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高效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有哪些
.備課中存在的問題。高效課堂中的備課一般以「導學案」的形式呈現。編寫一個高質量內的導學案需要耗容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若要求每人每天至少編寫一個實用高效的導學案,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任務」,因此,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就出現了以下問題:
(1)分工編寫導學案。不論是新教師還是老教師,不論教師的水平高低、工作是否負責任,每人分一部分任務,編寫完成後進行匯總,然後所有教師通用這些導學案。
由於教師的水平有差異,分工編寫的導學案不一定能保證質量。缺少教學經驗的教師有時竭盡全力,編寫的導學案也可能目標、重點定位不當,內容深淺把握不準,問題設計缺少邏輯性、層次感;有的教師教學水平高,經驗也豐富,但責任心不強或時間匆忙,只好應付了事。一旦用這樣的導學案實施教學,師生會集體受害。
⑵ 課堂教學評價的關鍵問題及解決腳本
評價是現代管理的重要環節和手段,建立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評價機制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必要保障。《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明確提出,要「建立自上而下的素質教育評估檢查體系,建立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對學校、教師和學生的評價機制」[1]。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評價體系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涉及教學工作方方面面的系統工程。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加快建立促進學生發展的教學評價體系,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
一、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實施過程性評價的背景
相信不少信息技術教師一定有過這樣的經歷:在所任教班中有這樣兩位學生要參加信息技術課程考試,一位已有多年計算機使用操作的經歷,家用電腦已換過兩次,裝機、修機小有名氣;另一位則是臨陣磨槍,操作鍵盤「二指禪」,屬「啟蒙教育」,其基礎知識和操作技能相比是涇渭分明的。可經半個月的考前復習後,筆試成績上,後者考了80多分,「良好」,而前者僅僅「及格」。評價的結果顯然不公平,原因是評價的方式方法不科學。
1、傳統學習評價的局限性
傳統的初中信息技術學習評價存在著多方面的問題:一是評價目標狹窄,只以信息技術學科知識和技能為主,將「筆試+作品+上機操作」作為期末考試的學業成績,忽視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忽視對學生在信息技術上的思考、解決問題過程以及情感與態度方面的評價;二是注重對學習結果的評價,忽視學生的學習過程;三是評價主體固定,單一地由教師評價學生,沒有從多方面,多角度地評價學生,往往以偏概全,扼殺了學生的個性和發展;四是評價作用有限,只用學習成績衡量學生,進行選拔或淘汰,不能引導學生進行評價後的反思,不能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不能通過評價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信息技術的教學。
2、實施新課程的需要
評價不是為了給出學生在群體中所處的位置,而是為了讓學生在現有基礎上謀求實實在在的發展,它關注學生學會更多的學習策略,給學生提供表現自己所知所能的各種機會,通過評定形成學生自我認識和自我教育、自我進步的能力。《教育部關於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強調,應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與發展,全面了解學生的教學學習狀況,以促進他們更好地發展;強調既要關注學生教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個性傾向;強調評價的內容更多地指向有價值的教學任務和教學活動過程[2]。
二、過程性評價的原則
學生評價的實質在於改變以分數為唯一價值尺度評價的弊端,改變評價標准過於單一和絕對化的偏向,強調學生評價標准既能體現大多數學生應當達到的基本要求,又體現使每個不同學生都能充分發展的多層次多方面的要求。在對學生的素質進行全面評價時應充分發揮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的激勵導向功能,並把它們綜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去影響每一個學生,促其全面健康地發展。因此,信息技術教學在實施過程性評價過程中,本人認為必須遵從以下原則:
1、有效性原則
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所面對的是每一個學生個性差異都很大、能力水平也不一樣的學生群體,例如,在講授《PowerPoint的簡單使用》這一章內容前,我對學生進行了一次簡單的調查,結果發現,有的同學在小學已經學習過相關內容,並且已經能夠熟練掌握PowerPoint的簡單使用和製作的方法了,而又有些同學則從來沒有接觸過相關知識。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所採用的評價方法就不能千篇一律,必須切合實際,面向全體學生,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過程狀態及發展的可能性。教學方式既為學生接受又使他們覺得有興趣,能激發學生表現自己的能力,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提高和發展。
2、發展性原則
由於信息技術學科對於設備要求的特殊性,所以相對於其它的學科課程,學生的基礎差異更大。經過一個階段的學習,我們就可以用「了解、掌握和熟練操作」程度為標准,評價學習者個體的發展水平。對有的學生,雖然只能每分鍾打20來個字或勉強可以盲打,但相對他本身的基礎,我們就可以評價為「優」;有的學生能對文檔的內容進行基本的修飾,雖然不熟練,布局也不一定很美觀,但相對於他個人來說,我們也可給個「優」。只要他有所進步,就值得表揚。不求最好,只求更好。若採用傳統的評價方式,只看最終的結果,不分青紅皂白就打個分數草草了事,顯然會打擊一部分學生的積極性。因此,我們要充分考慮被評價者的實際情況,著眼點應放在被評價者的未來,其目的都是為了更有利於被評價者的後繼發展,能激勵其終生學習。
3、多元性原則
學生評價的內容是教育目標的具體體現,反映了具有時代特點的教育觀、質量觀和人才觀。教育不僅要為社會培養合格的公民和人才,還要使每一個學生成為有能力追求幸福生活的個體,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學習是對一個公民的基本要求。因此,在新的課程標准中,由於信息技術學科的獨特性,更加需要強調培養目標和評價內容的多元化,不僅包括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還包括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過程與學習方法。因此,在信息技術學科的作業、課堂表現、參與合作等活動中滲透對學生進行多元性評價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
4、可行性原則
對學生的評價指標體系,應是經過師生共同努力能達到的,且每一項評價指標應具體、明確、簡明、扼要,易為學生理解,便於教師掌握,有較強的可操作性,避免繁瑣化和形式化;同時也應注意初一、初二學生的循序漸進,把握近期水平,真正發揮評價的激勵和導向作用。
5、等級制原則
百分制的精確量化與統計,對學生心理負擔影響太大,束縛了教師全面育人的積極性。運用模糊控制論原理,採用等級制,淡化不正常的分數競爭,做到定性與定量相結合評價。對於信息技術學科來說,有許多不好量化的項目,因此,考核成績的評價可用優秀、良好、合格與加倍努力4個等級來量化。但考核的評定必須要注意從學生的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幾個方面考慮,並注重平時作業、競賽、展示和成長記錄等相結合。
三、過程性評價的具體實施方案
與其他學科相比,初中信息技術課在學習內容、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等方面都具有鮮明的特點:信息技術課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課程,紙上談兵意義不大。信息技術的學習內容強調原理方法與技能操作要相互滲透,學習過程注重理解與實踐的相互結合,培養的人材應具備原理知識、操作技能、德育修養、心理素質等多方面的特點。僅在教學結束後通過測驗考查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價方式顯然難以適應信息技術教與學的需要。那麼我們在信息技術學科上應該使用怎樣的評價方式來評價學生?評價方式如何實施呢?以下是本人的一些見解與經驗:
(一)建立學生個人博客評價
新課程標准強調加強形成性評價,提倡採用成長記錄的方式。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傳統上許多教師喜歡採用成長記錄袋來反映學生的成長和學習發展過程,但作為信息技術教學,正面臨著互聯網飛快發展的新挑戰。紙質的成長記錄袋已經無法適應日益發展的信息技術學科的要求,而博客(blog)文化的出現與興起,已經逐漸影響著我們的學習方式、教學模式、甚至是教育的理念。當今不少學生都擁有個人Q空間,而且不少空間的版面和內容都相當精美和豐富,因此,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可以將博客作為學生學習情況的電子檔案,由此對學生進行形成性評價,讓它作為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家長對學校教育的協作、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情況的匯報、研究性學習的學習資源收集整理,學生社團的興趣愛好活動的合作空間。這種方式可以讓教師和家長更容易了解和跟蹤學生的學習進度。
1、學生注冊的分類
首先,學校可在相關博客網站中進行注冊,然後按其入學時間和班級分別注冊,例如,初一1班就可按其入學時間定為2007級1班,初二1班就是2006級1班,依此類推,每一屆新生都可以選擇到相應班級注冊,避免了網上學生分類的尷尬,也方便了日後對學生的綜合考評。
2、日誌的分類
既可以在整個博客中將日誌分為幾個大類,如作業提交、學習日誌、網文摘錄、個性收藏等欄目,也可以在自己的博客中設立專題來管理自己的博客。
3、日誌的發布
學生在博客中可以自由上傳或添加博客日誌,如作業、學習心得、文摘、甚至是對某個問題的看法等等,這些都可以反映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問題、關於問題的想法與思路、問題的解決過程,使得教師可以更有效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
4、個性化的即時評價
從評價群體來看,評價者可以是教師、家長、同學,甚至是不知名的網友,大家可以在一個平等的平台上互相交流、相互探討,與別人分享自已的思想。因此,博客可以有效地鼓勵更多學生的參與,促進了學習的有效性。
5、評價的標准
每到期末,教師便可對學生的博客進行評價,評選出點擊率最高的「十佳博客」,以鼓勵更多的學生通過博客能夠更好地閱讀、批判性地思考和積極主動的寫作。
⑶ 教學評價存在的問題
教學評價是根據教育目標的要求,按一定的規則對教學效果作出描述和確定,是在事實基礎上的一種價值判斷活動。教學評價是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節,主要目的是檢查和促進教學工作。由於種種原因,現行的教學評價中仍存在諸多問題,對這些問題進行反思,有助於促進教學評價工作更好地開展。
X
一、自評與互評的形式化
長期以來,教學評價活動主要是學校以及上級主管部門在聽課和學生考試成績的基礎上對任課教師進行評價,或者教師根據學生考試和作業成績以及課堂表現等對學生進行評價。這種評價可以稱為他人評價(簡稱他評)。在他評中,評價者在聽課以及考試成績等基礎上,對教和學的過程有較客觀的認識,對教和學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較全面的分析,也可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但是,在他評中,評價者往往具有高於被評價者的權力,被評價者總是擔心評價結果,對評價者心存芥蒂,小心翼翼,甚至處處設防,二者之間容易形成一種對立關系,被評價也因此變成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情。長此以往,評價被誤認為是「挑刺」,只是為了測量或證明被評價者的水準,而不是為了實現改進教學的目的。這種評價對師生來說不能不是一種異己的力量,對師生的日常教學和發展易造成不利影響:「教師與行政人員的許多精力都用於確定在教育計劃的每個重要階段應淘汰的學生」。有鑒於此,人們開始倡導教學主體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簡稱自評和互評)。
自評具有他評所不具備的優點:第一,自評能夠使評價更加真實和准確。在自評中,評價者本人對所評價的活動意圖和成效有更真切的了解,容易得出與實際情況相符的評價結論。如教師進行自評時,由於教師本人是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者和實施者,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每一個細節的變化和學生的反應,以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特殊的感受所產生的想法及由此付出的努力,外人很難了解。第二,自評可以形成評價者改進教學的內在動力。通過自評可以看到自己的活動及其在活動中的行為與評價標准之間的差距,可以直接激發起評價者改進教學的內在動力。這種內在動力促使評價者不斷調節自身的行為和心理狀態,對與評價標准相左的行為和內在動機進行有效抑制,對符合評價標準的行為和內在動機不斷強化,從而不斷提高教學質量。然而,由於種種原因,在師生自評中常常會出現一些被動應付以及弄虛作假的現象。比如有的學生不知道如何在他人面前評價自己,要麼盡說缺點,要麼歷數優點,要麼就保持沉默;有的學生考試作弊、虛報成績等;有的教師搞形式主義,給自己班級貼金,等等。如此一來,自我評價的價值就難以真正實現。
教師之間或學生之間的互評,兼有他評和自評的優點,近年來同樣得到了倡導。然而,也存在師生之間相互奉承、相互吹捧的情況,在互評時只揀好聽的說,缺乏實事求是和客觀批評的態度。長此以往,互評的真正價值被掩蓋,這種形式最終也將被師生所摒棄。
其實,自評、他評與互評各自功能不同,適當運用能促進教學發展。教學評價改革,要改的主要不是誰來評價的問題,而是要改變他評中缺乏理解的現象,如評價的隨意性、消極性等等。所以,在他評中要避免誤評現象的發生,確保他評體現理解精神,注意防範評價中的弄虛作假現象。
二、甄別功能的突出地位
傳統的教學評價目的多在於了解師生的教學結果,確定學生在群體中的位置,為師生的獎勵或懲罰、晉級或升學提供依據。這種評價更注重的是教學結果而不是教學過程,所以常被稱為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對。當然,由於評價與獎懲或升遷掛鉤,所以終結性評價客觀上仍可能促進師生改進教學,只是在評價者的意識中,更多的是看重評價的甄別功能,而不是診斷和發展功能。
⑷ 談談自己的課堂教學存在哪些問題如何達到有效課堂或高效課堂
我認為有效的課堂應該有以下幾個方面:1.教學內容 要符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太深聽不版懂,太淺沒興趣權;2.教學方法 要生動有趣,不要照書本念,多利用課本以外的教具3.課堂管理 要有秩序,紀律要抓好,表現好的要多誇獎或獎勵 新課程改革倡導的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教育模式.尊重人(學生和教師)的全面發展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效教學就是指在較短的時間內使學生和教師得到更多的發展.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一直是廣大教師積極探索的課題,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更具有現實意義
⑸ 目前課堂教學質量存在哪些問題,相應的對策是什麼
大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對課堂教學任務認識不足。其主要表現是:育人功能被淡化。目前知識本位仍然在大學課堂里具有不可動搖的統治地位,由此派生出當代大學課堂以教書為中心任務,而將育人拋到一邊,教書與育人嚴重割裂。俗話說「學習不好,是次品;身體不好,是廢品;品德不好,則是危險品」。大學生肩負社會發展的重任,其品德發展狀況,不僅影響自身發展,還會影響到社會的安定和未來。
(二)課堂教學三要素的相互關系不夠明確。構成課堂教學的三要素是教師、學生和教學內容。處理好三者之間的關系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但是,目前高校教師並沒有完全理順這三者之間的關系,教師過分強調自己對課堂的主導作用,而對課堂學習的主體——學生卻沒有給以足夠的重視,缺少與學生的有效互動,沒有很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像張楚廷所說「中國大學普遍的沉悶狀態是令人憂郁的,課堂本是一個應激起大腦風暴的地方,但是它寂靜的令人可怕。」 [1]這很形象地說明了我國大學教學中學生主體性地位的缺失。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把教學內容的重點放在客觀知識和考試重點內容的傳授上。也正如丘成桐教授所說:「大學課堂只圍繞考試來進行教學,學生只圍繞考試來進行學習,這實在是太淺了。」 [2]這樣的課堂教學,不利於學生對整體知識的掌握,不利於學生思維的開闊,不利於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與「以人為本」的教育宗旨是格格不入的。
(三)考試制度不完善導致課堂教學效果不佳。現在大學里的考試一般以教師在課堂講授時學生記的筆記為考試內容,或者採用論文的形式。使學生有機可乘,沒有去聽課的學生,在考試前猛抄或復印其他同學的筆記「臨時抱佛腳」,也能過關,甚至比上課認真記筆記的同學考的分數還要高,特別對文科類學生來說,這種情況更是普遍存在。這樣就導致學生在課堂上不注重聽講,上課積極性不高,甚至出現了逃課現象,極大地挫傷了教師講課的積極性,嚴重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
⑹ 高效課堂教學應該如何進行評價
(1)備課分層。備課過程中,教師應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時間、教版學步驟、教學方式到教權具准備等方面都堅持與班級不同層面學生的實際相適應。強調備課的針對性,既保證「面向全體」,又兼顧「培優」「補差」,使教師在教學的各環節上都能面向全體學生。
(2)課堂教學分層。在課堂教學中,把握課堂提問的策略,讓各類學生有輸出信息的均等機會。通常在學習新知識時提問中等生,利用知識上的不完善來把問題展開,帶動全體學生積極思維;在突破重點、難點或概括知識時,發揮優生的優勢,啟發全體學生深入理解,使知識自成網路;在鞏固練習時,檢查差生的理解程度,及時查漏補缺,幫助他們進—步理解知識,縮短與他人的距離。
(3)作業分層。作業設計一般分為基礎題、提高題、拔尖題,在布置作業時確定全體學生的必做題,同時給學生一定空間,讓他們根據自己的能力來選擇其他作業,這樣既滿足了每個學生的學習需求,又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減少了厭學現象的產生,使每個學生都樂學、會學、善學。
⑺ 教師教學質量評價中存在哪些問題,如何解決
1.1教學評價結果處理不細,沒達到評價的預期目的
正確的評價導向,可以促進教學改革,推動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和促進教師的健康發展,但目前評價結果反饋調控作用效果並不好.由於沒有對評價數據進行認真統計分析和研究,根本無法從評價數據中掌握教師教學的真實情況.教師也只知道自己的總排名,不清楚自己教學具體存在那些不足,應做那些改進,不知道自己今後的努力方向.管理部門因不知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也就無法對教師提出具體改進的要求.這種評價不僅對教師教學起不到檢查督促作用,反而會導致教師對評價目的意義的曲解,在師生中形成不良的導向.例如,有些教師為得高分排名靠前,片面討好學生,迎合學生的「口味」,「違心」地改變教學計劃,教學只重表面熱鬧,不重實質內涵,上課對學生要求不嚴,課後不布置作業.這種不惜放鬆對學生的要求,降低學生學習考核評價標準的做法,使教學評價不僅失去了作用,而且帶來相反的結果.
1.2教學評價指標體系設置不夠科學和完善
1.2.1評價指標體系缺乏師范性
高師體育院系是以培養中小學體育教師為主要任務的,所以教師教學應重視學生體育教育專業知識和能力培養.在教師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中就應突出師范性特點,有考查教師是否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體育教育專業能力的指標.然而現有評價指標有關教師創新教育能力,如引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綜合教學能力的指標幾乎都沒有,只能憑印象評價任課教師.這種評價缺乏客觀性,可信度低,不利於引導教師鑽研體育教育科學,開發創新教學手段方法,不利於學生體育教育能力的培養與提高.
1.2.2評價指標體系不夠完善
目前高師體育院系教師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不夠完善,不能全面反映教師的實際教學質量.教學評價主要以課堂授課質量為主,而教師大量參與的課外體育訓練、體育競賽、裁判、畢業論文設計、教育實習等實踐課教學、隱性課教學質量的評價很少或沒有,需要進一步充實.從目前指標體系涉及的內容上分析,主要是評價教師課堂教學表現和效果,如內容表述、層次結構、板書質量、教學手段方法、儀表態度等,涉及如何評價教師實施創新教育能力的指標比較少,反映教師教學設計思想的指標更少,實際操作時主觀性比較大.
1.2.3評價指標體系針對性不強
大多數體育院系教學評價只設計了理論課和技術課兩種評價表,而不同特點的課程教學要求不同,有些課程相對抽象,有些課程理論性強,有些課程的實踐性強等,不同特點的課程所採用的評價指標體系不加區別或區別甚微,缺乏針對性是不科學的.統一的指標體系,無法對不同特點、不同類型課程的課堂教學作出客觀評價,不能很好地體現不同課程的教學特點,導致評價結果的准確度和可信度低.比如基礎理論課與實驗課、專業技術課與公共體育課採用相同的評價指標來評價,其可比性是不能讓人信服的.即使在得分一致的情況下,實際教學質量也未必相同.
1.2.4評價指標體系操作性不強
指標是一種具體化的評價准則,指標越具體越容易操作.但目前我們的評價指標大多比較籠統,不夠具體,很難量化,往往只是一個大體印象,需要評價者主觀把握·如:教學態度、教書育人,評價時很難准確量化,特別是學生識別、評判能力差,更難把握,不易准確評分,造成評價水分大,影響了評價結果的准確性.
構建「多元分類」評價指標體系
高師體育院系教師教學依據課程可分基礎理論課、實驗課、專業技術課、公共體育課等四種不同教學類型,因此,必須分別制定與之相適用的學生評價表、專家和同行評價表、院系領導評價表和教師自我評價表等「多元分類」教學質量量化評價表和教學質量定性評價表『不同評價人員應有不同的評價內容和標准:教學督導專家和同行以評教師的教學態度、業務能力與教學水平為主;學生以評教師的工作態度和課程學習效果價值為主;教師自評是以評價自己的教學活動為主;院系領導評價主要從學科發展、課程建設、教學規范要求、各項教學任務完成質量來評價.不同評價主體的評價表應圍繞各自評價側重點制定評價內容指標體系,並將各指標的內容變換成具體的、針對性強的、可操作的量化指標。尤其是學生評價表更應該根據學生現有水平將評價的每個指標明確、清晰、易於操作.如學生評價表可將課程學習價值量化為:通過學習,我獲得了事實性的知識(專業術語、運動知識、方法);通過學習,我學會了基本原理、一般性概念和理淪;通過學習我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通過學習我學會了在專業領域中如何獲取新知識等四個量化評價題項給學生選擇,簡潔、明了、好判斷.
2.1.2完善評價內容標准
一是評價項目應突出師范性.要將教師培養學生體育教育教學能力、指導課余體育訓練和鍛煉能力、組織運動競賽和裁判能力、教師使用多媒體教學的能力以及普通話能力等項目列入考核評價指標體系,以強化教師自身能力和對學生專業教學能力素質的培養.二是評價標准要符合現代教學發展的新要求.今天的教師不僅能用傳統教學方法,還要會採用現代教學先進手段;不僅要有傳統的教學思想,還要樹立現代化教育觀念和思想,能大膽進行課堂教學改革,採用新穎的具有吸引力的案例教學、課堂討論式教學、雙語教學、多媒體教學等,可將該內容作為加分項納人評分標准.三是評價體系要有利於提高教師教學科研相互促進的能力和素質例如,增加精品課程、科研課題、教學成果獎、科研成果等項目的申報、立項與獲獎加分因素.四是評價范圍應涵蓋課堂外的實踐教學.如評價體系應包括課余體育訓練和鍛煉、運動競賽和裁判、畢業論文設計、教育實習等教學活動內容;五是新開課程應適當提高評價權重系數,以鼓勵教師多開新課促進體育教育快速發展.
2.2建立「多元定性定量」相結合的評價主體
要通過建立教學督導組、學生信息反饋網、院系領導教學檢查、聽課、任課教師自我評價等「多元定性定量」相結合的評價主體,使教師教學質量評價多主體參與、貫穿教學全過程,以確保教學評價全面、公正、准
⑻ 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改進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1.教師的教學觀念問題。目前的課堂改革還有待進一步深化,部分教師仍然把教學工作重心放在知識的傳授和講解上,對學生「學」的問題重視不夠。
2.導學案的編制問題。教師們的集體備課還不夠落實,有的只是把書本知識以問題形式搬到導學案上,沒有對知識形成過程的誘導、沒有對學習知識過程的方法指導、沒有對學習活動的安排指令。
3.預習過程中的預測問題。教師對學生的預習重視不夠,沒有深入細致的研究,沒有認真的組織安排,學生之間的對學、群學過程沒有落實。教師對哪些問題是學生能解決的,哪些問題是學生解決不了的,還沒有做到心中有數。
4.展示過程中的表面問題。現在的展示活動只是過去教師講解的一種替代,失去了展示的本來意義。並且這種替代式的展示,讓教學活動變得膚淺和直接,課堂上看起來熱鬧了許多,但熱鬧背後學生能力培養成了大問題。同時,由於學生的程度不同、參與度不同,很多學生還不能真正地動起來。
5.學習小組的建設問題。從學生的活動情況來看,學習小組還是一個鬆散的組織,沒有形成合力,小組長的職責還不明確,組內各成員之間的相互幫助、相互檢查還不落實,導致少數基礎差的學生還不能認真地參與到學習中來,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落實情況也不太清楚,組間安排有的沒有做到同質。
6.反饋過程中的潛在問題。反饋不應該是一個獨立的教學環節,它應該伴隨著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而教師這方面的意識還不強,不能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不能隨機處理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導致整個教學過程不能達到「以學定教」的要求,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度比較低下。
7.學習評價中的激勵問題。教師們仍然以學生的學習結果作為評價的主要依據,沒有把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勞動付出納入學習評價中來,評價方式比較單一,學生之間的點評還不能形成爭論的話題,不能真正發揮學習評價的激勵、導向、糾偏、深化等方面的作用。
8.課堂教學的監控問題。沒有對教師教學工作細節上的明確要求,對課堂管理還比較宏觀,教師的教學設計還比較粗糙;備課組不能及時地針對課堂上的問題進行集體研討,教師們對問題的研究和思考不夠深入,缺少有效的嘗試。
二、解決問題的對策
1.教師觀念要徹底轉變。課堂教學改革首先是對教師們的教育觀念進行革命,沒有教師們的「知識本位」的教學觀向「學生為本」育人觀的轉變,就沒有真實意義上的改革。教師們在以「知識為本」的傳統教學思想指導下,習慣了直接把知識講授給學生,替代了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學生所需要的做的事情就是接受和記憶。而以「學生為本」就要求教師們要把學習知識的任務交給學生,讓他們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自主完成學習任務。教師的任務就是組織調動、指導服務。傳統教學就好比是教師把做好的饅頭直接交給學生;現在要求教師們只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指導和服務,讓學生自己來做饅頭。從這個意義上講,傳統教學對教師的要求比較低,只要自己會「做饅頭」就行,而高效課堂對教師提出了很高要求,教師不但自己是「做饅頭」的內行,還必須具有組織調動、指導服務、協調溝通等方面的「領導人」的能力。「高效」的本質意義不在於單位時間內多完成了幾道習題,它的核心價值在於單位時間內學生的「自信心是否得到增強、學習能力是否得到提高、意志品質是否得到鍛煉、行為習慣是否得到養成」,學生能自己學會的知識佔多大比例。高效課堂更看重的是學生「投入學習的狀態」——是否有趣、是否深入、是否專注、是否愉快等。所以,構建高效課堂必須把工作的著力點放在對「人」的研究和調動上,教師必須從改變自己做起,與學生建立起一種志同道合式的朋友關系,不斷提高自己的影響力。
2.導學要堅持四個「必須」。一是落實集體備課制度,必須體現備課組教師的集體智慧,杜絕只有分工沒有合作的現象;二是問題的設計必須體現「誘導、指導」過程,並充分尊重學生的學情、生活經驗和認知規律,盡量站在學生的角度來設計鋪墊性、誘發性、過度性問題;三是引導過程必須體現學法指導,導學案的語言表達要能夠引導學生去觀察、收集、聯想、記憶、思維、交流、合作、探究、自測等;四是必須體現教學目標的分步達成、學習過程的分層要求、學習效果的及時反饋,並在每個環節上都有時間上的要求。提供給學生的導學案主要內容是為學生自學設計的鋪墊性和引導性問題以及學習過程安排,需要補充的學習資源和習題,可利用多媒體、學習卡片等方式進行呈現。
3. 「四學」要注重落實。建議對學生預習水平的要求逐步提高,特別是開始階段和新知識的學習階段,並建議按這樣的程序進行:教師導學。主要任務是組織教學、情境創設、激發興趣、設置懸念、激活思維、明確目標、提出要求等。學生自學。通讀教材,整體感知;按照導學案鑽研教材,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並提出自己發現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一是要保證安靜的學習狀態,二是教師要善於觀察,並及時了解學生學的情況。學生互學。按照導學案的要求,相互檢查自學情況,並相互幫助,盡量解決不懂的問題和探究問題。互學的小組學生相對固定,並提出幫扶目標。組內群學。組內群學的主要方式是展示。首先要求組長對組內學生學習情況有充分了解,然後確定組內展示的內容,安排小組展示活動,重點解決還太明白的問題,這個過程要鼓勵人人參與。同時,組長要及時把組內解決不了的問題反饋給老師。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參與到部分小組的活動中來。
4. 「主導」作用要在展示中發揮。一般來講,全班的展示是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深挖教材,培養能力,所以,對都會了的和都不會的問題不展示。需要展示的內容主要是:一是反映重點內容的核心知識和典型問題,二是在「預習」環節中學生遇到的共性問題,三是具有一定探究意義的、容易產生歧義的挑戰性問題,四是學生在預習環節自主解決不了但經過全員合作學習能夠解決的問題,五是能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創新能力的問題。在學生展示的過程中,教師要善於鼓勵學生,增強自信;善於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增強表達的條理性;善於鼓勵學生質疑、發現新問題,能非常機智地引導學生發表意見,形成思維碰撞,這是最能體現「展示意義」的事情,每當形成這樣一種局面時,教師要不惜時間,讓學生在充分的爭論中激發興趣,鍛煉思維。在新授課上,教者要在「新觀點、新發現」上做文章,而不是知識的難度,要重視利用學生的生活體驗和社會資源,而不能僅僅局限於知識的傳授。同時,展示活動佔用的時間不能太多,要防止只有表面的熱鬧,內容選擇要精準,展示過程要精彩。
5. 「小組」建設要切實重視。要想辦法讓學生喜歡你這位老師,喜歡學你所教的這門學科,需要重視這三項工作:首先是學習小組的建設與管理。學習小組的建設與管理情況直接關繫到課堂教學改革是否能順利推進的重要保證,教師必須給予足夠重視,加強小組長培訓與指導,提高小組長的組織、協調、指揮能力,各小組自主確定奮斗目標和學習常規,明確小組長的檢查、督促、安排等工作職責,適當組織才藝類的小組展示競賽活動。
⑼ 高效課堂教學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關注學生的情感——能夠積極地並且是自信地學習,是學生學習狀態很重要的標志。談起學習,很自然會聯想起背許多公式,做大量繁雜的題,這既不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也並未反映學習的本質,長期這樣,會造成學生對學習的不良感受。
二、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自主探索、合作學習應成為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新的課程標准要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供有價值、有意義的學習,主張全面評價學生的教學過程、情感與態度。新的理念必然會帶來新的學習方式的革命。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課程改革的核心。
三、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首先應實現教師角色的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正由傳統的接受式學習向自主性、創造性學習轉變,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從傳授知識的角色向教育促進者轉變:幫助學生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並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發展認知能力;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為學生學習服務:建立一個接納的、支持性的、寬容性的課堂氣氛:作為學習的參與者,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想和想法:和學生一道尋求真理,能夠承認自己的過失與錯誤。教師「應成為學生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