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創業教育認識1000字
創業教育(Enterprise ecation)。創業教育證書被稱為繼文化知識證書(畢業證)、職業技能證書後的「第三本教育護照」,這可以理解為:進行從事各項事業策劃、開辦、拓展的教育;探索、冒險、創造精神與技能的教育等。
創業教育是一種新的教育觀念,不僅體現了素質教育的內涵、側重教育創新和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並且強調轉變學生的就業觀念,提高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適合世界教育發展和改革的趨勢,結合我國國情,大力推進創業教育,鼓勵大學生創業,培養具有創業能力和企業家思維的新一代創業家,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具有特殊意義。
(一)有助於解放思想,營造良好的創業氛圍
創業教育本質上是培養冒險精神、創新精神,培育務實趨利、理性進取的商業精神。大力發展創業教育,倡導創業精神,有助於從深層次上改變新一代創業者基於文化習慣的心智結構,有利於擴大我國解放思想、開放改革的成果;有利於營造良好的創業文化氛圍,為創業家和企業家孕育和成長提供更適宜的環境。
(二)內生出高素質的創業者,為發展經濟積蓄力量
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會帶給欠發達地區許多商機,欠發達地區的一批商業意識和創業技能較強的創業者能在專業化分工協作和第三產業的需求中找到創業的機會。大學生具有文化知識方面的優勢,且在進入知識經濟年代的當今,這些較高素質的大學生應該是我國創業者的主體,是在產業轉移中創業活動的主體。但現狀是許多大學生不具有起碼的創業知識,既使有創業的願望,在沒有項目、資金的條件下,可望不可及。創業教育正是從實際出發,根據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通過適應性的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創業信心,掌握創業技能,學會捕捉商業機會,提高創業管理的能力。大力發展大學生創業教育,通過產業政策激勵大學生開辦自己的企業,能夠藉助產業轉移的契機,孕育出一批高素質的創業者。他們的創業,不僅能帶動就業,促進技術轉化和技術創新,而且能夠提高產業素質,促進產業高度化,對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重大意義。
(三)有利於打造高校核心競爭力,促進高校創新發展
在未來的高校競爭中,高校的核心競爭力將是培養學生人文和科學素質、就業和創業技能、創新和創業精神的機制和能力。教育部進行創業教育試點,就是探索教育改革的新路徑,就是要在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中,推動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變。在未來的發展中,高校必須有正確的定位,才能辦出自己的特色。特別是民營高校,雖在全國佔有一席之地。但要維持現有的競爭優勢,必須面向市場、深化改革,提升能力。大力發展創業教育,引導大學生積極創業,培養學生的實踐精神、探索精神、冒險精神和創業能力,將是我國高校的創新發展、提升核心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我國大學生創業教育的現狀
我國高校的創業教育起步較晚,起始於20世紀90年代末期,而將創業教育納入教學則更晚。2002年4月教育部才開始啟動創業教育試點工作,比國外晚了20多年。由於起步晚,推進慢,創業教育特別是進課堂的工作還沒有形成強大的聲勢,也沒有引起各高校領導的高度重視。可以說,創業教學還處於開展討論、提高認識、少數試點的階段,還不具備全面推開、普遍實施的氣候和條件。
(一)缺乏創業教育的教學體系
創業教育要納入教學,其涉及方面廣,實踐起來比較復雜。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專門成立了「創業管理培訓學院」,他們面向本科生的創業教育課程設置的必修課有三門,即創業管理入門、商務溝通與交流、創業實務。選修課則有五門,即團隊訓練、拓展訓練、創業市場調查、公司法與合同法、創業財務基礎。很顯然,對大多數學校來講,因為關系教學計劃和教學課時的調整,增加很多創業方面的課程是不現實的。更深層的原因是,創業教育涉及到教學的系統改革,創業教育也不是開設幾門課就能解決的問題,而是要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滲透到學生培養的方方面面,這就牽涉到學校的教學改革問題,涉及到學生培養模式的改革問題。因此,對一般的學校來講,創業教育真正納入教學還需時日。(二)教師積極性不高
創業教育落實在老師,創業課程的開設也要靠老師,而老師對這件事的積極性並不是很高。原因有三:一是這門課還處於摸著石頭過河的情況,沒有現成的教材,沒有可借鑒的經驗。二是這門課程即使開起來了,學時不會很多,而現在很多高校教師的獎酬金分配是與學時掛鉤的,這就牽涉到老師的切身利益問題。三是講課的難度大,因為創業方面的課程是實踐性很強的,而大多數老師本身缺乏創業的經歷,他們也只能紙上談兵,有學生歡迎程度的問題。
(三)創業資金的落實困難
無庸諱言,創業實踐需要資金,否則只能是紙上談兵。目前解決學生創業實踐的資金主要有政府設立的創業基金、民營企業家設立的投資風險基金以及學校設立的創業基金。從總體情況看,目前這類基金不是很多,並且設立的門檻也很高,學生很難獲得。那麼作為創業教育實施者的學校,理應解決學生創業實踐的資金問題,事實上這也不現實。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創業基金為300萬,復旦大學的創業基金為1000萬,上海交通大學與上海市徐匯區政府、上海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共同設立創業基金則高達1.5億。但他們的示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大部分高校很難拿出大筆資金投入學生創業實踐。
(四)創業場地落實較難
如果要開展創業實踐,那就要有場所,要有陣地,否則就只能在電腦上虛擬,在紙上設計。創業實踐的場地大致有兩類:一類是有著特殊要求的場地,應該基本能模擬創業的環節,甚至對一些簡單項目可以實施。一類是簡易的,只要具備一定條件就可以,主要用來培養學生某種能力,或者進行某種實驗。既然是場地就應該有房子、設備,除少部分條件好的學校外,大部分學校用於學生創業實踐的場地都非常缺乏,要麼是把牌子掛在某個辦公室,沒有建設專門的場所。(五)高校的處境尷尬
特別是在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的情況下,開展創業教育和創業實踐的重要性顯得非常必要,高校領導對此都有清醒認識,但在投與不投,建與不建的問題上,學校也處於尷尬的境地。不投不建,教育需要,學生需要;投了建了,達不到預期效果,又會造成浪費,何況已經有前車之鑒。
推進創業教育的建議
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及時行動。我國《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視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普遍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和科學素養」。創業教育正是世界教育發展的方向,創業教育是中國教育體制深化市場導向改革的必然選擇,發展創業教育正是引導我國教育走向世界、走向未來、走向現代化的一條有效途徑。面對創業教育這新生事物,一方面要通過學習把握教育發展的趨勢;另一方面要大膽探索,可以設立一批創業教育試點院校,摸索適合實情的創業教育發展模式。
轉變觀念,特別是要轉變學生和教師的觀念。不能只認為學生畢業了,只是要找一份工作。要改變單純的就業觀念,樹立既要就業又可以創業的新觀念。在這方面,我們的學校、老師的觀念還相對滯後。要真正開展創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就該有所改造。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一方面應該制定新措施,鼓勵教師到創業一線去兼職,甚至可以有計劃地選派有潛力的青年教師開展創業實踐;另一方面,可以請一些企業、一些經驗豐富的成功企業家、創業者、技術專家做創業基地的兼職教師,在教師隊伍上要有所創新。教育部已連續兩年舉辦了創業骨幹教師培訓,專門舉辦培訓班,來培訓大學教師怎樣進行創業。
扎實開展高校的創新。高校是高等教育市場的行為主體,要通過課程設置推進創業教育,同時要吸引企業加盟。我國許多高校多年來積極參加團中央和科技部、教育部組織的「挑戰杯」,並且組織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這些都為開展創業教育打下了一定基礎。在創業教育的操作方面,開展創業教育實踐活動形成合理的機制,學校和學生個人應當形成一種有效的合力,學校的側重點是通過深化教育改革,培養學生的自由個性、自主學習的能力、創新能力、綜合人文素質和國際競爭力,並且為學生自主開展創業實踐提供資金、環境、政策和其他條件方面的支持和保證;而學生方面的重點是在熟練掌握所學專業技能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自主性、自由個性和開創性,不拘泥於某一種創業實踐方式,盡可能自主地開發和開展各種創業活動,大到創辦一個公司和企業,小到提出一個「點子」或新想法,都應當納入創業教育的范疇。此外,創業教育的操作和實踐可以包括直接的資金運作、商務服務,直到各種各樣的模擬實驗和模擬創業活動。高校可以先開講座,傳播創業學的理論,逐漸從選修課,到專修課,通過設置創業的課程,使不同院校、不同專業的學生都能接受一些基本的創業教育理念,一旦有創業機會,任何專業的大學生都可能成為創業者。創業教育注重實踐,高校在進行創業教育時要充分利用企業的資源,通過適合市場的方式,多渠道籌辦基金。可請企業家走上講台,用創業經歷教育學生,也要讓學生有機會接觸企業,了解企業或者利用創業基金創辦企業。
政府要制定各種優惠政策,鼓勵大學生創業。創業教育的目標是要讓大學生具備創業技能、參加創業活動。學習借鑒上海、天津的經驗,將大學生創業納入社會創業的系統中,讓大學生在創業方面享有「國民待遇」。要制訂系列優惠政策,通過貸款擔保,基金支持引導有創業願望和創業能力的大學生創業,且要建立專家診所,幫助他們解決創業管理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研究表明,風險投資機制的有效性,是科技型企業創業成功的關鍵。大學生創業科技含量要高一些,因此在建立政府和社會支持體系時,要探索新的金融機制,要通過地方中小銀行的建設推進大學生創業。
要加大對創業培訓,創業教育,創業扶持的工作力度,建設完善的創業教育體系。在談到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時,強調要構建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建立學習型社會,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增強國民的就業能力,創新能力,創業能力,努力把人口壓力變成人力資源優勢從系統論的角度看,大學生、下崗職工、農民的創業教育是國民教育大體系中相互關聯的子系統,這三個子系統的有效協調運行,可以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產生協調效應和波及效應,進而產生1 1 1大於3的整體效應。促進我國社會經濟協調、平衡、可持續發展。
② 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能力具有多維性,動態性,階段性和協作性四個特點
現代教育技術的主要理論基礎,是基於現代教育理論、語義網路理論、認知學習理論。
一、現代教育技術是基於現代教育理論。現代教育技術就是以現代教育思想、 理論和方法為基礎,以系統論的觀點為指導,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手段的教育技術。它以實現教學過程、教學資源、教學效果、教學效益最優化為目的,是現代教學設計、現代教學媒體和現代媒體教學法的綜合體現。教育技術是教育過程中所用到的各種物化手段。與傳統教育相比較,現代教育更注重探討那些與現代化的科學技術有關聯的課題。具體表現在它所關注的學習資源是最新問世的信息、傳遞、處理手段和認識工具,如先進的電聲、電視、電腦系統及其教學軟體,而這些系統的開發和利用又是與現代化的科學方法——資訊理論、控制論、系統論的指導分不開的。
二、現代教育技術是基於語義網路理論。語義網路理論認為,人類的認知是—個層層相連的網狀結構,這個結構中有節點、鏈等。各節點之間通過鏈的作用而結成一個記憶網路。現代教育技術教學結構從最初的知識節點出發,呈網狀分在的知識鏈結構形成一種多層次的知識結構。這是一種以人類思維方法組織教學信息的學習環境,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學習需要來安排自己的學習。而傳統教學知識結構的線性化,不僅限制了多層次、多角度地獲得知識信息,而且也限制了只能按照教師的教學計劃來完成學習。
三、現代教育技術是基於認知學習理論。認知學習理論揭示了人類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的階梯式發展過程,即傳統的職業技術教育教學過程,尤其是理論教學部分,是由感知教材、理解教材、鞏固與運用知識幾個環節順序連接的,形成的時間周期長,學生的記憶易於淡化,這是不利於階梯式發展過程形成的。而現代教育技術則把感知、理解、鞏固與運用融合為一體,使得學生在較短時間內記憶得到強化,可以有效地促進個體主動參與認知結構不斷重組的遞進式學習過程。
③ 教育系統的構成要素及其相互關系(一個教育學作業題,論述題哈~!)
從系統論看素質教育
關鍵詞:系統論 整體性 動態性 開放性 有序性 協調性
素質教育是我國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它作為一種教育系統工程,顯然應該遵循系統科學的指導。本文試從系統論角度談談素質教育。
一、素質教育的系統論特徵
素質教育是一種旨在開發人的身心潛能,培養人的身心素質,養成人的健全個性的教育活動。它以全體學生作為教育對象,以發展學生整體素質為目標,以學生主動、生動、活潑的發展為標志,發揚民主平等、互相合作的師生關系。這些基本特徵彼此之間相互依存、相互滲透,並且相互轉化,構成一個系統,具有系統論的某些特徵。
(一)素質教育的整體性
系統論的核心思想是把事物看成整體,把系統的組成部分看成是這個整體的有機組合的要素,重視發揮系統的整體功能和整體效益。素質教育具有很強的整體性。這種整體性主要體現在:
1、教育目標的整體性。素質教育以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為指導,注重學生素質的全面整體發展。從縱向講,即開發人的潛能、塑造人的個性,實現人的價值,三者構成人的發展的三位一體結構。從橫向講,即德、智、體、美、勞全面和諧發展,是對學生進行集思想品德、科學文化、身心等方面素質的開發、培養和訓練於一體的教育。而且,這種全面整體的發展還體現了學生的一般發展與特殊發展的統一,群體發展與個體發展的統一,現在發展與未來發展的統一。
2、教育過程的整體性。實施素質教育,首先要求樹立正確的素質教育觀,形成明確的指導思想,並有效地轉化為教育實踐,採取有效的教育途徑和方法,以及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和建立科學評估體系,這一過程是一個系統流向,涉及到許多重要環節問題,是一個系統工程。
3、教育環境的整體性。素質教育最初是針對應試教育中片面追求升學率等現象而提出的。片面追求升學率是一種教育和社會的「綜合症」,其形成原因有教育內部因素,也有教育外部因素。其中,外部因素是關鍵。可以說,它表現在學校,病根在社會。因此,影響素質教育實施的環境具有整體性,一是學校內部的環境;二是家庭和社會的環境,二者構成統一的教育網路,對素質教育產生整體影響。
(二)素質教育的動態性
系統論認為,任何系統都有一個組建、形成、發展和變化的過程,具有動態的性質。系統這種變化發展的動態性,使各個系統能充分發揮「自己運動」的功能,達到最優的目的。
1、素質教育目標的實現是個動態發展的過程。素質教育對個體來說,就是要讓每個學生都能在主動學習中得到生動活潑的較為全面的發展,這是素質教育目標追求的最高層次。其中,全面的發展即包括受教育主體各項身心潛能,尤其是心理能力的協調統一發展,並體現個體的個性特徵、自主性和創造性;主動接受教育是發展的方法和手段,要求素質教育過程是在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意識支配下展開的,使接受教育成為真正的個體內在需要和追求,成為學生主體表現自我的自由方式;而生動活潑則是發展的明顯特徵,因素質教育過程要求充分發揮出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教育活動成為學生主體的一種樂趣和享受。素質教育實施過程中,上述三者是協調發展、互相促進、互相制約的。沒有全面的發展,素質教育就失去真正意義,背離我國教育方針;沒有學生接受教育的主動性,發展將是機械僵化的;而缺乏生動活潑的精神,發展將永遠無法進入較高層次,一切開發培養和訓練都可能成為學生的負擔。素質教育目標的實現正是上述幾個方面互相牽制、協調發展的過程,具有動態發展的特徵。
2、素質教育面向動態的未來。教育發展具有超前性,教育應該為未來培養人才,而不以升學或就業為直接目標。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其主題報告中指出:「21世紀最成功的勞動者將是全面發展的人」。素質教育所訂的目標正是朝著人的全面發展目標邁進的,這種目標體系具有超前性,立足於面向21世紀、面向未來,使培養出來的學生能夠適應未來人類社會發展的要求。這種重視預測研究和培養未來人才的素質結構,正是應試教育所不可比擬的偉大生命力所在,素質教育使教育能夠主動適應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能夠以動態發展的態勢保持與社會發展的必然聯系和動態平衡。
(三)素質教育的有序性
系統由較低級的結構向較高級的結構發展,即為有序。素質教育的有序性表現在:
1、素質教育的構成是有序的。一般認為,素質是指人身心組織結構及其質量水平,包括生理、心理和社會文化三個層面。因此,我們認為素質教育相應包括三個層面。一是生理素質教育,這是基礎;二是心理品質培養。這是在前者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並促進前者的進一步完善;三是社會文化素質教育。這是以人的生理組織結構為物質載體,通過教育,使個體經過內在心理過程而形成和發展自己的文化素養。這是素質教育的最高層次。這三方面分層次有次序地構成整體性的素質教育。
2、素質教育追求的境界是有序的。素質教育的出發點和追求境界有別於應試教育。首先,素質教育是一種普及義務教育,教育要面向全體適齡兒童均等開放,保證每個學生的身體、知識、道德和精神諸方面得到最基本的、合格地發展。這是素質教育的最基本要求;其次,素質教育是一種義務後教育。即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讓大部分學生受到更高層次的教育,以培養學生較高的素質,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這是素質教育的進一步要求;最後,素質教育是一種發展性教育,即尊重學生差異,旨在讓學生的個性特長得到較充分地發展,這是素質教育發展的最高境界。這三個層次是素質教育發展的不同階段,每一階段以前一階段的發展為基礎,且需要向最後一階段發展。素質教育這種不斷向前發展的追求,是素質教育作為一種系統工作的有序性的體現。
二、實施素質教育的系統優化
素質教育的實施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社會、學校和家庭各個方面,既要注重自身結構體系的優化,又要考慮外部因素的優化。這里,立足於系統論觀點,提出幾點有關實施的意見。
(一)堅持素質教育系統的整體優化
素質教育正是通過教育過程的整體優化,煥發出應試教育無可比擬的偉大生命力,這是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改革的核心問題。從系統論出發,必須構建一套完整性、科學性的素質教育體系,這是素質教育實施成功的根本保證。
第一,素質教育內容的整體規劃。素質教育的出發點在於全面發展和提高人的整體素質,因此,必須向學生傳授全面整體的教育內容,充分體現「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全面性和協調性。而且,教師要以整體教育觀去把握教育內容傳授過程中的動態平衡。
第二,教育方法的優化組合。素質教育面向全體,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而各個學生是有差異的,因此要根據不同對象選用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同時,還要根據教育內容的多樣性和教育任務的全面性,善於謀求各種教育方法的最佳結合和互補。
第三,整體優化教育途徑,構成統一的教育網路。素質教育的有效實施,要求把課堂教學、課外活動、生產勞動、社會活動、班隊活動和社團活動等各種途徑有機地結合起來,構成統一的整體的教育網路,發揮整體功能,以促進學生整體發展。當然,應該指出,課堂教學仍應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途徑,第二課堂活動或課外活動無疑對進行素質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和意義,但它應是課堂教學的延續和補充,二者不能本末倒置。
第四,教師隊伍建設的整體優化。實施素質教育,有賴於具有良好素質的教師隊伍。因此,一方面應致力於建設一支觀念新、思想好、業務精、能力強、素質高的教師隊伍;另一方面應運用系統論整體效應原理,實現教師工作安排的最優化,合理搭配,注意發揮各人的優勢,使教師互補長短,保持動態穩定,實現最佳組合。
第五,教育評價體系的整體優化。為保證素質教育的實施,需要有相應的教育評價體系。首先必須樹立新的教育評價觀念,包括正確的整體觀、素質觀、人才觀、學生觀、發展觀和教學觀等;其次要制定一套標准合理、內容全面和科學的評價目標;此外,還要建立一個健全的評價組織體制,以便及時地作出正確的評價和導向。
(二)增強素質教育系統的開放性
系統論認為,任何系統只有開放,與外界保持信息、能量和物質交換,才能趨於有序,保持活力。素質教育的實施必須主動置身於社會大系統中,增強開放性,以便使素質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得到不斷豐富、充實和發展。
1、創造有利於實施素質教育的條件,包括學校內部條件和社會條件。素質教育的落實,首先是要靠學校和教師,如教師觀念的更新和素質的提高,以及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等,這是學校內部的教育條件的優化。但僅此不夠,實施素質教育還有賴於創造有利的社會條件,特別是人才選拔機制、升學篩選制度和勞動產品分配製度等方面應體現出重視素質、以素質為主要衡量標準的價值取向。比較而言,後者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堅持開放性,就應看到社會對教育的制約作用,從社會發現問題,優化條件,變學歷社會為人才社會,堅持社會條件與教育條件一起抓,形成有利實施素質教育的外部大氣候和內部小氣候。
2、構建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有機結合的實踐環境。實施素質教育,是一項全民教育的奠基工程,決非學校或教育戰線孤軍奮進所能奏效的。只有實施開放性教育,調動社會和家庭的積極參與,才能取得應有效果。因此,必須構建以學校教育為主體,以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為兩翼,統一協調、三位一體的教育網路,形成育人合力,真正體現出素質教育面向全體、全面提高的本質要求。
3、增強課堂教學的開放性,堅持課堂教學與實踐活動相結合。教學工作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而單純的課堂教學或理論知識的學習是無法完成素質教育的重任的。因此,在優化課堂教學的同時必須加強開放,向實踐活動延伸,充分利用社會有利條件,精心組織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構建出課堂教學和實踐活動兩大支柱有機結合的運作體系,有效促進素質教育培養目標的實現。
(三)把握素質教育系統的協調性
教育系統是一個動態的系統。一個動態過程如不能維持其動態平衡便不能發揮其應有功能。素質教育改革應認真研究系統中各部分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努力找出其中合理的「度」,優化教育結構,提高效能。例如:
1、考試與發展。學校教育和教學沒有一定的考試是不行的,但考得過多,或以考試分數衡量一切,專注於升學,也是背離素質教育的。素質教育著眼於學生的發展,但不是要取消一切考試,而是要求改革考試的內容和方式,使之適時、適度和適體,使考試為保證和促進教育教學質量服務,為發展學生素質服務。
2、教與學。素質教育有賴於發揮課堂教學的主陣地作用,有賴於教師的教,教應起主導作用。但素質教育也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以師生合作為基礎的,不斷優化教育環境的民主型教育。教是為了學,以學生的存在為前提,以學生的主體性發展為條件和歸宿。因此,教學過程中的重心要從「教師主體」轉向「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統一」。
3、個性和共性。素質教育不是選拔性教育,而是發展性教育,是旨在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但它不排除培養學生的共性,學生的個性發展是建立於「合格」的共性基礎上。人的培養需要反映社會發展的要求,「共性」是人的社會化的重要方面。
4、課內與課外。素質教育的實施是課內與課外的統一過程,單純的課堂教學或過度的課外活動都是片面的。課內側重於集體形式的教育,課外則可較多地注重個別化教育。二者應協調組織,多渠道、多形式、多方法並重,保證素質教育既面向全體,又照顧個別。
素質教育中還有諸多關系有待進一步認識。實施素質教育必須協調好它們之間的關系,解決好「度」的問題,才能使素質教育各要素有機整合成一個效能最佳的完整結構,這是搞好素質教育的關鍵。
④ 職業生涯規劃書1500-2000字
職業生涯規劃書要寫出自己對未來的職位期望。
範例:
自我評價:
我是屬於那種介於外向與內向之間的人,對於和自己比較熟悉的人,話是非常之多的。但對於不熟悉的人則是一句話也沒有,這無形中給我的與人溝通的能力上豎上了一堵不可逾越的高牆。我愛好醫學,廣告學,物流管理。
旅遊等。當然了,對於我所學的專業我也有著濃厚的興趣。我的人際關系還算是不錯,能與人說的來,但有時確實是不怎麼會說話。對於將來的就業,我有一個很大的在,那就是身高。對於學財會的我來說,進入銀行工作無疑是個最好的選擇。
這標志著我國會計與國際接軌的全面開展,並為中國會計的國際化奠定了基石。會計對社會的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不斷發展,會計經歷了一個由簡單到龐雜,由低級到高等的發展和完善進程。
同時會計的重要性也逐漸被世人所認識。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已被世界和我國經濟發展的實踐所證明。
職業定位:
廣告學是培養具備廣告學理論與技巧寬廣的文化也科學知識,能在新聞媒介廣告部門,公司,市場調查及信息咨詢行業以及企事業單位從事廣告經營、管理廣告策劃創意和設計制,市場營銷策劃及市場調查剖析工作的廣告學高等專門人才。
物流管理是指在社會再生產進程中,依據物質資料實體流動的規律,應用管理的基礎原理和科學方式,對物流活動進行規劃、組織、指揮、和諧、把持和監督;
使各項物流活動實現最佳的和諧與配合,以降低,提高物流效率和經濟效益。現代物流管理是建立在系統論、資訊理論和把持論的基本上的。
旅遊管理學學科是學科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旅遊管理學是一門研究旅遊業經營管理的新興學科。隨著國際經濟的一體化、中國加入WTO,中國旅遊經濟和旅遊產業已成為中國公民經濟和世界經濟產業體系中最具活氣的部分。
旅遊管理專業是旅遊學、管理學、文化學等學科交叉的綜合性專業。其目標是培養具有旅遊管理專業知識,能在各級旅政管理部門、旅遊企事業單位與各類企業從事旅遊事業管理與現代企業管理的高等專門人才。
⑤ 行為主義理論的觀點在教育技術應用中有哪些借鑒
現代教育技術的主要理論基礎,是基於現代教育理論、語義網路理論、認知學習理論。
一、現代教育技術是基於現代教育理論。
現代教育技術就是以現代教育思想、 理論和方法為基礎,以系統論的觀點為指導,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手段的教育技術。
它以實現教學過程、教學資源、教學效果、教學效益最優化為目的,是現代教學設計、現代教學媒體和現代媒體教學法的綜合體現。
教育技術是教育過程中所用到的各種物化手段。
與傳統教育相比較,現代教育更注重探討那些與現代化的科學技術有關聯的課題。
具體表現在它所關注的學習資源是最新問世的信息、傳遞、處理手段和認識工具,如先進的電聲、電視、電腦系統及其教學軟體,而這些系統的開發和利用又是與現代化的科學方法——資訊理論、控制論、系統論的指導分不開的。
二、現代教育技術是基於語義網路理論。
語義網路理論認為,人類的認知是—個層層相連的網狀結構,這個結構中有節點、鏈等。
各節點之間通過鏈的作用而結成一個記憶網路。
現代教育技術教學結構從最初的知識節點出發,呈網狀分在的知識鏈結構形成一種多層次的知識結構。
這是一種以人類思維方法組織教學信息的學習環境,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學習需要來安排自己的學習。
而傳統教學知識結構的線性化,不僅限制了多層次、多角度地獲得知識信息,而且也限制了只能按照教師的教學計劃來完成學習。
三、現代教育技術是基於認知學習理論。
認知學習理論揭示了人類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的階梯式發展過程,即傳統的職業技術教育教學過程,尤其是理論教學部分,是由感知教材、理解教材、鞏固與運用知識幾個環節順序連接的,形成的時間周期長,學生的記憶易於淡化,這是不利於階梯式發展過程形成的。
而現代教育技術則把感知、理解、鞏固與運用融合為一體,使得學生在較短時間內記憶得到強化,可以有效地促進個體主動參與認知結構不斷重組的遞進式學習過程。
⑥ 簡述我國教育技術的發展歷程,在不同的階段都有哪些標志性事件和理論基礎
現代教育技術的主要理論基礎,是基於現代教育理論、語義網路理論、認知學習理論。
一、現代教育技術是基於現代教育理論。現代教育技術就是以現代教育思想、 理論和方法為基礎,以系統論的觀點為指導,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手段的教育技術。它以實現教學過程、教學資源、教學效果、教學效益最優化為目的,是現代教學設計、現代教學媒體和現代媒體教學法的綜合體現。教育技術是教育過程中所用到的各種物化手段。與傳統教育相比較,現代教育更注重探討那些與現代化的科學技術有關聯的課題。具體表現在它所關注的學習資源是最新問世的信息、傳遞、處理手段和認識工具,如先進的電聲、電視、電腦系統及其教學軟體,而這些系統的開發和利用又是與現代化的科學方法——資訊理論、控制論、系統論的指導分不開的。
二、現代教育技術是基於語義網路理論。語義網路理論認為,人類的認知是—個層層相連的網狀結構,這個結構中有節點、鏈等。各節點之間通過鏈的作用而結成一個記憶網路。現代教育技術教學結構從最初的知識節點出發,呈網狀分在的知識鏈結構形成一種多層次的知識結構。這是一種以人類思維方法組織教學信息的學習環境,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學習需要來安排自己的學習。而傳統教學知識結構的線性化,不僅限制了多層次、多角度地獲得知識信息,而且也限制了只能按照教師的教學計劃來完成學習。
三、現代教育技術是基於認知學習理論。認知學習理論揭示了人類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的階梯式發展過程,即傳統的職業技術教育教學過程,尤其是理論教學部分,是由感知教材、理解教材、鞏固與運用知識幾個環節順序連接的,形成的時間周期長,學生的記憶易於淡化,這是不利於階梯式發展過程形成的。而現代教育技術則把感知、理解、鞏固與運用融合為一體,使得學生在較短時間內記憶得到強化,可以有效地促進個體主動參與認知結構不斷重組的遞進式學習過程。
⑦ 現代教育技術主要的理論基礎有哪些
現代教育技術的理論基礎,主要包括學習理論、視聽教育理論、傳播理回論和系統答方法論。
拓展資料
現代教育技術,是指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對教與學的過程和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以實現教學優化的理論和實踐。
現代教育技術起源於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中國的現代教育技術發展起始於上世紀80年代,引起自美國,當時國內稱之為電化教育。當時電化教育活動中使用的幻燈、電影等媒體比原始口耳之學以及後來的印刷媒體用於教學,其傳播方式躍進了一大步,已屬現代教育技術的范疇,但這還不是完整意義上的現代教育技術,只是現代教育技術發展的初級階段。
⑧ 中外職業教育的幾種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理念及教育理論邏輯的框架中,為完成某種教學任務而採取的相對穩定、具體的教學活動結構。
一、學科本位教學模式
1、理論基礎
①循序漸進的認識觀和學習順序觀。
②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學觀。
③知識結構的有序性和系統性與學科結構的邏輯性規律。
2、教學目標
向學生傳授系統的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專業基礎知識,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品質。
3、學科本位教學模式程序
①預備
提問與復習先前學過的知識,激發學生為學習新課作準備。
②導入新課
提示新課背景知識,明確學習目標與任務。
③講授新課
教師系統講授為主,亦可穿插討論、演示等方法
④鞏固
將所學知識系統化
⑤應用
將所學知識運用於實際
4、教學策略
運用該模式時,應:
①重視知識的科學性、連貫性與系統性;
②注意培養學生多方面興趣。增加課堂內容的起伏性與新穎性;
③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④注重新舊知識的聯系;
⑤注意課堂教學的管理,以保證上述教學程序順利進行。
二、能力本位教學模式--CBE教學模式
1、理論基礎
CBE(Competency Based Ecation)意為「以能力培養為中心的教育教學體系」。 該教學模式是美國休斯頓大學,以著名心理學家布魯姆的「掌握性學習」和「反饋教學原則」以及「目標分類理論」為依據,開發出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
主要流行於北美,加拿大、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運用較為廣泛,90年代初逐漸在各國推廣,現在已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學習和運用CBE教學模式。
布盧姆的掌握學習理論
掌握學習是基於這樣一種思想,即如果教學是敏感和系統的,如果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
難的時候能夠得到幫助,如果學生有充足的時間達到學習標准,如果確立了掌握的明確標准,那麼絕大多數學生都能夠在學習上達到很高的水平。
布盧姆的反饋教學理論
教育是一種有目的的活動,教學的任務就是要找到學生掌握所學學科的手段。布盧姆把教學和評價結合起來,創立了新型教育評價學,即反饋教學。
反饋教學就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發展學生能力,通過教學評價檢驗其成果。教師和
學生根據反饋信息,重新組織第二次學習,查漏補缺,使「大多數學生(也許90%以上)能夠掌握我們必須教授的事物」。
布盧姆承認在學習中學生成績是參差不齊的,這並不是某些學生沒有學習能力,而是能
力傾向不同。
「能力傾向是學習者達到掌握一項學習任務所需的時間量。」「只要有足夠的時間,可以相
信所有的學生都能掌握一項學習任務」。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就是師生忽視了教學反饋,未及時對學生某些不會的知識進行補救,給學生以後的學習造成了困難。
從一些研究資料和進行的實驗來看,適當運用 掌握學習法能使80%學生的成績達到A
級水平,而這級水平通常只有20%的學生能夠達到。由此可見,如果能夠減少教學失誤,在學生學習遇到困難時給予適當幫助,學生有充足的時間掌握學習內容,也就是說學生處於有利的學習條件時,絕大多數學生在學習能力、學習效率以及將來的學習機動方面差別不大。
布盧姆的掌握學習的思想是對學校傳統觀念的一種挑戰。許多人認為,學生學得不好是
自己的事情,學校又能怎樣;布盧姆卻堅持大多數學生都能學好的思想,學校在這方面應花更多的力氣。現在學校的課程設計和教學方法有許多不足之處,如果學校和教師能夠給學生提供有利的學習條件,那麼就可以克服學生實際學習機會的不平等,從而使絕大多數學生能取得較好的成績。掌握學習的思想不僅能增強教師教好學生的信心,而且也能提高學生學好的信心(尤其是那些「落後」的學生),這對學校,乃至社會都具有深刻意義。
2、教學目標
使學生達到從事某一職業所必須具備的知識、技能、行為意識等在內的綜合職業能力,其目標明確而具體,就業針對性較強,教師與學生對預期達到的目標與結果都非常清楚。
3、CBE教學模式分為五個階段:
①職業分析形成DACUM圖表 、
②確定能力標准、
③設計職業能力課程、
④教學策略、
⑤進行能力評估。
4、以能力為中心的職業資格證書體系範例
例一:
英國「國家職業資格」(NVQ)體系層次分明,由以下五個水平組成:
水平1——有能力從事日常工作活動;
水平2——有能力從事活動,包括一些非日常性的、並需負有個人責任的活動;
水平3——有能力在不同的條件下從事一系列復雜的、非日常性的、需要為自己和他人負有責任的活動;
水平4——有能力在較廣的范圍內、各種不同的條件下從事一系列復雜的、技術性的或專業性的工作活動;並能為自己、他人和資源的分配負有較大的責任;
水平5——有能力從事一份高級的職業或專業,包括能在廣泛范圍內、難以預測的條件下應用大量基本原理和技術,能為他人、資源、分析、診斷、設計、規劃和評價負有重大的責任。
職業課程的設計通常是由企業家和技術專家參加的以教育專家為主體的專門委員會來
完成,依據國家能力標准,遵循適應性、綜合性和層次性諸原則,運用教育領域內系統設計和模塊化設計等重要成果來進行。
一些國家,如澳大利亞對職業課程內容的確定通常分四步進行:
第一步必須考慮五大問題:
一是課程內容怎樣和能力標准相聯系;
二是課程的教學目標是什麼,
三是課程如何適應整個職業教育模式和教育過程;
四是學員的教育經驗、工作經歷和居住地區及其對課程設計的影響;
五是哪些部門應參加課程設置工作。
第二步是了解組織整理課程應包括的知識、技能和工作態度,必須考慮三方面的問題:
一是學員在不同學習環境里應掌握哪些知識、技能和工作態度去實現學習目標;
二是學員要掌握哪些必要的專業知識、技能和工作態度,以適應將來發展和變化的社會環境;
三是用哪些參數可確定專業知識的深度和范圍,使學員掌握履行工作職責中所需要的技能,包括工作技能、管理技能、處理意外情況技能和工作環境的技能。
第三步是確定課程結構,其關鍵是如何使學員迅速有效地達到能力標准,必須考慮的問題有:
如何在課程設置中組織和歸納知識、技能和工作態度;
怎樣確定課程中包含的模塊的名稱、數量、模塊之間的聯系及其在課程中的位置;
審核模塊的結構是否保持知識的完整是否強化學習,是否對實踐技能有足夠的訓練,是否使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知識和技能相結合、一般和特殊相結合。
第四步是寫出模塊說明,主要說明項目有:
模塊的整體目標是什麼,它與其他課程及能力標准怎樣聯系;
模塊的學習目標和評估標準是什麼,學員在其學習環境中掌握哪些知識,可表示他們達到了學習目標;
學員在什麼條件下學習和接受評估;評估各課程學習結果的最好方式是什麼,幾門課能否同時評估;
最有效的教學培訓實施模式是什麼;
模塊還包含哪些知識和技能等。
在教學的方式上,強調職業的需求和學員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使教學最大限度地個性化,最大限度地調動學員的積極性。學員可以按照自己的情況選擇學習方式;可以根據自己的水平選擇學習進度。一個學員一旦掌握了一種技能,馬上就可以進行下一個項目的學習。
三、(MES) 教學模式 --就業技能模塊培訓模式
MES(Molesof EmployableSkill)是指「適於就業技能的模塊組合」。又稱「模塊式職業技能培訓模式」。它借鑒了德國、瑞典等國的「階段式培訓課程模式」以及英國、美國、加拿大等國的「模塊培訓」經驗的基礎上,開發出的典型的職業培訓課程模式。
1、 理論基礎
①「按需施教、學用一致」的實用主義觀念
②以系統論、資訊理論、控制論「三論」為指導,模塊課程融知識和技能於一體,建立快速有效的反饋控制機制。
MES以為每一個具體職業或崗位建立崗位工作描述表的方式,確定出該職業或崗位應該
具備的全部職能(Function),
再把這些職能劃分成各個不同的工作任務 (Tasks),
以每項工作任務作為一個模塊(Molar Unit簡稱 MU)。
該職業或崗位應完成的全部工作就由若干模塊組合而成,根據每個模塊實際需要,確定
出完成該模塊工作所需的全部知識和技能,每個單項的知識和技能稱為一個學習單元 (Learning Element簡稱LE)。
由此得出該職業或崗位MES培訓的、用模塊和學習單元表示的培訓大綱和培訓內容。
每個學習單元表示某個單項的知識或技能。對職業分析確定出來的各模塊,MES把
每個模塊再進行實際操作步驟劃分,根據完成每個操作步驟的需要,從認知 (Cognitive)、動作(Psychomotor)及態度(affective)幾個方面確定出完成該步驟所需的全部知識和技能,然後對每個單項的知識或技能進行完善和規范,以每個單項的知識或技能編寫一個小冊子的方式,開發出 MES培訓的專用教材——學習單元。每個模塊的培訓,就由完成組成該模塊的若干個學習單元來實現。
2、 教學目標
使技工具有從事某一職業所必須的能力,培訓針對就業,以應會為最終目標。
3、 教學程序
①.職業分析;
②.編制學習單元;
③.培訓或教學;
④.及時反饋與控制;
⑤.評估、畢業、就業。
4、MES模式的特點:
(1)縮短了培訓與就業的距離。MES突破了傳統的以學科為系統的培訓模式,建立起了
以職業崗位需求為體系的培訓新模式。這就使培訓更加貼近生產、貼近實際。
(2)有助於提高學習效率。MES有利於學生在學習動機最強烈的時候,選修最感興趣和
最為需要的內容,學習興趣越濃,學習的效果就越好。
(3)有利於保持學習熱情。MES中的每個模塊都比較短小,又有明確的目標,所以,有
助於學生看到成功的希望,並在較短的時間內為獲得成功而滿懷熱情地奮斗。
(4)具有開放性和適應性。它可以通過增刪模塊或單元來摒棄陳舊的內容和增添新的內
容,從而保證了培訓內容總體上的時代性和先進性。
(5)具有評估反饋系統,對社會生產和經濟的發展有快速反應的能力。
(6) MES教學法由世界勞工組織開發主要應用在機械、電氣、汽修、建築等四個專業.
四,雙元制教學模式(德國使用,另外專題解釋)
五、以人格為本的教學模式
該教學模式特點:
第一,加強基礎。
第二,培養能力。
第三,必須夠用。
第四,終身學習。
六、其他教學模式---學習參觀教學模式
(一)理論基礎
參觀是指教師根據教學的目的要求,組織學生到校內外的某個場所,對實際事物進行觀察、研究,從而獲得新知識或鞏固驗證已學知識。如結合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到生產現場參觀工藝過程、操作方法、勞動組織等。該模式的理論基礎是理論聯系實際和直觀教學的思想。符合形象思維的學習特點.
(二)教學目標
參觀教學模式總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了解生產實際,熟悉職業活動環境,獲得生產現場的直接感受,提高職業意識。教學實踐中,參觀可分成四種:預備參觀、並行參觀、總結參觀和擴充知識參觀,每種參觀的教學目標也有區別。
(三)教學程序
教師活動:計劃——組織——介紹——指導
學生活動:准備——參觀——總結。
⑨ 系統論的包含內容
系統論認為,開放性、自組織性、復雜性,整體性、關聯性,等級結構性、動態平衡性、時序性等,是所有系統的共同的基本特徵。這些,既是系統所具有的基本思想觀點,而且它也是系統方法的基本原則,表現了系統論不僅是反映客觀規律的科學理論,具有科學方法論的含義,這正是系統論這門科學的特點。貝塔朗菲對此曾作過說明,英語SystemApproach直譯為系統方法,也可譯成系統論,因為它既可代表概念、觀點、模型,又可表示數學方法。他說,我們故意用Approach這樣一個不太嚴格的詞,正好表明這門學科的性質特點。 系統論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處理的對象,當作一個系統,分析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研究系統、要素、環境三者的相互關系和變動的規律性,並優化系統觀點看問題,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個系統,系統是普遍存在的。大至渺茫的宇宙,小至微觀的原子,一粒種子、一群蜜蜂、一台機器、一個工廠、一個學會團體、……都是系統,整個世界就是系統的集合。
系統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根據不同的原則和情況來劃分系統的類型。按人類干預的情況可劃分自然系統、人工系統;按學科領域就可分成自然系統、社會系統和思維系統;按范圍劃分則有宏觀系統、微觀系統;按與環境的關系劃分就有開放系統、封閉系統、孤立系統;按狀態劃分就有平衡系統、非平衡系統、近平衡系統、遠平衡系統等等。此外還有大系統、小系統的相對區別。 系統論的出現,使人類的思維方式發生了深刻地變化。以往研究問題,一般是把事物分解成若幹部分,抽象出最簡單的因素來,然後再以部分的性質去說明復雜事物。這是笛卡爾奠定理論基礎的分析方法。這種方法的著眼點在局部或要素,遵循的是單項因果決定論,雖然這是幾百年來在特定范圍內行之有效、人們最熟悉的思維方法。但是它不能如實地說明事物的整體性,不能反映事物之間的聯系和相互作用,它只適應認識較為簡單的事物,而不勝任於對復雜問題的研究。在現代科學的整體化和高度綜合化發展的趨勢下,在人類面臨許多規模巨大、關系復雜、參數眾多的復雜問題面前,就顯得無能為力了。正當傳統分析方法束手無策的時候,系統分析方法卻能站在時代前列,高屋建瓴,綜觀全局,別開生面地為現代復雜問題提供了有效的思維方式。所以系統論,連同控制論、資訊理論等其他橫斷科學一起所提供的新思路和新方法,為人類的思維開拓新路,它們作為現代科學的新潮流,促進著各門科學的發展。
系統論反映了現代科學發展的趨勢,反映了現代社會化大生產的特點,反映了現代社會生活的復雜性,所以它的理論和方法能夠得到廣泛地應用。系統論不僅為現代科學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和方法,而且也為解決現代社會中的政治、經濟、軍事、科學、文化等等方面的各種復雜問題提供了方法論的基礎,系統觀念正滲透到每個領域。
當前系統論發展的趨勢和方向是朝著統一各種各樣的系統理論,建立統一的系統科學體系的目標前進著。有的學者認為,「隨著系統運動而產生的各種各樣的系統(理)論,而這些系統(理)論的統一業已成為重大的科學問題和哲學問題。」 系統理論目前已經顯現出幾個值得注意的趨勢和特點。第一,系統論與控制論、資訊理論,運籌學、系統工程、電子計算機和現代通訊技術等新興學科相互滲透、緊密結合的趨勢;第二,系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正朝著「三歸一」的方向發展,現已明確系統論是其它兩論的基礎;第三,耗散結構論、協同學、突變論、模糊系統理論等等新的科學理論,從各方面豐富發展了系統論的內容,有必要概括出一門系統學作為系統科學的基礎科學理論;第四,系統科學的哲學和方法論問題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在系統科學的這些發展形勢下,國內外許多學者致力於綜合各種系統理論的研究,探索建立統一的系統科學體系的途徑。一般系統論創始人貝塔朗菲,就把他的系統論分為狹義系統論與廣義系統論兩部分。他的狹義系統論著重對系統本身進行分析研究;而他的廣義系統論則是對一類相關的系統科學來理行分析研究。其中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1.系統的科學、數學系統論;2.系統技術,涉及到控制論、資訊理論、運籌學和系統工程等領域;3.系統哲學,包括系統的本體論、認識論、價值論等方面的內容。有人提出試用信息、能量、物質和時間作為基本概念建立新的統一理論。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薩繆爾教授 1976年一般系統論年會上發表了將系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綜合成一門新學科的設想。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的《系統工程》雜志也改稱為《系統科學》雜志。我國有的學者認為系統科學應包括「系統概念、一般系統理論、系統理論分論、系統方法論(系統工程和系統分析包括在內)和系統方法的應用」等五個部分。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教授。多年致力於系統工程的研究,十分重視建立統一的系統科學體系的問題自1979年以來,多次發表文章表達他把系統科學看成是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相並列的一大門類科學,系統科學象自然科學一樣也區分為系統的工程技術(包括系統工程、自動化技術和通訊技術);系統的技術科學(包括支籌學、控制論、巨系統理論、資訊理論);系統的基礎科學,(即系統學);系統觀(即系統的哲學和方法論部分,是系統科學與馬克思主義的哲學連接的橋梁四個層次)。這些研究表明,不久的將來系統論將以嶄新的面貌矗立於科學之林 。
值得關注的是,我國學者林福永教授提出和發展了一種新的系統論,稱為一般系統結構理論。一般系統結構理論從數學上提出了一個新的一般系統概念體系,特別是揭示系統組成部分之間的關聯的新概念,如關系、關系環、系統結構等;在此基礎上,抓住了系統環境、系統結構和系統行為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及規律這些一切系統都具有的共性問題,從數學上證明了,系統環境、系統結構和系統行為之間存在固有的關系及規律,在給定的系統環境中,系統行為僅由系統基層次上的系統結構決定和支配。這一結論為系統研究提供了精確的理論基礎。在這一結論的基礎上,一般系統結構理論從理論上揭示了一系列的一般系統原理與規律,解決了一系列的一般系統問題,如系統基層次的存在性及特性問題,是否存在從簡單到復雜的自然法則的問題,以及什麼是復雜性根源的問題等,從而把系統論發展到了具有精確的理論內容並且能夠有效解決實際系統問題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