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
情境創設的原則
理清情境創設的根本目的,我們認為,教師在情境創設中應遵循以下幾大原則:
1.目的性原則
一個好的教學情境是為一定的教學目標服務的。情境不是擺設,也不是為了趕時髦的點綴品。就相關內容的教學而言,特定情境的設置不應僅僅起到「敲門磚」的作用,情境的創設不僅僅是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應當在後面的教學中發揮一定的導向作用。教師對為什麼要創設情境,創設情境應該達到怎樣的教學目標,這些問題我們應做到心中有數。
2.趣味性原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問題情境的創設要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出發點,教師應根據當地的教學資源,將數學問題融於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情境之中,激起學生探究的慾望。比如,我們在日常教學中創設的故事情境、游戲情境、競賽情境等都很好地體現了趣味性原則。
3.現實性原則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因此,情境的創設要注意結合學生實際,貼近學生生活,教師要將教材上的內容通過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以情境的方式在課堂上展示給學生,以此拉近數學和生活的距離,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
4.思考性原則
問題情境要有一定的數學內涵,要有足夠的數學信息,要有利於學生的思考。問題情境不要只是求一時熱鬧、好玩,只考慮到觀賞性,而失去應有的「數學味」,要能夠使學生通過教師創設的情境發現其中所蘊含的數學信息,進而提出相關的數學問題。
5.時代性原則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前進,我們周圍的生活環境不斷發生著變化。教師應該用動態、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學生,因為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多種多樣,因此在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要有現代氣息,要將現實生活中發生的與數學學習有關的素材及時引入課堂,以增強教學的時代性。比如,《秒的認識》一課,我們以往常常會看到教師以新年倒計時的生活情境導入新課,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教師捕捉到了新的信息,於是就出現了以神五、神六火箭升空倒計時的情境導入,讓我們的課堂教學也追隨了時代的腳步。
具體而言,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有以下幾種方法。 四、情境創設的方法
(1)聯系生活實際創設情境
數學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數學知識的學習,學生有時會覺得枯燥無味。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聯系生活實際,為學生創設可探索的問題情境。實踐證明,創設的問題情境越貼近學生的生活,就越能使學生體驗出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就越好。 例如:教學「人民幣的認識」一課時,我們可以在教室里模擬一個小商店,讓學生充當售貨員和顧客進行買賣,讓學生身臨其境的學習。當然,生活中與小學數學所學的內容相聯系的事例還有很多。諸如:家中的許多容器為什麼做成圓柱形的?自行車的車架為什麼做成三角形的?車輪為什麼做成圓形?等等,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如果能合理地借用學生司空見慣的事例,進行適當的加工編制,創設出學生喜聞樂見的問題情境,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有利於引導學生在情境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最終解決問題,從而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意義和價值。
又如教「按比分配」時,一位老師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一上課,他就把學生帶入了幫體育老師分球的情境中。「體育老師想請你們幫幫他的忙,給三年級的學生分籃球,王老師有12 個球,要分給男、女兩組同學進行練習,你們看怎麼分?」學生聽到題,紛紛議論起來,交流後,基本上都同意男、女各分6個。這時,我說:「你們這種分法王老師試過,可三年級的男同學非常不滿,說這樣不合理。他們說,我們16個人,怎麼和她們8個人分的一樣多呢?老師太偏心了。那你們覺得怎樣分才算公平呢?」學生們又陷入了沉思,經過討論,有學生提出建議:按男、女學生人數的多少來分,多的多分點,少的少分點。有的學生起來爭議:那到底多分多少呢?我及時抓住時機:「對,多的要多分,少的要少分,那麼有沒有一定的依據呢?」又經過一番思考後,學生們自己總結出「應按人數的比來分配,就比較合理了」。可見,這種與學生密切相連的生活事例,對學生而言,有著一種多麼強烈的親和力,一下子就拉近了學生與數學的距離。 實踐證明:創設的情境越貼近學生的生活,能見度越高,問題激活思維的程度就越好,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越高。只有將數學與生活聯系起來時,學生才能夠切實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學習的積極性才能夠真正被激發,如此獲得的數學知識、數學思想和方法才有可能被用於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也才能讓學生在生活中找數學,在活動中學數學,在生活中用數學。
(2)藉助活動創設情境
建構主義認為,數學的知識、思想和方法,不應是通過教師的傳授獲得,而是學生在一定情境下藉助教師的引導,通過自身有意義的學習活動而主動獲得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努力創設一些有意義的教學情境,使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到探究新知識的活動中,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動口、動腦等實踐活動,達到知識與能力的協同發展。
例如:在這次全市的小學數學《同步實踐與訓練》優質課競賽中,我校的唐專芳老師上執教了《認識物體與圖形》一課。這節課,唐老師創設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動,如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玩一玩、搭一搭等,使學生在活動中感悟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特徵,知識的形成過程由具體到抽象,自然過渡,水到渠成。
又如,藍山的一位老師執教的《三角形的內角和》一課,教師首先讓學生用量的方法探究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通過動手量,學生大膽猜測「三角形的內角和大約是180度」;之後,又組織學生小組合作驗證,採取了折、拼、剪等多種方法再次探究;最後,學生自主發現「三角形的內角和就是180度」。這節課,教師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讓他們真正地動手、動腦、動口,積極地參與數學學習的全過程,變「學數學」為「做數學」。
(3)通過「開放性」問題,創設情境 數學開放性問題是指條件多餘、不足或答案不唯一的問題,是創造性思維、發散思維和收斂思維不斷反復交替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設計一系列的「開放性」問題,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想辦法,展開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維活動,使學生產生盡可能多、盡可能新、甚至前所未有的思維方式和方法,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培養思維的廣闊性和靈活性。
如在教學《位置與方向》時,我們可以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動物園各個景點的平面圖,同時在畫面上配以相應的問題:從圖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如果你是導游,將按照怎樣的路線帶領遊客去游覽?在這樣一個開放性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從平面圖中搜集可用的信息,並提出了多種不同的游覽方案。
又如:在數學活動課《解決問題》一節中,首先用課件的形式再現了游樂園場景:有游樂項目、價格和各個項目的相關規定等信息,然後安排了一個「定額消費活動」,讓學生根據提供的信息,為自己設計一個適合自己的游樂方案。學生積極性空前高漲,思維靈活,很快想出了好多種游樂計劃,孩子們豐富多採的個性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諧、全面的發展。
(4)在新舊知識連接點間創設情境
在新舊知識密切聯系的關鍵處創設情境,製造沖突,引導學生提出新的數學問題,溫故知新,激發學生探索數學問題的慾望,利用已有知識經驗和方法來聯想和探索新知。
如;教學《圓柱體積的計算》時,可以創設這樣的情境:「前邊我們運用轉化的方法把圓形轉化成近似的長方形來推導出求圓面積的計算方法。今天,可不可以運用這樣的轉化方法推導出圓柱體積的計算方法呢?大家試試看。」通過這樣的情境,不僅給學生指明了探究的方向,而且也激發了學生探求新知的慾望。
(5)設置認知沖突,創設情境
蘇霍姆林斯基說:
「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
自己是一個發現者
、
研究者
、
探索者
。
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裡這種需要特別強烈
。
」
在教學實踐中,以富有現實性、趣味性、挑戰性,且處於學生認知結構最近發展
區的非常規性問題為素材,可創設認知沖突型問題情境,使學生處於心欲求而不
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憤」「悱」狀態,引起認知沖突,產生認知失調,從而激
起學生強烈的探究慾望,進而採用各種策略解決問題。
例如:《圓的周長》教學片段:
師:請看,這是一個用鐵絲圍成的圓環,誰能想辦法測量出它的周長呢?
生:把鐵絲剪斷、拉直,再用直尺測量出它的周長。
師
:
(出示
CD
唱片)
那麼要求這張影碟的周長
,
用切斷
、
展開的方法行嗎?
那該怎麼辦?
生:把唱片的邊沿做上記號,在直尺上滾動一周,就能量出它的周長了。
生:還可以用一根繩子繞唱片一周,然後量一量繩子的長就可以了。
師:
(用一根細繩系一小球,在空中甩動,其軌跡形成一個圓)小球的運動
形成一個圓,我們還能用剛才的方法測量出這個圓的周長嗎?
(生面面相覷,一
時沒有好的方法)
師:看來,用剪斷、拉直、測量;滾動法;繞繩法雖然可以測量出一些圓的
周長,但卻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們能不能探索出圓周長的一般計算方法呢?
以上這個問題情境的創設,是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創設一個
個小小的問題,不斷製造矛盾,層層設疑,不斷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使學生
不斷地產生認知的失衡和知識的沖突,從而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究欲,學生在問題
情境中明確了探究目標,使探究成為學生自己的需要,積極地投入到新知的學習
活動中。
以上所舉,基本上是課堂教學中某個教學環節中的情境創設,在近期的聽課
及實際教學實踐中,我深切地體會到「情境串」的創設,較之單個的情境創設來
講,更容易激發學生長時間的學習興趣。「情境串」即以兒童感興趣的故事、熟
悉的事物或活動為題材構成「情景串」
,整堂課圍繞一個主題來組織教學,學生
對知識的探索和鞏固都是在一個大背景下進行的
,
學生在這些相關聯的生活情境
中發現並提出一系列問題,形成「問題串」
,在解決一連串現實的、有挑戰性的
問題過程中學習新知,應用新知。「情境串」比之單個問題情境其獨到之處是:
在一節課中,自始至終發揮情境的導向作用,學生通過解決現實情境中的問題引
發對數學知識的學習,將解決問題與知識學習二者緊密結合,讓學生既經歷知識
與技能的形成過程,又能把學到的新知識作為解決新情境中的問題的工具,把應
用意識的培養貫穿於數學學習的全過程。
這篇文章說得很好,相當全面了,建議參考下:
http://wenku..com/link?url=-rvY24L8cXhNoyN4SSx-_DAy
❷ 如何創設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的研究
一、課題的界定
1、情境創設:「情境創設」應是學生繼續學習新知的一種「渴望與需求」,不應僅限於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應該是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是點燃學生心中探究慾望之火,是學生繼續學習新知的一種「內在需求」。「情境創設」還是從現實生活通向知識的橋梁,「情境創設」要想辦法撥動學生思維的琴弦,不應為情境而情境,情境不是一種「裝飾」應是促進學生進行較為深刻的思考,讓學生關注情境,在觀察過後有渴望、有思索,有利於促進「新問題」的解決。
2、有效課堂:有效課堂是指在常態的課堂教學活動中,通過教師的引領和全體學生主動而積極的思維過程,在單位時間內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發展最大化的教學。有效課堂的基本標准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教學設計精當;(2)講課精煉有效;(3)主體作用發揮;(4)分層教學落實;(5)師生關系和諧;(6)教學目標達成。
二、課題研究的背景
傳統教學也注重情境創設,新課程從以人為本、回歸生活、注重發展的教育理念出發,大大豐富了情境的內涵,並對情境創設提出了新的要求,情境創設因此成為了新課程課堂教學改革的一個熱門話題。隨著新課程的改革,教師也明白了教學情境創設的意義和重要性,但是目前還有些教師不具備或不完全具備情境創設的基本功,主要表現有二:一是不會創設情境或情境創設的不到位;二是不會運用創設的情境,導致課堂教學中情境創設游離與知識之外,或脫離學生實際,或花里胡哨的。出現了不少情境創設「花」,問題引入「偏」整堂課成了情境化的課堂,有些課教師在情境創設上也花了大量的時間製作了精美的課件,所有這些不僅僅沒有達到方便、激發、吸引學生學習的目的,反而影響了教學進程,教學任務完不成拖堂,課內損失課外補,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在一片「熱熱鬧鬧」失去了價值。
所謂教學情境的創設,指的是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從教學需要出發,引入、製造或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或氛圍,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他們迅速而正確地理解教學內容,促進他們的心理機能全面和諧地發展,提高教學效率。因此創設課堂教學情境有其重要的意義。
1、 從知識及來源上看。
知識是從實踐中得來的,是對實際事物及其運動和變化發展規律的反應,是人類實踐經驗的總結,其本身具有豐富的、生動的、實際的內容,而表徵它的語言文字(包括符號圖表)則是抽象和簡約的,學生所學的正是語言文字所匯集成的書本知識即教材(文本)。這就要求學生不論學習什麼知識,都要透過語言文字、符號圖表把它們所代表的實際事物想清楚,以至想得「活」起來,從而真正把兩者統一起來。這樣的學習就是有意義的學習。相反,如果學生只記住一大堆乾巴巴的文字元號,而沒有理解其中的實際內容,這樣的學習便是機械的學習。適度優質的知識呈現情境既可以促使學生產生認知沖突,啟發學生發現問題,調動思維的積極性,又可以促進師生之間以及學生之間的多邊互動,使課堂教學變得有生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提供符合學生生活和學生文化的教學情境就顯得極為重要。因此,知識的掌握需要創設教學情境。
2、 從學生的認知規律上看。
課堂教學情境就是以直觀方式再現書本知識所表徵的實際事物或者實際事物的相關背景,是學生認知過程中的形象與抽象、實際與理論、感性與理性以及舊知與新知的關系和矛盾的橋(橋梁與引橋)。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曾說: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在可能的范圍內,一切事物應盡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看得見的應盡量地放在眼前,聽得見的應盡量地放到耳旁……假如一個東西能夠同時在幾個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應當用幾個感官去接觸。盡管這種論述未免有些絕對,但的確也反映了教學過程中學生認知規律的一個重要方面:直觀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有助於學生感性認識的形成,並促進理性認識的發展。特別是在小學階段,學生形象思維占優勢,教師更應該注重創設情境。
同時,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教學情境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參與,調動學生以最佳的精神狀態,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使學生的認知活動與情感活動有機結合,從而促使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
3、從新課程理念上看。
要改變課程實施中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合作交流等能力,營造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要有資源意識等,得靠教師、學生、文本對話。單靠我講你聽,我寫你看,我問你答的單一的簡單的教學形式顯然達不到效果。因此新課程的實施更需要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
4、從農村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地處農村的孩子相比城市的孩子,知識面較窄,而根據農村學生的生活實際、農村學生生活的環境、農村學生生活的經驗、學生已有的知識,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更有利於學生在鮮活的日常生活環境中發現、挖掘學習情境的資源。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小學語文、數學課標: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標根據不同學段的實際情況,對語文、數學學科情境化教學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進行情境創設的研究是課改的需要。
2、情境主義的學習理論。在教育心理學的歷史中,有關學習的理論經歷了三個主要范形的轉變,即從行為主義到認知主義到情境主義的轉變。情境主義主張按照社會情境、生活情境、科學研究探索活動改造學校教育,使學生在真實或逼真的活動中發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情境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的教學活動,不僅能促進有意義學習,而且有助於知識向真實生活情景的遷移。
3.直觀教學原理。直觀教學原理從實踐論出發,認為教學必須從感性認識入手,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知、理解、運用所學知識,從形象的感知達到抽象的理性頓悟,縮短認識時間,提高學習效率。
4.情知對稱原理。情知對稱原理就是情境教學的心理學依據。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學生的學習心理分認知因素(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非智力因素)。從認知因素來看,情境教學強化了實體感,縮短了學生的認識時間,加速了理解過程。從情感因素來看,它讓學生學習的知識不再是「冷冰冰的知識」,而是激發學生的情感,推動學生認知活動的進行。認知和情感在教學中同步進行、相互滲透,體現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互補,實現理性與非理性的默契。同時是教學雙邊合作,是教書育人的統一。
5.寓教於樂原理。健康主動的情感對認知活動起著積極發動和促進的作用,而消極不健康的情感對認知活動的開始和進行起著阻礙和抑制的作用。快樂的情感是人們努力達到自己目標的一種積極力量。正如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所說「要讓知識本身吸引學生學習,使學生感到認識新事物的樂趣,體驗克服學習中困難的喜悅」。
6.個性和諧發展原理。現代社會要求教育必須促成學生在德、智、體、美、勞諸方面得到和諧全面的發展,力求個性優化,避免畸形成長。在語文情境教學中,熏陶感染,潛移默化,循環往復,使學生的身心智能獲得全面和諧的發展,有利於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四、課題研究的具體內容
把創設和有效利用課堂教學情境作為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圍繞課堂教學情境創設的問題,開展行動研究,認真研究解決以下問題:
問題一:有價值的教學情境的特徵是什麼;
問題二:教材中的情境有哪些不相適合的情境,如何改進;
問題三:如何創設有價值的教學情境;
問題四:如何充分利用有價值的教學情境,發揮情境的最佳作用
五、研究對象與范圍
1、衙口中心小學一至六年級各一個班的學生。
2、衙口中心小學一至六年各一名語、數老師。
六、課題研究方法
1、本課題的研究方法主要行動研究法。
此次研究活動是一次全新的嘗試,總體上採用行動研究法,輔以縱向對比法、調查法以實現在實踐中發展,在發展中完善的理想之路。課題研究應成為學生和教師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在參與中體驗,在體驗中研究,在研究中推動。
2、個案發展觀察法:
觀察課堂教學,研究網路技術和學生的問題意識,參與行為,探究行為的相關性,力求使網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科學、有效地運用。
3、調查測查法:
採用問卷調查、座談等形式,了解教與學的效果和學生需求,為研究提供依據。
4、理性思辨法:
對課堂教學和研究資料進行理性分析,尋找其中的規律及操作模式,在研究和反思中,完善課題研究的可操作性和可借鑒性。
七、課題研究的預期成果
1.「創設情境教學,實現有效課堂的研究」的若干案例;
2.「創設情境教學,實現有效課堂的研究」的系列論文;
3.「 創設情境教學,實現有效課堂的研究」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及數學課堂教學模式;
4.「創設情境教學,實現有效課堂的研究」資源庫;
5.「創設情境教學,實現有效課堂的研究」的綜合報告。
八、課題研究預期的階段成果
1.前期准備階段(2011年4月—2011年8月)建立課題博客 調查報告
選題立項,制定課題方案,撰寫計劃,搜集相關資料,建立研究檔案,做好理論准備,進行研究。
2.實驗階段(2011年9月—2012年3月) 優秀論文專輯、教學案例、教學反思錄 教學情境
創設的課件、教具、學具 不同教學情境創設的操作方法,以文字呈現
組織、落實開展實驗研究;撰寫階段性實驗報告,統計分析數據,做好資料的搜集;組織實驗教師學習取經,接受專家的指導及培訓;進行實驗反饋,交流研究情況。 反思前段研究情況,以論文形式匯報階段性研究成果;調整研究方法,形成課堂教學的基本模式。
3.總結階段(2013年4月--2013年6月)高質量的研究論文和課題研究報告
進行實驗後測和實驗總結,撰寫研究報告,專家鑒定和課題驗收
九、完成階段成果的策略
1、與理論學習結合起來。通過到閱覽室、上網、看教育雜志等形式學習多種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學習了課題研究方案,制定子課題的活動計劃,組織課題組成員每周參加一次集體學習,有重點、有針對性地學習有關課題實驗材料。
2、與集體備課結合起來。各課題組成員確定每周一次集體備課,每次備課有中心發言人,並有專門記錄。學校領導不定期參加各組備課活動,了解課題研究的進展情況,指導協調課題工作的順利進行。
3、與教學實踐結合起來。實驗教師在集體備課的基礎上,認真上好每一堂教學研討課,課後進行評課研討。每月開一節課題研究匯報課,每個月進行一次小結匯報,每半期進行一次匯報總結。
4、與個案剖析、教學反思結合起來。 每位實驗教師都要圍繞課題收集典型個案、寫好教學反思,進行書面交流,從中互相啟發,取長補短,並注重材料的收集與積累。
5、與論文撰寫結合起來。學期末結束後,每位實驗教師都要根據本學期初制定的研究課題,進行總結提煉,寫出經驗論文,積極向各教研報刊雜志投稿。
6、與成果鑒定結合起來。每學期結束後,負責人要對課題組成員的研究成果進行鑒定。鑒定的主要內容有:教師的教學行為有無發生變化,課堂有無發生變化,學生的學習方式有無轉變;學生及家長反映如何;學生的綜合素質有無得到提高;論文有無交流發表等。
7.與網路平台結合起來。實驗教師應盡可能發揮平台及資源的優勢。學校應對平台和教學資源給予及時的關注。學校積極調動實驗教師、計算機教師的力量,盡可能保質保量完成資源任務。
十、課題研究的創新點和預計難點及解決方法
(一)預計研究的難點
1、形式化的情境
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與課程的內容沒有實質性的聯系,是在課程內容(糖果)上人為裹的一層糖衣,學生可能只是被花花綠綠的糖衣所迷惑,對五顏六色的糖衣感到興趣,至於自己吞下去的糖果是什麼,他卻全然不知。可以說,這種情境與教學內容並沒有任何內在的實質性的聯系,只是外加的一頂「高帽子」。
2、假問題的情境
所謂假問題是指沒有思維價值的問題或不能引發學生思考的問題。 有形而無實。看起來是問題,卻沒有激發學生思維的功能。
3、缺乏真情的情境
情境不僅包含場景,而且內含情感。任何情境如果沒有教師的感情投入,都會失去其教學功能。有些情境從認知層面看是到位的,是有價值的,但是教師卻以一種機械的方式來展示它,結果正如蘇聯教學論專家斯卡特金所指出的:「我們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邏輯性的教學過程,但它給積極情感的食糧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學生的苦惱、恐懼和別的消極感受,阻止他們全力以赴地去學習。」當然,我們強調的是真實的情感,而不是虛假的情感。
4、「猜謎式」的情境(偏離教學的情境)
教學情境顧名思義就是指向教學的情境,促進學生學習的情境。有些教師創設情境卻是兜圈子、猜謎語,讓學生不知所雲,反倒影響和干擾學生的學習。
5、「電灌」的情境
利用多媒休課件創設情境已經為廣大教師所普通採納,多媒體情境有其特有的優勢,但是在實踐應用中也出現了負面的效應,學生的思維活動受到了多媒體課件的束縛,學生的探究意識也被扼殺了,這也就是所謂的「電灌」。多媒體課件僅僅是作為一個現代化的教具,在一些學生難於理解的地方才用多媒體演示,而不是從頭放到尾。這樣才能正確發揮多媒體的作用。
6、不是每節課都要創設情境。
情境創設應目的明確,每一節課都有一定的教學任務,不是每節課都要創設情境。情境的創設,要有利於學生學習,有利於促進學生認知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
(二)解決方法:
1、通過課題研究與實踐,促進教師加強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技能,促進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促使教師由「教書型」教師向「研究型」教師的轉變。
2、根據「農村學生生活的實際」、「貼近農村學生生活」、學生已有的知識來創設教學情境。對教材中有些遠離農村學生生活的情境活動,教師依據本地課程資源、學生實際情況可以進行加工處理。
3、教學情境的創設注重趣味性,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參與,讓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活動中。
4、教學情境創設和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緊密結合起來,根據不同情境的創設,將自主探索、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落到實處,從根本上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5、教學情境的創設,要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最終落腳點要提高教學質量,研究期內,要收集單元、期中、期末的質量監測資料,做好分析工作,並整改措施。
(三)創新點:
我們的課題研究力爭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發揮情境的最佳作用,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我們的課堂教學,最大限度地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讓我們的課堂教學更加扎實而有效。
❸ 如何創設問題情境進行教學的策略研究的研究報告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在數學教學中,選擇恰當的數學素材,創設一個適合教學和兒童發展需要的情境,已成了廣大教師的共識。但在我們的實際教學中,由於諸多原因,情境創設往往「變味」、「走調」,失去了應有的價值。唐代詩人杜牧有句名言:「學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意思是說學習不能停留在表面,只顧形式上熱熱鬧鬧,要尋根究底。情境不應只是絢麗多彩的動態畫面或活潑多樣的操作活動,其要害是必須暗含著數學問題。能激發學生思考,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發展能力和智力。
(一) 從教學與生活的結合點入手,創設情景
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來創設情景,既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重要性,又有利於學生用所學的數學知識來解決問題。例如:我在教學「按比例分配」一課時,創設了「飲料配製」這一教學情景,課伊始,教師提問:同學們喜歡喝飲料嗎?都喜歡喝哪一種飲料?學生都說喜歡並紛紛說出自己喜歡喝的飲料,這時教師接著問:那你喝過自己配製的飲料嗎學生都說沒喝過。這時教師因勢利導:這節課我們就自己動手配製飲料。配好之後,教師讓學生品嘗一下自己配製的飲料,由於配製的時候沒有按照一定的比例,所以自然發出「好喝」、「太甜了」、「太淡了」的說法。這時教師抓住時機,要求學生互換手中的飲料,再次品嘗,學生又會發現同桌配製的飲料和自己配製的飲料味道不一樣,並能找出原因「同桌同學的飲料粉放得太多了」或「水放得太多了」等等。這時教師及時引導:要配製出好喝的、可口的飲料,水和飲料粉一定要適度,現在就請同學們重新再配製一次。並想一想,應該放幾份飲料粉,幾份水配出來的飲料才好喝。這時小組合作,共同動手配製飲料。這樣的教學情景,不但與生活息息相關,一下子就引起了學生高度的關注和興趣,而且讓學生的學習活動沿著有關問題的解決生動地展開,學生始終懷著極大的興趣主動地探究、討論、合作,促進了學生的主動發展。
(二)利用問題探究,創設情景
適宜的情景一般總是跟著實際問題的解決聯系在一起的。利用問題探究來設置教學情景,便於展開探究、討論、理解或問題解決等活動,是數學適用的設置情景的有效方法。如教學「求圓柱的體積」,有人在引導學生探究體積公式時,有步驟地創設了如下的問題情景:第一步,能求出圓柱體玻璃容器中水的體積嗎?學生對此興趣盎然,卻一時難以說出答案。一個學生試著說,可以將「圓柱體的水」倒入長方體容器中,再分別量出長、寬、高,計算體積。這一想法得到了大家的認可。第二步,師順水推舟,問:如果將「圓柱體的水」換成「圓柱體的膠泥」,又該怎樣計算它的體積呢?這一問題激發了孩子們的驚奇感。經過思考,同學們以為可以將它捏成長方體,體積就可以求出來了。第三步,教師的問題既不是「水」又不是「泥」,而是圓柱體木塊,你能計算出它的體積嗎?木塊既不能倒,又不能捏,又遇到了新的難題。學生思考後,認為可以將它浸在長方體容器的水中,用測量因此而排出同體積的水的辦法來測知。正當學生思維活躍,為解決問題而高興時,教師展示問題的焦點,如果是劇院門口兩旁的圓柱體水泥柱子,你能想辦法計算嗎?這時學生深切地感受到:①必須要有一個計算圓柱體積的公式;②這個公式可以從長方體體積與圓柱體體積的關系中尋找。教師的一系列問題,不但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深入思考和主動探究,最終使圓柱體積計算公式在學生的手中「誕生」了。
(三)利用認知矛盾,創設情景
新舊知識的矛盾,日常概念與科學概念的矛盾,直覺常識與客觀事實的矛盾都可以引起學生的探索興趣和學習願望,形成積極的認知氛圍,因而都是用於設置教學情景的好素材。如在教學「年、月、日」時,有這樣一個情景設計:「同學們喜歡過生日嗎?」學生們都高興地回答:「喜歡!」接著又提問了幾個學生:「你幾歲了?過了幾個生日?」學生依次回答後,教師說:「同學們,一般一個人有幾歲,就會過幾個生日,可是小剛滿12歲的時候只過了3個生日。這是為什麼呢?你們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學生們聽了,個個情緒高漲,一種強烈的求知慾望油然而生。這時,教師抓住學生迫切求知的心情,及時地導入新課,學生的學習熱情就會貫穿整節課的始終。這種情景設計,利用了學生認知因素之間的不協調,不僅創設了一個有趣的情感環境調動學生積極思維,而且,它還同時引入了該課的重點和難點,創設了一個良好的認識環境。
(四)利用動手操作,創設情景
著名心裡學家皮亞傑說:「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在教學過程中,經常讓他們動一動、分一分、畫一畫、量一量、捏一捏等,能夠促進學生多種感官活動,取得好的學習效果。如在教學「梯形面積的計算」時,我引導學生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通過旋轉和平移的方法推導出梯形面積公式後,向學生提出:「同學們是否可以把梯形轉化成其它學過的圖形來推導它的公式?」由於在「三角形面積」的教學中已滲透了「轉化」的思想,於是學生紛紛動手操作探究,有的剪,有的拼,經過不斷的嘗試、交流和歸納,結果學生又發現了三種推導方法。這一學習過程,學生學到的不僅是梯形面積公式的知識,而且在動手操作的情景中,學到了怎樣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維方式和方法,培養了他們主動探索的精神。
(五)利用故事,創設教學情景
聽故事是兒童的第一大需要,教師的教學要根據兒童的心理特徵創設情景。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編制一些生動有趣的故事,來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如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教師運用三維動畫技術,以童話故事的形式導入新課:山上的猴王做了一個餅准備分給小猴子們吃。猴王把餅平均分成三份,拿了其中的一份分給了猴甲;然後又取了這個餅的六分之二分給了猴乙;這個餅的九分之三分給了猴丙。於是,甲乙兩只猴子鬧起意見來了,說猴王分得不公平。那麼,究竟猴王分得是不是公平呢懸念,激勵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同學們不由自主地展開了議論。CAI生動的畫面吸引了他們,猴王的三種分法透過屏幕清晰可見。同學們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有個別學生甚至聯想到商不變性質,並由此找到新的解釋、新的結論。教師耐心聽取學生的看法,保護、引導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這樣藉助CAI教學手段,自然而然地、新穎有趣地引入課題,引導學生進入教學情景,激起了學生的求知慾望和創新意識。在設置情景時,教師繪聲繪色,富有情感的描述十分重要。而現代教學媒體,特別是以計算機為中心的現代教學媒體,能把生動的圖像、清晰的文字和優美的聲音有機地集成並顯示在屏幕上,能拋開某些表面的、次要的、非本質的因素,將內在的、重要的、本質的東西凸現出來,能在屏幕上實現微觀放大、宏觀縮小、動靜結合、跨越時空限制,從而高效地激發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優化教學情景,增強其效果。現代信息技術給教學情景設計提供了新型表現手段,在設置教學情景時,還要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的特殊功能。
總之,只要能讓學生更愛數學,更願意學數學,更懂得學數學,我們可以在對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了充分了解和研究的基礎上,創設出更豐富多彩,更富有智慧的教學情境來。
❹ 如何創設有價值的課堂教學情境
一、現實背景及意義《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在我們的實際教學中,由於諸多原因,情境創設進入了誤區,使情境創設「變味」、「走調」,失去了應有的價值。出現了為創設而創設,只圖表面熱鬧、牽強的情境;出現了創設對教學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甚至出現了不少問題和偏差的情境;出現了主次不分、本末倒置的情境等等。為使情境創設更好地發揮對數學教學的服務作用,因此選此課題進行研究。通過對本課題的研究旨在探索出一條從生活中去發現數學問題,用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培養學生解題能力的教學之路,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培養學生對未來知識的探索和發現能力。促使教師更新教學觀念,優化課堂結構,能在教學過程中創設不同的情境使學生的創新意識、探究能力得到提高,也使老師成為現代教育技術的專家,提高教學質量。二、概念界定(一)對於引入數學課堂中的「情境」,指的是與學生的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並且是學生感興趣的、有利於學生發現數學知識和通過自主探究活動來學習的「數學情境」。(二)「情境創設」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和學生的心理特徵,時時引起學生的驚奇、興趣、疑問、新鮮、親近等情緒,使教學進程始終對學生有足夠的吸引力,發展他們主動提出問題、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三)「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就是呈現給學生良性有效的、有意義的數學信息,能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好奇心和求知慾,從而使其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最終解決問題。(四)在教學過程中創設符合學生年齡特徵的,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連的情境進行教學,不僅能使學生學到數學知識,還能使凝結在生活情境中的豐富的數學內涵、數學思想、數學的精神和美,隨著教學的盡現在學生眼前,使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一)面也得到較好的發展。從而使課堂教學煥發出生命的活力,提升生命的價值三、本課題國內外研究述評及預計的研究突破(一)本課題國內外研究述評綜觀近幾年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對情境教學的研究,大多從理論層面切入的為多,而從實踐的層面,如何引導一線教師通過實踐教學,將情境教學真正落實在課堂中,使之常態化,成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情感體驗和能力提高的一種常用教學模式,研究得還比較少。(二)本課題預計研究工作突破1.通過反思新教材實踐效果,找出新教材生活情景教學設計的不足與不成功的地方,並提出優化方案。2.貼近教師課堂教學實際,提高教師課堂教學質量。四、理論依據(一)《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因此,進行情境創設的研究是課改的需要。(二)我國心理學家潘菽指出,心理活動是由「知」和「意」組成的,即分成意向活動和認知活動兩種。所謂認知活動,就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反映的活動,包括感知、思維等心理活動。意向活動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對待活動,包括情緒、意志,慾念等心理過程。這就是心理活動二分法。心理學理論中的二分法為「有效教學情境」的創設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依據。(三)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的核心思想是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人的認識本質是主體的「建構」過程,即主體藉助自己的認知結構去主動建構知識,強調「情境」對意義建構的重要作用。認為學習應在與現實情境相類似的情境中發生,重視師生、生生之間的社會性相互作用在建構中的作用。(四)原蘇聯心理學家馬丘斯金等人,對問題情境教學進行了開創性和系統性研究。他們依據當代思維科學的最新成果,對問題情境教學的本質進行深刻的心理學論證,對問題情境教學的操作方式、原理進行具體、科學的研究。認為問題是思維的起點,問題解決過程也就是創造性思維的過程。(五)第斯多惠認為: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當然,要喚醒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還需要教師巧妙的創設情境,學生才能從被動轉向主動,才能全身心的參與教學活動,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六)情境主義的學習理論情境主義主張按照社會情境、生活情境、科學研究探索活動改造學校教育,使學生在真實或逼真的活動中發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情境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的教學活動,不僅能促進有意義學習,而且有助於知識向真實生活情景的遷移。五、研究內容及預期目標(一)研究內容1.情境在教學中的作用。情境創設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作用。情境設計的數學本質性,情境創設的目的性、合理性,情境創設如何為數學學習內容服務。2.情境的創設方法。課堂教學設計中的情境創設方法的研究,即如何在課本中和生活中提煉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境。3.創造性地使用課本中的情境。如對現行教材中的情境設計的合理性的分析,使之更有效地切合我們學生的生活環境和學習環境。4.通過情境教學,研究學生「自主性」的培養與「創新精神」的樹立,由「被動接受知識」逐漸轉變為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5.「教」與「學」的正確評價。(二)預期目標1.通過本課題的研究,促使教師從思想上重視對課堂教學情境的創設。2.通過本課題的研究,使教師能正確地、有針對性地創設課堂教學情境。3.通過本課題的研究,使教師能充分地利用課程資源,靈活地創設出合理的數學情境4.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創設有效的學習情境,轉變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的學習方式,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5.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改進教師的教學,激勵學生的學習,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形成對學生學習過程和結果的正確評價。六、課題研究的方法與原則(一)課題研究的方法1.行動研究法。針對「創設情境」研究,設計教學活動方案,進行行動實施,對研究的設想及方案進行完善。2.個案法。圍繞典型活動及學生開展系統的教學活動,對其個體開展縱深的研究,以尋求有效的教學措施。3.實驗法。通過實驗的方法,實施制定的實驗計劃,在實驗中觀察學生學習活動變化,總結規律,構建對策體系。4.經驗總結法。對研究活動中取得的經驗體會進行總結歸納,形成研究的規律及方法。5.文獻法。對其他研究成果文獻進行歸納整理。(二)遵循的原則1.針對性原則。材料或活動情境要針對課堂教學的內容而創設,為實現教學目標而服務。2.趣味性原則。數學教學不僅要關注知識和技能、過程與方法,還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情境創設的材料與活動應盡量新穎有趣。對材料或活動的直接興趣,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喚起學生強烈的情感體驗。3.開放性原則。就是創建的課堂情境促使學生思維呈現活化狀態,學生思考的空間廣闊,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答案不唯一。4.探究性原則。維果斯基認為,教學的本質特徵不在於「訓練」、「強化」已形成的內部心理機能,而在於激發、形成目前還不存在的心理機能,讓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思維。作為教學情境的材料或活動,應該能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究慾望和創造機能。七、研究措施(一)課題組成員及任務分工張惠斌:教學校長,小教特級教師,聘請為承擔此課題理論指導工作。王亞琴:主要負責人,全面策劃,制定課題研究的各項工作計劃,具體實施措施以及組織學習,收集資料,召開課題會議,撰寫實驗報告等。張惠玲、孫玉婷是主要的實驗實施者,根據方案的要求,參加學習,參與實驗,並收集資料,進行實踐研究,撰寫案例分析、論文,並作好課後反思,進行階段小結。(二)實施方法1.課題組全體人員認真學習教育科研基本知識和關於養成教育的理論,使課題組人員能在科學的理論指導下進行研究,以保證課題研究的科學化。2.課題研究人員要在認真學習先進理論的基礎上,對原有的教育教學實踐進行反思、總結,以期形成具理論含量的教育經驗。同時,密切關注國內同類研究的動態和成果,以利於在對照中明確自身研究的地位和方向。3.把本課題研究作為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把本課題的研究納入學校工作重點,特別加強在課堂教學領域的研究。4.課題組定期進行組內交流活動,共同探討,統一協調,以保證學校課題研究的順利開展、圓滿完成。5.建立科研檔案,注意資料的收集和隨時整理,以保證課題取得預定的研究成果。
❺ 如何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數學情境是一種特殊的教學環境,是教師為了發展學生的心理機能,通過調動「情商」增強教學效果,而有目的創設的教學環境。在實際情境下進行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同化當前要學習的新知識。這樣獲取的知識,不但便於保存,而且容易遷移到新的問題情境中去。創設教學情境,不僅可以使學生容易掌握教學知識和技能,而且可以「以境生情」,可以使學生更好地體驗數學內容中的情感,使原來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形象、富有情趣。可以說,良好的教學情境的創設,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新教材卡通畫很多,數學知識一般與圖畫相結合,並且有較明顯的故事情節。上課時我們老師只是問圖上有誰美麗請你來說說這個故事。形容詞一大堆,讓學生一個一個說過去,這樣幾分鍾過去了,還沒進入主題,這種情境對學生的數學學習是實在無益,這只是表面的熱鬧、花俏,因此,我們必須真實的創設一種激發學生求知慾,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情境。教學的美是內在的、隱性的,數學教學一般不能像語文那樣繪聲繪色,直接描繪。當然,數學有時候是枯燥的,我們需要創設一些情境,讓學生覺得數學就在身邊,也是看得到摸得到的。數學課的情境創設必須講究實效性,一個短小的故事、幾個有思考性的問題、一次操作、一次實踐活動、一次小比賽甚至開門見山的做幾道數學題等都會激發興趣,喚起他們的參與情感,激活他們的思維,目的是為了他們更好的學習,而不是為營造表面的情境而「作秀」。
數學課的情境設計應遵循以下原則: 1、 目的性原則。 就相關內容的教學而言,特定情境的設臵不應僅僅起到「敲門磚」的作用,情境的創設不僅僅是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應當在後面的教學中發揮一定的導向作用。教師對為什麼要設臵情境,設臵了情境後應該達到什麼,教學目標應做到心中有數。 2、趣味性原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問題情境的創設要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 和認 識規律,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出發點,教師應根據當地的教學資源,將數學問題融於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情境之中,激起學生探究的慾望。 3、 現實性原則。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因此,情境的創設要注意結合學生實際,貼進學生生活,教師要將教材上的內容通過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以情境的方式在課堂上展示給學生,以此拉進數學和生活的距離,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 4、 思考性原則。 問題情境要有一定的數學內涵,要有足夠的數學信息,要有利於學生的思考。問題情境不要只是求一時熱鬧、好玩,只考慮到觀賞性,而失去應有的「數學味」。要能夠使學生通過教師創設的情境發現其中所蘊含的數學信息,進而提出相關的數學問題。 那麼究竟如何提高數學課情境創設的有效性在教學實踐中,我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探索。
淡化「生活味」,強化「數學味」 我們常說數學在生活中,但生活卻不全是數學,數學與生活還是有區別的,不能混為一談。生活是感性的、具體的,數學卻是理性的、抽象的。生活中的具體事物只有在被抽象成數學符號時,才可能被稱之為數學。在倡導學習「生活中的數學」的今天,我們必須清楚的認識到數學與生活的區別。不認識到這種區別,一味把數學生活化,一定程度上會不利於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也會影響學生對數學這門課程的正確認識。為此,我們應當注意防止用「生活味」去完全取代數學課所應該有的「數學味」。 如一位老師在上《有餘數的除法》一課時問學生:喜歡體育運動學生都會回答:喜歡,老師再說:看來,每個小朋友都很喜歡。瞧,我們學校的小朋友正在開運動會呢!(課件出示主題圖),操場上多熱鬧!你從圖上都看到了那你能根據這幅圖提出一些用除法計算的問題這樣,就很快激起學生探究的慾望。
❻ 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教學情境策略有哪些
教學情境是一種特殊的教學環境,是教師為了支持學生的學習,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有目的地創設的教學環境。創設教學情境,可以增強學習的針對性,有利於發揮情感在教學中的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習更為有效。那麼,在新課程下,教師該如何創設教學情境呢?
一、創設情境要為教學服務,要具有有效性教學情境的創設是為了有效的開展教學活動。因此,教師創設教學情境時,一定要先想想整個活動是不是為教學內容服務的,還是僅僅為了追求課堂氣氛的一時熱鬧,教學形式的多樣化、趣味化。情境的有效性體現在明確的目的性,參與的全體性等方面。
二、創設情境要聯系實際生活,要具有真實性聯系實際生活,營造一種現實而富有吸引力的學習情境,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參與認知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與動機。例如在《厘米與米》的單元教學時,為了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並完善知識的建構,我呈現了這樣的一個生活情境:校園里的教室到底有多高?圍繞這個問題情境,學生通過交流討論得到了許多方法:與一米相比,看看是幾個一米,與自己相比,是自己的幾倍。用米尺量、用直尺量、用步子進行測量……然後教師再組織學生討論,選擇可行的方案,進行實地測量,解決了情境所提供的問題。而這問題解決的過程也正是知識建構的經歷。生活到處都有數學,把問題情境生活化,就是把問題情境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親自體驗問題情境中的問題,增加學生的直接經驗,這不僅有利於學生理解問題情境中的數學問題,而且有利於學生體驗到生活中的數學是無處不在的,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初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創設情境要有利於學生的自主發展,要具有探索性新課程標准要求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學習數學,所以有效的教學情境強調學生個體的能動性,突現學生的個體地位與作用,使得教學更具有效性。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裡,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和探索者。然而,學生畢竟還是孩子,由於受到年齡因素和知識經驗的局限,不可能自發地去探索。如果沒有教師提供的情境、材料,乃至目標,學生的探索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努力創設貼近生活的情境,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從而激起學生探索的慾望,使他們體驗到探索的樂趣。
四、創設情境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要具有針對性一是情境的內容和形式要根據不同的年級有所變化。對於低年級學生, 顏色、聲音、動作有很大的吸引力, 要多創設表現活潑、內容生動、形式豐富的情境, 如運用編兒歌、講故事、做游戲、猜謎語、模擬表演、直觀演示等形式; 對於高年級學生, 則要多創設有助於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 用數學本身內在的、隱性的美去吸引學生, 盡量讓他們由內心的成功體驗產生對情境的滿足, 進而成為推動下一步學習的動力。二是創設情境還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基礎。研究表明, 認識興趣與學生的知識基礎有密切關系。因此, 課堂教學應先易後難、由淺入深、從簡到繁循序漸進地安排。教師在創設情境時應做到: 一要熟悉教材, 掌握知識的結構, 了解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 二要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心理發展水平。
五、創設情境要根據教學內容,要具有適度性教學情境的創設不是越多越好,一節課創設幾個或十幾個情境,學生一會兒忙這,一會兒忙那,關注的只是活動的本身,不是學習的內容,效果可想而知。我們創設情境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能較為主動地投入到探索新知的學習中來,所以,我認為是否要創設情境、是否要用教材上的情境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來考慮,來設計教學過程。
綜上所述,只有通過精心設計富有真實性、有效性、探索性、針對性、適度性的情境,才能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只有讓學生置身於逼真的情境中,體驗數學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才能品嘗到用數學知識解釋生活現象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從而能夠更好的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❼ 如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的策略
教學情境是一種特殊的教學環境,是教師為了支持學生的學習,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有目的地創設的教學環境。創設教學情境,可以增強學習的針對性,有利於發揮情感在教學中的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習更為有效。那麼,在新課程下,教師該如何創設教學情境呢?
一、創設情境要為教學服務,要具有有效性教學情境的創設是為了有效的開展教學活動。因此,教師創設教學情境時,一定要先想想整個活動是不是為教學內容服務的,還是僅僅為了追求課堂氣氛的一時熱鬧,教學形式的多樣化、趣味化。情境的有效性體現在明確的目的性,參與的全體性等方面。
二、創設情境要聯系實際生活,要具有真實性聯系實際生活,營造一種現實而富有吸引力的學習情境,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參與認知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與動機。例如在《厘米與米》的單元教學時,為了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並完善知識的建構,我呈現了這樣的一個生活情境:校園里的教室到底有多高?圍繞這個問題情境,學生通過交流討論得到了許多方法:與一米相比,看看是幾個一米,與自己相比,是自己的幾倍。用米尺量、用直尺量、用步子進行測量……然後教師再組織學生討論,選擇可行的方案,進行實地測量,解決了情境所提供的問題。而這問題解決的過程也正是知識建構的經歷。生活到處都有數學,把問題情境生活化,就是把問題情境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親自體驗問題情境中的問題,增加學生的直接經驗,這不僅有利於學生理解問題情境中的數學問題,而且有利於學生體驗到生活中的數學是無處不在的,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初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創設情境要有利於學生的自主發展,要具有探索性新課程標准要求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學習數學,所以有效的教學情境強調學生個體的能動性,突現學生的個體地位與作用,使得教學更具有效性。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裡,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和探索者。然而,學生畢竟還是孩子,由於受到年齡因素和知識經驗的局限,不可能自發地去探索。如果沒有教師提供的情境、材料,乃至目標,學生的探索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努力創設貼近生活的情境,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從而激起學生探索的慾望,使他們體驗到探索的樂趣。
四、創設情境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要具有針對性一是情境的內容和形式要根據不同的年級有所變化。對於低年級學生, 顏色、聲音、動作有很大的吸引力, 要多創設表現活潑、內容生動、形式豐富的情境, 如運用編兒歌、講故事、做游戲、猜謎語、模擬表演、直觀演示等形式; 對於高年級學生, 則要多創設有助於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 用數學本身內在的、隱性的美去吸引學生, 盡量讓他們由內心的成功體驗產生對情境的滿足, 進而成為推動下一步學習的動力。二是創設情境還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基礎。研究表明, 認識興趣與學生的知識基礎有密切關系。因此, 課堂教學應先易後難、由淺入深、從簡到繁循序漸進地安排。教師在創設情境時應做到: 一要熟悉教材, 掌握知識的結構, 了解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 二要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心理發展水平。
五、創設情境要根據教學內容,要具有適度性教學情境的創設不是越多越好,一節課創設幾個或十幾個情境,學生一會兒忙這,一會兒忙那,關注的只是活動的本身,不是學習的內容,效果可想而知。我們創設情境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能較為主動地投入到探索新知的學習中來,所以,我認為是否要創設情境、是否要用教材上的情境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來考慮,來設計教學過程。
綜上所述,只有通過精心設計富有真實性、有效性、探索性、針對性、適度性的情境,才能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只有讓學生置身於逼真的情境中,體驗數學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才能品嘗到用數學知識解釋生活現象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從而能夠更好的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