程變革為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獲得知識技能和培
養智能的過程; 使教學媒體由演示工具變革為認知工具; 使學習成為
一種大規模的各取所需的過程。可見, 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 對培養學
生高度注意力、觀察力、分析判斷能力、思維能力、綜合能力、概括能力
和記憶力、提高學習效率、縮短掌握知識的時間、培養學生的智能乃至
知識技能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都具有重要意義。
四、現代教育技術滿足了人才雙向培養的需要
科學領域的擴展和研究的深入, 現代自然科學的學科劃分越來越
細, 分支越來越多, 同時學科間相互滲透、相互交叉也越來越密切。這
就需要培養雙向人才, 即培養既具有專業指向性, 又具全面發展的人
才。要滿足人才培養的需要, 就必須採用現代教育技術, 加快學生的學
習速度。教師可以用系統化的方法來協調教學中的矛盾, 以媒體為中
心來設計組織和評價教學過程。在教學過程中, 教師可根據教學目標
和教學內容去編制和選擇各種教學媒體, 在 課前將眾多能有效傳遞教
學信息的媒體加以選擇和組合

5. 信息技術與教育技術的關系是什麼

信息技術是信息系統的前提和基礎,信息系統是信息技術的應用和體現。

信息技術和教育技術二者雖有較密切的聯系,但卻屬於不同的學科,並有各自不同的研究對象和研究范疇。信息技術屬於技術學科,其研究對象是與信息相關的技術,研究范疇是對信息的獲取、存儲、加工、傳輸與呈現。

教育技術則屬於教育學科,顧名思義,它關注技術在教育中的作用,其研究對象是教學過程與教學資源,研究范疇則是教學過程與教學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與評價。即教育技術關注的是應用於教育教學過程或作為教學資源的技術。

(5)教育技術與學科教學有什麼關系擴展閱讀:

一、教育技術的特徵

教育技術不是一般的某種教學方法的應用,它包含了三種概念(學習者為中心、依靠資源、運用系統方法)綜合應用於教育、教學的理論與實踐。教育技術重視分析、研究學習者的特點(諸如行為水平、能力、知識基礎、年齡特徵等),因為學習者的情況對於選擇目標、確定步調、確定評價性質等許多教育決策都產生直接影響。

在教育技術中,解決問題的表現形式是依靠開發使用學習資源與促進個別化學習來提高人的學習質量。學習資源包括信息、人員、材料(教學媒體軟體)、設備(硬體)、技巧和環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

要使它們在學習中產生整體功能、發揮優良作用,就必須通過進行系統的設計實現優化組合。因此涉及到進行一系列的教育開發工作,進行有效的教學資源開發和有效的教學過程設計。

二、信息技術的主要特徵

1、信息技術具有技術的一般特徵——技術性。具體表現為:方法的科學性,工具設備的先進性,技能的熟練性,經驗的豐富性,作用過程的快捷性,功能的高效性等。

2、信息技術具有區別於其它技術的特徵——信息性。具體表現為:信息技術的服務主體是信息,核心功能是提高信息處理與利用的效率、效益。由信息的秉性決定信息技術還具有普遍性、客觀性、相對性、動態性、共享性、可變換性等特性。

6. 教育學和教育技術學有什麼區別

1、學習內容不同

教育技術參與教育過程,是對教育過程模式的優化提升,使得教育過程的組織序列更具邏輯,系統優化了分析和處理教育、教學問題的思路。

教育學是一門研究人類的教育活動及其規律的社會科學。它廣泛存在於人類生活中。通過對教育現象、教育問題的研究來揭示教育的一般規律。

2、主幹學科不同

教育學主幹學科是心理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教育學主幹學科是教育學和心理學。

3、就業方向不同

教育技術學,方向主要有:教育信息化、多媒體課件開發、網路教育應用、企業績效技術、計算機軟體開發、影視媒體編輯等等。

教育學專業基本有普通高校老師,中小學校老師,特殊教育機構,出版社、報社,政府單位,新科技教育領域這六大就業方向。

7. 和科學與教育技術有什麼區別

教育科學抄中研究教育規律襲、原理和方法的基礎學科。教育學可分為學前教育學、普通教育學、高等教育學、業余教育學和特殊兒童教育學等。通常所說的教育學,是指普通教育學。普通教育學的內容,包括教育基本理論、教學論、德育論、體育、美育、學校管理等幾個部分。教育學具有綜合性、理論性和實用性的特點。需要運用哲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生理學、心理學、病理學、衛生學等方面的知識,對教育進行綜合性的研究,以揭示教育規律,論證教育原理,說明教育方法,指導教育實踐。

教育技術是恰當地運用相關的手段和方法提高教育績效的研究領域,它和下屬的三個不同層面的概念組成完整的教育技術定義體系。教育技術學是研究在教育中運用相關的技術來提高績效的理論、規律和方法的一門學科,它是教育學門類中技術學層次的、具有方法論性質的綜合應用學科,是教育科學與教育、教學實踐之間的連接橋梁。教育技術學科應該是教育學門類中與教育學並列的一級學科。由於其邏輯起點的雙重性,教育技術學科自身也同時具有雙重屬性,因而作為培養教育技術專業人才的教育技術學專業應該「雙重定位、多元發展」。

8. 什麼是教學技術它與教育技術有何區別

教學技術就是計算機技術在教學中的實踐與應用,教育技術現在是一門學科,它的涵蓋范圍比教學技術更廣,不僅研究是教學,它將整個教育過程中的學習,教學,管理等都涵蓋了

9. 談談為什麼要進行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教學課程整合

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趨勢,本文擬從以下幾方面探討對現代教育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認識,與大家共同交流。

一、現代教育技術與課程整合對深化教學改革具有重大意義

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對於教學過程的深化改革具有重大意義,「整合模式」將會成為現代教育技術教育今後發展的必然趨勢。
傳統的教學系統是由教師、學生和教材這三個要素構成的,在現代化教學環境下還要多增加一個要素,這就是教學媒體。從系統論的觀點考慮,幾個要素不是簡單地、孤立地拼湊在一起,而是彼此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機整體。教學結構正是這四個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教學活動進程的穩定結構形式,是四個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具體體現。
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和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識不再是教師灌輸的內容,而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對象;媒體也不再是幫助教師傳授知識的手段,而是用來創設情境、進行協作學習、討論交流即作為學生自主學習和協作式探索的認知工具與情感激勵工具。顯然,在這種場合,教師、學生、教材與媒體等四要素和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結構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間有完全不同的關系。
「現代教育技術與課程整合」可為新型教學結構的創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學環境。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主要指多媒體計算機、教室網路、校園網和網際網路(internet)等。作為新型的教學媒體,當它們與各學科的課程加以整合,即與各學科的教學進程密切結合時,它們至少可以體現出以下五種對於教育、教學過程來說是極為寶貴的特性,從而為新型教學結構的創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學環境。
1.多媒體計算機的交互性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充分體現學習主體作用。
人機交互是計算機的顯著特點,是任何其他媒體所沒有的。這樣一種交互方式對於教學過程具有重要意義,它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慾望,從而形成學習動機。
這種交互性還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師主宰:從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方法、教學步驟甚至學生做的練習都是教師事先安排好的,學生只能被動地參與這個過程。而在多媒體計算機這樣的互動式學習環境中學生則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所要學習的內容和適合自己水平的練習;在優秀的多媒體課件中,連教學策略也可以選擇,學生在這樣的互動式教學環境中有了主動參與的可能,而不是一切都聽從教師擺布。多媒體計算機的交互性所提供多種的主動參與活動就為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的發揮創造了良好條件,從而使學生能真正體現出學習主體作用。
2.多媒體計算機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樣性有利於知識的獲取與保持。
多媒體計算機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單一的刺激,而是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這對於知識的獲取和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既能聽到又能看到,再通過討論、交流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知識的保持將大大優於傳統教學的效果。這說明多媒體計算機應用於教學過程不僅非常有利於知識的獲取,而且非常有利於知識的保持。
3.多媒體系統的超文本特性可實現對教學信息最有效的組織與管理。
超文本(hypertext)是按照人腦的聯想思維方式,用網狀結構非線性地組織管理信息的一種先進技術。幾乎所有多媒體系統都是採用超文本方式對信息進行組織與管理。認知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類思維具有聯想特徵。人在閱讀或思考問題過程中經常由於聯想從一個概念或主題轉移到另一個相關的概念或主題。所以按超文本的非線性、網狀結構組織管理信息和按傳統文本的線性、順序結構組織管理信息相比較,前者更符合人類的思維特點和閱讀習慣。
利用多媒體的超文本特性可實現對教學信息最有效的組織與管理,例如:可按教學目標的要求,把包含不同媒體信息的各種教學內容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可按教學內容的要求,把包含不同教學特徵的各種教學資料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可按學生的知識基礎與水平把相關學科的預備知識及開闊視野所需要的擴展知識組成有機的整體。
4.計算機網路特性有利於實現能培養合作精神並促進高級認知能力發展的協作式學習。
協作式教學策略,要求為多個學習者提供對同一問題用多種不同觀點進行觀察比較和分析綜合的機會,以便集思廣益。這不僅對問題的深化理解和知識的掌握運用大有裨益,而且對高級認知能力的發展、合作精神的培養和良好人際關系的形成也有明顯的促進作用,目前在基於internet的教育網路中,常用的協作式教學策略有競爭、協同、夥伴和角色扮演等多種不同形式。可以說,協作式是最能體現網路特性,也最有利於21世紀新型人材培養的一種教學策略之一,目前圍繞協作式教學策略的探索,已成為國際上計算機網路教育領域的一個研究熱點。
5.超文本特性與網路特性的結合有利於實現能培養創新精神和促進信息能力發展的發現式學習。
創新能力和信息能力(包括獲取、分析、加工與利用信息的能力)是信息社會所需新型人材必需具備的兩種重要的能力素質。這兩種能力素質的培養需要特定的、有較高要求的教學環境的支持,多媒體的超文本特性與網路特性的結合,正好可以為這兩種能力素質的培養營造最理想的環境。網際網路(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識庫、資源庫,它擁有最豐富的信息資源,而且這些知識庫和資源庫都是按照符合人類聯想思維特點的超文本結構組織起來的,因而特別適合於學生進行「自主發現、自主探索」式學習,這樣就為學生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和創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與此同時,由於學生從小就有機會在internet這樣的信息海洋中自由地遨遊、探索,並對所獲取的大量信息進行分析、評價、優選和進一步的加工,然後再根據自身的需要加以充分的利用,顯然,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必將得到關於信息能力方面的最好的學習與鍛煉,從而能較快地成長為既有高度創新精神、又有很強信息能力的符合21世紀需求的新型人材。
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若能與各學科的課程加以有機整合,確實可以具有優化教育、教學過程的多種寶貴特性,這些特性的集中體現就是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性,從而為學生創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養營造最理想的教學環境,而這樣的環境正是創建新型的教學進程結構所必不可少的。

二、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一些基礎知識

1.什麼是整合?
所謂整合就是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優勢,整合優秀教師和專家的智慧,傳承優秀的教學模式、實現資源共享;營造教與學的環境,改善教與學的過程和方式、解決學科教與學過程中所存在的傳統手段難以解決的各種各樣困難,提高教與學的質量和效率。如在教師的自身提高、教研、培訓,備課、課堂教學、指導學生、與學生交流、訓練與評價、中高考輔導等方面存在的困難;如在學生自主學習、協作學習、訓練、探究、實踐、與教師交流、綜合思維能力提高、終身學習能力建立等方面的困難等等。因此,現代教育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前提是參與整合的教師必須能夠准確把握學科脈絡。
2.整合都需要做哪些事情?
整合首先需要高素質學科教師、教育專家、現代教育技術專家形成有機整體,共同參與整合過程。整合的基礎是建設必要的、經濟合理的信息化環境;建設能夠用於改善教與學過程和方式,解決教學困難,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的資源及軟體;建設系統的教師培訓體系及有效的應用保障體系等。
3.整合要搞清楚哪些問題?
開展現代教育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工作,必須搞清楚以下各類問題。
(1)新課改方面問題
當前教育教學工作中到底存在哪些問題?為什麼要進行新課改,到底改什麼?課程標准與教材是什麼關系?實施新課改過程中,是不是有了教材就夠了,如不是,還有哪些工作要做?實施新課改過程中最重要的任務是什麼?根據課程教學目標、內容設置,如何安排合適的教與學過程?什麼樣的教與學過程是合理的、有效的,標準是什麼?在完成新課改教學目標的教與學過程中,傳統教學手段可能存在的困難有哪些?應該如何尋找各種各樣的困難?
(2)教師隊伍建設、教與學模式方面問題
在職教師最缺的能力和素質是什麼?不同類型教師之間的區別在哪裡?教師培訓到底培訓什麼?現代教師應具備哪些素質?在職教師的培養主要應該圍繞著哪些方面開展,可能的方式有哪些?科研應該如何拉動教師能力提高以及教學質量和效率提高?針對不同類型的教師,最有效的教師培訓形式應該是什麼樣的?學生的綜合素質包括哪些方面?如何培養?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具備各種各樣的能力、獲得各種信息、提高綜合素質並得到全方位的發展等,那麼,如何做才能實現這樣的目的呢?不同學科的研究性學習課程有哪些類型?哪些內容適合採用研究性學習方式?教師應該如何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
(3)整合模式方面問題
信息化手段可能營造的教與學環境有哪些類?不同信息化環境中可能的教與學模式有哪些?信息化環境下各學科的教與學過程、各種可能的困難類型及解決方式有哪些?如何開展教學軟體及資源的設計?信息化環境下可能的教研及教師培訓方式有哪些?信息化環境下的資源共享方式有哪些?信息化環境下優秀教學模式傳承方式有哪些?如何利用網路開展遠程教學、交流、指導及答疑,有哪些模式?信息化環境下自主型、協作型、探究型學習模式有哪些?面向專題的學生、教師、社會互動網站模式應該如何建設?主要用於解決哪些問題?學科網路課模式有哪些?什麼情況下適合選擇網路課?如何開展信息化環境下的訓練、測評、評價?如何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應對中考、高考?教學資源建設方法有哪些?應該如何建設學科、學校及區域性資源?如何開展專題性學習網站建設?學校的信息化環境究竟能夠為教學起到哪些做用?在開展教育信息化過程中,應採取什麼樣的步驟等?

三、現代教育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基本思路

1.整合的基本指導思想。
現代教育技術與課程整合應緊緊圍繞著如何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解決學科教與學過程中的困難這個中心目標開展研究工作,應以教與學的過程為主線。整合應從教與學過程入手開展研究與應用工作,要面向教與學過程系統研究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目標;實現新課改教學目標的教與學過程;傳統教學手段在完成教學目標時不同教學步驟中存在的困難;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能夠解決哪些困難;如何解決、結果什麼樣、如何應用等。
2.整合應從尋找教與學困難、規范教與學過程入手。
現代教育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研究應從教學過程入手開展工作,首先從學生的學習過程開始,系統分析學生的學習動力、學習困難、信息獲取渠道等,在此基礎上分析教學當中可能的困難等。
教學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
在定位方面存在著以知識傳授為主的現象。教育的本質是將有能力人的能力讓被培養者具備,通過教育,使學生成為有能力的人,學生是向著他認為值得並且能夠成為的人努力。因此,教育就是要幫助學生建構能力,而知識是能力中所涵蓋的基本規律、方法、基本概念等,將知識體系化組織在一起,按照知識體系讓學生學習,學生可能就很難理解為什麼要學,也很難有興趣。
教師素質方面,在學科能力、知識面、親和力等方面可能存在著不同程度上的問題。在學科能力方面,對知識的內在體系、來龍去脈、分類、解決問題的規律等方面可能缺乏總體思路和具體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之間在學科能力上的差距不是體現在教材的內容會不會上,主要差別體現在能否動態安排合適的教與學過程上,要做到這一點,關鍵是教師能否總體把握學科,對教學內容能否橫向、縱向縷清等方面。一個好的教師,假如沒有固定的教材,照樣也可以培養出好的學生來,主要的原因是他有基本的學科能力。教師的親和力是教學效果的直接影響因子,親和力相當於0-1之間的一個系數,教學效果是教學能力同親和力交在一起的結果。
教學方式與過程方面的問題,缺乏來龍去脈,缺乏邏輯性,即為什麼;缺乏系統、連續、變化、多學科交叉的思想;教學過程不夠合理,存在一言堂現象
教學手段方面可能的問題:缺乏必要的環境;缺乏必要的設備;缺乏可用的教學資源。
3.整合應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優勢。
整合要在充分挖掘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優勢的基礎上開展。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與學上比較明顯的優勢包括:交互性、獨立使用性、變靜為動、變抽象為形象、變微觀為正常、虛擬、模擬性、實時性、豐富性、動態記錄性、快速傳播性、零距離性、過程展現性等,針對學科教與學的許多方面,能夠營造必要的教與學環境,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整合智慧,傳承優秀教師、專家的經驗和方法。
4.整合應最大限度地營造必要的環境,解決教與學困難。
整合要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優勢,創建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新型教學過程:安排合適的過程,使之與學生的學習過程吻合;營造環境,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的信息獲取渠道;以能力為主線構建學習體系,培養科學研究、終身學習等能力;改善教與學的過程和方式;提高教師的學科素質。

四、現代教育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關鍵問題

現代教育技術與課程整合研究的目的是為運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學科教學質量和效率提供必要的網路化境下的資源及配套的工具軟體。整合的關鍵是現代教育技術應用到教學過程當中,因此,整合的過程是革命的過程。
因此,現代教育技術與課程整合研究的關鍵問題應該包括:
(1)根據新課標的教學目標和要求,系統分析學科教學的全過程,如語文學科從一個學期開學到期末都有哪些教學安排,系統分析每一次課的全過程,從中找出傳統教學手段在實現新課標過程中存在的困難;
(2)充分了解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能力,針對傳統教學手段在實現新課標過程中存在的困難,研究那些困難可以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解決;
(3)針對現代教育技術有可能解決的各種教學困難的不同特點,以及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不同特點,系統研究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解決這些困難的方法、模式及實現途徑。系統研究學科具有全部或局部規律的學科資源製作工具;

(4)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充分考慮學科與現代教育技術、教育學、心理學、環境及其他學科的整合;
(5)如何針對講授、交流、實踐、鞏固等環節教師和學生德不同需要研究教學資源;
(6)如何兼顧多種版本教材;
(7)如何針對不同層次、不同地域學校的不同需要研究教學資源;
(8)如何針對不同使用環境,如校園網路、電子教室、遠程網路等的不同需要,研究教學資源;
(9)研究針對不同教與學過程、不同使用環境、不同使用對象所需要的合適的支撐軟體工具。

五、現代教育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階段

課程整合在實施整合的時間上可分為「課前整合」、「課中整合」和「課後整合」 三個階段。
1.「課前整合」是整合的准備階段,主要是教師的教學設計和課件製作,充分體現教師的教學主導作用;
2.「課中整合」是整合的實施階段,既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更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3.「課後整合」是整合的擴展和深化階段,很多工作都要在這一階段完成。
如果限於課堂45分鍾的限制,課程整合根本無法開展。對課程整合的整體設計和評價,要突破45分鍾的限制,既要著眼於課前整合和課中整合,更要在課後整合、課外整合下功夫。

六、現代教育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層次

1.封閉式的、以知識為中心的課程整合:現代教育技術作為演示工具,交流工具,個別輔導工具;以說教式講授,個別輔導,個別化學習為教學策略;以集體聽講,個體作業為學習方式;以紙筆測試、口頭問答計算機測試為教學評價:教師角色是知識施與者、活動組織者、計算機軟體的開發者或選擇者、輔導者;學生角色是知識被灌輸者,或被灌輸為主、呈現出主動參與學習的興趣。
2.放式的、以資源為中心的課程整合:現代教育技術作為資源環境,作為信息加工工具,協作工具,研發工具;具有探索式學習等多種學習策略,以問題解決式、任務驅動式,發現式、任務驅動式為主;個體作業+協作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測試/學生的作品,按照學生的作品進行評價為教學評價;教師角色是教學的引導者、幫助者知識、施與者、學習的指導者、活動組織者;學生角色是學習主動參與者。

七、現代教育技術與課程整合能夠培養學生的能力

1.信息素養 :具有信息素養的學生能夠高效有效地獲取信息;能夠成功地、批判性地評價信息;能夠精確地、創造性地使用信息。
2.獨立學習能力:作為一個獨立學習者的學生具有信息素養,並能探求與個人興趣相關的信息;能欣賞文學作品和其它對信息創造性的表達;能在信息查詢和知識創新中做到優秀。
3.社會責任:具有信息素養,能認識信息對民主社會的重要性;能履行與信息和現代教育技術相關的符合倫理道德的行為規范;能積極投入到社會的建設和發展中。
八、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

1.基於信息素養的綜合能力培養模式
該模式可以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a 定義信息需要b 利用搜索策略c 查找資源d 訪問及領會信息e 解釋信息f 對信息進行交流g 評估產品和過程),帶動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a 信息能力b 思維能力c 認識論d 實踐能力)。
2.基於多元智能的教學模式
該模式重在培養學生的多重智能(a 語言智能b 邏輯數學智能c 空間智能 d 身體運動智能e 音樂智能 f 人際關系智能 g 自我認識智能 )。我們要注意沒有一種技術能適用於所有的學生和所有的課程。對於教師來說,他不能假定所有學生以同樣的方式學習,或強迫學生適用一種教學傳遞方式。所選擇的技術應該也能支持學生之間分享不同類型的學習內容,支持預期的學習結果。基於多元智能的教學,將是一種充分發揮學生學習潛能的信息化教學模式。
3.基於問題的創新教育模式
創新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具有創新素質的人才。創新人才的素質包括a 創新思維(常規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 創造性思維)b 創新人格(自主意識、合作精神) c 創新技能。
學習是個創造性的過程。對所有年級和不同能力來講,技術都是一個創造性的媒介。創造力使學生獲得有效的學習,要想實現有質量的學習,創造力和技術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問題解決法目前已經被廣泛接受為教學特別是科學教學的有效模式。然而,目前對問題解決的理解還比較片面,學生的創造性沒有得到體現,在問題解決過程中沒有突出學生主動建構學習的活動,從而就不可避免地處於一種被動的地位。實際上,問題解決是一個包含了多個環節的復雜過程。從學習解決老問題開始,獨立地解決新問題,進一步解決疑難題,進而能夠發現新問題,嘗試去解決新問題,培養學生對現代教育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現代教育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通過現代教育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現代教育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現代教育技術;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現代教育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10. 教育技術本身與教育有什麼聯系

教育的定義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教育泛指一切傳播和學習人類文明成果——各種知識、技能和社會生活經驗,以促進個體社會化和社會個性化的社會實踐活動,產生於人類社會初始階段;狹義的教育專指學校教育,即制度化教育。
而教育技術包括教育中需要懂得技術和教育的技術兩個方面的問題。教育中的技術是指物化了的技術,是教育媒體本身所反映的技術;教育的技術則是指教育的方式方法技巧等非物化的能力。
至於兩者之間的關系,一言以蔽之——要達到教育的目的,在教育過程前後必須使用恰當的教育技術,教育技術是實現教育行為和目的的前提。

閱讀全文

與教育技術與學科教學有什麼關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