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大全 > 教學論著教育與人生

教學論著教育與人生

發布時間:2021-03-10 17:11:45

㈠ 教育經典著作有哪些

教育經典著作有:

一、《理想國》

《理想國》是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創作的哲學對話體著作。全書主要論述了柏拉圖心中理想國的構建、治理和正義,主題是關於國家的管理。

柏拉圖的《理想國》一書是他的代表作,涉及到了政治學、教育學、倫理學、哲學等多個領域,思想博大精深,幾乎代表了整個希臘的文化。2015年11月,《理想國》在英國「學術圖書周」中,被評為最具影響力的20本學術書之一。

二、《教育漫話》

《教育漫話》是2011年5月1日由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約翰·洛克。中文版由傅任敢翻譯成文。全書的都在論述「紳士教育」,從德智體三方面來闡述如何教育紳士。

《教育漫話》由作者流亡荷蘭期間(1683~1689)寫給友人E.克拉克討論其子女的教育問題的幾封信整理而成。1693年出版。

三、《教育論》

英國實證主義哲學家、社會學家H.斯賓塞的主要教育著作。原名為《教育──智育、德育和體育》。由斯賓塞1854、1858、1859年陸續發表的 4篇教育論文匯編而成。1861年在倫敦出版。1923年,中國的商務印書館出版了該書的節譯本。196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全譯本。

四、《民主主義與教育》

《民主主義與教育》是美國哲學家約翰·杜威創作的教育學著作,首版於1916年。該著作全面地闡述了杜威在芝加哥實驗學校,以及當時教育改革理論研討中基本形成的實用主義教育理論,為建設新式教育提出了明確的目的和方法。

杜威特別強調教育的實用價值和人本價值,重視教育對人對道德和社會發展的影響,使教育擺脫了孤立的知識傳授范圍,把教育看做是社會活動的一個重要的方面,使得教育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獲得了應有的地位。

五、《被壓迫者教育學》

本書介紹發展中國家的著名教育家弗萊雷的解放教育理論與實踐。該理論以培養批判意識為目的,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闡明了教育與覺悟的關系,指導了發展中國家的成人掃盲教育,提出了情景對話式的教學方法,注重教育與現實的結合。

弗萊雷的教育理論和實踐在世界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尤其對發展中國家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影響更大。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理想國》

網路—《教育漫話》

網路—《教育論》

網路—《民主主義與教育》

網路—《被壓迫者教育學》

㈡ 淺談審美教育與人生

審美藝術教育對於培養和提高青少年對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的感受能力,幫助廣大青少年樹立崇高的審美理想、正確的審美觀念和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其藝術修養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為了加強青少年的審美藝術教育,我們應努力做到:(1)傳統教學手段與電化教學方式相結合.(2)理論與實踐相結合.(3)典型的藝術作品與普遍的美學原則相結合.(4)青少年的心理生理成熟程度與社會環境因素相結合.(5)受教育者與參與者相結合.(6)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
審美藝術教育對於培養和提高青少年對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的感受能力,幫助廣大青少年樹立崇高的審美理想、正確的審美觀念和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其藝術修養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為了加強青少年的審美藝術教育,我們應努力做到:(1)傳統教學手段與電化教學方式相結合.(2)理論與實踐相結合.(3)典型的藝術作品與普遍的美學原則相結合.(4)青少年的心理生理成熟程度與社會環境因素相結合.(5)受教育者與參與者相結合.(6)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

㈢ 求論文一篇 大學學習與人生 或 信息時代的學習

信息時代如何學習是個很大的問題,21世紀是學習的世紀,學習是所有人的事情,中國有13億公民就有13億個學習主體、學習者。每個學習主體都存在一個如何學習的問題,自從有人類就有學習的問題,今天我們提「如何學習」有什麼現實意義呢?
就是因為我們在信息社會,學習出現了新問題。從前我們有一套很成熟的學習理念和方法,這套方法和理念在今天不一定合適,所以今天我們來討論在信息時代,在21世紀我們怎樣來學習的問題。
(一)
要討論學習問題,有幾個前提我們先得認識清楚,因為不認識這幾個前提只是談學習談不清楚,我要先跟大家介紹一下:
第一:信息社會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什麼叫信息社會?
第二:當代教育發生了什麼變化 ?
我們都說現在我們處在信息時代,現在是信息社會,但信息社會究竟有什麼跟以前不一樣的規律,不一樣的特點呢?信息時代究竟是什麼呢?首先我們要認識一下在信息社會之前是什麼社會:
農業社會
工業社會
信息社會
農業社會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非常成熟,農業社會之後人類進入的工業社會,工業社會只有幾百年的歷史,約50年前人類開始使用電腦,那就意味著從那一時刻開始,我們就慢慢地進入了信息社會。
三個社會有三個不同的文明規范,也就是說不同的文明規范下,它的社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是不一樣的,那麼我們不討論農業社會,我們先討論工業社會。
工業社會的基本特點:
1.實踐對象主要是人以外的物質世界,解決的主要問題是我們人類要生存和發展。
2. 模具製造,批量生產
幾百年的工業社會要解決的根本問題就是必須創造出可供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生活條件和生產資料,現在看起來,人類在工業社會發展得很好。
因為工業社會講究生產的效率,必須大批量的製造出我們所需的東西出來,所以這種生產不能是個別化的個性化的生產,都必須是統一的批量生產,大批量的製造,這一點在工業社會做得非常好!工業社會就是一個批量生產的社會。我們現代社會的主體還在工業社會,工業社會這種根深蒂固的長達幾百年的觀念還在影響著我們,不僅是一般的影響,而且很多方面已經深化到我們的思想里,深化到我們的血液里。從判斷事物的基本依據到在教育上,學習上,我們都深信不疑,但這里就有個規矩:如果社會不發生一個根本的變化,我們這種思維方式還是有效的,如果社會發生了一個根本性的變化以後就對我們提出了挑戰,那麼這就是信息社會我們要面臨的問題。
那信息社會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呢?
1. 信息爆炸,信息成為有價值的東西。
2. 互聯網構造了「即時通訊」改變了人類活動的時間模式,形成的匯集知識、智慧和情感的海洋文化。
3. 社會實踐的主要對像從改造物質世界變成了提升人的世界。
4. 信息文明發展,不可預測內容增多。
工業社會是個很實在的社會,我們一定要看得見,摸得著、能用、好使、能吃、能穿才判斷它有價值,信息不是干這個的,信息既不能吃也不能穿,而在信息社會它成了有價值的東西,而且還不是一般的價值,有重大的價值,那麼這是跟以前社會不一樣的現象。
「即時通訊」就是通訊可以成為一順間發生的事情,信息傳遞非常的快,互聯網不僅構建了即時通訊,它整個改變了人類的時間模式。
以前的長周期,現在變成了短周期,以前,慢節奏變成了現在的快節奏。
很多事情讓我思考決策的時間變得很短,所以可以說在互聯網時代是一個沒有「密秘」的時代,世界上任何角落發生的事情我們都可以在極短的時間了解到。這就是即時通訊,即時通訊的產生給我們人類帶來重大的問題。因為我們思考問題處理問題憑的是時間,但現在沒有時間了,一順間大家都知道了,怎麼辦?過去我們可以小部分人先開會,定個調子,再發動群眾一層一層的布置。現在來不及開會了,一下子大家都知道了,這對我們過去習慣地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帶來很大的沖激。而且互聯網把全人類的知識、智慧和各地的事件都匯聚起來了變成了一個知識、智慧的海洋,人類所有的創造知識產品向你撲面而來,就是這樣的一個世紀。
農業社會也好,工業社會也好,我們的興奮點就是開采大自然,把大自然所有的東西轉變成我們需要的物質產品,這就是社會最根本的任務。但今天好像這個問題有了一些變化,實際上我們觀察一下周圍都可以從現實生活中得出這個結論,我們現在家庭的開支就是整個的「恩格爾」系數在下降,用於吃、穿、日常生活消費的比例在下降,當然我們還要買大件,比如我們要買房子,買車。現在越來越提升的是孩子的教育,是學習型家庭的建設。這些東西在我們過去看來不應該花那麼多錢!教育怎麼能花這么多錢呢?我們得花更多的錢得吃喝呀!得穿衣服呀!現在變了觀念變了,這就說明從我們千家萬戶來看,我們也是把主要的工作從保證溫飽轉移到提升我們的素質。
另外呢就是社會事件變化,不可預測的因素增多。不像在工業社會,工業社會我們做事情可以很從容地去做計劃,再按計劃去做,現在很多事情我們沒法做預測,沒法做計劃。太快!我們過去執行一個計劃都是五年計劃,叫五年規劃!就像七五計劃、八五計劃,一做就是五年。但現在您在做一個五年規劃試試?第二年你就得改,為什麼?變化周期縮短了,再做五年計劃,早就變了。所以變化的短周期、快節奏給我們的教育和學習提出的挑戰是最嚴峻的。大家知道,我們過去學習,教育要教材,過去出一本教材可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沒有十幾年,幾十年,出不了一本教材。但我們想想出一本教材到學生手裡使用的時候,已經過了十幾年,那麼這十幾年裡面社會發生了多大的變化,這教材里講的情況還是真實的嗎?教材裡面的數據還是可靠的嗎?教材里的結論還是科學的嗎?都不一定。現在人類知識的半衰期(就是有一半要淘汰)只有3、4年,甚至更短。我們就是在這樣一個社會裡面要進行教育和學習的。這就是信息社會給我們帶來的新的變化。談論一切問題都要從這個現實出發,否則談不清楚。
以上是我們對第一個前提有所認識以後,來討論第二個前提:科學發生了什麼變化?我們已經說了社會文明在變,我們又說了現代科學也在變,科學的內涵,科學的精神,科學研究的對像,科學發現的規律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那教育能不變嗎?
傳統教育的特點: 1. 追求內容和過程的確定性
2. 追求結果的標准化
3. 追求人的批量生產。
我說的傳統教育是指從近代學校產生以來這一段的教育,為什麼要這樣?很清楚!教育是跟當時這個社會緊緊聯系在一起的。工業社會就得有工業化的教育,工業化的教育是為工業社會服務的,適宜於工業社會要求的這樣一種教育。我們前面講過:工業時代的生產就模具製造、批量生產,所以工業時代的教育也必須用模具製造,批量生產。就是把人當作物一樣來製造,來生產。從流水線這一端輸入進入經過這一流水線走出來一個標准件。我們用不著覺得這是一個很不人道的過程,因為那個社會就必須這樣,必須這么做,這么做就對了,這么做就完成她自己特有的歷史使命。但今天不一樣,我們社會的實踐對像、目標都變了,教育也要跟著變。具體怎麼變,這里簡單地講一下當代教育的幾個關鍵詞,也就是說她朝什麼方向變的,發生了什麼質的變化。
1. 服務
我們知道現在我們國家服務業已經是一個很大的產業,我們過去叫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現在服務業是第三產業。但什麼叫服務業呢?我們過去種莊稼、煉鋼鐵、存不存在服務業呢?不需要服務業。人以外的物質世界不存在服務的問題。誰為誰服務呀?不是為物服務,而是物為人服務,所以一說起服務業就是為人服務的那個產業,對人才需要服務,對物只是一個開發、開採的問題。那麼我認為在今天信息社會,我們的教育要產生一個重大的變革是從塑造型的教育變成服務型的教育,教育的主題詞是為學習服務。所以現在不存在一個削弱學校功能的問題,學校的功能用不著削弱,但她要改變一個方向:從塑造型變成服務型。
過去我們描述老師的那些話都帶有明顯的工業社會或說製造業的痕跡。我們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園丁」,都是明顯的工業社會的概念。包括什麼「要給學生一碗水,老師一定要有一桶水」,這都是工業社會的概念。在信息社會都是落後的沉舊的概念。信息社會我們主張的是為學生成長服務。
2. 學習
學習這個關鍵詞是跟教育來比的,在中國的教育史上有個很有名的提法,叫做:「教、學、半」幾千年來我們人類的學習都是在教育的關照下進行的,或者說在教育和學習的關繫上,學習始終處於次要的地位。教育是主要的。但今天學習這個小角色已經成了巨人,這個意義是告訴大家來之不易。不是所有人都那麼清楚的,我們一直認為教育很重要,我一點都不否認教育重要,可是我要說學習的問題比教育更重要。我們過去是不怎麼研究學習問題的,起碼在上個世界八十年代以前研究學習的文章很少,近幾年才多了一點,但是多到什麼程度,把教育擺在什麼位置上,不是所有的人都那麼清楚的。我要告訴大家的是:21世紀不是教育的世紀而是學習的世紀。教育是為學習服務的,21世界人類發展的核心就是兩個字:教學。學習有多少人呢?教師很多,教師是個十分龐大的隊伍;但是學習的隊伍有多少呢?是個人他就是學習者,中國有多少人口就有多少學習者。什麼概念也比不上這個概念大。
3. 個性化
個性化不是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班級授課,批量生產。
4. 積極思維
什麼叫積極思維,我們在工業時代幾乎所有的老師都養成了個毛病:就是特別愛批評人,我們的老師,我們做教育的,包括我們家長,在批評孩子上我們本事很大,這個本事我們已經掌握的幾百年了,就是一代、一代的祖先傳給我們的批評人的本事。
為什麼在工業時代我們要養成這個本事?跟那個時代還是有關系的。因為工業時代要的是標准化,一旦有了標准我們就很容易做事了,簡單到凡是不符合模具的通通都是次品。所以只能保留這樣符合模具的,其它的通通砍掉。就是批評、批判的辦法把它除掉就完了,就這么簡單,這個簡單的邏輯是工業社會模具製造,批量生產的本性所決定的。
但是在信息時代,科學是一個開放的探索的世界,科學是加入了人的情感,加入了人文關懷的世界。標准化的科學還在,但更大的空間,更大的領域是需要我們來討論,它是一個開放的事情,是一個探索的事情。這樣的話我們慣用的那種工業時代的消極、批評的辦法就不太好使,怎麼辦呢?在信息社會我們得有一套新的思維方法:就是積極思維。積極思維說通俗一點就是多鼓勵、多表揚;少盯著缺點看,多盯著優點,亮點看。這一點也是觀念改變的問題,許多老師和家長認為:缺點不說改不了,優點不說跑不了。這是工業社會的老話,但今天我們要改這個話,告訴大家,每個孩子心裏面都有兩個小人:一個是好孩子,另一個是壞孩子。也就是說都有優點和缺點,只是看你要什麼?而你要什麼這個處理的辦法跟我們過去的處理辦法正好是相反的。過去是:猛說他的缺點,然後把他的優點激出來。把那個壞孩子那個小人扼殺掉,正好做反了。我們要多呼喚好孩子那個名子,淡化那個壞孩子,使其逐漸遺忘掉那個壞孩子。是倒過來的,兩個出路,兩個辦法,一個反應了工業時代的模式;一個反應了信息時代的思維方式。這里有一個教育上的基本原理:皮克馬利翁效應(見附錄)。就是說你怎麼看待你的教育對象,他就會根據你眼光對他的期待去成長。其實孩子本身是開放的,它是什麼都有的,現在就看我們想讓孩子變成什麼樣子。你首先要把他假定成什麼?我假定他就是天才,那他就是天才沒有問題,也就是這個問題,大家不要太實在。工業社會形成的那種實在的文化在嚴重的束縛我們在信息時代的發展。
(二)
信息時代誰是最好的老師?
如果在農業社會,農業問題的專家——老農民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在工業社會,工業問題的專家——老工人,七級工、八級工是最好的老師。但要問信息時代的問題,我想不出人來,為什麼?因為信息社會就那麼幾十年,專家還沒出來呢?七級工、八級工還沒有,現在只一級工、二級工和學徒工。信息社會大家都是孩子。在信息社會沒有長輩,但有長子,就是最擅於探索和研究信息社會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的那一批人。不僅中國是這樣,全世界都是這樣。那麼怎麼辦呢?找不到老師就麻煩了,因為一說起學習,我們腦中就有個概念:要有老師吧,要有教材吧,教室吧?要有考試的題目,作業吧?如果你還抱著這樣的教條來學習的話,你的學習就寸步難行。老師沒了,教材沒了,誰給你布置試題?自學吧!所以我們今天就要有這樣的思想准備:在沒有老師指導的情況下,我也得去學習。這就是現實,沒有辦法。誰也不敢說我就是信息時代的老師,我就能教你信息社會遇到的一切問題,誰也不敢說這話。只有探索者,沒有過去時代老師那個概念。所以說信息時代老師的概念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都是相對的了,過去的那種絕對的,終身的那種老師真的沒有了。所有的老師都不得不重新當學生,所有的學生都不得不當好自己的老師。

(三)
我們應該樹立什麼樣的學習態度?
1.學會享受學習
我們以前「學海無涯苦做舟」,「苦做舟」怎麼是享受學習呢?「苦做舟」是工業社會的邏輯,今天我們要換一種心態來學習,學習沒有那悲觀,沒有那麼消極,沒有那麼可怕!誰不愛享受?誰都愛享受,一想到享受這兩個字的時候,我們就很輕松,所以用享受的心態來對待學習。
2. 學會快速學習
在工業社會是精益求精的學習,而現代社會需要一種快速的, 粗糙的,蜻蜓點水式的學習。在信息社會不掌握這樣一種學習方法真的很難。並不是否認精讀,精讀的同時要學會快讀。什麼時候用精讀,什麼時候用快讀?要看閱讀的對象,有的對像需要我們精讀,下功夫,一年讀透一本書;有的時候很多書用不著那麼讀,一年讀十本、二十本、甚至一百本。不一樣要看學習的對像,也要看學習的目的,究竟為什麼讀。在信息社會大量的閱讀對於我們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信息太多了。
3. 學習既可以是循序漸進的、也可以是跳躍的、超前的
學校教育搞出一個體系,我們必須循序漸進,這個體系就為工業化服務來說很有道理,不夠!所以說要兩條腿走路,兩種學習方法並行。
4. 學會「減法」學習法
過去我們接受了一個理念:學習就是不斷往腦子里加東西。我們很樂於接受加法的學習,甚至是乘法的學習,今天我要告訴大家在信息社會知識的更新速度很快,所以不要太留戀已經得到的東西。不斷的清除垃圾,要學會減法的學習,甚至是除法的學習,整個一塊你都可以換掉。家裡藏書三五年不看的,除了工具書和權威的書外就得放棄。
5. 充分利用互聯網學習
說極端一點兒,互聯網上應有盡有,只是我們沒有找到好的路徑。互聯網是人類知識、智慧的汪洋大海,你不上網、不沖浪,那你是落後於時代了!那麼現在有很多學生和家長擔心孩子在網上學了一些不好的東西,陶醉於游戲等,這當然也是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但總體來講「互聯網」利大於弊,大得多,所以還是要鼓勵孩子上網。
6. 做自己學習的主人
我們新課改也是提倡自主的學習,就是要培養中小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從小就開始培養。我給家長提的建議就是:你把你希望孩子看的東西買下來擺在那兒,不說話讓孩子自己去挑,挑上什麼是什麼,因為孩子的選擇肯定是跟他自己的接受能力,跟他的個性特點有關聯,那麼他挑了就說明這里有他挑的道理,這里他哪天挑過去看了,就是最好的選擇。這是自然進行的而不是你強加給他的,強加給他的很難有最佳的效果。孩子做的事情我告訴大家都是有道理的,這個道理就在孩子自己的生命、智慧里頭,他說不出來,但在他的生命智慧起作用。我們經常是用大人的小道理去束縛孩子生命里的大道理。鼓勵孩子做自己學習的主人,從小培養自主的意識。
對孩子是這樣,對所有的學習者——我們的家長、我們的校長、我們的老師也都是這樣!這里我說過我們信息社會沒有現成的老師了,我們自己要做我們學習的老師。當全國13億公民都成為自己學習的老師的時候,學習化的社會就建立起來了;學習型家庭就建立起來了;終身學習就建立起來了,這時候這個世界發展的動力就無比的強大。
附錄:在希臘神話中有這樣一則故事:塞普勒斯一位王子「皮格馬利翁」用象牙雕刻了一位美女,雕刻時他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感情,雕成後每天捧在手中,用深情的目光注視著她,時間久了,忽然有一天這個美女竟然有了生命。受這個故事的啟發,1968年,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羅森塔爾和雷諾爾•賈可布森進行了一項著名的實驗,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效應。他們把這種效應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人們也稱之為「羅森塔爾效應」。羅森塔爾的實驗表明: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智慧成就的預言,會決定另一個人的智慧成就。在實驗中,他們隨意抽取一組一年級學生,爾後告訴這些學生的老師,這些學生經過特別的測驗被鑒定為「新近開的花朵」,具有在不久的將來產生「學業沖刺」的無窮潛力。以後,師生們在各方面對他們另眼相看,老師們積極、恰當地引導。他們不知不覺受到感染,自尊心、自信心倍增,各方面分外努力。結果發現,當教師期待這些學生表現出較高水平的智慧進步時,他們果然在一段時間後取得比對照組學生高得多的智商分數。研究者解釋說:這些學生的進步,主要是教師期待的結果,即這一效應就是由對教育對象的尊重、信任、熱愛和對其更高的人際期待而產生的「羅森塔爾效應

㈣ 《行知教育論著百篇》讀後感

[《行知教育論著百篇》讀後感]

通過對《行知教育論著名篇》一書的學習,我對陶行知的教育理念「生活教育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索,《行知教育論著百篇》讀後感。

「生活教育論」是陶行知吸收杜威的教育思想,通過長期教育實踐而摸索總結出來的。在推動教育改革、實現普及教育和民主教育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
什麼是
「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可見「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義: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自有人類生活產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隨著人類生活的變化而變化。第二,「生活即教育」與人類社會現實中的種種生活是相應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種種生活中進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與人生共始終的教育。

「社會即學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另一個重要命題。陶行知認為自有人類以來,社會就是學校,如果從大眾的立場上看社會是大眾唯一的學校,生活是大眾唯一的教育。他指出:「我們主張
:社會即學校,是因為在 學校即社會的主張下,學校里的東西太少,不如反過來主張
社會即學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環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學生、先生可以多起來。陶行知提出「社會即學校」的主張和「生活即教育」一樣,也在於反對傳統教育與生活、學校與社會相脫節、相隔離。他認為「學校即社會」,就好象把一隻活潑的小鳥從天空里捉來關在籠里一樣,讀後感《《行知教育論著百篇》讀後感》。它要以一個小的學校去把社會所有的一切東西都吸收進來,所以容易弄假。而且這種教育在「學校與社會中間造成了一道高牆」,把學校與社會生活隔開了。陶行知提出「社會即學校」是「要把籠中的小鳥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學校與社會之間的高牆,「把學校里的一切伸張到大自然里去」。

「教學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話說,是生活現象之說明,即教育現象之說明,在生活里,對事說是做,對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他用種田為例,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裡做的,便須在田裡學,在田裡教。在陶行知看來,「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義是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方法,「事怎樣做便傅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由此他特別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

陶行知站在民族、民主的立場上,創造出的是符合人民需要的民族民主教育體系。構成這一體系的基本方針就是:「民主的、大眾的、科學的、創造的方針」。這個方針是同帝國主義的奴化教育、封建主義的傳統教育、國民黨反動政府的黨化教育針鋒相對的。「愛滿天下」是生活教育思想的重要內容,也是陶行知一生奉行的格言。作為教師,我們就應該抱著「使師生關系充滿愛的教育精神」的想法,開展我們的工作。

陶行知對教師提出很多要求,非常重視師資訓練。他要求教師要有高貴的品質,要做人民的朋友,富有創造精神。總之,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是豐富多採的,是值得我們認真研究與學習的。

〔《行知教育論著百篇》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㈤ 教育和人生的關系論文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就是以健康為根本,我覺得你也可以從這方向入手,論文在社會科學前沿上。

㈥ 葉聖陶的《教育與人生》是哪個出版社出版的

基本信息:
書名:教育與人生(葉聖陶教育論著選讀)
作者:任蘇民 編著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4-7-1
印刷時間:2004-7-1
印次:
紙張:膠版紙
ISBN:9787532096367
開本:
包裝:平裝
字數:252000

內容簡介:
作者從中精心選取了四十八篇論著編成本書。全書共六輯,依次為「教育總論」、「德育論」、「教學論」、「教師論」、「語文教育論」、「教育詩」。與以往各種葉聖陶教育文集相比,本書試圖體現出較強的代表性、系統性和導讀性。

㈦ 求讀書筆記《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與明天》《普通教育學》《大教學論》《蘇霍姆林斯基的一生》

《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與明天》
假期,看了一本書——《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與明天》。讀了這本書,我收獲很大。
《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與明天》這本被譽為當代教育思想發展里程碑的著作,是20世紀70年代,面對著科學技術革命與社會經濟發展新形勢向教育提出的挑戰。這是國際教育委員會在經過一年多時間對世界教育的形勢、觀點和改革的調研後寫成的,從回顧教育發展的歷史談起,著重論述了當今世界教育面臨的挑戰與主要傾向,指出關於實現教育革新的一些策略和途徑以及最終走向學習化社會的道路,最後論述了國際合作問題。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事、學會生存,這是報告中提出的教育的四個支柱,其核心是學會生存。學會生存是由國際教育委員會主席埃德加.富稱謹倡導的。他認為:唯有全面的終身教育才能夠培養完善的人,人們再不能刻苦地一勞永逸地獲取知識了,而需要終身學習如何去建立一個不斷演進的知識體系——學會生存。 學會生存是當前各國教育所面臨的重要任務。傳統的教育方式、教育手段、教育內容、教育目的是不能適應未來社會的要求、科技發展的挑戰、社會公害的威脅,要求教育以學會生存教育為重點,把教育當作一個長期的發展的工作來看待。終身教育的概念因而產生。教育實踐中,生存實驗的教育手段也被不斷使用。「學會生存」成為教育工作的一個熱點問題。
屢見不鮮這樣的新聞:一位萬人羨慕的北京某著名高等學府的碩士生,因為碩士論文開題報告未被導師通過,覺得無顏見人而跳樓自殺身亡; 一名前程似錦的大學畢業生,因被檢出「小三陽」未被錄用為公務員,便心存不滿而持刀闖入政府辦公室,殺害了招考人; 一個正處於花季的中學生,因某次考試成績不理想,生怕被父母責罵而服毒自盡……
人們不禁要問:現在我們的孩子究竟怎麼了?為什麼這么不堪一擊?
人人都可以說出許多社會大環境的因素,但尋根問底,最根本的則在於我們對孩子生存教育的迥異。
生存教育是人生最基本的教育。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的不斷加速,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在這種社會背景、時代變革的逼迫下教會學生自我保護意識、增強生存能力已經迫在眉睫。據有關部門統計,目前中國每年約有一點六萬名中小學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約四十名孩子。觸目驚心的數字告訴我們,中小學生正處在人生的成長階段,在面對突發事故、災難時更容易受到傷害。目前在國內基礎教育在生存教育領域尚處在缺失的狀態下,我們的孩子如何自救和救助他人?如何在火災中逃生?如何從容面對危險?這已經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二十一世紀的教育提出了一個極具震撼力的口號:「學會生存!」
家庭是生存教育的第一站。抗擊挫折是生存教育的首要一環。有的父母對孩子進行「缺憾教育」,告訴孩子「世上不如意事常有八九」,教會孩子生存的本領、讓他吃些苦頭、錘煉他堅強的意志,作為家庭教育的基本內容。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堅強、勇敢、樂觀、堅韌不拔,很有出息。有的父母則心甘情願地為孩子受累、吃苦,恨不得替他生病、讀書,把前進路上的一切障礙都為他掃除。過度的愛護、保護,造就的不是頂天立地的大丈夫,而是怯弱、退縮、心胸狹隘的小男人。具有健康的體魄和健康的心理,也應是生存教育問題中應有之義。試想,未來社會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人類個體作為社會人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巨大,尤其是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社會環境下,要在競爭中取勝,除了具有豐富的大腦、多元的知識、堅強的意志力以外,沒有健康的體魄和心理會是一種怎樣的情形?
現在有部分家長出於對孩子的愛,運用各種辦法為孩子選好了一條路,並預知排除掉一切障礙,從而使孩子能在順境中成長。其實這樣的做法並不明智。孩子就像飛蛾一樣,必須經過磨練才能真正地展翅飛翔,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生存下來。如果父母總是在孩子出現困難時,幫助他或者甚至於完全代替他處理所有問題。那漸漸地孩子就會產生一種對父母的依賴感,認為所有問題都應該由父母解決,而自己什麼也不需要做,從而就註定了孩子在社會競爭中的失敗者的地位。教育的共同趨勢是必須把理論,技巧和實踐結合起來,把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結合起來,學校不能和生活脫節,我們的教學達到真正理解並不是最終的目的,而是能將所學的運用於生活,尤其是創造性地運用,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而實踐是達到這一目標的基本途徑,是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延伸。因此我們應以課外實踐為憑借引導學生走向社會,走向生活。正是教育在這一無止境的完善過程和學習過程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教育包括培養和發展一個人全部潛能的教養過程。是人類社會向教育提出的任務。這一要求和任務沒有任何時候比現在更為迫切和必需了。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教師應該是孩子的引路人,而不是決策者,不管孩子處理問題採取的是什麼辦法,即使是最次的,對孩子也是有利的。只有在挫折、大敗中他們才會不斷吸取教訓,總結出最好的辦法。這樣才能為他們今後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下來打好基礎。相信孩子們一定會有展翅飛翔的那一天。《學會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中有一段很精闢的話:「未來的學校必須把教育對象變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體,受教育的人必須成為教育他自己的人,別人的教育必須成為這個人自己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學生是發展的主體,而主體的發展只有通過主體能動的實踐活動才能實現。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得不到保證,主動性、積極性被壓抑,個性、創造性被束縛,主體作用也就得不到發揮,也就缺少學生的自學、自悟、自得、探討的教學現象。教育的使命就是使人學會生存。要把著眼點從教育轉向學習,從外部的「教」轉向內在的「學」,藉以充分發掘每個人的所有潛力和才能,以適應未來、創造未來,於是終身學習成為人促進自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一種必然選擇。曾看到這樣7個尊重和4個贊賞,做到7個尊重:①尊重智力發育遲緩的學生;②尊重學業成績不良的學生;③尊重被孤立的學生;④尊重有過錯的學生;⑤尊重有嚴重缺點的學生;⑥尊重和自己意見不一致的學生;⑦尊重學生的想像或別出心裁的念頭。做到4個贊賞:①贊賞每一位學生的獨特性、興趣、愛好、專長;②贊賞每一位學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極其微小的成績;③贊賞每一位學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現出來的善意;④贊賞每一位學生對教科書的質疑和對自己的超越。我覺得,《學會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就是教會我們怎樣去做到這7個尊重和4個贊賞。這本書讓我們記住:「人永遠不會變成一個成人,他的生存是一個無止境的完善過程與學習過程。人和其他生物的不同點主要就是由於他的未完成性。事實上,他必須從他的環境中不斷學習那些自然和本能所沒有賦予他的生存技術。為了求生存和求發展,他不得不繼續學習。」
《普通教育學》
赫爾巴特是德國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學家和哲學家西方傳統教育理論的代表人物是科學教育學的奠基人。在1806年他發表了《普通教育學》一書此書的原標題為《從教育目的引出的普通教育學》全書共分三編、十四章三編之前有一個「緒論」。 以下是我對赫爾巴特《普通教育學》一書做的一些摘錄以及自己的理解 一、心理學是教育學的基礎學科 「教育者的第一門科學——雖然遠非其科學的全部——也許就是心理學。」赫爾巴特提出了心理學是教育學的基礎學科也是作為教育者必須學習和掌握的的一門學科。 二、教育的管理和目的 一兒童的管理 「滿足於管理本身而不顧及教育這種管理乃是對心靈的壓迫而不注意兒童不守秩序行為的教育連兒童也不認為它是教育。」赫爾巴特認為對兒童的管理是教育者的一部分教育工作和責任對兒童的管理是進行正常教育教學工作的前提和必要准備另外對兒童的管理不能太過。 二兒童管理的目的 「……所以為了要使那種在烈性與慾望中成長起來的意志不被造成具有反社會的傾向就有必要經常對它們保持明顯的壓制。」赫爾巴特繼承了中世紀的教育對兒童的看法認為兒童起初表現出來的意志就是不服從的烈性這種烈性是不守秩序的根源。指出為了使這種烈性不會發展為反社會傾向就必須經常用強制來壓制。 三、教學的步驟 教學過程包括「專心」和「審思」兩個基本環節。「專心」是指集中於某一主題或對象而排斥其他的思想活動。「審思」是指追憶與調和意識內容的思維活動即深入理解與思考把「專心」中認識的個別事物集中起來使之聯合成統一的東西。專心和審思都各有其靜止狀態和運動狀態。在此基礎上赫爾巴特提出了教學階段理論他把教學劃分為明了、聯合、系統、方法四個連續的階段。 一清楚 這是教學過程的第一步對學生而言這一階段處於靜止狀態的「專心」活動其心理狀態主要表現為注意。作為教師要採用提示等直觀教學講授新教材以便使學生清楚而又明確地感知新教材。事物能否被感知首先取決於學生的過去經驗因此要使學生清楚地感知新教材教師必須充分了解學生原有的觀念以便向學生提供恰當的新觀念。 二聯想 對學生來說這個階段是運動狀態的「專心」活動。經過了明了階段之後學生能夠將以往的種種觀念迅速地正確再現出來並自然地引起某種聯想。但是也往往會碰到新觀念與舊觀念不相一致、與舊觀念不相聯系的情況這時教師應該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通過其他有效方式尋找某些較接近的新觀念或舊觀念去代替或調和它們。在此階段重視培養和利用良好的記憶力和想像力是十分重要的。 三系統 經過「聯合」階段學生的新觀念與舊觀念之間產生了一定聯系但並不系統需要學生進一步進行一種靜止狀態的「審思」活動。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使初步聯合起來的種種觀念進一步與課程的整個內容和目的聯合起來使相關的新舊觀念重新聯合為集團形成普遍性的概念。在這一階段想像和思維表現得特別活躍並具有更嚴密的邏輯性。 四方法 這一階段學生對觀念進一步思考表現為一種動態的「審思」活動。教學過程達到系統階段並不等於觀念體系全部形成了還需要不斷充實和完善這便需要藉助實際的練習使已獲得的系統知識付諸應用使之變得更為牢固和熟練。四、訓育及其方法 一訓育的定義 「現在便容易對訓育的概念下定義了。它與兒童的管理有共同的特徵它是直接對兒童的心靈發生影響的它與教學共同的地方在於它們的目的都是培養學生。」赫爾巴特通過把訓育與對兒童的管理和教學相比較來更清晰地理解訓育的實質內涵它們既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的地方。 二訓育的方法 赫爾巴特提出的訓育方法有1.陶冶。訓育與管理不同其最大的特點是陶冶性。通過陶冶使學生逐漸受影響。2.教師的人格感染。教師的形象對學生具有權威性通過教師的人格感化學生是訓育的一個重要手段。3.贊許和責備。赫爾巴特說「通過應得的贊許給兒童以快樂這是訓育的出色的藝術。」兒童、少年與青年每個年齡階段的人都須習慣於忍受其所招致的責備並保持這種習慣只要這種責備是恰如其分的和可以理解的。4.建立有益於健康的生活制度。這是「教育的基礎教育的首要准備」。 赫爾巴特在他的著作《普通教育學》里提出的心理學對教育學的意義兒童的管理理論教學階段論以及訓育及其方法這些教育思想盡管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但對教育科學發展的貢獻是傑出的對我們今天的教育工作仍具有借鑒作用。

《 大教學論》
1632年,《大教學論》著成。這個時代是歐洲各國從封建制度向資本主義過渡的時代,文藝復興運動、宗教改革運動和崇尚科學的唯實主義思潮,一浪勝過一浪。新的思維方式日益被人們接受,然而舊的封建制度在歐洲大多數國家仍占統治地位,誇美紐斯的出現為這一過渡起到了巨大的推進作用,他里程碑似的地位,無人質疑。誇美紐斯,連同他的《大教學論》,都是時代的產兒。 然而過渡性的時代決定了人們思想的過渡性,即使是誇美紐斯,也難以避免地被時代特點束縛。所以拜讀著作的同時,還要加以鑒別地理解,方能有所收獲。 本書主要從教育的目的與作用、普及教育思想與統一的教育制度和教學理論展開論述,完整且詳細地構建了整個教育系統。誇美紐斯通過對前人的學習還有對自身的教育實踐活動的經驗概括,使其成為理論體系,成為寶貴的財富,為後人學習借鑒。 面對當時教育環境的封建腐敗,亦深受其害的誇美紐斯痛定思痛,下定決心要扭轉這一局面。但宗教神學的世界觀還有經院主義的方法仍然束縛著人們的頭腦,改革並非易事。如何使教育的改革順理成章?誇美紐斯借鑒了「基督」的聖光使其的出現合理而且有說服力。誇美紐斯是虔誠的基督教徒,但信仰並沒有成為他的束縛和禁錮,相反地,他突破性地將信仰化作燈塔,指引萬千群眾奔向光明。 誇美紐斯首先從宗教的角度肯定人的潛能,指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除了生存,人具備別的生物所沒有的——活力、感覺與理性,而這些是一個人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然後通過「等級原則」告誡人們「我們雖則永遠在往上爬,爬到較高的一級,但是我們仍舊往前進,絕對沒有達到最高的一層」,暗示教育中學問研究的無止境。如果一個人的心思全在智慧上,那麼研究便無止境。緊接著基督教中的「三重」又更進一步引出教育就是今生至永生的預備。而這個預備的過程則要做到「熟悉萬物;自我約束;皈依上帝」,明智的誇美紐斯就巧妙地將這三件事轉化成了「博學;德行或恰當的道德;宗教或虔信」,而這條路必然要通過教育去實現。 誇美紐斯創造性地借「自然法則」類比人類的教育過程,揭露批判了舊教育違背自然的偏差,發現了問題,從而去探索教育和教學應有的正確的理論,把人類從神權中解放出來,這在當時無疑是進步的,而且是顛覆性地變革。當然,若從現代教育的角度來講,以自然為指導是很片面的,因為人有自然屬性的一部分,但同時也有社會性的一部分。 誇美紐斯先進性地給「人」下了一個操作定義,「只有受過恰當教育之後,人才能成為一個人」。他對人的認識是科學完整的,人不是簡單的肉體存在,只有實現了潛能,表現出來,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這種認識對於人類的發展有著著實進步的意義,相當於現代人們常說的「提高人口質量」!與此同時,誇美紐斯還用「狼孩兒」例子引證自己的想法,我不禁暗嘆,現代流行的個例研究遠在三百多年前就已經應用於問題的研究和解決了。 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之後,那麼教育應該從什麼時候開始實行最好呢?誇美紐斯又類比樹木生長的自然規律,認為教育應該從幼小的時候就要去實行,並且給出了頗有說服力的幾點原因。其一,人生無常,充滿變數,生或死,健全或殘疾誰都無法預示;其二,行動比學習重要,應花更多的時間在實踐上,而非學習;其三,一切事物的本性在較弱的時候容易屈服,容易形成,一旦長硬,就不容易改變了;其四,上帝給了人青春的歲月,那隻合於教育之用,別的都不合適;其五,幼兒時期慾望正在沸騰,思想也很迅捷,記憶正很牢固;其六,在人身上,唯一能夠持久的東西是從少年時期吸收來的。誇美紐斯經過一番論證,得出最謹慎的辦法就是在很小的時候就去把人形成到合乎智慧的標准。 可在誇美紐斯所處的時代,並非任何人都可以接受學校的教育,更別提在什麼時候開始學習了。學校是富人權貴的專利,貧窮的廣大人民無權進入,只能從事體力勞動。誇美紐斯對這樣的情況深感痛心,他堅持,被排斥的人當中一定有極優秀的人被糟蹋、被扼殺,這不是個人的損失,而是國家的損失!所以他提出青年人應該受到共同的教育,不分貴賤,還大力號召群眾一道說服當權者實施普及教育,表現出了極大的民主主義精神。 除了地位的不平等,誇美紐斯還指出當前學校教育體系的不科學,並提出了具體嚴謹的改革措施。在學校,青年人都能學到一切可以使人變成有智慧、有德行、能虔信的科目;所實施的教育不用鞭笞,無須嚴酷或強迫,要盡量溫和輕快自然;教育絕不是虛偽的、表面的,而是真實的、徹底的。誇美紐斯對教育體系的闡釋近乎完美,是一種純粹的教育理念,沒有世俗,沒有功利,這是現代教育急需學習的地方。片面最求升學率、美化學校名聲,讓教育摻雜了太多的虛偽和浮躁,教育不再是純粹為了智慧、德行,而是利益。舉個例子,小學的時候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臨近期末考試,班主任(語文老師)就會頻繁占課,自然課、思想品德課統統讓位,進行考前「輔導」,目的就是為了讓整個班級取得好成績,不難猜到,這和老師的年終獎金也許是直接掛鉤的。這明顯就是對科目的不平等看待,自然和品德的提高對人綜合素質的提高非常重要,可是從小學開始孩子們就被灌輸了這種副科不重要的想法,導致後來越發地對此類科目的不重視。社會經常感嘆年輕一代品德素質差,究其原因,上述的這種情況可能首當其沖吧。 有了教育的基本框架,誇美紐斯接下來闡述了幾個教育理論——自然適應性原則、教學量力性原則、直觀法則等等,在此我只談談對「教學量力性原則」的體會。之所以特別關注這個理論,是因為我曾經一直對於現代教育的一個現象非常不解,那就是,在全球性的奧數比賽中,中國經常是無懸念奪冠的國家,但在全球性的學術研究(數學方面)中,經常活躍的卻是美國等本被甩在身後的國家;考完「雅思」准備出國的學生,也常訝異其中數學部分的難度之低,之後在學術領域的發展卻不盡人意。當我看了這部分的內容之後,我似乎有些明白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就出自「不自量力」。 誇美紐斯在這一部分明確指出,教學工作要適合兒童的年齡、心理特點還有其承受能力。 具體內容如下:教學內容必須適合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發展的水平,不可超過他們的理解能力;教學進度要適合兒童的接受能力,不可使他們負擔過重;教學方法要適合兒童的年齡、心理特點,使教學來得「容易」「輕快」;教學科目要適合兒童的天性,因材施教。其實現在發展心理學很大程度也是圍繞「適宜」這個發展程度展開的,但誇美紐斯能在那個時代做出這樣的近乎科學的安排實在難能可貴。我的理解是,在每一個發展階段都有相應的生理發展作為基礎,兒童時期從生理心理兩方面都是發育的初始階段,更多應該進行的是抽象能力如想像力還有性格的培養,而不是把知識一味地灌輸給還沒有成熟接受能力的兒童。 回到剛才那個問題,就拿中美兩國對比來說,中國的初等教育一直重視的是知識的積累,缺乏創造力等能力的培養,而美國卻恰恰相反,從這個角度不難理解,為什麼比賽中國行,而研究卻不及美國的原因。現在國家也一直很重視這個問題,但決心大於成效,我們也應該秉承誇美紐斯用於革新的精神,發現了問題就要毫不遲疑地去解決問題,即使要排除萬難,也必須將教育革命進行地徹底才行。 讀完《大教學論》,我在感嘆誇美紐斯偉大的成就的同時,也更深刻地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教育不單單是知識的傳遞,德行的培養、行動能力的鍛煉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育不只是存在於學校,它還應滲透到社會生活中,因為教育最終的目的是是人類能夠使用從教育中獲得的東西。書中傳遞的教育智慧還有很多,除了上述內容,還有分科教學法、紀律教育、統一的學校制度及教學計劃等,甚至還涉及了學校經費如此細致的問題。我想,寫到這里不是結束,而是認識教育、理解教育的開始,真正的開始。

《蘇霍姆林斯基的一生》
這本《蘇霍姆林斯基的一生》,是一篇傳記體人物小說,不是學術專著,甚至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人物傳記。但是,本書的作者曾親臨帕夫雷什中學,和工作、學習中的蘇霍姆林斯基親密接觸,並與之促膝長談。因此,盡管是一篇小說,但它還是能夠比較忠實地再現了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人生。而且,由於它是藝術地再現蘇霍姆林斯基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更具有感染力,可讀性更強,人物形象更加豐滿。
蘇霍姆林斯基出生於烏克蘭一個貧農家庭,52歲的一生中,35年獻給了家鄉的中小學教育事業,其中任帕夫雷什中學校長23年。任帕夫雷什中學校長期間,進行了大量的教育實驗,讓這所農村中學成了國內外著名的教育實驗園地。他不僅影響了一所學校,蘇霍姆林斯基還通過他的實驗,他的著作,他的教育思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他一生著作甚豐,有四十一部專著,六百多篇論文,一千多篇童話和故事。他的論著在國內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相繼在我國翻譯出版的有《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帕夫雷什中學》、《要相信孩子》、《給兒子的信》、《公民的誕生》等。這樣一位偉大的教育家,甚至在他成為蘇聯教育科學院通訊院士和世界知名學者之後,他還始終留在農村學校工作,直至生命最後一刻。
蘇霍姆林斯基深信,要當好一名校長,就必須一天也不脫離學生和教學。他明確地提出了口號:到學生中去,到課堂中去,到教師中去。他身為校長,還兼了一個班的班主任,從一年級一直跟到該班學生畢業。他全身心地熱愛學生,殷切地期望他們每個人, 都成為優秀的公民。 他愉快地同學生一起活動,一起學習, 探索各年齡階段學生的個性、心理和精神生活的發展規律。 經他長時間直接觀察的學生達三千七百多人,他還為每個學生寫了觀察記錄。他堅持在教學第一線工作,擔任一門課程(語文、物理或歷史等學科)的教學,像其他教師一樣批改學生的作業。他把幫助和培養教師,看作自己的主要任務之一。他每天都要花兩個小時去聽課,對所聽的每一節課都要進行分析,在連續聽了十幾節課後進行整體剖析。他為青年教師上公開課,與他們談話,要求他們多寫多讀學術性文章;要求教師關心學生的成長,了解學生 精神世界的發展和精神生活。他把全校教師團結成一個優秀的教師集體,這是帕夫雷什中學取得成功的有力的保證。帕夫雷什中學原本是一所極普通的農村 學校,由於蘇霍姆林斯基不懈地進行教育改革和試驗,使之不僅成為蘇聯的優秀學校,而且被看作當代世界著名的實驗學校之一。
蘇霍姆林斯基數十年如一日兢兢業業地工作,把全部心血傾注到孩子們的健康成長上。他在工作崗位上通過了博士論文答辯並獲得了博士學位。他以帕夫雷什中學為實驗基地,同時也廣泛研究其他學校的經驗,孜孜不倦地鑽研教育理論,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研究教育的新問題,提出自己的新觀點並做出新的理論概括。他全面探討了普通教育的各個領域,提出了使青少年全面和諧發展的理論。蘇霍姆林斯基主張個性和諧發展,尊重孩子,信任孩子,他用心靈去塑造心靈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寶庫中的瑰寶。蘇霍姆林斯基是千萬教師的偶像。如果說,在這之前,我們對他的崇拜是因為經常聽到他的名字,而肅然起敬,那麼,我們還希望在更多的了解他之後,於崇拜之上多些親切。

㈧ 教育論著方面的書籍有哪些

1、教育與人生:葉聖陶教育論著選讀
作者: 任蘇民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7/1
作者從中精心選取了四十八篇論著編成本書。全書共六輯,依次為「教育總論」、「德育論」、「教學論」、 「教師論」、「語文教育論」、「教育詩」。與以往各種葉聖陶教育文集相比,本書試圖體現出較強的代表性、系統性和導讀性。代表性,是指本書所選論著,雖然篇數不多 。

2、陳寶泉教育論著選

作者: 蔡振生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6/8/1
全國教育科學研究規劃重點項目 人民教育出版社資助出版。

3、歷代教育論著選評(共2冊修訂版)(精)/中國教育大系

作者: 顧明遠 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6/1
本書收有先秦至民國時期有影響的歷代教育論著選評及有關的研究成果,內容含教育作用的論述、教育對象和目的的論述、教學內容的論述、教學原則的論述等。

㈨ 護理教育學 問題1:談談教育與人生的關系 問題2:簡述教學方法與媒體的選用原則 問題3:

每一個問題都是很大的,要描述,每個問題都可以說幾千個字。如果用短句說,1.內涵與修養。2.表述與展示。3.見縫插針。4.人性丶理解丶順潮丶榜樣丶激發興趣。

閱讀全文

與教學論著教育與人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